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计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统计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统计学的理解

篇1

一、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时代,文字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纪录和发展某些技术知识得以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和传播,但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专家认为这样的学习应定义为“有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样的用行为的变化来定义学习,只是使学习成为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概念,但它对人通过学习后思想深处发生变化而没有外显行为的变化现象就无法解释了。例如人类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在不断的练习中学到了或者说创造钻木取火的方法,正是由于这种行为在人的身心内部的形成的经验,这种行为在相当常时间内并没有变化或者说没有相对持久地变化。

就像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而且受到作为生产力之物质基础的生产工具制约,由此揭示生产方式演变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规律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学习方式同样要由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决定,而且受到学习活动之物质载体和物质手段制约.

基于文字印刷方式的学习阶段,直到当代对学习的理解才有了进步,加涅在学习的定义中加入了潜能的变化,即"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加涅论学习是否发生,其中的优点就在于它考虑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简言之,这个定义可作为学习的"外形为定义",因而学习也应有其"内行为定义",原因是人的学习的实质是人的内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但人的内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看不见摸不着,由此当代的众多心理学家纷纷用实验来定义和验证这个"内行为定义",其中最有影响力也最有效果就数由桑代克建构,并由斯金纳.布鲁纳等众多学者的扩展与深化的以"刺激-反应"为核心的学习联结理论.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地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联系是意识为中介,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一定义应是"内行为学习"定义的概述.

因此,借助心理学对学习概念的界定,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我们可以定义为"凭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地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通过声音、动画、高质量视频、音频及虚拟手段等信息化的方式表述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生成对学习者具有吸引力的外部表征,激发学习者去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直观有效地使学习者思维发散,产生联想,从而顺利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内容,促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即信息技术环境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包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建构,包括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按具体情况建构。

对学习定义的理解,我们应从三点入手:

1 学习主体自身必须发生变化。只有发生了这种变化,我们才能初步推断学习是否发生;

2 学习所导致的变化有相对持久地保持;

3 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

对教育技术来说,教育技术学探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专门研究领域,一切教学形式、设备和手段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应重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的理解。

首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主体即学习者在网络文化、智能文化等新文化观念的冲击下,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思想、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提供了容纳自组织和改变的学习框架,使得学习目标不是单纯地优先于行动,而是产生并完善于行动之中;智能的网络系统能够生成学习者知识点掌握程度及问题解决情况报表,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的实时跟踪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提供指导、调控或改进意见等等,这一系列方便智能技术的产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已发生了自身质的飞跃,在先进的教育情境中重新塑造自身的情感、思想。

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文化休养、思想、能力和感情等方面变化是否相对持久地表征,使知识存储的编码化和数字化进程,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和感情、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在质量、数量上都能发生变化。知识的各种存储形式,如资料、录音甚至人的思维和判断都可以编码化和数字化,并由网络组织起来,而在相当长或相对持久地情况中,这些组织并存出起来的因素产生了相对的变化,并跟随着人的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们都是持久的、稳定变化的、实际的。

再次,学习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从接触熟悉信息技术到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来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如网络学习就是利用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高运行速度、富有创意的交互性计算机系统进行学习的过程;由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的产生,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与阅读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学习者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当信息高速公路席卷全球,信息以网状、立体、全息、超时空、发散性地提供给学习者时,输入大脑的学习材料,使学习者集阅读、声音、情感于一体,使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些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使学习者大脑皮层神经对输入信息的感觉、处理、加工、编码呈现多元性态势,加速了作用效果,使变化更持久,更稳定地变化。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这种活动过程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多,学习活动引起的身心变化多,以及学习的层次多、类型多等原因造成,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过程是一个多因、多果、多层次、多种类、多侧面的复杂过程。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条件都被完美的组合,在结构的编码和程序设计中得到表现。

三、传统学习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区别

1、 被动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

传统学习,一般要求学习者必须走进学堂,由教师规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并由教师测定学习结果,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知识灌输过程,教师将知识硬“输”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麻木状态,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性,并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着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根据自身特点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不仅指理解记忆的学习,也指学习者所作出的一种自主、自觉地学习,自由的实现自己潜能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使学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2、 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传统学习以继承性学习为主,即也指适应性学习为主,而所谓适应性学习是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学习者只是知道发生了什么和怎样发生的,很少考虑将会发生什么和不会发生什么,这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知识传输过程,是为了解决自身自主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一种维持现状的学习,主体在经验积累上并没有上升或者说是层次上的下降。

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习者不断地接触了解并掌握新兴的知识技术,从而要求学习者主体不断地学习即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即创新性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开放的、多元的,形成多维德可能性空间,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途径,使人的思维得到激活,使学习者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激发潜能和创造力。

3、 基于内容和结果的学习与基于问题和过程的学习

传统教学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传授,相应的学习也只是在内容(知识)从外界搬入学习者的记忆中形成经验,简单的说传统学习是为了成绩学习者不断地硬着头皮吸收内容,忽略了学习这一个人类特殊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是制定的,是强加于任何一主体的知识体构,学习者的学习在结果的指导中,依据学习的内容,在专家和教师设计的步骤中进行,导致学习者成为“一只被牵着鼻子走的空壳子”。产生了由成绩划分学习者等级的教育弊端。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简言之是现代学校提供的研究型学习、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考核否定了传统的以按成绩为学习者划分等级为目的的考试成为一种促进更佳学习的手段,针对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研究学习的心理,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针对问题仔细归纳,例如作为主体与环境作用产生相对持久地身心变化的学习,过程是对信息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在研究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即间接经验,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思维,丰富新的知识构建体系。

4、 个体性学习与社会性学习

传统的学习只是在相互认识的人中产生面对面有限的同步交流,交流对象范围小,这是一种单向的或是一对多的交流,而学习是个体的身心变化的表征,它要求着学习者打破个体性学习的封闭性即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习的交互性,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并请求指导,或发表自己看法和体会,使单向个体性的封闭学习转变为协作社会性学习中,获得群体动力支持,以一个平等协作者的身份为群体作贡献,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 文字性学习与数字性学习

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支柱,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后,引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学习的字面形,改变了以文字为教学中心、以书本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文字性的学习,释放了学习者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者不再受书本知识的约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大胆的设想、大胆的实验,体会数字化学习的乐趣,进而掌握更多的、新兴的知识。

