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当今背景下,我国产品的设计除了对技术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文化理念的传达。当下人们的物质需要越来越多的转化成一种文化的需要。若想要我们产品能够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呈现出一种能够展现民族特色的文化姿态。
而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笔墨,它所蕴含的意象性特征承载着我国古老的文化以及先人的智慧,这无疑促使设计师将其作为一种特有的符号,把传统艺术的触角深入到现代设计中,体现出我国特有的文化语言与价值取向。
笔墨意象性特征在产品文化理念中介入的必然性
自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至今,明显地感觉到文化艺术成为新的焦点,思想文化成为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敲门砖,设计师努力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使产品由外而内,以其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 强调设计的思想性,是产品设计的重要原则
产品在第一时间能否打动消费者,首先取决于形象与情感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也许不同的人对产品的形象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形象与情感的相契合,能够使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产品所传达的内容,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2. 走向文化的最深渊,是产品设计的立足点
文化的传达至关重要,但也值的深思。思想的表露,并不是直观再现,应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但风格的复杂化容易令人费解,不会存在太多令人回味的东西。可见,将传统文化间接地融入形象中,让大众“品”其神韵。
3.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实现产品设计长久发展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传统艺术作为哲学思想的延伸,可以说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有力方式,而这种表现也不是单一的形式,而通过多种途径来传达思想观念,这与产品的功能性能产生互补,使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相互作用、共同提高。
传统笔墨意象性特征在产品文化理念中介入的可能性
同时应注意到,不同的国度具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而中国正是因为传统笔墨艺术所特有的意象性特征,为当代产品文化理念的树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 运用传统表现增强现代产品民族韵味,使之更具吸引力
产品现代性,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笔墨的意象性特征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破了真实物象,创造出特有的审美趣味。此外,古人与现代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审美意识也具共同点。将笔墨的意象性特征与新媒介相结合,既蕴含民族意味,又容易唤起大众对于古老文化的怀念。
2. 发扬民族思维方式,增加产品设计的传统文化内涵
若想要我国的产品设计能与世界接轨,那不能仅停留于视觉语言,应从根本上触及民族文化的精髓。笔墨的意象性特征可以说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升华,与西方人“人物分立”的思维趋向不同,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在产品的设计中应得到特别的关注。
传统笔墨意象性特征在产品文化理念中的应用原则
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产品设计,它们都在追求一种沟通:作品与大众的沟通、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而这种古老的笔墨在经历了各个时期后,所创造的意象性特征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促进有效沟通。可以说,对产品理念而言,最传统的精神是不朽的。因此,将笔墨的意象性特征恰当地蕴含于产品设计中,以发扬优势,弥补不足。
1. 随象运思的创作理念,在产品设计中回归中国的美学文化
笔墨艺术特定物象的表现具有特定象征,可以将这种特殊的意象性精神运用于设计中,毕竟这种特殊的符号既具有古典的情愫又含有情感的抒发,是传统精神与现代商业的有力衔接。但值得注意,这种符号语言的运用要和产品具有吻合性,根据产品的功能以及消费对象,选取相关联的物象以及媒介来构造造型,追求一种“量身定做”的产品设计模式。
2. 尚简的艺术形态,营造具有中国审美文化的产品设计
简洁生动的线条、单纯丰富的水墨形成一种简约但却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在产品设计中,将简约的风格融汇进去,既产生一种隽永清新的意念,也具有东方文化的意蕴,形成一种返璞归真的简约艺术之美。既符合当今人们所倡导自然、简约的生活方式,也展现出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淡泊的智慧。
3. 含蓄的表现手法,在产品设计中形式美感、文化美感相融合
毛笔是形象、情感、哲理的融汇,这种含蓄的表现不论是对古人还是对现代人而言都影响至深。当今的设计,外形美观不一定就是成功,文化理念必不可少,但理念的树立并不代表于直接昭示,应像笔墨中留白的空间一样,产品设计也应留给消费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将文化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将形式美与文化美真正做到相契合,这样所产生的审美意象令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
笔墨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浓墨挥洒笔触的背后所蕴含的意象性特征对于古人和现代人而言都存在着能够理解的共同内涵,能够引发大众的亲切感。此外,清新、简洁的水墨与当今都市生活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显现出高雅的文人情怀与中国的美学智慧,这种特质为我国产品文化的树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篇2
辩论,是一种高水平、综合性的口语交际活动。对辩论双方来说,它不仅是知识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更是语言艺术的较量。千百年来,辩论都以其严密精湛的逻辑思维和咄咄逼人的论辩气势,显示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由于辩论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考查学生听辩中捕捉信息及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巧性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题越来越受到许多考区的青睐,成为一种热门题型。
经典考题
例1 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看法。
朱永新教授等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远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关联。因此,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
余秋雨则明确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一、现在已有“国际阅读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节日;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灾难;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不久,朱永新又发文《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两种争论十分激烈,也在各地引发是否设立阅读日的讨论。
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请根据你的体会简要写出理由。
(2007年嘉兴市中考题)
解析 题中的材料只是为你观点的提出设置背景,首先要认真研读朱永新、余秋雨等人的观点及理由,然后对是否需要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立场。立场明确了。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阅读”的体会写出理由了。答案示例①设不设节日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我们大家要认同“阅读”,尤其是青少年要加强阅读。如若不然,便是形式而已:如若认同了。一个国际读书日就足够了,何必再增设“嘉兴青少年阅读日”呢?②其实设阅读日不是目的,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意识。呼吁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赞成增设“嘉兴少年阅读日”。③阅读好的书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没有阅读,那么我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如何传承?赞成设立“嘉兴青少年阅读日”。
