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管理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购管理的基本概念

篇1

(1)概念的重新定义

信息化条件下,采购管理的基本概念应重新梳理,例如:采购的内容和范围、采购计划、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采购方式、供应商、组织机构、工作岗位等,必须有明细的界定。

(2)建立物资分类和编码体系

物资分类和编码是采购的内容的具体呈现,与工程公司的业务内容密切相关,是连接设计与采购的桥梁。越早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分类和编码体系,越有利于信息系统的应用。

(3)建立文件编码规则

以项目文档管理为线索,定义采购过程文件的编码规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数据的关联与检索,极大地方便采购全过程信息集成,快速形成可供决策的信息流。E工程公司借助良好的工程项目文档编码系统,快速实现了OA采购信息综合查询与统计分析,在系统升级的过程中,降低了数据转化的难度。此外,供应商档案数据项、紧急或特殊情况下的备用方案等前期准备均是重要的采购信息化平台顺利推广的基础。总之,管理基础准备工作应在信息化建设的调研阶段抓紧落实,主动将管理需求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进行改造。

2.创新管理工具

(1)主要平台工具的对比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主要采购信息化管理工具有三种:OA系统、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和ERP。复杂的系统可以集成简单的系统,系统之间也可以有数据接口。

(2)E工程公司的平台建设路径

依靠自身的人才优势,E工程公司最初的信息化建设就是依靠自主开发,实现了供应商管理和合同管理的信息化。随着采购管理需求的增长,继而引入OA办公系统,结合自身力量和第三方软件公司,实现了主要采购作业网上审批,打通了从供应商选择到合同签订的整个采购流程。近两年,E工程公司有机会应用到先进的采购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实现与外部供应商的在线互动,极大地提高了采购信息化水平,业务数据规模大幅提升。下一步,将要走ERP与采购电子商务平台结合的道路。E工程公司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与企业管理实际结合,走出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企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3)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开发团队

企业发展最根本的依靠是人才,而最靠得住的是自己人。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打造一支自己的信息技术开发团队,既能将管理需求与信息技术高效结合,又能节约后期维护成本。

(4)发挥后发优势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后来者不一定落后,反而具备后发优势。新技术总会兼容并超越老技术,管理理念变革、互联网思维、年青一代走上工作岗位、法治社会对规则的敬畏等社会变化催生了信息化改造传统业务领域的原动力。采购管理作为对规范性、透明性需求极高的传统业务领域,必然处于信息化的前沿阵地,也是企业快速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再造业务流程

物料需求计划的确定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核程序,计划变更也需要审批。系统会自动拒绝执行没有经过规范化审批的采购需求。通过规范化管理提高需求计划及时性和准确性。系统不允许未经过认证的供应商进入拟参加报价的供应商名单。确定采购方案后,具体的采购实施过程公开透明,具有权限的人员可以随时查看。经办采购业务的采购员,在采购什么物料、采购数量和金额上都有权限规定。系统会按照流程设定的要求执行逐级审批程序,每一级审批权限又都有严格和明确的规定。合同的进度和质量信息嵌入相应的流程节点,形成全流程的信息链。付款处理和供应商考核评价是基于上述采购流程的二次开发功能,依靠数据集成,满足更高层次的采购管理需求。采购业务流程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只要设置合理,是允许增减删补的,但是一旦做完调整,又是规范的。工程公司普遍面临采购变更管理的难题。目前,国内多数工程公司对严格的流程管理不适应,反而在市场竞争的重压下,希望采取更弹性、变通的管理方式。根据我们的经验,规范化管理是最终目标,但是具体国情也必须充分考虑。解决采购变更管理的出路只能是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数据分析,区分稳定和不稳定的采购需求,设计更细致的流程和管理措施。同时,要将采购管理重心向需求管理、设计管理前移,通过上游工作质量的提高,减少后续采购工作的不确定性。另外,对于来自业主方的需求变化,应给予充分的尊重。

4.集成信息数据

采购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信息数据的集成,按照采购管理需求进行数据的排列组合、统计分析、筛选过滤、重复利用等增值处理,实现数据的滚动增值,充分挖掘采购信息的管理价值,最终服务于管理提升和公司决策。信息集成的理念要贯穿采购信息化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初期应提出主要信息集成目标值,过程中要最大化数据源,上线后应深入进行数据挖掘,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按照岗位角色进行定制化的采购信息集成,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数据权限范围内工作,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实时协同作业,信息共享。

5.引导人的发展

采购信息化系统建设与采购业务人员的职业发展不能脱节,平台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最终还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因此,必须规划好员工的转型和培养方案。首先,充分利用年轻人的优势,加强培训和引导,迅速提升年轻人的信息化业务技能,树立成功典型。其次,客观面对部分人员对新的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和不理解。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例如:有些人的工作可能被平台替代,新技能尚未掌握,存在危机感;曾经的业务骨干需要重新面临竞争,有被超越的可能;部分管理人员思路转变不及时,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不太奏效;国有企业固有的惰性模式与信息化的快节奏不匹配等等。任何管理变革都不会轻轻松松,更不会一帆风顺。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如此。好在我们整个国家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积累了大量的改革经验和应对措施。在采购管理业务领域,要重点用好这几类人:对信息数据敏感,思路灵活的人;专业技能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人;管理经验丰富,不拘一格的人。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引领他们正确转型。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竞争性的管理机制,优劣等级全凭数据说话,总会存在一部分人被淘汰的情况,这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必经之路。

6.结语

篇2

 

文章主要介绍了电子采购的概念和基本模式,重点通过对建华管桩集团电子采购管理的应用分析,探讨在建材制造业中买方模式的电子采购管理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 电子采购的基本概念

 

电子采购是一种无须交易双方见面,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合格的供应商或采购商,最终实现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采购的交易方式。

 

电子采购可以优化采购流程,帮助供求双方降低成本,有效地整合企业的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达到优化整个供应链的作用。[1]据调查,在2014年,全世界400家企业中,85%的企业都在应用电子采购方案,电子采购已经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运用。

 

2 电子采购的模式

 

卖方模式是指供应商在互联网上其产品的在线目录,采购商通过浏览供应商的网站来取得所需的商品信息,以做出采购行动的一种电子采购模式。卖方模式的主体是供应商,客体是采购商,这种模式的搭建工作简单,投资小,但是使用不方便,很多公司会把商品信息模块简单的内嵌到公司网页中,后期的交易和传统采购并无区别。

 

买方模式是指采购商在互联网上所需采购产品的信息,供应商在采购商的网站上登录自己的产品信息,供采购商评估,并通过采购商网站,双方进行进一步的信息沟通,完成采购业务的全过程。[2]买方模式下的电子采购主体是采购商,客体是供应商,这种模式搭建工作复杂,与后台系统的集成性好,使用方便,但投资较大。

