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的发展

篇1

茶文化的经济发展作用

1.茶文化赋予茶叶经济人文精神

“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人的心灵,改善人际交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茶文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通过茶有缘相聚一起,广交天下之友,茶能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减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现实生活更加美化,将生活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中国茶文化有很深的底蕴和积淀,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品。茶文化的传播使得茶叶经济在亲切、祥和的人文氛围中进行活动。

2.茶文化为茶叶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近几年来,各地举办各种类型与茶叶文化相关的茶叶经济活动。比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比赛”等等,这些茶叶经济活动中往往渗透着茶文化;这些茶叶经济活动通过茶文化的宣扬吸引茶爱好者。举办类型小至地区,大至全国,茶叶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世界各国举办茶叶经济活动都以茶文化为载体,这些茶文化主要有茶艺展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等,借助于茶叶文化,各种茶叶公司、茶厂和茶馆等纷纷借此机会进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进行业务洽谈,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前往消费和业务洽淡。这种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茶叶市场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篇章。

3.茶文化带动茶业经济产业链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这个载体,且茶文化不断趋于发展成熟。茶文化与茶叶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艺开发、茶会、茶礼等各种茶业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比如中国白茶之乡安吉是全国闻名的茶乡。白茶产业得到了规模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白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促进安吉茶叶经济的发展,安吉也举办各种活动弘扬茶文化,为了使安吉白茶知名海内外,继续发扬光大,安吉县多次举办白茶节,节庆活动举办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活动。使得当地的茶叶经济呈稳健发展趋势。通过安吉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茶文化对茶叶经济产业发展的渗透力是无穷的。

4.茶文化提升品牌形象

为了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茶叶产品包装除了要体现文化的特性外,且包装需防阳、防臭、耐高温。茶的包装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关卡。精美的包装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者消费,增加销售量,还可以提升茶叶品牌形象。使茶文化得到推广和宣传。茶叶的外包装不仅外观图形、字体、色彩,就连材料的选用都充分渗透着文化气息。

茶文化的经济发展的方法

1、要充分树立挖掘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提炼中国“茶文化” 精神核心理念的观点,用来指导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加快茶叶经济发展,显示“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普及倡导“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的宣传,推进这一战略目标在茶叶经济发展中的实现。

2、树立倡导 “茶为国饮”发展茶业经济理念,解放思想,转变单一经营观念,探索和创建茶餐结合、分时消费等多种经营模式,满足中外市埸需求。

3、编制 “茶为国饮”、拓展茶叶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分期实施年度计划方案。将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当年或规划期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确保实施。

4、建立全国优质名茶开发基金。重点扶持和鼓励名茶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优质名茶生产,为发展茶饮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优价、绿色环保的茶品。

5、树立品牌理念,培育精品,定期举办“茶文化交流会”,弘扬中国名茶的特定理念,探讨经营模式,交流经营经验。

6、定期举办“茶文化”论坛,宣弘学术观点探讨、产业发展研究等宣传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精神,交流茶经济、茶文化的经验,并作为中外“茶文化”交流的“桥梁”。

7、征选和培育“茶文化”形象系列代言人,为宣传整个倡导活动,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服务。

8、建立茶科研发展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培育新品种、优化历史名茶种,为发展茶饮业提供科技含量高、颇具市埸竞争力的新茶品。针对产地、本区域和全国三个不同产茶区域,分别建立名茶研发核心层、紧密层和联系层协作关系,促进名茶市埸开发。

9、建造“茶文化”展示馆,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姐妹馆。可在馆内分别设立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各个展示区域,向大众展示“茶文化”物质载体和内在精神的理念内涵。

10、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充分组织和精心编排“茶文化” 专题节目,向世界昭示我们倡导国饮、发展茶经济的理念和决策及方略。

 

茶文化的经济发展作用相关文章:

1.茶文化对经济发展作用是什么

2.茶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3.茶文化的经济作用有什么

篇2

关键词:贵州;茶文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63-01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人们一提到咖啡,就会想到法国巴黎浓郁的文化氛围,而可可更是美国文化的鲜明标志。饮料的民族性是这样的鲜明,以至于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在中国,有几千万茶农,几亿人喝茶;茶馆、茶艺业蓬勃兴起,盛况空前。茶作为中国人最喜欢的大众饮料,是一种赋予文化内涵的饮料。2004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确定茶为“国饮”的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茶为国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茶成为“国饮”不是以数量领先取胜,它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它所载负的文化含量。贵州是产茶大省,但不是产茶强省,道理很简单,因为文化未跟上,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品牌。我们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应着力发展利用茶文化优势,撬动、助推和引领茶产业。

一、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茶文化的表现及存在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二、贵州茶文化亮点

(一)绝无仅有的茶籽化石。茶之源。是全球茶人最关注、最重要的话题。经中外学者上百年考证,现已确认茶树愿产于中国西南地区。贵州晴隆发现的距今100万年的稀世珍宝四球茶籽化石,世界上茶科化石甚罕见,茶科种子化石更是难得,是非常珍贵的化石资料。它对研究我国茶叶历史及茶科(植物)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有力地佐证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心地带的贵州,这是贵州茶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茶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最早的荼市。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遣中将唐蒙通夷,发现夜郎市场有茶,两千多年前被唐蒙发现的“夜郎茶”就处在贵州地域。唐蒙记载的最早的“夜郎茶”茶市比王褒《僮约》的“武阳买茶”还早76年,可以说是迄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茶市,夜郎茶市证实了贵州是最早种茶、制茶、易茶、利用茶的地区,说明贵州是茶文化发源地的中心。

