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基本知识

篇1

关键词:茶文化;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3-02

.

茶文化是人们通过对茶的自然属性的认识和利用所产生的全部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茶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和人文序列的全部过程及其结果[1]。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2-5]。近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茶艺与茶道》、《中国茶艺》等相关课程,深受学生喜欢。自2003年秋季以来,笔者面向我校全体本科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茶文化》,旨在通过茶文化学习,使学生了解茶的基本知识和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以茶悦己悦人,丰富生活;弘扬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及其精神。《茶文化》课程自开设以来,已有6000多名学生选修,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对茶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较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茶育人力度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结合课程实际,探索和实践了如下教学改革,从而明显提高了本课程教学质量,同时真正实现了课程目标。

一、调整教学内容,兼具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

在《茶文化》开课之初,课时为30学时,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科学性(茶叶分类及其特点,茶的特征特性,茶叶冲泡与品饮,茶叶加工与审评等)和文化性(茶叶历史与现状,国内外饮茶习俗,饮茶艺术等)的知识。根据课后了解,多数学生认为在参加该课程学习后,自己对茶的特征特性有了一些了解,开始尝试科学泡茶饮茶和品味一些茶文化,但是,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偏重于茶文化的科学内容,而未充分体现茶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并且茶文化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素质教育功能没有很好实现。后来,随着学校公共选修课改革,该课程课时调整为20学时,加之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来源广泛,包括文、理、农、工、经、法等不同的专业,学生学科差异大,基础知识有别,因此,非植物学科的同学往往对茶学专业知识理解较困难,而通常情况下,公共选修课选课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兴趣感与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授课内容作了调整,既能包含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融入了茶文化的修身养性、提升素质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能够“以茶修德、以茶立美”。目前,已经形成茶史(茶的起源与传播,国内外茶叶产销和应用现状)、茶类(茶叶种类及其特点,名茶,茶叶的选择)、茶叶泡饮(泡茶用水与茶具的种类、特点及其选择,茶叶冲泡与品饮方法)、茶与文化(国内外饮茶习俗,茶艺,茶文化作品赏析,茶之名人、掌故与传说)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大主题内容。经过实践表明,该教学内容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又不乏艺术性和实用性,因而很受学生喜欢,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提升。

二、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活跃,吸引力更强

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相联系,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法[6],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具有文化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的茶文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于学生充分理解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讲授式、提问式、讨论式、自讲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教学传授茶文化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例如,在讲到茶叶分类的时候,先说出几个茶叶名称,让学生回答这些茶分别属于哪一类茶叶,并简单说明依据,之后带着这个问题,讲授茶叶的分类情况及其特点,并对这几个茶叶类别逐一确认。这样,学生就会在疑问中认真学习茶叶的分类知识,从而加强了对茶叶类别及其特征特性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每次上课时,首先针对上次课内容提一两个问题,抽点学生回答,既加强了课程内容的上下连贯,又帮助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上课过程中,也偶尔提出一些小问题,可以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设立一些相对独立的小主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制作成一个讲课式小课件,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课,同学之间相互点评,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的资料归类整理、语言表达和课件制作等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依赖于黑板、板擦、粉笔等这些简单教学工具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大大增加讲授效率,而且“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被各高校教师广泛应用,改变了单一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教师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7]。笔者在《茶文化》课程实践中,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同时,采用VCD播放、网络视频资料播放、影视剪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茶文化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清晰的感性认识,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升华;此外,关于茶叶分类、名茶、茶叶冲泡等内容,授课时以实物进行展示或演示,形象又直观,生动又富有艺术性和美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也培养了审美情趣。因此,电化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视频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本课程的艺术特色。

四、开展品茶论道活动,将知识溶于实践,将理论得以升华

通过茶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传播茶文化知识,还可以修身养性,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提升个人素养。因此,开设品茶会,在以茶营造的和谐安宁的意境中,将所学基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认识不同茶类,鉴别不同茶叶的色、香、味、形等特征,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茶知识的理解;品茶活动中,同学们参与备具、分茶、冲泡、品饮、讨论等各种环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学们既通过活动亲自实践了茶叶的冲泡与品饮,又有效地实施了自我参与、乐于奉献、积极思考、相互配合、乐于交流等素质教育,同时还以茶联谊,丰富人生。当代大学生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的思想迷茫,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上当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宠爱,劳动观、节约观念极为缺乏,人生观、价值观也十分模糊。然而,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3],突出了茶文化鲜明的育人作用,因而笔者结合讲课内容,充分利用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倡导质朴、平和、奉献的精神,尊敬他人,认真处世,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茶如人生”的专题讨论活动中,让学生以茶引言,以茶助兴,畅谈人生,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发展情感与态度,将茶道精神得以理解和升华,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学习、生活、工作和人生,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正确观念的确立。

总之,茶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茶文化课程应该充分发掘有益资源,积极践行其育人功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后,教学内容更符合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也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使得课堂形式更丰富,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茶德思想的有机融入和传播,促进了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目标。课程结束后,对该课程学习前后的对比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茶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深理解,尤其茶的保健功能和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而且在思想上有了积极乐观的变化,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开始加强以茶“修身立德、悦己悦人”的熏陶。当然,充分发挥茶文化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依旧任重道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人生观念的正确树立也是多方面协同作用的结果,茶文化教育只是其一,虽能寓教于乐、以茶育人,在各种茶事活动和茶文化“沐浴”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教育学生,但仍需要结合其他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树红,王建军,翁蔚.弘扬校园茶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4):24-26.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3]朱海燕,肖力争,刘仲华,徐仲溪.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4]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业,2009,(6):29-32.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6]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30.

[7]杨慧芳.从中西对比看我国高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J].教育探索,2003,(8):71-73.

篇2

【关键词】茶文化;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1.前言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能在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等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程,因授课教师有限,开课班级太少,在全院影响力小,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等问题。鉴于此,笔者着手对本课程教学方法、开课形式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改革

2.1改变教师“角色”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主体地位,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显出不足,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设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修《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每次开讲新内容,笔者都会让学生争相发言,讲述本地域有特色与茶文化有关的习俗,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到教学中来。2.2改变教学“手段”2.2.1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制作好教学课件,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茶艺课件的制作方法,不要把课件制作方法简单理解为制作软件的应用技术,这仅是一个方面;有两个原则是不应忽略的,一个是审美原则,比如色彩搭配,针对视频通常遵循三原色(RGB)即红绿蓝,因此页面主色尽量不要突破三种颜色,不然的话会让人眼花撩乱;二是图文并茂原则,尤其是像这种更需要呈现意象的文化传承类课,要学会将课件和现场实操有机结合,呈现“以形之象,传意之美”的高颜值的文明古国文化。课件内容务必“语言流畅、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用图说清的尽量减少文字,图文并茂中的图力争原创,符合教学内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具、泡茶用水等章节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引用《红楼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2.2.2在《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实训室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赏和沏泡训练,使学生拓展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茶艺实训室的主要实训项目有:识别并了解各式茶具的功能及用途、各种茶叶的鉴别方法、茶艺的基本要素、茶艺的分解动作及训练、乌龙茶行茶法、红茶行茶法、绿茶行茶法、普洱茶行茶法、花茶行茶法等。通过茶艺实训,使学生能够辨认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普洱茶、铁观音、冻顶乌龙茶等名茶,熟悉掌握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并进行茶艺表演。实训室的建设必须坚持茶艺实训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必须具备屏风、字画、插花、多媒体等设备,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其涵盖美学、表演学、音乐、美术、设计等艺术元素,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背景文化对各类茶艺进行创作和演绎,设计合理科学完整的茶艺过程,在合理、科学、完整的基础上设计富有美感的茶艺。

3.大力推广《中国茶文化》教学

3.1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些年,有不少地方结合当地茶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而我州既是茶叶大州,又是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让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为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恩施职院应该大有作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导游基础》、《旅游文化》中虽然已涉及到茶文化,但内容简单,短短的几个学时远远不够了茶文化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等课程非常重要。3.2弘扬中国茶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茶文化》作为公选课:其一能开辟学院其它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其二能使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从自然的角度认识茶,从文化的角度评析茶;其三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培养师资,在全院各大专业推广茶文化的学习。3.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饮茶作为保健康乐,净化精神,传播文化的纽带,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应社会上许多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企业和茶叶爱好者的需求,进行社会培训和职业能力资格认证,提升各大企业形象,为精品名牌的实施和发展打下基础,同时突显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茶文化;新课改;茶学专业;英语教育

1 高校开设茶学专业英语教育的价值分析

1.1 促进传统优秀茶文化的传承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上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汲取了儒家、佛家以及道家的思想文化精粹,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其带有鲜明的中国色彩。随着英语教育在我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出现了崇洋的情结,热衷于西方的各种节日习俗,而对于本国传统的风土人情却漠不关心,使得我国传统文化日渐凋零。而茶学专业与英语教育相结合则是拓宽了茶文化的弘扬之路,其本质是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到现代英语教学中。大学生通过现代英语这一方式接触茶文化茶学专业知识,透过另一种视角来了解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对比下,我们茶学专业知识的中国韵味会愈加鲜明,而大学生也会在潜意识中主动肩负起茶文化的传承使命,对茶学知识进行去粗取精式的消化吸收,从而促进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2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一种与外国非本土语言使用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大学生通过系统的英语教育储备了一定的英语文化知识,茶学专业在渗透到英语教学课堂中时,其将能习得专业的茶文化英语表达术语,进一步完善其茶学专业知识系统库。一旦学生的茶学英语知识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其也就具备了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将本土的茶文化知识以英语形式介绍给外国人,知道如何以一种被其认可接受的方式呈现中国博大精深的茶学内涵,也能将茶文化精神内涵带进到世界大舞台。同时,外国学生在进行英语课程学习时,也能通过茶学专业英语教育了解我们中国的茶文化,然后以英语为媒介对茶学专业进行系统化研究,从而逐步培养其与我们本土学生的交际能力。

