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学术发展和创新的角度来说,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开拓和深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应进一步加强景区公示语翻译的基本理论研究。虽然近几年逐渐有学者开始从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等角度对景区公示语翻译展开讨论,但是大多数文章往往都是从旅游资料的文体特征入手,讨论也多限于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从整体上看,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有深度的力作不多,不少文章停留在司空见惯的例证上,交叉重复较多。其次,应进一步加大统一术语的步伐。术语是以明确定义的科学概念为基础的,它是描述和传播科学概念、定义和规律的基本要素,也是促进学科建设的有力工具。景区公示语译文术语不统一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翻译学科的构建。第三,尽管越来越多的业界学者认同功能目的论对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指导意义,但如何将该理论真正应用到旅游翻译的实践似乎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此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见于学术论文或一些翻译书籍的某一章节,但专门针对旅游翻译进行系统而全面研究的专著仍不多见。
二、文化差异问题导致的景区公示语翻译障碍
第一类是由文化空缺、文化冲突和文化缺省引发的词汇层面上的空缺冲突现象而带来的翻译障碍。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演变、、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等等使得两种语言的词汇多以文化负载词的形式显现出来非对应、非重合等现象。此外,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即便能在英语中找到指称意义相同的词,但其联想意义或隐含意义也不同。第二类是由语篇层面上的行文和修辞的差异引起的翻译障碍。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形成了汉英民族在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上的差异。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喜欢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书画、建筑、诗歌等文艺作品讲究意合,注重神似,风格趋向简隽空灵,反映在语言上体现为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声律对仗,音韵和美。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从美学角度讲,汉族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频繁地使用对仗、成语等修辞格,尤其在旅游资料介绍中大量使用四字句。然而,西方哲学强调的是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维,反映在语言上体现出英语重逻辑、重形和、重写实的特点,其句式结构严整,思维缜密,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
三、目的论与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文化差异问题处理
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或者趋于完美,而是强调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从文本类型和功能方面来讲,旅游资料属于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祈使文本的综合体,同时具备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目的就是要向国际游客介绍景点,传递信息,让他们读懂、看懂,并且喜闻乐见,从而顺利地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景区公示语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应该遵循如下原则:以传播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以国际游客为导向,在处理文化差异问题时应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让国际游客容易读懂、理解并接受。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茶业经济;茶文化;发展
1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与茶业经济发展价值
1.1茶文化旅游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工业等相关领域飞速发展,并实现了巨大的变革,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同样也产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人民群众越发重视旅游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满足,这也代表了我国旅游业成为了第三产业中极具生命力的发展产业之一,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领域中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以本地茶叶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茶文化旅游的新型增长点,例如福建省武夷山以大红袍茶文化为基础,推出了印象大红袍体验旅游项目。诸如此类,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仅体现为旅游形式的创新,更加推动了相关地区茶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也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渠道与路径,进一步提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融合的效果。
1.2茶业经济发展的价值
茶文化在我国已传承多年,其中普洱、龙井等诸多茶品种已经被社会大众耳熟能详,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以及丰富的茶文化内涵,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之后,我国的茶文化以及茶叶品鉴、制作等相关工艺飞速发展,并共同凝聚成茶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至今,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依托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特别是我国当前不同的产茶地域,其茶文化各有不同,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咏茶、品茶等特色茶文化活动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可以以此类茶文化活动和茶文化载体作为旅游项目的特色,着重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重要文化内涵,既推动了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样也能以茶文化旅游作为载体,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进而实现地区社会稳定的目标。
2茶文化旅游发展中茶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1旅游产品需求缺少创新
在不同地区茶业经济发展中,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要素,既推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样也起到了传承茶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进行深度游体验游,与以往相对于浅尝辄止的旅游消费需求有了较大的差异,这也使得游客在进行茶文化旅游时的消费需求随之增长。出现此类问题急需茶文化旅游发展产业进一步创新旅游产品,全面迎合消费者和游览者的口味和需求,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前提之下,迅速抢占茶文化旅游的先机。另一方面,茶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仍旧为相对新兴的产品之一,再加上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探究茶文化的起源以及茶文化独特的内容,深入体会品茶、鉴茶以及茶叶制作等相关工艺,游客们希望能够深入到茶文化旅游体验之中,对此需要不断创新茶文化旅游项目,以此助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很多地区的茶文化旅游以及茶业经济发展仍然留存于表面,处于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难以充分焕发茶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2缺少对茶文化资源的挖掘
在旅游市场发展进程中,行业规范尤为重要,需要对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秩序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管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手段与措施,强化了政府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监督与指导,但是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较多乱象。例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茶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很多地区仍然缺少对茶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甚至有时难以保障相关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在茶文化元素挖掘方面有时存在盗版和伪造的问题。如部分地区在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受到茶叶生产地域的限制,直接在不符合该品种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区域打造盗版的茶文化园和采摘中心等,以求让游客进行体验种植和采摘,虽然实现了对游客的引流,但是此种做法也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难以有效助推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3茶文化旅游宣传水平存在问题
当前不同地区在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宣传和推荐手段各具差异,虽然很多地区在进行茶文化旅游宣传时会选择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兴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旨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宣传的范围,但是宣传到位并不意味着茶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质量能够随之增长,这也会导致大幅度涌入的游客会给地区茶文化旅游项目,甚至是茶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一味重视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产业经济发展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忽视了宣传与推荐,也往往会导致相关茶叶产品难以向外推广,并进一步产生滞销的问题,不利于茶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明确二者的功能和定位
首先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定位。茶文化旅游以及茶业经济发展首先需要保障相关茶叶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定位,有效提升相关产品的知名度。可以通过外部形象打造进行推广,让诸多实体化有形化的茶叶产品逐渐塑造为独特的茶叶品牌,并成为相关地区的特色品牌之一,以更好的实现在行业市场竞争中有效的市场区分,强化品牌的引导力量,有效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于茶文化以及相关茶叶产品的关注度。其次,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功能性定位,在进行茶产品的展示时,可以将其作为茶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和活动之一,以此提升广大游客的购买欲望,并进一步推动本地区茶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在进行茶产品的展示和宣传时,可以集中呈现查产品的功效以及主要核心价值理念,可以通过商业化的包装手段和宣传渠道,着力突出茶文化及茶产品的特色,并进一步获得良好的茶业经济收益价值。最后,可以以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平台和渠道,畅通本地与外界茶业经济市场的联通性,既提升茶产品的知名度,同样也能助推该地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和进步。
3.2全面保障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
茶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在于该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前景,要始终站在全局化发展的角度,明确茶叶产品与茶文化旅游,甚至是整条茶业经济发展的链条之间的连通性,明确此条价值链的价值实现,实现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有效融合发展的良好前景。在茶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全力打通茶叶产品与茶文化之间的融合性效果,促进与相关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实现茶文化旅游与地区茶叶产品和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前景,为茶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驱动力。
3.3着力凸显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特色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在茶文化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和不同,因此在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也可以将此类特色和不同作为吸引消费者和旅游人群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各地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挖掘和发展进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该地区茶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历史渊源、主要发展特点等,并以此作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特色要素,进一步助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如果本地区的茶叶采摘旅游项目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在采摘时节集中开办茶文化旅游节或茶文化旅游纪念日等等,进一步凸显茶文化旅游的重要特色,让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茶叶的种植、采茶、烘焙以及相关茶艺艺术,不断增强游客游览的体验感,同时也能加大旅游者对于该地区茶文化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了解,大力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3.4打造更加融合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
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以及茶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游客以及茶叶销售链条中的相关渠道经营商,游客和中间渠道商同样也是客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深入推进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着力打造更加融合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首先在中间渠道商方面需要充分认识到渠道商是茶文化以及茶业经济发展链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要明确渠道商与茶业经济之间的稳固性关系。例如可以在茶文化旅游节和主题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邀请渠道商进行参与,提高渠道商与地区茶业经济之间的连通性。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游客这一客户关系主体,可以在茶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文化节等重要的活动节日,大力推广茶叶产品,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与此同时可以借由不同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文化节等,提高茶产品以及茶文化的宣传与引导,推广相关茶保健知识,不断增加茶文化的喜爱人群,为茶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商机和发展人群。最后,在发展茶业经济和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可以充分应用各类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提高对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文化的宣传与引导,不断增强茶文化的民间认同性,为茶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茶文化尤为重要,同样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可以以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平台,对此本文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以及茶业经济发展价值出发,探索茶文化旅游发展中茶业经济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肖黎.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探究[J].福建茶叶,2020(10):74-75.
