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前沿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前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前沿

篇1

全村145户,人口499人,土地面积1530亩,现耕地面积980亩,98年底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由于近年来黄河断流的影响,海水入侵,土地次生盐碱,耕地逐年减少,人均中、高产田0.9亩左右。自**公社撤离后,该村的水利建设几近停滞,自99年借助宣传部*部长联系该村契机,依托市县两级水利部门联合包村的优势,围绕水字做文章,循着水路找财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01年自我局工作组进村以来,先后无偿投资62.2万元,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将村内原饮水坑塘从0.7万方扩容到2.8万方。维修扩建了村里的自来水。二是从十八户干渠上为该村挖了一条长4.1公里的干渠。三是新建了一座0.5立方米每秒的扬水站。并对全村耕地进行了统一规划,开挖排碱沟4.5公里,整平土地1200亩。水利建设配套已具雏形。新建了柏油路,改善了村里的交通状况,投资近1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文化大院。

二、经济状况: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去年该村种植小麦380亩,每亩投入在50元左右,产出300元,一年收成基本可解决全年温饱,全村今年植棉近200亩,平均亩产180公斤,去年棉花价格较去年低,每公斤皮棉在2.3元左右,亩净效益在290元,村劳动力农闲以外出务工和手工业经营者占到全村人口的1/3,目前全村有石材、油料、零售等商业经营9户,电气焊和机械维修8户,家庭养鸡7户,养羊92户,农产品加工3户,水产养殖4户,2001年底该村人均年收入为1364元,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农业收入,人均240元,二是家庭养殖及副业,该村现小尾寒羊存栏量达340只左右,户均两只,每只母体年效益大约在700元左右。我所联系的曹维忠一家今年种植小麦2.6亩,棉花1.3亩,大豆2.5亩,农业收入在1000元左右,曹维忠是村里的电工,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其人均收入在2200元,在经济上是村里的中等户。

存在的问题:

一、该村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脆弱,农业发展受水的制约很大,通过对该村的农田、水库、渠道、扬水站等水利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同群众一起分析查找原因,主要是干渠较长,引水不畅,需机提水,增加了用水成本,由于水的限制,致使该村农业发展缓慢,土地碱化,现在已有近800亩土地由于水的制约而弃耕。

二、土地较为分散,该村的土地村南有800亩,村北600亩,村西500亩,该村五队的耕地在崔家村南,土地的分散,致使输水渠道过长,势必增加用水量和用水成本,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全面展开。

第三,土地盐碱较为严重,村北和村西的耕地因灌溉不及时,已经开始碱化,需定期大水漫灌压碱或深沟排碱。

发展对策:

**村的发展应以农业为突破口,围绕水字做文章,循着水路找财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

一、借助水利配套,进一步加大农业开发力度

**村现有人口499人,现有耕地1600亩,1999年至2000年在我们的住村帮扶下,对该村1200亩土地进行了整平,并建设了较为配套、合理的供排水体系,目前尚有1000亩已经整平的耕地耕地还未进行开发而弃耕闲置。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借助现有的水利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推动粮经比例的缩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在目前状况下**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抓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在目前状况下,该村的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精力应该放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上,利用紧邻灌区的灌溉优势,大力发展冬枣、薄荷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薄荷每亩投资110元,第一年收入在500元左右,自第二年每亩收入1200元左右,今年要搞好村里180亩薄荷的种养管护和销售,条件成熟时,再进一步膨胀产业规模,成为该村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乡积极推进冬枣产业化经营,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如果利用紧邻***灌区的灌溉优势,发展300亩密植型冬枣圆。每亩按110棵,每棵7元计算,需投资23.1万元,具体资金筹集渠道为:为增强种植户的管护责任感,由种植户每棵承担2元,争取上级资金(市局现在在该村包村)扶持16.5万元,每棵5元,种植完成后,每棵补助2.5元,明年按成活率,每棵再补助2.5元,由于冬枣可以进行枣粮间作,第一年不影响粮食生产,第二年开始结果,每亩年收入可到1500元,人均增收900元,进入丰产期后,产量

和效益将大幅度提高,与种植户签定种植合同,待有效益后,所投资金分期收回,用于该项目的滚动发展。使冬枣成为**村种植业的支柱产业。

三、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

继续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集中力量帮助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项目,以增加人均收入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我局工作组投入资金6万元,同养殖户签定了小尾寒羊和波儿山羊杂交养殖养殖合同,现在存栏量已达300多头,一只种羊的年效益可达700元,群众们发了“羊”财,积极性很高,如果因势利导,继续膨胀养殖规模,再购进波儿山羊母体和小尾寒羊,用于小尾寒羊和波儿山羊杂交的发展,可使该村的波儿山羊杂交体存栏量达800--1000头,成为该村的养殖龙头产业。人均年收入增加800--1000元。

四、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利用村北空置的荒地进行水产养殖,目前市县包村工作组正在积极的筹备,准备投资5万元,利用紧靠干渠的水源优势,开发荒碱地100亩,进行河蟹养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努力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

**村目前有两个自然村,五队在**的东南部,出入道路仅靠一条土路,一遇雨雪,泥泞不堪,交通隔绝,村民深受其苦,成为阻碍五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经与村两委商定,决定由包村工作组投资1万元,为该村五队修建500米长的道路一条,新建穿涵一座,以改变五队的交通状况。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创一流班子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有关要求,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搞好规范化管理和档次升级,严格定时定点办公制度,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

篇2

(1)现行土地政策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成为了农民工。而家里的土地成为了他们的一块心病。现行的土地政策也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①短期式的承包经营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使用,造成土地质量的下降;

②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

③由于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陈旧,造成承包者农业生产信心不足,使土地承包关系难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不能稳定,土地流转遇到重重障碍。这些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土地使用效率。

(2)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市场需求越来越向着高品质、多样化的方向转变,突显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越来越不合理。首先,农产品种类过于单一。农民往往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只种植熟悉得到作物,而不愿意向水产品、水果等产品方向转型。初级产品基本没有附加值,造成效益低下。其次,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按说我国的农业也处于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对资源有配置作用。但是,在农业生产的问题上,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很不明显,使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突出。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配置和合理利用,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3)农村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特别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农业发展需要人才,但农村又缺乏人才,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农村劳动力是素质较低。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大量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年轻农民,而留在农村的是一些老弱妇幼。这就造成了农村的有素质的劳动力的缺乏。其次是农村的基层干部素质也有待于提高。由于基层干部的素质偏低,造成他们缺乏引导群众和带领群众走向富裕的能力。而另一些基层干部整天忙于应付,不能深入农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集中精力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上。另外还有一些干部因为待遇偏低的原因,工作中没有积极性,对农村经济根本不放在心上。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民经济的发展。

(4)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不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目前我国农村及农业上科技的效果很不明显,农业科技的应用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主要包括:一是科技投入不足,资金问题是限制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也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重要原因;二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农民和市场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及诸多的不协调;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很多农业科技只是停留在了理论研究上或实验研究中,而没有转化为实际产品,没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各级政府应多渠道投入资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优惠措施,重点做好电力、农田水利设施、公路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同时,要对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后续管理工作认真对待,使政府的每一项投入都可以合理的应用,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2)实行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土地是农业及农村发展的基础。实行先进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现在农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把土地完全的利用起来,才能使土地资源增值,只有合理实行土地流转才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使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首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采取有偿转让、土地租赁等形式,既挖掘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潜力,又可以增加农民和集体的收入。

①要将稳定的土地承包与有序的土地流转进行有机统一;

