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市场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市场现状

篇1

一、我市农机市场的现状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购买力有限

农民收入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很大比重,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问题,使收入呈现不稳定状态,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另外,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增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种种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2、市场信息不充分

市场信息不灵,一是影响农民的生产,由于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因此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二是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少地区农民反映,由于不太了解农机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农机好,怎么买,如何用。条件好的农村也只是依靠电视了解一些市场信息,消费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一些农民有了钱也不知道如何投资。

3、有效供给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

面对市场的变化,少数农机企业开始运用差别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实施名牌战略,占领有效细分后的目标市场,对农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做一些初步研究。目前,市场上的农机供应存在或多或少的情况:低质低价农机多,新潮名称农机多,传统小农机多,杂牌农机多,高科技农机少,实用耐用农机少,正品名牌少,性价比高的农机少;农机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现有产品不对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不是农民不愿购买某些农机产品,而是农民不喜欢某些产品。因此,供求脱节也是造成前几年农机市场的疲软原因之一。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有关农机知识的了解,对假冒伪劣农机的识别水平低。与此同时,农村市场假货横行,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也严重影响了名优农机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销售。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民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4、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地区农村商品组织体系上,形成了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和农村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竞争的局面。在目前个体私人流通企业已成为农机流通经营的主体,个体经销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力不强,经营分散,服务意识淡薄,则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机市场发育不健全,仍属于初级市场,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并且农机的行业垄断、地域封锁,地方对外省优质产品进入市场层层设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5、售后服务不及时

由于农机市场利润薄、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造成了农机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机械的心理负担。而且由于有些企业认为农民对服务意识的要求不强烈,而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上主要是宏观现状的分析,单个企业无法根本改变它,但必须研究它,正视它,并从各方面去适应它。

二、当前市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1、分散性

主要是购买力的分散,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同时,广大居民消费的范围也比城市居民广,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大大的加强。

2、潜力大

肇东是一个农业比较发达地区,相对农业发达地区来说,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如某地水稻的机收比例到 2015 年才达到 80%。据中国消费者协会 2014 年调查预测,在农机市场中仅水稻和玉米收割机今后几年将增长100%。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消费热点。

3、层次性

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农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如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农民消费观念、心理的差别,有的地区农民重物质需要,轻文化、服务需要,重积累、轻消费,有的地区则不同。

4、功能性

我市农机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如要求农业机械的实用性、耐用性远胜于鲜艳美观、个性展示。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农民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价低产品。二是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三是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勿需过多的奢侈功能。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基本只要能收割干净就可,而对其他附加功能则大可省略。简便的另一个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学易修,操作修理越复杂的农机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

5、示范性

篇2

[关键词] 农村医药市场;假药现状;监管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a)-092-02

笔者结合四年来本地区假药现状,分析假药产生的根源,谈一谈治理假药的对策与建议。

1 假药的基本现状

1.1 假药销售的主体

一是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二是城区播放虚假广告药品的药店和专科特色门诊;三是药品商和不法药贩以开拓市场、展示会名义流动销售假药;四是一些诊所、药店受商业利欲的驱使,从不正规渠道购进假药进行销售;五是一些江湖骗子打着“专家义诊”、“红十字会”、“健康行动”等旗号向农村群众虚假宣传,大肆兜售假药。

1.2 假药销售的手段

当前不法分子销售假药的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伪药品”售假。虚假宣传保健品、保健食品治病疗效,将保健品、保健食品充当成药品进行销售。②假冒品牌药品。不法分子把购进的假药外包装毁掉,放进真品包装盒内再行销售。③隐匿贮存假药。将假劣药品放在隐蔽的地方,有人需要时再取出销售。④通过邮购渠道销售假药。不法分子通过报刊杂志、商业信函假药信息,以邮寄、托运为手段销售假药。⑤非法加工制假。非法加工配制蜜丸、散剂、胶囊及其他医疗机构制剂等。⑥钻民族空子售假。打着民族药(蒙药、藏药等)旗号,宣扬秘方,神化民族药的功效。⑦假借协会、义诊售假。租用场地、举办讲座进行虚假宣传,称服用此药可治疗某些疾病,先采取免费试用,再进行打折优惠等手段,将假药向消费者兜售。

2 假药存在的根源

2.1 法规制度不健全

一是强制执行乏力。目前由于立法原因,现行的法律法规赋予药品监管部门的执法手段是有限的,遇到违法事件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软弱无力,使得一些监管职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影响了行政执法效率。比如流动药贩销售假药行为,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对其假药予以没收并处以罚款。但要想对其人身或药品以外的物品作出限制却没有法律上的依据,从而导致在现实中可能出现当事人留下虚假身份证明后即不知所踪,案件立案后因无法找到当事人而难以结案的情况。二是执法职能相互交叉,权责划分不明。由于立法等各方面的原因,药品监管部门在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理权上存在着与其他一些执法部门职能相互交叉,权责划分不明的问题,造成权力“打架”或权力监管的“真空地带”。如:药品广告内容的审查及监督,规定是药品监督部门的职责,但这方面的虚假违法广告的处罚权却又归工商部门,消费者受了欺骗找到药品监管部门时,药监部门虽有监督权却不能对其进行处罚,给治理虚假广告带来很大的难度。

2.2 监管力量薄弱

成立时间短、人员少、监管任务重是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以沭阳县为例,城区、乡镇、村级各类医药单位近1 400家,执法人员与监管单位比例为1∶140,稽查监管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加上监管地域辽阔、点多面广较为分散,监管难度可想而知,据统计,其他地区情况基本相同。

2.3 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

造成宣传效果不明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农村群众欠缺用药安全知识。由于文化层次、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用药安全意识淡薄、维权意识差、识别能力低是农村群众普遍具有的问题,价格低廉往往是他们购药的首选。二是宣传手段受限制。在宣传力度上还存在倾斜城市的问题,在宣传手段上还不能有效地刺激农村群众的求知欲望,在宣传覆盖面上,还达不到纵深的标准,在宣传持久性上,还不能使声音连续不断。这些都给不法分子肆无忌惮地销售假药留下了空间,给广大农民兄弟用药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也给药监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3 加强医药市场监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 完善法律法规