[2]魏嘉莹.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探究[J].种子科技,2020(14):115-117.
篇3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茶文化开始进入外国人的视野。要想更好地传播茶文化,我们需要对茶文化英语进行规范。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然后具体分析了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提出了几点建议。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在于它讲究交际上的合作原则、交际上的礼貌原则、交际上的情境性原则等内容。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在于两点:一是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体系中;二是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服从于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选择可以尝试语言顺应导向的翻译策略、互文性导向的翻译策略等内容。
关键词:
言语交际;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交际
1引言
言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是跨文化交际最为感性的一种符号体系,是传达文化价值内涵、理念体系的一种交往实践。按照人的交往理性类型来看,跨文化交际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非言语交际方式,比如肢体语言、眼神、体距行为等;二是语言交际方式,即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语言对话实现交际目的的交际方式。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华部分,集中性地体现着我国传统社会的生活智慧、价值理念和交往法则等,即便是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德育功能、全球跨文化交际功能。自唐朝陆羽所著《茶经》诞生以来,我国茶文化正式实现了从“非语言交际”向“语言交际”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从一种生活习惯发展到了一种正式的书面理论体系,至此我国茶文化真正得以形成。基于“言语交际”的原则,作为一种“话语权表达”的方式,加强对我国茶文化的英译创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新媒体沟通技术、跨国文化交际的频繁性等的发展,我国茶文化英语的系统性创新在言语交际原则下可以获得全新的发展思路。
2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交流的本质特点之一。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言语交际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为了确保交往的成功,交往的各方需要遵循几个重要的原则:
2.1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
1959年霍斯菲尔德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中介,只是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必备要件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语言交际”只是一种符号性的交际方式,代表的只是交际的“意向表达”这样一个初始环节。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来讲,跨文化交际包含的是容括价值理念、行为立场、语言表达转换等在内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学家们认为,跨文化交际存在着一些“危险区域”,而这些危险区域是单纯的言语交际所无法克服的,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语言差异、非言语行为误解以及不正确的社会语言学态度即文化感知、文化定势、评估倾向与高度焦虑症”。因此,在言语交际下,要采取“用合适的语言讲出合适的道理,达到合适的目的”这样一种合作的原则进行交际。
2.2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
我国茶文化素来讲究“尊礼重道”,一方面将茶文化的交往层面的实践作为一种礼制的延续和实践载体,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贯彻着儒家思想讲究的“和谐”、“包容”、“尊重”等价值关怀。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实际上就是一种“和文化”的延伸,是一种尊重对方、收获赞赏、文明礼仪延伸的过程。在这方面,我们常见的礼貌原则的表现有换位思考原则、尊重分歧原则、鼓励个性原则、和而不同原则、同情原则、话语权表达平等原则等。
2.3言语交际的情境性原则
20世纪中叶以后,在语言学的基本范式中,处于相对主导地位的范式是“认知语言学”,它区别于传统的“客观语言学”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是人的理性、思维逻辑和行为的具体展现。但是由于在不同的交往共同体中人的主观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语言本身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交际符号体系,而是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地域性、情境性。或者用认知语言学的话来讲,语言交际需要将“隐喻”充分地纳入到交际中去,此处的“隐喻”指的是“从一个认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就是一种语言交际的情境性原则。
3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
在世界范围内真正能够谈到系统性、理论性、生活性阐释和实践“茶文化”的国家只有中国。现代文化结构主义认为,茶文化是一个至少包括了“精神层茶文化”、“制度层茶文化”、“行为层茶文化”和“物质层茶文化”的生态体系。在这种范畴下“茶文化英语”实际上就是一种系统地关于茶文化层次交际的体系,它既是一种表层的可观可感的文化符号体系,又是一种交往着的、实践着的动态符号体系,还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哲学符号体系。言语交际原则对于当前的茶文化英语交际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
3.1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体系中
尽管在文化层次结构上,茶文化英语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更加偏向于“行为层文化”这种类型,但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行为文化深层次上是受制于价值哲学、制度文化等内容的。因此,如果想要通过茶文化英语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让外国人对于中国茶文化产生一种系统化的认知思维,并且能够洞穿那种传统的中国古典审美意象代表的美感,就必须在宏观的视野上和理论基础上提供一种茶文化的知识体系,这就是一种“情境文化”或者说“隐喻”。
3.2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服从于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根据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茶文化英语的开展不是中华茶文化单向传播、灌输的过程,而是一种对话、合作的过程。一方面茶文化在中西文明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需要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方式开展跨文化对话;另一方面,纯粹从语言表达、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将汉字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语言的语法规律和表达规律,提供一种“语言顺应”的思路,让西方受众可以用符合他们的认知逻辑和阅读习惯、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实际上归结起来就是要确保我们的茶文化英语要服从于交际的目的,这种目的包括商务营销、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博览会等。
4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选择
言语交际不是简单的语言翻译,而是借助于语言的翻译实现更高级别的交际目的。因此,茶文化英语的翻译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的游戏,而是渗透着背景性知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的一种复杂性实践。基于上文所做的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之分析,茶文化英语在新的形势下可以尝试以下翻译策略:
4.1语言顺应导向的翻译策略
茶文化英语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是“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展开来讲就是用英语的逻辑、英语的语法、英语的表达习惯、英语的词汇搭配习惯、西方人的阅读习惯等翻译好中国的茶文化体系。对此,在语法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更多地尝试“被动句”,因为西方人在关于认知特定的科学知识、文化体系时更多地习惯用客观的、中立的、被动的、拟人化的语法结构来表达。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时态问题,在翻译茶学典籍时,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例如,“饮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而茶具是构成中国茶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将其翻译为“TeadrinkinghasbeenamaterialaswellasamentalactivityinChineseculturaltradition,andtheteasetisamajorcomponentofChineseteaculture”。
4.2互文性导向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学中,“互文性”代表了一种背景性知识、情境性元素的深刻植入,是一种知识脉络在语言上的延伸,可以帮助受众尽可能全面地加深对茶文化交际的认知效果。例如,我们现在茶文化中所有的茶道技艺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茶经》、《续茶经》等经典的茶学著作,这些典故性的知识互相之间存在着“引用”或“被引用”的关联,这就是一种互文性。因此,在当前我们创新茶文化英语表达方面,尽管可以存在大量的新型衍生词汇,但是在知识的体系上要遵循互文性的翻译策略,综合采用诸如“增译法”的策略等开展翻译。“通过拓宽信道容量的方法增加对文化背景的解释性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和领悟”。例如,在关于茶文化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的翻译中,西方受众并不明白“何为阴阳五行”,这就需要我们增加和补充这方面的内容,让他们明白茶文化究竟是如何贯彻着自然平衡、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的。毕竟言语交际原则在本质上受不同的交流主体的主观认知、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影响,这一点对于改善我们的茶文化英语交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慧丽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2]王蒙,陈炼,宋露茜.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商务英语隐喻词块汉译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28-130.
