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

篇1

关键词:移动互联 大数据 广告媒介 精准 市场细分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观点即是“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在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媒介变革对于人类生活带来的颠覆,正如火车取代马车时人们只以为有了一种新的交通方式,而没有看到其对工业生产、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但在移动互联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日益走入千家万户之中的今天,人们已经实实在在看到了技术所带来的改变,微信让人们能够低成本高效率的沟通,嘀嘀打车让人们能够便利的找到出租车,今日头条让人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新闻,而广告媒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因为技术的成熟而将出现新的机遇。移动互联技术让广告媒介更少地受到地理位置的约束,大数据的收集则让广告媒介更有方向性。

一、广告媒介的发展现状

1、 金字塔结构的广告媒介构成

之前诸多学者对广告媒介进行定义时会按照媒介自身的形态进行分类,如广播、电视、报纸、户外等。也有学者根据媒体所能覆盖的受众人群,将广告媒介分成了大众广告媒介、小众广告媒介、碎片化广告媒介。但是这些分类对于真实的商业运作而言并不具有太大的区隔度,笔者更倾向于笼而统之地从企业(广告主)的角度来对广告媒介进行分类,在市场调节的体系里资源的稀缺性直接反映为价格的高低,那么价位高的优势广告媒介是一类,这一类媒介包含前面所讲的广播、电视、报纸等,所谓的大众广告媒介也在其中。另一类则是价位低的劣势广告媒介,如街边小广告、发单员散发的传单等,这类广告媒介在此前的诸多研究中并未进入到学者的视野当中,因为其形态多样,测评难度大,研究结果也难以被正确对待。但是这一类广告媒介是普遍存在,如果说两者的构成,那么正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20%乃至更少的优质广告资源被大的广告主所占有,80%及更多的劣势广告资源被中小广告主占有。其背后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实力制约着对广告媒介的需求,二是经营能力制约着对广告媒介的需求。

2、 技术给广告媒介带来着巨大的变革

据艾瑞咨询根据美国互动广告局16年的《美国网络广告收入报告》的整理结果显示,整个网络广告市场总额16年间增加470倍,而反观中国的网络广告市场也是这般遍地开花,自2003年中国互联网出现转机之后网络广告奋起直追,近年来已经明显有超越传统媒体之势。而网络广告的形式也开始变得多样化和富媒体化,旗帜广告、焦点图广告、互动广告、搜索引擎广告等等共同丰富了今天的广告媒介。而技术带来多元的同时也同时让广告媒介在往“窄”告媒介的方向过渡,地理IP定向、时间定向、年龄定向都让广告媒介变得更加精准。

3、 技术对广告媒介的影响不均匀

如果说技术带来变革是一个绝对的事实的话,那么这种变革无疑让优势广告媒介与劣质广告媒介的差距越来越大。尽管劣质的广告资源中也出现了QQ群推广、门户新闻评论推广、论坛推广等廉价推广而有一定创新的推广形式,但远不及优势广告媒介受益的多,准确来讲应该是技术变革产生得更多的是优势广告媒介,而这部分优势媒介也被大广告主所占有。

二、中小实体商家广告媒介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1、投入量与投入成本的矛盾

如果要对劣质广告媒介的所有者进行定义,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人们进行实体消费时的中小型商家。这些商家每年用于推广的投入非常有限,一块每月得花3000元的公交站灯箱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种很奢侈的广告媒介,面对动辄上万、上百万的广告媒介而言,他们往往只能望而却步。

2、推广经验与推广形式创新之间的矛盾

劣质广告媒介所带来的广告效果尽管非常有限,但是也往往能让他们感受到促销的效果。对于一些新的广告形式创新,中小实体商家往往很少有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要钱或者竞争者说好的广告媒介,他们才会愿意去接受创新的广告媒。

3、对收益率的追求与不可测的广告效果之间的矛盾

中小商家的推广的核心需求往往都是促销,因而广告媒介的经济效果成为了他们密切关注的点,但是劣质广告媒介往往无法提供精确的广告效果,甚至广告效果根本就不可测。可出于竞争的迫切性,他们又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

三、基于移动和大数据视角的广告媒介创新

其创新机遇正来源于这种对于广告市场的细分,一直使用劣质广告媒介的中小实体商家迫切地需求廉价却又能有精准效果的广告媒介。那么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时代给中小商家的推广带来了机遇。移动互联让基于位置的服务成为了现实,只要获取了用户的位置,广告媒介便可为在广告主周边的受众进行广告投放,例如一个人站在海滩上,广告媒介可以给推荐遮阳伞,一个人站在小吃街,那么广告媒介为他提供食物应该是食物的攻略。大数据让广告主用数字就能够清晰的看出每一个潜在消费者的习惯。连续一个月每天喝纯牛奶一次,那么基本可以断定这个消费者会定期去超市购置牛奶。智能机的出现让位置获取成为现实,加之数据的搜集和使用能力的成熟,让中小实体商家的推广不再与劣质广告媒介产生必然联系。

篇2

一、现当代艺术对于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意义

世界现当代艺术迅猛发展,现当代的艺术品、艺术观念以及材料层出不穷,这些对于社会各个行业带来深刻的变化或有益的启示,其中也包括美术教育领域。从事高中美术教育的工作者需要深思的是我们如何在现今教育中有选择地引入现当代艺术,现当代艺术在现今的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开放的21世纪,我国的美术教育理念也正在逐步发生改变。“创造力”成为核心概念。而对于我们高中美术教育来说,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弊端,例如美术欣赏课教学,老师一言堂,既无多媒体设备、亦无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加之高考压力,美术教学如同鸡肋。因此导致学生无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创造能力较差等。而笔者认为将现当代艺术引入到高中美术教育中就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格局,并带来新的理念和发展。而现当代艺术对于高中美术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通过当代艺术拓展高中学生的艺术视野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承载着文化历史的诸多信息,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欣赏一两幅画和单纯的绘画技能,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21世纪东西文化交融,西方现代艺术运动迭起,艺术形式、流派异彩纷呈,从宣言到行动无不标新立异,并且现代派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方式方法也是极为复杂和多种多样的。所有这些都冲击着现代人们的观念,激活人们的创意思维。学习现当代艺术本身就是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伴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艺术的门类也会日新月异,表现形式也会更加多元。随着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的更新,目前我国的高中学校美术教育通过开设选修模块,如卡通、陶艺、版画、水墨、设计、摄影、民艺、新媒体等模块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美术实践,如在民艺模块教学中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再加上利用现当代艺术的创作思想、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们的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既注重了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又使其不断创新。又比如现当代艺术中讲求艺术品与观众的互动,在互动中了解艺术家的观点。并且当下我国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创新型创意人才。美术教育可谓培养创意人才途径之一。因此高中学校美术教育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世界现当代艺术,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其看到绚丽多彩的艺术天空。

