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文化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文化发展

篇1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应当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硬实力,文化则是在社会内核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软实力,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是农村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建设

农村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在农村开展的文化产业获得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综合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使现代化发展成果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普遍共享,从而稳步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综合质量的提升。

1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基础是一切上层建筑的关键要素,目前吉林省的农村文化建设收效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虽然国家对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例逐年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重于文化发展的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仍然用于支持农村的经济建设,对于文化产业的建设力度相对较弱。由于资金支持不足,导致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维护不充分,新型的文化建设设施也无法有效引进,对于文化产业在农村范围内的推动也无法起到带动作用。

1.2农村文化生活种类较为贫乏

受气候的影响,吉林省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因此群众在冬天时很少走出门外进行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等,多为在家“猫冬”,而平时除了农务繁忙时,他们普遍选择的娱乐方式为打麻将、喝酒甚至赌博等,都是不够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农村文化生活种类贫乏的一个表现和后果。其他表现还包括农村书社中可供借阅的图书较少,且多为陈旧书籍,以及农村中公共放映的电影较老,无法吸引农村年轻观众的目光等。

1.3农村整体文化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一直努力推行义务教育制度,但是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效果仍然较差。一是由于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等的约束,认为孩子读书没有什么作用,应该安心在家帮忙务农耕地;二是即使家长有教育观念,却缺乏教育资金,无法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也会导致农村孩子文化教育的缺失,而接受过教育的孩子又很少留在农村做文化建设,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无法获得有效提升。

1.4农村文化建设人才较为匮乏

从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储备来看,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在农村,几乎没有针对专业型人才专门开展的文化产业的规划,基本都由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兼职,因此对于文化生活的引导与建设就缺乏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责任感。同时民间文化传承者的老龄化逐渐严重,很多经典民俗技艺由于缺乏保护与继承,也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2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2.1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应当深刻地意识到农村文化的建设不仅仅会造福于农村当地,对于整个省的综合实力提升都大有裨益,因此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农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时,要注重科学发展的贯彻实施,并协调带动政治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全省规划的战略地位上,为其提供更加充足的发展资源。

2.2丰富农村文化产业资金获得渠道

要想切实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首要任务就是筹集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是无法完全运转文化产业链条的,因此要丰富资金获得渠道,拓宽民间资金吸引途径,以民间资本带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如可利用社会资金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生态园体验项目等。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企业扶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对偏远落后、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进行投资捐助等。

2.3提高文化产业建设工作者综合素质能力

文化产业建设者不仅包括领头负责人,还包括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文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能否获得有效提升,取决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大力引进优秀的文化建设人才,以更加新颖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思想带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还要利用各种方式推动农村教育建设,以文化熏陶感染农民群众,并引领农民群众参与贡献文化事业,形成良性循环。

2.4开发农村文化建设新模式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有所转变,必须创新农村文化开展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农村群众的目光,引导其更好地参与其中。吉林省优秀的民间文化技艺等都可以作为文化生活开展的核心要素,例如二人转、剪纸、泥塑等,由此可以将文化产业建设和文化遗产传承有效结合,同时还可以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建设农家乐旅游基地等。

3结语

通过分析吉林省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文化事业在农村范围的发展与深化,必须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丰富农村文化产业资金获得渠道、提高相关工作者的专业胜任能力并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建设新模式,逐渐带动提升吉林省农村文化综合水平,并以此推进农村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建柱.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吉林省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18-123+129.

[2]刘丽娟.促进吉林省影视产业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3(09):115-118.

[3]许梦博,李新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吉林省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5(01):30-32.

篇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业产业化;农村金融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3-0107-03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一、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国家强大的长远利益体现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积极投放信贷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就长远的目标来讲,这与国家的要求和实际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方面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对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重要意义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差距,迫切需要增强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对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指出,“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做好农业产业化工作,既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农村信用社要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农业产业化工作、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支持农业产业化工作,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城市工商资本更多地引向农业农村,把工业理念、市场信息和先进技术更好地输送给农民群众,进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农业发展的思路、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在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三)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已经并将继续向我国的实体经济蔓延。国家对宏观调控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发出保增长的强有力信号,并采取十项措施,安排4万亿元资金启动内需。农村信用社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的机遇,不断增加信贷投入,在落实“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建立高效农业体系;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途径。

(五)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消除城乡差别的需要。农业产业化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它的发展壮大,不仅可以创造出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出口,而且还可以化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难题,比如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等,对实现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六)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发展较快。庞大的资金资源要求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有效运用。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强与政府、财政、农业部门以及涉农科研院所的沟通协调,研究探索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与农村信用社资金供给的对接机制,探索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业务合作模式,建立农业产业化贷款基金,高起点、高标准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农村信用社扶持的农业产业化支柱项目和项目群,降低经营风险,实现资产增值,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益的多赢局面。

