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现代化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现代化发展

篇1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意义,金融支持,途径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可以说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完善和深度变革、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农业生产向企业化、地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供应紧密结合、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由原始传统分散粗放低效益的自由农业向科学现代专业集约化高效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在生产和经营理念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等现代技术设备及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生产过程中。现代农业精细化、专业化、集约化,注重环保和可持续。

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等物理环境发展不同的农业如: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运作模式,有外向创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科技园型、山地园艺型等各种不同的特色农业。

二、当前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人口和面积上占有绝对的比重,如何利用、组合、开发、挖掘好我国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数量,丰富“三农”的内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向城市的涌入、缩小城乡差别、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链条带动就业,促进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强化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百年大计,千年大业,立国之本,兴盛之基。

三、我国目前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要地说,从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来看,有利因素不少,但不利因素也相当多,特别是在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下,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之以前虽有一定的程度的提高,但综合起来全面的看文化素质还是偏低,在全国各个地区农民农业农村三农的发展水平也极为不平衡,基础设施(道路、通讯、水利配套工程)技术装备现代化的程度还很低,与农村生产相配套的农用机械设备研发制造工业和生物化学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快速提高,农民分散经营,个体农户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的程度还很低。相应的管理模式,管理学有待建立,急需大量的管理人才与实践的结合打造一支知识化年轻化懂科学会管理的农业现代化队伍以及有知识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新一代的农民,整个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却财政拨款等其他形式的投资,最终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四、金融究竟应该怎样来切实有效地支持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金融应如何来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我们从事金融工作研究现代金融的学者不可退却义不容辞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研究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国现在农业金融体系运行的现状

1.农村地域广需求高农业金融投入少。银监会数据显示,2010年农户贷款只有2.6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5.1%。从贷款种类上看,农业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5%.截至9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依然高达2087个。

有研究指出,农村金融市场极为广阔,覆盖7.5亿人口和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地域4万个乡镇和大约40万个村。

2.农村金融机构投资风险大、收益少、缺少有效的风险担保。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风险高,由于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往往造成金融机构投入贷款难以收回的结果,损失无以弥补。这种现状制约了金融向农业投入资金的积极性。

3.农业生产区域广,种类多,金融需求大多为小额信贷,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必须设立密集的网点。由于目前农村地域广阔,农场和农业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农民多为零星分散经营,农村的农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种植养殖及简单加工业。由此造成小额信贷的需求量较高而农村金融网点少,投入低这一样一种客观现实的矛盾。

4.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不尽理想。由于农村金融投资风险大,收入少,效益低,资金有限造成农村金融的可持续性较弱,呆滞呆账贷款,所占比重大。对于这个问题对症下药:应该是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盘活资金增加再保险。建立各种保险互助互补的保险创新机制。(政府+农村合作社合作基金+农产品收购预付+关联农业互保)。

5.政策性金融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我国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并不少,但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因此影响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作为主要支持农业经济的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作用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负责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缺乏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农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金融业务并存,职责不清,政策性资金运营绩效较差;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很多用于弥补亏损和促进其机制转换,支农再贷款很难收回。更重要的是,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需要我们借鉴一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水平领先的国家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探讨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金融运行之路。

五、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实践

(一)美国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美国农业金融机构在20世纪初才开始建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金融体系,它主要由政府农业金融机构、农场主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商业金融机构及私人信贷组成。这些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为美国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及其他服务。

1.政府农业信贷机构由政府所有,专门为农业发展服务,如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

一是农民家计局的贷款对象主要是那些难以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资力薄弱或新创业的农民,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利率,因此大部分贷款均有贴息。另外,它还对遭受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而造成种植面积减少或较大减少给予灾害补贴,对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差价给予差价补贴。为各种特定设备提供贷款等。

二是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主要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用于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等。小企业管理局是1953年为了针对小企业提供贷款而设,其主要职能是向那些不能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

2.美国的合作金融是在20世纪大萧条时期由政府倡导建立的,它主要包括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由农业信用管理局管理。联邦土地银行的贷款业务经过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认购至少相当于本人贷款5%的有投票权的股票,成为合作社社员,取得一人一票权。偿还全部贷款后,社员资源决定是否退回股金而合作社必须认购同等数额的股票而成为该区联邦土地银行的股东。