 

很多大企业都拥有电子采购系统,与现有的信息系统有着很好的集成性,信息传递通畅。大企业往往处于所在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与少数几个供应商已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足够的能力负担建立、维护和更新产品目录的工作。[3]

 

市场模式是指供应商和采购方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采购业务的过程。在这种模式里,采购平台是一个中介,供应商和采购商都可以在网站上并描述自己提供或需要的产品信息,第三方平台负责产品信息的归纳和整理,以便于用户使用,而使用市场模式的企业需要支付给第三方一定的使用费用,很多中小型企业或个体比较偏好这种模式。

 

3 买方模式的电子采购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建华管桩集团创建于1993年,是建筑基础工程材料——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专业生产厂家,经过22年的发展,公司从单一的管桩生产销售商转型成混凝土制品与技术综合服务商。

 

目前,建华建材的管桩年生产能力超1. 8亿米,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销量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建华建材连续17年稳居全国同行业销售冠军,是中国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龙头企业。

 

截至2015年,建华集团在全国已经成立并投产了36处生产基地,随着公司的壮大,各种问题也开始突显,建材制造行业的发展已经处于成熟阶段,由于核心技术并不复杂,准入门槛低,因此市场竞争力特别大,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从内部管理入手,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才能提高公司的竞争力,而采购环节成为一个重要突破点。建华集团推出了电子采购平台,来实现从采购申请到投标定标、合同签订、订单下达、对账付款的采购全程电子化,以达到提高采购效率、节约成本目的。

 

3. 1 电子采购系统流程

 

采购部门需要根据市场部的销售数据和市场情况,以及生产部的生产计划计算出物料需求,结合库存信息制订采购计划,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询价,竞价或者招标,并将相关信息到采购平台上;供应商通过平台访问采购数据库,获取采购信息,按照要求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公司结合以往的采购记录和供应商评价,按照合适的供应商选择策略确定供应商,签订合同;供应商按合同进行供货,货物验收合格,登记入库后将付款申请传至ERP,财务部核对账单付款。

 

当采购任务完成以后,电子采购系统还会自动将本次采购活动的各种相关数据存入采购数据库。具体采购流程如下图所示。

 

建华集团电子采购系统的流程

 

3. 2 电子采购优势

 

(1)优化供应链,提高采购的灵活度。电子采购使企业和供应商能够快速及时地了解采购信息并进行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大量供应商的比较、筛选,有利于对供应商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得企业能够寻找到更佳的价格与质量的结合点,提高了采购的灵活度,从而优化供应链管理,改善供应链绩效。[4]

 

(2)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效率。采购系统的标准化设计使全部采购工作流程自动化,消除了多余环节,节省了时间和交易成本。以往分公司的采购部标配是六个人,实行电子采购之后,只需要四个人(包括部门经理在内),36家分公司就节约了一大笔人力费用。电子采购使可选供应商数量更多,可以做到货比多家,降低了采购成本。

 

(3)改善供应商关系。建华集团在全国建有36家生产基地,常规供应商遍布全国,合计有1500多家,这对于供应商的整体管理来说有很大的难度。电子采购为供应商提供了一个与集团总部和分公司沟通的平台,使供求双方及时了解各自的信息,改善了供需双方的关系。

 

3. 3 实施电子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建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基层员工仍保持着传统习惯,没有形成系统的电子化供应链思想。基层采购人员的工作依旧是按照原来的采购流程,只不过多了一个网上录入的过程,这样不仅达不到提升采购效率的目的,反而会增加更多时间和人力的浪费。

 

(2)员工对电子采购的效果缺乏信心。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学习,员工能认识到电子采购的价值,但并不认为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学习过程也只是以能够通过考核为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电子采购虽然得以施行,但是要发挥出应有效用,提升集团整体供应链效率还有很大差距。

 

(3)供应商配合度不够。采购系统上线以来,淘汰的原有供应商里只有很少是不合格的,那些淘汰的合格供应商们不希望在采购平台上与其他商家竞价,认为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3. 4 一些建议

 

电子采购作为整个电子化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要与上下游的其他环节紧密合作,才能使整个供应链高效运转。随着信息技术与供应链中各节点的紧密应用结合,会有更多类似的打破传统的变革,电子采购不是开始,也不会是结束,企业和员工要以发展变革的眼光来看待新事物,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与时俱进,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篇3

发电企业管理过程中,物资管理是重要内容之一,是发电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但由于物资管理工程巨大,需要有序地组织、计划与控制才能完成工作,因此,研究其管理对策与建议是促进企业良好运行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渠道。

二、发电企业物资管理现状

(一)资金利用效率低

当前,发电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存在流通占用资金多,但是使用效率却普遍较低,管理水平存在落后现象,仓库积压严重。另外,企业未能制订严格的物资供应计划,采购存在盲目现象,缺乏市场调剂功能。对物资的使用缺乏科学合理性,积压严重。

(二)体系存在漏洞

企业管理体系是连接各环节的纽带,发电企业生产环节众多、需要连续作业且产量较大,需要完善的运行体系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发电企业需要购进大量物资,品种繁杂。而物资管理体系关系到企业整个运行环节,对其起到推动作用。[1]当前发电企业物资管理体系存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等问题,在申报物资等环节存在延时等问题,致使物资管理存在漏洞。

三、发电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与物资管理的基本概念

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需要的物资进行采购、验收、保管、利用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其中涉及的材料主要包括原料、燃料、工具等,该项管理活动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工作人员需要对各种数据、票据等进行分类、汇总、计算并填制报表。物资管理系统是针对发电企业物资管理特点而开发,物资主要指企业日常生产中的所需物资,包括设备、材料等,物资出库后系统将不再对其进行管理,如发现领回物资有误,则必须将其退回给仓库,管理人员要做好标记。该系统是以物资计划为系统基础,物资收发为中心,加以财务核算进行采购、存储及查询等统一管理的系统,同时兼顾企业经营与管理基本职能,能够满足企业物资管理的需求。

四、发电企业物资管理对策与建议

(一)对供应链管理的采购策略

传统物资采购环节的重点在于与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活动,虽然能够在交易过程中比较价格,通过市场调节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家作为合作对象。同时,质量与交货期也应列?檠窆ι痰目悸欠段В?但质量与交货期均在事后进行控制。该种方式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不利于企业控制生产成本,间接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在现有采购模式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变化:

