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保障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保障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保障措施

篇1

基于理论和现实的思考

理论层面

2010年,李正午接手军粮城中学,担任校长一职。其后,学校确立了“为每个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基”的办学理念。“高素质”是指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品格情操,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在“军中人”看来,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欢迎不欢迎,家长满意不满意”。让学生走进学校学会做人,探求真知;走出学校自立自强,服务社会,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各种“适合的教育”形式中,劳动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普职渗透的基础就是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长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李正午校长介绍,学校实施普职渗透教育是基于四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普职渗透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普职渗透就是高职教育的前奏,是学生适应和融入高职教育的必要准备。第二,普职渗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备动手能力和实际就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普职渗透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和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第三,普职渗透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职渗透,可以使学生获得早期的职业发展认识,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追求的准备,培育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这是不同于学历教育的另一种教育目标导向。第四,普职渗透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普职渗透切合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为了减少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军粮城中学在实践中寻找错位发展思路,以普职渗透为特色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创建普职渗透教育特色的指导思想是:以《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通过职业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为高职教育作好铺垫,使每个学生未来都能成为专业、事业上的成功者,找到一条幸福的人生之路。目标是通过3至5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创建之路,努力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农村综合高中,通过渗透职业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尊重各种职业、行业和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学生养成不畏困难、勤奋刻苦、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实践中思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劳动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准就业者。

现实层面

军粮城中学长期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创建初期条件艰苦,只有两间土坯房,开始招生后,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校建设。师生共同参与,脱坯建教室,边教边学边劳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师生共同到村队参加劳动,并在校园附近建起了农业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依托附近村庄及工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每年带领学生参加杏林食品厂采摘葡萄活动,到军粮城农机站参加劳动,帮助村队收割水稻等。近几年,学校对建校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确立了劳动教育特色。学生从自我服务开始,教室内外、校园内外卫生均由学生每天打扫,环境由学生维护和美化。每年,各年级学生到东丽区育才中学参加劳动实践一周。现在,“编织艺术”“竹签画”等已形成学校特色项目,并已开发成校本课程。现代化学校达标建设期间,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全校初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风气。

“军中人”认识到,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国家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又严重缺乏。这些形势表明,普通高中早期渗透职业教育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乃至未来就业做准备。普职渗透是一种大众化、起点较低的教育,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中文化课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进度视学生学业情况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学校实施普职渗透的特色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军粮城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全中学,有学生1200余人,高中12个教学班,初中18个教学班,是东丽区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中校,学生全部来自周边十几个村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毕业后考入本科院校学习相对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师资构成上看,学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来自东丽区农村,本身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大多数教师非常熟悉农村劳动并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从地理位置和社会需求上看,学校东临滨海新区、泰达开发区西区,西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区经济社会发展、军粮城新市镇的启动建设和各个功能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预备人才,学生学习劳动技术和未来就业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基于管理和创新的实践

管理保障

为确保特色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校采取了多项管理保障措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把特色学校建设列入重点工作范围。学校领导及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校长直接分管,教导处将特色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管理,任课教师按计划上课。主管校长、教务主任具体负责,做好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主管校长、教务主任负责与村队及各学校联系相关事宜,班主任负责管理本班学生,所有教师负责本人管辖的项目。成立特色高中建设专家组和顾问组,专家把关、引领,学校定期向专家汇报特色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收集意见,不断改进调整。学校还拿出专项资金,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资金支持,保证普职渗透教育正常开展。学校与家长、社会沟通,宣传普职渗透教育的思想和发展方向,寻求和达到共识。与高职院校建立联系,聘请高职院校教师为学校提供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生源为高职院校做好专业进修准备,建立合同,共同发展。

课程设置

拓展普通高中现行的课程资源(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把职业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另外,增设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高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校本课程20课时,高二年级开设“专业技能介绍”校本课程10课时、实践培训课程10课时,高三年级开设“高职院校专业介绍及录取要求”校本课程10课时。选择当前高职高专的特色专业基础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涉及的主要专业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会计与统计核算、资产评估与管理、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治安管理、市场营销、工业与民用建筑、水产养殖技术、畜牧、小学教育、影视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园艺技术、服装设计等。