3.美国保险业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联邦农作物保险运作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第二个层次为有经营农业保险联邦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第三个层次为保险人和农业查勘核损人。

(二)日本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在日本既有政府办的政策性金融,又有强大的合作金融来支持农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其他金融机构,这对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环境又比较差,但是它的农业现代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它建立的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渔业金库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困难时,给它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限较长的资金。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主要是把资金用于土地改良、造林、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的融资,同时还用于农业现代化投资、对国内大型农业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提供市场设施贷款等。农林公库的贷款利率要比民间金融机构优惠,而且贷款偿还期限从10~45年不等。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是农协系统。农协系统是按照农民自愿、自主的原则登记成立的。它主要有三级组成:最基层的是农业协同组合,为市町村一级,直接与农户发生关系,不以盈利为目的,农协还兼营保险、供销等其他业务。

中间层是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信农联,为都道府级,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业资金的结算、调剂和运用。它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它的会员为服务对象。

最高层的是农林中央金库,为中央一级,是农协系统的最高层机构,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农协组织与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他在全国范围内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并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同时,它还指导新农联的工作,并为它提供咨询。

日本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于始1948年,采用“三级”制村民共济制度,形成政府与村民共济组合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三)印度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绿色革命,以各种措施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它的措施以推行现代农业技术为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随着这些措施的实行,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现在印度既有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又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印度的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了保险在分散农业经营中风险的中重要作用。

综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各国为支持农业发展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都通过立法来保障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正常运行,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

六、借鉴国外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

(一)政府应下大力量支持加快建立为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各种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支持多种农业金融机构的建设和持续快速的发展.成立多种形式的支农金融机构,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改革和创立全新的农村金融支持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并存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并在扩大农业保险基础上全面实行农业风险化解机制。使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金都有途径取得。

(二)支持农业发展应允许金融机购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支持农业发展的各种资金要通过各种手段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从社会各个层次聚拢资金,允许其根据实际情况对支农资金的存贷款实行差别利率。

(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保障

我们现在是法制的社会,依法治国,一切都要有完整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我们生活秩序和生产建设的快速持续发展。因此要通过立法来保障农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

(四)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种类多,地域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为了保证支农金融资金的安全回收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通过互保和再保险,进行风险的转移和分散。

篇2

作为世界上较为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到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甚至关系到综合国力提升以及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虽然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地区的农业技术装备还较为落后,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分地区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有利于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促进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均衡发展。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开始着眼于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杜江、王雅鹏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可以给农业生产力带来质的飞跃。他们认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民人均收入过低、农业经营规模狭小等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王国敏详细分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如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2]。丁谦、孟卫东从内生增长理论入手,利用协整检验法对1990—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农村财政支出对农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结论[3]。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前人很少进行分地区的详细研究,可能会使结论有些模糊。另外,对于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惯性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的现有文献甚少,有待充实。本文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所产生的惯性效应,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二、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衡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应该综合各方面指标来对其进行评价,但是有些衡量指标难以量化,有些指标量化后难以整合起来综合反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因,本文选取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指标———机械化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综观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4]。影响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源于诸多方面,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本文的研究特点,我们将选取以下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直接或重要作用的五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一)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及力度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所确定的财政分权体制给地方政府在财政事务处理上以较大的自由空间,改变了以往中央经常随意变更与地方政府分享财政收入比例的做法[5]。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更自由的分配各项财政支出。对于以农业经济为主且农业发展缓慢的省份来说,可以通过提高财政支农支出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我国已经连续几年实行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金额、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等在逐年增加。这些政策使各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确保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6]。因此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及力度会对本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二)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一般来说,经历过发达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对农业投资者的征税都是很低的,而其国内的总体福利水平都较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于我们这类农业大国来说,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持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农民的税收负担,无疑会调动农业生产者利用先进设备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7]。

(三)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丰裕程度

一个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丰裕程度对于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地区农业人力资本越丰裕,其对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运用就更娴熟,甚至一些优秀的设计人员会发明并生产一定量新型机械以用于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这里我们以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优劣情况[8]13。

