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农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代农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近代农业发展

篇1

1 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择时,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适应能力。农艺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地了解农业机械的原理,导致生产理念缺乏;传统的农业技术仅仅是通过手工方式开展,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农业种植区域、农作物品种选择上,农业机械研发人员缺少认识,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农业机械实用功能差的状况,不适应农艺的发展;在进行农机与农艺推广的过程中出现着力度弱的情况,没有将新农艺以及农机使用方法有效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

2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1 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

将农机农艺有效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普及现代农业技术需要强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如果没有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农艺技术便难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想要充分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将其应用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必须要使农机适应农艺条件。因此,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2 加大农机农艺推广力度与范围

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推广农机形式。通过农机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园大力推广。将农机先在示范区试用,当取得良好实验效果时进一步推广。定期召开机械化生产大会,向农业人员示范农机使用方法以及?r艺新技术等,促进农艺农机结合;通过农业合作社推广。充分地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实现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流程与生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标准化,进一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步伐;通过农技人员培训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强对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训,当其掌握了先进的农艺技术以及农机使用方法之后,让其指导农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新型农业人才要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做到言传身教,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有效融合。

2.3 政府加大农机农艺资金扶持力度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这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农机农艺融合中,政府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扶持资金投入。相关农业部门也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将资金应用到农机农艺专项专研中,促进农机农艺项目推广,增加农机农艺资金投入比重。政府可以确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积极转变使用农业新技术以适应农业机械生产需要的个体与合作社进行相应的资金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2.4 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的合作

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就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实际情况,确定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工作方案的分工,各司其职,扎实开展工作,从而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在促进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最终建立起与该项工作相适应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农机农艺融合中,要加强各个领域之间的配合程度,让不同学科间的人才协调处理工作,严格地落实生产工作。加强农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在工作实践中做到人员有保障、技术有保障,达到一致的步调与意见,有助于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所以,在两者融合过程中,要整合部门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建立起常态化的合作发展机制,构建起一个社会化的合作平台。农机部门在引进新型农业机械时,要考虑农业技术规范要求,而农业部门在进行农艺发展时也要考虑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最终做好农艺农机融合工作,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篇2

一、新时期农机事业肩负的使命

(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关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所以,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二)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生产方面需要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来支撑;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工具,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工程措施,在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服务村容整洁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推动。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也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农机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机事业的支持

近几年,中央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大对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工作措施,特别是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南。农机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按照我市农机化发展规划,从现在起到2012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充分认识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着力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计划、财政、金融等综合部门做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资金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农业机械化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创新农机事业发展体制和机制

要建立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制定农机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机事业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切入点,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应以民营、社会化为主,发挥市场作用,坚持政府引导,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社会公益性设施,由政府负责维持;经营性产品和服务应提供市场平台,明晰权责,放开经营管理权。

每年安排必要的扶持资金,大力扶持农机大户、专业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在丘陵地区和农业大县,把培育农机大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纳入每年工作目标考核。把分散的农机户联合起来,组织跨区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帮助农村中的“留守”农户解决劳力缺乏的困难。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把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解决农机化发展问题的突破口,在巩固提高原有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新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承包服务、订单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程度,实现了农机资源的共同利用。有效提高了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拓宽了服务路子,提高了经营效益。所以,在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思路上,要立足“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坚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服务队、农机专业大户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引导发展;坚持围绕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自我发展为主,引导服务组织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他们向实体化方向迈进,向产业化方向融合。

篇3

农业机械与农艺技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推动农艺农机融合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对策这2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有效融合农机农艺提供合理化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农机农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1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择时,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适应能力。农艺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地了解农业机械的原理,导致生产理念缺乏;传统的农业技术仅仅是通过手工方式开展,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农业种植区域、农作物品种选择上,农业机械研发人员缺少认识,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农业机械实用功能差的状况,不适应农艺的发展;在进行农机与农艺推广的过程中出现着力度弱的情况,没有将新农艺以及农机使用方法有效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

2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1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

将农机农艺有效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普及现代农业技术需要强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如果没有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农艺技术便难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想要充分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将其应用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必须要使农机适应农艺条件。因此,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2加大农机农艺推广力度与范围

