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大学校园为主要区域,以学生、教师为主要群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以多学科、多领域的文化交流及其特有的生活内涵为基本形式,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基本形态。[1(]P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大学校园文化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蓬勃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应当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她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许多辉映万古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思想、文字、语言、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思想教育方面,以公正无私、诚实笃信、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见义勇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建设提供指引并提供大量的教育素材;在文学教育方面,楚词汉赋、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浓厚的文化气息,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在美学教育方面,传统绘画、中国刺绣、剪纸等文化艺术,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美感,提升师生审美的能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深层次的目标是确定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即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义、仁爱、守信、求大同、厚德载物等思想,是炎黄子孙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发展和创新。[2]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群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内的大学生和教师为主要群体,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而广大的大学生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都将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持续力和未来前进的方向。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

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如很多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古为鉴,推崇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设计、基础设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以物言志;校园人际关系建设推崇仁爱精神、和谐原则,致力建设和谐人际关系;高校主导组建的学生社团、开展的校园活动等等,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作用。

3.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播。

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校园环境作为高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师生在校园中体验、感受着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又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感化着师生,使他们逐渐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式、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这都十分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体系。

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环境提升工程,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一要构建和完善师生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空间环境,在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如利用教室、学生公寓、实验室、运动场等相关区域以及校内楼房、道路、广场等地的布置装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二要构建和完善师生学习交流的空间,方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

2.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服务体系。

高校管理服务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它体现了高校管理者的价值趋向和信仰追求,对高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管理服务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得以传承的有利保障。应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中,并通过学校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充分展现,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3.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体系。

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离不开特定的传播平台。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传统传播平台的作用。如可以在校广播电台开设宣传传统文化的节目,如传统艺术赏析、美文诵读等等,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在校内刊物开辟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专栏,通过学生征文、摄影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度;在宣传栏定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宣传,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其次,高校要大力运用网络交流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因此,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探索利用网站、微信、微博、QQ等网络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利用多媒体平台,拓宽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渠道,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网络氛围。

4.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二要积极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三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建设和研究,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其次,校园活动的开展应积极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一是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与中华传统活动相关的表演、展览、推广等校园活动,如中华传统文学艺术、中华传统美术艺术、中华传统体育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鼓励学生组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如武术协会、书法协会、绘画协会、舞蹈社等等,并在政策、经费上给予学生社团大力的支持,依托学生社团,多渠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乐于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再次,要构建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体系。如开展校史教育,系统展现并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当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并开展当地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的纪念活动、研讨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知礼、明礼、行礼的文明习惯;开展“亲情校园”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开展“感恩行、献爱心”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使他们主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

[1]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接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背景

党的十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表明,我们已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建设,这不仅仅要做好文化的传承,更要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中经过融汇、锤炼,发展起来的,它涵盖了信仰追求、价值取向、行为品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是我们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当今中国,传统文化渐趋弱化,在改革开放中,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不断冲击着国人的思想。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导致他们出现了“重西轻中,疏离传统文化”的倾向。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对突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瓶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接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拥有信仰相同感和统一化,它是国家的精神基础,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形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使高职生更好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成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学习、建设祖国的热情,增强他们为国家、民族奋斗和献身的自觉性;可以抑制和消解外来文化糟粕给他们带来的某些消极影响,促进他们理想人格的塑造;可以提高他们道德修养,养成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成长为正直、良善、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当前,高职生与普通本科生相比,人文素质欠缺,已是社会不争之实。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普遍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也多以科技活动、技能竞赛为主,忽视和冷落了人文类活动,人文氛围较为淡薄,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人文素养较低。高职生的课外阅读,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考试)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类文、历、哲类书籍的阅读则寥寥无几,对于传统文化甚少了解。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都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讲求实用化,其知识讲授是能用就行,实用为本。知识讲授和活动的举行,都非常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沦为可有可无的地位。由于社会各种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将学校教育重点倾向于市场需求高的专业,在教学中重点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2)目前90后高职生生源背景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困难大。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就业难造成的压力,他们功利行为增多。很多只是想混个文凭或应付父母的,对所学专业课程都没有热情,更别说不能快速给予其经济利益的人文学科了,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再者,许多学生轻奋斗,重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努力。还有学生沉溺于游戏、上网聊天等,法纪观念淡漠,利己思想突出,失德、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体系薄弱

