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篇3

关键词:传统农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S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23

1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技术中的重要性体现

现代农艺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涉及农业生产、农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它是一个将农业材料通过加工或再制改变其形状、性质和用途转换的工作,目前,农艺技术除了在农业、种植业技术的生产与应用方面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在整体大农业范畴里及工业领域中也得到很广范的应用。

2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误区

2.1 现代农业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传统农艺技术的消亡,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做为基本条件。但基于我国小农经济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的片面思想影响下,一些观点认为与小农经济相关的传统农艺必将被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所取代,但是,农业的发展与生产不同于规模化、集约化的偏工业管理模式,先进的规模化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不特性,导致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都受限于自然环境与各种气候条件的影响,在特殊环境下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存在前提下,能否将先进农业技术能否转化成为适用农业技术,这才是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所在。缺乏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农业技术无法转化实用的劳动力为生产力,也无法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2 高端农艺技术的盲目引进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技术发展多采用了高、精、尖复杂技术,以工业扶持农业的方式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一套只适合于本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

3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践中的建议与措施

传统农艺是长期在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发挥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性,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和推广,坚持传统农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逐步地发挥适用技术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人们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的基本需要和规模化需求。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经过漫长的人畜力生产历史到今天,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艺技术不断按照农业生产需求日益完善,人类已实现由传统手工化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过渡。但在农业生产中技术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适用性能的发挥与相关时空条件的限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成熟的传统农艺技术,为创新高新农艺技术创造有利发展条件,同时摒弃难以实现的高新农艺技术要求,保持相对稳定的现代农业技术,在稳定中逐渐发展,形成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其创造力与适应力稳固发展,经久不衰。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会逐步地由简单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例如:一些地区将农膜覆盖栽培技术与传统农艺结合,应用到各种农作物栽培中,在增温保墒、增产、增收的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把握住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除了在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方面发挥历史的继承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必须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主导方向,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基础,使现代农业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农民带来的直观经济效益的目的。

世界上任何国家发展农业生产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我国特殊的自然资源情况和严峻自然条件以及农户个体经营等特点,都充分说明,要想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确立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农业生产和技术路线。因此,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建立具有中国农业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适用技术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只有在充分了解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才能积极推广具有适用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传统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

篇4

顾益康作题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策”的主题演讲,他聚焦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对策,不仅分析了农业面临的重重挑战和忧患,而且指出现代农业前途无量。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自文博士以“生物农药和生态农业”为题,介绍了生态农业的特点,通过具体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实施案例,表明了发展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循环农业可以成为现代农业的出路。蔡辉益博士在题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产业链发展”的主题报告中解析了农业科技与农业前沿技术在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重点指出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发展的核心意义。

论坛还设立了“机遇篇”和“战略篇”两个圆桌论坛,其主题分别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涵养式、可持续农业的历史机遇以及发展路径”和“从现代科技的角度审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战略以及金融在其中的意义”。

最后,论坛发起方和承办方杭州中域承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丁渡时先生在闭幕致辞中提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农业升级发展的十年,也是高科技农业投资的黄金十年。发起此论坛旨在于以农业科技产业链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为基础,向有意于农业科技投资的机构开放研究平台、分享产业资源,呼吁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农业科技,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农业领域达成共赢。

