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大数据;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97-0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通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现不同于传统的媒体,不仅丰富了互联网信息内容,也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通过自身独特理念、价值、方式及渠道的构建,移动互联网传播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促进作用。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有6.49亿,2014年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智能手机,使用率为64.1%。其中,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有43.8% 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非常喜欢的占6.7%,比较喜欢的占37.1%。
1.1 终端平台移动化
用户上网从电脑向平板、手机转移,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移动设备的上网速度和观看清晰度明显增强,手机用户的数量处于明显迅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之前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终端移动化,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互联网,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发现的新闻或者关心的话题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或者评论,从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跨越了官方媒体的审查,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传播的跨时空。
移动互联网在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设置环节中以微信、客户端等APP为代表成为新的信源。基于“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互联网成为新的公民表达各自意见的领域,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渠道。
1.2 舆情传播强关系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呈网状,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多是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然而在移动互联网中,网络社交多是基于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传播的强关系,如微信、腾讯QQ好友,一般移动社交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或者亲人,这种基于熟人信息的传播模式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信任成本,使得移动互联网比之前的受众之间有更强的关联程度,传播效果也会相对之前有更强更为迅速的影响力。
以微信为例,微信好友的添加主要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为主,朋友圈中“雷达加好友”“面对面群聊”也是半熟人的关系,基于双方同意的熟人间传播容易形成较高的信任度,转发率、可信度以及到达率都明显
增强。
随着手机制造成本的下降,价格的降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3G和4G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用户的年龄跨度增大,其中低收入低学历的群体也可以使用手机上网来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流变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与传统互联网舆论传播共同构建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对一”“多对多”的精准传播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实现深层次的舆情渗透。
1.3 传播形式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视听化语言更好地增强用户的体验,信息内容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强,出现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短片等形式共存的网络舆论场。人人都是传播者,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由此产生,其重要表现为信息来源多样化、分析视角多角度化、文本信息零散性及信息要素缺失性。
信息传播的碎片同时还带来了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及网络意见的异质与分裂。在移动互联网中,有相同情绪的受众很容易形成聚集,这种情绪互相感染,形成同样的舆论。同时“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推动,某种程度上也会混淆公共舆论和网络舆论的视听。另一角度来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对受众来说,反而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和客观认识。
2 网络舆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环境的特性,网络舆论日益凸显出其“双刃剑”的作用。该现象为舆情工作的引导提出的巨大挑战。
2.1 政府部门组织对网络舆情的控制被减弱
网络舆情的控制是当今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群众行使各项重要权利的阵地与途径,网络为群众的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诉求表达、沟通交流、建言献策的途径与方式。
但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发生变化,人人都是传播者,政府主导舆论的场面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强化这一点。网民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图片、视频信息。政府部门在移动舆论场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个别政府部门缺乏处理经验及相关技巧,从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应对不及时导致失去舆论的引导地位而处于被动
局面。
2.2 线上线下联动增大的发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通信工作使用的便捷,促进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看法受众的聚集,同时也便于同类受众的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表达。
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现实活动的组织能力。通过“查找附近人”可以与一定距离的用户连接沟通。当微信内容真假难辨信息安全性降低的时候,微信舆情就会在民众恐慌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监管部门在微信舆情形成扩散的短时间内认识不足应对迟缓风险评估不够,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微信舆情危机,并进而转化成为现实中的。
2.3 网络舆情内容的碎片化为舆情研判带来难题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上表达诉求,分享观点、意见,由此产生的几百亿甚至几千亿条的超大数据量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这些数据在拓展人们视野、激增信息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令人真假难辨的虚假信息,从而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并导致网络谣言产生。
作为发表意见的渠道,网络舆情常常为负面的,如情绪型言论、诚信危机、语言暴力和媚俗化。自媒体作为“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体现出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它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自行甄别、吸收、评价、传播。同时,个性化的观点更易找到认同的关注者,不断被强化,导致舆论偏激情绪的加剧。
在自媒体社交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都既可以是信息者,又同时接受其他用户的信息。他们的信息相互交错,衍生出新的结论,使得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碎片化的信息在转发的过程中被标题党断章取义,从而影响网络舆情的研判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政府应将移动互联网看作汇聚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资源,正确客观的应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舆论研判能力,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3.1 提升政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舆情分析能力和研判能力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前提。政府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