某些高职院校由于教育思想不端正,其人文课程除开设除了“两课”外几乎是空白,即使有也只是随便开设几门选修课当做摆设,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几近荒芜,这直接影响了高职生的思想和成长。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职生学习的功利化非常严重,根本不关注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即使是最好学的学生,他们最关心的也只不过是考外语、计算机及技能证书等,以求为自己的未来增添筹码。

(4)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传统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形式,校园活动多文体活动,校园文化流于媚俗,格调和层次不高,那些娱乐性、媚俗性比较强的通俗文化受到了热捧,同时还滋生蔓延着“灰色文化”。某些大学生空虚、郁闷、无端宣泄,呈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还表现出恋爱公开化、低龄化和行为自由化的倾向。传统文化活动被忽略、冷落和抛弃,时现某种无序和混乱。

三、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途径

从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的现状和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对接的意义出发,结合我校2015年校园文化建设的计划,从以下方面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途径。

1、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设施建设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建设。

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情操、感染心灵,进而影响行为,潜移默化地起着引导和教育作用。因此校园基础建设要充分考虑和布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要利用校园里的宣传橱窗、横幅(含电子的)、宣传墙、校报、广播台、学校网站等,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民族优秀人物的闪光言行,还可以建设民族文化的展览馆等,细数民族文化的历史,展现民族的精神风貌,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2、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教学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高职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将其当作是课外可有可无的消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真正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正规课程来建设,纳入教学计划,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针对高职生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开设丰富而实际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以多种方式扎实、有效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对高职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

3、为优秀传统文化搭建网络传播平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

为适应时代需求,除了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台、宣传橱窗等传统手段外,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各级网站、学校论坛、QQ群、微信公众号、网络教学平台等新媒体形式,大力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之时时都能融人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方方面面,这就使其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的渠道,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要。这必将更能深人学生内心,更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尤其要打造一些网络文化品牌,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比如微信图书馆、网络道德学堂、网上文明礼仪学堂、网上书友会等,向学生进行知识介绍、活动推介,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立足本地,将乡贤文化、传统民俗进行广泛传播。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4、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第三课堂,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要充分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要大力支持和组织好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文化座谈、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知识展览、传统文化沙龙、传统文化节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校外民族文化体验,让其在实践中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洗礼,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陶冶精神情操。

5、重视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带动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

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垂范作用,以此带动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一批兼有人文情怀、高尚品格、较深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较高专业造诣的优秀教师,依靠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

综上所述,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对突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瓶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开军.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6)

[2]杜晓红.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5(6)

篇3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传统体育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81-03

1 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在校园文化的作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中,由生产和生活以及与自然界抗争中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必备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娱乐手段;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强身健体、娱乐、交往、育人等功能突现出来,通过各民族间传统体育交流,进而促进民族团结。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形成发展、生活方式、人文等内外兼有的文化,同时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门类众多的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等。目前,我国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如摔跤、舞龙、舞狮、荡秋千、划龙舟、武术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自主性较强的高层次优秀文化,在推动师生主体思想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可以辐射到社会中去,并引领着社会时代文化潮流。这也是一所高校发展与成功所必备的因素之一。校园文化又是特殊的育人载体,对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民族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传统体育文化恰恰是不同民族文化鲜活的载体,能反映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精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可以体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性、传承性、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丰富校园民族文化内容。

2 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

2.1 重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培养,忽视传统体育文化继承

在知识、信息社会化及竞技体育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竞技体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竞赛、课外活动的主体,西方体育文化所体现的健与美、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等特点也深深吸引着当今的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中,竞技体育文化也占有主导地位,民族地区高校也是如此。

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虽然有一席之地,但就其存在的形式来看多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项目与我国100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相比也仅是凤毛麟角,在课余健身、竞赛也难觅其影,即使学校组织的竞赛活动中很少采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身处民族地区的高校,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氛围,重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确忽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这种随波逐流现象较为严重,体育课堂、业余健身中充斥着国际流行体育运动项目,弥漫着力与美、健与硕之风,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和谐人文精神被冷落。在竞技体育文化冲击下,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缺乏、兴趣不浓,甚至有些否定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2 重视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忽视常态化

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各自重视程度的不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一部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重视活动开展,但在师生业余健身确没采取导向措施,忽视了传统体育开展的常态化。

