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宁夏;设施农业;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农业规模化、商品化、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是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设施农业也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内容。
一、设施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设施农业”是外来语词汇,在我国也称“工厂化农业”。一般来说,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利用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出适宜的气象环境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生产的集约化农业。具体地说,设施农业是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改善局部环境,为动植物生产及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分、肥料、空气等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使用较少劳动力,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进而达到促使农业生产实现速生、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宁夏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一)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条件。宁夏发展设施农业具有四方面的基础条件:一是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适宜,日照时间长,热量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无梅雨台风,不潮湿,作物病虫害少,土壤、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好,工业污染少,可以发展成为我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和无公害、绿色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二是良好的前期基础条件,宁夏设施农业的种植面积截止2007年已累计发展41.1万亩,比上年增加14.3万亩。三是农业科技研究领域广泛,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四是设施农业主导品种突出,茬口安排灵活多样。
(二)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特点。现在宁夏设施农业表现出突出特点,具体表现为:灌区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设施果树面积成倍增长,中卫市城区、青铜峡市、永宁县和贺兰县在2007年新增面积超过万亩。设施蔬菜和食用菌成为山区节水高效农业和农民增收的亮点。彭阳县建设辣椒拱棚5,000栋,每栋纯收入1,000多元,新建菇棚350座,累计900座,每座纯收入达1万元。设施产值是旱作粮食产值的100倍以上。规模化水平和企业参与程度提高,各市县新建基地多为500亩和1,000亩以上连片基地。
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宁夏各县市设施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瓜果、蔬菜、花卉、林木、食用菌等方面,它不仅拓宽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而且带动了当地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手段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三、宁夏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宁夏设施农业发展较晚,受资金、技术和干旱等条件的制约,设施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相对不足。设施农业特别是日光节能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建设二代日光温室需要资金2万元以上,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再加之银行贷款难,依靠群众自筹建设困难多,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宁夏设施农业的发展。
(二)设施农业科技服务滞后。新技术推广仍处于较低层次,设施农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宁夏地区从事设施农业的技术人才少,专业对口的科技人员缺乏,使一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施农业在本区得不到发展。
(三)产品结构单一。宁夏设施农业主要还是以大路菜为主栽品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食用菌、花卉、药材等没有发展,设施农业效益还不高。由于自动化和智能化高科技的应用,栽培环境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使农业产品现代化生产成为现实。目前,宁夏现有的现代农业设施除银川市近郊外,一般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的简易保护性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耐久性差,一些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环境调控设备尚处在初级阶段。
(四)设施农业布局分散,发展缓慢,难以形成大的产业。总体上看,宁夏的设施农业布局呈现相对集中的局面,但具体到每一个生产小区,则表现为生产规模偏小,且分散,影响了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发挥。近年来,有关部门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各市县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积极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建设。如青铜峡市对每座温室占用土地每亩给予500元的补贴,吸引和鼓励农户加强设施的规模化建设。
(五)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科学技术推广不够深入。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那些从来未上过学或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大部分都是粮农转菜农,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加之各级领导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不够,特别是懂技术、懂生产的行政干部不多,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推广科学技术不够深入,也没有在栽培技术上进行系统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四、加快宁夏设施农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近年来,宁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据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2,760元,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所以,加快宁夏设施农业发展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设施蔬菜、果树、花卉、食用菌多样化发展。发挥区位和季节优势,选准优势品种,明确目标市场,安排好季节茬口,坚持“冬季北上”、“夏季南下”发展战略,发展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大中棚、小拱棚为辅的多种设施栽培形式。冬春日光温室生产瞄准宁夏同纬度和高纬省区及外蒙、独联体等国家冬春季市场,早春小拱棚、夏秋大中棚瞄准我国南方、港澳、东南亚夏季市场,扩大设施优势主导产品市场份额,实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全年增收。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推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储藏、分选、净洁、加工和包装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设施农业扩张规模,提高效益,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二)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是引黄灌区和山区重点县设施农业的发展,使之与节水农业和高效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引黄灌区以日光温室为主,大中棚、小拱棚生产为辅,南部山区以大中棚、小拱棚为主,日光温室生产为辅,优先发展高效益的设施农业;三是蔬菜以番茄等茄果类,西瓜、甜瓜为主导产品,果树以葡萄、油桃、桃、李、杏、草莓为主导产品,花卉以鲜切花、盆花为主导产品;食用菌以双抱菇、平菇等为主导产品,瞄准区外市场,选准适销对路的品种,紧紧依靠科技,培育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设施农业建设涉及面广、范围大,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保证设施农业建设有序发展。各地成立设施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将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围绕确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严格目标管理,完善工作措施,抓好任务落实,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在土地调整、征用、项目申报、资金的协调和发放工作中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业务技术部门切实搞好技术指导、物资供应,促使农民种植技术不断提高。
同时,要重点组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管理者对新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加强对设施农业生产者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设施种养技术、管理技术,真正成为设施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指导和帮助农民依靠科技力量来发展设施农业。
(四)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设施农业对地区经济条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如果没有一定的投入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生产水平,同时引导农民、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温棚、科学种植的积极性;要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把争取国家支持、农民投资、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投资主渠道作用,采取国家投入、财政贴息贷款、引进资金、农民自筹等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
[2]胡跃高,《农业总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篇2
(一)湖州发展品质农业的必要性
在湖州农业发展水平依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情况下,湖州提出发展品质农业的战略有其主客观原因。首先,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受国内、国外农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中国农业总产值已经低于全国GDP的10%,并且这个比例会越来越低。占全国人口近50%的中国农民与国外粮食大鳄争抢这不到10%的蛋糕,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出口市场则由于越来越严格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而使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消费理念也发生变化,更注重消费的质量。刘易斯拐点到来导致的农业劳动力短缺,加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持续。而中国近年来农产品质量问题的频繁爆发,各种动物疾病的传播,农村水、土壤、空气污染的加重,都要求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品质农业。其次,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是基于湖州的区位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采取的战略决策。相对于中国内地其他农业大市,湖州处于长三角中心,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比较高,只能发展技术、资本密集的高附加值精细农业。而比邻上海、杭州的区位优势也决定了湖州应该主要发展鲜活、绿色、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再次,发展品质农业是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客观要求。当前湖州市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跃居全国前列,但由于资源约束,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决定了继续走外延式扩张的农业发展道路已不可行,只有转变农业生产模式,走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之路,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充分发掘湖州的生态优势,才能不断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正外部性,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发展品质农业是品牌农业、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品牌农业运动的开展对湖州农业的专业化、精品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这种单线推进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只关注品牌、品质的创立,忽视发掘其他竞争优势,并忽视品牌与生态的协调,导致动力不足。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推进速度趋缓。美丽乡村建设很好地整合了生态保护与品牌创立,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乡村服务业取得了很好效果,但这种模式具有地域局限性,在生态容量比较大的安吉没有问题,但移植到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吴兴区、南浔区可能就不太合适。只有充分认识品牌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局限性,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各地发展潜力,我们才能把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二)湖州发展品质农业的可行性
