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方剂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方剂学基础

篇1

一、理解记忆

俗话说“如要记得,必先懂得”,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得牢固,才能灵活运用。因此,对于教材中的很多基本概念的识记,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剖析,先理解,再记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趣味记忆

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强不懈地钻研文化科学知识。因此,教学中关于一些知识的记忆,可采取趣味记忆法来帮助学生记忆。趣味记忆方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不仅利于学生记忆,而且能使学生兴趣大增,记忆效果提高。

(2)数字记忆法

有些化学知识,若引进数的概念,采取数字记忆法,则能使问题变得有条理、简捷、有秩序,便于学生记忆。

(3)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法是一种科学的记忆方法,它是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或合辙押韵的句子,通过口诀形式来加以记忆的方法,趣味性强、易于诵读、方便记忆。

例如,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是同学们比较伤脑筋的问题,可以编这样的口诀:①钾钠银氢+1价;钙镁钡锌+2价;氟氯溴碘-1价;通常氧是-2价;铝三硅四磷五价;铜一二、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全。②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在记忆电解水实验现象和结论时,可编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在记忆盐溶解性时,可编口诀:钾钠铵硝溶水快;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硫酸盐不溶硫酸钡;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硫酸钙、银,碳酸镁,这是三个微溶盐。记忆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步骤时,可编口诀:反应开始先通氢,排尽空气再点灯,黑色全部变红色,熄灯冷却再停氢。

三、规律记忆法

化学知识极为琐碎,因此,学习化学时需将更多知识进行编排、抓关键、找规律、记特征。这就是规律记忆法,可帮助学生记忆。

四、对比记忆

对比是识记、理解、应用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区分易混淆的一些知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

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元素和原子、分子和原子、原子和离子、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进行对比;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金刚石和石墨、纯金属和合金性质进行差异对比;对碳、氢气、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相似对比;对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分析对比等等,可以促使学生大脑积极思维,使知识逐步形成条理化、明朗化的特征。这样,不仅记得清楚,提取也方便。

五、多通道记忆

人类是靠各种感官认识事物的,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发挥化学实验的学科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接收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增强记忆。

如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简明扼要的表达形式,是初中化学最常用、最重要的化学语言,在考试中所占分值也比较大,但在书写时不出现任何错误的学生却很少,可谓是初学化学者的一个难关。为克服这一难点,我让学生记忆时不必死记硬背,而是联想化学反应事实,即知道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生成了什么物质、有什么现象发生,对这些一清二楚了,写方程式便是水到渠成、得心应手,记忆效果自然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六、有效复习记忆

心理学家研究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此规律,教学中可组织有效地复习,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增强记忆。

再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记忆,有些学生虽一时记住了,但如不及时复习训练,很容易遗忘。为帮助学生克服遗忘,我常采取及时复习和每天分散复习的方法来加强记忆。但复习要注意方法,避免机械重复,否则学生易出现反感情绪。每次复习都应给以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可借助一些比赛游戏,如学生个人间的纵向、同学之间的横向、组与组间、男与女间的竞争,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已经贮存的知识信息,若不反复运用,强化信息的痕迹,将会自动丧失而使得到的知识流失。所以,在教学中我还经常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如有代表性地让学生做些上节、上章以至上册的习题,增加一定数量的综合题,可多次刺激,强化记忆,减少遗忘。

