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0 17:2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ti提出的,主要是对多指标系统方案给出一种层次化、结构化的决策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定性与定量两种决策分析方法,在决策分析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一个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通过对复杂系统的分解,将其转化为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通过比较和计算,从而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该权重可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目标准则层次较多以及非基本结构的复杂决策问题,此时如何能够将该问题简化主要取决于如何从少量的定量信息入手,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及其内在关系,将思维的过程数字化,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用数字说话,达到准确计量的目的。
层次分析法中各层次的结构反映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该结构是关键所在。通常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处理的关键在于如何较为准确的将这些比重进行量化。很多时候,对某个因素有影响的因子比较多,如若直接给出各个因子的比重,难免出现偏差,主要原因有:问题考虑不全面、首尾数据顾此失彼、所有数据可能不符合整体性为1的隐含条件等。
比如我们有这样的生活常识:假如有若干个大小不一的西瓜,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感觉给出每个西瓜所占总体重量的大致比重,但是由于不知道每个西瓜具体的重量,每个人给出的数据都不尽相同,而且由于只是估计值,可能所有的比值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也容易出现比值和不等于1的情形。因此,当影响某因素的因子较多时,通常将众多专家研判的均值作为各因子的比重,但这些比重只是初始值,通常要在初始值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转化、换算,才能最终得出各准则层的相对权重。
各准则层相对权重求解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构造判断矩阵——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从而构造得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2.构造判断转化矩阵——由上一步中的判断矩阵中数据计算各比较元素所在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常由判断矩阵到判断转化矩阵的转化方式不唯一,不同的转化构造方式往往对应不同的适用和使用效果;3.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排序权重,并进行排序。以上三个步骤中,第二步是关键,最终可以得到各方案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
在用层次分析法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相对权重明显集中,权重差距较大的现象。因此,需要对层次分析法相对权重进行改进计算,努力提升层次分析法实际应用效果。本文主要介绍确定相对权数的一种新算法—方程法,并且通过实例检验其使用效果。1层次分析法中相对权重的算法新思路
1.1建立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在对每一层次中的所有因素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的基础上而建立的矩阵,即:
R=r111…1R1n
1
rn11…1rnn,其中r11。,r22,…,rnn=0.5,rij表示第i个元素相对于第j个元素的重要程度关系,采用0.05-0.95标度给予数量表示,且rij+rji=1。江苏理工学院学报第20卷第6期孙丹丹:确定统计权数的新方法——方程法
rij的取值不应由个别人来确定,应由众多专家共同研判,最终取其均值。专家研判的取值是第i个元素相对于第j个元素的重要程度确定:特别重要(0.85-0.95)、重要(0.75-0.85)、相对重要(0.65-0.75)、稍重要(0.55-0.65)、重要程度相当(0.5)。
1.2判断转化矩阵
判断转化矩阵:A=a111…1a1n
1
an11…1ann,其中a11,a22,…,ann=1。
判断转化矩阵,需要将rij转化为aij。
判断转化矩阵中aij和aji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aij*aji=1;②aij-aji=rij-rji(其中i为i和j两个元素中较重要者,否则条件②改为aij-aji=rij-rji)。
将以上两个条件进行变换,即aij-11aij=rij-rji或aji-11aji=rji-rij,求解可以得aij或aji(取正数解)。
1.3准则层的相对权重的计算
①计算判断矩阵中各行元素乘积:Mi=∏N1j=1aij=ai1·ai2…ain(i=1,2,....n)。
②计算Mi的n-1次方根:Wli=n-11Mi。
判断转化矩阵中涉及元素是n个,反映元素间的关系应是n-1个关系。事实上,由于判断转化矩阵中a11,a12,…,ann=1,因此对角线上的元素对计算判断转化矩阵中各行元素之乘积是没有影响的。基于以上考虑,应该计算Mi的n-1次方根。
③对Wli进行正则化处理:Wi=Wli/∑n1i=1Wli,其中Wli为判断矩阵中各行元素乘积的n-1次方根。正则化处理后,∑n1i=1Wi=1。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新方法中准则层的相对权重计算过程与传统层次分析法相比,区别主要在于第二步,即判断转化矩阵的计算。在判断转化矩阵中,aij保留了最初判断矩阵中rij之间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将最初判断矩阵的对角线相应因素和为1转化为了判断转化矩阵中的对角线相应因素积为1,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对权重明显集中,权重差距较大的现象。下面将通过实例,来验证该方法在处理权重差距较大问题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2层次分析法中相对权重的改进算法实际应用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记这7个指标分别为1、2、3、4、5、6、7。
2.1判断矩阵:11121314151617110.510.2510.8010.5510.7010.8010.75210.7510.510.9010.8010.8510.9510.90310.2010.1010.510.3510.3510.8010.40410.4510.2010.6510.510.5510.8510.60510.3010.1510.6510.4510.510.7510.60610.2010.0510.2010.1510.2510.510.25710.2510.1010.6010.4010.4010.7510.52.2判断转化矩阵
由上述矩阵结合算法新思路中判断转化矩阵的求法,不妨以a12与a21为例。
由r12=0.25,r21=0.75可知:a21·a12=1,
a21-a12=r21-r12,即a21·a12=1,
a21-a12=0.5。
解方程组可得:a12=0.780 8;a21=1.280 2。
同理,可求得所有a1ij,i,j=1,2,…,7。
汇总整理后可得如下判断转化矩阵:1112131415161711110.780 811.34411.051 211.219 811.34411.280 8211.280 81111.47711.34411.409 511.546 611.477310.74410.6771110.861 210.861 211.34410.905410.951 310.74411.161 21111.051 211.409 511.105510.819 810.709 511.161 210.951 31111.280 811.105610.74410.646 610.74410.709 510.780 81110.780 8710.780 810.67711.10510.90510.90511.280 8112.3准则层的相对权重的计算
由上述矩阵结合算法新思路中准则层的相对权重的计算方法可得:Mi分别为:2.316 294,8.186 244,0.454 378,1.345 582,0.909 344,0.154 815,0.612 73。Mi的n-1次方根分别为:1.150 268,1.419 648,0.876 805,1.050 715,0.984 286,0.732 772,0.921 605。
从而可以求得每个Mi相对权重,汇总整理如下:
%11121314151617统计局公布权重116120112115114110113新算法权重116.12119.89112.29114.72113.79110.27112.91传统层次分析法权重123.36146.5913.1518.95111.8611.5414.55本例中,由最后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若使用传统层次分析法,则最终计算出的权重值差距较大且仅集中于个别因素;而使用新方法所计算出来的相对权重明显更接近于统计局所公布的数值,且由此方法计算出的权重值也有更为合理的解释。3结语
本文在传统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确定统计学权数的新方法—方程法。不仅给出了新方法的推导过程,并且通过实例计算,证实了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篇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和国际交往的扩大,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发展,经济学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近几年,教育界的同仁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经济学教学理念即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这就对经济学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专家学者结合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效结合以及如何进行多媒体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
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学科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适应改革开放对人才知识与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形成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求更好的体现经济学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点。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经济类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点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三大统计阶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
1、统计学基本知识的讲授。主要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形成与发展过程、统计学的几大代表理论、统计学的基本任务和职能等,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的讲授。主要是对统计调查方法、调查手段、数据整理技术、如何进行分组作业等内容进行讲解,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统计过程的前两个步骤,即统计调查与
3、统计分析方法的讲授。重点讲授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抽样调查、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目的是培养和加强学生解决社会经济具体问题的能力。
上述三大块内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统计学基本知识是学习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分析方法则是统计学的最核心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1、提高教材质量,增加教学材料的信息量
大力提高“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或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教材的使用比重,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双语教学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同时提本文由收集整理高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专业培养人才需要的系列配套教材,最终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新体系。当然,除了现有的固定教材外,教学中还需要采用辅助材料,即课堂补充材料。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充实教学内容;增加学科的趣味性。这些材料来源可以摘自近期期刊、重要会议纪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相关学科的教材、网络媒体等。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统计学是关于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传输和开发利用的方法论科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承担着为其它各门专业课提供相关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重要任务,通过统计学的学习,着重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验数据分析、统计调查等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阅读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即把课外自学与课堂讲授、课外调查与实验分析、课内实践与课外科研三种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讲授与自学——夯实基础;调查与分析——突破重难点;课内实践与论文科研——培养能力,做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统计学的教学应以互动形式为主,逐渐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分析数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把该课程内容构造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突出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利用实验课时,调整实验难易度,加大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结合案例教学,比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深入浅出的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1块黑板、1支粉笔、1本教材、1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拓宽培养途径,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发