(四)农产品出口占地区总出口比重

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总出口贸易中的农产品出口份额能够反映其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但是对于中国各地区所出口的农产品来说,大部分是仍处于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或中间产品,相反大部分地区进口的是经过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这种情况反映了我们的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加工技术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精深加工还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农产品出口占地区总出口的比重较高的地区,恰恰是以第一产业为主,而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的地区。因而农产品出口占地区总出口的比重可能对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五)地区农村经济的相对发展规模和实际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依靠公共资金的注入,还要依赖于本地区农村经济的相对发展规模和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本地区农村经济收入相对于该地区总产值的水平越高,表明农业经济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越大。而农村相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基础,只有农村相对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才能有所提升,农业现代化才能不断发展。在这里我们以农村相对经济收入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农村相对经济发展规模。

另外,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还要依赖于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不断推进。只有农村经济充分发展,农民才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去购置先进的设备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因而我们以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来反映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试图检验这一指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是否显著。

三、数据说明及模型的构建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可作为本文实证模型中的被解释指标。而财政支农力度、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各地区出口的农产品比重、农村相对经济收入、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和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是影响本地区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的相关因素。本文选取2004—2009年的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各种指标的选取、数据来源及相应处理过程如下:

第一,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以该地年末农业机械拥有量来表示,其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

第二,我们利用各地区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比例来反映该地区的财政支农力度。这一指标我们是通过《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年鉴》查得的各地区财政支农金额与该地区总财政支出金额作比算得。其中各地区财政支农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金额来衡量。

第三,各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的丰裕程度以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来反映,具体来说是通过《中国农业年鉴》查得的各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处于高中及中专以上的劳动力占总劳力比重来衡量。

第四,一个地区总出口贸易中的农产品出口份额是由《中国农业年鉴》获得的各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与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查得的各地区总出口额作比算得。

第五,农村相对经济收入和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两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其中农村相对经济收入这一指标是由各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作比求得,地区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

第六,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是由各地区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金额与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作比算得,二者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第七,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是由各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作比求得,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而地区生产总值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

(二)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的构建

由于面板数据模型含有横截面(个体)、时间和指标三维的信息,因此利用面板模型可以构造和检验比以往单独使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更为真实的行为方程。因此本文首先利用上述指标构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其一般形式可表示为:Yit=αit+X/itβit+μiti=1,2,…,N;t=1,2,…,T(1)其中:Xit是k×1维解释变量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αit为常数项向量,μit是随机扰动项向量。这里假设随机扰动项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μ的条件,i、t表示面板数据的两个维度(横截面和时间)。

根据所选择的被解释变量及解释变量的相关指标,结合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所建立的模型具体可表示为:LAMit=αit+β1FSAit+β2ERLit+β3APEit+β4RRIit+β5PIPit+β6RTSit+β7APSit+μit(2)式(2)中,LAM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业机械化水平;FSA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比例;ERL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APE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总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份额;RRI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村相对经济收入;PIPit表示第t期地区i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RTS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APSit表示第t期地区i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

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惯性效应,因为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够促进以后各期物质资本更加丰富。这样一来我们综合考虑时期数和惯性效应,把滞后一期因变量加入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构造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以上几种因素以及惯性效应对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模型的具体形式可表示为:LAMit=αit+β1FSAit+β2ERLit+β3APEit+β4RRIit+β5PIPit+β6RTSit+β7APSit+β8LAMit-1+μit(3)其中,LAMit-1表示滞后一期因变量,其他变量同静态模型中各变量。

四、模型的估计及结果讨论

由于我们的面板数据中包括30个横截面和6个时间点,属于“宽而短”的面板数据类型。一般情况下,对于这种数据结构,大多不进行单位根检验,伪回归现象基本不存在。但是为了保证模型设定的准确性,我们仍然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面板数据残差序列的平稳性,不存在单位根的情况表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协整的,构建回归模型的合理性得以验证。变量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各检验方法中,所得到的统计量相伴概率都比较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本文面板模型中变量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不存在共同单位根和个体单位根问题,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关系。

在我们所建立的面板数据模型中,由于解释变量数超过时期数,不具备采用变系数模型的条件。下面,根据F检验来确立变截距模型与等截距模型的选择问题。在等截距模型中,通过计算得到残差平方和RSS*=7.11E+08,而在变截距模型中,残差平方和RSS=8293659,故F=(RSS*-RSS)×(NT-N-K)/RSS×(N-1)=4.18E+02,其中,N-1表示受约束回归的约束个数,T表示面板数据的时期数,NT是截面数和时期数的乘积,即观测量的总个数,K为模型中变量的个数。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F0.01(29,143)=1.8463,故拒绝原假设,采纳变截距模型。