1.由传统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当前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无法及时回复采购部门的要求,对质量也存在同步运作的情况。因此,转变采购模式,将事后控制转变为在过程中控制,进而实现精细化生产、零库存生产。采取以订单为基准的生产模式,供应链企业的业务便能够逐渐朝向精细化生产,实现零交货期、降低故障率、减少废料以及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2.由库存采购变为订单采购。传统采购方式缺乏主动性,采购部门无法适应制造需求的瞬时变化。采取订单采购模式能够使供应商及时、准确地获取用户信息,降低库存成本,进而提升物流周转速度。供应商与制造商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简化供应手续,减少双方商谈时间进而有效降低成本。其次,同步化生产调节模式下,制造、采购、供应三方面计划均能够齐头并进,有效缩短厂商响应时间,实现同步化动作。[2]再次,采购物资直接与制造部门接轨,减少采购压力的同时实现精细化运作。最后,转变信息传递方式,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并在订货过程中核对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订货计划,使需求与制造一致。

(二)完善考核绩效管理体系

1.绩效考核原则。依照科学有效的评测方法,对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职业技能与素养、品德、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测,进而确定员工的工作态度与潜力。其应遵循同质性、关键性、独立性原则。制定绩效考核时需要与厂商自身运作情况相结合,考核要有侧重点,并具有针对性与个性化特点。

2.建立体系。系统级关键绩效指标是促进企业物资管理良好运行的重要基础,其能够直接反映客户满意程度及成本。其中主要包括订单完成率、总接收周期、预测准确率。订单处理部分的关键绩效指标是反映物资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与供应商沟通的重要平台,订单处理绩效与订均审核周期及人均处理订单数量等方面有关。最后,引进物资管理专业人才,在实现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应不断培养并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吸取各层次、各背景的人才,在企业中形成多元化的人才队伍。

五、结语

发电企业物资管理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运行情况。物资管理是企业运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企业势必要加大对其的关注,使其适应各个生产环节,进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科学有效运行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

篇4

[ 关键词 ] 战略采购流程设计实施策略

近年来,企业的运营环境和竞争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系统和全球化市场形成,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反映,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欲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取得长久的经济效益,必须从企业和环境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采购是企业为经营运作而进行的获得材料、设备和服务的活动,是企业获得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地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战略采购管理从宏观范围内确定采购资源、建立最优的供应商体系,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并通过严谨而系统的工作程序,在维持与改善质量、服务和技术水平的同时减少外购物料、物品与服务的整体成本。通过有效的实施战略采购,使企业可以较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获得质量适宜的经营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服务,使企业的产品在质量、价格、交货期和售后服务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增强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战略采购的概念

从科尔尼咨询公司提出战略采购这一名词以来,至今已近三十年的时间,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战略采购进行了定义。比较流行也比较严格的战略采购概念是由Carr和Smeltzer(1997)提出的:战略采购是计划、实施、控制战略性和操作性采购决策的过程,目的是指导采购部门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提高公司能力展开,以实现公司远景计划。安达信则将战略采购定义为通过跨部门商品行动小组的运作,对不同供应商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方法、业务流程及决策规则,以期降低公司采购的物料、商品及服务的总成本,并经由系统化的流程建立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David Burt认为战略采购是与供应商的持续流程改善过程,战略采购就是在理解采购的内部与外部市场的基础上,向自己的组织和供应商组织学习,成为供应上和自己组织之间的媒介,捕捉信息并用于改进关系。基于采购角色从传统的价格比较上升到企业组织管理的战略高度,桂冰(2005)对战略采购给出如下定义:战略采购是供应采购部门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充分分析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和供应商所处行业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微观环境的基础上,确定采购管理目标、制定采购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从功能的角度出发,邵敬中和张帆(2003)认为战略采购是一种系统性的、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采购方法。它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或实业界对战略采购的概念研究成果比较多,百家争鸣,可是对战略采购理论框架的研究却不尽人意,当然,有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研究和应用对象:企业。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企业,生产技术、产品、营销渠道、物料采购方法等等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总结出一套普遍使用的战略采购理论和方法框架,的确是一件非常难以达到的事情。本文将战略采购界定为:通过跨部门商品行动小组的运作,对不同供应商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方法、业务流程及决策规则,以期降低公司采购的物料、商品及服务的总成本。并经由系统化的流程建立,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

二、战略采购的原则

战略采购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以降低整体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实现从需求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战略采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原则(宋华,2003):

1.考虑总体成本

成本最优往往被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误解为价格最低,只要购买价格低就好,很少考虑使用成本、管理成本和其他无形资本。采购决策依据就是单次购置价格,例如购买一台复印机,采购的决策者如果忽略了采购过程发生的电话费交通费、日后维护保养费用、硒鼓纸张等消耗品情况、产品更新淘汰因素等而只考虑价格,采购的总体成本实际上是没有得到控制的。采购决策影响着后续的运输、调配、维护、调换乃至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必须有总体成本考虑的远见,必须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成本环节和其他相关的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2.在事实和数据信息基础上进行协商

战略采购过程不是对手间的谈判,而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协商的目的不是一味比价压价,而是基于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总体成本分析、第三方服务供应商评估、市场调研等为协商提供有力的事实和数据信息,帮助企业认识自身的议价优势,从而掌握整个协商的进程和主动权。

3.战略采购的最优方法是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战略采购过程不应当是零和博弈,一方获利一方失利,战略采购的谈判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而不是利用采购杠杆,压制供应商进行价格妥协。应当基于对原材料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

4.建立战略采购的核心能力

双赢采购的关键不完全是一套采购的技能,而是范围更广泛的一套组织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构建基本的核心能力:重视总成本建模,它为整个采购流程提供了基础;创建采购战略推动了从战术的采购观点向战略观点的重要转换;建立并维持供应商关系注重的是双赢采购模式的合作部分。

5.制衡――双方合作的基础

企业和供应商本身存在一个相互比较、相互选择的过程,双方都有其议价优势,如果对供应商所处行业、业务战略、运作模式、竞争优势、稳定长期经营状况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就可以帮助企业本身发现机会,在互赢的合作中找到平衡。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关注自身所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相关行业的发展,考虑如何利用供应商的技能来降低成本、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满足客户需求。

三、战略采购模式

1.集中采购

基于供应链的集中式采购是指企业将采购职能和供应商资源跨部门集中管理,通过加强供应商合作,提高采购对企业战略的支持力度,实现供应链总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该模式通过企业内、外部采购整合,将战略采购理念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战略采购的一个有效实施策略。集中式战略采购的演进。

2.扩大供应商基础

通过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引入更多的竞争,降低采购成本。跨国企业纷纷涉足中国,将中国作为原料采购中心和制造中心,就是一个例证。但对于某些核心原料,企业往往会与少数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长久关系,在保护核心技术的专有性的同时,也便于共同进行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改良。