舆情分析和研判是整个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在继承传统数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碎片化的信息为网络舆情资料的收集带来更多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建立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立体化的舆情监测系统。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数据分析机构为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等信息研究机构。
由于网络舆情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实现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体系,有效应对舆情,首先应该提升政府人员的新媒体素质,将媒介素养尤其是移动媒体素养纳入到人才建设中。最基本的是能够会用、爱用、善用各类新媒体。
3.2 强化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
议程设置是引导舆论的重要环节。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之间存在信息的关联。通过议程设置,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政府和媒体联合引导舆论实现合力效应。
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舆论引导,需要重点打造开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与民众直接沟通,有利于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中活动设置,积极组织群众就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开展讨论、建议等活动,同时通过合理奖惩机制的运用,保持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优化政民关系。
3.3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
危机管理是政府树立良好形象,积极进行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积极稳妥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机制是掌握主动、正向引导舆论的关键。
网络媒体危机事件中,病毒性传播的危机信息特点会导致短期内的强舆论漩涡,并导致不可预知的结果。作为危机处理的主题,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的进行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舆情的前提下预测舆情走势来适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信息预警是通过搜集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检测,使组织能够提前了解警示信号,在危机事件采取预防措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传播速度之快和后果之大不可预测,当网络舆情出现不良或者不可控的情况是,舆情研判及引导部门应该避免与其对抗的行为及措施,而应该在危机中寻求合适的发力点进行形象修复,以缓解舆情危机,避免更大的不良影响。危机处理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舆情研判的结果进行网络舆情的议题设置,通过该项危机信息机制的举措来逐步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与不良信息的病毒式速度传播的特点相同,危机处理机构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信息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也会呈现出非常强的传播速度及效果。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仍然需要注重在构建通常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危机相关机构、媒体及NGO等组织之间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篇2
“比特(Bit),已经作为信息时代新世界的DNA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
那个时候我们对互联网没有深切感知。今天,当互联网技术已经日益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际,我们或许要重新审视尼葛洛庞蒂16年前这一判断的洞察力。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信息传播向着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扩张渗透;多媒体信息的和谐集成形成强大的传播能量;丰富的信息数据库成为各种信息服务的基础支撑;信息接受者和使用者同时加入了信息的传播与创造;信息产业的生产线正在向着广阔的外部产业延展从而推动着信息生产总体模式的变革;物质世界正在因人类赋予的信息表述能力而参与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换……这些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现象已成趋势,信息生产的总量与日剧增,信息交流的障碍日渐突破,信息使用的效率日益提高。人类个体生命的需求潜能和创造潜能正在被日益深刻地开掘出来。
仅最近十年间,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增长了2385.21%,中国网站数量增长了10123.9%,中国域名数量增长了11139.9%,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增长了80792.79%。
人们在体验着网络信息传播所主导的各种服务、感受着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工具性功能的同时,能够看到,互联网信息技术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科学发明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时段,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着社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方式。
互联网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共享
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层级、各个类别的专业媒体和组织机构纷纷在互联网上建造了自己的信息传播与信息服务的平台,形成了一个功能丰富、结构多元、布局广泛、规模庞大的信息传播集群。这一信息传播集群正在释放着日益强大的信息传播能量。
在互联网技术创造的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今天中国公众的知情范围不断扩大,公众表达空间不断扩展,公众监督权利不断加强,公众协商机制不断完善,中国公民信息权利的实现和公民社会的建造都赢得了新的空间。尽管这一过程充满了各种障碍与坎坷,但是互联网平台所推进的信息共享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今天,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正在告别互联网早期公共信息传播与私人信息传播的初始形态,完成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初级到高级的历史演进,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如果说几年前新闻传播学界谈到的媒体融合,更多地还是指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和经营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把历史上不同媒体形态的独立演进过程统一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序的过程,那么今天,随着Blog、Tag、SNS、RSS、wiki、twitter、Microblogging等标志着Web 2.0新一代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普及应用,我们则更加深刻地感到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进步与变革。
今天,信息的传播者正在从制作信息到聚合信息,从信息到经营信息,从输出本体信息传播能量到整合网络信息能量。与此同时,信息的接收者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创作信息,从单一获取信息到全面利用信息,从信息索取的孤立个体变为信息交流的聚合群体。这个变化是深刻的,它不仅推进着网络信息总量的急剧扩张,而且推进着网络信息的更大范围的更加便利的共享。
网络已经成为人类共创信息与共享信息的平台,人类在长期历史间创造并承袭着的信息传播模式,正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生本质性改变。互联网正在将信息传播的能量从网络延伸到网络之外的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影响与改变。
互联网推进了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
互联网所推进的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加大了信息提供的总量,深化了信息价值的开掘,提升了信息使用的效率。
互联网不仅是伟大的技术革命者,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十余年来,我们已经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变革期:
Web1.0时代:这一时代其主要的信息提供模式仍然是机构为主体的公共传播。我们感受的是信息总量的急剧增长,信息获取的及时、全面、精准和便利,大型门户网站和网际搜索引擎在满足我们综合性信息需求的同时,帮助我们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实施导航、检索、诠释和分析。每个人与世界范围的信息联系起来,人类极大地扩张了自己的观察视野。