作为历史悠久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湖州具有悠久的品质农业传统,也具有发展品质农业的现实基础。首先,湖州具有悠久的品质农业传承。自唐代以来,太湖流域就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湖州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物产富饶,手工业发达,是全国有名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南浔辑里丝曾经享誉世界,是丝中极品;善琏镇湖笔因其做工精湛,天下闻名;双林镇的凌娟因其轻如蝉翼,薄若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而行销天下。其他地方特产如菱湖湖羊、安吉白茶、长兴紫笋、太湖三白,都小有名气。正是由于品质农业的发展才造就了南浔、善琏、新市等古镇的繁荣,为湖州近代工业积累了资本。其次,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已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湖州地处长三角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带,巨大的农业需求市场、高品质的消费群体,使湖州农业商品率比较高,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比较早,特别是品牌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当前,湖州各区县已经涌现出大批的品质农业典范,如安吉的竹产业、白茶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德清的块状农业如青虾养殖,稻鳖共生,裸心谷高端休闲旅游业;吴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淡水鱼养殖;南浔大虹桥湖羊、鲈鱼产业;长兴的茶叶、杨梅和葡萄产业,都是品质农业发展的代表。再次,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具有区位、资源优势。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周边是上海、杭州,苏州等富裕的大中城市,市场容量比较大,居民消费品位比较高,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湖州离宁波港、上海港、萧山机场和浦东机场都比较近,有利于发展高品质的出口农业。湖州自古人文荟萃,重视教育,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地处太湖之滨,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水、热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民间资本充裕,生态优良,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强;长三角地区高校密集,知名高校众多,可以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这些都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了先天条件。最后,后发优势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了机遇。杭嘉湖地区自古以来是浙江省比较富裕地区,但改革开放后,由于沿海地区占据地利之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工业化速度比较快,湖州逐步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但这种落后具有相对性,湖州乡镇企业相对浙江沿海的滞后发展,使湖州避免了乡镇企业对环境的过度污染,保存了湖州的青山绿水,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了机遇。在后工业时代,湖州工业的相对落后由劣势变成了优势,可以不必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直接发展品质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湖州品质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湖州品质农业发展现状
其一,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思想基础。早在多年以前,湖州已经认识到湖州农业发展必须立足长三角大市场、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走湖州特色农业之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湖州市先后提出了特色农业、品质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口号。无论是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还是美丽乡村建设思路,都是品质农业思想在湖州不同阶段的体现。其二,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组织基础。湖州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发展支撑体系,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农村土地流转,农业技术引进,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风险分担,农村合作提供各种服务。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湖州各地,有效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加速了新技术推广,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强了湖州农业的竞争力。以公司、大户为主体的各种农业生产主体茁壮成长,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了多赢目标。以“1+1+N”模式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使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为湖州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其三,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物质基础。经过长期的农业开发,政府的合理规划,湖州的水利设施已经比较完善,道路畅通,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大棚设施、自动化控制设备、滴灌设备、无土栽培设备、土壤肥力检测设备和质量检测设备等都被大量使用。吴兴区还率先引进浙江第一架无人喷洒农药飞机,为品质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湖州优良的生态环境也为发展高端品质农业、农业休闲旅游、养老地产提供了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其四,湖州品质农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经过长期有意识的技术引进和与省内外相关农业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湖州的农业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吴兴区八里店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广泛采用各种现代技术,如信息收集与控制技术,滴灌技术,管道输肥、输药技术,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长兴的高品质水果种植技术、南浔的淡水鱼养殖技术、德清欧舒曼珍珠加工技术、安吉的竹制品加工技术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湖州也在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清溪的稻鳖共生技术,明峰的玉米、湖羊循环经济模式,大虹桥的粮食、酿酒、湖羊循环经济模式,都为湖州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五,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经过多年的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后,农民已经尝到品质农业的甜头,认识到只有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走规模化、品质化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品质,才能获得市场竞争力,持续提高自己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湖州农民来说,发展品质农业不仅仅是政府的期望,更是农民自发的迫切要求。其六,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具有一定的品牌基础。经过30多年的经营,湖州在原有品牌基础上,创立了很多农产品新品牌,如安吉白茶、安吉冬笋,德清的“水精灵”青虾、“清溪”花鳖、“莫干山”黄芽、“欧诗漫”珍珠系列产品,长兴的紫笋茶、漾荡牌“河蟹”,吴兴区的湖羊、太湖蟹、太湖银鱼,南浔的陈邑加州鲈鱼等,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打下良好品牌基础。
(二)湖州品质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缺乏区域协调,同质竞争激烈。湖州地形多样,各地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不同,决定了两区三县具有不同的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应该采取不同的农业发展战略。在山区比较多的长兴,不可能与平原辽阔、河网纵横的吴兴、南浔一样发展规模化的普通设施农业和水产业,而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同样,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模式也难以移植到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吴兴、南浔。只有立足于各地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才能充分发掘各地的农业潜力,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其二,政府职能不到位或错位,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全能政府的理念下,政府一方面严重越位,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过度干预、扭曲市场,使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比如人为过快地推动合作社发展,造成大量僵尸合作社的存在,对税费、农业补贴政策的滥用,造成不公平竞争,甚至劣胜优汰。另一方面,政府的服务意识不足,功能缺位,如农业保险率低,覆盖面不足,对生态保护不力,市场监管漏洞较大,信息提供不及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创新产业扶植、品牌的保护力度不够等,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低效。其三,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匮乏,待遇有待提高。湖州市农业发展虽然处于全国前列,但在产业结构中农业仍处于次要地位。农业地位的尴尬也造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地位尴尬,他们不仅编制难以解决,待遇低下,而且饱受歧视,经费短缺,导致无法有效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技术是品质农业的核心,没有技术进步,品质农业就是一句空话。大力发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这个中间环节,以有效转化和推广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最新的农业技术成果。因此,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匮乏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衔接与推广,影响品质农业的发展。其四,农业主体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培育。湖州工业比较发达,农民的非农化就业非常普遍,老人农业已经持续很长时间。这种现状使家庭农场在湖州的发展受限:一是受劳动力匮乏限制,二是受规模经济影响,三是设施农业投资大,非一般农户可以承受。这样,公司主导的龙头企业经营模式可能比较合适,它能够通过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设施农业减少劳动力需求,公司雄厚的资金使他们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发展循环农业,突破规模与资金瓶颈。但在大力发展公司主导的龙头企业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平衡分配,在土地流转中使农民分享到更多增值收益。只有进一步壮大公司主导的现代农业主体,品质农业的发展才有可能。其五,农业支持资金不足,农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品质农业要求规范化的生产程、标准化的技术支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成本比较高,价格比较贵,在品牌被认同之前,可能会遭遇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这就要求政府对品质农业试验进行充分的扶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技术引进的外部性,还是现代机械化的规模效应,都要求政府提供协调,使外部性内部化,机械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品牌的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维护,产业化与环境保护矛盾的解决,都需要政府的作为。当前农民合作的规模还太小,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无法降低运营成本,导致很多合作社难以维持下去,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协调以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