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推广农机形式。通过农机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园大力推广。将农机先在示范区试用,当取得良好实验效果时进一步推广。定期召开机械化生产大会,向农业人员示范农机使用方法以及农艺新技术等,促进农艺农机结合;通过农业合作社推广。充分地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实现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流程与生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标准化,进一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步伐;通过农技人员培训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强对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训,当其掌握了先进的农艺技术以及农机使用方法之后,让其指导农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新型农业人才要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做到言传身教,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有效融合。

2.3政府加大农机农艺资金扶持力度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这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农机农艺融合中,政府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扶持资金投入。相关农业部门也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将资金应用到农机农艺专项专研中,促进农机农艺项目推广,增加农机农艺资金投入比重。政府可以确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积极转变使用农业新技术以适应农业机械生产需要的个体与合作社进行相应的资金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2.4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的合作

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就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实际情况,确定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工作方案的分工,各司其职,扎实开展工作,从而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在促进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最终建立起与该项工作相适应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农机农艺融合中,要加强各个领域之间的配合程度,让不同学科间的人才协调处理工作,严格地落实生产工作。加强农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在工作实践中做到人员有保障、技术有保障,达到一致的步调与意见,有助于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所以,在两者融合过程中,要整合部门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建立起常态化的合作发展机制,构建起一个社会化的合作平台。农机部门在引进新型农业机械时,要考虑农业技术规范要求,而农业部门在进行农艺发展时也要考虑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最终做好农艺农机融合工作,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3结语

促进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提升农业机械的质量,推动农艺技术改革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虽然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农机农艺融合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针对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并通过各部门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合作,促进我国农机农艺融合,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1 农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解读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1.1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 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 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2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 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

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 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7 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

2.8 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3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1.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 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

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 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篇5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 农业现代化

一、期货市场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是对农业最新发展的一种表述,指利用现代工业力量、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资本化,现代农业是用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管理、资本等要素整合的企业群或企业体系,实质上是资本化了的农业;二是商业化,农业发展和农业商业化水平有关,凭借发达的现代农商体系,即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建设,以及高效率的农业物流体系,现代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三是机械化,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没有机械化不仅难以真正改变传统农业的形象,也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很明显,现代农业是由生产效率高、产量巨大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或企业体系组成的,若利润低就阻碍其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反过来又影响农业的现代化。因此,要想加快农业现代化,就要为这些企业提供工具使其能够有效规避经营中的风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所遭遇的最大风险就是价格风险。所以要提供一个合理的价格风险规避工具,来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期货市场就具有此功能 :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原因在于期货市场是一个信息加工厂,投入的是信息,产出的是价格。在期货交易所内,众多交易者根据各自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判断形成决策,在对农产品期货合约集中竞价后,形成农产品期货价格。有了这个价格,供应者和需求者就可根据它进行生产经营,最终使各方均满意。如我国小麦以普通小麦为主,优质小麦要依赖进口。2004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强筋小麦后,强筋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期货价格价差扩大至几百元一吨,尽管如此,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强筋小麦仍比同品质进口小麦价格低。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不少面粉企业成功利用强筋小麦期货,发展订单农业,使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大,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种植技术,农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收入明显增加;主产区粮食企业也积极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减少价格风险,保持生产经营健康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现状及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迈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目前我国有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即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农产品品种有玉米、黄大豆1号、黄大豆2号、豆粕、豆油、小麦、棉花、白糖、菜籽油、天然橡胶等10个品种。应该说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就有较大差距,目前美国仅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就有二十余个,在交易量方面更是差距巨大。我国小麦、稻谷和猪肉总产量世界第一,玉米世界第二,大豆世界第四,可以说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是有很强现实支撑的,但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制约期货市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目前我国猪肉价格的波动,除了成本原因外,就有缺少可减少价格波动机制――期货市场――的原因。1985年生猪价格放开后,其价格波动剧烈,近年来波动周期明显缩短,一般周期为2至3年,有时甚至一年,农户养猪基本是赚两年亏一年。一些肉食品企业也想扩大生猪收购和加工规模,为农民分忧,但市场风险很大,企业无法扩大生产规模。这种周期性表明我国生猪生产已陷入“蛛网定理”所描述的怪圈之中:生猪卖难――价格下跌――宰杀母猪――生猪减少――供应短缺――价格上涨――养殖增加――生猪卖难。如此反复循环,不仅造成价格、市场供求关系的周期性波动,给生猪生产者带来巨大损失,同时还严重制约了我国生猪的品种改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大市场流通,制约了猪肉深加工增值产业化的推进。

