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智能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设计;初探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intelligent context,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design features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Keywords: building; intelligent design; preliminary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智能化建筑的期望值也会增高,有可能会导致对建筑布局,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为使建筑物更适合用户需要,建筑师在构思建筑方案之初,就要考虑建筑智能化的问题,智能化设计人员也要在方案阶段参与建筑设计,只有建筑师与智能化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建筑与智能化系统、设备设计更完善、更合理、以使用户满意。而智能化不应作为建筑建设的主要目标,智能化只是一种手段,更不能是一句口号。只要全社会包括建筑师,房地产商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都来关心智能建筑的建设,我国的建筑智能化水平就会在短期内迅速提高。
1 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概念
充分认识和理解智能化楼宇的概念,是设计高品质智能化楼宇的前提。业主方、设计院、施工承包方是建筑物的三大关联体。业主方因对智能化楼宇的概念理解不够充分,往往会忽略一些可以智能化的项目。设计院则因依靠以往的设计理念,而忽略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可操作性,或因对信息科技发展的前瞻性预估不足,而将系统的功能设计得偏低。施工承包方则往往从方便施工操作和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向业主方提出修改设计图纸或建议使用昂贵材料和设备部件,而忽视了业主方的工程造价成本。因此,业主、设计和施工三方的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应围绕下列几项原则去协调和统一设计思想:智能化建筑设计时,应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建设原则;综合布线系统必须与建筑物主体相配合,尽量做到同时设计和同步施工建设;明确各承包商的工作范围及各自的责任;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应遵循的相关标准;系统设计不仅要满足业主方当前的各种使用功能,同时要考虑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以便业主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动与扩充。
2 智能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投入使用的智能建筑中,有的“智能”水平低,智能系统运行不良,业主和用户不满。在形成这一结果的许多原因中,设计是主要原因:对智能建筑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片面性和误区。过分听信设备供应商,盲目求新、求全,提出大大超过建筑物功能与规模实际的智能化要求;国内有些设计人员不熟悉智能化设备的技术与智能建筑设计的方法,因而不能完备地完成智能建筑的整体设计。也有些业主转而请境外设计,出了高价,也无满意效果,甚至不少境外设计也并非智能建筑设计的行家,图纸与设计文件低于国内水平,而且境内外的设计方法与工程施工、承包方式有很大差别,结果却无法实施;不重视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技术、产品的配合选择。有些建设、设计单位误以为只要各种“一流产品”堆积起来,就可能成为一流的智能大楼,缺乏“系统集成”概念,因缺少智能系统规划设计、技术和产品选择、盲目上马,造成不良效果。
3 智能建筑设计要点
建筑设计人员设计的方案除了要有自身特点外,还应注意智能建筑的特殊性。根据智能建筑的性质,建筑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1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3.1.1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从规模上看,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达到2万㎡以上用于智能建筑会更经济、实用。
3.1.2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时尽量避免大进深的平面布局,进深控制在l0m左右,保证办公区充足的阳光和室外景观。外墙可以布置成凹凸状,利用这样的平面做成所谓的corner office。在办公区要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自然风味的工作人员休息的角落。设计时应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
3.1.3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可以提供灵活多变的环境,一般9 m的柱网对停车、空间分割及结构设计都比较适宜。由于智能建筑内部要求舒适的环境,所以所有管线均不能暴露,考虑到中央空调的管道、综合布线的要求、空调捧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建筑物的层高应大于3.6m,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公区域的净空不小于2.6m,走廊里的净空不小于2.3m。
3.1.4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
3.1.5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3.2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墙面设计
地面: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布线方便;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墙面: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
天花板: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3.3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3.3.1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
3.3.2咨询中心。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
3.3.3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
3.3.4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3.4屋顶的设计
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平面敞开的接触大自然的空间,智能建筑的屋顶会被布置上大量的设备,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除要考虑屋顶美观绿化以外,还可以布置吸取太阳能和风能以采集热能、收集降水等等,充分吸收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能量和物质,同时也要设计防止自然力量侵袭的预防设施,还要考虑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震动、噪音、电磁场等因素,电缆穿过屋面以后如何防止漏水,电线基座的防水、防风及防震的问题。
3.5节能设计
智能建筑的节能设计应该从建筑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各专业密切合作,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达到节能的目的。智能建筑的节能若做不好,用来供应能量的花费就会增高,这会使得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大打折扣;反之,节能设计做好了,智能建筑的运营成本就会降低,持续发展性也可以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办公环境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日渐增长,智能建筑应运而生,并正在我国兴起。智能建筑作为21世纪建筑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国际性主流趋势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高素萍.关于智能建筑弱电系统集成的探讨[J].低压电器,2011,(10).
篇2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电气系统的灵魂是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设计院是建筑工程主体的设计单位,在承接设计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有一定的优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集成市场逐渐趋向于规范化,同时还要依靠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可以掌握建筑施工的设计新技术及新材料,提高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创新性,促进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快速发展。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目标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以先进、实用、成熟、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把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成一个统一为用户服务并满足建筑工程高效节能的分散控制与集中管理系统,把建筑工程各自分离的机电设备(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等) 结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使建筑工程中信息高度的共享和合理的分配,最终为用户提供现代化的建筑工程智能管理系统,创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建立完备的建筑工程安全保障措施,满足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物业管理要求,促进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快速发展。
二、建筑工程各系统设计要点
(一)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
在建筑程智能化系统设计中,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建筑工程电气设计全面规划和分步实施原则,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应周到、全面、注意预留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系统的设计到位并有充分余量,以适应未来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发展需要,同时,应充分考虑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所涉及的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共享,确保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传播系统总体结构的合理性、兼容性、先进性和可扩展性,可以集成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先进产品,使整个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中的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系统可以随着技术发展和进步可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充实,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快速发展。
(二)综合布线系统
在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中,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工作管理子系统、区子系统、干线子系统、配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工程综合布线设计要满足综合语音、多媒体、图像、数据、楼宇控制及网络系统的应用,实现建筑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数据和语音可以互换,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统一的接插件,预留足够的余量,以备将来的发展,在建筑工程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前应根据建筑的实际用途需求和建筑工程业主单位做好沟通,明确建筑工程的主干网络的配置及标准、光纤和网络线缆的标准、关于数据和语音点位的实际需求配置等,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弱电电源系统
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的电源系统必须是无干扰和可靠稳定的。在建筑工程中消防火灾报警设备以及通讯设备属一级的用电设备负荷,一般都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动切换供电。对建筑工程电气终端计算机设备配置单独UPS电源装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计算机行政局域网和收银系统的电源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均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动切换供电。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双电源切换柜的电源来自变配电间的变压器低压回路及柴油发电机供给。在建筑工程智能化工程的各个系统,都设有独立的电源配电箱控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对于监控机房以及配电间的供配电方式可以设计成双路供电,同时配上UPS的电源,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其后备的时间要保证在4个之上;
(四)室外弱电综合管线设计
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室外综合管线的设计应合理地利用建筑工程有限的地面空间资源,尽量减少建筑工程内绿化带、人行道的弱电检查井,建筑工程智能化各系统的室外管道尽可能按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且建筑工程弱电系统的管道中不能敷220v及以上的电缆。要求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对各系统管孔资源分配予以明确,并应充分考虑建筑工程中智能化系统相应的预留量。建筑工程室外线缆须采用防水型线缆,且具有高抗干扰性。
(五)防雷接地系统
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的接地是本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筑智能化系统单独做接地的其接地电阻的值要保证不能大于4欧姆。建筑智能化系统采用联合接地的,就要保障其接地的电阻值小于1欧姆,以此保证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六)智能化系统集成管理系统
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对于建筑中众多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要采用信息以及网络的集成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做到在一体化的高速通信网络以及统一的WINDOWS系统的平台之上,以此来实现一个统一化的跨系统、平台的数据库访问,以此来建设一个智能化的集成管理系统,有效的保证相关信息的综合管理,达到客户服务管理以及物业管理智能化的最终目的,给用户一个安全、高效的工作氛围,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
(七)会议系统设计
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之间相间的交流需求以及手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现阶段,国民的各种交流都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比如在各种重大的会议中,其相关的设备都在向着多媒体化以及网络化、自动化的方向在发展,也就是说,会议系统在智能化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一些高标准的多功能会议室的设置方面,往往会除了在设置一些传统的扩声系统之外,还同时会配置一些其他的网络化设置,比如多媒体视频系统以及网络会议系统、同声传译系统、会议报到和表决系统等等的会议设施,以此来使得会议各个环节的顺利、有效进行,满足现代化会议的需要,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
(八)楼宇自控系统
在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中,楼宇自控系统设计通常包括给排水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供配电系统、电梯系统及保安监控系统等子系统,建筑工程楼宇自控系统设计以降低建筑工程能源的消耗、节省建筑工程营运成本为目的,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关键是系统应用稳定可靠,将建筑工程发生故障概率降到最低可能限度,同时,应能提供建筑工程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精确的、量化的控制模式,为建筑工程能源控制提供可靠保证。
结束语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的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内容。若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设计不当,可能给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要从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创新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综合考虑,才能搞好建筑工程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设计,促进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屠华.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要点分析[J].科技视界,2013,34:123+245.