三、现当代艺术引入高中美术教育的策略阐述

首先,对美术课程进行合理定位。美术学科具有丰富的视觉形式和重要的教育意义。有“以美育代宗教”的学术观点,这足以说明美育的重要性。我国当下的高中美术教育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中美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作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大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次,转变旧的美术教育观念,实施多样的美术教育方法。高中美术教育不再是教师的口言相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才是重要的。除了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外,教师也应该重视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高中素描教学始终脱离不了静物、石膏像的临摹与写生。那么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校外,寻找一些比较具有特色的风景区,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写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灵感。传统的素描教学都是采用铅笔和素描纸进行绘画训练的,但是为什么素描一定要局限于固定的绘画材料呢?其实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笔在不同的纸张甚至布面上进行创作,这种教学尝试的结果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突破传统美术教学对学生创作思想的束缚。

再次,端正对待“艺考热”的态度,尽可能地避免“艺考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艺考热”的强烈刺激,美术高考的方式越来越形式化,这就相应地导致美术教育方式也越来越集中化和机械化。这样的恶性循环只会破坏学生原有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更遑论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学校领导在重视升学率的同时,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成长。高中美术教师应该传授学生更多的美术知识,并不一定要局限于美术高考知识的范围,此外,学生也应该端正选择专业的态度。面对“艺考热”,无论是校方、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学生,更要明确选择美术专业的目标、原因,并计划好将来的发展,而不能一味地只图眼前之利而盲目跟风。

最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重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应在美术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工作好坏的评价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尽快构建起一个相对统一和完善的,充分考虑了美术教师工作特殊性的考核评价制度,传统的仅凭学生期末考核分数高低来评判教师工作绩效的做法必须改变。要将美术教师的课前准备、授课过程、课后辅导等多方面的工作整体纳入考核的范围,学校对于那些教学认真负责、工作表现突出的美术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彰,由此激发美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和智慧,从而提高美术教育的品质和质量。与此同时,在学生学业的评判上,教师同样要尽可能全面地评价每位学生,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应杜绝仅凭某个画面效果给分的不良现象,学生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同时以正面肯定和积极鼓励为主,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自己在美术方面的潜质和长处,引导他们在美术学习中体会到探索自我和发现自我的快乐和价值。

篇3

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是: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缤纷灿烂的创意果实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即创新思维之树。三者的逻辑关系是: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产生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灵感产生创意(稳定可以感知创意之果);创意聚合为想象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之树)即创新思维。

因此,通过少儿科幻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兴趣基础上产生的灵感之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关键词】科幻画 灵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少儿科幻画创作,是一项深受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亦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以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对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以及三者关系的论述,探索了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学生创造性即想象力思维的机制,同时借助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作品实例加以论证。

一、对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一)少儿科幻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颜色、形体甚至物件的外观等图像视觉来传导信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在其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绘画题材和画作内容缺乏大胆想象、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缺乏新颖性与独特性、作品大同小异、创作思路相互模仿了无新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等。上述现状亟待改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时代需求。

(二)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所谓“科幻画”中“科”指的是科学常识、科学知识;“幻”指的是幻想、联想和其他符合科学逻辑的想象;“画”则是指美术技法和技巧。总之,科幻画是把科学元素渗入到美术创作画教学中,它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幻想和美术表现能力三大要素,是三位一体的艺术结晶。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平面艺术展示创造性思维和绘画表现技术有机结合的科学和艺术的教育,也是一种倡导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科幻画来表现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憧憬,以及对困扰人类种种难题出于科学角度的解决方案。因此,一方面想象空间不能局限于科学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毫无科学性的漫无边际地把绘画变成科学神话。就教师或科技辅导员而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和发挥来自于对科学和美术的双重热爱以及把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但是光有内心的创造冲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使其外在化的美术语言。而科幻画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力图探索出符合少儿兴趣的把科学和绘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思维规律和艺术表达形式。

基于上述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出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如下要素:第一,受教育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第二,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科学题材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第三,教学途径是积极启发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想象,随之用各种美术技法加以具象化地表现;第四,教学目标和重点不是绘画作品本身的优劣和奖项的层次,也不是美术技法的娴熟和艺术性,而是着眼于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对科幻美术具体化的创造力的不断挖掘、激发、发现、催成、培养和成熟,即内在的创造力的培养。至于绘画作品所使用的美术技法、技巧,是否得奖等都是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参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目标本身。

(三)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特点

科学幻想绘画是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遐想而形成的绘画作品。以科幻画为媒介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因而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教育特点:

第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美术心理特点。受教育对象一般为7岁至 14岁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美术心理特点具有阶段性,从“画内心自己”到“画外部世界”,从“无目标地为玩而画”到“有目标的题材创作画”,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此外,学生们富有无边无际的幻想而常常缺乏合情合理的科学,要把“幻想”和“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变成科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的。

第二,要十分关注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法对学生的美术心理的影响。正如现代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年龄、着装、打扮十分敏感,这对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样,美术技法的表现力对教学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加上科幻画题材的迷幻神秘性,绘画技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简单的一只蜡笔虽然可以成画,但成不了科幻画,正如自行车的快慢无法表达飞机的速度,何况是光速”。

第三,要耐心地启发和期待并小心翼翼地关照和呵护学生流星掠空般转瞬即逝的科幻灵感。而科幻灵感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

二、对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探索

在指导少儿科幻画创作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幻灵感、科幻创意以及科幻兴趣的研究。灵感一词有点玄妙难以捉摸,在心理学意义上解释为作者在独创性活动中,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意念;从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科幻灵感则可以解释为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具有科学幻想内容的意念。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是彼此关联、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机制的三大核心要素,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

(一)科幻灵感与科幻画创意

就科幻灵感与创意的关系而言,科幻灵感是科幻画创意的起点,一种主题创意的产生首先来自某种灵感意念,灵感如流星掠空,耀眼夺目又转瞬即逝,活跃灵动但不够稳定,要形成真正的创意则必须善于感知灵感,抓住灵感,并不断强化和放大灵感,使它最终成为可以感知的东西,成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