七、系统记忆

系统记忆就是按照知识的系统性,把分散的、片断的知识重新组合,顺理成章,编织成网,形成系统,然后按知识的系列结构进行记忆。

如学完每个单元都可以把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达到系统记忆的目的。

篇2

[关键词] 基础免疫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87-02

免疫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三大前沿学科之一,伴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而获得了迅猛发展。现代免疫学技术更是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研究领域,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研究,都离不开免疫学。目前,医学免疫学已成为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但是,免疫学在内容上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同时又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对于初次接触的大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该学科的教学工作来说,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以培养临床医生为主的基础医学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既介绍现代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又能适应医学本科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在授课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更有效地协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水平和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免疫学理论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1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教学领域。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直观的画面、语言、文字,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扩大了知识面,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书本知识由一个个僵硬的条条框框,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解决了课堂时间有限而相关知识量大的矛盾。因此,优秀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不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展示个性化的教学思想,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1]。例如,在讲授免疫应答一章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将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和双信号活化的机制通过生动的动画形式展现给大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通过一张张挂图或单纯的讲解来授课,一方面学生感到不容易理解,很困惑;另一方面教师也感到讲起来实在不易,很是头疼。双方对此都会产生畏惧心理,教学效果很难尽如人意。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虽然在诸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仍不可避免地有其薄弱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切合实际,才能充分发挥其效果。

首先,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教师应该保持下来。一个成功的教师应以其为人师表的人格和诙谐风趣的讲解来打动、感染、吸引学生,通过师生间的情绪互动调动学生的课堂热情。切不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像一个电影放映员一样,站在电脑旁,机械地操纵机器,毫无生气,使整个课堂了无趣味,而是应该站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交流教学信息,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走向内容的纵深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教学内容的轨道,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其次,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以完整的理论讲稿为基础,应使授课内容精炼,文字简洁明了,千万不能不加选择地什么都放,让学生抓不住主次,把握不清重点,影响教学效果。

最后,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定要力求简洁,一切图片、动画、音乐、视频效果及各种链接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任何手段的应用都要以教学内容的需要与否为依据,决不能只图好看,把大量的图片不分主次地乱放一气,单纯追求视觉效果,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分散学生注意力。

2 运用比较法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它有助于揭示事物间的相同、相反、相异等特征,加深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比较法还可以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寓学习于娱乐中,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将超敏反应和免疫耐受放在一起讲,前者是免疫应答过强;而后者是对抗原刺激表现为“不应答”,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通过对两者异同点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运用病例分析法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有密切联系的学科,结合临床病例分析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基础免疫学理论内容相对枯燥抽象,其知识环环相扣、难以理解,运用病例分析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病例本身又是对教材的说明和补充,病例具有鲜活的真实性,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病例分析,会对学生产生强化和巩固基本知识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病例的选择首先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描述客观准确,结构严谨,文字简练,语句通顺。同时注意病例的真实性。其次,注意病例的难易程度,在开始阶段可选择一些简单病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病例的兴趣。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可选择一些有难度的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学习。

4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简称PBL教学法,产生于60年代中期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后来此教学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推广应用,是当今医学教育改革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学法之一[2]。上世纪80年代,PBL教学法引入我国医学院校。免疫学是医学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又是后续课程如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等的相关理论基础,且与临床联系密切,在免疫学的部分章节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医学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片面强调知识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法强调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3]。教师并不是将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适时适当地提出质疑并讲解,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在教学“肿瘤免疫”一节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肿瘤患者体内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围绕该问题可以引出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同时回顾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学习过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基础免疫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围绕免疫学抽象性、系统性和临床应用性的知识体系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搞好基础免疫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南克勉,吕少文.多媒体技术在医学CAI课件中应用特性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学技术,2002,16(4):226-228.

[2]Chris S.Problem-based learning[J].Bioch Edu,2000,28(3):143.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70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进行化学这门自然学科的学习。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更加轻松、高效的进行化学知识点学习,无疑对鼓励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化学学科学习有很大帮助。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也积累了一些有助于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在文中与大家分享。

一、改革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在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改革课堂结构,在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化学理论知识点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之后让学生做练习题的教学模式,结果导致学生只能在理论知识水平方面得到有效提升,而实际操作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为了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要求教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出调整,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学习,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化学知识点学习,也才能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有效进行课堂导入,为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并有效的对课堂导入进行设计,进而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进行课堂导入设计,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的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而且能积极的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本人一方面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查研究,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积极的融入学生喜欢的内容,进而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使W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积极的将课堂导入与课堂教学中要讲解的知识点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导入阶段就对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产生好奇心,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