例2 请结合链接资料的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观点不能只来自相关言论的同一句话。每方观点不超过15个字,字数大致相等。
正方:_________
反方:_________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连续推出她的《心得》讲座。她的解读唤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当中,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大白话的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于丹是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所创造的神话。
③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④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力量
(2007年陕西省中考题)
解析 要辩论首先得有辩题。辩论赛所设置的辩题,正反两方面的判断应当是具有对抗性矛盾的,或者至少是具有矛盾对立关系的。同时要使双方都有话说,而不是明显一边倒。要使听众觉得双方讲的都似乎有理。解答这道题可以先选定“相关言论”中的一句,仔细推敲进而设置正反双方针锋相对的辩题。如选定第①句言论,就可以这样设置辩题,正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反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看过2006年世界杯吗?在2006年世界杯上1/8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的比赛中,中央电视台解说员黄健翔在解说到最后阶段时出现了“疯吼”现象。在比赛进行到伤停补阶段时,意大利队获得一个制胜点球而挺进八强。解说员黄健翔因多年解说意大利足球而对意大利足球有了很深厚的感情。由于兴奋过度,黄健翔在解说时用嘶哑的喉咙“疯吼”着对意大利的赞扬的话而深刻地抨击了澳大利亚足球。对于这一现象,各界人士看法不一。
下面是某校九年级八1班同学展开的一场辩论赛的节选部分。假如你是方成员,请写出你的辩论词。
正方:我方认为,黄健翔是一个优秀的解说员。解说员不是机器,难免倾注个人的情感,可以理解。在演说比赛的过程中有如此的激情,能够带动全场的气氛,将比赛推向。这正是对足球这一充满激情的体育运动最好的诠释。
反方:__________
2 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学校准备搞一次辩论会。现在由你担任辩手,请选择其中一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50个左右)。
我的观点是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4 某校初二(1)班同学阅读了名著《西游记》后,对猪八戒这个形象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陈述?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所以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5 某班举行以“上网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一方面,网络缩小了世界。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它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
反驳:
提示:解答此题要先摆出你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驳。反驳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答案
1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符合辩论格式,如有“我方认为”或其他表明观点的语句,同时观点要鲜明,理由阐述正确,符合语境。
2 正方:利大于弊,网络阅读比传统纸质阅读方便快捷,可以迅速获取大量信息,对于青少年增长学识,不无裨益。反方:弊大于利,网络阅读囫囵吞枣,不利于深层理解,且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少年心智发展有负面影响。
3 (1)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2)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3)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4 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篇3
贴近时代生活的实际
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实际特征是什么?是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等等。这需要我们去“破”去“立”,去“扬”去“弃”,去传承去发展,去坚守去突破,更需要我们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2014年高考全国18道作文题准确地触摸到了当今时代这一生活实际的脉搏,在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多维观照中,如下四个时代热点尤其抢人眼球:
1.三点一线。全国课标卷Ⅰ作文题中的材料“山羊过独木桥”直接取材于校园的运动会,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规则与变通、竞争与双赢。江西卷作文题关于“课内外学习探究”的材料则让广大考生对新课标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探究性学习”(另外两种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表看法。
2.正能量。全国大纲卷作文题的材料“老王看病”传递的是友善互助、感恩回报的正能量。四川卷作文题的材料“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属于他”传递的是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正能量。
3.传统文化。北京卷关于“老规矩”的材料作文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扬弃的辩证思考。
4.现代科技。辽宁卷关于“祖孙看风景”的材料作文题把目光聚焦于“照明科技”,广东卷关于“黑白胶片和数码照片”的材料作文题把目光聚焦于“数码科技”,天津卷关于“假如有一款芯片”的材料作文题把目光聚焦于“智能科技”,均引导考生关注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思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得与失。
备考指津:
考生要自主开展“三进行动”:
1.走进社区。通过公益、志愿者等活动,了解邻里乡亲的生存状态,感知他们的幸福。
2.走进草根。通过慈善、德育基地等活动,了解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感知弱势群体的冷暖甘苦。
3.走进媒体。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最新时事、科技,感知飞速发展的时代气息。
贴近百姓情感的实际
“人情练达即文章”,考生只有对家人、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有触动,有痛感;既悲天,又悯人;既有体人之心、恤人之怀,又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才能在文章中有所反映,也才能写出具有情感、思想健康的文章。2014年高考全国18道作文题敏锐地点到了百姓心底这个最柔软的情感穴位,与百姓的情感神经同频共振,让广大考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下四种情怀尤其撼人心魄:
1.对天性的尊重情怀。全国课标卷Ⅱ关于“喂食野生动物”的材料作文题警示人类要与动物平等相处,不要因为一己之好、之乐、之爱、之需而使动物丧失天性和觅食能力,并引申出不能因为溺爱等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失去天性、个性,失去生存能力以及自立、自理能力。
2.对他人的体恤情怀。重庆卷关于“租房”的材料作文题警示人们既要想着自己,也要想到别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既要“与己方便”,也要“与人方便”;既要“人人为我”,也要“我为人人”,将体恤化作实际的言行,将责任注入内在的品质。
3.对责任的担当情怀。全国大纲卷作文题材料中“老王”的那句“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体现的是一个农民工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担当。虽然“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消极逃避,而是再苦再累自己扛。这份担当情怀尽显一个草根的血性,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4.对故土的守望情怀。湖南卷作文题“最美乡村”向人们发出了故土的深情呼唤:只要扎根故土,守望故土,坚持信念,放飞梦想,故土也能绽放异彩,“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备考指津:
考生扎实做好“三项工作”:
1.重温教材名篇。要通过重新品读教材中润泽心灵、滋养精神的名篇,培养自身情怀。
篇4