②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办法,对土地流转程序、流转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问题有章可循;

③要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民放弃经营土地,向小城镇转移到,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3)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际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对劣势产业进行调整。我们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农业结构进行多层次调整,推进农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发挥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品,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提高。

(4)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应着力做到以下3点:

①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技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特别是农业产业企业要加大投入,促进自主创新。

②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

③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基层农技所的设备、技术投入,配备更多更好的农技推广人员,重点做好对农户、农业企业的实地指导工作。

3结语

篇3

摘 要: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陷入严重危机,原因足多方面的,既有观念的因素,也有体制的问题,还有职教政策和决策的失误。当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面临很多机遇。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教育的改革;职业教育法的贯彻实施;职教体系的完善;衣科教的结合;创业教育的大力开展等是农村职教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性地位。它不仅关系着近13亿人的吃穿问题,而且制约着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深度和规模。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正在陷入严重的危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农村职业教育谋求发展,涉及到体制、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和领域,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要使农村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健康发展,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政府职能 政策强力支持

职业教育政策,既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又是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重要措施。因此,要使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还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1.坚定不移地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是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和政策依据。因此,应该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作为长期政策对待;使其在各级决策者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2.加强舆论宣传,发挥政府职能

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形势不好,经济效益下降,城乡差距加大,低层次人才相对过剩,职业教育“立交桥”不完备,部分职业学校质量不高等原因,使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徘徊和滑坡。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纠正鄙薄和忽视职业教育的错误倾向,发挥行政调控的主导作用。

各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用工制度,把住农村就业市场入口关。在投资、招生、就业、办学自主权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建立有效的政策保护体系。对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在资金上应给予重点扶持。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体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倾斜

从经济角度讲,社会是除了受教育者本人和接受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单位之外的最大的受益者。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应该实行学生受益学生缴费、企业受益企业出资、社会受益政府投入的政策。在受益者中,社会、国家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因此,政府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致使职业学校的收费标准高于普教。因此,要制定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的政策,确保正常的教育经费,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职业教育不能期望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还必须激活自身的产业属性,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实际,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性经费的不断增长。要通过政府的投入,使每个县(市、区)都能建设好一所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同时,采取鼓励措施,动员部门、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师资、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应把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作为生产性投入来对待,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环境。为农村职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保障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和根本。

二、坚定不移地为“三农”服务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其解决的措施可以有多种,但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教给农民致富的本领。一方面是培养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能“留得住”的新型农民,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在就业市场有竞争力,“送得出”的务工就业人员,为农村的大批富余劳动力转移做贡献,这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调查资料表明,外出打工或在城市就业的农村青年80%以上未经职业学校的教育培训,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尤其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和机遇,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农民继续教育,以此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各级政府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采取特殊措施给予支持。与此同时,农村职业学校自身也要更新观念,创新制度,考虑如何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以就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初等职业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农村未能升学的,或者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好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农民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科教兴国的希望在科教兴农,科教兴农的希望在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教只有始终坚持面向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办学宗旨,牢固树立为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脱贫致富服务的思想,探索出一条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办学、积极为本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服务的成功之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认真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是以教育法和劳动法这两部基本法律作为立法依据而制定的,它规范、调整的对象既包括了职业学校教育又包括了职业培训,既有对受教育者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又有促进劳动就业的功能。但是其贯彻的力度、范围,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调控和保障等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没有对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施主体、经费筹措、操作过程等做出具体规定,使得教育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都不愿承担其职责,给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从以学历教育为主转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服务,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潜力的发挥,必须通过立法,使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实施的重要主体,并从社会分工、人员配备、经费筹措以及社会环境保障等方面加以落实,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以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潜力,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证。同时,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督导检查评估机制,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干部群众的认识觉悟和政策水平还不太到位,更需要用强有力的手段去推动实施和监督落实。

《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法制轨道,确立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法》的实施,使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我们相信有了法律的有力保障,农村职业教育一定会得到蓬勃发展,并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调整,一方面要满足现有从业人员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1.降低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重心,以农村从业人员的培训为主要任务

当前,农村从业人员对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需求,只有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去考虑,满足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职业技术学校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农村地区职业技术学校要实行重心转移,要直接为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而目前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都急需开展广泛的培训,通过培训和科技咨询向农民提供科技方面的问题解答、技术指导、可行性研究、方案选择以及相关农业生产市场信息等。这样既可以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从业人员的市场运作能力,还可以推动现有的农业从业人员开展农产品贸易、加工、运输等农业三产活动,从另一种途径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加快城市职业教育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的步伐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城市职业学校更接近于城市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而且其专业设置和教学更易于和市场需求对接,供需错位相对减少,生源和就业覆盖面大,供应效率更高。因此,城市职业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将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为有效。但是,仅靠市场的推动是不够的,还需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尽可能减少农村生源的支付成本,以便吸收更多的农村生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3.加快制度建设,以城市职业学校和社区教育为依托,广泛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

进城务工人员要得到培训必须具有相应的学习时间和经济支撑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使他们参与学习的时间能够得到保证;同时,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务工人员,还需要依据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真正开展。

五、深化完善农科教结合

农村职业教育一定要突出“农”字特色,要主动适应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与多样化、农村城市化以及农民渴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坚持“职、成、普”三教统筹,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并举之路,把农村职业教育真正办成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基地,研究、示范、应用、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基地,以及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新农村的基地。职业学校不仅要在校内建基地、办实体,而且要将实验实习“基地”“实体”延伸到学生所在的乡村甚至于延伸到学生的家庭,让学生“边上学边致富,毕业就当专业户”。

实现农科教结合要做好发展规划结合、项目结合、科技力量结合、经费资金统筹、基地建设结合、督导评估结合等几方面工作,形成经济与上层建筑各有关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纵向与横向的协同、配合、互补与结合,从而把农村经济建设置于经济发展与教育、科技发展的更大系统中,使经济建设迅速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修教育渠,引科技水,灌农业田”的形象说法,概括了农科教结合的实质。

实施农科教统筹,县级是关键,乡级是结合点,村级是直接、迅速地体现统筹效益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网络体系,把农业主管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村职业学校,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机制联系起来,使“上挂、横联、下辐射”的经验,在体制的保障下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加入WTO以后,解决农业产品结构、适应国际。市场等问题已为社会广泛关注。解决农村问题,农民是主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搞好农民创业培训是关键。根据农民创业的实际需要,创业培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创业心理的培训。包括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它们是个体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2.创业知识的培训。创业过程需要许多知识,如财务知识;管理知识等,都应列入创业培训的内容

3.创业过程的指导。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增强农民的信心,农村职校应对创业过程进行指导。

4.市场信息的提供。在农村尚未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前,农村职校应成立市场信息中心,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是解决农村生产问题的重要措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可以通过他们建立科技咨询网络。

5.新技术的提供与培训。及时掌握并运用新的农业科技,是农民创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农村职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与农业科技推广结合起来,把握农业科技新动态,给农民提供新的农业科技及其培训。

通过以上分析,创业培训应该是对农民创业的全过程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农村职教只有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和方向,打破功能单一的办学模式,实行多功能化,建立以创业培训为重点的新的运行机制,才能走出困境。可以构建由如下部分组成的农村职校新模式:

1.技术培训中心。主要任务是负责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培训的对象为农民和未能升学的农村学生。培训时间的长短依据技术掌握所需的时间确定,时间安排应灵活,可以是农闲和晚上。培训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终身的。

2.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主要任务是进行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把握农业科技新动态,并把它直接提供给农民,或与技术培训中心合作,对农民进行农业新技术培训。