竞技体育的健身价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意识等功能不容置疑,不可否定。但大学生的重义崇德、宽厚、礼让、平和的民族品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还是需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培养、完善。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这不仅是传播民族价值观的最佳载体,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常态化的缺失,是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不健全,不完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常态化开展,有利于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重视现代体育社团的建设,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发展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学、自主、自律为主体活动团体,通过社团组织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从中得到引导和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社团同时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团组织应该对本校的社团建设进行规划,设立哪些社团、如何育人,怎样通过社团活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了多色彩、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但仍有诸多弊端,民族文化元素较少,对学生民族情结、精神的文化建设缺失。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较多,其中也不缺少现代体育社团,多进行竞技体育项目的活动,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全面素质起到培养作用。而单纯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设立几乎没有,有些关于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如武术归入体育社团,民族舞蹈则列入艺术社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新思潮和新观念与传统的文化模式和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受到影响,对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不应有的冷淡甚至背叛。民族地区高校应该通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提高学生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建设传统体育社团,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人文素养,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3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3.1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民族人文意识的养成

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应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其母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塑造大学生精神境界、人格品质乃至民族精神的必备条件。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是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民族文化教育,是通过内化的形式,从认知、感知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自主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民族人文意识,继承优良传统,激发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实现民族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重义崇德、宽厚、礼让为理念,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可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体育人文素质、体育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人文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3.2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想互相交织,各种观念互相碰撞时代,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一些学生过分关注己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道德失范严重。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其办学理念。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紧密相连,作为教育的内容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重义崇德、轻利的思想,强调集体高于个人的集体观和民族观,引导着各民族和睦相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体育文化已成为群众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具有真、善、美的整合价值。民族地区高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可对学生这种民族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和平、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拓展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3.3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传统体育的教育保护

民族地区高校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担负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保护重任。虽然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传统科研、体育教学、竞赛训练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的大众化、常态化较差,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与传承都是从学校层面来完成的,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率先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体育的理解,培养传统体育人才,为基层输送了传统体育指导者,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做出贡献。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开展可促进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者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层面的传播、保护,实现教育传承的功能。

4 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策略

4.1 重视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经历历史的洗礼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跨越古今,不同的地域诞生了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形式。其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既有修身养性、以柔克刚的项目,又有勇猛刚毅、斗智斗勇、竞技等内容,还有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优美肢体表演项目。民族传统文化是根,丢失了根,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会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浮云。因此,学校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迅速补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可能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

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的开展,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手段,给学生的交往提供别样的平台,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对他们进行了人文教育,不经意间将人文意识植入大学生心灵深处,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民族地区高校依托本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构建,既是对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传承,还可以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校园文化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品牌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4.2 创办民族传统体育社团

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团委领导下组织成立,有相似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同学打造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组织,负责一些体育项目的宣传、推广传播、组织竞赛、联络社会相关的体育活动。民族地区高校要鼓励学生创办各种项目的传统体育社团,支持社团宣传、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和技能、组织竞赛,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吸纳传统体育爱好者。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体育的健身、娱心、民族人文功能的了解,进而在闲暇时间通过传统体育进行健身,丰富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传承。

4.3 加强体育健康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

大学体育健康课担负传播体育知识、技能的职责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终身体育的任务。大学体育健康课是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体育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兴趣爱好、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使更多的学生喜欢用传统体育进行健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开花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民族传统体育多简单易掌握,应选择具有实践意义、教育价值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增加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广泛传播传统体育文化。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也要自主研究传统体育理论、学习传统体育技能,加强科研能力,为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做出贡献。

篇4

一、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1.校园文化反哺于传统文化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沃土,那么校园文化则是花苗,校园文化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精华,才能不断延续传统文化,让具有朴实意义的沃土呈现出“百花锦簇”“硕果累累”的现实景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借助某一事物而呈现,如在校园建筑的风格造型、VI形象识别、名人塑像等物质设施建设;文学社、诗词社、中华武术社、书画社等学生社团文化;一系列规章制度建设等。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平台,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具有特殊魅力和底蕴的校园文化经过沉淀可以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而汇集成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优秀的中华儿女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它潜移默化的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渗透和交融。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然发展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塑造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如影随形,如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的优美校园环境;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同和规则认同等融入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度文化;历经数辈办学者的办学精神;由师生共同营造的优良校风等都是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渗透的成果。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O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全部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带有集体性符号同时兼具博采众长、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时至今日,用传统文化指引校园文化建设仍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