[3]肖小月,彭华.非语言交际下的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3(3):346-348.
篇4
关键词: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现状;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长。对于旅游而言,人们已经不再乐于接受那些“赶时间、看经典、拍照片”的传统套路,而是开始追求以文化积淀为核心的精致、休闲、优雅、高尚的旅游方式,以期修身养性、品味生活、感受生命的价值所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讲究静、净、闲、悠的茶文化日益彰显出其迷人的魅力,去茶园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读茶的文化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兴旅游项目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那么,如何发挥茶文化的独特优势,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资源,如何实现茶文化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就成为当前茶文化旅游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1茶文化旅游综述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自古以来,茶就被人们视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既是高雅悠远的上层文化,也是深入生活的大众文化。可以说,茶叶在某种程度上是连接各个阶层、各个职业、各种生活、各个地区乃至各个国家之间的桥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极为丰富,其中既有关于文化艺术、历史考古、歌舞民俗的部分,也有餐饮旅游、新闻出版、医学保健的部分,还有关于茶叶品评、茶道操作、品茶环境的内容。它是我国各家优秀思想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断发展完善着的中华民族的品格之魂。茶能够与旅游业结缘,一方面是由于茶叶本身品质优良,可将产茶之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茶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山水人文情结深厚,在产茶地区多有历史悠久的名山名寺、风光旖旎的诗意山水以及适宜人居的气候环境。例如,著名的中国早茶之乡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这里是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的交汇之处,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自然风光之美自不用多言。在建设茶乡的过程之中,宜宾市依据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逐步成为我国最大的早茶生产区和省内三大产茶区之一,并被冠以“长江上中游特色出口绿茶”生产基地以及“西南红茶及特种茶”生产基地的美名,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与体验茶园风光。在《茶经述评》一书中,吴觉农指出,高山地区多出名茶,这是因为高山之上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昼夜温差也比较大,有利于茶叶中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芬芳物质的积淀。例如,宜宾境内屏山、老君山、宜宾县黄山、筠连大雪山、珙县王家山等连绵延续,整体地形呈现西南高、东北低态势,海拔落差比较大。此外,这里的气候属于典型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浅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茶区内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适宜于茶叶的种植和发展。同时,宜宾市茶园的土壤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其中屏山县、兴文县等地的土壤之中还富含硒等微量元素,使得产自这里的川红工夫茶具有“橘糖香”、屏山炒青茶拥有“板栗香”的特点。加之宜宾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茶文化历史悠远,茶产业初具规模,使得宜宾市的茶文化旅游日益兴盛起来。无独有偶,武夷山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武夷岩茶、庐山清丽的山间风貌与庐山云雾茶、杭州西湖秀美的水上风光与西湖龙井茶等,产茶之地与茶叶之间无一不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名茶将产茶之地的文化及景致发扬光大,茶文化旅游则进一步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通常是指那些以茶文化为核心,带领游客在休闲轻松、亲近自然的旅游过程之中,静心体会茶文化之内涵,感受茶园自然魅力,体验茶叶产地民风民俗,学习鉴赏茶叶品质,实现提升身心修养的特色旅游项目。它是一种基于现代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项目。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叶生产过程、茶叶品鉴学问、茶文化赏析等内容融为一体,旨在通过优质旅游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茶产品展会、茶文化节庆,使得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实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复兴和光大。
2我国茶文化旅游现状
茶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的新兴板块,以其独特的自然气息与人文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加入其中,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文化旅游的热潮。作为茶叶的发源地,我国拥有丰富的茶园、茶事、茶艺、茶俗等资源,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一,以茶园资源为依托的绿色生态观光游备受游客青睐。我国茶园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大都位于环境优美、风光旖旎之处,这正满足了现代人追求自然、回归自然、品味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二,以茶叶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效为依托的生态保健旅游正逐步升温。茶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相当一部分已经被古今医学家证明拥有显著的保健作用,这些在《神农食经》、《千金翼方》等著作中均有体现。饮茶活动可以帮助游客消除疲乏之感,加速生理机能的恢复与提升,长期饮茶更可预防多种疾病,起到延年益寿之功效,这正与当前大热的生态保健旅游不谋而合。其三,以茶艺茶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不断涌现。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通过观赏茶艺表演,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茶叶冲泡、烹煮、品饮之中的深厚学问,还可以切身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茶道精神的博大精深,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获得美的享受。很多茶文化旅游基地都兴建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馆、茶社等文化交流场所,在为茶文化旅游增加项目、注入活力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茶文化的吸引力,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茶艺一样,茶俗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等,都是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之中开采出来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地域色彩茶文化旅游资源。参与茶俗活动可以让游客领略到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深化游客对生活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看法,提升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层次,达到净化心灵之目的。其四,以茶文化研讨交流会为契机的茶文化旅游推陈出新。我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多次举办了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对于推进茶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产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等,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在重庆、成都、武夷山等地举办的茶文化旅游节同样成果突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拓宽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3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
文化旅游历来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为各个文化旅游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之中,我们应当大力挖掘和保护传统茶文化资源,提升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实现长足的效益增长。第一,设立主题鲜明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树立知名文化品牌。我们应当积极挖掘产茶地区的自然及文化资源,构建不同的主题风格,借助区位优势,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可以茶点为主题,开办茶文化美食节,推出一系列围绕特色茶餐饮的宴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品尝消费;可以茶艺为主题,开展中外茶艺交流活动,为国内与国际上的茶艺爱好者提供文化与技艺交流平台;以茶文化体验为主题,开创茶道精神之旅,让中外游客置身茶园之中亲身体验茶叶采摘的过程,在茶社之中切身体会茶叶品鉴的乐趣;可以文化特色为主题,设计专题旅游栏目,包括茶文化寻根之旅、茶道溯源之旅、茶文化工业之旅、现代都市茶馆之旅、传统茶社之旅、茶园自然风光之旅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将茶叶产地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卓越的姿态呈现出来,提高游客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水平,同时帮助打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品牌。第二,以历史文化为积淀,努力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茶叶产地的文化资源,努力提升茶文化旅游的附加价值,以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为亮点吸引游客的关注。例如,云南大理白族在旅游项目设计中着重突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文化,将“人生如品茶,先苦后甜方能回味无穷”的人生哲理展现在游客面前,取得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和品牌效益。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茶文化旅游景区内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突出其文化使者的角色,将景区服务人员作为当地茶文化的传播媒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本地的旅游特色与文化内涵传达给游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充分运用茶事、茶俗等民间活动,提高旅游项目的互动性与参与度。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对产茶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茶文化旅游的长足发展则立足于项目内容的参与度与吸引力。我们应当充分运用茶叶生产地区的茶事与茶俗活动,将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戏等引入旅游内容之中,并让尽可能多的游客参与进来,以提升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体验。同时,还应当积极吸纳相关专家的建议,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设立专门的旅游项目,比如茶园自然生态游、茶叶保健休闲游、茶艺学习赏析游、茶叶制作工艺游、茶叶品鉴游等,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显现出来,令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到大好的茶园风光和多彩的茶文化,身体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升华。第四,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茶文化旅游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各旅游单位之间应当加强合作,不断推出具备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为媒介,积极打入客源市场,挖掘潜在客户,以多种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还可以通过盛大的茶文化节日庆典活动、公关推介活动、新闻会等,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茶产地的特色旅游产品与游览线路,同时可以依托名人效应,邀请茶文化专家和各界知名人士对茶文化旅游进行宣传或者从事公益营销活动,借助他们的效应来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4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方式不仅能够将茶叶产地发扬光大,促进茶叶的宣传与销售,形成茶产地与茶产品之间良性互动,还可以推动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使茶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应当充分借助其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积极宣传,多加推广,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效益,实现茶文化旅游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6):58-61
