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基础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生态基础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生态基础的重要性

篇1

近年来,农业生态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农业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发展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对传统农业科学进行了补充和创新,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弥补,在生态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农业生态学是农学专业十分基础的一门学科,通过开设这门学科,使学生对农业生态有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掌握和习得农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提高学生的农业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日后建设生态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业生态学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农业生态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农业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创新能力也主要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习得和培养。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单纯的对知识理论的习得转化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农业生态学讲解,学生将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充其量也只是让学生对农业生态系统和环境意识有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对基础的评价方法有所接触,而对于真正涉及到农业生态学本质的科研技巧也难以掌握和熟练应用,导致学生缺乏从生活中寻找问题的敏感度,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由此可见,必须在农业生态学教学中,充分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 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我国制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生态学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但是可耕地面积却非常有限,再加上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为了改善农业发展的局面,必须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这就对农业生态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在农业生态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农业发展培养众多的农业人才,并将所学理论创新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产量,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3、提高农业生态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3.1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不断完善

农业生态学不同于别的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其他学科之间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将实践教学应用在农业生态学中,适应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引起相关教师的高度重视。从农业生态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各个阶段,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便构建健全的农业生态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农业生态实践中,作为重要的环节便是实验,实验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现在很多学校没有对农业生态实践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导致这些学校缺乏足够的具有针对性的实验科目,给实验的有效开展带来很大的难度。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农业生态学的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对实验教材进行重新的编写,并对以往的实习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并编写成册,为学生的有效实验提供参考。

3.2 加强对农业生态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估力度

考核和评估是农业生态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实验进行考核和评估时,可以从实验基础知识、技能、探究能力以及态度观念等多个角度综合进行,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模式。对于实验基础知识来说,可以采用课堂自测累积的方式。而对于探究能力,则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设计和执行能力的考察和评估。另外,教师可以从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来考察和评估态度观念。并将这些模块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整理和累加,得出学生的综合实验成绩。

3.3 构建校级联合开放实验教学系统

在农业生态实践教学中,缺乏开放的实验教学系统对实践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指导,因此,构建校级联合开放实验教学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将农业生态实验课程分解成多个具体的模块,并根据每个学院和每个系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对实验任务进行安排,以便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学院和系的优势,不仅对减少了农业生态实验成本,而且还可以对实验设备进行高效率的使用和操作,促进资源的共享,提高农业生态实验的效率和质量。教务处能否对实验模块进行合理的安排直接到实验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务处相关人员必须对比予以高度重视。尽管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的实验课堂安排的难度,但是确是提高农业生态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所以为了促进农业生态学实验课程的有限开展,提高农业生态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必须构建完善的校级联合开放实验教学系统。

篇2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1.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1.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1.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改善,在不久的将来,巨大的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基于此,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同时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适应,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现代的相关经济和产业进行调整,以突出农业生产的地区优势。

2.2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所追求的目标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合理发展与运用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势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建立起优势更加显著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未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

2.3生态农业建设可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农业,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与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自然资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得以多层次与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的发生。基于此,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3、促进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要想使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了解并接纳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同时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生态农业的推广,切实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3.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服务、技术及资金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以及农技服务网络的信息支撑,更加有利于培训与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落实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并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切实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3.3从严把控人口数量,降低带给土地的沉重压力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非常有限,在当前生产力状况下,土地的数量很难供养众多的人口。人口如果增加太多,就会超出土地的实际承载状况,必然导致土地的掠夺式开垦,这必定会极大地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的持久运用。所以,坚定不移地合理把控人口数量、追求人口质量要坚持下去,这是达到土地持久运用的关键举措。

3.4逐步促进土地整理垦殖,科学开发后续土地资源

具体措施有:抓紧整理农村的居民地区,要遵循农村宅基地的划分准则,积极进行科学规划,分步骤地推进监管空心村及合并村庄工作,将多余的宅地还给农田,使耕地面积得以拓展。及时整理农田,比如说整理农田里的多余小路、河沟、防护林,减少坟墓用地等。积极调整地块,借助于小块凑成大块的模式,将某些零散的土地并合为比较大块的土地,从而方便规模管理。对废置的土地加以开荒,尽可能让它得到充分利用。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力度。