3.优化采购流程和方式

在将“采购量”和“供应商”数量这两个硬的客观影响采购成本因素进行优化之后,进一步成本降低空间转向软的管理优化方面。事实上供应商提供的任何服务都是有价格的,以直接或间接形式包含在价格中,所以企业可以将其细分,选择所需的原料及配套服务,以降低整体采购成本。

4.原料、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

在产品和服务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未来采购、制造、储运等环节的运作成本,提高原料、工艺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减少差异性带来的后续成本。这是技术含量更高的一种战略采购,是整体供应链优化的充分体现,但技术可行性往往是一大障碍。

四、战略采购的流程设计

切实遵守战略采购的“七步曲”是实现采购成本节约效益的基础(如图所示),这“七步曲”分别如下:

1.建立采购类别,定义目前物料的使用情况,分析供应市场与自身的优劣势,科学划分采购类别;

2.设计采购策略,评估供应市场的发展动态,分析供应商的成本结构,分析备选的采购战;

3.建立供应商名单,收集详细的供应商信息,获取潜在的供应商名单,定义评估标准,根据评估标准对潜在的供应商名单进行筛;

4.选择实施方式,选择符合各采购类别的采购实施方法,并进行评估;

5.与供应商谈判,选择供应商。设计并发出询价,设计谈判战略,实施谈判,分析供应商的反应;

6.与供应商实施运营整合,设计新的流程和程序,分析和预计整合的上要问题,设计过渡实施方案,监督结果;

7.不断与市场基准进行比较,跟踪分析供应市场主要成本驱动因素的发展动态,指派职责、时间和范围,设计监督和评估的系统。

五、战略采购的实施策略

1.调整采购系统的组织结构

对于战略采购部,在部长下设置战略采购组、操作采购组、数据组、质量工程师和重点项目组。战略采购组设立的时候,遵循以下一个主要的原则:供应商的交叉最少;利用“集团采购”的协同优势;适应未来产品事业部制的要求;对日常业务的运作影响较小;非生产性事务单独处理;各个采购组设组长1名;每个采购组内按品种设立采购经理。

2. 建立全新的采购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适合企业运作模式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处理来自于采购与供应职能部门以外的信息流入,以便产生为采购部门以外的其他职能部门和机构所需的信息流出,进而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为方便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沟通和联络。

3.采购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确定采购绩效的考核标准,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在对采购绩效进行考核时,必须首先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体系,并定期持续地进行;采购工作地绩效考核必须服从于企业整体目标;不但衡量采购的绩效,同时要适当考虑外来因素的影响。绩效考核体系分两级进行,一级是公司对部门整体绩效考核,二级是部门对个人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做到人人有指标,事事有考核,以绩效驱动公司管理的提升,着力培养公司核心竞争力。

4.完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

在采购的过程中,通过流程管理建立一个规范的内控体系,对采购进行跟踪、评估、分析和科学决策,对于提高战略采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完善的汇报制度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Carr A S, Smeltzer L R. Are empirically ba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strategic purchas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997, 3(4): 199-207

篇5

一、政府采购及政府采购审计的概况

1.基本概念及定义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采购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政府采购当事人和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所实施的政府采购行为及相关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审计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对象是政府采购当事人及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审计内容为政府采购行为及相关活动。

2.政府采购及政府采购审计现状

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开始于1995 年,《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6月颁布,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正式走上法定化、制度化、规范化道路。10 年间,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1009亿元增长了10 倍。我国自从政府采购活动开始,审计监督检查就参与其中,目前在预算执行审计、各专项资金审计、基础建设投资审计等方面广泛存在。

二、审计发现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编制缺少严肃性、计划性,流于形式

一是无预算或超预算采购,即年初部门预算单位没有编制政府采购,年中也未实施追加,但在具体操作中实施了政府采购。审计发现,财政部门未严格按照采购法的规定,对政府采购计划申请按预算批复执行,失去了预算的监督和计划约束作用。只要单位有采购需求,资金也充裕,即使没有列入预算的采购,政府采购部门一般也会批准。这样一方面容易造成重复购买及投资浪费,另一方面也不能使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采购单位资产动态并对采购供应商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进行评估,失去了政府采购节约政府资金、提高资源效益的本义和初衷。二是随意变更政府采购预算项目,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年初预算,但在具体执行时却自行变更采购项目和内容,随意扩大标的数额或增加预算金额,按照政府采购规范,政府采购计划一经下达,原则上不作调整。计划执行过程中,确需追加采购计划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计划编制程序重新申报。如发生采购项目变更、终止或减少采购计划的,采购人应当向财政部门作出书面说明,但在现实操作中,为加快采购进度和减少审批程序,部分项目的变更并未按相关程序进行说明和报批,但在政府采购监督部门也能绿灯通过。

2.采购方式随意性大,审核把关不严

一是规避公开招投标行为。政府采购法规定虽然规定了包括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及询价等众多采购方式,但明确规定应以公开招标为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通过近几年的审计实践我们发现,公开招标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政府采购中,但也还存在工程项目化整为零,及利用其它方式规避公开招标的行为。比如将应当进行公开招投标的政府采购货物或服务、工程等不进行公开招投标,而采取领导单独签批,设定较高门槛等方式,采用单一来源、竞争性谈判等采购方式规避公开招标。在具体操作中,政府采购监督部门也会遵循特事特办的原则,只要有主管部门领导的签字批准,即使有些条件达不到单一来源与竞争性谈判的采购方式,往往也能审批通过。二是实行公开招投标的项目也还存在走程序、走形式的问题。如招标文件“量身订做”,中标企业早已定下,却为了从形式上满足招投标法及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组织不少于三家招标单位参加投标,使其他参与竞标的企业实际成了名符其实的陪练队员。三是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而未实行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法第六十四条仅明确采购人必须按照本法规定的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进行采购,第六十五条仅规定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进行检查,政府采购当事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材料。显然以上两条法律条款都未对应当实行政府采购而未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和单位做出具体的处理处罚规定,这就使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在具体监督检查中法律依据参照性不强,遭遇执法困难,无法有力地开展监督和检查工作。部分单位财经法律法规意识不强,认为政府采购流程多,程序繁琐,或害怕失去单位在采购中的主动权,不能让其意向的供应商中标,故采用多种方式规避政府采购,自行购买已达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货物或工程、服务。这种违法行为若不进行处理处罚,将损害政府采购法的权威,使其名存实亡,其执行和推动必将如同一纸空文。