篇2

关键词: 中介语 普通话 大学生

一、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现状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方言众多且相互之间差异很大,这既不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更无法适应今天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语言信息畅通传达的需求。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受过严格的学校教育的,他们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由于教师普遍采用普通话进行授课,因此学生在获得了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普通话的教育和熏陶。一般来说,中学毕业的学生,大多都能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地方普通话,就是“以标准普通话为学习的‘摹本’形成的、掺杂了方言成分的普通话,是一种不够标准的普通话”,实际就是普通话中介语。也就是说,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处在普通话中介语阶段。根据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的53.06%会说普通话,从年龄结构看,15―20岁为70.12%,30―44岁为52.74%,45―59岁为40.59%,60―69岁为30.97%。从教育背景看,受过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能说普通话的比例分别为56.08%、75.76%、86.77%。

二、影响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的因素

第一是学习的动机与态度。从影响语言学习的个体因素来看,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无疑是普通话学习过程中能否保持良好的自我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如果普通话学习者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态度,有意识地逐步放弃对方言的依赖,保持较高的普通话学习热情,通过连续性的学习是可以较快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素养的。

第二是所处文化环境。这包括两个方面,原来生活的方言区文化和现在生活的方言区文化。“不同的地方文化都在各地的方言中打下了自己的烙印”,每一个大学生都在其原来生活的方言文化区生活了十几年,这种影响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大学都处在某一方言文化区域内,学校所处地方的方言就成了强势语言,他们又会很自然地去模仿,希望融入这一区域的文化中。这些方言区文化,明显干扰了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第三是语言的负迁移。这也包括两种情况,母语的负迁移和目的语的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是指将母语内的与目的语不相符的内容转移到目的语。目的语的负迁移“即由于学习者学的不对或学习不全面,目的语中的一个语言项目会对另一个项目产生影响而引起语内错误。这些错误是学习者根据现有的有限的目的语输入做出了错误的假设而产生的错误”。

三、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对策

第一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普通话作为我国全社会的标准语码,它已经成为全国共同使用的语言交际工具,占有主导地位。但是,“语言权威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语言使用的态度上。前者总是试图约束或控制后者对语言的运用。他们制定出各种标准要使用者遵循,目的是有利于语言使用者更好地完成交际活动;但使用者在不少情况下似乎并不领情,他们对各种用心良苦的规范表现出置之不理的态度”。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机和态度,让他们重视学习普通话。

第二要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环境对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普通话仅有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学生的普通话中介语就会出现更多的负迁移现象甚至过早出现石化。

第三要扩大普通话的培训面和测试面。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培训能更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更快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普通话测试员的培养;另一方面可采用梯级培训模式,即聘请在普通话测试中通过一级甲等的学生,先期进行普及培训,再由教师测试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前的强化培训。

第四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普通话培训教学中,许多教师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根据语言学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要有针对性。二是要加强口语训练,不能总是教师一言堂的讲理论。三是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多向学生提供肯定的情感反馈,营造轻松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建强,陈建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J].教学与管理,2006,(10)理论版.

[2][11]王磊,张颖.普通话中介语负迁移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张建强.“地方普通话”研究刍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5,(7).

[4]肖劲松.普通话中介语的系统成因[J].南方论刊,2007,(4).

[5]刘华卿.邢台地方普通话语言特征分析[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1).

[6]王群生,王彩豫.略论“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6).

[7]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8]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9]武文杰,徐艳.中介语的产生及其应对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07,(4).

[10]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P68).

篇3

摘 要 跆拳道是一项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强身健体的作用,且注重礼仪文化和思想品德修养,使练习者学会尊重、礼让、守纪、忍耐等优秀品质。本文就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进行研究,为培养大学生优秀思想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跆拳道 礼仪文化 思想行为 一、前言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近代起风靡世界各地,是一项集竞技、健身、娱乐于一体,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跆,意为以脚踢;拳,以拳头打击;道,则是代表道行、礼仪修炼的艺术。跆拳道不仅要求练习者学习技术,更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跆拳道可以培养人的热爱祖国、谦虚礼让、坚忍不拔、尊重他人、守时守纪等优秀品质。

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全国各地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全国各高校中也广泛开展跆拳道运动,主要开展形式有跆拳道课、跆拳道训练队、跆拳道俱乐部,颇受大学生欢迎。在上课、训练中将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结合进行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方面会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二、跆拳道礼仪与精神

跆拳道礼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在人的行为上,高尚的、有价值的举动。外在表现形式为敬礼,表达尊重友好;内在表现人的自身修养。谦虚的语言、友好的态度、好学的作风是跆拳道的重要礼仪。练习跆拳道要做到“讲礼貌、重礼仪,尊敬师长、团结互助,谦虚友好、遵纪守法”。练习者在学习技术之前,首先要学习跆拳道礼仪知识,只有懂得并严格遵循跆拳道礼仪,才能练好跆拳道,从而达到更高层次。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精神,“以礼始”即练习者首先要向国旗敬礼,然后向教练致鞠躬礼,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师长的尊敬;训练比赛前,双方要互相敬礼,表达尊重。“以礼终”即训练比赛结束后,向对手、对方教练、本方教练致鞠躬礼,表示尊重、友好和感谢。跆拳道礼仪的作用在于提高练习者的道德修养,磨练其意志品质,使练习者能够始终在礼仪规范下学习跆拳道技能。

跆拳道精神主要体现在隐忍克己、百折不屈。跆拳道练习过程中注重培养练习者坚忍不拔的精神,练习者必须克服自身的弱点,全力以赴积极进取,战胜自己才能达到更高的竞技境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跆拳道的结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广受推崇。“懂礼貌、重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要求,文明礼貌不仅是个人的事,它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一个人无论智力如何高,如果个人修养不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孝、勇、信、忠”等一系列内容也积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培养。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跆拳道教学与训练中的实施情况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礼仪文化,跆拳道亦是如此,因此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具有一致性。一个人呈现在别人面前的最直观印象就是文明礼仪素养。有些人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礼仪教育,连最起码的尊重别人都做不到。跆拳道礼仪中的“尊师重道”有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将跆拳道礼仪教育加入教学和训练中,让学生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强身健体与礼仪规范并重,让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跆拳道礼仪得到传扬。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历年的跆拳道课及跆拳道队训练为例,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第一节课并非讲授跆拳道技术,而是向学生讲授跆拳道礼仪和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真正内涵。

跆拳道课及跆拳道队训练中,都有严格的礼节仪式。学生需穿着统一的跆拳道服装,按要求系好道带,每位学生在上课及训练前都需向国旗和老师敬跆拳道鞠躬礼,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老师的尊敬。两人配合练习时,要互相敬礼,练习结束后也要再次敬礼,以表示友好和尊重。练习过程中出现动作不到位、气势不够等情况,教师示意后要行礼以表示歉意,目的是让学生的练习动作到位,减少伤害。教师讲解时,不得随意打断讲话,如有问题需行礼鞠躬,得到许可后方可提问问题,得到回到后行礼并说“谢谢”。对抗比赛中,每局开始前双方要敬礼,以表示尊重;如果对判罚有异议,需先向裁判敬礼后再有礼貌的向裁判提出质疑;比赛结束,双方需敬礼,并向对方教练敬礼、握手。上课或训练结束后将跆拳道器材整理归位,所有学生在教师指挥下整理队形,行跆拳道鞠躬礼后离开跆拳道场地。大家一起发声、出招、用力,互相配合,互助友爱,从一定意义上说,跆拳道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四、跆拳道礼仪对大学思想行为的影响