开展学术讲座、科技活动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
这一切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达到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加上教师的潜心钻研,我校统计学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科学,也逐步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达到了复合型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4、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吸收国内外《统计学》课件优点的基础上,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套质量较高的课件。在课件中以excel作为计算工具,实现powerpoint文档与excel文档的超级链接。同时,我们积极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获得了许多统计处理软件及教学课件,有利于我们不断改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觉得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可接近,易于接受。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也提供了许许多多的统计资源。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手段学习统计学,我们除了提供一些统计网站给学生参考之外,还将部分多媒体教室与校园网连接,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调用网络数据,如一些统计信息、统计案例、国外的统计课件等等,使信息量大大增加,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今后,网络教学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
篇3
【关键词】应用数理统计;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应用数理统计是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进行演绎和归纳的科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但是学生在学习掌握这门课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概念难以理解,思维难以展开,问题难以入手,方法难以掌握,习题难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种方法。
1引经据典,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应用数理统计作为数学的一门有特色的分支学科,所以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该门课都有畏惧心理,因此在每学期的第一次课,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应用数理统计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然后还可以介绍应用数理统计的一些热门运用。
概率论起源于博弈问题。15~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塔塔利亚和卡尔丹的著作中曾讨论过"如果两人赌博提前结束,该如何分配赌金"等概率问题。而数理统计的发展史相对简单一些,在19世纪20、30年代,费希尔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统计方法,开辟了一系列统计学的分支领域,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试验设计、多元正态总体的统计分析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这些知识背景的补充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了角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向他们灌输了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的时候不再孤立地看待这些知识点。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只重视教的过程,忽视了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因此,在应用数理统计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授课程内容思想方法和应用背景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布置一些灵活的题目,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小问题。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结合应用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案例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师生间交流,加强启发教学
应用数理统计的传统教学是学生忙于应付大量公式的记忆和复杂的计算,没有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考,同时这种教法也不可能让人有所创新。要想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师生间的交流是必须的。教学不是你教我学,更不是你讲我听,而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结果,师生双方都给对方提供信息。教师的输出对学生来说是信息的输入,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归纳、记忆等活动,接受、处理储存信息;学生的反馈作为信息输出对教师和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信息输入。教学活动就是为促进这种交流,让这种交流更有意义。
在课堂交流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了解问题的直观和背景,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此外,还有课前交流、课间交流和课后交流。通过交流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密切了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带来积极的教学效果。
4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应用数理统计这门课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仅仅会做几道题,而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是千变万化的,不是用一两个公式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学生的创新。所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实践表明,通过一题多解的锻炼,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多样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讲题时,可以鼓励学生试着用多种思路去分析题,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配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具体的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应用数理统计的学习变得容易起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数理统计方法;配伍优化;配伍规律;配伍禁忌
[收稿日期] 2013-12-26
传统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方剂,而方剂的本质是各组分间的配伍。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中医药基础理论,为达到防治疾病目的,而将两味或两味以上具有一定协同或拮抗作用的中药配合应用的药物间联系或内在规律。方剂配伍规律内涵的揭示是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必备要素,可为我国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如复方配伍前后、不同配伍方法下药物化学成分[1-4]、药理作用[5-7]的变化规律和机制;采用血清药理学实验,揭示中药复方在体内发挥疗效的活性物质[8-10];复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11-13];中药复方谱效关系研究[14-15]等。而运用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等方法作为定量化分析与推断数据资料、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手段,从数学关系的角度对复方配伍规律进行阐述,既有助于科学认识复方配伍的实质,也有助于中药新药复方科学化组方,在揭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内涵的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数理统计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处理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其中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挖掘、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实验设计包括:全方研究、撤药研究、直接实验设计、单味研究、药对研究、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析因设计法、正交与均匀联合设计法等。利用现代数理统计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和内涵,一方面可以促进处方配伍配比的优化筛选,充分提高中药材的药物疗效,另一方面还将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使中药方剂更易于被国际医药界所接受。本文就数理统计方法在中药复方配伍研究中的应用,从方药配伍剂量优化、中药配伍作用规律、中药配伍禁忌规律等方面进行综述。
1 方药剂量配伍优化研究
方剂疗效是复方药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综合结果。其中,影响方剂疗效的两大因素是复方的药味组成与药量配比。复方剂量配比优化不仅可以对处方药物进行优化筛选,提高药物疗效,同时也是中药新药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需求,许多学者利用不同的数理统计方法对中药剂量配伍优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1.1 实验设计方法
1.1.1 正交设计法 正交试验设计是为寻求最优化水平组合的一种高效的多因素实验。其特点表现在不仅消除了各效应间的相关性,使得药物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指标的影响大小和变化规律更易于估计,即正交性;而且可以通过部分试验的结果反映全面实验的情况,便于数据结果的分析,即代表性。基于这两方面的特点,正交设计试验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组分优化筛选等方面。赵学军等[16]采用正交设计法对温肾咳喘片各组分的最佳剂量配伍进行了研究,得出其提取物的最佳配比为厚朴-蛇床子-甘草提取物4∶3∶3,并且按此比例制成的制剂有明显的药理作用,说明该组方剂量合理。张万龙等[17]采用正交试验对泽泻汤加味方进行最佳组分配伍研究,结果得出了泽泻汤加味方最佳降压效果的最优药用剂量为泽泻 21 g,炒白术 9 g,泽兰、石菖蒲各15 g。姚干等[18]采用正交设计法配合多药效指标综合评价,筛选出具有保肝和免疫调节作用的二至丸有效部位群组方,其最佳剂量比为女贞子总皂苷-女贞子多糖-墨旱莲黄酮 58∶367∶18(质量单位以mg计)。汪珊珊等[19]基于正交试验对由麻黄、杏仁和甘草三味药组成的三拗汤进行了最优配比的研究,结果最佳配比为麻黄6 g,杏仁9 g,甘草3 g,其主次关系为麻黄>杏仁>甘草,表明优选配比三拗汤对哮喘模型各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作用。此外,许多学者[20-26]还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复方药物剂量配伍进行实验研究与数据处理,从而优化药味和药量的最佳配比,以一个新的角度为剂量配伍优选从饮片配伍研究过渡到组分配伍研究提供了数据依据和方法参考。然而,相比于复方剂量配比优化的特殊要求,目前的正交设计试验还未能实现多目标优化,并同时具备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以及完善的试验设计方法,仅限于研究药味组成较为简单的处方,这对复方优化的效果及其优势的发挥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2 均匀设计法 相比于为了实现整齐可比性而导致每个因素的各水平必须重复,从而使得试验点相应增多的正交设计法而言,同样作为一种筛选研究手段的均匀设计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仅考虑实验点的均匀分散性,因而不会受因素数、因素水平的限制,实验次数可明显减少,而不导致试验所反映的信息量减少,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研究。均匀设计法近年来被学者广泛应用于复方剂量配伍优化实验研究。兴等[27]采用均匀设计法对降尿酸方主效应中药的最佳配伍进行研究探讨,实验结果显示黄柏、秦皮及桑寄生三味中药组合是降尿酸的最佳配伍组合,而且实验明确了其最佳的剂量配伍分别为50,260,50 mg・kg-1。唐亚军等[28]通过均匀设计法对防治脂肪肝的复方中药“祛湿化瘀方”有效组分或单体(绿原酸、栀子苷、姜黄素、虎杖苷、白术多糖)进行筛选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均匀设计筛选获得的组分方(栀子苷、绿原酸)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肝脏脂肪沉积及肝损伤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贺燕等[29]采用均匀设计法探讨三七及山楂组合物中有效部位的最佳剂量配伍,实验结果得出山楂叶总黄酮与三七叶总皂苷的最佳组合比例为20∶15,并且在此条件下药效作用明显,说明运用均匀设计与药理学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是可行的。曾晓会等[30]采用均匀设计法寻找姜黄素与胡椒碱的最佳配比,结果显示在姜黄素为13 mg・kg-1和胡椒碱为5.81 mg・kg-1时可使姜黄素和胡椒碱有最大的降三酰甘油效应。高鹏等[31]应用均匀设计处理方法对丹心痛各味药所占比例进行筛选,从而确定川芎、香附、冰片、丹皮酚4种成分在复方中的最佳配比为5∶1.7∶1.4∶4.4(原提取物的质量比),剂量为138 mg・kg-1(折生药2.78 g・kg-1),证明均匀设计作为有效优化复方最佳剂量方法的可行性。基于均匀设计法可以更全面更充分地优化复方中剂量配伍的关系,许多学者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32-37],这为我国现代中医药优化剂量配伍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筛选手段与技术支持。虽然均匀设计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早期试验设计的诸多弊端,明显减少了试验次数,提高了实验效率,但其仅考虑了均匀分散性,并没有以正交性与代表性为基础,因此可能造成试验结果不稳定及导致分析误差增大。
