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设计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设计研究

篇1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一、生态建筑设计思想的重要内涵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源于“以人为本”。因此,从偏颇角度而言,如今人类对社会造成的破坏,自然生态功能逐渐失衡,此时将这种结果仍然归结为“以人为本”,难免有些自私。同样,有人将生态建设设计理念单纯的归结到以“自然为本”。实则不然,真正的生态建设设计理念应能顾及到人、建筑、自然三要素的和谐相处。其中,“以人为本”固然是需要放在首位。为此,人们确保生态设计理念应用能够收获良好生态效益,就必须考虑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能够在过去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要学会改造自然。那么,改造自然放眼于现代建筑设计中,就要确保各种技术工艺应用、人力要素部署等能够合理规划。同样,在生态建筑设计上,也要尽可能不以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为前提,打造出经济适用的生态建筑。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对于生态建筑应该最大程度的发挥环境特点,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确保生态建筑的各项使用功能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人、自然与建筑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在生态建筑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文本原则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现代人对生活区域和生产区域的环境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时,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人的关心,就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室内设计、交通条件以及生态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多层次需求,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清洁、舒适、环保、健康的空间。比如:根据建筑地的自然环境,建立宜人的绿化系统。

2、节能环保原则

节能环保是生态建筑的内在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选用可以循环利用或者可降解的材料,尽可能少的产生建筑垃圾,即便产生也不致于对环境产生危害;选用建材时还要考虑优先使用本地建材,减少运输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3、经济性原则

生态建筑要符合经济性,指的是建筑施工中,尽可能选用一些新材料新技术,以降低施工成本,但更重要的强调建筑在建成后使用过程中要经济运行,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要降至最低。在进行生态建筑施工过程中,牵涉到多个科学理论以及先进技术,并与建筑材料进行配合,确保生态建筑的高效运行、低耗运行以及节能运转,最大程度减小生态建筑在环境使用过程中的破坏程度,降低对自然的能源消耗,实现经济的优势运行。例如:根据生态学的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地采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方式。

4、因地制宜原则

科学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案,应该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建筑周围的自然条件,重视环境、植被以及当地土地的特点,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在建筑风格上,应该与当地环境协调一致;在建筑能耗上,尽可能地结合当地的日照和风向特点,降低建筑在使用中对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在绿化环节上,应该尽可能地引用当地物种,避免绿化过程中因植物无法适应新环境而产生资源浪费。

三、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方法

1、生态建筑整体设计方法

要想充分的掌握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首先必须从建筑设计的整体上全面的去看待生态建筑设计中的每一个问题。生态建筑整体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共生;建筑和社会环境的共生。

生态建筑设计,首先应对建筑所处的地段进行慎重选择,尽量使其处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建筑的建设应尽量将对土地的破坏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对自然生态环境已经造成的不平衡必须通过建筑物的建造来弥补。此外,对于已经确定的建筑基地,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即尽最大可能的保留和尊重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原有的完整性。另外,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自然生态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尊重地形、地貌;保护植被的现状;结合水文地质情况;保护土壤资源。

建筑和社会环境共生的设计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在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对古建筑进行妥善的保存,对传统街区的景观进行继承和发展;对地域和城市的自然生态景观特色进行继承和保护;积极创造城市的新景观;对城市的交通、能源、土地进行适度的使用;保持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继承地方传统的施工技术和生产技术;保持城市发展的持久活力和魅力;让城市居民也能参与到生态建筑设计和街区的更新中等。

2、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通常将其分成高效和无污染两大部分。生态建筑的高效主要体现在建设设计的节能,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将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到最小的同时,还要充分地实现生态建筑的节能设计。要想充分的实现生态建筑的节能设计,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合理使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比如充分考虑对太阳能能源的有效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太阳能在建筑中的使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同时在国家推行的新能源工程中,太阳能的使用最受人们的重视。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已经被用到了建筑中很多功能中,比如:采暖、干燥、热水、降温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物理学的知识,利用温差和压力的知识来实现生态建筑的节能设计。

3、灵活多样的设计方法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采用适应变化的设计方法,就是在选择生态建筑材料时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选择建筑材料是生态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设计师来说,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恰当的选择建筑材料,比如生态建筑材料能够增加建筑的节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废弃的建筑材料进行灵活的利用,能够进一步节约自然资源,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为了适应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建筑材料选择和使用中增加了难度和深度,其和生态建筑设计中的每一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如材料的选取、成品的加工、功能的分配、日常的维护、建筑物的拆除或废物的处理等都和自然能源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4、生态建筑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建筑的智能效应给予了更大的重视,比如把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和生态建筑相结合,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舒适、高效、灵活的生活空间,进一步促进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发展,使生态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人类与生态间的矛盾将不断激化,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而生态建筑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生态建筑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最终使人类、建筑与生态环境形成和谐的共存关系。

参考文献

[1]魏秀萍,赖芨宇,张仁胜.建筑垃圾的管理与资源化[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3,(3).

篇2

关键词:居住区 现状 空间平面设计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30-01

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房屋设计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居民区建筑设计研究时就需要多方位的考虑,按照居民的要求进行建筑设计,设计出既符合人们要求、绿色无污染又能给建筑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居民区建筑。这对建筑施工和社会发展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我国现阶段居住区建筑设计的问题

1.1 户型单一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居住区的户型结构严重失调。房地产商比较偏重于大型户型,开发大型户型的比例相对比较大,所以导致大小户型失调。

1.2 质量问题

在建筑设计时,一些建筑设计师会考虑到成本方面的问题,进而为了降低造价,忽略了设计住房的长久性,这样不仅会影响社会长久的经济效益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1.3 设计问题

居住区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居住而建房。很多时候,居民只能接受建筑师设计的居住格式、结构,居民无法给建筑设计提出意见。在房地产开发商眼中重视的是建筑的施工过程,对建筑的设计过于草率,没有考虑到居民实际需求的住房结构设计。由于大部分的建筑设计师都属于初出茅庐的状态,对施工开发和设计居民住房没有经验。对户型中的细节开发不够了解,导致很多居民住房设计空间不合乎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建筑设计师不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在生活上购买一些高科技生活用品做出合理的设计。