(三)贵州民族茶文化。贵州绿茶甲天下,贵州具有最佳的植茶生态环境和优异的茶叶品质,创造出丰富的地方历史名茶和贡茶,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原生态的民族茶饮、茶食和奇特茶俗文化,丰富和完善了中国茶文化宝库中的多样性、民族性和唯一性。如安顺的屯堡茶文化、贞丰布衣茶文化、威宁彝族罐茶文化、黎平侗乡茶文化、雷山苗茶文化、贵定云雾贡茶茶文化、都匀毛尖名人文化、三都水茶文化、德江土家茶文化、遵义茶文化和湄潭茶文化等等。

三、茶文化的作用

关于茶产业与茶文化的关系。有茶人这样描述:“茶文化是茶产业开发的翅膀。茶产业是茶文化的依托和载体。”可见,茶产业与茶文化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没有茶产业这个载体,茶文化就失去了依托,同时,茶产业的发展,离开了茶文化,就等于失去了腾飞的翅膀。可见,茶文化对引导茶叶消费、拓展茶叶市场、拉动茶叶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茶文化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生产力。今后产业的角逐实际上是文化的角逐,商场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在未来的经济领域文化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既然茶产业又是特殊的文化产业,没有21世纪的茶文化,就没有21世纪的茶产业;贵州要在十年内建成500万亩茶园大省,就必须从文化切入,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面上做足“茶文化”这篇大文章。

(二)茶文化有力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以茶营生,促进经济的发展。茶文化与茶经济是相辅想成的,不仅表现在茶本身,它还推动茶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如名优茶的开发和利用,茶文化旅游的兴起,茶艺馆成为体闲和议事的场所,茶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产品的问世,茶具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等,就是最好的佐证。

(三)茶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以茶会友,有利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的身体健康与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饮茶有利于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氨酸、多种维生素等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茶衍生出的茶文化,已不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香茶,对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

四、如何打造贵州的茶文化

(一)重视民族茶文化的弘扬,培养荼文化人才。收集整理现有的茶文化,挖掘埋藏的民族茶文化,编辑一些茶书,让爱茶的人看:编辑一些茶事,引导不爱茶的人来了解茶;编辑一些茶诗,让茶友们喝茶时吟诗作赋;编辑一些茶歌,让我们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把它唱响,向世人宣传,提升加强贵州茶文化的文化底蕴。通过正规的茶专业学校教育,培养大批的茶人,研究茶的特性、改善茶的品质、提升茶的内涵,来发展茶、宣传茶。通过茶艺培训班培养一大批了解茶、懂茶。能泡好一壶茶、并且讲好这壶茶,引导消费者充分享受品茶的专业人员,通过这些专业人员引导消费者通过“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来感受茶、认识茶、最终爱上茶。

篇3

随着东北茶叶市场的发展,在东北地区弘扬中国茶文化。建立综合性茶城已成为东北振兴发展的大势所趋。与其他地区在地产业的带动下盲目圈地建起的茶城不同,这里没有饱和的市场,茶文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沈阳市作为东北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辐射整个东北三省,及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等周边国家,其巨大潜在市场无可限最。正是基于这一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理念,2008年1月18日,东北最大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中国・北方茶城在沈阳东中街商圈应运而生。

中国・北方茶城始建于1995年,原址位于沈阳中街东段,经十余年发展,年销售额已达两亿多元。然而,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经营规模无法满足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市场业态水平,切实促进茶城持续、有序、健康发展,吸引更多名优厂商,茶城经营者借助沈阳中街东扩的有利商机,在东中街投资兴建了中国・北方茶城,以市场为导向,厚积薄发,重振茶城雄风。

中国・北方茶城定址于沈阳市最繁华的中街商业圈,这里周边商业成熟聚拢,百万人口汇聚其中,交通四方,人气鼎旺,是商家抢滩登陆的“黄金地段”。

中国・北方茶城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营业面积13300余平方米,共分三层:一楼经营茶叶,二楼经营茶叶、茶具茶包装,三楼经营茶叶、茶具、茶包装、荣保健品,荣叶机械加工设备、茶附属产品等。招商定位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全国知名厂商和经销品牌,具有较好信誉度与美誉度的经销商。茶城内设万米停车泊位、万米仓储和大型物流配送体系等,可为会展等各项活动提供良好的展示空间及物流运输保障。商场内配备有八部自动扶梯、两部大型载货电梯、中央空调、分户宽带通讯网络等现代化的配套迎检设施,整合资源优势,最大程度满足现代商业经营的需求。在布局上,北方茶城有精品屋式、敞开式、柜台式的经营格局,中西合壁的经营格局具有深厚的中幽古老茶文化气息和氛围,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的舒适购物环境,使顾客陶醉在如梦如画的意境中,显示出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景观。

茶城以茶叶批发、零售为龙头,集高档茶具、荣包装、茶保健品、茶叶机械加工设备、茶附属差评、多功能展示厅、服务中心等为一体的东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专业精品茶城,经销商铺覆盖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及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预计商品年交易额可达8亿元。中国・北方茶城的建立,将成为国际茶叶品牌推介与价格信息平台、国际名茶拍卖与国际茶叶贸易博览会承接平台、中国精品茶叶展销平台和形象窗口、茶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也必将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信誉度最好的茶叶“第一城”。

美酒干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中国・北方茶城以博大与深沉、开放与兼容的态度致力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引导当代人在饮茶中领悟“精行俭德”的茶的精神,体味“清、静、寂”的禅意生活。使大众晶茶之色、香、味,并味器之形与意,在“荣与人”、“荣与器”的意趣中感受共生与和谐,在茶与器的体验中感悟生活,在茶与器的品味中了悟生命。中国・北方茶城以“中国茶・新生活”的时尚理念,为当代茶人提供完美饮茶体验的新方案,以“尚象制器”的理念与“和美廉敬”的精神专注于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创新。