各专业均由文化基础课、综合素质课、专业课构成。在注重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渗透专业技术教育,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学和综合素质课教学统一在一起,嵌入到相应的能力板块中,整合运行,贯穿全程。文化基础课即普通高中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向上的思想。综合素质课由礼仪、演讲口才、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几部分组成,旨在培养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使其具有宽广的社会适应性。专业课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彻底从以单一的学科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培养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目标的教育轨道上来。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考虑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考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与融通,实现课程模式多样化、课程设计动态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模式科学化、课程信息现代化、课程教学个性化。

采取学分制促进学生学习进程。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进入高中,结合实际情况,学校把职业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5个学期完成5个课题,获得15个学分。将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相结合,学生走出校门到各个社区、厂矿参观,并获得必修学分。高中新课程改革新增了通用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在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增设技术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并做到人人有技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利用学校地理位置优势,开发了“蔬菜的种植和培育”“果树的种植和培育”“花草种植技术”“编织技术”“木工技术”等选修课程;利用理化生实验室设备、电教设备等,开发“无线电技术”“照相技术”“摄像技术”等选修课程。

基地实践

建设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利用宽广的校园和多处花坛,划分不同的区域,建设成种植园区、花园区等,将各区域按年级分配至各班,由班主任及全体学生负责培育、种植、管理、收获。学校地处军粮城镇中心,周边有十几个自然村落,学校与村庄紧密相连。为此,学校与村队联合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和学生实验田,并聘请经验丰富的村民作为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使学生亲近土地,亲近大自然,体验劳动的辛苦,收获劳动的快乐。

充分利用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育才中学是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十余公里,基地内设备齐全,种植面积大,品种多,军粮城中学学生每年到基地学农训练一周,参观学校中看不到的农作物、植物等,并在教官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培育、种植、管理农作物的知识技能。

充分利用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学校,新校区刚刚落成,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5公里,交通便利,师资力量强,设备齐全,管理严格。为此,学校聘请了该中心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学生定期到该中心学习培训,培养职业技能。

技能训练

学校组织学生校外实习,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突出普职渗透特色。如,组织学生到邮政局,实际体验报刊发行的系列程序和技巧;到银行体验开户、存款、取款、销户;到旅行社、百货商场、超市进行调查体验,学习接待顾客、真假币识别、收款机使用、点钞、理货等专业技能。其间,学生的礼仪素质、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组织纪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逐步形成“课程性实习―认识性实习―操作性实习―顶岗实习”的良性实习体系。

篇2

【关键词】劳动;定额管理;企业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劳动定额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虽然一些企业在管理制度上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经济突飞猛进的新时期,企业必须加强劳动的定额管理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劳动定额管理的现状

1、对劳动定额缺乏认识。在企业的意识形态中,普遍认为通过劳动合同、责任制等方式,以完成生产任务为宗旨,根本没有意识到劳动定额的重要性,对劳动定额缺乏足够的认识。

2、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不健全。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规章制度过于笼统,出现实际操作与规章制度背道而驰的局面,进而影响劳动定额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3、从业人员的自身专业素养不高。从业人员缺乏劳动定额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导致自身的能力与劳动定额管理岗位不匹配。

4、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由于存在分配的不合理性,企业员工得不到超额收入,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

加强劳动定额管理的措施

1、要继续宣传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现代企业分工细密,生产具有高度连续性,技术要求严格,协作关系复杂,必须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高效率的生产指挥和经营管理系统。

2、要根括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充实劳动定额管理的内容。

(1)“方法研究”拓觅了劳动定额管理的领域,从单纯的人操作机械的劳动效率研究,拓宽到现场环境的合理化,机器设备配置的台理化,以及物料、半成品运转的台理化等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综合研究。也就是要把方法研究成为制定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起点。它可以从积极方面寻求不增加投资,不增加工人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效率。

(2)发动工人自觉参加劳动定额管理。企业中组织领导的指挥、监督、检查等“有形管理”是重要的;但同时必须重视“无形的管理”,就是劳动者自觉的管理,包括对企业关心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劳动态度,追求提高技术水平,改进操作方法等。这样,就可以消除工人对劳动定额的逆反心理,调动他们共同参加劳动定额的积极性。