篇5

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而言,不同文明时期具有不同的范式。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经历古代、近代和现代3个历史阶段,与之分别对应的是3类不同的文明,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文明状态不同,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增长范式也不尽相同。农业经济增长范式,就不同发展阶段而言,表现也不同的道路[1]。从依靠简单生产工具获取赖以生存的植物果实,到拥有大型机械,农产品的产量有了极大增长,人类的社会生产历经了“黄色道路”和“黑色道路”的过程。就发展阶段而言,目前世界农业还未走出“黑色道路”的范式。在农业社会,社会生产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土地和农业劳动力,所以农业社会又被称为“黄色道路”阶段。“黄色道路”阶段的农业,工具简陋,以使用人力和畜力为主,人们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而且收获的丰欠还在相当程度上受“老天”左右。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石油农业”,又被称作“黑色道路”,具有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和农药化等特点。由于它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生产发展,因为被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但由于它建立在对自然的无情征服和驾驭基础上,过分依赖于消费地球不可再生资源和投入大量化学品,致使土质、水源和气候恶化,污染严重,农作物甚至因带有残留有害物质而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隐患,其负面效应和权限已日益暴露。它不仅严重制约着农业自身的发展,还危及到自然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社会的安定。农业增长的“绿色道路”方兴未艾。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气候异常,以及地球表土流失、沙化和地力下降等问题。仅靠扩大“石油农业”外延的做法不但行不通,而且非常危险。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告诫:“通过无节制地开发土地来提高农业产量的做法,只能使自然资源更加贫乏,环境更加污染。”世界农业发展正处于新的探索时期。人们开始呼唤“第二次绿色革命”,要求进行“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具有生态色彩的革命”。人类在发展农业方面,必须注重自然的协调,不能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走“绿色道路”。生态农业,则是农业发展迈上“绿色道路”的理想模式。

2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更迭

2.1传统农业模式

传统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基本特征: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有较大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目前传统农业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

2.2现代农业模式

关于现代农业至今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现代农业有几个标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在95%以上;农业投入占当年总产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现代农业。西方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渐摸索出3种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的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短缺型;以法国为代表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现代农业之路还很漫长。国家统计局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仅走了1/3。但从长远看,我国是一个大国,只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我国农业必将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2.3后现代农业模式

后现代农业是相对现代农业而言,是以时间为标识,按农业发展时序而划分和确定的一种农业经济和技术形态。作为一个农业全新概念,是指以动植物的开发、培育及其产品生产为轴心,将广义农业即农、林、牧、渔业范畴中不同层次及环节和分属于不同产业部门与动植物培育及其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农业产前、产后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融合或复合形成的一个超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或系统。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后现代农业主要的并不是它所使用的生产手段、工具及技术有别于现代农业,而在于其活动的内涵与形态结构不同于现代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在领域上,它是广义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融农用高新技术投入品制造与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运输、市场营销以及农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农业信息与管理咨询和服务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在部门上,除传统的农、林、牧、渔产品生产部门外,还包括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示范农业、体验农业、海洋农业等部门。在形态与功能上,它将众多当代已经形成并存在和未来不断涌现的全新农业形态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细农业、精准精确农业、无土农业、知识农业等有效地集合在一起,融生产、生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3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内涵与外延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方式进行的,而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又是由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容和决定经济增长的各有关主要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据此,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解主要是看经济增长是依靠哪些因素得以实现的。而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实现经济增长主要通过2种经营方式,即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粗放和集约的划分是李嘉图等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解释,起先是用于工业生产的,后来逐步延伸到国民经济各部门。马克思指出,在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中,“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2]据此,苏联经济学家提出了“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根据增长的来源不同,把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2种:第1种是靠增加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等资源投入的增加实现的增长,即粗放增长(ExtensiveGrowth,或外延增长);第2种是靠提高效率实现的增长,即集约增长(IntensiveGrowth,或内涵增长)。具体而言,粗放型是主要依靠生产资料数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消耗低、质量高、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小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般而言,集约型增长方式是建立在集约化经营方式基础上的。农业的集约经营是一种内含的扩大再生产,即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改良品种,改造土壤,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并通过有效、科学的施肥和精耕细作等手段,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的有效、持续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利用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是以全部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农业增长。即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并非完全是一个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一方面,社会物质资本等要素投入太少,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增加其投入数量,而此时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很多,劳动力也较丰富,价格低廉;另一方面,科技水平不高,管理落后,要素使用效率很难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经济增长方式只能是粗放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资源变得稀缺,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从而使产品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跳过粗放型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可以为集约型增长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二是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追求外延式数量扩张,不讲成本,否定利润,忽视经济效益。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追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尽量小的投入获得尽量大的产出和利润,由此必然促使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可见,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伴随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利于采用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篇6

我国是世界蔬菜生产大国,蔬菜生产的总面积和设施蔬菜的面积都居全球首位。2006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1 820万hm2,总产量58 325.5万t。中国蔬菜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蔬菜产量占世界的48.9 %。我国蔬菜年人均占有量311.1 kg,远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126.8 kg。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生产迅速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保障了蔬菜的全年稳定供应。但我国仍然不是蔬菜生产强国,蔬菜产业面临着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和生产条件有待优化、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偏低、蔬菜质量和安全稳定性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