1.3 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茶学专业这一元素被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育的文化意识内涵。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茶学专业知识而且也能接受专业的英语教育,对于其而言是一举两得之事。同时,学生在学习茶学英语专业知识时,其可以通过英语接触到不一样的茶学专业知识,触及到更多更广的茶文化内涵,也为此打开了其学习茶文化的新天地,从内心深处激发大学生对于我们中华茶文化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提高其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另外,我国茶学专业知识结构庞大复杂,其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并不是寥寥的几句英语就能表达阐释出来的,而是需要更多地道专业的英语来阐释其历史文化,这也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不竭动力。总而言之,茶学专业与英语教育相交融,不仅为学生打开了看世界的新视角,也唤醒了其对于英语与茶文化知识最原始的热爱之情。

2 高校茶学专业英语教育陷入的误区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茶学作为一种新元素被引入到英语专业中,其庞杂的知识结构体系难以与现代英语的教学方式完全融合,茶学术语被翻译为英语后其文化意蕴尽失。一方面,茶学专业的英语教师由于缺乏对茶学知识的深入研究,进而导致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随心所欲的授课,完全按照课本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毫无逻辑体系。同时,对于专业的茶学书面用语,其也甚少提及,大多一带而过,不会以地道的英语阐释其深刻内涵。另一方面,茶学专业英语是传统与现代知识在交融中产生的一门多元化课程,而其却仍然深陷于旧有的教学模式泥沼中,先进的教学手段没有被及时应用,多媒体应用教学也被忽略,单一的教学方式湮没了茶学专业英语的魅力,学生在被动的接受中,愈发厌恶茶学英语。

2.2 教材的选择适用不合理茶学专业英语教育的课本教材比较陈旧,其并不是专业的茶学专业英语课本,而是普通的英语课本,较少涉及茶学英语的内容,整个教材体系不成熟,缺乏配套性。部分高校对于茶学专业英语不分年级统一使用相同的教材,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性差异,进而导致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影响了茶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推动性发展。此外,由于教材内容过于迂腐,教师也不得不以此为指导进行教学,单调枯燥的课程内容,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湮没了茶学专业的人文属性之光。再次,有些高校所适用的教材是教师自己编纂的,专业知识的缺乏使教材不是过于浅显,就是太过晦涩,也抑制了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

2.3 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不科学高校茶学专业英语在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对于学生与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然而,其本质却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其对于学生的考核仍然是以传统的考试形式为主,通过闭卷答题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事实上,学生只需要在期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复习便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可该成绩并不代表其专业知识的掌握度,不能较好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此外,茶学专业英语课程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则是以学生的分数情况为主,然后通过学生对教师进行打分,根据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以及其得分成绩检验其教学成果,片面化的课程体系评价不利于教师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只会使其专注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又步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沼深潭中。

3 高校茶学专业英语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

3.1 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手段茶学专业英语是茶学与英语两门课程结合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学科,其对于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茶学专业知识,也应具备相应的英语文化素养。首先,教师应该以茶学为切入点,对其基本知识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并构建完善的茶学知识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茶学知识要点,全面提高其对于茶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度。其次,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教学水平,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与优秀教师交流相关的教学经验,以多媒体教学武装茶学英语,充分利用音乐、视频以及影音等方式,提高学生茶学英语的视听说综合能力。而后,教师也应该根据大纲要求,结合现阶段茶学英语课程的特点,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在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对其进行突破性创新。

3.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接受茶学专业英语的学习时,缺乏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认为茶学英语离自己很遥远,现实生活中难以接触,因而对其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所以,学习动力也不足。另外,由于茶学专业英语中有大量的茶学专业术语,入门阶段难以理解,而且单调的教学与生涩的词汇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难以消化吸收专业知识。所以,教师应该着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强化其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与引导的方式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意识能动性,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茶学英语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体系,其教学内容应该是以当下前沿的专业知识点为基础而形成综合性教材。然而,大部分高校的茶学英语专业教材并不科学,其大多是以长篇幅、难语法以及句子结构复杂的文章作为教材内容,不合理的教材选用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对于茶学专业的热爱之情。因此,高校应该立足于茶学专业特点,对其教材内容进行理性优化,以难易适中的课程提高学生对于茶学英语的喜爱。同时,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程度分阶段地适用教材,以初级、中级与高级教材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层层分进式适用。对于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学生,所适用的教材也不同,必修课专业应该是以深入学习为目标而择取教材,选修课专业则是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标而选择教材。总之,应该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择适用不同的教材,从而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3.4 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新课改浪潮下的高校茶学英语专业应该以此为契机抓住历史机遇,对其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对于学生的考核则实行多元化的开放性评价体系,以科学、全面、综合为指导,对其进行科学考核。将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成绩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并且可以在传统纯笔试的基础上加入口语考试这一环节,考查学生的茶学英语应用能力,而这些只有通过平日的累积性学习才能习得,避免了临时抱佛脚可能比平日用功得分更高的尴尬。另外,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体系也亟待革新,唯分数论的考核指标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其不得不被迫盯着学生成绩,而陷入应试教育的魔症中。所以,高校应该建立开放包容的茶学专业考核体系,尊崇素质教育理念,解放思想为教师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换成.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66-167.

[2] 杨晓萍.茶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科学,2010(4):9-12.

[3] 邓威威,李大祥,夏业鲍,江昌俊.《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43.

篇4

1.把握教学目标和定位,做好教学启蒙和文化传承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艺广义上是指“茶之艺”,包括茶的种植、制造、品饮之艺,有的扩大成与茶文化同义,甚至扩大到整个茶学领域;狭义的茶艺主要是指“饮茶之艺”,即将茶艺限制在泡茶和饮茶范围之内,包括选茶、备器、择水、造境、冲泡和品饮等诸多因素。茶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不少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专业进行研究,其作为职业学校选修课程,如何选取精华,做好启蒙式教育,非常关键。学校要根据自身和专业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反映进行随时调整,切不能挖掘太深,让学生感觉繁琐,也不能蜻蜓点水,让学生感觉没有收获。做好教学启蒙工作能让大多数同学了解和热爱茶文化,使小部分同学有深入进修茶艺的机会。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教条式和填鸭式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非常反感,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茶艺课程中牵涉很多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包括茶艺表演中的演说词也需要背诵,所以在教学初期首先要做好课程引导和概述,使学生对于今后所学内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茶艺课程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在茶艺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发展是教学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肯动手动脑,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组合穿插式教学

茶艺课是为了拓展各个专业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而开设的,作为一门创新的拓展型的选修课程,茶艺课完全可以摒弃固定知识和教学模式的限制,为不同专业的人才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

首先,不应拘泥于一本教材进行授课。教师应博览群书,结合多本书籍挑选最精炼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编写出最适用的教案,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更适合所教专业的学生。

其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授知识点的侧重不同,如对导游专业的学生,着重于训练茶文化知识和茶艺讲解词,要求学生能生动介绍茶叶和茶具;对于饭店专业的学生,侧重点则在茶艺操作和表演方面;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要求其熟悉茶叶的营养价值和疗效,能结合烹饪进行菜肴茶点的创新;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主要训练其茶文化中礼仪和文学的部分;而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重点应阐述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运行机制,要求学生不仅懂得营销的基本知识和策略,而且会分析市场行情,与商人洽谈业务时能出奇制胜。

最后,茶艺课注重一个“艺”字,在课堂中要营造一种氛围和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可以穿插音乐、舞蹈、朗诵、书画等艺术元素,而礼仪、化妆、服装、设计等教学项目可以作为茶文化的辅助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

4.将多元化的理论教学形式和项目化的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

首先,应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其次,茶艺教学应贴近生活,并学以致用,如如何选购和保存茶叶、茶具,茶叶的营养价值等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或集体小报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搜集和整理。最后,教学中不能仅限于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应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考核评价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除了教学形式和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同样重要。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技能考试方法,即学生初学时的技能考试只要求操作流畅,而后逐步要求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并慢慢增加讲解的内容和难度,到最后还能回答老师提出的专业知识的有关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与人交流的表达能力,又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融合起来,以适应社会所需的礼仪、审美及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在最后的考核上,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授课的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多方面制订考核方案。如导游方向的学生以撰写导游词,向游客模拟推销和解说某种茶叶;饭店专业的学生以酒店餐饮活动为背景,能够独立或团体表演一套茶艺;文秘专业的学生能在行政、商务场合进行有效的茶水服务;烹饪专业的学生能制定符合营养标准的茶元素菜单并进行相关的成品制作;营销专业的同学能为茶叶经营企业策划销售方案;文史专业的学生要能学会吟诵关于茶的文学作品,并尝试创作茶诗、茶联、茶文等。

总之,作为拓展学生专业素质的选修课,茶艺教学应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从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模块化、考评体系多元化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进一步达到对学生人文素质和技能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人有第一空间,那就是家庭,那里是生活之所;人有第二空间,那就是公司,那里是工作之所;人还有第三空间,那里是精神栖息之所。灵魂不仅住在身体里,灵魂也需要一个物理的空间,个人的喜好、趣味与追求才得以像植物一样静静生长。我们所有纵横杂乱的人际关系都归于第三空间之中,这个空间只留给自己。于是我们在第三空间里,释放工作压力,放松心情。我们在第三空间里,或谈情说爱,或老友重逢,或思考人生,或交流心得。

