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理论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理论研究

篇1

一、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不是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忘掉。

篇2

关键词:学校教育 体育 层次

长期以来,如何在学校教育目标中摆正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技术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迫切需要从时代的高度对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的相互关系作一个教育哲学层次的深入研究。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制订学校体育方针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确定课程改革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此,如何理解与处理好体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着社会、学校对体育工作的具体态度,而且还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改革。本文运用哲学的方法论,谈谈应该如何理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与关系问题。

一、教育的构成

这里的教育构成通常是指教育目标中所包含的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现代,随着社会生活和人生需求复杂化及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领域日趋拓宽,过去的那种过分倾斜一育或二育的现象早已不合时宜了,现代的教育即使涵盖德、智、体、美、劳仍然不意味着把应实施的教育包容在内。此外还有各育交叉衍生的,如心理卫生、青春期咨询与指导,以及作为各育共同基础的劳动教育等。因此,当前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标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新思维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脱离生理发展谈心理发展,这是理论研究中的一种科学抽象;而在现实教育中,必须把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忽视甚至损害生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反之,不注重心理素质而孤立发展体质、体力和身体技能的体育也同样是片面的。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对体育的传统理解和解释必须扩展。现代学校体育的内涵是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体育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德、智、美三育,而且从体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来看,应该是营养、保健、身体技能、技巧和身心健康发育这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身体活动对大脑和心理发展的影响,这是当代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研究前沿的重大课题。揭示了身心发展的内在统一与不可分割性,并提出一系列通过身体活动来开发智力的新途径。这些阐述发展体育与智育的新见解和新成果应该成为体育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的研究课题。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当前学校体育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体育是培养个体意志极为有效的手段,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内在的统一;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胜利者的良好心态,而且能锻炼对竞争失败后果的承受力;体育能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和在客观规范的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品质。这一切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是现代人和未来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质。

从以上对体育与智、德、美育内在联系的剖析中不难看出,体育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之基础和重要途径。用这样的观念和眼光来反思当前的学校体育模式,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有助于我们树立未来的体育价值观,并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认识理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新观念

从对体育与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到,他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又分属不同层次,体育还担负着前三育所没有的特殊使命。因此,在制订当前与未来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目标分类时,必须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体育观,认清体育在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按照未来社会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终身体育的原则调整当前体育的目标模式,并将其与各科教育目标及课内外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教育。未来的学校体育的功能除了它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外,还应在保障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和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还有,学校体育应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校内外建立一套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生活,为全面改善和提高我国新一代的国民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桑新民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篇3

[关键词]应试 素质 教育 感悟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这个时代,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解放思想,超越自我,勇于创造,做敢于直面教育改革的勇士――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改变落后成旧的教育模式,摒弃不合时宜的教育价值趋向。积极尝试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不袖手旁观,不无动于衷;放下包袱,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超越。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才会真正实现。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却抓得扎扎实实。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热衷于高学历、高文凭,唯分数论。教师的精神压力大,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教师为考试而教,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行、道德情感、学习策略的耐心细致教育;学生为考试而学,整天埋头于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个人素质等发展。就英语教学来说,当前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的重要性――人文性、工具性愈加凸现。在学生的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上网、听歌,看双语新闻,随处可见的外国人。可是,现在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迷恋网吧,不能自拔;心理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失败。有些学生对事不知负责,对人不知感恩,对物不知爱惜,对已不知克制。“救救孩子”有人这样呐喊,实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本人在贯彻素质教育,尝试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改变: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一名热爱教育、以教为荣、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我该怎么办?笔者决定从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开始。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重新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书籍,用心研读各种专业刊物,从这些教育理论研究中获取了大量信息;通过参加校本培训、外出学习培训及在其他教改教研员的指导帮助下,提高了理论素养,转变了教育观念。尤其对“教育”的内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一教育即学会关心,教育的“教,上行下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育使人向善、求真、粹美,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全人”,就是对教育最好的诠释之一。“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进入适应的领域,使其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加德纳)。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等等。尤其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了明确的认识。素质,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也指事物本来的性质。素质教育指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语及劳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简言之,为了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以单纯培养学生应对考试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现在指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课程设置合理,适量的课业负担;学生乐学和善学,敢于创新,身心健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应试教育面向精英,淘汰选拔;片面发展智力,轻视德育、体育及非考试课目;学生厌学,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动手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差;评价单一,单纯的考试成绩。

二、学生观念的转变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学生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袁振国)。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才是称职的教师。赏识学生,鼓励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及需求,这样学生才会乐学善学,自主学习,勇于创新,身心健康,才会全面发展。

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实践。在过去的教学中,本人逐渐转变旧的制约学生发展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标,倡导新理念、新方法。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化为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基于学情怎样,学生最需要什么,设计清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考虑周全,上课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反应上。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化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预案设计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需求及学习兴趣出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人性化教学目标启发式教学’,遵循“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史记》)的教学原则,即讲出道理,但不要牵着学生走;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要提供现成的答案;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

三、教师观的转变

“师以德为高,德高,则可为人范。师以能为基,无能,则误人子弟。师以风为力,风正,则悬帆竟发。师以魂为上,有魂,则自成人师。”(秦兴)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师德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自己德才兼备,敬业奉献,对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对事业敢于创新,与时俱进。以前评价一个教师,主要看他的教案难、重点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是否清晰,上课时看他的讲解是否到位,知识是否系统化,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单纯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忽视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重智力培养,轻非智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培养。学生被动接受,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反思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慢”,主要原因是教师满堂灌,忽略了学生判断、比较、分析、综合、质疑、探究等学习过程,课堂知识难以当堂理解和巩固。学生须在课后化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消化、理解本应在课堂上掌握的内容。