通过在大学生跆拳道课和训练中实施礼仪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跆拳道礼仪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致,可以说跆拳道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一)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文明礼貌培养

跆拳道课或者训练中,要求跆拳道练习者举止端庄,有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队友。训练中队友之间比赛前后都要行礼,以表示友好和尊重。往往大学教育中注重社会规范,而对日常礼仪教育缺失,跆拳道礼仪教育恰巧对此进行了有效补充。从实际效果来看,接受跆拳道礼仪文化教育前后学生的表现有较大变化,言谈举止更符合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气质。 (二)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跆拳道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必定不是轻松的,跆拳道练习是循序渐进的,只有练习到一定程度才能向更高级别晋升,每一级的锻炼都是需要付出百分百的汗水才能实现。在面对困难时,可能会有放弃和逃避的想法,此时练习者一定要以坚韧不屈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战胜自己心中的畏难情绪,迎难而上。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后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也一定会受益匪浅。

大学生无论在校学习期间,还是今后走向社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迅速、准确的做出反应。相反如果缺乏好的心理素质,遇到问题时容易导致思维混乱,无法解决问题。练习跆拳道可以锻炼人的心理素质,因为在跆拳道对抗比赛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练习者处变不惊,放松自己,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运用正确的技战术以打败对手。 (三)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交际,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往往可以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一个具备较高修养的人更容易被别人认同,更能够在社会活动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跆拳道练习过程中,沟通交流非常重要,一个人闷头练习是无法得到提高的,这就要求练习者学会与教练、队友交流,发现自身问题及时改进。沟通交流必须严格遵守跆拳道礼仪要求,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大学生在练习跆拳道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了跆拳道礼仪的精髓,就可以为建立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古人曾经就提出过“修身养性”,现在我国也应把思想品德、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跆拳道教学、训练中要求必须遵守礼仪,因为跆拳道对抗是非常激烈的,故必须以礼为先,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进攻争取胜利。在这个过程中,练习者身心得到升华,从而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五、结束语

跆拳道既是一种格斗技术,更是锻炼个人修为的方法。跆拳道礼仪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相结合,对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大学跆拳道教学中将技术学习与礼仪教育并重,缺一不可。对于当代大学生,应该大力发展礼仪教育,让专业知识学习、强身健体与礼仪规范齐头并进,能够更迅速融入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燕.浅析跆拳道的礼仪与精神[J].体育世界.2012.4:102-103.

[2] 魏箐河.试论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耦合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2(26):243-244.

[3] 任晓凤.跆拳道礼仪内涵及其价值[J].中州体育.2012.2:13.

篇4

【关键词】4~5岁儿童;数学能力;执行功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2-0038-05

本研究所说的数学能力主要是指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1〕Baroody(1986)认为,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包括非正式数学能力和正式数学能力。非正式数学能力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之外儿童获得和发展的数学能力,儿童可通过自身具有的数学学习生物倾向性(如数字感)以及与周围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积极建构这种能力,包括数数、数字比较、简单运算、数概念掌握等四种能力。正式数学能力是指儿童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获得和发展的数学能力,包括数字读写、掌握数字事实、掌握运算技能、理解数学概念等四种能力。有研究表明,儿童在幼儿园时期所获得和发展的数学能力可显著预测其正式入学后的数学学习水平。〔2〕

近年来,有大量研究发现,儿童的数学能力和执行功能存在显著相关。〔3〕Caron发现,儿童4岁时的执行功能水平可显著预测其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能力,〔4〕Mark 和Elizabeth等人的研究也证实执行功能和数学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5〕这表明执行功能是影响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简称EF)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对一般认知过程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它有特定的生理基础,即大脑前额叶及其边缘地带。执行功能主要包括认知的灵活性、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三部分。

此外,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下简称“家庭SES”)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6〕对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影响尤为显著。〔7〕研究发现,贫困家庭儿童与普通家庭儿童大脑的海马体和前额叶差异明显。〔8〕大脑前额叶区是个体调节、控制自身的主要脑区,执行功能是该区的主要功能之一。儿童早期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可能会通过影响大脑的某些结构而影响儿童早期的数学能力。本研究拟通过实证方法考察4~5岁儿童家庭SES、执行功能及其数学能力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鉴于有大量研究已证实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9〕本研究将年龄作为协变量加以控制,研究的理论模型见图1。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市以及肇庆市广宁县3地60所幼儿园中各随机抽取一个中班(年龄主要为4~5岁),再按1∶1的男女比例随机抽取1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共抽取了600名儿童。经筛选,最终获得有效样本471名,其中男孩241名,女孩230名。总体样本的平均年龄为60.94±4.99个月,男孩平均年龄是61.54±4.57个月,女孩平均年龄是60.31±5.33个月。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家庭SES调查问卷》、谢如山的《学童数学成就测验量表》〔10〕以及由Cameron等人设计的《头―脚―膝―肩》(Head-Toes-Knee-

Shoulde,简称HTKS)为研究工具,〔11〕对执行功能在家庭SES对4~5岁儿童数学能力发展影响中的作用展开研究。研究者首先向样本儿童的家长发放《家庭SES调查问卷》,然后运用《学童数学成就测试》和《头―脚―膝―肩》两个测量工具以一对一的测验方法由测试者对儿童施测。测试数据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SES、数学能力以及执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将样本儿童《家庭SES调查问卷》得分从高到低加以排列,以总得分前后27%为临界点,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27%的分组法是一种分析测验鉴别度的方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若分数值呈正态分布,以27%为分组临界点所获得的鉴别度可靠性最大。根据这一分析方法,本研究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得分在15分以下的儿童划为低分组,得分在25分以上的儿童划为高分组,15分至25分之间的儿童划为中分组。

