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的影响

篇1

摘要:欧洲人关于中国茶叶的记录可以追溯至16世纪。正式传入欧洲的时间为17世纪,西方国家逐渐兴起茶叶消费。在众多国家中,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只有英国,这一文化不仅仅扎根于英国本土文化中,同时,受到国外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在其形成过程中借鉴亚洲国家的饮茶传统,最终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并成为英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本文结合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对社会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积极探索英国茶文化的本质。

关键词:英国;茶文化;内涵;社会影响

茶起源于中国,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饮用茶。虽然说,茶的饮用已经开始普及化,但能够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国家却并不多。许多人认为英国茶起源于欧洲大陆,实际上红茶来源于中国。在英国,出名的英国红茶种植园寥寥无几。英国人对红茶十分热爱,同时,饮茶历史也比较悠久,才将红茶冠以“英国”的前缀。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在英国的整体文化中意义逐渐加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交际、应酬场合的常客,饮茶从一种饮食活动逐渐演变为高品质、高格调的文化产品。因此,要想进一步了解英国茶文化,就要重视英国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探究。

1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这一概念意义深刻,从广义讲,文化是指人们经历社会变迁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人们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文化是指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人类精神财富,如文学、科学、教育等等。从文化体系的角度看,文化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技术,二是价值。技术是指物质领域方面,价值是指人们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规范、人格以及人格性的事物。因此,笔者在进行英国茶文化探索过程中,重点探讨英国茶文化的价值体系。

1.1英式早茶

在晨起,英国人要饮早茶,又称之为“开眼茶”。主要以红茶为主,聚浓郁与清新为一体,色泽鲜亮、口感出色。若是有客人,一般来说,会给客人一杯早茶,这是提醒客人清醒最好的方法之一。同时,在早茶期间,主人与客人还可以进行交流,对于客人的就寝情况进行询问。在英国,早茶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方便喝早茶,英国人发明了专门的饮茶工具,即茶婆子。

1.2英式上午茶

英式上午茶是英国人的一种饮茶习惯,这一饮茶习惯并不为人所知,又被称之为“公休茶”。时间约为20分钟。在上午11点的时候,无论是贵族还是上班人员都会休息一会,喝一杯茶,是工作间隙的一种调剂方式,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上午茶最简单。

1.3英式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茶叶种植的英国人民,积极发散思维,利用贸易,对饮茶方式进行创造,英国茶文化就是凭借英式下午茶享誉世界,同时,也是英国人典雅生活的一种代表。在英国,正式的下午茶最为讲究,内容极为丰富。首先,主人要选择家中或是茶室中最好的房间作为饮茶聚会的场所,对茶具、茶叶的选择有要求,不仅要精致,还要高档,同时,对所上的点心,选择一个三层的瓷盘盛放点心,第一层一般为三明治、手工饼干;第二层是英国传统的松饼、果酱、奶油;第三层则是时令水果、美味小蛋糕等。食用过程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从下向上的顺序进行。

1.4英式晚茶

有学者认为英式晚茶也是下午茶的一种,但是按严格意义划分,主要是按照时间的不同进行。晚茶一般在下午6点左右开始,也可以将晚茶与晚饭合并到一起,更具有平民化色彩。在这一饮茶过程中,对内容以及形式没有过多要求。

2英国茶文化的影响

2.1对英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茶文化几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饮茶方式发生多次变换:刚开始,英国民众将茶叶作为来自东方的一种药材进行使用;其次,英国皇室开始接受饮茶,并融入到饮食文化中;再次,由于由上而下的推广方式,饮茶逐渐成为中产阶级高雅的代名词;最后,随着其饮茶习惯的改变以及文化的发展,茶已经成为人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16世纪早期,人们沉溺在咖啡、啤酒中,虽然部分大陆国家已有饮茶消费,但是并未引起重视。在17世纪,英国人将茶叶作为一种药材在本国使用,有人开始意识到东方茶叶的多重用途。直到1662年,皇室对饮茶开始推崇,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宫廷礼仪。尤其是1685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之后,新女王正式将茶叶带入到英国。皇室人员开始推崇饮茶活动,相应的贵族人们开始纷纷效仿,家庭式的茶会逐渐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社交礼仪,同时,茶会也是地位的象征。在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期,英国本土的咖啡室开始贩卖茶饮料,“汤姆式咖啡屋”的成立,更是进一步推动饮茶活动的普及。由于这一咖啡屋的茶饮价格合理,口感佳,环境优雅,人们不仅可以在咖啡屋中饮茶聊天,还可以进行会客、演讲以及看杂志等娱乐活动。随着这一消费方式的流行,英国的咖啡室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皇室担心人们聚众闹事,在1675年,曾一度颁令禁止咖啡室的开放。但是,由于英国皇室也饮茶,加之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交易开始发展,咖啡室又开始兴起。在18世界初,茶叶逐渐取代咖啡的位置,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女性力量不可忽视。女性是家庭消费最为有力的支撑,饮茶活动之所以快速走进英国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女性的推广。到了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以及茶价的降低,女性开始推崇饮茶活动。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饮茶活动开始转变,单纯的家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商业性的饮茶场所———茶室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茶叶在英国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英国还成立了茶业联盟,认为茶叶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同时茶叶中具有对人体有利的物质———黄酮素,还可以作为一种保健饮品,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2.2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

英国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绅士风度,在以男性地位为主导的社会中,绅士风度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男性的行为举止、文明仪态以及对女性的尊重等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公平合理的竞争原则;二是理性主义原则;三是强烈的国家荣誉感以及高度的自尊意识。从绅士风度出现的时间看,出现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英国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2.1对男性服饰的影响

在英国,茶文化具有较为严格的服饰要求。在维多利亚时期,男性出席茶会必须身着燕尾服、戴高帽,手持雨伞。即使是出席一般的社交活动,也要遵循一定的衣着规范。在英国,男性的衣服总是干净、整洁的,手缝西装是有格调绅士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对于男性服装的颜色也有所要求,例如,西装外套颜色一般为暗色系,而衬衫则需要鲜艳一些。对于服饰的用材有一定要求,例如,夏天一般使用亚麻布,冬天则选择纯羊毛材质。除此之外,配件也有一定的要求。

2.2.2对男方式的影响

在饮茶活动中,英国人具有严格的社交礼仪,男士除了服饰要符合相应的规定,同时,还要做到行为大方稳重,物品要轻拿轻放,保持茶室的安静。对于身边的女性要保持绅士风度,主动为女。因此,在绅士风度形成的过程中,极大受到了茶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茶会等场合。同时,这一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男性重视生活细节、温文尔雅。除此之外,男性还要保持礼貌、谦虚的风度,在保持自身尊严的同时能够体谅周围的人群。

2.2.3对男性价值观的影响

以上行为规范或多或少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英国社会的精神价值观与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尽相同,人们开始追逐饮茶这一高雅生活方式。随着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人们开始追逐上流人士的风尚,尤其是对饮茶活动的追捧。在饮茶过程中,人们享受到贵族化的生活情趣,快节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为享受型生活。虽然说绅士风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固步自封的特点,但是其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在英国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4对男性性别观念的影响

在英国茶文化发展的早期,最主要的体现是纯粹的男性特色,因为,在那一时期,女性是禁止进入咖啡馆。随着饮茶生活习惯的改变,饮茶活动逐渐家庭化、社会化。女性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为主导。因此,部分学者将英国茶文化称之为“淑女茶文化”。在这一饮茶活动中,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这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茶文化直接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

2.3对英国民族精神的影响

英国的茶文化来源于东方,但是在接受与融合过程中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将饮茶纳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过程中,英国人进行了集体茶会、茶舞等休闲娱乐方式的开发,丰富自身生活。通过具体分析发现,英国茶文化主要是以个人、集体为单位,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也表现出英国“以个人为中心、保持独立”的民族精神特征。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规则与传统,在进行高雅品质体现的同时,更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这些表现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认真以及追求体面。除此之外,这一民族精神还体现在茶文化的实用性。与东方茶文化不同,英国将饮茶逐渐融入到一日三餐过程中,并有固定时间与场所,不会随意进行茶会的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英国人务实的特性。在英国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对民族精神影响还表现为近代女性解放思潮的涌现。在此过程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皇室女王对饮茶活动的推广,到下午茶的发明,一直到19世纪在茶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动,茶文化体现出女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来主导,而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

3结语

英国茶文化扎根于英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此,形成于东方不同的饮茶文化,在英国,茶文化缺乏农业国家的影响,更多体现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容,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内容也存在不同的变化。从其影响方面来说,对英国社会及民族精神影响较大,因此对英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盛珺.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茶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J].茶叶,2015(4):223-226.