三、进一步推进湖州品质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其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加强地区协调,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品质农业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各地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安吉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白茶、竹产业,重点发展各种基于生态的旅游业、养生产业,发掘养老地产机会。德清在块状农业专业化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精品农业之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并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把自己打造成杭州的菜篮子。长兴的蔬菜、水果产业已经小有名气,湖蟹、湖羊养殖规模已经超过吴兴区,应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扩大规模,提升品质,走生态农业之路。吴兴区与南浔区土地资源紧缺,土地平整,水、热自然资源丰富,应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经济,把自己打造成上海主要的菜篮子。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才能避免过度竞争,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一方面,我们要减少政府对农业的不当干预,比如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干预,对农民合作的过度干预,对土地流转的直接干预,对农业补贴、农业评奖的直接参与,前者应该交由市场决定,后者应该交由专业组织评定。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的监管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前者如产品质量的监控、农业品牌的保护、市场秩序的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的保障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后者如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提供及时充足的信息服务,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明晰化的土地权力,契约的保护等等。只有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才能为品质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其三,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根据三次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才能大幅增加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引导他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三产,发掘农业内部增值潜力。在各种农业生产模式中,石油农业和设施农业对生态的负面影响都很大,绿色农业只关注小生态环境,只有循环农业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湖州已经基本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生态保护对于保障民众的生活品质意义重大,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国内其他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继续推广、开发循环农业,使湖州早日进入生态农业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赶超。其四,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实现科技兴农。湖州要发展品质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但湖州只有一所普通高校,不能满足湖州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必须积极地借助外部力量,如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甚至向台湾地区,荷兰等农业技术发达的地区引进技术。外部技术引进和推广需要一个中介,也有一个适应性问题,这都需要一个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批精干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只有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在“1+1+N”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有效提高湖州农业整体科技水平。其五,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人才在农业发展中居于第一位因素,因此发展农业的根本就是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本文来自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杂志。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篇3
(一)有机农业的含义
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兴产业,指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生长调节剂)、抗生素、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辐照处理。
二、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的吉林省雁鸣湖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经营出口有机小粒黄豆等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有机农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从2002年起,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公司在稳定贸易出口的基础上,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积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方向转变,先后组建了六个子公司,重点从事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的配套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品中摄入的营养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丰富优质的营养成分继而豆制品类耕地面积比重逐年增大,仅次于粮食主体玉米的比重。
(二)雁鸣湖镇特色有机食品(有机大豆、小粒黄豆)发展现状
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种植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长,这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据考证渤海时期即有种植,有记载的面积是1924年种植10475公顷,占粮豆面积的15.6%。据敦化市统计局统计,从1999-2008年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敦化市小粒黄豆具有径粒小、口感好、色泽亮、豆皮薄、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该市小粒豆历史悠久,品质好,营养价值丰富。吉林1号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顷单产水平3500斤,具有产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强的优点,改变了该市小粒豆品种的缺点,并形成了本地制种和异地制种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制度。后来吉林小粒3号、吉林小粒4号、吉林小粒6号、吉林小粒7号都是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小粒1号的基础上通过野生大豆杂交选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种长白一号(俗称压破车)具有同源性。由于小粒黄豆营养丰富,现在被用来生产纳豆,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纳豆是由小粒黄豆经纳豆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微生态、有机健康食品。纳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丰富的纳豆文化。纳豆是世界230多种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被各国医药食品行业所重视和研究开发。
三、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以来,以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安全、优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雁鸣湖镇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但是有的部门或机构片面夸大有机食品在该镇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将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称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当地实际的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二)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地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发展有机食品要从基地抓起,土地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而转换期间的产量一般不高,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对增加,这些都会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开发缺少经费,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三)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较低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雁鸣湖镇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培训或指导,忽略主动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在没有项目或当地技术咨询力量弱的情况下,引导农民进行有机生产就显得十分困难。尤其在一些贫困村落,农民没有知识,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进行创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机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据调查,有的村屯有机农业刚刚起步,先行的部分农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但政府苦于经费有限,对有机农业的深入发展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有机农业生产中难以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碍了当地有机农业的推广和深入。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务。
(五)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雁鸣湖镇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且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这是制约雁鸣湖镇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有的大多数龙头企业内功基础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名特优产品的比重低,企业规模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有机农业进一步向优质、高效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四、雁鸣湖镇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有机农业的功能定位
一般来说,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难度要大于常规生产,这是事实,但是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雁鸣湖镇没有开发相应的技术,价格优势没有得到实现。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相当部分有机农业不仅在技术和生产上可以与常规农业抗衡,而且完全具备竞争优势,关键是如何转型。这在雁鸣湖镇有机大豆生产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加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其竞争力必将进一步增强。综合比较各种农业发展的探索模式来看,现代有机农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兼顾生产、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需求,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它的比重小而轻视。
