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定价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定价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购定价管理办法

篇1

我国现行的装备定价仍然沿用50年代初确定的计划成本为基数加百分之五的利润的定价模式,遵循“低利无税”的价格政策。虽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为我军的装备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装备商品属性的确认,装备需求的变化,现有定价制度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相违背,尤其是行政干预多、法规不健全、定价成本估算不合理,利润率偏低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不能充分发挥国防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装备建设与发展。

1.1行政干预过多,定价环节冗余

《军品价格管理办法》总则第四条规定:“国家对军品价格实行统一管理,国家定价”。可见,我军装备定价仍然是指令计划定价。装备价格的形成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另外《办法》规定,把审批军品价格的权限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主战、大型武器装备和跨行业的主要配套成品价格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即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批;工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内部协作配套产品的价格进行协调管理和批价。

在实际装备定价程序中,通常先由军方高层部门根据国际安全形势,确定装备发展战略和规划,而装备部门根据各部队装备的现有配备情况和作战任务需要制定装备需求计划,然后再根据需求计划委托军工企业等承制单位进行生产。对列入国务院军品价格管理目录的军品,实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价格并由下至上报价审查的方式,即先由装备承制单位编制并向驻厂军事代表室提出军品定价的基础资料和报价方案,驻厂军事代表室按有关价格管理规定、法规制度、工作程序,做好对报价方案进行审查的前期工作,再经军方各级预审、初审和复审,完成军内报批后,由承制单位和驻厂军事代表室联合行文报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审批。对于未列入军品价格管理目录的军品,采取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的方法。在定价过程中,装备订货部门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就装备价格协商一致,联合上报;若不能达成一致的价格,则分别上报,由国家职能部门审批。军品价格制定之后,原则上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调整。

从我军现行装备定价模式来看,装备定价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定价程序中需要协调的环节过多,特别是军方各级的军方各级预审、初审和复审,有任何一个环节“卡壳”,价格就难以确定下来。过多的决策层必将导致协调难度的增大,资源的浪费和机构的臃肿。此外,有关决策部门兼有定价、审价职能,出现“自己定价,自己批”的现象,容易滋生腐败。对于军方来说,他们并不能获得所期待的真正的买方的身份,只有参与权、审查权和建议权,却没有决定权和审批权。由此造成军品市场供应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不平等。这种体制下确定的价格,不能真正反映供求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导致采购的装备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军方训练作战需求,客观上造成国防资源的浪费和装备价格的不合理。对于企业来说,过多的行政干预,扰乱了企业正常的生产计划。例如,“一厂多室”的现象比较普遍。过于繁琐的审批定价程序,也容易挫伤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间接造成装备生产成本的增长。

1.2定价法规不健全,尚未形成体系

目前我军装备定价的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和《军品定价目录》等。这些法规的出台在一定时期内虽然有力的指导了我军的装备定价工作,但是现有法规不健全、体系不完整,不能涵盖装备的全寿命周期。它们只是从宏观角度对定价进行原则上的指导,对于定价细节却鲜有涉及,可操作性较差。例如,在实际装备定价过程中处于装备科研第一线的军事代表,对装备科研阶段价格和生产阶段发生的费用监控力度缺乏应有的法规依据。因而,装备价格也只有事后审价的权力,装备经费的使用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另外,现行法规规定的计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即以军品价格=计划成本+计划成本×5%的利润率作为军品价格构成形式,强化了行政定价模式,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不符。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规定已与目前的装备研制和生产的实际情况不符,执行起来很困难,而且地方企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已颁布实施,《军品价格管理办法》的有些规定与会计制度有冲突,造成了军地双方在装备定价中的争议。另外,随着“四个机制”的引入,有关价格管理引入“四个机制”的法规制度颇为缺乏,使“四个机制”的引入与开展缺少法律法规的指导与保障,最终影响了“四个机制”的高效运行。

1.3定价成本估算不合理

由于利润被固定为定价成本的5%,所以定价成本的计算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额。按照现行规定,定价成本由制造成本和按一定原则分摊的期间费用组成。其中,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和军品专项费用。而期间费用则由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组成。

现行的定价模式,导致成本核算不合理,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定价模式打击先进,保护落后。由于军品承制单位的定价成本不是社会平均成本,而是各个企业的个别成本。即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以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成本的方式进行生产,企业也不能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带来的额外利润,相反利润总量会降低。这就间接形成了“鞭打快牛”的局面,导致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被采用,落后的技术不能被淘汰。企业关注的不再是技术的改进,而是如何通过提高成本来增加利润。必将导致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下降,造成国防费用的增加。第二,装备成本估算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目前民品企业成本核算依据的是新会计制度规定的制造成本法,而军方对成本的核算还是沿用《军品价格管理办法》中使用的老会计制度中的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以固定成本加变动成本为基础来确定成本内容,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一切费用都计入产品成本,难以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做出客观准确的核算。更有个别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福利支出等等不论高低,统统计入定价成本。加之现有审价定价制度不健全,标准不统一,更加剧了装备价格的上涨,不但造成国防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滋生腐败。第三,成本信息不对称。相对于承制单位而言,军方在定价审价过程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即使是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军代表也不能完全掌握企业实际发生成本的信息,不能准确估计市场竞争、原材料价格变动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了争取合同、增加利润,企业往往利用军方的“信息缺陷”,虚报成本,夸大其生产能力。

1.4利润率的确定不合理

装备利润固定为生产成本的5%,实践证明是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利润率固定。我军装备价格一直沿用5%的利润率,没有考虑科技含量、技术难度以及一些软知识因素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市场竞争、经济环境改变的影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固定的利润率,使企业无法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来获得更多的利润。相反,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只能靠提高成本的办法。这必将导致产品成本的扭曲,无疑将会挫伤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其次,利润率偏低,军品定价实行保本微利的原则,5%的利润率普遍低于民品。利润过低,使企业的生产科研难以正常维持,影响军品性能、质量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材料、工时费等成本因素的上涨,军品利润率固定且偏低,使企业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有效的发展,不可能加大人才培养、技术革新的力度,造成人才流失,国防科研能力低下,严重制约了武器装备的发展。最后,同一厂家重复计算利润可能性的存在。例如,某型号导弹的科研、生产、维修需要协作配套的生产厂家很多,从原材料进厂、零部件的生产到产品的组装,总装厂与协作厂家各自计算自己的利润,这个“5%”就被层层加码,重复计算。

2对我军装备定价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军装备定价问题,在分析借鉴美军装备定价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2.1健全定价环节,减少行政干预

美军装备采办管理采取国防部统一领导、各军种负责实施的体制。这种体制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军方是采办管理的主导。对于装备定价,美军主要采取合同定价的方式,有四个组织系统分别负责合同签订、合同管理、合同审计、合同支付事宜。这种自上而下分工明确、条例清晰的组织结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权力交叉。

针对我军装备定价主要依靠行政定价,定价、审价过程繁琐且职能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分割有关权力机构工作职能,建立定价与审价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增加采办透明度。统一军方的声音,针对“一厂多室”的现象,建立驻厂军方总制度,避免一厂多价现象。鉴于装备是面向特殊用户即军方的特殊商品,装备定价应该赋予军方真正买主的权利即决定权和审查权,弱化国家行政干预。实行以经济技术、合同约束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干预进行管理。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通过控制技术质量成本、目标成本、标底价格等手段来有计划地指导和调节装备价格。装备采购价格确定的方法,应由装备生产第一线的军代表,以承制单位一定时期内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维修技术经济活动为对象,综合运用军事、技术、经济、法律等知识与技能,对装备寿命周期费用与装备成本进行预测、控制和审核,判定其价格合法性和合理性。装备价格审核的方法研究不应局限于对会计资料的审核,而应向军事、技术、管理、法律领域拓展,运用现代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现代装备价格的审核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装备价格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2.2健全装备价格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装备采办价格管理法规体系,是外军武器装备价格管理的一大特点。美军有关装备价格管理的法律分散地体现在众多不同层次的法律之中,它们密切配合,构成一个比较完整、健全的法规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管理工作法制化、正规化和科学化,使各级管理部门和承包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美军国防部还依据采办法规分上下两卷出版了《武装部队合同定价手册》,主要针对《联邦采办条例》和《联邦采办条例国防部补充条例》制定的管理合同定价的各种政策和规定,详细阐明了其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提出估算和评价各种成本、利润和价格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说明如何分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如何谈判价格和协商定价协议,以及如何处理各种特殊的定价问题。