新课标确立了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不再仅仅具有传递、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引领学生求知的组织者、示范者、促进者的角色,也兼有学生成长中的朋友和父母的角色。在教育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对学生的成长负责。

探索教改一年来,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教育行为的变化,师生关系更和谐了,课堂效率更高了,本人将再接再厉,贯彻素质教育,践行新课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篇4

论文摘要:早在两千多年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显现出有别于孔子教育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不论从教育宗旨、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还是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对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变革,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启示意义,值得深入学习、研究和借鉴。

    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墨子取得了孔子难以企及的成就。在教育宗旨上他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以人性“后天习染说”为其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依据,提出培养“兼相爱”的“兼士”;在培养目标上主张“智术百工”,认为劳动技能本身无贵贱,主张人尽其才,合理分工,以争取获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在价值取向上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主张“述而且作”,培养弟子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态度上,墨子提倡强力说教,且身体力行,“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必须“以力从事”,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做到“不扣必鸣”。在教学方法上,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要因宜因时而教,正如在回答禽子时说:“多言何益,为其言之时也。”在教学原则上,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成为中外提出了量力性原则的第一人。

    总体而言,墨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关注职业道德养成,施行职业技能培养,倡导知行合一,重视理论与多践结合,注重寓爱于教等等,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树立“为义兼士”的教育宗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能吃苦、会合作、善于沟通并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以便适应新的环境。

    1.加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为义的兼士”,“兼士”就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长期以来,由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功利主义取向,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操作,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使得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高职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一种人的教育。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技术教育”的偏见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懂得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磨炼自己的意志,用爱的理念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

    2.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爱无等差”称为“兼爱”,只有“兼爱”才是真正的“爱人”。从根本上讲,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情。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情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兼爱”既要“普遍”,又要“平等”,就是要实施“博爱教育”。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应搀杂任何功利的思想成分在其中,能够诚心待人,以一种平和、宽广的胸怀去对待每个受教育者。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社会责任感。“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根据笔者的从教经历和教育调查,现在的高职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中间物质享受的互相攀比之风盛行;盲目追求新奇,导致学生的个性难于展现;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又使他们内心世界敏感脆弱,很少对他人有宽容的一面,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有必要吸纳墨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对高职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合作能力,强化沟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此来加强他们的个人心理“防线”和生活意志。

    二、确立“智术百工”的教育目标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社会,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要。要把培养综合职业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技术专业人才作为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说书”是指阐明书本中的理论与原理,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经济、政治、伦理、法制等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专业知识结构既要有专业的针对性,又要有就业弹性带来的适应性。要求学生应当随着岗位内涵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工作活力,并具有本专业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2.掌握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从事”是指学习科技、农业、工业、商业、兵器等方面的知识,以用之于生产实践。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现场指挥、协调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

    3.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兼士”必是“辩乎言谈”,即“能谈辩者谈辩”。教师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选择一定的背景和场景,设计具体的沟通问题,使学生掌握和应用谈话辩论的理论技巧与方法。另外,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自觉地进行自我训练,促使沟通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确定“述而且作”的价值取向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人才是取胜的关键,而创新型人才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振兴,甚至会被淘汰,这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挑战。

    1.重视实践性教学。“言而有信”,“士虽有学问,而行为本焉。”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把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服务理念不断引人教学实践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和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不断学会改进技术和工艺,把知识转化用于生产力。

    2.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必量斤力所能至,而从事焉”。高职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动作技能,还要开发学生的心智技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并开发人的潜能,从而使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3.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察类”,还要“明故”,要把形式逻辑、归纳和演绎相结合,把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归纳并联使用,讲求以理服人,追求思辨技巧,言行有据。

    四、饱含“不扣必鸣”的教学热情

    教师是学校教育力量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1.提高教育积极性。教育即“为义”,要求教学活动应该有高度的积极性。教师如果缺乏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即使有再多知识也没有教育的成效;学生如果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育的功效也必然寡少。教师应以教人为己任,在教学与管理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2.及时进行心理调节。“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教师由于名利观的驱使,对自身期望值过高,再加之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易于造成心理压力。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魅力,及时调整心态,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有足够的心理容受力来尊重和宽容学生的所作所为。

    3.善于以身作则。“以身戴(通‘载’)行”,要求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用亲身的榜样来教育学生。教师要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只有真心实意献身教育事业,才能够严于律己,把自己磨练成为称职的教师。同时,以身作则会树立威信,学生会乐意听课,接受教导,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五、运用“察类名故”的教学方法

    通过启发诱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师生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彼此尊重、信任、依赖的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增进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1.鼓励质疑问难。“类”是指事物的类别、分类,“故”就是要求学生学习时能够探明事物的原因真谛,要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创造发问的机会,安排好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自信心。“志不强者智不达。”自信心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学习效果和质量高低。教师要以真诚坦率的态度手口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不轻易给学生以伤害性或压抑性的批评,并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调动学习积极性。“今击之则鸣,弗击不鸣,隐知豫力,恬漠待问而后对。”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对学习内容敏感性的不同,教师的教学就不应始终运用一种方法,采用一种形式。研究证明,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适合每一种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分析班级成员的智能差异及构成,以确定采用何种方式来消解这一差异带来的学习效果的不同。