3.5改善土地运用构成,使土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我国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资源没有进行理性搭配,农耕地到处开垦。在农、林、牧业中,林牧业非常微弱,比例相当不合理。所以,对产业构成进行调整,助推优质产品的发展,达到产业化运营是目的,是国内延伸产业链、保持生态平衡、加大百姓收入的不二之选,也是达到区域生态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法宝。依照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现状,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时,整体思路要推动农、林(草)、牧全方位发展;在行业构建方面,要凸显饲、农、经三元构成;在实质举措上,要做到草灌优先;在挑选关键技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开发利用高新技术。

4、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生态和经济为基础,并深刻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的认识,对解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的角度砜矗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一、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

首先,农业是属于自然再生产跟经济再生产的交织产业,整个劳动过程是属于人与自然的一种物质交换。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资源等都属于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要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和农村的竞争力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强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标杆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将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跟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借助群众的力量、信任和支持推动历史前进。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党的执政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对于那些片面追求政绩或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要坚决抵制,将绿色GDP的推行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标杆。

(三)生态文明理念是基恩这美丽乡村的核心

生态文明理念可以创造农村新风尚:生态文明理念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态伦理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到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进而形成爱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里的新风尚。生态文明理念可以提升农民素质:生态文明的理念就是要构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始终坚持以环境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为前提,以自然的发展规律的准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转变农民生产:灌输农民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让他们自觉遵守实用节约和适度消费的准则,自觉追求绿色消费,自觉将生态文明理念运用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去。

(四)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保障

农村环境被破坏不单单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削弱农民的生产增收和农民的生活水准,还会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增加农民在医疗方面的负担。对于农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健康,没有健康就难以改善民生,就更别说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了。所以,要建设美丽乡村就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将重点工作放在解决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影响科学发展的环境问题上。呼吁所有农民共同参与到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中,创建一个良好的乡村环境,确保农民的身心健康,提升农民生活和生产质量,真正发挥生态文明理念的保障作用。

二、如何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乡村

(一)积极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奠定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首先,将农村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积极主动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化,同时引进市场经济制度,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理念,将泉州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实现农村生态资源的经济化。此外,还要积极主动推进农村经济生态化。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改造,打造出经济化、生态化、合理化的农村生态产业,并且积极倡导清洁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率和最小化的环境污染率,真正实现泉州区域经济的生态化。

其次,落实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农村生态经济的重要支柱,能有效解决农村资源短缺、资金困难等问题,还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价格。此外,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的,这对农村生态环境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为农村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坚实的平台。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还能有效维护农业跟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稳定,促进农民的经济增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科学合理城乡规划,改进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首先,以品牌理念为基础制定城乡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有生态的主题,具备打造生态品牌的意识。以往农村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集山川、河水、田地、住宅为一体,具备着充满自然气息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在规划和设计美丽乡村的时候,要尊重已有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还原农村的本来面貌,实现有山有水的生态、美丽乡村的建设。

篇4

关键词:山东林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0

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在对环境方面也带来了很大污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这一问题的重要应对方法。在山东的林业发展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科学实施,就能在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保障环境生态平衡。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就比较有利。

1 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问题分析

1.1 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1.1.1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化改善有着积极作用,有利于生态的平衡发展。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愈来愈大的时代,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通过林业的种植就能对这一问题得以改善,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有机结合[1]。将林业资源进行扩大化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比较有利,对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等也有着积极作用。

1.1.2 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稳产以及增收的作用也比较突出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的稳产增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在健康化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上得以充分重视,尤其是对比较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林业上进行加强和完善,就能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基础的产业发展也比较有利。

1.2 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分析

1.2.1 从我国山东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来看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使得林木的不合理密度有了进一步增大,在林木的生产环境上得到了改变,从而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带来相应影响[2]。加上单一化的树种就比较容易出现病虫害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上很难进行预测。

1.2.2 山东的林业发展中在山区林业方面还存在着相应问题

山东人民通过对森林来获取生活资料的思想比较深,从而就比较容易出现对森林的乱砍滥伐的现象,这对原有的自然植物的破坏就比较严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还有是山区建设的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在对一些新技术的掌握上存在很大难度,这些就会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相应影响。