[2]文灵.会展中心智能化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解决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设计的任务就是在工程建设中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出切合实际、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综合经济效益好的设计。从建筑智能化技术引入中国至今,其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和体现,涉及多专业、多领域、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作为现代建筑的关键组成部分,系统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时应遵循设备选型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系统更应具有可靠性和经济性。
一、充分理解业主的设计需求及解决建议
这个阶段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该是最重要的一步,它是设计人员掌握设计任务书内容,理解甲方意图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往往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一旦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后面的设计工作都将白白辛苦。设计人员在对设计方案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业主的设计需求,清楚设计依据。更重要的是与业主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反复研讨设计任务书,在讨论过程中不是简单机械的理解业主的设计需求,而是应该结合业主意图和相关设计规范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从专业的角度提出系统需求中的不足,为业主确定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如果设计人员对业主需求不做全面的分析,一味的遵从业主的想法,简单机械的进行设计,就使得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不全,图纸不能给人建立起清晰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结构,最后将导致设计失败。因为,多数的业主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只有一些子系统的概念,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结构是需要根据设计人员自己的专业知识、业主的需求书与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才能为业主搭建起来。
在确定设计内容之前,综合考虑项目投资费用、设计任务书、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GB50339-200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等多方面的因素,合理配置,并且进行优化组合,设计出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才是最优的。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以及与业主建立有效的沟通。首先,设计人员需要很好地理解“标准”及“规范”等相关内容,并结合在一起使用,若仅用“标准”而不考虑“规范”,在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文件中就会缺少包括“强条”在内的重要内容,使设计总体内容就不能从建筑本身的结构、系统组成、服务理念和管理思维进行全面设计,设计出的方案不能完全反映业主的需求,因此要做好建筑智能化的设计就应该兼顾“标准”和“规范”。其次,对设计一定不能有怕麻烦,图简单的思想。要不厌其烦的与业主就设计事宜进行多方位的沟通交流,不能按照“常规”“应该”“惯例”的思维进行设计。做到以上两点,在设计的方向上基本就不会出太大问题,为设计的合理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规范性不符合要求及解决建议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设计文件和设计图纸,设计文件包括该智能化系统方案说明和系统预算。设计文件是设计人员以文字表格方式表达设计思想的方式,是对设计图纸的一种补充说明。设计图纸是设计与施工之间交流的一种语言,通过图纸表达设计意图,完成业主的设计需求。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方案设计和图纸设计不规范、设计流程不合理。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还是精通建筑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的设计人员较少。
(1)方案设计术语使用不规范。在设计文件中存在部分子系统名称及术语用法不标准、不统一、使用不规范,仍有很多采用老的已经废止的名称术语,甚至还有自定义的子系统名称,没有采用国家的“标准”与“规范”等进行统一和规范的语言进行设计,使得方案设计只有设计人员自己才能看得懂。这将导致建筑智能化系统文字方案很难理解,甚至产生歧义。由于设计时不注意使用规范的文字语言表达方式,会给图纸的会审和将来验收带来很多问题,如果各个子系统名称不能很好的与“规范”相对应,在进行工程验收时套用了不规范的名称,那么这种验收就是不够准确和不完整的。
(2)图纸设计不规范。进行图纸设计时主要应遵守两个规范的要求,一个是00DX001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常用图形和文字符号,用于规范在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在设计图中的表示方法;另一个是GB/T18229-2000CAD工程制图规则,用于规范在设计图中关于CAD制图的规则。在设计中发现目前各个公司所使用的设备图标五花八门,很多都是自己绘制的象形图标,极其不规范。形成了一种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设计与施工不能互相理解、设计内容不清晰。
(3)设计流程不合理。一旦有设计任务下达,目前多数公司的做法就是把设计任务按照子系统进行分解,哪个设计人员擅长哪个子系统就负责这些子系统的设计,然后再汇总在一起形成设计文件。这种设计方式就像堆积木一样进行机械的设计,这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弱电系统需在建筑物内布置大量的桥架和保护管,以保证弱电连接线路按一定的要求连通,在设计过程中很难进行全局考虑,对项目进行系统集成,造成线材管材的浪费;一些设备的安装位置会产生冲突,导致施工安装困难。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大建筑智能化企业人才引进力度,招聘一些高水平、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进一步提高本企业建筑智能化的设计水平;
第二,对本单位的设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参加一些提高设计水平的培训、进修,还应多派设计人员到工地进行实践学习,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做出更好、更合理的设计方案;
第三,企业还要充分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更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和招标时对各子系统的名称必须“标准”化、“规范”化,注意到国家“标准”和“规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智能化系统工程正常进行。
三、后续工作跟踪不到位及解决建议
对于设计单位来讲,不是设计任务交差了,拿到设计费就表示任务完成了,还应重视设计后续工作的跟进。虽然相对于建筑、电气、消防、暖通等专业设计来讲,建筑智能化设计要相对简单一些,但我们仍然应邀请专家对智能化专业的设计文件进行会审、修改。通过会审来查找设计的不足,修改后的智能化设计文件再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招标。会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他方面。然而很多单位认为智能化系统不像建筑、电气那样会关乎住户的生命财产那么重要,就会忽视后期工作的重要性。应该提高认识,保持负责任的态度将设计跟踪到底。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之后由施工方进行深化设计,设计方应对施工方的深化设计图、功能说明以及有关技术参数进行认真的审核和确认,设计方应该对整个设计把关并负主要设计责任,保证智能化设计的完整性。
结束语
在科技大发展的今天,建筑智能化系统各项技术都在飞速发展,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全过程包括设计、招标、施工、监理、使用、保修都出现了许多问题,要从源头把问题解决,应特别重视系统设计问题,设计是关键。在目前的众多问题中应首先提高设计质量,设计工作应注意国家“标准”与“规范”配套使用,努力做到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马誌溪.电气工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一)先进性。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是随着信息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应当分析智能化系统的发展状况,吸收开放的先进设计理念,以完善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