三、有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开展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其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就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化学学科学习,单纯依靠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会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在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今天,学生机械的掌握知识点,势必会给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带来较大的烦恼。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能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与深入理解知识点,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一方面,组织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之后,就会留出与学生进行讨论的时间,学生可以就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与教师展开讨论,也可以就如何应用知识点等多个方面与教师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应该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之间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对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对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有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四、注重实验教学,提升学习时效

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知识板块,对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有效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化学实验教学引起重视。传统教学中,化学实验教学并没有引起重视,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化学知识点学习,也产生了不良影响。新时期,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化学实验教学引起高度重视。

就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而言,教师想要有效开展实验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本人认为其中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实践性强是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想要发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想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验能力,都需要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因此,教师就要对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引起重视。对于教材上要求学生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教师都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将实验操作拓展到课外,提升学生的实验意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有效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30

设计导入环节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对概念的解释、定理定律的阐述,而在于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和诱发学生的思维和能动性,使学生能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本着这一目的,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实验式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也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通过实验显示出来的物理现象非常具有说服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在采用实验导入时一定要确保演示验的成功,比如在讲“大气压”一节时,笔者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张硬纸片盖在一个玻璃杯口上,如杯内无水,一经翻转则纸片飞落下来,如杯内盛满清水再翻转纸片却落不下来,那么又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被激发出来了。

再比如讲“磁现象的电本质”时,可设计“烧摆”实验。一个实验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我们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慎重,既不能过于肤浅,以至学生不启而发,又不能太过深奥,导致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丧失信心。

二、故事式

中学生兴趣广泛,有着很强的求知欲。针对中学生爱听厅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或现代的故事、趣闻,引发他们的兴趣。如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向学生介绍:“1945年7月1日,当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后30秒,强烈的冲击波传到费米所在的掩蔽处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碎纸片向地面撒去,冲击波刮起的暴风把碎纸片吹出去好几米远,费米根据纸片吹落的距离,很快就说出原子弹爆炸的强度,他的测算结果与复杂仪器记录的数据很接近。那么,他是根据什么原理测出来的呢?”将学生从原子弹爆炸的壮观场面引到课题上来,这样引人,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钻研的精神,也激发了他们学生的主动性,变好奇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再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可引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

三、问题式

“疑”是学习的开始“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问题,可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比如在讲“平抛运动”一节时,我们就可以结合该节课后问题设问:一个茂密的森林,一只小猴子正在树杈上休息,一个猎人发现这个小猴子正准备开枪射击,这时小猴子也发现了猎人:1.猎人开枪的同时小猴子开始向下落,它能否逃脱被子弹击中的厄运?2.小猴子如果在开枪时不动,结果又怎样?通过这此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考虑和认识平抛运动的本质。在设置问题时,应把握以下几点:1.尽量有趣味性;2.要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准确地发问;3.问题要有层次性、在深度。例如:设问“向心加速度定义、物理意义及表达形式是什么”,这样问平淡乏味,既无巧而言,更无思之必要,学生只须通读记忆,即能方便地正确回答。但换一种问法: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与其轨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内涵就丰富深刻得多。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思考。

四、日常经验式

篇5

关键词:机械基础;思维模式;教学方式

当前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机械基础》课程则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石。通过对多年教学实践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有以下特点:(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匮乏,缺乏课程学习的良好前提条件;(2)学生不具备必要的识图、作图能力,缺乏课程学习的一般要求;(3)学生思维模式和方法单一,缺乏深入学习课程的能力;(4)课程内容多,涵盖面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认识较为困难。

根据《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上述特点,同时考虑到当前广泛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求实的品质、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笔者在《机械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开发学生多种思维模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旨在强化《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拓展课程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思维模式开发的思路、原则和目的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思维模式开发的思路如下: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思路、模式和方法,在不改变课时数量、教材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而既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又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思维模式开发的原则如下:(1)以对具体学生群的具体分析为基础;(2)以课程教学过程为基本载体;(3)以开拓性的课程教学方式为途径;(4)以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培养为评价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思维模式开发的目的如下:(1)探索《机械基础》课程新的教学方式;(2)强化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3)改进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模式开发的具体实施方法