我军价格法规体系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价格管理法规制度,二是价格管理工作程序制度。对于价格管理法规制度,现有的《军品价格管理办法》缺乏科学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装备价格管理。因此有必要对《军品价格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完善,摸索适合于装备科研、生产、维修等不同阶段和装备不同性能、质量特点的多种形式的计价管理办法,如全寿命费用周期法,制造成本法,合同招标等。对于价格管理工作程序制度,应建立起规范的报价、审价制度,如建立装备价格审批制度、复审制度、回避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奖惩制度,以此来规范报价、审价的程序。

2.3采用灵活多变的定价模式

美军军品定价实行合同定价。为了使军品价格更好的反映价值,美军根据多年采办实践,结合实际,制定了多种确定军品价格类型的合同,形成了较合理的军品价格机制。针对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类型的合同,并制定了一套包括价格分析、成本估算的行之有效的价格管理办法。实行全寿命费用流程计划、全系统全过程核算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利润问题,美军奉行“军工企业获得高报酬对于政府也是有利的”这一观点,把竞争机制充分引入到装备定价中来,通过不同的激励合同,促进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积极性。

尽管我军已经大力推行竞争性采购,但此类采购比例仍然很小,依然是以单一来源采购为主,未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文章认为:装备定价应采用多种定价模式,打破成本加5%利润定价的固定模式。例如:对于竞争型装备,如工程机械、车辆等可采用市场定价;对于半竞争型和部分竞争型装备可采用招投标方式定价;对于垄断型装备,可采用协商定价的方式。加大引入竞争机制的力度,在装备全寿命的各个阶段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

对于成本核算问题,首先,应调整价格政策,即打破成本加5%利润的固定模式,激励企业创新技术、降低成本。在具体方法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使企业降低成本。一是在价格中体现技术进步的因素、引入激励机制,使企业获得技术革新带来的额外利润。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并严格“事前审价”。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监督力度,严格控制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其次,在具体成本计算上,应以新会计制度中的制造成本法取代完全成本法。对于成本中受客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的费用,如工资支出、费用分摊、管理费用等应统一计算标准,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杜绝腐败。最后,成本核算应贯彻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原则。此外,还应加强军队专业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懂军事,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具有即时性、通用性、可靠性的军品价格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实现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全过程质量、价格控制提供有效的现代化手段。

美军对于利润率的规定:试验、开发、研究项目利润率不超过15%,其他项目上限为10%。因此,我军军品利润率也应针对不同的军事项目,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制定浮动式利率。引入监督机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利润率制定,避免主观定价、重复计价的现象发生。

3结束语

我军装备定价问题研究起步较晚,装备定价法规体系尚不完善,装备定价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军实际,借鉴外军成功经验,完善定价法规体系、采用科学的价格管理理论、引人“四个机制”,建立有我军特色的装备定价体系。

摘要:在分析我军现行装备定价模式的基础上,从定价环节、定价法规、成本核算、定价利润率等角度对现行定价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借鉴美军先进经验,对我军装备定价问题提出建议。

篇2

一、已完成工作:

1、制定和完善物资采购申批制度,日常申购按审批情况采购;紧急采购按要求执行,并边采购边补办手续。

2、制定和完善定价制度,由使用部门及财务等共同市场询价,并共同议价确定物资价格。

3、制定供应商管理办法,上半年已按《办法》规定处罚违规现象共计13次,对供应商的规范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4、根据供货合同规定要求,与不合格供应商解除供货合同,并同时重新招标新的供应商。

5、根据供货合同规定内容,严把质量价格关,降低经营成本,如建材类价格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4%。

6、制定和完善验收管理制度,落实现场验收制度和验收标准,并与每月工作质检考核经费挂钩。

7、建立物资检测验收制度,不达要求及不合规格的物资禁止入场。

8、清理回收各部门废旧物资,筛选后充分利用和处理。

9、充分开发本省资源,新建立地市州等物资采购渠道。

10、完成了供应商供货人员政审工作,为后期工作开展打下基础。

11、车辆运输安全无事故,对违章现象实行谁违章谁负责。

二、存在的不足:

1、验收人手不足,各部门各班组同时到货时无法及时现场验收,需增加验收人员或按时间排序加班加点。

2、急需物资采购中,对物资的渠道信息掌握不足,采购办法过于单一,易造成采购延时,需加大采购渠道收集,加强备用供应商的积累

篇3

招标文件真的需要这么高的价位吗?据专家解释,招标文件是参与编制文件的专家的智慧结晶,一份招标文件的好坏对采购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招标文件售价不应以盈利为目的,这不仅违反了相关制度,更违背了政府采购原则。

有法规为证:

《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七部委27号令)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对招标文件或者资格预审文件的收费应当合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招标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出售招标文件可以收取编制成本费,具体定价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按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制定。”

财政部出台的《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18号)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招标文件售价应当按照弥补招标文件印制成本费用的原则确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以招标采购金额作为确定招标文件售价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集中采购机构在组织实施中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采购费用和其他费用。”

那么,现在的情况如何呢?据悉,安徽省马鞍山市在去年制定了《政府采购招标文件编制成本费收费项目及标准表》(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表将所需采购项目分为三档收费,试行两年。

马鞍山市政府采购中心副主任程根向记者介绍,在对采购工作的后期调研中,不少供应商多次反映了招标文件费用问题。考虑到招标文件成本费具体定价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制定的规定,马鞍山市政府采购中心向马鞍山市物价局提出申请,要求制定有关政府采购招标文件编制成本费收费标准。马鞍山市物价局对此也做出积极回馈,立即展开审核、调研工作,在去年9月份正式制定了试行政府采购招标文件编制成本费收费项目及标准表。

程根副主任反映,《标准》在试行期间,引起了供应商的极大注意和积极支持。今年4月份LED显示屏的招标过程中,有27家供应商参与报名,21家厂商、商、中小企业进行投标。供应商的积极互动,使程副主任对此次采购的成功充满信心。

虽然试行了《标准》,但在制定《标准》时招标文件成本费又是如何界定呢?专家与学者对此意见不同,一部分认为招标文件的售价除了包括纸张、印刷费用外还应包括邀请专家的论证费等;另一部分则认为招标文件的售价仅包括纸张以及印刷费用。就此问题,程根副主任解释道,每年财政部门拨预算时,对于部分采购项目会包含一些专家论证费、修改费,因此,招标文件会本着纸张、印刷费用以及不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收费。

篇4

海口市市级储备粮轮换管理暂行办法最新版第一条 为了加强市级储备粮轮换管理工作,确保市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确保储备粮轮换工作公开、透明、吞吐合理、管理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级储备粮轮换管理及相关工作。

第三条 市级储备粮轮换是指市级储备粮在品种、数量、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承储企业按照质量达标、等量兑换、推陈储新的原则,在规定期限内以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新粮替换库存市级储备粮。