二、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农村信用社要围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加强资金对主导产业、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市场流通的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一)发挥资金的引导优势,培育主导产业。根据农村区域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农村的主导产业。要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优势,引导土地、资金、人才、管理等各种要素向优势区域或优势产业集聚,培育主导产业。要加大对优质专用粮的生产和粮食深加工的支持力度,推动重要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要加大对优质生猪、牛羊、家禽养殖的扶持力度,促进规模养殖和精深加工的比重提高;要加大对油料、棉花、林果、蔬菜、花卉、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经济作物的支持力度,促进这些产业的转化能力提升,使资源优势变为市场和经济优势。

(二)对重点龙头企业优先发放贷款。不断提高信贷增量中用于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比例。对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开发和推广绿色食品、名优农产品及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需求,应及时进行项目论证,符合条件的要优先安排。对部分信誉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与其建立主办信用社关系,或根据企业主办信用社的契约,授信授权,对其核定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及时发放贷款,以解决合同收购、运贮和加工农产品过程中的资金困难。对重点龙头企业申请贷款,要依据企业正常生产周期、贷款用途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合理确定利率浮动。

(三)集中信贷资金,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在扶持“公司+基地+标准化”的订单农业模式基础上,重点支持有一定规模和区域特色的优质专用粮食、优质畜禽产品、优质林产品、优质油料及果蔬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重点扶持,实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研究制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 不断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资金;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配建服务场所和农产品经营网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对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多种农贷担保机构,为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的贷款提供抵押或担保贷款。

(五)扶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以增强市场的集散带动能力。支持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支持建立和完善大宗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对农村物流中心、汽车运输公司、诚信运输户等给予信贷支持,促进农产品流通。

(六)发挥信贷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主创新的激励扶持作用。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创建工程”为突破口,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构建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研发中心,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

(七)集中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品牌,支持农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农产品品牌是品牌农业的重要支撑,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信用社要集中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认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规范生产,扩大规模,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市场份额。

(八)重视支持开放型农业的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商品市场、技术开发中心、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向境外拓展。支持以畜禽产品为主的传统大宗农产品的出口,加大对名特优新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出口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带动技术、设备、劳务出口。

三、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核心是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产业化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必须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创新产品,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是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资金主渠道作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密切联系农民,维护农民利益,满足农民需要,切实把支农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真正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二是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促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信贷业务经营策略上应逐步实现“三个转移”。首先是由农民贷款向农村和城乡居民贷款并重转移。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将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向小城镇和城市转移。农村信用社要在继续抓实农民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农民市民化,创新转移农民住房按揭贷款、创业贷款、兴业贷款等信贷产品;为其提供银行卡、咨询、理财、保险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不断满足转移农民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其次是由分散农户向规模化、产业化转移。充分发挥金融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先导作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抵押、经济林权抵押、大宗农产品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等业务。把信贷资金优先配置在“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再次是由生产生活领域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坚持村镇建设与人居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继续加大对小城镇开发的支持力度;支持农村交通、电力、信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并围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和保险、卫生部门合作,开发新农合贷款产品,提供村医疗金融服务;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学生金融服务,促进教育文化发展。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首先是简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手续。要针对小额贷款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本着“精简、明确、适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精细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小额贷款业务操作管理规程,形成清晰的责任追踪路径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完善农户信用记录和便利农户贷款方面狠下工夫,对农户进行全面信用等级评定,核定信用贷款限额,简化手续,随用随贷。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满足农业生产的合理需求。延伸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功能,对在授信额度内的借款农户,允许其随时支取贷款。其次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要多方联动,协同合作,着力探索各种形式的贷款抵押担保模式。建立健全联户联保、涉农企业联保、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担保等方式;创造“委托贷款+担保贷款”、“牛头猪尾、苗木桩头办抵押”、“量身定做反担保”、“股权质押作担保”等新模式,引导、撬动、黏合各种社会资金向现代农业和农村集聚。鼓励投资担保公司与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参与农村信贷市场,使市场化配置农村资源的机制更加健全,资本向农村流动渠道更宽广。再次是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宇星.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市场,2008,(18).

[2]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与对策[N].中国信息报,2007-11-26.

[3]程梁,王广伟.河南支柱产业感受冷暖[N].河南日报,2009-1-6.

