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特色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特色

篇1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题发掘、重视传统文化,对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生发新的思想理论的源泉,是国家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传承、演变史。其次,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曾经主张与传统决裂,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把线状书扔进茅坑里,后经实践证明是过度极端的。再次,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都是与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最后,正确认识两者的联系,正视传统文化,在实践中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重新彰显活力,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否得到顺利的发展,将二者对立或分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势必起到阻碍作用。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正确诠释传统文化,对其给予重、深度研究,以崭新的视角对其看待剖析,才不至于将“洗澡水与孩子一同倒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基础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崭新形态的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的。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起了源头和内生性动力的作用。正是有了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成功地做到了集大成,达到了历史的高度,超越了传统文明。其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炎黄子孙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开疆拓土,继往开来,不断传承着历代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曾试图走过“全盘西化”,但实践证明行不通。最后,我们选择将自身放入历史的进程中,与传统巧妙地融合、依存发展,才形成先进的文化。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是因为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和谐的思路、中庸的适度而为、以人为本位的价值观、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爱国精神等等,都是当今先进文化构建所不可或缺的。新时期新文化在儒家文化积淀、道家与法家等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不断生发,最终成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建设的实践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自身内部的蜕变、上升,另一层是外部的供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除了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养分,更是吸收了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主席说:“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时代的呼唤下,在传统文化的厚土中应运而生。它能集大成,必然克服了传统文化成长于农业自然经济、君权至上条件下所与生俱来的弊端,剔除了传统儒学残留的封建遗毒,诸如小农意识、等级制度观念、宗法思想等。与此同时,保留、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正确的理念,如关注内在修为、自身修养、尊师重道、热忱关注国家命运、积极的处世哲学和献身精神。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开拓式的发展,保持时代性,既要不脱离中国内生文化这个主体,不断践行去民族文化之糟粕,取民族文化之精华,又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展现包容精神、时代精神;既要关注中国国情、中国人民的思维传统,又要关注世情、时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超越是必经之路。

(三)以为指导是二者结合的契合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的指导下成就了自身,建设中国特色文化,要传承传统经典,更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将其不断丰富、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的指导作用。近代伊始,传入中国以来,经过文化的撞击、实践的检验,引领我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正是因为有了的指导,我们才得以克服自身文化的缺陷,实现了民族的复兴;正是因为有了的引领,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不受干扰、少走弯路。总之,的指导使我们能够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找到适宜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经典,是我们能够“古为今用”、不断创新的钥匙,是中国人民主体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灵魂指引。

三、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有之义

篇2

【关键词】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商品经济起源于古代秦汉的“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到唐宋时期发展迅猛,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十大商帮部落,现代又崛起了五大商帮,这个过程均昭示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历史的深邃与久远。中国悠久灿烂的商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积淀,历史厚重,不断发展。商文化是一种稀缺资源,浓缩了中国商业文明发展的高度。弘扬优秀商文化,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教育学生,有助于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主张“仁者爱人”和“忠恕”之道,强调推己及人,和衷共济。中华传统美德中仁爱、公正、诚信、友善、和谐、责任、奉献、谦敬、礼让等传统文化因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二、商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商文化”主要的体现形式是商帮文化。我国在先秦时期就有商人和市场的概念,并出现了早期的商业社会分工。在明中叶后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重本抑末的政策仍使“商”在社会阶层排序中屈尊末位。商帮是通过商人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在当时兴起了地方商帮,其中著名的十大商帮为山西、徽州、陕西、福建、广东、江右、洞庭、宁波、龙游和山东商帮。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晋商、徽商和粤商。

商帮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了商帮文化,它是地区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商帮在中国各个地方的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文化,他们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

商文化主张儒意通商,以儒家文化为依据。诚信是晋商文化的核心理念,晋商经营的哲学基础是“以义制利”。徽商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信条,高举诚信的旗帜,以义为利、义中取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所以在生意场上处处受益。浙商文化崇尚“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浙商遵循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勤劳敬业、群体精神、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精神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在元、明、清时代,津门商人凭借临海依河的地利之便,发展漕运、海运,贩卖粮食、食盐,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富商巨贾。天津在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流入,天津开始进入以外贸加工业为主的时代。津商凭借与外商洋行的特殊关系,逐渐控制了天津的对外贸易。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天津近代化的交通运输、电力设施、邮电通讯的建设,津商逐步走向繁荣,天津也因此成为北方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中心。津商中“诚信合作、共同发展、敬谨谦和、顾客至上、突破现状、推陈出新”的经营理念也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

中国地域辽阔,地方文化特点明显。比如,晋商学而优则贾,勤俭朴实,同舟共济;徽商贾而好学,贾儒融通;粤商敢为天下先,内涵丰富等等。地方商帮巧妙地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自己的实际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文化。

三、以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兼成人教育)学校,前身为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和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2011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两所学院整合更名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校训是“厚德尚能,励学弘商”。学校培养的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经济管理学院是六个二级学院之一,专业设置主要是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投资与理财、电子商务、旅游英语等。专业建设中的商业特色非常明显,为构建商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面向全国25个省市招生,生源分布广泛。天津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在中国商业文化发展历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将中国传统商帮和津帮中凝练出来的优秀商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其感染力和激励效应,非常贴近商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四、“以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实例构思

历史的积淀和不断的实践探索为开展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宣传、教育、灌输、熏陶,开展优秀商文化教育,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商文化、商文化精神,树立现代商文化理念,培养儒商气质,为今后发展奠定一定的意志品质与文化内涵。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于2014年7月迁入海河教育园区,至今刚刚两年多的时间。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独立的教学楼,为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环境的便利条件。经济管理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制定校园环境的建设规划,以教学楼为中心,在教室、楼道、大厅、实训室等地方,张贴以爱国商人代表、成功校友为表现内容的宣传画。在教学楼门厅,悬挂“厚德尚能、励学弘商”的校训。在教学楼各层固定位置,设计摆放“中国商文化展览”。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首先,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在对校训的学习实践。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与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能够号召全体师生去学习、实践“商文化”,从而使“商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使广大学生更加热爱学校、热爱专业。“弘商”要以“厚德”为基础,这是为了强调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号召全体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承载人才培养的重任。

其次,成立“中国商文化”项目调研小组。经济管理学院将建立专门项目调研小组,深刻挖掘“商文化”精神,让优秀商文化深入人心。将该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在全院范围内。一是招募参与项目组研究的志愿者。二是提出项目研究方向和要求。初步计划是各子项目组以中国传统十大商帮和津帮文化为线索,搜集整理各商帮文化特征内涵、商帮文化精神、历史发展进程、代表人物、经典故事等,筹备制作“中国商文化展览”。在筹备过程中,通过调研、讨论、整理、提升的过程,使更多的人了解商文化,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大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奋斗的优秀品质的崇敬和热爱。

再次,学院社管中心在项目调研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以“学习和宣传商文化精神”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儒商文化社。该社团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全院师生普及“商文化”知识。

此外,学院还通过各类学生竞赛、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践行“商文化精神”、宣传“商文化精神”的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综合技能的发展。将结合学院年度励志报告会、文明修身情景剧比赛、创业比赛等内容在每年上半年举办“儒商文化月”;将结合年度专业技能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在每年下半年举办“新世纪新儒商技能比赛”。

最后,学院还将加强与驻津的各地商会的联系,学习了解现代商业的新动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的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定期邀请企业代表到学院为学生举办讲座,分享成功成长的经验。

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职学院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张力。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在育人过程中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延续,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作为二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将继续挖掘自身特色,努力在育人工作中继续摸索实践,将“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打造成育人工作的新平台,不仅要落地生根,更要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朱江鸿,廖启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15(4):105-111.