天马茶业

北方茶城1801号

福建省安溪天马茶业是一家集铁观音、乌龙茶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为一体的专业茶业公司。东北总部现业务范围遍及东北三省、内蒙古、俄罗斯、朝鲜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主营本厂“裕香源”牌铁观音,同时销售全国各著名厂商的名茶名具,形成了经营茶叶、茶具的综合性实业公司。天马茶厂坐落于铁观音原产地福建安溪县虎邱镇,镇上有一座名山――“天马山”,山脉海拔较高,长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为乌龙茶和铁观音生长之最佳环境。天马茶厂在此山脉开发大量茶园,种植铁观音和乌龙茶品种,优质的茶叶加上本厂老师傅们按照国家“QS”质量安全标准的精心制作,而成享誉海内外的优良品种茶――铁观音。

铁观音因韵而闻名世界,因韵而让人感觉回味无穷。现在的铁观音变得十分漂亮:翠绿的干荼颜色,圆圆的干茶粒,绿色的茶汤,鲜香顶鼻。虽然如此,众多老茶仙们却直摇头:茶好看了却越来越喝不懂了,观音韵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感觉找不到了。

以前的铁观音多属于传统工艺制作,它必须经过半发酵才能炒制而成,半发酵过程分为晒青、凉青、摇青。其中摇青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技术要求最高。摇青分为3次,每一遍时间都要根据掏茶青变化而随着改变。摇青过程当中茶青随着滚动互相碰撞而产生热量,让水分能充分从叶脉走到茶梗上然后散发掉。水分散发好,茶青又不会凋谢,这样就成功一半了。后面才会有绿叶红镶边,茶汤喝起来才不会有生涩味。烘焙是最后最关键的一道工艺,分木炭、煤火两种烘培方式。烘焙时间以及火候要求根据不同茶叶而定。烘焙好坏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如茶有没有青味、口感好坏、耐冲泡和耐储存都与烘焙时间有关。茶香纯正柔和而不生,花香幽远下沉而不清,茶汤入口醇厚柔滑,微苦而后回甘,喉韵极佳,好铁观音应是如此。

鼎茗茶业

北方茶城1B41号

郎河茶厂创建于1995年,企业十分注重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共同研究制茶工艺流程及产品研发,特别是将普洱茶清洁化生产这一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生产中,在“质量取胜,品牌发展”的经营战略理念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企业发展到现在有职工200多名,占地8万多平方米,生产车间3万多平方米。成为集生产车间、仓库、办公室、职工宿舍、品茶楼等基础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并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基地,年生产能力达3000吨。产品包括普洱茶、红茶、绿茶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还在广州等地建立了出口营销体系,产品远销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经过十多年的稳步发展,郎河茶厂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2004年,被勐海县委授予“非公经济挂牌保护企业”;被州国税、地税等部门评为2004年度“A级信用纳税企业”。于2006年7月,顺利通过云南省和西双版纳州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市场准入制度必备条件现场核查,取得了“QS”认证,在州内第一批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篇4

陈文华先生是一个极具开拓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1981年他创办《农业考古》,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20多年来不仅《农业考古》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刊物,而且陈文华先生在农业考古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1991年陈文华先生创办《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这是一种开拓,他举起了茶文化研究的大旗,推动了茶文化研究的热潮。十多年来,陈文华先生在中国茶文化领域的研究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厚重的专著。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创办,不仅是陈文华先生个人事业的一种开拓,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开拓。“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在旅游业上的意义在于树立了中国茶区乡村茶文化旅游的一个好模式:

(1)发展中国乡村茶文化旅游正契合了当今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中国的旅游业正红红火火地向着乡村游、农家游发展,在节假日,人们纷纷走入乡村的山水、农家的果园、菜园、花园去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和呼吸乡村的空气,而茶文化村的出现,使得中国的乡村游、农家游有了更多的内容。

(2)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创办拓展了中国乡村旅游的模式,使乡村游更具有文化意义,更具休闲、放松作用。

目前中国乡村游主要是浮光掠影式的游览乡村自然山水和体验农家生活环境。而到“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则既可浮光掠影式的体悟自然山水、欣赏极具美感的徽派建筑,还可游览茶园、观赏利用自然水力的茶叶制作,还可在水岸边的古樟树下品茗,感受中国茶艺,即使蜻蜓点水,也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浮光掠影,更具意义的是休闲度假,有农家式的旅馆可住,有别具风味的农家菜可赏。晨光里,月光下,可悠然漫步田间、山林;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在水口岸边的古樟树下品茶总是特别惬意。如此的乡村游怎不让人留连?