第四条 市级储备粮轮换实行计划管理制度,按照储备粮类别,确定不同的轮换期限,稻谷每两年轮换100%,大米每三个月轮换100%的原则。

第五条 市级储备粮轮换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粮油政策,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加强市场粮油价格监测,准确分析市场信息,按照先入先出、均衡有序、确保质量和节约费用的原则,切实加强管理,提高轮换效益。

第六条 市粮食局对市级储备粮轮换工作牵头组织实施,具体职责:

(一)对市级储备粮轮换品种、数量、质量监督管理。

(二)对市级储备粮轮换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和管理市级储备粮轮换台账,统计各储备库市级储备粮品种、数量、价格及轮换执行情况的全面数据信息收集整理,负责对轮换实际结果进行检查核实,并抄送市财政局、农发行。负责对储备粮轮换的质量状况、储存状况和购销政策执行情况等组织抽查。

(三)牵头组织联席会议成员对粮食市场的调查和询价,并收集、分析粮油市场价格信息,为议定价格提供参考依据。

第七条 市财政局按储备粮轮换招拍挂结果以及市粮食局核实确认轮换的文件,及时拨付相关费用,并对储备粮轮换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市物价局对市级储备粮轮换的价格实施监督。

农发行根据轮换计划及轮换进度,按照资金封闭管理规定,及时发放和回收储备粮贷款并对所贷资金进行监督检查。

市级储备粮承储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粮油购销政策和市级储备粮轮换有关规定,做好入库验收并建立市级储备粮轮换台账(包括出、入库合同和凭据),按月上报市粮食局备案。承储企业负责人对轮换台账的真实性、准确性负直接责任。

第八条 建立海口市储备粮轮换联席会议制度,储备粮轮换联席会议由市粮食局、财政局、物价局、农发行4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市粮食局负责召集联席会议。

第九条 储备粮轮换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是议定市级储备粮拍卖底价、采购最高限价、委托采购价、委托销售价、制订储备粮轮换计划等相关事项。

第十条 市级储备粮轮换,原则上以储存年限为依据、以粮食品质检测指标为标准。根据粮食储存年限和品质检测判定结果,对不宜存粮食,必须进行轮换。对宜存粮食, 已经达到储存规定年限的,也必须进行轮换。其它情况需要轮换的,经储备粮轮换联席会议批准后实施。

(一)储存年限:稻谷2年(从稻谷收获时间开始计算);大米3个月(从加工生产日期开始计算)。

(二)品质检测:以具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粮油质检机构检测的结果为依据。

第十一条 市级储备粮轮换的购入和销售均采用公开招拍挂或议价的方式进行。

第十二条 拍卖和采购机构的选择。由储备粮轮换联席会议向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具备相关资质的拍卖公司和采购机构发出邀请通知,并根据效益原则,在每年的11月30日之前择优选定拍卖公司和采购机构。选定的拍卖公司负责下一年度储备粮的拍卖工作。选定的采购机构负责下一年度储备粮的竞价采购工作。

第十三条 储备粮的定价。在拍卖、竞买、议价收购前和流拍、竞价失败后,由市粮食局牵头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的定价会议确定拍卖底价、采购最高限价、委托采购价、委托销售价。粮食定价以市场价格为参考,设置合理的竞价空间,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综合各成员单位的意见形成决议。

第十四条 储备粮销售。稻谷原则上每年分三批进行拍卖销售(如出现特殊情况可增加批次),大米每月一批次(承储量的三分之一)进行拍卖销售。每批次具体拍卖销售时间由市粮食局根据有关规定和每年实际情况确定。市粮食局与拍卖公司统一签订委托拍卖合同,由拍卖公司具体负责原粮的拍卖工作。拍卖成交后,承储企业和中标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完成销售;如出现流拍,储备粮轮换联席会议重新制定拍卖最低价,如再次流拍则采取议价销售(大米出现一次流拍后即采取议价销售)。

第十五条 储备粮采购。储备粮的采购方式分为竞价和议价采购两种(上半年购进的储备粮必须是上年度生产的中、晚稻,下半年购进的储备粮必须是当年生产的新粮)。

1.竞价采购:稻谷竞价采购每年原则上分三批进行,大米竞价采购每月一批次进行(承储量的三分之一)。每批次具体竞价采购时间由市粮食局根据有关规定和结合每年实际情况确定。市粮食局与采购机构签订相关合同,由采购机构具体负责稻谷的竞价采购工作。竞价成交后,承储企业和中标企业签订采购合同,完成采购;如竞价采购两次失败(大米出现一次竞价采购失败),由储备粮轮换联席会议决定指定承储企业议价购进。

2.收购: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切实完成我市每年夏、秋粮收购工作任务,储备粮轮换的部分轮入稻谷由承储企业对当地农民根据有关政策规定自主完成收购,收购价由储备粮轮换联席会议确定。

第十六条 费用的管理。市级储备粮轮换工作涉及的贷款利息、保管、自然损耗、出入库、检测等费用以及拍卖、采购机构的相关费用由市财政承担;轮换价差盈亏纳入市级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各项费用标准,参照《海南省省级储备粮财务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 资金管理。按照钱随粮走、封闭管理的原则,储备粮轮换销售出库后,销售货款要及时、足额存入存储企业在农发行开设的存款账户内;农发行按照库贷挂钩、封闭管理的原则,按轮换进度及时、足额发放地方储备粮贷款。

第十八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问题由市粮食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两年。

中央储备粮油轮换管理办法一、轮换粮油品质的控制

中央储备粮油的轮换,是指在储备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为保持中央储备粮油品质符合国标规定,经营管理中央储备粮油的单位根据中央储备粮油的品质检查认定结果,按照国家计划,以新粮油替换库存粮油。品质认定以粮油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作为依据,以储存年限作为参考。

(一)品质检测

中央储备粮油必须达到国标规定的各项指标。粮食质量符合国标规定的中等(含)以上标准,食油质量符合国标规定的二级(含)以上标准。中央储备粮油轮换前必须经过检测,品质检测按照国家粮食局、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的通知》(国粮发[20xx]143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储存年限(以生产时间计算)

长江以南地区:稻谷2~3年;小麦3~4年;玉米1~2年;豆类1~2年。

长江以北地区:稻谷2~3年;小麦3~5年;玉米2~3年;豆类1~2年。

食油1~2年。

对储存条件差的取低值,储存条件好的取高值。地下库粮油的储存时间,可根据质量情况酌情延长。

(三)定期检查

中央储备粮油质量管理工作,在国家粮食局的监督指导下,按照《粮油质量管理办法》的规定,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总公司)负责。中央储备粮油执行定期质量检查制度和质量报表制度。质量检查由中储粮总公司负责组织,每年检查两次,检查结果由中储粮总公司以统一的质量报表汇总后,于每年5月末、11月末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可根据情况对储备粮油质量组织抽查。

(四)品质认定

每次质量检查后,根据《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的规定,对储备粮油品质做出评价,将质量检查结果分为宜存粮油、不宜存粮油和陈化粮油三个类别。

二、中央储备粮油轮换审批权限、程序和责任

(一)中央储备粮油轮换实行计划管理。中央储备粮油的轮换以质量检查结果为依据,对不宜存的粮油,必须进行轮换;对宜存粮油中接近品质控制指标或超过储存规定年限的,也要按照先入先出、均衡轮换、降低费用的原则进行轮换。按照每年轮换一定比例(总量的20~30%)的储备粮油库存总量的原则和库存粮油质量情况,中储粮总公司在每年11月底前提出下年度轮换计划(分省、分品种)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综合平衡后在12月底前将轮换计划下达给中储粮总公司。中储粮总公司负责每半年将轮换计划执行情况报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

(二)中储粮总公司负责中央储备粮油轮换计划的组织实施。根据年度轮换计划,中储粮总公司安排下达分批、分省、分品种计划,并报送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备案。