[2]王荣霞,于建福.开启中华文化本根教育的游学之旅―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例.高校教育管理[J],2012(3):36-40.

[3]白鸿萍.晋商文化融入山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研究.烟台职业学院学报[J],2015(1):25-30.

[4]葛锦晶.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2(2):135-139.

[5]陈周付,刘燕.徽商文化与高职商科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以安徽部分高职商科院校为例.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2(18):120-123.

[6]刘建湖.商业时代.中国商帮的地域特色与文化承接[J],2005(29):54-57.

[7]李国娟.教育探索.对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2014(12):95-96.

篇3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41-02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也成为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培养“人格好、人缘好、会办事”(下面简称“两好一会”)的医学特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 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医学院校“两好一会”特色人才中的优势

1.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才培养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到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如公忠为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勤俭节约的勤俭精神、谦敬礼让的明礼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等,无不蕴涵着珍贵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些都是现代医学生应该继承的优秀传统。

2.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作为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懂得做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要回归到人的教育,要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以培植人的德性。素质教育应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能使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科学人才发展观。

3.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医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在当前医心不定、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格局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被传统文化否定的事物和行为,相应地也会为大多数人所鄙弃,而被传统文化所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则同样会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追求,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我们可以将之看成社会群体所形成的社会共同的心理程序——群体心理,这种群体心理可以视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

二 “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养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格好”需要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的人生观、道德观教育

《大学》中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主张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这些思想对于塑造医学生理想人格,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自强不息精神等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人格修身的方法有很多,如“每日三省吾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慎独”等。人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通过修身,实现身心的和谐。

2.“人缘好”需要以“和谐”理念的人际观教育

讲究“和谐”,是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核心。“和”

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和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处在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用“和”的理念来处理个人与他人、自然的关系,对于个人,通过修身,追求自我内心和谐。强调个人与全体的统一性,一方面承认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存在和发展应该与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关系中;对于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互相爱护。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以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此外,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3.“会办事”需要以“尚群为公”对待公私关系、义利关系的义利观教育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可见孔子并不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当下,个体利益得到了充分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这种情形在医患关系当中也有体现,医患关系由此也日趋紧张。因此,在医学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会办事”的现代人。

三 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育中实现价值的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说教式讲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甚至存在厌恶心理和抵制情绪,特别是在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程紧,学习强度较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其兴趣,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可以通过各种文化社团,如话剧社、棋艺社、民乐团、中国传统手工艺坊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是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传授和教育,高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这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方式。目前,很多高校仅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程,这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学习,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因此,在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公共必修课程,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安排专门讲授传统文化的内容。

3.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好的传统文化课程还需要有好的老师去教学,因此,培养一批专业素质硬、人文功底扎实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医学院校应加强师资培养,引进专门的研究教学人员;对学生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在传统文化上的修为。作为教师,也应该通过传统文化的讲授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目前,有些老师不同程度地把自己的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不注重自身言行。所以老师也应从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达到教学相长。

4.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各种媒体要发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作用。传统文化的学习贵在耳濡目染,因此应为学生创造各种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开设“文化长廊”铭刻历代先贤的古诗词,在教室张贴名医的画像及经典医德名言,在走廊和报栏里张贴《中国医学生誓词》,在学校实验楼、教学区域、生活区域张贴各种激励学生奋进的名言和古代医家及其事迹;在学校报纸上开设专栏,专门编撰经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利用网络载体,开通传统文化专题博客、微博网站等。

5.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活动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引发道德情感。“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养要贯穿到学生们的临床实习阶段,通过耳闻目睹的临床经历,培养与患者沟通、对病人负责的意识,总结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开展医疗行为自评等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增强辨别好恶是非的能力和医德医风行为的选择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篇4

关键词:五指山;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特色音乐教材;基础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02-02

《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试用版)是由五指山教育局委托我们课题组完成的一项课题,因考虑到教材还比较粗糙尚需修定因此暂定为内部使用教材。教材主要以五指山黎族祁方言地区的典型音乐素材为主,内容主要从黎族民歌、黎族器乐作品、族舞蹈三大类别入手,形式上主要以欣赏、唱、跳为主,拓展到访问民间音乐家、感受民间节日、搜集一些相关的本土民族音乐名作和名家故事资料等活动,旨在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逐步培养和加强当代儿童热爱祖国建设美丽家园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着以上的目的和责任,课题组于2013年10月在五指山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就教材主要内容对当地的十余所小学的2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为了更好地推进黎族音乐文化进校园,课题组特邀请黎族歌曲传唱专家杨桂兰老师逐句用黎语逐字逐句教授了教材采用的全部歌曲。工作在基础教育前沿的音乐骨干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在五指山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诚挚邀请下许多教师都参与到了该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依据和建设性的意见,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内容和教材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根据教材培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又走访了五指山实验小学,对10余名老师进行了专访和交流,总结各位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教材收录的黎族歌曲虽然好听但是大都是普通话演唱,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黎族文化的传承力度。如:教材试用版共收录学唱歌曲十三首,其中只有《睡吧,好宝贝》、《摇篮曲》、《儿童过生日》三首作品用国际音标标注了黎语的发音。

2.教材选用的学唱歌曲除了创作作品外,全部录用的是完整的原作品,其民歌针对小学生来说旋律、节奏普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前十六后八分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加上歌词的密度问题等都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3.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音乐游戏、音乐综合训练等趣味性教学环节设计还比较欠缺。

4.该教材的推广和使用还缺乏系统的跟踪指导和全面的政策督促,导致个别学校知难而退。

二、教材在推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针对《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音乐特色音乐教材》在初步使用和推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我们课题组除了跟骨干教师的交流、专家的走访,还在五指山市试验小学全体音乐老师的配合下亲自指导了60名小朋友的合唱课《睡吧,好宝贝》、《跳娘调》。通过跟同学们的亲密接触,充分了解了民族地区小朋友对音乐的理解、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如:我们尝试把曲目改编为两个声部,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但是创作作品时必须注意低声部的配备避免太多变化,应以平稳的长时值为主,旋律声部难度较大的节奏和结构,创编时可以把整个节奏按比例扩大,这样既减小了孩子们学习的难度,又做到不影响原作的风格和味道及情感,等等。这次排练和授课体验对于课题组进一步修订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通过这次回访,我们也了解到由海南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和省文体厅共同组织开展的《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已经在民族地区普遍开展,海南省五指山地区依然是走在了最前列,另外,“说写黎语”、“民歌传唱工程”等海南省各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已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普遍开展,在这种大好政策扶植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配合海南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地普及我们重新制定了教材修订措施和设想。

三、关于进一步修订和推广教材的设想

1.根据需求扩大课题组的研究力量,适当调整和补充研究人员,吸收优秀的任课教师及便于采集信息的青年教师和部分学生力量。

2.争取取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更大的支持,成立课题督导小组,主要负责教材在实施过程中的长期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最好有地方教育部门人员参与。

3.调整和改编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难度大的歌曲作为欣赏内容,多用肢体参与的体验性和创造性活动和节奏游戏。努力按照教育部的“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的课程理念指导,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黎族歌曲装饰音繁多,节奏行多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聆听,并用身体部位去尝试着表现和理解作品,把这类课程设计成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全身心走进音乐,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通过这样音乐艺术实践,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有力的提高和增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加大歌曲当中儿童合唱作品的编配,主要以主旋律加配唱的形式为主,根据授课教师的建议,多插入相关的图片,歌曲最好经过改编,旋律应围绕主要动机多重复,动用课题组音乐创作专业的力量,克服困难,尽可能地把黎歌旋律儿歌化、趣味化,便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和掌握,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兴趣和需求。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课程理念: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5.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定期举办教材内容授课比赛或观摩和相互之间的活动,并评选出优秀教案或教学活动纪实录入修订教材,在与教师们的访谈中了解到该环节对于教学工作特别重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参与和监督体制,便于教材更好地推广和使用。