    1.发展个性特长。“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认为,人的材性不同,就给予不同的教育,就会展现不同的才能,大家通力合作,天下就会无事而不可为了。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加以扬长避短,使个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篇5

我监教育改造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首要标准”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厅局有关精神。围绕“首要标准”的工作要求,以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罪犯纲要》为重点,牢固树立新时期教育改造时空观,突出一条思想教育主线(法律知识、思想道德主题教育),抓好两个亮点(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罪犯纲要》工作出亮点;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工作出亮点),夯实三项教育基础工作(“三课”教育;个别教育;出入监教育),实现四个方面创新(监区文化建设有创新;社会帮教工作有创新;服刑指导工作有创新;教育改造考核工作有创新),构造制度完善、运行规范,适应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改造工作体系,圆满的完成省局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为监狱的持续安全稳定奠定基础。大力推进教育改造工作创新发展,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努力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开创我监教育改造工作的新局面。

一、主要工作目标:

(1)思想教育:入学率为100%考试合格率达到98%。90%以上为守法守规服刑人员;95%以上为法律常识教育合格、道德常识教育合格;

(2)文化教育:所有50岁以下的文盲罪犯都必须参加扫盲教育。文盲2年内脱盲,年度刑满释放人员,脱盲比例应达到脱盲人数的95%,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达到应入学人数的90%以上,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数比例力争达到在押罪犯的15%,单科考试及格率力争达到40%;

(3)技术教育:罪犯岗前培训要达到70%以上,刑释人员职业技能教育获证率达到应参加培训人数的90%以上;

(4)入监教育:入监教育不少2个月,入监教育合格率要达到98%。新投犯心理测试面达100%,罪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面达100%,接受心理咨询及矫治面达到60%;

(5)个别教育:民警参与个别教育率达到100%,罪犯每月接受个别教育率达到100%,顽危犯年转化率达到70%以上,防非监控要达到100%;

(6)监狱与社区矫正、帮教安置部门签订“无缝对接”联动协议书、联合帮教协议达100%;

(7)进一步提升32211工程建设水平,统一规范监内文化设施;广泛建立兴趣小组,罪犯兴趣小组参与率达100%;

(8)全监罪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面达100%,罪犯接受心理咨询及矫治面达到60%。服刑人员指导中心每月要完成20名以上罪犯的心理咨询;

(9)出监教育覆盖面达到98%。年度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出监评估的罪犯达100%。

(10)成年罪犯的教育改造时间每年不少于500课时,积极推行每周5天劳动教育、一天课堂学习教育、一天休息的“5+1+1”模式。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围绕“首要标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罪犯纲要》。

按照省局的指示精神,认真组织广大民警认真学习“首要标准”,使广大民警充分认识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重要意义,明确教育改造罪犯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内容和要求。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要根据省局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罪犯纲要)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着力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的四个转变:教育改造工作格局由教育部门单一向齐抓共管、齐施其责的“大教育”转变;由传统的“三课教育”向管理、学习、劳动、生活等综合施教转变;教育改造的模式由封闭向开放式社会化教育转变;教育改造手段由依赖传统经验向依赖科研和运用现代科技方向转变。对教育改造工作要提出更高的标准、更严格要求,制定更科学、更严格的考核办法。

(二)突出抓好“法律知识、思想道德”主题教育

首先要规范三课教育基础工作,落实教育内容、时间、教材,聘请专职教员授课,建立罪犯学籍管理制度,创新教育内容,加强三课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教育要根据罪犯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结合时事政治开展法制、认罪悔罪,道德情操、赎罪感恩等各项专题教育,同时引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一步提高罪犯的道德素质。要大力加强法律知识教育,使罪犯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增强认罪悔罪意识,切实树立遵纪守法观念。要对罪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使罪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耻、美与丑的界限,成信改造,为重新做人打下基础。强化罪犯主题思想教育,积极开展感恩祖国、感恩亲人、感恩社会三个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各单位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因势利导,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结合监狱实际,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育。

(四)、加强个别教育,完善个案分析制度,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个别教育是教育改造罪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进攻性改造措施,是监狱人民警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落实《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纲要》,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必须加强个别教育工作,监狱要根据每一名罪犯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要严格落实“四知道”、“十必谈”的规定,每月对每一名罪犯至少进行2次以上个别谈话教育,并根据不同罪犯的思想状况和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措施。在做好“一般罪犯”个别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个案分析制度,对重点犯和顽危犯要综合其成长史、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犯罪的主观意识和现实改造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制定教育计划,提出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转化方案和具体的教育措施,并落实警察专管专教,完善规范重点犯和顽危犯档案,实行跟踪管理。全面构建罪犯个别教育工作体系,

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造罪犯的针对性。

(五)积极推广和探索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工作

今年,我监将在基层监区、分监区全面开展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工作。在全监推广实施。要按照《监狱改造罪犯纲要》对罪犯“认罪悔罪,遵守规范,认真学习,积极劳动”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改造质量评估工作,分阶段对罪犯进行评估。并据此制定和调整改造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转化工作。到年底,评估工作基本要走入正轨,取得实效。同时,要积极发挥理论阵地作用,征集质量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体会文章,为提高改造质量和评估质量提供智力支持,使我监改造质量评估工作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六)认真抓好出入监教育

