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姆定律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欧姆定律主要内容

篇1

关键词:欧姆定律;教学思考;教学研究

一、在欧姆定律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科学类学科,其教学内容通常比较枯燥,部分学生表示学习比较费劲,如何能让学生彻底明白和消化欧姆定律,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可制订相关学习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适合的学习计划。教学中的重点:电流、电压、电阻等相关知识点,一定要重点讲解以便学生掌握,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实验中的仪器和知识点的把握。

二、让学生明白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

欧姆定律作为初中物理电学的基础,在初中教学之中只涉及部分电路,只有充分掌握了欧姆定律才能进一步学习电学部分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计算。欧姆定律即阐述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教师在实验当中引导学生自己推算出电压、电阻、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欧姆定律,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清楚。演示实验完成后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理解。

掌握基础定律知识后,教师则应当引导学生分析三者之间变化的问题,即电流是随着电阻与电压的变化而改变。在欧姆定律例题分析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多个变量的问题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运用一不变二变的方法来进行问题分析。由于初中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且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相关教学短片帮助学生理解。将电阻比喻成“阻碍电流通行的路障,电阻越大路越不好走,电阻越小通过速度则快”,并且引导学生明白电阻是导体自身的特有属性,电阻的大小是受到温度、导体的材料、长度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与其两端的电压跟电流的大小无关,电阻不会随着电流或者电压的大小改变而改变,只是运用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比例数值表达起来比较方便。

很多学生在学习欧姆定律之后,错误地以为电阻是受电流与电压影响的。相关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需要让学生明白研究方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如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数量关系;电压不变,来分析电阻与电流之间的量变关系,并且要直接将实验方法演示给学生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让学生一带一,提高学生掌握程度

不同的学生对欧姆定律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教师可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学习氛围较好的学习小组。采取团体合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有些学生面对老师和面对同学学习效果也不同。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比较方便,理解能力也大体相同,进步速度也相对较快,教师从一旁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再进行分析,让学生充分掌握后再进行巩固提高,能提高举一反三采取多方面思维的能力。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也能形成良性的竞争式学习,另外树立学习的榜样,也能从心理上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不定期进行交换学习,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相互之间学习进步,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总之,欧姆定律作为电学的基础,学生必须真正掌握该定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对物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具体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都能充分掌握。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思维方面和动手实践方面进行改进,并且从中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理论,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提高相关教学任务的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案例分析和其他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控制变量法。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宣小东.对现行教材中欧姆定律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05(3).

[2]许忠林.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5(9).

[3]符东生.关于初中“欧姆定律”教学的思考[J].物理教学,2014(8).

[4]王存香.《欧姆定律》教学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4(5).

篇2

关键词:经典理论 量子力学 联系

中图分类号:O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43-02

量子力学于20世纪早期建立以来,经过飞速的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物理学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量子力学是现代量子理论的核心,它的发展不仅关乎人类的物质文明,还使人们对量子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展[1]。

但是,量子力学并不是一个完备的理论,其体系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微观与宏观,即经典理论与量子力学的联系。为解决这些迷惑,历史上相关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实验与理论。该文旨在以量子力学发展史上提出的几个实验为例,对其进行简单分析,以展示经典理论与量子力学的联系。

1 问题的提出

1935年3月,爱因斯坦等人在EPR论文中提出了“量子纠缠态”的概念,所谓的“量子纠缠态”是以两个及以上粒子为对象的。在某种意义上,“量子纠缠态”可以理解为是把迭加态应用于两个及以上的粒子。若存在两个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粒子,那这两个粒子一定是相互关联的,用量子力学的知识去理解,只要人们不去探测,那么每个粒子的状态都不能够确定。但是,假如同时使这两个粒子保持某一时刻的状态不变,也就是说,使两个粒子的迭加态在一瞬间坍缩,粒子1这时会保持一个状态不再发生变化,根据守恒定律,粒子2将会处于一个与粒子1状态相对应的状态。如果二者相距非常遥远,又不存在超距作用的话,是不可能在一瞬间实现两个粒子的相互通信的。但超距作用与当今很多理论是相悖的,于是,这里就形成了佯谬,即“EPR佯谬”。

同年,薛定谔提出了一个实验,后人称之为“薛定谔的猫”。设想把一只猫关在盒子里,盒中有一个不受猫直接干扰的装置,这套装置是由其中的原子衰变进行触发,若原子衰变,装置会被触发,猫会立即死去。于是,量子力学中的原子核衰变间接决定了经典理论中猫的生死。由量子力学可知,原子核应该处于一种迭加态,这种迭加态是由“衰变”和“不衰变”两个状态形成的,那么猫应该也是处在一种迭加态,这种迭加态应该是由“死”与“生”两个状态形成的,猫的生死不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依赖于观察者的观测。显然,这与常理是相悖的[2]。