我们看到星巴克通过为顾客创造第三空间,从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在环境布置上,星巴克努力使自己的咖啡店成为一个舒服的社交聚会场所,成为顾客的另一个“起居室”,既可以会客,也可以独自在这里放松身心。在这种时尚且雅致、豪华而亲切的浓郁环境里,人们放松心情,摆脱繁忙的工作,稍事休息或是约会,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报偿。通过情景,星巴克来创造“体贴”。

通过对第三空间的探索和对星巴克氛围的分析,我们才能了解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根本原因。而对于中国茶馆研究,也正是希望通过了解那些可以刺激顾客内心情感的细微末节,从而探索一条适合市场需求的发展轨迹。

星巴克之时尚制造者

作为一家拥有25年历史全球连锁店超过6000家的咖啡公司,星巴克(Starbucks)咖啡馆行业的楚翘。因此它在宣扬其咖啡文化和制造时尚方面有其独特的管理哲学和经验。

在中国星巴克的选址策略一直是在最繁华的商业区域开设咖啡馆。这大大有利于吸引商务消费者和情侣消费者这两大类消费群,由于这两类消费群本身就属于时尚的制造者和追逐者。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星巴克里有人在使用最新流行的手机接电话,有人在用最新款的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这种店内风景就在不断地制造照着星巴克式流行风。同时,从收入和支出角度看,这两类消费者关注的是星巴克的氛围,而非产品或价格。

从其良好的店堂环境看,星巴克迎合了现代人文化消费的需求,提高了商品(服务)的外在质量和主观质量,使商品(服务)的形象更加完美,顾客在听、看、嗅的过程中,产生喜欢的特殊感觉,作为提品与服务的星巴克真正把这种感觉传递到了顾客的心中。

因此对于星巴克来说,咖啡只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氛围传送给顾客。这种氛围就是“浪漫”。星巴克努力把顾客在店内体验化为一种内心的体验――让咖啡豆浪漫化,让顾客浪漫化,让所有感觉都浪漫化,都是让顾客在星巴克感到满意的因素。星巴克主席兼CEO霍华德?舒尔茨说:“我们追求的不是最大限度的销售规模。我们试图让我们的顾客体会品味咖啡时的浪漫。”

正是星巴克定位于一间真正顾客至上的咖啡店,把满足顾客情感上的感受放在了第一位。现在,从销售咖啡到销售咖啡文化的星巴克,实现了以产品为中心到以顾客体验为中心的转换,这正是新经济的一个核心特征。于是,在星巴克,没有顾客再去关心价格、份量、质量这些原本在咖啡的产品经济模式中最直接的竞争要素,顾客要的就是情调上的体验。

而星巴克在营造其咖啡文化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每家商店都陈列着介绍咖啡历史的图片和样品,琳琅满目的袋装咖啡豆标着Java,FrenchRoast等字样,后面墙上挂着一幅古色古香的地图。开放式的吧台、友好而富有知识性的服务、工艺考究的咖啡器具、全木质的桌椅、清雅的音乐以及绿色为主的色彩基调,即使是一张餐巾纸,也配以简洁淡雅的色彩线条,让顾客一走进星巴克,就感受到它的独特,体验到环境氛围对自己的影响。

坐在星巴克门外的椅子上,膝头摊开一本书,咖啡在手,消费者能体会走在时尚前沿的浪漫。

看看中国茶馆,我们就能感受到我们与星巴克存在巨大的差距,有多少茶馆能够表现时尚,有多少茶馆在表现文化的同时还能进行你所期望的消费者教育?

星巴克之规范化管理者

什么企业容易失败?就是那些缺乏考核机制的企业,尤其在中国。研究表明:2/3的成功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和保持长久的客户关系。相比之下,那些业绩较差的公司,这方面做得就很不够,他们更多的精力是放在降低成本和剥离不良资产上。而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考核体系和激励制度的基础是是建立一套有效的标准体系。这种标准体系使企业的发展比较稳健,同时又能使企业再扩张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星巴克认为培训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保证标准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执行的唯一手段。在2001年,星巴克共进行了190万小时训练,平均全球每个员工每天要接受近1小时的训练。星巴克一个主要的竞争战略就是在咖啡店中与消费者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生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时培训,包括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咖啡生需能够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进行眼神接触。

训练,是星巴克成功的印记。星巴克把咖啡店的经营拆解,把每个环节训练成员工的反射动作。员工一进入星巴克,除了要学习每种咖啡豆的知识,还要熟背每杯浓缩咖啡要煮23秒,拿铁的牛奶至少要加热到华氏150度,但是绝不能超过170度。不过,训练人员鼓励大家做做咖啡吧台后的科学家,试着把牛奶加热到华氏190度尝尝,就知道顾客的抱怨从何而来。不仅如此,对于商品陈列的方式、甚至小到打开咖啡豆包装袋、贴上包装标签这样的琐事,都有明确的规定。装好1磅的咖啡豆后,标签一定要贴在星巴克标志上方1英半的地方。星巴克的规定不是只有对咖啡,对人的互动也一样。顾客进门10秒钟之内店员就要给予眼神接触,如果伙伴打翻了牛奶,不但要立刻帮忙清理,还要一面告诉他没关系,自己也曾经打翻过,才能体现星巴克的尊重文化。此外,员工除了有服装规定、不能刺青外,还要上放松课,因为要保持轻松的心情,才能煮出好的卡布其诺。

星巴克的规定,真的是烦琐又仔细。但是也就因为如此,星巴克的消费经验才能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市场中,都同样引起了星巴克旋风。

星巴克有咖啡生的概念,在我们国现行的茶行业中有茶艺师。但在中国茶馆[坊]有多少茶师能接受如此系统的培训。当然我们有国家茶艺师等级证书。并且是国家劳动部推行的国家37个特有职业工种等级培训之一。严肃和规范的茶艺师职业培训,将会有力地推动茶业的发展。

在中国茶馆的实际运作中应结合已有的国家茶艺师等级要求,制定出符合市场化要求具体措施。但目前中国茶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实际上企业的竞争就是人的竞争。只有确立人力资本在市场销售终端中的位置,只有通过培训、激励、约束机制的不断完善,才能缩小中国茶馆与星巴克在管理上的差距。

再看看中国茶馆的管理规范,我们就能发现中国茶馆与星巴克更大的差距在于标准化的管理。在标准化方面,中国在茶叶生产方面已经有很严格控制的系列标准。我们国对茶叶标准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作为出口创汇的重要项目,中国茶叶近几年的茶叶质量控制方面都做了更进一步的努力。而由于茶叶进口国的标准普遍制定得比生产国严,尤其在茶叶卫生指标方面,因此我们中国的相关部门与企业对茶叶质量更是做了更为严格的控制。

与茶叶生产不同的是,现在我们国的茶馆的标准化管理方面还是空白。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导入运作中确实有一套较成熟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办法,保证了企业的发展比较稳健,市场运作有效。标准化的管理办法值得中国茶界同仁好好的研究,制定出适合我们中国茶馆的标准化管理标准和办法。只有做到了标准化,中国茶馆成功才容易拷贝。投资人也会因为管理变得更为透明,而对中国茶馆投资有更进一步的投资兴趣。

茶馆需当茶文化体验制造者

笔者认为,中国茶馆的当务之急是当茶文化体验的制造者。

体验经济学家派恩先生指出:"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以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可回忆的事件"。一项消费服务被赋予个性化之后,变得值得记忆。所以,一项消费服务的顾客定制化,就使它成为一种体验。星巴克良好的店堂环境,迎合了现代人文化消费的需求,提高了商品(服务)的外在质量和主观质量,使商品(服务)的形象更加完美,顾客在听、看、嗅的过程中,产生喜欢的特殊感觉,作为提品与服务的星巴克真正把这种感觉传递到了顾客的心中。

当然谈中国茶文化的体验,是个很难的题目。问题不仅在于中国的地大物博,各种民俗民风相异,品饮茶的方式非常多,而且很多民俗的茶文化风情经过几代人都没有考证采编完成。另外关键还在于品饮茶的人必须参与其过程,真情实景,亲临其境,再三品味、观察和投入,完整的展现茶文化内容和体验还必须是有心得之人才行。

有人问:打牌、下棋、发呆、侃大山是中国茶馆市场定位的发展方向吗?

是的,要了解中国茶馆的过去,才能了解茶馆功能的历史的延革问题。在研究西方的星巴克进入中国的现象,分析透了消费目标群的习性,做出的方案就准确了。历史上的茶馆功能很多:曾经是沙龙,是交易所,是妓院,是革命场,是法庭,是宗族聚会地,是闲散地,是饭店,是候车地,是鸟会,是戏院,是信息交流中心,是刚刚起步作家的书房,是小报记者的花边世界,是包打听的耳目,是流氓的战场,是情侣的约回处,也是穷人的当铺……这些都是中国过去的茶馆的功能,今天的茶馆功能肯定是不同了。

在对茶文化进行了一定分析之后,我们需要研究茶文化给人带来的体验。

茶之馨香源于心灵对自然的感悟和契合,现代文明延续了人类精粹的文化历史、文化氛围,使茶道形成了一种隽永的文化艺术。

茶的生命力就不仅在于其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更在于人的一种灵魂的吻合,注入情思,从而于万千尘世中味出 一点闲适和惬意。茶应该说来是这种文化心理追求的灵动的体现,更重要的这不是几片纤小的茶叶所表示的一盅茶汤,唇边留香,而是茶心、茶情、茶思。 茶心在“活”,在唇上掠过淡淡的一缕气息,渐而润入心中,茶趣在悟,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味道了;茶情由心,喜悦、平静、和顺,渗入四肢百骸,通体泰畅;此必然产生茶思,思其味, 念其神,这就是茶的精神。品茶尝其实实在在的味,赏茶感其纯纯正正的清。茶的意义不是在物,而是一种生活悠然自得的韵味,这也正是人们所追求、所喜爱的。百态人生正源于你的用心的体会和品尝。

品茶的精神在当代的社会中有很大的目标群,就市场终端而言,我们接触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友,经常在网上讨论茶的话题,常常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很希望有个品茶的场所,身临其境的一起探讨生活的意义等等。

在星巴克的销售终端上,消费者充分地感受到西方时尚的咖啡文化,细节到一张餐巾纸、清雅的音乐、现代的木质桌椅等。而在现有的中国茶馆[坊]的销售终端上,许多经营者注意到茶文化的表现,却不一定时尚。对时尚的茶文化元素理解不尽相同,也不一定适合市场的需求。

茶馆需当时尚元素开发者

时尚在市场销售中是什么?是一种商势,是消费者对市场产品需求的一个侧重点,是各类商品进入市场终端的一个卖点。而出身于中国的中国茶馆在市场终端设置上该如何把握时尚机会?如何提升具有5000年历史背景中国茶文化?在表现中国的中国茶馆时尚元素上该怎么样具体化?