3.创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农民的创业心理的培训及创业过程的实际指导。特别是在创业的最初阶段,应与农民经常保持联系,对其创业提供详细的咨询和实际指导。

篇4

关键词:天津市;都市型农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以京津冀都市圈为核心的京津冀区域都市农业布局已基本形成,天津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转变传统的城郊型农业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农业科技的突飞猛进,农业用地面积的减少,天津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上仍存在产业机构不合理、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天津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对天津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津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

天津具有丰富的农业基础。天津土地总面积为1. 1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 5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0. 7%。近年来,天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市民提供了大量丰富名特优、无公害绿色、营养价值高的新鲜蔬菜、水果与鲜活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逐步调整,现代农业科技优势将逐渐显现,农业农产品的持续生产与稳定供应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自从2008年以来,天津市的设施农业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新建设施种植业基地102万亩,是前十年的总和。通过实施“4412”工程,天津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 67万hm2,建成18个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全年农业总产值412.36亿元,增长3.8%。

2.农业标准化生产成效显著。首先,建成了小麦节水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平均亩节水50m3,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12个区县建立了无公害生产示范小区,小区辐射面积6万亩,每个中心小区规模400亩。再次,大葱、大蒜、天鹰椒标准化示范区。完成“三辣”标准化基地建设16万亩,总增效益4800万亩。第四,2014年,天津围绕居民“菜篮子”做文章,重点实施五大农业工程,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100个万亩粮棉高产示范基地、55个肉蛋奶养殖基地、22个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40万亩放心菜基地和40万亩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强化本市粮食、肉、菜、蛋、奶、果、水产品生产保障能力。

3.休闲农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市都市型休闲旅游农业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和农耕体验地域、活动形式逐渐丰富。天津蓟县山区、静海的团泊洼水库、杨柳青的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光、休闲等功能开发有机结合,通过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的拓展,促进了都市型农业发展。

4.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迅速。近年来,天津市投资77亿元在滨海新区建设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滨海海水养殖科技园区、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等六大现代农业科技园。2014年,加快推进种业发展,加大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扎实推进育种研究专项,完善种业基地建设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蔬菜、杂交粳稻、肉羊、种猪等优势种业竞争力。推广农业新品种30个、新技术30项,建成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立8000个科技示范户。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通过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批发市场+经纪人+农户”等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了科技型企业、专业市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促进了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由过去的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发展。2014年共新认定农业科技型企业462家,总数达到2100多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10家,领军企业10家,突破了细胞悬浮培养、禽流感DNA疫苗产业化等一批重大技术。

6.初步完成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天津市农业国家级产业联盟达到3家,使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8家,组织召开了国家杂交粳稻联盟、国家兽用化药联盟研讨会,推动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组建海水种业、生物兽药等8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使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8家。组建葡萄育种、淡水鱼育种等13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农业企业重点实验室达到16家。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二、天津市发展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1.可用耕地面积锐减。近年来由于,城镇的外延扩张、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等社会发展需要和生活废弃物任意排放、农业自身生产的非点源污染等人为污染,造成天津市常用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天津的农业用地,除了担负着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生产、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城市建筑扩张用地和工业用地功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对天津都市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障碍。

2.科技参与不够,缺乏区域整体规划。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目前天津都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较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缺少区域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许多项目比较粗糙,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品结构趋同,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够,高附加值产品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低、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十分突出。

3.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在传统都市化农业进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畜禽粪便的无处理排放对土地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农业地膜使用的增加导致土壤中积累了过多的不易分解的残膜,严重影响植物根部的生长发育。此外,城市中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和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同时农膜使用也使“白色污染”日趋严重。

4.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有待加强。一是农业科技供给的总量和结构与产业升级的需求不相适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已有农业科技核心竞争优势发挥不充分,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急需的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技术等新兴领域创新性成果不多。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主要依赖于财政,企业和社会投入尚显不足。三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缺乏有利于科技成果及时传播和转化的平台。

5.现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现行农业产业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进入小康社会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品种少,深加工品种少。

三、天津都市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天津都市型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

根据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模式从总体上看,应以经济功能的改造提高为主,逐步拓展发展其他功能,形成经济功能、观光体闲功能、文化功能、环境功能等多种功能并举的发展模式,可供选择的具体模式主要有:

海洋农业+港口贸易模式。依据天津港口城市的优势及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在滨海经济带,大力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围绕丰富的海洋资源,通过综合规划,全面开发海产品生产、海洋旅游休闲、海洋文化及港口贸易等产业,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滨海型都市农业。

高新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模式。建立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以实现较高的效益的生态科技农业园区。在环城经济区域 ,开发休闲体验农业,如发展市民菜园、采摘园,旅游景点附近的农家小院等。

循环农业+农业废弃资源利用模式。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废弃物使得农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可持续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经济,就要求我们将农业废弃物转换为生产资源重新加以利用。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都市农业规模经济效益

在发展都市型农业经济的道路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天津市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规划,引导农户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农业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根据现实基础、技术水平、区位优势等条件确定支柱产业,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将发展领域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的科技内涵,将现代农业中每一种涉农的具有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可休闲性的自然资源和涉及农、林、牧、渔业的每一项生产过程,都合理纳入观光体闲农业的开发范畴,构建农业观光体闲旅游业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蒋黎,江晶.京津冀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经济与管理,2014(5):32-39.

[2]陈红霞,李国平,张丹.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11(11):74-79.

[3]郭岩峰,王晓利.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思考[J].特区经济, 2011(11): 66-67.

[4]李国平.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篇5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不能完全采用纯商业保险的运作方式,在整个保险业迅速上升的同时农业保险严重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文章从政府、保险公司、农民和保险市场四个角度讨论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是农业灾害较重的国家。例如2002年全国农业受灾面积达47119千hm2,成灾面积达27319千hm2。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农业生产,也损害了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发生意外事故,仅靠单家单户的力量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目前农业实行后,单户农民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生产规模小,分布分散,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低下。但目前的状况,一方面,农业保险作为有效的风险转移管理办法,能够很好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保险具有潜在的发展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单户的小规模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民收入很难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少使得农民对相对较高费率的农业保险望洋兴叹,旺盛的需求在目前各种矛盾的冲突下却得不到满足,并导致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供给的不断萎缩,我国的农业保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途因”左”倾思想的误导,1985年被迫停办,1982年重新开始尝试。

20多年来,农业保险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险种逐步增加,保险面不断扩大,保费收人大幅增长,显示了农业保险在抗灾救险、稳定经济中的补偿作用。然而在1996年以后,随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化,加上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传统的集体农业经营模式,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因为该业务亏损而逐渐淡出该领域,全国的农业保险大范围减少,保险业务发展陷入萎缩状态,见表1。资料显示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情况一路下滑,无利可图,保险公司因为迫于政府的强制只能艰难支撑,牺牲农业保险的经营规模也就成了保险公司缓解亏损压力的唯一办法。

此外,我国已经加入WTO,当前的农业保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他产业都有保险保障,而农业方面只有一些临时的救济或捐助,并无很好的保证。我国的农业保险没有形成规模,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和WTO框架下的要求很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问题与原因分析

1.保险公司有效供给不足

(1)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缺位。1982年我国农业保险恢复之初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保险的亏损由国家通过免征部分税收扶持才能艰难维持生存。1996年各保险公司向商业化改造,农业保险业务也由此转向商业化经营。商业化经营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保险业务则因为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经营本身风险过高(见表2)。

