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程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工程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1智能建筑的定义
目前,智能建筑物的概念,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还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际上至今并无统一的定义。现将欧、美、及我国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或概念做一简单介绍。
1.1美国早期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智能建筑乃是通过优化其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四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提供一个多产和成本低廉的环境”。同时又指出“没有固定的特性”来定义智能建筑。事实上,所有智能建筑所共有的惟一特性是其结构设计可以适于便利,降低成本的变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美国的智能建筑己经处于更高智能的发展阶段,进入至“绿色建筑”的新境界。智能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对建筑物智能功能的配备,强调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在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果离开节能和环保,再“智能”的建筑也将无法存在,每栋建筑的功能必须与由此能带给用户或业主的经济效益紧密相关,智能建筑的概念将被淡化。
1.2欧洲将智能建筑定义为“创造一种可以使住户有最大效率环境的建筑同时,该建筑可以使之有效地管理资源,而在硬件和设备方面的寿命成本最小。”
1.3在我国,大多数学者均认为智能建筑的重点是先进的技术对楼房进行控制、通信和管理,强调实现楼房三个方面自动化的功能,既建筑物的自动化BA(BuildingAutolnation),通信与网络系统CA(C~nieationandNetworkAutomation),办公业务的自动化DA(offieeAutomation)。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应强调智能建筑的多科学,多技术系统综合集成的特点。例如,张瑞武教授推荐定义如下:智能建筑系统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2智能建筑工程进度的控制
2.1智能建筑工程实施涉及到项目的土建结构、强电、装演等方面的配合。由于这类工程的复杂性,其进度计划的管理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进度安排要求做得非常详细,因为每项活动都关系着项目能否按期顺利完成。智能化系统工程进度计划的管理内容包括项目工程总体进度计划和下属各弱电子系统,进度计划内容应涵盖各子系统的以下内容:
系统设备订货计划
施工人员进场计划
系统设备进场及保管计划
系统安装调试计划
系统验收计划
系统调试进行计划
系统文档管理计划
2.2进度控制的具体措施
进度控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这就要求在管理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实时了解工程进度的动态过程,不断进行检查,将实际情况与计划安排进行对比,找出偏着原因并采取措施,进度控制的工作内容可安排如下:
1)编制智能建筑总的工程进度安排,根据土建进度安排,预先编制智能系统总进度计划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好各施工节点时间及其它专业或配套单位的施工搭接时间。
2)按年、季、月编制各子系统施工进度详细计划,并审核施工进度计划。
审核内容包括:计划工期完成的可靠性,计划是否留有余地,各施工过程的施工顺序是否符合施工技术与组织的要求;主导施工过程的起始时间及持续时间安排是否正确合理;应有的技术和组织间歇时间是否安排,并且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从施工工艺、质量与安全要求审核平行搭接,立体交叉作业的各系统施工安排是否合理;劳动力,材料等的需要是否落实及均衡利用。
3)会同监理监督施工计划的实施,并将实际情况与计划安排进行对比,找出偏差原因,及时解决施工中影响进度的各类因素。
4)定期组织现场进度协调会,协调弱电各专业、工种间与配套施工的协作与配合关系,督促各专业间的成品保护。
5)做好甲方材料及时供应工作,并督促乙方材料的供应。
6)结合整个项目的内外大环境状况,核实、审批分部工程延误或延期,明确是延误还是延期,并采取相应措施。
7)根据弱电系统工程施工进度实况,及时编报资金及运用计划,按流程严格审核工程进度及工程款的支付。
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
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是智能建筑性能的保证。因此,智能建筑的施工中,要同样把先进的质量管理手段应用于智能系统工程中。为确保能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智能化系统的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l)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队伍,制定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设立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立中继检查点,对质量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3)对施工进行质量全面跟踪,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4)系统实施必须按照最新的图纸、生效的设计方案进行
5)项目管理人员做好与建设单位及其他系统实施单位的实时沟通,协调工程进度及施工方案。
6)制定技术实施方案,采用先进,可行的施工工艺。
7)实行技术和质量专制,进行层层技术把关。
4智能建筑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生产成本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己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智能建筑的工程造价根据功能定位,产品选择,建设规范及技术水平的不同出入很大,但按占总投资比例计算,国际上一般认为智能化系统的投资占总投资的25%,在我国,相对于建筑,甲级智能化系统需增加投资约24%,乙级智能化系统需增加投资约12.5%,丙级智能化系统需增加投资约9%,另外,除进口设备关税,保运费、土建设计费之外,智能化设计费约为智能化设备费的5%一8%,线材辅料约占设备费的8%,安装费的占设备费约25%,调试费约是设备费的8%。由上面这些数据,翻门可以看出,智能化系统投资巨大,当然随着IT行业生产力的不断飞跃,系统集产品价格有望逐步下调,但其投资仍是很可观的一笔数目。为有效控制弱电系统的投资,首先应在建设前期根据建设规模做好系统工作,采取技术先进,功能合理,经济节约的技术方案,做到投资决策的正确。在施工阶段做好工程价款决算的审查与管理,对工程变更及时确定,合理处理签证与返索赔,具体内容可做如下安排。
l)施工成本控制,应贯穿于整个施工全过程,预测工程施工中可能发生的签证诱因,合同文本的模糊和错误引起、施工中人为障碍引起、工程变更引起、增减工程量引起、工程延期引起、设计图纸错误引起、施工图延期提交引起、业主延期付款引起。
2)根据合同条款有关规定,仔细审核各阶段分部分项工程清单与单价,结合实际进度支付工程款。
3)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使关键节点和竣工日期拖后,影响交工日期,此时可分析延误工期原因与责任,作好对承包商进行返索赔工作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范爽.我国智能建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
篇2
【关键词】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
1前言
智能化系统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日常的锻炼和练习以及体育场馆的经营受到智能化系统的直接影响,体育场馆的智能化系统关系到体育场馆的成败。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种高科技新技术得到应用,体育场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建设的难度一般会比较大,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多,处理的事务也比较繁杂。所以综合经验教训,结合体育场馆建设的特点,探讨出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保证在体育场馆建设后能够成功使用智能化系统,同时也为国际先进的工程承包和项目管理方式接轨做好了准备。
2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的特点
智能建筑将信息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融合起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智能建筑是将建筑作为平台,将建筑设备、网络通信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功能的最优化处理,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实现了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核心为电子技术,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有多个子系统,分别是环境监控、通信广播等系统。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使用的专业比较广,工程比较复杂,具有现代工程控制和信息化工程的特点。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建设一般要经过系统规划、深化设计、施工、验收、培训和运行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中,前一阶段的输出是后一阶段的输入,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检验,每个阶段的目标都是不同的,每个阶段建设的方法和成果都是独立的。但是这五个阶段都要服从整体体育场馆建设的大目标,需要众多单位和专业的参与,复杂性比较高。智能化系统参与的新技术比较多,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需要解决传统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又要对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了解。在工程的实施阶段,不但要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还要安装、调试和集成众多的设备。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由多个独立完整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和设备还不能够简单的堆叠在一起,要进行整体的优化和调整。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建设中,参与的单位众多,这些单位和工程都有密切的关系,单位之间也需要进行紧密的配合。相对于普通的建筑工程,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其系统设计也需要满足训练、比赛和经营的要求,还要符合国际和国内的标准。
3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
3.1单项子系统承包模式