篇3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对策

群众文化是人们在各自的职业之外,娱乐自己,娱乐大众,展示自我的一种社会文化。以人们群众为主体,通过引导人们自娱自乐,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丰富精神生活为主要目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其主要的内容。首先,群众文化是群众为主体的文化,群众是其主体,活动是客体;其次,群众文化内容范围广阔,通常以文娱作为载体;然后群众文化的范畴划分较多,可以由农村群众文化、社区文化以及老年群众文化等。

群众文化事业是我国的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因,也是目前群众的基本利益需求。对于国家和群众的联系性,国家政策和群众的联系性以及党和群众的联系性都具有促进作用,帮助全社会建立良好的健康文明新生活,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以及文化水平,其社会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本文对于我国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讲解,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1.发展现状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文化事业也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这些是近几年大家所见到的。

(1)有发展。农村生产方式以及组织方式都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非常深刻的改变,在农村经济建设之后提出的建设新农村更是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了日程上,很多的文化建设举措都纷纷实行,像是宽带建设、图书馆建设、文化科技下乡等等,农民的生活也和城市居民越来越接近,他们有电视,有网络,目前流行的广场舞也在农村风靡,这些都是农村基础文化建设的成绩,让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2)有潜力。农村文化工作的干部其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思想观念不够先进,因此活动形式简单,手段无新意,活动内容乏味,唱歌、跳舞、鼓乐就是主要形式,老年群众是这些活动的主体,青壮年则对这些活动不具备太大兴趣,因此未来还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可以继续发展处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

(3)有创新。现在的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在不断的前进,根据农村生活特点以及农民群众的期望,很多的农村文化活动也是存在创新的,一些我国的传统节日被农村普遍的拿来创新使用,像是七夕音乐会、植树节、清明踏青等等以往农村活动所不常见的类型均纷纷出现,这些活动既有文化底蕴,又能够丰富农村群众的生活,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

(4)有不足。现在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建设不相符,达不到经济建设的高度,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农民在经济获得满足的前提下,会有精神的需求,因此很多的农村文化活动还有待于提升,从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方向出发,去努力改变农村单调的精神文化生活。

2.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镇化的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文化资源分配不均,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乡村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农村群众对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始终认为农村群众文化"一不出粮食,二不产棉花,既当不了饭吃,又不能做衣穿",没有从建设法治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全社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作用、地位、价值等认识很模糊。一些富起来的村可以拿上万甚至数十万的资金修祠堂、修族谱,但对文化投入微乎其微。

(2)内容形式较为单调。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民的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主要的文化生活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看电视,二是打牌。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文艺下乡和免费送电影活动虽然搞得很有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但毕竟次数有限,乡镇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也非常有限,有教育意义的娱乐性活动很少,根本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传统项目缺乏保护。一些农村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如舞龙、舞狮、舞蹈、腰鼓等,曾经一度在农村非常活跃。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金组织开展这些传统项目,缺乏对传统项目的保护,使其逐渐走向没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一个空白。农村传统技艺无人继承,农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产品很少流行乡野,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流失殆尽。

(4)文化专干良莠不齐。据统计,虽然基层政府配备了文化专干,但真正的文化专业人才并不多,且大部分学历偏低。同时存在专干不专的问题,文化专干身兼数职,转岗频繁。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对文化专干的培训非常有限,造成文化专干的后天不足。此外,民间文艺队伍极不稳定,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民间文艺队伍由于缺乏活动经费和阵地建设,文艺骨干为谋生计,只能外出务工,文艺队伍名存实亡。

3.对策及建议

为促进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高度重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向远离城区和经济薄弱的乡镇倾斜,有重点地帮助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发展重点文化项目,改善、提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以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差距大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2)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镇)村文化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目前,乡(镇)村文化建设队伍不健全、文化骨干流失、农民自办文化缺乏人才是制约我国各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各级政府要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落实好中央和关于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相关政策,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着力解决好我国农村专职文化队伍中专业建设薄弱、业务干部比例偏低、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3)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4)加大特色文化保护力度。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 [科]

【参考文献】

[1]杨孝芳.大理日报[N].2012-4-4(A3).

篇4

论文摘 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对于较全国农村更为落后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加强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和迫切。

“文化经济”是以人的智慧成果即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贵州发展文化产业,应通过对广大农村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适度技术化、组织化,直至加以知识产权专属化、生产资源资本化,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产品(产业)的自主开发。贵州广大农村的发展,已不大可能再走沿海农村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却很有可能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含量高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资源资本化开发的文化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贵州农村文化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贵州农村文化产业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时代表征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是指一定区域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村文明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的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的程度。在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的精神状态、思想道德水准、科学文化程度、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村文化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乐观的境遇。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审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不良现状,这是“三农”建设必须面临并要解决的问题。

广义的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特定民族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社会生活规范、文化发展模式以及由之产生的功能机制。当代农村文化强烈地反映着农村社会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区域特征,它除具备区域文化的一般性特质如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悠久性以外,还彰显着鲜明的时代表征。