从表2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保险净赔付率非常高,平均高达87.4%,再加上经营成本,保险公司基本是在亏损经营,由此,农业保险经营主体逐渐减少,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目前,国内开办农业保险并有一定规模的,只有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和2004年3月成立的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其他股份制保险公司基本未予涉及。

(2)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上存在一些技术障碍。主要表现:①费率厘定难。费率的厘定是以过去一段时间的平均风险损失为基础的,由于我国目前没有这方面的长期准确可靠的统计资料,给费率的厘定造成了困难。②责任确定难。保险经营的原则之一是风险的一致性,而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作物种类、灾害种类等都不相同,保险责任很难从技术上确定。③亏损理赔难。由于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且在不断的变化中,很难准确预计该产品的未来市场价值和损失程度。

(3)保险范围小,保险品种少。农业保险涉及农业的整个过程,包括农作物收割后储藏、加工并将农作物运输到最终市场,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财产即房屋、机器、设备和工具、加工厂等,以及从事这些活动的人的保险。而目前中国的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保险和养殖业保险,由于我国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商业保险公司为降低损失已经取消经营风险较大的保险品种,保险品种已由最多时的6O多个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O个。目前主要有农产品险、家禽综合保险、森林火灾保险、烤烟保险等。

2.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1)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我国的农民因为长期受到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影响,加上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比较注重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对事情的发展缺乏全盘的考虑,风险大的投保不起,风险小的认为没必要投保。同时金融保险业在农村渗透不深,如2002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8011.1亿元,其中金融保险业只占5.3亿元,农村社会对金融保险意识淡薄,对保险更是觉得可有可无,听天由命。

(2)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我国农险费率较高,一些地区的农险费率高达9%1O%,而我国农民年收入原本就很低,各种开销又必不可少,剩下的可支配收入微乎其微,农民想保交不起钱。从下表的数据便可看出我国农民的可支配收入限制了他们对保险的购买。

3.政府政策倾斜力度不够

鉴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保险。各国政府把农业保险视为农村救济、农业贷款、农产品价格保护等政策的一部分,来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包括政府出资建立初始资本、准备金、负担全部或大部分经营管理费的同时,还给予保费补贴,日本政府补贴水稻保

费的50%"60%,麦类保费的50%~70%;法国对农业保费补贴为5O%8O%;韩国是5O%;瑞典是66%;美国补贴53%;菲律宾补贴56%~80%。(数据来源:王小平《对农业保险几个问题的认识》)另外还对农作物一切险的经营实行免税政策;凡在全国推行农业保险的国家,都是由政府或政府扶持的商业公司、再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更是从2O世纪3O年代就开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验,政府对农业保险实行低费率、高补贴的政策。而在我国,由于国家财力等方面的限制,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一直在8%附近徘徊,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严重不足,政府对农业保险除免交营业税外,同其他商业保险一样,无任何财政补贴和配套的政策予以支持。

4.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不健全

国外农业保险经营除了有政府的经济支持,还有完整的经营体系;而我国农业保险经营缺乏专业保险公司介入,资本结构单一,使得经营策略和具体业务受到局限。农业保险业务再保险更是一片空白,使保险公司的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和补偿。在这种不完整的经营体系下农业保险很难有发展的空间。 5.农业保险缺少法律支持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农业保险给予经济和法律的支持,制定了农业保险法及其实施细则,以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顺利建立和业务的协调运作,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尤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农业保险立法的重视远超出一般的商业规范性法律制度,其政府制定专门的法律对开展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办法等作了规定。美国和日本早在1938年就制定了《农作物保险法》,美国1994年制定了《克林顿农作物保险改革法》。而我国只在适用于商业保险的《保险法》中规定“国家支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有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并且《保险法》还规定保险公司只能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两种组织形式,不利于我国农业保险的开展。

对策研究

1.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

农业保险是政策性很强的险种,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按市场运作厘定费率农民买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鉴于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首先是财政资金支持,即按照WTO规则所允许的“绿箱政策”,用财政资金补贴农业保险业务费率或直接补贴经营主体;其次是税收支持,如免除经营种植业、养殖业的经营主体和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三是给予一定的金融和费用支持,增加农业贷款,放宽农民贷款的条件等。

需注意的是,政府补贴要量力而行,在目前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对几种关系到国民生计的主要农作物提供一定的支持,使其优先形成一个比较完全的市场,待时机成熟后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2.构建合理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1)建立国家政策扶持的主体多元化的商业保险经营模式。根据各国经营农业保险的经验,农险的开展是要由财政支持的,当前国内多数人认为的主要经营模式一是政府扶持,商业性保险公司农险政策性业务;二是政策性保险公司;三是互助保险经营机构。鉴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中,财政能力有限,不可能完全由政府补贴。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风险差异性大,因此,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经营应立足于市场化经营,辅以国家政策扶持的主体多元化的商业保险经营模式。以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对象采用适合本地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对不同的地区和保险责任采取在社会范围内筹集农业保险基金实施农业灾害的预防和救助。

(2)建立分散农业风险的再保险体系。再保险是保险人将承担自己的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西方国家在推行农业保险业务时都利用行政手段建立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并且都对在保险费标准、管理费用、经营亏损进行全部或部分补贴。而我国的农业保险缺乏再保险的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是改变我国农业保险窘况的重要举措。因为农业再保险不仅是对农险业务的支持,更是使农业保险走向良性循环的制度安排。农业再保险通过扩大原保险人的承包能力、保障业务经营的稳定性、增加原保险人的可运用资金等方面,对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可由国家出资建立农业再保险公司,与原保险人的再保险业务遵从商业规则,国家对再保险业务给予一定的补贴,以鼓励其对农业再保险的承保。

3.提高农村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

(1)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要针对农民保险意识淡薄的实际,采取农民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向农民宣传农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让他们了解农业保险、认识农业保险、购买农业保险、宣传农业保险,建立起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的亲和感、信任感,使农民真正积极主动地参加农业保险。

(2)科学制定保险费率,加快提高保险经营技术。在试点的基础上摸索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费率以及保费补贴测算方法,按农民可以接受的标准制定保险费率。此外,要加快提高包括监测技术、精算技术、理赔技术在内的各项农业保险的经营技术。

(3)增加农民纯收入。增加农民纯收入是提高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各种消费支出多,农民的剩余可支配收入显得很少,这必然影响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所以,目前必须为农民开辟增收的道路,如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进一步减少农业方面的税收,降低农业贷款利率等,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4)合理确定保险险种。尽管农业风险高,但不是所有的农业险都需要政策性的经营,对多风险农作物,例如大米、小麦、水稻等给予政策性补贴。而一般的保险产品如冰雹灾害保

险、洪水险等可采用商业性经营。同时农险险种还要适合当地实际情况,我国是农村区域经济,比如,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的优质早稻种植占全国面积的78%,东北三省的优质玉米和大豆分别占41%、63%,中原区是牛羊肉产业带,”三北”是奶业产业带等(《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经营险种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

篇6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Karst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in Liupanshui Area

Yang Yaya et al.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Liupanshui 55300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the efficiency of repair in Liupanshui karst area,the karst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of this closed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with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Liupanshui area.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karst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area,15 evaluation indexes are selected from three factors of natural,ecological and social,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constructed. Using expert scoring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factor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The karst peak cluster depression in Liupanshui City is extracted,and the potentiality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se four areas is compared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of Liuzhi,Panxian,Shuicheng County and Zhongshanqu. Finally,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se four areas is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Liuzhi>Panxian>Zhongshanqu>Shuicheng Count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btained,the reasons are analyzed and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Peak cluster depression;Ecological agriculture;Potential assessment;Index system