我国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在几十年来经历了从单项子系统承包到智能化工程总承包的发展过程。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管理方式逐渐和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相接轨,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必然向着工程项目管理的方向发展。在单项子系统承包模式中,建设单位需要落实施工前的有关前期工作,明确计划、进度表、协调各种关系直到竣工验收。设计单位主要负责总体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单项系统承包方主要进行制定施工组织计划,深化设计系统,设备供货等。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公司等相关方需要和建设单位紧密配合。不同的单项系统承包方需要直接和建设单位签订合同,建设单位和承包方之间的管理和配合关系复杂,工作量非常大,这种模式适合规模小、系统少、没有集成要求的工程。
3.2智能化工程总承包模式
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总承包是根据建设单位和业主之间签订的合同,根据业主的时间要求以及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施工计划的制定、各种关系的协调等工作,并对工程进行试运行和竣工验收,提供给业主相关资料。建设单位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前期工作,组织规划设计,协调各种关系。设计单位主要负责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初步设计系统,初步进行相关文件的编制。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公司等单位和建设单位之间的关系为总承包合同关系,工程监理公司代表业主进行工程的监督。智能化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优点是管理简单,总承包公司全面负责工程的实施,减少了大量的工作。能够实行总承包模式的公司一般实力比较强,可以参与到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智能化工程总承包模式能够为系统集成创造有利条件,适用于大规模、综合通用型,对系统有较高集成要求的项目中。
3.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按照合同约定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管理。有项目管理服务和项目管理承包两种模式。项目管理服务是指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企业要编制可行性报告,分析可行性,进行项目策划。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设计管理,在工程实施阶段提供采购管理等服务。项目管理承包是指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完成项目管理的全部工作内容之外还可以进行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
4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系统规划阶段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的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都不够重视智能化系统,对智能化系统的认识只停留在传统的弱电系统上,提出的建设目标和实际不符,或者根本提不出明确的智能化目标,没有系统的整体设计和规划。这种情况下进行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建设招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4.2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设计工作比较复杂,而设计单位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将实质性设计交给系统集成商来完成,而系统集成商由于建设程序的原因介入系统建设比较晚,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了,还有由于系统规划欠缺会导致系统集成商无法全面了解需求,实际应用和设计目标相脱节。
4.3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
业主、总包方和监理方很难对日益发展的智能化工程做好管理工作,可能会出现管理不力、管理方法不当、缺乏系统管理经验等情况。
4.4验收阶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智能化工程的验收还没有形成自身的一套体系和标准,大部分都是按照传统的电气工程项目标准来执行,但是这是不够的,对于智能化工程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系统性能和功能的验收。
5完善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措施
5.1体育场馆智能化的技术领域划分
体育场馆智能化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多。在进行工程管理时,应该首先明确智能化工程的技术领域,明确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将各个领域都综合起来,建立完整的工程管理体系。
5.2建立科学的现代管理体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智能化工程的管理。由于我国智能化工程建设的时间不长,可以先引进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然后结合自身的特点,最后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
5.3拉动其他技术产业的发展
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的建设能够拉动其他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智能化工程建设中,涉及到的新兴技术比较多,相关的高科技技术产业也有很多参与。这些产业和技术和智能化工程相互促进发展,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建设能够拉动这些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些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能反作用于智能化工程,促进智能化工程更好地发展。这些技术和产业都能够提升智能化工程的建设质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6结束语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也不断进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升对智能化系统建设的认识,明确智能化工程的建设目标,使用符合实际的管理方式,这样能够提高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的质量。本文对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了工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智能化工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更好地促进智能化工程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宁.智能化建设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优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9):498~499.
[2]包强,刘健,于璘璘.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183.
[3]陈晓国.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2(14):83~84.
篇3
【关健词】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系统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近年来智能化行业的行为有所规范,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在本人多年的质量监管工作中,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智能建筑的质量,使得工程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智能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不能带给用户现代科技的生活便利, 还给用户造成投资建设的巨大浪费, 损坏行业的声誉, 从而制约和阻碍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智能化系统的认识不深, 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人看来, 智能建筑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其实质性的内容、作用并不十分清楚,认为可有可无。另外,少数工程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认为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不会造成群死群伤,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故对其施工质量不予重视,认为好点差点无关紧要,可以大着胆子在验收记录中签字,质量控制也就形同虚设。存在着重视结构安全、轻视使用功能实现的现象。
1.2 智能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
目前建设单位智能专业人员缺乏,在项目立项报批时,建设目的仍不明确, 提不出具体的功能需求及标准,定位不清,对功能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缺乏规划设想。设计、图审机构缺乏建筑与智能化设计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图纸质量低劣,设计不到位,设计深度不够,图审走过场,设计图纸无法指导施工。施工单位缺乏建筑与智能化施工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总承包单位,绝大部分工程没有配备智能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中分建筑专业和安装专业,智能监理工作基本由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承担,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队伍中大多为给排水、暖通专业或强电专业,智能弱电专业人员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且愈来愈专业化,现有的专业配置已无法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智能专业监理队伍迫在眉睫。政府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由于未配备这一专业的监管人员,对建设、施工、监理、检测机构有失监管,尤其对检测机构,几乎处于空白。
1.3 功能需求不明确, 立项审批把关不严
除消防报警系统以外,其他智能化系统未能与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同步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未经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评审;施工图未经图审机构审查。图纸滞后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工程主体结构已验收合格, 智能化设计尚未完成,或者边设计边施工,更严重的是无图施工。 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施工依据的合法性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施工质量的控制。