Web2.0时代:这一时代信息的提供模式从形态上看是以视频信息为主的多元媒体形态的融合,从信息传播的渠道上看是以移动网络为主的宽带网络的应用,从信息传播目标上看是以满足人的多元社会需求而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从网络信息的结构的演进功能上看是网络社会结构的形成。Web2.0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时空界限的突破,个人信息传播能量的扩张,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网络建立起各式关联,网络社会的属性清晰显现,网络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能量交互变得更为顺畅,更为直接,更为强大。
Web3.0时代:它将是物体全面互联、客体准确表达、人类精确感知、信息智慧解读的时代。这个时代将生成一个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全方位连接起来的信息交互网络,我们感受的是由此生成的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复杂网络系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聚融的全新的文明景观。在这个或许可以被称之为Web3.0的时代,人类将赋予物质世界自我表述、自我展现的机能,在与客观世界的直接信息交互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级别的与物质世界和谐共生的智慧。
今天的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推进着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的全程信息交互系统的建设。在这个系统中,不仅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新的信息模式和社会结构形式正在形成,而且过去看似完全被动的物质客体也将因人的智慧而得到主动表达的智慧机能,这一技术的应用趋势推进着人与客观世界的全程信息交流,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运行效率的提高,推进着人类社会与大千世界的和谐共生。
互联网让人类拥有了另一种文明形态——数字文明
今天的网络数字技术推进着信息传播的两个发展趋向:
一是个体信息能量的深度开掘。微博(Microblogging)信息传播模式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核裂变时代。一个手机短信的传播载体之上,已经构建起个人的信息集散平台、个人的公共对话平台、个人的社会关系平台。RSS,博客,有文字记录功能和多媒体交互能的即时通讯平台,标示地理定位信息的数码相机,有线与无线的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包括IPAD在内的千姿百态的个人信息终端,所有这些技术都使得个人信息的获取、创造、传播和使用获得了日益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数字技术在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同时,正在深入开掘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信息创造与信息传播的能量。
二是网际信息能量的规模集成。以维基(wiki)为其代表的网络信息工程建造的技术原则与技术模式,正在日益全面地聚集着网际信息的能量,推进着互联网信息的整合与整个网际范围的信息协作。互联网信息的全程连通、全程采集、全程分析、全程使用已经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趋势;基于个体生命信息创造的整个网际的信息协作已经成为今天宏大网络信息工程的主流建造方式。
今天的网络数字技术正在以满足人的信息需求为核心目标,以扩张个人的信息交流能力和强化社会的信息关联能力为主要途径,全面调整着互联网的信息创造机制、信息获取机制、信息整合机制,和信息使用机制。
互联网平台所承载的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导航技术,信息整合技术,信息诠释技术,信息控制技术正在不断突破着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分析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时空限制,正在把信息创造与信息使用的自由越来越多地给予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把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与人类的文明世界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推进整个人类文明能量之间的沟通。
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和信息生产的方式,前所未有地推进着人类的信息知晓、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推进着人类为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而进行的共同创造。
篇3
关键词:网络传播;特点;现状
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成为多数人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上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从而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的概念
一般认为,网络传播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包括新闻、广告、资讯、知识等各种内容,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光电介质上,再通过光纤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借助于计算机设备进行阅读和使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交流、利用与文化传播的目的。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对信息的传播逐渐减少着人们对传统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的依赖程度,并且日益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网络传播将电子计算机和数字通讯设备作为自身的硬件平台,使得其在信息储存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由于网络几乎没有信息容量的限制,所以大量不同的信息总能够在网络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处”。网络也正在以其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的关注,他们徜徉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着自己想要了解或者急需掌握的信息。
2.平等互动性。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传播模式,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给予了传播者以及受传者平等的地位。在网络的世界里,无论你是职业传播者还是普通用户,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术,你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自己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并与你所的信息的接收者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你也可以就某一观点或者某种社会现象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网络通信工具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网络传播的平等互动性使得受众不再总是处于信息的被动接受端,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爱好,主动的去了解信息、评论信息并且信息。
3.信息传播的强时效性。相对与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显示出了极强的时效性,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信息的“秒速”传播。不仅如此,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即时的了解到世界不同领域里所发生的新鲜事,从而掌握第一手资讯。
4.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彩性。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是一种多媒体的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它能够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于一体,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让受众在接受信息时获得不同感官的体验与享受。
5.信息检索的便捷性。与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需要花费长时间进行信息资料查询相比,网络在信息检索方面十分便捷。用户只需要在浏览器的信息搜索方框里输入自己想要查询的信息的关键词即可迅速得到自己所要查找的相关内容。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一便捷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它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网络传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完善,网络传播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网络传播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
1.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的新态势:
(1)网络传播发展迅速,总体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网络传播发展较为迅速。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12年低提升3.7个百分点。改革的加深,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网络自身丰富的信息含量,提供休闲娱乐,缓解精神压力等优势,使得更多的人开始被互联网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我国网络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手机网民规模持上升态势,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3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作为终端的智能手机的大规模生产以及其携带的便利性,都使得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主要介质。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2.我国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较为落后。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信息落差是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决定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网络宽带狭窄,接入速度较慢,网络运行质量较差,网络基础建设的资本投入低,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我国互联网发展存在地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在不同地域以及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表明,2013年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相对较高,超过65%;而在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普及率均不到33%。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达62%,而乡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因此,为使我国各地区人民以及城乡人民能够更好的体会到网络信息传播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我国仍需要在缩小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互联网的普及率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
(3)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信息传播的安全性保障较低。“黄毒”污染、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网络欺诈以及暴力游戏等的存在,对我国建设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产生较大威胁。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并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努力克服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信息的传播营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6页
篇4
关键词:;中国化;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它的到来使中国化的广泛传播不再那么困难、那么单一、那么枯燥。它开创了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有它自身特有的优点和不容忽视缺点。下面就互联网对中国化广泛传播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互联网对中国化广泛传播的两个积极影响
第一、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实效性大大的提升了。
众所周知的是,传播各种信息是互联网最主要的功能,而且传播信息的速度和效率非常的高。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才能有效且及时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成果经由互联网渠道广泛的传播出去。方便了每个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能即时获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任何最新信息。互联网经过最近几年日异月更的发展已经逐渐地植根于几乎每家每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智能手机极其功能日新月异的发展莫属,更甚于连六七旬的老人和刚懂人事的孩童也都加入了学习和使用网络的队伍,大大提升了互联网对于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实效性。
第二、互联网强大的发展速度极大增强了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互动性。
由于互联网人机交互能力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释能力、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传统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都有单一性的特点,互动能力又弱,使得人们对中国化的某些相关知识和理论缺乏充分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结果人民群众必然不能很好的践行中国化的相关精神和理论。同时,传统的传播方式由于解释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理论与现实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些情况在互联网进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后就不再成为问题了。互联网为中国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仅仅通过自身携带的手机便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信息。而且,人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互助平台对理论知识掌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时随地的进行提问得到最为准确的答案。另外,网站管理人员会对网站进行管理和提供相应服务。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化的理解和掌握。
二、互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除了上述我们提到的两点积极影响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点,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下面就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一、互联网的多元性严重削减了主流价值观对于民众的影响能力。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全球媒体网络方面都稍逊于西方那些发达国家,互联网的多元性致使人民的价值观念亦多元化发展。各种形形内容都充斥在网络上,不免掺杂有一些腐坏消极的观点,它们会误导人民对政府部门传播的主流价值观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另外,互联网的开放性也为那些不同的文化提供了在网络上传播的机会,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决,使得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对民众的影响能力进一步削弱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目标的实现。
第二、互联网传播渠道加大了我国对网络信息的掌握难度。
一位美国学者曾说信息流动的数量和流动的方向是可以被媒体加以控制的,
而且媒体也一定程度的影响着信息的理解,媒体还有权利对哪样信息是否可通过,以怎样的形式和渠道通过进行把关。媒体的这种筛选作用在信息传播的全程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那些信息可以进行报道,报道又该取向哪里。但是,媒体所具有的这种信息把控能力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已经日渐衰微每况愈下了。现在,各种社交app和社交网站如雨后春笋似的竞相冒出头来,想在网络时代占有一方之地,这些都更方便了人民随时随地收发各种信息。这样滥竽充数的消极腐坏的信息自然也有不错的用武之地,所以说互联网传播渠道加大了我国对网络信息的掌握难度,使我国对理论所有的正面宣传工作难度加大了不少。
三、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
应对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首先,国家需要建立健全网络使用各方面的法规,优化网络生态。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各大主流网站的各项基本功能,同时加强对主流网站的管理能力,积极推动中国化的广泛传播。再次,丰富互联网的宣传方式,还可以通过在媒体平台上定期举行演讲、辩论讨论、答疑等等方式方法来促进中国化的广泛传播。
四、结语
总之,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优点和缺点相依而生、相伴而行,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法规,最终使广大普通民众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祥兴.从历史视域看大众化若干基本问题[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5(3).