但是,如果推出生猪期货,就会缓解这种状况,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有助于增加养猪农民收入。利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引导农民合理确定饲养规模,科学把握销售时机,降低生猪饲养和销售的盲目性,稳定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为相关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上市生猪期货后,猪肉加工商、贸易商通过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提前锁定其销售或采购价格,有效应对市场化条件下猪肉价格波动,回避猪肉价格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保证企业收益的稳定;三是有效提高中国生猪产业化程度。开展生猪期货后,可以通过推行“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模式,引导我国生猪产业转换生产、流通和销售模式,切实提高生猪产业化程度。

可见,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壮大农产品期货市场,为农业参与者提供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良好渠道。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 促进农业现代化

1、加大新品种的研发力度。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不足,而且没有为农产品期货品种规避风险的期权,投资者的选择空间较小,其吸引力和影响范围有限,这大大影响和制约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范围的加大,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将日益突显,农户和农产品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需求将更加强烈。因此,我们应尽快上市交易一些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如鸡蛋、生猪等品种及有关农产品期权,为更多的农户和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机会。

2、加大期货知识宣传。虽然农产品期货在国际上已经开展了150余年,但对于我国农民来讲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我国的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试点运行,普及面远远不及证券市场,更多的人只是知道“期货”这个名词。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逐渐规范、成熟,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社会各方面也逐渐开始正视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因此,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时机,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种渠道对期货市场做正面的宣传,要确保宣传深入到县、乡基层之中。对那些利用期货市场取得良好收益的单位和个人,要树立典型进行宣传。而且我们要对期货市场做全面的宣传,不能一味夸大期货市场的收益,而回避它所存在的风险。通过宣传,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影响力,以让更多的农民、粮食企业了解和正视期货。

3、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在国外发达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上,最活跃的参与者是各种形式的农户、企业及中介组织,而在我国则难觅这些实体的踪影。我国应该鼓励农产品期货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使用者,即国有粮食企业(包括购销企业、加工企业、饲料企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期货套期保值交易的市场手段,这一方面能使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加一个可使它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可促使国有粮食企业加大改革力度,使其通过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在回避价格风险的同时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对于农户,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户参与期货市场的方式很多。那些资金实力雄厚、信息来源充足的大农场主可以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而大多数农民则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鼓励农民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中产品、资金,进入期货市场回避价格风险。

4、加强风险控制。期货市场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渠道,但由于杠杆效应它自身的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处理不好,不仅不能规避风险,而且将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期货市场的壮大。比如国内期货市场出现最早、成交量一度最大的农产品期货――绿豆期货,在经历了上个世纪末期一轮跌宕起伏后,于2000年陷于“冬眠”状态至今,“无疾而终”的根本原因在于期货市场起步阶段交易所临时性政策较多,市场潜在的人为的风险很大。

可见,推出农产品期货的风险是相当大的,要在推出新品种前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期货价格形成机制和交割环节,要对保证金比例、仓位规模、涨跌幅、交割地点和方式等进行严格监控。当然今天的期货市场已经不同以往,交易所会认真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期货暂行管理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开展工作,经过前段时期的整顿和规范,交易所控制风险的能力也有了长足的提高,但还是要注意新品种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一、 促进农业产业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相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的普遍形式是“公司+农户”式的比较松散的契约结合体和股份合作制农庄式的以产权为纽带的紧密结合体。这两种形式都是在小改变农村现行体制的前提下克服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后,打破农工商脱节,产供销分离的旧的生产和营销格局的必然产物。农业产业化要求的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必然把城乡、农工贸、经科教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使各方参与者互信互利、共同发展,因而能够有力地推动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过渡。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一五”以来,逐步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截至目前,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70.9%、91.7%。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区域优势,促进了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特别是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与我国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在7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至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左右。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特别是企业贷款比较困难,经常由于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缺口问题影响企业对农产品的收购,“贷款难”成了制约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瓶颈。要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就必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而要实现这些要求 ,就必须依靠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