(三)中储粮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油质量负责。因未及时申报轮换(串换)计划,或者下达的轮换(串换)计划没有落实而导致粮油陈化的,造成的损失由中储粮总公司承担,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国家粮食局、财政部适时组织对轮换情况进行检查。

(四)中央储备粮油的轮空期最长不超过4个月,如遇特殊情况,在粮油轮出后,4个月还不能轮入的,须向国家粮食局、财政部报告,否则按照擅自动用中央储备粮油处理。

(五)中储粮总公司在实际轮换中,应严格执行国家计划和有关规定,如确需调整计划,须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审批,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批复。需审批的事项包括:

1.不同品种粮油的串换;

2.根据市场情况及轮换需要,对确需超过4个月轮空期的;

3.变更国家下达的轮换计划;

4.中储粮总公司认为有利于提高储备粮质量,但又超越国家计划和有关规定的轮换事项。

(六)未经批准自行决定轮换(串换)的,视同擅自动用中央储备粮油处理。

(七)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要按其职能及时审批并下达轮换计划,及时拨补轮换费用和提供轮换资金,保证轮换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中央储备粮油轮换的主要形式

(一)结合粮油进出口实现中央储备粮油的轮换。国家根据宏观调控和国际市场行情等因素安排粮油进出口计划。在执行落实粮油进出口计划时,应尽可能按推陈储新的原则进行,以促进中央储备粮油的轮换。

(二)同品种等量轮换。在国家未安排储备粮油收购和销售计划,或安排的储备粮油购销计划不能满足轮换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同品种等量轮换,即在储备规模、品种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先销后购或先购后销的方式,实现储备粮油的轮换。

(三)不同品种的等量串换。应按照有利于优化结构、保值增值的原则进行。

四、轮换的有关财务和统计处理

(一)中储粮总公司在按规定的补贴费用标准包干后,对中央储备粮油的轮换自负盈亏(不含进出口轮换)。轮换发生的盈利,应主要用于改善粮食的保管及用作今后轮换的风险准备;轮换产生的亏损由企业自行承担消化。

(二)中央储备粮轮换费用含在财政部对中储粮总公司的包干费用中,财政部按季预拨,在规定的轮空期间,储备粮油的费用补贴照常拨付。财政部对轮换费用实行总额控制,年终清算。中储粮总公司在财政部规定的金额及使用范围内,制定不同品种、不同地区轮换费用补贴标准,并根据轮换需要,分批拨付轮换费用,轮换费用标准及轮换费用拨付情况需报财政部备案。年终财政部按实际轮换数量和轮换费用标准对总公司进行清算,核销当年轮换费用支出。未轮换的,资金结转下年使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总公司报送的轮换情况进行检查,对虚报轮换,套取补贴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实行包干后,中储粮总公司对保管费、轮换费、公司经费必须分开管理,单独记账,不能混用混管。

(三)除结合进出口轮换外,中央储备粮油轮换采取成本不变、实物兑换,即轮入的粮油按照轮出粮油的入库成本记账。

(四)结合进出口实现中央储备粮油轮换,实行单独的财务处理政策。具体财务处理方式,原则上采取成本不变,实物兑换。另外也可采取进口轮入和轮出分别核算的方式,即对轮入的进口粮油由财政部根据购进价及有关费用重新核定入库成本,对轮出的粮油实行竞卖等方式公开销售,相应结转轮出粮油的原库存成本。根据进出口的需要,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确定财务处理方式及进出口轮换盈亏负担办法。

(五)中央储备粮油的损失损耗处理问题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中央储备粮油的轮换,要按中央储备粮油统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在统计报告中单独反映,中储粮总公司负责设立储备粮油轮换台账,准确、动态反映储备粮油轮出、轮入的数量及轮空期。如不能按要求提供有关数据,财政部将停止拨付轮换费用,中储粮总公司承担相应的责任。

五、轮换资金管理

(一)中央储备粮油进出口、轮换所需资金,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户行根据中储粮总公司或分公司下达的分批、分库点轮换计划和国家规定的价格政策,按照库贷挂钩、封闭管理的原则,发放贷款。轮换贷款发放和管理的具体事宜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中储粮总公司另行规定。

(二)中储粮总公司使用国家拨入的专项资金进行轮换,应严格按财政部财建[20xx]939号文件规定,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不得将轮换风险转嫁到国拨专项资金。

篇5

通过管理物资采购整个过程,才能尽可能地降低物资的采购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拥有高素质的采购人才队伍,对控制电力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电力企业开展对物资采购人员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训,定期对物资采购工作人员进行技术知识的教授和指导,全面提升物资采购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使物资采购人员具备关于采购物资的基本知识、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对市场的判断决策能力以及崇高的商业素质。此外,还要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和诚信道德教育,形成一支高效廉洁、作风正派、业务过硬、思想觉悟高的优秀物资采购管理团队,建立一支专业型、高素质、高层次的物资人才队伍。而作为电力物资采购的工作人员自身来说,应该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遵纪守法、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不干任何违反国家和企业法纪法规的事情,绝不损害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在采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真正地为企业控制物资采购成本。其次,加强绩效管理,建立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在挑选电力物资采购工作人员时,除了要考虑到其个人的能力是否能胜任采购工作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考察一个人的品格怎么样,根据工作实力和道德品格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对采购工作人员进行考评,作为日后提拔的参考。同时建立绩效管理考核体系,促使企业员工不断实现自我的提升,激发物资采购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后,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企业主人公精神,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物资材料质量监督能力之外,还应该对企业富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材料的采购成本和电厂基建工程项目能够保持控制在成本预算范围之内。同时还要要具有掌握市场规律的能力,关注和预测市场物资材料的价格走势,利用专业的物资知识和招标知识,与对手进行谈判交流,获得合理的价格。

规范电力物资采购的具体流程

首先,要制定关于物资采购的管理办法,职责分明,将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的身上,做到人人有任务,互相监督。一旦发现损害企业利益的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严肃处理,做到奖励和处罚分明。其次,询价讨价,货比三家,确定合理的物资采购价格。确定合理的物资采购价格是物资采购成本的关键,因此,可以和各个招标单位进行竞争式的谈判,经过询问和对比各个招标商的价格寻找合理的物资定价;也可以凭借网络资源平台,收集市场物资采购的报价信息,了解和掌握商品的质量、成本价和利润等参数,对市场价格做好预测工作,做到心里知根知底,待到市场上具体购买时可以按此标准进行讨价还价,寻得最低的成本支出购得质量最优的物资。再次,选择合理的供应商。应该制定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办法,明确合格供应商的选择条件,定期对物资供应商的年检、拟供商品、供货速度、售后服务及商品质量进行评审、复核和评价,收集和整理供应商的信息情况,建立供应商的信用档案,进行筛选和淘汰,最终选择信誉程度高的供应商,提高物资采购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真正控制好物资采购的成本。最后,选择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方法。电力物资主要是以集中采购为主,针对不同的物资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定点采购、询价采购、邀请招标、公开招标、等多种灵活的采购方式。因此,必须根据项目所需物资的规格和型号、材料品种、材料质量要求来选择集中采购和招标采购等方式。比如,电力工程项目需要的电缆、木材、水泥、钢材等大宗物资,应该利用集中采购或者招标采购的方式,在确定供应商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运输方式和运输线路等因素,通过供应商之间的相互比价确定最合理的价格,选择对工程最有利的供应方式,确保各种材料能及时供应不影响和耽误工期;而对于工程项目所需的油品油料、专用设备等特定物资,应该采用打捆投标或邀请招标等方式,但如果受到供货时间、单一供货商与技术条件的制约,则应该用成本分析进行直接谈判采购方式,在保证工期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物资的采购成本。此外,也可以和信誉高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合同保证供货的质量和稳定的货源,还能在价格上得到更大的折扣和优惠。