(二)科幻灵感与美术兴趣

就科幻灵感与兴趣的关系而言,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灵感的产生奠定基础,灵感的基础是兴趣,兴趣是灵感的源泉和滋生土壤。

要让学生对科幻美术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让科幻画真正走进他们的视野,走近他们的心灵,诞生于他们的笔下。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用其带有童稚的美的原则,把心中的世界再造成为眼中的艺术世界。这会让学生在科幻画的创作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欢乐,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发现、唤醒、引导他们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可能来自学生自然禀赋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但比兴趣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兴趣的维持。兴趣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兴趣的鼓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即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鼓励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具有显著的作用,这也构成了现代美术教育以及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础。

科幻灵感产生的依据来自科学的引领。科幻灵感不是胡思乱想,应该遵循科学规则。少儿科幻画不是神话或童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它是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少儿幻想绘画作品。中小学生是不缺乏想象力的,但是丰富的想象则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而不能漫无边际。笔者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十分注重想象力的科学化引导,即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趣的科幻知识的基础上再进入科幻联想,同时对科幻联想也还要加以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放鸭子,否则联想的效果也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的关系

如果把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一并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简单的关系结构:

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由此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

上述三者的逻辑关系是:

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创意(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

因此,在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对科幻画兴趣基础上的科幻灵感的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三、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实证探索

(一)从作品“奇特的树”看对科幻灵感的敏感、捕捉和提炼

“奇特的树”这幅画获得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画的诞生在于小作者有感于马路上的电线杆极难看又影响行人走路,于是灵感闪现,要用树来代替电线杆,后又想把电话亭、售货亭、商店等都搬进树里面,但这显然不科学,一棵树心怎么能容纳一个商店呢?怎样才能把商店压缩进一棵树呢?经过对幻想的科学整理,小作者只把售货亭搬到树里面,从而确立了 “奇特的树”的创作主题。

在创作过程中,小作者还产生过要把行道树用作公共汽车站牌的灵感,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她这个不科学的灵感,而是带她逛马路,让她仔细观察公共汽车站牌和行道树数量之间的关系,让作者对自己的科幻灵感经受科学和常识的选择。无数个与树有关的科幻灵感在不断得到提炼、升华,最后诞生了具有公用电话亭、售货亭、广告招牌、街头地图、交通指示牌功能的奇特的树,树叶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用于树上水果灯的照明。

(二)从作品“仿生鱼”看对绘画创意的鼓励和放大

画作“仿生鱼”曾获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画面中三条环保鱼,一条鱼专吃垃圾,一条鱼专喝污水,第三条鱼给其他鱼看病。该画在构思上把被保护动物变成了具有环保能力的动物,这种动宾颠倒的奇思妙想充分再现了儿童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和打破常规又合情理的童趣。该画的构思起先来自于国外画有鱼的装饰画,画面装饰性很强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科技成分,笔者引导学生由鱼想到了大海和海洋污染,再想到清除海上污染的机器,再想到可以像鱼一样在海里游动的机器鱼,最后想到可以治理污染的仿生鱼,该画的创意就这样产生了。

该画在绘画技法上也非常具有创意,是在色布纸上使用了固体水彩笔、珠光立体笔、珠光笔,甚至修正液,画面效果非常特别,有些部位的颜色即便是成人也难以理解其形成的机理效果,几乎无法复制。许多看过该画的儿童画专家对其绘画技法惊叹不已。当作品最后完成后,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弄不明白这幅画究竟用了哪些材料。

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内在的构思,同样也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外在的艺术表现,这种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造机制恰恰是科幻美术思维机制的特点,也是科幻美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国).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创意美术;教育策略

美国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提出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主张,强调了美术的教育价值,重视美术创作的过程,主张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幼儿健全发展.创意美术教育能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逐步向形成个性化发展。因此 我园注重开展创意美术教育,它能打开幼儿的思维,唤醒他们的创造能力, 孩子们的创意设计,实际创作,观察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自主自由地在的在绘画海洋里遨游。

1.创意美术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

1.1有效的观察是创意绘画的基础

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首先创设幼儿随意绘画的空间,鼓励幼儿多看多观察开展“小眼睛看世界”的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美环境、物品、小花、小草、小动物、汽车、人物等,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绘画.例如我们秋天带孩子们参观植物园, 认识植物,花卉了解它们的特征。孩子们身临其境观察植物,并进行写生,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区别,做到细心观察,发现其中的微妙差别。幼儿观察是积累表象的重要策略. 集素材的方法就是多多观察,多亲近大自然,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并随时做好记录,由这些事物来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1.2欣赏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是创意灵感重要途径

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极具灵性,创意无限。孩子们通过作品中生动形象,明快夸张的色彩,对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了作品的魅力。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艺术大师构图线条的作画方式,以及色彩的运用。因此我们每周开展欣赏“艺术大师”教学活动。欣赏大师名家的创作作品的同时,要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及意图,艺术作品和"图形创意"进行联想。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意。例如:在欣赏马蒂斯的作品《开着的窗户》《戴帽子的妇人》这两幅画颜料不分青红皂白地铺在画面上,不仅仅是背景和帽子,还有这位妇人的脸部、她的容貌,都是用大胆的绿色和朱红色的笔触,把轮廓勾勒出来的。孩子们欣赏后自由联想,有感而发,有的小朋友说:我画一个五颜六色的脸才美丽。有的小朋友说:“我给小狗画一个有标志的绿色的脸,这样小狗就不容易丢了。”听着孩子们稚嫩的话语感觉到孩子们的创意天马行空。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的欣赏获得愉快的体验,丰富了幼儿的艺术品味.