(二)可靠性。在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应当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智能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相互隔离,以确保在部分子系统发生故障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子系统或链路的正常运行,由此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三)标准化。随着智能化系统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系统设计标准也相继制定。在系统设计中应当严格按照系统标准进行设计,以方便系统的施工与维护。
(四)实用性。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应当能够充分实现接收有线电视、图像、监控设备、多媒体通信、安全防范、语音、数据等功能,确保其在完善用户的信息沟通与娱乐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环境的安全性。
(五)经济性。智能化系统内部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其子系统又包含多种构件和设备,因此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当在考虑质量保证的同时尽量节省投资成本。
(六)扩展性。在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状况下,当前的智能化系统设计内容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约束与局限。所以,在进行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应当考虑设计内容的可扩展性,确保智能建筑能够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下得到更新扩展。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一)供电系统设计
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通常需要进行单独供电,因此需要重视供电系统的设计。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会采用UPS 进行集中供电,在不间断电源机房其供电出线也需要进行集中供电,而供电进线则满足一定的容量要求即可;对于未使用不间断电源供电的的工作站,也应当采用单独回路进行供电,以避免电路混用危害系统运行,如安全防范系统应当使用单独回路进行集中供电,以保证其与消防联动系统在应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正常工作。
(二)接地系统设计
智能建筑的接地将直接影响到设备与工作人员安全、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信息传输的质量等。在建筑接地系统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的功用与智能化系统工作要求进行设计,保证能够为其在应用部位提供响应接地端。其需要安装的有静电接地系统、辅助等电位铜排、防雷接地系统、安全保护接地系统、工作接地系统、直流接地系统等部分。其包括两种接地方式:
1、联合接地方式,其在应用中需注意:由于计算机等设备的抗雷击性能不高,且其系统包含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容易造成抗高频干扰差,很可能会受到其他系统的干扰,所以应当对计算的直流电源采用单独接地的方式;在使用联合接地方式时其接地电阻有可能会大于1Ω,所以对有特殊要求的智能化子系统均要采用单独接地。
2、单独接地方式,在使用统一接地时主要利用自然接地体,若不再使用人工接地体其应当满足以下条件:接地电阻应当在1Ω以下,即小于规定值;建筑基础内部的钢筋应当互相连接形成电气通路及闭合环,且闭合环英应当与地面保持0.7m以上的距离;建筑基础表面未设置绝缘防水层。由于单独接地方式具有施工简单方便、接地可靠、节省成本等优点,因此在智能建筑接地系统设计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三)智能化管理间与智能化竖井
通常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于数据通信线路有必要的长度与性能要求,在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中,一般使用铜质双绞线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水平线路,而铜质双绞线会影响到网络传输的带宽,所以根据布线标准与规范,应当保证网络交换机与计算机之间使用的铜质双绞线长度在100m的范围以内;根据管路的弯度与竖直条件,智能化管理间到建筑物的边缘距离应当在60m的范围内;在网络管理间应当安置相应的网络机柜,其周围要留设合理的安装与维护空间,其平面面积应当在5~10m2之间。
(四)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中,一般的语音电缆或水平子系统数据电缆应当采用支持带宽100M的D级别系统和5e类的UTP电缆,以满足大量用户的扩展要求;其水平线缆的总长度应当在100m范围以内,其中水平布线电缆的最佳长度为90m,电信间配线架上的跳线与接线软线长度应当不小于5m,对于情况不明确的公共空间其电缆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C=(102-H)/1.2 W=C-5
其中H表示水平电缆的长度;C表示设备电缆、工作区电缆与电信间跳线的长度总和;W表示工作区电缆的最大长度,其值应当在22m以下;D表示设备电缆与电信间跳线的总长度。
三、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一)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
现在占据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产品仍然属于国外的几家公司,如美国的江森自控、IBM、朗讯科技和Honeywell等。国产系统集成产品没有主动权,这就很难使智能建筑完全真正地适应中国国情。
(二)技术障碍
在整个智能建筑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网络频宽的限制:数据传输量迅速增加和多媒体的使用,要求有宽阔的通讯空间;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重新分配宝贵的音波频律。在新网络科技如ATM、Frame-relay等问世后,通讯空间的问题可获部分解决,但缺乏全面而完整的数据模型,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另外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讯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很多机构非常关注其内部资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护其电脑和话音系统免被非法接达的问题,但如果把某建筑物隔离起来提供保护的话,就会导致无法使用更先进的通讯工具。
(三)人才缺乏
从事智能建筑的人才包括设计专门管理人才、安防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布线、安防产品开发高级工程师、销售工程师(负责安防、综合布线产品的区域市场销售工作)、防盗报警、监控产品、大屏幕开发高级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楼宇自控系统软件开发),而最为紧缺的是智能建筑系统设计管理人才。它需要懂得电子、通讯和建筑三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智能建筑项目来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两个方面。而既懂工程设计,又懂施工方案的人,却是少而又少。设计与施工如何衔接和连贯好,关系到工程的进度与质量。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人才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只有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设计与技术紧密结合,施工与产品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智能建筑人才。
四、结束语
智能建筑设计中的智能化系统是一项科技水平高施工难度大的高科技建筑,无论是对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还是对其进行管理,都要进行优化控制,以达到智能建筑的最优化设计。智能化系统施工设计质量好坏将直接关系着智能建筑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相关研究和设计人员应当加强智能化系统的综合分析与管理,总结智能化系统施工中的经验与问题,以不断提高智能化系统施工设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翟伟盛,浅谈智能化系统管理及维护,消费导刊,2009年10期
篇5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科学技术,办公空间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domain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the office, so as to realize intelligent design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personnel, is also reflect contemporary design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human n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uilding intelligent office building the influence of to design, and based on this new office space is discussed the design of the mould design.