二、 实现农村工业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扩大农业产业化成果,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并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虽然采取了农村工业发展战略,但当时片面强调中国特色的农村企业发展模式,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使得在宏观层面上看来应当集聚在城市中的一些产业,被人为地引导到农村。结果几乎是农村企业遍地开花。造成农村投资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散、农村资源严重浪费。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则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集中发展工业园、科技园,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目的在于把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

目前,沿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农村工业化建设之路,许多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进行工业科技园、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此进程中,金融如何融入并有效发挥支撑作用,始终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

三、 推动农村城镇化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由于推进机器大工业的基础是生产的集中,而生产的集中必然引起人口的集结和市场、消费、科教、文化的集中,城市因而形成与发展。进入城市的人口则主要是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就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但是,传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是城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流入少数大城市,使这些大城市恶性膨胀,从而患上了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染、居住条件与卫生状况恶化、大量流浪者与过高的犯罪率等“城市病”。

我们则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即“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施农村城市化的好处很多,首先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由农民出钱出物出人建设的小城镇不仅不会成为农村的对设面,而且能与农村建设利益共同体,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其次有利于农民的观念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于城镇后,集体生产、集体娱乐使生产和生活的圈了都扩大了,农民的集体主义与文明意识必然会增强。第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人口聚集的城镇才有可能集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使居民享受到综合服务,感受到现代文明,既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又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第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链条的龙头企业与农村工业基地的建立。一个小城镇就是一个新兴市场,既是居民集中消费的市场,又是本地农副产品输出与各地产品输入的集散地和为企业提供零配件、维修、金融、信息、实验服务以及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多功能市场利用城市多功能服务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相关企业集中建在小城镇,形成企业集群,有利于乡镇企业的改组、改造和走集团化之路,实现规模效益,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时期,但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关键在于城镇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发展投入,全靠国家财政。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财政支农的形势日益严峻,必然对农村金融的支农功能提出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月华.河南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9(9).

[2]. 殷泽,农村金融转型样本:难解体制之困[N].经济视点报,2008—10—29

[3]. 于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城乡和谐市场构建[J].经济经纬,2006,(2):143—145.

篇7

农安县是农业产粮大县,农机强县。近年来,在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充分利用国家的惠农政策,以抓好购置补贴和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作为突破口,紧紧把握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方向,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目标,坚持“抓项目、重管理、促服务、保发展”的工作思路,农机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发展农村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1.1以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为契机,大幅提升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2007年以来,全县购机总投入达到9亿元,其中争取国家及省、市补贴资金3亿元,农民自筹资金6亿元。截至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75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2万台,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大型拖拉机达到8076台,今年新增604台,占农机保有量的9%;配套农机具达到14.9万台;玉米收获机达到2346台,新增370台(全部是大型自走式),增幅达16%;水稻收获机达到232台,新增52台;免耕播种机达到530台。全县农机固定资产达11.6亿元,净增1.8亿元,是2007年以前的4.5倍,拥有10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89个,农机合作组织88个,68个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玉米机械化收获率达到45%,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5%,排位均在全省前列。

1.2以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保障 农安县现有农机合作社88个,合作社成员39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9人。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37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366台,小型拖拉机4台,大型玉米收获机279台,小型玉米收获机2台,配套农机具925台套。占地面积2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达到2.8亿元。2012年,农机合作社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5984万元。

1.3以建立农机推广示范区为基础,不断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几年来,农安县大胆探索农机推广工作新思路,努力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开创新的种植模式。重点抓好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近两年,全县共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5万公顷,大垄双行耕作技术8万公顷,为农民节本增效达3亿元。全面做好机械深松整地工作。在抓深松整地工作中,做到“五抓、五到位”,即抓组织发动、思想认识到位;抓购置补贴、机具供应到位;抓责任落实、奖惩制度到位;抓关键环节、措施制定到位;抓检查验收,资金发放到位。近两年,全县共完成深松整地作业任务16万公顷,增产粮食3.2亿斤,为农民增加收入3.2亿元;突出抓好农机化发展薄弱环节。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是玉米机械化收获,为解决这一问题,农安县充分利用国家购置补贴和玉米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等相关政策,采取积极宣传、广泛动员、政策扶持、强化服务等办法,全面调动农民的购机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县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到2346台,平均每台玉米收可机收玉米1200亩,全县玉米机收总面积达到281万亩,玉米机械化收获率达到50%。