从教育层面上看,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课程。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应该具备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和生物技术的了解程度,实现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此,教师要立足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多方面的强化措施,使学生获得更加重要的生物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特性。在生物教学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思想,如果我们能够恰到好处地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关联,以严谨、客观、积极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使学生能够保持“以人为本、科学创新”的发展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表现
新课程改革之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的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其内容十分丰富、实施措施更加完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索生命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科知识积累和实验探索,增强高中生物学生的德育范畴,在生物学中探索“植物细胞结构”、“生物进化规律”和“植物生长经验”,逐渐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加深学生对生物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从细胞的分裂、分化中领会到生命的神奇,从而更加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在对生物科学的探究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生物知识,形成客观的思想和认识。(二)凝聚思想价值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学生不但要借助于生物实验,体验学习乐趣,更要在生物教师的带领下,感受学科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例如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关切之情、理解生物学中的“进化与适应”思想,使学生能够透过生物教育的现象看本质,养成珍惜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观念。除了要具备和谐的发展意识,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感恩之情。此外,在基因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性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跳出生物教育的局限性,在思想上更加健康,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思维和能力。(三)端正生活心态“珍爱生命、远离烟酒、拒绝、关注健康”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生物科学知识的渗透,能够促使学生将“识毒、防毒”和“生命、健康”信息融入实际生产、生活中,自觉的运用生物技能,处理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生物科学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入,弱化高中学生承受的升学压力,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继承优秀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总体上呈现出了积极的发展态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积蓄的力量和知识直接体现出时代的精神特色,融合健康的道德观念,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生物教育的相互结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生物课堂是他们探索知识的重要空间,也是继承优秀文化的发展阵地。发展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优势。除了让他们能够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还能将“礼、义、仁、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被学生继承下去,将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遭遇的瓶颈
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的心理,难免会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从而在自身习惯、生活心态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受独生子女的影响,任性、自我的思想负面层次不断上升。(一)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高中生承受着较为繁琐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中生在处理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适应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这些压力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疏导,就会使高中学生出现潜在的心理隐患。在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上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亟待相关工作者通过训练、辅导等形式,促进生物教育中健康教育的发展成效。(二)生物教育和传统文化缺乏融合一直以来,生物教育被广大教育者认为是一项技术性、探究性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师需要在课程方法、评价措施、课堂内容等方面进行多方的探索。在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挖掘仍然存在着空缺。缺乏相关著作文献和技术探究。特别是发展领域的空白使生物教育和传统文化难以融合,学生无法获得更加高效思维形式,导致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无法得到统一。
四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课程中存在的依据,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使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具体分析如下:(一)认识生命,善待他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于生命他们有着很多的不解。在生物教学中,生命的起源以科学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他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青少年生物教育来说,其中融合的传统文化是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珍视。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有着这样的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就是说,身体是父母所给的,不能进行毁坏,这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句话和高中生物教育中生命的教育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关联。当前社会中,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对青年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因此,教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体生理知识,使学生在生物课程中体会人体孕育、分娩、成长等过程,深深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好的理解父母、照顾自己、善待他人。(二)凝聚情感,深化思想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人是万物的灵长,为此教师需要在生物教学中,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融合,赋予学生良好的思想心态、生活习惯和学习目标。例如,在苏教版必修三《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珍惜时间、重视规划”的学习思想,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时间、习惯进行调节,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如果能够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实现更好的教育成效。