1.2 优化方法
响应面方法作为优化的常用工具[38],是研究实验结果与实验因素关系的方法,包括实验、建模、数据分析和最优化过程。目前响应面设计多与正交设计、均匀设计、星点设计、Doehlert设计、Box-Behnken 实验设计等联合应用在方药剂量配伍优化方面的实验研究中。谢臻等[39]应用Doehlert设计-渴求函数-响应曲面优化法,研究枳实、厚朴和芒硝的剂量配伍变化对大黄蒽醌类成分在大承气汤中溶出的影响,结果显示方中各味药剂量配比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1∶4∶2.31∶2时,蒽醌类成分有较好的溶出率。这是Doehlert数学模型运用到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初步探讨,为数学模型在中药复方配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黄美艳等[40]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不同制法与配比的药对当归-川芎的抗氧化活性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先水提后醇提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最好。邱玲玲等[41]以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预测双黄连注射液组合成分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其最优配比为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黄芩苷107∶279∶7.99∶92。黄美艳等[42]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不同浓度当归-川芎药对配伍养血补血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归与川芎的比例从4∶1到2∶1,从小剂量到大剂量,均表现为相加作用。而其他比例则表现出小剂量相加,大剂量协同的作用。陈海燕等[43]采用响应面法对丹参葛根的最佳组合比例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显示丹参葛根的最佳组合比例为6∶4。王睿等[44]采用实验设计(ED)-非线性建模(NM)-多目标优化(MO)的三联法,简称ED-NM-MO三联法,对经基线等比增减设计的丹参、三七不同配比的药效学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和多目标优化,从而实现方剂剂量配比的非线性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对药效指标的不同要求设定不同的权重,获得各自药物相应的最优比例。这种适合复方特点的优化方法可用于多饮片多组分多成分复方药物的剂量配比优化。
此外,鉴于星点设计-响应面优化法有着操作简单、试验精度高、实验次数少等优点,其在工艺优化提取[45-48]以及制剂、食品、生化等[49-56]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药学领域有着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1.3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是对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数据挖掘[57]、回归分析[58]等。数据处理方法可以从大量的、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特定的有意义的数据。基于此功能,许多学者都将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方药剂量配伍优化试验研究中。蔡文选等[59]应用化学计量学分辨方法-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对桂枝-茯苓配伍后挥发油成分中的共有成分、差异成分及各成分溶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少数组分配伍后溶出率显著增加,但大部分溶出率明显下降,甚至个别组分消失。这表明药对配伍后会改变其剂量。李伟霞等[60]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法对当归-川芎药对中主要效应物质含量与其整合效应值进行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归-川芎药对1.5∶1水提物的整体补血效应最好,1∶1醇提物的总活血化瘀效应最好,1.5∶1醇提物的总调经止血效应最好。蒋海强等[61]以钩藤总碱和莱菔子总碱有效组分的降血压效应为研究对象,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钩藤总碱和莱菔子总碱的最佳配比,结果显示钩藤总碱25 μg・g-1和莱菔子总碱30 μg・g-1时得到最佳配比。表明采用正交设计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方法,能够消除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可用于中药的组分配伍及优化设计。施旭光等[62]采用非线性回归法分析不同剂量配伍所导致的乌头汤化学成分变化的内涵。显示不同剂量配伍的乌头汤各药味间主要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各因素间存在交互效应,不同的优化目标有不同的最优化配伍组合。商洪才等[63]应用多目标模糊优化法对丹参、三七不同剂量配比组合治疗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犬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观察到丹参、三七在最优配比10∶1和10∶3时可明显改善模型犬的病变,同时,丹参、三七适宜的配比效果在整体调节功能上优于2种药的单独应用(10∶0,0∶10)。
虽然目前应用数学方法对方药剂量配伍优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试验研究方法中还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的优势对中药复方药味组成与药量配比优化给予中肯的评价,同时数理统计方法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未能很好的揭示方剂配伍内涵。因此,无论从试验方法上或是对数学方法本身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2 中药配伍作用规律研究
中药方剂并不是几种或几十种药物的简单堆砌,而是依据药物各有所长的功用,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并发挥整体增效减毒调节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方剂经过配伍必然使得复方成分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与数学特征相适应的中药复方配伍药理作用和化学变化之间的相关规律,许多学者在研究复方配伍作用规律的实验中引入了数理统计方法。
2.1 药理作用变化规律研究
药理实验是检验药物配伍药效的途径之一,其中中药药理包括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4个水平。应用药理学的方法结合数学模型去探讨中药配伍的变化规律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余林中等[64]通过运用正交设计法对葛根芩连汤各配伍与解热药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讨其配伍规律。结果显示对于解热指标最佳的配伍是葛根黄芩。任均国等[65]构建以中药为节点,中药配伍关系为边的网络理论,将网络效能与不同配伍方剂的药效进行直线相关分析,采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研究加味生脉散中两两药物配伍规律,结果优化出药效最强、药味数最佳的方剂为4味方最高的是人参+麦冬+丹参+延胡索,三味方最高的是人参+丹参+延胡索。马秉亮等[66]应用正交设计法对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抗炎方面,大黄是方中的第一要药,黄芩次之,且两者有协同作用,而黄连没有明显作用和影响。万海同等[67]通过由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组成的麻黄汤对16种诱导的SD大鼠,出汗,缓解痉挛的豚鼠气管平滑肌,减轻疼痛与ICR小鼠动物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中草药的路径图的绘制,用阿摩司(Amos)软件和4个中药和治疗效果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关系。根据测量的标准通径系数结果确定了麻黄汤中的君药为麻黄,臣药为桂枝,佐药为杏仁,使药为甘草。说明结构方程模型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用于定量分析中药复方方剂组成原理。
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基点,将数理统计方法理论与技术结合药理学实验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综合评价,探讨复方中药味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的相关性规律,有助于对方剂配伍规律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
2.2 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中药数学模型的研究对象除了中药药理,还包括中药化学。方剂中各药味具有多部位、多组分、多成分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的化学混合体,中药的配伍使化学成分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全面揭示复方中药化学在全方、有效部位、有效组分和有效成分4个层次上的配伍规律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学者利用数学方法对此难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李姝臻等[68]采用均匀设计法对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桂枝、大枣、生姜与白芍不同剂量配比中白芍总苷含量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复方配伍使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下降24.5%,生姜对其影响最大,占10.2% 。徐培平等[69]采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的方法,以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配伍组分为研究实例,分析了复方药物配伍规律和组方中各组分的相对关系。结果表明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虽然都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但两方的药味配伍比例不同,小承气汤中大黄和厚朴效应最大,而厚朴大黄汤以厚朴为君,大黄、枳实为臣使。陶静等[70]应用数据挖掘算法的频繁模式增长(FP-Growth)方法分析四物汤类方和药对、药组内部的组成关系,探讨四物汤的配伍规律。结果显示获得大于0.15置信度的四物汤配伍常用药有甘草、人参、肉桂和茯苓。王伟光等[71]采用正交设计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麻杏甘石汤不同配伍煎液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配伍对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麻黄碱、伪麻黄碱及苦杏仁苷的含量于全方去甘草组中含量显著降低,甘草次酸的含量于全方去杏仁组中也显著下降,其余各组含量变化不显著。周文俊等[72]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对麻丸仁的2种剂型进行化学成分变化比较研究,结果发现2种剂型之间有差别的化学成分,最重要的主要来自枳实。还有部分学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中药药对和方剂合煎液与分煎液中化学成分的差别,结果发现配伍合煎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较大,应该是导致中药减毒增效原因[73-75]。
中药复方虽然疗效确切但组分成分相当复杂,借助于数学方法对方药配伍规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试验研究不仅为复杂的配伍系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持,同时也对方药配伍规律内涵的揭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中药配伍禁忌研究