不久前在广西举办的民歌节上,我们看见一些民歌的新唱。将具有悠久历史背景的本土传统民歌,创作成含有很多新的音乐元素、新的表现形式的新民歌,新民乐。既传承了中国古老的民歌底蕴,又有很新的受众消费群,不能说每首作品都很成功,但其中的创新思维足以供中国的中国茶馆在表达现代时尚的茶文化元素上借鉴。

首先各茶馆企业必须十分明确自身的定位。茶馆可以是商务类茶馆,是商务谈判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渠道;可以是文化娱乐休闲类茶馆,是普通大众娱乐休闲的场所;可以是茶艺类茶馆,爱好茶艺的人在这里品茶,研究茶道,吸引的是对茶艺有兴趣的人;可以是特色茶馆,比如以研习书法为主题的茶馆。但茶馆绝不能什么功能都有,否则经营的结果必然是没有特色。

此外,现在中国茶馆最大的发展问题就是经营模式趋同。有位山西的业内人士分析这种雷同现象时说:一是经营模式趋同,不够多元化,缺少特色。各家之间大同小异,毫无区分,类似于北京的评书茶馆、成都的足球茶馆、明慧茶院(经营禅茶)这些特色鲜明的茶馆为数太少;二是层次化不够清晰,大家都舍得在硬件上投入,但在服务质量、文化层次的开发上欠缺太多。

多少年来中国的商业经营模式几乎没有变化,一直是用一种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在经营,九六年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模式抢滩中国市场后,国人才惊醒,原来商业模式是可以变化的。中国茶馆呼唤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已刻不容缓。

试想如果我们确定一种类似星巴克的中国茶馆,这种在市场运作中体味慢节奏的茶文化,同时又洗涤了我们的心灵,商机乍现之日也已为期不远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上攻城掠地的成功,更是提醒我们要研究好中国茶馆的过去,分析好茶体验的空间,这样我们才能对策好今天。

篇6

导教师教学思想的依据,本文就以《茶艺》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发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谈一些个人体会。同时,介绍我个人在《茶艺》课程教学中的变革尝试。

关键词:《茶艺》课程 整合教材 职业技术能力 信息化教学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在2001年开始将茶艺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进行开设,时至今日,茶艺课已经成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门关键课程,并逐步形成了课上教学与课下教学齐头并进,最后通过茶艺师职业等级鉴定考核进行实践技能提高的教学模式。作为《茶艺》课程教学的教师,就此谈一些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关联性的体会。

一、整合教材,推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的专业教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引导教师教学思想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必须紧密结合课程设置目的建设。《茶艺》课是各类旅游院校近些年才开设的一门新课,没有专业的教材。市场上有关茶艺的书籍很多,但都缺乏系统性,不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使用,因此要想设置该门课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材问题。我校于2002年开始自编教材《茶艺基础知识》,通过5年的使用、总结,于2007年正式出版,并更名为《茶艺服务与管理》。该书密切结合当前茶艺行业的发展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茶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参考了大量同类教材。编写体例、编写形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每章前都设有课前导读、关键词,每小节中都设有小思考、案例分析、补充阅读资料以及相关知识链接,每章后附有本章复习题和实践操作内容,方便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估。内容安排上图文并茂,并附有电子课件光盘,以期在实际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就目前该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基本上解决了这门课程“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满足了《茶艺》课程教学的需要,并且兼顾了学生进行“国家中级茶艺师”技能等级鉴定的需要,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二、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兼顾一般能力培养

《茶艺》是一门综合学科,集琴、棋、书、画、诗各传统文化于一体,并通过泡茶这一技能手段来具体诠释这些文化。《茶艺》课程的能力结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具有一定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胜任茶艺服务和茶艺馆基层管理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吸收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此,在教学主要是以茶艺服务应具备的职业技术关键能力为主,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多重教学方法达到开阔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茶艺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如:第三章“茶艺基本要素”,第四章“茶艺表演”的教学中,通过视(观看图片、影音文件)、听(音乐、讲解)、问(教师提问、学生思考问题)、练(实践操作训练)等方式,要求学生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每种茶叶的具体冲泡手法,还能够独自进行茶艺表演的编创、演示以及茶艺活动的策划。此外利用茶艺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诗词、书画,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

《茶艺》课程内容中每章都有明确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以及形成能力目标所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例如:该课程的第二章“茶叶知识”有三个知识要点:茶叶的分类、茶叶的鉴别、科学饮茶,这三个知识要点会通过一周的 “茶叶审评”实训联结起来,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茶叶基本知识能力目标,并为第三章“茶艺基本要素”的知识与实际能力的掌握打下基础。

三、实训内容改革反映时代的客观要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茶艺实训内容要注重与茶艺企业工作实际相结合,反映时代的特征。如:学习第三章第五节“茶叶冲泡”时,除了要使学生们掌握六大基本茶叶的冲泡手法,更要结合当前茶艺馆内流行的泡茶、饮茶趋势,使学生的泡出的茶符合现代人的口味需要。在学习第四章“茶艺表演”之前应补充介绍茶席设计知识、礼仪基本常识、演讲与口才知识,以及国内外茶艺表演的潮流趋势,使学生们设计的茶艺表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四、体现信息化教学要求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茶艺课程的互动性,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大量的图片、影音文件等可以使学生对枯燥的知识要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应用到实训教学中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完善的教学课件以外,还制作了可在网上运行的教学辅导课件及相关专业资料,将重要的茶艺课程教学资源上网,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和参考,开辟网络辅导站,较好地促进教与学的沟通、互动,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茶艺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9。

[2]贺永玲:《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7.1。

[3]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教育报》,2007.3。

篇7

Abstract: The training room is an important plac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achieving the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goal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travel specialty whose main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s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training room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combine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m Department and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o the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for tourist class.

关键词: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训室管理;人才培养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travel professional;training room management;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60-03

1 我院旅游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现状

为了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满足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结合学院“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院财力以及现有用房的实际情况和实训中心建设发展要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共至目前为止共如下十三个校内实训室。

餐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设施设备齐全的模拟酒店餐厅,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模拟餐厅服务训练,训练学生的餐饮服务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餐厅服务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

调酒实训室是学生演练、仿真酒吧实训的场所环境。通过鸡尾酒的调制技能、咖啡厅服务技能以及酒吧服务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中外酒水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多方面培养其审美情趣和综合职业技能素质。

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的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熟悉茶样鉴别和茶馆服务与经营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别和沏泡训练,使学生熟悉茶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其职业技能。

客房实训室是以教学为中心,模拟、仿真酒店客房的实训场所。能够让学生熟悉客房的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客房服务的基本技能和服务技巧,从而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促使其客房服务技艺的熟练,敏捷,准确和优雅。

烹饪演示实训室是将中西式菜点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法,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运用视频录播设备,实现烹饪操作演示与教学观摩互动的场所。使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实际操作的过程,增强烹饪实践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掌握中西式菜点的制作技法与相关知识。

多功能餐饮实训室是学生进行中西餐烹饪及面点制作实训教学与练习的场所。通过中西餐烹饪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其具备星级酒店餐饮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

酒店前厅实训室是学生模拟酒店前厅服务技能训练的场所。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演示,结合设施设备、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使学生掌握有关前厅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具备前厅管理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饭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游景点实训室是学生模拟、演练导游基本技能的场所。利用微缩沙盘模型,使学生在导游讲解训练时身临其境,更为感性地掌握景点讲解技能。相关配置的软件资料,丰富,详实,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相互衔接并有机结合,以熟悉并掌握导游服务的综合技能。

导游实训室是一个多功能实训室,是学生进行导游服务技能训练、旅游英语、饭店情景英语及其他旅游类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场所。以先进的电脑设备为平台,依托网罗环境,配合专业导游辅助软件,使学生在形象逼真的环境中训练导游服务技能,练习专业英语口语。

旅行社实训室是学社模拟、演练旅行社运作的场所。通过对旅行社的接待、计调、业务经营等工作的模拟演练,使学生掌握旅行社基本办公设备的操作技能,熟悉旅行社运作的基本模式、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工作程序及操作技法。

三维全景实训室以3D及环绕屏幕技术,开发研制苏州三维景点、导游业务场景模拟等体验式实训系统,进行导游业务的熟悉与实训。配置了全国众多旅游景点的介绍,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环绕的模拟场景,为模拟训练提供更直观的场景。