第一,农村文化的原生性形态与当今的经济技术形态一体互动。与传统的农村文化不同,如今的农村文化不仅凸现其原生性形态,而且也显现其经济技术形态。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力”和“文化资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农村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大批的文化资源转为文化产业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技术财富,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一体互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第二,农村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在多元文化格局竞争中凸现整合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频繁,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区域不断互动,农村文化的发展视野不再是独立的、小范围的行政区划单元,而是超出地域限制,纳入了现代文化区域的交流圈甚至更大的范围之中。农村文化一方面传承其独特的优秀文化,彰显其地域的个性化特色,同时又不断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过去单一的、传统的农村文化逐渐退缩。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大量的农村文化在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基础上,资源得到了更为合理的配置。在文化经营上,农村文化也从分散、自发状态,经过联合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村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整合和创新。

二、农村群众文化的涵义

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造和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因此,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实质上是在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软环境”及和谐共存的“精神生态”。在价值层面上,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文化发展的归宿;在技术层面上,要坚持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保持文化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农村文化发展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解放,最终推动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方法措施上,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坚持先进文化发展主旋律的前提下,形成多样文化的和谐发展。 转贴于

三、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文化产品的创作。文化产品在表现形式上有: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戏剧、音乐、歌曲、舞蹈、绘画、雕塑等。优秀的农村文化产品是对农村新风貌的反映,体现着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的善恶判断和理想追求,体现着农民的政治倾向、道德理想、宗教信仰、审美趣味和哲学观念。当前,农村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必然使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多样化。

第二,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农村文化工作者是农村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文化产品质量的优劣。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者应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是努力学习,提高思想理论修养;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三是要有奉献精神。文学精品凝聚着文化工作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付出代价和艰辛,没有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创作出精品的。

第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指:广播站、电影放映队、有线电视、乡村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和其他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指广大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涉及饮食、服饰、医疗卫生、体育、娱乐以及人际交往、家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地积极地参与,文化活动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朴今海.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5期.

篇5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无疑是重要因素。在针对成人的教育中,职业型教育(简称职业教育)面向的人群更加大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和发挥的影响更为重要。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新形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并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实际情况与目标差距还很大,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或者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并不具备现代文明所提倡的法制意识、卫生意识、公共责任以及生态环保等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可以说,科学素养的不足,拖缓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当前农村劳动人口中,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不到5%,中国农村仍有半数人口仅为初中文化程度,文盲和半文盲仍占相当比例。因此,要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状况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城乡差距依然相当显著,职业教育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当前中国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整体偏低,通过职业教育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有利于其由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有利于城镇化的进展。(3)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具有直接意义。广大农民虽然世代耕作,但是农业的现代化变革对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反思

职业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无论在办学思想还是办学方法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不能满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1)当前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就业率的问题。以就业来招揽生源,以生源来创造效益。这种思想在市场经济下本无可厚非,但教育本就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它承载着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职业教育同样不能例外,当前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学指导思想缺乏全盘统筹,体现出过度的功利性,无法与新农村建设的大势形成有效互动、双赢共进的效果。(2)当前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内容是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新农民的标准为“有文化、懂技术”,仅仅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显然不能提供合格而全面的教育服务。(3)目前,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大多与普通学校基本一致,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没有突出职业学校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与市场的深度结合,没有形成校企双方积极参与、相互合作的长期且有效的合作机制。

三、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状况

1.美国――开展最早、重视立法

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拥有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早在1862年,美国颁布了职业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尔法》,它不仅是美国的首部关于职业教育的立法,也开创了世界职业教育领域立法的先例。1917年,美国又实行了《史密斯・休士法》。该法的核心是在全美所有的普通中学开展职业教育,由政府出资负责职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较之《摩雷尔法》,《史密斯・休士法》的意义更加深远,它将美国所有的普通中学变成了具有职业教育内容且提供了财政资助的综合学校。这项政策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包括农、工、商、家政等各个领域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英国――网络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统一的职业资格

网络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英国职业教育方面最为显著的特征。以职业技术培训网为平台和载体,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并且可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方式灵活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网络化培训的基础之上,英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制度层面上规范了培训的内容和考核的标准,使得接受职业教育者的水平得到保证。通过实施职业教育领域这些意义深远的改革,提高了受训者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3.日本――重视职业教育基础设施

日本职业教育的开展吸取了英国和美国的优点及特长。立法上,早在1947年就颁布了《基本教育法和学校教育法》,并在80年代普及了高中教育的同时,还积极推行一套职业训练制度,支持并引导各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各种岗前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适应现代化工业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方面,日本将计算机系统、卫星系统等现代化装置作为职业教育的普遍手段,大大提高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此外,日本还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实习场地,使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得以充分发展。