由于智能化施工图的严重滞后,涉及监测与控制节能的相关要求也就不能及时明确,使得节能设计专篇中这部分内容缺失,直接影响节能工程的实施与验收。
1.4 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行为不够规范
目前建筑市场上仍有少数无资质的企业扰乱市场秩序,造成恶性竞争,既影响正规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又直接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技术进步。不进行招投标的情况较为突出,如电话、电视系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存在不经过招投标承揽业务的现象。
智能建筑工程即使进行了招标,由于系统繁多,专业分包单位多,肢解发包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一个系统主干部分由一家单位施工,分支及末端由另一家单位施工,其中的衔接配合脱节, 缺乏系统的完整性,并给协调、管理增加了难度。市场的无序竞争,行为的不规范,造成的最终结果是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某些功能无法实现,智能建筑不“智能”,成为一个昂贵的摆设。
1.5 总承包、监理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
由于目前智能建筑分包工程大多数未纳入总承包管理,加上总包单位无智能方面的管理力量,不愿介入管理,对智能建筑分包工程的质量几乎不闻不问,各专业工种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部署,各自为政,甚至相互阻碍、推诿扯皮;由于无智能专业监理,智能工程的质量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完全靠专业分包单位的自律, 从监管制度上即存在严重漏洞, 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人在历次优质工程的检查中发现,有的工程土建、水、电、暖通都精心施工, 但由于智能化工程未实施统一管理,观感质量明显差,存在桥架、管路安装不平直、无支架、不接地,线缆敷设混乱,接线不规范等严重缺陷,甚至某些功能无法正常运行。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影响企业的信誉。
1.6 规范滞后不完善, 可操作性较差, 验收流于形式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标准相继出台,对规范行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规范、标准的更新速度与技术发展速度未能保持一致,标准滞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某些条款可操作性较差,使得规范的贯彻落实程度大打折扣,第三方检测大多数工程未能执行。又由于智能建筑的设备较精密昂贵, 一般在土建、水、电、暖各专业基本完成后才安装,调试工作相对滞后, 加上较长时间的试运行, 才进行系统检测。这势必延长建设周期,而建设单位往往急于投入使用,将智能建筑部分子系统甩项,致使部分工程智能系统未完工、未调试检测即举行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另外, 验收组成员中往往缺乏智能专业人才,无法发现、提出问题。电视、电话、网络等系统涉及不同的运营商,他们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其设计、施工、验收基本游离于整个工程管理体系之外。
1.7 维护管理跟不上, 影响智能化系统正常运行
据统计,在已建成的智能建筑中,建筑智能化系统没有发挥正常作用的约有三分之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系统交付使用后,维护管理跟不上。在一些智能建筑工程中,智能化系统竣工投入正常运行后移交物业公司,由于物业公司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加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复杂与高新,系统运行维护困难,有故障不会排除,不懂得调整优化运行模式以实现节能等控制功能。还有个别项目干脆将智能化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使智能化系统发挥不了作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建筑智能化产品、技术飞速发展,工程管理却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解决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认识, 加强行业引导和监管
智能建筑的定义为: 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1] 。通俗地讲, 就是通过IT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设法让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智商”, 能像人一样“感知”建筑物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2] 。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建设规模、投资在不断增长,比重增加,一些具有高水准的智能建筑如奥运场馆、世博工程不断涌现,展现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现代化的生活体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信息交互性、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6年发展至今,建筑智能化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与我们息息相关。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以前看似高端的需求将变为常态需求,智能化技术将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人们会像对普通的水、电安装工程一样来审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若仍停留在目前的水平,则相关的质量投诉会不断增加。行业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变化,未雨绸缪,重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正逐步得到贯彻落实。要使建筑设备节能运行, 除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外,还需通过对建筑设备的调节控制,使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来实现,并通过对其用能情况的精确记录、分析,制定科学的能效管理策略。上述这些,需要运用BA 和系统集成技术,而BA 与系统集成属智能建筑的两个子分部,故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建筑节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技术,建筑智能化的正常运行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技术保障。因此需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予以关注,以战略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建筑智能化系统所起的作用,让建设、设计、总包、监理都来重视这块工作,重视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其真正运行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引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上有所作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业主、设计、施工、监理了解熟悉建筑智能化产品的种类、功能、作用及安装调试技术,普及智能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认知程度。
2.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有几十个子系统,涉及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建筑设备及建筑结构等多门学科, 科技含量高,必须要由专业人才来实施才能确保其质量。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建筑智能化相关专业并培养了部分毕业生,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智能建筑技术培训班,人才缺乏的情况将逐步得到改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等各有关单位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岗位,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 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这一行业中来。目前已设立机电工程专业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但专业划分还应细化;另外应设立智能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让具备智能建筑专业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来从事智能监理工作。或让目前安装专业监理工程师接受系统的建筑智能化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承担智能化工程的监理工作。若这一设想能得以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目前智能工程管理不到位的局面。
2.3 严格执行报批制度, 强化图审报批程序
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各专业、各系统之间相互关联,需要统筹兼顾,协调配合。因此,建筑设计必须与智能化设计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报批建设项目的把关,在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建设单位应在立项报告中明确拟建项目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立项报告获批准后,方可委托设计;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评审中,应将建筑智能化的内容纳入评审范围,不应忽视;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经施工图审查机构的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力求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结构、水、电、暖同步设计,同步审批。使智能化设计质量通过制度、程序上得到控制。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设计变更,则应由原设计单位重新出图并由建设单位重新报审,同意后方可实施。
2.4 规范市场行为
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需招标的项目,均应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招投标,在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方面做一些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设计、施工的发包必须考虑系统的完整性,不得肢解发包,对违规行为应严肃处理。只有先规范市场行为,质量行为才能得到有效规范。建设、监理应加强对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