变化性和灵活性思维模式的开发途径对学生变化性和灵活性思维模式的开发,主要利用课程的习题进行,通过一题多变,包括题型变换、条件变换两种形式,不断使学生转换对同一问题的观察和认知角度。以习题“带传动的工作原理”为例,可设计选择题如:带传动主要是依靠来传递运动和动力((A)带和两轮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B)带的紧边拉力(C)带和两轮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D)带松边拉力);可设计填空题如:带传动主要依靠传递运动和动力;可设计为判断题如:带传动主要依靠带的拉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虽然习题的三种题型能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同题型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要求却不尽相同。选择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求同性和排异性思维;填空题侧重于完善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判断题侧重于强化学生的辨析性思维。由此可以看出,合理地利用习题,通过简单的题型变化,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能取得不同的效果,可以开发学生变化性和灵活性的思维模式。同样,变换同一习题的前后条件,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也有一定的效果。

系统性和条理性思维模式的开发途径对学生系统性和条理性思维模式的开发,主要通过一个原理(知识点)的多途径解释、一个问题的多角度提问等方式进行,其目标是充分调动学生大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促成各类知识、信息的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以知识点——螺纹自锁性为例,对这一知识点的阐述,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平铺直叙法。由命题开始逐步讲解其原理和基本方法——由于螺纹的升角通常小于当量摩擦角,所以普通螺纹具有自锁性,且细牙螺纹的自锁性更好。(2)意义反推法。先阐述螺纹自锁性的实践价值,再反推到原理和基本方法。(3)实物引导法。先展示实物或模型,在实际认识的基础上再阐述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对同一知识点的多模式阐述,学生可以系统地联系到已经具备的知识,从而强化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回顾,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结构,进而完善依托自身知识体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开发分析性思维模式的目标。

推理性和逆向性思维模式的开发途径推理思维和逆向思维属于是两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的外在表现是“条件——目标”和“目标——条件”之间的正向与反向推演。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从条件到目标的推演,而忽视从目标到条件的反演,这导致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缺失。为此,笔者认为教学中应当同时开发学生的推理性和逆向性思维模式,从而完善学生对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知角度和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齿轮传动的磨损失效的原理”为例,在推理性思维模式下可以这样讲解:两轮速度差——摩擦力产生——摩擦力导致磨损——磨损失效;在逆向性思维模式下则这样阐述:什么是失效——失效的原因——磨损——磨损的原因——摩擦力——摩擦力产生的原因——两轮速度差。显然,不同的讲解思路能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向考虑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条件——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迁移性和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开发途径迁移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要解决新问题,必须联想与新问题有关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去分析、综合、推理和转化。在知识迁移中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在迁移性思维的基础上,克服思维定势,在常规思路之外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当前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开展了研究性教育活动,这类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迁移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寻找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迁移性和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1)知识点之间的随机迁移。如在讲解齿轮传动的效率时,可以从运动副的特点切入。(2)旧知识到新知识间的顺序迁移。比如在讲解“气压传动”时,鉴于该传动和旧知识点“液压传动”在传动原理和传动特点上都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设计从“液压传动”迁移到“气压传动”的授课过程。(3)图形、文字、实物间的对应迁移。如从溢流阀、减压阀的结构比较可从溢流阀图形符号推导减压阀的图形符号。(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间的关联迁移。在《机械基础》中涉及很多物理知识,如力的分解、速度与功率的关系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从物理学知识逐步迁移到本课程相关知识点。(5)课程学习与能力素质间的连带迁移。通过上述迁移性思维模式的专门训练,并在迁移过程中强调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了学生迁移性和创造性思维模式。

思维能力开发的实践和结论

基于上述学生思维模式开发思路和途径,笔者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和课程的考核结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了多样化的思路和认识,对课程理解的深度、广度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初步证明笔者所提出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南景富.《机械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机化研究,2002,(3):198-199.