(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因库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历史文明古国,创造了灿若繁星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思想教育方面,以忠君爱国、明礼诚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文学教育方面,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小说戏曲等能为校园文化注入浓厚的文学气息;在美学艺术方面,漆器的光鲜、青铜的厚重,水墨画韵律、书法的流动等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美感,提升审美情趣能力,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1)以“仁爱”为主导精神助推和谐人际关系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它既存在于典籍著作中,又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校师生,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为主导,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创建,从而营造良好“师生”、“生生”人际环境。

(2)以“自强不息”核心形成积极拼搏的精神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自强不息”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自强不息精神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砝码,在新时代的今天,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更是要扎根于大学生心中,培养当代大学生敢于吃苦、自信自立、坚强不屈的精神,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集中到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学校在建设时不能照抄照搬、随意而为,要以传统文化为蓝本,架构出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校园为平台来传播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

(1)对校园物质建设的导向作用

孔子的“与善人居”,荀子的“居楚而楚”学说都认为环境可以塑造人、影响人。环境对于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在校园文化物质建设中更应善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来作用于校园的一草一木,塑造良好育人环境,让其发挥 “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

(2)对师生行为修养的导向作用

师生作为校园文化中主体和重要参与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强化自身的人格修养和道德修养,营造健康校园风气。如习得“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修身目标,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修身奋斗历程等,诸如此类学说和人物典范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数不胜数。

(3)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学校要积极为师生搭建传统文化交流平台,注重形式多样化、多元化,可以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丰富课程设置,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增加选修课程,丰富课余活动,如积极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艺术节、国学讲堂、诗歌朗诵等,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用传统文化去陶冶心灵、化育修养。

篇5

【关键词】 校园文化;小学;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

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践行文化组成,是指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创造积淀并共同遵循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体现上述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1.养成教育,受益终生

小学是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生的个性、品质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因此,在这一教育关键时期,要特别重视养成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惯上面,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弘扬传统,文化育人

传统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该地域的人们在语言、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共同特征。小学阶段是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要打破封闭的教室,回归社会,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媒体),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积极的文化养分熏陶和浇灌他们。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既是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对文化素质等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排斥、不放弃任何一学生,照顾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智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发展。

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在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的改变及素养的提升。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2.制度文化建设

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孕育的是团结、民主、健康、和谐,学生展现的是积极、自信、乐观、勇敢。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去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

3.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建设需要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引领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在一个庄重、整洁、肃穆的环境里,谁也不会嬉笑、打闹、随便吐痰、乱扔纸屑,这就是环境的约束作用;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也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

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经过几任校长,数十年一贯的坚持,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株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学校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平台,2010年选送的学生作品“山里孩子乐翻天”获得教育部嘉奖……现总结其部分经验,以资交流借鉴。

1.形式多样,主题鲜明

该校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展“读书文化节”,自主研发校本课程《小学生阅读手册》,举办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弘扬国学文化,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

2.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该校决策者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在创设校园文化时,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提炼优化本校的文化理念,精心规划和布置校园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包含该校文化内蕴,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构建健康、合理的制度,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3.重视传统文化,彰显文化个性

该校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本土文化,结合地方特色,拥抱时代精神,提出个性化的文化理念,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为了促进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该校以活动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学校先后开展了“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创建和谐美好人生”等全校性的活动。另外,每个班、每个年级根据实际情况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每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也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该校师生不断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还有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重视传统文化――该校在运动场四周建了校园文化墙,学校每一扇墙壁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随处可见,供师生在运动之余和漫步校园之时阅读和感悟。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传承;高校文化建设;昆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97-02

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2001年联合国评鉴首批“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将其列入其中,这同时也意味着,像许多传统文化一样,昆曲也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如何更好地保护这种古老的传统戏剧形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令我们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随着媒介形态的发展,昆曲施展魅力的场所由最初的舞台,走向广播、影视。由于昆曲在文学和艺术上的特殊性,需要读者(观众)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艺术积累才能理解其内容、欣赏其表演艺术。而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使得高校成为昆曲生存的沃土。因此,倘若能够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将高校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无疑是一条可行性路径。

一、古莲种子的新土壤:互联网时代的昆曲传播

莲花种子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植物种子,千年前的古莲种子经过培育,依然能发出新芽,绽放出绮丽的花朵。倘若我们将以昆曲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比喻为沉睡千年的古莲种子,那么互联网便是能使它们焕发出全新生机的土壤。