(3)“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一模式,可使茶区的自然资源更好地得到开发利用。

中国有众多的茶区(1000多个产茶县),难以计数的种茶乡村,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自然空气,以往有限的茶区乡村游或欣赏自然风光或是茶园观光,茶区的自然风光和茶文化的资源没有结合好,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正是把茶区乡村各种旅游资源融为一个系统,并提升了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使茶区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利用。

(4)“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种旅游模式向社会各阶层更广泛地宣传了中国茶文化。

当今社会正受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年青的一个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正越来越少。而作为凝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的中国茶文化,正可使人们在茶文化村的旅游中得到感受和体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此外,“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对于当今中国正要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至少对于茶区的乡村新农村建设有着示范作用。

篇5

关键词:桐城小花;地域文化;茶叶发展

一、前言

桐城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桐城小花是桐城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馨香四溢,为明清贡品,声名远播。桐城虽然文化气息浓厚,但却没有将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桐城小花茶叶相联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小花茶的营销停止不前。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解析桐城的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在桐城小花茶的营销中的植入问题,明确其现状与不足,通过实证分析为桐城小花及我国其他各个地区的土特产营销提出建议。

二、地域文化与土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1.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具备地域性、丰富性、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哪种每种文化的特点跟其地域性相关,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固定的影响范围和其地域性特点。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其自身独有的或者是独创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并且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是人们在该地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演变中不断积累而成的。不管是历史古迹、地方文化传说,还是当地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多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在交流时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交流与碰撞,形成文化的交融,能够更高效的地解决当地文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地域文化的层次性可以使地域文化按照不同的等级形成多种地域文化系统,按照等级层次由高到低进行细分,地域文化的种类由少到多,层次分得越细,地域文化的特征越具体。地域文化整体性是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的另一种表现,许多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当地社会整体的发展。地域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单元,其有比较完整的体系。

2.地域文化与当地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需要当地地域文化作为动力,既要具备土特产自身的商品效应,又要通过土特产将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土特产品外披上地域文化这件外衣对当地土特产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特产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当地的的文化,并收集土特产的相关资料,例如民俗风俗、古老传说和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等。产品的的文化特色都必须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展现出来。产品展现出的地域特色都是以文化元素为基础的。同时,产品包装在设计的过程中,所贯穿的设计思路也是以土特产产地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包装能展现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等。一般地方的土特产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如果在包装设计方面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突显土特产的特色,还可以体现出包装的文化价值。

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可以从中选取各种各样的文化素材。比如,中国的传统元素一般分为“形”“意”“神”三个方面:“形”是指形状、结构、色彩;“意”指这些形状、结构、色彩所代表的寓意,“神”是指当地文化的内涵。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效果。

3.地域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1)特产产地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特产文化,将美食特产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利用民众唯特产是宝的心理,展示其独特诱人之处,故而消费者趋之若鹜。特产市场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作用越来越大。特产在销售的过程中,其提高特产自身的文化附加值,可以让消费者认可,使得该类特产在同类的产品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特产文化的核心是特产,突破点是文化。挖掘特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其所蕴的流行文化、文化理论、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场馆及文化产业等相关信息充分挖掘。对于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优势,树立地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销售地消费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地方特产营销离不开当地消费文化,地方特产区域的选择是营销的首要考虑,需要考虑其有关系的文化面,是否有冲突。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当地百姓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并且消费能力也是其当地消费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土特产在营销的过程中,合理的定位对土特产营销十分重要,不仅如此,土特产营销时还要考虑其潜在的消费对象。

三、桐城小花营销的现状分析

2014年桐城现有茶园总面积4.45万亩,根据调查显示,今年桐城采摘园面积约4.05万亩,与去年相比增长4.7%,农户茶叶总产值达1.5亿元,茶业产业链上总产值将超2.9亿元。目前,桐城的茶叶多是当地消费,城市区居民茶叶消费人数最多,达到90%以上,山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60%以上,郊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50%以上。

四、桐城市小花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生产企业少而弱,整体生产效率低下

在桐城市现有的小花茶叶生产企业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具有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很少。在桐城市的200多加小花茶叶生产加工厂中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不仅加工工艺不够规范、品质得不到保证外,年加工量也不及大规模企业的一半。不仅如此,小规模的小花茶叶加工厂其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没有能够延长茶叶生产的产业链。这样往往会出现产业产能低下的情况,茶叶的高额利润被其他公司所获取。

2.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品牌资源整合不够

同时,小规模的企业众多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加之对外宣传力度的不够,这些种种原因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的知名度不够,很难做到“走出去”,对外的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辟。如果不加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质量,小花茶叶的销量很难有质的突破。

3.对外宣传不够,缺乏营销力度

桐城市虽然在茶叶资源和茶叶品质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过去的封闭环境以及当今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茶叶大部分是在市内自产自销。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桐城市的市场销售体系也不够健全,很容易导致销售混乱的情况发生。部分厂家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原地待售,不愿意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从全国各大销售市场来看,很少能在常见的人口流动性强的场所见到桐城市茶叶的宣传广告和销售窗口。如果桐城市茶叶的发展还在局限于市内销售,不有所动作的话,其发展令人堪忧。

五、桐城小花文化营销的建议

1.发展经营体系,完善营销网络

在桐城市本地建立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构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方便各地客商与游客的商贸洽谈与选购;在各中心城市,可设立桐城市茶叶的品牌专营店和展示厅;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较大的站点,通过媒体广告和海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并设立不同层次的专柜,构建销售网络;鉴于超市的巨大辐射力,应积极推动茶产品进入超市设立专柜,以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即将成型的便利交通网,打入全国各主要茶叶批发市场,提高桐城市茶叶的知名度,完善销售网络。由于旅游已成为桐城市的朝阳产业,可结合旅游的发展进行茶叶宣传与销售,如建立品茶园,发展采茶游等,让游客在逐步了解中认可桐城市茶叶。

2.积极弘扬桐城的茶文化

龙井、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名茶,都因为赋予了文化的性情而深受消费者喜爱。铁观音代表的是“功夫茶文化”,龙井、碧螺春代表的是“江南文人文化”,普洱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马帮文化,是茶马古道的精髓。至今普洱茶任然保留了茶饼、茶挂饰等传统茶。其独特的形式,都是其古老茶文化的象征。因此桐城在开拓桐城小花的过程中必须先把桐城的茶文化打出去,将其茶文化知名度提高之后,茶的销量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将“六尺巷”之中的君子风范进行现代化释义―礼让的君子。因此,当地政府在进行茶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只是唱白话,如:领导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等等。作为公众都关注的部门,当地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君子风范,让大众看到一个君子风范的政府的形象。