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措施及创新途径

1.通过国家立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关于企业类的营利性单位已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但是中国的职业院校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缺乏在法律层面的产权界定和运行制度。目前仅有管理规章和管理文件,基本没有涉及非营利性组织的产权和组织构架,因此需要通过国家立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才能使职业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发挥重要作用。

2.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混合提供

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这种单一化的提供模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在探索建立职业院校的校董制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混合提供的进程,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应吸收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但是,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其向社会开放的原则应是有限度、有次序的。职业教育同其他教育类型有着显著的差别,比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或普通教育之间的内涵和性质均不相同。因此政府应独立建设职业教育准入制度,通过此制度规范职业教育的准入资格和准入范围。这样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又可以调动社会资本来发展职业教育。

3.推动职业教育中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的调整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基本是以劳动技能培训为主,这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无法承担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担当智慧支持的使命和作用。因此,新农村建设视角下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创新,应牢牢把握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尽快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本土化以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围绕社会所需职业岗位能力,并充分考虑未来职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体系;要注意及时补充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并根据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国际规范、国际标准来修订现行的教学内容;要加强外语教学,增设国际文化、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内容;要在加大技术基础课程比重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一个“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泉湖二月八;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不灭的印记,更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凸显重要作用。在我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就不称其为“县”。严格的说,农村文化产业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农村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第二类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在本文的论述中,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指第二类———以农村文化为主要依托、在农村发展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因为第二类农村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2017年,衡南县县委、县政府以“聚合优势、创新升级、挺进十强”为主线,以补齐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城镇化、发展环境五大短板为抓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稳中有进”。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程度仍然偏低,基于此,衡南县把文化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统筹谋划文化产业发展,采取制度先行、品牌打造、项目带动等有效举措,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而作为神龙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衡南县泉湖镇则依靠“泉湖二月八”这个衡阳农耕文化源,带动当地经济迅猛发展。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泉湖二月八”历经风雨,洗尽六百年历史尘埃,重新焕发了夺目光彩,成为对外宣传的新名片。

一、资源挖掘,打造品牌

“泉湖二月八”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经过六百多年的不断演绎,现已发展为集农耕、商贸、科技和传统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品牌。挖掘其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商贸特点。“泉湖二月八”以农耕物资交易为主,明朝时期,泉湖二月八农耕贸易集市主要产业支柱有茶、盐、瓷器和丝绸棉布。民国以后,泉湖二月八遗留传承下来的主要经济支柱有四大农贸集市:竹木器市、牛市、种苗市、草药市。交易108样农具的“竹木器市”位列首位。尽管在工业化自动化发展的今天,已经不需要这些手工化的农具,但泉湖二月八市场依然有卖;牛市位居第二,牛是农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牛的耕作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以致五谷丰登。过去的牛市不仅卖牛,还有骡、驴等牲畜交易。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的铁牛、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等已成为农机具交易的“新宠”;位居第三的是种苗市,品种繁多,涵盖五谷种子、林木种子、药材种子、百色花卉、各种园林绿化苗木及盆栽剪艺等;第四位是草药市,基本都来自云贵川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本土衡山草药、常宁草药、樟树脚草药和安仁草药等药号。一年一度的商贸集市,吸引了当地及周边乡镇和常宁、祁东、邵阳、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群众和客商,上世纪末流动人口突破20万,交易额突破千万。从2011年树立品牌意识以来,交易额更是节节高升,以2014年赶二月八的统计为例,商贸人口达20万,交易额超过6千万。二是民俗特色。四大民间习俗:拜庙、唱戏、走亲相亲、特色小吃。它起源于寿佛庙会,本地干旱无雨,得到寿佛爷救助,因此每年的二月八烧香感恩寿佛爷之后,还要举行求雨的仪式,祈祷寿佛爷再次显灵,年年显灵,普降恩泽。泉湖二月八的祭祀仪式是借助一出戏的表演,由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这出戏叫《满江红》。求神的“苦戏”演完之后,便是娱人的“乐戏”登场了,压台戏总归是《莲花落》,艺人大多唱的是《十二月古人》。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庙会宣传弘扬,而现在的“泉湖二月八”,每年则由衡南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宣传部、县农业局、县文化馆等多个部门搭台,给七里八乡的乡亲们献上了一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花鼓戏、渔鼓、皮影等戏曲曲艺表演类节目轮番上演,新时代赋予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一首首作品中流淌,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拜年不歇客,拜到二月八。泉湖的春节拜年习俗也很特别。泉湖本地人以及他们在全州、郴州结的老亲,都会在二月八赶来拜年。走亲在二八,相亲娶亲谈恋爱也在二八。如今随着通讯时代的高速进步,微信、QQ和各种聊天软件的发展,已经再也看不到泉湖老街的馆子里那双双对对坐着前来交定情信物的年轻男女,只有那一声声青春的呼唤,还在洋溢着季节的喜悦。泉湖自古为歇马充饥带粮的官镇驿站,小吃品种丰富多样,麻园、包点、油圈、烧饼、糄粑、麻花、米豆腐、豆腐、鲜藕、湖之酒等地方特产温暖着四面八方宾客的肠胃。三是文化价值。“泉湖二月八”农耕商贸,体现了和气生财、诚信为本、公正务实的传统商业道德,延续六百余年不间断,体现了当地百姓接纳外地商贾“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古代思路人文精神。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和善、祈福、感恩、笃行、务实,追求社会和谐,饱含勤政爱民、知恩图报、生产自救、民族自强等人文要素,由此延伸出的民俗民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拓展内涵,加强品牌