这两个佯谬的根源是相同的,都是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之间的关系。

2 近代研究进展

2.1 验证量子纠缠的存在

华裔物理学家Yanhua Shih[3]曾做过一个被称为“幽灵成像”的实验,其实验过程及现象大致可以描述为:假设存在一个纠缠光源,这个光源可以发出两种互为纠缠的光子,通过偏振器使两种光子相互分离,令第一束光子通过一个狭缝,第二束不处理,然后观察两束光的投影,结果发现第二束光的投影形状与第一束光通过的狭缝形状完全相同。

人们发现,如果仅仅使用经典理论,实验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必须应用量子理论,才能解释“幽灵成像”的现象。这个实验也恰好验证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

2.2 量子世界中的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Ohm于19世纪早期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基于观察材料的电学传输性质得到的经验定律,其内容是: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所加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自身电阻成反比,即 (U指导体两端电压;R指导体电阻;I指通过导体的电流)。

18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认为经典方法在宏观领域是正确的,但是在微观领域将会被打破。Landauer公式给出了纳米线电阻的计算方法,即(h为普朗克常量;e为电子电量;N为横波模式数量);而在宏观中,(为材料的密度;l为样品的长度;s为样品的横截面积)。由此发现,在宏观领域,样品的电阻是随着样品的长度增加而增加的,而在微观领域,样品的电阻与样品的长度没有关系。

Weber[4]等人制备了原子尺度的纳米线并进行观察,实验发现,在微观领域,欧姆定律也是满足的。Ferry[5]认为样品的电阻是由多种机理所导致的,而他最后得到的结果正是由于多种机理的相互叠加。经过分析,他认为欧姆定律何时开始生效取决于纳米线中电子耗散的力度,力度越大说明开始生效时的尺度越小。但这也同时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的思考:低温条件下,欧姆定律是仍然成立的,也就是说经典理论仍然成立,但往往是希望在低温下研究比较纯粹的量子效应。低温条件下欧姆定律的成立要求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来使得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分离开。

2.3 生活中的量子力学――光合作用与量子力学

Scholes等[6]从两种不同的海藻中提取出了一种名为捕光色素复合体的化学物质,并在其正常的生活条件下,通过二维电子光谱术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首先使用了飞秒激光脉冲模拟太阳光来激发这些蛋白,发现了会长时间存在的量子状态。也就是说,这些蛋白吸收的光能能够在同一时刻存在于不同地点,而这实际上是一种量子迭加态。由此可见,量子力学与光合作用是有很大联系的。

3 结语

从近几年来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实验研究可以看出,虽然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的联系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当代科学家已经能够通过各种精妙的实验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一个个谜团,使得微观领域的单个量子的测量与控制成为可能,并且积极研究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将生活与量子力学逐渐的联系起来。对于“经典理论与量子力学的联系”这一专题还需要进行不断研究,使量子力学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昌璞.量子力学若干基本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物理,2001,30(5):310-316.

[2] 孙昌璞.经典与量子边界上的“薛定谔猫”[J].科学,2001(3):2,7-11.

[3] Shih Y. The Physics of Ghost Imaging[J].2008.

[4] Weber B, Mahapatra S, Ryu H, et al. Ohm's law survives to the atomic scale[J].Science,2012,335(6064):64-67.

篇3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向外辐射开展活动任务的教学方法,师生围绕问题互动探究,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仅仅习得固有的物理规律和结论,还有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和情感的提升。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关键在于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出适合学生探究,同时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让学生生疑,进而形成科学探究尝试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完善建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程序如图1所示。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当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首先会在原有的认知状态中进行搜索,概念、规律、方法等跃进了大脑,识图将问题的目标在大脑图式里找到联系。这里面有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最终完善为新的认知结构。

2“欧姆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2.1开门见山,借助问题温故知新

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从上一节课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变阻器入手,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如图2所示,请你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大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在使用滑动变阻器时应注意什么?