篇5
关键词 微信时代;信息传播变革;科技媒体;挑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03-02
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创新与改革的进程,在现阶段人们逐渐进入到微信时代,在时代的发展中信息传播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可以说,微信就是基于互联网移动化发展、社会网络化以及传播多样化的发展平台中产生的一种模式。其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呈现着社会化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趋势,微信平台不仅仅是通信方式的变革,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1 微信时代信息传播规律特征表现
1.1 信息传播与人际关系的波动
在互联网服务发展过程中,产品的创新更换,推动了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在前期的时展中,基于广播方式的新闻咨询提供的各种互联网服务模式对于信息的单项传播较为重视,如新浪、搜狐等相关网站,在服务形式逐渐增多发展之后,传统的单项信息传播模式逐渐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关系与模式,这也就使得信息服务具有一定的社会化关系特征,同时随着天涯社区以及博客等信息教学形式的出现,将传播形式呈现着一对多的信息服务模式,同时各种社会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网络人际关系。在社会化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微博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微信的出现推动了基于人际关系为主要核心的通讯以及信息分享,这也就促进了互联网络在信息传播以及人际关系的整体波动中不断发展与融合。
1.2 话语权表达的碎片化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中,信息的制造、信息的存储、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简单,也就是说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基于技术层面上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把握话语权、争取多元思想交流的实验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实现话语权的民间回归,形成社会多元价值共存的和谐发展状态,使得基于互联网世界中的话语权在社会结构顶层逐渐呈现底层的下放以及扩散的发展趋势。这也就使得网络相关信息的传递以及表达呈现着简单化以及碎片化的发展趋势。
1.3 相关传播方式的演化与发展
在微信时代信息的传播与发展逐渐基于简单的点对点传播模式发展为点对多的传播模式;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又逐渐呈现着网络化传播模式,充分融合了点对点、点对多传播特征,其整体呈现着复杂性的传播趋势。
2 微信及信息传播模式
2.1 微信概述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专门针对智能终端提供的一种即时通讯服务免费的应用程序。自微信推出以来因为其特色功能以及便捷性广泛受到人们的接受与认可,在2015年底,微信覆盖我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
微信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代表性应用,在信息传播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代表性应用,微信的多种实用功能使得微信变成了一个商业交流的平台。更多公司、知名人士都会通过公共账号进行公共关系进行维护,成功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微信朋友圈相对于QQ、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来说,有着强大的私密性;微信的及时性表现也较为突出,在微信朋友圈中拍照选项作为状态发表的第一选项,可以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2.2 微信信息传播模式
第一,微信信息传播模式符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实际需求;微信信息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发表,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的娱乐休闲呈现时间碎片化的模式,而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手段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与需求。
第二,微信信息传播模式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递、娱乐以及表达的实际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诉求被无线放大,而对于微信来说可以自身的需求以及实际进行各种信息的生产以及传播。
3 微信时代科学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3.1 面临的各种挑战
微信自身的发展不仅仅是通信模式的发展,其对于传统的媒体来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实践中其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整体的传播模式与手段,可以说微信时代是一个信息生产以及传播的低成本时代,因为各种科学媒体信息的产生者、传播者以及受众都会与新兴技术以及互联网络有着一定的面感性,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同时因为在微信时代,在各种具有移动化以及社会化的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其降低了媒体的整体成本,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的重构以及信息的整合。也就是说,在微信时代,科学媒体在发展中要尽可能地适应这些低成本的自媒体以及新媒体,要突破其成本优势,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权威性以及严谨性,凸显自身的管理优势,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微信时代信息传播与发展中始终屹立不倒。
3.2 对策略
在微博以及微信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要凸显自身的优势,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要在根本上转变其重视生产、轻视传播、重视,忽略互动的弊端,只有转变观念才可以在根本上推动其整体发展,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第一,积极引进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全面应用微信互动模式。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官网微信账号以及相关平台的设置,提升其与相关受众的互动性,不断拓展其服务内容与形式,对此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微信的方式为受众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例如,中央电视台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通过微信公众账号为人们提供各种新闻咨询。可以说央视微信公众账号的开启在延续品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式。
第二,加强对新闻营销以及社会化网传播的研究,提升其整体的信息传播职能。首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拓展自身的订阅传播模式,进而有效地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同时也要基于微信模式提升传统媒体自身的权威性以及公信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权威性。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移动App的开发与推广,对现有的用户以及潜在用户进行整合,进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化网络发展,不断地拓展其用户的整体范围。
第三,优化改造现有媒体,融合技术手段,加强媒体创新。在实践中要基于现阶段的媒体定义广义化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技术的融合以及创新,通过各种用户创作内容以及自媒体的整合,提升科技媒体的整体话语权优势,再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与手段不断降低其整体的信息生产以及传播的成本,进而凸显其内在的价值与优势,为其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4 结论
微信是基于手机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集发送文字信息、语音、图片以及小视频等内容为一体的移动通讯工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信息传播模式促进引发了信息传播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给科技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淑梅,黄儒敏,李淑云.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的微信传播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162-164.
[2]范红霞.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与社交模式变革――以微信传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6(8):9-12.