泉湖二月八有着得天独厚的农耕文化资源,为了打造极具冲击力的文化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必然要加强文化品牌的推介与研究,扩大影响、吸附资金,带动产业发展。从2011年起,泉湖二月八变民间自发为政府主导,树立文化品牌,除了农贸交易,还开展品牌升级,开展项目申报,艺术打造与宣传推广。同时在泉湖二月八节会上,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题活动,为群众提供党的十精神宣传。文化、科技、卫计、交通旅游、农业、人社等众多县级单位,现场开展了志愿服务、政策宣讲、“春风送岗”专项招聘会,义诊服务,科技下乡等多项惠民活动,给基层老百姓送上更多实用农用资料,给群众送文化送欢乐送关怀送春风。2016年泉湖二月八集市商贾游人的人数达到30万人次。2017年泉湖二月八农耕庙会开幕当天,还请来了《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得主彭敏,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互动见面会。用“泉”“湖”为主题字的飞花令,也使泉湖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这种弘扬传统的媒介,提升了人们的审美,侵染了灵魂,使泉湖二月八的湖湘文化内涵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生态多元,深化品牌

当今世界提倡的是环保,绿色产业是大势所趋,要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创意服务产业链。在大力发展文化主导产品的同时,做长产业链,向其他产业渗透、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2017年,新一届泉湖镇党委政府为进一步挖掘农耕文化,先期将泉湖文化站打造为小型“泉湖二月八”展览馆,向普通民众免费开放。同时投资1.2亿,规划“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体验园,规模为“一中心四线路八区域”,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向观光、休闲、体验的旅游方向转变。推进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农产品粗加工业和旅游产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经营。按照每年接待40万游客,旅游消费每人100元计算,年旅游收入将达到4000万元,除去各项开支,年均收入达2500万元,按此效益6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目前衡南县文体广新局、衡南县文化馆、衡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备战“泉湖二月八”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录。曾经赶二月八的人数不断减少,市场凋敝,2010年跌至4万人。从2011年泉湖二月八由民间自发组织改为政府主导,打特色,打品牌,2012年商贾游人超过10万人。之后不断的发展创新,摆脱了经济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2013年二月八流动人口达15万,交易额突破4千万;2014年更是超过6千万;2016年泉湖二月八的商贾游人高达30万人次。“泉湖二月八”的产业化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篇7

1 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有些人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

1.2 不少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

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协调,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

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村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2 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

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2.3 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障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二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三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2.4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篇8

因为自然和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技术保障,为了提高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可从农机新技术层面着手,对农业机械化设备、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大力推广与宣传,将农机科技户、农机大户与种粮大户当作宣传主体,大力推广一些先进的农机技术。除此之外,农机企业还需要建立一体化服务及推广网站,充分了解农户的农业作业需求,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山区的农机技术,促进山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4.5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应将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农业发展重心。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平台。对此,可考虑先建立服务型农机合作社,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财政政策的支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以农机大户为主体,以农机服务组织为中介平台,为农民提供先进的机械设备与技术,鼓励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尽可能地突出农机大户在农机社会化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其他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改革,同时创新服务模式,保证服务的高效、全面、科学化发展[4-6]。总体上看,促进山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保证农业机械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可靠性以及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管理的科学性,为农业机械化管理提供可靠保障。另外,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还应当形成全面发展的意识,积极建立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对农业机械化作业进行科学组织,在实现农业机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的前提下,提出科学可行的农业机械配置方案,从而促进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农业生产与经济进步助力。

篇9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打造企业品牌、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企业文化的作用进行论述:

第一,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农垦企业稳步发展 。

企业文化代表了农垦企业追求预期目标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精神风貌,是企业良性运转的强大后盾。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无形的号召力,能够增强员工的敬业意识,完善员工的职业道德,树立成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促使员工真正主动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企业的稳步前行。