3.缺乏持续跟踪问效,后期监管有待加强

政府采购是一个持续、长期的监督过程,由于我国的政府采购起步晚,监督管理机构人员少,对于政府采购的后续跟踪问效和后期监管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当前的政府采购法程序中对采购计划、执行、验收阶段等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但在采购行为的后期监督方面还存在空白,如售后服务情况、供货质量反馈、售后损失理赔情况等。这就造成了大部分的供应商只注重售前推销,而不注重售后服务,而采购单位则在货物或工程验收后,遭遇质量问题维修难、维权难等问题。

4.集中采购机构的管理混乱,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

不同的采购单位因其内部管理制度和人员素质的不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在编制招标文件时,有的采购服务只是为招标人提交资料、“跑跑腿”等,不同项目的招标文件编制的内容雷同,对招标文件的技术方案等难以提出恰如其分的建议,有的甚至是全部靠采购单位一遍遍修改才完成,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在采购效率上,部分单位效率低下、工作拖沓;在档案整理上,出现档案编号不一、内容不一的现象,甚至有的招标项目档案中未留存中标通知书、采购合同等必备文件,为备查工作带来困难。种种问题的存在,在政府机关内和社会上对政府采购活动造成很不好的影响,直接影响采购单位对政府采购的积极性,供应商投标的公正性,严重的甚至影响了政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

三、解决路径

1.加强预算编制严肃性、科学性,把好政府采购准入关

政府采购预算是政府采购工作的基础,是政府采购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实现采购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政府采购应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政府采购。一是采购人在上报预算时要做到应编尽编,对无预算或超预算采购的项目,一般不得批准;属特殊情况必须追加采购的,要报政府采购委员会批准。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完善预算执行管理程序,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对那些私自采购的项目和部门,一经发现,要按照《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严肃进行处理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二是财政部门要强化采购需求管理,逐步对多数通用产品建立统一的功能需求配置标准和预算定额控制标准,为细化采购预算提供准确依据和参考;要对采购需求的合理性、必要性和预算总额严格审核,从源头上强化预算约束,有效控制采购的随意性,防止超标采购、奢华采购。三是要对采购金额大、项目专业性强、技术参数复杂的项目委托采购机构实行采购前专家审查,防止个别采购人通过不合理采购需求抬高政府采购预算。

2.完善体制机制,把好政府采购审核关

一是逐步完善政府采购管理法规体系。针对具体实践中需要改进和明确的条款、规定,主管部门应出台更为细致、具体的条例和操作办法。明确各法律主体的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违法行为的处理处罚范围、标准,尤其对应实行政府采购而未实行的单位和责任人要进行追究。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系统性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二是完善采购机构内部监督机制。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强化内部稽核,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等规定,对招投标工作进行严格把关,凡达到招标要求的采购项目要公开实施招标,不得以任何理由实行其他方式采购;凡达不到招投标和竞争性谈判规范要求的采购项目,必须立即取消,严禁肢解项目规模规避招投标、高价中标和其他不合规采购行为。以确保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工作公平、公正、合法、透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完善结果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有力的监督武器,必须将采购机构、采购人员、采购项目、招标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所有供应商和社会的监督,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

3.健全后续管理及跟踪机制,把好政府采购效益关。

一是加强政府采购履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采购结果评价依据和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回访制度,及时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听取供应商和采购人的建议和意见,对售后服务情况、供货质量情况、售后损失理赔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提高政府采购效能。二是推进电子化采购,不断提高采购效率。从标准产品入手,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和协议价目录,并上网公示协议商品和价格,查询展示样品,网上定购,网上通知协议供应商送货上门,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效益。三是重视政府采购需求与资产管理有效衔接,加强对采购人资产核查和采购需求的审查,及时掌握采购单位资产动态并对采购供应商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进行评估,要充分运用资产管理数据库信息,防止重复采购、盲目采购等浪费行为发生。

4.规范招标机构及其行为,把好政府采购考核关

篇6

关键词:零售商 供应链管理 系统框架 系统实现

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尤其是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更需要先进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指导,合理规划管理方法,不断增强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1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指的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将供应商至客户整个的过程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不断降低系统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对采购、制造、配送等基本活动的管理工作,力求在保证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如何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是所有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应增强快速响应能力,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

2模型和方法

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已经存在很多年,国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基本趋于成熟,我国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目前我国零售商常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主要思想是:一般来讲,零售商拥有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即包括总部、物流中心及下属的门店,根据市场的需求由总部或者物流中心向上游供应商订购商品,上游供应商根据订单要求进行货品的补充,并通过基本的物流活动来实现货品从供应商到需求方的流动。当总店或物流中心接收货品以后,经过储存、分配等方式将物品下放到各个分店,从而完成对货品的补给。

2.1FROM-SCM模型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全面计划、管理和协调,从而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供应链管理模型主要包含两个基本目标,即首先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其次要为信息系统的管理提供理论指导。FROM-SCM模型主要是针对上述目标和功能维度而提出的资源整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它能够实现在线结算以及预测等功能,主要由七个管理模块组成。其中,为了达到人机交互的作用,增强模型的人性化设计,该模型建立了人机交互界面,从而实现人与机器的沟通与交流,采购与补充管理模块则主要是对采购活动进行管理,当商品数目不足时,门店可以通过采购管理模块向总部提出补充请求,当获取总部的许可后即可实现对货品的补充,除此之外,FROM-SCM模型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信息量较大,所以需要强大的数据库的支持,同时要利用信息处理模块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另外,该模型还有预测系统模块来实现预测功能,供应商管理模块实现对上游供应商的管理,这七大模块相互作用,共同合作,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实现了对资源的整合与管理。

2.2模型实现的方法

零售商由于商品种类较多,数据变化较快等特点,很难用专门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如何在包含所有数据的前提下提高计算效率,实现对资源的快速整合是零售商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针对FROM-SCM模型的基本特点,要想实现对该模型的功能就必须采用较为成熟而且比较通用的方法,因此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创新精神,创造属于零售企业自身的方法论。

在此背景下,汪寿阳研究员在2004年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主要针对数据量大、数据模型具有非线性特征、不能简单计算的系统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适合对零售商供应链管理模型的实现。该方法论主要采用先分解后集成的方法,即先将复杂的零售商系统进行分解,利用经济计量学模型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预测系统的主要趋势,利用先进智能方法来分析系统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对复杂系统的全面把握;然后,利用特定的技术来实现对系统不确定性的分析,挖掘系统的突出问题;最后,根据前面分解得到的信息对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对整个系统的全面分析和建模,达到实现供应链模型的目的。

针对FROM-SCM模型的实现策略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为了实现合理补货,零售商企业要对商品的需求进行大致的预测;其次,要结合市场情况对货品的定价及相应的折扣进行确定,从而避免货品堆积的现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零售商要根据货品的需求情况进行订货策略的选择,力求在保证订货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订货成本。