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冗余性检验和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来判断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具体结果见表2)。固定效应冗余性检验的零假设为固定效应模型是冗余的,由表中的P值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假设被拒绝,于是摒弃混合模型,即认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模型。而由Hausman检验的结果可以判定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最终可以确定所应建立的模型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

对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静态面板模型)采用OLS估计方法,得到各参数的估计结果见表3中的第二列。表3显示,一个地区财政支农程度、总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份额、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几个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解释变量系数为0的原假设,而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在5%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判断这四个指标是影响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由各变量的系数估计符号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越大,农村每人实际年纯收入越高,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越高;而一个地区总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份额和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越高,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越低。其中农产品出口份额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负向影响可能是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大多集中于初级产品,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很低,这种现状同时反映了农产品出口份额较大的省份,也正是以农业为主而第二、第三产业很不发达的农业大省和贫困地区,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反映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落后,这些地区应加强经济发展来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

在动态面板模型中,由于以因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这可能引起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的相关性和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估计方法,将会导致参数估计的非一致性。Arellano和Bond建议采用一阶差分矩估计方法(first-differencedGMM)来克服上述两个问题。DIF-GMM估计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差分来控制未观察到的时间和个体效应,同时利用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9]。但由于在很多情况下变量的滞后值并不是一阶差分方程的理想工具变量,因此我们选择Blundell和Bond提出的系统GMM估计(systemGMM)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中的第三列[10]。

表3中第三列AR(2)的P值反映出,在采用系统GMM估计动态模型时,均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而Sargan检验为过度识别约束检验,测定了动态面板估计中工具变量选择的适宜性,由Sargan检验得到的P值(0.6618)可知,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合理的,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同时我们给出了Wald检验,它常用来检验联合系数是否有效,表中Wald统计量设定检验显示该假设不被拒绝,即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联合影响具有统计意义。由各变量系数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一个地区财政支农程度越大,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和滞后一期农业机械量几个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解释变量系数为0的原假设,而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例在10%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得到这三个指标对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由各变量的系数估计符号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越大,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比重越高,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越高;而一个地区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越高,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越低。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前一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当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证实了惯性效应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前一期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够为当期资本的扩大奠定基础,使物质资本更加丰富。

综合以上两种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例和滞后一期农业机械量几个变量对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越大,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一个地区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越高,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越低。而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前一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当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一期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够为当期资本的扩大奠定基础,使物质资本更加丰富。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使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影响各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因素。由系数估计结果所得到的结论为: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例和滞后一期农业机械量几个变量对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越大,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一个地区农村可分配净收入中国家税金所占比重越高,该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越低。而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前一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当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前一期物质资本的积累能够为当期生产条件的改善提供一定基础,使相应物质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篇3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河南省 投入产出

一、前言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在全国各省的粮食产量排行中,河南一直位居榜首,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河南也是人口大省,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高,农业发展的好坏对农民的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影响。王元福在《产业关联与农业现代化:基于河南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中基于河南省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但只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不免有些片面,不能充分体现农业现代化的状况。本文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与发展,对所分析产业部门进行了调整,并加入了对农业生产现状的分析。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二、河南省农业产业关联分析

本文从2007、2010、2012三年的河南省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为原始数据,利用投入产出相关理论,对数据进行运算,计算结果如下所示:

(一)直接消耗系数。通过计算可知,农业对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在逐年递增,农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基本稳定,从2010开始,两产业部门都保持小幅上升趋势,说明农业信息化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农业对金融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也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对农业的投资仍旧没有引起金融业相关人士的兴趣,也从侧面反应了农业的发展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农业的投入逐年递增,且上升幅度逐年增大,表明农业科技化正在逐步推进;教育对农业的投入也从2010年开始上升,随着培养的农业相关人才不断增多,这将能有效的保证农业科技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二)完全消耗系数。与直接消耗相比,完全消耗系数更全面的反映了农业对相关产业的消耗情况。根据完全消耗系数数据可知:每个行业完全消耗系数都在逐年增加,而且从2010年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与直接消耗系数构造的折线图相比,在直接消耗系数中系数较稳定,未出现大幅增长的产业在完全消耗系数构造的折线图中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表明农业虽然与这些行业没有较大的直接消耗,但其他消耗较大的产业与这些产业的关联度较大,在间接上这些产业对农业现代化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且越来越大。整个折线图表明,以上六个产业都对农业现代化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三、河南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由于土地目前的流转机制尚不完全,土地承包难以大规模进行,所以无法对土地进行大规模连片耕作。所以使得科技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推进困难重重。同时,单一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没有统一的组织体系,缺乏与市场体系联接的渠道和方式,不能有效预防市场风险、议价能力弱;与科技机构衔接的缺乏,造成农业科技化进程缓慢。这种小而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农业生产很难抗御来自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

(二)环境污染问题。当前粮食产量主要依靠化肥的大量使用来维持,化肥的使用量已经是发达国家农业化肥使用量的数倍之多,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化肥的过量使用,农药使用也大幅超标。造成了水污染,浅层地下水已然无法引用;产生了粮食污染,粮食农药残留值高,作为人们的食物来源,这无疑会造成人体健康的损害;造成空气污染,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三)劳动者素质较低。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造成农村对现代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外面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农村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农村,最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年迈的老人、妇女,文化程度较低,使得农业生产科技化的推进较慢;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因循守旧,没有创新与进步。

(四)农业现代化进程慢。由于农业生产资金不足,且农业生产以家庭为主,所以农业生产对大型机械的购买力不足,不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行;农村现存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较低,且农村生活现状较差,对人才吸引力弱,导致农村只有极少的人才留存。由于缺乏农业相关科技人才,使得农业科技化的进行缓慢;由于生产经营人才的缺乏,造成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低;由于信息人才的缺乏,使得农业信息化的进展较为缓慢。

(五)农业基础设施基础差。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设施在广大地区缺乏,即使拥有的基础设施,大多还是老久的设施,可使用率低。这造成了部分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情况,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高,产出率低。

四、研究启示

今后农业应大力促进产业化的发展,通过农业经济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承包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连片联合耕作,以更好的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化,降低成本,改善当前小农生产方式带来的问题。通过农业产业化,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篇4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过去五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总产迈上新台阶,农业综合牛产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社会呈现新气象,亿万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亮丽成绩,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增添了底气,为“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重要贡献,也为“十三五”时期顺利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形势向好,尤需谨慎。一定要清醒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在粮食连年丰收背后,进口量、库存量齐增,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凸显;在农业稳定发展背后,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趋紧;在农民持续增收背后,外出就业压力增大,务工收入增长放缓。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必须牢同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是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只有依靠体制创新,才能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新农村谁来建的现实难题,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协调发展是必南之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尊重自然、顺应白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是大势所趋,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共享发展是本质要求,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才能让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与全国人民一道迈人全面小康社会。

篇5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着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着名经济学家Barbara  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篇6

一、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是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前提

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以来,地块不连片,一家一户经营,大型机械作业受阻,逐步出现了大型机械搁浅,小型机械装备在农业生产中起了主导作用,发展较快。实践证明,常此以往,土地分散经营只靠小型机械作业带来的问题较多,导致作物种植重、迎茬问题严重,小型机械深松不到位,机械作业综合性不强,致使耕暄达不到标准,多年形成犁底层,留不住雨水,起用不了地下水,达不到蓄水保墒的作用,直接影响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措施的实施,影响大中型先进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程度,使国家投入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和农民购买农机的投入利用率大大降低,没有用武之地,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保证不了国家对粮食的需要,影响农民加快致富的步伐。连片种植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能够推动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同时也能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

二、发展小型农机正在向发展大型农机逐步转变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主要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式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必须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第二,必须使用大型农机具,现代农业技术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合立体作业,绝非是小型农机具所能胜任的。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以往因其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理解它有效实现农艺技术的毫性能、它的性比价、它的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农机。可见,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