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深化,还要立足生物发展优势,结合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内容,探究科学技术中存在的精神和理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结合传统文化,结合礼仪、忠孝、爱国、修身、齐家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提高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三)多措并举,德育为先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其发展核心是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成人、成才”。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发展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措施,引导学生修德做人。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上,教师可以一主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于不同的课程,不能简单粗暴的逢课必用多媒体,要把精力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如何提高学习效果上来,老师们要积极探索二者的主动对接和深度融合,而不是简单应用,喧宾夺主。(三)多媒体应用要适度、适时不能让多媒体信息满堂灌,过犹不及。尽管丰富多彩的画面,有声有色的资源有助于将学生带入情景设置,但另一方面教师更应配合这些图片、动画适时讲解,点拨。严格控制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讲授,更要注重吸收和消化,不能违背了小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作者:李影 单位:贵州省兴义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喜飞.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方式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129-131.
篇5
一、网络新新词语的使用和特点
我通过“百度搜索引擎”筛选出2个最受欢迎也最具代表性的字,即“囧”、“槑”,按照它们的使用频率高低依次加以分析。
(一)网语新词代表字分析。
1、囧。
造字方法:象形字。
音:jiǒng 古同“冏”,《唐韵》《集韵》《韵会》并俱永切,音憬。
部首:口。
原义:⑴光明。如:冏冏(光明的样子);冏彻(明亮而通彻)。
⑵鸟飞的样子。如:冏然(鸟飞的样子)。
网义:悔恨、无奈、无力回天、被打败了;拜服、钦佩。
“囧”字乍一看到它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我们第一感觉好像是看到一张脸,方框内一对“八”字形的眉毛,眉毛下面有一个张开的嘴,像是一副哭丧的面孔,让人一看就想到了悲伤和无可奈何。
网民们尝试着单独使用它,于是就给它赋予了“悔恨、无奈”等意思,例如:“上学期英语59,差一分及格,囧!”、“今天股票又跌了,真囧……”这两句话都是网民在BBS中使用的回复,话里的“囧”都表示“悔恨、无奈、无力回天、被打败了”等意思。这是“囧”开始单独使用后被赋予的第一个义项,直接根据“囧”字的字形恶搞得来。
之后,随着“囧”字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一个义项已无法满际的需求,于是它又被网民们赋予了“拜服、钦佩”的义项,例如:“囧!世界上最牛的组图!”、“囧!史上最搞笑的魔法图片!”这两句话摘自网民在BBS上发的帖子标题,结合帖子内容,看帖人很容易就会明白此处表达的是发帖人对所发图片的拜服、钦佩之情。目前,“囧”字主要包含这两个义项,网民在进行网络交际的时候根据语境的不同从而判断“囧”所代表的意思。
2、槑。
音:méi 《唐韵》莫杯切。《集韵》《正韵》模杯切。《韵会》谋杯切。并音枚。
部首:木。
原义:同“梅”,梅的异体字。
网义: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 络语言的人们提供一些借鉴。
“槑”是继“囧”之后第二个深受广大网民追捧的网络新新词语,“囧”的流行给了广大网民很大的启示,许多善于恶搞的网民开始把视角转向古汉字和生僻字,“槑”就是在这股潮流中闪亮登场的,网民们之所以把它从古书中重新翻出来,看重的还是它有趣的字形。
之后,随着“槑”的不断流行,为了扩大“槑”的使用范围,网民们便赋予“槑”“很天真,傻到家了”的意思,形容比呆还呆。比如:“你真的很槑,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世上本没有槑,呆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槑。”等等都是这个意思。
二、网络新新词语高频使用原因及利弊分析
(一)网络新新词语高频使用的原因。
1、网络词语的发展阶段。
网络语言是不断深化发展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网民们最初在网络上交际,为了节省时间,因此各种缩略语应运而生;谐音也差不多在同时出现,由于五笔输入法的使用并不普及,网民们运用智能ABC或者微软输入法的时候常常不能很快输入自己想要输入的字,为了追求速度从而产生了大量谐音词。这算得上是网络语言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网语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表情符号,体现了网民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个性;网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网民群体的不断扩大,很多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追求新奇好玩,在此基础上网语的类型不断丰富,于是“杜撰新词语”、“旧词新义”、“语法变异”三种类型便应运而生。
2、使用者社会心理分析。
这些网络新新词语的流行,从文化的高度而言体现了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另类创新。
说到网络文化,主要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态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成果。汉字本身已形成了一种文化系统。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子。以“囧”为例,它的流行使人们认识到了还有这样一个汉字,从而引起了人们不断探索古汉字的热情,这样一系列的古汉字和生僻字就被挖掘了出来,每当发现一个有趣的汉字,网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同时他们更感觉自豪,惊叹先人们的伟大成就,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所以说,网民们通过套取古字字形,创出新的用法,一方面,表达生动形象而不乏趣味;另一个方面,也使网民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标志,形成自己的圈子,满足当代青少年网民追求非主流的心态。这正符合网民心理主导下的网络语言的特征。
(二)网络新新词语流行的利与弊。
随着这些网络新新词语的日渐流行,也有很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一方面,有人认为,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此恶搞是对汉字的亵渎。就以“囧”而言,古人依窗户的形象造出“囧”字并赋予其光明的意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而网友却完全无视古人的成果根据现代人的思想来解读,赋予其无奈、悔恨等义项,这是一种悲哀。
篇6
【关键词】泸沽湖;民居庭院;摩梭人;文化保护
引 论
歌德说“世间万物皆是隐喻。”自古以来,民族发展的产物,就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简而言之,诸如民族民居庭院这样的物质产物就是民族文化的直接载体可以探索到他们的审美情趣,民居精髓,继而接触到整个民族最深层的内在文化。在多元的民族文化发展之路上,发展准则的把握,一直都存在着难以衡量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的标准就是文化,只有注重文化保留的发展,才能支撑一个民族真正的内在精神。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美与共”这一主题正是我们一直追求各民族文化发展融合的方向。以一颗对待文化的虔诚之心,探求摩梭人文化的精髓,以民族元素的基础作为对文化深度探索的基石,目的是使文化传承和理解得到更多的关注。
一、当下里格半岛民居中的摩梭文化
里格半岛的民居是商业化与当地民族文化元素的结晶,临海的观景房依旧沿用了木质框架结构,废弃了门楼的牲畜棚和杂草堆放的功能。一楼一般用整块的玻璃替代了原先的木材,用作可以观景的餐厅,很多户人家依旧在一楼设立了火铺,用来招待客人接待游客;二楼三楼则一般是游客的住房,依旧是临海的一面用落地玻璃来观景,二楼三楼的视野可以充分看到泸沽湖的湖上景色。旅游房内部,是由木椤房演变而来,观景的落地玻璃取代了全封闭式的木椤房墙面,整根的原木也保留了原始文明与母语文化的交融。其外,原木上的点对应文化也与民居祖母房中人为的白色圆点相呼应,显得自然而活泼。
二、由里格半岛民居民族文化运用的思考和总结
(一)里格半岛民居改造带来的思考
就里格半岛的民居文化浅谈,当今少数民族地域性的民居追求的本质成为当地居民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拥有民族地域环境和建筑空间的特征和制约的因素中,如何使之能够表现得更接近于摩梭人理想化的生活场景,让泸沽湖民居更能显示民族地域性的迷人和神秘风光,而不是简单的风景区旅游酒店,便成为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回应。根据实地考察结合当地人文因素,由于人们更多地强化物质文明的建设,由此带来了在设计中人与传统文化的分离,传统文化元素多样性在民居商业化中正在流失; 过度商业化使民居地域特色走向淡化,丰富多彩摩梭文化正在消失。甚至可以说,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民居建筑的文化,乃至优秀的传统色彩文化都在走向枯萎。在与里格半岛乃至整个开发比较先进的商业化旅游房当中,我们仍看到民居旅游房多余文化保护的许多问题:
1、过快商业化,忽略了摩梭人居民族文化的传承。过快的商业化却也凸显了民居在规划和发展上的不足,首先,因为先后涌进的外商,基本上承包了大部分的民居,摩梭人当地人家只有少部分是在自己的意愿和政府的资金支持下改造了民居住宅,而这一部分的居民保留了民居当中的大多数民族元素,这部分建筑民居的改造也是根据本身的需要为出发点的,这对保护当地摩梭母系氏族的文化文明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部分外商的出发点却只是商业化,在承包当地建筑和民居的改造与经营之后,取材于当地元素的简单运用,并没有深入从当地文化和居民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这样非常不利于摩梭原始文化和建筑古朴元素的保留。
2、同时,里格半岛由于三面临湖的位置,属于规划造成的道路不便和环境污染也非常值得深思。因此,我们可以说里格半岛的尝试和开发是一块炼金石,这更需要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里格半岛上开发和设计的利与弊。
(二)由里格半岛民居探讨现代民居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平衡
民居旅游房在现代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让新的民居庭院既要凸显地域性尊重民族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与发展文化,又能够更好的利用旅游资源创造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双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民居文化运用与环境协调。民居的整体规划与局部改造,不可能脱离庭院空间的整体抛弃摩梭人旧的大家族居住系统。只针对民居旅游功能的考虑、变化或只针对民居便于观景的改造进行的再次文化重组都是不完整的,必须要和整个空间的环境协调起来,强调民居摩梭人民族元素的高度提炼性,宗教文化性,在变化中求得整体统一的文化诉求。
2、摩梭人民族文化中的象征作用。元素的提炼体现着民族、地域、宗教、民俗,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保护常常需要加强这种特性,深入探究摩梭人的文化历史,才能提炼出对位的象征性符号。某种元素用来长期的表达某一特定内容就会逐渐形成这种元素的既定功能―象征性。这种象征作用的民族元素已根植于当地人们的心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特定空间的民居。例如在祖母房中的男柱女柱以本教和喇嘛教的教义图案为主, 体现宗教文化神秘美感。
3、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生理、心理和情感的作用。民族元素的运用讲究同时与生理、心理功能有密切关系,具有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不同的文化元素对摩梭人来说代表着着不同的情感,游客也能通过高度抽象的文化元素暗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判断。例如在民居文化庭院中,聚会功能的场地铺装可以采用色彩活跃或者统一的石材铺装的原始的载歌载舞的壁画抽象元素。用铺装效果增加环境氛围,使人感受到民族音乐节拍的跳跃和环境抽象元素的统一,与舞曲节律跳动相协调,以获得很好的心灵感官和良好的视听效果。
4、对当地人口和民居的保护。摩梭人在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下,趋向于移居或者外出务工,而把自身旅游资源,民居甚至是服饰租给外商,造成文化流失,政府应当给予宏观的支持,给予泸沽湖原宿居民更多的优待和帮助政策,让摩梭人能够用自己的能力经营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同时,我们应该宣扬这种“美美与共”的文化保护发展原则,让大家共同维护宝贵的多元化文化。加强美育教育与建设,让人们意识到自身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结 论
整个里格半岛虽成功商业化但在文化保护上却也存在很多问题,民居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并不是一个模式就放之四海而皆准,对成功保护与发展文化的方法方式哪怕对我们有一点启示也就值得了。
综观整个泸沽湖地区的少数民族民居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民居是阐释地域性文化思想、承载梦想的绝佳媒介。在民居设计中无论什么样的民族元素相应表现什么样的民族思想内涵,都只是为了书写胸臆,表达民族核心文化。当代文化保护和发展中,我们更要地域性的中西部小城市或者是农村的新人居环境,传承民族文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应该下意识有责任的影响和引导当地的文化保护,只有这样,才会在文化充分得到保护的前提下,让我们的种族,民族特征得以福泽万年。
【参考文献】
[1]吴正光.西南民居[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白云翔.民居建筑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宋丽英.云南特有民族文化知识[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就是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产生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它既包括古老的已成为历史的体育,也包括尚在流行的体育形态。当一个外来事物传入的时候,必然会引起一场生存空间的战争,所以当1900年西方奥林匹克文化传入我国的时候,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带来的利与弊很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奥运文化体育
一、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抗争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这种学说往往强调的是整体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局部性和细节性,这就导致了只有直观的经验,而缺乏实践的经验。在这种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模式下,所提倡的体育价值取向是重视性的修养,轻视命的修炼;重视人际间的和谐,轻视公平性的竞争。所有的这一切,在当时与奥林匹克文化大相迳庭,完全不相符合,因此,东西方体育在文化理念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由于西方文化是伴随着侵略者的炮舰而闯进中国社会的,因而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直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是能够被理解的。所以在“五四”运动前的中国体育界,便有人在“保存国粹”的口号下,主动扛起了维护、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大旗;在迎合国人朴素的民族情感的条件下,悄悄地与刚刚进入国门的奥林匹克文化进行着抗争。
前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除了在理念上与奥林匹克文化发生冲突外,在具体行为上也有很多抵制的措施。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民间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机构和研究组织的不断涌现;一方面是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大力支持和提倡。仅1911-1925年间,我国出现的著名武术机构和组织就有“天津中华武术会”、“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精武体育会”,即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会。我们虽然在精武体育会的宗旨里看到了“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的一段说明,但事实上在1915年以前,他的活动仅限于推广武术。后来在的影响下,开始扩充学科,改良形式,并增加了兵操,文事,游艺。其别是游艺一科,引进有大量的近代西方体育项目,诸如足球,篮球,网球等等。这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先进力量与中国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势力在做抗争。
二、借奥林匹克模式改造自己
如果说“五四”前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更多地是表现为一种抵制,一种抗争的话,那么大致从1927年开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则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走上了借助奥林匹克文化而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当然,一种观念的解放和革新,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请,它应当表现为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在奥林匹克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改造,同样反映了这一特征。尽管早在1927年起,人们就注意到了用奥林匹克模式改造民族传统体育,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不等于说,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就没有了冲突。也正是有了这种矛盾和冲突,才真正发展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也发展了奥林匹克文化运动。