[2]姚驰.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275-276.

[3]徐常利.解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内涵及生态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98-299.

[4]苏花青.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6(8):385-386.

[5]《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出版[J].农业考古,2011(2):46.

[6]乐素娜.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11(2):121-122+126.

[7]赵宇.红茶文化及其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J].福建茶叶,2016(9):388-389.

篇2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韩国社会;影响

1.茶文化的穿入

“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韵味浓厚。韩国与中国地域上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在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两国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喝茶,对于韩国人而言,是一天忙碌中最珍贵的时光,尽管在韩国咖啡文化盛行已久,但历经几个世纪的沉淀,茶文化已与韩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韩国特色的茶文化。喝茶对于韩国人来说已越来越流行。

2.中韩两国茶文化交流

早期茶的传播者主要是佛教徒,而佛教最初传入高句丽为公元372年,因此可推测茶传入朝鲜半岛时间大约在公元四世纪以后。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中国茶文化,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韩国古籍《三国史记》载:"前于新罗第二‘卜七十弋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时,已有茶。"善德:女王已属三国时代末期,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三国时期,是韩国开始引入中国的饮茶风俗,接受中国茶文化时期,也是韩国茶文化萌芽时期,但那时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用茶祭祀、礼佛。

3.中韩两国茶文化异同

由于韩国的茶文化是从中国从中国传入,因此两国茶文化具有一定共同之处。例如,朝鲜半岛在三国时代以饮用饼茶为主;高丽时代以饮用碾茶为主;朝鲜时代以叶茶为主要饮用茶。在我国宋元时期,韩国普遍流行宋的“点茶”;在元代后期,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进一步加深,“茶房”、“茶店”等等逐渐兴起;80年代,韩国专门成立了“韩国茶道学院”教授茶文化,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中国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后,不断与韩国茶文化相互交融、彼此渗透。韩国茶礼的精神“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主旨,中国人心地善良、以礼待人、简朴廉政、以诚相待的特点,也深深的影响到韩国。

与中国叶茶不同,韩国本地传统茶在韩国也非常流行。“传统茶”不使用茶叶,可以放几百种材料,大多数会加入蜂蜜。“传统茶”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是一种天然与健康的饮品。具有药用价值的各种汤,包括药丸和膏熬成的汤,都被称为“茶”,这便是“传统茶”的前身。现在,韩国“传统茶”已经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

韩国的茶文化深受中国的茶文化的影响。传统的韩国茶礼,与日本茶道有些相似。而高丽五行茶礼突破了这种模式,人数较多、内涵有所丰富,是韩国层次较高的茶礼。

4.中韩两国茶道的比较

韩国的茶道精神是以新罗统一初期的高僧元晓大师的和静思想为源头,中经高丽时期的文人李行、权近、郑梦周、李崇仁之发展,尤其以李奎报集大成。最后在朝鲜李朝时期高僧西山大师、丁若镛、崔怡、金正喜、草衣禅师那里得到完整的体现。元晓的和静思想是韩国茶道精神的根源,李奎报把高丽时期的茶道精神归结为清和、清虚和禅茶一味。最后由草衣禅师集韩国茶道精神之大成,倡导“中正”精神。总的来说,韩国的茶道精神即敬、礼、和、静、清、玄、禅、中正,其中融合了儒道释的思想,而敬、礼、和、清、中正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

中国的茶道精神源于陆羽《茶经》“俭”的思想和释皎然的“全真”思想,中经裴汶、赵佶,至朱权而集大成。中国茶道精神可概括为清、和、静、真、俭、淡,老庄道家的思想成分重一些。

韩国茶道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故重敬、礼、和、中正;中国茶道受道家影响最大,故重清、真,返朴归真,任运自然。

5.结语

中华茶艺在当代是清一色的泡茶茶艺。韩国茶礼则以泡茶为主,点茶为次。中华茶艺重茶的品饮、冲泡艺术,韩国重礼仪形式,“工夫在茶外”。韩国受地理环境、气候环境限制不适于种茶,故无论是茶的产量还是质量韩国茶都无法与中国茶相比,他们不能象中国人那样可以品尝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茶叶,故只能在茶道器具,茶道的程序和礼仪上花样翻新,日趣繁复。中国茶道重茶、重艺,韩国茶道重礼、重仪,两国彼此取长补短,又兼具独特性,韩国茶文化体现当地文化特性的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在朝鲜半岛的一种文化体现。

参考文献 

[1]从儒释道三教的角度来看中韩茶文化 - 周琼琼 孙威江 - 《 福建茶叶 》 - 2011,33(1) 

[2]中韓茶文化学历教育的比较研究 - 苏祝成 - 《 职业教育研究 》 - 2013,(10) 

[3]"茶禅一味"的三重境界 - 余悦 - 《 农业考古 》 - 2004,(4) 

[4]从跨文化交际看中韩茶文化 - 崔婧琪 - 《 福建茶叶 》 - 2017,39(6) 

[5]浩瀚无涯 世界之茶——“中韩茶文化交流会”综述 - 柏凡 - 《 农业考古 》 - 2002,(4) 

[6]“中韩茶文化交流会”欢迎词 - 曾绍阳 - 《 农业考古 》 - 2002,(4) 

[7]中韩茶文化交流与比较 - 丁以寿 - 《 农业考古 》 - 2002,(4) 

[8]韩国的三国时期是指从指在公元前57起到公元七世纪新罗统一三国,有七百年时间,值中国西汉宣帝至初唐高宗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 

篇3

关键词:日本茶文化;日本语言文学;价值影响;行为规范;精神内涵

日本语言文学是日本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具体的语言内容,还是体系化的价值理念,实际上都是当前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因此,了解日本语言文学,基础在于内涵诠释,更重要的在于融入和反映了日本茶文化作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茶文化体系影响下,其不仅丰富了日本语言文学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诠释和表达了具体的理念内涵。