只有通过开展立法研究,加紧立法、建立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支撑体系,来减少监管盲区和漏洞,才能使药监执法时时有章可循、步步有据可依,才能迫使当事人履行法定义务或主动地接受行政处罚,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真正有效地制止制假售假行为。比如说在上述原因分析中所提到的虚假药品广告治理权方面,就应该改革药品广告管理体制,实现对药品广告管理的职、责、权的统一。

3.2 抓好源头,规范进货渠道

将监督管理关卡前移,变事后查处为事前监控,从源头上把好药械的质量关。又要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堵住假劣药械流入农村市场,要加强对药械生产源头的安全监管,建立查源治本机制,根除不法药贩。一方面,要对不法药贩的窝点进行有效打击,强化日常稽查,扩大稽查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村供应网络建设,鼓励和支持合法药品经营公司将合格药品配送到农村药品市场。

3.3 不断提高药监人员自身素质

执法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全面把握药械管理法规的立法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学会在执法监管中当好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监管的新路子、新领域,确保全方位进行监管。只有练好自身的内功,在监管中才能做到“火眼金睛”,在执法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让假劣药品无处遁形。

3.4 加强信息收集,延伸监管触角

要利用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成果,制定举报奖励办法,充分调动药品协管员、信息员的积极性;与药店、乡镇防保所等建立联系制度,使药品监督触角延伸到农村的每一处角落。在获取流动药贩活动线索后,要及时派出人员对其活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其活动规律和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群策群力、上下互动的长效监管机制。

3.5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药事法律法规

要加大农村地区药事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抵制假劣药品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可以成立普法宣传组,深入边远农村,举办药事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开展安全用药咨询,传授假劣药械识别方法,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打假拒假的意识。

3.6 注重部门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将假劣药品清除出农村市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各相关执法部门的联合介入,必须加强公安、邮政、工商、交通等部门协助药监打假,形成药品打假合力。

3.7 追溯假药源头,严查假药案件

通过积极发协查函件或奔赴药品正规生产厂家,核实假药具体情况,确保假药案件追根溯源,查实查透,为严查假药案件提供确凿证据。

加强农村医药市场假药监管是药监系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认真分析农村假药现状以及产生假药的原因,查找打击农村假药工作的不利因素,建立健全农村医药市场打假治劣的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农村药品质量大检查活动,加强农村地区药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用药安全意识和识别假药素质,增强农民对假药群防群治的能力,为保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做出更大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文杰,韩宏才.当前药品打假治劣动态分析[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10):44-45.

[2]朱荣欣.服务新农村建设 延伸药品监管触角[J].江苏食品药品监管,2007,(2):22-23.

篇3

[关键词]农村;演出;市场;培育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47-02

1 常熟农村演出市场现状

11 常熟农村演出市场彰显生机活力

截至2011年12月底,常熟市共辖虞山镇、海虞镇、碧溪新区(碧溪街道办事处)等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27632平方千米,人口10669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文化站、演艺厅等在内的演出场所34个。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居民在工作之余观看文艺演出,进行精神文化消费的渴望非常迫切。

常熟农村演出市场初现生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剧团数量众多,主体多元化。目前活跃在常熟农村演出市场上的剧团大致有三类,即县级专业剧团、文化部门所属剧团和民间业余剧团。其中县级剧团目前只有常熟市锡剧团和常熟市评弹团两家;文化部门所属剧团大多为常熟市文化馆依据业务开展需要建立的剧团;民间业余剧团多是曲艺爱好者或者退休市民自发组织的票友社、社区老年艺术团等,成员多利用闲暇时间编排节目、参与演出。

(2)演出场次多、覆盖面广。常熟市锡剧团、评弹团每年除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进行文化下乡的公益演出外,还进行商业演出,而在众多的演出场次中,农村演出是其中最多的场次之一。

(3)稳定、健康的市场秩序正在建立。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及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包括农村演出市场在内的农村文化得到普遍重视,农村演出市场的管理和建设得到加强,演出环境逐步得到净化,演出市场的良好秩序正在逐步建立。《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常熟市“文化名市”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出台都为农村演出市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在各方的努力下,消极、颓废、迷信的东西正在减少。2006年,在招商城横泾桥西面的桥堍边,有一大帮行为怪异的僧人在敲锣打鼓,经市民举报后市文化稽查队迅速出击,后查明是一群以表演为名,实质兜售佛珠的河南农民。文化演出市场秩序的不断完善,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广大人民的权益,而市民的主动举报行为也反映出他们自觉抵制低级趣味和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增强。

常熟市农村演出市场的发展,一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越来越富裕,精神层面的文化消费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统计,2011年常熟全市实现GDP 171045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1131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289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162元,其中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占比达181%。二是“文化三下乡”、“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推动,吸引和培养了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对传统文化喜爱的观众。三是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这不仅使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也使消极、落后的庸俗文化越来越失去市场。四是政府对农村演出市场培育的重视和支持,上述“文化三下乡”或者叫“送文化”即是一例,与此同时,政府文化部门对农村地区的“种文化”即为农村演艺团体培训了人才、提供了演出设备、举办了交流会等,对繁荣农村演出市场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2 常熟农村演出市场存在的问题

(1)市场主体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常熟作为苏南沿海的一个县级市,经济发展相当迅速和成熟,GDP连续多年蝉联全国县级前列。但是,专业剧团只有常熟市锡剧团和常熟市评弹团。除两大剧团外,活跃在广大农村舞台上的基本上是业余剧团,这些剧团的演职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其演出水平不太高,在市场的竞争力也就不强。

(2)优秀剧目供应不足,演出形式单一。由于剧团资源有限,编排新的节目比较困难,大部分剧团节目更新迟缓。同一剧目的反复演出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而且使得原本兴致盎然的观众产生厌烦心理,更不用说再花钱看戏。另外,锡剧和评弹的演出大多吸引的是中老年观众,缺少能够吸引青少年的作品,因而不能吸引青少年观众。这种现象不仅制约了剧团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整个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3)人才缺乏。由于受到剧团规模、人员文化程度和政策制约等因素的影响,除两个县级剧团有专业的演出人员和管理人员外,民间剧团普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民间剧团的演员大部分是艺术表演爱好者或者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缺少正规和系统的专业培训,即使有少数专业人员在不断努力,但民间剧团的整体专业水平也很难得到快速提升。加之这些剧团又缺乏诸如市场拓展和内部管理人才,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政府政策和演出市场自身发展不完善等原因,也有剧团自身建设方面不足。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市农村演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2 常熟农村演出市场的培育潜力