三、鼓励扶持农机专业户快速发展,规范引导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机服务的主题还应是农机专业户。目前我国农村的机械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耕、种、收三项作业平均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农村的大中型农机规模化作业服务的比重也很低,而家家户户小农机分散作业的状况必将逐步过渡到大农机规模化服务的方式。因此,当前应重点扶持农机专业户发展,采取鼓励措施,培植农机大户,加快推进集约化作业的农机服务模式。随着农机专业户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也随之应运而生,当前农机发展路径展现得十分清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比较快,它是农机户之间的社团组织,为农机户提供维修、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平台,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正在转向企业化规模经营和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将逐步形成农机服务的高级发展模式。

四、农机跨区作业解决了小规模农机户与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之间的矛盾

篇7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现代化;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农村生活,给农村现代化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农业发展的新格局下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最新的农业动态、科学种植的方法和专家指导等,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的消费理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是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法的实施,必将引导农村经济走向繁荣。

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1、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是将我国传统同业推向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体现着农业现代化的优势。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带动、时代的革新而有了新的诠释。就现代化水平而言,某一特定时期有不同的对比,衡量标准以同期发达国家的平均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在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时期,随着代表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知识、技术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目标。当然,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并不代表实现了现代化,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之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完结。目前,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表也与之基本相同。所谓农业,按照于光远先生的定义,农业指的是十字形大农业,一横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种植养殖业,这一概念比农林牧渔更加全面;一竖分别是农业服务业、农业种养殖业、农业经济产业。十字形大农业概括了大农业的所有方面,而农业现代化就是对十字形大农业整个体系的现代化过程。

2、农业信息化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 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如统一规划,统一分组等,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其中,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就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信息技术提供了许多新工具,具有获取数据、传递数据、数据处理、数据衍生和数据使用的功能。和智能化产品用具相关联的生产力,就叫信息化生产力,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信息化就是培育、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应用于农业领域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 消费、市场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对。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

二、农业信息化的包括哪些方面

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认清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电气化、 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智能化、农业自动化、农村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抓住当前阶段的建设重点,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同,造成具体实施方案整体思路不清,对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因而,农业信息化的先导是农业电气化,电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是农业信息化和农业自动化的重要技术基础。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信息数字化要求农业的各个结构要素(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与各种过程(生产、 加工、储运、经销等) 全面数字化、农业以及农业各相关部门(生产、科研、教育、行政、流通、服务等)全面数字化与网络化管理。农业信息化是农业智能化的前提,农业信息化是农业自动化的支撑,农业信息化是当前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和建设重点。

三、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载体主要包括农业产前、 产中、 产后等过程的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 决策的信息化等。 农业信息化通过上述方面对传统农业产生影响,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农业现代化体系的各个方面。

1、农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信息化、 高效益化。农业生产率将大幅度提高, 生产成本下降。粗放式大批量生产和高消耗的农业生产模式将被高度集约式的 “高产、高效、优质” 生产模式所代替,农业产业中服务、销售比重逐渐加大,劳动密集型比重下降,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比重将提高。农业产前、 产中、 产后规划将更加合理, 联系更加紧密,这些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

2、农业信息化提高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各部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为农业服务、生产、销售等各阶段的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高效、畅通、丰富的信息渠道,将农业各阶段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 促进管理科学化、 合理化和最优化, 从而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 利用农业信息技术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辅助农业决策者、 经营者进行包括农业生产方案选择、过程控制、农事管理、 施肥配方、成本核算、产品销售等工作,将使农业生产实现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利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结语: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各种农业信息工具得到更新,农业信息化管理办法也不断增多,有效扩大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覆盖区域。而如何将电气、数字、智能、自动和现代化技术应用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上来,是影响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有效的农业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是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农村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应用范围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努力构建最优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体系。使信息化方法以最美的姿态,最合理的运用出现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

参考文献:

篇8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篇9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差距;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05-03