1日本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分析

日本茶文化源于我国,属于我国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影响地区。我国茶文化融入日本之后,经过细致和优化,其逐渐与日本哲学理念和宗教文化等一系列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日本茶道艺术的创新与完善,可以说,日本茶道艺术又回传我国,从而实现了日本茶道的回传。通过对日本茶文化艺术进行分析,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因此深层次认知日本茶文化里的内涵,极其必要。当然,想要对日本茶文化理念内涵进行全面认知,不仅需要其对日本茶文化的物质元素进行了解,同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认知载体。结合理念融入和元素分析,从而实现日本茶文化的全面了解。在日本文化体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其将茶道艺术作为修身养性,提升自身价值思维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日本文化体系中,其将茶文化理念内涵进行了丰富创新,实现了文化元素理念和精神内涵的丰富与完善,无论是生活化,还是艺术化元素,都极其丰富。实际上,想要对日本茶文化进行全面认知,必须认识到日本茶文化是从我国传入的,而且传输早期,其更多作为一种贵族生活元素,因此该文化体系中,融入了修身养性,价值理解等一系列完善的内涵要素,所以这就为日本茶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内涵奠定了基调,所以日本茶文化是从贵族文化推向社会大众的,但是其根本上仍然具有文化理念的内涵融入。日本茶文化的影响,实际上是多方位的,尤其是整个日本语言文学体系中有很多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要素,我国茶文化及茶元素等内容传入日本,并实现体系化创新发展的过程,实际上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入到发展形成,直至反传入我国,可以说,这不仅反映了日本茶文化体系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是日本茶文化体系的融合与体系化。日本茶文化对日本文化体系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具体文化要素,都有茶文化的具体痕迹,因此,了解日本茶文化,就能对日本文化体系形成全面影响。而日本语言文学作为日本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价值诠释,日本茶道艺术是其茶文化体系核心,而茶礼艺术则是日本茶文化体系的价值核心。

2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具体影响

日本文学作品体系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诠释和表达,通过对这一系列文学作品的具体内涵和创作理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对文化元素的借鉴和应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影响地文化,无论是具体的文化理念,还是文学作品创作都深受影响,因此探究日本茶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价值内涵,能够帮助我们全面认知茶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同时也能帮助我们了解茶文化影响下的文学作品创作。客观的讲,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文化体系之间有着重要关联,文学作品的基础是文化体系,而文化体系也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当然,任何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具体创作时,都必须结合融入自身文化理念。对于日本文学作品体系来说,我们能够从中寻找到多种与茶和茶文化相关的题材与作品,而在日本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影响下,很多日本文学作品从理念的应用和素材的选择上,都具有茶文化元素的价值融入。日本茶文化对日本文学作品的具体影响,不仅在具体创作上,其实际上更是将传统文化体系上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内涵,进行全面,有效融入。因此,通过对日本茶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影响进行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到,从本质上分析,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综合元素和内容,并且在生活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内涵,因此,认知和了解该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不仅仅有着丰富重要的作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的实质性融合。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要素,还是传统茶文化内涵,都能够对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帮助和价值作用,文学作品既是文化理念影响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生活发展的有效理解和准确认知,因此,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内涵进行分析和了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发展的具体趋势和方向有重要帮助。

3日本语言文学与日本茶文化的关系内涵

在日本文化体系中,可以寻找到很多与茶及相关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从中看到茶、饮茶和茶文化的语言描述,而这不仅反映了茶文化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成熟度以及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影响和价值应用。因此,结合日本语言文学体系发展应用过程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理念影响到整个语言文学体系的价值内涵,更重要的是,也为日本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效基础。语言文学作为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其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还是其具体的形成背景,实际上都是对当前整个日本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以日本茶文化为基础的日本语言文学是日本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无论是文化理念内涵,还是具体的文学体系,其实际上都是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可以说,日本文化受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影响较深。自唐代开始,随着多元文化传承交往不断推进,如今茶道艺术在日本本土形成了成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日本文化体系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虽然有着广泛市场认知度,但是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还是日本茶文化体系内的各项关联要素之间,均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因此探究日本茶文化体系中各项关联要素,尤其认知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具体影响,极其必要,在该背景下,充分结合具体文化传播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就极其必要。通过深层次认知日本茶文化与日本语言文学的具体融合思路,能帮助我们完善了解日本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日本语言文学的具体形式及理念内涵。事实上,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其不仅提供了创作素材,同时其在交往过程中,也大大丰富了文学理念内涵,从而实质性推动了日本语言文学的成熟发展。

4当前日本茶文化的具体传承思路分析

随着当前我们对茶文化的价值认知日益成熟,如今,探究日本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及价值理念,就极其必要。通过对日本语言文学体系的具体风格和特点进行了解,能够帮助探究日本茶文化对整个语言文学体系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许多经典的日本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茶文化的理念融入和诠释,比如,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有很多描述茶的诗句,我们能够从中品味到茶文化的理念内涵,所以,日本语言文学是茶文化传承的重要要素。日本语言文学不仅是一种语言要素,更重要的是一种融入了丰富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的体系化元素,通过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了解日本茶文化,需要有良好的载体和基础,日本语言文学作品无疑就是其中最好的切入点。通过对日本茶文化的具体创作思路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其对整个文化体系的价值影响。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和现代文化传承发展日益成熟,如今想要实现对日本茶文化的有效了解和传承,就必须通过细化文化内涵,创新文化理念,优化文化思路,从而实现理想的日本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日本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和内涵,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融入的价值要素,而这正是实现其价值创新的基础和关键。日本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茶道艺术理念,是当前日本茶文化传承融合的精髓。认知文化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和要素,实现对日本茶文化的理念,其关键和重点在与探究到适合两者系统化融入的基础。而随着当前时代文化及机制理念日益成熟,日本茶文化在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内涵到形式上的影响。想要实现日本茶文化传承的理想效果,就必须结合不同语言文学体系的价值理念,通过创新传承机制,从而提升整个文化体系的实质性影响力。

5结语

虽然日本茶文化与我国茶文化之间有着体系化的关联,但是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具体形成、社会习惯和价值理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人将具体的茶文化元素与价值理念内涵进行融入,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理念内涵。探究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价值影响,能够为我们系统化了解日本茶文化提供实质性帮助,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日本语言文学作品理念的创作素材。探究日本茶文化与日本语言文学之间的关系内涵,能够创新与完善日本茶文化理念的传承机制,同时也能实现日本茶文化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春燕.浅谈“鱼文化”对日本语言及文学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13(7):118-121.

[2]李行健.日本近代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171-172.

[3]李军杰.基督教文化对诞生期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6):353-355.

[4]高亚兰.十字架与龙图腾:简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及现代文学的关系[J].思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26-128.

篇4

关键词:老年人;助行产品;茶文化;茶思维

1茶与老人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发源于神农,闻名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融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东方甚至是全世界的一种灿烂而独特的茶文化。它既是饮料,又可以用来防病、治病、健身,药食一体,因而茶叶被人们誉为“万病之药”,“天赐恩物”,可以说具有重要的养生功效。喝茶的好处很多,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还能预防老年性白内障等等,但其实最重要是它的文化:以德为中心,倡导无私奉献,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茶文化还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老年的需求无非就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从而延年益寿,茶的作用恰恰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这便促发了老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反过来茶的文化也影响了老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影响着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老人爱喝茶,茶的品行也影响着老人,在众多长寿老人那里得到了实际的验证,爱喝茶的人,往往心平气和,淡泊静雅,心中无怨气,看透世间万物,能够气定神闲,保持身体健康。喝茶、品茶还让老人结交到许多好友,尽管已历尽沧桑,他们也需要在社会上获得认同感,以茶会友,让自己内心愉悦,慈祥安康。