21 经济增长快,居民收入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常熟经济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融资需求

一、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缺口很大

相关调查结果看,60.6%的农户有资金融入需求,32.7%的农户获得了信用社等正规渠道贷款,信用社对有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及政策措施特别是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对 “三农”问题的关注与政策研究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各类投资增长较快,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从资金供给情况看,农村经济直接融资依旧不畅,间接融资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而出现金融主体缺位、存款外逃、信贷紧缩等问题,导致农村经济资金供给增长不快,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供需缺求日益增大,因而中国农村金融缺口很大。

(二)贷款成本高

农业生产效益低,收益小,因而抗风险能力较弱。据调查,34.6%的农户所能接受的最高借款利率甚至低于人民银行的存款基准利率2,25%;64.9%的农户所能接受的最高借款利率低于人民银行的贷款基准利率5.58%。这反映了很大一部分农户的金融需求不具有市场有效性,不能通过市场金融来弥补农民的资金需求。同时,信用社贷款的平均利率为6.42%,不仅高于其他银行利率,而且还高于一些民间贷款的利率。而农户可接受的最高借款利率平均值仅为5%,很多地区信用社的贷款利率超过了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

(三)贷款期限不合理

农户资金需求表现出季节性,对资金需求的时间集中在一定的时期并且需求有很大的急迫性,大多数农户希望的贷款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上,而且考虑农业经营的风险性比较强,农户更希望期限上适当放宽。信用社的贷款期限是按照一年为单位来计算的,一般是年初发放,要求年底还款,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弹性需求较小因而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卖出去,从而隐含的欠款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农业贷款期限的不合理造成了农户贷款需求对于时效性的选择有很大的波动性,贷款的弹性需求较大,而作为农户来说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合同的规定按期足额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逾期不归还者,银行会按照规定加罚利息;对不能归还或不能落实还本付息事宜的,银行可以依法。

二、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因

(一)政策性金融约着农发行的资金运用范围

很难分清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由于政策性业务的效率低下以及萎缩等情况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于商业性机构的干涉现象很严重,从而降低了商业性机构的积极性,政府的行政手段得到了强化,不符合商业化的原则,长此以往形成“连锁反应”使得商业受到严重的限制,并最终影响到农村金融的投资与发展。同时由于农业风险较大,涉农产业在市场中的力量非常弱小,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支持也不完善农村金融产业还显得非常脆弱,而且政府财政在一定时期对于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在财政补贴以及金融创新利于还很不够成熟。

(二)贷款市场的垄断

过度竞争与供给不足并存。在中等以及中等以下农户的贷款中农村信用社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由于竞争处于不充分的状态,广大的贷款者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在贷款中的利率以及其他的条款中没有太多的主动权,同时民间资本也很难以合法的身份进入民间市场,从而使社会的闲散资金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各种非法借贷问题破坏市场的正常运行,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投放市场中形成了高度垄断性。在现有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改革背景下,它是由政策性、体制性、环境性和利益驱动性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三)难以满足抵押和担保条件

目前,大部分信用社都是需要担保的,通常只有关系比较好的人才会答应做担保人,大多是都是亲戚朋友,而且担保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此,有不少农户认为,与其找经济比较宽余的亲朋好友做担保人,还不如直接向他们借钱来得方便。而信用社所开展的联保贷款业务也面临联保小组的成立对于所展开的业务有很大的困难,使用小组联保的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很小一部分。而由于农业是一门高投入和见效期较长的行业,大多数信贷机构多农民的贷款的抵押和担保条件的限制很严格,农民获得的贷款途径范围狭小。

(四)农民对于正规贷款的获得信心不足

目前,大量农户因为对正规贷款没有充分的信心,并且对于贷款的取得有很大的疑惑,由于没有尝试过申请贷款,所以没有实际经验来操作。据有关调查,在1053户从未申请过贷款的农户中,179户农户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关系而没有进行贷款申请,占l7%;117户农户因为不懂正规贷款程序而没有申请,占11.1%;62户农户因为觉得自己不能满足信用社的抵押和担保要求而没有申请,占5.9%。

三、解决农村金融金融问题的思路

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要继续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培育适度竞争农村金融市场。具体包括:

(一)鼓励和支持现有的商业银行为农村提供更加健全和完善的金融服务

在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公司制模式结构对于农村经融机构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每一项改革中农村都是突破口,因此要在农村金融改革中更加赋予管理者的主动权和自,建立起纵向的财政金融体系,繁荣农村信贷市场,建立起规范的公司制管理结构,提高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金融机构将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信贷支持

首先要利用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的信贷支持;一方面,西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发展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在金融机构本已短缺的西部县域农村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而且必须逐步退出。

其次要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市场是国务院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市场,也是转变贸易结构活跃农村经济的基点。农村信贷的良好发展是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信贷支持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发展农村金融市场而形成的一种有力支撑。

(三)弱化信用贷款风险

首先抓紧组建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组织为切实加强信贷管理,有效地防化风险,保证农村信贷改革与发展大业顺利进行,应该建立起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组织,以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发展与金融支持。用强有力的信用杠杆来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推动信用组织的发展。

其次严格贷款担保手续为避免信贷资金的合理的利用,农村信用社对新发放的贷款要全面推行保证、抵押、质押贷款,尽可能减少发放信用贷款,对原有的不良贷款,要逐步补办担保手续。在方式上,应优先采用抵(质)押方式,对保证贷款要严格审查保证人的贷信状况,防止因保证人的诚信以及其他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产生的对于贷款的的损失。

(四)发展农村金融信贷保险来分散专门金融机构的风险

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下一步要加快发展农村保险事业,扩大保险范围和保险对象,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首先要积极发展洪水、干旱等面积广、影响大、灾害频繁的专项巨灾保险,加快建立全国范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网络和农业保险基金。

其次要鼓励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各类金融保险产品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是金融业发展的创新与开拓。互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优质高效的资金支持和保险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U].金融研究,2005,(2)

[2] 韩俊,罗丹,程郁.农村金融现状调查 农村金融研究,2007,(9)

[3] 姚建军等.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新构建[N]金融时报,2005―12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44-01