2.5 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应加强协调,明确总分包关系。智能等专业分包工程应纳入总包管理,签署总分包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总包单位应对整个单位工程质量负责,分包单位对分包合同范围内的工程质量负责,总包对分包应实施有效的管理。总包、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配备具有智能专业建造师上岗资格的项目管理人员,并到岗履行检查、验收等职责。监理应加强对智能工程质量的监管,督促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作,监督检查验收程序的落实,即分包自查、总包核查、监理验收,合格并在相关验收记录中签字盖章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实现层层把关。
2.6 完善规范和标准体系, 加强监督, 使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第5.0.4条规定, 智能建筑作为单位工程的一个分部工程,纳入了工程质量验收体系,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是单位工程判定合格的前提条件[3] 。因此,只有智能建筑工程完成安装、调试试运行和系统检测,智能建筑和其他各分部工程验收合格,才能组织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对竣工验收条件是否具备把关,不具备条件不应申报验收。智能专业设计人员应参加竣工验收的检查,建设单位还可邀请业内专家作为验收组成员,以充实检查力量。
检测机构应客观公正,提高检测能力、检测水平,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合理收费,提高服务质量。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对智能系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施工图的报批审查情况,变更认可情况,施工、监理人员的到岗履责情况,工程实体质量及资料,竣工验收等内容进行监督;加强对检测机构的行为监督;加大处罚力度,对违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标准、规范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修订和补充,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地方标准, 完善规范体系,提高可操作性。改进评优办法,建议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检测结果作为评优的前置条件之一。加强优质工程评审中智能化内容的检查,智能化工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评优。
2.7 加强物业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物业公司的人才引进,培养一支熟悉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系统运行维护队伍;制定系统操作规程、操作员责任界面、交接班制度等;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做好系统的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护,使系统设备的运行保持正常水平。
3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需要在提高认识、人才培养、优化设计、规范市场、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提高运行维护水平等方面下功夫,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促进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使之在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伯银,赵济安,邵民杰,等. 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智能化管理的特点
由于智能化的多样化、惯穿性,复杂性,其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样化体现在智能化的各子系统。即通信、信息及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建筑设备控制自动化子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自动化子系统;安全防范自动化子系统;综合布线和系统集成。这些子系统之间不仅相互独立,而且相互关联和制约。
(二)建筑智能化现场施工体现在工序多、周期长等方面。其伴随着整个建筑施工的始终,且晚于建筑施工的竣工。施工前首先要充分预埋设各类线管、套及孔、洞。特别是地下人防工程,若有遗漏,则后期很难弥补。其次要进行穿线、缆,安装设备,试验、调试等工序。因此要根据土建工程进度,制定智能化施工规划,以不影响建筑工程竣工为原则。
(三)复杂性表现在工程立项后,建设单位首先作规化性设计、邀请专家论证,设计院作施工设计。再经过当地监管部门提出指导性意见后,由具有相应设计和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作深化设计,得到设计院同意后最后完成施工蓝图。其中消防、安防、停车场收费和有线、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必须在相关部门备案。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智能化工程涉及到的专业众多,包括建筑强、弱电、暖通、消防等系统。因此其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物电气的整体水准。如果智能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轻者会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重者出现局部或全部摊换,甚至会造成人身伤害。因此,加强智能化工程施工质量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现状而言,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较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设计单位与监管部门脱离
我国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在不断发展。设计院建筑智能化专业人员出的施工图,虽符合国家有关规范,但不一定满足当地监管部门的要求。特别是消防和有线、卫星电视接收等系统,即使严格按图施工,往往不能通过消防、广播电视监管部门的验收。这就要求电气工程师不能唯图纸,而应积极协调,满足各方的要求,使工程顺利进行。
(二)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很多建设单位将获取经济效益作为重点,将原建筑智能化方案作减化处理。例如取消系统UPS电源,选购的电气材料、设备质量仅限国家最低标准。很难成为优质工程。我们提倡工程的施工质量高于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逐步实行国际标准。
(三)相关规章、法规缺失
我国虽制定了许多建筑智能化标准和法规,但由于招投标制度不很完善,投资方可以选择不同的设计院、监理、施工和检测机构等单位。上述单位往往迫于投资方压力而作出让步,最终造成工程质量出现一系列不足。只有让投资方、设计院、监理、施工和检测机构真正独立运行,和国际接轨,才能使建筑智能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管理要点分析
(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全面掌握设计图纸、施工合同及投标书的内容
在建筑智能化项目施工之前,本专业工程师要对图纸进行仔细的研读,不仅要了解图纸中的各项标注和要求,还要理解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对施工中存在,图纸中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预先解决。同时还要带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监理、物业管理人员共同了解、探讨设计图纸。对不可行的、有疑问应及时和设计人员进行沟通,若有变更则一定要其出正式施工蓝图,严禁以无签字或白图施工。除此之外还应全面了解施工合同和施工单位在投标书中的承诺内容,特别注意合同中关于对甲乙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约定,以便在今后管理中做出对双方公证的决定。
2.制定合理的组织与技术施工管理方案
在保证设计图纸完整无误的情况下制定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其方案不仅要符合国家标准,而且要符合当地、行业标准。遵循施工必须安全;安全为了施工和施工质量第一的原则。认真审核监理、施工单位的资质,查验项目经理和操作人员的上岗证书。同时审核监理单位的总监和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是否与标书中的名单一致,末经建设方许可,中途不得更换、减少工作人员。
3.做好器材、设备进场工作
智能化设备的质量是工程质量好坏的保证,施工用的各种材料、设备,都决定了整体施工的质量。管理人员要对施工图、招标文件中的设备、器材的型号要求了如指掌。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设备要进行严格的验收,仔细审核设备的说明书、合格证、检验报告,进口设备的海关证明等。关键器材要送检,对于检验不合格的设备禁止进场。
(二)施工阶段的管理
1.对基础施工的管理
在施工阶段首先进行的是基础施工,要根据设计图纸做好与土建做好配合工作,提前准备好与止水套管相应的部件和配电柜基础配件。并将各子系统进户线管、护套等预埋设好。这一工序要求在外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否则将会破坏墙体的防水层,造成渗、漏水。在土建施工时还要加以保护,做到顺通、不移位等,为后期施工做好准备。
2.对穿设线缆和安装设备的管理
穿设线缆、安装设备要根据土建进展及顺序进行,逐层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使其与土建筑施工的进度相协调。任何一方的施工如未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均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减小返工、返修,需要设置“报验点”和“检查点”,并做好成品保护工作。
3、设备检测与调试
设备检测、调试决定了智能化系统运行质量。首先应确保双电源自动切换、UPS设备的电压、过电流和短路保护功能正常情况下,再对安装完毕的设备进行检测,以判断是否达到性能指标,这也是对设备在使用之前的一次全面检查。
在对设备进行调试时,必须要以设计图纸,产品说明书等为依据来进行逐项进行,需要由专业人员来进行,必要时邀请供货商技术人员参与设备调试。另外,为保证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正常运行,还需要加强对监理人员监督与检查工作,确保设备的调试质量,保证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
(三)施工结束后的管理
此阶段为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收官阶段,各子系统面临当地监管的竣工验收,其中有强制性要求的是消防系统、有线、卫星电视收接系统和安防系统的验收。消防系统首先经消防事务所的检测,再由建设方,向工程所在的消防部门报验,通过后取得合格证书。有线、卫星电视收接系统要通过广播电视局的验收。安防系统要经过公安部门的验收。以上监管部门往往对工程提出整改后复验的要求,而且建设方无法确定复验的时间,如在预定时间没有通过验收就会影响到工程的竣工。
综上所述,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对其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质量。从对施工管理转变为对制度的管理,最终实现对工程规范的管理,促进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公忠.现代智能建筑技术.中国建筑工业,2004,10.