2助行产品与老人

随着年岁的增长,老人的生理与心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行动障碍较为突出,这严重影响了老人的出行,使得老人的生活受到限制。老人不得不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器材才能完成基本的日常活动,更多时候,子女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老人,老人的身心得不到关注,容易产生孤独感,所以,老年人应该多多参加户外活动,多与外界进行沟通,对于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来说,助行产品就是十分必要的工具。助行产品的种类很多,很多设计公司已经不单单是把它作为一个行走辅助工具来进行研究,也不再限于拐杖、轮椅等器具,其中国外的产品更加优于国内的设计,比如:助行电动车、升降椅等。我国的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伴随着很多问题:2.1安全性问题老人的年龄越大,身体状况就越差,力量就越来越小,协调性也变差,此时有些助行器就不适合使用。很多助兴产品的选材就有问题,个别木质产品容易受潮变形,影响使用,对于老年人而言十分容易造成意外伤害;加工处理粗糙,外观质量较差,这些都影响到老人的安全。2.2科学技术含量较少国内对助行产品研发起步较晚,很大程度上都借鉴过去老的产品设计经验,一些国际的先进的科技没有得到充分运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研究出来的产品也无法得到老年消费者的认可。2.3操作界面不适合老人一些研发人员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为了迎头赶上,没有考虑国内实际盲目引进国外技术,追求产品的高端,助行产品的操作界面并不适合老人使用,很多老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导致人机界面给老年人带来记忆或操作负担,使得他们无法灵活熟练的操作自己的行走辅助工具,这必然会造成产品滞销。2.4没有考虑老人本身的精神需求行走辅助工具,在老人的眼中已经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位挚友,每天形影不离,一些研发者仅仅关注产品的性能,却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老人的心理需求。2.5产品尺寸不符人到老年体态和外形都发生改变,由于椎间盘老化,长时间立姿造成的椎间盘压缩,使得老年人的身高逐渐变矮,并且中国平均身高普遍低于欧美,有些进口的助行器并不适合国内老人使用。还有某些类型的助行器由于其功能的、结构特点等不同程度的限制它的空间适应性,一些框架式的助行器体积较大,便携性较差,这些种种原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人的活动范围。2.6老年助行产品相对缺乏助行产品一般是用于辅助肢体运动受限的人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工具,老年人肢体运动障碍多是生理衰老所致,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其他年龄段单一的肢体运动障碍或残疾,尽管现在市场上助行产品很多,但是,真正针对老人的助行产品数量却很少,这与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形成极大的反差。2.7产品辅助功能不合理有些产品为了增加吸引力附带很多特殊功能收纳、照明、警示等,功能的多样化不同程度给老人带来生活的便利和乐趣,但是设计者应该对附加的多种功能作进一步的考量,分析是否合理和必要,是否使得人机界面更加复杂,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困扰。2.8老年人有消费惯性老年人对自己熟悉的产品购买上比较容易接受,往往对不了解的产品持怀疑的态度,要消除老人的防备心理,让其能更好的接受你的产品就要更多去了解老年人的需求。

3茶文化与茶思维对助行产品设计方向的影响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的分析指出。到2020年,中国中老年人用品市场份额将上升至2万亿元。但目前很多老年产品仍然不被老人买账,因此,只有推出深得老人认可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身体情况,应从产品功能、外观设计、材质等方面设计适合老年人的助行产品,适合的设计不仅从人机方面满足需求,更要从情感方面考虑老年群体,如何理解经过茶香熏染的老人精神需求,以促使他们认可设计出的助行产品,其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其影响并不亚于对产品功能设计的研究。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茶的优良品德。茶性俭,先苦而后甘,它有着俭朴、清淡、和静的秉性,这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所以茶深得人们的喜爱。老人爱茶,正因为茶中蕴藏了人生,热爱是源泉,苦涩是过程,平凡是本色,所以针对与老人设计的助行产品要遵循这样的秉性,产品才会收到老人的喜爱。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3.1安全性喝茶益寿,老人更想健康的安度晚年,所以设计者要掌握产品的安全性,产品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使用,安全性好的产品能更好的维护老人消费者的安全利益,并产生信赖。对于老年人而言,安全要照顾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疾病、伤残增多,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是老年人最基本的安全需要。第二,家人的安全需求,很多老人都是空巢老人,没有人陪伴左右,很多行为都是需要老人自己完成,这避免不了子女的担忧,因此,产品必须要保证安全。第三,生活环境需要,老人的行动不便,助行器必须是简单,方便,易于操作的,保证老人能灵活的运用,不至于发生意外。所以设计产品要从整个造型、结构的合理,各材料的承重能力和耐损能力等方面去考虑。例如:老人拐杖的手柄通常使用质地好,软硬适中的材料,这种料能够保证使用过程中舒适性,还能有效的防止老人发生意外时的伤害。拐头也注重选择防滑、耐磨的材料。为了应对不同的地形,设计出的可折叠或可伸缩的拐杖,应该更注重连结处的处理,避免出现意外。3.2舒适性喝茶养人,茶性温和谦逊,宁静淡泊,这也使得老人更加追求一个使用舒适的助行器来帮助他享受生活,以老人的行为需要为中心,使得老人能有实用、舒适、惬意的感觉。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整体适应性较差,因此,杖柄的设计要与手掌曲面能有效接触,受力均匀,不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疲劳和疼痛感,从而保证老人行动的稳定性。还有些助行产品充分考虑老人外出行走中容易疲劳,设计了座椅,如:座椅手杖,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切实需要,给老人的出行提供更好的帮助。3.3易用性喝茶养性,对于老人来说,常年喝茶已经成就了他们简朴,宁静的性格,对于自己使用的物品,不会过多的去追求酷炫,而是喜欢产品的实用、易用。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功能性的助行产品越来越多样化,这样可能会导致操作复杂化,这就需要设计者把握好主次关系,平衡好每个功能之间的关系,切实的做到产品的易用性。3.4情感性喝茶怡情,对于一个老人而言,人到迟暮,一切都看淡,就希望自己能平淡,宁然的生活,助行产品成为老人长期使用的工具,设计师应该多去关注老年人的心理设计出符合老人审美的助行器,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充分体现人文情怀,因为助行器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伴侣。老人极其容易受到挫折感、限于无助的状态,所以产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老人的心理。对于老人情感的关注不仅能有效的提高产品的热度,还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给老人一个安定的晚年,充分享受他们不曾享受的生活,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对于身体每况愈下,无法不借助外力自由行走的状况,每个老人的心理都是无助的,给予老人一个值得他们信赖的助行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助行器是他们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充分关注老人的心理,体会他们的文化与思维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利用当今的高科技、新材料为老人出行提供更广的空间是作为设计者的责任。本文期望能够切实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为助行产品设计贡献微薄之力。当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会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充实内容,拓展视野,还望更多能人志士给予建议和指导。

作者:胡雨霞 余书恒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惠;老年人行为分析与产品无障碍设计策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郑林欣;张帅;基于老年人生理衰退的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07年10期

[3]咸晓艳;从需求谈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用品设计[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4]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8期

[5]黄艺红;刘海涌;;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实证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高延辉;老年用品设计原则的建构[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篇5

关键词:英语;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措施

1概述

自2009年底,我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伴随着经济发展带动的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这不仅表现在实际出入境人口数目上的变化,也表现在整体旅游收入及旅游开发类别的更替上。随着异国游客的增加,作为全球使用率最高的通用语种英语的地位日益增加。英语在当前人们生活中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具体表现如下。从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来看,大约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用英语说话,且全球绝大多数的传播媒介和信息传递以英文方式进行。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超过70%的用户利用英文邮件进行信息沟通交流。从政治外交来看,英语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用语,在全球性的工作会议上通常采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使用。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各行各业的繁荣,文化旅游业也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其一,语言沟通是跨国旅游最基础也最为关键的问题。对旅游开发项目管理方而言,对游客需求的正确把握决定了景区的满意程度,语言沟通是知晓游客需求最直接的方式,一旦出现语言文字不通的状态,游客和景区之间的矛盾将容易激化。其二,语言技巧是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英语语言的正确把握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综合竞争力。

2英语在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的运用现状

站在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来看,茶文化旅游作为众多中国特色旅游的一个微观组成部分,其语言运用关乎到旅游内涵的挖掘和开发。在当前中国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英语运用现状究竟如何?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下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文化差异阻碍了文化交流