(3)要从岗位劳动定额管理扩展为全员效率的全面管理。必须树立整体的效率观念,把企业各类人员都纳入劳动定额管理的范围,针对不同岗位、职务人员的特点分别实行工时定额、产量定额、工作定额、服务定额、看管定额,或者在明确工作任务量的基础上压缩定员,保证现代企业的高度协调运转产生高效率。

3、按照企业管理的需要,实行分层次的劳动定额管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推行,必须从最低层次的岗位、工序劳动定额管理发展为管理各层次的劳动定额。最高层次是产业、部门劳动定额,由产业协会等专门机构牵头制定,大体上体现社会必要劳动对产业的分配。中层次是产业内电行业内绒部门内的不同企业,可以参照产业劳动定额制定企业劳最低层次是制定企业内部不同工种、岗位劳序劳动定额等。

4、健全定额管理机构,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劳动定额是编制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基础,是组织生产、提高工效、贯彻按劳分配的手段。劳动定额管理人员需要熟悉本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以及劳动经济、劳动心理等多方面综合知识。所以,搞好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定额管理机构,同时加强劳动定额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劳动定额管理的实例分析及对策

1、桂林165厂劳动定额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桂林165厂是属于航天高科技的军工企业,其产品98%都是军工产品,因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以科研、生产和质量管理为中心的。目前而言,劳动定额的工作仍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重视

近几年来,该企业由于军品任务相当紧张,所以有时为了要任务、赶进度,使得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在实际生产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劳动定额管理体制上的单一性

165厂的劳动定额实行的是人事劳动教育处负责管理,实行一级管理体制。结构上只有主管机构一家喊,人员上劳动定额人员唱独角戏。

(3)人员素质较低且不稳定

在劳动定额人员上,一方面人员素质较低,先进的管理意识淡薄,劳动定额管理相关知识缺乏;另一方面,由于从事劳动定额管理工作人员的职称难评,岗位系数偏低,待遇偏低,从而影响了那些文化及专业素质较高的年轻人从事劳动定额的管理工作。

(4)劳动定额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主要体现在:定额编制方法的落后性与不平衡性;劳动定额实施的偏差;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的失真;劳动定额修订的随意性与滞后性。

(5)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不够完善

就桂林165厂来说,虽然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劳动定额标准化的制定工作,但从总的来看这项工作开展的还不够普及。

2、改进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认识

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从定额中要效益,在观念上、方法上和形式上要实现相应的转变,以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2)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及人员队伍的建设

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起基础管理的职能必须在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上要给予充分的组织保障。不但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而且,在人员配备上要按基本生产工人的比例配备专职定额人员以保证劳动定额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改变目前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3)采用先进合理的方法制定劳动定额,保证劳动定额水平的先进合理

劳动定额的制定应以现行有效的技术文件、图纸、工艺流程、采用的设备、工夹具、合理的劳动组织等条件为依据,正确、全面地反映当前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所以,根据不同科研、生产阶段和生产规模,应分别采取相应的制定方法逐步提高定额水平。

(4)提高定额人员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采企业应选择那些坚持原则,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熟悉生产并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熟知定额管理知识及工艺理论的人员来担任,特别是他们应具有较广泛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5)加大检查力度,强化劳动定额管理

首先,企业必须制定出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执行的法规性文件,为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及修订提供保障措施。其次,企业必须对劳动定额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五、劳动定额管理模式发展的方向

由于我国的劳动定额管理模式尚处于一个初步建立的时期,在完善不足的同时,还要为其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首先,由一个部门转变为独立机构;其次,由单一保守的思想转变为宽领域的思维;再次,由传统的管理方法转变为科学的管理方法;最后,由非专业人才转变为专业人才。我们要通过各方面对劳动定额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六、结束语

通过对劳动定额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劳动定额管理在企业发展应用中的方向。因此,在企业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劳动定额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确保企业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闫萍 浅析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 经济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

篇3

关键词:惠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惠州学院是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新建的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2005在经管系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一般说来,像惠州学院这样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和传统的“学术型”院校,而定位于应用型。近年来,惠州学院经管系物流管理专业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和创建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1 应用型人才的特质及其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能利用这些理论来解决社会经济、工程实践和生产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实践性人才群体。即,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专业实践,能够运用专业理论阐释生产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以及内在机理,并能提出改善的建议。这种“应用”实质上有两个侧重点:一是着重于能力上的应用,而不是操作技能上的应用,强调在专业层面上与社会实践对接,而不是岗位层面上与社会实践对接。这是本科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区别。从这一要求出发,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来培养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二是理论上的应用,而不是理论上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但是,进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必须以应用为本,而不是以理论创新为目标,这一点又与研究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指出的是,应用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是简单的教条照搬,它需要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完美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前者涉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两个要素;后者包括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途径、考核评价、保障措施等要素。