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图2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抛出,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积极猜想,并形成连接电路实验检验的欲望。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在其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的发散,并通过自主探究找到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办法。实验中应注意滑片C向A端滑动容易造成短路,这是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2在大家自己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抛出,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越发接近教学内容,同时生成新的问题:“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具有稳定性,能够形成特定的规律?”这是一个反思后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探究热情被点燃。

2.2一针见血,接近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应从教学的主要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领引着学生一步步去揭示教学内容,这一过程也应该是借助于问题的形式开展。

问题3请猜一猜流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存在怎样的关系?流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又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并相互交流一下猜想的依据。

问题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问题的领引大多会做出正比或反比的猜想,其根据都是源于自己在前面自主探究实验中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大小,而看到的结论。借助于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经历了猜想及假设的过程,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方法得以浸润。

2.3思维碰撞,设计实验完成探究

在学生有了猜想后,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方案的选取,驱动探究式教学进一步深化。

问题4既然有了上述的猜想,你觉得应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进行验证呢?根据自己的设想,能不能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问题5从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出发,思考需要选择什么器材,实验电路如何设计?

问题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联系到“控制变量法”,同时学生将自己设计的电路拿出来进行交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首先他们会想到用灯泡进行实验,此时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因为灯泡的温度变化会导致其阻值的变化,而我们的实验应控制电阻不变,所以应该选择定值电阻进行实验。学生再次设计出电路图(如图3)。

问题6利用上述电路图进行实验探究,会遇到什么麻烦?

学生通过连图进行实验操作后发现,只能测一组数据,如果要测多组数据要改变电池的节数,操作比较麻烦,而且偶然误差大。新的问题自然生成。

问题7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篇4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基本方法 应用

物理教学方法,可以说不计其数,它的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根据物理教学理论和有关资料,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实际上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选择教学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学,有其自身特点,任何方法都由基本方法组成。那么,什么是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呢?物理教学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下面我谈谈“中学物理教学方法与应用”,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应该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制约。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方式、程序、手段和技术,表现出教学行为的外部特征。从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选择方面来看,教学方法应该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智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学习环境,影响教材选择和内容安排,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现代物理教学分类

在我国一般将教学方法分为五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说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参观、观察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欣赏法。5.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和活动法。现代教学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学生智能,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强调教与学的统一,强调自学能力的提高,重视教学的情感因素。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中学物理教学的任何方法都由基本方法组成,归纳起来,这些基本方法(也可称之为基本技能)包括讲述与讲解、谈话与提问、实验与观察、自学与讨论、练习与考查。

1.讲述与讲解

讲述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叙述、描绘物理现象和过程的讲解方式。讲述应词句清晰、条理分明、生动确切,要有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与启发性。例如: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应讲: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既犯科学性错误,又犯逻辑性错误。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例如:教师介绍某一项科技成果或一些新的信息资料的教学活动时,要用讲述法。讲述中可以运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讲解时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解释和论述物理规律。讲述法的主要特点是科学论证。讲解要深浅得当,思路清楚,合乎逻辑,启发思维,讲解中常配合穿插提问的方式。问题要有启发性,明确具体,不能过于容易。例如:讲到“光在均匀介质中是直线转播”时,首先,提出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接着,教师启发:“为什么光照在不透明物体身上时,身后留下影子?”从而得出直线传播的结论。教师的板书和图示在讲解中要配合得当,适当重复。总之,语言的艺术应该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

2.谈话与提问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谈话与提问表达,这种方式叫做谈话与提问法。采用这种方法,所列问题必须清楚,注意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应该让全体学生思考,使回答问题变成全班同学的集体活动。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灵活掌握,随机应变。例如:初三物理第二册,当讲到“欧姆定律”这节课时,重点是欧姆定律及计算,难点是理解公式I=U/R中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提问:“从公式I=U/R来看,电流I跟电压U成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从概念含义和数学习惯中得出,电流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刚好欧姆定律的概念)。教师此时不忙于回答,又根据公式继续提出:“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U/I,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正反比,对吗?”然后,引导学生回到上节课所讲述的电阻概念,再强调“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得出结论:“电阻跟电压和电流是没有关系的。”讨论和说话、提问有所不同,讨论的问题常常由学生提出,还可以分组进行。这样的问题选择更加重要,不能太容易,也不宜太深,要有一个核心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特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尽量完成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由于各区域的教学装配不同,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比较落后,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环境不同,往往实验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因地制宜,自制教具做实验,用简单的材料,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理论与生活、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生动有趣。例如:当我讲授初三物理第二册“摩擦起电”那节课时,有两个很重要的实验:(1)用玻璃跟丝绸摩擦;(2)橡胶跟毛皮摩擦,去靠进纸屑和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纸屑被吸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但该实验很难使玻璃棒、橡胶棒带上电,实验很难成功。如果我们把实验变换一下,用两张薄的塑料膜跟棉布摩擦以后,使其靠近纸屑和验电器的金属球,纸屑被吸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得很明显,实验效果显而易见。又如,在美国,中国的一个“魔舰”教具,曾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兴趣与讨论。学生的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我们要确保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人认为实验是一人一组好,也有人认为两人一组好。我们认为两人一组不但使学生有较多动手机会,而且有讨论和互帮互学的机会,所以这样的安排更恰当一些。