网络媒介具有跨时空传播、即时性强的特点,其强大的多媒体功能更是兼具了纸媒的文字表达和电视、广播的视听功能。常见的网络传播形态有门户网站、论坛、搜索引擎、博客(微博)、播客、即时通信工具等,以此呈现的昆曲文本形态也十分多样。例如,中国戏曲学院“雅音新赏乐团”在推广昆曲艺术时,充分利用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的平台,推出微博“雅音新赏昆曲在线”及微信公众账号“雅音新赏”,通过这些平台最新演出资讯、昆曲常识,及演员个人动态,既及时有效地传达信息,又能够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图片让青年观众从视觉之美进入到昆曲的绮丽天地。

此外,网络媒介还具有鲜明的交互性和信息小众化的特点,与受众间的互动加强,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与昆曲专家、演员进行互动。如“昆曲义工”白先勇的个人微博,内容涉及昆曲演出信息、幕后花絮、昆曲v座、昆曲研究文章等与昆曲相关的方方面面。而微博同时也为昆曲观众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观众可以通过微博平台,撰写自己对昆曲的认识,成为其他媒介有效的补充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兼有信息接收者和传递者的双重身份,体验感增强,并能自觉推进昆曲更为广泛地传播。

二、珠联璧合:昆曲与高校文化建设

昆曲进入高校,在传播昆曲的同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与我国现代大学创立同步的。早在我国第一所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创立之初,时任北大校长的就聘任昆曲学家吴梅担任词曲教授。20世纪40-50年代,俞平伯在清华大学组建“清华谷音社”,赵景深在上海组织“上海昆曲研习社”,其成员大多是高校师生。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又有了普及昆曲的学术、实践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白先勇的“北大昆曲传承计划”,以及青春版《牡丹亭》的各地公演。

2009年秋,在白先勇的倡导下,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启动“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该计划“将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包括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在内的昆曲文化周,推动数字昆曲工程等,力求保护昆曲文化、培育昆曲传承新生血液、用全社会的力量推动昆曲文化的复兴。”这项计划一经展开,立即引发不小的影响。而这一传承计划之于我们的意义并非只是对昆曲的传承,它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尝试,无疑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北大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本身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以昆曲教育为例,自将昆曲教育引入北大后,北大一直有昆曲传统,以吴梅、俞平伯、吴小如为代表的几代师生不遗余力地研究、创作、推广昆曲艺术,让昆曲之美在北大校园内不间断地一直传承下去。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白先勇为何选择将他的“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率先在北大校园进行推广了。北大的昆曲传统为“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提供了最佳平台,而在这项传统艺术中,北大的校园文化亦在无形中得以丰富、深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其实有着相辅相承的互动性,我们甚至可以说,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就应当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无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还是进行高校文化建设,都需要长期坚持下去。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理念、校园精神、管理水平的集中展示,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持久的、集各方力量共同完成的事业。建设校园文化不能存功利主义之心,须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三、“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传统与“今天”对话

正如昆曲经典《牡丹亭》里的唱词那样:“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的过程中,我们唯有真正进入传统艺术的“园林”之中,让传统与“今天”对话,使传统文化能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这一方面,“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便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样本。

(一)让多元主体为高校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推动高校文化建设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同时更离不开高校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多元互动。“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得以成功,与高校、市场、社会之间的合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前,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依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的描述,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其表现并非仅是毛入学率数量指标的变化,数字表象背后所呈现的,则是高等教育若干方面质的变化。在诸种质的变化之中,无法忽视的便是高校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正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至普及阶段,高校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同市场、社会的互动协作,适当地借助来自于校外的力量,不失为一种为高校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的良好方式。

市场可以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在“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其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分别得到了来自可口可乐公司、美国FCCH基金会的资金赞助。在“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中,经费的投入是各项活动如演出、展览、讲座等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当前高校的文化建设,其经费多来自财政拨款,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商业资本同文化之间不断交织缠绕并形成复杂丰富的耦合机制。文化事业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只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高校文化建设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与企业、演出机构、个人等市场力量共同搭建平台,携手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社会对于高校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支持上。“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中所开展的一系列昆曲课程、讲座中,其师资团队囊括了国内昆曲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昆曲表演艺术家,而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演出则依托苏州昆剧院等演出团体。由此可见,高校文化建设离不开市民和社会的支持,高校应打开校门“拥抱”社会,寻求全社会范围内专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技术支持。借由此路径,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传播至更广的范围。