建设现代化蔬菜产业体系是我国特别是京郊蔬菜产业发展的方向。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要充分体现功能的多样性。众所周知,蔬菜的生产、供应和创造就业机会是传统的基本功能,这一功能正面临着重大的需求变革:其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和供应已经由满足数量需求向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的需求方向转变;其二,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保证蔬菜价格合理和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菜农增收,不言而喻,这是一个有关民生的重要问题;其三,蔬菜产业链正在向深加工等方向延伸,以求多环节提高蔬菜附加值。随着我国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蔬菜产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园艺和饮食文化传承等功能日趋凸显,为蔬菜产业的多方位延伸和向广度、深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蔬菜产业是北京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巨大的蔬菜消费市场,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蔬菜比较效益高,其种植收入占京郊农民种植业收入的40 %以上。有数据表明:由蔬菜产业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在北京逾百万人。蔬菜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推进蔬菜生产向资源节约型和最大限度地发掘蔬菜作物的生物潜能、提高劳动率、致富农民、以精品为主满足不同档次蔬菜需求的方向发展,正在迅速地推进产业链的延伸。根据首都的特点,设施蔬菜、籽种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蔬菜产业的变革提升必然会对蔬菜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需求,这无疑给蔬菜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蔬菜学科能不能适应蔬菜产业当前发展的需求?能不能不断产出高水平关键科学技术成果来支撑引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纵观目前国内外蔬菜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走向,深感我国蔬菜科学研究迫切需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统筹规划。一方面,从技术源头上抓好蔬菜种质资源发掘创新和分子生物技术以及相关生态、生理、病理等应用基础研究,为应用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原创性和集成性成果;另一方面,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提升传统技术并实施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强化集成创新,实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建立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优势,支撑和引领产业的发展。

2北京蔬菜产业发展的需求分析

2.1首都蔬菜产业正面临重大的需求变革

北京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人口膨胀等一系列的压力。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宜居城市与首善之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首先是服务于北京城市发展需要。即通过科技创新与集成,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农民就业机会与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尽可能地降低资源的占用,减少农业生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与环境发展空间。据此,籽种农业与设施农业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蔬菜供应已经由满足数量需求向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的需求方向转变;生产由粗放型向效益型方向发展,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菜农增收;蔬菜产业链正在向深加工等方向延伸,以求多环节提高蔬菜附加值;蔬菜产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园艺和饮食文化传承等功能日趋凸显,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园艺文化是历代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首都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居民观光休闲的需求,如何在传承园艺文化的基础上,增添现代科学技术的内涵,为建设宜居城市服务,不仅是蔬菜产业链的延伸发展,而且是社会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蔬菜科学技术,在京郊蔬菜的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上述发展需求,技术积累明显不足。当前迫切需要通过改革与发展,创新机制,调整蔬菜学科结构,在总体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解决产业发展和首都建设发展需求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2首都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强大需求

“十一五”时期北京在全国率先确立了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强调北京农业要发挥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四大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手段,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出发点是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的消费需求,落脚点是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需求。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型现代农业更加突出了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和市民消费需求的导向,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都市型现代农业除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

截止到2007年底,北京设施蔬菜面积1.324万hm2(蔬菜总面积4万hm2),设施蔬菜年产值23亿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0 %。已初步形成了设施蔬菜生产优势区县和乡镇。为进一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进程,北京市设施农业将以“两区两带多群落”空间规划布局发展建设,2008-2012年,每年计划发展设施面积2 667 hm2,实现区域特色设施农业和其他类型设施产业循环联动发展。

2.3首都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果品和花卉的需求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且是质量的提高和品味的多样性发展,栽培优良的新品种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之一。为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开展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配套,突破主要农作物育种,在确保持续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并把“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作为优先主题。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已成为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产业符合北京市农业发展政策。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京政农发〔2006〕7号)中,将设施农业作为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进行扶持。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等8个委办局《关于发展设施农业的意见》(京政农发〔2006〕17号)中提出,“十一五”期间设施农业发展目标以温室、大棚等为主的各种类型农业设施预计发展总面积在1.3万hm2以上。牛有成副市长在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指出,要统一布局,科学规划设计,搭建项目平台,整合政策资源,成线、成片集中发展设施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扩大规模效应和景观效应。