篇5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英国;英语教学;内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土壤之中孕育而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都各不相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各民族的文化特征都要通过语言这扇明窗予以展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任何一门语言的教授与学习都是对相关文化的发扬与传播,对一门语言的应用与把握也是对相关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它所代表的语言文化就是对整个西方文化的缩影,所以,在英语教学的同时,广大教师必须要注重对英美文化的讲解和传递,帮助学生培养精准的语感,最终养成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因为语言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交际能力,然而,这一说法仅仅用于语内交际,一旦将范围扩大到语际交际就会失灵,换句话说,语言能力可以代表一个人在本土文化内的交际能力,但并不能代表这个人在跨文化语境内的交际能力。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通常片面重视对语言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等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社会环境和文化差异的讲解,导致很多学生并不明白各种表达形式背后的文化因素,在实际应用中使用不合乎语境或是默认语言规范的表达形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式英语”。茶文化是东西方共有的文化形态,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都享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以茶文化为切入点进行英语文化教学,可以让学生以一种更加清晰、直观的方式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所带来的语言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两种语言的形式特点与文化内涵,更加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
1茶文化概述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拥有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最初,人们对于茶叶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其解毒、败火、提神、醒脑等药用价值之上,而后人们逐渐发现了茶叶显著的保健功效,遂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大众保健饮品,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后,饮茶成为了礼仪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仪式,饮茶之风在整个社会散播开来。隋唐时期,茶文化渐成体系,全民饮茶的风尚正式形成,茶馆、茶社等纷纷建立,烹茶技艺不断优化,世界上第一部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将茶文化推上了系统发展的道路。元、明、清时期,城市范围显著扩大,茶馆渐渐成为了人们文化活动的场所,在茶馆中,人们把茶与各类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至今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民间有俗语曰“民不可一日无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客来敬茶”等,都反映出了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了茶文化的大众性与普遍性。中国茶叶品类繁多,主要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花草茶等七类,品饮方式一般为清饮。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茶文化对于茶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基于各类茶具的优缺点,紫砂茶具凭借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点成为了诸多爱茶之人的首选。中国人饮茶好独饮,或者邀上三两好友静静品饮。对中国茶文化而言,饮茶的目的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所以人们通常会在素雅、宁静、自然的环境中饮茶,以期透过饮茶读懂人生的真谛。英国茶文化的形成时间较短,直到十六七世纪左右,茶叶才进入英国。美国茶学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指出:“饮茶代酒之习惯,东西方同样重视,惟东方饮茶之风盛行数世纪之后,欧洲才开始饮之。”尽管只有不足五百年的发展历史,但这仍然掩盖不了英国茶文化作为世界茶文化中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事实。饮茶之风在英国社会流传开来是受“饮茶皇后”凯瑟琳的影响。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王室时带来了一些上等茶叶作为嫁妆,她深谙茶叶提神健体的功效,不仅自己每日饮茶,也经常邀请其他王室贵族共同品茶,于是,王室贵族争相效仿,有的甚至在家中开设茶室、举办茶会,就这样,饮茶的风气以一种自上而下的形式在社会中形成。后来,公爵夫人安娜为了打发午后至晚餐之间漫长而无聊的时间,便在下午三点至四点左右邀请亲友到家中品尝醇厚的红茶和精致的点心,既能避免挨饿,又能促进社交,逐步得到了家庭主妇的青睐,随后则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做法。英国的下午茶文化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下午茶文化最为典型:主人要选择家庭中光线和布置最好的房间作为饮茶场所,所用的茶叶和茶具都要尽可能的高档,配搭的点心、蛋糕则要尽可能的精美,饮茶者则通常要着正装出席。随着东西方贸易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茶叶商品涌入英国,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消费品。在当地饮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将牛奶、糖、蜂蜜、肉桂等辅料与茶融合,形成了香浓醇厚、营养丰富的健康饮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内容,也奠定了英国茶文化的最终确立。如今,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进口国与消费国之一,人们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饮茶,具体可以细分为早茶、上午茶、午茶、下午茶、晚餐茶、晚安茶等。由此可见,尽管英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同根同源,但在当地环境的影响下,两者均具备了典型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拥有浓郁的本土化色彩。
2中英茶文化内涵对比
中国茶文化源于古老的农耕文明,提倡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英国茶文化则源于先进的工业文明,其中既承载着欧洲宫廷贵族的高贵优雅,也彰显着工业社会所强调的务实性与目的性。两者在文化内涵方面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变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儒、释、道三家精神的统一。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人是平等而趋同的,茶生长于山野之中,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玉露,正是道家所说的极尽自然之物,蕴含着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透过饮茶这一活动,人们可以真真切切地从茶道之中感悟天道、地道、人道。儒家思想提倡“中庸”和“仁礼”,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佛家文化则有禅茶的传统,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饮茶的过程中,人们将三家精神合而为一,体会“和、静、怡、真”的深刻哲思。“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茶道的灵魂,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和谐;“静”是修习茶道的不二法门,强调人在饮茶的过程中应当平心静气、心和神宁;“怡”是茶道修行所带来的心灵感受,通过饮茶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获得情感上的开怀与舒畅;“真”则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通过饮茶返璞归真,看透人生真谛,深谙自然真理。与之相对,英国茶文化源于西方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总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他人面前,喝茶也不例外。英国下午茶对于环境与形式的要求可谓极致,环境必须要优雅高贵,衣着一定要典雅得体,茶点一定要高档精致,待客一定要体贴周到。对于英国人而言,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休闲娱乐,更是一种大型的社交盛宴,通过饮茶活动,人们可以展现自我风采、拓展社交脉络。可以看出,英国茶文化中的饮茶目的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很大差异,它不再追求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而是注重饱腹、娱乐与社交,其务实性不言自明。
3基于茶文化对比的英语教学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中相通的部分,是人们易于理解、易于把握的内容,也是文学教学最容易切入的部分。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熟练把握中英茶文化的对比分析,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英语教师应当以“茶语”为内容要素,通过中英茶文化表达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在英语中有大量与茶相关的表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cupoftea”了,其内涵并不仅仅是“一杯茶”那么简单,而是用于表达对于人或事物的喜欢程度,以及对事物的擅长或熟练程度。而“differentcupoftea”则是指完全不同的人、事或者情况,可以看出,英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一样,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英语教学也应当贴近生活,将日常“茶语”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语言积淀与语感能力。另一方面,英语教学应当以营造语境、培养语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运用原汁原味的英文作品构建英语氛围。茶文化作为中英两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在中英两国的文学论坛中,有很多文学作品都反映着两国独特的饮茶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们对茶的热爱,通过英文茶文化专著品评,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辟出别具一格的英语文化世界,理解惯用表达之后的特殊文化背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茶文化电影,赏评茶诗、茶词、茶曲等,促进学生理解中英文化美学的异同,提升学生的品味修养与文化内涵,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威廉•乌克斯.侬佳,刘涛,姜海蒂译.茶叶全书[M].东方出版社.2011.
[2]孟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3]王柳人.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2010(31):202-203.
篇6
一、论文一般格式: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5、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装订要求: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
1.纸张与页面设置
(1)A4,纵向;
(2)页边距:上1.0cm,下2cm,左侧2.5cm,右侧2cm
2.页眉
(1)设置:1.4cm
(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
(3)分割线:3磅双线;
(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
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4.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
(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8号;
(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NewRoman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5)正文
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②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NewRoman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1.25倍行距;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0.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6)注释
注释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日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9号。
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
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②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注释部分间空两行;②应列明期末论文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参考文献”采用五号黑体,参考文献内容日语、汉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0.5号。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目、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其格式为:
期刊类:著者.题名[J].杂志名,年份,(期号)。
书籍类:著者.书名[M].城市名:出版社,年份,页数。
网络类:著者.题名[EB/OL].***.com.年-月-日。
③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al”(斜体)。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英文句号。
科学技术报告
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
学术论文
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它应提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绝对不允许重复、模仿、抄袭别人的工作。
范文赏析: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广西茶文化的发展,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并且逐渐加大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力度,然而,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根据其发展需求创新开发与建设方式,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策略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开发建设理念,根据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情况创新管理方式,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效率与质量,在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增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的竞争能力,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将茶物象作为载体,并借助这一载体的传播而实现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使茶这种实物与文化艺术的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在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包含丰富的内容,具体涉及到文化艺术、历史考古、科学技术以及经济贸易等多个方面,学术界对茶文化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在长时间的研究历程中撰写了大量的茶叶文著作、谱写了众多文辞优美的诗歌,并且基于茶文化的特殊性,对茶文化与祭祀文化、婚礼文化、释家文化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茶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释。换言之,中国的茶文化已经不仅仅是茶叶的文化,更是茶、饮茶之人、产茶之地、传茶之路等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定义
受到茶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影响,茶文化旅游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同样包含丰富的内容,如茗茶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文化所构成的历史遗迹和文学艺术韵迹、茶树地方特色文化等等,多种茶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共同构成了茶文化旅游。基于此,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旅游路线、经典遗迹茶文化代表物品的购买和餐饮、娱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以茶文化为良好的茶文化消费,切实满足茶文化旅游者的旅游文化需求。
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意义
首先,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促进茶文化与茶叶经济效益的共同进步。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会利用广西钟山县与三江县等的茶叶进行生态性开发,并且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建设,在促进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带领广西茶文化产业的进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带头作用,还能使一些与茶文化相互关联的景点景观、茶品购物等经济体系有所完善,促进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文化消费。因此,在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对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促进种茶事业的发展。在山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茶文化的介绍,挖掘出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并且不断建设茶文化旅游经典,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这样,就可以引导种植人员树立正确的意识,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引进合适的品种,保证可以塑造出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在提高茶文化生态旅游吸引力的情况下,改善种植业的销售模式,带动种植业的发展,提高茶农的经济水平,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
再次,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培养出专业化与知识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游客在精神与物质享受之外,还需要导游人员的引导与讲解,然而,当前我国关于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专业人才较少,由此引发了教育人员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并且不断培养出复合性与专业性的人才,进而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达到预期的发展目的。
最后,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可以有效丰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由于人们的旅游目的不同,对于茶文化的探索与体验需求也不同,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成为首要任务。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之下,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部门已经开始研究新的旅游产品,并且鼓励茶文化农户创新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增加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内容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游客,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效率。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优势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其存在较多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广西茶叶资源较为丰富,并且茶叶特色突出。在广西地区,茶叶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因为广西的茶叶历史悠久,在唐代的时候就开始生产吕仙茶与象州茶等,迄今为止,中国传统茗茶与新创茶叶品种中,广西地区有三十多种。其中注明的红茶有:广西红碎茶。黑茶有:苍悟六堡茶。绿茶有:桂平西山茶等。花茶有:横县茉莉花茶与桂花茶等。另外,广西地区的早春茶叶采摘的时间较早,受到各类茶叶经营商的喜爱。由此可见,广西地区茶叶资源可以促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是其优势条件之一。
第二,广西茶叶发展环境较为良好,可以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广西省的山区较多,对于茶叶种植而言,具有较为良好的促进作用。广西山区的日照时间较长,除了挂北等地区之外,其他山区的年平均温度都在22℃左右,最低的温度也不会低于7℃,可以为茶叶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主要因为茶叶生长時间为十个月或是十个月以上,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影响茶叶质量。由此可见,广西地区的茶叶生长环境较为优越,适合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第三,广西省政府对茶文化较为重视。近年来,广西省政府制定了茶产业规划制度,并且全面关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在为其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使用的开发与建设质量。
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
当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难以提高其开发与建设效率,不能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茶文化挖掘力度较差。当前,广西省茶文化的挖掘力度较差,不能更深层次的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受到抑制性影响。同时,广西茶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较少,无法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次,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特色不够鲜明。主要因为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开发建设制度,不能明确开发特色,导致出现影响其开发与建设效率的问题。
最后,广西茶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部门不能根据其需求开展宣传工作,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效率降低。同时,相关部门没有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形象定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
五、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開发建设规划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保证可以提高其开发建设效率。例如:重点关注广西红碎茶与早春名优茶的开发,发挥其在国家茶品牌中的优势,凸显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特色,保证可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期间,必须要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保证可以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依据。首先,要求相关机构借鉴国外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经验,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方案。其次,要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保证可以提高其发展质量。最后,要逐渐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方案的可靠性,保证可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形象设计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部门必须要重点关注形象设计工作,保证可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得人们对其产生认同感。同时,相关部门还要重视宣传工作,保证可以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活动,例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等,或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这样,就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茶文化爱好者参观。
(四)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部门必须要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此时,可以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设计茶文化旅游指南、设定茶文化生态旅游主题,例如:民族茶礼区、民族风情表演区等,这样,就可以丰富茶文化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五)培养茶文化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策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可以要求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茶文化课程,培养专业能力与技术能力较强的茶文化人才,使得旅游人才在全面掌握茶文化历史与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参与到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中。其次,要配置完善的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
六、结语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并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支持。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燕玲.广西梧州茶产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6,38(04):157~158.