4.自学与讨论

前面曾经提到讨论的问题,学生的分组讨论或大班讨论,教师只引导,最后做小结,这是一种自学的方式。最后的总结一定要做好,可以让学生先小结,教师再补充和重述。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自学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自学。教师应该把指导学生把自学作为重要的备课内容,把“学会怎样学习”作为重要目标,养成自学的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课外书籍、广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5.练习与考

练习与考查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又能加深记忆,也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检验。物理练习和考,不但包括做习题、思考题,还包括实验与观察。现在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倡安排一些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有联系与考查的意义。可以由老师提出课题,也可以由学生组织课题。如学过光速以后,可以提出:“闪电和雷声同时发出,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铃声?”学过保险丝,我们可以提出:“能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这样能使学生把课堂的知识融入生活,激起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应该既踏实严谨,又生动活泼,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教要有法,但无定法”是对现代教育法基本方法的高度概括。此语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同一课题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教案。教学设计要既切合教学内容和教材实际,又切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只有把基本方法综合应用,在运用中随机应变,才能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才能指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对物理教学来说,重视物理实验就是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40-001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结构等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材是个工具,凝结了前人无数的智慧和感受,表面看来是相对固定的,但在课堂教学这个动态系统中,却时时处在变化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好凝结了前人无数的聪明才智的教材,充分挖掘学生吸收知识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是:

    一、分析典型例题,力求举一反三

    一套教材是经过难以计数的科学家和学者辛勤劳作,经过无数次接力式的探讨研究优化而成,其中的典型例题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抓好课堂教学,就要找准这个突破口,教师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分析典型例题,举一反三。

    二、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教材中包含着物理知识的探索和形成过程,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蕴涵着丰富的研究课题。在物理教材中除已有的研究性活动内容外,还给我们教师教学留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如学习了“摩檫”和“重力”有关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没有摩擦,生活会是什么样”、“没有重力地球上会是什么情形”等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与学生一起精心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发现了很多的研究性问题与素材,既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好奇心是从事探究的力量之源。苏科版物理新教材从“奇妙的物理现象”开始,通过设疑,观看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等手段,使学生接触有趣的物理现象,继而又介绍了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设置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为什么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三、做好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是物理学发展与研究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因此认真做好教材上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小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科学态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物体的颜色”一段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三棱镜、光的色散演示仪、投影仪等器材,通过一系列的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还可把课本中的死的图像变活,增加了动感,对引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提高观察和推理的能力,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对于学生的实验活动、探究活动更应正确对待,它们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在分组实验中,学生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思维,又有操作,还必须对数据进行正确分析处理,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热情,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小实验在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不比分组实验的效果差。小实验能降低学生自学释疑等环节中遇到问题的难度。学生在预习和自学等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四、重视生活·物理·社会及信息库等栏目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新教材上的这一栏目,不少教师往往忽略了它的作用。其实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好物理的好教材。

    1.树科学家形象,学科学家精神

    在教材中有许多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们可以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在9年级上册信息库中有一关于欧姆与欧姆定律的内容,在这材料中介绍了欧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在失败面前不退缩,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做了一次次实验,并获得了成功,终于得到以他名字来命名的欧姆定律。学生从具体事例上进一步深刻理解“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深刻含义,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还有牛顿、居里夫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背后是一个个光彩照人的科学家形象,读了他们的事迹,让人激动不已。

    2.读生动感人的故事,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

    中学物理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广泛收集了物理学联系实际的事实。大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能源问题,小到家用电器;上到人造卫星、无线电波,下到海洋开发;远到我国古代研究成就,近到常看的电视、电影,大到宇宙天体的运动,小到原子核结构。它们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把学生眼中用概念、公式堆积起来的枯燥无味的物理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

    五、利用物理补充习题,追求深化提高

篇6

第一次接触到的模型,第一次听到的比喻,第一次观察到的现象。第一次动手做的实验等等,它们对学生的印象特别深,震动也会特别大。因此作为老师在讲授物理实验、例题分析、模型演示时,都应该特别重视第一印象的建立。要千方百计做到生动形象、准确无误,这样可以减少“思维定势”造成的影响,使新的信息对大脑产生强有力的刺激,让学生建立起准确而鲜明的第一印象。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能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应用得会更活。