2.4首都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蔬菜产品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高品质、无污染的设施蔬菜需求空间巨大。2010年,我国的人均设施蔬菜占有量将达到80 kg以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净增1.2亿左右,对设施蔬菜的需求也将会大大增加。据初步估计,到“十一五”末我国设施蔬菜需求净增量在2 500万t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对蔬菜总量需求增长的同时,还对质量安全与品种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也为在设施条件下进行安全、洁净、新鲜、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5首都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篇7

一、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工作进展情况

(一)推进金融创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多元化需求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农村信用社积极创新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一是综合运用应收账款质押、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仓单质押、林权抵押、钢结构抵押等贷款品种对现代农业进行有效支持。二是扩大联户联保及大联保体贷款的覆盖面,解决贷户无抵押问题。三是结合德州市“两区同建”工作,推出农民住房贷款及农业产业园区贷款。四是与符合规定的担保机构进行合作,丰富担保方式。五是围绕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对组织运行顺畅、经济实力较强、信用状况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提供贷款。截至2013年9月末,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共办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300万元、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贷款10.25亿元、林权抵押贷款1799.8万元、农民住房贷款1.82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2.64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及社员贷款2.13亿元,全市累计发放担保机构担保类贷款1.51亿元。

2013年以来,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各县市区法人机构在金融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一是德州市德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简称德城区联社)在辖内黄河涯信用社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营服务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调查、授信、放贷。二是乐陵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简称乐陵联社)抓住农村土地流转机遇,在“三权”抵押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庆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简称庆云联社)创新推出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有效解决了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资金不足和担保难问题。截至2013年9月末,德城区联社成立的合作社专营机构已帮助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财务、健全制度,搜集信息走访调查32家,信贷支持2家,金额650万元;乐陵联社已成功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1笔,金额20万元,正在审查办理1笔,金额60万元;庆云联社已办理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2笔,金额9.61万元。

(二)扩大信贷规模,有效满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

根据“三农”发展呈现出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新特点,全市农村信用社在支持种养户、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传统农业行业基础上,重点支持高质高效农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将更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切实满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有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截至2013年9月末,德州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向专业种养大户发放贷款2811.9万元,向家庭农场发放贷款100万元,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2.64亿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2.13亿元。

(三)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提升信贷服务水平

从优化信贷服务方面,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对现代农业贷款实行“贷款优先、丰富品种、提升额度、利率优惠、期限放宽”等信贷政策,逐步解决贷款难题。一是贷款优先。设立现代农业贷款“绿色通道”,对现代农业的贷款申请,优先进行调查、审查、审批,安排贷款规模。二是加快贷款各环节运作速度,提高服务效率。在遵守授权授信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贷效率。三是提高授信额度。对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优质客户,在合理范围内适当提高授信额度,以满足现代农业扩大规模的需求。四是科学确定贷款期限。根据现代农业的生产和资金运转周期等实际需求和市场规律,科学确定贷款期限和结息方式,减轻客户还贷压力。五是实行利率优惠。对优质客户利率优惠10%以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贷款利率优惠20%以上,切实让利于农。

(四)畅通结算渠道,大力推广现代化金融服务

一是以“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为工作目标,稳步推进ATM、POS、农金通等各类电子机具布放,不断丰富银行卡功能,加快银行卡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满足农村居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截至2013年9月末,全市累计布设自助设备434台,较年初增长59台;布设各类POS机具17738台,较年初增长574台;布设农金通611台,较年初增长73台。二是加快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现代结算方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使农户享受足不出户的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9月末,全市累计开通企业网银4361个,较年初增长832个;开通个人网银162239个,较年初增长22568个;开通手机银行108108个,较年初增长23374个。