三、中国武术首次亮相奥运会
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曾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个重要的印象。例如:在科技运用方面,这届奥运会上首次采用电影这一形式对奥运会进行了完整的记录,这不仅给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也扩大了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的影响。其实,柏林奥运会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亮点,那就是中国代表团为大会所进行的武术表演。这是具有典型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华武术,首次在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首次亮相。 只要稍微考证一下从第1届-第11届的奥运会,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她的举办地,是在清一色的西方土地上;她的比赛项目,也是清一色的西方体育内容。然而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却让人们惊喜的看到了来自中国,具有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一种全新的体育项目表演――中华武术。这次的武术表演,向世界体坛充分展示了中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风采,她不仅带给西方人以体育场上的意外惊喜,而且也为世界奥运文化增添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承载了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教育、民族凝聚、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和价值。舞狮、蹴鞠、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已被列为世界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证明它对人类文化传承、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奥林匹克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不可否认的是,现今的奥林匹克运动抹上了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东方传统体育正处于被拒置奥林匹克运动大门之外的尴尬境地。在实现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人类的生存资源、知识存库的呼吁声中,代表东方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交融势必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家宏.文化视野下的奥林匹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一、传统话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激发出新的意义
2010年12月29日,湖北美术馆举办了“回顾与展望――湖北中国画艺术展”。展览由“岁月积淀”“继承创新”和“万象新语”三个部分组成,汇集了一百多位湖北老、中、青三代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四百余幅。参展艺术家的年龄跨度在20岁到90岁之间,其参展作品的风格样式各不相同。作品汇聚同一空间,体现了巨大的包容性,同时,也给观众们构建和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湖北中国画发展的文脉结构。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关于中国画如何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问题也是常道常新。可是,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各种心理因素之间发生着微妙的关联,也产生着微妙的变化,观众对于作品的解读必然会有先入为主的成分。对于中国画来说,观众先入为主的成分更为固化和定式化。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在这个“速食”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在关注中国画?又有多少人了解中国画发展的现状呢?鉴于以上考虑,湖北美术馆策划并组织了“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活动,试图通过辩论赛这样的集体思辨,聆听青年一代对中国画问题的声音,唤起他们对中国画的关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信与自觉。辩论赛不新鲜,可是在美术馆以中国画专题做辩论赛却很罕见,也别出心裁,因为此举打破了公共教育固有的思维定式,它开启的其实是一种新方式,因而更能引起辩论爱好者们的兴趣,这种以互动模式体现的对话自由、思辨自由和博弈自由正凸显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理念。当人们走进美术馆,面对四百多幅凝聚着艺术家思考的作品时,他们对中国画的认识也发生了悄然的改变,一方面再一次充分认识到传统遗产的伟大与辉煌,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画要发展、要步入全球化进程还是步履维艰。
二、辩题的确定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如果缺乏学术性,就意味着失去了精神核心。其后果,往往是流于表面的热闹。公共教育活动在选定了活动形式时,必须有相应的学术内容来支撑整个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艺术信息的传播,否则就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徒有浅表的形式而没有灵魂。当代中国画―直在发生着改变,湖北中国画经历了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特殊时期、80年代的创新与发展期、90年代的多元化格局和新世纪的繁荣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反复推敲和讨论,湖北美术馆将此次公共教育活动的主题定为“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今日”就是当代的别称,中国画往往沉淀着深厚的传统因素,因此,“今日中国画”就是当代与传统的对话,本次活动的学术思想由此确立。同时,针对中国画的历史及在今日全球化语境下发展问题,从中国画的融合、发展、传播三个方面出发,以“中国画在当代多元化格局下发展,应该坚持立足本土?还是与当代多元融合?”“当代中国,中国画蜕变的利与弊。”“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中国画走全球化才有生命力?不走全球化依然有生命力?”为辩题,确立了活动的学术方向。
此次公共教育活动从展览宗旨出发,再一次彰显了湖北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理念,即紧紧围绕立足本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传播美术精品,推进艺术创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观众为先的服务理念。本次辩论赛又非常贴近本土、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与湖北美术大省的地位相称,也响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号召。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论赛的意义远远大于了辩论赛本身,它开启的实则是一种公共教育的新方式。
三、规则的审定
在把辩论赛植入到公共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生搬硬套。辩论规则的审定为公共教育活动的专业性提供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辩手既要遵守辩论赛的基本规则,又要体现出在美术馆辩论的互动性。比如,在比赛过程中增加了自由提问环节,评委、观众都可以向辩手提问,但在这个环节中辩手的表现不计入总分;增加了大众评审投票环节,11位大众评审分别来自各大媒体,包括电视、电台、杂志、报纸和网络,增加了活动的参与度、关注度、公平性和可看性。“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独特的辩论规则不仅仅体现了本次公共教育活动的原创性,更说明公共教育活动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从美术馆的自身特点出发,在实现公共性的同时亦不能缺失专业特色。
四、选手与评委的组成