入监教育的重点是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和认罪悔罪教育,使罪犯了解服刑人员的行为规范,引导罪犯认罪悔罪,明确改造目标,适应服刑生活。要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入监罪犯的基本情况、认罪态度和思想动态,对其危险程度、恶性程度、改造难度进行评估,提出关押和改造建议。

今年我监修订了《监狱出监教育规定》,完善出监教育措施,出监教育要按照“相对集中时间、相对集中人员、相对集中教育内容”的办法落实出监教育的基本内容,重点是进行形势政策前途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可邀请社会相关部门向罪犯介绍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就业形势,加快罪犯由“监狱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步伐。出监前,要对罪犯进行重新犯罪可能性评估,评估率达100%,要将罪犯的服刑情况和评估意见寄送罪犯原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要积极作好帮教安置的衔接工作,实现监狱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无缝对接,共同降低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率。

(七)普遍开展罪犯心理健康教育

要加强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普及对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完善罪犯心理测试工作,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增强测试的准确性。要加强罪犯心理咨询和矫治工作,把加强心理矫治和精神疾病治疗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多种咨询方式,在罪犯中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矫治,引导罪犯树立关于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懂得心理健康的表现与判断标准,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关系,对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或主动要求辅导和咨询,增强心理承受和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服刑指导中心要利用现有网络,合理安排咨询时间,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治工作,特别对有自杀倾向的罪犯,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把防非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八)进一步拓展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化路径

今年我监制订了《武昌监狱联合帮教实施办法》,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使我监帮教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扩大社会帮教志愿者队伍。运用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帮教体系。营造社会化的改造环境,实现改造力量、改造手段、改造内容的社会化,社会帮教工作要做到“四争取”:一是争取领导支持。依靠我们本地党委、政府,动员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重视和参与帮教工作和刑释安置办教工作;二是争取罪犯亲属支持;三是争取社会力量支持。重视与我们本地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沟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视察监狱,请求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开展技术帮教和就业帮助;争取地方教育部门把监狱办学列入发展规划。

(九)不断加强和创新监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监区文化建设对罪犯的熏陶作用

进一步加强监区文化建设。要为罪犯营造良好的改造氛围,要美化环境,整洁监区,要突出监区文化的改造功能,系统安排监区文化体育活动,使罪犯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促进罪犯积极改造。围绕以先进的文化为导向,以弘扬改造正气为主旋律,积极构建富有监狱特点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监区文化环境;通过开展创建监区文化品牌、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组织读书活动、歌咏比赛等活动,用高雅文化熏陶罪犯,缓解罪犯的改造压力,调节罪犯心理,要强化罪犯兴趣小组的作用,全面推动兴趣小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罪犯的特长,让罪犯人人有兴趣,活动有人参加,从而起到充实罪犯闲余时间、维护监管秩序安定、活跃狱内氛围、矫正罪犯恶习、提高改造质量的效果。要加强监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定期举行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组织罪犯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丰富罪犯文化生活,陶冶罪犯情操,使罪犯在文明、人道,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矫治恶习,有利于重返社会的氛围种得到改造。

(十)进一步健全教育改造工作责任制

要不断完善教育改造工作激励机制。要积极探索运用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调动罪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罪犯参与教育活动情况及接受教育的成绩与罪犯的处遇、行政、法律奖励挂钩,充分调动罪犯接受教育改造积极性。要继续开展个别教育能手、标兵的评比活动,激励民警开展教育改造的积极性,要将个别教育能手评选结果和工作业绩与公务员考核挂钩,与晋升职务挂钩,充分调动民警开展教育改造工作的积极性。

篇6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发展 生活化 缺失 回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和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在新的时代下,大学生面临种种选择的困惑与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简单化和形式化,脱离生活实际,教育效果日渐式微。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不断进步所要求的全面型人才,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回归。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它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不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加强同生活的联系,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日常生活情景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和必要性基于以下原因。

1.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最初源于生活的需要。在生产力及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中,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生产劳动教育、生活方式教育以及原始宗教教育。这种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同大自然作斗争,获取人类必需的生存资料和得以延续的发展资料,保证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进行。维持生活的需要,尤其是最起码的生存的需要,是原始社会思想和道德教育得以产生的历史根源。随着阶级的形成,统治阶级为了强化符合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使思想道德教育为本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因而突出了阶级意识和政治观念的教育,使其逐渐演化成了今天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没有人的生活也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人的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源泉。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特别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是说,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能由意识自身来解释,只能由生活的变化发展来说明。现实生活的进程,决定意识的进程,现实生活样态的转换,决定意识形态的转换。生活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而,物质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内容源泉。

2.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相互价值关系上,生活更具有本然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个人的目的,社会是绝对至上,个人是不受重视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属人的”趋势凸显,人的主体地位高扬,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把人的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衡量尺度,把人的各种智力和精神资源作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人的智慧、道德、精神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组织形式,是人的生存空间,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完美社会的构建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人本身,为了满足和提高人的生活创造条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定位于生活,实际上是避免脱离现实,回归现实生活。

3.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生活中完成。从生活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活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总是内含在生活的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空间,最终归于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转变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就是实现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素质与社会要求之间矛盾的转化,要达到目的,在矛盾转化过程中,不只受到教育者的教育要求和教育影响,还有来自生活的其他诸多要素的影响。受教育者不仅受自身的现实生活影响,而且他也是自身生活的主体,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有其能动性,他们总是立足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生活需要以及对生活的感观来选择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