(五)开展“圆梦行动”,帮助农民破解农业技术难题

2013年8月份,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送技术、送信息、送金融知识、送资金下乡为主要活动内容的2013“服务三农圆梦行动”。活动以培训为主要形式,在需求大的地方辅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活动累计培训10场,聘请专家授课,为广大农民及新型农业主体免费送上种养殖等农业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三权”抵押问题

1.对土地经营收益价值的确定不好把握。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一方面依据承包期间土地承包费价值评估,但农村土地的承包费大多为一年一交,以承包期间承包费作为评估值价格太低。另一方面依据土地收益进行评估,但农村土地收益很难确定,无固定评估模式。

2.抵押物处置较难。“三权”抵押物与一般抵押物不同,抵押物一般在农村经济组织内进行流转,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经济组织内的亲属关系影响,难以找到购买者。

3.存在抵押物产权不明晰问题。以农村宅基地、住宅抵押,房产、土地部门不予办理土地证或房产证。即使在公证处进行抵押,也存在抵押人可能故意流转给非恶意第三方的风险。

(二)担保不足问题

不断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可提供担保的资产依旧严重匮乏,大部分贷款仍然以保证担保为主。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的资产主要集中在承包的土地、种养大棚等地上附着物、活体畜禽等方面,因“三权”抵押还不成熟,活体畜禽抵押又面临评估难、处置难、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实际能进入担保操作层面的少之又少,最终解决担保难的办法还是找其他有资产的保证人作担保。

(三)农业保险发展明显落后问题

当前保险在促进信贷投放中的作用已逐渐显现,保险公司的这些创新,把农业保险和信贷保证保险合二为一。对于一般的农户贷款而言,由于只是为购买化肥、种子,贷款额度小,不需要额外的贷款保证保险,对于种养殖业,由于成本比较高,通过小额信贷保险能化解一定的贷款风险,但是由于种养殖业风险较大,保险企业不愿做赔本的生意,在农业保险的介入上都持谨慎态度。

(四)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自身问题

存在现代农业、现代知识与现代农民脱节现象。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好的项目政策来引导,但由于农户缺乏科学有效地农业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经验,往往出现盲目跟从、“习惯”管理、半途终结现象。

三、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及对策

(一)涉农金融机构方面

一是持续做好金融产品创新工作,同时在兼顾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各县区成熟的信贷产品,迎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二是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放规模,贷款优先投放,不断培育信用好、经营好、制度健全、运作规范的优质现代农业主体。逐步调整经营思路,实现由分散型农户贷款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倾斜,重点支持发展以“特优、高效、生态”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鼓励农户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业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探索“贷款+保险”合作模式,建立由信用社与保险机构按比例分摊贷款损失的业务模式,力争在银保支农合作上实现突破。

(二)政府、人行等相关部门方面

1.积极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现代农业有效配置。一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对于扩大涉农信贷投放资金不足或达到存贷比例监管上限的金融机构,给予支农再贷款倾斜。优先为持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中小企业票据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业务。二是加快建立现代农业金融支持机制。充分调动银行、证券、保险、期货、担保、财政、税收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信贷、证券、保险、期货及担保分工配合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信贷+财税+监管”的正向激励长期化、制度化的协调机制以及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2.加大财政促进金融支农工作力度。一是开展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加大对县域金融机构和农村基层营业网点的支持力度,支持扩大农村信贷投放。二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金融机构开展国家鼓励的低收益高风险农业贷款业务,提供利差补贴和呆账贷款损失的弥补。

篇8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19日

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在保障农业稳定、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审计层次也能得到提高,审计成果也能得到更好的应用,审计本身也能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深化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探索工作对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凸显整个农业专项审计工作的作用和影响力都具有积极意义,进而可以推动整个审计工作发展到新的高度。