在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是儒家思想,是道德礼仪,而西方追求的是平等自由,是开放民主。茶文化又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一类文化体验,其从简单的品种介绍、茶具介绍,直至内涵、泡法等都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含蓄的文化根基,透露出独特的不可言说的意境美,这与简单的英语翻译存在差异。譬如安吉白茶是江南绿茶的一种,如果简单地将其翻译为“whitetea”,外国人更容易将其理解为白色的茶,而众所周知,白茶并不意味着这种茶是白色的,而是相对于传统绿茶而言,其叶脉和周边泛着些许银白色的纹理。这样的解释,显然是不能通过“whitetea”这样英语翻译能表达清楚的。由于文化存在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问题不胜枚举,这一问题不仅阻碍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也不利于双方的旅游往来。

2.2导游英语水准有待提升

导游是旅游场所不可缺少的人员,且讲说员解说内容的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审美享受。但当前,由于多种原因,导游的英语水平显然不达标。其一,虽然当前高校开设了导游等相关专业,但因为其仍为新兴行业,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实际学习并且从事导游行业的人极少。当前导游队伍的组成多以大中专学历人员为主,这些导游的英语水平仅停留在最基本的教学课本上,日常生活用语及茶艺用语非常缺乏。其二,地方差异也对导游质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沿海发达城市的导游英语水平尚可,但内陆及偏远山区则相对较低。但茶叶遍布中国广大山河,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品种,且各有特色。随着旅游经济的开发,茶文化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其发展前景可观,因此对各地区高层次导游的需求更甚。

2.3景区双语模式有待提升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持续升温,全国各地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较为成熟的有影视文化基地,如横店影视城。在横店影视城,大至广告喷绘,小到宣传海报、门票等都采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模式。但是茶文化相对而言是属于隐性文化,其宣传难免会滞后于其他产业。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基本以中文为主,最大范围的也仅仅限于对茶文化基地名称的英文翻译,且由于茶艺英语的特殊性,其翻译往往只是表面上的词语传达,禁不起深层次的文化推敲。其他基础设施,包括整体文化宣传有关内容在景区展示多为单一中文模式,双语设计有待提升。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茶文化不仅是中国固有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因子,也与世界茶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新环境下提升景区双语模式迫在眉睫。

3提升英语在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实用性的措施

旅游业归根到底是对游客的竞争,为适应当前全球化趋势,抓住跨国游的用户心理,提升英语在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作为语言文化因素,笔者认为,可根据其存在的不足,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一的调整,从而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

3.1交流合作促进共赢

常言道,合作才是硬道理。根据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交往困惑,必须进一步加深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经济往来。其一,增强文化的趣味性。外国游客来中国游玩,不仅是感受中国的大好河山,更是为了体验到异国的风土人情。游客进入茶文化旅游基地,不仅要感受到眼前所接触的景观,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漫漫几千年中国茶的变迁,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趣味性,在与西方茶文化的对比中彰显特色。此外,项目开发方也可进行实际动手实验让游客真切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在此环节中,需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英语技能。其二,促进相互间的文化学习。在茶文化领域,中西方有着共同点也有着差异。共同点的挖掘可以促进外国游客对于该项目的认同感,差异可以充分借助人类猎奇心理形成新的开发创新点。具体来看,对文化内容的学习是基于语言的基础上对其建筑、教育、民族品格等多方面的考量,不同的文化对茶的喜好与饮用是不同的,例如在英国,人们普遍喜欢喝茶,因此“acupoftea”表面上是一杯茶,也可表示令人喜欢的东西。在具体操作工程中,要学会这些文化差异中与茶文化相关的英语,在游览介绍过程中增强趣味性。

3.2提升导游英语水准

导游是旅游开发项目中的联络员,联系着游客和景区之间的大大小小各类事宜,在茶文化开发项目不可或缺。为进一步提升茶文化开发中导游的英语水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一,在教育行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学历人才从事导游工作。随着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对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扩大。但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鲜有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导游工作或投身于旅游开发项目中。通常情况下,高学历人才的外语水准比较高,将这类人才纳入茶文化开发中将有利缓解当前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中精通英文员工空白化的尴尬状态。其二,对已从事导游人员进行语言培训。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代表,语言学习是长期的过程。对于基础比较差,甚至可以说英语基础为零的当地讲说员来说,持续长久的英语培训可以有效促进其英语能力的提升,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英语口语的训练。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导游业前培训,着重于英语语言的使用上,另一方面安排外籍友人或导游展开学习活动,在固定的语言背景下增强工作人员对于英语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景区。其三,提升导游门槛,并鼓励旅游院校的创办与招生。从事导游工作的人员学历普通不高,一方面是社会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当前相关的高等院校仍比较少。当提升导游门槛后,导游的社会地位也会相对有所变化,导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包括英语能力也会提升。此外,加强与国外旅行社的合作,通过共同组团相互学习不同的文化内涵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提升本土员工的英语水平。

3.3打造景区多元化模式

针对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多为单一中文语言环境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拓展多种语言的覆盖面,具体可从以下途径来打造景区多元化模式。其一,更新茶文化基地的基础设施,将单一中文模式改造成中英文或多种语言模式。譬如,从建筑、宣传等多角度进入改革创新。在名称、宣传手册、海报、名片、宣传片等多种微观产品上进行中英文双重设计,并逐步推展。其二,根据文化的特殊性,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设计。在文化展示中,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英文说法的区别,进行对比设计,如通过播放中西茶文化变迁视频,来阐述茶文化的世界性,也可开展沙龙或游戏活动,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打造园区的多语言环境。此外,景区在打造多元化模式时需要在展示时多采用口语化英语模式,而非书面或正规会晤模式,以增强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亲民性。

4结语

篇6

关键词: 文化差异 翻译 词汇和句法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联

现代语言学家的创始人索绪尔把语言定义为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构成的层阶系统。然而,任何思想的表达,有声的或者是无声的,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范畴内才能体现出来。言语不可能是一种独立于社会以外起作用的符号系统,它具有社会性。而文化又是什么呢?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基于社会上习得的能力。文化是一种社会想象,同时又具有民族特征。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文化差异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1.不同的概念分类范畴。

由于不同语言社会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和文明程度都各不相同。他们对许多事物的概念分类范畴也就不同。比如,我国古代人民认为一年有354天或355天(农历),与阳历的一年365天相差9或10天,所余的时间每三年积累一个月,这样就产生了“闰”的概念。所以翻译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里的人物“闰土”的名字时,就不得不作一翻解释。另外如:“接着又听见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鲁迅《祝福》)。“更”是我国旧时对夜间时间的划分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子夜十二点为三更起。所以“五更将近的时候”应该是将近凌晨四点的光景,不能笼统地把“五更”翻译成“五点”。

2.受文化习俗的影响,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不相同的。

比如说,汉语的“天生有福”,俄国人说“穿着衬衣生下来”;英国人说“生下来嘴里一把银勺子”;德国人说“梳好头才出世”。汉语说“一箭双雕”,英国人说“一石头打死两只鸟”;俄国人说“一枪打死两只兔子”;法语说“一个石头打两处”;德国人说“一个拍子打两只苍蝇”。

3.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

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中国人对“龙(dragon)”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woman叫做dragon,意思则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英语中,owl(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以为碰上它要倒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三、文化差异对句法及表达的影响

如果说文化对词义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及习俗的不同而引起的,那么文化对句法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西方人重思维的个体性,其思维方式是分散型的;重理性,强调形式论证,不强调主体意识和对立平衡。而汉族人重视思维的整体性,其思维是综合型,重直觉。例如“告诉他这件事是不明智的”按中国人翻译则说:“Telling him the thing is unwise.”然而外国人则会说:“It is unwise to tell him the thing.”

