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篇1

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所以,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效果,所有劳动教育光说不做等于白说,光说不练等于没练。正因如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在实践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之中体验到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当然,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宽泛。

三、教给孩子劳动方法让孩子会劳动

现在的孩子,由于长时间不劳动,没有劳动的意识、方法、技巧,所以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势在必行。劳动课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培养孩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最后形成劳动技能,提高素质。这里,劳动方法的学习掌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掌握每一项劳动的方法,使孩子会劳动、巧劳动、动脑劳动、认真劳动、创新劳动。凡是劳动就要出力,凡是出力就会劳累,这是当下孩子最忍受不了的。怎样让孩子走出因身体不适而不想再劳动的瓶颈,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应思考的问题。要把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起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任务。

四、让劳动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品质

篇2

一、指导思想: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乐趣。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特别是我校地处农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很好的条件。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基本思路是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功能的转变。教材的内容易于学生接受,篇幅少而精。小栏目的设计,题目、教材语言的表达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并图、文并茂。封面设计等都不超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现有知识。原教材来自城市内容的比较多,来自农村的比较少,新教材兼顾了农村、农业、农民、粮食问题和环保问题。教学措施:

四、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2、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

3、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趣――授――练――评”的教学模式。

3、通过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4、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篇3

前不久,在我校六年级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在48名学生中,平时都是自己盛饭的占45%,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的只占32%,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只占24%,自己动手做菜做饭的仅占6%,每天由父母整理学习用品的还大有人在。这些现象不难看到:孩子们由于有太多的长辈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越来越多,他们的劳动技能每况愈下,针对学生的状况,我校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认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努力实施了“劳动技术教育”特色探索,大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那么作为教师,加强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营造劳动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老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做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以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不等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参与学生讨论,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2)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手畏脚,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是一个知识和技能掌握转换和运用的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清晰的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人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加农村劳动,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我们有机会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有效利用课堂,落实劳动教育。在学校除了通过劳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外,充分利用晨读课和班队会主题课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比如教师节来临,学校大队部统一制作劳动内容《老师您辛苦了》;三八妇女节来临,学校统一劳动内容:献给妈妈的礼物。我们应该把空间留给孩子,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使其互相交流,互相提出具体的建议,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从而有效地进行劳动教育。

提供劳动实践机会,耐心指导劳动方法。劳动教育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好的,关键在于在理论教育的前提下,还要抓好劳动实践,因为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在长期坚持不懈地劳动实践中磨练和沉淀,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础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享受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受,并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收获。比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今天我当家”“劳动多快乐”“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劳动技能比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对劳动的浓厚兴趣。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四、家、校劳动教育和谐统一

篇4

关键词: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家庭劳动

一、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1.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在生理需要方面的自我服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中、大班的孩子在以上几个方面基本能独立完成。如,自己吃饭,中、大班分别有66%、75%的幼儿能独立完成;自己喝水,中、大班分别有65%、79%的幼儿能独立完成;独立上床睡觉方面,中、大班分别有41%、52%的幼儿能独立完成。而幼儿在生活方面处于低级水平,如收拾餐具方面,中、大班分别有37%、38%的幼儿能独立完成,大多数幼儿都不能独立完成。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在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提高。

2.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途径

(1)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带动并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件复杂的事情,家长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与孩子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细节方面教育孩子,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等。

(2)教师要学会增强幼儿自信心 。教师要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服务竞赛活动,可以让会做的孩子去教不会做的孩子,孩子教孩子效果会更好,这样也会把不会做的孩子带动起来。幼儿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服务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事情,继而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增强。

(3)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家长和老师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影响源,家长和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行为举止,家长要促使幼儿巩固和发展在幼儿园获得的学习经验;同时,老师也要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及时有效地应用。家长要和老师定期沟通,及时进行教育培养方面的计划调整。

二、幼儿参与家庭劳动

1.幼儿参与家庭劳动的现状

(1)幼儿方面。调查结果表明, 29%的幼儿会主动参与家庭劳动。例如,一些幼儿可以自己穿鞋,穿衣服,自己主动做一些简单的家务。60%的幼儿会在家长的协同下参与家庭劳动。例如, 一些幼儿跟随爸爸妈妈一起扫地、擦桌子及收拾餐具等。

(2)家长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2%的家长会对幼儿进行家庭劳动教育,会主动教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传授、亲身示范等手段对幼儿进行家庭劳动教育。有73.5%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在他们看来,幼儿参与家庭劳动不仅会给自己添麻烦,还具有危险性,甚至还有家长认为幼儿参与家庭劳动会弄脏衣服。

2.培养幼儿参与家庭劳动习惯的建议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劳动教育观念。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家长很少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甚至从不让孩子参与劳动。动手操作是孩子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孩子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体验愉快与成就感,从而逐步建立自信。

(2)家长要正确地运用教育方式方法。第一,家长要对幼儿的劳动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幼儿劳动的目的性不强,有时难免会对家务劳动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参与家庭劳动。在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想尽一切可行且有效的办法来激发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的积极性。

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幼儿经常有意无意地模仿成人的生活,通过模仿成人行为的方式来探索未知的世界。家长应该利用幼儿善于并喜欢模仿的本能,抓住示范的机会,当好幼儿的第一位老师。

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蒋东云.培养中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4(5).