1.4 安全设计不到位

居住区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面积扩展及空间延伸的作用,是展现生活质量和精神层次的空间。因为居住区人员活动量较大,居民素质及生活水平会相互影响。为了使居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居住区成为提高居民素质的活动区域。居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必须在设计的重点考虑范围之内。比如:一些居民区在酒吧、网吧等类似的环境下建设,这样不仅会使居民的思想受到严重影响,还会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目前的开发商为了得到利益最大化,只考虑地皮的造价,对周围环境的选择并不重视。另外,对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也过于疏忽,很多开发商都没有设计系统的居住区安全防范设施。

2 居住区建筑设计的建议

2.1 按客户实际需求设计

在确定户型标准的情况下,在设计居民住宅区布局时应考虑到其配套的合理性。比如在设计卫生间、卧室、厨房时应充分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将居民需要的隐私空间与开放空间分离。根据客户的要求合理掌握空间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到全方位的考虑,做到即实用方便又能有良好的造型。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充分利用室内可用面积,在设计想法上,要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尽量满足居民在空间设计上的构思,在保证不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满足居民对空间设计的要求,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但维护了消费者的想法,还能有效提高设计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在空间的设计上必须考虑到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最大的效果。还应留出一定的空间用作储存,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墙壁式的橱柜,并合理的将空间分层,尽量创造出更大的储存空间,间接性的增大室内面积。以这样的设计理念作为空间设计的标准,促使居民使用面积最大化。

2.2 追求低碳环保的建筑设计

良好的室内通风环境是空气质量的保障,也是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在建筑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整体采光及通风效果及其建筑原材料的选择,考察当地的生态环境,做出合理的设计。利用当地可用资源展开设计,做到利用可再生资源及绿色无污染的建筑材料作为设计的宗旨。在设计居住区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相关自然资源进行设计。在设计的同时控制各种施工材料,如果设计中需要采用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材料,一定要做到及时的替换或重新构思,保证从建筑前期就可以杜绝有害物质混淆在建设中。

2.3 结合当地环境

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室内设计的空间、造价、环保以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人文因素。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这不但要根据他们居住的环境来判断还要根据当地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设计居住区建筑本就是以人为本的,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的考察当地的人文环境及需求。一些地区的居民因为地区环境因素,常年都处于暴晒的状态,所以设计时,尽量避免建筑物长时间接受阳光暴晒,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筑的朝向问题是一直影响消费者选择居住建筑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多层住宅区建筑的朝向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耗能量的多少。由于朝阳的居住建筑,接收阳光的面积大,有效改善室内温度,使室内温度得到平衡,减少空调等家电的使用率,促进居民节约能源。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多层居民建筑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朝向适合当地居民生活状态朝向的居民建筑。

2.4 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布局

一般情况下,居民建筑的布局设计布局主要以周边、行列及自由式为主;在一些特殊的地形下可能还会使用斜列式的布局方式。而这几种平面布局都有显著的特点,周边式的通风效果差,而行列及错列式之间的变化是最普及的平面布局形式;具有封闭性,他们普遍都受地形的影响。居住区的建筑对通风效果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布局时,应使用自由式的布局,因为自由式的布局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和受光效果,更符合居民区建筑的要求。

2.5 提高建筑设计师素养

在居民建筑的设计中,建筑设计师的专业水准会直接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建筑设计师经验不足是普遍出现的现象。因此建筑商在选择设计师时要做好岗前培训及实地考察,并对设计师进行严格的考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选择一些经验丰富或有非常强的专业水平的设计师,提高建筑设计的效果。

2.6 建立居民区建筑安全体系

在设计居民区建筑时,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居住区的安全问题。为了给居民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将小区的室外面积控制在监控范围内,并实行一人一卡的方式来控制外来人口入内,通行卡必须是由本人身份证办理,如有丢失必须本人拿着身份证进行注销,并从新办理。将每户居民住宅内都设计一个安全报警器,以便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并选择四周环境人文素质富有正能量的地点进行建设,避免周围环境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3 结语

根据以上所述,节约环保,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已经成为了现代居住建筑的主要方向。而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方针,将建筑设计住房以舒适、环保、节能、美观、科学的设计为基本原则。因为建筑设计主要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上,首先要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科学的住房环境,是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晓泉.浅谈居住区商业建筑[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190.

篇3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建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生态建筑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因此如何加速生态建筑在我国的普及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生态建筑的涵义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现在有一些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这些建筑基本不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而是在节约经济的条件下达到原生态的目的,但这类建筑虽然具有生态化的特点,但其达不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也缺乏可持续性,所以不适宜普遍性,另外,不使用现代化的技术,也不符合可持续的生态观。所以,对于生态建筑的设计,要将现在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建筑设计当中,从而达到普适性,通常称为“适宜技术”。 二、生态建筑的特点

1、生态性 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再到最终的使用过程中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能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建材选取时将环保材料和循环利用材料作为首选,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物排放。 2、安全舒适性 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注意避免周边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场地应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周围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 3、先进性 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采用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建造智能化大楼,将建筑的“智能” 和“绿色”融为一体。绿色智能化不是某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有机组合,一个完整的绿色智能化建筑由安防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构成。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测建筑能耗,根据室内温度、热湿环境、风力大小、空气质量等情况,由环境智能优化系统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保证建筑中的生产、生活状态处于最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舒适度,并减轻建筑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项目,因此,要想坚持生态建筑的可持续性,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不仅应用于建筑行业,是当前中国所有行业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2、节能原则。节能原则不仅仅包括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还要节约生态资源、自然资源等可循环使用的资源。

3、舒适与经济并存原则。建筑的舒适性是居民住宅最基本的要求;经济性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节能减排的过程。