1.3多元的操作材料是培养创意绘画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元的材料多样的表达。是创意绘画的源泉。为幼儿准备油画棒、水粉、宣纸、报纸、花布、剪刀、纸杯、纽扣、橡皮泥、吸管、毛线、绳、废旧材料(各种瓶子,纸盒。水果网套,各种包装盒)等等。这些多元的材料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孩子们将这些作品进行创意组合、粘贴制作。有的小朋友用矿泉水瓶和彩笔制作了小飞机;有的幼儿用绳和塑料袋、橡皮泥制作了降落伞;有的小朋友用布、皱纹纸、彩色塑料袋制作了小裙子,一幅幅千姿百态的创意作品应运而生。从这些作品中表达了孩子们的个性特征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满足了幼儿的创作意愿。

1.4赞赏评价幼儿的作品是创意绘画的动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对这种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常常形成一种循环效应。让幼儿体验更多成功,让更多的成功带来兴趣——成功成为一条规律。对于孩子们的作品,教师应在尊重他们的独到见解,保护他们自尊心,保持持久兴趣给予正面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充满创作的兴趣,保持创作的信心.在幼儿绘画中经常会发现幼儿画得浓重的色彩一片黑暗,看起来乱七八槽。这时教师应倾听幼儿的心声,孩子会说:“老师我画的是阴天,要下雨了”。还有的幼儿会对独特的线条加以联想,并积极地想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应善于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世界。给予真诚赞赏的评价。让孩子在感受教师爱意与期待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

1.5注重想象力的培养是创意绘画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可以这么说想象力是创造性的翅膀.教育家陶行知也说:生活及教育,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教师开展小小设计师的活动,幼儿自己创意设计营养午餐,幼儿可以运用大米饭创意出各中小动物的形象,再配上营养丰富的蔬菜造型,一款款美丽诱人的午餐栩栩如生。制作三明治的小朋友们自己制作娃娃笑脸--用番茄酱给面包挤上一条条刘海,再配上巧克力豆的眼睛,美味好吃的三明治诞生了,非常有食欲。最后为幼儿创设“秀便当”的活动,幼儿可以向介绍广告一样,推销自己的作品。通过发现--启迪—联想--创作—表述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与满足。

2.总结

我认为创意美术教育活动蕴含着的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我们班的孩子们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使我体会到在工作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感受到创意美术教育的无穷魅力,萌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幼儿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创意美术活动开展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儿童;创意美术;设计体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部对孩子的教育也作了积极的部署。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与教师,必须本着育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从而给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性人才。本文对儿童创意美术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能够给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1重视创意美术的内涵

1.1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

众所周知,由于年龄的特性,儿童对学习缺乏认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就成了创意美术教学的前提。在这里,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或即将踏上美术教育岗位的研究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约束自己。第一,必须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对美与丑的严格划分,将美的气息带入课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的同时,感悟美的内涵。第二,要注重个人形象。通过服饰的色彩、亲切的言语,引导学生关注色彩,进而挖掘美术艺术。第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有亲和力。为人师表,育人为本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在指导儿童学习美术时,不宜给儿童过多的学习压力,应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儿童。

1.2美术的内涵及体验

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其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必须在实际生活和教学课堂中将美的内涵展示给儿童。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观、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对儿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应充分理解美术的内涵,体验美术的魅力。所谓美术内涵,就是通过美术艺术,使人们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感悟美术的存在价值和内在魅力。即将走向美术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应了解儿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开始阶段,帮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美术,参与美术活动,感受美术成果,体会美术的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带领儿童去公园游玩。通过对大自然实物特征的讲解,使儿童理解这类实物的颜色,以及其基本特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加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好奇心,锻炼其敏锐的观察力。

2创意美术的设计体系

2.1明确教学设计目标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能够激发孩子的艺术创作潜能,培养孩子多元的美感素质,建立多角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想象、创作建立完整的艺术体验感受。因此,明确教学目标,通过不断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设计美术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学生应通过不断学习,理解耐心授课的重要性。儿童是一个人成长的特殊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充满爱意的教育。再次,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正确的课程引导,趣味性的课程设置,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最后,教师应学会对幼儿进行客观的教学评价,不断反思教学效果,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2引入合理的教学内容

儿童创意美术教学,离不开娱乐体验和文化体验。教师应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将美术所涉及的生活知识、文化知识、美学知识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授给儿童。例如,在讲解大山和河流的表现技法时,可以引用唐诗或者宋词,对儿童进行文化熏陶,然后再通过色彩、线条等知识,向儿童讲述如何勾勒大山与河流。将山性、水性、土性完全展示给儿童,从而将知识更好地展示给儿童。

篇6

科学课程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主阵地,不仅要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探索,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全面提高小学生科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 科学 教育 科技创新人才 培养

少儿科幻画创作,是一项深受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亦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以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对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以及三者关系的论述,探索了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学生创造性即想象力思维的机制,同时借助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作品实例加以论证。

一、对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一)少儿科幻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颜色、形体甚至物件的外观等图像视觉来传导信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在其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绘画题材和画作内容缺乏大胆想象、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缺乏新颖性与独特性、作品大同小异、创作思路相互模仿了无新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等。上述现状亟待改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时代需求。

(二)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所谓“科幻画”中“科”指的是科学常识、科学知识;“幻”指的是幻想、联想和其他符合科学逻辑的想象;“画”则是指美术技法和技巧。总之,科幻画是把科学元素渗入到美术创作画教学中,它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幻想和美术表现能力三大要素,是三位一体的艺术结晶。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平面艺术展示创造性思维和绘画表现技术有机结合的科学和艺术的教育,也是一种倡导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科幻画来表现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憧憬,以及对困扰人类种种难题出于科学角度的解决方案。因此,一方面想象空间不能局限于科学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毫无科学性的漫无边际地把绘画变成科学神话。就教师或科技辅导员而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和发挥来自于对科学和美术的双重热爱以及把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但是光有内心的创造冲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使其外在化的美术语言。而科幻画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力图探索出符合少儿兴趣的把科学和绘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思维规律和艺术表达形式。

基于上述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出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如下要素:第一,受教育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第二,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科学题材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第三,教学途径是积极启发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想象,随之用各种美术技法加以具象化地表现;第四,教学目标和重点不是绘画作品本身的优劣和奖项的层次,也不是美术技法的娴熟和艺术性,而是着眼于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对科幻美术具体化的创造力的不断挖掘、激发、发现、催成、培养和成熟,即内在的创造力的培养。至于绘画作品所使用的美术技法、技巧,是否得奖等都是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参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目标本身。

(三)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特点

科学幻想绘画是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遐想而形成的绘画作品。以科幻画为媒介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因而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教育特点:

第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美术心理特点。受教育对象一般为7岁至 14岁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美术心理特点具有阶段性,从“画内心自己”到“画外部世界”,从“无目标地为玩而画”到“有目标的题材创作画”,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此外,学生们富有无边无际的幻想而常常缺乏合情合理的科学,要把“幻想”和“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变成科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的。