3结语

供应链管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零售商来说,由于其具有商品种类多、数量大、数据变化快等特点,更需要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支持,合理规划商品布局,采用合适的供应链模型并利用通用性强、效率高的实现方法来满足对复杂系统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零售商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体系;业财融合;制造企业

1引言

制造企业中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职能都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其中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融合,能够满足最基础的发展目标,促进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将经营管理的各项指标都融入营销管理与生产管理过程中。业财融合的基本概念就是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工作业务融合,保证财务人员在掌握基础财务目标的基础上,了解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内部的资源进行优化与合理的配置。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促进企业核算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2基于业财融合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2.1目标层

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发展目标不同,业务部门更加注重销售、生产环节等目标达成,财务部门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关注度不足,促进业财融合的发展,使业务部门统一目标,更加关注经济效益。通过业财融合与各个部门的交流协作,将风险评估与管理贯穿各个环节当中,支撑企业的战略性计划编制。在此基础上,对制造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加强财务管理的力度,并利用财务信息协助业务部门,注重事前的风险评估、事中的延伸管理、事后的监督管理等,并将财务数据专业分析的特点凸显出来,促进业务活动的持续增长。

2.2内容层

就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企业的价值链关键部分入手,促进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合作。只有开展全面的价值链分析工作,注重采购管理、战略性规划与产品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并了解企业的客户服务情况与员工的业绩情况。在编制战略性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合理的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与资源的匹配程度进行完善。在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将采购管理作为基础目标,实行采购价格与财务部门的分析,逐步降低采购成本的支出,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利益。在产品制造管理过程中,开展对产品的利润分析、原材料价格与损益分析,并与财务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摒除无法创造实际价值的产品,将更多的营销费用投入盈利的产品中。在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做好客户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要对服务成本与质量进行测算与分析,逐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在实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开展量化的分析工作,了解各个部门的价值效益,贯穿全员的管理过程中。

2.3架构层

从新时展的要求开展分析,制造企业要明确企业财务发展的需求。在搭建健全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内部的各项工作进行优化与管理,并以财务工作作为基础,业务工作作为辅助,开展合理的财务核算工作。在实现信息与财务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使财务人员能够从繁重的会计交易活动中脱离出来,并使用更多的精力开展经营分析与业务分析活动。

3业财融合下制造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3.1渗透业财融合的理念

许多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仍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后续的工作中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在理解创新与认同新时代管理理念中存在较大的差异。许多管理者无法在短时间内接纳全新的理念,认为贯彻业财融合的基本理念,会对财务管理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也没有了解到业财融合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所以,制造企业应当在各个阶层与岗位中渗透业财融合的理念,并得到全体员工的理解与认同,避免流于形式。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管理者要理解业财融合,并编制长远的发展计划;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考虑,制造企业要提前进行融合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保证全体员工都能够参与进来。只有合理利用信息化系统与业财融合工具,才能够加快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速度,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制造企业的财务人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例如全面预算管理、作业成本法等。在结合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与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利用科学化的业财融合方式。

3.2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

制造企业为了促进业财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优化内部的组织结构,了解传统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原有的组织框架进行优化。例如,可以在制造企业内部建立业财融合组织队伍,还可以成立专门的业财融合部门。在提升全员业财融合理念的基础上,对组织结构框架进行适当的调整,还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制造企业要为业财融合的岗位提供更多业务出色的工作人员,并提升其处理业务活动的能力,为业财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3.3利用高效的财务管理方式

制造企业应当从全局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促进业财融合工作的实施,借鉴优秀企业都是采用什么措施落实业财融合,还要对实行业财融合不理想的企业经验进行分析,发现最适合的业财融合工具。制造企业的业财融合人员要开展理论性的学习工作,并对业财融合的理念与措施进行研究,例如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建立业财融合机制,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强化资金预算的工作,还要设立相应的预算控制小组,可以由销售部门、制造部门及财务部门构成,并根据市场的实际价格,进行资金预算表的编制。企业在进行资金预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业务量增加的问题,就要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资金预算调整工作,不仅要适当地追加预算资金,还要保证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督,避免财务风险问题发生。

3.4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第一,务必要梳理制造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并对核算体系进行重新设置,例如二级明细科目、三级明细科目等。财务人员要保证设置的科目与业务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在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之后,结合业务的实际数据,了解业务管理需要什么数据,财务报告都能够展示出来。但就实际情况,这些方面的工作与财务专业的技术涉及较少,使用更多的就是归纳统计性思维与加减乘除。核算基础工作除了要设置会计科目之外,还涉及与业务部门的配合,为各个环节提供财务需求相关的数据。许多制造企业的财务活动都是因为财务数据问题没有解决,无法为制造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第二,只有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才能够实现业财融合的发展目标。如果财务管理工作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就会导致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实现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的融合,依托先进的ERP系统,对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把控,强化业财融合的目标。制造企业搭建数据库,促进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资源共享,不仅沿用传统的手写会计凭证方式,而是利用SAP系统中的管理模块,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逐步形成财务凭证。只有合理利用报表的编制工作,使管理人员能够参与到业务活动当中,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篇8

关键词:核电厂 管理 设备过时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178-02

根据HAD103/12《核电厂老化管理》(第2.3节)的规定,核电厂的过时问题主要分为3个方面:知识,法规/标准和技术过时,其中在第五章对过时问题的管理还提出过时管理大纲应专注技术过时。在HAD103/12中技术过时指备件和技术支持缺乏、供应商或工业界产能不足。

核电厂的设计寿命一般为40年,在长达40年甚至更长的服役寿命中,电厂需要更换大量的设备,长寿命的设备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持续更换零件,越接近运行寿期末,设备因老化等原因出现问题的概率和频率可能会增大,对备件的需求和依赖会加重,而漫长的运行时间,供应商可能发生诸多变故,从而不再支持相应物项的供应,而供应商终止供应物项的时间很可能是随机的。当供应商停止或减少供应物项的时间早于在整个电厂的寿期内该物项所需执行预期功能的结束时间,该物项则出现过时。

1 过时管理的发展现状

于2000年,美国核电业为了分享核电厂设备过时问题的信息和解决方案,成立NUOG(Nuclear Utility Obsolescence Group)组织,该组织目前覆盖了所有美国核电机组,许多重水堆机组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机组。NUOG组织于2001年7月颁布了INPO NX-1037《Obsolescence Program Guideline》,提出了主动过时管理的思路。

EPRI关注过时问题,了三份文件对主动的过时管理进行阐述:

Plant Support Engineering:Obsolescence Management A Proactive Approach 1015391,该报告发表于2007年,主要介绍了过时管理的工具、涉及的组织以及联合解决过时问题的思路;

Plant Support Engineering:Program Ownership and Development 1016692,该报告发表于2008年,主要介绍了主动过时管理的详细过程以及涉及的组织的职能范围分配;

Plant Support Engineering:Program Implement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1019161。(1019161附录A Rollout Training),该报告发表于2009年,主要介绍了主动过时管理的工作细则,实施过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这四份文件成为介绍核电领域过时管理思路的重要的方法性文件。为了解决过时问题,EPRI进行了针对业界过时问题的多项研究,形成一系列解决具体过时问题的技术报告;NUOG组织定期举行会议,研讨过时问题在各电厂的动态和发展。

目前,核电业界的主要工具有:PIM、OIRD、RAPID、POMS。

除PIM帮助用户实体共享库存物项外,其他三个工具为软件产品,主要帮助用户实现以下功能:(1)了解其过时状态的程度;(2)对过时进行预警;(3)分级排名用户和业界的过时问题;(4)共享过时问题和解决方案的信息;(5)联合开发过时问题解决方案。

在美国的NUOG成员SNC(Southern Nuclear Operating Company)公司的设备过时管理流程基本分为设备过时的识别、排序、解决,简介如下。

(1)过时物项的识别。前瞻性的过时管理是建立在以下信息来源:①内部信息(包括:系统信息报告,维修信息,库存补给等);②外部信息(包括:供应商的反馈,INPO,NUOG,RAPIDS,POMS等)。

(2)过时物项的排序。通过POMS的扩展应用OM,来对过时物项进行过时排序值排序。选取出过时的TOP10,在TOP10中的过时物项将优先被解决。

(3)过时物项的解决。①基于供应商的解决方案(包括:过剩市场采购,物项修复,特别定制);②基于配置变更的解决方案(包括:反向设计,物项替代,设计变更)。

2 国内核电厂过时管理建议

NUOG(nuclear utility obsolescence group)对其用户进行调查,从2004―2007年,经历因过时问题造成电量损失的用户占总回复用户的比例不断增长,相对国内核电厂的运行时间而言,美国和世界整体的核电厂运行时间较长,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过时问题是随着核电厂的运行而逐渐出现的,因此当前核电业界的一系列的过时管理方法和工具值得借鉴。

核电过时管理机制从启动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虽有经验可借鉴,但中国目前刚开始进行过时管理的探索,建立适应我国核电厂特点、满足其管理需求、兼容当前我国核电厂管理制度的过时管理机制仍然任重而道远,建议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过时管理数据库平台,制定与平台配套的主动过时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电厂各相关组织对过时问题的认识与参与度,实现对电厂过时状态的了解,进行过时预警,对过时问题进行排名。

第二阶段,在多个电厂进行主动过时管理方案的推广,启动高优先级过时问题解决方案研究,实现业界过时问题排名,充分的过时信息和解决方案的分享,以及初步启动联合的过时问题解决方案研究。

第三阶段,将核电领域主要设备供应商接入主动过时管理平台,实现供给端-需求侧在过时问题上的沟通与信息共享,广泛开展联合的过时问题解决方案研究,最终实现过时问题的高效解决。

3 结语

通过开展核电厂设备过时管理,将减少因设备过时造成的预防性维修工期意外延期对电厂造成影响,提高核电厂系统的可靠性,进而为其长期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提供良好的基础,对核电行业长期安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国辉,穆阳阳.强化核电设备管理保障核电运行安全[J].科技传播,2014(19):88-89.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管理 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我们通常提及的电子商务,其基本概念如下:电子商务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基于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应用方式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商务行为,交易双方在不见面的前提之下通过互联网实现网络交易和在线支付,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商务模式。

二、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化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

1.全球化观念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电子商务不仅使信息传播数量激增,还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让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播,在全球各个地方只要有网络接通就可以同时解除到最新消息。全球各地网络用户可以通过对网站的点击等来随时掌握最新经济动态。而卖方也改变了过去的经营模式,只需要通过信箱等就可以接受到全球订单。而通过在线支付等第三方支付软件就可以打破过去传统支付方式,让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2.重视知识观念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激增了企业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网络企业能够收集信息,以及及时的让消费者了解企业产品的信息,企业只有重视知识的观念,使其知识不断的完善,才能最终达到知识的共享。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1.采购管理的影响

电子化采购通过互联网络,并通过计算机管理企业的采购业务,企业能够更大范围的取得供应商的供应信息。在大范围内选取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能够在大范围内自由的选取适合自己的企业且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和零部组件,优化企业内部库存的水准,从而降低了采购的交易费用。

2.财务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没有出现之前,传统的电子商务是一种事后的处理方法,即对已有的财务资料进行处理,对其企业财务处理方式仅仅是单一的、非开放的、非动态的。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以及其在企业的发展与运用,要求财务管理从基础静态的事后核算向实时动态的财务管理方向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在企业的普及,紧密的联系了财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资源共享。

3.内部组织管理的影响

在我国企业的传统内部组织管理模式中,企业采取的主要管理墨水笔就是直线型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所强调的就是分工分明以及顺序管理。但是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市场发展。比如传统管理模式效率较低等。这就需要企业对此进行改革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提高企业经济利润。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组织也开始向扁平化以及虚拟化发展。在传统模式下组织大都是靠口头或者面对面谈判方式,但是在电子商务之下就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以及信息查阅的及时化和随时话,通过利用各种办公软件不仅可以更为环保,效率也更加高。

4.市场营销方式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已经密不可分,在电子商务下进行营销,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一种新营销方式,将障碍减少到最少是其本质。网络营销将会是一种强调个性化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在电子商务平台中一个足以刺激消费者消费欲望的就是网络购物的折扣以及优惠。在电子商务平台的购物模式下,客户的主导性以及主动性都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地位,在这种新型模式下可以随时进行互动性的交流。电子商务在网络营销下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以及企业利润最大化来寻找一个最佳营销决策。

5.库存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于库存管理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就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来建立数据库将是必经之路。在电子库存中所建立的数据除了常用内容之外还包括了配套产品以及零部件等,企业不仅可以利用数据库来加强对于企业库存的管理,同时还可以建立电子商城。在企业中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来加强库存管理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让管理体系更为透明化。

6.人才资源管理的影响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人才才是真正的核心,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企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所以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就需要这种与电子商务时代相适应的的人才。在电子商务企业中人才需求重心是知识性员工,要充分的尊重员工个人意愿以及个性,来为员工创设更好的发展环境。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企业也要相适应的掌握新的管理组织、手段、创新。所以,这就要求企业掌握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能够迅速的理解运用并与之相运用。除了掌握其相关的知识还要遵守职业道德,注重信誉。