以性别(男孩、女孩)、年龄(4岁、5岁)以及家庭SES(低、中、高)榉肿楸淞浚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统计分析发现:(1)不同性别儿童的数学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男孩的数学得分显著高于女孩;但不同性别儿童的执行功能不存在显著差异,男孩的执行功能得分虽高于女孩,但不显著。(2)不同年龄儿童的数学能力存在显著差异,5岁儿童的数学能力显著高于4岁儿童的数学能力; 不同年龄儿童的执行功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5岁儿童的执行功能显著高于4岁儿童的执行功能。(3)虽然不同性别儿童的数学能力和不同年龄儿童的数学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但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儿童的性别和年龄与其数学能力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4)不同家庭SES的儿童数学测试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家庭SES高分组的儿童得分显著高于中分组和低分组儿童。此外,不同家庭SES的儿童在执行功能得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家庭SES高分组儿童的执行功能得分显著高于中分组和低分组,中分组又显著高于低分组。

考虑到年龄对数学能力和执行功能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年龄为协变量,以零阶偏相关分析法进一步探讨家庭SES、执行功能与4~5岁儿童数学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见表2)。在未控制年龄的情况下,儿童的数学能力和执行功能以及家庭SES均存在显著相关,儿童的执行功能和家庭SES也存在显著相关。控制年龄之后发现,儿童的数学能力和执行功能、儿童的数学能力和家庭SES以及儿童的执行功能和家庭SES仍存在显著相关性。

(二)执行功能在家庭SES与4~5岁儿童数学能力发展中的影响作用检验

本研究采取Baron和Kenny(1986)研制的逐步检验法检验执行功能在家庭SES与4~5岁儿童数学能力发展中的影响作用,结果见图2。

具体检验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将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以家庭SES为自变量,以儿童数学能力l展为因变量,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得到家庭SES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的总体效应,即路径c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β=0.285,p

第二步:以家庭SES为自变量,以儿童执行功能为因变量,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得到家庭SES对执行功能水平的直接效应,即路径a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β=0.349,p

第三步:以家庭SES和执行功能为自变量,以儿童数学能力发展为因变量,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在控制了家庭SES的影响以后,得到执行功能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直接效果即路径b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β=0.462,p

统计结果显示,执行功能中介效应为0.16(a×b),占家庭SES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影响总效应的56.14%(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值)。这表明家庭SES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家庭SES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得以实现。

三、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执行功能在家庭SES对4~5岁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2〕一般来说,家庭SES较低的儿童可能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降低,进而影响其计划能力以及数学任务的完成能力。此外,儿童在面对数学任务时,母亲提供的情境性支持也会影响儿童执行功能的表现。有研究发现,儿童22个月时所接受的母亲提供的情境性支持(包括母亲的敏捷性、参与性、敏感性、接纳性、合作性、有效性、是否能遵从儿童领导以及是否能根据儿童的状态提供支持物)能够解释儿童在22个月到33个月时执行功能变异率的6%。〔13〕个体在完成数学任务时,往往需要执行功能的高度参与,而家庭SES较高的母亲更可能为儿童提供及时、敏捷和有效的情境性支持,促进儿童执行功能潜质的发挥,进而提高儿童数学任务完成的质量。

Kimberly(2013)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指导的数量和质量都要多于数学能力发展指导。而且,由于学前期对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没有硬性要求,大部分家长很少会直接对儿童进行数学学习的指导,但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大多依赖于父母所提供的数学学习环境。正因如此,儿童数学的学习更加依赖执行功能潜能的发挥。所以,虽然家庭SES会对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但需要通过儿童的执行功能才能产生作用。

(二)教育建议

一方面,鉴于执行功能的可训练性,建议教育者通过对儿童执行功能的训练减少因家庭社会经济处境不利可能导致的儿童发展差异。一般来说,执行功能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个体的成熟以及人为的干预训练。虽然有研究表明执行功能的发展受基因影响更大,但是大量的干预研究表明执行功能也可通过教育性干预措施得以提高,例如有研究发现家庭SES处境不利儿童在获得干预之后进步明显。〔14〕

另一方面,可通过改善处境不利儿童的家庭处境,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关注处境不利儿童,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让更多家庭SES较低的儿童有机会利用这些活动资源。此外,政府还应为家庭SES较低的家长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其就业和再就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文化素养,改变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文萍.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JORDAN N C,KAPPLAN D,RAMINENI C,et al. Early math matters:Kindergarten number competence and later mathematics outcome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45(3):850-867.

〔3〕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数学认知障碍的执行功能解释〔J〕.数学教育学报,2007,19(7):57-60.

〔4〕CARON A C,VERENA E,LIANNE J. Preschool executive function predicts early mathematics achievement〔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0,46(5):1176-1191.

〔5〕ASHCRAFTM H, KIRK E P.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orking memory,math anxiety,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01,130(2):224-237.

〔6〕NESBITT K T,BAKER-WARD L,WILLOUGHBY M T.Executive function mediates socio-econom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early academic achievement〔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3,28(4):774-783.

〔7〕SKWARCHUK S L,SMITH B L.Home numeracy experiences and children’s math performance in the early school years〔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2009,(41):55-66.

〔8〕ALLA K.F人家的孩子,大脑发育也会落后〔EB/OL〕.〔2016-05-06〕.http://

〔9〕康丹,周欣,田丽丽,等.《早期儿童数学能力测试(中文版)》对上海市5~6岁儿童的适用性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622(6):39-45.

〔10〕谢如山.学童数学成就测验指导手册〔M〕.新北:心理出版社,2014:7.

〔11〕MCCLELLAND M M,CAMERON C E,DUNCAN R, et al. Predictors of early growth in academic achievement:The head-toes-knees-shoulders task〔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4,(5):599.

〔12〕DILWORTH-BART J E.Does executive function mediate SES and home quality associations with academic readines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2,(27):416-425.

篇5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工程实用性非常强的基础课程,它在经济、管理以及系统分析与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因此,《应用统计学》课程已成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3]然而,对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尤其是部分高等院校要求对《应用统计学》采用双语教学后,《应用统计学》以其知识点多、公式多、推理过程复杂等特点,给《应用统计学》的课堂教学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在总结归纳现有的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我校《应用统计学》课程小组提出了自助式的统计学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对自助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和特点进行阐述。

1 自助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自助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中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4]为基础,在教员对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教学引导的基础上,以学员为中心,进行统计学的学习、教学、评价和质量控制,达到使学员理解统计学知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工程应用的目的。

1.1 自助式学习

应用统计学具有知识点多、公式多等特点,在教学中若将所有的公式都进行推导,则难以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自助式学习则是要求教员在讲述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由学员依据基本原理进行相关公式的推导。如在非参本文由收集整理数检验一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是“秩”,学员只要掌握了“秩”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则就可比较容易的采用与参数检验类似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方法,[5]完成相关公式的推导。如对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计算,[6]只需将pearson相关系数中的定量数据用两个变量的秩替换,即可得出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其他相关公式都是以此为基础得出的。