篇6
关键词:网络形象设计视觉文化时代新媒体语素
一历史的形象识别设计与视觉文化
1历史上CI的出现
从50年代初到现在,CI的诞生有近50年的历史,他发展沿革大致上经历三个阶段:
A从商标品牌到产品视觉统一设计,
B企业风格的视觉传达设计,
C从视觉形象识别到整体形象识别,
CI已经从单纯的视觉传达设计演变为一种企业形象的传播策略,我们可以看出VI形象的识别是现在CI、MI等的最初起源,最初是商品标志视觉功能的扩展,商标品牌作为商品的标记和象征,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发挥这主要作用,1851年,美国宝龄公司老板发现负责货运的人总是在装蜡烛的箱子上画上黑叉叉,经询问才知道是为了那些目不识丁的码头工人能分辨哪是蜡烛哪是香皂。后来,有位聪明的工人把难看的叉叉改成了星星,进而成为固定的符号经常出现。
CI这一词最早由美国的设计家来蒙特于1930年左右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企业重视工业设计和产品的视觉设计。现代设计的摇篮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这所起初培养建筑设计而创建的学校,转而以培养工业设计、商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门人才。造就了一批设计师,对今天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
据说视觉文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丹尼尔·贝尔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大众社会的要求逐渐扩展延伸,品牌等成为一种无形资产成为商品分辨和信誉保证的重要识别,使得在人们视线里出现整体的视觉识别系统,时代也有了它新的概念,即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急剧加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促使视觉文化的进步,总之,设计与经济时代的发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二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的发展
1互联网的发展
自从发明了电脑,出现了WWW,科学发明改变了社会,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限的,互联网的发明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整个地球被收缩成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可以周游世界,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将普及发展与人类社会。
2四次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
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
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
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3“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新媒体
网络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确实有它独特的优势,这恐怕任何一个用过互联网的用户都能一一道来:报道及时、零传播成本、多媒体、可以检索等等。有报道说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前几任媒体:无线电广播问世38年后,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诞生13年后,拥有同样数量的观众,而因特网从1993年对公众开放,到拥有这个数量的用户只花了4年时间。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的载体,确实起了传统媒体所起的很多功用,或者说它替代了传统媒体的很多功用。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互联网的发展使视觉文化识别出现了新的空间和领域。
三网络形象设计的出现与定义
1几个问题的解答引述
网页设计重要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先得回答:网站的外观重要吗?一个网站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看而吸引的外表,哪怕有着再好的内容,有着再好的结构,相信整个网站的浏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浏览者的阅读兴致也会大减。就等于一个内涵丰富但却外表平庸的人在一个公共场所出现,是难以引起别人的注意的一样。人们称互联网经济为注意力经济,如何吸引大众的注意力,除了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外,外观也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站的外观非常重要,因此,网站的VI设计也非常重要。
怎样才是一个好的VI设计呢?
一个好的视觉设计,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视觉效果。一个网站怎样才算是有一个好的视觉效果?一个最简单的判别方法是,看她三眼:第一眼,看是否抢眼;第二眼,看是否顺眼;第三眼,看是养眼。其实,这三眼就是网站给你的第一感觉。第一感觉很重要,浏览者能否接受这个网站,很大程度上,就看有否这种一见钟情的感觉。如果答案都是Yes,那么,这个网站就是有一个很好的视觉效果了,相信浏览者也会耐着性子去看完你整个网站的。
怎样才能有一个让人一见倾心的视觉效果?
首先要看整个页面的颜色是否协调,千万不可给人刺眼的感觉;其次要看网页上的的文字是否易于阅读,文字太细、颜色太浅、页面太长或超出屏幕宽度,都是有违网站设计的“美学原则”;再次要看图片,图片太大、太多、太模糊都会惹来浏览者的反感;最后要看“动”与“静”是否配合得当,无节制地滥用Flash、动态GIF、滚动字幕等效果就会让人眼花缭乱,但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页面也会让人感到乏味。
上面谈到的VI设计仅仅是就一个页面而言,VI设计的另一方面是看整个网站的所有页面是否协调与一致。每个页面都使用相同种排版方式、相同的背景色及近似的按钮都能增加网页一致性,树立统一的风格。这是最基本而有最重要的网站VI设计。
2成功网站的VI设计
如果你是打算为企业建立一个商业网站,则更加要注重网站的VI设计。如果你的企业本身已经有了一个统一的CI设计(CorporateIndentity,企业形象识别),那么,网站的VI设计就应该遵循其CI设计。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有一套适用的CI设计。按照我们的经验,有相当的CI设计并不适合应用到网站的视觉设计之中,这使得网站的设计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企业在制定其CI设计时,很有必要听取专业网页制作人员的意见,哪怕企业暂时并被有触网的打算。
一个好的VI设计,事实上可以凭借CI设计里已经指定的Logo、色彩、或标准字型等予以发展。尤其是色彩部分,使用正确的色彩往往可以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另外针对Logo本身的一致性所作的设计上变化也是一种变化,总而言之,所有的做法必须能够发展出一套更具品牌形象的设计,而且能将网站的整体特性完全地容入浏览者的脑海里。能让浏览者记住,并能吸引浏览者回头的VI设计,就是一个成功的网站VI设计
3VISI网络形象识别系统
VI设计,来源英文中的VisualIndentitySystem,意即视觉识别系统。单单就网站而言,一个网站上看到的所有图片、文字、动画、以及他们的编排方式等等一切能够看到的元素都是VI设计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其实就一一个网站的外观,他能在色彩版式等形成一种认知识别,达到一定的视觉效应,我们重新定义为VISI,即网络形象识别系统(VisualIndentitySysteminternate)它既是CI部分的延伸、有是VI部分的发展与具体应用,网络形象识别系统是一个系统化的识别形象,它将根据企业CI、VI根据网络的要求整合定位成网络形象识别系统他的具体内容将在后面作具体说明
四网络形象识别设计的语素
1互联网的属性特点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
传播范围广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信息资源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
形态多样化
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2网络形象识别设计
本文提出了网络形象识别设计的新概念,几下具体说明网络形象识别设计的语素。
网络形象识别设计要根据企业制定的识别系统进行扩展延伸,设计出新的符合网络属性特点的形象识别系统。从宏观上讲,网络形象应该具有统一的整体的便于识别的设计。
首先,网络形象设计的整体定位,网络海洋如此之大,但是整体的网络视觉效果很少能出现在我们的屏幕中,这就需要策划设计人员有依据的进行整体定位策划。VI设计中的企业标准形象需要重新整合组成,事实上可以凭借CI设计里已经指定的Logo、色彩、或标准字型等予以发展。尤其是色彩部分,使用正确的色彩往往可以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另外针对Logo本身的一致性所作的设计上变化也是一种变化,总而言之,所有的做法必须能够发展出一套更具品牌形象的设计。