四、当前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建筑设计研究不够全面

生态建筑概念最早是由一位美国学者提出的。然而,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性,因此,在参照国外先进的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当前,在实际生活中,对生态建筑的研究并不全面。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极其常见,这样一来,对生态建筑研究也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研究是少之又少。但是,对城市生态建筑的研究只局限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中。在实际生活中,农村地区因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对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加以详细研究。再加上,因生态建筑设计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例如:生态学、建筑学、环境学等,所以,专业性较强,内容较多。然而,各个学科之间联系却不紧密,研究不够深入,这样一来,直接对生态建筑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

2、生态建筑设计实践性较差

近年来,由于生态建筑理念引起了建筑行业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建筑行业出现了大量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所以,进一步巩固了生态建筑的理论基础,更加有利于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所发表的论文也只是仅仅关于生态理论与建筑设计理论加以详细阐述,重点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比较成功的生态建筑设计经验的阐述,缺少对生态建筑设计实践性研究。

五、加快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有效措施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建筑的设计规划都应该切实满足人类发展的大量需求为根本原则。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需求,既是建筑行业发展的目标,又是社会取得进步的巨大动力。因此,在今后建筑设计方面,应该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重点是要体现出关心与尊重他人,这样一来,才可以满足各个阶段、个年龄段居民的各种需求。

2、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建筑物是人和自然共处的主要桥梁,因此,对于生态建筑设计来说,必须要引入大量相关的自然元素,这样一来,人们可以更好的享受大自然。由于人们始终处在自然环境中,因此,人们的各种活动都是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们必须和自然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生态建筑要求不管是从设计环节还是到使用环节,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是极小的。生态建筑和传统的建筑设计目标都是相同的,给用户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环境,从而使人们更好的学习与生活。生态建筑设计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必须要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一旦不能满足,那么此建筑物就是非常失败的。通过大量事实证明,只有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不仅能使人们和大自然更好交流,让人们充分享受大自然。

3、增加绿化面积

生态建筑外部和大自然相呼应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建筑物室内设计更要体现出绿色的概念。绿色植物不仅能够制造氧气,而且也具有吸收有毒气体、调节湿度、降低噪音的功能。所以,生态建筑的发展为绿化环境营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建筑物客厅,可以在房顶安装一个具有可调功能的开启式屋顶,结合季节变化的特点,由计算机进行控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度与湿度,而且又可以将室外与室内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最常用的设计方法为屋面绿化,此方法既可以美化环境,又有很好的景观效果,与此同时,还能起到较好的防水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的认识生态建筑,并且明确生态建筑的重要性,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去,为我国低碳生态城的规划和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丛硕,文梅丽.浅谈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方向[J].民营科技,2012(5).

[2] 杨玲.推广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J].甘肃冶金,2008(5).

[3] 田原.发展生态建筑设计建设生态城市[J].中华民居,2012(1).

篇4

【关键词】老年建筑;发展现状;设计特点;设计要点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公寓、老年住宅、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等老年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老年建筑设计和建设水平对于提高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老年建筑发展现状

对于老年建筑,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德国等发达国家对老年建筑比较重视,有针对性的建设了老年公寓、老年住宅、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等多层次的老年人居住建筑,从老年建筑的开发设计、建设施工、主体结构、外观内饰等方面,都充满对老年人的关爱。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为使老年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老年人体能、生理和心理对建筑物安全、卫生、适用性等基本要求,住建部和民政部联合颁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对城市新建、扩建和改建老年人建筑的设计规范做出了详细规定,但这一设计规范在落实中还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有的房地产业发展已经与老年人的需求脱节,需要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针对我国老年建筑设计规范欠缺、人文关怀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筑设计从业者从思想上提高对老年建筑的重视,从每一个规划和设计细节做起,更多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引下,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老年建筑,尽快建立起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城市建筑体系,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场所。

二、我国老年建筑的设计特点和要点

1、我国老年建筑的设计特点

老年建筑作为老年人居住和活动的场所,除满足一般生理需求外,还需要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心理需求等诸多要求,在设计中要把握以下特点。

一是安全方便性。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当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或人文灾害时,老年人的伤亡比例较高,所以在老年建筑设计中,低层建筑因安全性和便捷性更加适合老年人居住。

二是舒适性。老年人由于特殊的心理、生理原因,对居住舒适性要求较高,在老年建筑设计中,要把握好建筑朝向、通风和采光等要求,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要保证老年建筑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环境。

三是社交性。老年人不愿受到忽视,比较倾向于“群居”,但随着现代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进入老年公寓或老年居住区的老人们有时无法与其他老人有效交流。在老年建筑的开发设计中,应设计和提供老年人交流的空间和条件,并提供必要的场所,让老年人一起锻炼、聊天,共享晚年。

四是私密性。虽然老年人有社交性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保持一定的个人隐私,并非所有的老人都喜欢长时间的交流,如果将老年人被动的放到一个开放的空间中,会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在老年建筑的设计中,要为老人设计一定的区域,使老人在可以看到来往人员活动,但自己的活动不会轻易被别人发现,保持老年人的私密性。

2、我国老年建筑的设计要点

老年建筑在满足其特点要求,保持低层建筑、方便老人居住、兼顾社交性和私密性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室内外环境设计要点,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建筑。

一是老年建筑的内部环境设计。室内空间是建筑的实际空间,空间布置形式决定着老年人使用是否安全、方便、舒适,老年建筑的内部环境设计需要按照以下技术要点进行设计:老年建筑门口应设计坡度不超过45度的坡道,而非一般建筑的台阶,方便老年人进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建筑应采用低层建筑,如果是高层老年建筑,则应该设置电梯,且电梯的宽度在一米以上,电梯出口处要与建筑物的地面处于同一水平线,方便老年人进出电梯和上下楼;老年人行走中一旦摔倒会造成很大的身体伤害,所以在楼道、楼梯和坡道上都要采用防滑建筑材料,保证老年人行走的安全性;在老年建筑中,所有的门口,包括厕所、浴室、阳台等,都要区别于一般建筑,避免留有门槛或者是台阶等不平整地面状况,在其他部位也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地面凸起;为方便老年人如厕,在老年建筑的厕所内都要设计有扶手的坐便器,厕所门应设计成外开式或侧面推拉式,方便坐轮椅的老年人进出厕所;老年人经常会遇到突出情况,而老年建筑中的老年人一般都没有子女陪伴,所以在老年人经常逗留的寝室、浴室和厕所等处都要安装安全电铃,遇到紧急情况时方便老年人呼救;为避免夜间老年人起床走动时出现危险情况,在设计时要将电灯开关设置在安全开阔的地方,避免设置在暗处或不方便的地方,而且在厕所和寝室需要设计安装夜间照明灯,方便老年人生活;老年人对温度和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所以在老年建筑内,特别是寝室和厕所等处最好设计恒定温度25摄氏度左右,但要注意老年建筑的通风设计,在保证室温的同时,保证建筑通风使室内空气质量达标;老年人对噪音非常敏感,噪音可能导致老年人失眠、心烦等,所以在老年建筑的设计上要尽量在墙体上使用隔音材料,或是加装隔音设备。