3.注重桐城小花包装设计

茶叶发展到今天,已然不是单独供人饮用那么简单,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许多爱茶人士都会相互赠送茶叶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友谊,赠送亲朋好友固然包装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桐城小花也需要拥有独特有意义的包装。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桐城小花包装,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元素进行组合,而是给这些元素添加新的意义,把它变的时尚而又不失当地传统文化特性。人们都会喜欢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将传统进行创新,桐城小花包装设计才会有新的生命力。目前桐城小花品包装,工艺简单,没有新意。因此,在桐城小花的包装上应改革创新工艺、引进现代技术,使产品重焕光芒,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池宗宪.普洱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123-125.

[2]王建民.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题目[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78-80.

[3]陈琛.地域性文化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及包装策略探讨[J].包装工程,2010.

篇6

城镇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镇化水平衡量的是城市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中的主导作用程度。很多学者从人口、土地、经济、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进行了评价:李爱军等运用人口、经济、社会和居住环境因素因子所构成的综合指数对江苏省无锡市和泰州市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欧名豪等从经济、空间、人口以及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方面构建了反映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3个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欧向军等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1991—2005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陈明星等从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对1981—2006年的中国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乌敦和李百岁运用复合指标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薛俊菲等将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复合成综合城市化水平,对中国城市2007年的综合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ArcGIS分析了中国市域城市化格局。陈文峰等构建了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决策TOPSIS法和熵权法对河南省各地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王礼刚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贵州各地市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李长亮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国各省、市、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城镇人口指标法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而非农业人口指标法和土地利用指标法的测算结果较差,复合指标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某个具体的区域、省份或是代表性的城市,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对省域城镇化水平的评价不多。在研究方法上,复合指数法被广泛采用,但对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及指标的权重尚未达成共识,采用不同指标和不同权重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各不相同。此外,从空间计量经济的角度研究中国省域城镇化水平分布特征的成果还比较匮乏。鉴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中国省域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探寻中国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2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城镇化的内涵出发,选择人口城镇化、经济镇市化、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条件城镇化、生活环境城镇化5个方面的20个指标,构建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熵权法对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当评价对象在某一指标上的值相差较大时,熵值较小,说明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较大,该指标就应被赋予较高的权重,反之应被赋予较小的权重;当被评价对象在某一指标上的取值完全相同时,熵值最大,这时该指标未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可从评价指标体系中去除。需要说明的是,熵权是在给定评价对象集后各种评价指标值的情况下,各指标在竞争意义上的激烈程度;从信息的角度,它只代表某项指标所提供信息的多寡,并不代表某项指标的重要程度。

2.3评价结果

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得到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化水平的各项指标排名和综合评价指数排名。根据中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绘制四分位图。城镇化水平处于第Ⅰ梯度即城镇化水平最高的省区包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山东、北京、广东和江苏;处于第Ⅱ梯度即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区包括山西、重庆、新疆、湖北、江西、陕西、福建和辽宁;处于第Ⅲ梯度的省区包括广西、黑龙江、四川、湖南、内蒙古、青海、宁夏和安徽;处于第Ⅳ梯度即城镇化水平最低的省包括贵州、、甘肃、云南、吉林、海南和河南。

3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

3.1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本文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全局空间自相性分析,探索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集聚特征。常用的度量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指标是Moran指数,反映的是空间邻接或者空间临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

3.2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由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很难发现存在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关联模式,因此需要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Anselin提出了局部Maran指数或LISA指标来检验每个区域与其周边区域之间的空间差异程度,其结果呈现的形式主要有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天津、江苏、浙江和福建4个省(市)城镇化水平呈高—高集聚特征显著,说明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安徽和海南作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份被其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区所包围,低—高集聚特征显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青海、四川、云南,以及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贵州作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份被其他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区所包围,低—低集聚特征显著,说明西南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新疆作为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区被其他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区所包围,高—低集聚特征显著。

4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分别是江苏、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河北和天津,综合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区)分别是贵州、、甘肃、云南、吉林、海南和河南。中国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天津、江苏、浙江和福建4个省区城镇化水平的高—高集聚特征显著,青海、四川、云南和贵州4个省区低—低集聚特征显著。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缩小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实现均衡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水平集聚特征显著,区域差异较大。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北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和河北);城镇化水平发展较低的省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贵州和云南)、西北地区(和甘肃)。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集聚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除了空间集聚特征外,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还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综合城镇化水平得分最高的江苏省(0.6784)和得分最低的贵州省(0.2105)差距非常大。在短期内会因“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区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欧美发达国产业链条的跨区域延伸等促进区域旅游的有机融合。对武汉城市圈内因旅游产业整合之需,而出让土地的社区,建立失地社区就业支撑体系,失地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等。前者包括征地农转非人员自谋职业优惠政策、企业吸纳农转非人员的优惠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政策;后者的具体方式有“土地换社保”、三个一点社保资金筹集模式(政府出一点、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补一点、个人缴一点)等。⑥建立多类型的旅游生态补偿。一方面,开征旅游生态环境补偿税,其目的是通过税收体现“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通过强化纳税人的行为,引导旅游企业等放弃掠夺式的开发旅游景区或旅游资源。另一方面,结合武汉城市圈总体方案所提出的发行水专项债券以及圈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的设立,设立旅游生态专项债券、发行彩票等用于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为整合的可持续提供资金支持。

5结论

篇7

一、理解知识本质内涵是发展学生洞察力的基础

洞察力的核心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教师理解知识本质内涵,才能在教学中展现出来,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洞察知识本质.