下面就教师的课堂语言、实验操作和审题解题格式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要形象

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清晰、精练、确切,讲述的内容要符合科学原理,合乎逻辑,这样才能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第一印象,如果要有任何一点随意性,那将会产生错误的概念,如,有人将“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密度”、说成是物体的比热容、物体的密度等。这都会给学生留下错误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了错误的概念。以后要改过来就非常困难了,再如,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指点教学仪器时,不要用“这个”、“那个”或是“那个东西,来说,这样都会影响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其次,教师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语言,什么时候说什么要注意火候,要有分寸,不应讲的而多讲则会成为障碍。该讲的不讲,将会失去良机,只有做到恰如其分,学生听了才会深刻。如讲欧姆定律时,只要讲到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及表达式、适用范围就可以了,如讲全电路的欧姆定律就是多余了,甚至会成为一种障碍,到高中学习的时候再讲则是良机。又如,对于“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初中也只能视为是由空气的重而引起的,而不能要求学生懂得大气压是大量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而产生的。另外,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用包含矛盾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建立丰富多彩的第一印象,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如再讲浮力时,向学生提问“小铁片放入水中会下沉,为什么用钢铁做成的轮船就能浮在水面上呢?这种看起来是相矛盾的问题,既能反映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引导他们去探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使语言的形象、通俗,应恰当地选用比喻和类比。

二、实验操作要规范、实验现象要明显

老师在实验操作时要规范,给学生留下清晰准确的第一印象。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老师进行计数示范时,视线不跟刻度尺垂直而是斜视,那当学生自己计数时也会模仿老师的不正确动作,这样第一次做了错误的示范,以后就需要讲很多次才能纠正过来,

有些物理概念所反应的客观事实在通常情况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给学生认识这些概念增加了困难。如磁场概念的建立,如果处理不当,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为此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个演示对比实验:用手能通过细线提起小铁片,并分析手是通过细线(第三者)把铁片提起的,然后,用磁铁靠近小铁片(不接触),并把小铁片吸起。比较两个实验,可知磁铁和小铁片之间一定存在一种媒介(第三者),它起着传递磁力的作用。虽然这种媒介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便毕竟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于磁体周围的物质便是磁场。由于演示现象直观生动,学生看了难以忘记,有了鲜明准确的第一印象后,到高中再学习磁场力的特性时便会得心应手了。

另外,演示实验除了要求重点突出,能见度大,操作熟练,效果明显,一次性成功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让学生善于在事物和现象中各种极不显著而又非常重要的属性和特性,通过老师的指点,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建立起准确的第一印象。

三、审题要认真,解题格式要规范、要严谨

第一次解答物理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清题意,弄清题目中的关键语句,确定出物理变化的方向。变化的条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质,找到题目所描述的物理情景,为正确解题找到突破点。在物理过程、物理情景不易直接判断时,引导学生能够画出示意图,并逐步养成依题画图去分析物理问题的习惯,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审清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搞清物理过程的联系,综合地加以研究,找到解题出路。

篇7

[关键词]采掘供电设计、细节探讨、学习

中图分类号:TD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83 -01

煤矿企业对供电的基本要求遵循着《煤矿井下供电技术规定》的具体规定,采掘供电设计是否可靠、安全直接关系到矿井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设备选型、负荷统计、供电方式的拟定、电压损失、整定计算等几个方面,其计算依据主要参照《煤矿井下低压电网短路保护装置的整定细则》中的要求,由于各矿的现场条件和采取的计算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别。通过对淮北矿业各矿区采掘工作面供电设计的对照比较,发现设计中存在部分细节值得商榷,下面浅淡我对这些细节的看法:(图1)

一、电缆干线电压损失采取不同计算方法造成的误差:一条供电干线一般由多根不同截面的电缆经母线盒串接而成,在计算电压损失时常采用两种方法,公式法和换算法。(例图中煤机线路)

二、动力电缆并联使用情况分析:(例图中转载、破碎机线路)

采区供电在实际的安装和使用中,经常受到供电距离及电缆载流量及电缆供给量不足情况的限制,需采取两根同载面或不同截面电缆并联供电,在GB 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中3.7.11明文规定:交流供电回路由多根电缆并联组成时,各电缆应等长,并且采用相同材质、相同截面的导体;具有金属套的电缆,金属材质与构造截面也应相同。严格要求应该是同一厂家,同一批次的产品(电缆)。所以在采取此类供电方案时需对以下问题分析解决后才能最终确定:

当采取两根同载面或不同截面电缆并联供电时根据“欧姆定律”计算:

(1)、两根电缆的截面、长度相同则负荷电流由两根电缆均分,电缆换算长度为原长度的1/2,当出现负荷电流不平衡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终端头的接触电阻大造成负荷转移,所以制作终端头必须注意接触电阻,否则易损坏电缆。

(2)、两根电缆的截面相同、长度不同。设短线长度为L1,电阻为R1,电抗为X1,长线长度为L2,电阻为R2,电抗为X2,。则电缆换算长度为L1*L2/(L1+L2),短线中流过的电流I1=U/(R1+X1),长线中流过的电流I2=U/( R2+X2),显然R2+X2〉R1+X1,所以短线中流过的电流I1〉长线中流过的电流I2,两根电缆长度相差越大,则负荷电流分配的差距越大,所以做供电设计时重点考虑负荷电流不得超过短线载流量并保证两根电缆长度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两根电缆的截面不同而材质和长度相同,此时,载流量已经不符合“欧姆定律”的原则,载流量按最小截面的二倍计算。因为电阻差异会导致电流及电缆发热不平衡,而发热又会导致电流的重新分配,如此的恶性循环,最终将烧毁电缆,绝不能将两根并联电线电缆截面的和作为载流量的选择依据,否则截面小的电线电缆会最先被损坏。

(4)、并联使用的动力电缆最好不要使用铠装类电缆:因为在三相电流分配不平衡时会使铠装护套层发热,温升电阻增大从而减小电缆载流量;并加快绝缘的老化,恶化电缆的载流量。

三、3300V系统电抗和电缆换算长度:随着煤矿大综采工作面的的普及,3300V的供电等级广泛使用在工作面中,但是在《煤矿井下低压电网短路保护装置的整定细则》中对660V、1140V的供电等级叙述较详细,对3300V的供电等级却未涉及。

四、短路整定及越级跳闸原因探讨:为保障综采工作面大功率设备的启动和正常运行,同时躲避变压器的浪涌电流,负荷终端控制高爆开关的短路及过载整定值较大,接近于上一级或更上一级的变电所分控的整定值,当负荷终端发生短路故障时,理论上应是最后一级跳闸,以减少停电范围,但有时会发生越级跳闸的事故,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供电级数多,尤其在老矿区,随着开拓巷道的延伸,采区变电所数量增加,各段线路的首、末两端间的短路电流相差不大,时间电流整定配合困难。

(2)井下负荷终端的高压电器设备检修周期较长,各类保护试验受约束。加之现场环境潮湿、粉尘较大、巷道变形使设备倾斜等因素,电气设备的动作执行机构卡阻,当发生短路故障时不能及时掉电而造成上级高压开关动作,发生越级跳闸的现象。

解决办法:

1、必须优化供电系统,整合采区变电所,减少配合级数。

2、保障足够的检修时间,各类保护定期试验,保证动作灵敏可靠。同时加大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通过辅助变电所分配馈出线路,采用大容量移动变压器直入采区负荷中心,逐步消除采区变电所数量,既可减少机电硐室的开拓和维护量,又减少机电设备使用量和看护人员用工量。

参考文献

[1] 《煤矿供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2009年6月.

[2] 《煤矿井下低压电网短路保护装置的整定细则》煤炭工业部出版1998年3月.

[3] 《综采工作面设计大纲》煤炭工业部出版2001年3月.

[4]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结构;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21-02

职专学生要学好物理需具备各种能力,如实验能力、阅读能力及计算能力。但最关键的,在于他们有没有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统领其他能力的能力。“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训练、培养职专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职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逐渐流畅、灵活、求异、深刻,并能最终形成创新性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物理教学中常涉及的思维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的逻辑思维,如归纳与演绎思维、分析与综合思维、比较与鉴别思维、形象与抽象思维等;其二是高层次的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即非逻辑思维,如发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想象与直觉思维等。

职专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在课堂、实训以及实习环境下训练培养,但课堂教学是训练与培养职专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本文谈的是如何从优化物理教学结构这个角度来训练与培养职专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系统中,一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等,形成一定的结构,即教学结构。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使教学是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观点来对待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东西,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并自觉地从中选择出在当前条件下,有关教学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最好方案。”

具体来说,课堂教学结构不必拘束于传统的几个环节。课堂教学是职专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不能由教师只按自己意愿设定的几个教学环节一步一步地讲下去,不能把职专学生当成只接收信号的执行器。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和职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结构方案。构成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为:自学(课前或课内有教师指导的学生学习);精讲(教师答疑、解疑、讲解重点和难点);质疑(师生交替地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应用(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解题、实验、创造);探究(教师组织、点拨,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总结(师生共同参与概括、归纳、深化、升华)。