(二)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这就需要农业、环保、海关、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农业经济立法相呼应,雁鸣湖镇急待建立本地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建议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本地区认监委、科技部、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有机生产的管理机构,强化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管理,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技术研发等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三)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集农业环保、植保、土肥、种子、栽培、管理、收获、包装、储运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农民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强烈的绿色环保观念。为此,雁鸣湖镇必须强化对农民的绿色环保认识,利用地方众多相关媒体积极宣传,家喻户晓;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大规模培训农村骨干力量。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农民熟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及有机农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四)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扶持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该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认证,除了在基地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配套方面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外,还应该为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增加有机农产品的比重。雁鸣湖镇继续实施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对于列入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的产地,在土地整理资金、生态补偿基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另外,该地区应重点扶持与农业增效和与农民增收相联的有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雁鸣湖镇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
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对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更新和社会经济的飞速进展,环境保护备受关注,面对粮食危机重重,全球都在重审农业发展模式。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在发展农业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面对、高效解决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将“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率,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可持续性,努力打造低碳环保、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作为农业发展的指导标准。
1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发展意义
1.1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生态学以及环境学等理论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和生态农业有关联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等因素,构建一个包括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系统的复合系统,这一系统能够确保有限的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获取更高的物质产出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2发展意义
1.2.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优点、经验于一身,同时依靠最前沿的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有限资源的使用率,并且还有助于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提升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1.2.2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积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最难处理的是伴随农业生产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滥用农药、化肥等现象屡见不鲜,土壤、空气、水资源被污染,直接导致农产品的整体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损坏严重[1]。生态农业重视的是有限农业资源的高效、可持续使用,严禁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透支,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为农业的发展营造舒适的环境。
1.2.3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就是要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切实提升农民收入,而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
2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思想意识落后,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
部分农民在选择农业生产技术时,倾向于那些见效快、成本低的技术,对于有助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技术视而不见,在这些农民心中,依然保留着固执老旧的农业生产观念。此外,某些基层地方政府只关注政绩,只在乎农业带来的经济增长,对于一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缺少的热情,更有部分人认为那是环保部门的责任,和他们没有关系。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从来就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任务,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多个部门长期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2农业产业链不健全,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
不少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时,仍然采取分散经营模式,不能有效预测市场需求,因而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频频发生,对农户生产积极性有着很大影响,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也难以实现,使得农产品的质量高低不一,难以拥有自身品牌,市场竞争力可见一斑。另外,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不高,伴随较多的流通环节,产业链有待健全,如此必然会损害农户利益,更有部分农户以量取胜,却难以提供优质的产品质量,如此自然难以达到生态农业的相关标准。
2.3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不少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刚刚起步,因而离不开财政金融的支持,但各级政府能够补贴的力度有限,使得不少项目难以全面开展,有些刚上马的项目也因资金短缺难以顺利进行。同时,生态农业有着投入周期长、收效慢的特征,因而存有借贷倾向,但部分小额农贷落实并不到位,使得农户难以获取贷款而致使生产伴随困难。而就金融部门而言,针对农业贷款的发放量也十分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生态农业发展需求。部分贷款抵押有着过高的要求和过短的还款期限,难以满足具有较长周期的生态农业实际[2]。一些农业龙头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不得不求助于民间融资渠道而担负高利息负担。
2.4生态农业技术不够先进,制约农业经济效益
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会使得生态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当前,一些地方的科研费用利用率很低,盲目、重复投资的现象十分常见。在农产品防腐、包装、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技术不够先进,难以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技术结构方面,过于重视现代工业技术,不重视生物技术,这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污染状况。另外,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没做好,很多科学高效的农业技术,没能够在第一时间转化成实际的农业生产成果,农业的产量上不去,经济效益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
3.1做好生态农业发展的宣传工作,鼓励农民参与
借助电视台、广播等媒体,为农民介绍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提升农民的观念,让更多的农民愿意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为农民讲一些生态经济学的常识,让他们意识到滥用化肥农药,不仅仅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和自己的收入,更关系到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借助网络、培训、函授等形式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事迹,用真实的事迹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此外,将生态农业发展的概念用墙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让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并且,综合评估农民的实际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农业的投入。
3.2加大资金投入和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
在政府方面,需在财政预算中列出发展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类似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的相关项目也要逐渐倾斜向生态农业。各级财政部门需要拨出专项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同时结合政府贴息等措施,引入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作为引导者,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力量、信贷投入为补充力量的资金投入新机制。在金融部门方面,需要和财政局等联合起来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协调机构,简化贷款程序并给予相应的优惠贷款利率。推行小额贷款时,银行可以和政府资源联合起来,创新抵押方式,解决企业+农户的联保问题。重点扶持生态农业企业龙头,制定灵活的借还贷机制,帮助农业龙头做大做强,进而推进当地生态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3做好科学技术创新工作,用科技为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生态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产品批量规模化生产,所以,一定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整合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等资源,成立相关的实验室或是科研基地,另外,还要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在这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方面,更是要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为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畜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创新和科研的条件。同时,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积极创办一些农业技术企业,放宽对生态农业技术的认定标准,另外,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导向,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生态农业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
3.4重视生态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养精蓄锐
生态农业是高科技农业,要切实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可持续性。具体的讲,就是要深化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大农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对于高等涉农院校而言,要重点扶持农业特色院校建设,有计划地开设一些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课程,为生态农业发展输送各类人才;对于中等教育而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专业过硬基础扎实的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开办农业培训学校,开设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讲座,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让农业技术教育落到实处,为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结语
发展生态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还伴随不少制约因素,应该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合理策略,从而更好的推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卉.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5(14):11-12.