Keywords:intelligent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fice spac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建筑行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办公空间设计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办公的需求。新型办公空间设计不仅要能给室内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较好的办公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要能满足人们的视觉和感官享受,实现人性化的设计。建筑智能化是当代办公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办公空间中合理的嵌入智能化技术,建设新型的办公空间是建筑设计人员关注的焦点。
1.建筑智能化的影响分析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新科学技术在办公室中的广泛应用也使办公室的工作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影响到办公建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空间应变能力增大
受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传统的办公室比较简单,具备一般简单的使用功能即可,而且对空间的要求较小,能容下基本的办公设备和预留一定的活动空间即可。建筑智能化改变了这种格局,为了达到办公手段自动化的目的,就要在办公室内添加很多智能设备和安装大量的通信系统,计算机、传真机、电视图像显示器等等电子设备成为办公的基本工具。例如传统的建筑设计基本模式为:
这个建筑设计过程在通过制图桌和晒图机就可以完成,但而随着CAD技术的应用,当前的建筑设计过程大致为以下程序:
为了满足新的建筑设计的需求,就要添加计算机设备,打印机设备等电子设备。因此,需要更多的办公空间来容纳这些设备。另外,每个设计人员也要配备电脑台的位置。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当前的办公空间需求与传统模式相比,明显要大很多。
1.2建筑设备及结构专业要预留位置
除了上述建筑面积发生变化外,还要预留一定的位置,来预防其它设施的安装,例如:
(1)要预留足够的电线、电缆设施,甚至网络环境,以便能在未来的情况下使用。
(2)由于通信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要求,必须做好电力系统的供电保障工作。
(3)建筑结构必须考虑将来安装计算机、晒图机等设备,地板架空等铺设管线的增加荷载问题,屋顶架设无线及配电设施等要求增加的荷载。
(4)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面积内要增加强电配电间及电信配电间供垂直方向配线等的问题。
1.3提高办公空间质量
办公环境的智能化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原来的文件传递工作变成了电子计算机上的“无纸文件”传输,办公室管理人员通过办公室监控器及通信设备进行高效率的工作命令传达。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办公室人与机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应该从整体上来考虑它们的关系,予以相应的设计形式,协调二者的关系。办公环境应特别注意排除干扰因素,增加室内休息空间,以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这也是和“以人为本” 或“绿色建筑” 等设计概念相一致的。总之,建筑智能化促进了办公空间质量的良性发展,体现了更多人性化的设计因素。
2新型办公空间的平面设计
2.1大空间设计更灵活
按照当前的设计标准,办公平面主要分为三类:线型、交叉型和点面型。每个设计类型都有相应的特点和各自适应的设计场景。
(1)线型平面在一些面积在120m2以内的中、小型空间的办公楼设计中比较适用。通常的设计模式是将中间走道将整个办公楼一分为二,为了获得较好的自然采光效果,进深在6m左右最为合适。线型平面在部分行政办公楼中也可以使用,如果该形式应用在银行、税务、海关等办公空间设计时,由于这些办公室要求采用较大的流动性强的办公空间,这时就可以利用走道划分出两个单独的、进深不同的空间,分用途使用:大进深作为办公空间,而进深相对较小的可以作为辅助空间。这种情况下的大进深在9m左右最适合。
(2)交叉型平面主要用于将在同一平面上所形成的自然单元根据需要划分为多个隔开的办公空间,供不同的办公主体使用,常用的平面类型如下所示三种:
(3)点面型平面是当前高层办公建筑设计中应用最普遍的形式。这种平面类型以结构受力作为主要的设计因素,将核心筒布置在中心,将核心筒布置在中心,不仅可以加强员工直接的联系,而且可以提高建筑面积的利用效率。
2.2化整为零的单元空间
单元空间是指将统一个平面划分为若干个隔离开来的办公区间,可以根据需要布置成单间办公室,也可以布置成“开敞式” 办公室。这种方式充分利用空间的聚合与分散,将空间内部的灵活性以及兼顾性有效的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建筑空间的不定性与信息时代办公组织的不定性相吻合。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认为建筑的不定性越大,适应性就越强,对空间大小也有明确的划分:为小空间为9~40m2,,中等空间为40~120m2,大空间为120~140m2,超大空间为400m2以上。化整为零的单元空间将会成为以后办公的一种趋势。
3新型办公空间的剖面设计
3.1智能化对办公室净高的影响
办公室净高的确定是以国人均身高以及常采用空调和采光方式为标准来确定的,一般认为2.4~3.0m最适合,考虑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净高与办公面积的关系如下表:
办公面积(m2) 100以下 100~500 500~1000 1000以上
最小净高(m) 2.4 2.6 2.8 3.0
(1)在设计时,一般认为大空间办公室的理想面积在400m2左右,再结合上表,认为净高在2.6m最合适。
(2)会议室中通常安装投影仪、远程会议通讯等设备,而且开会时,人流量大,净高主要设备尺寸决定,通常都在2.6米以上。
(3)大堂及门厅为了体现出整幢办公楼的风格和档次,给予人们较好的视觉效果,其净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通常都会较高。
(4)走廊作用是通行,为了充分利用走廊空间以及衬托出办公环境,净高要求到2.1米即可。
3.2智能化布线对层高的影响
智能化布线是将各种线路有序、有效组织在一起。当前,智能化布线的标准基本都是统一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8类:
布线方式 所需高度 备注
预埋管布线方式
架空双层地板布线方式
地坪线槽布线方式 现浇结构板厚≥200mm或设70mm的垫层
单元式线擂布线方式 楼板厚155mm
干线布线方式 楼板厚155mm 电组沟处楼板厚180mm
扁平电级布线方式 扁平电缆厚2mm
网络地板布线方式 楼板厚150mm
顶棚布线方式 吊顶增加100mm以上 需协调处理
净高2.4~3m,智能化布线0.02~0.35m是当前比较常用的设计标准。这样的建筑层高设计理论值为3.52~4.95m。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因此可以在分析了人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基础哈桑,适当提高层高可以让人放松,减缓疲劳的速度。在当前,在综合考虑经济条件、布线方式、环境协调及人的心理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之后,最常用的层高为3.8~4.2m。
4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办公楼对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型办公空间的设计需求,设计人员要充分了解建筑智能化对办公建筑设计的影响,要结合实际的办公需求,使得最终的设计成果不仅能满足工作的需求,还要从人的角度出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充分体现出当代办公设计人性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范剑威,程羽薇,刘聘.现代办公楼创新设计研究—以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办公大楼建筑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2,(02).
[2]王健.办公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要点[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06).