自学要有尺度

自学是体现职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要素。通常,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自学都要有一个自学提纲,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教材知识尺度,使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自学提纲反映教材知识掌握的程度,总结规律,并引出新认识。这就是说,对学生的物理思维训练也应有一个尺度,自学提纲才能成为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桥梁。

例如,在“单摆”一节教学中,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提出如下自学提纲:影响周期T的变化有哪些实际情况?学生围绕自学提纲,应用发散、集中、分析、归纳等思维,分别罗列摆长变化或重力加速度变化对周期影响的多种情况。如当g一定时,T ∝L,那么摆长变化有哪些具体情况?通常,温度变化会使金属摆长变化;摆长的人为变化;砂筒摆漏沙过程中摆长先增后减的变化;还有双线摆的等效摆长。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周期公式的理解自然地变活了。

精讲要有梯度

根据认知结构,教师需要有层次地精讲,抓住重点少而精地剖析,扣住难点、对症下药地点拨,帮助学生的思维朝着课题目标的方向前进。

分清主次 教材有其系统性和规律性,教师必须首先通览教材,整节、整章甚至整本地通览,从中找出教材的重点内容。例如,在力的分析中,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条件都是重点。要知道这些重点内容中,哪些只是某一节的重点,而哪些是整章的重点。教材中每一节的重点围绕着章的重点而构成全章教材的系统。例如,“功和能”一章,功、功率、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定量计算都是各节的重点,而功能关系、动能定理是全章的重点,是重点中的重点。教材中,除了重点内容,还有为重点内容学习起桥梁和铺路石作用的一般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是次要的。对教材中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应区别对待,绝不平均使用力量。只有抓往了主要的重点内容,才能实现“精讲”有梯度的要求。

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教材的重点应明确地加以突出。例如,动能和重力势能都要突出它的物理意义,并画龙点睛地点出:“动能看速度,势能看高度。”教材中那些学起来困难的部分,是掌握重点的绊脚石,是难点。有些重点同时就是难点,需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攻克它。例如,在处理一般物体的平衡条件问题时,学生往往感到困难的是转轴的选择及力矩的计量。故教师在课上除了有图示外还可准备几个实验,用于配合讲解。比如,先用硬纸板与木条粘合成一个活动篮球架模型,上课时用电风扇吹风,分别从篮球板前后两个不同方向吹,再请学生观察球架的平衡变动情况。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实验就能说明问题,学生学起来觉得显而易懂,这就达到了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目的。

质疑要有力度

质疑是双向互动的,学生质疑的质量反映学生思维程度,这又与教师质疑的力度成正比。教师的质疑应当恰到好处、发人深思。

质疑能否激起学生的思维呢?这就要看质疑是否有恰当的力度。

篇9

【关键词】高效;低起点;小容量;缓坡度;高密度

一、整体把握,明确考点

物理是一门系统学科,体系庞大。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一定要明确这个体系,有详细的复习计划,切忌复习时拿一本复习资料从前往后按部就班地讲,哪里黑就在哪里歇,这样没有具体目标的复习是没有效果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整体把握呢?首先得研究考纲,明确考点,尽管物理体系大,但必修部分大致可以分为力学和电学两部分,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的细化,以沪科版教材顺序为例说明,必修一主要内容有:质点,运动的描述,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牛顿三个定律,超重与失重;必修二:曲线运动,功与功率,功能关系与机械能守恒,天体运动;3―1:库仑定律,电场力的性质,电场能的性质,电容器与电容,多用电表的使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磁场,安培力与洛伦兹力;3―2: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继续细化就要参照考试大纲,明确每一个考点及其考查程度,另外实验部分考点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其中力学部分是6个实验,电学部分是5个实验,选修部分复习一册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比如复习选修3―5,大致分为这样几块儿: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明确了考点还要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要多长时间复习,每节课复习多少内容,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应该有个计划,以便自己在组织复习时会按自己计划进行。