(二)利用新的传播平台进行传播

“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设有官方网站、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最新的演出、讲座等活动资讯及详情,会通过这些平台,使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此外,这些平台还会进行一些昆曲相关知识的介绍,虽然这些介绍在学术深度上稍有欠缺,但其富于趣味性,对于昆曲的普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也使得其成为学生与昆曲专家、表演艺术家互动的平台,在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能真正参与到昆曲的传承之中。

(三)创新学生参与形式

2010年3月,北大进行了一场校园版《牡丹亭》海选,通过海选,北大昆曲工作坊接纳了80名学员,这其中大部分学员都是不具备戏曲基础的。经过一系列昆曲教育后,进入排练阶段,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姚继j以及青春版《牡丹亭》主演都曾多次到F场指导这些学生的表演,到2011年4月,校园版《牡丹亭》终于在北大进行公演。这种让学生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新形式,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而是具有一种新鲜的吸引力,让学生乐于接近、了解,无形中达到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时代意义与民族传统兼具的校园文化。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以高校文化建设为依托,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今日的努力,可以守住那些不应被时间隔断的文化,让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白先勇北大昆曲传承计划. http:///maywalk/KunOpera/.

[2]江巨荣.汤显祖研究论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吴安新,邓江凌.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治理问题研究――基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2,(3):55.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55-01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高校校园物质文化。高校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硬件设施建设,像建筑、校园自然环境等,这些硬件作为校园文件的物质载体,往往也是最能表现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1]而一所高校的文化气质和品位,正是通过校园的整体规划,甚至是楼房建设、花草铺设等展现出来的。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独有的自然环境的优势,将育人理念贯穿于校园整体建设。同时,高校还要依托文化底蕴,做到既美观又独特,既现代又文化气息浓厚,从而以独特的魅力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校园精神文化也包含很多内容,像学术氛围、规范制度等,都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所制定的一些需要学生自觉遵守的规范,不仅仅是为了管理学生,也是社会道德的要求,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和升华。而学术氛围则是经过历史积淀的一种对待学术的态度,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所在。校训则是通过简明、极具鼓励性的语言,向学生传达高校的精神内核。优秀的校训不但可规范全校师生的行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甚至还可辐射校外,成为社会人士的表率。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探析

(一)以校园精神文化为中心,建设生态和谐校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一旦失去精神文化,那么物质文化将没有了内核,仅仅是一些建筑而已。[2]优秀物质文化的积淀,其首要条件就是饱满的精神文化。规划良好的校园、风格独特的建筑等,都在默默散发着一所学校独有的精神,构成了和谐的大学物质文化。同时,高校的校园设施建设还要遵循生态和谐的规律,人文要与自然达成和谐,甚至融为一体,使广大师生在和谐的自然环境中接受真理和文化的洗涤。

(二)着眼意识形态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要贴近生活。校园文件建设归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因而一直以来人们都很重视。校园文化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属于浸润式教育,学校是学生赖以生活、学习的地方,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各种文化知识和信息。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比如定期举k科研、学术活动;举行广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艺术比赛;以节日为切入点,举办一些主题鲜明的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非常好的途径和方式,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校园文件建设还要“以人为本”,在潜移默化中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建设良好的校风,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校风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教风、学风。[3]从广义上说,学风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学术、学习风气等;从狭义上说,学风就单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学风是高校校风建设的核心部分,决定着一所高校的精神面貌和形象,是高校创设品牌的关键所在。同时,教师教学风气如何,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学生学习习惯与整体学习氛围的养成,因而优良的教风有助于培养优良的学风。教师是学生获得先进文化、取得优秀成绩的领路人,是优良校风赖以形成的关键。

(四)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承、发展,必须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得以继续发展的沃土。因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承担起建设新时代的重任。全面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去其糟粕,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另外,高校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也必须积极弘扬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当前有些大学生抛弃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盲目崇拜西方,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注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大学教育建设成守护民族精神的堡垒。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做好教书工作的同时,也做好育人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学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精神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99-200.

[2]马黎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的构建[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4):179-180.