篇5

关键词:劳动教育;家校配合;实际行动

在我国的中小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育者针对学生迟到、早退等类似的错误,往往用罚其打扫卫生或擦黑板等方式来“教育”“纠错”。不言而喻,劳动(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属于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成为处罚过错的手段。而在学生家里,许多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做家务,或者以钱、物为奖励来换取孩子的劳动。学校和家长的这些做法,虽然只是一些教育手段,但造成的后果却是:学生怕劳动――看见劳动不是躲开就是“绕行”;不爱劳动――学生宿舍集“脏、乱、差”为一体,可谓“一片狼藉”;不做家务――生活不能“自理”,衍生为“啃老族”等等。这些不良现象都与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的培养和劳动意识的教育上,停留于口头和课堂上的说教居多,而真正注重于实际的行动、注重于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劳动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说教得太多太多,什么“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幸福的、劳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等,而在实际行动的落实、习惯养成的培养方面做得远远还不够。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它一方面重视树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能力。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中学课程之后,必须完成国家教育规定中的一定量的社会服务时限,学校才允许其毕业。而在中国的学校,劳动课已经被取消,开设的劳动技术课,基本上是名存实亡。而仅存的那么一点校园清洁卫生,一部分还沦为处罚学生错误的工具。试想,一个连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都不打理、都不想打理的人,将来还能指望他去治理“天下”?!

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五爱”之一(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教育孩子爱劳动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五爱”是学校德育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部分,发挥着主导、统率的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国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此,学校、家庭在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时,应该从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观念的强化教育入手,更加注重实际行动的落实、更加注重习惯的养成,改变那些歧视劳动或者变相贬低劳动意义的不当做法。

孩子生活的一多半时间是在家庭。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教育作用的发挥是多方面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要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培养自理生存能力,养成会劳动、爱劳动的习惯;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些劳动机会和环境。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学习教育的基地。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活动、所有行为都属于接受教育的范畴。让学生自己来打扫、维护自己学习的环境卫生,是学校对其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的教育,是心理战术,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重在拿捏好一个度。比如,爱劳动与劳动改造之间、爱劳动与爱干净之间的那个度、那根绳,怎么把握、拉到什么程度是最合适的那个“度”,非常重要,是要讲艺术水准、讲战略战术的。因此,如何把学校这点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好、用到位,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去掂量的。

篇6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初步情况,设计和编制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家庭氛围三个部分。于2012年4月对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3份,有效问卷100份,统计数据由人工统计。其间与家长面对面访谈8次,接受个别访谈的家长共计30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农村小学生家庭背景情况

(二)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据调查,大部分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其中有82%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攀比的占73%,有4%的家长认为任其自然发展;也有13%的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2.家庭教育内容方面

据调查,被调查的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侧重点不同。

(1)家庭智育方面,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的要求在80分以上的分别高达85%,其中分别有45%的农村小学生父母要求子女的学习成绩在90分以上。

(2)家庭劳动教育方面,有20%的家长经常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34%的家长偶尔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46%的家长不会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

(3)家庭美育方面,教孩子孝敬长辈,关心长辈的占12%;时常教孩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占24%;有64%的家长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以上可以看出,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的高。

3.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方面

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就满足,不合理就不满足占50%,与孩子先分析要求的合理性、再决定是否满足的占49%,无条件满足的只占1%;有25%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以身作则;当孩子犯了错时,只有25%的家长与孩子分析原因,找自身不足。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氛围的情况

调查显示,有56%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共同语言,缺乏沟通;有78%的家长认为孩子自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家庭人际关系情况是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仅占30%。农村小学合校后大多数都有寄宿部,85%的农村小学生都寄宿,在家的时间仅仅为周五晚上至周日下午和寒暑假。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庭教育期望过高

据调查结果得知,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教育期望的强弱,与子女学业和品德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这样在教育孩子上可能会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培训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或缺乏创造性。

(二)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由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家庭教育的内容侧重家庭智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和其他方面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高,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这几个方面不是全面发展的。