中药理论中的“十八反十九畏”是目前中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之一。虽然历代医药学家多遵信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但亦有医药学家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倘若运用得当,可产生较强的功效。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十八反药对配伍进行了较多实验研究,尤其是结合了现代数理统计方法,观察逐渐深入,对十八反配伍规律的认识也趋于客观、准确。卢丹丹等[76]用定量药理学方法评价甘遂与甘草不同比例组合对肠运动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小鼠肠推进率和肠质量为指标,观察合并液和合煎液对肠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并液可促进肠推进率,存在协同作用,两药合用大大增加肠推进功能。该研究为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由此可看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阐释中药十八反药物毒效与配比及剂量的关系。刘春芳等[77]分别以制川乌与生半夏的药理作用为观察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制川乌与生半夏的配伍药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川乌与生半夏配伍比例为10∶1时,拮抗作用接近最大,能降低制川乌的镇痛、抗炎作用。制川乌与生半夏为1∶1时合煎液对气管酚红分泌量的增加作用最明显,能增强生半夏的祛痰作用,且其作用强度随配比和剂量的不同而改变。王艳丽等[78]采用均匀设计法结合动物急性毒性实验,探讨藜芦与细辛配伍的毒性规律。结果发现配伍后毒性并未随藜芦用量的增加呈严格的上升趋势,毒性由藜芦和细辛共同作用,且藜芦对毒性的贡献权重更大。当藜芦用量是细辛用量3~6倍时,毒性明显。当藜芦给药剂量低于临床安全最高限时,藜芦与细辛合用可视为安全的。当藜芦与细辛合煎,藜芦用量为5 g・kg-1时所产生的毒性大致与藜芦单煎所产生的毒性一致。表明藜芦和细辛配伍后毒性大小取决于两者的比例和各自用量大小。朱冠秀等[79]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不同比例配伍是否都产生相反毒性作用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煎煮因素与毒性是否相关。结果显示南沙参、北沙参与藜芦配伍共同煎煮会使毒性增强,存在配伍相反的可能性。且在藜芦给药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南、北沙参合并液毒性明显低于合煎组,提示共同煎煮过程是影响配伍毒性的重要因素。这为南、北沙参反藜芦之说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80-85]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中药十八反配伍药效的变化及配伍禁忌的组成特点进行了探讨,为相关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同样作为配伍禁忌的十九畏,虽然现代对其进行了较多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应用数学方法对十九畏配伍特点进行研究的报道几乎没有。总的来说,目前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特点进行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揭示十八反十九畏药对配伍规律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4 基于临床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中药方剂配伍研究的内容还包括基于临床处方配伍规律的挖掘。通过将数学方法应用于临床处方分析中,挖掘处方用药的配伍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宋观礼等[86]应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点式互分析等方法对中医诊断冠心病发病规律、症状规律、辨析规律、治法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中对于冠心病治法用药规律的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核心处方用药为黄芪、党参、丹参、当归、川芎、茯苓、赤芍、瓜蒌、法半夏、麦冬、桃仁、红花、陈皮、甘草。其中,桃仁-红花的互信息积分最大(67.996 99),远远高于其他2个药物间的互信息积分,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药对。妮等[87]应用复杂网络分析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药物为黄芩、甘草、红花、车前子、全瓜蒌、当归、龙胆草。核心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杜斌等[88]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方剂用药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方中白术、茯苓药对应用的频率最高,频数112次。而甘草、白术、黄连、茯苓、白芍、木香、党参、当归、黄芪、陈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10味药。这些研究工作不但对深入探讨临床用药配伍规律及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的实用意义,且对于解放依赖传统中医主观性较强的辨证论治和经验水平的思维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 小结与展望
中药方剂多组分、多成分、多药效的特点使得中药复方配伍成为一个复杂的组方系统。从方药配伍的剂量优化、中药复方配伍的药理效应、化学成分变化以及中药配伍禁忌这几方面进行实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对中药复方进行更好的优化筛选和对组方药物整体疗效进行综合评价,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中医药整体观与系统论的思维模式。近年来,随着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及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要求用精确的方式及准确的语言表达和描述中医药学,尤其对于如何全面、客观、准确地揭示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显得更为重要。如何找到更好的实验设计方法和更好的数学拟合模型,如何更好的挖掘和发现复方中蕴含的丰富的配伍规律内涵,是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中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探讨设计试验研究从而掌握事物内在客观规律,具有数学化、定量化且准确简捷的特点。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不仅可以将中药方剂配伍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用数学语言定性定量分析中药复方配伍的相互作用规律,而且能够做到客观准确,更有利于药物之间的优化筛选和进行药效的评价。然而,数理统计方法在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应用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一方面,中药复方配伍在宏观上涉及药味的组合、剂量大小的变化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微观上牵涉到各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可能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导致组分的改变,使得方剂配伍在多个环节上变得更复杂,这给全面准确地揭示方剂配伍规律的工作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另一方面,相对而言,虽然数理统计方法能更好的辅助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但目前的数学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无论是方法上还是设计上都未能更好更完善的彰显出数理统计方法的优势从而导致无法更全面准确的揭示方剂配伍规律的内涵。比如析因设计法在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不但计算复杂而且难以解释众多的交互作用;正交设计法在多水平多因素的情况下试验次数较多,工作量亦大;均匀设计法须回归出与实际相符的定量方程式进行数据处理;响应面设计法得到的回归方程要求自变量必须是连续的而且需要被试验者自由控制;数据挖掘法要求试验者能深刻理解其所应用的领域,以便正确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试验;模糊数学方法的设计更多的是依靠试验者或专业人员的经验和知识,当缺乏这样的经验与知识时,很难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的解释矩阵中含有大量与响应向量无关的信息,可影响整个回归的效果;等等;其次,只是简单地套用数理方法和数学模型,还没有能够充分吸收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的理论成果和科技发展技术对中药复方的剂量配伍优化给予全面、客观、准确评价的试验研究方法,没有针对具体情况作改进,以适用于不同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此外,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临床的研究较少[89-90],为了深入地阐明临床用药机制以及更好的为临床医师根据病理诊断提供用药参考,在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特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在未来的方剂配伍研究发展中,如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同时引入数学模型,在现有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进行技术改进和方法创新,是当前建立客观科学技术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振巍,张娜娜,李月梅,等. 黄芩、黄连配伍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4):58.
[2] 许妍妍,程丽丽,李遇伯,等. RRLC-QTOF/MS研究不同比例制川乌与瓜蒌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变化[J]. 中草药,2013,44(17):2372.
[3] 陈婷,宿树兰,钱叶飞,等. 乳香-没药配伍前后汤液理化参数变化与化学成分的关联分析[J]. 中成药,2012,34(8):1529.
[4] 陈婷,宿树兰,段金廒,等. 乳香-没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溶出变化及其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79.
[5] 王茜,钟赣生,王宏蕾,等. 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癌性腹水模型大鼠生物效应影响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4):177.
[6] 谢臻. 大承气汤方药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7] 王红梅,赵怀舟,张玲. 丁香配伍郁金对胃肠运动影响的药理实验研究(I)――丁香与不同品种不同比例郁金配伍[J].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9):513.
[8] 张建永,晏仁义,王岚,等. 丹参山楂有效组分配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1987.
[9] 向阳,陈楠楠,张德杰,等. 复方黄黛片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建立[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7):1594.
[10] 李静. 基于均匀设计的三首补肾阳类的配伍优化研究[D]. 广州:广东药学院,2011.
[11] 成龙,王岚,王彦礼,等. 金铃子散不同配比方对大鼠肝药酶CYP450 3A4活性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2):117.
[12] 吴艳萍. 葛根芩连汤配伍主要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D].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6.
[13] 汪玉梅. 肾气丸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及组分优化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4] 谢臻,王术玲,高峰,等. 大承气汤配伍变化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1):57.
[15] 成龙,王岚,王彦礼,等. 基于吸收-代谢模型的金铃子散复方配伍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0):3130.
[16] 赵学军,李卫民,熊天琴,等. 温肾咳喘片组分的正交法优选及其主要药效学实验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56.
[17] 张万龙,张树峰,范洪亮,等. 泽泻汤加味方治疗高血压最佳组方配伍的正交试验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128.
[18] 边洪荣,赵河山,王宇黄. 芪桂枝五物汤中不同剂量配伍对白芍总苷煎出量的影响[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14(6): 779.
[19] 汪珊珊,范欣生,徐立,等. 基于正交试验的三拗汤配伍关系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149.
[20] 戴开金,罗佳波,谭晓梅,等. 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葛根素含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3,34(6):506.
[21] 谭晓梅,戴开金,罗佳波,等. 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对黄芩苷含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3,34(7):598.
[22] 陈金月,王力宁,刘倩,等. 麻杏二陈煮散汤剂质量优化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研究[J]. 中国药师,2013,16(3):342.
[23] 戴开金,罗佳波,吴昭晖,等. 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3,34(12):1084.
[24] 吴昭晖,奚林明,戴开金,等. 配伍对葛根芩连汤中小檗碱含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4,35(1):33.
[25] 姚干,何宗玉,闫光凡,等. 正交设计法配合多药效指标综合评价筛选二至丸有效部位群组方的最佳配比[J]. 中成药,2009,31(9):1444.
[26] 胡金芳,刘静,冯,等. 正交设计筛选独一味和高乌甲素抗炎镇痛作用的最佳配比[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5):53.
[27] 兴,李晓刚,段君毅,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降尿酸方最佳配伍及其抗小鼠高尿酸血症效应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3):87.
[28] 唐亚军,孟胜喜,冯琴,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防治脂肪肝中药有效组分复方筛选与验证[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4):53.
[29] 贺燕,温富春,纪凤兰,等. 均匀设计法筛选三七、山楂有效部位组合物剂量配比[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9):248.
[30] 曾晓会,赵自明,陈玉兴,等. 采用均匀设计法研究姜黄素与胡椒碱降脂作用的最佳配比[J]. 吉林医学,2009,30(9):772.
[31] 高鹏,安宁飞,赵明宏,等. 均匀设计在丹心痛最佳配比筛选中的应用[J]. 中草药,2003,34(2):123.