篇6

关键词:实践活动;解决问题;操作;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86-01

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乐趣,导致数学成绩低下,这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单调密切相关。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展示多种活动形式,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明确数学活动课的必要性

中国中学生喜欢数学的百分比与其它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多数学生厌恶或惧怕数学,学生普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乐趣,缺乏探求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事实上,在各类升学考试中,数学成了筛选学生的"筛子"。要纠正一大批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过就忘"的症结,在新授课、练习课之外开设数学活动课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数学活动课是以应用数学知识为目的,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手工制作,或安排一些探索性活动的课,以便以更活泼的形式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化枯燥为饶有趣味。《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 、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课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独立思考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学会表述,交流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2.明确数学活动课的基本目标

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准备多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如下图)

教师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和b的二次三项式,此二次三项式需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且各项系数都是正整数,如a2+2ab+ b2, a2+4ab+4b2, 2a2+5ab+2b2等;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二次式,选取相应种类和数量的卡片,尝试拼成一个矩形;讨论该矩形的代数意义;由学生随意选取适当种类的卡片,拼接成不同尺寸的矩形,回答该矩形表达的代数公式。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体会了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4.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现行初中义务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可进行手工制作的内容,只要教师略加改编,即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超越了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但通过思考又可得到解决。手工制作又可将数学物化,得以外现,从而使学习数学变得富有趣味,富有创造性,令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用硬质纸进行长方体的制作 (纸盒),圆柱、圆锥的制作(罐头盒、烟囱帽),制作中心对称的旋转模型(风车、窗花纸)。又如,可进行三角形的剪拼活动,验证三角形内角各定理,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再如,小木条的制作活动:两根小木条,明确对顶角的意义和性质;三根小木条制作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稳定性;四根小木条制作四边形,明确四边形的可活动性等。

下面以圆柱、圆锥的制作活动为例,阐述此类活动课的设计过程。

【课前准备】:硬质纸三张、剪刀、双面胶、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提出目标

A、认知目标:明确圆柱、圆锥的展开图是什么,已知底面半径、高,会求其它相关量。

B、动作目标:制作底面半径为2cm,高为12cm的罐头盒一个;

底面半径为3cm,高为9cm 的烟囱帽各一个。

C、情感目标:树立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观点,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2)、引导图纸设计

教师提供制作好的模型各一个,提出问题:如何根据实际要求(底面半径、高)制作圆柱、圆锥?首先必须明确所用的材料在卷起来之前的(展开图)形状是什么?(先由学生猜测然后展模型,轻松解决此问。)接下来由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实物的底面半径,高与展开图中待定量的关系,最后落实到实物的尺寸,如何合理下料,完成图纸设计。

(3)、展现个性,给模型进行图案设计

(4)、对本次活动课进行总结

学生代表发言总结本次制作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通过制作活动明确了哪些知识

5.丰富数学教学背景

在数学活动课中,可采用情景设置法学习数学知识,因为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例如解放前,在城镇的大路旁边,有时见到各种碰运气、赌输赢的小摊。其中的一种,叫做转糖摊。笔者在初一代数式教学中,模拟了"转糖摊"小游戏,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课,完成了一次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为之用"的道理。

【课前准备】一块圆形纸板,一根粗铁丝,一根线绳,绳头系一重物。

【道具制作】在圆形纸板上画12个扇形格子,顺次序编上号,做成一个圆盘;粗铁丝穿过圆盘中心,做成一个可以转动的轴;轴的上端向外垂直伸出一根悬臂(可将粗铁丝折成90°做成),悬臂端吊一根绳子,绳头上有一重物做为指针。