(三)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持的态度与教育方式很不科学,存在偏差。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里、在父母子女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家庭不是专门的机构,家长也不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在教养方式和行为上存在的一些偏差,会背离正确的教育原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违背家庭教育的初衷而彻底失败。

(四)亲子沟通时间少,家庭氛围不和谐

由调查结果可知,农村小学生家庭中亲子关系不融洽,亲子沟通时间少,家庭氛围不和谐。亲子沟通是维持健康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内部氛围的必要保障。但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亲子沟通出现了重重障碍,严重影响家庭氛围。

四、应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建议

针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一)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科学、系统的教育好孩子,应该积极参加家教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老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对农村小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向农村小学生家长宣传最新的家庭教育资讯,并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老师与家长要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对家长进行科学家教主题培训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观,加强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教育目的是进行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教育期望则是家庭教育目的的反映。只有家长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目的观,在家庭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才有可能合理。前面提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以目前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目的观还是可行的。

(三)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

上文提到,农村小学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我们知道家长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是行不通的,这样只会导致亲子间发生冲突。因此,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要获得成功,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方法。[5]

篇7

一、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行为

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1) 节日活动

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国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教育;“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2) 参观活动

组织幼儿参观小区风光,认识各种花草。让幼儿了解珍惜人们的劳动,激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

(3)娱乐活动

幼儿喜欢看表演,也喜欢参加表演,因此,在娱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4)体育活动

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

(5)“大带小”活动

由大班哥哥姐姐为主角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班的孩子最感兴趣了。看着大哥哥姐姐们精神地升旗、敬礼,让孩子感受到国旗的庄严和神圣。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幼儿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团结友爱、和善交往、办事有责任感等优良品质。

二、把德育渗透到幼儿家庭教育中去

篇8

关键词: 盲生 视觉缺陷 教学方法

视觉在人的认识活动和劳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健全人从外界进入大脑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来自眼睛,这些信息通过眼睛传到大脑,经过综合分析,使人看到周围世界,认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调节自身运动。但是当眼睛炯炯的神光消失于深陷的眼眶,失去视觉后,人的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视觉障碍给盲童在学生时代的思想教育、学习、劳动、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不便,给他们走向社会带来困难。同时,也给盲生教师和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其现实又富研究价值的课题――通过什么途径来弥补视觉缺陷,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残而有为的劳动者。

作为一个耕耘盲生心理世界的园丁,教师首先要了解盲生的视力损失程度、致盲原因和失明时期及残疾等级等,针对盲生的实际,采取不同形式的盲缺陷补偿教学的方法。同时还应该去探索盲生的心理世界,帮助视觉缺陷儿童摆脱因生理缺陷而带来的心理缺陷,让他们正确面对人生,正确看待自身价值,从思想上跨越盲区,树立残而有为的思想。

一、教师对盲生的爱是开启盲生心灵的钥匙。

双目失明,不仅给盲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带来困难,同时对盲生的心理也是极大的创伤,尤其是当我们提起天空和大海的蓝、花草的红绿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总会出现一种复杂的表情。因此,教师应该关心盲生,用自己炽热的感情温暖他们那一颗颗受伤的心。首先应该正面教育他们,当盲生思想上有误区的时候,应该耐心地启发他们认识错误,鼓励他们改正缺点,对他们的缺点做到不讽刺、不挖苦,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也能成功。第二,有了成绩要及时表扬他们,对各方面进步较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要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进步的一面,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进步的信心。第三,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盲生的智力、学习水平不同,教师要因人而异,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缺点和不足之处,因材施教。在很多时候可以把盲生当成正常孩子来看,把他们的“盲”只看成他们的一点点不足,他们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我们应该对他们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适度的点拨,使他们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第四,生活上关心他们,既做老师又做妈妈。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心盲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那颗“无色”的心灵。一般而言,盲生接受的声音刺激来源多于正常人,善言谈,感情也比较丰富,我们应该通过谈话等各种方式引导他们走进“有色”的世界。第五,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常家访或以其他方式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配合家长进行思想教育,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辅导,共同教育学生。第六,用英雄模范精神及身边残疾人成功的例子教育鼓舞他们,用正面经验激励他们,用反面教训告诫他们,以身作则带动他们,积极引导盲生互敬互爱,携手前进。

二、教育盲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观。

盲生常常瞧不起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严重的甚至有心理异常反应。应从以下方面帮助他们:

第一,帮助他们理解理想的真正含义。要通过大量的事实,理解人类对社会的贡献。正确看待自己的视觉缺陷,尽量做到最好。就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我已经做了我应该做的事。”第二,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认识优越的社会制度,了解到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努力为残疾人创造各种学习、就业条件,使他们看到前途的光明。按摩、歌手、钢琴师等各种乐师、特教教师等职业都很适合盲生。第三,教育学生,面对失明的现实,振奋精神,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懂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第四,树立榜样,加强榜样的力量,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用中外伤残成名人士的典型事例和身边残疾人成功的事例教育他们,并让他们讨论,更坚决地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树立远大理想,争做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强者。我市特教学校有两位盲人教师,他们就是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完成大学学业,现在也成为了光荣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成功事例在盲生中影响很大。

三、加强体能锻炼,发展盲生身体机能,增强体质

由于视觉缺陷,再加上家长疏忽、人们偏见、居住条件差等缘故,使盲生活动范围受限制,活动量小,独立生活能力差。盲生教师应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从而弥补盲生的视觉缺陷,促进盲生健康成长。应该持久地开展多样性体育活动,这不仅有助于盲生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培养盲生空间距离和定向能力也有很大意义。首先,给盲生讲清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动员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并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刻苦锻炼的典型事例,使盲生逐渐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如:在体育老师的配合下,进行跑、走、跳的基础训练,教育盲生正确走步、跑步、跳远、跳高等。在队列及走、跑、跳训练的同时,发展盲生其他感官的能力,定期开展比赛,对优胜者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盲生的健康的水平,除抓好盲生的体育活动外,还要关心他们的营养。只有吸收了多方面的营养,才能为提高盲生健康水平提供物质基础。不少学生挑食、偏食现象严重,教师应该给盲生讲清这样做的坏处,还可以把这类问题列入班级评比内容,长期坚持。另外,使盲生健康成长,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他们饭前便后要洗衣手,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生吃的食物要洗净等。

四、入学后要重视对盲生独立生活的能力的培养,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渗透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

篇9

关键词:小学劳技;现状分析;高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38-01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技术于一体,具有较强实

践操作性的技能基础学科,而小学开设劳技课,则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很多教师对劳技课的认识不到位,教学观念上没有深刻认识劳技课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轻视甚至忽视劳动教育,劳技课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课堂教学随意性大,甚至放任自流,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状况很不理想,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探索小学劳技高效教学的策略,向课堂要效率,争分夺秒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和实践十分重要。

二、高效教学的主要策略

1、创设情境, 精彩导入,奠定高效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兴趣之门打开了,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便会提高。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创设情境,科学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需求, 增强学习内驱力。如:我校一位老师在上《春的美景》时,他说:“同学们,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万物复苏,鸟语花香。说到了春天,你们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回答后,师紧接着说:“今天,我们就要用各种颜色的不同纸绳来设计和制作一幅‘春的美景’”。然后播放多媒体音乐,带领孩子们欣赏大自然中春的美景。这样的导入,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优化了学习过程。

2、示范操作,有效合作,打造高效

(1)示范操作,准确精炼

劳动与技术课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掌握这

些技术,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示范中动作要正确、熟练、到位,讲解要清楚,要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看明白,使学生获得操作过程的表象。有些技术关键点、难点,示范速度要放慢,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与思考。由于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科学示范就能迅速引起学生动手的欲望,又能树立我们老师的榜样形象,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攻克难点,拓展思维,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合作探究,秀出风采

小学劳技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的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方法。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指导好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集思广益,想出富有创意的构思。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自尊、自信,还使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另外,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还有利于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展示评价,深度拓展,赢得高效

1.多元评价,提升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

唤醒、鼓励”。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

程中,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富有创造的激情。教师要针对学

生的表现、创新、表达、思维等学习行为,运用评价机制,采

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结合多种评价方式,作出及时的判断,

适时的评价,使每个学生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

方向,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信心及合作精神,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

2.拓展创新,丰厚文本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综合学科,它加强

了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联系。我们要拓展劳技课堂的空间,使劳技教学向学校、家庭、社会延伸。省《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提出:“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不包括劳动与技术的全部,它需要我们结合本地的特点,进行二度开发利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补充、删减和调整。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劳动习惯。

四、巧用媒体,优化课堂,达到高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成为教师

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具有强大的表现能力和优质的教学效果,而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我们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诱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灵感,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拓展视野。

篇10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高职师资;双师素质;入职资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140-03

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是德国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效显者、举世闻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拥有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

1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各类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另一类是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和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中的实训指导教师。尽管专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不同,但他们都经过严格而规范培养而成。