[32] 陈明珠,陈崇宏,卢惠萍. 均匀设计法在筛选丹参与黄芪最佳配比中的应用[J]. 海峡药学,2010,22(11):28.
[33] 胡占嵩,乔卫,金桂红,等. 均匀设计法优选酸枣仁合欢方抗抑郁作用的最佳配伍[J]. 中药材,2010,33(4):603.
[34] 李雪梅,甘雨,尤献民,等. 均匀设计法优化月安煎处方最佳配伍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2012,27(3):197.
[35] 杨东亮,马桂芝,滕亮,等. 均匀设计法优化杜麻方最佳配伍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2013,28(1):46.
[36] 傅琪琳,胡义扬,冯琴,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健脾活血方改善酒精性肠渗漏的主效应中药分析[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1):1234.
[37] 王秀凤,邓树泳,张磊,等. 基于粗糙集理论及均匀设计拆方的右归饮配伍规律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263.
[38] Bezerra M A, Santelli R E, Oliveiraa E P, et al.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as a tool for optimization in analytical chemistry[J]. Talanta, 2008, 76: 965.
[39] 谢臻,曹骋,曾元儿,等. 基于Doehlert设计法的大承气汤配伍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9):1090.
[40] 黄美艳,唐于平,尚尔鑫,等. 当归-川芎药对不同制法与配比抗氧化活性相互作用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34.
[41] 邱玲玲,陈龙虎,鄢丹,等. 基于响应曲面设计的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的组分中药筛选――以双黄连注射液为例[J]. 药学学报,2012,47(4):466.
[42] 黄美艳,尚尔鑫,唐于平,等. 基于药物相互作用对当归-川芎配伍养血补血效应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4):516.
[43] Chan H Y. Development of the quant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Radix et Rhizoma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Puerariae Lobatae and the herbal formula of Danshengegen Tang(DGT)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chemometric techniques[D]. Hong Ko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0.
[44] 王睿,商洪才,王永炎,等. ED-NM-MO三联法对丹参三七配比的多目标优化研究[J]. 天津中医药,2006,23(3):242.
[45] 谢臻,曹骋,曾元儿,等.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大承气汤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的提取工艺[J]. 中成药,2011,33(5):889.
[46] 谢臻,陈勇,曾海生,等.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地桃花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2):27.
[47] 施俊辉,杨军宣,赵成城,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栀子的提取工艺[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3):667.
[48] 蔡恩博,张崇禧,朱启光,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的提取工艺[J]. 药物分析杂志,2011,31(9):1808.
[49] 杨勇,奉建芳,张慧,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工艺[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8):650.
[50] 汤秀珍,王承潇,张皓,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关节止痛膏贴剂处方[J]. 中草药,2012,43(1):86.
[51] 周绚,傅超美,黄逸维,等.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三七总皂苷生物黏附型缓释片处方[J]. 华西药学杂志,2010,25(4):406.
[52] 白艳杰,孙国祥,王平.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小檗碱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63.
[53] Moreira N, Meireles S, Brando T,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HS-SPME-GC-IT/MS method using a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for volatile carbonyl compounds determination in beers[J]. Talanta, 2013,117:523.
[54] Hasana S H, Srivastavaa P, Talat M. Biosorption of Pb(II)from water using biomass of Aeromonas hydrophila: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for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variables[J]. J Hazard Mater,2009,168:1155.
[55] Firlbeck D, Faulstich M, Urmann C, et al.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for optimal technology of concentrating vanillic acid using foam fractionation[J]. Sep Purif Technol, 2013,119:28.
[56] 赵应征,鲁翠涛,梅兴国. 星点设计结合效应面法优化红豆杉细胞同步化条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4,25(5):291.
[57] 尚尔鑫,李文林,叶亮,等. 药对研究(Ⅱ)――药对的数据挖掘[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4):4191.
[58] 田茸,陈丽,杨延婷,等. 近20年心病中药用药规律研究及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4):541.
[59] 蔡文选,王贤亲,于晓敏,等. 交互移动窗口因子方法在桂枝-茯苓配伍前后挥发油组分及溶出率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8):2056.
[60] 李伟霞,唐于平,尚尔鑫,等.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当归-川芎药对整体功效与化学物质关联性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935.
[61] 蒋海强,聂磊,周洪雷,等.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钩藤总碱和莱菔子总碱组分配伍优化研究[J]. 中草药,2013,44(18):2531.
[62] 施旭光,王沛坚. 非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剂量配伍对乌头汤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1):55.
[63] 商洪才,李梢,高秀梅,等. 丹参、三七不同配比的多目标模糊优化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28.
[64] 余林中,伍杰勇,罗佳波,等. 葛根芩连汤配伍与解热药效关系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63.
[65] 任钧国,马晓斌,林成仁,等. 基于网络方法的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规律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8):2469.
[66] 马秉亮,马越鸣,严东明,等. 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比较研究[J]. 中草药,2007,38(11):1690.
[67] He Y, Gai Y Q, Wu X B, et al. Quantitatively analyze composition principle of Ma Huang tang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J Ethnopharmacol, 2012,143(3):851.
[68] 李姝臻,边洪荣,刘晓龙,等. 均匀设计黄芪桂枝五物汤中不同剂量配伍白芍总苷含量变化比较的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297.
[69] 徐培平,张奉学,符林春,等. 基于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J]. 中草药,2011,42(4):819.
[70] 陶静,范欣生,张欢,等. 基于FP-Growth算法的四物汤类方配伍规律及应用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909.
[71] 王伟光,施旭光,翟理祥,等. 不同配伍对麻杏甘石汤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 中药材,2007,30(5):602.
[72] Zhou W J, Song J Z, Fu W W, et al. Chemical comparison of two dosage forms of Hemp seed pills by UHPLC-Q-ToF-MS/MS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J]. J Pharmaceut Biomed,2013,84:59.
[73] 马增春,周思思,梁乾德,等. 基于UPLC-TOF/MS分析人参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J]. 药学学报, 2011, 46(12):1488.
[74] Li S L , Song J Z , Qiao C F, et al. UPLC-PDA-TOF MS based chemical profiling approach to rapidly evaluate chemical consistency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dispensing granule decoction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combinatorial formulae[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0,52:468.
[75] Wan J B, Bai X, Cai X J, et al. 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of Da-Cheng-Qi-Tang, a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prepared by traditional and modern decoction methods using UPLC/Q-TOFMS-based metabolomics approach[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3,83: 34.
[76] 卢丹丹,卞勇,李,等. 基于均匀设计法评价甘遂与甘草反药组合对小鼠肠功能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143.
[77] 刘春芳,谭淑芳,华,等. 基于均匀设计法的制川乌与生半夏配伍药效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3):2169.
[78] 王艳丽,王宇光,梁乾德,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藜芦与细辛配伍毒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4):2139.
[79] 朱冠秀,王宇光,李飞,等. 采用均匀设计研究南沙参、北沙参配伍藜芦相反的毒性作用规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5):686.
[80] 张玉华,华浩明,范欣生,等. 基于关联规则方法探讨胸痹心痛方中十八反药对的应用规律[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4):3544.
[81] 李怡文,钟赣生,柳海艳,等. 基于均匀设计的海藻玉壶汤中海藻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甲状腺肿大大鼠模型肝脏功能及病理形态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295.
[82] 尚尔鑫,范欣生,段金廒,等. 基于关联规则的中药配伍禁忌配伍特点的分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421.
[83] 孟莉,向绍杰,乔敏,等. 均匀设计法考察藜芦对人参的耐缺氧及抗疲劳作用的影响[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2):20.
[84] 李芸,范欣生,尚尔鑫,等. 基于关联规则等方法的十八反藜芦类反药配伍方剂特点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8):332.
[85] 杨亮,王宇光,梁乾德,等. 藜芦与人参配比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 中草药,2012,43(8):1574.
[86] 宋观礼,刘保延,王映辉,等. 基于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的冠心病诊治规律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247.
[87] 妮,李真,徐立然,等. 李发枝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配伍精要[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497.
[88] 杜斌,沈洪,王军,等.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方剂用药及配伍规律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0):2554.
[89] 方朝晖,罗云,陆瑞敏,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探析[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8):670.