“化学平衡常数”是新课程后教材新增的内容,第一轮的教学的时候由于课标和教材新增了平衡常数,我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化学平衡常数,肯定很重要,我得把它讲清楚.第二轮是海淀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时,教学设计中我没有直接确立教学目标,而是思考学生为什么要学这部分内容?仅仅因为课标有要求,课本上有,高考要考吗?没有疑问,这些是我们中学教师必须考虑,也是必需面对的问题.那么课标为什么要要求?教材为什么要选增这部分内容?高考为什么要考?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认真研读了几本大学教材,真正理解化学平衡常数是化学平衡的重要性质,是化学平衡的核心,运用平衡常数几乎能解决化学平衡所有的问题.有了对平衡常数的本质上的理解和对化学平衡的整体认识,在这次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平衡常数概念的形成,功能价值的体现,平衡的计算重点也转变为应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进行的程度.

再回首第一轮的教学,由于我对平衡常数的本质、功能和价值理解不到位,才会花时间去讲能够用平衡常数解决的等效平衡等技巧性问题,对平衡常数也仅停留在概念和计算.反思这个过程遗憾和兴奋交织.遗憾的是2009年由于自己理解不到位,学生没有得到最好的教育.兴奋的是后来有机会深入研究,自己做到了真正理解,能将其本质传达给学生.这也促使我深入研究教材中每一部分知识的本体,以达到使学生洞察知识本质.

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选取,每一个题目,每一句话都体现着科学家和教育家的智慧,每一部分核心内容都有特定的本质特征,有特定的功能和价值,需要老师深入体会研究,在教学设计中把握起来才能游刃有余.只有教师站位高,对知识结构、知识的本质内涵、功能价值有深入理解,才能将其意义浅出的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洞察知识的本质.

二、研究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是发展学生洞察力的关键

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要达到同一目标,认知基础好的,一步能达到,认知基础较差的需要几步才能达到.

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要达到的总体目标,进而设计学生的认知发展线.

1.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基础

2009教学设计时,没有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前测,而是主观的认为:学生学过了反应有限度,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并经过了练习,自然就掌握了,只需按照课标要求认识化学平衡常数就可以了.精品课程设计时对学生做了一个前测和访谈,主要内容是请学生谈谈对反应限度的认识,从访谈和问卷反馈可以看到学生知道化学反应存在限度,认为反应限度就是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或者认为反应限度就是达到最大转化率,对于一个化学概念可以用数学关系式来表达没有认识.

2.通过课标分析把握学生要达到的目标

篇8

一、办理情况

市政府把办理发展文化产业议案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议案办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保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市政府在组织、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保障。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市政府明确该议案办理由分管文化产业工作的副市长负总责,市文广新局具体实施,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配合工作。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文广新局等23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于文广新局,具体负责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加强资金保障。今年,市财政划拨5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用于扶持、奖励文化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市文广新局帮助文化企业申请到省文化产业引导扶持资金160万元。三是加强政策保障。制定了《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文化产业统计办法》等文件,文化产业发展有了基础性的政策保障措施。同时,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列入了全市三个文明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现代化建设目标绩效考核同步进行。

(二)编制规划。市政府邀请专家编制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主题、总体架构、产业体系建设等。该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将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同时,制定出台了《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扶持引导重点。

(三)力推项目。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对全市文化产业基本情况、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情况、新增文化产业项目和招商情况等进行深入调研和盘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培育文化产业基地的工作重点。一方面,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编制《市文化产业投资服务指南》,在南京组织了文化产业推介活动。市文广新局认真编制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共征集文化产业招商项目13个,其中7个纳入了《市文化产业招商目录》,将在市组织的大型专业性招商活动中推介。另一方面,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分析会等形式,积极推进在手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截止10月底,全市新增500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13个,在建文化产业重大项目30个,超亿元的文化企业5家,初步形成5个文化产业园。

二、存在不足

在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努力下,议案办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展文化产业的组织保障、政策引导等措施均已从无到有,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我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年的GDP占比为1.87%,对照现代化指标要求,要在2015年底顺利达到GDP占比6%的目标,难度较大。办理工作与议案提出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未建立常态化的工作例会制度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下设的办公室仅有市文广新局一个部门从事具体工作,其他部门参与度不高。少数基层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对发展文化产业工作重视不够。乡镇、园区发展文化产业工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乡镇、园区至今没有建立相应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小组,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工作合力不够强。

(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一是考评推进不够有力。文化产业工作虽然纳入了年度综合考核,但未纳入季度考评体系,没有真正实现与经济工作同步考评、同步推进。二是保障措施不够完备。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相配套的金融扶持、科技融合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尚未制定;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平台、行业管理平台、统计平台等暂未建立健全;发展文化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领军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三)项目支撑尚不明显。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性招商活动还未独立开展,引进的优质项目少。文化产业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不到位,现有文化产业项目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层次偏低,年的GDP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在创意、动漫、数字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还很薄弱,文化产品的品牌不够响亮,缺乏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形成科技含量高、创意程度高的企业梯队。龙头项目和园区、基地建设推进不快,尚未真正发挥带动、集聚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发展文化产业议案办理工作,认真执行《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保我市文化产业于2015年底按时达成现代化指标要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优势,是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朝阳产业,同时,文化产业也是现代化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把文化产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势推进,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要发挥牵头协调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及时发现并切实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序时推进;抽调相关成员单位的人员充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力量,调动各成员单位积极性,齐心协力做好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工作。二要督促各乡镇、园区尽快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形成市和乡镇、园区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三要落实文化产业工作年终考核、季度讲评等制度,真正把发展文化产业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推进。四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在全市上下营造共谋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让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全社会工程。