2 山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创新意识的提高

对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要进行加强,从而有效保护森林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生态文明的发展开始逐渐的崛起,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上也得到相应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也对林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只有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上进行有效提高,才能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2 为促进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能注重生态高效林业的优化发展

在生态高效林的发展中要建立在和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上,对林业产品的生产得以重视,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对新的造林技术的应用要能充分重视,选择树种的时候和当地的发展特色紧密结合,在布局上要科学合理的呈现,将立体式的开发能够得以充分重视,将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进行科学的结合。

2.3 山东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还要能充分重视林业的特殊地位,在资金的投入上能够稳定持续。森林有着公益性强以及可再生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生长周期上相对比较长,造成破坏之后就很难再恢复[3]。可持续策略的实施,要充分注重对阶段林地所有权以及经营权分离下的问题,对大范围集体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得以充分重视,对林业的特殊地位要能得以充分重视,对以往的林业不合理的问题要能充分重视。

2.4 为保障山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能充分注重相应的法规建设

这一措施的实施也是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措施。当地的政府要结合实际的发展,进行制定相应针对性政策,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实施[4]。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的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经济提高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3 结语

总而言之,对山东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方法措施的科学实施,要能从多方面进行充分重视,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实际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代,保障环境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比较重要,此次从理论上对实际的林业发展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吉芬.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

(22).

[2]胡秀荣.山东省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7) .

篇5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在发展农业的现实实践中,农业中的碳排放量也是非常大的,农业在农用化肥的使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方面,都需要耗费能源。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也基本为化石能源,形成了高碳农业发展模式,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低碳发展有很大差距。很显然,只有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才能降低能源消耗;只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出、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有生命力;只有用先进的高效农业、清洁农业、安全农业的理念武装管理者头脑、制度指导工作,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发展低碳农业顺应了这样的要求,并在现代农业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是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二是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三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由此可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适应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改善农村环境的迫切需要

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严重污染了农产品、土地、水源,在多数耕地中还能检出十多年前使用的农药成分;农膜使用率大幅提高使耕地中留有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农膜残片,造成土壤污染;乡村农产品生产企业“三废”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部分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一些农户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畜禽粪便等畜牧业废弃物难以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了环境,而且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既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的监察和治理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又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农业经济模式取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农业经济模式,让农民群众既发展了生产,又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真正全面提高农村环境的质量。

(三)低碳农业经济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多样,品质优良,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形成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既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又要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转变四个观念

1.经济观要转变。发展农业经济要在生态的承载范围进行,否则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农业经济活动,才能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以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共生链接技术、废旧资源利用技术和“零排放”技术等为支撑的经济,而不是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的经济,这就要求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观要转变,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2.价值观要转变。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仅要把它看做造福人类的资源,而且还需从可持续的角度,让它在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发挥作用;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尊重自然规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生产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含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以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从而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构建低碳型社会。

4.消费观要转变。低碳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农业的人员的消费观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自然生态相平衡、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以及注重保健、环保。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二)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目前,绝大多数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还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对于许多人,特别是农民,可能是闻所未闻。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培训、讲座等形式,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提高全面对低碳农业的认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面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还涉及到子子孙孙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强教育,让广大村民意识到生活环境恶化的现状和严重的危害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村传统的思维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即在生产过程中,输入物质和能源,经过人力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输出产品,没有利用的物质被丢弃,污染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而且利用率低下;末端的“废弃物”没有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活环境的污染与恶化。三是让民众了解低碳生活方式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种能够维系生态永不破坏、环境永不恶化,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它要求人们反思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自觉查找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行为中存在的高浪费、高能耗的巨大漏洞,自觉改变那些看似细微却是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不良生活习惯。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生态平衡,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总之,通过宣传,让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概念家喻户晓,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让低碳农业经济的各类形态大家清楚,让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人人明白,并自觉行动。促使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作用