自助式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学员只要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则可以通过基本的代数学知识,比较容易的完成相关公式的推导,而不需要记忆复杂的数学公式,从而降低学习的枯燥性。

1.2 自助式教学

自助式教学即是在教员讲述统计学基本原理和使用技巧的基础上,由学员自修完成统计学软件的学习。要求学员在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的描述、解释,以及相关的统计推断工作。《应用统计学》对管理工程、系统工程等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而言,教学与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上。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统计学原理的说明;另一方面要注重向学员分析、讲述统计学中不同方法的使用环境、使用要求,并且适当地通过管理、工程等中的案例讲述统计学的应用。辅助统计学应用的最为有效的工具是统计学的相关数学软件,如spss、matlab、r等。[7]spss以其简洁直观的操作界面受到各行各业人员的青睐,目前全球已有近30万用户,是最受欢迎的统计软件之一。所以,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对统计学软件使用方法的说明,增加学员对软件输出结果的判读能力。

自助式教学的优点在于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技巧,通过自助式教学,学员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统计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在教员的指导下完成统计学软件使用的学习,从而为以后统计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1.3 自助式评价

自助式评价是变教员的作业分析、课堂讲述为以学员为主进行统计学习题和案例的分析,使其掌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自助式评价主要有如下两种方法:(1)基于软件的自助式评价,即对于课后的习题,要求学员采用手动求解和软件求解两种方法完成习题计算,然后对两种结果进行比对,若结果不正确,则分析错误的原因。(2)基于小组的自助式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学员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由小组集体收集相关的统计分析案例或者教员给出统计分析案例,组内的成员则通过讨论完成案例的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启发,完成案例的分析。最后,由部分小组对其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对全体学员进行讲解。

自助式评价的优点在于,学员可以通过主动的分析问题,明确自身对统计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学习的不足。另一方面,自助式评价可以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可以提高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员的主动参与性,[1]并且增加学员对统计学方法的统计实践分析能力。[3]

1.4 自助式质量控制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而言,统计学的教学是一个“过程”,服务的对象是授课的学员,其产品是统计学的教学成果,教学成果的质量水平是由其教学过程决定的。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员能理解、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员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能力、注重学员的课堂和习题反应。自助式质量控制,就是要求学员主动的通过调查问卷、阶段小测验、阶段学习报告、课后习题等途径收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向教员反馈。而教员则需要通过集中讲述、课后答疑等形式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确保及时解决学员的疑虑、理解中存在的偏差,保证教学的质量。

自助式质量控制的优点在于可实现对统计学教学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学员掌握教学内容。

2 自助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课程教学小组的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学员的调查反馈,我们认为自助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将该方法与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时,可以使得学员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统计学知识。但运用自助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如下问题。

转贴于

2.1 要注重教员的引导作用

自助式教学强调学员参与教学,强调学员自助学习、推理。但并不等价于要求学员自学。在自助式教学过程中,教员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员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引导学员掌握统计学的使用方法,并且要通过质量控制,收集和分析学员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2.2 要注重在理解中学习

统计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记住公式不等于学会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的学习在于要求学员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技巧,因此,自助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强调通过学员的自助式学习,使学员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技巧。

2.3 要注重学员的反馈

在自助式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采用相关的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并及时给予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篇6

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本科生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并不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的数理分析能力,而更需要他们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扩招使学生的就业压力空前的大,要求学校的办学方向和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主。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和社会调查的日趋成熟,很多用人单位也非常看重应聘者对统计分析和统计软件的掌握程度。

笔者长期担任《社会统计学》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为文科生,数学基础差,课程负担重,如何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尤其是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后学以致用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当前社会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一本高质量的《社会统计学》教材,既需要像数理统计一样,讲清讲透基础统计学原理和知识,又要明晰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阐释清楚与其他应用统计学的区别。而当前的《社会统计学》主流教材,都存在侧重于其中一方,能够做到两方面兼顾得很好的教材几乎没有。如目前高校使用量较大的教材有卢淑华的《社会统计学》,偏重于数理统计的理论推导,蒋萍的《社会统计学》尽管对研究对象有清晰的定位,但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依托教材,对与统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逐一进行介绍,对涉及到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推导。因此,当前社会统计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尽快编撰一本如何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问题研究或者实践中去的优秀教材。

(二)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不少院校的社会统计学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两块,一是外聘数理统计学的教师教授《社会统计学》课程,这些老师上课更多的偏重理论讲解和推导,让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统计学知识。由于他们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文科专业不熟悉,课堂讲解中不能结合专业领域内的社会调查和案例来分析讲解。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压力大,觉得枯燥无味,在面对社会现象时不知道怎么利用所学统计学知识分析和阐释社会现象。二是社会学专业背景老师讲授《社会统计学》,这些老师由于没有系统接受过数理统计学的训练,对于统计学的数理部分往往一知半解或者干脆略过,教学中更多的偏重例题分析和软件的使用。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社会统计学的学生多为文科生,在进入大学前,就是因为对数学等学科的害怕才选择报考文科专业。而统计学需要一定的概率论和微积分等数学基础,所以学生一看到社会统计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就头疼,认为自己很难学好,产生先入为主的畏难心理,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动力,提不起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放弃统计学的学习。学生认识不到社会统计学与其它应用统计学相比,有其自身特点:研究对象为人类行为、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所需具备的数理知识要求相对较低,更侧重于对统计结果的理解和解释;社会统计中收集到的资料,往往很多是低层次的变量,如定类、定序变量。因此,定类、定序变量统计分析在社会统计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讨论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列联表、列联强度,相关关系的测量是学习的重点。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改进措施

(一)统计思维改进法

1、统计无用论向统计实用论的转变

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定量分析工具,是社会科学科学性的实现工具,尤其是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加强和规范化,近些年高级统计学的发展,统计学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好统计学对于本科生考研或者将来从事学术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尤其是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专业的考研,社会统计学是必考科目,也是导师特别看重的学生必备能力之一。二是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现在很多企业、调查公司等在招聘的时候非常看重应聘者统计学的知识和能力,熟练掌握和应用EXCEL、SPSS、STATA、SAS等统计分析软件,可以极大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筹码。

2、教学过程中的定量思维与定性思维的结合

社会统计学作为定量分析工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所以统计学中有大量的公式和推导过程。作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在讲清楚原理和推导过程的同时,需要根据文科学生的特点,用定性的话语和思维解释清楚来龙去脉。