会展综合实训室包括国际标准展位或多个小展台,可以供学生模拟设计和搭建展厅展台,举办小型个展、主题展或学术研讨会,举行小型音乐会或时尚派对。该实训室还包括了一个小型礼仪服务实训场所,以培养良好形态的身体练习为主,主要用于我系学生形体训练、公关礼仪和师生舞蹈、健身训练。

办公事务实训室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办公室实践的场所,营造良好的气氛,模拟真实的场景,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文秘礼仪、专业英语口语、文秘情景英语等专业技能方面得到很好的实践练习。

2 加强旅游类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优质服务意识、高技能、会管理、懂开拓的服务型管理人才,学生的实践性训练的效果关系到未来学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良好的实训室教学,实现“学与做”、“教与练”的有机结合,克服了纯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后,穿插一系列的实践训练,使教学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把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衔接。

2.1 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要保证进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一是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知应会能力;二是方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学习和考试。

2.2 提升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 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不仅可满足旅游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而且可以为地方各旅游与酒店企业供咨询、培训、策划、考证等方面的服务。

2.3 实现多专业实训室资源共享 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科学、规范化可既可促进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也可通过示范作用引领区域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与示范作用。

3 旅游类专业实训室管理措施的基本概况

我院实训室在系部领导的指挥下由一名专职的实训室管理员统一负责管理,具体工作包括:第一,负责对实训室的仪器设备和低质易耗品的管理;第二,做好系部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验准备工作;第三,负责搞好各实训室的卫生清扫工作;第四,负责对各实训室仪器设备等有关技术资料的保管和归档工作;第五,各方面的工作协调,如实训室及相关设备物品的借用等。

4 对旅游类专业实训室管理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实训室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建立建全的实训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训室的安全卫生管理,保障实训室设备设施的完备性,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

实训室的安全也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设备设施的安全,避免操作中人员的伤害,避免对设备设施损坏,避免物品耗材的丢失等等。

4.1 规范台账 台账式实训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真实地反映实训室的各方面情况,所以各类台账要齐全,并能够正常使用,包括:

①实训室使用计划本:按学期登记各专业各教师的使用计划,以便实验员了解各教师的教学计划,统筹编排实训室课表。

②实训室使用记录本:各专业教师按实际教学情况,每次使用实训室后做好登记,这样能如实反映出实训室的利用率和实验教学的开出率。

③实训设备检查与维护记录本:实训室管理员定期对实训室的相关设备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以确保设备设施完好,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

④实训室易耗品使用记录本:旅游类专业实训室较少有大型的实训设备,大多数都为易耗品,实训室管理员应做好相关的采购入库与出库使用登记,以便掌握这些易耗品的使用情况。

⑤实训室设备物品借用记录本:由于教学、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需要,经常要借用实训室的设备设施,实训室管理员应根据相关规定做好借用登记,归还时同样做好记录,并检查设备物品的完好情况。

⑥实训室钥匙使用记录本:实训室钥匙由实训室管理员统一保管,根据实训室课表安排,提前准备好相关实训室的钥匙,由上课教师本人领取与归还,做好钥匙领取及归还登记。如有学生社团活动,则由负责指导的相关教师做好钥匙的使用登记。

⑦实训室卫生清洁记录本:实训室的卫生清洁工作由上实践课的班级负责进行日常清扫,各班清扫完后再记录本上进行登记,实训室管理员定期安排专人进行大扫除,全面进行清洁,并记录在案。

实训室各类台账填写要做到书写规范工整、内容真实可靠,不可弄虚作假,同时避免形式主义,不可平时不登记,检查前突击填补,这样就失去的台账的使用意义,也不能真实反映出实训室的使用情况。

4.2 训室使用申请及计划安排

①日常教学使用。由各专业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实训计划,交由系部领导审核,审核通过后交由系部实训室管理员统筹安排,编制各实训室的课表,如有冲突,由教师相互协调,调整实训计划,以保证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

②学生社团活动使用。旅游系有多个具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如茶艺社、礼仪社、酒店协会等,如需在非教学时间使用实训室进行社团活动或技能训练时,由社团社长提出申请,经分团委书记审批后报实训室管理员处借用实训室。

4.3 专任教师协助管理、维护 近几年,系部实训室逐渐增多,4个专业都有各自的实训室,这些实训室全部由实验员一个人负责,往往会力不从心,加上很多课程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增加了许多实践教学环节,整周的实训也较以前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各专任教师协助管理。专任教师熟悉实训室的情况,也了解整个课程的状况,对上课班级具有一定的管理力度,这无疑能够帮助实验员更好的管理实训室。

实训室设备设施的完好率是上好实践课的保证,专任教师在上实践课时能够及时掌握各实训室设备实施的使用情况,哪些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哪些设施不符合教学条件,哪些物品需要改进,哪些易耗品库存不足,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转达给实验员,这样既减少了实验员的检查设备设施的工作量,又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加上专业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熟悉这些设备的构造和性能,对于一些小故障往往能够及时处理,自行检修维护,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让这些设备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使实训室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5 重视各实训室建设和管理取得的良好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类学生连续五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成绩优异,合格率为100%,两次参加全国高职高专技能大赛都取得两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导游专业类学生连续五年导游资格证考核通过率远高于社会通过率20%,个别班级通过率达到80%以上,每次参加全国旅游技能大赛都能取得两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文秘专业在两次全国性技能大赛上都取得一等奖及二等奖的好成绩,苏州各高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对我院学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合作愿望不断增强,而这所有的成绩都离不开学院各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伏六明.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习监控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9,(05)。

篇8

关键词:课程考核;改革;茶艺学

课程考核是教学众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授课效果的主要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监督反馈的作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包括教学环节,也涵盖课程考核方式。目前的许多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考核重理论轻实践,而忽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茶艺学》是茶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茶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茶艺学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为主,实验技能考核依据实验报告撰写,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且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热情度下降,学习效果较差,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茶艺学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考核改革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1《茶艺学》课程考核现状及成因分析

1.1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茶艺学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平时成绩包含学生考勤、课堂表现、实验成绩等;期末成绩主要是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答案的闭卷笔试。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热情度下降。并且这种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靠前临阵磨枪,考中违纪作弊,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验。

1.2考核内容僵化

茶艺学课程闭卷考试题目客观题偏多,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较少,考核内容局主要以教材及教师授课内容为主,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使学生偏重于记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不够,难以检验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知识覆盖面窄。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结果缺乏科学性。

1.3考核重理论轻实践

茶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人、茶、水、器、境、艺六大要素的基本知识及不同茶类泡茶的基本技艺。一般是课程内实验,且占据较大的学时比重,由于没有开设单独的实验课,因此实验成绩目前主要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缺少实践操作考核,而本课程实践性强,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难以客观评判学生对茶艺实践能力的掌握,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4考核后的分析反馈不足

课程考试结束后,一般会做试卷分析,统计及格率等,但缺乏对试卷的深入分析。如知识的难易程度,知识考察的系统性,学生普遍掌握的知识点及没有掌握的原因等。因此需要更加客观真实的对考核后试卷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更有效的促进教学工作。

2《茶艺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建议

2.1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激励学生平时积累

茶艺学课程考核中,以往期末成绩占比较大,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增加过程考核,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可以将成绩构成设置为: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35%+小测10%+上课表现10%+考勤5%)*60%。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增加2-3次阶段小测,小测形式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或者简答题,以上课内容为主,题量8-10题,课堂完成并提交,以此督促学生对平时知识点积累的重视性。课堂表现主要是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情况,如果回答问题积极,就有更多加分,这样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2.2采用多样化评价考核,完善考核题体系

以往茶艺学考核重理论,轻实践,期末卷面成绩占据较大比例,而真正检测课程实践掌握情况的实验部分主要以撰写实验报告,并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打分,这样无法考查学生实践能力,也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茶艺技能的考核应突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对实验课程考核进行改革,取消实验报告的撰写,以期末自主创作茶艺并演示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具体为:学生自由选择团队成员,3-5人一组,每组学生需在期末考核前自主创作,完成一个茶艺演示,即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艺表演作品,首先自主确定主题;其次,根据主题,选配茶具、茶叶、铺垫,制作插花,设置背景,选配音乐,服装,自行撰写茶艺解说词,并可设置多媒体,采用动态演示;最后,在限定时间内,团队成员完成茶艺演示。实验技能考核设置《茶艺实验技能考核评分表》(表1),记录学生茶艺演示过程中的得分情况,并根据评分表对每组成员评分,确定最终成绩。笔者在12级茶学专业中进行了茶艺学实践考核改革,学生自主创作了《有缘千里茶相会》、《一片叶子故事》、《光阴的故事》、《遥望桑梓寄思亲》、《闲听白雨》、《赌书泼茶》等茶艺主题,并进行了很好的演示。通过考核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并巩固了课堂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结合,考核过程考察了学生茶叶识别能力、茶艺礼仪与姿态、茶艺演示动作的流畅度、优美度,茶艺解说词的创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积极响应,创作热情高,普遍反响较好。

2.3加强课后的反思和研究

以完善考核体系课程考核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期末成绩做卷面分析,对学生的失分点进行分析,以此评判试卷的难易度、题型结构、知识点覆盖度。找到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提高出题质量。对学生实践考核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实践能力失分点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茶艺技能。另外,课程结束后也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明确授课情况,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学生在考核中知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发挥,教师通过试卷分析,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适当调整考核方式,完善考核体系,使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

3结语

通过《茶艺学》课程考核改革,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考核改革中提出一套茶艺技能综合考核体系,可增强学生对茶艺技能认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拓展创新能力等。参考文献

[1]葛冰,刘志明,毛靓.高校考试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4(8):15-16.