一是大力推进低碳高效农业规模化,让农民群众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要突出抓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继续在巩固发展“三品”基地,在提高“三品”品质上下工夫;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节能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为此,要积极推进农村绿色能源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尽可能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做好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因此,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要重点抓好低碳高效农业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施肥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土地利用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低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模式,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农户,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经济生产技术指导推广体系,让农民群众及时得到必需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典型的传、帮、带作用,为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实践和技术理论支持。

(四)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当前,由于农村大部分地方缺乏基本的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工业规划布局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模式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资源浪费大量存在。目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例很小;家庭用能主要是薪柴、秸秆等对环境威胁很大的非商品能源,这与世界能源结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以煤为主的低效能源结构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因此,要加快清洁、先进的煤炭转换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发电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掌握新技术手段,并在一定范围和地区进行试点;把天然气开发作为农村一次能源开发的重点,同时将全国性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的建设作为国家支持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内容;大力加快一次电力(核电、水电、风电)的开发。

篇6

德国 突出生态 产业化发展

在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卡施泰特农场的基地里,4名员工通过自动转盘式挤奶台同时给60头牛挤奶;牛粪等废料充分利用后,用于发电并出售给国家电网。整个农业园区不到50人,却负责了3000多公顷的土地经营管理。

德国在农业用地结构上,根据其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建设生态规模化农业园区。在园区创建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德国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政策,形成了高效生态特色农业,如畜牧养殖业和葡萄、小麦、大麦、玉米、牧草等种植业,取得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其次,形成了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体系,构建了农业作业机械化、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等全套生产体系;形成了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减少并逐步淘汰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推广有机肥耕作法,生产绿色健康食品,发展生态农业。

最后,形成强大的农产品市场营销贸易体系,走上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把开拓市场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措施。

美国 科技主导 家庭式经营

美国农民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2%,粮食却多得吃不完,除养活3亿美国人外,盈余的粮食主要出口,成就了一个世界谷物出口大国。尽管如此,美国政府仍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促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众所周知,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同样,美国的农业现代化也以家庭农场的现代化为基础。美国农场的平均面积为2428亩,其中大型家庭农场的平均面积为1.09万亩。

一位叫约翰斯顿的农场主说,他除自己经营1.94万亩现代农场外,还拥有1.46万亩的土地。为提高生产效率,约翰斯顿将这1.46万亩土地租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一年下来,他除收取租金外,自己经营的1.94万亩土地也能收获小麦3900吨、油菜2500吨、大麦1400吨,年产值超过200万美元。经营如此大的农场日常需要多少人呢?答案是只要3个人。由约翰斯顿领头,雇佣2名农业工人,在播种和收获等农忙时节会再雇佣几个临时工,就将这一切都搞定了。

据了解,美国为加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园区建设,首先是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社。在家庭经营农业为主的美国,非营利性质的合作社提供统购农资、供电、信贷、销售和加工等各类服务;其次,提供有法律保障。美国国会通过了诸多涉农的法律,形成较完整的引导农业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最后,坚持运用宏观调控对农业进行价格保护。依靠市场的力量对资源实行合理配置,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对农业采用强有力的价格保护。

荷兰 设施农业 按市场经营

荷兰农业人口不足世界的0.02%、耕地不到世界的0.07%,出口的农产品则占了全世界的9%(不包括花卉等),其中种用马铃薯出口占世界市场60%以上,鸡蛋、奶酪等的净出口额均名列世界第一。荷兰一流的设施农业是其傲立于世界农业强国之林的制胜法宝。该国农业水利和防洪设施标准极高,防洪大坝的防洪标准至少是1250年一遇,有的甚至达到“万年一遇”。

荷兰的玻璃温室面积达到1.1万公顷,约占全球1/4。行走在荷兰农村,到处都能见到农业园区内大型的连栋玻璃温室。值得一提的是,荷兰的现代农业园区并没有进行专门规划和刻意建设,而是随着材料设备的不断创新、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

农产品的销售在荷兰已具备一套完整的体系,其园区产品通过这套规范化市场体系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和保障,能够快速进入消费领域。同时,荷兰的温室设备经营也别具匠心,各生产企业都能做出自己特色,且完全依市场需求决定生产经营方向,让市场行为更加规整有序。