随着传统农业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寻求出了一种新型农业,即生态农业[1]。我国学者首次提出生态农业是在1987年,随之产生了生态农业的评价,包含评价体系及方法。各类体系由10~20个指标构成,而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了经验评价法、主导指标评估法、归纳分级评价法[2]。到目前为止,针对岩溶地区生态农业的评价主要有广西、贵阳等这些地区,而很少有专家学者针对六盘水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进行研究,所以本文选取六盘水市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区六盘水是典型的岩溶地貌,主要岩溶形态为峰丛洼地,在这样一种封闭的形态下发展生态农业还需要人们不断的研究。因为生态农业发展的条件和适宜程度因地而异,各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使得各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潜力也就不同,为此,对于该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生态农业发展潜力评价,可以为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现状提供参考,有利于生态农业模式合理布局,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从而进一步改善六盘水岩溶地区生态环境。

1 研究区概况

本文主要以六盘水(含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为研究对象,六盘水地理位置为25°19′44"N~26°55′33"N,104°18′20"E~105°42′50"E,位于云南、贵州两省交界处,地处云贵高原西部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北邻毕节市,南毗黔西南州,东西两侧分别为安顺市、云南省曲靖市,区域总面积达9965km2,总人口310万。六盘水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其形态主要为峰丛洼地。该区气候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海拔的影响,气温较低,因此被誉为“中国凉都”[3-4]。

2 岩溶峰丛洼地提取及数据获取

2.1 岩溶峰丛洼地简介 峰丛是基座相连的峰林,在峰丛间镶嵌负地形,包括洼地、谷地和平原几种组合形态类型。其中,以具有封闭的岩溶洼地负地形的峰丛洼地分布最广,生态环境最为脆弱、恶劣,土层较薄[5]。峰丛洼地型岩溶是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岩溶地貌。指由各个峰顶高低不一的峰丛(形态主要有塔状、锥状溶峰)组成,峰丛间有溶蚀的洼地(或溶蚀漏斗)的地貌组合[6]。广西省的西北部、云南和贵州高原边缘的斜坡地带是其主要的分布区。此外,还分布在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一级支流两侧。相对高度大约在200~1000m,而峰丛洼地的最高峰与最低洼处相对距离最高可达600m左右。各峰丛间的岩溶峰丛洼地深陷,其形态一般是圆筒(圆锥)形。峰丛洼地地区由于强烈的岩溶作用以及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岩石大面积裸露,使之成为如同沙漠一样的脆弱环境[7]。是国家进行环境治理和扶贫的重点和难啃的硬骨头,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进展缓慢[8]。

2.2 岩溶峰丛洼地提取 岩溶峰丛洼地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形分析中属于难点,没有成熟的技术体系借助计算机完成峰丛洼地的自动提取。因此,将采用实地采点的方式勾画峰丛洼地。通过实地考察,得到峰丛洼地周边地的坐标,将其导入Arcgis并以此为依据勾画出岩溶峰丛洼地在六盘水市的分布图。根据六盘水石漠化分布图从其中提取出喀斯特地区,利用Arcgis打开石漠化分布图。将喀斯特地区提取出来,用这个作为模板对DEM进行掩模提取,将非喀斯特地区从DEM上去除,在ArcScene添加进去建立3D模型,通过已有的经验和3D模型初步勾画出岩溶峰丛洼地。根据初步勾画的峰丛洼地,前往六枝、月照乡和几个典型地区进行验证,实地验证发现,有几个地区与勾画有所出入,进行人工的修正,最终获得六盘水市岩溶峰丛洼地(如图1)。

图1 六盘水岩溶峰丛洼地分布

2.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的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2.3.1 专家打分法 专家打分法是用于计算因子权重的方法,是指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9]。

2.3.2 层次分析法 关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该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10]。因为本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把多个因素逐一分解和分析,而层次分析法正好是把目标划分成为几个层次,并对其进行分析,所以选取这种方法比较适合。

2.3.3 多因子加权模型 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是一种反映指标数量关系的模型[11],本文中采用了15??因子,该模型可以用于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潜力模型,数学表达式为

[Suit=i=1nWi×Pi]

上式中,Suit为岩溶峰丛洼地生态农业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值,Wi为因子i的权重值,Pi为评价单元对应的第i个单因子分值,n为因子总数。

由上式计算出生态农业发展潜力的标准,按计算的综合评价值,对4个地区的发展潜力进行比较。

3 岩溶峰丛洼地生态农业发展潜力评价

3.1 评价指标选取 生态农业最大的特征是综合性,它是将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其他生产事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12]。同时,研究区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生态环境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比较脆弱。所以,岩溶峰丛洼地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条件不仅涉及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还应考虑到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条件。

3.1.1 自然指标 自然条件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地形、气候、土壤、保水情况是密切相关的因素[13],也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选取坡度、峰丛洼地高差、年平均温、年平均日照时数、≥10℃积温、年降水量、土壤类型、土壤厚度[14]等8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15-16]。

3.1.2 生态指标 生态指标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且研究区是岩溶峰丛洼地地区,该区相对高差较大,地表形态复杂。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和对土地的过渡利用,产生了诸多隐患,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生态环境亟待恢复和重建,所以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要求较高。因此主要选取植被覆盖率、石漠化程度、水土流失程度等3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17]。

3.1.3 社会指标 它直接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率。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和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因为生态农业是一种把农、林、牧、渔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并且将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为一体,而打造的一种复合型的系统[18],其发展需要社会经济的支持。所以,选取交通网密度、人口密度、平均文化水平、人均收入等4个指标[19-21],这些指标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2 指标权重及因子分级标准确立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将目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22]。经过严格的分析和筛选,确定自然、生态、社会3个准则层。在自然准则中包括坡度、峰丛洼地高差、年平均温、年平均日照时数、≥10℃积温、年降水量、土壤类型、土壤厚度8个指标,生态准则包括植被覆盖率、石漠化程度、水土流失程度3个指标,社会准则包括交通网密度、人口密度、平均文化水平、人均收入4个指标。然后运用专家打分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把专家所打分数作为原始数据,通过严格的统计,从而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23]。考虑到选取的各指标中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24],所以在建立体系时需要量化到一个体系中,所以采用等级赋分法,对不同的等级赋予相应的分值,并根据所划分的4个等级,采用40~100分制,分别对应的是40、60、80、100,等级越高或者是条件越好,分值越高。岩溶峰丛洼地生态农业发展潜力评价由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15个指标层组成,其层次结构及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六盘水地区岩溶峰丛洼地生态农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

[目标层 准则层 权重 指标层 权重 对总目标的权重 因子分级 分值 峰丛

洼地

生态

农业

发展

潜力

评价 自然指标 0.60 坡度D1(°) 0.10 0.06 >21°

18°~21°

15°~18°

60

80

100 高差D2(m) 0.05 0.03 >2000m

1750~2000m

1500~1750m

60

80

100 年平均温D3(℃) 0.20 0.12

10~12.5℃

12.5~15℃

>15℃ 40

60

80

100 年平均日照时数D4(h) 0.15 0.09

1200~1350h

1350~1500h

>1500h 40

60

80

100 ≥10℃积温D5(℃) 0.15 0.09

3400~4000℃

4000~4500℃

>4500℃ 40

60

80

100 年降水量D6(mm) 0.15 0.09

1000~1250mm

1250~1500mm

>1500mm 40

60

80

100 土壤?型D7 0.10 0.06 黄色石灰土

黄棕石灰土

黄壤

紫泥土、石灰土 40

60

80

100 土壤厚度D8(cm) 0.10 0.06

30~40cm

40~50cm

>50cm 40

60

80

100 生态指标 0.20 植被覆盖率D9(%) 0.30 0.06

45%~55%

55%~65%

>65% 40

60

80

100 石漠化程度D10 0.40 0.08 重度

中度

轻度

微度 40

60

80

100 水土流失面积比D11 0.30 0.06 >45%

40%~45%

35%~40%

60

80

100 社会指标 0.20 交通网密度D12 0.35 0.07

50-100

100-150

>150 40

60

80

100 人口密度D13

(人/m2) 0.20 0.04 >750

500~750

250~500

60

80

100 平均文化水平D14 0.25 0.05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大学生及以上 40