四、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研究

1.企业研发技术形式的创新

企业的研发技术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企业自身,另一种是来源于企业的外部,电子商务改变着技术交易的形态,大大拓宽了企业搜索所需技术的视野,改变了企业从外部获取所需技术的管理方式。从市场环境来看,技术革新不断加速,客户需求不断高端化,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深度激烈,而很多停留过去工业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大中小企业已难以提高今天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目前我国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对手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在传统模式下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变化,这就需要企业随时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来建立新型管理模式。这种新模式的作用就是可以让企业更为快速和便捷的适应市场变化从而实现自身不断的创新。只有我们充分的尊重创新以及重视创新才可以让电子商务企业更为适应新时代。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传统的常规经营管理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时时创新的管理理念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创新就需要注重全球化的理念,网络超越国界触及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企业在网络上进行的营销活动,面对的是全球的客户,电子商务架起了企业与国际平台交易的桥梁。

3.企业信息管理方式的创新

在传统模式下信息管理方式指的就是围绕着物流组织而形成的一个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来获取利润。但是随着目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技术的突破就实现了对原有信息平衡状态的打破,企业外部的信息逐步成为了企业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将不再只是单纯的服务观念而是近乎纯粹的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模块使企业的竞争基础也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信息化的程度上,其次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使得产品的价格竞争异常激烈。

五、结束语

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化推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是电子商务也对企业管理产生诸多的影响。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降低产品成本,促进市场销售,改善企业内部管理。电子商务也必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在研发技术形式、经营管理模式、信息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只有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洋.于泽.试论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中国商贸.2010(23)

篇10

关键词:项目;建筑工程项目;项目管理;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8-0132-02

一、相关概念

(一)项目的概念

“项目”的提法由来已早,建筑业及军事领域最早运用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方法。项目的定义有多种,但都围绕着项目的基本概念而归纳的。ISO10006中规定项目为“具有独特的过程,有开始和结束时间,由一系列相互协调和受控的活动组成。过程的实施是为了达到规定的目标,包括满足时间、费用和资源的约束性条件。”

(二)项目的特征

1.独特和唯一性的任何项目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参与的人、目的均各不相同,他们因项目二临时联系起来。就象“人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一样,是独特和唯一的。另外项目在进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冲突和矛盾都不相同,所以对参与项目的人或物来说,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因其在发展变化上的独特性,项目也是唯一的。

2.生命周期项目均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般的,在这其中任何项目均具备四个阶段,即概念、计划、实施、结束四阶段,就如生命的孕育、出生、成长、成熟、消亡一样,项目周而复始,每个阶段都有相应不同的特点。现代,又将四阶段扩展为五阶段:“概念、计划、实施、结束、运行和维护”。

3.明确的目标项目活动均是“为了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所以项目具有明确是目标,如建筑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文明施工目标。目标之间可能是相互矛盾和约束的,但又统一于项目内,目标具有约束性,项目活动就是要在受着许多约束和限制的条件下,完成诸多相互冲突矛盾的,但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项目管理的结果就是在目标间求得一种平衡的结果。目标可以分解,总的目标由多层次的分目标组成。

4.系统组织项目是一个整体,项目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约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项目都是在有组织的背景下产生的,如建筑工程项目都是在某建筑公司的组织内被组织和管理的,所以项目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系统。

5.不确定性项目是独特的,且是唯一的,项目发展没有固定先例。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变化是无法预见的,所以项目的不确定性是项目的显着特征。

6.渐进明细,“渐进”意味着“一种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明细”意味着“工作需要仔细、详细、通盘的考虑”。渐进明细就是根据项目的发展变化,逐渐地明确项目的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涵义、目标等。渐进明细的特点很重要,它告诉我们项目管理是一个随着项目发展和变化,需要持续不断地明确和细化项目工作的过程。

(三)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组织、筹划、激励、沟通、检查、控制活动

项目管理是通过一个组织来实施的。常使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项目管理所涵盖的知识范围很广泛,几乎包括了管理学的所有知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包括: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综合计划管理。比较常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如“网络计划技术、资源平衡技术、责任分配矩阵等等。项目管理工具的应用,令项目管理具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和计划能力,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工作,可是项目整体效率提高。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正是项目管理的一项基础能力,分承包方式将在项目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现代的管理工具,是在国外完善的分包体系里发展出来的,适应于分包体系的环境,要全面的使用项目管理工具,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必须建立完善的分包体系。

(四)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1.复杂性程度高建筑工程造价高,参与人数多,利益相关者多,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都比较大,时间长,所以相对于其它的项目而言,其复杂性程度高。

2.项目进行中不确定性程度大建筑工程项目复杂性高,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如天气、原材料价格、政府法规变化、周边社会关系等较容易影响项目进程;项目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如业主、监理、总包商、分包商、供应商、政府监管机构,变数较大;加之项目自身建设进度也在不断进行,其不确定性程度高,管理过程应牢牢把握渐进明细的特点。

3.建筑工程项目目标较易明确,多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相对稳定建筑工程项目较之其它技术开发项目,目标较稳定,建筑工程项目化管理已实行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所以项目目标一般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多数采用目标式的责任承包管理。

4.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正由粗放型向现代项目管理转变建筑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多年,但与国外先进的管理尚有一定差距。除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工程分项由专业分包商完成外,大部分具体的施工任务还是由建筑总承包企业将劳务队和自有机械设备,自供材料组织起来完成的。专业化程度低,劳务队伍素质不稳定,总承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投入劳务队的管理,总包方的管理水平也被拖住,不能提高。由于缺乏完善的专业化分包体系,现代的项目管理工具也不能有良好的应用条件。工程项目管理还处于粗放型的阶段,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提高,国外的建筑投资商和承包商的进入,政策法规逐渐国际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正向现代的项目管理方式转型。

以上是对项目、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些看法,想说明一点:由于项目管理的独特特点,而产生的现代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思想,对分承包形式的管理有着很强的整合与管理能力,是与分承包体系相适应的。对分包商的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建筑工程项目加强分承包管理的必要性

(一)建筑市场向完善的专业化分包体系发展是必然趋势

1.建筑市场竞争加剧,分工更趋专业化建筑市场早已是卖方市场了,夺标竞争激烈无比,利润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提高竞争力,将集中于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本专业的知识信息深度,即在产品的附加值上展开竞争。市场的变化速度也在加快,建筑市场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更新速度变快。顾客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社会发展总是向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发展的,专业化趋势正体现了这一要求。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多变,要求企业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