日本 休闲观光 公园中耕作

在日本,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多数也在政府兴办的大型农场内。日本假日农场(如观光农园、农业公园、体验农园)以展示示范和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把游玩与生产结合为一体,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假日农场大多地处城郊,注重与城市功能互补,按照公园经营思路,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有机结合。

日本的观光农园大多处于城郊,主要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打造出一些名、特、优、新作物园,如樱花园、梅花园、苹果园等,让游客在观赏中愉悦心情,开阔眼界。有“东方的普罗旺斯”之称的富良野市富田农场、札幌市观光农园、弘前市苹果观光园及生产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受到全球游客的称赞。

篇7

运用生态理念能够在传统设计基础上创新使用各种自然环境保护措施,并构建满足各种生活需求的景观格局,促进能源物质获得循环利用与再生,降低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从整体上强化景观格局生态服务水平及质量。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作用延伸及拓展方式。保留原有场地或场地中具有的部分元素是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种有效应用方式。例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设计者首先保留了工厂各种废弃机械设备,包括蒸汽机、压缩塔及煤气裂化塔等,在突出工厂历史基础上创新,将蒸汽机与压缩塔涂刷成红、黄、蓝、紫等颜色,此外,这些废弃设备还可以攀爬游乐,契合了煤气厂公园的设计需求,充分挖掘了固有元素延伸作用。

(2)能源物质循环利用方式。能源物质循环利用思想应该始终贯穿在环境艺术设计整个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充分挖掘各种原材料的再次利用与开发职能,尽最大努力创造材料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平台。

(3)强化场地原貌维持方式。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已成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的又一典型。例如,四川成都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他们将府南河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水,注入部分厌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氧化沟等净化系统,使之由浊变清,最终重返府南河。

(4)有效利用能源方式。现在设计师们一方面通过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大量地使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适应现代生态环境。提高住宅的隔热性能,保证自然通风,利用太阳能蓄热等,这些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是设计中的有效手法。此外,以太阳能的热与光为主,通过相应设备来利用自然能源的方法也在住宅的应用上得以实现。

2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审美特征

环境设计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环境的设计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环境也需要设计。人们的生活活动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对环境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环境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很多学科专业需要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学科的相互结合共同设计完成。所以,环境艺术充满了广泛性和丰富性。

(2)环境设计的多层次性。环境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让人们在生活中达到使用安全、方便、经济的目的。不同的设计对象其设计要求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3)环境设计的关联性和空间的统一性。在环境设计中必须要稳扎稳打考虑到设计的整体综合性。

(4)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展现出设计的美而且必须具有实用性。就像房子内的装修设计最基本的就是要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使用和需求。

(5)环境设计的审美特征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由于环境设计的学科专业比较多,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和综合性。

3影响传统设计理念与审美特征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环境设计观念受到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古代,生产力低下,农业、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希望天遂人愿、但愿风调雨顺以至五谷丰登。达到“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是最高的追求。人们的环境观念则是将自我融于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反映在环境设计上则是建筑选址注重“背山面水”,营造小气候。19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大生产所追求的高效率与高利润,打破了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恬静悠闲的生活。当人类还自我陶醉在工业文明“人定胜天”信念中的时候。工业污染所带来的全球温室效应,洪水、旱灾等异常自然灾害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工业领先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环境治理已经从简单的单一治理转向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技术落后的时代,人类对自然持消极的态度,高科技的今天,人类步入创造自然的时代。设计应该从创造第二自然的观念出发去美化生活。

(2)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古中国地处温带地域,温和的气候形成了以长江、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业文明,环境理念也紧紧贴合这一“温和”特征,表现出以农业文明为主导,期望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人得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仕途失意,归隐田居、遁迹山林。这些思想都导致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特征——融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理念也成为中国园林遵循的亘古不变的法则。

篇8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同时,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2、农业生产现状迫使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与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上述问题如不尽快予以解决,将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因此,必须尽快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3、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的农业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追赶国际经济发展领先水平,我们必须在推行循环经济上下大功夫、苦功夫。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更应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4、农业的自身特点推动我们必须推行循环经济