6.课题组应启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和访问,掌握最新的动向和资料;及时整理采集地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做到每个阶段都有新的依据为上级部门的政策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据。

7.海南本土特色教材的建设在内容上应适当考虑多元化的因素和特点,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和情感,通过感知不同艺术的情感和特点,正确理解音乐的多元化特点。

8.通过进一步对海南本特特色音乐教材的修订和推广,吸引更多民族地区的孩子们通过乡土、乡音和乡土旋律的学习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再次提高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族群英雄和先辈美好品德的再度认识、理解和熏陶,增强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承本土文化地活动中来,树立热爱家乡、自立自强、勇于承担称扬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重任的新一代有志少年。

9.黎语是教材地编写和推广过程中的难点,经过推敲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1)在取得相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尽可能邀请民间音乐专家和爱好者亲自进课堂授课;(2)联合“民歌传唱”、“读写黎语”等活动相互授课;(3)学校和家庭相互结合,发动家长和长辈给孩子们营造说黎语或其他语种的氛围,在家、课间鼓励学生尽量说黎语,方便学生逐渐恢复母语语境。(4)建议民族地区媒体多提供母语节目和栏目,为民族地区孩子恢复母语提供更宽阔的环境和影响。

四、结语

总之,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和深入工作是个长期的连续的工程,更需要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力度重视,在当今海南省民宗委、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文体厅联手主抓传统文化三进校园以及黎语、黎歌全方位传承活动的正面影响下,及时把海南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落实到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并形成政策法规,长期延续不断地深入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及教学观摩等活动,切实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到位,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区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韩沙霖,胡凯.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Z].五指山市教育局内部资料,2013.

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战略;马山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138-06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特别注重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一最新要求为进一步丰富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整体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大战略抉择与可控策略选择,广西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形式多样、风情独特,众多传统的民族节庆与民族风情奠定了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丰富资源与深厚基石。本文就“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广西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解析,初步提出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模式选择、基本原则及对策建议。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探寻适合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需要对其保护与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与重大挑战进行深度审视,找到问题与挑战的症结所在,从而提出有针对性、适应性与有效性的政策举措。

(一)工业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依存方式的挑战

工业化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优先地位。然而,从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来看,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其保护与开发创造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也能给其保护与利用增添负面阻力和多种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的实现是以其工业生产活动逐步取得经济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后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要求人口具有迁徙流动的自由,这就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与生存空间。这些变化导致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出现压迫式的内卷效应,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依存方式与活动形式受到挤压,文化资源的再生能力因工业化冲击,日渐萎缩和弱化。

(二)市场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可控开发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使市场成为一种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已成为社会共识,市场化是以市场作为解决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复杂问题的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市场化作为发展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可靠保证。但是,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中,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来调节经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往往需要严格的外部约束条件以及对市场化效能的边际确定与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化过程往往因制度与政策控制的滞后,很难有效把握和掌控市场化不足与过度市场化的两难问题,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市场化原则与尺度难以精准拿捏,县域范围出现了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松散式开发与粗放式利用的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城镇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永续发展的挑战

城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变迁过程,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是少数民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与经济发展现象与过程,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然而,城镇化带来的社会变迁与分化不可避免地与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产生强烈的冲突,城镇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体系、新的群际人际关系、新的人文精神符号等文化机制的媒介和载体,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和人格心理的促变因素,实质上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交往交际形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嬗变、文化构成形态的变迁。少数民族建基于新型的依赖于商品交换、工业化生产与科技应用生成的利益互动关系不同于依赖于家庭、宗族和村落集体的乡土社会关系,使县域内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在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乡村意识与城镇意识的冲撞中,往往只能被动地调适自我人格心理与交往方式。

(四)网络化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代际传承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充和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社会生活交往的边界与视域,网络化销售、办公、学习、购物、交友等现代生活习惯的兴起,使网络化生存格局成为众多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青年人群体最为倚重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是在一定血缘与地缘范围内传播和传承的地域文化,而网络化的盛行则为各种类型的文化迅捷交流提供了一个无栅栏的平台,使人们对各色文化的选择更加自主和独立。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消极文化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构成潜在的威胁,他们因外来文化的广泛影响,反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认同感、接受度不断在弱化和下降,使得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渐渐失去关键的承载者与创造者。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所追求的战略目标是统筹马山县经济社会全局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向,模式选择则是对马山县根据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类型、特质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目标

与发达地区或已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的发展道路与模式相比,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都有其时空条件的特殊性以及经验移植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优先次序上应更加注重通过县域经济发展为文化体制改革积聚更多的复合动力,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更多地采取先易后难、分阶段推行等渐进式策略。在具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政策措施决策、落实和执行之前,总体上进行系统性的战略思考,提出符合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最为迫切的任务。提出这一目标,需要深入考量和反思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特色究竟是什么?究竟代表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从马山县域内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生发的民族风情文化来看,传统的民族节庆具体包括:春节、元宵节、三月三壮族歌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敬老节、达努节等内容和形式。壮乡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歌圩、抢花炮、赛鼓会、踩花灯是当地主要的民族风情,其中壮族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则是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特色文化。通过对以上传统特色文化的梳理、分析和挖掘,我们初步提炼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独有特质:“西南百越风范、八桂壮乡特色、民族交融风格、民间艺术典范。”这一概括总体上精练出马山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鲜明特色与魅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马山县要抢抓机遇、因势而为、顺势而发、乘势而上,加快和提速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步伐。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应可如下定位:建立适应马山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市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要求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体制机制,确保传统特色文化资源适度保护与开发的动态平衡,实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传统特色文化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率,获取优质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综合效益。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选择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因其身所具有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而成为世界各国进行资源开发利用的热点。马山县在整体交通区位、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认为,作为西部后发展地区中的县域,马山县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可具体操作的策略,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模式选择上提出“整体保护、丰富形式、再现遗风、延续场所”的“互推共进”模式,即保护与开发互为推手、传承与创新彼此推进的发展模式。

“整体保护”是完整地保护传统特色文化赖以依存的物质形态的人和物,以及非物质形态的民族习俗、交往习性、生活习惯、地域方言,使其不致因某一载体的缺损影响核心文化的寄存与传接;“丰富形式”是原来乡土社会中的文化形式在市场社会商业文化的激荡下,通过升级和优化传统特色文化的内在功能和表现形式来恢复和提升传统特色文化生命力;“再现遗风”是充分保留传统特色文化的基因与内核,借助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再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魅力与活力;“延续场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产条件、生活方式不断改进和改善的基础上,注重在城镇街区、街道的空间尺度、建筑风貌方面与原有村落的居民生活方面保持延续性,保留传统特色文化得以施行和展示的场所。

三、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如前所述,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正在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化危机为转机、化劣势为优势,需要从战略高度审视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在严格保护中实现理性开发,在科学开发中实现有效保护,以适度合理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全面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和经费保障。在县域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框架和范围内,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乡村居民参与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接待、经营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县域居民在确实获得文化资源开发收益的情况下,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

(二)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历史与人文的紧密圆融,概括起来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格古韵新、返璞归真”的文化传承创新的法则。探寻和把握传统特色文化自身演进逻辑与发展脉络来探寻新形势下文化传承的新形式、新特点与新途径,运用富有时代特征、文化特色与县域特点的传统特色文化创新方式和载体,积极拓展新思路、拓宽新渠道、搭建新平台,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动态融合。

(三)坚持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群众参与、政府推动、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企业跟进是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复合力量。在坚持县域内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群众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向相关机构反映正当合理的文化发展诉求,政府部门在充分尊重群众真实意愿的基础之上商量办事,使各类参与、经营和服务主体均能够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将各项权益最大化,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不断向合作共赢、和谐共处的方向有序发展。