二是老年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外部空间是建筑师设计创造的外部人为环境,通过在设计上进行创新应用,可以赋予其一定目的,使其具备一定的功能。建筑的外部空间主要是建筑的形状、比例、尺度等。老年建筑在外部环境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安全、实用等原则,不宜建在公路边,门口也要与人流密集区离开一定距离,防止发生危险;要在建筑中设计非常楼梯、隔烟隔火门窗等,保证老年人居住安全。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老年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重点对老年建筑的设计特点和要点进行了论述,从而对老年建筑的设计进行了有益探究,有助于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传芳.老龄化背景下上海新型老年公寓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9(01).

[2]张蕾,张品.老年人居住空间中卫生间无障碍系统设计的研究[J].包装工程,2003(06).

篇5

建筑设计中,建筑构成秩序属于一项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其对于建筑设计效果的改善以及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主要在分析了其作用的基础上,对建筑构成秩序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提出了具体的应用方法,同时对每一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关键词:

建筑设计;建筑构成秩序;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建筑质量及其艺术性的要求开始逐渐提高,因此做好建筑设计工作开始变得尤为必要。作为建筑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建筑构成秩序是有关人员必须充分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为建筑质量的提高提供很好的保证。

1建筑构成秩序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建筑构成主要包括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建筑功能是建筑的第一基本要素。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房屋的具体目的和使用要求的综合体现,人们建造房屋主要是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充分考虑整个社会的其他需求。仟何建筑都有其使用功能,但由于各类建筑的具体目的和使用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工厂是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住宅是为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娱乐场所是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建筑功能在建筑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建筑的结构形式、平面布局和组合、建筑体型、建筑立面以及形象等。建筑功能也不是,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变化。建筑技术包括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建筑设备等方面的内容。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材料不断涌现,为建造各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房屋提供了物质保障;随着建筑结构计算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建筑设计技术不断革新,为房屋建造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各种高性能的建筑施工机械、新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提供了房屋建造的手段;建筑设备的发展为建筑满足各种使用要求创造了条件。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强度建筑材料的产生、结构设计理论的成熟和更新、没计手段的更新、建筑内部垂直交通设备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建筑朝大空间、大高度、新结构形式的方向发展。建筑形象是建筑内、外感观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美学的一般规律,优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它包含建筑型体、空间、线条、色彩、质感、细部的处理及刻画等方面。由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不同,人们对建筑形象的理解各有不同,出现了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建筑,甚至不同使用要求的建筑已形成其固有的风格。如执法机构所在的建筑庄严雄伟、学校建筑多是朴素大方、居住建筑要求简洁明快、娱乐性建筑生动活泼等。由于永久性建筑的使用年限较长,同时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主体,因此成功的建筑应当反映时代特征、反映民族特点、反映地方特色、反映文化色彩,应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并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有机融合与协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构成建筑的三个要素彼此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建筑功能是指建筑物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必须满足的使用要求。建筑技术包括建筑材料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建筑形象是功能与技术的综合反映。建筑构成秩序主要指的则是上述三种要素之间的秩序。建筑构成秩序在建筑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优秀的建筑构成秩序可以督促设计人员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细致的了解,为建筑设计做好基础性的调查工作,保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为建筑施工指明方向;二是建筑构成秩序的应用可大大降低建筑施工问题的发生率;三是建筑构成秩序的优秀设计保证了建筑物的舒适美观。

2建筑构成秩序的观念

2.1建筑构成的观念。建筑构成观念的正确把握是影响建筑设计结果的关键,不同的建筑师对建筑构成观念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例如,朱利安•加代将建筑构成理解为各部分集中、融合、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现代建筑的构成一般是指从建筑整体中分解出要素,然后对建筑空间要素的形态和布局进行确定。这些要素在三维空间中组合而成一个整体。

2.2建筑秩序的观念。建筑秩序观念的理解在各建筑师和美学家之间也存在差异,尽管各建筑师和美学家对建筑秩序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他们都不否定建筑秩序的重要性。秩序可以理解为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整体性,体现着部分构成整体的和谐关系。在建筑有序的环境下,各部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及完整性,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建筑与环境都保持着一种和谐一致的关系,设计的秩序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工作。

3建筑构成秩序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平面点、线、面的构成。点、线、面是构成平面的基本要素。平面点、线、面的构成分为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特异构成、分割构成、近似构成五种类型。其中重复构成是有规律地对一种或几种骨架进行重复构成,已形成建筑秩序,这种构成方式结构简单,应用广泛;采用渐变构成方式构成的建筑形态富有自然规律,骨架进行有序布局且富有变化;特异构成的方式主要有基本形状大小的对比形成、色彩强弱的对比形成及肌理粗细的对比形成等,它是在整体规律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破坏规律,形成具有特异性质的主从关系;分割构成的方式主要包括等形分割、等量分割、黄金分割和自由分割等,这种构成方式是对原形进行分割,并对分割部分进行处理;近似构成的实施是基于重复构成的,它是将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相似的部分进行处理,使其表现出统一的生态变化效果。