[3]张轩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126-127.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近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实训等方面。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改革创新却相对滞缓,研究探索者众,但真正落实、取得成效者不多。

综观近年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论述,其主要论点是针对高职校园文化的薄弱强调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设的路径,比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三种文化(物质、精神、制度)有机融合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加强德育工作,注重社团建设,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等。笔者以为,这些研究多从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这三种文化形态着眼,没有跳出来从宏观上把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到底应该包含哪些“文化因子”。

不可否认,近年一些高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有三类:一是借助校友精神资源或学校所属行业特色,打造高职校园文化品牌;二是凭籍学校教师学科优势,打造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三是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为着眼点,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等。从其成效来看,无疑是比较成功的,但仍存在“特校特办”的性质,不具有推广意义。

由此,对目前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确立一个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总原则,继而明确它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文化因子”。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1. 高等性和职业性兼顾。

高职院校从办学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从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那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必须兼顾高等性和职业性,谨防偏颇。只顾高等性,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混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或只顾职业性,不从层次上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味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后者,要格外引起关注。目前由于在高职教学改革领域愈来愈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也逐渐朝这方面倾斜,过份强调科技文化(主要是其中的技术、技能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渗透,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值得警惕的。

2. 普泛性和区域性兼顾。

文化包罗万象,尤其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从南到北,极端丰富同时也优劣并存,校园文化在吸收神州大地上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吸纳本土的特色文化。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仅高职学生的就业面向主要是本土企业,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本土人士,而且学生的主体部分也主要来自本土,所以了解本土文化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家乡,从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3. 人文性和科技性兼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点在最新的教育部文件里已作了明确规定,也是高职教育界的共识。既然要培养技能型人才,那么自然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渗透科技文化,比如各个高职院校纷纷开展科技文化节,高职院校还专门以能工巧匠型知名校友为榜样,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掀起一股崇尚技能人才的热潮和导向。这对纠正社会上以及高职学生中一直以来轻视技能人才的心理固然是有效的,但也要防止矫枉过正,即重技轻文。本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应用型学科越来越受青睐,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是否有用更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衡量标准。这样,一些看似没有实际效用的文化知识受到学生的漠视,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也被逐渐淡化。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定型的阶段,目前我国道德滑坡的严峻现实也对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在高职院校进行人文教育同样显得至关重要,除了开设相关课程外,还要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渗透,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容构成

从文化形态上进行的划分,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就校园文化的整体内容而言,应该从以下一些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整合成自己的文化。

1.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从农耕文明转型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今天,植根于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出了它的诸多不适应之处。但作为维系中国达2000多年的一种古老文化,必然有它的精华所在。因此高职院校作为传承创新文明的重要阵地,理当继承并创新传统文化的精粹:

(1)积极入世、刚健进取的精神。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任事、有所作为、奋发向上、刚健进取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象征。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尤其要培养勇往直前的精神。

(2)道德教育内容。儒家文化非常注重道德教化,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等,在道德滑坡严重的现代社会,重提这些基本的人伦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3)中庸和谐的为人处事艺术。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就是适当其时,恰如其分;和就是协调分歧,达成和睦一致。中国人处事讲中庸,强调的是不走极端;待人讲中庸,强调的是自身协调、人我协调。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如何做到内心和谐、不偏激、不意气任事,儒家文化的中庸哲学值得学习。

(4)人本思想。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的本质是爱人,引申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儒家强调的是人必须对自己存有自我完善之心,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大学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尤其要尊重生命、以人为本。

篇9

1.1文化建设缺乏深度

目前,很多高校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在大学中实施文化建设。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建设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根本不具备实际作用。高校本身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刻,因此其实施必然导致根本无法触及实质。大学语文教育的淡化是造成文化建设缺乏深度的重要原因。语文教育被淡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下降,精神变得薄弱,自然就会对文化建设产生影响。

1.2文化建设的整体氛围有待提高

学生的自由空间多,这样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学环境,使其养成自学的习惯十分重要。因此,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其整体氛围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能力与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但是就目前形势看,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自学能力下降,这种模式急需改变。

2.大学语文教学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1有助于提高文化底蕴

高校语文教学被淡化使其文化底蕴不足,因此正视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切实认真地进行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重视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深厚校园文化底蕴,促进其文化建设。其次,重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实现其与人沟通,学生会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影响他人,深厚校园文化底蕴。

2.2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缺失是现代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深入学习民族文化能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学生才能认识传统文化,了解其重要性。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基本知识,还能够在文字欣赏过程中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语文教学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认识到责任的重大,从而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3有助于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以文化和感情为依托。通过语文学习,学生的情感体系得以构建。同时语文强调对学生内在感悟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不断的知识学习和情感投入,不断践行内在的人文精神,进一步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是长久的,语文对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这种坚持正是人文精神所需要的。总之,语文教学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3.结语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主旨;校园文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促使文化也逐渐朝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尤其是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很多外来文化涌入到我国,使我国文化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文化的融汇、冲击给校园文化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学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可以利用多元文化来吸纳外来文化的精髓,拉近与国家文化的距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校园文化减少了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传承,导致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缺失,不能体现出民族特色,针对这样情况有必要利用传统文化精神主旨构建良好校园文化。