(四)坚持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原则

县域政府在统一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与实施标准的基础上,突出不同乡镇村落传统特色文化类型的异质化特色。统一原则集中体现在全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管理开发、艺术人才培养、文化艺术演出等方面的总体要求和统一标准;多样原则体现在满足不同文化类型的市场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不同文化资源与形式的比较优势,努力在县域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

(五)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建设应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通过广泛发动和组织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各种群众性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活动,让县域群众既能够共享传统特色文化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愉悦以及经济发展成果,又能够通过传统特色文化的推广和普及进一步提高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品质与内涵,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于传统特色文化创新的新要求。

四、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是其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基础和客观条件,传统特色文化的兴盛离不开科学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举措,具体而言,可以从保护与开发利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和区别对待。

(一)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主要对策

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文化资源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县域文化发展的愿意来看,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覆盖进行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与修缮。马山县辖7镇4乡(其中瑶族乡2个),15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420万,总面积234533平方公里,主要有壮、汉、瑶等15个民族[1]。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形式多样,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融合道教、佛教文化形态,具体涵盖民族语言文字、民族音乐戏剧、民族建筑设施等方面,对此应组织专门机构与人员进行广覆盖、全方位的普查、整理与修缮,以比较系统、全面、精准地了解和掌握县域内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总量、数额、分布状况、覆盖范围等文化资源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2.全面落实执行国家与区市有关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从国家宪法到地方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各类法律法规,凡涉及地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文献与具体条文,要分类收集、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公职人员、社会普通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与普及工作,以增强县域居民对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自觉意识与积极行动,形成全县上下共同参与、协同保护的良好氛围。此外,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破坏文化资源的违法活动,相关机构要联合执法,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加紧出台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政策、划定重点文化保护范围。对于马山县境内入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要有具体政策措施加以实质性保护,在保护资金、人员和机构方面充分到位。其他各类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要按其类型、特点和现存状况分类加以保护,列出具体的保护等级、划定保护范围,特别是对于濒临绝迹、消亡的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要实施强制性抢救保护,由专门机构与专门人员定期进行勘查、检测和修缮。

4.组建县域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政府相关机构出面组建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负责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就县域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重大问题以及文化资源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和委托相关专家对国内国际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问题进行跟踪和超前性研究;积极促进县域内外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专家和咨询机构间的交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研究。

(二)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建议

按照保护与开发并举的重要原则,在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保护的同时,也科学进行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针对马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特点,拟提出如下开发利用建议。

1.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龙头,把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置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推进泛北部湾文化交流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合作。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与地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可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做到远近结合、大小结合、点面结合、层次丰富、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构建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跨区域、跨国界的发展战略。

2.高规格投入。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马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将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鲜明的品牌和独特的形象推向市场,需要进行高规格、大手笔的资金、人才与政策投入。一是引入世界知名的影视机构与名人参与整体的宣传展示,突出高端效应;二是鼓励各乡镇着力挖掘和打造具有标志性的地方乡镇品牌,形成一乡镇一品牌的集约品牌;三是要精心打造马山独有的壮族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为核心标识的传统特色文化精品品牌,借助大型区域性、国际性的文化与经济盛会,将县域传统特色文化行销到东盟与世界。

3.高标准建设。马山县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质是集中围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第三产业以增强传统特色文化生存、传承、创新与发展能力的文化系统工程。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马山县必须在县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管理模式、产业集群支撑上统筹兼顾;在城镇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观念等更深层次完成“农民”向“社民”、“镇民”与“市民”的转变。随着以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结构进一步的调整和升级,发展和完善以小集镇、大城镇为中心的文艺市场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农业、工业及城镇交融、共促的进程对城镇化规模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以高标准建设满足马山县各族人民当前与长远的文化生活需要。

4.高品位经营。培育高品位低价位的文化演出市场,推动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善融合,是马山县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民族影剧院、民歌音乐厅、民俗博物馆、民间歌舞团等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演进场所和机构,是常年举办不同类型与题材的传统特色文化演出的载体,以高品位、低价位的文艺演出为社会大众奉献精彩的文化套餐。通过精心谋划与布局县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远景规划与经营政策,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并共享传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带来的增量效益与实惠。

篇6

【关键词】历史古镇;发展环节;文化特色;风貌优化

一、关于历史文化村镇文化风貌特色的分析

1.我国传统村镇的特色风貌保护的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对于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策略日益展开,一系列的历史文明遗产被得到保护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得到健全,社会上关于历史文明古镇的研究工作日益开展,实现了历史文明古镇的保护之路的正常开始。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得到申报的历史文化古镇是比较多的,比如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等,这都是符合国家历史文化申报的重要名镇。在我国的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也有一些尚未进行申报的古镇,比如桂林漓江古镇,陕西省白河县城关古镇等,这些古镇的传统文化特色面临着消失的威胁。

古镇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表现在其传统的城镇建设、人文文化的应用环节上,比如江南水乡古镇,该镇诠释了古诗中的小桥、流水的意境,无论是该古镇的建筑模式还是所表达的艺术特色都表现了一种传统古镇的美,是值得我们进行古镇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持的。与古镇传统文化风貌相区别的是,城市风貌实现了自然的人的应用,它是人类的自然生活的改造。通过对城市文化风貌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古镇的文化风貌,从而确保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延续。城市风貌的空间结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城市风貌区、城市的风貌符号等,在城市风貌的剖析过程中,可以进行村镇传统风貌的深入了解,其具备自身具体的应用结构,比如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造景观或者自然景观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并且即使是目前正在保护的,也可能面临着其传统历史特色消失的威胁。

2.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

随着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开展,关于历史文化古镇的相关保护法规不断得到健全,比如《关于保护古文化建筑的指示》、《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延伸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核心概念,所谓的历史文化古镇是具备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意义的,包括其街道、村镇等,通过对我国历史文化古镇的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持,可以进行某一历史进程的传统风貌的保持,比如其地方特色、特色民族风情。比如南方的丽江古镇,丽江古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汇集成了丽江古镇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体系的优化,可以保持其区域的建筑遗存特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弘扬,这对于当前社会的历史遗存研究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具备借鉴意义的。

二、关于古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分析

1.村庄传统历史遗产的保护

随着我国传统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案的应用,我国各个区域的传统文化古镇都得到保护。比如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于家村,这个村镇经过了相当长的时代变迁。根据相关历史考究,该村是明朝于谦的后人。该村镇的特点是石头房屋的建造,比如其建筑、街道等。并且该村镇的建筑特色是非常突出的,无论是其阁楼建筑还是四合院建筑都突出了其建筑文化的独特性。这是一种对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弘扬的生活方式,值得社会进行历史研究。像于家村这样的村落在我国的各个区域都是大量存在的,它们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性,实现了历史建筑格局的保持,具备良好的物质文化研究价值,村落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是现代社会研究历史的活化石。

村落传统特色风貌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其实现了当时时代的物质文化与建筑的融合,比如自然景观、建筑风格等。这些建筑的外在形式表现出了一些非物质文化,比如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对我我们研究过去的社会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了,村庄传统文化风貌的保持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明确当期的历史文化遗憾保护的紧迫性,展开相关规范措施的应用,确保其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色的延续性的发展。

2.当代村镇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

为了实现对历史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积极展开相关历史文化保护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当代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古镇的文化风貌的保持,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传统建筑文化文明与现代建筑文化文明的结合。通过对当代城市发展与历史古镇保护这两个环节的结合,实现当前社会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当然了,对于历史古镇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历史发展文明的保护,更是对我国传统文明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村庄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在村镇的景观、建筑、街道等,这些环节也体现了其文化价值方面,居民的日常生活模式等。通过对村庄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实现我国传统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村镇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保护。

在历史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不仅仅要针对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更要针对尚未被重视的村镇展开保护,从而确保中国历史文明文化遗产的延续,从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需要针对当地的具体经济情况,展开相关资金的投入,进行遗产文化建设、遗产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旅游行业的配合,实现历史古镇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协调。

三、结语

在历史古镇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风貌特色的保持,可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确保后代子孙对于民族文化的集成,从而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当然,历史古镇的历史保护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引起国家的相关部门的重视,实现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这两个环节的和谐,从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郝俊卿,吴成基.王雁林.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11-21.