2.把握农机化发展主体方向,认真谋划2014年工作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农安县将继续以增加大、新型农机具为主线,以改变农机装备结构为目标,以“两新”推广为重点,全力推动农机化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2.1抓项目,促提高 继续抓好购置补贴和玉米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全力争取项目资金,大幅度提高大型拖拉机和新型农机具保有量,大型拖拉机达到9000台,新增900台;免耕播种机达到700台,新增170台,进一步提高全县大、新型农机具保有量。

篇8

现代农业是随着“十一五”计划的出台,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下提上日程的。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机械是加快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度。而要实现现代农业必须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采用农业机械化服务,才能使农村推进工业化服务,从而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

农业机械化过渡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必然阶段。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而机械化作业却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解决劳动力的耕作难题,使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农业处于一个转型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市场化运作与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领域已经从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从大田农业生产向设施农业转变,有的地区已经向观光式农业发展拓宽。农业机械化几乎占据了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现在的农机化生产作业已成为既经济又能增加效益。此外,节约开支增加效益的方法,要完全依仗人力和畜力的劳动去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思路,只有运用农业工作者的农业技术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实践表明,农业机械化作业运用到粮食生产中,不仅能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还能增加作业面积产量,从而能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的质量,增加农产品商品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竞争激烈促使收费水平下降,一些农机化关键技术的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3.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性

篇9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宁波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之一。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宁波市政府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颁布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提出了18项政策措施。这不仅为宁波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还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本文以宁波市9个区(市、县)(海曙区、江东区除外)2006年农业科技进步状况为例,来分析宁波农业科技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农业科技进步进步内涵

农业科技进步目前也没有一致的看法,但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观点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的过程。广义的观点认为农业科技进步除了资金、劳动等经济要素外,所有能带来农业生产发展、效益提高、生态改善的方法和手段及其在生产中得以应用的过程。本人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新知识,改造、革新、开发新技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把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合理有效配置的资源,把新知识、新技术和原有生产要素转变成农产品的长期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生态效益的过程。因此,本文更赞成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之说,把农业科技进步分为农业科技进步基础、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产出、农业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宁波农业科技进步的现状。

二、宁波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1、农业科技进步基础

宁波市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具有受教育水平低生产技能高的特点。宁波市各县(市、区)农民素质水平远低于全国且差距较大(见表1),2006年,宁波市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上劳动力比重是26.7%,全国平均是49.50%。但是,宁波市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水平较高,万人农业技术人员数为200.8人,而全国平均仅59.35人,宁波市除象山县,其他8个区(市、县)该指标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劳动者生产技能高是宁波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硕果。

表1宁波市九个区(市、县)农业劳动力素质水平(2006年)

项目

江北区

北仑区

镇海区

鄞州区

余姚市

慈溪市

奉化市

象山县

宁海县

宁波

浙江

全国

初中以上农业劳动力比例

24.30%

32.20%

24.30%

26.40%

23.80%

19.50%

27.70%

23.70%

26.80%

26.7%

29.0%

49.50%

万人农业技术人员

200.65

182.41

200.65

263.44

296.72

271.77

119.93

33.65

245.36

篇10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62-02

一、辽宁农村地区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金融惠民政策

首先,辽宁省向来是工业大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刚起步阶段,农村金融在历史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金融服务发展模式尚未成熟,再加上农户收入来源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还贷资金来源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会加强贷款审查制度,提高农民贷款难度。其次,由于农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每个环节具体为各类别和品种,都需要农业补贴金额,因此各环节最后获得的补贴金额并不能满足农畜产品在实际运营中花费的金额。最后,辽宁省绝大多数农县区域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尤其公路建设、农田灌溉和畜牧养殖等方面普遍需要提高,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依靠财政部门拨款,但拨款额度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当前拨款的小覆盖范围与财政力度投入不足是阻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

(二)支持手段较为单一

目前,农民的主要需求主要包括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生活需求包括为房屋建设、生儿育女、子女教育等。而在生产需求方面,农民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周转问题。由于传统商业银行向农业贷款的可能性较低,再加上农民自身抵押物的稀缺,导致融资存在一定困难。其次,而在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供给制度安排中,农业发展基金运行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方面是农发基金组织机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对农发基金的重视度不足,没有积极的鼓励和引导政策。最后,在辽宁省农业实际发展中,缺少对网络的运用及指导。由于思想封闭,农民本身文化素质有限以及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农户们的信息意识相当薄弱,无法正确地接受并正确筛选利用信息。