学校是培养社会多元化全面发展人才的场所,而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四项体能素质的最佳发展期和人生许多重要心理素质的形成期,正值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些素质培养过程中,体育教育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而小学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基础。由此可见,小学体育的普及,有利于大面积增强小学生的体质,促进小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随着当前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与深入发展,为中小学校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湖南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人口大省,也是一个教育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省一些农村小学也存在着重智、轻体的倾向,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和体育设施器材严重的不足,锻炼时间不充足,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且小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湖南省各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变我省各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落后的现状。

一、常德市澧县农村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及性别情况分析

体育教师资源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就年龄而言,老中青三结合且能呈正态分布将是最佳的结构组合。常德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呈现出"橄榄球"形状,即中间粗,两端细,中间年龄段(31岁-45岁)教师人数多,占到总人数的51.1%,30岁以下的教师只占总人数的12.00%,其中,2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只占总人数的6.00%,46岁以上教师人数占总人数35.55%。澧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年富力强的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老年教师所占比例不足,不利于以老带新。青年教师的数量过少,发展不容乐观,不利于澧县农村小学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被调查的45名体育教师中,男教师40人,占总人数的88.89%,女教师5人,占总人数的11.11%,由此可见教师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性别结构不合理,与我国男女教师规定比例3:1差距比较大,不利于体育教学。

二、常德市澧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物质条件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及体育器材设施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实现学校体育目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检验学校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也是学校体育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常德市澧县农村小学的体育经费的投入一般在3000左右,但是这些经费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却难以保证。原因是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其中一部分被挪用于学校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结果造成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缺乏,有的学校的体育器材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体育经费是保障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将体育经费挪用的学校,说明学校的领导对学校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体育意识薄弱,因此,加强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更新办学观念,并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以落实,将有利于澧县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加强澧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优秀的体育老师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体育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和发展潜力,队伍中拥有高学历的比重越大,专业知识水平相对就会越高,其业务基础越好,充足的体育师资力量是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农村小学体育师资数量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基本需要的现状,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有的学校领导只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不注重。从而造成了学校体育教学的落后。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是发展体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应从各个方面来提高体育教学的工作。选择适当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比例、优化课程结构,编写实用的体育教材,以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澧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不够合理,青年教师数量过少,体育教师的整体学历结构比较合理,能基本满足小学体育教学。赢不断充实和完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加强专职和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和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按照国家的标准,加强澧县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保证学校教学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简德平.湖北省农村乡镇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03).

篇6

方法 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相结合。

结果急救知识了解的程度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非常少且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单一,但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意愿很强。

结论应积极采取措施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关急救知识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质量。

[关键词] 农村居民;急救;常识

[中图分类号] R19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5-0019-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各种急症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明显提高[1\],公众的急救水平已成为人们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但急救知识的普及尚未达到全民化。为此,笔者调查了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320名居民对急救常识掌握情况,并对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急救意识、急救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7月12日~17日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居民,被调查者中40~60岁为135人(45.15%),40岁以下61人(20.40%),60岁以上为103人(34.45%)。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随机抽样法,结合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程度、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遇到急症时首先采取的措施、居民是否需要掌握一些常见急症的紧急处理方法等。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309份,有效问卷299份,回收有效率为96.7%。

2 结果

2.1 文化程度 具有大学(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1人(10.37%),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有46人(15.38%),其余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2.2 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 电视广播等媒体201人(67.22%),网络1人(0.33%),报刊书籍33人(11.04),子女(父母)20人(6.69%),亲戚朋友15人(5.02),其他29人(9.70%)。

2.3 遇到急症时首先采取的措施 找邻居帮忙18人(6.02%),自行处理128人(42.81%),不知所措14人(4.68%),拨打紧急电话29人(9.70%),紧急赶往医院诊所98人(32.78%),其他人12(4.01%)。

2.4 是否需要掌握急救常识 非常需要287人(95.98%),不需要6人(2.01%),无所谓6人(2.01%)。

2.5 是否希望获得急救常识 非常需要285人(95.32%),不需要3人(1.00%),无所谓11人(3.68%)。

2.6 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获取急救常识 政府组织医疗队宣传教育90人(30.10%),居民自己通过各种方式获得122人(40.80%),社区卫生服务站演练、培训26人(8.69%),其他(朋友、亲属)55人(18.39%)。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居民急救意愿很强 调查结果显示:95.98%的人认为非常需要掌握急救常识,95.32%的人非常希望获急救常识,这说明社区居民的急救意愿很强。

3.1.2 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意识和知识水平较薄弱 40.80%的居民认为自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获得常见急症的紧急处理方法,30.10%的居民认为应该由政府组织医疗人员普及常见急症的紧急处理方法。在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中有:67.22%的居民是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时无意中得到一些急救常识,提示媒体是群众喜闻乐见、利用率最高的传播方式[2\]。而作为容量大、更新快的网络只有0.30%的居民使用这一途径获取急救常识,说明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较单一,而且过分依赖于政府或其他组织,说明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意识和水平较薄弱、自主的健康保健意识和水平较低。

3.1.3 居民文化程度低下直接影响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 具有大学(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37%,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5.38%,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居民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文化程度较高者,对疾病的发展及转归,认识比较科学明确,文化程度低的家属,受其自身文化知识的限制,对疾病信息了解较少[3\]。

3.1.4 政府或相关医疗机构对急救常识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急救常识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导致居民急救知识匮乏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中,有居民反映以前几乎没有专业机构或个人进行过急救常识等医疗知识的宣传,并表示希望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

3.2 对策

3.2.1 增强居民的急救意识 近年来,洪水、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8年发生在我国的震撼世界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的既是灾难又是教训,自然是无情的,但是作为自然的主宰――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一切灾难。应该加强居民的自救、互救意识,使得居民在面临急症时,能够理智的做出自救、互救措施。

3.2.2 普及、强化急救常识

3.2.2.1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普及急救常识调查数据显示,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获得急救知识的人占67.20%,而我国的电视广播等媒体没有相对固定栏目和时段对急救常识进行宣传,只有在遇到大型灾难时(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才在短时间内针对此现象进行一些防范措施的宣传和介绍。因此,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是非常单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传媒介质的普及,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急救知识的基本知识和传授必要的操作技术。