一、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资金、技术、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而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其基础是农业从业人口素质的提高,结果是农业产品的丰富以及生产效率、效益的普遍提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衡量指标也从单纯的产能指标扩展到质量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指标上,城乡统筹发展的要义也深入到政府的政策之中,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得益彰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主要的理论有“循环积累”理论、“磁场效应”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反哺论。循环积累理论认为,城镇化的积累会对地区经济有“波及效应”,资源、技术将向农村扩展,最终实现城乡的融合(缪尔达尔,1957)。“磁场效应”理论认为,城镇发展可以吸引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速度;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会满足城市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加速城镇的建设(芒福德,1961)。刘易斯(1954)的“二元结构”理论在分析了先进城市工业与落后的农村农业并存的原因之后,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消减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方式,即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工、农产业差距,和谐城乡关系。与以上理论不同,“核心-边缘”理论提出另外的看法。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工业的集聚将扩大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但核心区的发展将通过“涓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区域的发展,只是这种带动必须配合一定的政府干预,才能正真促进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平衡,即城镇与农村的平衡(赫希曼,1956;弗里德曼,1966)。而反哺论的学者则认为,城市与农村的共生发展中,一般要经历“以农补工”、“各自竞争性发展”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三个阶段,但第三个阶段的到来,在最初的时候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扶持,并以人力资本的反哺为先,才能依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谢安,2011)。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到,市场的力量可以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本集中在城市,从而降低工业发展的成本,促进工业的迅速的发展,但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农业及农村的辐射还需要政府的干预以及政策力量的协调。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中的问题解析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阻碍

受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布局的影响,我国很多省份的经济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重型工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二是传统农业分布在广大的农村。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城市工业与较为落后的乡村农业长期并存,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使农村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首先,大城市的工业水平无法代表城镇工业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缺乏带动。而大城市工业产品以外销,以及服务外省甚至是外国的情况居多,为本省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的产品类型较少,所以,大城市的工业与农业之间缺乏产业联动,技术外溢对于传统农业的影响也缺乏应有的转换机制。而相对城镇工业服务的范围,产品的技术,尤其是距离则更贴近农业经济,城镇工业的发展将成为大城市工业技术外溢到农业经济有益的桥梁。但目前,城镇工业化水平、质量还有待提升,还需要科学的城镇化作为其有利的发展平台。

其次,传统农业缺乏自身成长的机制,无法为城镇化提供有效的资源补充。农产品长期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生产方式粗放,技术以及规模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的利润微薄,无法吸引资金和技术甚至人才的进入农业,农业的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与此同时,传统农业的发展还面临土地、用具、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工农产品比价的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恶化了农业收入,市场的选择最终将导致农业资源的持续外流,形成城镇化对农业经济的剥夺模式,以及对立、竞争的关系,威胁耕地的数量和粮食安全。

所以,统筹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前提,还是要立足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模式,积极提升城镇工业化水平,强化技术外溢的同时,要着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产品的品种的升级,增加农业补贴,提高农产品利润,使农业、农村与工业、城镇的发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此才能保障市场机制在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资源的流动中,在二者的统筹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资源双向流动不畅的阻碍

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导致城乡收入的不平等,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导致资源的从农村到城镇的单向流动。而且,随着户籍的松动、土地产权的改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对农村资源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在一定的时期里,城市化的政策正在固化由于城乡差距形成的资源单向流动。

在资源的单向流动中,人力资本的单向流动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城镇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及人力资本的容纳能力都在提高,较高的收入及较为完善的公共产品供给,吸引这农业劳动力,离开收入较低的农业生产,但转移出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城镇化推动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类型主要还是年轻并有一定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力,所以更多从农村进入城市,并能够取得一席之地的劳动力,都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也可以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留守老人,他们一方面面临体力精力退化的困难,另一方面对新型农业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的接受困难。这样的农村人力资本基础,即使投入足够的技术和补贴,也很难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更无法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

所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实现城乡的平等,要有鼓励资源双向流动的政策导向,尤其要以鼓励“人力资本反哺”的政策先行,以劳动力的流动推动技术的流动、资金的流动,这样城镇化的工业才能正在带动农业的专业化及现代化。

(三)改革的政策导向的影响

已有的资源优势推动着城镇化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但农业的现代化则需要政府的扶持。以吉林省为例的图1,是根据姜会明、王振华(2012)计算的吉林省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指数绘制的图形。

在图1中,1998年之前,市场改革初期,经济发展的导向主要是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工业经济,以大城市的工业现代化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在这一阶段,城镇化或者说城市化水平持续高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而在1998―2002年之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释放了劳动力及相应的资源,城市工业发展进入了兼并整合阶段,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间隙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超过了城镇化指数。2002年之后,吉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持续上扬,而农业现代化水平则表现出一定的起伏;在2003年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之初,土地资源的释放促进了城镇化,抑制了农业现代化;但在此后一系列免除农业税、保障耕地、增加农业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数又出现了上扬。