一、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概述

(一)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20世纪30年代,都市农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日本,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其著作《农业经济地理》中将“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进行了定义,90年代我国引入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城乡结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和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合体,是农业和城市发展关系的体现。从我国的情况看,农业和城市的关系呈现出三个阶段:城郊农业阶段、都市农业阶段、都市现代农业阶段。都市现代农业是指靠近都市或位于都市边缘区域,仅仅依靠并服务于都市,以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符合都市自身客观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二)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内容。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各级财政(包括农业局等主管部门)是否按照人大通过的预算足额安排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和财政配套资金是否按有关规定及时且足额拨付到位情况;二是项目资金投向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受到严格管理、是否专款专用,资金是否能够如数到达使用单位或农民手里,有无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损失浪费等问题;三是建设项目计划或规划完成情况,有无未批复建设的项目,有无超计划、超预算的项目,有无擅自变更规划等问题;四是专项资金是否按照经过批准的数额向计划内项目分配,使用单位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厉行节约,加强管理,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准确;五是都市现代农业制度落实情况,各级党政机关加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和目标是否落实到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三)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是对公共财政资金加强监督的必然需要。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属于公共财政性资金的一部分,而公共财政是全体人民的财政,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专项资金负责,要时刻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为己任。

2、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有利于提高项目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通过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可以发现项目单位在专项资金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并及时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方式,采取适当可行的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有利于发挥审计的决策参谋作用。审计具有宏观性的特点,可以从其他不同的、更高的层次认识和把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审计,可以总体把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正确反映各级政府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同时尝试找出有关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以及体制机制上的漏洞,然后从审计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

(四)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发展现状。现阶段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从审计对象、内容、重点、范围、组织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服务“三农”为目标;把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同级审与“上审下”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与整改相结合,注重从上层和宏观角度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现在的审计还很注重审计作用是否真正发挥,对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跟踪检查;在查处违规违纪问题的同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使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作用得到延伸。如今审计的对象也渐渐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项目扩展,因此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在各地活跃起来。

二、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着力点

(一)关注各级财政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审计对象的基础就是资金,审计机关必须关注都市现代农业资金的分配、管理、拨付和使用等各个环节是否合法合规;有无随意申报项目或更改项目;有无不按批复和计划随意拨付资金;拨付环节是否存在“雁过拔毛”的情况;总体投入、投向和构成是否合理合法;资金使用管理是否真实合法,有无挤占挪用。从各地的审计结果来看,上述情况也确实有发生,因此审计过程中必须关注资金拨付、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被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如有发现及时纠正,确保资金完整、不流失。

(二)跟踪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审计机关要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资金的监管力度,跟踪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项目建设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强化行政和企业监督机制,达到合理使用、提高效益的目的,从而促进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三)加强对法规政策和制度计划等落实情况的审计。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历来都是农业审计的基本任务,也是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任务之一,它既包括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也包括促进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更包括促进政策的完善。对都市现代农业的审计,围绕资金进行审计仅是审计最基础的方面,更加重要的也更加有意思的却是要检查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及落实情况。

三、现阶段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分布分散。笔者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由于都市现代农业管理由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渔业、商务、科技等多部门负责,资金分布极其分散,使得都市现代农业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进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2、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定义不明确。当前,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就是对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这种对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导致了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全国各地在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中选择审计对象、范围和内容都大相径庭,严重影响了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作用的体现。

3、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内容不明确。前文提及,由于人们对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定义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在进行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中,审计的范围难以明确,内容难以确定。经调查发现,现在各地开展的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多是专项资金的审计,极少涉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制度、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农业税减免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

4、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方式方法不够完善。以目前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特点为例,常出现的方式多是在项目完成后对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进行全面的审计,这种方式是可以查处一些违法违纪违规问题,也能促进资金按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规定使用,但在防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方面却力不从心,是典型的“马后炮”。

5、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工作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我国政府审计属于双重领导体制,个别领导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保护主义的角度,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中发现的诸如资金的违纪违规现象极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审计结果质量难以保障。

6、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单位财务管理不够规范。由于很多农业企业,特别是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很不规范,未建立正规的财务制度,甚至还有采用流水账的方式记账,白条报销也较多,这些资金是否真正地用于都市现代农业,在判定上给审计人员造成了极大的苦难。