3.2.2.2 争取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组织长期、有效的急救常识和技能宣传、普及活动 有文献报道急危重症患者死于原发病不到10%,多由于抢救时延误、并发症加重而死亡[4\]。挪威从1965年开始,就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操作术纳入学校课程中,在全国200百万人中,有40万人受训,在15年中已有1000名淹溺者经现场心肺复苏后获救。日本消防厅每年印发急救手册,举办市民急救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教育,听众每年达15万人。德国把能否掌握心肺复苏初级就生术作为驾驶员获得驾驶执照依据之一[5\]。我国人民应积极吸取可取之处。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的基础,而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每一个国民自己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组织长期、有效的宣传活动是增长居民急救常识,提高居民急救防患意识的重要手段。从2004年开始,德国联邦政府开始重视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工作。政府规定10~16岁的青少年要接受1.5 d的课程学习(心肺复苏、外伤的处理),10岁以下的儿童可以参加8 h急救课程学习(主要是心肺复苏知识),培训者采用招标形式,学习方式包括理论和操作练习。在德国北莱茵州每年培训学生17 000名[6\]。所以有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借鉴一下,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应从自身重视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如将部分常用急救技术编入中小学课本中由老师传达给学生,还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请相关人员就地指导,进行实地演练。各个地区的医疗机构应明确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救死扶伤,还应根据当地人们的需求特点,选择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采取针对性、切合实际的居民参与培训方式,提高居民日常生活以及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急救意识,教会他们采取适当的救护措施,避免急救时机的延误[7\]。

3.2.2.3 提高居民文化程度 被调查居民文化程度偏低是导致居民急救知识匮乏的重要因素。87.63%的人不知道心肺复苏术,由我们详细解释后才明白其一二,其中74.25%属学历偏低或无学历者即文盲。因此在院外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中,应首先强化学习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院外急救知识及其技能的认识水平[8\]。尤其对文化程度较低者进行急救知识及措施等安全防范教育大有必要,刻不容缓。

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无疑与我省经济的迟缓发展,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政府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较小有密切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尤其是急救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教育内容,加强对医疗卫生科普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郑小坚.开展全民急救知识普及与教育 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杂志,2007,2(9):545-546.

\[2\]徐守旗,史新巍,唐芹,等.城市社区卫生知识科学普及方式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8):573-600.

\[3\]袁艳春,陈阿利,陈红.急救患者家属需求调查与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06,12(6):1091.

\[4\]吕传柱,周才旺,张玉霞,等.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70-371.

\[5\]李圳英.普及初级心肺复苏术的必要性\[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2(5):374.

\[6\]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68-1669.

篇7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许多市民和婴儿日常食用的奶品主要是液态鲜奶,食用奶粉以高档为主,用量逐年萎缩,中低档奶粉大量进入农村市场。奶粉的市场重心正在偏移农村,农村成为乳品厂商们角逐的重要场所。

还有,此次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奶粉被清除之后,农村奶粉市场留下了一片空白区域,给正规厂商腾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虽然农民购买力相对较低,但劣质奶粉能“趁虚而入”,大行其道,说明这个市场还是有待开发的。“毒奶粉”事件后不久,一些精明的厂家就开始注意到了农村市场。

经销秦俑牌奶粉的分销商告诉记者,西安银桥乳业集团日前宣布,今年将以秦俑奶粉直销店的方式进军农村市场,第一家店已在阜阳地区开业,我省的直销工作正在筹备之中。据了解,将专卖店开到农村一级市场,在乳制品行业内尚属首例。

无独有偶,国内乳业巨头伊利奶粉今年将铺货网络从我省目前的地级市辐射到所有的县级市场,并在销售终端配备导购宣传员。三鹿集团也透露,三鹿今年将加大在我省农村市场的广告宣传费用。一切迹象表明,农村正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润,吸引着奶粉厂家。

同时,我省农村的现状也为奶粉的进入提供了有利条件。我省农村经济比较落后,为了给家庭创收,许多青壮年农民夫妇新婚后几乎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夫妻生育后,孩子往往由父母抚养,母乳哺育期一般较短,母亲离开后喂养婴儿的食用品主要是奶粉。

那么,我省农村市场的奶粉需求量到底有多大?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田秋生教授分析认为,从目前市场分布格局来看,奶粉的主销区是农村和一些经济较落后的乡镇,以一到三岁的婴幼儿为主,这个市场每年的需求量至少有5000万元左右。这个数字比较保守。加上农村地区病人、老人等的少量饮用,以及经过商家的深度发掘,我省农村每年奶粉的市场供应量应在6000万元以上。随着农村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个数字还会逐渐增大。

另外,专家分析说,加上城市居民饮用的奶粉量,我省奶粉市场每年应有8000万元到1个亿的空间。面对“门前”的这片市场,我省乳品生产企业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省居民饮用的奶粉中有70%是外地企业生产的,省内仅有30%的市场份额,并且全部散落在地县基层,普遍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能力有限,仅仅满足于企业周边市场的需求。兰州一家大型乳品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还没有打算上奶粉生产线,原因是“尽管市场大,但投入成本太高,利润太低”。

据透露,奶粉业的正常利润很薄,维持在销售额的6%左右。

篇8

关键词: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一、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品加工生产环节不安全

由于农村原料成本、房租、人力成本都较低,所以很多食品生产加工的厂家都会逐渐将厂址选在了农村地区,与此同时一些自制食品的小作坊也都选择在农村生产加工,例如:豆腐制品、榨油等。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安全的要素:一是加工生产的环境条件、卫生条件较差,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二是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并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与规程进行,所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存在隐含风险。四是农村食品加工生产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状况与个人专业素质都相对不高,也间接影响了食品安全生产。因此,农村食品加工生产环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还是非常多的。

(二)食品市场流通环节不规范

在农村市场中,食品流通相对较为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市场中食品交易通常情况下商家都不会提供票据,消费者也没有索要票据的习惯,这就为“三无”食品的存在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二是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农村市场中,仿冒、假冒、模仿名牌产品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类似于“康帅傅”、“可日可乐”、“雷碧”、“八个核桃”、“老干爹”等“傍名牌”商品数不胜数。三是自制食品非常普遍。在农村的市场中,自制的年糕、炒货、熟肉等食品非常普遍,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四是农村学校周边成为食品流通的重灾区。在农村学校周边开设的各类小商店内,是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中心”,一到放学时间,这里通常会“热闹非凡”,学生的健康安全令人堪忧。