篇7
关键词:茶文化视角;家庭教育;有效性;思路研究
自唐朝开始,饮茶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在这一背景下,饮茶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而且这些优秀的文化理念能够对人们具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当前教育体系日益成熟,如今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机制上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尤其是家庭教育对人行为习惯上的影响更是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环节。因此,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如果想要确保其教学有效性,就需要结合茶文化的具体内涵,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其应有价值和意义。
1茶文化体系的内涵分析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从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茶叶种植和应用的相关记载。而我国茶文化在形成和推广过程中,贵族阶级和文人士族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而尤其是在唐朝时期,随着饮茶习惯逐渐成为社会大众习惯,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融合日益加剧,整个茶文化体系更加成熟。可以说,茶文化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想要体系化认知传统文化,就必须从茶文化切入,通过了解茶文化体系的内涵,才能对传统文化形成广泛认知,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茶文化体系内涵中丰富阐述了整个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理念。无论是茶道,还是茶礼,其中都有着丰富完善的价值观。比如在饮茶的过程,需要静心等待,需要用心品尝,而这一过程正是礼仪规范推动的结果。尤其是在茶道中,其倡导的是尊重,因此,认知茶文化,就是继承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其次,茶文化体系中还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茶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其中更是融入了丰富教育理念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体系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体系全面、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在茶文化中向我们阐述了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和理解来对待复杂问题,同时也在教育和引导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性看待人生中各种问题之间的转化,因此茶文化体系中的教育价值,也能够使其更容易被融入到当前整个教育活动中。最后,茶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行为引导和规范,可以说是茶文化体系中所独有的价值内涵,随着我们对茶文化体系认识日益成熟,如今我们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可以看到其中存在正确的行为模式示范,因此其能够对我们当前所从事的活动提供有效指引。随着当前社会活动日益成熟,如今需要通过合理的文化内容阐述与展现,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
2当前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日益突出。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理论水平,同时也能发挥和实现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完善教育体系就成为当前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目前仍然缺乏应用的重视,因此其价值和作用并不到位。其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当前家庭教育体系缺乏完善的教学素材,事实上,当前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更多只是通过言传身教,并没有合理完善的素材。随着当前人们接触素材的途径日益完善,家长想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切入。但是目前无论是家长的知识水平,还是教学技能,都缺乏应有的素材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切入极为必要。此外,目前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示范和引导。目前一些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其更多使用的是理论和普通说教,其效果不仅不理想,甚至很难实现其应有价值。因此,只有选择融入合适的要素,才能实现其应有教学效果。对于家庭教育活动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势必能够优化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家庭教育应有价值。最后,家庭教育活动中,更重要的是缺乏对正确理念的界定和认知。比如说,孩子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等等。因此,合适的教育载体就极为必要。但是目前整个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念界定,所以很多家长和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理念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茶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完善融入,从而实现整个家庭教育的具体目标。
3当前家庭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分析
在我们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认知日益全面的今天,想要有效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需要从教育的初期开始,而家庭教育就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实现以下要求:首先,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注重文化元素的完善融入。文化是一种内涵,是一种实质性影响。当儿童具备相应文化基础时,其才能发挥自身多样素质和能力。而融入文化元素,就需要有好的文化元素,茶文化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教育素材。通过讲解和阐述茶文化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喜欢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为学生成长奠定重要帮助。其次,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应该将整个教育过程与行为理念引导体系化结合。家庭教育不同于常规教育活动,其中更需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更为丰富完善的素质理念。因此,合适的理念内涵极为重要。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所以完善的茶文化内容可以为整个家庭教育活动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帮助。以往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时,其使用的方法是说教式教育,因此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各种应有的行为理念缺乏必要认知。所以,当前家庭教育活动开展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予以切入,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基础教育作用。最后,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将教育活动细化为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才教育等体系化融合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探索将孩子知识和素质以及整体技能培养体系化融合,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因素,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价值。以往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和在意孩子的知识学习,这种较为片面的教育观念,就使得教育活动存在较大偏差。茶文化体系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中不仅包含了相应的教学元素,同时也有着相应理论内涵。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必然能够实现茶文化应用价值,同时也达到了家庭教育的理想目标。
4基于茶文化视角的家庭教育有效性思路分析
从当前整个教育活动开展状况看,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同时也是影响孩子终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是通过对目前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我们对整个家庭教育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并不到位。而茶文化体系的丰富度和完善度,使得我们可以体系化应用传统茶文化内容,改善家庭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首先,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素材融入到家庭教育体系当中。茶文化中包含内容元素很多,如果将其笼统的融入到整个家庭教育体系中,那么不仅很难发挥茶文化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同时更很难实现家庭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素材,通过具体融入,从而实现两者互促共进的目的。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具体要求相匹配。因此,合适的茶文化素材极为必要。其次,在将茶文化内容融入到家庭教育活动中,需要注重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全面结合。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要结合孩子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具体需要,通过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培养,通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基本潜能的有效发挥。因此,要将茶文化的具体内容融入到整个学生教学活动中。我国茶文化体系内容丰富、全面,因此,要将茶文化与学生全面培养体系化结合起来,从而为孩子成长提供重要帮助。最后,家庭是社会活动的基础元素,而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环节,通过对中西方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活动并不成熟,其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育素材。我国是茶文化大国,而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能够给予孩子更多成长上的引导和帮助,而茶文化的示范作用,也必然会使得孩子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并有效引导。通过正确理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
篇8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交流中茶文化翻译研究
研究目的: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国政府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在“一带一路”政策春风的吹动下,中国的茶叶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茶叶自古以来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一直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重要象征。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如何能够将其内涵用准确典雅且符合西方文化语境的英文翻译出来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茶文化的相关英译研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错译误译现象较为普遍,对国外消费者理解和接受茶文化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为了能将中国茶文化更好的传播和融入世界文化氛围中,加强茶文化的英译研究在当今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首先对中国茶的起源、发展、茶叶的种类、不同种类茶叶在各个地域的象征意义进行梳理。其次对我国茶学典籍,茶艺表演,茶曲,茶诗歌等茶文化内容进行剖析,探索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被古人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境,并对比区分中外茶文化内涵的差异。再者,要对国内著名的茶叶产地如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产地),福建安溪(铁观音产地),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产地)及其相关茶叶加工作坊和茶叶销售行业进行走访调研,将文本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更加深刻的理解茶文化内涵。最后,还要对当今国内外茶文化英译研究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运用恰当的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对已有的茶文化英译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及修正,同时对较少或未曾涉及的茶文化翻译领域进行一定的尝试,为加强中国茶文化英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 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下,茶文化英译需要克服多种困难,首先译者要对茶文化英译的相关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其含义,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其次译者还需对目前的茶文化英译研究有着较为广泛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再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尽量保持茶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底蕴,也要兼顾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习俗,使得译文既符合西方文化语境,又能准确传达茶文化的文化主旨和内涵。最后,要对译文语法的适用性、用词的准确性、译文概念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反复的琢磨,把翻译效果达到最优化。