第一,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第三,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如此,我们更应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循环经济作为生态保护型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1、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

2、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生产过程。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来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借鉴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

三、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并灵活运用“4R”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

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一)节地。选用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生产同样重量的农产品,土地可大大减少;推行间(套)立体栽培先进技术等,提高复种指数。(二)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三)节种。种子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种子,农民科学用种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技术和农作物营养土(钵)育苗小苗移栽等先进技术。(四)节肥。科学施肥,推介生态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五)节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禁生产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用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办法,大力发展沼气,用沼液代替农药,运用生态良性循环办法来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防治病虫害,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六)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七)节油。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中推行节油技术。(八)节柴(煤)。推广先进实用的省柴灶和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竹屑废料加工的清洁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九)节粮。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畜牧提高养殖业的肉料比,节约粮食。(十)减人。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

2、再利用(Reuse)原则

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

3、再循环(RecyCle)原则

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

4、再思考(Rethink)原则

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四、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1、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合生态农业是困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主)”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三大效益的统一。它既是农、林、牧、副、渔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

2、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有机农业、发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上较彻底,发展有机产业与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一致,可跨越式地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应全力推动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

五、保障措施

1、制定相关法律

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3、大力宣传,着力培训

一要加强宣传,形成共识。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二要加强培训。推广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切实掌握要领,才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篇9

一、农业经济的内涵和农业经济可持续性

1.发展的内涵

农业经济:所谓农业经济,自然是以农业为主题,它包括农业经济和非农业经济两大类,在国民经济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经济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在农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后方保障的巨大作用。

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定义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的投入规模一般会很大,整个农业的投资水平也很好,而且他们也拥有较好的科技发展水平,所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那高的要太多了,所以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产量,如何解决国内需求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国仍存在着,生产化水平比较低,农业经营未有大规模市场化,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它们的生产化已经足够高了,它们所遇到的问题是生态问题,所以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生态与发展相结合,做到协调发展。

2.内容

农业经济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类型(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方面)。也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的副经济的产业,还有一些旅游方面的收入,都可称之为农业经济。

3.追溯农业历史发展

在以后,党提出了进行中国农业经济的伟大改革,后来我国农村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个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来。这个制度确实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一系列的变化,也给我们的农业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1978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思想科技方面的开放,我国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不仅如此,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在了农村建设上,农业的作用不再只专注于满足个人温饱,更以此为契机,促进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利用我国国土面积广大,气候各有差异的独特优势,我国的农业推动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甚至解决了一些落后国家地区的温饱问题,为世界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4.农业经济发展眼下状况与前景

现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是因为农业经营的规模比较小,农村生产化水平比较低,资金不足,相对城市来说,科技运用并不充分,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再加上现在农村人口外流涌入城市就业,导致现如今农村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未来:在我国,国民的基础是农业,我国最多的人口也是在农村,所以说我国的最大市场在农村,农村能最好?l展的是农业,所以一定要解决好“三农”的问题才是治根治本了。其实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农民强则国强,农民弱则国弱,农民稳则国稳,农民不稳则国不稳。但是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关于有关农业的改革必须不断进行,这才是现在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农业经济改革的重要性

1.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否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关键是看它的生态环境能否在做到一个良性的状态。目前人类的许多生产活动有了很大的破坏,很多地方已经无法回来了,为了改善人类的毫无节制的开垦和浪费。长期的使用化肥等给土地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导致很多的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为了让人们在使用土地过程中合理利用和安排好的农业活动,并且避免短期的盈利短浅行为,所以必须进行农业改革。

2.发展是必须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行业都进行了政策调整与科技引进,而作为生活基础的农业也是在属之列,党和国家的各个部门也是高度重视,做了众多努力也都是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好的是我们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是社会与国家所公认的,农村也在这三十多年里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也从原来的温饱问题上升到小康的生活水平,这些大的改变不能仅仅归功于农民辛勤的劳作与科学技术的运用,也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有了这些正确的方针作为指向灯,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这也不断缩小与城镇之间的差别,对于未来的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化,农业经济的发展主战地毕竟是农村。按照党和政府的指挥,我们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求面向城市化,实现城市化,尽量加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许农村这个概念被我们遗忘在历史发展中,如果我们国家的各个地区都实现了共同富裕,都有了社会保障,都有了社会服务,那么就没有什么贫富差距悬殊之类的词语再次出现。当然我们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但是至少将“三农”问题又一次解决了一个层次,我们也允许一些地区有一定的优势,这样可以有所竞争,可以充分发挥资源,技术等。