篇7

关键词:视觉元素;传统文化;广告设计;民族化;本土化

广告设计在中国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最开始都是摸索阶段,模仿西方国家的设计形式,甚至是抄袭。到了近代慢慢进入自己的创新阶段,设计需要继承与创新,这就必然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当中,使设计的作品更有内涵和韵味,符合人们在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求。

一、传统文化与广告设计

(一)中国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引以为荣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中华民族共有的、是把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组织构成一种有机体系。传统文化怎么融合到广告设计当中去?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去,熟悉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把他提炼出来,进行加工,进行再创造。那到底有哪些元素或符合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包罗万象。下面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比如:诗词字画、祥云图案、中国书法、凤眼、秦砖汉瓦、皮影、彩陶、中国漆器、甲骨文、石狮、文房四宝、竖排线装书、汉字风筝、篆刻印章、中国织绣、京戏脸谱、中国瓷器、如意、如意纹、国画、汉代竹简、敦煌壁画、唐装、中国结、筷子、紫砂壶、剪纸、金元宝、八卦等。文化作为一个复合体,我们大概可以归纳为器物、行为方式、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等几大块。当然,文化也有他差异性。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同,必然产生的文化性也有差异。所以,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文化独特性,价值观、审美性、行为特征等都会有所不同。

(二)对广告设计的理解

广告设计是一种视觉设计,不管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都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设想和计划,这些元素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和色彩,通过这些元素符号传达给观众。产品广告目的是要达到刺激消费者,让他有购买的欲望,进而产生购买行为。公益广告是用情感去打动观众,引起心理共鸣。其主要目的都是要通过视觉符号去吸引观众,通过内容和美感去打动观众,最终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二、广告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个设计作品怎么样吸引人、记住并被感动。那么就需要通过出色的创意、丰富的内涵、足够的细节、切当的文案、图形语言、视觉美感、审美情趣、色彩品位、材料质地来表现……通过这些元素、视觉语言、形式法则进行有机组合,艺术化处理。这些文化元素就相当于设计作品的构件,构件很重要,有了好的构件才能构成好的作品。传统文化元素包罗万象,对我们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正是设计师们吸取营养的沃土。

(一)传统文化元素是广告创意的重要源泉

创意是广告设计的灵魂,那么好的创意怎么来,用什么元素去表现,用什么形式去表达?这是我们广告设计者要做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文化里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来源,民间故事也为人们熟知,诗词歌赋也可提炼为广告文案,能取得的言简意赅、韵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有一个体育健康频道的形象宣传广告,就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舞龙这一活动,并把场景安排在龙翔桥(杭州的一个著名景点),从而传达体育健康频道这样一个目标追求:为百姓的体育事业助力,让老百姓的“竞技场,无处不在”!在这个广告中,“民间舞龙”这一元素的运用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是一个非常好的的创意。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使广告设计更具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的图形或文案,运用到广告设计当中,符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即有深刻内涵,又有文化韵味,更具民族特色。有一则佳洁士牙膏的电视广告,人物形象都是中国普通的老百姓,有孩童、老人,乡村农妇还有城市情侣,每一个人都在镜头前展开自己的微笑,虽然表情不一样,但都是很单纯朴素的微笑,都显得健康自信。这则广告里的“微笑”元素的运用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持礼待人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佳洁公司致力服务中国百姓的企业文化追求。全国各地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又创造了各区域的文化特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各个地方的广告或各个区域的广告要想具有地方特色,就可以把地方传统文化发掘出来,融入到广告设计当中,这样才能突显出自己的产品特色。比如说有这样一则电视广告让人产生深刻印象,他引用了古诗词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杏花烟雨江南”,然后通过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水乡地方特色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能够引起本区域的受众的心理共鸣,带来强烈文化认同感,对外省的观众更多的好奇心,进而持续关注。还有安徽卫视的形象广告中的元素主要取自黄山的奇松、云海,黄山名闻天下,牌坊、马头墙等建筑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的特色。以上优秀作品说明,要想打造一个好的品牌,一个具有个性的品牌,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及提炼,是一副好的作品的前提好保证。还比如非常优秀的广告语“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我心飞翔、白沙文化”都是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精髓,利用谐音来打动观众。我们强调民族的,本土的文化,并不是对外来文化一概否认。对外来文化也是要消化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传统文化元素能提升广告的品位

什么叫广告的品味,优秀的广告为什么优秀,自然不能庸俗,自然要提升它的品味,有的广告非常低俗化,所以必然要受到批判。大多数广告的目标受众都是普通人,因此广告力求通俗,但通俗决不是庸俗。像雕牌洗衣粉“你泡了吗?你漂了吗?泡泡漂漂晾起来”受到批判,很大原因就是其低俗化的表现。例如有一条电视广告,他的主题是“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通过诉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喜事,非常通俗,贴切生活,但是非常的典型、到位。即使是那些小众诉求的商品,也要注意品位问题。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运用和借鉴,对于落后的、低俗的要摈弃。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一)传统符号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如龙凤纹样、万寿图、福字等等,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有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传统元素符号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更富有时代的特色。比如说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著名的植物、一些图腾、代表性的动物,如龙、麒麟等,这些传统符号具有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形式也非常独特,通过改造和提炼,运用到广告设计当中去,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去重新历史文化的完美,这样具有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作品,富有时代的特征和深刻内涵。

(二)传统文化意蕴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中表应用非常的广泛,文化意蕴深厚,文化意义非常重大。在运用上不是直接拿来,必须经过提炼加工,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去表现。比如用中的山水画来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中国结,他的象征意义就非常独特,代表着团结、祥和、幸福之意;还有中国文化中的的谐音来暗示吉祥的含义;中国的古字画,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中国的瓷器等等。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广告设计离不开色彩,色彩是广告设计的生命。色彩的象征意义很重要,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具有传统民族特色,象征吉祥如意,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内涵。我们要善于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发掘色彩的象征手法,借鉴传统美学的审美理念,运用到现代的广告设计当中去,使得广告设计作品更具民族特色,提高作品的审美品位和艺术特色。色彩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非常重要,没有情感的作品是空洞的,没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是平淡的。比如说:奥运五环的标准设计,它是由奥运五环的蓝、黑、红、黄、绿这五种颜色组成的五角星形状,还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现代的造型蕴含着民族特色。这个标志可以说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一种完美结合。这个作品的成功,正是这种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

四、结语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广告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从事广告设计教学的老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民族的即世界的。传统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善于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广告设计相结合,多把民族的、民间的、乡土的、传统的各种象征与神话内容运用的广告设计中去,把本民族传统艺术风格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及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融合,才能使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威廉•阿伦斯著.当代广告学[M].丁俊杰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法]热拉尔•拉尼奥.广告社会学[M].林文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8

[3]丁长有.广告传播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7月版

[4]朱筱新.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10

[5]王健.广告创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6]陶东风等主编.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服装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分析和研究

一、前言

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具备了较好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服装的质量和艺术需求,其不仅需要服装具备较好的现代化元素,也要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来满足自身对传统文化的需要,满足对服装美感和内涵的精神需求,来传承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服装产业发展目标。