3.2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主要要素包括点、线、面、体四个组成要素,构成方法分为加法和减法两种类型,立体加法构成是将同样的块体或相似的块体重复聚合,以形成一种重复的视觉现象。重复聚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单元重复、放射式重复、线性重复、中心式重复等。立体减法构成是将块体进行规律性的划分,采用减法构成法,能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在建筑构成秩序中应用广泛。

3.3色彩构成。色彩构成是指通过建筑物构成色彩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配合来达到配色创造的目的,使建筑物呈现出特殊的韵律感和质感。色彩构成可分为空间混合构成、明亮度对比构成、色相对比构成、纯度对比构成、肌理对比构成等,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的色彩构成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色彩平衡,充分结合艺术形式,利用科学原理进行色彩设计,以更好地体现出建筑的色彩风格,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

4结束语

建筑设计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只有做好了建筑构成秩序设计工作,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美观舒适。建筑物构成秩序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的空间结构、形态,结合艺术形式,处理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实现建筑的有序性。建筑构成秩序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白云妹,吴强.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构成秩序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0):224.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设计原则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绿色建筑属于一种生态建筑,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能源系统更加生态化、多元化。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时,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坚持绿色建筑的整体美化原则和简单高效的原则,不断改变传统建筑行业的高污染、高耗能状态,根据不同的绿色建筑项目选择更加合理的设计技术,比如,太阳能采暖技术、水资源循环技术等。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从而促进低碳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绿色建筑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建筑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建筑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就开始重视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主要指的就是对某建筑进行设计时,把土地、能源进行有效利用,将一切能用到的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降低资源的损耗,从而实现人与自热的和谐发展。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绿色建筑能够把当地特有的资源和材料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最大限度降低能源的消耗,从而保证建筑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采用绿色建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能源,尤其是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比如,德国的绿色建筑在消耗能源时几乎接近零;(3)在具体的绿色建筑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首先对当地的地理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对房屋的通风性和采光性进行有效设定,从而使得人们居住的环境能够达到最佳的采光效果[1]。

3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3.1整体美化的原则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发重视建筑技术的整体美感。因此,建筑企业的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一定要遵循整体美化的原则,要把设计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整体美感的目的。与此同时,设计人员在设计绿色建筑时,还应该多关心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能为了施工建设而破坏当地的环境生态平衡,同时,设计人员还应该充分利用好天然的地势地形,做到因地制宜,减少环境污染,给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3.2简单而高效的原则在进行绿色建筑时,还应该注重能源的利用问题。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重视人工智能化设计,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坚持简单而高效的原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节约能源,从而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3健康而舒适的原则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舒适的居住条件,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保证室内畅通,让室内的环境处于舒适的温度湿度[2]。与此同时,还应该要有良好的空气流通,要保证采光功能,从而让用户能够在健康而舒适的环境中生活。3.4同步化设计原则建筑企业要想真正实现节能环保功能,不是只从一个环节入手,而是应该从整个设计过程进行节能。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应该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比如,方案构思、前期分析、各专业深化初步设计等,同时还要控制好施工图纸的设计,争取达到低碳、节能的要求。

4设计绿色建筑中的技术问题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起步较晚,目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研究力度,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建设绿色建筑时,不管是设计方还是需求方都应该进行及时沟通,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双方应该聚到一起尽快找到合理的方法进行解决,以免耽误建设进度,从而保证建筑的质量。

5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选择

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选择是一项比较有技术性的工作,由于不同的绿色建筑项目不同,所使用到的能源、材料、人力等都有所不同。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技术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5.1设计方案针对绿色建筑而言,设计方案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选择时,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对绿色建筑项目设计的需求进行仔细分析,同时也可多借鉴一些国外优秀的案例,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建筑的具体情况,把自己的独特想法融入到设计方案中,从而达到绿色建筑的目的。此外,设计人员还应该凭借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确立建筑中自己的视角,把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在设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利用,从而保证绿色建筑设计的更加合理化。5.2太阳能采暖据相关调查显示,之前传统的采暖方法主要是以煤炭燃烧为主。但在实际燃烧过程中,总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比如一氧化碳等,过多吸入一氧化碳,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同时,在燃烧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发生温室效应,也会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使用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采用太阳能取暖能够降低成本,避免环境的严重破坏。5.3水资源循环在进行具体的绿色建设设计技术选择时,设计人员一定要注意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选择。众所周知,水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建设时,应该充分利用好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循环利用。5.4环境绿化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如果现在人们还不重视对环境的绿化,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必会走下坡路线。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环境的绿化,对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移栽高大乔木,乔木有吸收路面热量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氧气的含量,从而给人们建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6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系统的工作,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更加具有环保价值和资源充分利用的能力。因此,相关的建筑设计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建筑项目采用合理设计技术,坚持整体美化的原则和同步化设计原则,不断改变之前传统的建筑方法,采用太阳能采暖、水资源循环等相关技术,从而使室内设计符合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牛犇.绿色建筑开发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筑设计;设计分析

引言

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下进行建筑设计,势必能够提高民众的认知,同时提高建筑设计工作者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并且,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两者保持和谐的关系,更能够使建筑设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为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良机。

一、基于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概述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化伦理形态,其基本宗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谐共生以及全面可持续繁荣。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工程一个重要组成,其对建筑工程施工、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建筑工程能否与人文、社会、环境、经济、政治等因素相适应,关键取决于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的元素,即基于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

就建筑工程来说,建筑物本身作为一种高能耗物质,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动力系统、供暖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生活办公用品等物质的损耗,同时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固体废弃物垃圾、噪声污染、废水污染以及废气污染等。总的来看,建筑工程施工和应用过程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能源资源的节约等。为了保证建筑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元素,发展绿色建筑,即充分利用自然、发展自然、让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常见的基于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类型主要包括生土建筑、生物建筑、节能节地型建筑和自维持建筑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引入生态文明元素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设计前,应充分考虑建筑整体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性,特别是科学划分出居住区域、商业区域与娱乐区哟,同时建筑周边配备相应的景观带或绿化带;其次,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运用自然原则、自我调节原则与舒适化原则,以适应生态文明元素的融入;此外,设计过程中,针对建筑工程周边环境中所具有的的自然资源,诸如风能、太阳能、雨水等,将其融入建筑设计之中,有效的促进节能环保效果的实现。