(三)服务体系相对滞后

首先,农村金融服务起步较晚,运行模式尚未成熟。虽然近年来辽宁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但是各家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在贫困地区分布的服务网点不均匀,同时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贷款准入门槛高、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其次,由于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具有有限性,为了使经营成本达到最小化,大部分新建机构设施服务存在缺陷,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整体运行机制混乱,出现大量内部关系人员借贷款现象,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出现呆账坏账的金融风险。最后,辽宁省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农业效益偏低,导致农业经营粗放,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偏低,农业生产活动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利润收入,农村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改善。

二、金融支持辽宁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了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趋势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各金融机构应该随时关注农民信贷的状况需求,根据农民需求变化对支农的范围和重点做出相应调整。一是农村城镇实行差额化贷款利率政策,调整信贷投放渠道,根据客户对象制定不同的利率政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积极培育各类优秀企业,促进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二是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只增不减,对符合要求的农村银行可采取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优惠政策,对现代农业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支持;三是及时调整期限结构与农业发展相适应,发挥信贷政策的传导机制,使得市场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养殖业和加工增值协调快速发展。

2.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首先,政府应该根据地区差异均衡投资范围,分析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根据程度大小实行不同的农村金融政策,比如在落后地区对支持农村金融的商业银行给予适当的政策鼓励,对愿意到银行贷款的农村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等,这样在供需平衡方面更好地促进了农村金融平台的进一步均衡发展。其次,实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政策,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提升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管理体制,提升金融组织防范风险的效率。最后,规范农业补贴,提升农业部的职能效率,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追踪财政补贴资金去向,提高农业补贴的切实作用。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为了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规范使用,政府部门应该担当起主要担保人的角色,由中央或地方财政拨款出资。这些资金可以作为前期投入对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也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其次,从各种方面及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发行农村公益建设债券等渠道,根据各地在农田水利、电网改造、公路建设等方面的缺陷,分重点运用于不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创新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是:增加金融机构风险保障,加强针对项目进行直接补贴和银行投标时实行补偿两种优惠方式的综合运用,激发越来越多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二)完善金融支持手段

1.关注农户金融需求。首先,金融机构要重视农民群体,实现金融机构和农业的互补发展。金融机构要把农民当做重要客户群,金融机构要从根源上重视农民,为农民量身打造各类金融产品。其次,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从广大农民切身利益角度切入,提供更为完善的金融服务。结合人民银行个人数据库,对外出务工者提供外出务工贷款等小额贷款业务。金融机构要对农村外出人员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便于跟踪管理相应的贷款业务,减少金融风险。最后,要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在网络方面的宣传教育,不断扩大宣传和人群范围。建立辖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网络体系,加大金融政策、征信知识、普及反假币知识及ATM实用技术知识,为农户解决金融方面的疑难点。

2.建立农业科研基金。第一,政府要在相对发达的地区集中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扩大农业生产经营市场,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应用效率,减轻农业技术普及的难度。第二,在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主体缺乏的情况下,根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新模式,加快向企业、市场推广成熟的农业成果。第三,资金是农业技术研究及成果运用推广的有力保障,资金补贴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人才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3.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首先,要增加银行网点,增加银行网络自助平台,使得农民不用亲自到银行排队就能办理自己所需的银行业务。其次,各农县加强农业科技网络硬件设施建设,满足基层农技人员日常工作需要,农民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最后,要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号平台,利用其操作简单、信息便捷、成本低和覆盖面广等优势帮助农户进行农产品销售或宣传,加快农产品销售速度。

(三)建立科学服务体系

1.扩大支农服务范围。银行金融机构应该扩大支农覆盖面,逐步形成全方位支农体系。一是金融机构为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加工生产行业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以支持龙头企业为抓手,鼓励地方特产加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二是支持农村物流配送、连锁超市建设,完善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体的流通体系,形成系统的生产格局,带动农村岗位需求;三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县域城镇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的资金投入,推出希望工程助学贷款和农村青年自主诚信创业,支持贫困子女入学,增加农村知识分子输入,提升农业现代化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