篇6

一、会计基础工作方面

为了确保财务核算在单位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准确的指导作用,我们在遵守财务制度的前提下,认真履行财务工作要求,正确地发挥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总结各方面工作的特点,制定财务工作计划,扎实地做好财务基础工作,年初以来,我们把会计基础学习及集团下达的各项计划、制度相结合,真实有效地把会计核算、会计档案管理等几项重要基础工作放到了重要工作日程上来,并按照每月份工作计划,组织本部门人员按月对会计凭证进行了装订归档,按时完成了凭证的装订工作。

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达标的要求,认真登记各类账簿及台帐,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及时对帐,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

二、会计管理方面

1、资产管理:酒店年8月试开业,资产众多,价值极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按会计制度要求进行资产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有条不紊地坚持集团的各项制度,严格执行集团财务部下发的资产管理办法及内部资产调拨程序。认真设置整体资产账簿,对帐外资产设置备查登记,要求各部门建立资产管理卡片建全在用资产台帐,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坚持每月盘点制度,对盘亏资产查明原因从责任人当月工资中扣回。在人员办理辞职手续时,认真对其所经营的资产进行审核,做到万无一失。

2、债权债务管理:对酒店债权债务认真清理,每月及时收回各项应收款项,对员工赔偿物品及电话费超支等个人挂帐均在当月工资中扣回,做到清理及时,为公司减少损失。

3、监督职能:加大监控力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财务监控从第一环节做起,即从前台收银到日夜审、出纳,每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2)对日常采购价格进行监督,制定了每月原材料采购及定价制度(菜价、肉价、干调、冰鲜),酒水及物料购入均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议定价格。对供应商的进货价格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加强采购的审批报帐环节及程序管理,从而及时控制和掌握了购进物品的质量与价格,及时了解市场情况及动态。(3)加强客房部成本控制:一、要求客房部加强对回收物品及客房酒水的管理,对未用的一次性用品及时回收,建立二次回收台帐;二、对客房酒水销售要求编制酒水销售日报,及时了解酒水进销存情况,从而控制成本并最终降低成本。

4、货币资金管理:财务部严格遵守集团财务规定,由会计人员监督,定期对出纳库存现金进行抽盘,并由日审定期对前台收银员库存现金进行抽盘,现金收支能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做到现金管理无差错。

三、对内、对外协调方面

1、对内:协助领导班子控制成本费用开支,一、编制费用预算,为各部门确定费用使用上限,督促各部门从一点一滴节省费用开支;二、合理制定经营部门收入、成本、毛利率各项经营指标,及时准确地向各级领导提供所需要的经营数据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协助各部门建帐立卡,提供经营部门所需数据资料及后勤部门的费用资料。对本部门所属的收银及电脑维护员认真教育,督促其尽力配合经营部门的工作。

2、对外:及时了解税收及各项法规新动向,主动咨询税收疑难问题。与税务人员多了解,多沟通,为酒店为个人提供合理避税的依据。

四、其他工作:

1、在酒店筹备阶段,为使开业后部门工作顺利进行,财务部编写了本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及有关部门业务配合工作流程。规范会计内部各岗位工作程序及步骤,起草各种管理制度,并监督检查落实。对本部门所属收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及实际业务培训,同时督促电脑维护员积极对前台接待及收银进行酒店管理软件的使用培训,为试营业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团队建设:熟悉和掌握员工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和业务水平。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议。每月评选优秀员工,组织员工参加各项活动。

3、及时填制酒店的纳税申报表,按时申报纳税,遇到问题及时与集团财务部进行沟通并解决。

4、按时参加集团召开的财务例会,根据集团财务部召开的财务工作会议的工作布署,及时安排对往来的清理及固定资产的清理工作。

5、积极配合集团财务部及审计部联合检查工作,做好各项解释工作。

篇7

关键词:制造企业;应付暂估挂账;采购发票核销

应付暂估挂账与冲销就是将采购收货入库与采购发票结算两个本应同时进行的环节进行人为拆分,因此形成过渡性负债科目:应付暂估。通过对应付暂估的挂账和冲销,将采购预估价格调整成实际发票价格。若采购部门对应付暂估长期不清理,形成大额挂账,会造成公司存货不实,成本失真,影响会计数据准确性,增加公司经营潜在风险。因此制造企业加强应付暂估挂账与核销的清理已迫在眉睫。

一、制造企业应付暂估挂账与核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付暂估数量与供应商核对不一致

企业根据生产计划指令,要求供应商将物料送到指定生产线边仓位,由企业收货部门签收后随即投入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检验人员发现物料质量不合格时,需填制不合品处置单并集中存放,次日与供应商办理采购退货签收手续,将实物退回供应商。在签收交接和生产领用过程中,极易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企业采购收货办理不及时,甚至漏办。如:企业因生产计划临时调整,对供应商已送达的物料暂缓办理采购收货入库,供应商急于配送其他企业货物,本着互信态度将物料暂放在企业,隔日物料被企业生产部门直接领用,后经多次催促后才办理采购收货入库,更有甚者不办理采购收货入库,从而造成企业应付暂估数量与供应商核Σ灰恢隆

第二,供应商采购退货办理不及时。如:大部分供应商非常重视采购收货的交接手续,对物料数量、品名、规格都与企业一一核对。对于采购退货的交接手续,略显轻视,对不合格物料数量、品名、规格存在疑义时,并未积极与企业沟通解决,从而导致采购退货不能及时办理,致使企业应付暂估数量与供应商核对不一致。

(二)应付暂估价格易偏离实际结算价

企业在办理采购收货入库后,供应商尚未开具发票进行采购结算时,企业按物料预估价格入账,记入存货科目。而预估价格偏离采购发票结算价格的幅度,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在对物料进行价格估计时,易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无法准确预估物料价格。如:铝、铜、钢等大宗物料,价格随国际市场行情波动,采购预估价格易偏离实际结算价。

第二,经办人员责任心不强,任意估价。如:企业经办人员在办理采购收货入库时,因涉及物料品种多,工艺复杂,无法准确预估价格时,便统一以名义金额1元为预估价格办理采购收货入库。

第三,计量单位换算错误,导致预估价格错误。企业在实际业务中,经办人员极易将计量单位混淆,导致物料的预估价格成倍虚增或虚减。以上原因都会造成企业或高或低的估计物料价格,从而导致企业存货资产虚增或虚减,使企业利润不实,增加企业税收违规风险。若被管理层恶意利用,人为调节利润,后果严重。

(三)供应商发票入账困难

企业采购部门负责采购价格报批工作,并每月与供应商核对采购数量,通知供应商开具发票,经审核无误后,交财务部门入账,冲销应付暂估。在供应商发票入账时,极易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数量不一致,供应商无法及时开出发票。如:因采购收货或采购退货办理不及时,企业与供应商数量无法核对一致,导致供应商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开出发票。

第二,采购价格不确定,供应商无法及时开出发票。如:对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存在先供货,后定价的现象,针对一些工艺复杂的非标零件,由于企业与供应商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无法谈妥采购结算价,因此供应商无法正常开票。

第三,经办人员工作疏忽,将供应商发票滞留在手中,迟迟不予办理发票入账审批流程,更有甚者会造成增值税发票过期。以上原因都会造成供应商发票入账不及时,应付暂估核销滞后,最终导致应付暂估大额挂账。