二、生态文明对建筑设计工作的价值

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建设高峰期,我国实施的是高积累、高污染、高消耗的道路,特别在建筑领域过多的资源浪费和不计其数的生态恶化导致我国自然生态退化,环境灾难频发。严峻的形式不得不让建筑行业和整个社会进行全面而认真的反思,而如何平衡行业和社会发展,如何优化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成为当下必须认真对待和严肃回答的实际问题。建筑设计是建筑各阶段的起始,对于控制污染、降低消耗,维护环境、保护生态有着直接的价值,应该将生态文明观念引入到建筑设计的工作之中,制止因建筑行业而产生的自然污染、环境破坏和生物灭绝等问题的蔓延,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构建生态与建筑、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新型关系,取得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多重成果,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相关技术探究

1、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与许多基础理论学科存在关联性,比如气候变异规律、能量流动转化规律以及建筑中能源转换规律等基础理论等。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技术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能够充分发挥建筑的节能功能,比如其中的屋顶节能技术以及墙体节能技术等。其次,对新型材料采用技术进行充分应用,在绿色建筑技术的融入下,由砖石转化成为了墙体材料及结构,充分提高了轻质、简单等优势,使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大大降低,能够体现这些优势的材料包括铝合金材料、混凝土材料以及高强度玻璃等。

2、生态建筑的生物设计法

生物设计法将生态建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借鉴自然生态的运行和规律来处理建筑物、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物质、能量、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多重流动体系,以低能耗、高效率、低污染的方式平衡生态建筑的内外关系。生物设计法的应用主要有如下主要步骤:一是,要展开对建筑物自然环境的调查,将自然环境看作建筑物的外部条件,以此来构筑完整的系统。二是,要对建筑物和周边的生态因子进行调查,重点收集规划区域的气象、地质、人文资料,对规划区和建筑物周边的资源信息做到全面掌握。三是,综合进行生态因子的分析,要对调查获得的生态因子进行归类和划分,以主要要素构成生态因子因素图,通过不断叠加和彼此交叉形成综合图,以供生物设计过程中使用。四是,生物设计的结果表述,应该通过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加工使资源和要素得到适宜的处理,进而形成生物设计的最佳方案,实现生物设计的目标。

3、原声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原声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能够使太阳能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降温、干燥以及采暖。如在窗户集热板当中对太阳能资源系统加以构建,并由相关设备组合形成,包括空气导管、蓄热装置以及单元集热板等,进而使太阳所具备的光能能够有效地转化成为热能。除此之外,还可以对低热资源进行利用,从而实现地热供暖。

4、生土建筑设计

生土建筑设计的理念主要是利用覆土的设计方法来实现建筑工程的保温功能,从而节省的供热能源的消耗。利用生土建筑的设计方案可以保证建筑物能够抵御一般的外界污染及自然侵害,例如由于其覆土的设计能够增强防震及防风效果,同时也能够减轻噪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烦恼,最关键的是生土建筑设计在保暖性能上能够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了大气排污量,进而促进了生态平衡的维护。

5、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即对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地处理,它需要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空间,同时又要对大的周围环境实施很好的保护,促使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资源能够持续存在。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应使用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有效控制危害人体的辐射、电磁波及气体等各种污染;充分采用自然通风,对环境温度、湿度进行适当地控制,使室内温度、湿度能够达到人体所需的最佳状态;充分利用直接采光,享受太阳光对人体的自然沐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享用,做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要自然顺畅,使人们尽可能多地观赏到周围的自然美景;注意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尊重地方文化的差异,继承和发展地方传统工艺、材料及生产技术。

6、少费多用建筑

少费多用建筑是使用较少的物质和能量创造更加出色的建筑作品。高技术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智能建筑,它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固定的建筑护结构成为可以跟随气候自我调整的围合结构,可以进行自由呼吸,控制建筑系统与外界生态系统、环境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增强建筑适应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外部生态系统环境的能力,并达到节能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建设工程项目应始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进行设计、施工和应用,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充分考虑生态文明元素,即完善和优化基于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篇8

一、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是地表的破坏和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与倒塌。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别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体型设计的相关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唐山地震就有不少这样的震例。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现较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阆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在地震时都会造成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因此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2、建筑平面布置设计的相关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其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侧,结果在地震中造成靠电梯一侧建筑物的严重破坏。这是因为电梯井筒具有极大的抗侧力刚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侧的墙体很多,而另一侧的墙体稀少,这就造成平面上刚度分布的很不对称,质量分布也偏心,使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面的破坏。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3、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注意事项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从近几年对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来看,屋顶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过高,二是过重。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对屋顶建筑自身和其下的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屋顶建筑的重心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且前者的抗侧力墙与其下楼层的抗侧力墙体上下不连续时,更会带来地震的扭转作用,对建筑物抗震更不利。为此。在屋顶建筑设计中,宜尽量降低其高度。采用高强轻质的建筑材料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地震作用沿结构的传递比较通畅,使屋顶重心与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尽可能一致;当屋顶建筑较高时,要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定性,使屋顶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变形较小,而且不发生扭转地震作用。

4、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问题

根据大量震害的经验总结,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l―89)对房屋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建筑设计应予遵守:一是房屋的建筑总高度和层数;二是对房屋抗震横墙问题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

二、国外抗震建筑设计实例及先进技术

1、现代轻型木结构建筑

轻型木结构是北美、新西兰以及日本等国家低层和多层住宅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这种类型的结构主要是以钢筋混凝土或砌体为基础,上部结构采用规格材和木基结构板材以及其他工程木产品,其特征类似箱型结构。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通过锚栓连接。楼屋盖和剪力强墙形成结构的主要抗侧力体系。地震时,水平地震力通过横向水平构件即楼盖和屋盖传至每层剪力墙,每层剪力墙将所受地震力相加传至底层剪力墙并传递到基础。为保证这条传力途径的安全可靠,所有的构件必须有可靠的刚度和强度。对此.美国现代建筑规范对轻型木结构的抗震设计都有详细的设计规定。北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轻型木结构因其自身质量轻、强度高以及结构的高次超静定等特性,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2、隔震技术