二、传统文化渗透在现代化服装教学中产生因素

1.传统文化中具备较多优秀的艺术元素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来说,其艺术元素具备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其具有不同的服装文化形式,包括旗袍和唐装、汉服等等;其具有不同的颜色特色,如中国红等等;其具有不同的构图特色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不同的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特色,在现代化服装教学和设计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在现代化服装教学过程中,其可以在实际的服装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可以在结合现代化服装设计元素的基础上,整合传统服装文化艺术的特点,学习传统服装设计形式特点,借助传统服装文化的颜色优势等等,来进行服装的设计和学习,具有实际应用性,其可以作为学生进行服装设计的基础,可以保障服装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现代化服装教学的目标。

2.文艺复兴带来的影响

服装教学是职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设计人才,其与社会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与社会市场的需求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具有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人民群众也开始不再满足当下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形式,其增加了对传统文化内涵和多样性元素需求。因此,现代化服装设计教学要与传统文化的元素相结合。文艺复兴是当下社会的一个大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在国家开始增加对文化遗产和传统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增加了对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面对这一形势,服装教学要紧抓这一机遇,来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来实现现代化服装教学的发展,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丰富现代化服装设计风格和形式。

3.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带来的影响

对于服装教学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也要注意把传统文化教学和学术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为日后的服装设计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设计出更具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服装。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家文化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其较为含蓄和内敛,是较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化服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传统儒家文化和服装史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不同时期的儒家文化特色,了解不同时期服装的种类和形式,分析服装产生的背景,分析不同款式的服装和儒家文化的关系,了解当时时展的文化背景,知道不同时期文化发展对服饰的影响和作用。儒家文化在传统服装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在秦汉时期的色彩,其色彩较为深沉,和传统儒家文化的内敛和低调较为相似。 把儒家文化和现代化服装教学结合,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多样的服装设计形式,也可以学习到众多文化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利于学生创作出较为丰富多姿的服装作品。

三、在服装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渗透问题和解决办法

1.应用较为单一,灵活性较差

F阶段,我国正处于传统文化发展时期,国家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增加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度,进而带来了传统文化学习。对于服装教学来说,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对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基础和发展的体现,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极大影响。但是,对当下的服装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教师在发展教学过程中,存在自身的教学弊端,对传统文化生搬硬套,较为单一 ,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学缺失灵活性,进而导致和服装教学协调性较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服装学习紧密结合,导致传统文化不能良好的渗透到服装教学过程中,降低了传统文化的实际教学意义,使得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具备实际应用性。面对这一形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涵养,增加学生对不同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度,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服装教学紧密结合,把其和服装教学融会贯通,不仅可以保障教学的实际意义,也可以增加教学灵活性,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和服装教学的发展目标。

2.时代感的缺失,没有及时创新

对于传统文化渗透来说,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单一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没有给予传统文化新的教学元素,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实际教学意义。对于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来说,其不单单是要对文化进行传承,也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把其和现代化服装教学紧密相连,建立在发展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教学。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道家道法自然这一文化进行渗透,其仅仅是单一的进行道法自然的教学缺失实际教学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道法自然和当下保护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把传统道法自然教学和服装设计和材料相结合,可以实现现代化传统文化教学和服装教学发展大目标。

四、结论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服装教学中产生的原因具有实际意义,其主要是传统文化自身的优势和文化魅力带来的,其不仅可以对服装风格和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和丰富,又可极大的满足当下人民群众对服装的需要,满足现代化服装产业的发展需要,满足现代化服装教学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严红烨,黄亚楠.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106-108.

[2]傅成. 浅谈服装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 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05:61-62.

[3]王萍. 论服装设计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J]. 科技信息,2011,17:617+642.

[4]王佑镁,陈敏. 民族传统文化整合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探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0,01:104-106.

篇9

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其目的是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在教育理念上,立足文化源流与文化精髓;在教育抓手上,完善文化窗口教学体系;在教育路径上,探索优化资源与开放教学。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优化资源;开放教学;教育实效性[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商业街的繁荣,环境设计是商业街繁荣昌盛的重要工作。本文从传统文化的继承现状出发,分析与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融合的现状,并为加强商业街环境设计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传统文化;商业街;环境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城市发展水平非常高,我国的各大小商业街,更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长沙的黄兴路,最早建于1930年,如今有几十年的历史,自从21是初黄兴路南段改为步行商业街之后,这里一下子成为城市最热闹的地方,非常繁荣昌盛,沈阳的中街作为当地最著名的商业街,早在明朝就开始改建,曾经的东北第一街,如今成为东北历史悠久、交易繁华的商业区,在中街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商店。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作为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不仅有着近现代的特色,成为名扬四海的步行街。还有南京的新街口,作为当地商贸商务中心,南京新百、中央商场、金鹰国际、商贸百货、大洋百货和东方商城等大型商业企业,在“都市圈”市场中形成了较强的集聚辐射功能。还有广州的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等商业街,有着非常显著的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非常大,城市的发展也开始模仿西方城市,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方的建筑也可以模仿国外的建筑设计,一些商业街的环境设计也是参考西方的商业街风格。总的来说,现代商业街越来越少传统文化的色彩。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融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加现代商业街环境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非常大,国内的城市发展也开始走西方化路线,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设计风格开始受到欢迎。国内很多商业街出现了意大利式风格、巴黎风格,例如广东佛山某商业街、清远某步行街等地,出现了大同小异的意大利式风格,走在这些步行街,可以看到步行街的地面、商店橱窗、街边的照明以及植物花卉、雕塑等都是纯西方化。很多游客及当地老百姓都反馈“现代的商业街都变成的西方商业街,没有本地的特色。”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的融合,有助于增加当地的商业街特色。例如广州的北京路步行街,这里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挤满了人群,北京路步行街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的商店或者高档的百货才会吸引这么多人,答案是否定的。北京路步行街的商店也主要是麦当劳、肯德基、耐克、匹克、乔丹等品牌店,同时还有一些老广州的小吃等,这种商店与小吃在广州各步行街到处都是,但是为什么北京路会变得如此火。经过深入调查,很多老百姓反馈到来北京路除了逛街之外,更是体验老广州文化,这个步行街的环境设计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北京路的牌坊设计、千年古道还有挂在树上的灯笼等,一到晚上这个步行街就变得非常迷人。因此,每天都有大量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北京路游玩,感受这个步行街的特色文化。

(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变得非常缓慢,特别是当代青年人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支持力度比较小。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对国内商业街的影响非常巨大的,很多城市的商业街充满了西方文化,例如很多城市商业街摆满了外国的雕塑,这种现象对于青少年来说影响不大好,许多儿童在跟父母逛街的时候,一下子认出了米老鼠唐老鸭、麦当劳叔叔、柯南等,但是儿童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却一点不懂。因此,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的融合,增加现代商业街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这里不仅有“鸡公福”卖揽,西关、东山旧文化,同时也有岭南“落雨大,水浸街”等民谣,上下九商业街还有岭南山水豆腐、芝麻糊、猪脚姜等南方小吃,可以让游客真正体验岭南文化。佛山的祖庙步行街商业环境,除了有西方风格的橱窗、路灯,同时还有岭南的雕塑,包括黄飞鸿、咏春拳、李小龙等,商业街同时有佛山的醒狮展览,让广大游客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各大传统民族节日到来,商业街就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例如中秋节,商业街摆放着中秋节的灯笼、月饼以及对联等,春节更是充满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色彩。