二、应付暂估清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制造企业在应付暂估挂账与核销的清理过程中,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首先,企业采购收货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规范的制度指导并约束各部门及供应商,采购收货、采购退货流程办理时效较差,造成应付暂估数量与供应商不符,无法及时办理发票核销;其次,企业预估价格管理方法不完善。采购人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全凭经验进行估价;最后,企业采购发票结算管理办法不健全。供应商不能及时开票结算,造成企业应付暂估余额较大,与此同时供应商回款困难。

三、解决途径及对策

(一)选择先进的供应商关系管理软件

可选择使用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SRM)。其是实现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维持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软件。通过供应商关系管理软件平台,企业可实时更新采购需求及送货需求,供应商也可实时查询企业收货记录,每日跟踪企业是否及时办理采购收货手续,且可跟踪企业采购退货明细。SRM软件平台能促使企业与供应商采购流程透明化,缩短采购异常反馈时间,做到采购信息实时共享。

(二)建立规范的采购收货管理制度

1. 采购部门下达采购需求。 根据企业月度生产计划,采购部门将月度采购需求下达给供应商,供应商提前备货。

2. 采购部门下达送货需求。根据企业日生产计划,采购部门将日送货需求下达给供应商,要求供应商按日送货需求将物料直接配送到指定生产线边仓位。对于因生产计划临时调整,采购部门须提前一日更新送货需求。

3. 验收入库。供应商配送物料时,附采购部门《送货需求》,一式两份。生产线边仓位收货人员根据供应商提供的《送货需求》,对物料品名、规格、数量进行逐一核对,经核对无误后在《送货需求》上签收。一联供应商留存,一联收货人员留存。

4. 采购退货。在生产过程中,检验人员发现不合格品时,先填写《不合格物料处置单》,一式四联。一联由检验人员留存;一联由收货人员留存,用于供应商退货签收;一联由采购人员留存,用于采购结算对账;一联由供应商留存,用于采购结算对账。

(三)建立完善的材料估价方法

1. 价格咨询法。对于r格随国际市场行情波动的大宗物料(如铝材、铜材、钢材),可通过网上查询、持续跟踪分析,掌握当期价格波动主要因素,从而提供合理的预估价格。

2. 价格参照法。对于新增零部件的价格预估,可参照同类产品价格(如工艺相近、材质相近、用量相近的同类产品),不得任意估价。

3. 价格修正法。定期对预估价格进行统一检查,因价格波动导致估价偏离实际的物料进行预估价格修正。对于因计量单位换算错误导致估价错误的物料,应立即修正。

(四)建立规范的供应商开票结算管理办法

1. 采购结算价格审批。采购人员需每日统计送货需求中新增物料,交由采购价格工程师统一开展询价、报价、价格审批工作,并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

2. 采购结算发票开具。采购人员每月1日从ERP系统中导出上月采购收货、退货明细,经与供应商核对无误后,在五个工作日通知供应商开票。供应商需在接到通知后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开票工作(含外地供应商邮寄时间)。

3. 采购结算发票入账。采购人员接到供应商发票后,需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内部审批流程,交财务部入账冲销应付暂估。

(五)建立完善的应付暂估持续跟踪管理办法

1. 定期开展应付暂估核对工作。采购部门是应付暂估明细账的直接责任部门,需按月或季对ERP系统里长期未办理采购发票结算的物料进行持续跟踪分析。由于采购结算价格迟迟未审批、或供应商不予办理采购负数发票结算等异常原因,采购部门需出具应付暂估明细核对报告,并向企业财务部门报备。

2. 定期开展应付暂估清理工作。财务部门每年组织采购部门对应付暂估明细账开展清理工作,对长期(超过三年以上)不予办理采购发票结算的应付暂估,且无任何原因说明的,经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后,由财务部门办理应付暂估核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应建立健全采购收货制度、材料估价方法、供应商开票结算管理办法、应付暂估持续跟踪分析管理办法,并使用先进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以有效降低应付暂估挂账、冲销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作者单位:

[1]康晶.浅析应付暂估款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5(28).

[2]林阁.材料采购内部控制缺失风险及应对[J].乡镇企业会计,2012(05).

篇8

我认为医疗体制改革政策对药品销售影响最大的部分应该是有关“基本医疗保证体系的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主要内容:1.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2.实行药品公开招标采购及《药品价格管理办法》;3.医保的建立与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4.国家长期、大力地投入:8500亿元。现分析如下:

一: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对药品销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价格中、低的普药销售将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质量好,价格中、低的普药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的目录比较容易,如果能进入新农合药物目录的药品销售则会更好。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药品销售的三个终端:医院、药店、社区和农村的比例是60:25:15;而到2010年后,这个比例将会变成30:30:40,对社区和农村这部分将会迅速增长。同时医改中提到“全民覆盖”------即市场的扩容将使这些普药的销售直接得到提升。

2:技术壁垒高的新药或者独家品种的销售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为这些品种在招标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以及强大的定价能力(有些可以自主定价)。如果这些品种能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则更加能够给这些医药企业带来极其丰厚的利润空间。

3:赢得招标即赢得销售(赢得招标有销售、没赢得招标没销售)。2009年1月20日7号文《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公布:要全面推行以政府为主导、以省(区、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方式。同时高强同志讲话中明确: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都要通过药品集中采购来进行。

4:具备临床医疗专业背景和具有极强竞争力的销售队伍能大幅驱动药品的销售。在医改过程中,不管以后是否实行医药分家(或者收支两条线)、还是目前的药品流出模式,医生的处方或者建议对于患者取药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就医院终端来看,医院的医生或者来自基层医院的进修医生一般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要想同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医药代表就必须具备临床医疗专业背景和相当强的竞争力。他们能够创造的很高价值,一个好的销售队伍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

5:高素质、相对稳定的政府事务部门让医药企业在医改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卫生部门主导的医疗体制改革、药品招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导的国家医疗保障政策、 全民医保策略、 报销比例和临床限制、 国家目录、省级目录和给付城市目录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的药品定价办法、 药品价格模型、 国家发改委定价和省级物价部门定价、 处方药的价格和非处方药的定价、 单独定价、 差比价等;还有工商行政管理局、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疾病和预防控制中心等等对医药企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而这些部门都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政府事务人员去与他们沟通、办理。

二: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对药品销售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1.药品大幅降价使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严重缩小。 根据Frost&Sullivan咨询公司的分析,对于普药产品来说,如果想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首先,产品价格会比原先下降,业内认为降价幅度在20%-25%左右;但是不进入基本目录则销量会进一步萎缩。医改就是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减轻患者医药负担。我们可以预计,普药生产企业的将来应该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最终加快行业整合,市场更趋集中。

2.药品公开招标采购将决定医药企业的生死和存亡。药品的挂网采购是医药企业的首要营销内容;在医改过程中,药品不中标则在医院市场无从销售,产品中标质量直接影响销售规模。

3.药品是否进入医保目录也是决定其销售成败的关键所在。能否进入医保目录对药品销售来说肯定是一个机会或挑战,其报销比例和临床限制也是医生是否处方、患者是否接受该药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篇9

关键词:单一来源采购;特点与问题;组织;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202-02

一、单一来源采购的特点与问题

1.非充分竞争性。此特点易使采购方处于不利地位,加大了采购成本增加的可能;而且也容易滋生索贿受贿的不良现象。在不少人看来,实施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就不需要竞争,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政府采购本身就是一种体现公平竞争的采购活动,只不过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竞争性没有公开招标等方式强。所以,在采用“单一来源采购”中,无论执行哪一采购程序,都要与实施其他采购方式一样一视同仁,一样公正,否则,就是不公平,就容易变成掩耳盗铃式的单一来源采购。