篇5
关键词:订单农业 制约因素 对策措施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与农产品购买者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订单农业通过合同的形式把购销双方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按照合同的规定完成产销活动的全过程。订单农业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农产品总量由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对于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订单农业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一些企业和农户的信用观念和法律意识不强,订单兑现率低;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信息等服务和有效的监管,合同双方利益受损现象经常发生;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利用订单农业进行合同欺诈,如海南锦绣大地公司诱骗十多个省份上万农户种植仙人掌,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诸多问题使订单农业发展雪上加霜。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很多,从目前发展现状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是订单农业的主要组织模式,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这种形式的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目前,订单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公司与农户合作的主要形式。但是,从订单农业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可以看出,订单农业发展极不稳定,影响了订单农业正常功能的发挥。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字显示,订单农业合同兑现率都不足20%,有80%以上的合同最终未能兑现。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订单农业的发展呢?笔者结合在河北省丰润县的调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少,容易形成垄断。目前竞争性的统一的全国市场还未建立,农产品市场竞争不充分,容易形成封闭市场中企业的垄断行为,加之地方龙头企业少,农产品收购极易形成买方垄断,从而形成地方垄断价格和垄断收购量,订单农业中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由龙头企业单方定价,遇到市场价格低于合同订单收购价时,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常常压级压价或以各种理由限收,由于农产品的易腐性质,小农户又无力进行远程运输,使农户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失。下面结合丰润县的龙头企业进行分析。
丰润县共有八个乳品加工企业,每天共收购本地鲜奶1270吨,其中,最大的是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唐山事业部(以下简称蒙牛公司),为640吨,其次是乐百氏(丰润)食品有限公司和均瑶集团丰润分公司,分别是300吨和120吨,蒙牛、乐百氏、均瑶三家龙头企业的日收购本地鲜奶量占到全部丰润县乳品加工企业收购量的83%,几乎垄断了丰润地区的牛奶收购。这三家龙头企业全部是合同收购牛奶,其余五个本地企业日收购本地鲜奶量仅为210吨,其价格跟着三家大企业走。据公司有关人员透露,这三家大企业不定时开会协商牛奶收购价格,最后定出一个价格标准,农户根本没有参与合同定价的权利。如果公司与农户不按市场价格机制来确定农产品的价格,双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之时,都以损害对方利益作为前提,那么就必然产生毁约的现象。不寻求一个市场均衡价格,合同订单的有效性就低,这是作为“经济人”的公司与农户为逃避损失做出的必然选择。
农户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产出量低。订单农业中农产品的产出量不仅影响农户收入水平的高低,而且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起着直接制约作用。从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间,丰润县的牛奶业呈快速发展态势。鲜奶产量由1482吨增长到31万吨,但是随着企业日加工能力的快速增强,鲜奶还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蒙牛公司2002年在丰润地区投资2.4亿元设计年产20万吨液态奶项目,有八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为1300吨,而目前本地只能提供640吨,其余依靠从秦皇岛、天津等地调入。从外部调入,加大了企业的运输成本,减少了企业的收益,从而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供给量的大小取决于农户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高低。丰润县奶牛养殖户多,但是饲养规模很小,产出量低下,奶牛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丰润县共有奶牛养殖户35620户,其中5头以上的户数为2095户,仅占5.8%,10头以上的741户,仅占2%,百头以上的60户,占0.01%,户均不到3头,远没有达到最低规模经济的要求,生产效率低下。农业是规模效益十分明显的产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是订单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订单农业中,和大户相比,分散的小农户会增加企业的服务成本、管理成本、监督成本和协调成本,并且大户在生产上的均衡性、批量性、标准性方面比小农户更符合企业生产流程的技术要求,所以大户理所当然成为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的首选对象。丰润县东那母庄的周文兴奶牛养殖场,于2001年8月自投资金500万元建设,目前奶牛饲养规模达到480头,年收入近200万元。奶牛日产奶量平均能达到65斤,高出小农户20斤,企业对他的收奶价每斤高出小农户0.15元,又由于其牛奶质量好,成为龙头企业的免检原料奶。目前每头牛年创产值可以达到3万元,这是小规模农户无法比及的。而且相对于小农户来说,养殖大户在资金、劳务、管理、技术服务、兽医、饲料采购等方面也都显示出了成本优势。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介入订单农业过多,影响其实际运行效果。订单农业这种新的农业产销模式要求政府体制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的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和管理模式,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束缚,对订单农业行政干预过多。丰润区塞宝公司是一家以种植饲草料为主的股份制公司,2004年饲草料种植6000亩,与当地养殖户签订产销合同1650份。但是合同价格由当地政府规定:干草每斤0.15元,青贮玉米每斤0.04元。由于价格大大低于区外价格,使公司2004年少收入近10万元。
政府在订单农业的发展中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是订单农业的有效维护者,龙头企业的引入、农产品基地的扶持、对企业和农户的服务以及订单农业各主体矛盾冲突都离不开政府,但是,订单农业的市场主体是企业和农户,政府不宜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可是,政府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问题,有时直接与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然后层层分解,落实到户。政府不恰当的介入是与市场经济相违背的。按照《合同法》和《担保法》,政府不具备法人和担保资格,政府与企业签订的合同是没有法律效力的,这种合同对农民和企业均缺乏约束力。一旦订单农业发生纠纷,政府往往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缺乏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户在订单农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有损于农业的利益。订单农业中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公司与农户都是市场中平等的主体,各方都应遵守市场的价值规律,按照价格机制的要求来进行规范和约束其行为。从产业组织方式看,“龙头企业+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是一个由少数龙头企业对数量众多农户的表现形式,实质是接近于买方垄断的产业组织形式,这就造成分散的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地位不对等,农户的谈判地位明显不如龙头企业,很难与龙头企业讨价还价。在订单的履行过程中,一旦发生纠纷,那么因其经济实力和知识水平所限,无法与势力强大的公司对抗,很难获得一个实质上的平等诉讼地位,加之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农户拒交或转移买主的难度大。农户的弱势主体地位还表现在订单农业的合同基本上都属于龙头企业的“格式化合同”形式,农户处于被动接受条款的地位。合同偏重于维护龙头企业的利益。丰润区也有奶牛协会,但由于成立时间短,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松散,而且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政府支持和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奶牛协会有名无实。
完善订单农业发展的对策
虽然订单农业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就过去的农业交易方式看,订单农业仍是帕累托改进。应该设计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来规范订单农业,减少其问题发生的诱因和条件。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
建设和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形成较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保护订单农业中农户的利益。订单农业的发展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要形成较充分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机制还需要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因此,建设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立足当地,扶持和培养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税收优惠,融资倾斜。企业对资金需求量较大,对其融资需求应尽量满足。银行要在信贷利率、放贷规模等方面予以倾斜。人才培养。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企业培养技术、管理、营销、策划等各方面的人才。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外地甚至国外的农业企业来本地投资,形成较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在价格的形成与风险的分散方面有效保护农民的利益。