例如对于标准分的理解,卢淑华是这样解释的:“标准分Z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均值为基点,以标准差σ为量度单位,计算x取值距离标准差的距离,以便进行不同的μ和σ之间进行比较。”不同的变量一般有不同的均值和标准差,统计上,不同的均值和标准差是不能互相比较的。例如甲乙两名学生在两个不同的班级考了同一门《社会统计学》课程,他们的成绩如下:甲同学考了80分,乙同学考了90分。已知甲班《社会统计学》的平均成绩是70分,标准差是10分;乙班《社会统计学》的平均成绩是70分,标准差是20分。请问甲乙同学在本班中谁的成绩更好?通过标准分计算,两者的标准分都是1,说明两名同学在班级的成绩排名是一样的。经过定性的案例分析讲解,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曾经一度在高考中引入标准分的原因了,以使不同考区的学生以相对公平的分数被录取。

3、数理思维向理解思维的转变

实质上,学习统计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统计思维的过程,而不只是公式的简单套用和通常的数字计算。统计学有严格的前提假设和适用变量层次,是一门量化分析工具,我们在实际运用中,不能为了分析或者所谓的科学性而滥用统计方法,用统计数字代替科学推理,犯了社会学家邓肯(Duncan)所说的统计至上主义(statisticism)。统计数字会撒谎,正如桑普拉斯所说:“统计未必能够揭示真实,有时候还可能成为假象的帮凶。”因此对于统计学的学习,除了养成良好的统计思维外,还需要我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规范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对统计方法的甄别使用和统计结果的合理解释。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更看重的是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社会中的现象。正如我们学会游泳前不一定要了解动力学的知识,会使用计算机不一定要先懂得编程一样,理解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结果比知道计算机如何计算重要得多。

例如学生对于假设检验的原理很难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思路。在航天火箭发射前,没有任何人能够事先证明火箭发射是安全的,人们最多只能说,用现有手段没有发现问题。但是,只要发现一个影响安全发射的问题,那就不能发射。这说明,企图肯定什么事情很难,而否定却要相对容易得多。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都是在否定中发展的,这也是假设检验背后的哲学。假定原假设火箭发射是安全的,即使通过研究假设也无法否定原假设,也不能说明原假设是正确的,就像用一两个仪器没有发现火箭有问题还远不能证明火箭是安全的,但是只要在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出现了小概率事件,我们就认为原假设不成立,那么航天火箭就不能发射。

(二)统计应用推动法

1、开展课外调查活动

引入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为流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来开展课外调研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和确定实践课题,成立以6―7人为一组的若干个项目小组,并选出各组组长。当然,研究课题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如大学生校园恋爱观的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学习时间调查、学习成绩调查、课余活动、生活习惯、自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热门现象,如独生子女价值观、二孩生育行为、观念,贫困人口认定与帮扶等调查。让学生通过利用所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科学选题、做好研究设计、设计问卷、选择合适的抽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来学习和使用统计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实训基地、实习经费的限制所带来的不便,而且这种调查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入手,易于激发其兴趣,并且有助于加深对统计学原理的理解,明白统计学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使用统计软件法

有针对性的将Excel、SPSS、STATA,SAS等统计应用软件作为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实训内容。在课堂讲授时,可以教会学生使用Excel函数、Excel图表与图形以及Excel数据透视表来处理常用的统计数据。有条件的话可以安排在计算机房上课或者安排一定量的学时让学生在计算机房上机操作SPSS等软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软件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

3、加强社会统计学的实习实践

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市场调研公司、市场咨询公司、专业的调查机构、相关企业建立协作和参与机制。让学生学会如何开展调查、如何获取资料、如果统计分析资料,所获取的统计分析数据是如何指导工厂、企业等单位的生产运作的。例如:学生通过参与公司的市场调查,了解公司的产品是如何定位顾客、细分市场的;参观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的日常统计和上报统计报表,了解政府统计是如何进行的;学生参与各社区或者街道的贫困人口统计、人口普查等调查。

(三)统计课程革新法

1、建立完善的社会研究课程体系

社会研究课程体系是指教授学生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各种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与创新性研究的一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尽管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这几门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开设,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导致有些内容重复,例如抽样调查,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中都会涉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例如“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分别在不同学期开设。建议高校开设课程进行改革,由固定的老师来讲授社会统计研究课程体系,将“社会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应用”整合为一门课程,并合理设置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课时。

2、建立社会统计学案例库,试题库

可以从各类教材和国外统计学中收集案例和试题,建立案例库和试题库,国外的教材在深入浅出的讲解统计学知识上做得很好,例如布莱洛克的《社会统计学》,萨尔金德的《爱上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可以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了解统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教学的成效,增强学生的统计运用能力。

篇7

现代统计学创立于17世纪的欧洲,于20世纪初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入快速发展期。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它能够帮助人类正确分析所占有的信息,从而逐步认识数量化的客观世界,在各领域科学研究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我国卫生部科教司于1983年编印的《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汇编(第一辑)》中已将医学统计学列为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课程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研究生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医学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方法,研究医学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本文由收集整理析方法的学科,是统计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理论基础较为抽象、深奥。而在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大多数医学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学时有限,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加之不同院校、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医学统计学教学参差不齐,使得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医学生面对抽象的统计学理论、复杂的统计学计算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教学的逐步开展,更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枯燥、抽象、难懂,导致自信心不足,极大影响了学习积极性,使得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2.传统医学统计学教学重点难以突出。医学统计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统计设计原则和思维方法,并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因此,医学统计学教学重点应该是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用途、统计学处理结果的正确分析及科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而目前医学统计学理论课教学内容陈旧、手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多局限于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介绍和典型实例的验证,主要教学内容突出体现在公式意义、计算过程等内容的讲解,对统计学方法体系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医学统计学就是数学、就是计算,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统计公式的记忆、结果的精确计算等方面,忽略了统计方法选择、结果解释与评价等统计学的核心内容。

二、spss统计软件的优势

spss全称为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统计软件包之一,在自然、社会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在统计学理论及实践教学中拥有明显的优势。

1.软件操作方式简便。spss统计软件包采用菜单加对话框的操作方式,多数情况下无需使用专用的程序语言,界面设置较为人性化,只需通过鼠标点击即可完成统计分析,更易被非专业人员掌握。其结果输出形式简洁,可读性强,能够通过激活文本、统计图、统计表等编辑器进行编辑,也可直接导出至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系统使用。

2.数据处理功能强大。spss统计软件包可以直接读取spss、excel、dbase、ascii、access、foxpro、sas等数据文件;能够对数据进行名称、类型、结构等修改,变量变换方式全面;可以合并不同数据库生成新的数据文件;数据库保存、导出形式多样。软件处理数据量大,可以满足各种科研、教学数据分析的需要,并能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