第二,要十分关注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法对学生的美术心理的影响。正如现代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年龄、着装、打扮十分敏感,这对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样,美术技法的表现力对教学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加上科幻画题材的迷幻神秘性,绘画技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简单的一只蜡笔虽然可以成画,但成不了科幻画,正如自行车的快慢无法表达飞机的速度,何况是光速”。

第三,要耐心地启发和期待并小心翼翼地关照和呵护学生流星掠空般转瞬即逝的科幻灵感。而科幻灵感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

二、对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探索

在指导少儿科幻画创作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幻灵感、科幻创意以及科幻兴趣的研究。灵感一词有点玄妙难以捉摸,在心理学意义上解释为作者在独创性活动中,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意念;从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科幻灵感则可以解释为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具有科学幻想内容的意念。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是彼此关联、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机制的三大核心要素,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

(一)科幻灵感与科幻画创意

就科幻灵感与创意的关系而言,科幻灵感是科幻画创意的起点,一种主题创意的产生首先来自某种灵感意念,灵感如流星掠空,耀眼夺目又转瞬即逝,活跃灵动但不够稳定,要形成真正的创意则必须善于感知灵感,抓住灵感,并不断强化和放大灵感,使它最终成为可以感知的东西,成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

(二)科幻灵感与美术兴趣

就科幻灵感与兴趣的关系而言,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灵感的产生奠定基础,灵感的基础是兴趣,兴趣是灵感的源泉和滋生土壤。

要让学生对科幻美术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让科幻画真正走进他们的视野,走近他们的心灵,诞生于他们的笔下。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用其带有童稚的美的原则,把心中的世界再造成为眼中的艺术世界。这会让学生在科幻画的创作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欢乐,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发现、唤醒、引导他们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可能来自学生自然禀赋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但比兴趣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兴趣的维持。兴趣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兴趣的鼓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即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鼓励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具有显著的作用,这也构成了现代美术教育以及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础。

科幻灵感产生的依据来自科学的引领。科幻灵感不是胡思乱想,应该遵循科学规则。少儿科幻画不是神话或童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它是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少儿幻想绘画作品。中小学生是不缺乏想象力的,但是丰富的想象则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而不能漫无边际。笔者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十分注重想象力的科学化引导,即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趣的科幻知识的基础上再进入科幻联想,同时对科幻联想也还要加以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放鸭子,否则联想的效果也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的关系

如果把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一并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简单的关系结构:

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由此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

上述三者的逻辑关系是:

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创意(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

因此,在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对科幻画兴趣基础上的科幻灵感的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三、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实证探索

(一)从作品“奇特的树”看对科幻灵感的敏感、捕捉和提炼

“奇特的树”这幅画获得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画的诞生在于小作者有感于马路上的电线杆极难看又影响行人走路,于是灵感闪现,要用树来代替电线杆,后又想把电话亭、售货亭、商店等都搬进树里面,但这显然不科学,一棵树心怎么能容纳一个商店呢?怎样才能把商店压缩进一棵树呢?经过对幻想的科学整理,小作者只把售货亭搬到树里面,从而确立了 “奇特的树”的创作主题。

在创作过程中,小作者还产生过要把行道树用作公共汽车站牌的灵感,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她这个不科学的灵感,而是带她逛马路,让她仔细观察公共汽车站牌和行道树数量之间的关系,让作者对自己的科幻灵感经受科学和常识的选择。无数个与树有关的科幻灵感在不断得到提炼、升华,最后诞生了具有公用电话亭、售货亭、广告招牌、街头地图、交通指示牌功能的奇特的树,树叶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用于树上水果灯的照明。

(二)从作品“仿生鱼”看对绘画创意的鼓励和放大

画作“仿生鱼”曾获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画面中三条环保鱼,一条鱼专吃垃圾,一条鱼专喝污水,第三条鱼给其他鱼看病。该画在构思上把被保护动物变成了具有环保能力的动物,这种动宾颠倒的奇思妙想充分再现了儿童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和打破常规又合情理的童趣。该画的构思起先来自于国外画有鱼的装饰画,画面装饰性很强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科技成分,笔者引导学生由鱼想到了大海和海洋污染,再想到清除海上污染的机器,再想到可以像鱼一样在海里游动的机器鱼,最后想到可以治理污染的仿生鱼,该画的创意就这样产生了。

该画在绘画技法上也非常具有创意,是在色布纸上使用了固体水彩笔、珠光立体笔、珠光笔,甚至修正液,画面效果非常特别,有些部位的颜色即便是成人也难以理解其形成的机理效果,几乎无法复制。许多看过该画的儿童画专家对其绘画技法惊叹不已。当作品最后完成后,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弄不明白这幅画究竟用了哪些材料。

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内在的构思,同样也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外在的艺术表现,这种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造机制恰恰是科幻美术思维机制的特点,也是科幻美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国).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

篇7

【关键词】教育的误区;专业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艺术学科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的重要门类―美术,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反映着人类社会,它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着丰富浓厚的情感因素。

伴随着教育改革,美术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对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强调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它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品,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资格,在对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它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美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必要内容。

职业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即人的理想、愿望、情感、价值、尊严。因此,通过新理念美术教育,就能有效的建立学生的人文意识,丰富中职学生的人文修养,达到教育行为与人文精神交汇的目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层面。那么,怎样在职业教育美术课中体现人文精神,注入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完成“自我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呢?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加强人文素质,营建美术文化,把美术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呢?

结合我们职业技术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及个性发展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尊重学生个体

说到人文,大家会想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宗教教义,

提倡学术研究,肯定人是世界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潮,现今社会的人文素质是什么?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追求,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它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宗旨,以爱为核心和基石。在中职学校美术教育中,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眼、手、脑协同并用,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个性得到提高发展。

由于中职校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对于自认为天赋较弱的学生,教师更应多加关注,启迪、培养他们,亲自指导他们帮助他们设计,并给予他们感受到艺术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让他们能驾驭艺术并能表现艺术,是他们能分享到发挥自身才能的幸福,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教师应对他们给予特殊的关爱,对他们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寻找机会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消除内心深处自卑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尊重鼓励他们追求探索艺术。在尊重个体的同时,还要对整体学生进行创造力、欣赏力、表现力、想象力的培养。要建立新的、全面的学生发展观、人才观和成才观,用新的思想理论和新的知识来发展。在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上,我们紧紧把握这一脉搏,从分析教材、搜集资料,皆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上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快捷的学习到前人经过漫长时间积累的知识的经验,在设计过程中眼、手、脑协同并用,认识美术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通过美术设计教学。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个性同步的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