据有关记载,隔震概念最早由日本和合浩藏在1881年提出,而在此之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存在一些古建筑,如我国的故宫、日本的镰仓大佛等。这些早期的隔震建筑多是采用滚木或滑石片作为隔震元件,但是历经多次地震仍保存完好。现代意义上的隔震技术始于20世纪60~70年代,一般都由隔震装置、阻尼器以及地基微振动和风反应控制装置等部分组成,必要时还设有完全保险构造,与早期的隔震系统相比,性能上更加可靠、功能上更加完善。在这方面,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居于领先地位,并相继建成大量隔震建筑物。这些隔震建筑中有的已经接受了地震考验,都显示了较好的隔震效果。目前,隔震技术越来越为广大的工程人员和社会所接受。

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协同设计;设计应用

Abstract: through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effective will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cooperation of collaborative design work direction development, is a major progres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collaborative desig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real got sufficient play, mak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more innovation, and more novel, also to achieve established fast channel construction products.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Collaborative design;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设计中的协同设计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设计过程进行管理,协同设计是通过对建筑施工中的设计图纸进行有序的命名,规范的管理,建立相互可以参考的关系,使得每一设计部分都可以紧密的联系,协同设计,保持一致。协同设计模式可以将设计的最佳资源有效的结合从而提高建筑的设计品质,并且协同设计对建筑设计的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如果出现设计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查找和修正,并对可以保护设计的知识产权,为设计者的设计思想提供保护,加快了建筑设计作品向建筑产品转化的进度。

一、建筑设计中的协同设计的特点

1、网络化协同设计

在建筑设计团队中每一位设计者都拥有自己的电脑进行设计,并且将设计好的图纸存放在同一个服务器主机中,这样设计者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调用,相互沟通协同设计,从分的发挥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建筑设计系统synergy design 可以将设计者设计的图纸变动及时的告之团队的其他成员,做到及时准确的沟通。

2、团队人员管理

建筑设计协同设计平台可以有效的建立和组织团队,可以自由的加入设计者,并对设计者的设计方向进行描述,有效的组织分工。

3、设计图纸管理

通过协同设计平台将建筑设计图纸有序的组织和管理,提供给设计者参考和讨论进而提高建筑设计的标准。

4、授权管理

建筑协同设计平台为参加者提供其工作内容范围内的设计授权,其中包括对图纸的调用、修改、复制、删除等,建筑协同设计平台有别于其他共享平台,建筑协同设计平台更加注重共享的方式和权限的管理,从而保护的设计者的权益也对设计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5、设计过程信息记录

建筑设计记录是建筑设计的关键,因为一些原因导致的设计信息丢失,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协同设计平台的设计过程信息记录进行调取,这样就起到了对设计文件的保护,辅助设计者安全的完成设计任务。

6、工程切换

协同设计可以实现多工程同时设计,在synergy design系统中可以切换操作即使是工程设计不在相同的服务器内也可以进行切换操作进行协同设计。

二、建筑设计中的协同设计的应用

1、协同设计的应用优点

(1)协同设计高度强化团队组织协作,对设计团队的每个设计者授权分工,随时可以调用设计者设计范围内的设计资料和图纸,可以帮助设计负责人及时提出设计修改意见。

(2)协同设计可以制定统一的设计标准和设计要求,这样可以将优秀的设计整合起来,构建出优秀的设计方案。

(3)通过协同设计可以将建筑设计向着更加专业化的程度发展,将建筑设计细分到每一个细节,保持整体的建筑设计保持相同的设计参数,使得设计标准提高档次。

2、协同设计的应用可解决的难题

(1)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注重强调设计的技术先进性,往往是建筑的每个设计者都有自己的构思和想法,对于整体的建筑设计方案反复的修改反复的讨论,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没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意识。通过协同设计平台,所有的设计者都有了统一的建筑数据库,根据实际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更容易达成一致性设计意见,从而节省了设计时间,加大了创新实现的可能。

(2)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对于设计的标准难以得到统一,任凭设计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往往设计图纸难以付诸实际,通过协同设计平台,建立统一的设计标准,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向着标准的框架靠拢,这样加快了整体团队的工作效率,也融合了每个设计者的设计构思,设计者在其专长的设计领域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且可以落实到实际方案中。

(3)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在不必等待其他设计者完成设计后再进行构思设计,同步了设计加快了设计方案的出炉。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通常都是在等待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完成后再进行下面的设计工作,这加大了设计者等待的时间,也使设计者的构思方案不断的更改变化,设计者之间难以达到共识,所以协同设计屏蔽了这一弊端,设计者可以根据设计框架进行同时设计并且完全可以满足实际的设计需要。

3、协同设计的发展方向

(1)建筑设计涉及到众多的计算,包括:结构、材料、能耗、费用等,以往的这些计算是通过多领域的分工计算,计算量大并且无法得到统一。通过协同设计平台,采用服务器同时进行计算,这样加快了计算的速度也使得各项数值保持一致,更加准确的获得结果。从而为建筑施工降低成本。

(2)建筑设计对方案的构思需要切合实际,所以首先要对施工场地进行地理分析,并且建立数字地形模型,通过建筑设计中的协同设计平台与建筑设计软件相互结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能够对设计构思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使得设计者的创意构思与设计过程能够统一结合起来,提高建筑设计的品质。

(3)协同设计平台融入了多种设计软件便于各类的设计者上手操作,通过图纸的结构各部分的设计者能够清晰的了解设计要求,并且通过平台的上传和下载功能及时的与其他设计者分享设计构思和图纸内容,达到实时共享的目的。

三、结束语

建筑设计中的协同设计建筑设计领域的一次革命,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不断的更新,建筑设计将更专业,更便捷。建筑设计团队的搭建也将使建筑设计创新更加进步,更可能的得以实现。保护了设计者的创意构思,在建筑设计领域得以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莉. 基于软构件的建筑协同设计环境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2004

[2] 林正秀. 建筑设计问题的复杂性与协同设计[J]. 未知,2011(3)

[3] 吴炜煜等. 基于普适计算的工程协同设计系统模型[J]. 计算机应用,2009(1)

[4] 何晓煊. 基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现代建筑设计研究[J]. 科学与财富,2011(5)

[5] 陈宜. 建筑协同设计的推广[J]. 中国建设信息,2010(2)

篇10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文化;统一性

View and comfort level is accompanied by social econom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the information level of change, the interior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un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ior design is discussed.