篇5
关键词:现代项目管理; 模式;建筑智能化;必要性
现代项目管理技术发展至今已比较成熟,每类项目管理具有共性,但也有其固有的特点,建筑智能化项目也不例外。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具有传统建筑电气工程的特点,又具有现代控制工程和信息化工程的特点。首先,智能化项目是建筑项目主体工程的一个分项,从进度安排上要求配合主体工程的进度要求;其次,智能化系统依附于建筑体内,与建筑的其它系统具有相关性,需要配合其它工程项目,同时需要其它工程的配合,是配合要求较高的项目,必须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协调;再次,建筑智能化属于高科技领域的产物,其综合性强,系统结构和功能复杂,其科技内涵涉及的领域包括计算机学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声光学、系统集成理论等不同的学科,具有高科技特征和目标复杂的特征。因此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专门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政府主管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用经济性政策和服务、协调等手段引导和规范项目参与主体的行为,使建筑业市场运行和工程项目管理有章可循,使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业主应与设计方加强沟通,从工程项目的功能定位开始,到各子系统的技术定位,设备的性能选择、设备及工程费用的控制,使项目的总体功能,总方案设计、各子系统的设计更加合理优化、节约投资。应从设计开始,工程的每一子系统的配制都考虑到全系统的集成和信息互通,实行统一管理分步实施,使各子系统形成统一的整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避免各子系统自成体系或重复设置。
承包商从施工开始就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工程管理,制定整体实施计划和各系统实施计划,充分考虑各系统间的交叉作业,协调配合,使工程施工安排科学、合理,避免不必要的施工冲突或造成大量返工,节约了人力、物力,同时也对工程进度、成本和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
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整个建设过程划分为需求定位、深化设计、施工管理、工程验收、培训及运行维护等共五个关键阶段。从以上五个阶段可以看到,哪一个阶段和环节都会影响智能化工程的结果。分析以上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智能化系统涉及技术复杂多样且日新月异,智能化工程协调配合关系复杂,参与工程建设的哪一方都不能全面把握。但进一步分析原因,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标准和规范的缺位,市场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三是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工程管理模式。前两方面,目前已经得到极大改善,建设单位对智能化工程的定位越来越符合实际情况。建设部陆续颁布了相应的设计标准和验收规范,建设部从2002年开始对建筑市场进行了大规模整顿,对建筑企业资质进行严格管理,市场己经开始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但是在工程管理方面,是一个严重薄弱的环节,还需要总结十多年来建筑智能化工程中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下文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知识,首先总结一下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常用模式,并根据实际工作总结建议采用的管理模式。
1.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模式分类
目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模式,国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l) 工程总承包模式。这种模式中,工程承包商将负责所有系统的深化设计、设备供应、管线和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系统集成和工程管理工作,最终提供整个系统的移交和验收,这种模式也称交钥匙工程模式。
(2) 工程总承包安装分包模式。这种模式中,工程承包商将负责系统的深化设计、设备供应、系统调试、系统集成和工程管理工作,最终提供整个系统的移交和验收。而其中管线、设备安装将由专业安装公司承担,这种模式有助于整个建筑工程(包括土建、其它机电设备安装)管道、线缆走向的总体合理布局,便于施工阶段的工程管理和横向协调,但增加了管线、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之间界面,在工程交接过程中需业主和监理按合同要求和安装规范加以监管和协调。
(3) 工程总包管理分包实施模式。这种模式中,总包商负责系统深化设计和项目管理,最终完成系统集成,而各子系统设备供应、施工调试由业主直接与分包商签订合同,工程实施由分包商承担,这种承包模式可有效节省项目成本,但由于关系复杂,工作界面划分、工程交接对业主和监理的工程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否则极易产生责任推委和延误工期。
(4) 全分包实施模式。这种模式中,业主将按设计院或建筑智能化承包公司的系统设计对所有智能化系统分系统分包实施(有时系统集成也作为一个子系统分包实施),业主直接与各分包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业主和监理负责对整个工程实施工程协调和管理。这种工程承包模式对业主和监理技术能力和工程管理经验提出更高要求,但可有效降低系统造价适用于系统规模相对较小的项目。
2.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模式选择
以上这几种模式各有利弊,但就效率最高、效果最好而言应是工程总承包模式,原因有几个:
智能建筑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是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融合的产物。目前发展还不成熟,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不断涌现。像全分包实施模式,业主将智能化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分包,就要求业主具备很强的智能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施工管理的经验。而目前的情况是,一般单位的业主对智能化工程缺乏较深的了解。即使是一些大单位,在组织机构上设有基建处,有一些负责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往往这些人熟悉的只是结构、电气、水暖等建筑的常规系统,而对新兴的建筑智能化方面的知识仍有欠缺。即使某些专业技术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某一系统比较了解,但也不可能对智能化工程涉及的楼控、安防、卫星、有线电视等系统全都熟悉。这就难免造成对智能化系统的管理力不从心;各子系统不考虑对外开放通讯协议,造成总集成的麻烦。负责的人员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效果不好,巨大的投资不能收到相应的回报。这种案例屡见不鲜。有些业主能招聘到一些具有很强智能建筑方面知识和施工管理经验的员工,但这也使业主的基建班子变得很庞大,而且一旦大楼竣工,这些专业人员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因此,业主单个系统分包的这种办法要求业主方面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而这又是目前实际情况很难达到的。
如果由土建总包商来进行智能化系统的分包和管理,可以使智能化和其他专业的配合更为紧密。但同样存在着目前土建总承包商缺乏具有智能建筑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问题。而且,目前国内的建筑行业的模式是设计院负责设计出图,土建总承包商只负责按图施工和现场管理,这就必然与智能建筑的承包商要求具有深化设计能力的标准相冲突。因此,以目前情况看,土建总承包商尚不能达到对智能化方面的技术和施工全面管理的能力。
由智能化总承包商对整个智能化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这符合国际上专业化的趋势,由于一直从事建筑智能化方面的工作,智能化总承包商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智能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班子,这些人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已经具备很强的智能化各子系统的技术能力和对关键问题、关键点的把握能力。并且智能化总承包商是专业从事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追求自身的不断发展,他们会不断跟踪新技术,力求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总承包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但凡事有利便有弊。对业主而言,如何选择一个合格的智能化总承包商是一个存在很大风险的问题。目前,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声称能做建筑智能化的承包商越来越多,在发展的大潮下,难免泥沙俱下,抛开没有“建筑智能化专业资质”的企业不说,就是具有“建筑智能化专业”资质的公司水平也良莠不齐。选择一个好的智能化总承包商对工程至关重要,这也是最终交工的工程能否达到业主要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杨合湘,我国项目管理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11(8):22-25
[2] 乌云娜,张洪青,工程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工程咨询,2005,12:20-22
[3] (美)罗纳德・马斯特利,如何构建项目型企业-精意项目管理之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节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1前言
我国的城市建筑大概有90%以上的建筑在设计中没有采用节能设计,很多建筑处于高能耗的建筑中,对住宅而言建筑中的空调供暖能耗占了全国用电总能耗的25%—30%左右,而南方冬季与夏季是空调使用的高峰期,在南方的用电量高达全年的50%左右。由于环境污染大气层遭受到了严重的破环,最近几年全国夏季高温季节时间长,使得全国各地区的空调用电量逐年增加,而在南方冬季严寒等恶劣天气不断的增多,这样长久的发展下去高能耗建筑使我国的能源方面接受了巨大的挑战。根据统计我国每年节能建筑提高1%,将有效的节约数以万计的用电量,所以从节能角度出发,如何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已迫在眉睫。
2分析节能建筑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2.1节能建筑对建筑行业的主要影响
节能建筑是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保证室内热环境的质量,从而有效的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我国节能建筑的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能源发展形势比较严峻,如何有效的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成为了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介于此我们要利用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也包括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2.2工程造价对节能建筑的有效作用