60

80

100 人均年收入D15

(元) 0.20 0.04 ≤12000

12000~13000

13000~15000

≥15000 40

60

80

100 ]

4 岩溶峰丛洼地生态农业发展潜力评价结果

4.1 六盘水地区15个指标评价标准值 本研究选取六盘水市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4个地区,应用建立的评价模型对这4个地区岩溶峰丛洼地生态农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

4.1.1 自然指标 坡度和高程(D1、D2)是六盘水的DEM中得到,坡度DEM通过空间分析得到,而高程是DEM中自带的数据;年平均温、年平均日照时数、≥10℃积温、年平均降水量(D3、D4、D5、D6)来源于六盘水市气象局30年(1981―2010年)统计的气象数据的平均值数;土壤类型和厚度(D7、D8)来源于六盘水土壤类型图,结合各个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分析得出该土壤类型在岩溶地区的土层厚度。

4.1.2 生态指标 植被覆盖率(D9)是利用六盘水4个地区遥感影像,在影像上提取植被包括乔木林地、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灌木林、灌木园地、稀疏灌木地、草丛、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并计算与各个地区的总面积之比;石漠化程度(D10)是利用六盘水石漠化等级分布图,统计出4个区域不同等级石漠化的面积来确定4个地区的石漠化等级;水土流失面积比(D11)是4个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与4个地区总面积之比。

4.1.3 社会指标 交通网密度(D12)在六盘水道路分布图中用Arcgis软件,在软件中完成自动提取交通长度,交通网密度=线路长度/区域面积(L/D);人口密度、平均文化水平、人均年收入(D13、D14、D15)的平均数值均来源于六盘水市2015年统计年鉴。如表2所示:

表2 六盘水市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指标评价值

[地区 D1(°) D2(m) D3(℃) D4(h) D5(℃) D6(mm) D7 D8(cm) D9(%) D10 D11(%) D12(m/km2) D13(人/km2) D14 D15(元) 钟山区(X1) 17.6 1946.8 12.6 1367.8 3970.9 1176.2 黄壤 45 43.5 微度 40.9 148 1254.31 小学及以下 15902 六枝(X2) 20.8 1425.1 14.8 1107.4 4839.6 1479.4 紫泥土、

石灰土 85 55.7 中度 30 178 277.8 小学及以下 12848.5 盘县(X3) 20.1 1802.8 15.1 1620.8 5020.5 1348.3 黄色石灰土 20 62.2 轻度 58.7 74 257.2 初中 13535 水城县(X4) 23.5 1739.3 12.6 1367.8 3970.9 1176.2 黄棕石灰土 30 66.7 重度 42.8 36 205.2 小学及以下 13002 ]

4.2 生态农业发展潜力评价综合量化值及其结果分析 选择多因子加权模型,根据其数学公式,计算出这4个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潜力评价的综合量化值[25],其结果是:钟山区71、六枝特区78.2、盘县74.6、水城县64.4。从计算出的综合量化值可以看出:六枝>盘县>钟山区>水城县,表明六枝特区发展生态农业潜力最大,其次是盘县,再次是钟山区,水城县发展潜力则相对较小。六枝特区,该区水热资源组合较好,多年平均气温较高,日照时数长。石漠化程度属中度,水土流失面积最小,但平均文化水平中等,人均收入最低。生?B环境较好,弥补了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足。盘县次之,该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均温、积温和日照时数最高,气候条件最为适宜,石漠化程度较低但是水土流失程度较大,人为破坏严重。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属初中水平,其结果就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但是生态环境较差。钟山区平均坡度低,水热条件一般,石漠化程度属微度,水土流失次于盘县和六枝。因为该区是六盘水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所以社会条件的优势弥补了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不足。最后是水城县,根据已有的经验考虑,水城县的发展潜力可能大于钟山区,但是评价的结果却是水城县最小,其原因在于该区坡度大,水热组合最差,石漠化程度属重度,水土流失面积大,社会条件一般。各项分值得分较低,综合分值则较低,所以它的发展潜力最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区不应发展生态农业,恰恰相反,结果说明该区生态条件最差,生态环境亟待改善,而生态农业成为该区迫切的选择,只是发展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其他地区更多。

4.3 各地区发展建议

4.3.1 六枝地区 该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境内有????江旅游景区。峰丛洼地区有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各类资源,光热资源充足、生物资源繁多。可以打造“农业+观光旅游型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果园观光、采摘品尝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培育种植示范园。充分利用其湿润的气候条件,打造农业生产和观光于一体,其发展的重点在于:(1)恢复和保持脆弱生态环境,将其开发为可利用的生态旅游资源;(2)开发特色生态农业资源,发展成具有价值的旅游资源;(3)将农业、旅游与峰丛洼地脆弱生态环境治理结合统一;(4)创新模式,设计有效经营、合理分配利益的管理模式体系。

4.3.2 盘县地区 从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该区的生态条件不足,可以选择“以沼气为纽带生态果园模式”,这种模式是把种植、养猪、沼气、种果(菜)相连成一体,实现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能源再生,利用家畜便产生沼气,沼气池的废渣废液作为有机肥,有利于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各级部门应注重发展以沼气为中心的产业,给予诸多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

篇7

 

农业经济研究一直是国内众多学者的一项重要课题。冉杰等运用DEA法和曼奎斯特生产效率指数对中国西部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总体效率分析、规模状况分析和生产力指数分折;倪冰莉等[2]应用DEA法对中国中部六省1990-2008年的农业生产效率变化进行了分析;王爽英等[3]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可反映湖南省农业发展现状的8个指标,并借助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湖南省地市进行了研究;黄利军等w采用DEA方法对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探讨了10年来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钱丽等运用3个DEA模型对安教省17个地市2004-2008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涂俊等[6]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创新系统效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贺正楚等[7]运用层次聚类、混合聚类方法对湖南省市州“两型社会”区域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以及提出了备选方案。综上所述,各学者对农业经济效率的分析大部分是基于区域进行研究以及关注投入产出效率值并对其进行排序,但都未能对单个决策单元进行深入探讨,对湖北省各地市农业经济效率的评价还未见于相关文献。本研究基于构建DEA投人与产出模型、Malmquist指数法对2008-2012年湖北省13个地市的农业经济效率进行测算评价,分析了湖北省各地市农业生产效率的内部差异及原因,提出了最优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提出改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根本方法,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其高效稳步发展。

 

1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方法(Decisionmakingunit,DMU)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mes等[8]在1978年以“相对有效性”概念为基础创立的,用于研究多投人与多产出对象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的一种线性规划模型。此后,Banker等[9]构建了C2R模型。

 

把每一个省看作一个生产决策单位,运用Fare等改造的DEA方法来构造每一个时期中部各省的生产最佳前沿面。把每一个省的生产同最佳实践前沿进行比较,从而对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进行测度。