任何艺术都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哲学、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紧密相关。在艺术传播和艺术接受的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家与评论家、媒体界、理论家一起参与到讨论中,这样的互动才是完整的,这也恰是“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想要实现的目标。此次辩论赛的专家评委组一共13人,辩手12人,颁奖嘉宾5人,大众评审员11人,观众1350人(每场450人,共三场)。其中专家评委组分别来自中国画领域、动画领域、哲学领域、文学领域、美术馆领域、评论界和传媒界。同时,“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也是一场集艺术类专业和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一体的公共教育活动,参加这次辩论赛的高校来自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分别是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辩手们来自国画专业、美术专业、英语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法学专业以及水利水电专业等多个专业方向,而不仅仅局限于艺术专业,专业的藩篱由此被打破。
五、多维度互动,激烈的争辩
赛前,湖北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的辩手们走进美术馆,并由艺术评论家现场讲解,引导辩手们解读作品。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这种互动使得专业与非专业、观众与专家、接受者与艺术作品之间产生了多维度的感知对话,知识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了美术教育的传播。
现场台上与台下互动气氛热烈。在各队总结陈词完毕后,台下的评委、参展艺术家和观众都可以向辩手自由提问,辩论赛由此产生延伸性。比如第一场对阵的是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面对两支有着美术专业背景的队伍,评委分别向正、反双方提出了直击核心的问题:中国画如果不进行多元融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中国画应该怎样创新?这一问题,让现场观众也陷入了思考。第二场对阵的是武汉大学辩论队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辩论队,他们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对“当代中国,中国画蜕变的利与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辩手们出人意料地把一幅幅传统中国画和当代中国画彩色打印后展示在辩论现场并举例说明,从容地破题立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观众提问很踊跃,完全投入到了比赛的气氛中。台上辩手辩得激烈,台下评委的点评更为精彩,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评委张掌然在现场表示:“今天特别感动的是我们场上与场下的互动,专业与业余的,外行与内行,辩手与观众之间达到了充分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在观众提问这个环节,有很多好问题,辩手回答得也非常精彩。在中国画的演变过程中,到底有多少画家?多少趋势?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代表这种概率或趋势”。
六、“微博时代”的公共教育传播新方式
传播媒介是艺术传播的要素之一,传播学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微博的出现,让我们进入了微博时代,微博时代下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应该具有时代性。
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了春天,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均开设微博。在微博发展正处于上升趋势的时候,湖北美术馆以“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为主题,迅速地推出了湖北美术馆官方微博。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微博具有息源丰富、传播速度快、推广力度强、影响力大的特点,辩论赛现场每个微博用户都能成为一个信息源。武汉大学辩论队官方微博在比赛现场紧密关注辩论势态,信息和现场照片。双方辩手一出场,第一时间就出现了:“2010年武汉大学辩论队首战派出金牌辩手,我在湖北美术馆”的微博,并连线了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和武汉大学辩论队官方微博,马上就有武汉大学辩论队的粉丝跟进发起微博讨论和围观。其他场下的观众也都纷纷发微博,对活动进行即时跟进,评论、支持参赛代表队和关注活动,在第一时间营造现场感,很多个人的、官方的微博都开始关注“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活动。该活动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没在现场的观众也能轻松参与其中,从而激发了公众的热情,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湖北美术馆。
由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方式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美术馆运用微博平台美术馆新闻、展览信息、艺术作品图片、活动现场和学术言论等,为观众搭建一个线上美术馆,从传播的角度既打破地域性的局限又促进了美术馆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无论你在哪里,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到美术馆的动态和艺术信息。因此,微博对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传播意义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美术教育的“无缝传播”。
七、辩论赛的启示
篇9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2014年6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国防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备考提点】世界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无论科技有怎样的某些弊端,但科技的发展毕竟是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纵观中国的崛起,科技的力量不言而喻。
【素材展示二】
大脑与大脑之间的交流
华盛顿大学的校园中,达比洛西在脑子里动了个“按一下鼠标”的念头,半英里外,塞瓦略斯听话地动了动手指。 这两名研究者,正在进行的是大脑与大脑的直接交流。这一次的新进展是,移动了塞瓦略斯那根手指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达比洛西!实验阶段中,3对受试者多轮测试,成功率在25%~83%之间,这一成果被发表在2014年11月5日的电子学术期刊《PloS One》上。对此,有关学者表示:“这虽说是科技的进步,但也依然让人预测到许多不妙的前景,比如,被黑客控制大脑,同时,当人类可以直接用脑电波交流时,隐私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失去了被保护的权利。”
【备考提点】科技是把“双刃剑”,如何利用好这把剑完全取决于“人”。大脑与大脑之间的交流这项技术的应用,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彰显了科技的力量;但另一方面也许真的如人们所担心的一样,当人类可以直接用脑电波交流时,隐私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失去了被保护的权利。但我们也坚信,即使某些科技有些遗憾,也必将会有新的科技来弥补这些遗憾!
【素材展示三】
《金刚葫芦娃》,别糟蹋我们的童年回忆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示的《关于2014年2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通知》显示,电视剧《金刚葫芦娃》于5月开机。
为了将动画片改编成电视剧,出品方在剧情上进行了修改。动画片的情节是,善良的老爷爷种下一棵葫芦藤,结出了七颗颇有灵性的大葫芦。而在电视剧中,剧情变为“憨厚的卖炭翁刘老汉按照石壁上遗留的偈语种下了七株葫芦,九九八十一天后,葫芦诞为七个身怀绝技的葫芦娃娃”。而动画片中的经典形象“蝎子精”“蛇精”,在电视剧中却变成了“邪恶四妖:红蝎精、黄鼬精、黑鼠精、绿蛇精”。同时在拍摄技术上也将采取3D技术。消息一出,网友纷纷求饶:“近年来国产雷人电视剧频出,《葫芦娃》也难逃雷剧命运,请别糟蹋我们的童年回忆!”
【备考提点】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而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非要借助所谓的3D等高科技手段来磨灭这些童年的美好记忆呢?
【素材展示四】
网上祭拜
当多数国人外出扫墓时,数以万计的人却在网上为逝去的亲友筑起座座虚拟灵台。这便是网上祭祀: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祭奠已逝故人。
网上祭祀一时间集众多美誉于一身:“没有呛人的烟雾,没有震耳的炮声。随着鼠标的点击,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悼念者随时随地都可访问网上纪念馆,献一束鲜花、留一支旋律、点一支跳动的蜡烛、诵一段超度的经文,在留言簿上找寻久未谋面的旧友亲朋,在论坛上记录自己的追思和感怀。照片、献词、歌烛,都化为多媒体文件,永久保存、无限扩容,不因岁月流逝而磨蚀,不因空间的转移而损耗。”
但也有学者认为:“现代人虽然忙碌,但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里,还是应该去亲人的墓前走一走、停一停,以寄托哀思。即使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亲临墓地,哪怕在自己家里面烧上三炷香,摆上一点供品,也比网上的祭祀来得真实一些。网上祭祀把祭祀者带入一个虚拟的场景,让人丧失真实的现场感,触到的是虚景,如何能触景生情?”