工程造价对节能建筑起到了保障性作用,建筑工程造价要积极有效的配合节能建筑,从而满足节能建筑的计价需要,这样对于节能材料在建筑行业的使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工程造价对节能建筑起到了引导性作用,我们要合计有效的合发挥工程造价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工程建设向国家推广的节能建筑方向顺利发展。2.3节能建筑与工程造价管理思想的转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将现在的重视建造过程中成本的控制,改变成为既要考虑建造成本还要考虑使用成本控制,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造价节能减排的监管体系。
3工程成本管理与节能建筑之间的矛盾处理
3.1要拟定有效的工程成本管理体系。
在严格按照建筑综合成本控制的原则下,在工程建筑的三方主体我们要尽可能的选择更为节能减排环保的新材料以及工艺设备,从而指定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案。必须改善现阶段节能建筑的实际工程造价的成本,制定有效的成本内容控制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计算出在节能工程建设施工中产生的费用,这样才能准确的选出最为合理的工程造价,争取保证节能建筑建设工程实施中,为建筑工程提供最可行的成本核算方式,从而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3.2要提升节能工程中的成本管理的能力。
在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节能减排意识,争取在节能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为各方主体提供最有力的信息监管平台,做好事前控制预防工作,从而帮助事后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我们要提升政府、企业、机构、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建立健全关于节能建筑工程新型材料、先进设备、合理工艺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为国家宣传节能建筑工程相关政策。在节能和减排的大力倡导之下有效的为节能建筑工程的实施提供最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服务。
4基于节能建筑下的工程造价控制
4.1分析全过程成本理念下的节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思想
首先,建筑工程的整个寿命可分为建造期和使用期两个时期,节能建筑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先进的技术、全新的材料与设备以及工艺,使建筑过程中的工程造价较高。而普通的建筑主要侧重于建造过程的中成本控制,忽视了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成本所以这样的工程造价比较低。其次,节能建筑工程主要涉及了建设方、施工方、使用方这三个主体,而普通的建筑工程主要看重的是建设方、施工方利益,而不去考虑使用方的利益。我们为了实现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理念的有效实施,要建立一个公共机构来监督工程造价,对于一些全过程成本高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核,有效控制好工程造价。还要监督建筑工程项目是否按照使用的能耗节能减排的要求进行设计,保证建筑物的节能功能,在销售建筑物的时候,需要将使用成本以及能耗指标展示出来,让使用者在购买的时候相信物有所值。
4.2建立完善的主动控制、动态管理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在全过程成本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下,我们要将节能建筑的工程造价内容组成进行不断的完善,节能建筑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投资进行估算、概算定额、预结算定额、费用定额等,这样才能建立适应节能建筑工程造价的核算计价体系。我们要建立适合当地建筑需求的节能建筑,选择适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工艺、设备等,并在当地进行应用推广,为建筑工程造价提供核算依据。
4.3提升节能建筑的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根据国家对建筑物的节能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当地使用的节能建筑工程的经济体系,为节能建筑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全面有效的工程造价服务。
篇7
【关键词】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1.智能化安装工程的造价概述
现代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造价的控制,其中对在安装过程智能化造价的控制更是重中之重。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就是在智能化工程中追求造价控制的主要目的,对资源的合理掉配,实现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最大化利用。由于安装程序内容较多,过程较为复杂,可以对成本造成影响的因素也多样化,因此,非常难以把握对安装过程中的成本的控制。
1.1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的组成
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的组成来源于很多方面,但是基本上还是可以概括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材料费、机械费、主材设备费和人工工资费用组成的直接费用;第二部分是由企业利润、文明施工、安全防护和管理费等费用组成的企业管理费;第三部分是一些其他费用包括施工组成措施费、规费、税金、工伤保险费和独立费等费用;第四部分是各种协调项目的费用。
1.2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
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的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⑴安装材料品牌众多
在智能化安装工程具体的施工中会用到很多的材料,由于设备材料具有很多的品牌和种类,品牌、型号、种类之间的设备和材料的价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⑵操作专业化
智能化安装工程的施工操作具有专业化的特点,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进行操作,聘请这些人才的费用也会影响到智能化安装工程的造价管理;
⑶不可预料的临时变更的费用
尽管在进行工程开始之前已经制定了计划,但是难免实际情况会和预料的情况发生出入,实际情况和预先的设计不相符的地方需要临时进行变更,就会产生变更的费用,这也是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管理的一个特点。
2.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智能化工程最近十年才刚刚在国内兴起,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相应的人员、设别和技术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一系列的问题给造价管理和控制带来了很多的影响。
2.1工程整体设计
施工组织对工程的整体设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第一是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方案是通过对工程整体进行透彻的了解以及分析之后,制定出来的施工计划。施工方案的选择的不同,会对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二是施工工期对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影响。施工的工期的长短可以直接对智能化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产生巨大的影响。尽可能的减少工期以减少工程造价,但又不能一味的追求效率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因此合理制定职工计划,在合理的工期下按时完成智能化工程的建设。
2.2安装技术及设计变更
在智能化安装工程具体的安装过程当中,还涉及到安装技术的方面,由于智能化安装工程起步较晚,还处在发展阶段,技术还尚不成熟,因此,安装技术会对整体的智能化安装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产生不小的影响。在具体的安装过程当中,难免会碰到实际情况与计划当中情况不符合的现象出现,这个时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及时的进行设计的变更。设计变更就会造成一部分的变更的费用,这对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也会产生影响。
2.3安装人员素质
由于智能化工程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技术还处于发展的阶段,相应的人才的素质更是有待提高。施工企业当中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施工人员的素质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施工的工艺之间也有区别,这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对智能化设备的安装过程造价管理和控制产生影响。
3.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要点
针对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的一些措施来加强管理。
3.1合理职能成本技术,把握安装工程整体设计
在智能化安装工程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要合理职能成本技术,把握安装工程的整体设计,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施工团队要对自身的施工进行成本的预估,对成本的预估是在对实际的现场情况进行考察,并制定施工计划之后进行的。预估自身的职能成本,在不影响整体设计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成本。最主要的就是对安装的建筑物的功能地位进行明确,不同的建筑物对智能化工程的需求各不相同,避免与实践脱节,对系统本身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制定。
3.2加强安装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
加强安装工程全过程的造价管理需要从四个阶段入手:招投标阶段:在招投标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避免仓促招标。招投标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做好市场调查,调查市场价格,做出投标限价,防止出现不平衡报价的情况,同时还要确保投标人的履约能力。
设计结算阶段:招投标之后和在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之后就需要进行工程的设计工作,要进行具体的施工计划的设计,然后设计出几套方案,并分别计算这几套方案的成本。
决策阶段:决策阶段主要是对之前设计的几套方案的选择,选择处最为经济、最为合理的一套方案,在不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工期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施工造价的方案
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要避免材料、器材以及人员的浪费,也要杜绝为了缩短工期,忽略施工质量的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工程造价。
3.3严格把握安装工程的变更