2.采购来源单一性。由于某种特殊的采购环境,或出现了某种特殊的采购情形,例如,为保证原有采购项目一致性和服务配套的要求,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承包商和服务提供者添购,继续向原供应商、承包商和服务商提供未预料的额外产品、额外工程和额外服务,采购方不得不或只需与单一的能满足采购方要求的客户进行洽谈,签订采购合同。采购来源的单一性,自然决定了该采购方法的非竞争性。

3.适合紧急采购的时效性。一般而言,这种方法的采用大多是出于紧急采购的时效性或者只能从唯一的供应商或承包商取得货物、工程或服务的客观性。例如,发生了不可能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不可预见事件导致出现异常紧急情况,且出现该紧急事件的情势也非因于签约机构,公开和限制性的其他采购方式由于程序相对复杂、时间限制较多,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采购,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此情况下,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由于程序相对简单,往往可以满足紧急采购的要求,也常常被运用。

二、单一来源采购组织与管理的任务

高校单一来源采购的任务是其组织与管理的核心,是促进单一来源采购的经济有效性和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保障。高校单一来源采购必须按照中国的政策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讲究诚信与竞争,保证质量,维护学校利益,提高办事效率,为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提供服务。

1.规范单一来源采购的活动。高校采购实施政府采购以来,各项采购有了长足发展,推行的领域不断拓宽,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取得的成绩也逐渐提高。但是在一些单一来源采购活动中仍存在突出问题:如不认真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不追求质优价廉,不履行审批程序,不符合法律所规定情形。采购程序不规范,做法不统一,随意性强,漏洞较多,采购中不正当交易和腐败现象不止,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职责不清,监督部门对采购活动干预过多或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等等。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规范单一来源采购活动是解决采购过程问题的根本所在。

2.提高单一来源采购的效益。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采购人与供应商除应当遵循法律所规定的原则和保证采购项目质量外,还应当在双方商定合理价格的基础上进行采购。这就是说,还要按照物有所值原则与供应商进行协商,本着互利原则,合理定价,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要实行“双赢”,而不是让供应商“独赢”,由供应商单方定价,随供应商任意“宰杀”,果真如此,这样的单一来源采购也就毫无意义,所以,在采用“单一来源采购”中,我们一定要杜绝不追求质优价廉的现象,要改变以往与供应商一商谈就定价的格局,应事先通过充分市场调研按规范程序评算其价格,在此基础上再与供应商商谈价格,从而才能保证执行互利,合理定价原则,实现既买到有,又买到好的目的。

3.保证单一来源采购的时效性。在注意采购的经济性的同时,也要注意采购的时效性,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采购服务是单一来源采购在注重价格、质量外也不可偏废的,否则,周期太长,延误采购有可能会影响到紧急采购的需求,反过来影响着采购的经济性。时效性目标要求以最有利的价格等条件采购到质优价廉且供货及时的物资,规范采购是达成目标的有效手段,追求质优价廉、及时便捷。

4.廉洁采购,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及采购当事人和使用人的合法权益,是采购组织与管理的最终目的。促进采购中的廉洁,对发挥有效的采购制度有着重要意义:高校采购对腐败行为具有更多的诱惑和机会,这些不法行为直接地损坏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而廉洁采购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采购机构、采购当事人的信任程度,使采购当事人能积极参与,从而实现采购的规范性、经济性、有效性。

三、单一来源采购组织管理的内容与实务

1.完善采购的制度化、法规化建设,实行责任制

制度化、法规化建设是高校采购的重要基础,使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下存在及运行,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购管理办法。例如,我校在实施《华侨大学物资采购暂行办法》的前提下,经过充分调研、讨论,制定了《华侨大学仪器设备单一来源采购暂行办法》,使单一来源采购有章可循,规范采购行为。反之,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采购组织与管理的政策和制度,采购将无法达到目标,采购行为将难以规范与管理。单一来源采购制度建设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在学校统一布置下,依据国家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组织设备、财务、审计、监察、学院等有关部门,充分调研和讨论达成共识,以利各方面政策的协调。第二,应明确单一来源采购的目标与原则、运作程序与执行、规范与管理、监督与责任,把重点放在立项、论证、采购、合同签订与验收、付款方式、资料存档和售后服务上。第三,应具有强制性与限制性的特点,如实施单一来源采购的限制性;不同额度采购的限制性运作条件;采购监督的强制性要求等。高校采购属于政府采购的运作范畴,决定其强制性与限制性贯穿采购的全过程。

高校采购应建立各环节的责任制,建立各目标责任制,实行采购全过程的责任监督,并根据国家法规和学校政策,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有关人员在采购中、、行贿受贿的,应追究其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2.对单一来源采购进行全方位明确规范

对高校采购进行规范是主要管理形式。为保证采购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杜绝采购中的不正之风,主要从全过程实施程序规范。程序规范应包括立项―论证―采购计划―采购―合约―验收―登账入册―审计―付款―服务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则和约束力,当事人不能随意更改。单一来源采购的程序规范主要体现在论证环节,《华侨大学仪器设备单一来源采购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使用单位向物资采购中心报送采购计划表并提出单一来源采购要求,采购中心进行初审;经采购中心初审通过之后,使用单位组织召开单一来源采购专家论证会,对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必要性、最高限价进行论证;专家论证会通过后,使用单位须填写《单一来源设备采购审批表》;单一来源设备采购审批通过后,单台件5万元、批量1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送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设备科进行市场价格调查,设备科应提供调查报告,供单一来源采购谈判参考;单一来源设备采购谈判由采购中心组织采购,在评审专家库中抽取评委参加评标。

3.单一来源采购公开和监控体系的规范

第一,建立及完善采购公开制度。采购公开是对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部门、环节进行全面遏制的有效措施;是做到关口前移,搞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防止腐败的必要举措;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自觉性的有利举措。我校实践证明,采购是学校的重点和热点工作,推行采购公开,在采购流程上按照规章制度,自下而上实行较完整的采购程序和监督制约机制,杜绝了权力运作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及“暗箱操作”。

第二,建立规范、运作有效的采购全过程监控体系。建立规范、运作有效的采购全过程监控体系是高校采购防腐拒变的前提,是实现采购目标的要求和保证,并针对不同的采购方式、程序实施分层次的监控体系以保证采购的制度化、规范化。应建立的监控机制包括:财务监控机制;审计监控机制;纪检监察机制;质量监控机制;采购公开、民主监督机制。建立监控机制要注意坚持几方面要求:对采购当事人依法强制性实施监督,当事人必须主动、自觉地接受监督;各监控部门要依法实施监督,不能变相的行政干预,不能有违反程序的行为;各监控部门要注意各自的职权范围,正确行使本职权利,不能越俎代庖,不能由一个部门包办监控;各监控部门要注重时效性,采购有明显的时间效率,监控部门要尽可能的简化审批手续。从某种意义而言,高校采购过程是具有非常强制性的规范过程。我校在实践中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监控体系,分别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财务、审计、监察部门负责组织采购工作小组;由派人士组成采购监督小组,配合采购工作小组对采购工作的监督;任何人有权检举每桩采购中的违法行为,对采购行为和卖方公司的销售行为的合法性及采购的质量进行监督。

第三,完善网络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网络管理,有利于采购的信息公开、信息查询、信息管理,把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关信息通过网络,便于教职工获取相关信息,便于加强群众性的监督,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和采购公开工作。采购信息网可以通过挂靠华侨大学主页,利于全校网络建设、规划和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楼继伟.政府采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游栋明.高等学校实施政府采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学纵横,2004,(1):141-142.

[3]杨玉锵,等.浅谈高校政府采购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106-107.