篇9

一、丹徒区群众文化团体的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丹徒区文化事业也沐浴着阳光和春风,日新月异。目前全区文化工作人员共1000余人(拥有舞蹈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7个专业协会,共420余人;文化馆、图书馆共23人;乡镇综合文化站89人,其中专业人员40人,兼职11人;农村文化协管员100余人;高级职称1人,初、中级职称28人)。拥有群众文艺团队近百个,总人数达4000余人,其中登记在册的74个,总人数2739人。

二、目前丹徒群众文化团体建设的措施和影响

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区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探索群众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不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催生了一批文艺精品,还形成了一批具有丹徒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了群众文化的持续投入,使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得到不断加强。到目前为止,我区先后完成了43个文化广场、76个农民健身公园和88个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其中2个中心文化广场、6个特色文化广场和9个娱乐文化广场已全面投入使用,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完成了基层文化服务点的建设,区、镇、村三级群众文化设施不断得到完善。依托这些文化阵地,相关部门围绕中心工作和民俗节日,常年举办“生态丹徒广场文艺汇演”、“文化惠民乡村行”等系列文化活动,特别是区职能部门的“生态丹徒广场文艺汇演”,已成为镇江市知名广场活动品牌。

二是注重了文艺队伍的常年培育,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区职能部门深知人才队伍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根本,长期把人才队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主要是面向全区开展“文艺新秀”和“文艺名家”选拔培养工作,邀请专家对文化工作者进行业务轮训,出资派送业务骨干去专业院校深造,开展“丹徒田歌大赛”和“丹徒文艺十佳”评选活动,通过展示、培训、选优、育强,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比较突出的有:施德玉2010年被省文化厅授予“特色文化标兵”称号;佘佳虎为国家摄影协会会员,其个人摄影集获得江苏省摄影类最高奖――“金瞬奖”;特别是作为基层代表的高资文化站站长吴宝成,是全国知名票友,上过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参加全国越剧大奖赛晋级20强。

三是注重了特色文化品牌的精心塑造,使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2010年以来,区职能部门狠抓文艺作品特别是精品力作的创作立项、生产、激励和宣传推介等重点环节。出台了《丹徒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见》,设立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每年还拿出至少30万元对优秀文艺作品进行专门奖励,特别是近三年来,随着奖励制度的逐步完善,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被充分调动,一批优秀文化作品脱引而出。共有超过300件作品获得市级表彰,63件作品获得省级表彰,39件作品获得国家级表彰,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油画、摄影、小戏小品等方面在全市有一定优势。。

三、当前丹徒群众文化团体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群众文化团体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由于自发组织、自主经营”的发展特点,在其迅猛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许多典型问题。

一是管理人员安排随意。目前,我区镇(街道、园区)文化站长及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混编混岗的情况,有的文化站长身兼数职,而文化工作排末位。据统计,全区文化站站长和副站长50岁以上的占36%,这部分人中有的还属安排性质的。

二是团体种类单一。根据调查了解到,舞台表演类(包括舞蹈、音乐、戏曲等)的文艺团体占所有文艺团体数目的85.9%,少数静态创作类(包括书画、摄影等)团体占17.2%, 而康体类(包括柔力球、太极拳等)极小甚至在某些地区根本没有出现(不包括业余文艺学校),这些数据都表明丹徒区群众文化团体数量少,缺乏典型且种类比较单一。

三是服务范围狭窄。调查发现,大多数群众文化团体,如绘画、书法、合唱、管乐等往往局限于自娱自乐,以满足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目标,交流、沟通通常限于团体范围内,与外界的群众往往较少开展互动。有时村、镇出于开展活动的考虑,会动员、邀请这些团体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群众文化团体本质上是群众自己的团体,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爱好为主,如何实现二者有效的兼顾,更好地丰富村(社区)生活、繁荣村(社区)文化,这是需要加以思考、解决的问题。

四是团体管理松散。当前,群众文化团体已呈蓬勃发展之势,然而,调研发现,区、镇(街道)等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均没有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团体的建设、管理,以确保它们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应该由哪个部门进行管理、管理什么、如何管理。因此,多呈松散型团体,自由性、开放性较明显,高兴则来参加活动,不高兴就不来;无事则来,有事可以不来,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影响了团体的凝聚力和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丹徒区群众文化团体健康发展的思路

总的来说,群众文化团体在我区文化工作中起着中介、枢纽与抓手作用,我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确保群众文化团体沿着正确方向蓬勃发展。

(一)转变观念,促进健康发展。一是处理好草根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必须认识到,群众文化团体是群众自我组织、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群众性社会团体,是一种大众化、草根性的社会团体。调查发现,一些群众文化团体和一些文化管理人员都存在希望打造成专业团队的愿望和心理。这种愿望是好的,区职能部门要保护好这种热情,同时,街道和村(社区)也要引导好热情,把握好力度与方向,引导群众文化团体准确地定位。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与群众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政府发展文化不等于政府办文化,要充分发挥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通过群众文化团体办好群众性文化的作用。三是处理好非营利性团体和营利性团体之间的关系。目前,群众文化团体均是公益性团体、非营利性团体,必须充分发挥街道、村(社区)的牵线搭桥作用,找准企业的需求点,寻找群众文化团体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切人点。