4.未来的农业经济的前途是指日可待的,那必定是一片繁荣景象,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一定会运用一定手段去调节,所以在我们眼中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才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更好解决“三农”问题的更深一层的延伸,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中遇到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决策,这些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的伟大的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不利条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资源不断恶化,农业的自然资源短缺,地区间的气候不同,需求量导致不同,环境在使用过程中造到破坏,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农业经济可持续的建议

1.对于我国而言,要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坚持以国内和国际作为市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质量和产量,从而增加效益,这样就能增加农民的基本收入,完成了最基础的目标,我们要大力去优化第三产业,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有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后续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农村的城市化前进步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铺平道路。

2.从注重量到质的转变。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温饱已经是农业的过去式了,在现如今的农业发展中,人们更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因而,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尽可能满足现在农业的发展需要,而我们增加效益,就要增加产业链,我们要突破过去的重在原始生产模式,而想办法发掘农产品的后续发展力,尽可能的延长产业链,为农业创造更好的商业价值。3.如果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而且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样才能不断改善农业经济可持续的需求,当劳动者素质提高了,这样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好的生产发展环境。

篇10

关键词生态保护;林业经济;生物多样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重点探索的内容之一。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水平的发展有十分亲密的关系。所以,需要针对其二者展开详细的调查分析,以便于提高人们的综合认识水平,为日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1]。

1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目前,森林结构往往与其他生物呈现出既相互克制又互相依赖的关系。其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这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2有利于充分保护水资源

森林一直是一个天然形成的蓄水池,不但能够积累大量的天然性降水,而且能够在储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进而有效避免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等,对地球的水循环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1.3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在生态系统功能结构中,野生动植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能维护生态平衡,而且能逐渐改善我国的环境,所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社会发展贡献了极大的一份力量。

2提高林业经济水平的措施

2.1有效完善森林保护制度,提高执法力度林业资源作为

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虽然林业资源具有丰富性特点,但仍需制订合理的开发方案,进一步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对具有生态价值的林业实施有效保护,如赫章国家森林公园。由此可知,要想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将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主要参考依据,进而制定健全的森林保护制度,并适当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为林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此外,对于现阶段存在的一些过渡开采、砍伐现状来说,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如可以积极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执法团队,从而充分保证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2]。

2.2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

森林环境在我国当前的环境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逐渐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森林还能调节环境,进而有效改善环境污染现象。因此,应不断加大对森林建设的投入力度,进而展开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来充分凸显森林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区域位置的森林建设,应尽可能多选择一些净化功能、繁殖功能及使用能力较强的品种种植,并且种植后的后续工作也是必不可少,例如,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进而为森林的整体安全性提供保障。此外,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部门还应保证投入资金落实到位,特别是要做好专款专用。这不仅可以避免资金短缺的情况,而且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字”方针

要想对林业生态环境实现良好的保护效果,相关部门就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字”方针,即“科学规划、全面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并且还要重点凸显森林的生态保护功能,进而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同时,严格贯彻落实我国最新的生态保护政策,充分了解当前关于林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森林保护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使林业能够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2.4积极引导传统农业发展

通常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混合型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及相应社会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产生,并且要充分利用森林中的相应因素,如水体结构、生物资源及气候温度等,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对农作物展开积极栽培,进一步形成物质结构的良性循环,实现稳定可靠的农业复合型生态系统[3]。此外,还要积极鼓励支持社会群众展开多种经营模式,这样不仅能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还能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循环使用,从而带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结语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探索。本文主要从生态森林保护的角度,全面详细地分析林业经济的发展措施,进而使人们能够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希望能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及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蕊.试析生态保护对林业经济的影响[J].速读(上旬),2014(5):308.

[2]李淑英.强化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措施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6(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