美术教学除了传授技能外,又是一门情意性很强的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教育。常锐伦在《美术学科教育学》中精辟地阐述了美术学科的教育目标:“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插上艺术的翅膀,成为具有从艺术学习中获得诸多未来人所必备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特质。”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让学生理解美术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美术学科教育独具的教育价值。美术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是对新时期美术文化内涵的重要提升。美术以其生动形象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欲望。

美术贵在创新,创新是美术的生命,但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并非无中生有,必须以广博知识、经验和健全的人格为基础,在教学法中推陈出新,鼓励学生“活用”,开放心灵把握目标、创新方法、同中求异,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美术设计课是绘画与创作相结合的课型,教学中通过图片、录像、幻灯片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异想天开”。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制作了平面海报,利用废旧的易拉罐、报纸、布片等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制作出非常有创意的立体广告。在展出过程中,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美术设计教学不同于数学、外语,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因此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在美术设计创造中体验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树立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的理想和信念。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改进美术教育环境与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优秀人格特质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及人文精神,使其成为高素质的美术人才

篇8

关键词:美术课程;资源;废弃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91-01

1.美术课堂之源--创新

1.1 基础美术教育重视创新。“儿童是新时代的创新者”,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面对未来世界的飞速发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从小培养创新能力,能使其一生受益无穷。

(1)美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愈强,参与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就愈强,从而也就会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2)美术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积极汲取前人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经验,主动地在教育活动中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进而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动性。

(3)美术教育重视塑造学生创新人格: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中,创新能力的发挥是催化剂。

可见,美术教育过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健全的艺术素质,是现代美术工作者的职责。创作与制作密不可分,生活中的许多废弃物是创作的好材料,充分化废为宝,引导学生将平时所学的基本美术技能迁移融合到作品创作中,使教学内容和训练过程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1.2 美术课程资源需要创新。美术课程资源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校本课程的建设、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只有不断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广阔。我们应积极开发、挖掘有时代特色的新课程资源,实施优质美术教育,充分体现美术教育的特殊魅力。因此,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创造生活中的艺术,是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重点。

2.美术课程资源之花――废弃物

2.1 了解收集废弃物资源。随着教改的深入,要求学生提升素质与综合能力,尤其要加强技能操作能力。

(1)“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为原材料进行创意绘画制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纸盒、饼干托……生日蛋糕盒盖等,都具有直观、具体、形象、易收集的特征,能有效引发想象,创造新作品。因此教学中,我开展了以“废弃物”为主题的活动。学校加餐,酸奶纸盒班班皆有;寄宿部旁,包装盒(袋)随时可见;学期结束,旧书本彩笔数量更多……主动整理收集校园废弃物,就能大大满足课堂教学的创作使用。另外,塑料袋、包装纸(盒)、糖果纸、冰棍棒等来自不同家庭、民族、地区、国家的废弃物,更是五花八门,成为教学创作中的另一大资源。

(2)废弃物绘制,让学生了解并树立废旧物循环再利用的环保观念,追求个性化、趣味化、多元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

(3)引导学生观看利用废弃物设计制作的艺术品,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观察分析废弃物的肌理、形状、色彩、造型等以及再生、多层次利用所产生的价值,如塑料酸奶罐画青花瓷,用生日蛋糕盒盖画萨满鼓面,用薯片罐和废纸拼装笔筒、用易拉罐制作储物罐、用牛奶袋翻面后盘捏成具有现代感的金属花……这样可以积极推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2 创新运用废弃物资源。

(1)营造宽松氛围。轻松的环境有利于创新,教师多用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正面回应鼓励学生的创作欲;多倾听学生的想法,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有特殊创意的学生与众不同;以饱满的热情分享创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创作乐趣。

(2)实践合理创新“废弃物百宝箱”鼓励学生创新实践:牛奶瓶美化成青花瓶;一次性纸餐具设计成花、动物、家具、花篮等;水彩笔帽拼贴成点彩装饰画;冰棍棒彩绘后拼装成动物饰品;卫生纸卷喷漆后穿挂出漂亮的小饰品;废旧伞架装饰成美观的吊饰……生活废弃物经过奇思妙想,被制作成精致的书签、美妙的风铃、精巧的小挂件、可爱的娃娃、逼真的植物等妙不可言的工艺品、质朴的装饰画……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技能与基础,通过添加组合、削减破坏、因物赋形等方法进行实用、美观的主题创作:废弃矿泉水瓶制成有趣的玩具小人偶、美丽的彩灯;葫芦彩绘成艺术品;透明的玻璃瓶内涂满各色水粉,在瓶外画上漂亮的线描,悬挂于教室中,犹如盏盏彩灯为教室增添美丽……原本让人不屑一顾的废品在同学们的手中变成妙趣横生的手工艺品。

(3)发展创新个性。学生不但让废弃物变为了艺术品,人格魅力也得到了升华。在创作实践中,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创作、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创作、师生合作创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更加主动探究,发展个性: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与他人之间的交融能力得到了提高。

3.美术创新之果――多元

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创新开展美术教学,节约了社会资源,进行了变废为宝的思维创新。

当节约成为时代的主题词,充分做好废弃物再利用就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利用废旧物的自然肌理纹路、造型、色彩等,变废为宝设计绘制出具有创意性的工艺品、装饰画,教具、学具等,装饰美化家居、教室等,创设出既经济又多彩的环境。

如今,当您漫步我的美术教室,一件件废弃物在这里闪光:葫芦马杓、砂纸画、蛋壳贴画、瓦楞纸制作、胶片画、刻纸画、绒线制作、粉笔画、现装饰画、花花泥、农民画、年画、中国画、蜡笔刮画、想象画、吹塑版画、纸编画……化腐朽为神奇的环保手工绘制,点缀、美化生活,告诫和启示人们对保护环境、关爱自己。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1

[2] 《中国校外美术教育》 中国儿童期刊总社 2012

[3] 《少儿美术》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篇9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不断创新。在高中(中学)美术欣赏与美术教学相衔接的研究,形成文字理论并不多见。回顾高中以往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吸取其营养,对美术鉴赏与美术教学相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美术教育教学的特点,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不断改进和探究美术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从而把美术鉴赏与美术教学相衔接,推动美术教育全面系统地发展与提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研究价值。