另外,西方人的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往往在叙述一件事情时先说结果,再说原因。如“A student of mathematics must become familiar with and fix in mind the signs and symbols, the definitions and technical terms in mathematics, in order that he may be able to have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subject and master it well for further study.”句子一开始先道出一个学生必须做到牢记数学中的某项知识,而后再说他得这么做的原因。汉语表达顺序则为:为了能打好数学基础,掌握好数学,以便进一步学习深造,一个学数学的人必须熟悉并牢记数学中所用的记号和符号、定义和术语。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有很多不同,翻译时也必须作等值转移。比如,说英语民族的人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见面十分喜欢谈天气。如:“Lovely day,isn’t it?”之类,所以译成“你好啊!”也未尝不可。在英美习惯里,这无非是一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的见面语。我国早有“民以食为天”的观念,于是吃饭成了人们口头话题。人们见面时笑说:“吃过了吗?”河南农民爱说“吸烟了吧?”“喝茶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十分关心别人是否吃了,而只是招呼罢了。如果对英国人说这句话,他们说不定会说:“你打算邀请我吃饭吗?”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的今天,翻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同时考虑两种语言各自特定的文化,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语言本意,达到其原有的语言效果,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1981.

篇7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 影响

1.英美文学的发展及文学评论

1.1英美文学的发展

英国和美国是两个很相似的国家,相似的语言、相似的文化,美国在最开始时,其实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教会了美国人很多东西,包括语言、文字、生活技能和许多生活常识。在美国被当做殖民地期间,有大量的不同种族的人由于各种原因,移民到美国,因此,美国的文化深受其它国家和其它民族的影响,它将其它民族的文化全部吸纳来,吸收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独特文学。

由于美国最开始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美国文学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美国文学最开始时基本上只是一味地模仿英国文学,包括英国文学的写作形式、思想、语言和文化等等。这种只是一味地模仿的现象直到19世纪末期才逐渐的减少,在这期间美国人不断地将本国中的各各民族的文化逐步的融合,并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统一。从19世纪末期起,美国文学才算是正式逐渐脱离了英国文学,走向自我发展、自我创作的道路。在20世纪初期,美国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的时期,并且能够与英国文学作品分庭抗礼、并驾齐驱,不再依附于英国文学,形成了真正的属于美国自己的民族文学。

英国的文学发展史正所谓是源远流长,在英国文学的发展中先后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以及现代主义阶段。纵观英国文学的发展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其每一个阶段在文学成就上都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文学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之下,正朝着文学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地向前发展。

1.2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是一种运用文学理论来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揭示英美文学这一特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并以此来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依据。英美文学评论的对象是英语文学作品,英美文学评论的形式根据其文学作品形式的不同分为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等。英美文学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创作风格等进行全方位的评鉴与议论,以此来提升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的水平,准确把握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英美文学评论与普通的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属性的作品分析不同,英美文学评论是建立在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基础之上,对英美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外在表现、文学艺术表现进行思考、进行评论。文学作品分析相对于文学作品评论更注重文学作品本身,而文学作品评论更注重作品所表现的外在形象和内容。

2.英美文学的影响因素

2.1语言差异

语言是人类记录文化的一种直接方式,如果没有语言,那么文化将没有办法继续传承,因此语言的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虽然英国人和美国人都使用英语,但是,也许是因为英国人对语言传统神圣性的由衷地尊崇,或者是对随意破坏语言传统的顾忌,因此,英国人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的使用,往往颇受束缚,显得中规中矩。

相对而言,虽然美国人也使用英语,但是,美国英语只是从英式英语演变而来,在美国创立时,所有的一切都是新创造出来的,因此,美国人使用的英语确切来说应该是美语,所以美国人在使用时,没有想英国人一样的顾忌,充满了创新精神,更加大胆创新。更加能够将真实情感表达出来。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评论较英国文学在语言使用上更有活力这是对传统英语的巨大突破。

2.2文化内涵差异

英国相对于美国而言有着更加悠远的历史,英国的文化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变、积累、沉淀,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英国文学,对于英国文学来说,它经历了从充满宗教色彩到现实理性,体现了英国发展中的文化斗争,也体现了英国文学评论在继承传统与打破传统文化之间的纠结与抗争。而且,时至今日,英国文学仍然在继承传统与打破传统文化之间不断的纠结,以期掌握其中的平衡,使之达到发展的顶峰。

美国作为殖民地,除了原著居民外,最多的就是印第安人,因此,美国文学深受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的影响,并且,在这两大文学的影响下,产生并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国文学。

英国文学虽然在其发展中也不断的创新,但是仍然以历史传承为主,而美国却恰恰相反,美国没有英国那么长的历史,也没有太多需要顾忌的传承,因此美国文学能够毫无顾忌的大胆创新,形成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和创新进取的文学作品。

3.结语

影响英美文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历史差异,社会差异、等,它们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深刻而久远,从英国文学作品和美国文学作品中能够很轻易的看出,美国文学作品不像英国文学作品一样具有那么大的历史压力,美国文学作品更加具有创新精神,而英国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于历史的传承。因此文化的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甚至起到了主要的支配作用。导致英美文学作品差异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就是英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从创新性方面来说,美国文学要强于英国文学;但是若是从传统性来说,那么很显然英国文学要比美国文学更加具有优势,英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评论的差异与两国文化的差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林晓彬.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文化的影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篇8

关键词:文化;翻译;异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78-02

1文化和翻译

1.1 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如今,翻译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文化是指广义上的文化,不是指如城市、组织,学校等实体,而是指如思想、习俗、家庭构成,语言等非实物的东西。简单说来,文化就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存在的方式,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

正是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自然而然文化和语言二者的关系就出现了。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无法存在和发展;而语言只有在反映某种文化时才具备自身的意义。因为翻译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文字,而文字只有在与文化相联系的时候才被赋予真正的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处理文字问题的时候要深层次的理解文化内涵。

由于人类社会要通过翻译来进行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在面对翻译当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时候,通过在翻译理论的研究当中广泛全面、系统、具体的对比区别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识别共通之处,辨别特殊性。翻译不是简单的将语言的传统意义进行转换,而是最大限度的将原著中所有的文化韵味输送出去,传达各种文化信号,重现不同国家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

1.2 翻译的目的

大致说来,翻译的目的就是消除或减少原著和译本之间的差别。的确,在翻译中会遇到一些巧合,就是相同的语言规则适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相对而言,语言形成完全相同的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2异化与归化

2.1 定义和要求

Laurence Venuti将涉及文化差异的不同的翻译处理方式划为两类:异化和归化。异化是以源语言的文化为中心(SL culture-oriented),而归化则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中心(TL culture-oriented)。

这两种译法的双方都有各自的倡导者和观点。既然我们都知道语言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当我们进行翻译时,文化因素应该跟语言本身受到同等重视。而如何才能使双方和谐统一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2.2 论点

在何时何地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是个问题。在英语和汉语中就有很多的文化差异。在各自的语言中存在大量发源于它们各自的民族的独特文化的表达方式,如典故、宗教用语、文化用词、习语和新词汇等,它们都与源语言国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考虑到这一点,以下列举出一些关于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方式的例子和解决方法。

3 例子和方法

3.1 典故

对于一些反映先进文化和被经常用到的的典故,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以此了解和熟悉其独特文化。

很多与人物事件有关的典故都来自于英国文学这座宝库,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莎士比亚戏剧当中的很多角色都代表着跟他们有着相同特点或性格特征的人。所以如果说一个人是“罗密欧”就意味着这个人年轻英俊,热情激昂,神采奕奕,并且很有女人缘。如果称一个人为“猪八戒”的话就表示他跟《西游记》中那头粗鲁、爱寻欢作乐、行为怪异但又有些可爱的猪有些相似之处。还有很多来自于莎士比亚戏剧和后英美文学的角色和名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词,如“夏洛克”、“葛朗台”等等。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近狼者会嗷

To weep crocodile's tear――流鳄鱼眼泪

3.2 宗教用语

宗教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途径。它是一个民族的信仰问题,绝不可滥用和误用。因此要遵从他们的信仰,异化这种方式在宗教用语的翻译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讲英语的国家中,基督教占主要地位,因此不难发现很多对人物、事件的引用是源于基督教的圣书――《圣经》:

A messiah――――-救世主弥塞尔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也是长期流传的文化的来源:

临时抱佛脚――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east moment.