[2]梁娟,伍贤进.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5(10):123-124.

[3]陈官,董明刚,谢晓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究[J].科教热点,2015(4):23-26.

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 学习领域 课程设计 广西旅游实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75-03

一、课程设计的背景

(一)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的共性是它们都是服务行业。服务技能、语言表达是其基本素质,服务意识是其核心素质。而个性是,国际旅游界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业通常被当作展示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的“窗口”,旅游从业人员被誉为“文化使者”。文化素养不仅是旅游从业人员的核心素质,也是其职业发展的基础,同时直接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2010年广西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千亿元产业,加快旅游强省区建设步伐。《广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则提到加强旅游教育、科技和文化建设,从整体上提高“软件”水平,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区域经济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高等职业教育体制转轨成为必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服务于广西区域旅游建设、具有较深广西旅游文化底蕴的旅游人才,是广西本土旅游职业院校的共识,也是广西旅游实现大省向强省迈进的关键,成为打造广西旅游品牌、实现广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区内研究现状分析。现今广西学术界对于广西旅游文化都有一定的研究,各高校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旅游人才培养经验,但是这些高校对文化的研究主要还是面向民俗文化和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资源,然而两者并不能够混为一谈。如果把诸如建筑、民俗、饮食等人文资源的简单描述就等同于剖析旅游文化的本质,探索旅游文化的规律,所研究的内容其实是文化范围,而不是旅游范围,造成脱离本地实际,无法与现实中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做到真正结合。高校以“广西旅游文化+导游技能”为研究角度的研究尚是空白,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上尚缺乏系统的成功经验,因此广西旅游实务课程的开发就显得比较重要。

二、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定位设计。所谓定位是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位置,如产品在市场中定位、人物在组织中的定位、物品在某一地理位置的定位等。课程定位是指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所承担的培养任务及发挥的作用。

课题组通过专家交流、企业走访、毕业生跟踪等对旅游行业的行业素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构建了以行业素质为核心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把广西旅游实务定位为技能核心课,以其作为承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具体见表1。

(二)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具体如下:

1.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导向,突出行业核心素质,夯实学生文化素养,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对“导游人员的素质”分析,课题组认为:导游人员应以人文素质为基础,将其作为职业发展的根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景区景点的文化表现及内涵作为教学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营造旅游文化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

2.以工学结合为指导,以区域、行业发展为依托,以典型性学习任务为引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紧跟广西旅游业发展,结合旅行社典型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和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基于工作岗位的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序化为学习情境及学习性工作任务,广西旅游实务课程教学内容共有8个教学情境,25项工作任务,安排30学时理论课和30学时实践课。以循序渐进、贴近岗位为原则,训练学生从认知到技能逐步提升,体现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三)课程目标设计。旅游具有其特定的行业特点,游客享受旅游产品,其实强调的是旅游过程中的精神满足。这种满足是以旅游景点为基础,以导游行业素养为核心,以导游服务技能为关键来实现的。作为旅游者的引导者――导游,首先要学会领悟和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引导游客感受、领悟、欣赏旅程中的文化,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课题组认为广西旅游实务课程是一门以旅行社典型岗位技能为主,以广西旅游文化为辅的课程,是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核心课。广西旅游实务课程重点致力于引导学生感受广西旅游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广西旅游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广西旅游文化的绚丽风采;另一方面广西旅游实务是依托旅游业的职业课程,课程组通过对广西旅游人才市场的调研,提炼出高素质旅游人才所需的素质。文化素养不仅是旅游从业人员的核心素质,也是其职业发展的基础。服务意识是其行业素质的核心,服务技能、语言表达是其岗位技能的核心。具体见表2。

表1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体系 板块 主要课程 培养的素质和能力

理论体系 公共基础课 政治思想课、

大学英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 较高的思想道德,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和英语基本应用能力、就业能力

专业基础课 理论课 大学语文、

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公共关系、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法规、

广西导游基础、

全国导游基础 人文素养

专业基本知识

职业基本技能

技能课 形体训练、

口才训练、

英语口语、

旅游礼仪、

急救常识

技术专业课 理论课 旅行社管理、会展概论、

旅游景区管理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技能课 旅游英语、导游实务、

广西旅游实务

知识能力拓展课 专业选修课 酒水知识、客源国概况、涉外导游、领队业务 拓展专业知识面、

拓宽就业面

公共选修课 西方哲学、音乐欣赏、中西方文化比较 人文素养

实践体系 实习实训 认识实习、模拟导游实训、旅行社实习、毕业实习 专业技能

就业技能

表2 行业素质与能力分析

人才层次 对应岗位群 基本素质 核心素质

高技能人才 高级导游、领队、产品开发、部门经理 服务技能语言表达 服务意识文化素养

中等技能人才 初级导游、中级导游、业务员、计调、产品推广、部门专员、领班等基层管理人员 服务技能语言表达 服务意识

简单操作工 服务员 服务技能

因此,将课程目标定位为“文化素养为根、行业素质为干,岗位技能为枝”。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成为具有较强服务意识,熟练掌握旅行社相关岗位技能,服务于广西旅游业的高技能人才。

(四)教学模式设计:兼容并蓄为导向。根据广西旅游实务课程的特点,摸索出了“兼容并蓄,外向开放”的指导思想,主要强调的是职业岗位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结合。改变了过去以教材为载体进行单一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 将社会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例如,将浓郁民情的广西民族博物馆、骆越神韵的广西博物馆、武鸣“三月三”歌节等演绎成独具八桂神韵的课堂;将区图书馆八桂讲坛、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周、市图绿城讲坛的专家、学者、行家变为课程的老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积极承担区、市旅游行政部门的导游岗前培训、导游年审培训等技术服务工作,提升了教师的行业素质。

三、课程内容整合

广西作为中国边陲,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具有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如何选取课程内容是课题组面临的一个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行业特点,课题组明确了以下课程思路:

(一)以旅游基本要素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旅游的六个基本要素:吃、住、行、游、娱、购,是旅游行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做好这六个基本要素的服务,是他们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因此,以旅游基本要素为导向来组织课程内容,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旅游行业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

(二)以广西(本土)旅游名胜为目,构建课程内容。广西旅游实务课程内容以广西3A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载体,通过诠释这些典型性的广西旅游文化之“点”来演绎广西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面”,体现广西旅游文化的绚丽多姿,有益于形成极具广西本土特色的文化氛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工学结合为模式,培养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根据工学结合原则和课程特点,在课程体系组织中设计了“任务驱动角色模拟知识、技能学习岗位训练案例反思”等五个环节,通过“做中学、做中教、案中思”,以做促学、以做引教,以案启思,达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以专业的角度分析、认识问题的行业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四)以文化熏陶为导向,构建课程教学环境。文化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情境中通过熏陶、心灵感受、领悟来传承。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创设文化情境,营造文化氛围,凸显课程的人文特性,创设独特的教学环境。具体见表3。

四、教学效果

第一,学生职业资格证获证率逐年提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学生导游资格证、秘书证等职业资格证获证率逐年提高,由2007年的30%上升到2012年的85%,其中获导游资格证的达60%,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2010年组织2008级学生参加“神州杯”全国导游技能大赛,荣获普通话组二等奖;组织2009级学生参加邕城高校旅游交流赛,荣获二等奖;成功主办“邕城高校旅游交流赛”,并荣获最佳解说奖、最佳人气奖。

第三,专业就业率稳步上升。随着专业社会认可度的提高,学生就业率由2006年的85%上升到2012年的93%,专业对口率为80%。

表3 广西旅游实务课程体系

岗位 情 境 学习性任务(30课时) 实践(30课时)

前台接待 广西概况 介绍广西概况

模拟接待:介绍家乡概况(3人一组) 南宁一日游

广 山水文化

推 荐桂林山水线路 游览北海、桂林、灵渠

游览北海、桂林、灵渠

推荐金秀大瑶山民情游

推荐兴安灵渠一日游

推荐巴马长寿休闲体验游

推荐海洋文化休闲游

反思:张家界的黄牌警告(PPT演示)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戏曲文化宣传 参加“三月三”歌节、参观新会书院

参加三月三歌节、参观新会书院

推广壮族歌圩体验一日游

推广宾阳炮龙节体验一日游

推广民歌体验游

反思:云南民族特色旅游

抢救北京绝活(PPT演示)

游 建筑文化 讲解黄姚古镇 游览扬美古镇

游览扬美古镇

讲解恭城文武庙

讲解三江风雨桥和鼓楼

讲解真武阁

反思:融水侗族竹楼火灾、凤凰古镇成功开发

实地讲解会展中心、南湖广场、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

岗位 情境 学习性任务(30课时) 实践(30课时)

游 饮食文化 体验米粉文化 游览扬美古镇

体验茶文化

体验酒文化

体验宵夜文化

反思:川菜走全国

模拟介绍广西特色饮食(PPT演示)

风物文化 导购珍珠 参观北海珍珠馆、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唐人文化街

导购绣球

导购壮锦

导购铜鼓

导购红水河奇石

导购地方特产

反思:广西旅游产品开发

模拟导购(PPT演示)

宗教旅游文化 设计宗教旅游线路 参观昆仑关、桂平西山

反思:旅游线路的成本调查

红色旅游文化 设计红色旅游线路(花山)

反思:设计一条广西旅游线路(PPT演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

[2]张红.以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旅游文化课教学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

[3]张骏.旅游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立项项目[桂教高教(2012)22号]

篇10

分析和研究学生答题失误的原因,找出一般规律,并进行针对训练,是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的捷径。本文从学生答题过程与学生答题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