1.1 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

德国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分。理论课教师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年大学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包括教育科学、职业技术专业、普通教育副专业三部分,同时参加规定时间的实习和社会实践。第二阶段为两年见习期,职业学校进行实习教学,担任少量的教学任务,并参加各种研讨会,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掌握教育理论。两年见习期满,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应聘到职业学校独立任教。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他们在接受普通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参加1~2年的师傅或技术员培训和有关的职业教育学培训。

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业学校教师要不断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升管理能力。教师进修深造和继续教育包括知识更新培训和管理能力类培训。

1.2 企业或企业培训中心实训教师的培养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实训教师必须年满24岁,接受过相关职业教育,通过国家承认的相应专业的考试,具有该职业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必需的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通过主管部门(如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的考试。实训教师的培养包括业务资格培训与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业务资格培训是在国家认可的各种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培训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根组织,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法律基础知识等。

2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点

德国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教育培训场所进行职业教育,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双元性。在师资培养上,德国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职教师资高质量的前提条件

从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看,政府立法是德国建立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前提条件。德国关于职业教育以及师资培养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健全,包括《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以及各种继续教育法规等。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规定和严格执行师资任职资格的具体素质要求以及进修培训内容,从而保证了职教师资队伍的高质量。

2.2 “双师”素质是职教师资培养的核心

在德国虽然没有明确的“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但是从教师的任职资格可以看出,双师素质是核心。不管是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甚至理论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的学习与进修。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同样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

2.3 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参与职教师资培养

德国的职业学校属各州所有,联邦政府负责校外及企业内的职业培训及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各司其职,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是政府一级的职教师资基本立法与协调主管部门;州职业教育委员会由雇主、工会及州文化部等主管部门的代表组成,就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问题向州政府提供咨询;综合性大学负责培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工商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都有自己的办学机构,负责本地区或企业内职教师资培养以及检查、审核(包括考试)等事务。培训企业的雇主代表对实训教师的聘用享有参与表决权。大型企业独立培训自己的实训教师。

教师在企业实习进修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教师也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3 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相比国外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我国高职师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师资数量与素质不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师总规模增长很快,高职教师数量显得不足;在教师结构上,“双师型”教师不到30%,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的要求;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2%,也达不到教育部“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的要求。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其中真正符合双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更低,许多“双师型”教师只有“证书”但缺乏实际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能力。

3.2 职称评审标准与教师素质能力要求不相匹配

目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的设定上与普通高校区别不明显,仍强调学历、科研论文数量和进入核心刊物的级别,而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的实践能力等缺少考评指标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技能的倾向还十分明显。这势必造成高职教师素质能力低下,教学活动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实践指导变成纸上谈兵。

3.3 缺乏入职标准,技能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

目前我国缺乏专门针对高职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致使在教师的入口上,很难按照职业教育“双师”素质的要求把关;新进教师基本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缺乏职业技能指导的能力。由于目前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方面的原因,学校从企业引进的人才在取得教师身份和职称评审方面困难重重,使得已经引进的人才不能安心工作,继续引进人才困难。此外由于学校待遇相对不高,也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导致高职教育发展越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越沉重,总体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4 对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和经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4.1 完善高职教育法律法规,严格高职教师入职资格

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要加强有关职业教育与师资队伍的法律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高职教师培养模式,逐步建立高职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要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从教育理论、高职教育教学能力、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设定高职教师入职资格条件,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

4.2 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稳定高职教师队伍

在逐步完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培养模式的同时,要稳定师资队伍、吸引优秀人才投身高职教育,社会地位、福利待遇是关键。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规范高职教师培养模式、严格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的前提下,赋予高职教师国家公职人员(或类似)的身份和待遇,使高职教师安心从教,潜心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4.3 重视教师深造和继续教育,以“双师”素质为核心建设师资队伍

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高职教入职和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通过合格的专门培训机构实施,使高职教师的深造和继续教育常态化、专业化、终身化。高职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制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师资培养计划,落实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所需资金,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接受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熏陶,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执教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团队,通过深造、继续教育等形式进一步强化教师所任教的职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积极寻求与相关大企业合作,建立专项经费建设教师挂职锻炼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切切实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4.4 广开渠道大力引进行业专家成为专任教师

企业一线的行家能手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熟悉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熟练掌握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打破教师必须是高学历的观念,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并辅以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专任实训教师。

4.5 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师资队伍

随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进一步扩大,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相对延长,许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移到企业来完成,其中实训教学部分基本由企业兼职师资担任。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其执教能力是关键。

4.6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生产结构和服务结构发生变化,技术与企业组织、企业管理理念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达到高绩效目的,要求从业人员很好地掌握技能并能及时更新、补充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并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等。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进“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具体形式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更新观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设一支职教理念先进、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职教师资队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明昆.英、法、德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社会文化背景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