(二)产生的原因。纵观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对农业的基础地位认识还不够充分,不够到位,也缺少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注,造成对都市现代农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2)由于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是比较新的课题,有关配套法律法规制定还不够健全,都市现代农业审计还没有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3)都市现代农业审计的理论研究未能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未能很好地解决审计业务进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不能指导当前的审计业务,更不能预测未来的审计实务,难以对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活动进行综合地总结、概括;(4)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还不高。目前,农业审计人员大多为财会专业背景的人员,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得心应手,而在计算机审计、制度审计等方面却差强人意。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的老套造成审计成果难以体现宏观管理层面的东西,也就难以为领导和相关部门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四、都市现代农业审计完善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为深化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提供保障。(1)进一步完善审计条例,明确都市现代农业资金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保障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不走偏;(2)研究完善都市现代农业审计流程,以适应都市现代农业资金分布部门多、涉及项目类型多等特点。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当年的审计计划,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录取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配足审计力量,提高审计人员调查研究、“解剖麻雀”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建立一支作风严谨、素质过硬、踏实肯干的审计队伍。

(三)探索效益审计。经过多年的审计,各部门、各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已得到普遍提高,而效益审计则成为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针对都市现代农业资金使用效益比较低的现状,如何开展效益审计需要我们去探索。都市现代农业审计人员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都市现代农业自身特点,尝试制定效益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探索效益审计做法。

(四)创新审计方法,突出审计重点。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审计要在内容上与项目保持一致,多角度关注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多渠道调查资金去向。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涉及部门多,资金量大,使用资金的农民分散在各个村落,调查取证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审计方法,抓住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重点,延伸调查疑点。

(五)深化都市现代农业资金审计方式。(1)由事后“马后炮”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审计方式的转变,将都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全程在审计的监督之下,可以发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并及时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2)由突击性审计向经常性审计和突击审计相结合转变;(3)由单一性审计向整体性审计转变;(4)由财政收支审计向财务收支、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形式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景茹.都市农业:功能、条件及发展模式――以长春市为例[D].吉林大学,2012.

[2]俞菊生.中国都市农业: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8.

篇9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园区;作用;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引领现代农业先进科技的关键载体。近年来,临夏县紧紧围绕全县摆好“三个主战场”打好“三个硬仗”的总体发展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农机化工作长效机制,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农机化率。在现代农业园区中如何发挥农机化的作用是当前应该思考和应对的重要课题,现结合实际,浅谈一下认识。

1 临夏县农机化及现代农业园区的现状

1.1 临夏县农机化现状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农户投入的拉动下,全县农机装备水平保持稳定增长势头。据统计,截止年底,全县拥有拖拉机3031台,农机总动力达到13.39万kW;农机总拥有量19425台套;完成农机经营总收入7121万元;纯收入2387.3万元;机耕1.6347万hm2;机播3273hm2;机收1866.7hm2;半机械化播种6533.3hm2;玉米全膜双垄沟机械铺膜640hm2;玉米双垄沟半机械播种面积1200hm2。

1.2 临夏县现代农业园区基本情况

临夏县北塬片共有10个乡(镇),总人口为13.3万多人,水浇地为7866.7hm2。北塬农业园区是甘肃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近年来临夏县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时机,以土桥镇、先锋乡为中心,辐射桥寺乡、北塬乡、坡头乡,逐步形成了北塬农业园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到2013年底,全县累计建成高效日光温室402.3hm2、塑料大棚154.4hm2、露地蔬菜2800hm2,全县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3353.3hm2,年产各类蔬菜10万t,产值达2.4亿元,成为临夏市和甘南地区的蔬菜供应基地。同时,建成了以河西乡为主的优质核桃1333.3hm2、以莲花镇为主的优质花椒1.3万hm2。以金牛乳业、瑞园牧场、众博鸡场等养殖企业为龙头,以公司加农户的养殖模式,共建立养殖专业村20多个,使北塬现代农业区养殖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2 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作用

2.1 农机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选条件

临夏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加快发展农机化是首选条件。无论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还是畜牧养殖园区建设,它们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农机化的大力助推。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必须依托农机化装备、农机化技术,与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联结,达到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建立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的农业支柱产业,来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2.2 农机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差别在于大量应用各种农业新技术,而农业机械化是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科学适用的农机技术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大量应用,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一大部分剩余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转移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把不同的农机具有机组合起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列化服务。在现代农业园区的生产中,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能按作业需求,及时调配农机具,而且能高效的完成作业任务,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使农机化的优势更加突显。特别是北塬现代农业园区中的机发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充分作用。