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审题过程中,不能从试题中找出核心词语(它往往反映的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和最核心的内容),如地形特点、气候成因、农业地域类型等;不注意核心词语中的限定词语(它是对核心词语的说明,决定了答题的重点),如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甲地的气候成因、乙地的农业地域类型等;忽视有关答题要求的词语(它指明了答题的方式),如描述、分析、比较、指出等。二是从试题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不能为答题所用,即学生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解题信息。

【例1】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水系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图中信息描述图示省级行政区域的地势特点和省会城市所在地形区的成因。

某学生的答案:

错因分析:该答案不完整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审题时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其表现为:描述图示省级行政区域的地势特点时,该学生没有注意图例中的“省界”,只描述了该省中南部的地势特点;分析省会城市所在地形区的成因时,该学生忽视了“省会城市所在”这一核心词语的限制,读图可知,该省会城市所在地形区应是渭河平原。从答案内容来看,该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是比较牢固的,掌握了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地势特点的方法,也分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特点,但与试题要求不符合。

解题方法:分析地势特点时,学生要根据河流的分布与流向推断;该省会城市所在地形区是渭河平原,其成因要从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个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中南部西高东低。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

【纠错训练】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该区域东北海域的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珊瑚礁是指造礁石珊瑚群体的遗骸构成的岩体,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遗骸组成的。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其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

材料二:世界某区域图和某景观图。

(1)悉尼的气候与美国东南部气候类型相同,但该气候类型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分布面积远小于美国东南部,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出发对此现象作出说明。

(2)与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相比,分析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港口运输业更为发达的原因。

(3)澳大利亚东北海域有大量的珊瑚礁,分析这些珊瑚礁的有利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港口的区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澳大利亚东南部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分布面积远小于美国东南部的原因,应主要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和洋流三个方面回答;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港口运输业比东北部沿海更为发达的原因,应主要从人口与城市、对内交通、开发历史和航行条件四个方面分析。澳大利亚东北海域珊瑚礁的有利作用,应主要从保护海岸、调节海水中CO2的浓度、属于旅游景观等三个方面回答。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美国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比澳大利亚大,季风气候特征更显著。地形:澳大利亚受大分水岭影响,海洋水汽较难深入内陆;美国中部平原广阔,海洋水汽可直接深入内陆。洋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势力较弱,墨西哥湾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

(2)澳大利亚东南部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客货运输需求量大;对内交通线密集,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殖民者最早到达该地,发展历史悠久,开发时间早;东南部沿海没有大量珊瑚礁,航行条件优越。

(3)珊瑚礁的功能较多,它对海岸具有保护作用,是弱化强海流及大浪的天然防波堤,守护着海岸;珊瑚和珊瑚礁可以调节海水中CO2的浓度,维持海水中CO2的平衡;珊瑚礁是重要的旅游景观,可以在珊瑚礁分布区建立海洋动物园、自然保护区,既是旅游胜地,又是科研基地。

2.答案组织不合理

解答地理综合试题,要求学生根据试题要求合理组织答案,使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有因果关系。学生答案组织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答案欠准确。由于学生没有很好地审题,或者没有搞清所用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答题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失分。二是答案不全面。所谓全面,就是说既要回答主要的,也要回答次要的;既要注意一般的,也不遗漏特殊的。然而有些学生往往顾此失彼,答了前者忘了后者,回答出有头无尾的不全面答案。三是答案不具体。一般说来,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有骨头有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事实”说话。只支撑“架子”,或者只抽象笼统地从理论层面回答,严格来说是很难得高分的,甚至不能得分。四是答案欠“简明扼要”。答案要简明扼要,即回答问题要全面、圆满、具体、准确、简单明了。相反,若答案“拖泥带水”,或学生答不到“点子”上,会导致应有的得分点被多余的文字掩盖,从而影响答案的得分率,也浪费了答题的时间。

【例2】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阴影部分代表海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简述①②两地区降水的季节差异及其原因。

某学生的答案:

错因分析:该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是答案组织不合理。试题要求简述①②两地区降水的季节差异,而该学生只象征性地说明了季节差异,没有具体说明①②两地冬夏季节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

解题方法:学生可以根据①②两地的气候特征,分别指出①地和②地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并比较差异,再简述原因。

参考答案:①地降水集中在冬季(夏干冬湿),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②地降水集中在夏季(夏湿冬干),因为夏季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得以深入,受地形抬升而降水丰富;冬季受来自北冰洋寒冷气流影响,降水少。

【纠错训练】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7月18日至28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报道了角马的迁徙活动。东非野生动物迁徙要经过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距离约3000公里,并且年复一年地在非洲大草原上沿顺时针方向运动。

材料二: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三国是非洲也是世界主要咖啡出口国,该地区生产的咖啡品质优良,是传统的出口产品,同时也是重要的外汇来源。下表为三国气候资料及咖啡出口量统计表。年平均

气温(℃)月最高

气温(℃)月最低

气温(℃)年降水

量(mm)咖啡出口

量(万t)乌干达22.323.5521.4110012肯尼亚2022~2610~149009坦桑尼亚

(大部分)21~25//800~

14004.5(1)在角马群迁徙路线上的①②③三地中,本次直播报道选择的是哪一个地点?说明角马群在此季节迁徙的原因。

(2)赤道横穿肯尼亚,简析肯尼亚中部地区没有热带雨林景观,而形成热带草原景观的原因。

(3)分析材料二中三国种植、生产咖啡的区位优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非高原气候、动物迁徙和农业生产活动。每年7月,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北移,东非高原上的雨带也随之北移,故角马群自南向北迁移,即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迁移到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整个迁徙活动是沿顺时针方向进行的,所以本次直播报道应选择在②处。肯尼亚中部地区没有热带雨林景观,主要是因为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影响咖啡种植的区位因素有气候(热量、光照、日温差)、土壤、水源、劳动力和政策等,根据材料依次分析即可。

答案:(1)②地。原因: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每年7月底,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旱季来临,而此时北部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却正值连绵的雨季,有充足水源和食物,故此季节角马群开始向北方迁徙。

(2)肯尼亚中部地区海拔达3000米,由于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所以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景观,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景观。

(3)纬度低,平均气温高,光热充足;东非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当地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政策支持。

3.对地理概念认识模糊

任何地理概念都有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学生对地理概念认识模糊表现为:一是对概念的内涵理解得不透彻,如对气候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分不清;对锋面的概念不清楚,导致对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判断失误。二是对概念的指向把握得不准确,如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时,试题往往有一定的指向,有时要求从自然条件或从社会经济条件考虑,有时要求分析有利条件或不利因素等。

【例3】读东北地区流域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松花江与辽河水文特征的显著差异,并说明原因。

某学生的答案:

错因分析:该答案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概念不清楚。从该学生的答案来看,他把水文特征回答成水系特征的内容了。

解题方法:水文特征主要是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其差异显著的原因应主要从水源补给和河流流向两个方面来回答。

参考答案:水文特征的差异:松花江径流量大(辽河径流量小)、河流含沙量小(辽河含沙量大)、有凌汛现象。原因:松花江流域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径流量大;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冬季气温在0℃以下,且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有凌汛现象。(或答:辽河流经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小,径流量小;流经地区植被稀少,河流含沙量大)

【纠错训练】读下图,回答问题。

(1)莆田是福建的主要甘蔗产区,分析莆田成为福建主要甘蔗产区的自然原因。

(2)浙闽丘陵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茶叶产区,据调查,该地土层浅薄,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试从土壤形成的自然要素方面分析该地土壤特点的形成原因。

(3)福州港是我国著名的古代茶港之一,简述其成为古代重要茶叶输出港的主要区位优势。作为一个历史古港,福州港不论是规模还是发展潜力都远比上海港逊色,分析其原因。

解析:莆田成为福建主要甘蔗产区的主要自然原因可以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回答。浙闽丘陵土壤特点主要有土层浅薄(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土壤呈酸性(淋溶强,酸性强)和有机质含量较低(高温,有机质分解快)等。福州港成为古代茶叶输出港的主要区位优势是靠近茶叶生产地区、交通条件比较优越和港口条件好等。福州港不论是规模还是发展潜力都远比上海港逊色的原因主要是服务区小,且服务区经济没有长江中下游发达,商品生产能力弱和城市依托作用小。

答案:(1)莆田位于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为亚热带气候,热量与水分条件与甘蔗各生长期的需求相吻合,既有利于甘蔗生长,又有利于糖分积累。

(2)浙闽丘陵坡度较大,且降水丰富,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所以土层浅薄;气温高,矿物质分解快,且降水量大,淋溶强,所以土壤呈酸性;气温高,不利于有机质的累积,有机质含量低。

(3)区位优势:靠近主要茶叶产区,茶叶来源丰富;有闽江等河流,交通条件比较优越;海湾众多,水域开阔、避风,利于船只航行和停泊。原因:受武夷山阻隔,福州港腹地比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上海港的腹地小得多;福州港所依托的福州市,不论是生产能力还是消费能力都比上海港所依托的上海市小得多。

4.对地理原理运用不当

地理基本原理包括地理事物特点、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演变规律。学生答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原理理解得不全面,如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地形、气候、河流、生物、土壤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各要素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4】随着伦敦奥运会闭幕,从北纬51°到南纬22°,奥林匹克五环旗来到里约热内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面A、B、C三图分别为英国的等高线地形图、日照时数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

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英国的地形、降水、日照时数之间的关系。

某学生的答案:

错因分析:该答案错误的原因主要是该学生没有掌握地理基本原理。海拔高度与气温有密切的关系,但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没有必然联系,日照时间与地理纬度、季节和天气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试题明显是要求学生分析天气状况对日照时间的影响,海拔高度提供的是地形信息。结合英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中部为山地,西部为西风的迎风坡,所以阴雨天气多,导致日照时间较少。