同时,个体的思想品德发展也是主体在与周围环境,即与他人交往的生活实践中主动建构起来的。离开了真实的生活情境,离开了生活体验,离开了与人的交往,就不可能有思想品德的产生,更不可能有思想品德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最终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不转化为生活,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不转化为生活,个体的思想品德就没有一以贯之的特性,就是容易消失和变化。所以,最终要通过生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的主要表征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急剧变迁,人们思想上出现一系列困惑,渴盼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适时的指引与解惑。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无视生活的变迁,脱离生活实际。有些人仍然热衷于各种理想主义的说教,满足于种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忽略了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意义,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三个最主要的表现。

1.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

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是指用理想主义的目光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也能够达到超理想的境界,从而出现与生活现实的脱离,变成不切实际的空想。表现为它在现实生活之上预设了一个至善至纯的完美无瑕的世界,认为培养完美的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它只问价值,不问事实;只作应然的思索,不作实然的判断;只憧憬未来,不反思过去和现在,一味停留在自己主观愿望设定的圈子里,并以此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没能观照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理想主义和乌托邦式的实践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中剥离出来,视之为可以单独存在的,可以在真实的生活过程之外专门进行的活动,否认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富含生命体验和情感特质的生活实践过程,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自然科学教育一样的知识授受或认知开发的过程。认为只要掌握了政治思想道德知识和发展了认知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有了相应的“德行”。知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人们的思想品德在于对思想道德知识的掌握,没有必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3.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主要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强调社会工具价值,忽视受教育者的本体价值。在我国相当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过多地强调人对社会需要的服从,而个体的实际生活需要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人在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片面追求的是社会意志至上,而把受教育者当作单纯的客体看待,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和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施行的是强制灌输,单向度的教育。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受教育者是否“听话”、“服从”为最高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探寻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必须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在大学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知、体认和思考。针对目前生活化缺失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开放式的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教育走出象牙塔,要求从时间和空间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重视生活事件的德育价值。大学是文化的聚集地,也往往是各种信息的扩散地,大学必须具有包容、理解与争鸣的品质,具有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和思想自由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对生活价值的维护和追求,不应割裂学生与整个生活世界的联系,而要强化大学生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充分利用和依托校园生活环境和整个社区环境,把原本单独时空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广阔的、开放式的时空环境中。整合家庭、社区和学校的教育优势组成统一的教育体系。大学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方式,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场所的建设,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

2.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两课”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的主要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两课”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目前,“两课”存在着教学形式僵化、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未能联系实际的倾向。为此,改革和优化“两课”教学体系,突出“两课”的针对性,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生活。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在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关注社会实际生活的能力。

3.重视大学生交往和实践

的基本原理,始终是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的。教育应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思想道德不可能到学生的头脑中直接作业,它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与交往这些外在形式在学生心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耕耘的一种特殊活动。是科学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为我们共同的幸福生活所使用的方法。只有通过交往和实践,通过社会角色的承担,个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会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情感意志体验,从而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和志愿者活动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4.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高校给予式德育模式在部分教育者头脑中占居统治地位。这种德育模式的特征是:以理论和知识体系为中心;视知识为绝对真理;单向性教学模式;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已知的答案;决策权在教师手中。这种教育模式在国内外都有坚固的思想基础。如康德曾断言,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中国也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古训。虽然这种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对知识的摄取颇多,但易导致所传授思想的僵化和绝对化。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灌输,忽视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塑造。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由此,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完善,其教育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良好行为养成来源于人的自觉自由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应是从灌输开始,到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内化为个体信念,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施教的过程,更是学生自我认识、体验、活动、发展和整体人格形成的过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既造就主体性健康人格的需要,也塑造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教育的转向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积极可行的,有利于大学生主体人格的提升,更好地开发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2.

[3]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115-117

[4]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1):43-47.

[5]沈雪妹,谢钢,刘小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性回归―教育生活化.生活理性化[J].江苏高教,2003,(4):54-56.

[6]钟平艳,周丽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6):64-65.

篇7

XX县实验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已有百余年历史。曾数易其名,1986年命名为实验小学。学校于2004年9月迁入新校址。新校址占地87.6亩,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89余万元。学校拥有48只普通教室,30只辅助教室,实验楼、行政楼、体艺馆、图书馆、报告厅、运动场、餐厅等一应俱全;学校还配有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音响系统、通讯系统和多功能教室、语言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普教仪器等均按I类标准配备,简易多媒体进教室。目前学校的环境、校舍、设施堪称省内一流。

学校设计规模48班,现有学生1664人,31个教学班。教职工84人(其中3人内退),平均年龄37岁,学历全部合格,高学历占86%,中级以上职称49人,其中市名师名校长2人,县名师2人,市骨干教师1名,县骨干教师5名,省教坛新秀1名,市坛新秀3名,县教坛新秀17名。

几年来,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奉行“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长期致力于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认真落实“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各项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象山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亦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平安校园”、“市校本培训先进集体”等。