(三)食品消费安全观念不够强

市场行为是双方行为,不仅要有销售主体,同时还要有消费主体,而在农村中,农村人口食品安全观念并不强,也是导致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食品泛滥的一个原因,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食品安全的常识了解较少,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不了解。二是传统思想影响了食品消费行为,其中蕴含着很多安全风险,例如用土方法制作的食品,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而一直以来传统风俗、习惯就是这样做的,所以在农村理所当然会认为这是正确的。三是认为自己的身体足够好,不娇气,所以吃东西并不讲究。四是受经济条件所限,认为自己应当是吃这些食品的阶层。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想法都极大地促进了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中流行。

(四)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不规范

农村的食品安全管理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一是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存在不严格的现象,通常大家都相互熟识,只要不出现问题,管理者并不会真正与商家“撕破脸”。二是以罚代管现象较为严重,通常情况下管理部门在街道上级通知之后,对农村市场开始例行检查,发现了问题就罚款,并没有其他更好的管理方法,在商家缴纳完罚款之后,依然在从事经营活动,食品安全隐患并没有完全消除。三是大量存在管理者与经营者相互通气的情况,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中,此类现象并不少见。当情势紧张时,管理者往往会提前告知食品经营者,而此时食品经营者也会隐忍一时,事后又会重新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这为农村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二、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堪忧的原因

(一)食品安全防控法律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防控食品安全的法律规范中最高层级的是《食品安全法》,而除此之外,各个省还有一些针对本省食品安全问题的规范性文件,但是总的来说,当前专门针对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规范还是比较匮乏的。因为农村市场与城市的市场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管理方面也需要用不同的管理手段来加以管理,但是现实中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是相对不完整的,尤其是针对农村市场的管理措施规定得更加有限,所以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起来较为困难。

(二)农村地区消费观念整体性陈旧

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隐患较大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农村消费者的观念较为陈旧,因为农村地区村民普遍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接触食品安全常识的途径也有限,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查信息,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仅限于生活经验的交流,因而对食品安全的判断也较为粗浅。与此同时,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市场中一味追求价格便宜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种现象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商家克扣食品品质的情况,从而也就导致了大量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中流通的现象。

(三)市场管理力量深入农村有难度

食品和市场管理部门的执法力量一般只到县城一级,而在对农村中,食品和市场管理部门并没有机构设置,相关职能制放在了乡镇政府中,食品安全员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其他人员兼任的,通常无暇全面管理农村市场中的食品流通问题,即使是管理,多数也是“运动式”、“政策式”、“专项式”管理,常态化的执法管理活动较少。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方面的力量不足,难以深入农村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加之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也就导致了农村地方食品安全环境较差的结果,于是农村市场就成了假冒伪劣、垃圾食品的天堂。

(四)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宣传不到位

在农村市场中,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管理等环节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从而使食品安全隐患丛生,其中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宣传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虽然在农村地区也会有12331等法制宣传活动,但是“例行公事”的成分较多,过了宣传期,基本上就不会再有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因此对于村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往往是比较欠缺的,尤其是对老人和小孩在食品安全常识方面的教育,相对更加匮乏,老人和小孩的食品安全知识也比较匮乏,所以会引发一些不健康的消费行为。

三、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防控法制体系建设的完善

(一)完善食品加工生产规范

针对农村市场中食品加工生产活动比较多的特点,法律法规应当完善食品加工生产的规范,除了要细化食品加工生产的技术操作规范之外,不容忽视的是卫生环境、卫生条件、从业人员的限制等规范。即:一是要明确食品加工生产的硬件环境条件标准,主要是加工生产场所的大小以及卫生标准,不达标的,不允许开展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二是要明确食品安全加工生产所用器具的卫生标准。繁琐达不到卫生条件的,不得作为加工生产食品的工具。三是要明确食品加工生产从业人员的标准,最基本的标准是要有健康证,从业者应当持有健康证才可以从事食品加工生产活动,而且健康证要每年复检一次,对于复检不通过的,不得从事食品加工生产活动。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规范农村食品加工生产活动的安全性。

(二)完善农村市场准入体系

农村市场中,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现象是非常多的,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很大原因就是市场准入关口没有把好,假冒伪劣食品很轻易的就会进入到农村市场并开始流通,这就使得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因此,要规范农村市场中食品销售活动,就应当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具体做法,一是要建立进货台账。对于食品销售者,必须提供进货台账,如果没有发票,没有台账的食品,不得在本地农村销售。二是对于仿冒、山寨、“傍名牌”的食品,要坚决阻挡于农村市场之外,并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一旦发现销售者销售类似食品的,要给与处罚。所以,只有卡住了入口关,才可以使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三)完善宣传举报互动机制

在农村市场中,对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大是导致流通环节假冒伪劣食品大量出现的一个原因,因此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知识在农村的宣传,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宣传机制。要由规范性文件规定,要在农村中每月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并且要由乡镇政府在农村集贸市场等重要位置张贴食品安全的宣传材料。二是要完善举报机制。建立和完善举报通道,使农村能够对假冒伪劣食品进行无障碍的举报。并且要完善激励机制,对于村民举报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给与一定的奖励。同时还要建立保密机制,要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给与保密,如果因泄密而导致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相关人员要承担法律责任。完善了宣传与举报的互动机制,就可以使农村市场销售食品的行为得到净化。三是聘用农村专职食品安全员,在农村市场中适时收集各类食品安全信息,发挥“千里眼”的作用。

(四)完善执法机关配合机制

食品安全执法涉及的部门众多,尤其是对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的执法,会涉及的部门有可能比城市更为复杂,政府食安办、食品监管、市场管理、畜牧水产、农业管理、公安食安大队等部门对食品安全往往都具有管理权,由于执法权力是分散的,这就会出现有了利益“一哄而上”而由了责任“一哄而散”的现象,因而对于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实际上是比较弱的。要解决此类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依靠联合执法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召开定期或者不定期联席会议的方式来将具有食品安全管理执法权的机关聚集在一起,沟通研究执法方案和执法对策,必要时可以采取共同出击、联合执法的方式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的防控。