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理论基础宽厚的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能型应用人才,它是介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的构建上应具备综合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应用型知识;在能力的培养上更强调复合能力,既要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包括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在素质锻炼上应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自然科学素养和较高的专业素养。

2 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培养目标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适应性、差异性和实践性三大原则,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为了紧跟社会需求,我们主要通过专业方向的调整来实现这一目的。物流管理开设了企业物流和国际物流两个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开设了一组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应用能力。

(3)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灵活性。具体地说,就是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等五级平台,在平台上再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每个模块包括了3~4门专业课程。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可根据学科及物流业发展趋势做动态调整。

(4)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加强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

(5)将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学术研究、技能竞赛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旨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除增设技能拓展学分外,着力开展学科与专业竞赛活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

(6)广泛吸收社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征求相关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往届毕业生对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意见。如举办了以“学习、实践、感悟”为主题的人才培养交流会,特别邀请了来自深圳易普乐化工有限公司、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顺丰速运(惠州)有限公司、惠州金山电子有限公司、惠州国光电子有限公司、惠州真维斯有限公司,并在相关岗位从事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快递与配送等管理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与在校师生一起解读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适应性与毕业生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的启示。

2.2 围绕专业应用能力,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几个方面:(1)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2)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相关工作。(3)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和应用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网络通讯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物流仿真与模拟软件。(4)物流管理能力。掌握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设计与规划能力、成本分析能力、物流业务运作及组织管理能力。(5)专业应用能力。熟悉货仓运作流程、账目管理、库存管理、商品养护、运输调配、进出口业务与报关业务,具有良好的物流专业应用能力。每一项基本技能都需要一组实践教学来支撑。实践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因此,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所谓一体化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环节,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合理安排各实践环节的时间,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都不间断地安排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的本科教学中,而不仅仅是毕业前的集中实习。同时,建立全面规范的实践教学测评体系,将终结性考评与过程性测评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测评相衔接的全方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

(1)社会实践。主要是基本素质类实践,包括军训、外语训练、计算机训练、劳动教育等,这类实践是所有专业都要开展的,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

(2)课程实践。把传统的理论课变成“理论+实践”课,在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中设置9~18学时的实践环节,由任课老师负责实施,具体形式可以是社会调研、模拟实验、案例教学、企业观摩学习等。目的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创新思维和能力。

(3)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通过到实习基地如物流企业、大型配送中心、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参观,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增加对物流企业和物流操作工作的感性认识。

(4)专业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是学完相关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ERP模拟实验、供应链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模拟仿真实践等。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化物流系统观,提高学生的开发应用能力。专业综合实践主要在校内完成,目前已建有多个校内实验室,如物流模拟实验室、物流实训室、ERP模拟沙盘训练室、ERP实训室、经济管理信息化实验室等。

(5)物流设计大赛。教育部高校物流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创新的平台,通过对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的分析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学习企业经营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6)毕业论文。它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领略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研究过程,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2.3 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从教学主体的地位来看,目前的高等教育一般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摒弃照本宣科,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尤其注重对现代物流前沿领域的知识学习,并采取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分析相关知识和信息。

(2)启发式“提问”。教师根据每堂课的内容巧妙地、有针对性地设计系列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和沟通,调动每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学习。改变学生个人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学习,每个小组选1名组长,并经常轮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与交流。

(4)课堂讨论。教师课前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在课堂进行充分讨论,每次讨论由小组长代表全组成员发言,教师通过适当的点评和统一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交流。

(5)案例教学。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引入大量国内外物流运作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物流案例进行分析,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小讲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性学习,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个主题,学生课后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归纳主要思想,将要点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做5~10分钟左右的讲述。如在第二章介绍物流的发展现状,要求学生以自己家乡的物流发展情况搜集资料,在课堂讲述,教师点评。通过学生“小讲课”,锻炼学习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上述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运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适应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教学

充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能力、全面发展的物流管理人才。具体做法有:

(1)加强国际交流,鼓励师生出国访学或留学。先后有多名学生去加拿大、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留学或赴美国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物流管理专业负责人也曾赴新西兰进修“教育理论与方法”,并进行双语教学培训。

(2)扩大外籍教师授课比例。先后有7名外籍教师在经管系担任专业课的授课任务,鼓励教师跟班听课,全面提高本系师生的英语应用和教学水平,增强本系教师双语教学的能力,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有3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

(3)试点设置中外“合教课程”(joint-course)。对部分外教担任的课程配备了1名中国老师,与外教共教一门课,目的是深入推进国际化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中外教师各担任部分教学内容的授课任务(外教承担大部分比重),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所有的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件、讲义等)全部使用英文。在涉及中国国情及相关内容时,中国老师用中文授课,实际上,初始阶段采用双语教学,我们的设想和目标是:这些试点课程的中国老师将来也与外教一起全英文授课。

2.5 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当今时代,产学研结合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通过与企业合作,探索出几种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近年来,惠州学院经管系加快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步伐,已与32个企业或政府部门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其中,中海(深圳)物流资讯有限公司、惠州金泽国际物流园、惠州市赛野物流有限公司、惠州市肉联厂有限公司、惠州市年年丰粮油有限公司、惠州市海纳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顺丰速运(惠州)有限公司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训实习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2)请企业家进学校。其重要的载体就是举办“惠州著名企业高峰论坛”,邀请惠州本地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来学校为学生做专题题报告,帮助学生认识其毕业后面临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3届企业高峰论坛,先后邀请了TCL集团、旭日集团、光耀集团、丽日购物广场、华阳集团通用电子有限公司、海燕投资集团、广电传媒集团、中国联通惠州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惠州分公司、惠州金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黄金惠州部、深圳新时光集团、珠海汉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15名企业高管人员(董事长、总经理或高级顾问)来学校作报告,反响强烈。

(3)请专家进课堂。从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中邀请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有经营管理经验的技术人才担任外聘教师,承担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或做专题讲座,缩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4)安排学生到企业和政府部门带薪顶岗实习。2011年暑期,物流管理专业的5名学生到惠州金泽国际物流集团带薪顶岗实习,被分别安排从事物流监管、城市配送、财务管理等岗位工作。1名学生到惠州市发改局带薪实习半年。通过顶岗实习锻炼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5)为企业“订单”培养专业人才。惠州学院与顺丰速运集团签订“顺丰班”联合培养协议,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11月校企合作项目“顺丰班”顺利开班。“顺丰班”《企业培训课程》共19.5课时,由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担任授课,每周开课两次,共计四周。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快递行业介绍、企业文化、职业礼仪、业务操作流程、客户开发与维护等方面,目的在于使学生从企业运作的角度熟悉物流快递业务的专业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及流程、专业素质要求及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合格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直接到顺丰速运实习,毕业后经双向选择确定后,可被聘请到顺丰速运工作。通过这种企业嵌入式的订单培养,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培训学习以及后期的实习机会,同时也为顺丰速运集团输送了更多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2.6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鼓励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在2010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物流管理学生参与的项目获金奖1项。

(2)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09~2011年,本专业学生积极申报惠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其中,“美的家用空调运输网络规划”、“传统储运企业向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转型研究”、“废旧电子电器物流回收网络规划创新研究”、“餐饮连锁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研究”、“珠三角物流节点布局优化研究”、“校园快递物流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等10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3)要求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配合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惠州学院已连续举办了两届校园赛,共有19支队伍获奖,先后有4支优胜队伍被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并进入复赛。如今,物流设计大赛已列入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四年中必须参与的实践创新活动,并记专门的学分。

(4)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文献检索、问卷设计、社会调查、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工作,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迄今共有15名同学参与了教师的科研课题,有13名同学与专业教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为学生考研和进一步的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2名学生因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突出,被香港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

3 小 结

当前,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之间的差异和竞争也越来越明显。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与老牌、名牌大学形成“错位”,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路子。由于应用型人才对社会、对职业的直接适应性强,其培养目标的确定既注重“基础”,更强调“应用”。惠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探索和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性、应用性能力的培养,成效显著,其实践经验必将为同类院校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孔繁敏,等.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68.

[2] 王晓锋.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8):83-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