二、学校工作回顾

(一)科学管理,营造拼搏氛围

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学校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本着“教学为核心,学生参与为中心,教师提高为重心,学校发展为准星”的工作思路,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施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力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方法民主,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在德育上,建立了以“合格、良好、优秀”三级班集体达标为载体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开展“五自争章”和“一日常规监督制”活动,构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目标明确、内容有序、教育为先、养成为主、讲究实效”的德育体系。在学科教学上,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策略,构建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确立了研究与实践操作框架和运行方式,课内在“提前、渗透、拓宽、自学、分层、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程式;课外大力开展学科课外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师资培训上,围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一主题,坚持走校本培训之路,坚持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思路,创建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上课、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采用“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循环方法,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平时严格按“三级、一评、一考核”制度来保障师训工作的展开,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人事管理上,坚持“民主竞争、德才兼备、人尽其才”原则,采用工会主席直选、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教学岗位聘任,教师职务评聘分离等多种措施,把学校的民主管理推向前进。

(二)德育为先,培育一代新人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我们根据德育自身的特点及新时期学生心理特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德育创新”,使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劳动、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艰苦奋斗等教育时时闪烁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是拓宽行为规范教育的新路子,把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行为养成、行为规范”教育上。学校制订了《象山县实验小学学生常规手册》一部,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作为落实规范的有力措施,使“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认知方面,要求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认识自己;在情感方面,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达到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目的;在行动方面,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习惯。为此,学校在班集体建设上开展了小学生自主发展班集体三级达标活动——即“合格班集体”、“良好班集体”、“优秀班集体”三级评定活动。其基本操作程序为“定标——达标——验标——认定”。这样,大大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校的行为规范达标班为100%,优良班集体为80%。

其次是以活动为载体,实践公民道德教育。我校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力求把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内容,进一步深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容。使公民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做到五结合:即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开展争做“社区小主人”活动;与科技活动教育相结合,评比“科技新星”;与学校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跟父母学一手”活动;与开展学习型家庭评比相结合,让每个同学成为文明小使者;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每逢寒暑假,政教处、少先队均安排以“实践公民道德”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此项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2002年6月,我校顾晓岚同学获省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同年12月顾晓岚事迹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生实践公民道德10个最感人故事奖。同年,王谱绚、邵贤俊、顾晓岚同学获市青少年英才奖。

第三是构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单靠学校一个点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德育教育主线。并建立了校、班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为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为了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与派出所、当地驻军等单位签订协议书,建立了警民共建文明校园关系。同时还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各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它们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教育场所。并聘请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天天向上。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由于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少先队组织自1981年开始连续被评为省“红花少年”先进集体,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集体、省少先队活动先进集体、省“创造杯”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省雏鹰红旗大队。

(三)育人为本,造就学高之师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来抓。

师德是“灵魂”。我们以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为依据,制订“师德公约”,在教师中开展自尊、自爱、自强竞赛活动,把对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和从教的动力。1997年,学校还编制了《学校行政规章举要》,详载各级岗位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并选载现行国家的政策和教育法规,倡导“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严谨、勤奋、团结、文明”的校风,“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把“师德”的含义从爱生扩展到树立主人翁态度,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始终把教师的发展同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看得同等重要。十分强调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学习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学习现代的信息教育技术等,逐步实施《实验小学教师学科训练方案》。在校本培训中,坚持从学校和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行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坚持以教师的自学、探究、合作研讨辅之以他人指导帮助为主要形式;坚持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教育实践进行。通过“教学基础达标活动”和“教师特长专项训练”,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说课——写教案——上课——交流——写论文”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公开课评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写字、简笔画、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专项培训,促使教师深入钻研业务,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实施“名师兴校”工程和“名师带徒”策略。学校出台了《实小星级教师评选方案》和《教师量化考核方案》,以培植名师为契机,抓点促面,加强了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实现了师资整体素质的再优化。“名师兴校”工程的另一重点,是实施“名师带徒”策略。学校积极实行“骨干带徒”制度,把师徒的业绩和荣辱紧捆在一起,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几年来,教师的论文在县级以上发表、交流或编入文集的共计120余篇(其中全国一等奖3篇)。本学年县、市级课题共结题6项,其中林彩球、励赛斐、舒静、欧绪成四人合作的《小学阅读开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课题获宁波市首届基础教研系统成果三等奖;吴伶俐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小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获县一等奖,市三等奖;舒静的《开放性习作评价初探》、许照春的《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两篇论文分别获市一等奖和三等奖;励赛斐的《下水文——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特殊作业》一文获宁波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并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第9期上。鉴于学校师训工作成绩显着,于2000年和2002年学校两次被市教育局评为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四)科研兴校,追求优质教育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是学校工作的主题。为此,在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努力增加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做到教研内容课题化、教研手段科研化、教学管理科学化,把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纳入教育科研体系。学校制订了《科研工作条例》、《课题研究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规划领导小组,建立了校教科室,具体管理各级立项课题及指导全校教师教育科研实验和理论研究。