在进行完招投标的工作之后,承包商要根据系统的设计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进行深化的设计,之后才可以正式签订合同。深化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制订出一套所有人都满意的施工方案,从材料和设备的选择,以及等等所有的具体施工方案都要进行优化,最后敲定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方案。严格控制深化设计,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变更。当然,如果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最为经济、最为合理的变更方案,从而实现对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的目的。
3.4加强安装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
在具体的智能化安装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要加强对安装工程施工的监督工作。避免施工团队有偷工减料,从中谋取私利的现象出现,这样做可以对安装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产生影响。同时还要避免施工团队为了缩短工期而加快施工,从而忽略施工质量的现象出现。
4.结论
智能化安装工程由于在国内起步较晚,其本身技术较为复杂等特点,国内的技术还处于发展状态,以及施工人员专业素质的良莠不齐等等的现象都影响着具体的智能化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难度,还有具体安装过程中等等一系列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所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为智能化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日正.国有企业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问题分析与对策[D].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2] 刘佳.基于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 南华大学 2011
篇8
关键词:海外项目能力 素质 学习
Abstract: with the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out of the country, in the face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of project management personnel shall have the ability and the quality requirement is what worthy of our consideration and explored.
Keywords: overseas project quality study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高速发展,2011年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于此同时,工程项目建设领域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重化工领域的蓬勃发展,国内制造商的技术水准、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与集成能力,承包商的工程设计、项目总包、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的提高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才作为推动中国工程建设领域国际化进展的原动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能力与素质现状、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如何提高是海外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就海外项目管理人员的现状、能力与素质要求以及如何提高海外项目管理人员能力与素质做些探索。
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现状:
技术素质较强、但综合管理素质普遍不高
思想观念落后、国际化素质较为薄弱
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总量不足、工程中等工程技术又精通工程管理和国际化经验观念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十分匮乏
语言障碍、沟通存在短板
海外项目管理人员能力与素质要求
经验丰富,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主要指―个人从自我角色出发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不像具体的技术技能那样容易测量,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能力更为重要。国际项目很多跨国公司采用国际化设计、施工、验收标准、国际化合同文本和国际化管理手段,面对全新的国际化标注和管理法,项目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素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和错误。
百折不挠,具有较强的学习及适应能力:通俗地说,是适者生存的能力,也是随着海外环境变化而懂得自我调节与校对的能力。境外项目面临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文化、信仰环境,使得项目管理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境外项目管理员工具备坚韧的性格,良好的适应于学习能力,能够在工作于实践中解放思想、转变心态,不断调节自我去适应该海外“软硬”环境的变化,从而逐步表现和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与工作能力。
善于沟通,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是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方法,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沟通方式方法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的沟通,还包括言行、举止、思想与情感的沟通。应该指出,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虽然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海外配备翻译,但能够直接和投资人用英语沟通的项目管理人员毕竟还是少数,加之通过翻译,一句话传递的信息不免打折。导致境外项目中沟通与交往一直是中国企业的短板,一直存在沟通不畅、沟通效率低、甚至无效沟通的情况。沟通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境外管理员工具备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能力,无疑是走出沟通屏障、提高工作效率、拓展海外市场的一块基石。
5、爱岗爱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指工作积极主动,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由于境外工程的特殊性、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小则反映一个企业的文化,大则反映一国公民的素质与精神面貌。企业走出国门,融入境外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带入海外,一位合格的境外项目管理人员,应具备敬业爱国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心、认真负责的工作和主动服务态度,牢固树立海外项目无小事的思想。其中,境外项目最容易被忽略的是主动服务意识,项目管理人员应经常亲临服务一线,积极主动地与业主、承包商沟通,了解业主的需求和潜在需求,尊重与服务投资人的同时取得投资人的认可和尊重。
如何提高海外想管理人员能力与素质
严格执行任职资格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与国际接轨,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高建设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我国国家人事部与建设部一起,相继在建设工程领域建立了多种执业资格制度,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还设立了众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特别是项目经理,《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50358-2005》明确要求:项目经理要具有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建筑师等一项或多项执业资格并且具有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应该指出:由于海外项目一直是建设管理部门监管的盲点,一些中小形海外项目,项目经理不具备任职资格是普遍显现。笔者认为作为企业项目上的负责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即使是中小形海外项目项目经理任职资格应该强化而不是钻法律监管的空子。只有这样才提高海外项目管理人员能力和素质,为境外项目成功执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后盾。
建立海外项目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海外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境外项目往往涉及多个专业和学科,监管过程十分复杂,对人员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从事境外项目管理的人员既需要掌握某一个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知识,又要懂得管理、法律、金融、外贸、保险、财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国内项目侧重现场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国外项目则更加重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境外员工教育培训体系,高度重视境外员工的思想教育与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强生产经营知识、业务技能、国际工程标准与规范、外语合同、当地法律法规、境外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以满足境外项目运行需求。
强化员工终生学习: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知识经常性更新的社会,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很难适应海外工程项目,工程管理人员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要认清自身素质与形势要求的差距,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坚持不懈的精神,抓紧进行知识更新,增强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的形式可以是通过实际工作中感悟和领会、继续教育、讨论会和讲座等。