学生课前就知道要做游戏,一直不知道做什么游戏,心存悬念,充满热情地帮助教师制作道具。

【虚拟游戏】假设在圆盘的1号、3号、5号、7号、9号、11号格子里放上价值10元的物品,在2号、4号、6号、8号、10号、12号格子里均放上价值5角钱的物品。谁交上1元钱(假设),就可转一下圆盘,等停转后,指针指到哪一格,便根据那格的数,从下一格起,按格往下数这个数,数到哪一格,放在格里的物品就归谁。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游戏规则,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篇7

关键词:学习的兴趣 成功的机会 愉悦的环境 正确的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53-01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要“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一、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所产生的追求和探索知识的精神力量是学习知识、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进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就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开思维的“闸门”,参与学习、探索的全过程。

1.坚持听说领先,鼓励学生开口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语言的应用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落实创新教育,强化语言的实践性,坚持听说领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告诉他们运用语言时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切不可因怕错而羞于开口,只有多开口,错误才能越来越少。为了鼓励他们开口说话,教师应注意纠错的时机与技巧,千万不可在学生说话过程中打断他,更不可因一点错误而严厉批评他。相反,如果学生努力用英语回答一个问题,哪怕学生用半中文半英语混夹着与老师对话,老师也应非常有耐心的与他们交流,消除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恐惧感,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

2.让学生建立自信,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与教师本人的期望值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要求越高,学习的欲望也就越强烈,取得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越多,学生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老师要对学生表示充分信任,要经常对他们讲:“If you think you can, you can!”(如果你认为能做到,你就一定能!),使学生能始终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总是期待成功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多赏识,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把学习英语当成一件乐事,在成功的基础上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3.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放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应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始,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二、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美国心理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初中阶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肯下力气花功夫去学习这门课。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就不愿学或者干脆不学这位老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眼中不仅是一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敬的亲密朋友。

三、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是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作为教师要精通教育学理论,正确应用教育学原理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要善于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引导学生“爱”学英语,还要引导学生“会”学英语,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就好比掌握了一把打开英语之门的钥匙,可以不断的获取更多的知识。作为老师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最终落脚点,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中,这一点更为重要。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准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关注学情,为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提高到自主学习的高度。

参考书目

[1] 《心理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篇8

美术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美术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的一个不能释怀的疑问,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便会对学习美术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美术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一、精心备课,打造活力课堂

美术教师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上的是副科而存在轻视心理,或者认为自己专业水平高而忽视备课,拿着书本就去上课,到了课堂上就会束手无策。备课,要备学生的基本情况,有的放矢,考虑全面;要备大纲、备教材,力求把课堂推向简约、自然、扎实、灵动、高效的境界;备课要考虑如何组织课堂,严而有序,活而不乱。上课前要提前3分钟候课,让学生把所用书、学具放在课桌上,教师把多媒体调整到位,为上课做好一切准备。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巧妙引导学生去解读美、体验美,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生成课堂目标,使师、生、文本三者间产生共鸣,形成真实、生动、有效的美术课堂。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在现代显得老套、生硬,缺乏新意,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套路:讲、练、评。其实美术学科特点很强,发挥的空间很大,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能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教师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样有明显比例问题的作品,把学生分组,然后竞赛找出作品中的问题,再探索出正确的答案,然后让学生画自己、家人、喜欢的明星。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成果。也可以让学生到室外进行分组写生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删减或增加。可以趁热打铁,在后面加上人物漫画或人物卡通等学生喜欢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良好教师形象

首先,教师应博学、精通、文雅,热情、爽快、积极、健康,平易近人,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进而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谐愉快的氛围,以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其次,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另外,要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现代教育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最后共同发展。

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催化剂”

围绕美术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在美术课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和新课程中互相协作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手段。

第一,成立美术兴趣小组。把爱好美术和美术基础好的同学集中起来成立美术兴趣小组。我根据学生们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又把兴趣小组分成中国画组、素描组、水粉画组、漫画组、书法组等。活动的内容不与课堂教学重复,有一定的侧重面,使学生感到有新的、深的东西可学。