第二,激发员工主动性,提供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企业向前迈进的最终元素是人。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事业观。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体现着浓厚的人文理念,焕发出切实的人文关怀。在这种氛围中,企业领导会对员工的劳动给予及时高度的认可,并可能会给予一定奖励,从此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拥有归属感和成就感,使其树立坚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第三,约束员工行为,弥足企业规章制度的不足。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员工们所向往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转化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更好的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产生自律意识,这是规章制度的强制性不容易实现的效果。依托这种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员工才会在实现自律的过程中,自觉的奉行企业精神,才会形成稳定的群体意识,恪守良好的职业操守,为企业生产营造和谐默契的工作氛围。

第四,引导工作方向,实现企业员工的协同合作。

企业的发展是为了谋求一定的经济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文化在员工的精神理念层面充分发挥保障作用。企业融入市场竞争,离不开优秀的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这些人民更渴望全新系统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人的理念的体现,又可以反作用于高素质的企业人才,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动。高素质人才必然在企业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施展自己的才华,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规章能力和水平,最终使农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时,高素质人才能够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理念。员工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使自身的意志和行为与这一目标做到步调一致,就会实现竞争目标的协同合作。

第五,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农垦企业的魅力形象。

企业形象决定了企业在社会公众心中的第一印象。企业文化能够从多角度对企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宣传,让人们在熟悉企业文化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魅力,从而为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赢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农垦企业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我们已经很明确,农垦企业文化要从战略意义上实现高质量,就必须认识到工会组织在文体协会中作用,抓好工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文化的优势,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造一个和谐的氛围。确立了目标,我们就应当深刻分析工会组织与文体协会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工作组织在文体协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守住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得益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灌溉,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提升企业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农垦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关注人的存在,注重员工的力量,提升员工的主体地位,也是“以人为本” 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这样,员工才能在企业文化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和释放自身的潜能,这样才能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牢牢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第二,时刻筑牢诚信价值观,为企业法规提供有力保障。

诚信乃立身之本,执业之基。诚信不仅仅是人们向往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必须遵守法律准则,它更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从个人角度看,诚信能够完善人力个体的人格魅力;从企业角度看,诚信能够筑牢企业的立业根基;从社会角度看,诚信能够带给人们良好舒心的生活秩序。农垦企业必须通过诚信完善自身的企业形象,明确自身的企业发展目标。诚信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农垦企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三,注重倡导学习,保持农垦企业发展的活力。

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知识的支撑。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学习。从宏观上看,知识是一个企业保持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动力源泉。从微观上看,学习现代化知识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高农垦企业生产效率。企业给员工创造学习机会,是一项充满人性关怀的措施。所以,员工必然会把握住学习知识的机会。员工在实现知识与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会实现员工的自我鼓励,对自己的将来充满自信,必然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回报给企业。

第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巩固制度保障。

农垦企业制定了一定的规章制度,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可有效避免员工在工作中的种种不良行为,使其更加自觉的增强责任心,干好工作。因此,企业有必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发挥其对员工的约束作用,为企业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最终能够为农垦企业的发展提供厚重的制度保障。

第五,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作用,丰富企业文化生活。

光有工会组织的积极努力,还不能使农垦企业的文化建设实现全面落实。因此,在企业寻求高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还应当考虑工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不足,立足外界相关因素,及时与企业领导进行沟通,并将文化建设的工作现状告知给农垦企业领导,使之充分重视文化建设的作用,为自身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企业文化在加以科学合理的制定,在企业文化指导下,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才能真正农垦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有一个高度的保证,丰富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也利于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第六,实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农垦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大力推动,因此,农垦企业应当格外注重职工这一重要动态因素。这样,员工才能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发挥作用。

首先,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企业在制定激励管理规划前,可以由企业领导为首联合员工及其他人员进行商讨会议,与会成员应当共同分析激励规划事宜,做好充足的事先准备工作,实现激励规划工作的周全考虑,并由相关人员做好商讨记录,将每次会议的商讨记录存于档案室,利于企业内部需求的分析。

其次,领导应当学会关注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并与员工及时沟通,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表现稍差的馆员给予中肯的鼓励,保证员工心目中的归属感,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工作。当然,对员工的激励不应只停留在物质激励层面,更应当注重对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在思想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再次,为巩固激励管理的效果,企业应当对正面典型进行及时的肯定和宣传,发掘其精神,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潮;针对负面典型,应当将重点放在警示作用上,做到对事不对人。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发展对策;陕西石泉

1基本情况

石泉县辖11个乡镇,140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5.13万人,总耕地面积1.94万hm2,其中农耕地1.31万hm2。2015年农业(种植业)产值55401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214万元的48%。全县共建有10个农产品市场,其中县城2个、镇级农贸市场8个,基本满足石泉县农产品供销,还有3家小型茶叶加工企业和200余家粮油小型加工企业。