篇6
关键词:商业建筑;智能化系统;组成;设计思路
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建筑物的要求,特别是对建筑物应具备信息通信、办公自动化和建筑设备自动控制及管理等一系列功能的要求,1984 年由日本首次引入智能建筑的概念,随后,世界各地智能建筑方兴未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工程概况
某商业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34880m2,是集办公、娱乐、学习、用餐于一体的商业建筑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新的地标性建筑,并提升该区域城市环境的整体品质。
2建筑智能化系统组成
该建筑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包括通信接入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会议系统、广播系统、时钟系统、信息导引及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入侵防盗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梯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远程计量计费系统、机房工程等子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
图1建筑智能化系统组成
4高层商业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
下面结合该建筑的特点,介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
4.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按照特级保护对象设置,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除卫生间外其他各部位均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时关闭相关部位的防火阀,下降防火卷帘,打开排烟阀、排烟风机、加压送风口和加压风机,起动气体灭火装置和细水雾灭火装置,强迫电梯下行至首层,控制消火栓泵、喷淋泵等消防设施,接通火灾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灯,切断非消防电源。设置火灾应急广播及声光报警装置,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共用传输线路及扬声器。设置消防专用电话系统,消防控制室内设置直接对外报警的“119”专用外线电话。该系统设有主电源和直流备用电源,发生火灾时火灾报警控制装置持续供电时间≥10min,应急广播系统持续供电时间≥20min。
4.2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联动控制的内容: 对设在各层的喷淋系统水管的水流指示及压力开关器的监视和启动喷淋泵及稳压泵; 消火栓直接启动消防泵; 对防火卷帘门, 排烟风机及加压风机的监控; 对空调系统的监控等系统控制; 控制电梯在火灾时归底。
4.3综合布线系统
作为智能建筑的基础,综合布线是一种具有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用以服务建筑物中所有通信和计算机设备,满足现在和将来的布线要求。大厦综合布线分为4个子系统部分:
①工作区子系统部分。通过各楼层的配线箱至楼层的各信息终端。其由超五类4对双绞线及RJ45 终端插口组成。此部分具有抗干扰,可靠与灵活性好的特点。
②干线子系统部分。采用多模光缆连接大厦电脑机房与各层的配线箱(即总配线架与各层分配线架连接)。多模光缆传输速度可达500MBPS以上,有足够带宽,可为今后布线系统发展留有足够余地。
③管理子系统部分。由各层的配线箱组成。考虑到各楼层配线箱信息终端的最大距离不超过100m,因此在各层均设置配线箱(箱内安装光缆/双绞线适配器、集线器、双绞线跳线架等)。
④设备间子系统。由设在电脑机房的设备及主干线等组成。
4.4计算机网络系统
根据各报社、杂志社对网络的需求,共设置3套计算机网络,即外网、内网及孤网,各网络物理隔离。通过虚拟网设置,可将内网划分为不同规模和功能的虚拟子网,以满足不同部门的使用功能要求。外网和内网均采用三层星型拓扑结构,即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孤网采用两层星型拓扑结构,即核心层和接入层。各计算机网络采用双核心交换机冗余备份,双链路连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4.5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按照分层监管、人防与技防紧密结合的原则进行配置。建筑的安全防范由武警部门负责,以人防为主,建筑物内则以技防为主。安全防范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梯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等。视频监控系统按照全面监控的要求进行设置,在各出入口、门厅、公共走廊、电梯轿厢、财务室、档案室、重要设备机房和地下车库等场所设置摄像机;该建筑为24h办公大楼,因此仅在财务室、档案室和重要设备机房内设置红外微波双监探测器,在财务室、残疾人卫生间和重要领导办公室内设置紧急报警按钮,在公共走廊和地下车库安防人员的巡视路线上设置电子巡查信息点。
对进出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出入权限管理和交通组织是安全防范的有效措施,是智能卡系统设计的重点。在1层电梯厅入口设置电子道闸,对进出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各楼层出入口、财务室、档案室和重要设备机房设置出入口控制系统,进行出入权限管理;设置电梯管理系统,对垂直交通进行有效控制。智能卡系统同时还能实现消费管理、图书借阅、考勤管理、汽车库管理等功能。
通过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将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和出入口控制系统集为一体,提高了技防能力。
4.6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
采用现代科技日益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设施, 向大厦提供舒适和安全保障是设计的出发点。该大厦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由摄像机探测装置, 图像传输与控制设备, 图象处理与显示设备3 部分组成。在大厦一层设监控室, 在各层公共部分如电梯前室, 楼梯间, 公共走道, 车库等处设摄像机, 监控室内设操作台, 可根据需要多画面或单画面显示任何一个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并且调整摄像机的角度和焦距, 并将画面保存在存储硬盘中。
4.7 弱电电源与接地系统
智能建筑的弱电电源系统必须是可靠稳定和无干扰的。其中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消防火灾报警设备以及通讯设备属一级用电设备负荷,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对终端计算机设备配置单独UPS装置。该大厦的弱电工程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电源均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双电源切换柜的电源来自大厦变配电间的2台变压器低压回路及1台柴油发电机供给。大厦弱电工程的各个系统, 都设有独立的电源配电箱控制。弱电系统的接地是弱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减少干扰和保护设备,弱电接地采用共用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 Ω。
4.8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采用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系统,监控对象包括供配电系统、空调冷热源机组、空调机组、送排风机组、VAV变风量末端装置、生活水泵、生活水箱、集水坑、电梯等。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对空调系统设备采用优化起停控制、预测负荷控制等节能策略,在保证办公环境舒适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空调能耗。设置远程计量计费系统,对各楼层照明、动力、空调、给水等能耗进行计量,为物业管理提供方便、科学的收费管理方式,可对建筑的能耗数据进行有效采集、分析,优化节能控制方案。系统通过通信网关接入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4.9其他
该工程采用了基于以太网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信息导引及系统、综合布线智能配线架管理系统,任何一位获得授权的用户都可通过Web浏览器对上述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满足各报社、杂志社实时收看国际新闻和异地传稿的需求,在屋顶设置了40套卫星通信天线和配套的卫星接收机房。
5结语
总之,现代社会高新技的不断向前发展,对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完善设计,力求做到智能化系统技术先进、可行,使用灵活、可扩展,可靠,投资合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弱电设计;消防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建筑智能化体系中,弱电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弱电在楼宇门控制系统、对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车辆进出管理系统、公共广播传呼系统、电话通讯系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消防也有着很好的控制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消防设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不必要事故的发生,对发生的消防事故也能及时的发现。
二、智能弱电子系统与消防弱电设计的关系
智能弱电系统所包含的各弱电子系统较多,在此就几个主要系统,探讨它们与消防之间的内在联系。
1、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智能消防控制系统由四个完整的子系统组成,具有防火及报警的功能。这四个子系统分别为火灾探测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灭火联动系统。中央控制系统以其监控回路及若干探测点及模块实现了通讯监控的功能,同时也能对故障情况进行显示,同时在系统运行时能自动检测到火警信号,并自动进行报警,同时系统还可以根据所处场所的不同,而将烟感探头灵敏度设定了日夜转换的模式。
2、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在目前楼宇建设中广泛应用,主要分为几方面:防盗报警系统(红外、微波探测器)闭路监控系统(图像监视)门禁系统(IC卡出入控制)等。这些系统中闭路监控除应付突发事件、服务安全方面,同时也起到对火灾的监控作用。门禁系统主要对智能大厦正常的出入通道(包括主要出入口)进行管理,控制人员在楼内相关区域进行活动,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其中包括房间门、通道门,有些甚至是消防安全疏散的疏散门。这些门的控制方式关系到火灾时人员的安全疏散。但许多大厦在技防与消防方面存在冲突。
3、楼宇自控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主要服务于楼宇的自动控制。如:制冷制热与空调设备的监测、控制,供水、排水设备的监测、控制。现代楼宇中,通风、照明(非消防电源)均作为火灾报警的联动对象,其处理的逻辑控制的优先权往往是楼宇自控中所忽略的。供水系统近年来发展的有恒压供水系统,甚至在理论上消防给水系统也纳入中央恒压供水系统,那么这些系统的控制、管理,特别是在用于消防灭火上,智能系统与消防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4、防雷系统
防雷系统与消防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雷电灾害仍不断地对建筑及其设备造成损害,甚至雷击起火的事件也有发生。随着智能建筑中防雷系统的应用不断完善,国家相关法规、规范的陆续出台,以及消防设施中弱电、微电子设备的比例不断加重,在集成系统中也可以对火灾报警信号进行采集,那么加强消防设施特别是弱电设备的防雷技术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智能建筑中弱电工程设计目前行业规范及标准不统一,虽然在国内如上海、山东、江苏等地区陆续制订和出台了各自关于智能建筑包括弱电工程系统设计的标准与规范,邮电部门也制订了综合布线标准规范。然而从全国范围和整个行业来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尚未形成与制订。这就导致了在进行弱电工程设计时出现难以明确依据何种标准进行设计,怎样的设计才是符合标准的等问题。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包括弱电工程起步晚,能够作为参考的成功实例不多,因此尽快选择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设计标准,是弱电系统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约束下,弱电系统设计工作才能有序进行。
2、设计者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从事弱电系统设计要求相关人员对通信、计算机、电气等各专业都具备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同时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我国这方面的人员相对较少,很多设计者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忽视客户需求与工程实际,忽视设备对运行条件和环境的要求,这就造成设备安装使用困难,或者是给设备安全留下比较大的隐患;设计时缺乏全局意识和组网的专业知识、实际工作经验,只关注单个子系统的设计,不同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难以实现系统的一体化管理,一旦出现全局事故,不能形成系统联动配合集中解决事件;设计的子系统开放性不足,给系统升级、系统售后服务和网络互联带来很多麻烦和困难。
3、设计中的主要漏洞
图纸设计不规范,未充分考虑设备、线缆安装的物理尺寸及安装工艺,导致开孔尺寸错误、安装空间不足以及线缆弯曲半径不够等问题;设备布点布置设计不当;电源容量、线缆半径及备份设备设计冗余过大,一方面增加系统造价,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维护的成本增加;由于不了解部分材料、设备的使用效果,在新的设计中总是重复选用使用效果不好的材料、设备或施工工艺。