篇9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一背景之下发展的茶文化旅游则成为能够满足旅客多元化需求的旅游产品,并且可以引导中国的旅游业走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主要介绍了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并阐述了低碳茶文化旅游促进旅游观念的变革和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然后探讨了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新世纪人们提出的一种环保而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理念先进,重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防止全球变暖,使生活更加绿色化。面对日益减少的能源,除了大量开发和研制各种可再生能源外,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很有必要的。低碳经济背后的茶文化旅游,是低碳旅游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旅游方式。其目的和理念与低碳经济一致,旨在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以文明低碳的旅游方式引领旅游发展的潮流。
1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中国的旅游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主要是以大量的旅游资源为主,由此可以满足旅客的需求。旅客之所以要旅游,一方面是为了观赏美景,另一方面是为了放松心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行出游成为许多人经常做的事情,尽管可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但却因此而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为了实现绿色旅游,发展以低碳经济为背景的茶文化旅游是很有必要的。低碳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之所以迫切需要建设和推广,第一,中国的许多旅游资源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对现有情况预估不足,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产生。资源浪费的主要表现是对环境进行破坏,使得环境无法修复。第二,大量非环保产品的使用,使得环境遭到破坏。一些人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就使得这些非环保产品破坏了环境。第三,目前,中国的旅游行业普遍缺乏有效的管理,随处可见的文物古迹遭到旅客的涂抹和破坏。中国的旅游业之所以可以蓬勃发展,无外乎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其资源利用范围较为广泛,与其他行业相比,属于低碳排放,因此,在低碳经济中占据很大的优势。大力发展低碳茶文化旅游,一方面可以起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秀的茶文化鼓舞和引导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对其他产业形成示范作用。由此而见,发展低碳茶旅游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能够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以真正成为低碳减排的楷模。
2低碳茶文化旅游促进旅游观念的变革
2.1旅游生产观念的变革
目前,中国每年的旅游人数都在不断上涨,这对于中国旅游业而言,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有利就有弊,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问题也频频呈现,如服务质量不高、环境遭到破坏等等。旅游本应倡导低碳旅游,这与旅游业的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实施均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会培养人们逐渐拥有低碳生活的意识。首先,应考虑到旅游景点的环保问题,认真规划,合理开发,使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第二,倡导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旅行的方式,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第三,旅行社要尽量为旅客选择绿色旅行出游方式和绿色景点,一方面可以使旅客呼吸到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欣赏到美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会促使大家更加向往低碳环保的生活。实施低碳茶文化旅游时,就可以带领旅客去云南大理、西双版纳、福建武夷山、侨乡安溪等著名的茶叶产区,使大家一边感受文化,一边改变观念。
2.2旅游消费观念的变革
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会使更多旅客选择低碳旅游的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绿色生活。其主要体现在,第一,旅行时尽量不使用小汽车,而是以坐火车、徒步或者骑自行车的方式;第二,在旅游景点自觉遵守景点秩序,不乱涂乱画,不乱扔果皮纸屑,文明出行,保护环境;第三,住宿时尽量采取自己的洗漱用品,不浪费资源用品;第四,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践行低碳生活。当消费者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后,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的意义亦随之彰显。
2.3旅游政策观念的变革
低碳茶文化旅游更多的是要依赖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策的扶持使社会各界人士支持低碳旅游,大力推行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措施和技术,以实际行动响应政府的号召,推动旅游业迈向低碳化、绿色发展。同时,政府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低碳旅游和环境保护不再是一纸空文,而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不断推行互联网技术,提升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
3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旅游业,并倡导低碳旅游的方式,这既是在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作为“无烟工业”,旅游业的低碳排放是许多行业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旅游与茶文化相结合,则是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最佳结合体。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茶源于自然,诸如云南等产茶大省,既是旅游的好地点,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云南大理白族的回味无穷的“三道茶”,都是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目前,人们对于旅行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遍的旅行已经不能满足一部分旅客的需求,他们更向往着私人定制的出行方式。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茶文化相融合,发展低碳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就可以满足这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安徽黄山的茶乡风情旅游、云南普洱、丽江、香格里拉的茶马古道特色旅游,都可以充分彰显专项定制的茶文化旅游优势。中国的茶文化旅游主要是将茶文化的资源与旅游融合进行开发,一般依托茶区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和当地的名茶以及茶文化,使旅游充满娱乐性、休闲性和文化性,以满足旅客多元化的需求。并且,茶文化旅游可以有效推动当地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使茶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茶叶不仅是中国人的国饮,更可以通过茶来调剂生活,如载歌载舞的茶舞、悠扬动听的茶歌、精湛高超的茶艺,都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当茶文化旅游不断开发后,以茶文化为主的一些内容亦会逐渐为更多人所知。但是,由于一些人对茶文化旅游没有计划的开发,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并遭到破坏,使茶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劣,大大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大力发展低碳茶文化旅游。
4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4.1科学规划
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必须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秉承低碳、环保的原则进行开发和规划,确保景区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景区的特点,在进行规划的同时,还要进行资源的优化与科学的测量,确保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规划时,要遵循茶叶景区的道路和服务体系是否完善,旅游项目是否充足,是否有具有亮点的项目。总之,科学的规划可以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
4.2开展示范推广
低碳茶文化旅游的推广和实施牵涉到多方面,因此需要以示范推广的形式,促进各大茶区的旅游建设。不同的茶区有不同的特点,通过示范的方式,抓住茶区的特色,发展专项旅游,进行大力推广,因此会有一些著名的旅游示范景区。这些景区多以茶叶为主,具有不同的茶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以或古老、或自然的方式成为茶文化休闲旅游示范经典,使旅客既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又能够感受到茶文化的自然风情。
4.3选择合适的运营方式
发展低碳茶文化旅游,需要结合不同的茶区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运营方式,才能够真正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有些茶区以产业的经营方式规模化为发展方向,有的茶区则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进行运营,还有一些茶区从单一的生产、加工、销售茶叶转为复合型经营,并以当地旅游业为先锋,大力发展茶区产业经济。这些茶区为了促进当地茶叶品牌的推广,不断通过当地景区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地茶文化综合开发,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明确主题,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与此同时,还大量生产制造了关于茶的一系列工艺品,如茶纪念品,茶具等具有当地茶区特色的纪念品。
4.4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低碳茶文化旅游并不是倡导高消费,而是使旅客自觉按照低碳模式出行和旅游,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是低碳茶文化旅游的理念,也符合低碳旅游的要求。漫步于茶区,观赏茶艺表演,在农家居住,都是良好的绿色消费方式。使低碳旅游深入人心,使绿色消费成为常态,有助于实现旅游的返璞归真,从而达到环保、低碳的目的。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了解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有助于实现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带动茶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低碳、环保、文明的旅游方式。低碳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不仅文化内涵丰富,还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引领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作者:全婧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385-388.