Keywords: interior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Architectural culture; unit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人文要素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内外统一体现

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曾经论述过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关于人文因素的设定意义,认为每一个建筑设计除去与地点和气候密切相关外,还与当地的历史、人文以及地理特质有很大的关联性,室内设计风格因思潮和地区变迁而呈现显著不同,建筑设计风格和家具风格、造型艺术、音乐流派等有很深的渊源[1]。

在漫长的建筑装饰历史征程中,工程设计的装饰内容、人文地域思想、功能选用、文化风格以及个性艺术创作都作为造型要素被添加到设计装饰中,一般而言,室内建筑设计要素包括相辅相成的外部和内部因素两个部分,如结构图1:

图1 :建筑室内设计要素构成示意

由图1可知,人们在对室内建筑设计中的风格进行统一性探索过程中,将风格外在因素以及形成的内部因素进行了有机结合,给予设计内容视觉内涵以及文化愉悦,使得当今社会的高节奏与人们的心理需求得到一定的切合,在具体的装饰过程中将传统、现代以及自然混合特色进行融合,以美学基础和科技加工为辅助,致力于建设成功功能齐全、环境恬适以及富含人文气息的室内环境,一方面以外部因素对于风俗、历史以及宗教的追崇进行取精去粕[2],发扬传统建筑特色的地域敬仰,另一方面也在设计元素内部加紧探寻,发现设计师的天赋差异、发现流派之间的差异,互补遗缺。

二、 传统与当代美学气息在装饰设计中的统一体现

沃森曾经阐述过中国人对于传统古玩的钟爱,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谦逊和自大的态度总是很矛盾,应该说二者皆有,举世惊艳的陶瓷饰品使得传统文化的发挥成为很大的优势,反映到建筑设计中,传统风格和新艺术派风格的统一常常能够创造出比较理想的空间氛围[3]。

我国的建筑设计多采用园林风格,力求雅致清幽,民族文化特色突出,造型色彩遍及传统建筑中的木椽、栏柱、挂落、抱鼓等,利用美学联想和严格的建筑风格运用对实体室内及室外装修进行了艺术塑造,追求挺拔的线条,倾向于将具体的元素进行抽象化改造,例如常常可以看到厅室主墙上的壁画以青铜元素进行铸造,古韵浓厚,与现代气息的光洁墙面形成对比,体现了房屋主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在室内天花板上雕琢纹饰的做法,配之以装饰材料以及精工雕刻,效果都十分传神。

传统与现代美学气息的糅合还使得室内设计的实践和思想体现了艺术与文化的交融,追求意境,体现含蓄美,以现代科技和传统风格进行统一翻新,古为今用,今循古例,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一些豪华宾馆对于风格再现思想的体现,我国建筑设计的辉煌历史也在传统和当代的不断糅合加工中得以扩大和萃取精华[4]。

三、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文化统一齐驱

社会进步的物质与精神层次都要求很强的承接性,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从本质上来讲也是有机统一的,我国哈尔滨市在20世纪初就曾经出现过苏俄文化和西欧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布局特征,历史沧桑,如今的工程装修在追求现代文明特征的同时,以科学性、艺术性的保留为基础,将历史感和时代感的触觉体现在消防填入、空调加入以及计算机线控等方面,比较集中的解决了空间提炼和建筑物岁月面貌保留之间的矛盾,实现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当代建筑设计取向保存传统艺术构件,钟情于西伯利亚木材装饰,崇拜文艺复兴时期的石雕以及金属栏杆造型,常常利用罗马柱来加强艺术感,这些富含历史人文气息的元素让人意犹未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云霄气势魅力不断积累,令人拍案惊奇,此外,为了对整体设计思想进行整合,对施工中的残损部分进行原设计手段复制也是常用的手法,比例尺度的运用通常较多,石膏拓版、金属饰物、木雕、铁艺、布衣等均具有营造氛围的作用,对于整体视觉以及艺术美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前苏联画派列维坦和苏里科夫都擅长将人物肖像画点缀在室内装饰品上,所营造的环境也多蕴藏了一份文化色彩[5]。

通常,室内建筑设计的完工既是对于艺术的探索,也是使得文化价值体现其社会意义和实用主义的衬托,各种风格的形成则犹如双刃剑,反作用于视觉和感官,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装饰物本身的商业价值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后工业时期,室内设计不再只是满足使用功能的发挥,更多的是承接了环境氛围、精神享受以及艺术传承的功效,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技艺、不同理念的设计从产生、变换、进一步发展直至发展成熟都延续了历史文脉,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统一性一定会极大地丰富使用者的精神以及文体生活内涵。

四、 结束语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高要求水准都促成了建筑设计的复杂功能性以及艺术体现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材料和设施机械也加速了更新换代,建筑设计的风格流派日益出现了统一中求创新、差异中见同质的趋势,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折旧形式日益无形化,周期缩短,因此对于这种设计领域的统一性探索也日益提上日程,如何在设计中、古为今用、中西结合以及推陈出新都会是今后一个时期建筑设计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袁仲英.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元素研究[J].工程设计资讯, 2010.( 12): 76-77.

[2]杨程英.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统一和差异[J]. 建筑大观, 2011.(8): 139-141.

[3]王龙.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元素统一性探析[J].中国建筑设计, 2012.(1):49-50.

[4]张飞.室内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参考[J].建筑设计观察, 2011(1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