四、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布线技巧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在布线中其技巧体现在准备工作、线路连接、线路预埋三个环节,将该类环节优化能够使得智能建筑整体的性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保证使用者使用的同时还方便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因此在弱电系统布线环节中,要做到科学、合理,通过技术的支持和统筹的规划来将整体的布线做到能够让每一个系统独立工作,又能够使其相互连接。
1、做好准备工作
智能建筑中需要包含很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对独立,但其线路又相互连接,能够将建筑实现整体的智能化。在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进行布线之前,要仔细核查工程自身的系统流程,在监测点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还要对其他专业引出的信息点进行核查,从而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除此之外,在进行布线前要做好相应的设计预留,因此需要进行预留洞、预埋件、线槽等设备的处理,为整体的结构做好专业的协调设计。
2、模块线路连接
在智能建筑工程中,现场控制器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将线路模块化,使其成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系统需要根据相应区域中监控点的数量以及类型进行模块的划分设置,从而使得线路布设能够更加专业化。划分的模块常用的有五种,包含高保安输入模块、数字输入及输出两种模块、模拟输入或输出两种模块。在布设线路时,监理工程师需要将各个设备的元件进行核对,并且将信号准确无误的反馈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在接收到信号以后会将指令传送至控制点,从而通过执行机构的调节来保持整体系统的正常运作。
3、隐蔽预埋线路
由于智能建筑工程线路预埋具有图纸多、走放射线多、管径大的特点,因此其操作也需要针对这些特点来制定。图纸在分辨时独立系统较为好分,但是结合埋设时则很难分辨,因此在设计时需要制作整体的图纸,将每一个模块的内容能够做好详尽的安排。智能建筑的走放射线相比较其他建筑要多很多,系统和电气之间的线路铺设很容易交叉,因此在铺设前要对管道路线进行调整,并且要对管道上的混凝土进行保护。智能建筑的配线较多,因此其需要的管道直径也较大,在施工中容易产生混凝土空洞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管道应用时,要合理控制管道的直径,事先计算好管线所需的管径,从而避免混凝土空洞的现象。
结束语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前进,智能建筑对弱电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在智能建筑中每一个智能系统都离不开弱电的控制,随着弱电的使用,消防系统将会建设的更见的完善和先进,对预防火灾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辉.智能建筑网络系统弱电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
篇8
设计施工策略及注意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设计施工;策略;问题;措施
前言
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给整个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现场施工及施工质量带来极大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单位必须重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完善设计规范标准,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给整个工程竣工提供有效的质量保障。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
建筑智能化系统通常是指以建筑为基础的,又具备了一系列诸如自动通信系统、建筑功能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功能,从而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智能化的建筑环境。因此建筑智能化系统可看作是电子信息、通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图像显示技术等先进科技在建筑环境中的应用,现代化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智能建筑不断集成化发展的进程,它们在建筑中实现了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管理,其目的在于使建筑变得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常见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包括通信网络系统、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消防联动系统和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等。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
1、智能化设计的目前存在的问题
(1)设计工作管理不够规范和缺乏合格的专业人才
有的设计单位或系统设计者因不熟悉智能建筑设计方法与相关设备的技术,并且设计中又几乎没有可供完全参考的标准版本而不能完备地完成专业设计,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更显其弱势,再加上未能负责地去理解和挖掘业主的实际需求,以及缺乏了解和掌握建筑物特点等因素,故造成方案设计瑕疵较多,未能最大限度满足业主实际需求。
(2)总体设计深度存在不协调
相对土建、强电设计而言,部分设计院因专业编制或骨干人员不足而对建筑智能化方案设计不够重视或力不从心,加上又收不到专项设计费,只好将很多设计的技术问题遗留给系统集成商做深化设计时一并解决,设计院只负责盖章审核。这会给工程实施带来许多隐患,一是容易与其它系统(强电、水、暖)管线敷设产生冲突;二是因商业利润考虑多,导致系统数量配置过多,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资源浪费。
2、施工方面的问题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的单位是系统集成商,一般是由投标产生的,设计单位在设计完图纸以后还要参与材料和设备表的制定,以供施工单位在投标时审核,但是由于报表的内容和评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良现象,给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带来很多问题。建筑施工设备报价表中,很多设备项目不齐全,导致智能系统工程项目的清单出现很多问题,智能化系统工程商务报价的评分非常高,使得系统集成商在投标的过程中虚报项目和价格,从而引起很多机器设备不符合施工要求,严重影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另外,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中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给工程施工的质量带来重大影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现场中存在很多不良现象,例如,真正现场施工的不是中标的建筑单位;现场的负责人只是一般的管理人员而不是建筑项目经理;在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中,有的系统技术含量高,系统集成商没有要求设备供应厂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安装等。
三、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策略
1、智能化设计的策略
(1)设计者在做总体设计之前要清楚设计的依据,要对业主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与业主进行充分的沟通、讨论需求书,而不是简单机械的理解业主的需求书,如设计者对业主需求不做全面的分析,简单机械的作出设计,就使得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不全,图纸不能给人建立起清晰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结构。因为,多数的业主对建筑智能化系统有一些子系统的概念,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结构是需要设计者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业主的需求书与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才能的搭建起来。设计者在确定设计内容之前,应综合考虑投资费用、业主提供的设计需求书、《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和《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多方面的因素,合理配置,并且进行优化组合。设计者设计出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结构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内容必须是确定和清晰的。
(2)制定正确的设计流程,协调好各个单位之间的设计能力智能建筑的系统工程建筑流程与建筑工程的建设流程是有区别的,前者多了一个系统详细设计和评审的环节,体现了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BT)与信息技术(IT)结合起来的特征。这也是智能建筑的系统工程建设项目过程必须经过的环节,否则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项目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首先要定义清楚用户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智能化系统,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要根据用户需求书做出系统规划书。系统规划书主要是交待清楚系统的总的要求,如系统的总目标和主要指标,配置的子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要求、指标要求、使用和运行维护目标,整个经费概算、工程进度要求。在详细设计阶段要做好技术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在具体实施中,要纠正总体设计中的错误,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应用,这是深化设计的任务。系统集成商的责任和水平也就体现在深化设计过程中的优化设计。
(3)设计变更、有效进行施工方案调整
产品更新快、技术更新快是智能化工程的又一个特点,有些项目建设周期长,在建设过程中原设计的产品有可能会停产或技术更新。此时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会对原系统产品进行调整,不同品牌的智能化产品外型尺寸、安装方式、接线方式、系统联网方式等具体工艺各有不同。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调整后不同产品在征得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同意之后提出有效施工方案,确保工程质量。
2、 智能化施工的策略
(1)材料设备管理
智能化系统施工中涉及到的材料种类、型号繁多,对其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首先需要监理单位联合施工人员在材料进场时对材料的规格、型号、厂家等予以严格检测,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否与施工单位招标书上所选材料一致;②监理人员应对材料的质量严格把关,材料进场需要出具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等证件,监理人员对材料的外观验收完毕之后,填写材料验收单,签字确认之后方能允许材料入场;③对于一些特殊的材料设备,还应进行抽样测试,如智能水表、电表等应随机抽样送往当地质监部门监测。
(3)验收阶段质量管理
竣工验收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后关卡,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竣工验收环节,建设单位应着重做好工程资料准确性、完整性的审核,并根据系统设计要求和招标合同条款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运行情况进行检验。另外,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应积极组织第三方测试机构一同做好验收工作,确保系统工程的稳定运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了解到, 智能建筑不是简单的将智能系统与传统建筑机械的结合到一起的过程, 而是将传统建中与智能系统合二为一, 力争使两者天衣无缝。在设计施工程中, 我们不仅要将传统建筑所起到的作用发挥好, 还要将智能系统的功能发挥出来, 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称的上智能建筑。
参考文献
[1] 黄德津. 浅议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及施工与各专业的配合[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7(11)
[2]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开放性再认识[J]. 电气应用. 2005(12)
篇9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规划设计,节能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especially construction equipment monitoring system) the focus of energy saving, energy saving of the idea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building intelligent design stage should be tightly around energy requirements, in system design embodie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ideas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 this view.