对归化处理不当会造成冲突和目标语言的读者对文化的错误理解,例如:

“There was some real falsity when they came to treat the Goddess of Mercy as a fashion plate of the court today.”

译法一: 中国人渐渐把慈悲女神描绘成穿着时髦的宫廷贵妇形象, 这可严重走样了。

译法二: 中国人渐渐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描绘成穿着时髦的宫廷贵妇形象,这可严重走样了。

佛教是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但是译法一很难让人能理解“慈悲女神”就是他们所熟知的“观音菩萨”,因为佛教中的人物已经被换成了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的人物。

3.3 文化用词

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一些独特的词语或短语。也就是说,这个词具有文化特征并且能把这种文化特征带到某个社会文化的群体当中去。当它被用于跨文化交流时,就称之为独特文化词或文化用词。

因为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无法完全等同,我们最好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来履行翻译的使命。

举例如下:关于物质文化,西方国家有我们以前从未听说的sandwich 和 hot dog,译者将它们介绍给我们中国人就称之为 “三明治”和 “热狗”。 而中国的饺子和豆腐被引进国外就称之为 jiaozi 和 tofu. 还如,中国有“旗袍”cheong-sam; 英国有 swallowtail“燕尾服”;美国有jacket“夹克”。

关于社会文化, 外国人都知道“中国功夫”Chinese kongfu. 在英语中,有他们的church“教堂” and missionary“传教士”; 而在汉语中有“道教”Taoism 和“阴阳”yinyang。

3.4 习语

习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在英汉翻译当中有两类习语。一类是在一个相似的文化背景下渐渐形成的,通常情况下将它们归化双方都不会引起文化误解,如:

Self do, self have――自作自受

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after a vernal

而有些习语用异化的方式更为恰当,如: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3.5 新词汇

新词是指随着一个社会中最近或当时发生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发明的产品等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说法。

在英语当中有的新词汇在中文中没有对等物,我们就要再充分理解原生词这个首要条件下根据中文的规则想办法创造出与他们相对应的词语。这种情况就要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

back-to-back ――双往返机票

thumb tribe――手机一族

还有一些新生词汇由于解释起来过于复杂,不容易采用归化的翻译方式就最好异化这些词:

bungie jumping――蹦极跳

Nami technique――纳米技术

参考文献

[1]Eugene,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J].外国语,1993,(3).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外国语,1998,(2).

[3]李庆生,郭著章.英汉互译使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篇9

关键词:流行文化;商业插画;市场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119-01

一、什么是商业插画

商业插画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商业价值的插画,它不属于纯艺术范畴。商业插画可定义为企业或产品绘制的数码作品,为企业或产品绘制插图,获得与之相关的报酬,作者放弃对作品的所有权,只保留署名权的商业买卖行为。

信息社会的发展,使插画成为人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世界性语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层次也变得越发多样化了,特别是当插画成为信息传递过程中一种高效的表达手段时,插画艺术的作用也就尤为突出地显现出来。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商业插画可以说是最具有表现意味的,它能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简单的弄清它的主题,以及它表现出来的广度与深度。利用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们驻足购买。帮助企业建立品牌效应,迅速有效地占有市场。

但是,商业插画的使用寿命是短暂有限的,一个商品或企业在适应市场时就要对自己的产品作出调整进行更新换代,那么原来的作品就要宣告消亡或者是终止宣传。从感性的角度上来说,似乎商业插画的结局有点让人感到心酸,但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商业插画在有效的时间里所达到的宣传力度,是其他宣传手段难以比拟的。

二、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来看商业插画

流行文化与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那就是,传统文化是经由许多代人共同探索研究才逐渐形成的,而流行文化可能只是针对某一时期的某一思潮而突现出来的,人们的跟风也就三五年,像流星一样璀璨光鲜却又短暂。流行文化的特质是大众化实用化时代化,那么商业插画的表现手法就要讲究插画的大众化和实用化以及时代化。流行文化的变化速度也特别快,究其内部则有一种动力推动,而这一动力就是市场利益驱动。企业针对市场上的人们大众的消费趋势,消费潜力,作出相应的产品开发生产,而要人们形成对它的注意力,那么这一投资就需要进行一种广告宣传造势,以此形成一种大众消费趋向。促使人们的购买来获得商家利益。总的来说,流行文化属于商业文化范畴。这也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它的商业文化性质,才导致它与传统的普通的文化的差别。这注定了它与商业的紧密联系。而作为为商家宣传服务的商业插画,它与流行文化的联系就更密切了。

现在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社会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随处可见的消费现象。因为在多数时候,它都体现为某一时期人们一种趋同的消费选择。而商家想要占领市场,就需要跟随大众的流行趋势。如果设计出来的插画没有详细的了解到市场的流行元素,那么设计出来的产品一定不能紧跟消费者的审美流行趋势,那么就会遭到市场的淘汰,这样一来对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计算的。设计出符合大众消费者流行审美观的商业插画,这样才能符合商家的要求,为其取得利益。

美国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曾说过:“当代文化倾向的性质是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而大众的审美趋势亦是如此,追求的是新鲜的事物。流行文化能够流行起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流行,商业插画深受其影响。比如:回力是中国最先的时尚胶底鞋品牌。在上世纪70年月,回力鞋几乎就是运动休闲鞋的唯一意味。它的商业插画设计表现手法主要使用的是手绘的连环画形式,以运动与运动员的运动方式为题,广受大众的亲睐。风靡全国,无人不知。然而好景不再,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运动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回力鞋渐渐淡出了大众的眼圈,其光芒已不复从前。恍然大悟时已跟不上时代了。这是为什么呢?新出的运动鞋都加入了流行因素利用广告大幅宣传,铺天盖地的新鲜商业插画吸引了大众的眼球,科技手段、动漫、摇滚乐、波普艺术、嬉皮文化等都成为商业插画设计的流行主题。但回力鞋还是老版的宣传停滞不前,渐渐地就淡出了主流市场。可见流行文化对商业插画的影响是多么的重大。

流行文化是今天商业插画的主要领域,商业插画要在文化背景上来进行设计,思考它们可能的关联,而不是照抄照搬。如果一味儿的照搬照抄就注定了要被时代所淘汰。而商业插画虽然受大众审美取向的制约,但同时它也引领着大众审美取向的转变,从商业插画的表现内容中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审美心理。而插画师所要做就是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商业插画拥有更广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亲属 称谓词 跨文化交际

1.引言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而得来的名称(《现代汉语词典》)。亲属或亲戚是指通过继嗣、亲子连接或通过继嗣和姻亲的结合而相互有关系的人。由此看来,亲属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血亲,一类是姻亲,血亲和姻亲分属不同的血统。彼此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姻亲是指通过婚姻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包括个人的配偶与配偶的所有亲戚,以及所有血亲的配偶及其所有亲戚。血亲与姻亲共有的和与相互有关的信念和期望构成的思想领域就是亲属关系,对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加上使用规则就构成了一个文化的亲属体系。(哈里斯,1983:185)人类社会几乎所有的文化类型中都存在着亲属制度和与之相应的亲属称谓体系。亲属称谓体系可分为标准称谓(书面称谓系统)和面称与叙称形式:在家谱、法律条文制定时和礼仪场合经常使用标准称谓。它具有普遍意义,是其它称谓所据以建立的模式;在日常口头言语交际中,人们并非使用标准称谓来相互称呼,这时就用面称和叙称形式。由于面称和叙称形式在大多数语言中存在着较大的方言差异,没有标准称谓那么具有普遍意义,所以,本文只重点讨论英汉亲属标准称谓的差异,以下简称英汉称谓。