在“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的具体要求下,我们按教师的能力与特长,合理地把教师按课题组合。目前全校共有立项课题31项,参与教师66人,占专任教师的84%。其中校级23项,县级5项,市级2项,省级1项,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网络。并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一个“学习——实践——交流——小结”的研究程式,使教科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对各级课题的申报、立项严格控制,每年召开选题会议,确保科研的正确方向;定期检查《教育科研实施记录》,举行各级课题阶段性汇报会,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坚持“科研围绕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科研为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充分发展服务”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理念。为了推进科技工作,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的研究(省立项课题);为了激励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们开展了《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潜心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成功评价的研究》的研究(市立项课题)。让科研成为深化教研工作的指路明灯,使教研成为科研工作的广阔天地。至今我们已初步形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尝试探究——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知识——检测——评议——延伸”的“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于1986年定为省级电教重点学校,1996年市电教馆定国“宁波市电教实验学校”,1997年后,学校先后被定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各类学校科技活动及其师资培训实验学校”、“九五”教育科学《东南沿海地区小学道德启蒙教育及小学生品德心理研究》课题成员学校。几年来,学校《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成果荣获省普教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索》、《城镇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探索》等11项科研成果均获市级以上奖励。学校因此多次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1993—1994年和1995—1996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五)发展个性,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发展,促进个性社会化,从而全面提高素质。我们深深懂得,要使学校跻身于先进行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科技教育结硕果。科技教育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源远流长。1978年,为了响应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从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号召,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坚持一年一次“爱科学活动月”,在爱科学活动月内,要求每个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读一本科技书籍,讲一个科学道理,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坚持一年一度的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成果及科技小制作作品展览,至今已举办“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作品展览27届,获得各级各类小发明奖的作品计有209件,其中县级83件,市级96件,省级25件,国家级5件。1987年学校被评为省、全国科技活动先进单位,2002年6月,学校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为了继承和推广这一优秀的办学成果,学校适时地提出了科技教育的新目标:夯实“三小”基础,拓展科技教育内容,创造科技教育新特色。学校以《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成立了创造发明、环境科学、科幻画、三模等多个兴趣小组,既抓普及又抓精品,广泛开展科技活动,使本年度的科技教育在小发明、创新方案、科学论文等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年来,举行了“人类未来科学技术活动周”,科技之夏、科技之冬评比。在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的《赤潮对象山港海域影响及预防》获三等奖,同时又获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希望奖”,学校也因此获海尔洗衣机一台;在省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两件作品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有3件作品被作为精品选送市参赛,占全县中小学作品总数的六分之一;在县首届中小学“三模”竞赛中,我校获团体第五名,有7名同学获单项一、二、三等奖;全校共有3篇科普论文、生活妙点子、小发明设想发表,3篇环保论文在县里获奖;科技论文《关于南大河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获宁波市小学生“珍惜、爱护水资源”二等奖,并推荐参加全国比赛。

艺术教育展个性。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从1986年起,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推进和强化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开设了文艺班,成立了“红领巾艺术团”和器乐、书画、手工等十多个艺术兴趣小组。于1992年,学校还结合音乐教学改革,要求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全校一千余名学生迅速掀起了学习乐器的热潮。为了诱发学生的兴趣,学校还邀请了号称“世界笛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陆春龄教授为学生作了精彩的表演,举行了笛子大奖赛,组织“革命歌曲学唱月”活动。1993年在省“班班有歌声”录音比赛中获二等奖。我们还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琴、棋、书、画、舞训练班,形成班级艺术教育特色,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受到美的熏陶。为了创设一个能使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校还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期间,举行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编织、剪纸等作品展览,举行“小学课本剧”会演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童年的幸福,在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学校书法小组每年均有多幅作品参加县、市、省、全国展出,共有67人次获奖,其中全国级28人次。1993年茅毅博、屠威均获全国小百花杯少年儿童书法一等奖,王东升于2001年获全国小学书法大赛金奖。学校美术小组创作的作品有40幅曾分别在县、市、省、全国得到展出。《石浦无核桔大丰收》、《反腐蚀》等五幅作品被编入《宁波地区少儿画册》,有的还在《浙江日报》上刊出,《黄鱼大丰收》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还被选留在全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长期陈列。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陶冶了本校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培育了一批艺术新苗,也推动了我县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体育活动显特长。我校是省、市田径传统学校。在2000年宁波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中,我校学生分别在田径、举重、射击等项目上共获得6.5枚金牌,为象山代表队出了一份力。2003年在嘉兴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省传统学校田径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并被大会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2003、2004年参加市传统学校田径比赛,分别获得第六名、第八名。体育运动的成绩,是教练员用汗水换来的,他们业余训练时做到“三心”即恒心、爱心和奉献的心,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发现苗子,及时做好学生与家长的工作向上一级体校输送,并做到送一个成功一个。目前我校计有14名队员在八一少年乒乓球队、上海体院少年乒乓球队、省体育运动学校、市少体校受训,既为上级输送人才,又为学校获取各项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积极做好正常性体育工作的同时,还利用重大的体育活动期间,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家长、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比如在2001年7月13日,距奥运会选定年主办城市还有100天时,全校1800余名师生在80米的长卷上举行绘画、签名活动,由县邮政局免费寄往北京奥申会,期盼北京申奥成功。又如在200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在步行街最热闹的地方举行“巨鹰杯”乒乓球擂台赛,让社会上乒乓球爱好者跟学校乒乓球小选手进行球艺上的切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选手的球艺,同时还能激发起乒乓球选手锻炼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学生的乒乓球运动水平。

由于体育工作成绩显着,学校曾多次被评为市、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度获宁波市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学校田径队被评为先进团队。2003—2004年度被评为宁波市传统项目先进学校。最近还被推荐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三、指标达标情况

(一)学校管理

1、学校始终以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育人民满意的孩子”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规和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此项达标。

2、学校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试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班子成员大都为县内顶尖骨干教师,他们各怀所长,都有独立组织指导工作的能力,平时工作开展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条理清楚、管理规范。此项达标。