(二) 健全制度,创新管理手段。一是建立群众文化团体的领导体制。可以考虑由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牵头成立丹徒区群众文化团体的服务管理协会,协会办公室设在文化部门,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指导、督促和推进群众文化团体建设工作。二是建立群众文化团体发展的法规制度。各群众文化团体建立自己的管理制度、活动制度、考勤制度以及奖励制度等。群众文化团体的设立及运行要受政府、社会的监督,尤其是有财务的要接受政府税务部门的监督并且向社会公开。三是建立经常性的培训制度。区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要充分行使群众文化团体的业务辅导职能,以培训班、讲座、讲习班等方式对基层文艺团队组织进行有规划、经常性的业务辅导。做好文化团队的文艺提高工作,加大对群众文化团体骨干人才的培训力度。四是建立文化创造成果保护机制。要研究制定文化创造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维护文化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借助文化创造成果开展一些营利性活动,以弥补活动经费的不足,保障基层文化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 提供保障,推进有效运行

要在文化建设资金中设立群众文化团体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扶持举措,实施以奖代补。出台《丹徒区群众文化社团星级评定标准及奖励扶助办法》,分级划管,将文艺团队分为品牌团队、特色团队、备案团队。每年将对优秀基层群众文化团体进行表彰奖励。聘任奖励结合,激发团队活力。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支持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将其纳入教育培训范围和人才培养工程,重视发现和培养基层文化骨干,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以多种形式扶持基层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专业文化工作者以及文化志愿者等组建群众文化团体。

篇10

【关键词】 电子文献;图书馆发展;需求调查

Survey on Demands of the Electronic Documents in our Librar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schemes

ZHANG Ge.Library 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Fanyu, Guangdong 511400,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n demands of the electronic documents in our library, we know the reader's requirements on the library's development, and make future schemes in accordance with actual conditions.We hop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library will keep pace with the hospital’s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Electronic documents; Library development; Survey on demands

番禺区人民医院是广州市番禺地区最大的一间综合性医院,医院设病床800张,各级医务人员1600人,其中高级职称83人,设15个临床一级科室[1]。与其大批先进临床医疗设施相比,图书馆发展显得很滞后:只有不足3万册藏书,4台公用电脑,可以使用公共网络检索,2个初级管理人员[2],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对图书信息的需求。医院图书馆是专业信息服务部门,理应成为医学信息中心。随着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与医学相关的信息量迅速增长,医院图书馆在保持传统服务的同时,要逐步向网络环境转变,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为了全面了解医务人员对电子文献的认识和需求,我们在去年做了一次全院范围的问卷调查,并以此作为依据作出未来发展规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行设计出问卷调查,包括:希望选用购买哪些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最急需购买的是哪种电子文献;在图书馆内喜欢用哪种阅读方式查阅文献。

1.2 方法 共印刷270份,分派到各科室、部门单位内回收,包括代表临床科室35份,代表个人交表49份,合计回收84份有效填写表格,其中科室填写部分都经过讨论,代表了科内多数人意见。

2 结果

这次调查涵盖了整个临床部门,反映了一线医务人员的当前需求,统计结果与我们以往掌握的信息基本一致。

从调查数字可以看出:95%的读者希望使用多媒体数字图书馆,要求购买数字图书馆平台,方便阅读,可以在第一时间购入大量科技新书。对传统的纸质图书仍有37%的需求量,这是图书馆的传统项目,关键是我们要做好服务,减少手续。纸质文献是可以与电子文献长期并存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是临床医生检索的首选资源,调查占89%。英文文献检索也有33%的需求量。调查结果有些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为经费的问题,我馆已停订外文期刊3年了。随着高学历年轻人不断进院,这方面需求比例仍会不断增加。关于数据库的使用选择,调查结果除了与我馆这几年试用、购买网卡的使用习惯外,和各数据库本身设计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充分有关。73%的人员希望使用CHKD,而中科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是几年前购买的文摘版,这两年已没有读者使用了。

3 发展计划

3.1 电子资源购置 计划在下半年选购一个中文医学全文数据库。数据库已成为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资源,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和使用数据库[3]。根据读者需求调查和我院经费使用限制,结合我院现有网络环境,考虑选用镜像站点为医务人员提供全文服务。在同方、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中先选一个购买:同方具有收刊较全、年代久远、更新周期短的优点。缺点是价格最高。万方因为购买了中华医学会近3年的电子版权,所以近5年的资料是最完整的,缺点是5年前的资料缺失,而且价格不菲。维普所存资料最长久,用费最低,但近年的国内资料不如前两者。在今年底明年初争取购入医学多媒体数字图书馆,利用医院内网,使各病区医务人员可直接阅读;在书库容量减少、工作人员不足的状态下,使阅读书量、阅读时间不受限制。外文文献的需求可以暂用个别电子邮箱传送方式,等以后图书馆经费充足再解决。

3.2 人才资源培养 医务人员电子检索培训在购入数据库后,由数据库公司和网络办共同对医务人员进行使用培训,使大家能顺利、正确地查找出所需信息。在购入数字化图书馆后,通过培训,尽快使职工学会使用资源,满足各学科需要。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在今明两年时间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电子文献检索培训完毕。希望掌握基本文献检索知识、结合临床需要,协助定题科研信息查找。明年争取专业人才加入提升图书馆管理力量。

3.3 搬迁计划 我们医院正准备整体搬迁新址,图书馆也做好了搬迁准备。在新建成的番禺中心医院,各种设施更完善。我们的新图书馆计划预留20台连接内外网线的电脑设施。在购入数字图书馆和全文数据库后,可以和全院各部门网通。我们计划明年着手建立纸质文献数据库,让库藏书籍电子化管理。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将逐步加快步伐进行,将和新医院同步向前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张衍浩.广东医院大全.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