[90] 杨小波,张钢,梁兆晖,等.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主症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68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60524);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11140);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GXNSFBA053093);广西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01102ZD022)
篇5
关键词:转型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78-03
国家“十三五”规划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战略部署,科技创新为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对于高等院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积极调整教学结构转型,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产学研的创造力,促进教学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国家产业创新、经济升级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发展原动力。
一、转型发展时期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要求
为了进一步落实地方普通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普通高校以创新为本的转型发展战略必定需要对产学研机制进行创新性改革。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催生剂,是高新技术、重大攻关技术、创新关键技术的孵化基地。只有通过产学研协同发展才能集聚创新资源,加速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驱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新时期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的发展要求不仅仅是一般性的联合,更应该是深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深层次合作,这就需要高校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方式和新的结合点。
二、 传统产学研模式的不足之处
产学研合作机制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1997年国家教育部确立了首批28所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长期以来本科高校产学研模式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境,无法适应现今协同创新的目标。具体来说,传统产学研模式的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利益体意识不统一。产学研利益体的三方为:“产”指企业、“学”指高校、“研”指研究机构,三方分属独立机构,通常在合作时候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寻求项目合作或共研。往往造成合作意向无法落实到实际项目上,也就是合作成功率比较低的原因。企业一般关注点在短期利益上,合作项目的经济利益和成本回收周期是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重点。而高校通常按部就班地进行科学研究的钻研,以项目的核心技术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为主研方向。科研机构一方面有着高新技术研发的重担,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压力。正因为此,三方合作时,往往确定合作的前期基础时间比较长,需要经过不断磋商、磨合、谈判,方能达成,拉长了项目研发周期,长期以往,三方合作热情逐渐降低。
2.短期项目为主,难以维持长期合作。大多数企业往往希望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形成自主研发的创新型产品,因此这种合作通常是以项目为依托的短期合作,也就是一个项目形成一次合作,项目结束了,合作关系也终止了,再有项目再次寻找合作伙伴。所以,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项目为依托的短期合作为主,很难形成长期合作,产学研的长效价值无法体现出来。产学研的合作仅仅停留在项目合作上,没有真正表现出其创新动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和价值。
3.缺少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以往产学研模式下缺乏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导致三方本着自己的需求确定研发方向。高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做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往往可能脱离市场,不是企业需要的。而企业因为不了解哪些高校具有哪些技术优势,在寻找合作伙伴初期,往往o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即便达成合作,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高校本着自身对技术的严格要求,企业遵循经济利益第一的原则,使得研发中屡屡出现沟通障碍,甚至由于沟通不畅导致项目最终无法完成,或者不了了之的情况,大有发生。这样势必造成合作利益主体各方均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时期,要求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产学研合作模式必须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机制下,参与方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外还需要政府的参与,即由地方政府、地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四方构成产学研协同主题。地方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为地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方协同创新提供外部支撑,搭建多方共赢平台,提供基础性支撑,监督和激励多方创新合作。具体各方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中的功能如图1所示。
地方企业熟悉市场、了解市场、清楚市场的需求,并且拥有产品推广渠道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研发资金以及将技术进行产业化的人才,但是缺乏具有高新技术研发的人员和团队。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科研环境和研发技术团队,但是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欠缺科研资金和实践信息。地方政府拥有战略、政策的方向性,以资源投入、资金投入的方式参与合作,也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推动产学研协同机制的构成。政府在协同合作机制中既可以是利益主体参与项目合作,也可以通过监控、监管、激励的机制为协同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其利益多方优势互补,缩短寻求合作时间,达成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合作质量,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化、成果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和动能。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具体实施措施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以协同合作为根本,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最终达成多方利益共赢的目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实现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借助先进科研成果实现创新性产品,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创新发展。本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出如下具体建议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协同创新理念。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地方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时期的重要作用。四方利益主体要清晰的认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一项强化科技强国、经济结构升级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工作,是将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化转化的重要活动,多方利益主体有义务、有责任完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放下高姿态,为推动技术产业化献计献策。企业积极寻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做好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风险评估工作,不冒进、不推诿。地方政府搭建信息互通平台,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充分的支持。
2.完善制度,加强政府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在于政府的有效领导和引导,地方政府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出来,帮助多方利益体构建良好的技术研发机制,完善协同创新合作制度,把关合作项目审核。为产学研协同合作提供良好的便利条件和外部支撑,通过激励机制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政策、资金、科研条件改善等方面的优惠;重点扶持产学研合作项目,设立专项资金;设立创新人才库,鼓励和奖励创新技术研发中的优秀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方式向更深层次发展,引导产学研合作向紧密合作、长期合作方向l展。
3.共建互动交流平台,提高协同创新质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是多方利益主体的有效沟通、充分交流。因此,要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平台,该平台上企业可以需求,寻求合作伙伴;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最新的科研成果;政府需要做好多方信息沟通的工作,保障信息沟通的有效、真实、安全,提供相关项目咨询、风险评估等工作。完善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评估功能,审核科技成果的认定和管理,扶助先进技术、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该平台可以为产学研协同利益主体提供便捷、快速、真实、有效的互动交流,可以促使企业克服重大攻关技术难题,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可以使利益体根据自身的优势和需求,形成长期有效的战略性联盟,实现地方经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多方共赢。
4.多方位、多维度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需要改变传统的以项目为纽带的短期合作方式,多方位、多维度的展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层次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构,并在合作内容、成果利益分配及风险承担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
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充分寻求企业参与,从企业需求角度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且这种合作需要深入的专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等全方位的合作。高校只有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毕业难的困境,才能缓解企业没有有利人才的情况。共同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强化校企联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另一措施是对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理论培训,提升企业人员的专业理论素养。
高校在申请纵向课题时往往以基础理论课题研究为主,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可以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课题,将两方优势融合,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企业发挥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寄期望获得更多省部级资金的资助。在联合项目申报和研发中,高校必须加强主动权,调动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实际、实践中寻找课题。
五、结语
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时期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学校各项机制进行改革。传统产学研模式仅以项目为纽带,短期利益为目标,难以形成长期合作,使得传统产学研深深陷入了发展瓶颈。在此高校转型发展时期,地方普通高校应积极投身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改革和模式探索中,寻求产学研协同合作的新模式。协同创新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必将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加速高校和科研院所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为地方企业寻求新的利润核心点提供更广阔的机遇,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邱赞.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探索[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李佳洋.依托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3]陈卫东.产学研协同创新互动模式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篇6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音乐教学;传统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音乐教学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方式呢?这是音乐工作者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只有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与发展,才能让音乐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达到前进的目的。
一、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树立起新型的创新教学理念
首先,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高中生学习和感知音乐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等,这些都是极为高效的音乐学习渠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由于当代高中生接触音乐的角度和方法大大增多,所以,音乐教学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应当意识到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要影响,并立足于这个实际情况开展实际的音乐教学,让传统音乐教学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方面的积极创新和探索,从而充分利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提升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其次,高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众所周知,音乐理论对于音乐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做好理论工作,才能让音乐学习变得有章可循,最终达到科学合理的提升。与此同时,实践工作也是必须可少的,如果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声乐实践,学生就会缺乏对于声乐知识的深入理解,最终导致学了忘、忘了学的状况发生,大大影响他们对于音乐的热爱程度。因此,教师必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把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音乐实践,从而让音乐课程变得更加具有综合性和选择性,避免内容的纷繁复杂,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贴近生活。
最后,音乐教师必须要对新课改有一个深入的研读,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具备综合音乐素养的优秀学生,这不仅体现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还体现在思想品德的建设中,学校应当加强音乐教学的建设,并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推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音频、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从而让他们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这已经被广大教育者证明是一种极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人。高中音乐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并就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并且及时收集课堂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必要时对学生进行点评和引导。对于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加以研究和讨论,并把这作为调整课堂进度和课堂内容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来,音乐教学就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把“以生为本”贯彻到了教学中的方方面面。
3.拓展音乐教学的交流平台
音乐交流平台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积极开展一些音乐领域的交流和比赛,学校也应当积极推动平台的发展,定期组织一些校园音乐会等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可以组织校园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街舞比赛和校园民谣大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校的音乐氛围变得更加浓厚,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投入到活动中,进行活动宣传工作和动员工作,并对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这些交流平台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有重要帮助的,能够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实践活动中,让课外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满足了他们生活的需要。在这些音乐比赛完成之后,学生会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最终达到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把传统音乐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彻底融入现代化音乐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实践才能让高中音乐教学走向完美。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预后
The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therapy on acute idiopathic or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nd its relevant prognostic factors in pediatric patients
HUANG Xiao-ho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Bo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Zhongshan 528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therapy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idiopathic or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and investigate its relevant prognostic factors.Methods Data of 72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ITP who had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1,2006 to December 31, 2008 were analyzed.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human immunoglobulin for intravenous injection (IVIG) group and prednisone (Pred) group,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rotocols which patients had accepted.We compared the early efficiency of the two therapies and analyzed its relevant prognostic factors.Results 1.The excellence rate and the effective rate in Pred group was 66.6% and 78.6%, respectively; and these in IVIG group was 90.0% and 96.7%, respectively.So the IVIG group wa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Pred group in the patients′early reaction.2.In IVIG group, time to plate elevation, time to attaining the maximum of plate and time to plate normalization were all shorter than these in Pred group, while the plate level at the 7 day of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it in Pred group, which exhibit the superiority of IVIG in the early evaluation of plate.3.After a median follow-up of 56 months(range: 12~70 months), a total of60 patients were cured and 12 patients converted to chronic ITP,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 difference in the patients′prognosis (P>0.05)between the two groups.4.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ime to accepting treatment, time to plate elevation and time to plate normalization were all associated with patients′prognosis.Conclus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ITP,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ere very important, especially the early use of IVIG, which could evaluate the level of plate rapidly and reduce the convert ratio of chronic ITP.