(三)有助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增加归属感

俗话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很多时候在外面拼搏的游子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家乡面貌已经完全改变,难以找回童年的思念。例如很多东北的年轻人南下打工,两年后回到家乡,走在商业街的时候,发现当年的各种旧建筑、当年的风貌也完全改变,因此很多提到“家乡不再是过去的家乡,商业街已经没有家乡的味道”。加强传统文化与商业街环境设计融合,增加商业街当地特色文化,例如大理古城商业街,在原有古城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了大理州的特色文化元素,包括各种锦旗、当地小吃等,一些大理州从小离家的老百姓回到家乡,一下子能够找到童年的影子,增加归属感。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融合,有助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例如南京路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过来,经常有人在这里举办书法展览。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融合措施

(一)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基础上进行商业街环境设计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现代商业街的环境设计风格多样,不管是华东地带的南京路,还是华南的北京路,甚至是东北的中央街等,都颇有自己特色。商业街的环境设计,包括街道、路灯、橱窗、外墙等,在现实中很多地方大肆改造商业街,要对一些建筑物进行拆迁。例如当年的梁思成、林徽因纪念馆,就是因为商业街的改造导致拆迁,并没有及时重建,名人的古迹自此消失。在我国,每年都会有很多城市的商业街进行改造,各种旧的建筑物以及文化古迹开始遭受到各种破坏,例如广州某商业街在08年改造,当时仅仅重视商业街的环境设计,将一些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等进行拆除,整个商业街看起来很华丽现代化,但是再也没有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因此,商业街环境的设计,应该要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例如广州的龙洞步行街的商业环境设计是很成功的例子,当年龙洞要改建成商业街,邀请了很多环境设计师进行设计,最终整个商业街的街道、橱窗以及路灯都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但是唯一不变的是龙洞步行街老牌坊以及耕牛雕塑,老百姓来到龙洞步行街,不仅可以感受到现代商业街繁荣,同时能够体验到龙洞步行街的过去的历史与文化。九升国际商业广场,是淮安当地著名的商业中心。淮安市,不仅是总理的故乡,更是古代南船北马的交汇之处,这里能够体验到南北方的文化。淮安市商业街,不仅有大型的商业建筑、华丽的超市餐饮娱乐场所,更重要的是九胜国际商业广场是淮安古城内非常重要的商业建筑。这里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主要是淮安商业街的环境充满了厚重大气的文化气息,走在当地商业街上,可以看到屋顶设计颇有传统特色,屋顶坡度适中、檐口处理简练,运用玻璃体将传统屋顶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总的来说,淮安商业街的环境设计,始终是以保存当地文化特色为基础。

(二)加强传统元素符号在现代商业街的应用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文化元素符号,包括一些传统民族节日标志、宗教标志以及各种图腾标志等。例如拉萨一些古镇商业街,由于这边有着比较浓厚的宗教朝圣习俗,因此商业街有着喇嘛教、天主教等符号标志,整个街道挂满了喇嘛教标志的图案,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文化。而在兰州一些商业街,就会将名扬四海的兰州拉面符号作为街道的重要标志,让游客来到这里就感受到浓厚的拉面文化以及兰州传统习俗。南方的福建泉州,商业街的设计,也有带有泉州文化元素符号,包括泉州的丝绸图案等。西安、开封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商业街的设计更是布满了各种文化元素符号,例如西安兵马俑附近的商业街到处挂满兵马俑图案,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兵马俑文化。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看,要在设计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尊重本民族传统元素,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点,具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特色的现代商业空间环境。

(三)运用色彩与光线营造颇具特色的商业街氛围

商业街的设计,色彩与灯光的运用非常重要,很多时候老百姓在晚上逛商业街,容易受到灯光的吸引。例如北京路步行街的灯光,不仅有现代城市特色,而且有着传统文化特色,让许多游客流连忘返。现代商业街的环境设计,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习俗,选择合适的灯光及色彩,例如商店墙面的墙纸、以及地面的砖块颜色等,如北京的王府井,以红色为基调,色彩浓重,可以让人领略到强烈的民族气息以及生动的韵味。

三、总结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商业街的繁荣昌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当今青年的责任与义务。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的融合,有助于增加现代商业街文化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其次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最后有助于陶冶人的思想感情,增加人的归属感。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街环境设计融合,首先要保存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加强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的运用,最后运用色彩与光线营造颇具特色的商业街氛围。

作者:龚京美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瑶婷.以文化体验为特色的重庆步行商业街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2]杜雁.历史性步行商业街户外环境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3]林楠,王葵.传统商业街的文化性修复———北京东四北大街环境整治的设计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7(5):23-26.

篇10

关 键 词:老弄堂 传统文化 景德镇 城市发展 融合

引言

老弄堂见证了千年瓷都的变迁,是景德镇传统文化和城市魅力的精华。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和工业化生产的推广,加之人们对老弄堂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关注程度不够,老弄堂逐渐失去原来的味道,产生了诸多问题。目前,延续传统文脉与保持地域特色,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共识。如何保护、更新老弄堂历史街区,让其重现生机而又不丧失自身的文化魅力,是当今景德镇城市更新设计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景德镇老弄堂概况

景德镇老弄堂形成于五代、宋,成熟于明清,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弄”之说,其建筑类型主要有民居、店铺、会馆、制瓷作坊、窑房等。这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更是千年古镇风貌变迁和陶瓷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舞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时至今日,景德镇老城区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民居、瓷作坊,和以它们为元素而串联起来的老弄堂。主要集中在南起小港嘴,北至观音阁,东起马鞍山,西至十八渡、三闾庙的范围。尽管我们很难再看到建国以前完整的老弄堂,但是,能够在今天见到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的老弄堂的城市已经为数不多了。

随着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人口增加和旧城区改造,部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老弄堂受到破坏,公共基础设施逐渐陈旧,交通变得拥堵,空间环境日益局促,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老弄堂更新改造刻不容缓。

2.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的内容

老弄堂是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基础,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按其存在形式主要包括两部分:有形遗产(也称物质文化遗产,如古民居、古作坊、古窑房为代表的老弄堂建筑、古窑址、陶瓷文物甚至弄堂格局、空间秩序、环境风貌等)和无形遗产(也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制瓷工艺、传统民俗等)。两者是皮与毛的关系,有形遗产是无形遗产的载体,无形遗产在有形遗产上累积、发展。它们是景德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

3.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关系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目的相同:保护是为了留下丰厚的文化资源,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水平;城市发展是为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充实便捷。

保护老弄堂传统文化是景德镇城市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保护就是最大限度地延长老弄堂历史街区的寿命,挖掘、发扬瓷都的历史文化内涵,吸收和综合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并赋予现代意义,使保护与发展结合,确保景德镇城市的特征与个性的延续,使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和谐统一。同时,景德镇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城市的进步就必须承扬地域传统文化,促进景德镇城市发展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创造出富有个性、延续传统的地域性特色城市景观。

4.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研究意义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相融合对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有利于保护老弄堂格局,传承景德镇特色建筑文化,展示城市魅力;有利于继承千年制瓷及历史民俗文化,宣扬瓷都地域特色,使城市的发展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整合经济、文化、旅游资源,创造瓷都新气象;有利于创新城市形象及亲和力,连接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促进景德镇再现古镇风貌并缔造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名城。

5.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原则

5.1以人为本原则

居民是老弄堂的主人,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以保护老弄堂传统文化、服务居民、促进景德镇城市发展为主。首先关注老弄堂居民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可借助原有的民居、商铺等场所适当统筹,合理规划,保留并强化其生活氛围,让老弄堂环境具有亲切、宜栖、多样等特性,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具场所魅力,突出居民的主体地位。

5.2安全性原则

老弄堂建筑大部分是砖木结构,由于长期风雨侵袭,缺乏维护,有些已成危房。为真实反映历史,老弄堂建筑结构一般是不允许改变的,在工艺上使用原技术与材料本身就是古建筑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部分不妨碍建筑原真性表现的地方,如建筑内已破旧不堪的木楼板,可采用混凝土现浇楼板等现代建筑材料来替代。保证建筑结构上的安全,使古建筑满足现代防腐、消防安全的要求。