(五)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在实践中,对于在农村市场中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通常情况下是采用罚款的方式来解决,罚款之后,经营者又会“重操旧业”,而管理者碍于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也不便再行处理,这样对于默认了假冒伪劣食品的蔓延。针对管理上的难点,可以通过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即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将销售食品的企业或者个人的身份信息都纳入到信用体系之中,凡是食品生产销售活动中有违规行为的,要在信用积分中予以扣除,在一年内被扣除的分数累积到一定程度的,要将其列入黑名单,永久不得从事食品相关行业,这样就可以使农村食品市场环境得到净化。

(六)完善农村监管问责体系

农村市场的食品监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管理者的问题,除了有执法人员相对匮乏的客观原因外,在主观方面受农村熟人社会影响,执法中出现故意放松甚至是通风报信的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因此,要强化对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还要从监管者自身入手,加强农村监管问责机制的建设,一是要规定问责的情形,即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者存在哪些情况会被问责。二是要规定问责的后果,即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者出现什么行为要承担什么责任,也要由规范文件给予规定。三是要将问责与职务晋升相挂钩,增强问责程序的可执行力。这样就可以使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者能够尽心尽力地从事管理活动。

四、结论

农村市场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管理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都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因而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逐渐凸显出来,假冒伪劣、“傍名牌”的侵权食品、垃圾食品充斥着农村市场。为了加强对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的管理,必须要通过完善制度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具体而言,要在食品加工生产规范、农村市场准入、宣传举报、执法机关相互配合、信用体系、问责机制等方面来完善农村食品安全防控的法律体系,这样才能够将农村市场中的风险降至最低的程度。

参考文献:

[1]何菊秀,肖静.农村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和解决思路[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8(4)

[2]李蛟.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2018(4)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创新

一、前言

由于经济运行基础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不同,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的表现出各异的特点。农村市场覆盖了广大了县级以下的人群,虽然发展层次不高,却是构成全国统一市场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全国城乡协调发展,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国家对农村市场进行了引导和扶持,这也反映在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方面。可以说,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和稳定运行,是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和农村市场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动机。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和特点

(一)终端网点少,信息化程度较低

商业银行和盈利性金融机构逐渐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向市场化、逐利化,它的运营逻辑是增加盈利和降低成本。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固定网点上采取了集中经营策略:以存贷量为指标,裁撤低于存贷量基准线的地区的网点;以本利比例为原则,裁撤收支比过低乃至负数的网点。这就造成在广大农村市场,地区人均网点量剧降。

(二)涉农金融活动单笔资金数额小,金融合同数量多

对比生产集中和商业集中化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发生的金融活动数额受到当地经济条件发展基础和经济活动形式的制约。通常这种制约表现在存贷款数额偏小,用户成本和贡献利润价值较低。这也是使得众多商业银行收缩乡镇一级市场,集中精力在一、二、三级城镇市场的原因之一。

(三)农村金融市场融资形式单一,贷款利率较高

农村经济活动通常针对农资、乡镇企业、个体等经济主体,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利用融资的目的主要在于补充周转,等度过资金低谷时再偿还贷款。由于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受到产业结构的限制,产生的附加值不高,因此在贷款方的资金回报率指标上不尽如人意,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融资的规模和形式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受到政策影响,承担支农、惠农和助农任务,在贷款利率设定上倾向于浮动幅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法定利率的上限,相比城镇市场的同类型、同数额贷款的利率设定要高。一些准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的加入,更是人为拔高了农村融资活动的利率。

三、农村金融市场表现的原因分析

城乡金融市场的两种表现,固然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阶层结构二元化不平衡的结果,但是也有其必然性。分析农村金融市场表现的脉络,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理清农村金融市场的原因。

(一)农业经济活动的粗放模式的影响

在大部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均分配生产资料的制约、经济活动模式的单一,作为贷款主体的农民(含其家庭)、生产队(集体或合伙)、乡镇企业在经营规模上比较小,生产方式落后,商业形态处于初级阶段。纯农业生产受第一产业基本利润率限制、商业经营受自身交易模式限制、企业经营受技术规模限制,想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改进生产技术存在的障碍主要有:一是分散式的农村社会生产提高了集中生产的成本,降低了资金对在农村进行规模投资的欲望;二是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流转特点的不同,使得征用、转让、拍卖、招标农村非国有土地使用权难度较大,纠纷经常发生,加大了进行扩大生产的风险和机会成本;三是农村经济体的地域依赖性较强,在业务扩展到外地时,风险性激增,由于应对不力,自身承受风险能力较弱,长期持保守心态,这就制约了农村经济体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落后的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和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模式,农村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经济活跃程度低。在我国努力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农村市场不存在先发竞争优势。在融入规模生产、规模经济的时候主动权缺失,只能通过自身的资源性、自然性的天然优势来吸引资金投入。在当前投资市场和融资市场双重不发达的背景下,资本的趋利性和集群效应的集中性又使得农村市场中的经济体通过自发发展困难重重,具体来说就是缺乏资金、缺乏时间、缺乏技术、缺乏规模。其中,缺乏资金是使得其不能克服竞争障碍,发挥自身生产要素的价值的主要,也是首要原因。因为本身发展对比城镇发展存在着阶段性落后,在全面开放市场的环境下,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金融机构因为市场化经营,对一些不能盈利或者成本过高的农村网点进行合并、裁撤,又使得农村市场融资出现困难,给农村市场的发展造成双重打击。另外一个现象是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以信用合作社(以前还有乡镇基金会)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相比普通商业银行有更大的自,且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这又回到前文所阐述的观点:农村金融融资市场的融资成本对于借贷双方来说都很高,里面蕴含的逻辑是:贷方因为经营风险大,市场具有局部独占性,必须提高利率;借方因为利率负担重,加大了经营成本,从而又提高了借贷风险,造成贷方资金风险预期上升,进一步反过来影响借贷门槛和合同签订率。

四、促进农村金融市场活跃的建议

(一)多方联手打造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

搞活农村金融市场,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改善农村市场商业活动环境,降低农村金融融资和增值业务的风险,是一个多赢优势决策的结果倾向。但是还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作为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大力鼓励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金融融资活动,利用政策扶持、信息服务、法律宣传、文化科普等活动提升农民、农村集体组织、乡镇企业等农村经济体在利用资金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寻路难、发展难的问题;其次,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账户、经济体账户开户行设置在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量,实现金融机构和当地农村市场政府行政部门、经济体的利益重合度,是扩大资金存量的一个有效方法。