第二,举行作品展览。我在班级的墙壁上设立了一块美术作品园地,把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展出来,以表扬先进,促进后进。同时还利用学校的画廊,定期在全校举行大型作品展览,这既可以使同学们互相观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第三,举行校园艺术节学生美术作品比赛。我每期都要举办校园艺术节,让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让他们把以前学习的知识,更好,更充分,更全面的展现出来,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赛后,进行认真的评比,对获奖的同学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篇9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被赋予的含义除了传统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培养外。还进一步强调了职业能力培养,在职业教育领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改革在于内容的选择、知识呈现的方式和序列发生变革,以会计基础课程为例。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笔者为此作了一些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会计基础课程;有效教学;课程改革

一、传统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困境

为什么传统的课程会计教学无法帮助学生有效形成职业能力?原因在于大多数职教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认知倾向。当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接触到企业实际工作情景。对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时,就往往不知道学习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感觉抽象难以理解。不能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进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基础课程

2008年8月份。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教材建设委员会编著的《会计基础》新教材,尝试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专业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会计基础是指会计基础工作,有别于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和作用:

1.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而不是孤立地获得会计职业知识。

2.有利于学生将学习与职业实践相联系。有效形成初级会计职业能力。基于对会计职业工作内容有感性认识,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会计知识的过程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联系。因而技术与专业理论不再抽象。

三、会计基础新课程实施的探索

(一)重新确立课程目标

传统基础会计课程目标强调了解会计七大核算方法并应用借贷记账原理编制分录。

笔者认为会计基础新课程的目标应确立为:熟悉会计整体工作流程,辨识和填制常用会计单据并理解会计单据反映出的业务关系。掌握借贷记账法在简单业务巾的应用。理解会计数据来源并学会阅读简单会计报表。初步养成会计工作思维及细致严谨的职业习惯。

(二)建构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联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重点教授内容是通过各种题型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会计分录的编制。教材中仅呈现少量的原始凭证样式。几乎不提供相应的习题供学生们练习填制原始单据。

重组课程教学内容。作为会计基础课程新课改的关键点。应从会计实务工作出发,重视向学生呈现会计职业实践工作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依会计工作各环节形成项目教学模块,据岗位或经济业务类型划分子项目任务。

2.教学内容的呈现序列。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序列上。会计基础课程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先易后难。在呈现方式上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予以呈现。

(三)重新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在学科课程模式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开展通常是以教师理论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方法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元分离。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基础新课程教学,其核心是以会计工作项目为中心来开展和组织教学,“边干边学”,体现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方案设计。目的是建立起学生的工作思维。

1.角色扮演法的应用。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实际工作中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形成工作经验,培养工作思维很有帮助。因此也是新课改中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本课程教学中,对于“采购业务处理”部分。可将学生分组成为5人小组团队。分饰某食品公司的会计员、出纳员、业务员、仓管员和供应商等角色,然后再自主完成仿真业务的各处理环节。

2.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情境教学是建构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这种教学法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种仿真的会计职业实践,将职业学习与职业实践联系起来。

3.讲授法的应用。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它具有严密、系统、深刻的特点。

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发了不少人对讲授法的否定观点与态度。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讲授法是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的。不应简单地将其划归为填灌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中也可恰当地嵌套采用讲授法教学。

四、会计基础教学实施的效果

(一)在应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的传统重点内容方面。新课程模式下的实验班与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下的对照班相比。能力更优。在教学时数及教师相同的情况下。笔者选取了六个知识点进行检测。分别为:区分会计要素、筹资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材料采购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生产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销售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经营成果核算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班完成测试题的准确性优于对照班。

(二)实验班相比对照班,综合职业能力更优。实验班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主要体现在原始单据和记账凭证的准确填写、书写的规范性、透过会计凭证判断业务类型等方面。笔者选取了两个知识点进行对比检测:根据简单业务填制记账凭证格式的准确性、根据采购业务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运费发票判断业务类型并填制付款支票和收料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实验班完成测试的成绩更优。学生们在会计模拟实训的总结中写道:“一学期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做实训时可以不看题目,根据原始凭证就会填记账凭证了。”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透过会计凭证判断业务类型的能力是形成工作实操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实验班被试者的学习体验更愉悦,态度更积极。当被问到:“一学期的学习中,你是否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与成功”,实验班约4750%表示“是的,我愉快学习,有成就感”。这一数据相比对照班的1429%有了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沈烈敏.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260-266.