3.统计分析方法全面。spss统计软件包通过不断的版本升级,增加新的统计分析模块,完善统计分析功能。目前,spss除具有描述性统计、单变量分析、非参数检验、统计图形绘制与编辑等常规统计学分析功能外,还拥有多元相关与回归、logistic回归、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生存分析、分类树、时间序列分析等完善的多因素统计分析功能,上述功能均可通过菜单实现。对于如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部分菜单中未提供的统计功能,则可以利用简单的编程予以实现,进一步增强了软件的适用性,使spss软件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更加灵活高效。

三、spss软件融入传统医学统计学教学体会

1.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为spss软件进入医学统计学课堂提供了硬件支持。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依靠各种现代化的媒体设备,使传统静态的理论课教学形式动态化,极大地提高了课堂上信息的占有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医学统计学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统计软件教学提供了技术平台,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链接灵活调用统计软件参与数据分析,使现代化的计算分析工具与传统的统计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统计理论及方法如何在专业领域中应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spss软件与医学统计学教学同步进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相互补充,突出了教学重点。一般情况下,spss统计软件常常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研究生或本科生中开设,这容易使软件课教学脱离了统计学基础而成为单纯的软件使用说明,很难使学生对软件有更深入的理解,结果学生在日常使用统计软件时,难免会出现虽然能操作但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统计方法错误这一现象。将spss统计软件引入医学统计学理论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繁杂的公式记忆和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其注意力转移到对统计学方法的理解和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判断上,充分体会到统计学解决问题后所带来的快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医学统计学理论、方法的学习也可以提升学生对spss软件各种分析功能的认识,实现不同功能的及时比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不同分析方法对统计资料的要求,有效避免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篇8

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学习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应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培养适合21世纪所需要人才的教学体系.医药院校的数学应以应用为主要目的,应改变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为目的的方式,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讲解数理统计学概念、思考方法、形成及应用背景等,引导学生思考数理统计学的思维特征,理解数理统计学思想,引导学生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好和用好医药数理统计学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而是要促使学生在学习数理统计学的时候改变思维模式,使学生从医药学的形象思维模式向数理统计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断模式转变,并结合教材中例题的讲解、学生自身实例资料的分析及作业的批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统计符号及公式等.

2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突出实用性,适当地减少或减弱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以直观、趣味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把概率论作为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加以介绍.在假设检验部分注意阐述数理统计方法的思想、应用的背景及应用中所需的条件,重点讲解假设检验应该如何选取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如何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在参数估计部分着重地讲解参数估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合理性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区间估计中置信区间的理解及单侧置信限在应用中的意义等;在方差分析部分讲清楚引进方差分析的意义、假设检验的方法对多个总体进行多次t检验时的缺点、方差分析应用的条件及合理解释检验结果等;在回归分析部分注意阐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回归方程的理论意义及对回归方程结果在应用中的解释等.目前SPSS软件是国际医学论文中应用最广泛的统计软件[2],国内的大部分医学期刊也要求论文数据统计分析要应用统计软件处理,统计检验结果要用P值来表示,更要求学生了解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做到正确使用统计软件.新晨

3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教学大纲要求把大量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讲授完毕,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结果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统计计算上,很难有时间去深入分析统计结果.互动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在加强课堂讨论的同时,由教员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可正确选择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医药学科学研究和医药工作中的实际问题[3].为了避免学生滥用及错用统计方法,教师要重点讲清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特点.在考试方法上亦采用开卷考试,使学生不再花大量时间去推敲和死记那些复杂的公式,不再难于分清和理解符号及公式.通过几年来的改革实践,发现上述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理统计学的内容在医药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定远.医药数理统计方法[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

篇9

一、目前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观念无法与时俱进

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而目前很多学校非统计专业的教师往往只是孤立地看待统计学,对于统计学在建立学生完整知识和能力体系两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校对于统计学研究和教学资源的投入不足,以及教师对统计学教学热情不高的现象。

2“.重知识,轻能力”和“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仍然十分严重

在这种观念下,学校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而学生的统计思维和能力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学中缺少了实践环节的支撑,教与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被有效调动起来。

3.教学内容综合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严重不足

目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统计研究领域的拓展使统计学理论和实践本身有了很快的发展,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统计学在其他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目前教材内容往往不变,陈旧的内容缺少学科的交融。

4.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不足

传统“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教学的方法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差。教学案例基本上是重复其他教材上的例子,严重缺乏时效性,即使举例也是经过处理的简化例子,与当前的经济生活差距很大。而统计学中的教学重点又要求有很强的时效性,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案例使学生很难有学习热情,学到的知识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去,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2)教师偏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忽视了理论的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培养,对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往往不够重视,从而造成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满意。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不能熟练地使用统计这一基础手段进行分析,使统计学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法上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特别是在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上都缺少有效手段。

(3)单一的教学形式严重制约着教学效果。在目前学校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基本采用案例讲解法,但未与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实验相结合,导致教学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虽然计算机已相当普及,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足和学校计算机环境建设上的滞后,导致统计软件在统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远远不够,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差较远。

(4)考核手段落后,教学效果评价动力不足。统计课一直沿用期终闭卷笔试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与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质量。但是这种考核手段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在全面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缺陷。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基本靠死记硬背学习统计学,没有从本质上抓住统计学的知识精髓,没有形成灵活运用知识和分析方法的能力。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缺乏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理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的结合更加紧密,统计学更加重视应用性研究

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来自于实质性学科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与经济学、哲学和数学等并列的一级学科的发展趋势。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相交的,统计学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的发展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研究将会沿袭这种发展模式,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统计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统计学教育改革应该关注的问题。

2.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紧密结合,为统计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统计所涉及的复杂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统计软件的发展使各种统计方法有了高速计算的支撑手段,其他专业的工作者也可以凭借统计软件进行各类现实问题的数据分析,而不必对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计算变得简便、准确,同时也使教学由抽象繁琐变得生动、轻松。所以说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的使用对统计学发展是一场革命,现代统计学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统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统计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统计学教学重要的不是只帮助学生了解统计方法的数学细节和数学证明,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向着重提升学生统计素质和统计分析能力转变。其中学生的统计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处理能力,二是调查研究能力。

2.教学内容

教材是统计学教学的基础,在统计学教改中尤其要重视教材的改革。教材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其一,在教材中,除了包括原有的基础理论和案例以外,还需要增加一些在经济社会分析中具有清晰应用前景的统计理论与方法,以及统计学最新进展的内容。其二,要加强与其他实质性学科的相互融合,增加应用实例以及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其三,要加强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教材中需要增加计算机的案例与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的技能。其四,重视统计学案例库的建立。案例教学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而案例库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其五,应选择容易理解、与

实践衔接密切的教材,或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精髓,对于课下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提供帮助。其六,加强科研攻关,更好地开展“统计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对多媒体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了解并熟悉多媒体教学特点、功能及主要目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总结等部分。加入实际的案例,讲究图像色彩和动态效果,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有利于师生之间知识交流。