加强效绩考核:为了保证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除了要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外,对于取得执业资格后的实际管理水平也要有一个公正的考核制度,这就要求对已经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有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定期的或不定期的从各方面了解各执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成果,对那些不具备素质要求的执业人员应取消其执业资格,以此激励建筑管理人员在取得执业资格后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海外项目文化建设,稳定项目管理团队:目前,我国企业承揽的境外项目一般都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西亚、中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等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公共安全存在问题,对海外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海外业务的平稳发展带来挑战。除了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外,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环境比较差,基础生活设施不完善,文化差异明显。因此,境外员工生活比较单调枯燥,尤其是一线作业工人的思想情绪往往容易出现波动,一旦队伍管理的相关措施不到位,就容易发生争吵甚至冲突。这不仅会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会造成企业效益的流失,加强海外项目文化建设不失为解决以上问题的一剂良方。
结束语:企业要迈出国门,海外项目管理人员能力与素质都有待提高,然而海外项目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培养是一个综合而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和员工自身的共同努力。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加强学习与交流,不断推进中国工程领域企业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概论》作者:成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11-1-1
篇9
入选理由 强调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行业发展规划,加强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大批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改善有色金属行业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件继《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之后再次强调职业教育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力主大力发展行业职业教育,对于建立与完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主要内容 完善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工作新机制;严格有色金属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改革有色专业师资培养评聘制度,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完善有色金属企业学生实习机制,探索建立有色金属行业学生实习实训协调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有色行指委的作用,支持开展工作;推进行业职教集团化办学试点,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的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结构;鼓励、支持有色金属企业联合相关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依托职业院校建设职工培训基地,组织企业员工系统培训等。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依托有色金属大型骨干企业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就业前景良好、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专业;支持有色金属行业组织协调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共同搭建具有有色金属行业特色、校企互动的远程教育与培训平台;引导校企联合开展专业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在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发挥技能竞赛引领教学改革作用,规范行业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加强以有色金属优秀产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行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出台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作用,加强产教结合,提高职业教育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能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教育部联合出台该意见。
时间 2012年11月22日
篇10
本研究以组织学习理论为架构,员工对于企业所推动的组织学习计划认知情况,探讨其与企业管理效能间之关系,说明如下:
1.“组织学习因素认知”的因素构面,包括有:有系统的发展员工学习能力、组织间的互动学习、知识管理的运作、有系统的提升学习意图、组织成员间的知识分享;“管理效能”的因素构面,包括有:积极建立组织人力培训计划、设定具挑战性的工作目标、组织影响力。
2. 经由分析可知,员工对于组织学习的因素认知着眼于管理与知识取得两部分。组织藉由组织间学习机制的运作过程中,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能。
另一方面透过组织间学习机制,可使人员素质有所提升、知识能力之提升与实现承接知识的目标。
3. 个人变项中因性别、职务、年龄、年资与教育程度的不同,将使得员工对于企业所推动的组织学习计划会产生认知上的差异性。
一.组织学习的探讨
“组织学习”理论有效的探讨最早见于 Argyris & Schon(1978)的著作,自此以后,陆续出现许多的相关书籍及文章。从早期以组织结构重组的角度探讨组织学习,到了 1990 年代后,演变为将组织学习的研究朝向信息的处理与知识的创造、取得、运用及储存,学者们尝试了从不同的观点来诠释组织学习。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下,本研究首先探讨企业界关注的知识管理,藉由相关观念的逐步推演,最后进入了本节的主题─组织学习。
在组织学习的这个主题中,本研究探讨了相关重要学者的概念、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及组织学习的方式与过程,对整体作一初步的汇整,期使读者研读本研究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二.知识管理
2.1知识的定义
知识就是知的资产。日常生活之中,数据、信息、知识以及智能等概念,往往让人摸不着头绪。在知识管理的这个议题中,知识管理的“知识”二字,广义地包括了这四项概念。而这四项概念总称为“知的资产”。
相关学者对于知识定义的探讨,Cleveland(1985)提出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定义,以清楚了解之间的差异。
1. 资料:从外界直接获取的可以衡量的变量数据
2. 信息:富有意义的结构性数据
3. 知识:对于行动足以产生预测、因果关系或决策作用的信息组合Nonaka(1994)认为知识是一种构面的概念,具有多层次的意义。传统的知识理论认为知识为“已验证的真实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强调静态的观点”。现代知识理论则视知识为动态的人类个人验证信念的过程,为个体对真理渴望的一部份。
2.2知识管理
虽然大部分的人都已知道“知识就是力量” 且 1965 年管理大师 PeterDrucker 就已提出“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机器设备等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但多数的企业仍未能体会真正的含意。惟有创造知识、活用知识的企业才能享受企业改革所带来的成功,才能在知识时代中屹立不摇。
知识管理是一个企业流程,是企业创造和使用组织知识或集体知识的一个过程。整个过程由三个流程所组成:
1. 组织学习:公司取得知识的过程。
2. 产生知识:将未经处理的信息转换且整合为知识的过程。
3. 传播知识:让组织的成员能够取得并使用公司群体知识的过程。
实践知识管理对企业理想的实践与个人存在价值的创造,均具有正面意义,可以使价值创造达到加倍的效果。提升企业价值有助于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商业成功。因此,知识管理可说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组织若要有效实行知识管理,达成企业价值的创造,则须先了解知识管理架构的重要元素,各元素间相互配合,才可达成企业目标。
三.组织学习
3.1学习的定义
“学习”定义为藉由知识的增加与了解的一种改善活动的程序。或是,“学习”可视为知识的取得与能力强化的过程。而心理学上所说的“学习”,则是指经由经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历程。
3.2组织学习的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将组织视为一个能够主动产生某种改变与调适能力的有机体。若以此角度来看组织学习的话,凡是组织能够透过与外界之互动来获取知识与技能,便可称为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发展组织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Senge,1994),将组织成员的共识化为行动,可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与标准。
Schwandt & Marquardt(2000)则认为,组织学习代表的是一组织内的人员、行动、符号、与流程间之交互关系。
综观学者(Argyris & Schon,1978;Kim,1993;Senge,1994;Schwandt& Marquardt,2000)对组织学习的共同看法是,组织的学习必须透过个人学习的分享,且必须将学习机制提升至组织的层面上,个人层次学习只是组织学习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惟有个人(或群体)学习的产出能在组织层次上实现时,才能变为“组织的”学习。
3.3组织学习对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面对外在环境变化的挑战,维持一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最佳策略。藉由组织学习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与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可确保企业本身的差异优势,降低竞争者的威胁。
企业里最重要的资产是“人”,人员有效的运用是组织持续进步的动力。人天生就有好奇心,而且因为是群居的动物,因此自然会想和其他人互动,彼此相互学习。然而,现代企业的结构方式,似乎压抑、阻碍,有时甚至扼杀了人们这种自然的学习本能。
Bartlett & Ghoshal(1999)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则把个人的持续学习视为整个组织的基石。他们认为应该持续性地加强和提升个人的能力,以便让人员产生新的价值。杨国安和 Ulrich(1999)等人认为对企业而言,学习能力逐渐成为重要的招募条件。工作与学习环环相扣,造就主管与企业的成功。企业必须比竞争对手更能学习,否则企业绩效将会远远落后,学习已成为企业生存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