 

Malmquist模型用于处理面板数据,是一种生产前沿方法。Malmquist生产率变化指数是Caves等[11]在Malmquist数量指数与Shepherd距离函数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于测量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专门指数。Fare等™运用生产函数法,并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把7TP(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2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依据农业生产系统多输入、多输出的特点,农业投人产出的特征以及评价指标的可量化性、可靠性、可得性原则选取了能够反映湖北省13个市(自治州)农业生产效率整体情况的投人、产出指标。选取4个投入指标和2个产出指标作为研究湖北省农业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客观公正地反映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效率。投人指标包括农牧渔业的劳动力(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Z2)、农业机械总动力(X3)、农用化肥施用量(Z4),分别可以反映人力资本投入、土地要素投人、技术投人;产出指标包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F0、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cr2),可以反映在农业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8-2012年〈〈湖北省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综合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对湖北省13个地市的农业投人产出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及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数值。从综合技术效率及其构成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平均值来看,三者的变化具有同步性,均值在0.8~0.9间波动变化且有递减趋势,说明湖北省农业生产不稳定,且地区差异显著;有3个地市达到DEA有效,5个地市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即这些地市农业生产规模效益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调整投入会使规模效益增加,农业再投资效益比较高。规模效益递减地市由2008年的3个增加至2012年的5个,具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和投资价值。纯技术效率的均值基本上大于规模效率的均值,且纯技术效率处于有效以及递增的地市有10个,占总数的77%,说明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贡献更大,湖北省农业发展向技术导向型转移。

 

2008-2012年,武汉、黄石、鄂州等三地市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均为DEA有效,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均为1,表示农业生产要素投人配置效率最优,顺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既有制度和管理水平下,农业效益达到了最大化,现有规模和最优生产规模没有差异,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状态,即扩大一定比例的农业投人,相应地产出也会同比例增加。

 

2008-2009年,荆州市处于DEA有效状态,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处于有效状态,且重视技术的发展。随着农业技术的稳步发展,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既有规模相互匹配,实现了农业收益的最大化。2010-2012年,荆州市综合生产效率从0.779递减为0.568,综合效率位居湖北省各地市倒数第二,随着规模效率的急剧降低而降低并有加速现象,规模效益也由不变转为递减状态。十堰市与荆州市农业发展战略相反,忽视技术,重视规模的简单扩大,近几年均处于DEA无效状态,综合效率位居湖北省末端。综合效率的提高更多依靠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技术很薄弱。

 

2008-2011年,咸宁、随州等地市综合效率值为0.8及以上水平,属于湖北省农业生产综合效率较高地市,至2012年,两地市综合效率存在下降趋势。此外,两地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增加一定比例的投人可以带来一定比例或者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规模效率值均高于纯技术效率值,表明规模效益递增是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技术有效发挥还不足。

 

2008-2012年,襄阳、恩施综合效率无效,规模效率变化波动大,技术效率变化趋于平稳。其中,纯技术效率值均为1,表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投人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综合效率无效的根本原因是规模效率不断减少。其中恩施近几年规模效率一直是0.5~0.6之间,处于各地市之末,仅为DEA有效地市的一半。襄阳、恩施分别处于规模效益递减、递增阶段,因此,在技术效率有效的前提下,其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经营规模与既有技术吻合,以更好地发挥其规模效益。

 

2012年,宜昌、孝感、荆门和黄冈综合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2008-2012年荆门、孝感和黄冈农业综合效率及其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有4年、3年和1年达到DEA最优,且松弛变量为0,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达到最优效率,农业处于最佳规模、最佳效率。孝感、荆门和黄冈等地市规模效益处于不变、递增以及递减交替变化状态;宜昌规模效益处于递减且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值呈波动变化状态,说明这些地市农业发展不稳定,需要对投人产出结构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农业效益提高的需求。

 

4Malmquist指数分析

 

为了反映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变化情况,利用deap2.1软件对2008-2012年湖北省各地市农业面板数据进行了测算和分解。

 

4.1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

 

根据农业效率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分解表可以看出,有9个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7TP)指数大于1,只有荆州、荆门、黄冈和咸宁等地市小于1。2012年7F尸平均增速为15.3%,T/P指数最大的地市是武汉,最高增长率为41.9%,说明湖北省农业生产效率进步较快,农业发展在向技术导向型转变,农业的可持续性一直在增强。2008-2012年湖北省77中均值总体上实现波动增长,且增长幅度逐年加大,:TFP平均增长率由7%增长至15.3%,其中2011-2012年TFP均值增长幅度弱于其他年份。

 

湖北省77于的变化趋势与技术进步变化趋势一致,与技术效率呈反向变动,技术进步的贡献超过了技术效率的贡献,抬高了农业生产前沿面。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湖北省采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2011-2012年TFP平均增长率为15.3%,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为24.7%,而技术效率的贡献率约为-7.4%,技术进步与效率缺失并存的现象说明湖北省一些地市忽视农业技术对77中的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工作滞后,这也是2011-2012年77中均值增长幅度低于其他年份的原因。

 

4.2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构成情况

从2008年起,湖北省13个地市技术进步增长率均高于技术效率增长率,这是由rc(技术进步指数)增长效应带来的。2012年武汉市技术进步增幅为41.9%,为13个地市之首。武汉市为湖北省省会,地理区位优越,拥有健全完善的农业体系,注重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推广农业新技术。随州7FP增幅为9.5%,位居近几年TFP正增长的9个地市之末,说明随州农业发展势头弱于其他地市,原因是技术效率增速为-14.4%,严重拉低了TFP增速。因此,随州首先要注重技术效率的滞后对rFP的束缚作用,从技术效率构成角度讲,即提高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增长水平,此外应关注科技管理及制度创新。其余地市7TP年均增长大体相同。从各地市的7TP增长情况看,其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高一致性,即经济较发达地市TFP增长相对较高,经济落后地市77中增长相对较低。

 

从构成看,技术进步的增长与技术效率的缺口并存现象较严重。农业技术进步增长效应最明显、增速最快的是武汉,由2008年的7.3%增为41.9%,农业技术进步增长最弱的是荆门,2009年TC为-2.2%。技术效率相比技术进步对7F尸的增长效应不明显,大多数地市值等于或小于1。技术效率增长最大的是宜昌,2011年为18%,技术效率增长最弱的是荆州,2012年为22.6%。

 

4.3非有效地市的投入调整分析

 

DEA方法提供了各地区要素投人冗余的绝对量,用于分析非DEA有效地市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非有效DMU的各投入指标均有冗余量,不同DMU的冗余指标也有所差别。从投入指标看,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冗余量最大,其中黄冈冗余最大,冗余量为395.582,荆州次之,冗余量为349.803;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标冗余量也较大,其中荆门冗余量为238.556;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冗余较小,冗余量最大的是黄冈,数值为49.492。可见这些地市耕地利用率低、农业机械总动力未充分发挥、劳动力供过于求,应当减少这三类指标的投人,提高其利用效率。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标冗余率在非DEA有效地市中最低,接近有效生产前沿面,利用效率较优。从产出指标看,各地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最优,不存在产出不足,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人指标产出严重不足,其中十堰产出不足高达4322.530。

 

5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运用DEA方法和Malmqulst指数法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得到武汉、黄石和鄂州一直处于DEA有效,其他10个地市DEA无效,其中恩施州综合效率最低。湖北省各地市综合效率均值呈波动变化且有递减趋势,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且地区差异显著。综合效率的增长更多取决于纯技术效率,湖北省农业发展向技术导向型转移。