农业发展规模化,完善农产品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从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提高订单农业的效率。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目前主要是以千千万万的小农户生产为主,而小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很难满足龙头企业的生产要求。在订单农业中,如果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不能保质、保量卖给企业,不仅影响龙头企业产成品的质量,还会延长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成本,最终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明显受损。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是订单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农产品生产规模大户。
短时期内要解决订单农业中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应通过向农业生产者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合理的基层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畜牧兽医站的技术优势;二是要放宽搞活农业科技的政策,稳定农业科技队伍,调动各部门技术人员为订单农业服务的积极性;三是通过建立培训制度和示范户等形式加快目前农户急需的良种奶牛饲养技术,饲料配方技术、疾病防治技术等的推广和普及,使他们掌握应有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从而保证订单农业的顺利实施;四是政府的技术服务要与企业的技术服务相结合。
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引导和协调功能,建立订单农业的保护和支持体系。订单农业基本上是市场行为。但是订单农业的建立和发展,必须要有政府支持,要有政府的积极组织、协助、推动。作为订单农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和订单农业有效运作的维护者,政府在建立订单农业的保护和支持体系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规范政府行为。订单农业的市场行为主体是公司与农户,政府是订单农业的服务主体而不是签约主体,政府不应干预市场主体正常的经济行为;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订单农业中的引导与协调作用。由于订单农业中农户与龙头企业存在诸多的不对称,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与协调,双方的交易成本会大大增加,订单农业难以发展;三是搞好服务。政府要为农民提供农村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些对增加农民生产的后劲和农民增收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四是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订单农业涉及到工商、税务、银行、科技、技术监督等诸多部门、诸多行业的利益关系,涉及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各方面,因而关系错综复杂,通过政府进行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作用,按照订单农业发展的规律,形成订单农业发展的合力。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完善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促进订单农业顺利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它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一个整体代表农民利益进入市场,从而与企业有了平等对话的实力。只有农业利益团体与其他利益团体能平等对话时,市场中农产品价格均衡点才会出现,从而实现双方共赢。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变为“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后,可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经营规模,提高农民抵御来自市场、自然和技术等方面风险的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而这一模式对企业也十分有利。与单个农户相比,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更强,更值得信任,企业更愿意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合作组织对农户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也节约了签约、执行和监督成本,相对降低了交易成本,使订单农业契约关系趋于稳定。目前丰润地区的农民合作组织严重缺乏,订单农业中许多本应由合作组织承担的职能要由政府来做,增加了政府的工作强度与难度。其实和政府相比,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要更强,操作更加灵活。因此,今后在订单农业的发展中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按照使用者是受益者、使用者是所有者和使用者是管理者三个方面的原则组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订单农业中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经济研究,2003(4)
2.尹云松等.公司与农户间商品契约的类型及其稳定性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3(8)
3.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序言.上海三联书店,1996
作者简介:
辛岭,1971年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篇6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显著优势,其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一样,是在巨大的社会需求的拉动下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
2 黑龙江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资源条件
2.1 森林资源
黑龙江省是国家最大的林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森林覆盖率达42.3%,林地面积居全国第一位。天然林、天然起源的次生林和人工林等起源的森林类型齐全。除西部松嫩平原和东部的三江平原以人工林为主外,其余全省山区和半山区市(县)均以黑龙江省是全国生态示范省之一,现有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4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全省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尤以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大农业风光著称。黑龙江省气候四季分明,森林的季相变化千姿百态,冬季冰雪旅游,夏季避暑旅游是黑龙江省旅游的两大重点,让人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2.2 湿地资源
黑龙江省的湿地资源比较丰富,总面积占全国天然湿地面积的16%,从北部的呼玛河到东南部阿城市的山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从杜尔伯特自治县的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到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的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除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大且集中外,其他湿地都比较分散。
2.3 果蔬基地
黑龙江省是全国果蔬销售较大市场,外尽量为全国之首,有“龙江吃遍全国水果”之称;又是全国黑木耳、蘑菇大产区,产量居全国之首,黑龙江果品部门传统经营100多种品种,既划归食品工程类的苹果、梨、桔子、广柑、桃、香蕉、红枣、核桃、西瓜,菜篮子工程类的榨菜、蘑菇、黄花菜、花椒、八角、黑木耳等,已建立日吞吐量达到60万吨的果蔬批发基地—哈达果蔬批发基地,并建立完善的果品市场体系。
2.4 花卉基地
黑龙江花卉种植面积126万亩,年生产各类花卉近2.5亿枝,花卉从业人员4200人,年销售额1.9亿元。区域化布局推进品种进一步优化,花卉加工区、宿根花卉生产区、现代花卉贸易区、、“北大荒国际鲜花港”花卉旅游区。
3. 黑龙江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1 黑龙江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数千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减少了人口的流动,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起步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3.1.1 地域分布不平衡
根据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旅游观光农业区半径大于29.5平方千米,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黑龙江省绝大多数旅游观光区少于这个数字,而且多集中在哈尔滨、大庆等资源相对丰富的重要城市,北部地区较少,制约了客源市场的地域平衡。
3.1.2 休闲农业的品牌化意识不强
虽然我省在开发休闲农业资源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品牌理念,有的品牌甚至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北大荒。但在优化经营资源,创造强势品牌意识方面,与发达省份的休闲农业旅游品牌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绝大多数休闲农业基本上还没有品牌化意识。没有品牌就意味着没有特色顾客也就没有挑选的余地。
3.1.3 休闲农业区“散、小、弱”
黑龙江省休闲农业的一个显著的缺点是分布散,不集中,不能满足游客一起旅游的欲望,往往是游客绕了弯弯曲曲的路,才到一个休闲农业区,想到下一个旅游景点,须再坐长途,这样大大限制了人流量。另一个缺点就是小,许多休闲农业区规模过小,使游客发出“一下子就参观完了”的感慨,游客回头率比较低,因此一般只能吸引到新来的游客,弱指的是设施不完善,服务没有跟上,活动项目单一,可供欣赏的景点单,这三个缺点使休闲农业区缺乏竞争力。
3.2 黑龙江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2.1 培育休闲农业的特色产品
休闲农业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快速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如温控工程、生物工程、电子工程等高科技工程项目,如种植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等;引进工厂化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如采用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施肥、喷灌滴灌等,建立高科技园区。促使目前休闲农业低水平的初级休闲农业观光产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现代高科技来展示农业的特色化发展,充分调动游客的兴趣。季节性影响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如何延长游客观光时间,随着季节的变化进行项目的更换,减少经营的季节性对休闲农业的影响,对经营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了减少这种影响,经营者依靠科技进步,遵循“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为主、多品种为辅”的农产品品种选择原则,培育反季节农产品,形成农产品采摘链,做到一年四季有果可摘、有花可赏、有景可看、有乐可娱,从而延长游览季节。