3 现代农业在园区建设中农机化发展的方向

3.1 认真学习农机化法律、法规和农机新产品、新技术,牢固树立农机促农、增收的发展观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树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

3.2 加大农机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

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机化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对农机化发展方面的认识度。同时,做大做强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每一项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都要开展专业的技术培训,让农民熟练的掌握操作技术,确保农机具在现代农业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3.3 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力度,努力寻找服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新途径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农业园区中的推广应用且有示范作用。根据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需要,引进示范适合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实现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的要求,在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引进推广自动卷放帘技术、自动育苗机械化技术、喷滴灌技术;在畜牧养殖产业园区,引进推广自动挤奶技术、自动孵化技术、机械化青贮技术,努力提高农业园区农机装备的现代化程度。

3.4 积极争取农机化推广项目,切实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2013年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50万元(其中国补资金500万元,省补资金40万元,州补资金10万元);阳光工程培训项目9万元;设施农业机械化推广项目金费10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北塬现代农业园区的机械化综合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今后要认真把握国家西部大开发对农机化政策的倾向,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资金和农机化推广项目经费,扩大农民的受益面,进一步提升临夏县的农机化服务水平。

总之,在农机化事业发展进程中,临夏县将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立足新起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推动农机化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十三五”规划中专门论述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状况,与地区整体发展密切相关。

1 该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该县处河北省南部,属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农业结构一直处于“一棉独大”的单一模式。基于此,政府把推进现代农业摆上重要日程,聘请专家编制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围绕农民增收、扶贫开发,以区域化、品牌化、高效化、生态化、景观化为方向,做到有机构办农事,有专人管农事,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2 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125”原则

结合该县农业发展实践,总结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应坚持“125”原则。即实现“一个保障”,推进“两个深化”,坚持“五个结合”。

2.1 实现“一个保障”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事关国计民生。应繁育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同时探索高效种植、生态养殖、循环利用等模式,形成育种、增粮、产肥等生态循环链,增产量、提品质、促增收、优生态。

2.2 推进“两个深化”

2.2.1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不富裕,关键问题之一是农民没有财产性收益,针对此问题,应加快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确权工作。通过探索实施农村空闲宅基地、旧房产权货币化、土地承包经营权货币化,实现土地复耕与新民居建设良性互动,在推动农民生产方式转变同时,积极迎合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2.2 深化农村金融保险体制改革 实施金融下乡,使农村空闲宅基地收储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相结合,整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土地复耕实现指标的置换,为流转土地农户提供贷款。由政府组建担保公司,引入政府增信机制,从而拉动企业投资。

2.3 坚持“五个结合”

2.3.1 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围绕提升产业化水平,打造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同时,提高农业信息化、科技化水平。由于传统农业地域性、季节性强等特点,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空间与时间上的制约,政府应与电商平台战略合作,解决企业以及老百姓农产品销售与消费之间的问题。

2.3.2 与农民充分就业相结合 农户土地流转后,应采取多种就业方式保障农民充分就业。一是输出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二是直接到农业龙头企业就业或当季节性工人;三是针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妇女,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挣钱同时也有时间料理家务;四是对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不便外出打工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环卫工人,从事河道看护、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在挣钱的同时又维护了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对孤寡老人,建设养老院,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打造农民流转土地挣租金、打工挣薪金、参与入股挣红金的“一份土地挣三份钱”模式,实现农民充分就业。

2.3.3 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目的是让农民脱贫致富。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可以对农户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同时加大对农民理财知识的辅导,努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制定产业“首席专家”制度,聘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

2.3.4 与幸福乡村建设相结合 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农民生产方式改变后,必然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强烈要求。政府可以委托专业规划设计团队,按照三产融合思路,对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和幸福乡村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完善农村医疗、休闲、娱乐等配套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的观光、休闲、养老功能。

2.3.5 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相结合 某个地区自身产业结构不可能完全合理,发展现代农业应符合地区协同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与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服务业价值开始提高,容纳农民就业的空间更广阔,让进城农民返乡创业,不再背井离乡,有利于缓解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