 

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看,7TP均值总体上实现波动增长,且增长幅度逐年加大,农业的可持续性一直在增强。湖北省的变化趋势与技术进步变化趋势一致,技术进步的贡献超过了技术效率的贡献,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但目前农业发展存在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效率缺失并存的现象。因此,农业部门应不断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利用市场的力量加大农产品竞争力度,并对农业科技部门、农户给予财政支持、技术支持,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转化力度,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强农业效率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带动作用。同时,综合效率高的地市应进一步发挥优势,带动周边地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十堰、恩施等地市农业发展方向应以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为原则,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旱作节水等多种农业形式。

 

从冗余与不足整体来看,主要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这三个指标存在冗余,要使生产效率达到DEA有效,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缩减、调整投人要素的空间。首先应考虑调整土地资源的配置,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其次有效利用农业现代化机械,使实际产出量与效率最优对应的产出量之间差距趋于零;最后优化农业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实施农民非农化,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冉杰,王新宇.基于DEA的西部农业经济效率与技术进步率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3):102-103.

 

[2]倪冰莉,张红岩.我国中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的构成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6(2):141-146.

 

[3]王爽英,李立辉,戴向洋.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湖南省农业区域经济评价及发展方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15118.

 

[4]黄利军,胡同泽.基于数据包络法(DEA)的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20-424.

 

[5]钱丽,肖仁桥,杨桂元.基于DEA模型的安徽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10):121-126.

 

[6]涂俊,吴贵生.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区域农业创新系统评价及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3(4):136-145.

篇8

英文名称:Hun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主管单位: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主办单位:湖南省农机研究所;湖南省农机管理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8320

国内刊号:43-1093/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9

根据SFA模型的基本原理,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在我国东部11个省份2001—2010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对农业技术技术效率及农村金融支持对其影响进行测算。具体研究模型如下。在(1)式中,i为各省份的排列序号;t为时间序号,i=1,2,…11;t=1,2,…9;yit表示第i个省份在第t时期的农业生产总值(单位:万元);Kit表示i省t期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万千瓦);Lit表示i省t期的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单位:万元);β为待估计参数,β1表示资本产出弹性,β2表示劳动产出弹性,vit为i省t期生产过程的随机误差,它表示测量误差、经济波动以及各种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uit为i省在t期生产过程的效率项,服从半正态分布,非负随机变量,且和相互独立。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为我国东部的11个省,时间段为2000—2010年。其中各地区农业总产值、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每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年鉴》,每个地区的农发行的贷款余额、农业银行农业贷款余额以及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来源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计年鉴》《中国农业银行统计年鉴》。选取农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投入变量。采用农业贷款与农业产出之比来衡量农村金融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

二、计量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STATA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表1给出了模型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成果。

1.模型检验:γ=0.9504,这说明模型中的误差主要来源于

2.参数各投入变量产出弹性分析: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力、及其二次项系数β1=1.3520、β2=1.2985、β3=-0.1112、β4=0.1146、β5=0.0418,且β1、β4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β3、β5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β2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农业机械总动力以及农业从业人员产出弹性均为正值。

3.政策性金融支持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参数δ1=0.0531281,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参数符号为正,说明农业发展银行对金融支持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该实证结果与2000—2010年农业发展银行的实际运营状况基本相符。

4.农业银行农业金融支持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参数δ2=0.5787488,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参数符号为正,说明农业银行金融支持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传统的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但商业化的过程中,迅速进入城市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撤销了大量的农村基层营业网点,其支农能力大大下降。

5.合作金融支持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参数δ3=-0.2089662,其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参数符号为负,这一实证结果说明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支持对农业技术效率有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贷款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每增长1个单位,农业技术效率水平提高0.2089662,这一结论与设想的相一致。

三、结论

篇10

报告显示,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排名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作为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承载区,近年来,大连市旅顺口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精品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突出成效。围绕旅顺口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亮点及规划等一系列问题,近日,记者对旅顺口区副区长夏德永进行了专访。

因地制宜

做精都市型现代农业

记者:近年来,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旅顺口区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精品农业,努力做精都市型现代农业并取得突出成效。请问夏区长,这个“精”字的具体内涵有哪些?我们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这方面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夏德永:说到这个 “精”字,就要从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传统都市农业的差别谈起。传统都市农业主要考虑为城市提供一般的农副食品,突出的是经济效益,而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旅顺口区做精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以环渤海交通支点旅顺近郊为主要集聚地,通过充分利用东北亚组合港的科技、资金、市场、信息等资源优势,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优、特、新、稀的农业精品,为市民创造优美生态环境,并具有旅游、观光、休闲等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我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更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更强调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

可以这样认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如果说城郊农业只是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的话,则旅顺的精品都市型现代农业还是城市的后院子、绿帐子。

这些年我们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的确做了些工作,要说亮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多功能型。旅顺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具有高质量的生产功能,更强调资源低耗与高效利用、环境洁净、景观优雅等生态功能,生活、就业、安全、福利等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培训、示范、带动等服务功能。二是领域延展型。我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不仅仅是初级产品形式的物质生产,而要向第二、三产业延展并与之融合。在物质生产领域,我们将初级产品生产延伸到加工、制造;在物流领域,我们扩展到营销、配送,直至上餐桌;在精神领域,我们要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体验、休闲等身心健康的服务。三是可持续型。它不仅高投入、高成本、高收入、高回报,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农村与农业景观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在生活、教育、就业、安全、福利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

记者:什么因素的支撑使我们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能否简单概括一下旅顺口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夏德永: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对旅顺口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说到支撑,我想世代旅顺农民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夙愿是我们努力工作的力量之源。

我区农业资源相对短缺,土地面积有限。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都市型农业发展模式,既不能是大面积地发展设施农业,走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也不可能把农业发展为仅仅是供人们休闲、旅游、度假的观光农业。因此,在模式选择上,我们注重农业的经济功能与生态、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采取三种功能并重模式,凸显农业精、特、优的新篇章。

多方联动

打造农业经济升级版

记者:加快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进程中,旅顺口区在调优产业结构、打造农业经济升级版方面有很多好的尝试和做法,能否分享一下?

夏德永:的确,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里谈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以高新技术为指导发展都市农业。高新技术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具有旅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成为现代农业的创新源和辐射源,努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以高科技武装农业,重点实施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形成都市农业科技配套工程,通过高新技术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广开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只有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形成可靠的资金支撑。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政府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除农民自筹和政府扶持外,还可通过搞股份制、吸引外资等形式广开财源;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

战胜干旱

农业今年不减产

记者:今年,大连市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旅顺口区也未能幸免,给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同时我们也看到相关部门为防止旱情蔓延,积极投入到抗旱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今年我区农民收成情况怎么样?

夏德永:今年旅顺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为有效抗旱减少损失,我区先后多次召开区级抗旱工作布置会,分析抗旱形势,布置工作任务,落实抗旱责任。同时成立9个区级抗旱工作督查小组,深入街道一线对抗旱工作责任和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指导群众抗旱自救。平均每天投入抗旱人力2000余人,抽水泵约1400台,大型拉水车60余台,耗费油电费用90万元左右,通过开展跨区域调水、完善配套设备和老旧设备更新等工作,全区实际灌溉面积将近9万亩,基本可以保障果树、蔬菜的生产用水。因此今年农业总收成与去年基本持平。

科学规划

助推农业健康发展

记者:规划,对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请问夏区长,我们这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