3.2.2 优化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
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要遵循科学性、区域优势性、基础性及市场特定性原则,在空间布局上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和形态定位。首先要针对目标客源市场进行区域性规划,设法在区域间突出自己的特色。休闲农业是缘于城乡间地理环境差异而引导城市居民去乡村进行旅游消费的新型产业,因此周边城市居民便是休闲农业的主要潜在客源市场。其次设法强化地区吸引力和旅游特色。一个新兴的旅游地只有具备了区域性优势竞争力和地区的特色,才一能吸引游客。
3.2.3 完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篇7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
。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3参考文献
[1]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篇8
关键词 生态精品农业;农产品体系;政策扶持;发展对策;浙江庆元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84-02
近年来,庆元县紧紧围绕打造“寻梦菇乡、养生庆元”战略总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转型为主线,以发展“生态、特色、优质、精品”为定位,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接二连三”扩大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努力构建生态精品农业产业体系,以推动庆元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一是底子薄。在争取上级项目立项,以及立项项目资金配套上存在难题,同时也无法出台较好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二是农业主体贷款、融资难。农业产业发展不能得到有力的资金扶持,阻碍了农业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农业投资大、见效慢。投资农业的企业绝大多数都会经历较长的培育期,因此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意愿不强。四是农技专业技术人才断档。基层农技人员青黄不接,“线断、人散、网破”问题明显,制约了生态精品农业工作的推进。现根据庆元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推进对策总结如下。
1 构建“三大体系”重点,强化农产品体系建设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确定了15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控基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二是健全基层农业公共硬件设施。建立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三是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共组织27人进行了农残快速检测技术培训。四是建立“三品”认证体系。不断提高“三品”认证力度。目前,庆元县共有50余家企业94个产品与基地获得农业“三品”认证。五是每月及节假日定期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开展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强网清源”集中行动等专项整治和监测[1-2]。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在庆元县主导产业食用菌生产加工、畜牧特色养殖、蔬菜生产销售等3个产业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百兴食品、山妞果蔬等4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建设,共计投入建设资金14.5万元。
1.3 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建设
一是开展投入品资金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选定20家农资店建立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平台。二是通过开展“绿剑”行动和“打假保春耕”等活动,对辖区内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及网点实行拉网式检查,并认真做好检查记录,保证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不留盲区死角。
2 开展“五大行动”重点,提升体系项目实施建设
2.1 推进生态精品“361”工程建设
以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意见文件为契机,抢抓机遇,按照全市生态精品农业考核评价标准,切实开展“361”工程建设。2013年,已落实申报生态精品示范乡镇1个、生态精品示范企业3家、市级示范性合作社6家、结合乡镇农业考核引导乡镇申报创建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大户)35家和生态精品示范基地(产品)40个。到2016年,庆元县将完成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创建和6个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培育10家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企业、10个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合作社、10个生态精品农业大学生创业典型、120家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120个生态精品农产品(基地)[3-4]。
2.2 推进农业基地化建设
以“两区一园”建设为核心,以现代农业项目为抓手,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力度,引进社会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推进竹口甜桔柚精品园、百山茶叶高效生态示范基地、黄沙洋保障型设施蔬菜基地、道岗中药材示范基地、赤坑洋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基地、东瓜源香菇标准化基地等一批示范效应广,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5]。
2.3 推进农业主体培育建设
一是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目前,全县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2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9家,县级28家,联接基地2 286.67 hm2,带动2.56万户农户增收致富;二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全县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456家,经农业局备案的专业合作社328家,通过县农业部门认定的县级示范性合作社达33家、县级规范化合作社130家,经市级示范性认定的合作社18家,省级示范性认定的合作社14家,合作社现有成员14 096人,覆盖粮、林、牧、渔、菌、果、茶等行业;三是家庭农场培育扶持,截至目前为止,庆元县已经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达70家,新培育生态精品示范性家庭农场35家。
2.4 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先试先行
紧紧抓住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机遇,积极开展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先行先试。7月23日,庆元县发放了全市第1本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及首笔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授信。10月16日,庆元县完成全市首笔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发放,成功突破盘活农村产权、解决农村抵押贷款这一难题。11月4日,出台《庆元县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登记管理办法》,实现农村产权从保障功能向财产功能、金融功能的延伸转变。
2.5 推进区域品牌影响力建设
编制“乡镇一村一品”、“寻梦菇乡养生庆元农业篇” 等宣传资料,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庆元农产品的知名度。重点是加大“庆元香菇、庆元灰树花、庆元甜桔柚、庆元高山松花菜”等优势品牌的宣传投入,加强“庆元红茶、庆元高山茭白、庆元锥栗、余村蜜桔”等特色品牌的营销策划,加快“西湖莼菜、美国红提、张村西瓜”等潜力品牌的打造提升。“庆元香菇”获得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45亿元;在企业自有品牌方面,已有 8个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13个,省著名商标12个。
3 注重“政策扶持”重点,助力助农增收工作
3.1 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每年制定出台《关于农业产业提升的若干政策意见》,引导扶持乡镇现代生态精品农业发展,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生态精品基地,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2013年,各乡镇共上报各类产业项目67个,预计需支付政策补助资金500万元。
3.2 出台土地流转政策
x
3.3 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投入
借助优势,充分利用省级特扶资金,在县、乡、村三级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农业,做强食用菌等优势产业,打好基层农业发展基础。
3.4 发放强农惠农资金
一是发放农机具补贴资金,2013年庆元县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210万元,已有61.3万中央补贴资金已申请录入确认,第1批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1.71万元的补贴资金已拨付到各农户手中,共出具指标确认书380份、受益农户346户、受补机具444台。二是发放农业机械报废补贴资金。2013年符合享受农业机械40台,补偿(贴)资金7.85万元,年底补贴资金可拨付到位。三是发放国家农作物粮种补贴等资金。2013年国家农作物粮种补贴、水稻种粮大户补贴共要发放资金219.391万元,经审核公示后,全部将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农户手中。
4 参考文献
[1]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7,239.