1. 目前我国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状况 从艺术鉴赏的观点来审视美术教育,由于诸多因素的阻碍、影响,高中美术教育的观念模式陈旧,甚至偏见,必须纠正,树立新的美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对现实社会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反映在当今社会教育教学方面的必然后果,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艺术教育的能力培养,极大地阻碍了“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轻视艺术教育,忽视 “美术教育”实行“应试教育”。甚至不能很好地落实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大纲》表述的:艺术鉴赏课,(美术鉴赏、美术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一个不完全的教育,有的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怎样才能实施美育教育和美术教学的三方面的目的呢?(1)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3)培养观察能力,形象记忆力和创造能力。

现实社会中,学校、家长普遍重视文化学习,望子成龙、成凤,轻视艺术学科的学习,鉴于上述情况,使美术教学无法规范。笔者认为:美术鉴赏是一个人的天性和本能,鉴赏是陶冶人的情操和审美情趣,鉴赏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意志,培养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鉴赏还可以刺激人们的精神大脑,焕发对另一种事物的情趣和活力,对学生而言,激情燃烧迸发出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憧憬。知识来源于多方面的积累,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开发和利用,既渊博的知识是不同门类知识积累的结果,不是片面的追求所获,再说,高中是一个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培养人才的摇篮,目前教育发展,在某些方面似乎有点偏见,片面追求升学率,与我国教育方针、教育规律不符。

笔者作了问卷调查,98%的学生乐于上艺术鉴赏课(美术鉴赏、美术史),能培养优雅的气质,陶冶美丽的心灵,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培养。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把美术课视为“小三门”之一,从而制约阻碍了美术课教学与研究和发展,极大地影响美术教师的工作热情,以及开展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美术教学即使取得了成绩,也得不到认可,美术教师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地位不能平等对待。现行学校考试制度,也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重文轻艺的学习,无形中给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造成美术课是副科,使美术教育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 现行高中教育观念有待改革,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科学观,创设新型的美术鉴赏与美术教学的平台 不同国家美术教育的发展及特点不同。西方美术教育可追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在这期间的思想家、哲学家、画家、雕塑家和教育家,在各自领域从实践到理论,都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言论,他们的理论认识丰富和深化了美术教育思想,他们主张对学生实施一种“完全教育”。这是一种对人进行全面教育的思想教育,即从道德发展人的首创精神,培养其艺术才能,对美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认识美术对学生有较强的本能,因此,重视艺术鉴赏,不在于使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能鉴赏艺术,看到人的普遍性和多种才艺展现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多数具有模仿性,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智力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其他学科全面发展,获得全新的知识,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而我国高中当前教育模式为“应试教育”,一切为了分数,一味追求升学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差,成为高分低能者,如高中分为文理科,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知识学习积累是单一的、片面的,不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有点盲目性,与西方教育相比,必须改进、构建教育教学科学发展观。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高中美术教育发展有广阔天地,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正处在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阶段,工业品、农副产品需求精美的设计与包装,服装业同样需求设计出精美新颖的款式与裁制包装,商品包装,商标设计,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广告、装潢、室内外设计业,需要大量的创意设计和新颖别致的工艺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大量精美品牌问世,建筑设计越来越被人们关注青睐,园艺、园林同样需求品位高的建筑,来改善城市面貌,人们的居住环境,包括材料设计、环艺设计等诸多方面,那个不是艺术设计,包括高科技都蕴含着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可以说当今社会到处是美术的世界,这些都是学校培养出来美术人才,社会发展需要全面系统的人才,而不是片面的人才,即多才多艺。

从现行教材看:虽然我国美术教材内容编排丰富多彩,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书本理论与课堂实际教学的条件,诸多方面不相适应的情况,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在教材编写内容上,在设计上陈旧、古板,缺乏创意,与社会市场需要不相适应,不能把欣赏与实践教学有机衔接,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少。因此,学校创设教学环境平台至关重要。

在中国美术的基础教育处在其他学科之后。学生被一次次的考试包围着,文化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方法单一,一味地灌输知识成为满堂灌,填鸭式,不顾学生能否接受,从早到晚一直灌,到头来大部分学生死记硬背了许多知识,就是缺乏动手动脑能力,变成了读死书。在当前这种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习时间全部被文化课挤占,极少数特长生学习专业,只好放在深夜(晚自习)抽空学习,这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程度的困难和不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实行教育发展的科学观。

3. 构建教育教学新理念,努力创设美术教育与美术教学相衔接的平台 第一,加强教师业务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专业技能需要拓展与更新,美术教学应着眼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能够创设一个与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环境和平台,才能实现美术教育教学目标。笔者又认为:首先对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地认识,与其他科目相齐并论,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连接艺术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提高,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第二,注重学生对各种造型艺术的审美,为学习造型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尽可能把美术欣赏与美术教学相衔接,培养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如老师找来很多艺术品及各种实物,让学生鉴赏,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触摸它的形状和特征,进一步加深理解,产生极大学习兴趣,这样既鉴赏又能作为写生物体刻画,学生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认识了身边的物体是一种造型艺术,这种造型艺术能刻画成精美的艺术作品来,加深了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能把美术鉴赏与美术教学相衔接,又能从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无意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创造性的表现出各种造型物体的艺术魅力,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作品来自生活,艺术品就在生活空间,即美术构建和谐世界。

第三,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和各种物体的审美能力,加深对美术鉴赏的修养,以及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能力。 高中美术教学,注重能力学法指导,强化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和对物体的想象力,利用快捷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知识,掌握全面系统地作画方法,必须对周围物体多观察、多分析,多鉴赏艺术品,提高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追求。

一是学校给学生创设艺术品陈列室,满足学生的学习与鉴赏。二是给美术老师创设教学设备与环境,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三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对美术鉴赏的修养。四是保证高中美术教学和实践活动。实现上述四点,才能很好地把高中美术鉴赏与美术教学有机衔接起来。

第四,从素质教育入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绘画的方法。一是老师有目的的组织教学,创设别致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二是有新颖的教学内容,做到新、奇、特。三是老师有充分的示范画、挂图、图片、课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鉴赏资源和学习借鉴。四是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丰富的学习活动,有力地推动学生美术鉴赏和美术学习相衔接的实践活动,构建和谐发展的美术教育体系和艺术平台。