2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种植业整体发展滞后

种植业产业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自然状况,种植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标准化桑园、烟草、茶叶、大棚设施栽培产业经过多年的示范建设,目前仅在少数乡镇、少数重点村有一定基础,规模、产业及区域布局雏形初现;大部分乡镇、村差距很大,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和区域布局及产业化。

2.2农耕地逐年大幅度下降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扶贫迁移、新农村建设占地扩大[1-2],石泉县农耕地由1996年的1.84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1.26万hm2,减少0.58万hm2,年均减少527.27hm2。随着农耕地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6年的3.15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2.35万hm2,减少0.8万hm2,年均减少734.55hm2。农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持续减少使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种植业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也受到制约。

2.3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石泉县是山区县,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成本高、农民经济基础差,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少,全县仅3533.33hm2旱涝保收田,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旱减产、涝也减产,种植业受自然条件、气候灾害的影响太大,缺乏保障。

2.4农业规模化程度很低

大部分农户种植规模小(约0.2hm2),种植种类杂乱、产量低,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是种植业收入和劳务收入,家庭种植主要自食,少量的农产品出售也对家庭收入影响较小,处于可种、可不种的状态,不追求产品质量、产量、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接受程度低,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效益低下[3-4]。

2.5农业产业化缺乏政策扶持保障

现有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未真正落实到县级,地方财政更没有能力进行扶持。农业产业化缺乏资金投入扶持引导,发展缓慢。信贷资金扶持乏力,特别是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困难,企业缺乏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能力,设备简陋,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

2.6农业产业化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种植业农产品除茶叶基本形成产、加、销产业化雏形外,优质粮油和瓜果菜均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户除自产自食外,销售原粮、油菜籽、瓜果菜鲜产品缺乏粗加工及深加工能力,农产品不能升值产生经济效益,农民收入增产缓慢,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推动力。

3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

3.1巩固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农业。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做好野三农冶工作,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稳定粮油作物面积,主攻单产,保证石泉县粮油自给。要巩固和适度扩大经济作物产业区域布局面积,提高产品品质、单产及单位产值。

3.2增加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

利用国家增加农业投入和农业产业化扶持的政策,组织石泉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立项申报,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加强石泉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科技扶持力度,对已有发展基础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的乡镇、村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产业发展科技扶持,促进区域布局的适度扩大和种养水平的提高,尽快形成野一村一品冶区域特色产业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3抓农业产业区域建设重点,实现率先突破

根据各乡镇、村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制定种植业产业发展规划,分别进行农业产业区域建设开发。原则上以村为单元整村推进,选择一项有基础、有发展条件的主导产业进行开发建设,区域布局形成之日就是野一村一品冶建成之时。

3.4依靠农业科技提高种植业生产力水平

引进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名优特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无公害养植关键技术,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种植实用技术大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种植效益。要以强村大户为重点进行科技示范,带动产业区域布局内重点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依靠农业科学提高农业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效益。涉农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做好良种及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植物病虫、种植技术指导、物资配套等技术服务工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3.5利用市场功能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三大要素是市场、技术、效益,三者缺一不可,要重视和利用市场引导功能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要培育和经营农业产业化就要高度重视产品销售这个关键环节。政府和有关涉农部门要做好产业和产品的宣传推介及营销工作,农业产业的产品野既要生产得出来,又要卖得出去冶,更要有经济效益,野三个轮子冶一起转,产业化建设目标才能实现。特别要重视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育,依托经销大户把生产的农产品销向外地、销向大城市甚至出口。农产品产地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和农产品无公害产品认证是取得市场准入的门槛,拿到准入证才能进入大中城市和大超市销售,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时必须通过野两个认证冶,做好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期营销工作。

3.6培育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

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牵引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区域布局。当农业产业建设种植规模和产品达到一定的生产能力后,仍然出售原始初级产品时,产业发展就会受阻甚至夭折。在建设开发初期就要注重培育小型加工企业,将原料产品转化为初加工产品,实现第一次升值。通过小型加工企业的滚动发展和优胜劣汰,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服务,扶持其发展。达到野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项产业冶的目的。

3.7加强农产品贸易市场建设

目前,县城2个农贸市场已经不能适应石泉县农产品贸易需求,场地狭小、交通拥挤,购销双方均为不便。建议新建农贸市场,以适应农产品交易的需求,努力为内销和外销农产品提供便捷服务的贸易平台。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院8-15.

[2]郑会军.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院92-96.

[3]韩艳旗,张银岭,王红玲.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4(3)院71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