[2] 范如国,唐红.基于广义资源观的区域生态-城市经济和谐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2009(1):72-75,128.
[3] 刘军,姚佐文.我国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绩效评价[J].技术经济,2009(3):1-4,9.
篇9
1衡水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足,低碳意识薄弱。
在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建设过程中,虽然农业、环保等部门不断扩大宣传,反复传达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但县、乡、村等基层部门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把生态农业建设、降低农业污染物排放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认真落实执行,缺乏统一的规划。加之,从事农业的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文化水平低,对低碳农业认识不够,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为主,直接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失衡。
1.2人均耕地占有量低,耕地缺少后备资源。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衡水市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0.143hm2下降到2005年的0.140hm2,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77%,且5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此外,近几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较多,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等矛盾愈加突出。
1.3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
全市11个县级市耕地总体质量偏低,90%的耕地土壤盐化现象严重,20%的耕地漏水漏肥,且部分耕地地势低洼,易受洪涝灾害影响。同时,全市农业生产基本以家庭为单位,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且全市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少,技术服务人员缺乏,农业生产仍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以上均导致土地生产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
1.4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各地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衡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尤其是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全市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地方带动能力仍然偏低;特色产业规模偏小,产品品种偏少,产品研发能力低,原料型初级产品多,缺乏知名品牌产品;此外,全市产业化发展极为不平衡,各县市之间无论是在特色主导产业的数量上还是产业经营率上存在较大差距,如冀州产业化经营率为56%,而阜城仅为24%。
2衡水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2.1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针对衡水市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应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利用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体工具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职业学校、相关企业等平台举办相关培训活动和专题讲座,提高和增强农民生态农业的意识。同时,通过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2.2根据本地实际,选择科学的生态农业模式。
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要与各县市的实际情况相适宜,在细致调研和科学规划下,选择推广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衡水市绝大多数县市均为平原区域,在作为平原产粮区的同时,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主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为主,要侧重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的建设,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景县、安平、武强等县畜牧业发达,应采用生态种养模式,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桃城区、冀州两地应充分利用国家级湿地衡水湖这一优势资源,发掘冀州古城文化资源,利用旅游景点、休闲渔庄、邓庄乡特色农业园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旅游;深州、饶阳、阜城作为全市重要的瓜果生产基地,可推广农、牧、果、林复合模式综合发展。
2.3培育壮大配套产业,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各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头拉动作用,将龙头企业、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完善农产品原料到品牌建立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相关配套产业,如:生物肥料业、种子业、毛皮加工业、瓜果加工业等,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湖南;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从国家层面来讲,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的传统农业大省——湖南,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现代农业的含义与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反,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发达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现代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最高阶段。现代农业的特征非常明显,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第一,生产条件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中拥有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设备和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凡是能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工序,都完全使用了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设备,代替了人畜力的工具。电力在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等自动化设备在农业中广泛普及,使农业生产逐步走向工厂化、自动化。
第二,生产技术科学化。即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生产技术,代替了单纯依赖经验的传统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如种子、肥料、农药、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水利建设等,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已经越来越需要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农业生产由经验转到了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三,生产过程社会化。即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密切。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原来在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生产过程,如繁育良种、肥料制作、饲料加工、农机具修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不断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系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产前和产后部门。产中与产前和产后部门的广泛联系,又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即农业综合经营。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水平,农业已经成为一个几乎完全商品化的产业。
二、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本国工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的一条现代化之路,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这是一种创新。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势必给农业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新型工业化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战略,将促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众所周知,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先进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部门的各个环节,也将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跨越式变革。其次,新型工业化突出科学技术进步,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它将带动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化。当今世界的农业竞争集中体现在高新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上。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平均达到70%左右,湖南省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57%。再次,新型工业化强调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即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要求发展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产业,这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土地的集中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与总体思路
(一)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
湖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持续稳增的历史性转变。当前湖南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逐步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出现了一些现代农业的范例和雏形,这为该省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湖南发展现代农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湖南农业的继续发展。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经营规模小;二是农业收入低,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农业人力资本缺乏,农业科技提升困难;四是农民分散经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投资效益欠佳,农业资金匮乏。
(二)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
通过对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两者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发展湖南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条件的深入分析,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应是: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继续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壮大湖南的食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立足中长期内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客观现实,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具备完全市场能力的经营主体;加大政府无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推广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发展应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方向
(一)大力推进湖南农业标准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技管理的双重性,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当前,湖南推进农业标准化要从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和体系建设3个方面同步展开: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国家标准基本配套的标准体系;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研究和服务队伍。
(二)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群
提高加工深度是增加农业效益的根本措施,强大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带动力量,没有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发展精深加工和培育龙头企业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一批像正虹科技、亚华种业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多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坚持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一起上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三)革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转变传统小农意识,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应鼓励个人、集体、单位、社会团体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支持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成有经济实力的独立法人实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农业企业化等试点,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营组织的新形式。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以长株谭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在环洞庭湖等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辐射能力强,有特色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交易和管理机制。加强农业企业内部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创建农业企业品牌,发展合作农场、农业股份公司等有规范产权组织的公司型农业,实现从生产者管理到消费者管理的转变。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农业。应从农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网改造和信息化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等方面,着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积极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和通达工程,争取5年内实现所有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7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逐步改造中低产田。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建立完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体系。全面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和新农村电气化“百千万”工程,改造农村电网。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资源,积极实施“百乡千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和“通信扶贫”工程,使广大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3大工程,建设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五)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提高农业效益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小,未来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生物技术,以生物技术的突破来带动农业效益的提高。湖南应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依托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支持水稻、棉花、柑橘、畜禽等主导农产品的良种繁育、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推广超级稻、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成果,提高该省农业科技贡献率。
(六)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信息技术是第3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只有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才能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新飞跃。湖南要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强对国内外农业生产与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运用网络、媒体、电话、中介服务等多种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改造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快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服务站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搞好农作物估产、土壤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加强农业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技术在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湖南省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各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支持农业科学规划与经营管理,沟通产供销渠道,促进农业现代化。
(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湖南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一项关键任务,努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共同进步。要坚持需求导向、生态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加快培育公益林,大力发展商品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营造良好生态,建设绿色湖南。
参考文献:
1、卢良恕.论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农业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