篇10

一、政府统一定价

我国目前按通用名来计算共有药品12000种,其中约9300余种药品(约占77%)完全由企业自主定价。在当今社会,大多数药品的功能不为患者所熟悉,住院用药、特殊药品和非常用药品用药的主导权完全掌握在医生手中,难以通过竞争机制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加上天价药品大多出在非政府定价的药品中,药价贵主要贵在非政府定价药,因此,全部药品由政府管理是形成合理药价的客观要求。日本规定凡是适用于医疗保险的医疗用药品,都不能自由设定价格,而未纳入医疗保险目录药品数量很少,只有一些并非用于治病的医疗用药品政府不干涉其定价。加拿大所有处方药价格由政府制定,政府直接管理价格的药品占全部药品的70.7%。美国药品市场定价,看病最贵。政府对药价的有效管理应当是全国统一定价,以减少药商“攻关”的机会,物价不同的地区可以对所有药品实行本地区同一比例的一定浮动。同时,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各种医疗服务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也不应推行市场调节价。在目前的体制下,作为几乎没有被赋予定价权的市、县级政府,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药品价格实施政府管理,并对所有进入本地区的药品进行再招标,可能成为一个有益的创举。

二、专家匿名定价

政府定价不一定必然合理。一家跨国药企的人士很直白地告诉记者,在药品价格方面企业有主动权。由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制订的药品零售指导价,也主要以省一级报上来的数据为基础,因此把“省”这一层面打通非常关键。按现行制度设计,在药品定价程序中,应建立药品价格评审和论证专家库,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进行评审,而中国各行业专家库、专家组运行的经验告诉我们,参评专家名单完全可能为被评对象所探知,给专家送红包也并非个别现象。按现行制度设计,专家评审和专家论证只是提出建议,最终决策的是主管部门,这使药商攻关活动可以绕开专家而更方便。谁都知道,“集体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可能控。完善价格决策程序,要确保专家名单不为厂家和经销商所知;最终决策,要由来自于工业管理、药品技术、经济、价格、不从事医疗工作的医药等方面的专家,实行匿名分散投票表决;这种表决应当是最终决策,不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最终拍板。

三、科学核算定价

现行政府定价以社会平均成本为基础,《医药价格工作守则》曾规定,药品定价必须经过进驻企业进行成本调查的过程,还要经过专家对成本的评审和论证。2010年《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要进行成本调查。成本和价格普查时要求药品生产经营单位自行报送药品成本、产销数量、交易价格等资料,普查信息无法充分反映情况的、分歧意见大的、有举报的等情况要进行成本和价格专项调查。但恰如药商所说,“药品的生产成本都是高度商业机密,我们报给物价部门的也不一定是准确数字,他们也不可能一家家核查。”有估计,我国生产的大部分西药,总体上其生产成本不到零售价的5%,其中原因之一是“指导价”本身就是天价。目前搞成本调查只能为受贿提供机会。

鉴于此,对统一定价的一般药品要抛弃以成本为基础的价格核算方法,而以竞争性招标、效用分析等途径形成价格;只对必须单独定价的药品,主要是专利、专有技术、奖项、独特药方、保密、治疗罕见和特殊病种且无替代品的唯一药品等单一厂家生产的药品,以及医院自制制剂,进行一定的成本核算,但不要轻易对“质量标准高、有技术创新”的药品单独定价,对专利等单一厂家生产的药品也要进行疗效分析,没有十分独到之处的也要列入统一招标。成本核算的关键是制造成本核算。制造成本不能依赖企业上报和实地调查,而是可以通过对该药品制造所需原料等流动资产的市场价格、设备的市场价格,加上一定比例的劳务和厂房等费用,背对背核算,然后再加上一定比例的期间费用、税收和必要收益等。

四、效用导向定价

防止药品政府定价失灵,必须实行效用分析。市场竞争机制下普通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给在长期中受商品的成本制约,需求在长期中由商品的效用决定。不可替代的垄断性商品,价格由购买力决定,与成本无关。提供同种使用价值的商品,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价值及价格,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长期中和该商品所提供的使用价值或效用相一致。社会需要的是效用,你提供的效用和别的商品一样,你说你的产品成本高所以应当卖高价,有人会买你的商品吗?现实中的商品价格表面上是由卖者决定的,实际上是由买者决定的,而消费者绝不会根据商品的成本付出价格,而是根据商品为自己提供了多大的效用付出价格。

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可以运用试错机制。基本办法是对提供基本相同使用价值的药品放到一起招标竞争,承受不了竞争价格的,应该提高效率或者退出市场。如果某种确有必要继续生产的药品无人愿意生产,可以逐步提高其价格,直到有厂商愿意提供该药品。对经过背对背评价确有更高疗效的药品可加价一定的百分比。

当今世界尤其是我国药品种类繁多且情况复杂,一个头孢克肟的配伍禁忌和准配伍禁忌可达近30种,同种药品还有大量不同规格,患者和医生都不便把握,且为药物滥用、药价虚高提供大量可乘之机。要通过效用导向定价,重新审视药品的使用价值,大量淘汰药物种类,并严格控制新药上市。

五、竞争招标定价

2009年初,卫生部等6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要求公开招标。然而药价虚高的问题似乎并未因此而解决,有反映甚至更高。如改规格、改剂型、更换酸根或成酯,改造结构、改包装等,经改头换面,药品价格就能涨很多,有的甚至翻番、涨10—20倍。医院也是乱加价。出厂价仅有100多元的抗癌药物,到了医院可以卖到4万元!医药商业贿赂贯穿了从药品获得批号进行生产、定价、进入医保目录、招投标、集中采购、处方开具等各个环节。有些招标由企业报价,基本报多少是多少。网上竞价的竞争性也非常不充分,在某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库(2010年版)》中,头孢克肟有202个品种,看其招标结果,实际并非竞争性招标,只是集中批发采购而已,实际上是一厂一议的合同谈判形式。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提出“集中议标”,并强调要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令人费解。对化学药品,评价其质量标准、企业规模、生产工艺、科技水平有何作用?哪个专家能区别出202种企业情况、能辨别202个不同厂家产品的不同疗效来?其实只要质量达标就行了。

竞争性招标需实行全国统一竞价,价低者得。这是降低药价的关键。如对头孢克肟只需分为50mg和0.1g两大品种,或者仅以毫克为单位,被赋予资质的厂家分别报价,招标机构根据所需采购的数量,按照报价从低到高的顺序划定中标对象,中标价按投标人所报最高价或按中标人各自所报价格来确定就行了。此外,目前药品集中采购只限于县级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等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一定合适。最后,药品招标最好全国统一进行。

六、消费竞争抑价

众所周知,哪家药厂生产的药品价格贵、给医生提成高,医生就用哪家药厂的。2011年11月有报道称医生回扣最高达50%,一般达20—25%,如果算上在回扣驱使下所开不该用药的金额,那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非必要诊断检查的背后也同样埋伏着设备商、耗材商给的好处。

在电子时代,建立方便快捷全面的明码标价设施非常容易。在医院药房或收费处、诊室以及住院处设置电脑终端,通过网络系统查找各种药品的说明书、价格,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指南,是再容易不过的了。把药房变成超市,也是一个好的信息公开方式,如果医疗机构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群众对医院放心,医院的药物销售额一定增加。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是公布每个医院费用水平及诊疗信息,如就诊量、手术与就诊量之比、单病种手术比例、门诊平均费用,住院平均费用、单病种平均费用、住院平均天数等指标。充分的明码标价,加上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医生用药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尤其是住院用药),患者就可以在同类药品中进行选择,定价虚高的药物将丧失市场,推动大多数药品的价格向合理的方向回归。由此,药品的回扣空间将大大缩小,“医药分开”也将没有必要。

参考文献:

①李芃.高价药链条:药品定价制度留利益空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10—23

②韩一波. 药品集中采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药业,2011(2)

③董伟,白雪.委员:心脏支架暴利超过贩毒[N]. 中国青年报,20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