3.教学方式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交流经验。这样使教师们看问题的视角更开阔,理论研究深化了,形成一批有益的教学成果。同时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讲课技能。

增加启发性教学的比重,要教会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统计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够通过演绎和归纳的方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多采用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通过问答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教与学共鸣。

(3)建立统计学习题库。习题库根据教材各章的内容,以标准化的单项选择题为主,判断题和应用题为辅,使学生在学习完每章课程之后,能自行了解对所学部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应提供练习题的详细解答,给教师提供方便,也可以供学生参考。

(4)改进考核方式,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一方面,改进原来单一的闭卷笔考方式,采用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计算机操作、社会实践与笔试结合的立体式考核方式,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来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考试要与其他相关的专业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写调查报告、大作业或者是社会实践的方式,考查学生在统计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

4.教学手段

(1)加强案例教学的比重和质量。案例教学是一个全方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手段,它在整个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中可以起到主导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学改革可从几个方面加强对案例教学的研究。首先要针对重要的知识点和综合应用的知识设计专门的案例,使案例教学的范围覆盖这些知识点。建立统计学案例分析辅导材料,案例素材的选取与教材每章的内容相对应。其次,加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减轻学生进行复杂计算的压力,让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案例的分析上,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最后,教师可以选用案例在课堂上讲授,也可以布置给学生作为案例作业,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中统计方法的理解。

(2)加强计算机教学。首先注重统计学教学与统计软件的有机结合。围绕教学大纲,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学生通过统计软件和相关的练习掌握这些知识点。加强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统计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学生的一个最基本技能。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和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其他预测软件的使用,另一方面要通过案例、课外作业、上机考核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软件处理实际问题。

(3)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是顺利进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教师是统计学教学中最重要和最能动的因素,教师的综合素质与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增加了“统计学”课程的深度与难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篇10

关键词:统计学;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5日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掌握理解统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统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统计学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培养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统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开设的必要性

(一)统计学的课程性质要求开展实验教学。统计学作为探索和研究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统计数据搜集、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数据的概括性度量、概率及概率分布、抽样推断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时间数列分析、统计指数和因素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和统计预测与决策等内容。在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应用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处理大量的数据,利用各种统计图形、表及统计模型,探索出数据中内在的数量规律性,这使得统计学需要实验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处理日益复杂、精确的模型,对实际中各领域的问题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

(二)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兴趣。统计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利用统计软件将枯燥、乏味的数据用各种形象、生动的统计图表显示出来,达到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可以结合现实社会经济问题和学生的专业背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统计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统计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实验课让学生将统计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在实验中加深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增强学生运用统计方法的创新意识。统计实验教学一般采用计算机加统计软件包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深入、生动和更全面,还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认知统计应用的实质,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四)可以促进教师统计学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统计学实验教学,可以将统计理论知识和使用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将统计方法、统计软件包、实际数据以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统计学实验教学改变了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工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把统计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应用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统计学实验课程内容设计

统计学课程实验项目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验证型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使用统计基本概念、方法来分析和处理统计数据,可以用于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思想和统计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设计型实验是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等工具实现统计方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思想、方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进行相应实验操作。综合型实验是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统计方法及统计软件等工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自身专业方向进行问题收集、整理资料,利用软件进行具体分析操作,并对计算机输出结果加以解释说明。

(一)验证型实验

1、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实验内容主要有数据排序,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条形图、圆形图、圆环图、箱线图、茎叶图、直方图、折线图和累计折线图等数据的直观显示。

2、统计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实验内容包括计算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值,主要有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如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值,如极大值、极小值、四分位数、标准差(方差)、离散系数等;描述数据分布程度的测度值,如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等。

3、统计数据的参数检验与方差分析。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等。

4、统计数据的相关与回归分析。实验内容主要是利用统计软件绘制变量数据的相关散点图、计算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数据构建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检验,利用回归方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

5、统计数据时间序列分析。实验内容包括时间序列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计算,时间序列定基、环比发展速度的计算,用移动平均法、最小二乘法对时间序列的趋势进行测度等,用季节比率法测度时间序列的季节指数等。

6、统计指数的编制实验。利用平均指标指数的技术公式,根据所给数据资料,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设计型实验。抽样调查设计实验:根据提供的资料,运用统计软件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组织形式的抽样,计算其抽样误差,并对总体参数做出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

(三)综合型实验。根据学生兴趣,制定统计调查方案;完成该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采集的信息录入、整理、分析;写出3,000字以上的统计调查报告,要求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设计

(一)实验课程软件选择。统计学实验课程可以使用的统计软件很多,如SAS、Eviews、EXCEL、SPSS等软件。SAS软件在设计上也是完全针对专业用户进行设计,操作以编程为主,非统计专业人员掌握起来较为困难。Eviews主要运用于经济计量模型的设立、估计、检验和应用等,掌握和熟练使用该软件需要专门的训练和较长时间的摸索。EXCEL提供包括数据管理、描述统计、概率计算、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功能,但是没有直接提供箱线图、茎叶图、无交互作用可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非参数检验、质量控制图等方法。SPSS是应用最广泛的专业统计软件,它的操作界面极为友好,窗口方式展示各种管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功能,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因此,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中采用SPSS软件,就可以满足统计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要求

1、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采取实验与理论课穿行,以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容为基础,在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相应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将理论教学中所学知识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与验证。实验课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实验的指导内容,并进行现场的指导和点评,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实验教学要求。(1)学生要掌握SPSS软件的基本统计分析功能,熟悉SPSS软件的基本操作,利用SPSS软件的基本统计分析功能完成相应问题数据的分析;(2)学生要熟练地掌握SPSS软件统计分析功能的基本结构及对其分析结果的解释,特别是对实际问题统计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释;(3)学生要掌握统计学案例分析。课余时间进行统计案例的设计、资料的收集、讨论,对经济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做成相关的数据分析表,在实验课堂上进行示范、交流和讨论。

3、实验考核方法。统计学课程实验成绩以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实验成绩由实验出勤、实验报告、上机测试三部分组成,具体通过实验报告体现。实验评分采用100分制:实验课考勤10分、实验状况25分、实验调查报告65分。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项目,根据上机操作结果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上应该注明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操作结果及分析、实验体会等项目。实验报告以书面形式提交,评分标准主要根据实验目的是否明确、操作步骤是否完整、实验结果及分析是否合理、实验报告格式是否规范等。

四、结论

实验教学是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利用统计软件,在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对统计数据的处理,使学生可以实现统计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应经济管理需要、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吉春.关于经管类专业开展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