网络形象标识设计可以以动态形式或静态形式出现,网络的web色彩和版式需要统一,我们称网络标准色彩和网络应用版式,当然其形式和要素非常多,我们可以概括为基本元素形式。这里所说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文字的处理、背景色彩、各种动态按钮、图表、表格、导航工具、背景音乐、互动影像、视频播放、小窗口等,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元素,当然更重要的是整个元素要有一种共同点,这也就是网络形象设计的创意设计所在。以上各视听元素大多数浏览器本身都可以显示或收听,无需任何外部程序或模块支持。比如,大部分浏览器都可以显示GIF、JPEG图形和GIF89a动画。还有些多媒体文件(如MP3音乐)需要先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启动相应的外部程序来播放。另外,在浏览器使用插件(Plug-in)可以播放更多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微软推出IE浏览器后,提供了基于OLE的ActiveX技术,用来在网页中播放多媒体。目前ActiveX已经成为热门技术。另一种播放多媒体的技术是JavaApplet。它是用Java语言编写的应用于网页之中的小应用程序,相比于插件和ActiveX,JavaApplet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良好的跨平台能力,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总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元素在网页艺术设计中的综合运用越来越广泛,使浏览者可以享受到更加完美的视听效果。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也对网页的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网页艺术设计的表现力。
网页的版式设计同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的版式设计有很多共同之处,它在网页的艺术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网页的版式设计,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的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篇7
一、反思公益广告
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传播主体僵化。首先,由于我国的公益广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落实更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命令,很难调动媒体的积极性;其次,由于公益广告的营销传播效果有限,企业因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很难将经济利益让位于社会责任;另外,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较为缓慢,对公益广告的传播力不从心。
2.传播内容空泛化。我国公益广告传播内容一般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甚少给出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且通常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极少与受众进行情感沟通,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甚至会激起受众的厌烦和逆反心理。
3.传播渠道单一化。公益广告传播大多遵照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所谓的“网络公益广告”大多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加以利用,将公益广告分成传统的平面、广播、视频的类别,原封不动地上传到公益门户网站,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传播特点,无法整合其渠道优势实现传播效果。
二、数字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景观
1.高度组织化传播向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包括互联网Web1.0时代),大众传播渠道稀缺,传播主体具有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特点,个体及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局限在人际传播层面。数字媒体时代,随着Web2.0技术的产生,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个体通过发现彼此一致的兴趣或意见形成聚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互联网自组织。相对于传统媒体组织,互联网自组织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自由的聚集,还能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竞争优势。自组织传播的兴起让信息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化,传统高度组织化传播主体的地位随之弱化,信息传播的高度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的景观形成。
2.传受关系向交流关系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存在着明确的传者与受者的区分,传者在这种传播图景下拥有绝对主导的优势,绝大多数人对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只能听之任之。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局面。数字媒体以其“海量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让每个个体都可以平等地获取海量的信息,消解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的信息资源优势;数字媒体“交互性”的特点让个体拥有了信息的权利,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这种权利以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形式得到体现,传者的优势亦被消解,信息传播不再存在明确的主动传播和被动接受关系,而是转变为双向交流、相互转化的关系。
3.分割式传播向整合传播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数量较少且形式较为单一,受众没有太多选择,就将大块、完整的时间投入到某个喜闻乐见的媒体当中。传播者只需简单分割目标受众的媒体选择倾向,选择相应的媒体信息,就能获得规模化的受众。然而,随着各类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呈现出碎片化的媒体接触景观,传统分割式的渠道选择方式再难覆盖自己的目标受众。这促使了整合营销传播的产生,其核心思想是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塑造一致性形象。
三、数字媒体时代公益广告传播的新路径
1.传播主体布局自组织,引导社会化传播的长尾效应。随着Web2.0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应运而生,自组织公益广告传播的潜力开始显现。一方面,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大多源自个体的表达需要,这就能避免传统公益广告的呆板与单调,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和多样;另一方面,自组织传播累积的长尾效应可以形成难以估量的传播体量,改变公益广告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也可以促使线下公益团体的产生,放大公益广告传播的现实影响力。由此看来,不管是政府、传统媒体、企业还是社会公益组织,都应该与互联网自组织合作,利用其社会化传播的经验和影响力,逐步积累社会化传播势能,进而引爆某个公益主题活动;也可自行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设立公益账号,并联合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等数字媒体公益平台发起公益主题,让每一个接触到自组织公益广告的客体转变为下一个生产和传播主体,形成“病毒式”的传播。