解题方法:从图中可知,英国中西部地区多山地、丘陵,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降水影响到其日照时间的长短。

参考答案:英国中部多山地、丘陵,西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较少(或东侧位于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日照时数较多)。

【纠错训练】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美洲七月份气温分布图。

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年降水量北部约为1250mm,南部不足200mm。1973年,加利福尼亚州调水主体工程完工,1990年达到设计输水能力。后来,加利福尼亚州又继续兴建大大小小的调水工程。得益于这些长距离调水工程,加利福尼亚州的干旱河谷地区出现了灌溉面积达130万公顷的良田,受益人口达2300万,加利福尼亚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全州经济实力跃居美国第一。

(1)描述图中大陆24℃等温线的走向。根据等温线分布状况说明大陆西部地区的气温特征,并简述其原因。

(2)加利福尼亚州从粗放的放牧业发展成为灌溉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其农业区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析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图中大陆24℃等温线的走向可以按照地形的特征分段描述,即西部沿海地区、山地(高原和盆地)、中部平原、东部山区。分析大陆西部地区的气温特征并简述其原因时,首先应据等温线图中的信息概括出两个特点,一是太平洋沿岸地区气温南北相差不大,二是太平洋沿岸地区气温比同纬度高原、盆地低得多;然后结合洋流、天气和地形分析原因。分析农业区位的变化时,可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然条件方面是水源保障,社会经济因素有交通运输、市场和技术等。北水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从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24℃等温线在西部与海岸平行,呈南北走向;进入高原和盆地后,等温线呈弧形,向南北(锯齿状)凸出;中部平原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东部山区等温线向南凸出。西部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太平洋沿岸地区气温南北相差不大,其原因是南部沿海受寒流的影响,形成多雾的天气,日照不强,北部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同时,太平洋沿岸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山间高原、盆地低得多,这是因为山间高原、盆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或答:等温线密集,说明同纬度温差较大,这是因为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2)水源条件的保障(北水南调);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

(3)有利方面:减少径流的浪费,使得南方有了灌溉和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不利方面:北水南调改变了径流方向,可能会使原入海河道的水量减少,造成海水入侵;新建调水河道途经地区比较干旱,调水灌溉后蒸发量也变大,土壤易次生盐渍化(盐碱化)。

二、综合题答题对策

解答综合题,一般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即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地理规律,并能进行综合运用,就能较好地解答这类题目。由于综合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多种能力,考查的内容往往涉及自然、人文和区域各方面,所以学生必须准确获取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最终确定解题的方案、对策。

1.仔细审题

审题过程一般是:一要细审试题的背景材料,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地理综合题常以地图的形式呈现信息,学生只有先把地图读懂,才能根据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要点或技能去组织答案,所以审题要注重层次性。第一层次一般是确定地理位置;第二层次是思考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属于哪个方面的内容。二要细审设问,包括试题的核心词语、限定词语,这样学生才能领悟命题者的意图,把握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联系,从提供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中找到突破口。审好题,是做好题的先决条件。

2.理清思路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学生应调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在掌握有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地理思维,综合分析并解答问题。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学生只能依据其他条件去判断、推理。

3.精准地组织答案

首先是答案的方向性,就是学生将试题要求与自己储备的基础知识进行“对接”,明确分析、解决该问题应利用的地理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其次是答案的逻辑性,就是学生将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对接”,即事物的前因后果组成一条“知识链”,各知识点环环紧扣。“知识链”的起点是试题情景中的已知条件,终点指向问题。最后是答案的全面性,就是学生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

三、强化训练

2012年6月21日至8月28日,北京某中学的学生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其沿京杭运河南下进行地理环境的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踏访京杭运河时的记录不正确的是

A.沿岸城市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

B.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C.黄河以南运河由北向南流动

D.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极大

2.从北京出发时,下图所示地区会出现图中的天气系统。如果该天气系统在此停留时间过长,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会

A.南北皆涝B.南旱北涝

C.南北皆旱D.南涝北旱

郑渝铁路是中国铁路网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客运专线,时速350公里,是联系郑州等中原地区和重庆等西南地区的主要客运快速通道。读图,回答3~4题。

3.目前流传最广的郑渝铁路规划方案是北线和南线,巫山(巫溪)会成为南(北)线的第一站,巫山行动,巫溪反击。“二巫暗战”说明影响铁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因素B.技术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D.地形因素

4.如果选择南线方案,对襄阳的影响是

①彻底改变了襄阳依靠公路运输的单一运输格局②增强了襄阳作为陕南、渝东、豫南、鄂西铁路枢纽的作用③相对减小了焦柳铁路的压力,并削弱了焦柳铁路的辐射作用④增强了湖北铁路在全国路网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原创】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5~7题。

5.图示时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市旭日东升

B.北印度洋东行货轮顺风顺水

C.巴西高原草类繁茂

D.宜昌的昼长将增加

6.煤炭是古代植物由于地壳的变动被埋入地下并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下列有关南极地区煤炭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成煤时期,岩浆活动频繁

B.有煤炭分布,说明南极气候温暖

C.有煤炭分布,证明南极板块不断运动

D.煤炭是矿物能源,为变质岩

7.有关我国三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62°12′59″S、58°57′52″W;中山站:69°22′24″S、76°22′40″E;昆仑站:80°25′01″S、77°06′58″E)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南极考察站的自转速度相同

B.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气压较高

C.昆仑站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向

D.与长城站相比,昆仑站年均风力小

读“我国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增长统计图”,回答8~9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6年之后城市数增幅减小,说明城市化速度减慢

B.1987年到1996年,我国中小城市数目增加速度快

C.1997年之后,城市发展以增加城市数量为主

D.1996年之前,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

9.城市扩展强度是指某段时间内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城市初始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扩张速度的指标之一。下列对城市扩展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因素对城市扩展强度基本没有影响

B.自然因素决定了城市的扩展强度

C.1996年我国城市扩展强度比2007年大

D.城市扩展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1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茶叶之路》于2012年7月9日开始在央视10套首播。根据统计,2010年我国茶树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农业产值均已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国内茶叶市场发展迅猛,110万吨的茶叶内销总量也居世界第一,而1978年茶叶内销量仅为18万吨。

指出我国茶叶生产的社会经济优势,并分析我国1978年之后国内茶叶市场发展迅猛的原因。

11.读北欧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指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坡的气候类型。比较奥斯陆、斯德哥尔摩两城市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挪威耕作业不发达的主要自然原因。

(4)吕勒奥是瑞典著名的钢铁工业中心,试分析其形成的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运河沿岸城市随着运河航运的繁荣而兴起,也随着运河航运的衰落而没落;京杭运河自北向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流经地区自然、人文景观众多,经济发达,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极大;由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之间有分水岭,所以黄河以南运河不一定由北向南流动。

2.D读图可知,该地区为江淮地区。正常情况下,每年六月到七月初,图示江淮地区都会出现准静止锋,如果该天气系统在此停留时间过长,我国东部地区就可能会出现南涝北旱。

3.C影响交通线路的区位因素有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是限制性因素,技术因素是保障性因素。

4.D襄阳是我国中西部重要的铁路枢纽,如果郑渝铁路经过襄阳,就可以增强襄阳作为陕南、渝东、豫南、鄂西铁路枢纽的作用,并且增强湖北铁路在全国路网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但不会削弱焦柳铁路的辐射作用。

5.C图示时刻,30°W为12时(150°E为0时),则北京时间为22:00;南极地区出现极昼,应是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东行货轮逆风逆水;巴西高原处于夏季,热带草原草类繁茂;宜昌的昼长是否增加无法判断。

6.C煤炭是植物的化石,应该存在于沉积岩中,所以成煤时期的岩浆活动不可能频繁;南极煤炭资源分布在极圈内,该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宜高大植物的生长,这说明煤炭形成时该大陆的位置不在南极地区,由此可以证明南极板块在不断运动。

7.D三个南极考察站的纬度不同,则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相同,故A说法错误;昆仑站位于极地高压控制区,但由于海拔高,所以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气压较低;昆仑站所处位置被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所以与长城站相比,昆仑站年均风力小。

8.B读图可知,1996年之后城市数增幅减小,但不能说明城市化速度减慢,因为城市化进程中除城市数目增加外,还有城市面积扩大;1987年到1996年,每个城市的建成区面积都呈稳定或减少趋势,而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这说明我国中小城市数目增加速度快;1996年之前,城市发展的动力不是产业大规模集聚,产业大规模集聚会导致城市面积迅速扩张。

9.D经济因素对城市扩展强度影响较大,一般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的扩张速度也快,所以城市扩展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自然因素对城市扩张有影响,如地形因素等,但不是决定性因素;1996年之前我国城市化以增加城市数量为主,而2007年之后以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为主,所以2007年我国城市扩展强度比1996年大。

10.优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劳动力丰富。原因:1978年之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茶叶消费能力提高;人口众多,饮茶文化源远流长。

解析:我国茶叶生产的社会经济优势,主要是历史、技术和劳动力等;1978年之后国内茶叶市场发展迅猛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导致茶叶需求量增加。

11.(1)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部沿岸陡峭,多峡湾;东、南部地势较低平,地形起伏和缓。成因: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形成时间古老,久经侵蚀(长期受流水、冰川侵蚀)。

(2)类型: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西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奥斯陆降水多于斯德哥尔摩,其原因是奥斯陆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比斯德哥尔摩明显。

(3)纬度高,热量不足;阴雨天多,光照不足;多山地,平原狭小,不利于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