篇10

进入21世纪,视觉文化的转型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思潮。科技媒介在艺术领域的不断渗透,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穷的创意与可能,美术教育的目标、场域、方法、评价等也正发生深刻变革。这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素养,以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并兼具创造性思维、批判性视觉识读能力等。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举办了第2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在《首尔议程:发展艺术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艺术教育要在运用和解读数字媒体中扮演重要角色。2011年,第33届InSEA国际美术学会世界大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指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运用数字网络帮助学生对影像等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和创作。2014年,第34届InSEA国际美术学会世界大会阐述了美术及其教育的多样性,提出新媒体艺术教学、当代艺术等重要议题。当代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的范畴,涵盖人文、社区、生态、科技等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应当以一种包含统整的方式进行认知。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现代媒体艺术”学习领域强调学生能够运用影像设备与技术、计算机设备与技术以及互联网资源对影像、图像与符号进行解读与分析,并有创意地完成新媒体艺术作品。教育者应该在美术教学环节活动中运用科技与媒体,透过大众影像与符号,帮助学生感受视觉文化,理解社会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人类存在的多元意义。

二、当代美术教育的特性

1.主体性当代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建立在平等共生的关系上。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价值取向进行知识建构。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学生接收视觉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已超过教师的设想,这便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影像文化,增加体验式美术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接触并理解课堂内外的人、事、物与图像。

2.内化性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它已经成为师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完整的知识脉络,进行选择、加工和组合,对视觉图像的意义进行全方位思考,不是一味经由视觉接受,而是融会贯通,在辨别、分析、反省、判断的内化中,构建起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能将其应用于其他领域。

3.多元性当代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多元文化观、时代观和国际观。美术教育的主题除了各种动态、静态影像外,还应包括宗教、性别、人文等不同的文化议题。科技发展在为美术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使美术教学内容、方法和场域等悄然发生着变化,师生从阅读文字、图片转向阅读影像,从亲身经历转向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多彩世界,从课堂教学转向校外的社区和美术馆,从传统教学体系转向互动虚拟交流学习平台。

4.批判性当代美术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审美素养以认知和分析视觉对象,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视觉识读能力。通过学生批判性教学理论,学生掌握鉴赏视觉图像的方法和途径,能对创作特色、手法与原因提出质疑,主动探究影像符号背后的美学价值并分析其意义与目的,批判性地诠释意义与视觉再现的问题,培养自身的批判意识和理解力,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启发。

三、当代美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围绕大观念设计统整教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教育学系SydneyWalker教授指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讨论一个“重要概念”(BigIdea),强调美术学习与生活议题的结合。围绕重要概念设计统整课程,体现了以重要概念为核心,以此引出课程关键概念的连续性教学。因此,美术教学要将不同学科间的特性转化为有用的学习材料,将学习重心集中于人文、科技、生态等不同的议题,建立起对话与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学会利用科技解读视觉文化,回归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2.搭建传统与创新的桥梁在全球化浪潮下,开展传统文化的创意美术课程有助于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传统艺术转向新媒体艺术体现在表现空间和展示空间等方面。在表现空间上,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转变为视觉影像等新媒体呈现方式,其是虚拟、互通和可动的;在展示空间上,新媒体艺术继承并打破传统艺术固有的展示形式,形成以影像为媒介的传播途径。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应了解传统美术、现代美术和后现代美术等不同观念和创作形式,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通过数字博物馆等艺术网站欣赏、学习传统美术知识,获取美术信息资源,以激发创意,运用数字技术呈现出新的艺术效果,获得新的美感体验。

3.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持续发展的,这是一种内在建构。学习者在解释、理解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和知识,这是学习者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体验式、引导式的学习过程。教师要综合运用后现代的课程理念,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并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广泛搜集资料,思考并探索相关概念和艺术观念,强调学生自主的知识建构,从而达到建构的目的。

4.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测量,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教师不断修正自身教学、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学评价应与主题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体验结合,不仅关注对学生知识技能、艺术能力的评价,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推动评价的多元化,让每一位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建立新个人信息

档案,班级组建信息群,学校组建信息库,通过网络媒体使本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参与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 四、基于研究的影像课程设计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笔者以“拥抱影像”为议题设计统整课程,通过作品介绍、视觉影像批判识读和视觉影像表现创作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视觉文化资讯,批判性地进行识读,将所学知识融入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

1.作品介绍比尔?维奥拉的装置影像作品《救生筏》是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创作的,其灵感源于一则社会新闻。创作者用高速感光胶片拍摄,以超慢镜头在画面中缓缓地呈现出光影和颜色的细微差别,以及在突如其来的高压水流下每个人物形象的表情和姿态的变化。在水流袭击下,身份不同且互不相识的人们相互依偎,力求生存。当水流停止后,画面只留下了刚经历过一场劫难的惊魂未定的人们,没有人知道这个水枪从哪儿来,又代表什么,但面对它,人们团结、坚强继而战胜恐惧。

2.视觉影像批判识读视觉影像批判识读,重在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视觉影像批判识读的世界,带领学生一步步思考相关问题。问题导向学习活动通过师生间对话,激发学生对视觉影像的好奇心,在互动教学中逐步激发学生对视觉影像意识形态的检视,连接起视觉影像批判识读与思考视觉影像所传达的文化意义。此课程阶段,教师以“同学们,观看了维奥拉的作品,你们认为这是艺术作品吗”这一问题导入课程,从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和拓展五方面展开问题导向学习活动(表1)。

3.视觉影像表现创作此课程设计基于上述视觉影像批判识读的延续,旨在探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影像电子海报的制作(图1)。课题:电子海报制作。适用学段:9~12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设计思路:基于《救生筏》作品,学生进一步探讨作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电脑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掌握运用Photoshop软件制作主题电子海报的基本方法,体验制作海报的乐趣,获得视觉美感享受。教学设备:装有Photoshop制作软件的计算机、绘画工具。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导入课程,带领学生欣赏优秀电子海报作品,提出“你喜欢哪一幅海报”等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出电脑技术运用于艺术创作的演变历程;接着,教师详细讲解电子海报的基本设计理念并在Photoshop制作软件中演示电子海报的制作过程,包括形式、色彩、软件工具使用等;然后,学生运用画笔在纸张上进行草图设计,运用Photoshop软件将设计草图制作出来;最后,学生阐述作品创作意图并在创作中感受,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电子海报。教学效果:通过电子海报的制作,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救生筏》作品的主题思考,体验Photoshop制作软件所呈现出的视觉画面效果,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