图1 吉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

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资源分配的导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水平。

三、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关系变“竞争”为“合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都需要资源,互利共赢的基础是合理的工农产品交换价格。统筹城乡关系的根本或者说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也是使城镇与农村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利益,尤其在目前城镇经济、工业经济已经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如何让农业生产有利可图,才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关键。

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农民才有意愿在土地上进行耕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耕地的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才能吸引资金和技术,才能留住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之后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土地资源,供给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二者的同时,又会有一定的技术分享和新的农产品需求,继而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互利、和谐共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依靠传统的路径增加农业收入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农业的资源优势,提倡绿色发展,为农业注入更多的科技活力是十分必要的。绿色、环保、安全是城市化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要求。只有生产这种农产品的农业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客观的利润。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要求农业的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功能的多元化,继而保障城镇化的推进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城镇多元工业发展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工业化的技术外溢,但以资本积聚为特点的重工业化对省内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有限,所以城镇工业的多元化发展也十分必要。城镇工业的发展既要关注省外市场的拓展,同时也要关注省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开发,如此在增加工业产品销路的同时,还有利于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对接,以及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分享。

(三)创新制度设计

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将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资源单向由农村、农业流向城市、工业,必然会导致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农村的落后,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又很难扭转这样的资源流动局面,所以就要求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人力资本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在统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面表现的最为重要。人力资源是技术、资本等资源扩散的媒介,在注意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同时,也要注意“有进有出”的制度设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增加农业人才以及农业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度,实现城镇化过程中人力资本对农业的反哺,如此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除此之外,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及农业投资的政策也十分必要。合理的奖励和补贴,将有利于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农业专业化程度提升后,农业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更多的土地及剩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宋洪远,赵海.我国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35-143.

[2] 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6):45-49.

[3] 徐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9):85-88.

[4] 姜会明,王振华.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2,(5):591-595.

篇10

一、前言

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中,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侧重于分析河南农业发展中的投资现状,旨在充分利用河南农业方面的优势,为把河南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提供建议。

二、河南农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农民收入低。2011年河南省农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604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6%;河南省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仅为4319.95元,仅占全国的82.7%。由此可见我省农民消费动力不足。

其次,地方财政尤其是粮食主产区财政困难,许多产粮大县同时也是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最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低。2011年河南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515.8万千瓦,仅占全国的10.8%。由此可见,财政给予农业基础器械方面的支持远远不够,且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河南的有效灌溉面积比较低,利用率不高。

第二,金融支持不足。

银行体系内大量的资金投向了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及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526亿元和789亿元,分别增长19.1%和11.1%,分别高于全省贷款增幅10.4个和2.5个百分点。有关农业方面的金融贷款虽然高于全省贷款增幅,但是从量上来看,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第三,民间资本投入不足。

由于涉农业务风险较高、收益低,民间资本投入量明显不足,但是,农业产业化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企业,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大量资金投入作为支撑[4]。这些都对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农业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快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速度。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要增加和优化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整合现有农业项目和资金,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同时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加大对农产品检验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网络、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资。

加大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要加大对河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河南布局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农产品产地市场,并在资金和用地指标上给予支持。

第二,加大金融涉农支持。

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保障作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要增加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投入,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植能力,扩大信贷资金投入总量。调整信贷投资结构,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体系,扩大农村融资渠道,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建立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不断壮大信贷资金实力,解决农业发展资金供求矛盾[5]。

完善金融组织网络,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网络覆盖面。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组织和农户个人资金需求,要加大小微金融组织建设,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村镇银行的设立,适时成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互助基金[6],满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项建设对资金的需求。

第三,大力开拓民间资本投资。

我们应该制定更多的优惠措施,如需要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税费、以奖代补等形式来提振民营企业投资农业的信心;另外,可以通过“银”、“民”合作,实现两者互补,探索集群式、联保式、关系型贷款,从而更好的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另外,我们的公司债券等功能也要运用起来,形成一个健全的投资产业链,让资金良性循环起来,带动农业现代化向深度发展。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