二、 研究近年考题和考试说明

研究近年考题和考试说明是为了明确各考点考查的形式和程度,比如,理想变压器问题只会出现在选择题中,天体运动问题也会出现在选择题中,实验题第一道是力学实验,要多关注机械能守恒,牛顿第二定律,这里面要特别注意纸带处理的问题,实验题第二道是电学实验,要关注测金属电阻率和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以及小灯泡的伏安特性实验,这里面要注意图像的处理,为了利用所给的图像,一般我们要把函数转化成y=kx+b的形式,以便于利用图像的斜率。第二个要注意的问题是电路图的连接和器材的选择,电流表是内接还是外接以及会造成怎样的误差,在这里我们可以记住八个字,即“大内偏大,小外偏小”。关于滑动变阻器是采用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一般情况下如果要求被测部分电压能从零开始变化就要采用分压式。在器材选择时如果学生把握不准就可让学生选较小的。大题的第24题是力和运动的综合题,这道题要注意方法,不能拿到题就做,如果能用机械能守恒和动能定理解题的就用机械能守恒和动能定理解题,其次再考虑用牛顿运动学公式解题。大题第25题是电磁场综合题,很多同学都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其实不然,这道题一般有三问,第一问较简单要拿下来,后面难度逐渐增加。对这道题理清思路是关键,在电场中带带电粒子一般做类平抛运动,用运动学公式或者功能关系来解,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要确定圆心,画出大致轨迹,圆心角,根据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求出半径和周期,另外还要注意对称的思想。在解答时要注意解题技巧,如果遇到障碍我们可以跳步解题,争取得到更多的分。

三、重视基础,狠抓课本

一轮复习要紧扣考点,把握基础,降低难度,狠抓课本,不用过度拔高,但要面面俱到。高考试题有60%以上的题目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很多题在课本上都能找到原型。因此认真阅读物理书,对于提高得分率很是关键。据调查,高考学生中平时有认真阅读物理书习惯的不足学生总数的10%,课本是知识的源泉,我们的物理知识90%以上来自于课本,因此认真阅读物理书,对于高考基础题不丢分,少失分至关重要,优等生高考失分的往往不是难题,而是基础题,中差生丢基础分更是比比皆是。

四、课堂上精讲精练,力求有效

我们常常听到关于高效课堂这一概念,但是,怎样才能实现高效呢?恐怕真的很难,但起码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有效。我记得市教研室吴老师在一次会议上提到了白河一中的好做法,概括起来九个字:“低起点,小容量,缓坡度”。我觉得这个讲得很好,我们的课堂容量可以小一点,难度低一点,学生会了就是有效。老师要讲得透一点,学生要悟得深一点,学得活一点,学生练习要避免题海战术,要精练,多反思,就如同吃一捆草不如喝一杯奶的道理。另外复习几个考点后要进行随堂小测验以检验复习效果,然后再反思再总结再提高。平时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放慢速度,降低难度,照顾绝大多数同学,切忌只顾自己讲了多少而没有注意学生掌握了多少。要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所谓本就是考点,所谓人就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以老师讲的多少看成败,而要以学生掌握了多少论效果。

五、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

篇10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激励学生学习物理,勾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提供保障.所以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将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等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等建立适合学习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等获得基本的物理技能、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准备几个通过敲打可以发出响声的物体,如茶杯、小鼓等.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用木棒敲击任意一个物体,学生猜出是哪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之后教师将撕碎的纸屑放在鼓面上,然后敲动鼓面,带领学生观察鼓面上不断舞动的纸屑.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人体什么器官起到了声音的感知功能?声音又是怎么传播的?让学生一一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物理现象进行理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以角色扮演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角色扮演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学的教学中同样十分的适用,在该方法的使用中,让学生扮演物理学习活动中的某一个角色完成任务.在实行角色扮演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相关的课堂主体设计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活动,该活动的设计主题中还应该融入乐观、好奇等积极的元素,然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抽签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学习电功率以及欧姆定律后,教师可设计一个相关的学习主题.这个学习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扮演成一个设计师的角色,设计一份自己房间电器设备以及电路的图纸,在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当中,应该包括电灯、电表、变压器、空调以及开关等.为了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挑战性,还应该对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解释.学生设计完成之后,同学之间可以对这些设计进行评价,还可以在教室里面展出,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沟通.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某个重要角色的演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一个较好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的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开发学生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以实验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授课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教师可以对整堂课的布置进行精心的设计研究,将需要引入的教学实验合理地融入进教材内容当中,使学生在读书、听课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发现这个关键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埋下伏笔,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例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实验,准备几张白纸、刻度尺、秒表等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比较纸片下落的速度.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哪张纸片会下落得更快呢?是依据什么进行判断的呢?在演示实验时,让学生拿出两张16开的纸,将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外一张对折两次,为了让纸片可以平稳地下落,可以把纸片两端向上叠起一些,将纸片放在同一高度,将其同时释放.要求学生对纸张下落的时间进行记录,比较那张纸下落的速度快.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动手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速度的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