一、传统文化精神主旨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文明创造过程中提炼出的精华,包含了民族精神、气节以及传统优良道德。但是受多元文化冲击,我国很多具有崇高民族精神的古典文化在传传播中出现了断层,诸如:《道德经》《论语》这些被外国思想家所尊重的经典文化,却不被学生熟悉。而这也正是目前学生普遍欠缺的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如果学校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精神主旨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等得到继承与发展,而且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旨不断充实学生的头脑,促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主旨,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繁荣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传统文化精神主旨丰富了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精神主旨部分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像儒家所推崇的“厚德载物”是从汉武帝时期便已经开始形成的文化思想,虽然那个时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但是又兼顾其他文化思想的发展,这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是可以兼容互补的,学校要充分利用这种兼容互补性,尤其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旨部分更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继承与发扬。以厚德载物的宽厚之心去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并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秉承着包容之心加大与外界的交流,可以是校校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国际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校企之间的交流,并在交流中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部分使校园文化得到丰富,凸显出独特的特色。

(三)传统文化精神主旨传承有利于对学生人格进行塑造。

随着近些年来网络科技迅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受互联网影响思想价值观念不断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对思想观念发育尚不成熟的学生来说影响更大,导致学生犯罪、校园暴力事件等层出不穷,这些负面情况成为构建和谐校园工作中的主要不稳定因素,逐渐引起各学校的关注。因此合理引导学生的价值观、端正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是各学校的首要任务。而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仁义是现代学生应高具备的思想道德标准。孔子所讲求的“仁”是要求他的学生具有博爱思想,以和为贵,这也是我国多民族和平共处的主旨所在。如果把这种精神主旨融入到校园文化,必将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使学生怀着仁爱之心去与他人交际,减少不良因素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缺失社会责任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常遇到的问题,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社会责任感的意义,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出现的偏差,从而导致他们的责任感不强,同时有些学生遇到事情不寻找自身的原因,而是抱怨外在环境,以漠视态度面对社会上发生的事,认为这都与自己无关,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旨主要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传统文化所传承的是不管发生任何事都要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后。如果把这些传统精神文化主旨部分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克己奉公、勇于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二、发挥传统文化精神主旨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策略

(一)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体现出了校园整体的精神风貌,也是校园文化构建中的核心部分,象征着校园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特征。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与传统文化的主旨相互结合,不仅体现出现代人的精神追求,更能够传承我国数代人所经历的精神果实,使校园的精神文化更具特色,并呈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丰富师生的思想,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及发挥出强大的导向作用,在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中包容、仁爱的理念融入到校园的办学理念中,使师生能够时刻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自觉构建宽容仁爱的价值观念,激发出广大师生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

(二)构建校园文化制度。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制度;二是课外活动制度。课堂制度是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可以在课堂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比如说:可以适当增加课程中的国学课程部分,并使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理性分辨能力,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精华;可以增加中国历史课程,让学生勿忘国耻并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清自身的使命,培养深厚的民族感情与意识,把自身利益和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对学生加强革命传统历史教育,让学生在看到我国的发展与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距离,使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责任感得到增强,为振兴中华民族作出巨大努力。完善课外活动的相关制度,促使校园的课外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学校可要求著名的国学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讲座来诠释传统文化的主旨精髓,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教育气氛。还可以利用演讲、竞赛等方式促使学生多接触传统文化并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另外可以传统文化表演、展览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辨别能力,减少不良思想的影响。

(三)构建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只要包括了校园的环境,学生时刻处于校园环境中。可以说只有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历史传统,来规划校园环境,使校园的每一处建筑景观都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发展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学生通过对感性直觉上对校园环境的认识,从而掌握校园文化的本质,进而使学生在精神得到满足与愉悦,并对学生的信念理想以及追求进行指导,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构建校园行为文化。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学校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主旨精髓的价值,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教师要以崇高的思想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影响学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升,并以此来提升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责任感,为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三、结语

总之,传统文化的精神主旨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也是社会主义进步的指导精神,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凭借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学校铸造文化灵魂,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和谐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必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