Key word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planning and design,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节能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使用管理中,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节能的思想应该贯穿于工作始终。经验证明,一个好的规划设计是一项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建筑智能化的规划设计阶段,紧紧围绕节能要求,在系统设计中集中体现节能思路和建筑运行管理模式,是做好设计的关键。应该认识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为节能服务的,在此基础上来确定系统的监控范围,监控内容、监控要求,才能使系统建成后真正为管理者所用[1,2]。以下是根据笔者的体会,在建筑智能化的规划设计阶段所应注意的一些节能思路,具体以中央空调系统控制功能规划为例进行分析。
2 中央空调系统控制功能规划
建设专门用于中央空调系统设备全系统、全过程、全自动化运行的网络型集成管理系统。该系统运用先进的软件技术,通过对不断变化的室外气温、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冷冻、冷却水供、回水温度和水系统流量、压力等各种数据的在线检测,经中央电脑系统处理、运算,按空调区域负荷变化的需要,实时调控冷水机组制冷量的输出,以及对空调末端设备的全智能化运行控制。可对冷冻机房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水塔以及全部空调、新风机组和所有风机盘管,进行全过程、全自动、人性化、高效的动态节能运行控制。
2.1 冷冻机房自控分系统功能
冷冻机房自控分系统采取优化的节能自控系统设计,改变以往空调制冷系统普遍存在冷水机组部分负荷运行时间长、制冷系统综合能效低、能耗大的问题。能使冷水机组在最佳状态运行时,提高系统的综合能效比,达到调节冷量需求、平衡系统冷量、改善冷水机组运行状态的目的。冷冻机房分系统由系统工作站与中央处理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联动控制子系统、流量调节子系统、变频控制子系统、自动计量子系统、远程监控子系统等七个子系统组合而成。冷冻机房分系统是BA系统中智能节电控制技术含量最高、节能效果显著、监控功能突出的主体部分,是实现智能化节电运行管理的核心,是先进硬件与先进软件成功合成的关键环节。
(1)中央处理子系统。运用智能运算、自动运行和监测控制程序。按一定间隔时间刷新一次,对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和处理,并将运算得出的最佳结果,按照系统工作站设置的优化控制程序,转换为调控中央空调制冷设备在最佳状态下运行的命令。
(2)数据采集子系统。通过设置在室外、室内各功能区以及冷冻机房、空调,新风机房不同部位的传感器,随时感测空气温度、湿度,冷冻水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并将采集的模拟信号转变成为数字信号,传送给中央运算处理子系统进行分析和运算。
(3)联动控制子系统。按照中央处理子系统的指令,控制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水塔和空调末端设备的高效运行。随时以手动/自动切换方式介入或退出对中央空调系统控制。以实现全年、全自动“按需供冷(暖)”的节能运行。
(4)流量调节子系统。根据空调负荷量变化情况,按中央处理器运算结果及命令,自动控制和调节多台不同冷量冷水机组、不同功率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水塔的运行启停,切换。
(5)变频控制子系统。根据传感器采集空调系统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经中央处理子系统运算发出指令,在系统放冷时段及室外温度满足冷却效果时,分别控制二次冷冻泵和冷却水泵电机变频运行。
(6)自动计量子系统。通过具有的设定切换使用时间、自动储存用电量和统计运算、比较等功能,把使用节能系统前、后中央空调制冷设备的用电量、节电量和节能率及时、精确地反映出来。
(7)远程监控子系统。通过系统工作站对节能系统进行异地管理、远程监测、远程控制执行、故障诊断和程序维护,实现对各子系统控制程序进行测试、修改和升级。同时随机读取中央空调运行数据、判断系统故障,存储记录中央空调运行和各子系统数据,计量中央空调耗电量与实际节能率等。
2.2 空调、新风、排风机自控分系统功能
空调、新风、排风机分别用于室内空气、新风和排气处理,机组具有过滤、表冷、除湿、混合、送风和排气等功能。由于空调、新风机组冷量、风量、余压和功率参数不同,自控系统监控点位、区域管理器(现场控制器)及配套设备的选型需进行设计、计算,以适合实际要求,达到控制准确、运行稳定和节能降耗的目的。
(1)区域管理器(现场控制器)。运用智能化监测控制程序,现场采集空调机、新风机的温度、湿度、压力和流量等相关数据,经中央处理单元进行分析、运算,转换为调控命令对运行设备进行控制。
(2)温度监测控制。通过设置在空调机、新风机不同部位的温度传感器,随时感测空气温度参数,并经区域管理器(现场控制器)进行信号变换、处理、运算后按温度控制程序,自动对冷冻水或热水流量进行调节,实时控制空调空间温度。
(3)湿度监测控制。通过设置在空调机、新风机不同部位的湿度传感器,随时感测空气湿度参数,并经区域管理器(现场控制器)进行信号变换、处理、运算后按湿度控制程序,自动对空调机、新风机运行进行控制调节(加湿或除湿)。
(4)冷/热水流量调节。根据空调负荷变化情况,通过空调机、新风机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数据,按中央处理器运算结果及冷热流量控制程序,自动控制和调节冷/热水流量,确保空调空间温/湿度需要。
(5)新风阀调节。根据传感器采集的室外温度参数,区域管理器(现场控制器)的中央处理器按预设程序,进入节能运行模式调节风阀,实现全新风送风。同时利用转轮式全热交换设备,有效固收室内排出气体的冷(热)量,达到最大限度节能运行的目的。
(6)风机运行监控。区域管理器(现场控制器)的中央处理器对空调机、新风、排风机风扇电机的运行状态,实行全过程监控,并对风机电机出现的故障进行随时报警。
(7)过滤器状态监测。通过设置在空调机、新风机过滤器前后的压力传感器,实时感测过滤器两侧的压差参数,并经区域管理器(现场控制器)的中央处理器进行信号处理分析,对空调机、新风机因过滤器堵塞出现的空气流量降低现象报警。
(8)远程启停控制。通过区域管理器(现场控制器)传输总线,系统工作站可对空调机、新风、排风机运行进行异地管理、远程启停控制。同时空调机、新风、排风机运行,还将与消防控制系统联动,以确保火灾状态时的人员安全。
2.3 风机盘管自控分系统功能
作为空调的主要热交换设备,风机盘管除按常规要求由房间三档风速、温度调节和开关控制外,规划将风机盘管控制,纳入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人性化控制与系统节能运行相结合的目标。
(1)风机盘管智能自控。在满足室内温度、三档风速调节、冷暖开关现场控制的情况下,建立风机盘管网络管理控制系统,运用智能监测控制程序,分区域采集风机盘管传感器温度和风机风速等参数,经网络回送系统工作站。经计算机处理系统,按设定程序进行管理控制。
(2)数字式远/近双控温控器(网络型)。数字温控器除温度设定、风速调节、冷暖切换、开关常规功能外,还具有定时设定、时钟显示,睡眠运行模式等功能。同时配备网络接口,通过网络和温控器管理软件,实现远程监控管理。
(3)办公房间人室前温度监控。根据办公作息时间,在办公人员人室前,由系统工作站自动令温控器将房间风机处于低档风速加新风状态运行,但风机盘管电动二通阀设定为关闭状态,既确保人室时房间空气的新鲜,又达到节能的目的。
(4)会议室温度监控。与会议管理系统的互连,在会议参加人员进入会议室之前,自动提前远程开启房间空调,风机盘管以高档风速制冷(热),在参会人员进人会议室前达到设定温度。
(5)办公房间现场控制。在工作时间,温控器处于现场调节控制状态,由办公人员按需要进行温度调整、风量控制及其他功能选择,系统工作站可限定控制温控器设定温度范围及风机的运转模式。
(6)办公人员出房间温度监控。办公人员外出后,忘记关闭温控器,在管理人员确认后,系统工作站可远程控制将温控器关闭。
(7)冷(热)水电动阀状态控制。根据房间空调负荷变化情况,通过风机盘管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数据,人性化程序或用户自行设定的参数,自动控制冷(热)水电动二通阀开断,舒适性需要。
(8)远程启停控制。通过系统工作站按人性化、节能要求设定的程序,对房间风机盘管运行,进行远程启、停控制管理。
3 结束语
建筑节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每栋建筑物的用途不同,采用的建筑材料不同,机电设备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其建筑能耗也有所不同。应该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水平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德国、日本)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建筑节能方面有大量的课题需要我们去做深入的研究。而在建筑智能化节能领域,同样也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脚踏实地探索,解决,尤其在设计规划阶段,更需要我们吸取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建筑节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智能化;组织设计;质量控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智能建筑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在美国,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正式建成,从此,建筑方面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衍生了智能建筑,它能够将建筑与科技相互融合。同时,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组织设计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要依赖于工程质量控制,从而实现施工工程的设计目标。