[2]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改革,2011(2):62-68.
[3]张宁,侯志强.低碳经济视角下低碳旅游实现方式研究[J].科技广场,2011(4):135-138.
[4]李晓娜.提倡低碳经济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06-107.
[5]赵宇.议一种创新型旅游方式———低碳旅游[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5):244+253.
篇10
架在埃斯堡的茶文化桥梁
2008年10月,中国茶文化展开幕之时,芬兰迎来了漫长的冬季,世界则遭遇了罕见的金融危机。这一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展在芬兰埃斯堡现代艺术馆如期展出,而且一展就是3个月。
埃斯堡现代艺术馆是芬兰最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艺术作品相当丰富。它位于芬兰第二大城市埃斯堡市。该馆热爱中国文化,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文化处也与其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情和良好的合作关系。早在2004年,该馆就曾成功举办过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副总经理阎东、副总监孙毅告诉笔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经费紧张起来,但芬方对中国茶文化非常感兴趣,坚持要促成这一展览。该馆馆长Markku Valkonen一直钟情于中国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也有较深的认同感。为了完美展现中国茶文化,馆长选派的专家在筹展期间不下5次来到中国,亲自挑选展品,看茶艺表演,与专家接触。他们一致认为,只有看到拥有千百年历史的珍贵茶具,看到赏心悦目的当代中国茶艺,人们才有可能真正开始体验中国茶的文化韵味,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与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的策展构想不谋而合,“我们要办的不仅仅是一次茶产品的展览,还要有高级茶艺师现场表演给人以感性的互动体验,更要有博物馆专家讲演,给大家带去理性的文化知识”。
在中芬双方历时一年的共同努力下,这次展览与以往茶展大不相同:它在展出中国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及黑茶,以及造型各异的饼茶、沱茶和砖茶等各种茶产品的同时,还展出了共119件茶文化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件(明陈洪绶所绘蕉林畅饮图轴)、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23件、一般文物87件。展品时代跨度从汉代一直到近代,展品材质不仅有欧洲人所熟悉的陶瓷器,也有金属、木器以及书法、绘画作品,力图通过茶具变化反映出中国人喝茶方式的演变和丰富深厚的文化。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则为整个茶展增添了茶文化氛围和内涵。
主流社会倾心中国茶文化
2008年10月7日晚6点,埃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内嘉宾云集,700余位芬兰主流社会的友人参加了此次茶展的开幕式。为茶文化展揭幕的中国驻芬兰大使马克卿热情洋溢地说,数百年来,中国茶文化通过文化交流与贸易香飘万里,架起了华夏文明和异域文明之间的桥梁。“以茶会友”的中国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和道德风范。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不朽灵魂。
前来观展的芬兰友人们在多媒体展示台前流连忘返,认真观看中国传统采茶、制茶和品茶视频,与高级茶艺师一起细细品味中国茶艺的韵味。众多展品中,最引入注目的是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征集自法国的清代青花诗文茶具。茶具器身以青花手写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唐宋诗文,并配以在法国加工的铜鎏金提梁,中西合璧的茶文化器具反映了中西茶文化交流的特殊历史。为了便于芬兰观众更好地理解这套茶具的装饰,埃斯堡艺术博物馆还特别选择几首唐诗翻译成芬兰文。当人们得知展品中最古老的文物是来自近2000年前东汉时期的茶壶时,更是不约而同地赞叹中国茶文化的悠久、绵长。人们为能够在寒冷冬季里感受如此清雅的茶香感到温暖,从而对中国茶文化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10月11日、12日,来自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茶艺师为芬兰观众献上了西湖龙井茶和乌龙茶的茶艺表演。茶艺表演所用的仿古茶桌,即是埃斯堡现代艺术馆专家用数天时间在北京朝阳区古玩店“淘”来的。在茶艺表演过程中,参观者对茶具、服装以及精湛娴熟的表演技艺的赞叹声不绝于耳,茶美、水美、器美、境美、艺美的中国当代茶艺获得了堪称“惊艳”的现场效果。此后,茶艺师们还为中国驻芬兰使馆的女外交官进行了简单的茶艺培训。10月14日,芬兰总统哈洛宁造访使馆,使馆外交官们为哈洛宁总统献上了正宗的中华茶艺。
10月26日,作为展览的延续活动之一,中华茶文化讲座再次吸引了众多观展者。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的专家们分别以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国茶艺、中国六大茶类的分类与加工为主题,将茶文化娓娓道来。芬兰观众兴趣浓厚、反馈踊跃,一位女士当场询问外国人是否可以到茶叶博物馆学习茶艺,一位观众则称自己所饮的是40年的老普洱……
埃斯堡博物馆基金会主席赫米女士表示,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现展成就使很多芬兰人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17世纪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茶文化交流开始频繁,大量的中国茶叶及茶具输入欧洲。茶,作为健康的饮料随之传入芬兰,芬兰人民也喜欢上了饮茶。通过茶这种媒介,中国与芬兰的文化交流不断地加强。
把茶文化推向世界
让芬兰人乃至欧洲人充分认识中国茶的“喝法”,进一步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这次中国茶文化展的初衷之一。同时,策展方也有市场方面的深层考虑――借助展览打开中国茶在欧洲的市场,增进中式茶具、茶艺的文化贸易的可能性。中国茶的有关展览在日本较多,但该类茶展要么只是茶产品展销会,要么只突出日本茶道,中国茶往往作为一种产品现身。实际上,茶贸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茶产品本身,不属于文化贸易的范畴;另一部分则是与茶艺有关的茶具等工艺品,是文化贸易。如何在举办展览的同时,让与茶有关的文化贸易随之跟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