5.3时代性原则

任何历史建筑都不可能完全保持它建成之初的状态,因而对老弄堂传统文化的保护是指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同时保护它自身的特色,不是禁止改变,而是对发展要加以控制。不应过分强调保护传统文化而牺牲城市环境的舒适性和创造性,要使城市有机生长、协调发展。

5.4可持续发展原则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与周边城市环境如何融合、如何可持续科学发展等问题的探索。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是作为历史产物和未来改造者对当代的一种理解,不只是为了过去而尊重历史,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历史。既对老弄堂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又能确保传统物质空间形态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形成和谐的关系。

6.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方式

景德镇既要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参与到现代文明中去;又要传承历史文脉,使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现代语境下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拘泥于形式的延续,而必须通过传统与现代的交流和互补,创造具有个性的城市景观特色空间。

6.1借鉴、更新保护理念

景德镇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的城市,只有更新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理念,才能使传统永不褪色,创造出景德镇独具个性的城市魅力。通过现代语言和设计手段呈现传统要素,借用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形式和技术,营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特色环境空间,使景德镇城市能够依托特有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魅力,如将老烟囱做成广告景观塔之类的设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似乎可以感受到在现代文明笼罩下的历史回音。

6.2老弄堂格局保存与完善

老弄堂街巷多、分布广、面积大,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首先要保存、保留老弄堂传统街区的独特布局。整体遵循原有的网状式格局,集中整合、全力打造老弄堂。通过整体布局和详细分析,将南起珠山路北至观音阁,东起莲社北路西至昌江及三闾庙划定为重点保护区。以已具备基础条件的前街(中山北路)和改造后的斗富弄为依托,以纵横交错的老弄堂为经纬,以古窑房、古作坊、老店铺等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统一为特点,在整体上形成一个代表景德镇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区。在保护好相应的历史遗产的同时,可考虑在老弄堂与新城区交接处局部打破传统构型的限制,作为与现代城市的过渡性区域,形成适宜人居、休闲的开放空间,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

6.3老弄堂传统文脉的传承

城市不更新就会衰落,但城市发展不能摒弃历史,从理论上讲,城市最深刻的特征在于它的文化,而文化又常常深植于传统中。任何一座现代城市要想获得独特的精神内涵,对传统文脉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老弄堂是景德镇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传统文脉是景德镇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所在,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遗迹和风貌。尊重历史、保护遗迹、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文脉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使这些沉淀着悠久岁月的老弄堂传统文化与现代景德镇城市空间有机互融。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新的内涵和形式,使老弄堂文化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成为景德镇永恒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象征。

6.4老弄堂陶瓷特色的突显与延续

现今“特色城市”的城建理念逐渐被大家所重视。老弄堂拥有悠久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资源,是打造景德镇不可多得的特色要素。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和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中,需要把陶瓷文化的特质巧妙地体现出来,在陶瓷文化内涵的挖掘、利用上下功夫。通过各种手段,弘扬陶瓷文化,培养民族精神,营造人文氛围,将陶瓷文化特色显现和传承下去。

老弄堂中对原有制瓷作坊、窑房的恢复,传统民居、会所的开放,陶瓷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传统制瓷工艺的展示,陶瓷世家、当代名人陶艺工作室及各式陶瓷店面的设立,无一不根植于陶瓷文化的传承。同时,陶瓷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已很成熟。选取代表性的点和独特视角对陶瓷文化进行再现和重构,以雕塑、壁画、墙地砖、公共设施等可感的艺术形式介入弄堂环境空间,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有助于彰显和延续城市文化特色。

6.5老弄堂建筑保护及创新

建筑本身就是老弄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多为二、三层,以线性布局为主,整体统一,呈现丰富的徽派建筑风格,多用以维修窑炉而废弃的窑砖修成,兼顾明显的地域特色。要正确认识老弄堂传统建筑形式的精神和内涵,使景德镇城市建筑植根于传统文化。在保护老弄堂建筑文化的前提下,对老弄堂建筑进行保护、修复、更新、扩展。不仅要注重历史文化性,还需融合时代特征,发挥创造性设计思维,让老弄堂建筑能够融入现代城市发展当中,同时又影响新建筑,使现代景德镇城市建筑能够吸收传统中的优势元素,形成一种互相融合的局面。例如用简化、变异等手法对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形体(如马头墙、牌坊、窗格等)进行设计,创造出地域化、人文化的建筑符号,使之升华为大家认同的标志兼具时代特色。这些设计保留了传统特征的同时,体现出文脉的延续和时代特征结合的创新精神。只有立足城市环境特点与要求之上的合理保留与改造,才能满足人们对新时代审美情趣和功能的需要,创造和谐有序又富于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样式,并达到空间情调的协和感。这样才能加深时代性在老弄堂传统精神上的延续,让老弄堂传统文化在现代景德镇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展的作用。

6.6老弄堂民俗风情的承扬与再现

老弄堂是人们解读当地文化、民俗民风最快捷的窗口。现今,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制瓷业的发展,源发于老弄堂的民俗民风,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已发生演变。作为老弄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化纽带。

在景德镇城市发展中应从深层次去把握当地独特的传统民俗风情,为民俗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空间。首先,结合每年一届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把一些传统的行业庆祝如烧灯窑、唱堂会、拜风火神、暖窑神等作为展示传统文化的纪念活动举行。其次,择重点恢复部分老弄堂原有的会馆建筑。会馆是老弄堂制瓷行业同乡联络聚会,同时又是祭祖、举行春秋大祭、行业执事的场所。会馆是老弄堂民俗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恢复其场所特征,有较高的纪念价值。另外,结合当下出现的“陶艺热”现象,根据城市空间布局,设置一定数量的陶瓷艺术家工作室、陶吧等,作为对新出现的民俗活动的回应,必将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6.7老弄堂旅游的挖掘与开发

老弄堂是在千百年制瓷发展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建筑景观、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共为一体,是景德镇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努力发掘老弄堂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景德镇城市文化新名片。围绕传统文化旅游为主题,依托老弄堂的历史风貌,融入当下生活元素,将老弄堂打造成特有的陶瓷文化氛围旅游休闲景区。区内设有古建筑文化展示、陶瓷文化旅游、瓷器购物街、陶瓷名人作坊、民俗文化展示、特色地方餐饮等具有历史性和代表性的景点项目,融入参观旅游、陶瓷购物、考古研究、古建筑开发、休闲娱乐的文化产业链之中。先要加强老弄堂旅游资源保护,改善环境面貌。重点建设入口景观、重要古建筑、陶瓷购物街、老弄堂会馆文化区等核心景区,完善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除了老弄堂旅游景区特有的优势外,借助与其相邻的已开放的御窑厂、龙珠阁、昌南阁文化旅游区,最大限度的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必将对瓷都文化产业和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结语

老弄堂作为景德镇千年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担着融古纳今的作用。要使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必须构建属于自己的当代城市发展文化理念。在尊重老弄堂现有条件和传统文脉的同时,也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自觉地吸收先进文化。以现代文明的最新成果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味,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使老弄堂在景德镇城市建设中进一步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并与现代城市相契合,共同烘托出千年瓷都的深厚韵味。

本文为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历史?延续——关于景德镇老弄堂的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互融的设计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G2011095)

参考文献

[1] 陈雨前,江华.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0月

[2] 江华.景德镇老城区陶瓷历史文化及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探讨[J].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3] 傅筱,高庆辉,马骏华.探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景德镇老城区的保护与改造规划设计[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