3、校长是宁波市首批名校长、教学管理专业大专毕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参加过省、市中小学高级研修班学习,长期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平时能任教一门课,联系一个教研组,承担一项课题,且有多项课题成果在省、市、县获一、二、三等奖。此项达标。

4、校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以科技教育和传统教育为载体的师生人文素养尤为突出。此项达标。

5、“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也是学校师德教育的核心课题。全校教师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意识,明确爱生是师德的灵魂。近年来没有发生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此项达标。

6、学校建立了符合教师素质发展的评价机制,每年对教师进行“德、勤、能、绩”的量化考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内星级教师的评选。学科教学质量只是考核和评选的一个方面。此项达标。

7、学校建立对学生全面素质考评制度和特长生考核办法,注重过程的测评,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相结合和不同形式的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绝不采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此项达标。

8、学校把安全教育作为行为习惯的训练的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健全安全防范、检查制度。近三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学校也无安全隐患。此项达标。

9、学校收费规范,严格按宁波市“一费制”规定收费,无乱收费现象。

(二)教师队伍

10、全校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81位教师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9人,占教师总数的85.2%,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有41人,占教师总数的50.6%。教师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较合理(男女结构欠合理)。此项达标。

11、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学校配有音乐教师4人、体育教师4人、美术教师4人、外语教师4人、计算机教师1人,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此项达标。

12、学校教师奉行“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坚持“先教人成人,后教人成才”的教育观和“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学生观。绝大部分教师一般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此项达标。

13、全体教师能胜任本职工作,大多数教师能上县级以上公开课,各年级各学科都有在本地影响较大的骨干教师,其中市名校长1人、市名师1人、县名师2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1人。此项达标。

14、学校教师科研意识强烈,大部分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目前学校有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县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20项,有66人参与课题研究,占专任教师的84%。此项达标。

15、学校把建设一支集学习、实践、探究为一体的教师团队作为校本培训的目标,建立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课堂教学、教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制订了近斯和中长期师训计划,开展了“二级一体”的校本培训。此项达标。

16、县财政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及县级以上的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性补贴、津贴和奖金等。此项达标。

(三)办学条件

17、学校设计规模48个教学班,在校生2160人(现有31班,在校生1643人)。学校占地面积50954平方米,生均23.59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0平方米,生均9.89平方米;绿化约24000平方米,生均11.11平方米。学校的办学规模、用地面积、校舍面积、建设标准、环境配套及体育活动设施等已通过省标准化学校一级标准验收。此项达标。

18、教学仪器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音、体、美教学器材设施、卫生器械设备达到省规定一类标准;劳动和劳技课教学器材没有到位,劳动基地和劳动实习场所尚未建立,图书生均还不到15册;学校食堂、饮用水源及厕所等符合卫生部、教育部有关卫生标准或要求。此项基本达标。

19、学校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达到县规定标准,日常公用经费的来源除收取杂费外,其余由财政预算安排。此项达标。

(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及教育质量

20、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相继开展了“三级班集体达标”的研究和“以班集体三级达标为载体、德育一体化”的研究,力求以学生个体行为达标为基础,全员参与为保证,把德育落实于各科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此项达标。

21、学校是县新课改的试点学校,其间学校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在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校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上提出:“提前、渗透、拓展”的改革思路,方法上提出“分层、自学、创新”的改革举措,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基本程式和“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延伸的一系列方法,且效果显着。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此项达标。

22、学校教研活动按“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方法循环往复、正常有序地进行;校教科室定期汇编《教海探航》校刊,刊出教师的教学、科研文章。此项达标。

23、学校有中、长期的教学科研实施方案,也有每学期的实施计划,且有较完善的科研档案;学校订有报刊61种,工具参考书135种之多,并配有教师电子阅览室,教育教学和科研信息资料较齐备。此项达标。

24、学校本着“整体综合优化与单项专题研究并进”的精神,坚持校本研究,多项课题在省、市、县获奖。科技教育是我校的传统特色项目,曾被宁波市誉为市基础教育的“五朵金花”之一,从78年至今学校共举办了27届科技作品展,展出作品25000余件,其中7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等竞赛中获奖,《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成果荣获省普教科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推动了我县科技教育的蓬勃开展。此项达标。

25、根据省、市、县有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文件精神,学校制订了《实验小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意见》,保证了学生每天6小时的在校时间和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课业负担合理、适当,教育质量高,学生品行好,真正收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此项达标。

26、学校随机编班,没有重点班、快慢班和实验班之分。此项达标。

27、十几年来,学校无流生。此项达标。

28、学校重视推行使用普通话,并将普通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语言,专任教师普通话该达标的全部达标。学校是宁波市“写字教学实验学校”,有良好的写字规范教学基础和氛围。此项达标。

29、学校积极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建立了家委会,创办了家长学校、法制学校和警民共建组织,并以“县烈士馆”为德育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着,多项社会调查报告在省市获奖。此项达标。

30、学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聘任校外辅导员、邀请专家讲座、施行师生结对帮扶等办法对少数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进行转化工作。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高,无违法犯罪现象。此项达标。

31、学校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采用党员结对、学杂费减免、慈善捐助、个别辅导等办法和措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此项达标。

32、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学校的传统特色,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建立特长生评选制度,平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设施和场地,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假日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信誉得到社会、家长和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此项达标。

(五)示范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