【Key words】 Pediatric;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herapy ; Prognostic factor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or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国外统计每年儿童ITP的发病率4.8/10万[1],国内统计显示ITP占儿童出血性疾病的25.1%。患儿临床上多以皮肤黏膜出血为症状,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小板明显减少。80%的患儿发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史,少数患儿原因不明。部分急性ITP可转为慢性ITP,此类患儿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而目前有关影响儿童ITP预后的因素尚不十分明确[2,3]。为了分析儿童ITP的治疗情况,并探讨相关的预后因素,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我院诊断为ITP的患儿72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资料儿童急性ITP病例72例,符合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其中男40例,女32例;发病年龄介于1月至13岁之间,中位年龄64个月。患儿发病2周前有病毒感染史者58例,无明确病毒感染史者14例 。
1.2 血象及骨髓象 患者就诊时中位血小板数为32(2-78)×109/L,中位血红蛋白值为118(82-132)g/L,中位WBC数为8.95(3.1-22.6)×109/L;共65例患者进行了骨髓检查,全片巨核细胞数为中位数189(8-789)个,原始和幼稚巨核细胞比例中位值为48%(29%~86%)。根据2006年国际儿童ITP研究组(Intercontinental Children ITP Study Group,ICIS)的分级标准[5],Ⅰ级16例;Ⅱ级53例,Ⅲ级3例。
1.3 治疗情况 全部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皮质激素组)42例,静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丙球组)30例。具体用法为:丙种球蛋白0.4 g/(kg•d)静脉滴注×5 d,期间不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皮质激素组予口服泼尼松1~2 mg/(kg•d),总疗程3~4周。
1.4 疗效判定和随访 每周常规进行血常规检查2次,参照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4]进行疗效判定:分为显效、良效、进步和无效。全部患儿随访至2009年8月,根据患者随访时的情况分为治愈组和未治愈组进行预后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按治愈与未治愈分组,分别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起病至开始治疗时间、是否有病前感染、起病时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巨核细胞数、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数、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第7天血小板水平、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之间的区别。Logistic回归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影响ITP患儿预后的有关因素。统计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不同治疗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血象及骨髓象等方面两组具无明显差异。
2.2 不同治疗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不同治疗组血小板开始上升,第7天血小板水平,血小板恢复正常和血小板达峰值的时间的结果统计如表2
2.3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56(12~70)个月,治愈患者60例(其中泼尼松组35例,丙球组25例),转为慢性12例;不同治疗组远期预后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2.4预后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论何种治疗组,患儿性别、年龄、有无感染病史、起病时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巨核细胞数、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而起病至开始治疗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和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均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具体结果见表3)。
3 讨论
在儿科血液病中,ITP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研究证实该病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可引起机体免疫紊乱,产生血小板抗体,血小板破坏加速导致患儿外周血小板数量减少,而血小板恢复得越晚,患者可转变为慢性ITP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及早治疗非常必要,而早期提高血小板是关键。
在ITP的治疗中,不管是急性ITP还是慢性ITP,在行骨髓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作为首选,不但可以改善出血症状,而且可改善巨核细胞的成熟障碍,一般来说,泼尼松是首选之一。本组30例患儿使用常规剂量泼尼松3~4周,显效率66.6%,有效率78.6%,疗效与国内外文献一致[1-3]。
关于静脉丙球提升ITP患儿血小板的机制,目前认为是单核-巨噬系统封闭学说,即增加的血清IgG 与血小板结合的IgG 竞争单核细胞Fc受体,造成Fc受体与血小板结合力降低,从而使血小板破坏减少,其次IVIG 可抑制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也是发挥疗效的重要机制。本项研究显示静脉丙球治疗儿童TIP,不但用药后的反应率和疗效优于常规泼尼松,而且在血小板回升时间、近期血小板升高幅度等方面明显优于泼尼松。冯永旗[6]等的研究也有类似结论。因此,静脉丙球的治疗大大降低了ITP急性期出血的危险性,当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危及生命以及需紧急手术时丙球治疗尤为适用。另外,对一些用糖皮质激素无效的急性ITP,用丙球常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经过对本组72例ITP患儿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TP患儿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患儿从出现临床症状到开始治疗的时间与预后有关。就诊时间越延迟,转慢性的可能性越太。故此时间可作为判断患儿预后的因素之一。Eden[7]等也观察到类似结果,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改善预后的措施之一。目前常用于治疗ITP的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尤其是联合应用时可以缩短ITP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但关于ITP治疗的疗程目前尚不明确,尤其是如果过长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患儿罹患柯兴氏综合征,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诱发或加重感染等,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笔者分析结果表明,选用何种治疗方式对患儿的远期预后无影响。另外,患者激素治疗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若尚未升至正常则提示预后不良。Robh[8]等研究289例患儿表明,治疗后的血小板数和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可作为预测慢性化的指标,治疗反应时间越长,慢性化的可能性大,本项研究结果与其一致。而且本项研究还发现血小板开始上升的时间也和预后有关,血小板开始上升的时间和血小板升到正常的时间越长,则提示预后越不佳,转慢性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对于儿童ITP患者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特别是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以及时控制出血,明显促进血小板的早期恢复,同时考虑到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患儿潜在的不良影响,在治疗中应当首先考虑应用丙种球蛋白,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儿的预后。
参 考 文 献
[1] Zeller B,Rajantie J,Hedlund-Treutiger I,et al.Childhood idiopathic thrombeytopenie purpura in the Nordic countries:epidemiology and predictors of chronic disease.Aeta Paediatr,2005,94(2):178-184.
[2] 李婉丽,郑敏翠,宋国才,等.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新医药杂志,2004,3(4):46-47.
[3] 马广伟,岳智慧,孙良忠,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后因素分析.广东医学,2001,22(12):l 135-l 136
[4]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科学出版社.
[5] 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ematology General Hematology Task Force.Guidelin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n adults,children and in pregnancy.Br J Haematol,2003,l20(4):574-596.
[6] 冯永旗.静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实用医学杂志,2007,23(7):1049-1050.
篇8
【关键词】 桡动脉;血气分析;检测结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93-02
患者桡动脉穿刺是用于检测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的一项基本操作,须动态观察其数值变化,也是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难点之一。因此,常需反复多次穿刺,他们的血气分析才能做好,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紧张恐惧,而这极有引起血中PaO2、PaCO2的变化[1]的可能,影响检测结果。为了能快速准确采集血气标本,为治疗提供依据,减少并发症,依照基础护理操作原理[2],联系临床实际,我科对两种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方法作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2年1-7月收治的需要采集桡动脉血气分析患者203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男56例,女4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68.43±1.35)岁。其中冠心病20例,心律失常21例,高血压22例,先天性心脏病21例,心力衰竭11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例;试验组男53例,女48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65.43±1.27)岁。其中心律失常23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17例,心力衰竭23例,先天性心脏病10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3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桡动脉穿刺方法,采血时,记录其所用时间、穿刺成功数、患者的疼痛反应等。采血量均为1ml。采血均由6名护龄在4-7年的护师完成。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两组患者均停氧并卧床休息15-30min,急诊及抢救除外,做好解释,取得配合。两种方法均需做好患者的固定工作,定好穿刺部位后不能再变动。两种方法均需将患者平卧,掌面朝上,手臂自然平放于床上,将小棉垫放置在患者手腕处,手臂伸直,略向外展,手指掌面向下压,使手掌背曲呈反弓状,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1.2.1.1 对照组 用5ml注射器经桡动脉斜刺进针穿刺采血法。即患者穿刺侧掌心向上,手腕部的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食指,左手食指触压判断动脉的深浅度和走向,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6cm,右手持注射器30°-50°迅速刺入血管,穿刺方向由远心端向近心端,与前臂内侧中线平行。在动脉压力下,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1ml后拔针,按压止血5min-10min。并迅速排尽注射器内空气,将针尖插入橡皮塞与空气隔绝,然后将注射器平置于两掌之间,轻轻地转动数次,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15min内送检[3]。
1.2.1.2 实验组 采用垂直旋转进针法采血。患者穿刺侧掌心向上,腕关节下垫一软枕,使腕关节背伸,触摸腕关节上约两横指处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以穿刺点皮肤为中心环形常规消毒5cm。同时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及中指,穿刺者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利用食指触压感觉动脉的深度及走向,右手持采血针(5.5号头皮针连接5mL一次性注射器,内加肝素),与皮肤呈90°垂直旋转刺入血管,见回血停止进针,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针头,在动脉压力下,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1ml后拔针用无菌棉球加压止血5min-10min,并迅速排尽注射器内空气,拔出针头后,将针尖插入橡皮塞与空气隔绝,然后将注射器平置于两掌之间,轻轻地转动数次,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15min内送检。
1.2.2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软件采用SPSS17.0。
2 结 果
2.1 穿刺成功率 见表1。
3 讨 论
垂直旋转成功率明显高于斜刺进针,可能的原因是,对照组在针头刺入皮下接触血管壁且未穿透血管壁时,进针时局部损伤大,穿刺成功率较低,患者疼痛明显,患者易动,易使血管滑动,导致穿刺失败,影响穿刺成功率并影响了穿刺时间[4],而垂直进针法使针头直接穿透皮肤刺入血管壁,减少针头在皮下停留的时间,减轻对患者的刺激及疼痛,易穿刺成功。要减轻穿刺的疼痛,就要缩短刺激时间和降低刺激强度。采用垂直旋转法采血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组织损伤小,受损组织释放的某些致痛物质较少,使神经末梢传入中枢的痛觉减少,所以疼痛较轻。此外,垂直进针法直接进入皮下及血管,减少了进针路程,缩短了刺激时间,从而减少了对皮下纤维的伤害,也减轻了患者的疼痛[5],提高了血气分析准确率。进针时针斜面向上,回血快,见回血后针头斜面向左转向操作者,与血流方向一致,可减少针眼处渗血及血肿的发生能有效避免血肿形成,而且避免暴露,重复性好。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经股动脉采血易混入气泡,又大大减少了误采静脉血的几率。综上所述,实验组采血定位准确,易于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局部损伤小,疼痛程度低,省时省力,易掌握,其明显优于对照组,是值得广泛应用推广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窦静.血气分析动脉穿刺采血的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79.