【备考提点】任何新兴事物的产生都会带来不同的声音。祭拜,无论是带着高科技色彩的网上祭拜,还是传统的墓地祭拜,关键是我们心中一定要常怀对亲友的思念。科技,改变的只是形式,“内容”要掌握在我们“心”中。
【素材展示五】
“碎片化”阅读
所谓“碎片化”阅读,就是指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阅读者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被动地接受各类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变得轻松、容易。毫无疑问,科技的发展已将我们带入了“碎片化”阅读时代,地铁、公交车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便是最好的证明。“碎片化”阅读虽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但阅读的对象却未必是成篇的文章,即便是有成章成篇的文章,也往往以“营养价值”含量极低的网络小说为主。这也就决定了,“碎片化”阅读不是一种高质量的阅读方式,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为打发无聊的时间。
【备考提点】“碎片化”阅读具有一种娱乐性和游戏性,使得这种阅读不再具有文化意义,而成为一种娱乐手段。如果“碎片化”阅读取代传统阅读真成为一种趋势,我们不由得对真正的阅读担忧起来。
【总结】“科技与人文”话题的实质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我们时时刻刻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但同时,在科技这把“双刃剑”下,很多传统的东西也在悄然改变。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改变?本主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
(1)赞同科技时代。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并且人类的历史也证明,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发展虽是时代的趋势,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便捷,但科技又不是万能的,科技发展的背后绝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忽视和抹杀人文情怀。比如传统的老字号、书信、书画和文人故居所透露出的文化内涵等等。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群众文化;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239-02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形式,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社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降低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在新媒体环境,如何利用其优势,有效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热情是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应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新媒体释义及特点
当前对于新媒体的解释,许多学者都给出自己的看法。在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的眼中,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的所给出的概念。它继承了旧媒体的属性,同时也顺应当今环境,发展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属性。熊教授指出:“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凡是超出于旧媒体组成要素的媒体传播方式都可以定义为新媒体。”本文作者综合之后得出的定义是:“在21世纪不断触及群众,并将广泛深入群众活动的、利用数字技术来传播社会信息的一种媒体,则被称作为“新媒体”。
任何事物都有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特点,新媒体同样如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综合二者之言,新媒体的属性特点有以下四点:(1)强大的边界消解力量;(2)与其接收者建立起直接的联系;(3)接收者触及后,能迅速地反馈,给与其相应的互动交流;(4)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二、新媒体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呈现的影响
事物的兴起与发展都会逐渐呈现出其两面性,即利与弊。新媒体在充分使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得到饱满之时,也逐渐地减弱了传统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所以,对于新媒体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我们应该持有客观的看法。既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也需要看到其在活动开展中所暴露的问题,扬长补短,不断去磨合,减低它负面带来的影响。
(一)新媒体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呈现的积极影响
第一,从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上来看,新媒体无疑是给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大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第二,从群众文化活动的延展性与互动性上来看,新媒体不仅让群众文化活动的传播模式得到更新迭代,还为其发展的多面性做出了贡献。第三,从群众文化活动的输送―接收平台上来看,新媒体在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区域间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冲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阻碍,给各地的群众文化活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新媒体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暴露的负面影响
第一,新媒体本身的基础就是数字技术,它所营造的效果是真实再现。这样使得之前的老群众文化活动被替代,也就意味着这部分的文化活动会随着新媒体的深入而抽离出社会活动。第二,从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和呈现的形式来看,新媒体的及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公布信息这一连带的操作过程是非常之快,并且还能够把信息按照记录条数的排列顺序保存在其数据库中,如此则让受众每时每刻都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而这样所带来的后患就是,人们在家一个人就可以获取信息,不需要依赖外界的文化活动,限制了真实社会文化活动的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今新媒体蓬勃向前的现状,要保障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应当顺应时展趋向,立足于群众本身的文化需求,有计划有目标的推进文化活动的开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让群众的文化活动变得更丰富多彩。
(一)给群众文化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丰富活动内容
通俗的文化活动对于群众而言是易于接受的,从而在现今的情况下,利用新媒体这一介质充分传播通俗文化是最佳时机。在传统文化活动单一模式的影响下,群众活动的内容形式一成不变,逐渐地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这时候就需要利用新媒体,给群众活动的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社会活动更加具有生命力与吸引力。比如,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借助新媒体,增加一些节目特效,使文化活动更加生动化,形象化。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网上报名和节目选拔,扩大节目的吸引力。
(二)坚持受众群体多元化,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群众文化活动的执行主体是群众本身,那么要想开展好文化活动,则必须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首先,新媒体它本身是一种交流互动的媒介,通过这一属性,可以连接起不同区域、不同地域之间人民群众,扩大文化圈子范围,从而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更为广泛的大组织活动。其次,新媒体具有多面性的特点,它归纳了各方各面的信息资料,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传播不同的信息,这就使得受众的类型变得宽泛,同时,也满足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的不同需求。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过程中,我们要巧妙地借助新媒体的社会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功能优势,将不同类型的信息传送给不同的群众,从而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让受众群体更加多元化。
(三)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拓宽活动领域
传统文化活动之所以停滞不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不能广泛传播,也不能及时更新。而要想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则需要利用新媒体手段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不同区域的群众文化能够快速有效的传播,并实现同步更新与互动。要号召各个区域的群众开展其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用新媒体记录下来,上传到共享网络,让群众点评,从而激起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兴趣和积极,让群众更愿意融入到文化活动中。
(四)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文化活动
一个有品牌标签的产品,在其营销过程中是很具有优势的。那么群众文化活动要想更顺利的在群众中开展,也应当树立属于它的品牌。新媒体为文化活动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提供了一个平台,不同区域间的文化活动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融与创新,势必会出现竞争。而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就是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属于这种文化活动的品牌,让人民群众能够记忆深刻,并积极参与到这个文化活动中来。
(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
在当今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开始深入到每家每户。虚假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容易,从而出现一些网络经济犯罪、网络欺诈等负面事件。当然这就使得文化活动的真实性得到群众的怀疑。首先,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以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其次,加快属于政府方面的传统媒体的现代化进程,抓重点,分主次,对新媒体进行整顿。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学会借用媒体来对政府和群众都有好处的信息,并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最后,要时刻注意舆情,正确把握舆情的走向,同时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
四、结语
总之,群众文化是群体流互动的后的产物,其主要的载体形式是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它不断变革碰撞的动力是其本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对于群众而言不可或缺的潜在性魅力。所以它的重要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在当今新媒体的助力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让其交流互动的平台变得越宽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