一、建筑智能化
(一)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一定意义上是指以建筑为依托,同时借助通信、办公、楼宇等自动化系统,实现并逐步优化了系统、服务以及管理,此外,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都被应用于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其还为人们构筑了一个经济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管理的科学性、服务的时效性以及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目标。智能建筑源自于建筑、计算机科学等的有机结合,建筑智能化是其必要条件。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
在智能建筑中,智能化系统主要依靠的通讯及控制措施就是涵盖硬件与软件在内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基本的传输媒介为综合布线,将建筑内的自动化系统进行集成控制和管理,为人们营造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建筑环境。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文件,以施工组织的总设计为指导,对象是一个单位工程,依据施工草图而进行编制。
(一)总体施工工序
在建筑施工中,其总体工序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首先,施工前需做好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安装准备事宜,准备进行材料的采购以及施工设备。
其次,对各个楼层进行配管、穿线作业。
再次,准备系统相关设备的安装。
最后,智能化系统安装后,及时进行调试工作。
(二)详细的施工方案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系统安装的工序相对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了配管、穿线、系统调试等。施工工程的承包方式多种多样,在施工前应尽量明确分配施工以及指导工序作业的相关负责部门或个人。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的项目管理
1、施工进度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组织设计以及施工设备的供应与各个施工部门之间的进度配合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通常情况下,检查与管理的办法可以是建立合理、科学的工程进度表。工程施工顺序是施工进度表建立的依据。其中,安装图设计、配管铺线、施工设备的验收以及竣工验收是工程施工的主要工序。
2、施工界面
协调以及划分建筑工程的不同的施工内容界面是施工界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筑智能化的各个系统中存在很多的接口界面,例如,空调设备的接口界面、消防报警系统的接口界面以及电梯监控系统的借口界面等,在工程施工时,经常也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止问题的出现的任务迫在眉睫。所以,在施工中,对于一些相对薄弱的施工环节需及时进行管理控制,及时防范问题的出现。例如,l利用定期的工程调度会这一办法就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文件汇报机制。
3、施工组织管理
在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作业过程中,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设备安装人员等的进入现场的时间以及分配人数要有合理、科学的组织安排,保证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并有到位的质量控制。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质量控制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加强全方位的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已经成为工程施工的首要任务。其中,还应说明的是,工程中的施工组织设计各个环节更应加强质量控制。
(一)施工设计质量控制
在进行施工设计时,对于智能化工程的各个系统的设计、功能、设备采购都需进行仔细的检查无误后确认,同时还应满足合同、用户等的规定和需求。此外,还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仔细核查交底资料是否达到相关的规范要求,例如,工程施工的各个专业以及系统之间的资料交接;详细审核施工设计图纸,力求施工设备清单、施工图以及监控点表三部分吻合一致。
(二)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是分阶段进行的,包括施工工艺控制、施工验收规范控制等两个阶段;依据相关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详细记录以及认真验收电线、电缆以及一些隐蔽工程的施工作业情况;单体设备的安装工程应按照施工工艺的关键点来完成质量检查表;记录单体设备的测调工作要以施工设计以及产品说明书为依据。
(三)系统检查及调试
系统检查及调试主要包括:文档的检查;审核及实施调试大纲,该纲要需以相关的设计,法律法规规范以及合同的要求为依据进行编制;对于施工过程中要求测试的各项数据进行仔细确认,一旦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同时还要经由相关建设部门的审核。最后,依照相关的规范要求以及调试纲要,合理地进行检查。
(四)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
工程质量就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对施工工程的质量监管要既抓全面又抓重点,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得到高效提高。企业应认识到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抓好每个施工环节,提高施工各方的质量管理意识。
2、严格审核设计与施工单位的承建资格
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施工设计,要严格审核设计与施工单位的承建资格,保证设计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严格遵循审核程序。
3、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
4、做好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
总结:
在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首要目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建筑智能化的功用以及水平;建筑智能化工程能否顺利投入使用要取决于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质量控制以及合理、科学的竣工验收工序等。
建筑方面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衍生了智能建筑,它能够将建筑与科技相互融合。同时,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组织设计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要依赖于工程质量控制,从而实现施工工程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志军. 智能化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管理探讨[J]. 建材与装饰(中旬刊), 2008,(03) .
[2] 黄鸣. 浅论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的项目管理[J]. 广西城镇建设, 2006,(09) .
[3] 程敏珍.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4,(04) .
[4] 刘宜梅. 现代智能化建筑的工程建设管理[J]. 建设监理, 2007,(03) .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