篇10

[关键词] 中医学基础;愉快教学法

一直以来,多数教师大都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之前的教育是让少数人出人头地,让绝大多数人做出牺牲,使大部分人的内心受到伤害,这种“精英式”教育到现在已经不值得提倡。21世纪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少数人或某个人的发展,而是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学到科学知识,都能健康地成长。实践证明,盲目蛮灌、不注重效果的坚持、不讲究方法的苦战与求知都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所采取的不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也是极端错误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间加汗水”等摧残学生身心的教学方法应该抛弃。苛刻的要求、枯燥的学习、盲目的蛮灌、机械的重复只能使学生越学越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就是缺乏前瞻性、趣味性、开放性和科学性,没有以学生为本,没有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没有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愉快教学就是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早就被运用于小学、中学的教学当中。对于中医药专业的中专学生,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将应用心理学、教育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采用愉快教学法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愉快教学在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与意识的、是有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和储存知识的容器。它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情绪心理学是“愉快教学”的心理基础。当心情愉快、心情舒畅的时候则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愉快教学正是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高效地接受,并产生较强的记忆力。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愉快教学具有以下3个特征:①愉悦性。愉快教学是通过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关系。②主体性。愉快教学体现的是寓教于乐。“乐”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从自我活动、自我实践中得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不再是一言堂,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说,把课堂变成自己舞台。③成功性。成功是和愉悦经常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两者有一种循环反应。学习成功率越高,情绪越好。愉快教学正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机会,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把学习真正当成一件乐事[1]。

中医学基础是中专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程以理论为主,抽象的东西比较多,学生学起来总提不起兴趣,认为太枯燥无味了。另外,学生年龄比起大学生来说相对要小,且好动活跃,自律性较差,因此在教学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主动乐意地去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们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呢?笔者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引起学生思维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黏合剂”。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经络和腧穴时,学生们都会看过武侠小说,听说过什么一些关于经络和穴位的故事,所以在授课时让他们讨论一下自己所认识的经络和穴位,它们是不是真的如小说中那么的神奇。这样一来,大家的学习兴趣就高了。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是:“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下联是:“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这一副既形象生动、又带有中药材名称的对联由于其巧妙之处,被某电视剧引入到剧情当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类带有中医药知识的典故、谜语对联等,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趣味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2)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境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设置“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这种与问题有关情景中的过程。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如;讲到阴阳五行时,提出所有事物都可分阴阳吗?阴阳能否分开,单独存在?阴阳的关系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把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到更广阔、更高级的思维境界。

(3)巧妙创设“临床”情景,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其成功感.一个人如果成功完成了一件事情,有了成功感,那么让他再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很愿意去做,而且会有信心去做,因为成功感会带来乐趣。传统的中医诊治讲究“望、闻、问、切”,而其中通过表面现象去分析病情病因的方法是传统且有效的。这一经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而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形式,以模拟诊治的方式,通过设计“病情”,让学生在模拟中加深对用药、问诊技巧、判断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学习八纲辨证时,举出一个病人的临床表现,让学生讨论属于哪个证型。诊断对了就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一种做医生成功诊断的感觉,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成功感,使其主动、愉快地学习。

3 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容易掌握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其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氛围是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建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更直接、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变难为易,变复杂为简单。如学习诊断中的舌诊,通过观看不同舌象,学生们就很快就掌握了舌象的诊断方法。

总之,愉快教学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斌.愉快教学模式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课堂教学优化的原理与方法[M].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