亲属称谓词是语言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言语交际所要表达的许多意义往往不必通过语句,而是通过称谓就可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包惠南,2001:103)既然称谓词如此重要,那么要想向受话人传递正确信息必须保证称谓词的正确运用。这样才能使语言交际顺利进行,不至于导致误解而产生交际障碍。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由于长期以来受同一种文化的熏陶,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称谓词时一般不会使用不当;但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并且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若不了解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就很有可能因称谓不当而影响语言交际的进展与效果。汉民族与英语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都有其称谓系统,这些称谓系统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弄清楚英汉人际称谓词的对比。因为称谓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本文拟以英汉民族文化为背景,分析英汉称谓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探讨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2.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2.1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英汉亲属称谓的影响。

既然称谓是文化的反映,那么就有必要探讨英汉两种文化对英汉亲属称谓的影响。中国属于大陆文化,由于封闭式的大陆型自然环境,人们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居住在大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也需要稳定的生活,与土地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联系。家庭长期在一个地方繁衍生息,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一个或多个大家族或多个大家族构成的自然村落。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不需要人们去遥远的他乡谋生,交往也经常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前些年,有学者做过调查统计,中原地带的通婚范围大多在方圆三公里左右。因此,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必须弄清血亲和姻亲的称谓才能顺利交往。英美民族属于海洋文化,其祖先生活在一个山呼海啸、动荡不安、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迫使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扩展和武力征服,他们为生存四处漂泊。因此,英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没有汉民族那么固定密切。汉民族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宗教制度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制度,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而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制度,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宗族内部,血缘关系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例如,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中将上下各四代以内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都纳入亲属范围,并对每种关系都用专门词汇来命名,而英语民族则将上下三代以外的人排除在亲属以外且没有专门词汇命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它们受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每个体系中的组成元素也千差万别。

2.2亲属称谓的构成差异。

从冯汉骥先生在《中国亲属称谓制》一书中的研究成果发现两个现象:(1)汉语中家庭称谓的构成远比英语家族称谓详细复杂得多。以汉语中的堂、表亲属为例,汉语中有八个不同的称呼,相比之下英语却只有一个统称词:cousin。这是由于在中国封建大家庭中,几代同堂,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如此多的人聚居在一起,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为指称明确,亲属间称谓词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语义明晰;而在西方的核心家庭中,内部结构简单,成员数量少,相互关系明确,而且亲缘观念淡薄,平素交往较少,因而亲属称谓呈现出数量较少,指称宽泛、语义模糊的特点。(2)大多数汉语称谓词都是由核心称谓加上其它修词语组成的。核心称谓表示核心的亲属关系每个核心称谓都包含有一种主要意义,一种或几种次要意义,还可以单独使用;而大部分修词语都是表示辈分与旁系亲属关系,不能单独作亲属称谓使用,可附加在核心词上构成新一层的亲属关系,同时我们也发现现代汉语的核心称谓和修词语词汇比英语丰富得多。汉语核心称谓中有一些词在英语中根本无法找到相应的英语词汇,如“孙”“婿”,它们只能通过附加修词语来构成与汉语语义相等的称谓。

2.3英汉语在年龄、辈分上称谓上的差异。

汉语中,同辈家庭成员和亲戚的称谓需要根据年龄的不同进行排行加以区别。比如家庭中有大姐、二姐、三姐;大哥、二哥、三哥等的区别。而在英语中称谓中却非常简单,不分年龄,家庭中同辈男性通称“brother”,同辈女性则都称“sister”。汉人在家庭中称比父亲年长的同辈称“伯伯”,称谓比父亲年轻的同辈“叔叔”,而英语却一概用“uncle”这个词。

在称谓同辈时,汉语重年龄;在上下代之间,汉语更重辈分,重长幼。在中国,血统上分为“九族”,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长幼序列为: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其中有五个核心称谓词,在英语中与汉语相对应的只有表示父子两代两个核心谓词。“father”和“son”若要表示祖父、孙子或更高与更低辈分,上下只错两代用“grand”构成合成词即“grandfather”与“grandson”之前加上great或对great进行重迭使用。在中国,不论是当面称谓还是书面称谓,晚辈对长辈必须按辈分尊称,同辈之间必须按长幼称呼,对长辈的直系血亲或同辈的直系血亲要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姑、姐姐、哥哥等。汉人在语言交际时对同辈长者与长辈使用恰当的称谓是有教养、懂礼貌的体现。而在英语中更显出长辈晚辈的平等性。不少时候孩子对父母、长辈、老师、同辈年长者可直呼其名,且顺理成章,不涉及礼貌和教养问题。

2.4英汉语在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称谓上的差别。

汉语非常重视父亲一方的亲属与母亲一方亲属的区别。在汉语中,父亲的弟兄被称作“叔”“伯”,而母亲的弟兄却被称为“舅”。在英语当中,无论父系亲属还是母系亲属的兄弟一概被称为“uncle”。并且在汉语中,母系亲属没有父系亲属重要。如在《红楼梦》中宝玉曾对黛玉说:“我和你自然比和她(指薛宝钗)亲得多。”在词汇的运用上,汉语亲属称谓也体现了母系亲属的这种相对次要地位,如在许多母系亲属前都加词缀“外”,例如“外祖母”“外祖父”“外甥”。(张安德、杨元刚,2003:121)

2.5汉英语性别称谓上的差异。

汉语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可根据性别年龄分别称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八个称谓。这些称谓把这些晚辈的父母以及与本人的关系和在年龄上的差别描述得一清二楚,让人一目了然。英语中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仅仅公用一个称谓“cousin”,既分不出是父系亲属还是母系亲属,又辨不清性别和年龄。这样在英译汉时,就必须依托语言换境,进行换算考证,才能做到让译文达到忠实性与可接受性的标准,才能让汉语读者一目了然。

2.6英汉语在血亲与姻亲称谓词方面的差异。

英汉中亲属称谓分两大类:一类是血亲,一类是姻亲。血亲和姻亲分属不同的血统。彼此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等。姻亲是指通过婚姻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包括个人的配偶及配偶的所有亲戚,以及所有血亲的配偶及其所有亲戚。虽然英语与汉语都对血亲和姻亲有区分,但两者区分的方式与范围不同。对姻亲,英语的称谓形式是在血亲后一律添加后缀“-in-law”来实现,如son-in-law,parent-in-law,sister-in-law。而汉语用了一整套单独的词汇来分别命名血亲与姻亲,如:哥哥-姐夫,妹妹-弟媳,弟弟-小舅子。相比之下发现很有趣,英语词汇对姻亲定义非常明确,即姻亲关系是按照法律建立的,婚姻关系一旦不被法律认可,就不存在这种姻亲称谓了。这比汉语的语义要清晰得多。对于旁系,英语基本上不再区分,而汉语是要区分的,如汉语中的姑父、姨夫在英语中只用uncle,与叔、舅、伯一样,汉语的婶婶、舅母在英语中只用aunt,与姑、姨同词。

3.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都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在称谓方面都蕴含着浓浓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而,汉人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必须考虑到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限制。(冒国安,2004:282)在语言交际中只有认真考虑到英语语言中的特定的称谓表达形式,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必须尽可能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使他们用英语交际时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Feng Hanyi. The Chinese Kinship System[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

[2]张安德,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