(二)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降低农村融资活动的风险

高贷款利率和局部独占性经营是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体在农村金融融资活动中的倒挂对抗。那么,能够通过降低融资风险来降低农村融资活动成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体的发展,是一个较好思路。从这个着眼点出发,具体到金融机构方面,首先要通过信息调查和摸底排查,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用户信息库和农村市场信用体系,灵活设定抵押权标的和实现形式,有利于降低农村融资活动的门槛,并且控制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风险;其次是通过产品开发,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的特色金融衍生品,提升金融服务的含金量和预期利益;另外,通过加大长期融资活动的比重,降低和分散短期惠农型贷款的风险。

五、结语

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经历过多次转变,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农村到城市的网络;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体系及其面临的环境,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只有时刻关注农村金融市场的变动,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基本面上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完善、管理、改革农村金融市场,使其服务农业发展,服务农村建设,服务农民富裕。

参考文献

[1]袁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3).

[2]徐德富,周凌峰.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分析[J].决策探索,2007(9).

篇10

关键词:家电下乡;农村消费市场;海尔;销售策略;产品策略

一、背景

1 宏观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家电产品作为耐用消费品的代表在城市市场已趋于饱和。因此,家电企业纷纷把目光瞄准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农村市场,试图挖掘这座曾一度被忽略的宝山。在农村家电市场日见火热的形势下,“家电下乡”政策的提出正当其时。

2 海尔与农村家电市场。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其在“家电下乡”进程中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海尔坚持了“海外市场要升级、中国市场要深入”的原则,在海外升级品牌高端形象,在中国抓住“家电下乡”机遇深入农村。

那么,海尔究竟在农村市场采取了怎样的策略,才能达到在农村市场稳占鳌头的成果呢?

二、海尔农村市场销售策略探究

海尔对农村销售管道的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如今,形成了县到镇、镇到村的三级销售网络体系。海尔拥有“送货到门”的物流网、“销售到村”的营销网、“服务到户”的服务网,铸就了海尔征农村市场的骄人成绩。

1 “送货到门”的物流网。农村物流网分为自有物流体系和外包两种形式。自有物流体系建设成本高,但同自有的销售网络、服务网络结合紧密,容易形成合力,因此往往是有实力的企业的选择。

从2000年开始,海尔便拥有了“海尔物流”这样一套完整的自有物流体系,现已形成了一个成熟而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其触角延伸到全国的绝大部分城市和乡镇,能实现24小时送到每一个家庭的门口。这种贴近农村消费者需求的物流系统,无疑增强了海尔在农村市场的生命力。

2 “销售到村”的营销网。海尔健全的农村商业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销售商数量上的增长,同时加强了经销商间的竞争。由于自主经营体机制的规定,使任务完成不理想的经销商会被取消资格,所以,为了生存,经销商们会积极搞好销售、送货和服务,在日渐成熟的农村家电市场保持竞争力。完善的商业流程与健全的监管手段,使海尔在农村销售商数量增长的同时,保持营销网的强大竞争力。

3 “服务到户”的服务网。海尔还坚持“上门一户,服务一村”的原则,即:到某个用户家的维修员有责任把该用户所在村的海尔产品都检查一遍,发现并预防潜在问题。这种“服务到户”的服务网络,有助于海尔品牌形象的树立,达到根植农村市场的目的。

通过整合这“三张网”,海尔在农村有能力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三张网”形成合力,极大的增强了海尔在农村的销售实力。

三、海尔在农村市场产品策略探究

与城市有所不同的是,在农村市场销售的家电,不仅仅要“物美价廉”,更要体现出农村消费者注重“安全”、“实用”和“可靠”的三方面消费需求。

1 安全性。“防鼠方案”:电源线绝缘层是老鼠喜欢啃噬的材料。为了防止小老鼠进屋,海尔专门设计了能防身长只有4厘米的小老鼠的空调防鼠网、洗衣机防鼠底座、冰箱防鼠后盖板等。

2 实用性。“农村信息化方案”:如“一键通”计算机、“不死机”计算机,海尔的“农信通”手机则能让农民随时随地掌握农贸市场的行情。

“节能环保方案”:农民买家电,较注意节能性能。为此,海尔提供了3天用一度电的冰箱,

“特殊需求方案”:比如说,不需要自来水也能正常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目前海尔在普通洗衣机的基础上开发了洗地瓜的洗衣机,打酥油茶的洗衣机等等。

3 可靠性。“防雷击、信号弱方案”:例如,针对农村雷电频繁、电视和手机信号弱的问题,海尔提供了“农信通”手机,在山区照样能接通。

可见,通过全方位考虑农村产品的“安全性”“实用性”和“可靠性”,海尔针对农村市场进行了产品创新,使得产品能够切实的迎合农民的需要。海尔产品在农村市场的热销,也就成为了题中之义。

四、总结

经过总结,海尔在农村市场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销售网”、“物流网”、“服务网”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在农村服务能力。通过“三张网”,能对农村用户提供同城市用户几乎相同的“商品挑选――货物配送――售后服务”一条龙的服务,使得海尔在农村市场,实现了“紧扣客户需求,并且不断创造客户需求”。

2 开发贴近农民需求的产品。海尔能针对农村市场进行产品创新,把握“安全”“可靠”“实用”这三个原则,开发出了一批紧扣农村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从而有效的刺激了农民的家电消费需求。

3 实施销售管道扁平化,形成高效率的供应链。农村市场具有地域和购买力上的分散性,更适应采取扁平化的管道模式。为此,海尔几乎在全国每个省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分公司――海尔工贸公司,同时在省会城市及县级城市建设有自己的分支机构,建立销售管道与网络。通过销售管道的扁平化,减少了批发商带来的成本增加,能更为有效的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适时的反应,增强自身在农村市场的灵活性与竞争力。

在城市家电市场接近饱和的现状下,农村家电市场更凸显出了其战略性,其重要性将会逐步体现。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分布范围广、交通不便等,与城市市场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家电企业开拓农村市场不可能完全照搬城镇市场分销模式与产品开发模式,必须结合实际,开发符合农村市场特征的销售管道与家电产品。而海尔在农村市场的成功经验,显然值得同行业企业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永新:下乡家电应安全可靠实用满足农民需求.人民网一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