[2]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9.
[3] 臧小芳.2种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方法的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47.
篇9
关键词:普通高校;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678-03
本研究试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现代教学论、比较体育学、 社会学、发展战略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湖北 、湖南、广东五省市的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着 力构建一套适应我国目前篮球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系。旨在为我国篮球技术教学方法的改 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样本构成: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教师97名。样本区域覆盖面:样本取自北京、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5个省市在教学方法改革相对 较为活跃的16所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
1.2研究方法 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技术教学各类教学方法的使用频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 出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80.83%。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信度检验 。
对本次调查问卷所涉及的题目是否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采用社会调查研究中常用的检验效 度的评价方法,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了检验。向有关的专家教授12人进行了调查,再进行 问卷修改,经二轮专家咨询、审阅、再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问卷能全面准确满足本研 究要求的专家占83.33%,说明这份问卷的效度是可以接受的。本文采用重复测试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在问卷调查15 d后,对原问卷进行第二次调查, 测量一致性的指标R=0.928,P<0.01,该测量结果完全达到了社会测量学所要求的信 度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 我国学者张子沙教授等曾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方法体系进行了综合归类,将教学方法体 系按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情况分为认知或传授、协作或交流、练习或操作、自学或自练4个大 类,这一分类方法所构成的体系得到了我国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图1)。本研究引用这一体 系来探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技术类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旨在为我国篮球技术教学改革 提供参考依据。
2.2不同地区普通高校篮球技术类教学方法的研究分析
2.2.1上海、湖南篮球技术类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分析 上海和湖南两省市在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技术类教学方法分类(图2)。
2.2.2广东篮球技术类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分析 广东省当前篮球技术教学方法分类(图3)。图3广东现行篮球技术教学方法的分类
2.2.3湖北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分析湖北省当前篮 球技术教学方法分类(图4)。图4河北现行篮球技术教学方法的分类
2.2.4北京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分析北京当前篮球 技术教学方法体系结构(图5)。图5北京现行篮技术教学方法的分类
2.3不同地区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的比较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地区各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技术教学在教学方法体系结构 既有共同特点,也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表1)。
2.4制约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表2可见,在调查表列举的12个影响因素的平均得分值(X)都大于或等于3 .0 000。这表明 大多数被调查者一致对这些因素持认同态度。通过专家问卷调查,75%的专家认为它们可以 作为影响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
按照上述12个制约因素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的方式进一步归纳,可分为直接因素和 间接因素两个因素群(图6):
2.5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优化模型 综合各地篮球技术教学方法实践,我们得出篮球技术教学方法体系的优化结构由21种 教学方法所组成(图7),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根据教与学的关系,把这些教学方法分为四 类:认知或传授类、协作或交流类、练习或操作类、自学或自练类。
3结论与建议
1)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重视教学方法体系结构的优化。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 况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作用,注意传统教学方法与创新方法的 协调运用。
2) 教学方法体系结构的优化改革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篮球教师要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与时俱进的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
3) 教学方法体系结构的优化改革必须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
4) 篮球技术教师应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修养,加强对计算机技术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应 用研究,以丰富篮球技术教学手段,提高篮球技术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财务会计专业 沙盘实训 教学系统 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1 现有ERP沙盘实训系统在教学中推广的优势和问题
1.1 ERP沙盘实训应用于教学的优势
ERP沙盘实训模拟经营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开设已经有20多年,最初是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专门为MBA及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效果极好。在我国,本课程近年来首先应用于职业经理人培训,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走入了部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学课堂,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竞技比赛活动。
ERP沙盘实训系统应用于教学具有较大优势。(1)填补了教学实践空白,丰富了教学手段。通过搭建生动的、可模拟的现实企业管理经营氛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切实的方式体会商业思想,足不出校获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机会,增强了娱乐性,激起参与者的竞争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2)拓展学生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传统教育方法中专业壁垒往往禁锢了学习者的发展空间和思维方式,ERP沙盘实训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一次模拟经营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引入创业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ERP沙盘实训将学生组成若干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六年左右的经营,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订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在生存中求发展,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就业竞争力也显著增强。
1.2 ERP沙盘实训在教学中推广的问题
尽管如此,ERP沙盘实训课程在教学中推广,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推广,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1)人力财力受限。目前市场上流行的ERP沙盘实训系统,盘面和软件系统每套需要十余万元,并需要配备一定的实训场地,学校往往投入比较谨慎。同时,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指导教师缺乏,自身知识体系也有限,难以适应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大量培训和指导工作。(2)演练过程复杂,学习周期较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年龄较小,大部分刚刚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面对复杂的演练过程,学习周期较长,对各种岗位职责也理解不到位,甚至由于一时发懵而产生抗拒心理。(3)综合知识点繁多,学习针对性较弱。一般每个模拟经营团队需要五到六种角色,包括CEO、财务、生产和销售总监等,涉及综合知识点繁多,对于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来讲,在没有开设全部相应专业的情况下,由单一专业的学生来兼职,又会出现实践内容跨度较大,教学针对性减弱的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为使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早日体验到ERP沙盘实训的魅力,快速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作者在深入研究并亲身体会ERP沙盘实训课程基础上,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提出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和针对财务会计专业的体验式教学应用方案。该方案大大简化了目前流行的ERP沙盘实训流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德育内容,在应用探索中,已初步取得了成效。
2 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研制
2.1 系统定位
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以下简称“简化版沙盘教学系统”)是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学生和教师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满足体验式教学实践方法为目标,以成本低廉、易教易学为特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系统。
2.2 研究内容
(1)需求分析。在多次进行ERP沙盘实训模拟经营基础上,发现现有各类系统产销模拟过程中的很多元素和变量实际上可以进行简化,但是模拟经营6年为一个周期不能减少,否则模拟效果不佳,并且学生容易出现目光短浅,追求短期利益的思想。根据必要性原则,将模拟经营需求进行了简化,主要包括:只生产P1和P2两个品种;设计A和B两种厂房,并将生产线规划为手工、半自动和自动三种生产线;设置本地、区域和国际三种市场,取消了流行ERP沙盘实训系统中的亚洲市场;对各项费用进行了梳理,取消了转产费等复杂费用;全部金额以学生习惯的“万元”为单位;财务结算内容留出接口,详细的核算过程可嵌入手工财务核算或者会计电算化核算教学内容。
(2)指标体系和规则设计。指标体系设计主要是对各项财务指标进行了重点设计和清理,让学生在实训中加深对指标定义的理解。包括资金期初数、期末数、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负债、经营者指数、所有者权益等,为了激发教学兴趣,提高学生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还设计了最终得分、用户积分等指标。规则设计主要包括得分规则、扣分规则等,如最终得分=权益*(1+经营者指数/100)-扣分。制定规则的原则是以财务核算为主,增加财务分析内容,渗透统计分析方法,教会学生统筹考虑,全局站位,综合运用。
(3)模块结构设计。系统模块包括用户管理、盘面管理、CEO一张图、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报表分析、系统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