2.推广体验式公益广告,在平等交流中教化受众。数字媒体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特点,迫使传播者放下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姿态,与受众进行平等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为这种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体验式公益广告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形式。体验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体验物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在大脑中留有印象的全过程。③它不囿于语言文字,而是立足于多种感官的沟通。公益广告可营造两个层面的体验:一是内容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内容要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使其能从内容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二是形式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要能让受众参与其中。公益广告应该挑选与受众生活相关的广告主题,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设置交互场景,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所设置的情境中去,进而传达公益理念,最终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3.整合多种渠道优势,最大限度覆盖媒体接触场景。面对受众注意力的稀缺,若要增强传播效果,就必须告别过去割裂的媒体传播方式,整合传统媒体、数字媒体和其他媒体渠道并传达具有一致性的信息,通过各类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渠道合力,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的媒体接触场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公益广告的整合传播可采用以下思路:首先,整合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高公信力优势,塑造形象,引导舆论。其次,整合数字媒体的社会化传播优势,持续发酵,引爆话题。再次,整合其它媒体的多样化传播优势,如户外广告、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电梯海报、灯箱广告等,不放过任何与目标受众的接触点,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可能的媒体接触场景,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其观念和行为。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传播;自由;秩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30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以空前的自由和开放的精神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使人们的活动空间从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扩展到了电子屏幕里的虚拟世界。在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尤其是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大,网络已经深入到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一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一方面使人们的表达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但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尚未成熟,这种表达自由往往陷入无序和混乱之中,进而影响健康的网络秩序,损害国家和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如何处理好互联网信息传播自由和传播秩序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人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
1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曾经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身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人们获得自由的途径,不是在意识中摆脱规律的限制,而是在于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为自身服务,从而获得自由。自由观认为,自由和限制是相反相成、相互促进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是绝不存在的。在人类社会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秩序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完善秩序的过程中追求自由。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同样要处理好自由与秩序的关系,要把自由限制在秩序的范围内,使自由成为有秩序的自由,使秩序成为自由的保障。
从根本上说,自由是秩序的目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人都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形式同其他人发生联系,这种联系是多样的。人们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影响的结果可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也可能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因此,人们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考虑自己权利的行使对他人及他人的利益产生的影响。否则,就会由于侵害到他人的自由而受到抵制。因此,可以说,秩序是自由存在的前提。与此同时,秩序也是实现自由的重要手段,表面上看,人们χ刃虻淖翊雍孟袷棺约旱淖杂墒艿搅怂鹗В实际上秩序正是以这种限制自由的方式来保护自由,人只有通过对秩序的服从才能得到法律和道德的保障,才能抵御他人对自己自由的干涉。所以说,自由是秩序的目的。
在发展进程中,秩序是自由的保障。人类从产生时起,就在不断地克服大自然的种种限制,追求自由。人类为了不受随着季节变化而使猎物减少的这种困扰的影响,学会了饲养,为了能够自由的选择居住的地点,学会了建造房屋,这些都是人类追求自由的表现。但问题是如何保障猎物能够平均分配,如何保障自己的房屋不被外族侵占呢?只有秩序,通过秩序的规范和强制的功能,才能使猎物不受个人私欲的影响而平均分配,使房屋能在本族人的保护下不被占领。阿克顿认为:“没有安全保障,自由就等于零”,“只有当人们学会遵守和服从某些法则之后,自由才开始真正出现。”此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存在于社会中并与他人发生联系,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孤立的、不与他人发生联系的人是不存在的。而社会关系的存在,需要秩序的保障才能进行下去,一个混乱的社会是不会有多少社会关系可言的。所以说,秩序是自由的保障。
2互联网信息传播在国家层面的协调与冲突
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对互联网高度依赖,互联网信息系统正在我国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为人们参政议政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但同时如果这种自由没有秩序的限制,又会对国家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危害国家安全。
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对于推进我国的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社会是人们在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一种交往共同体,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中介的网络共同构成的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网络不同于现实社会,由于它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不受身份和等级的影响,平等地进入这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国家对个人行为的控制被明显地冲淡,信息交流的快速和即时使得国家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审查,这使得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年龄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网上自由的发表自己对社会、国家以及所有事物的想法和感受,包括自己对政治制度的意见和不满。这些都有利于政治回归社会,回归公民,提高了我国政治社会化的水平。
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我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水平,但如果对这种自由不加限制,很容易造成恶意政治言论。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大,使得恶意政治言论一旦形成,会瞬间转变成为恶性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本来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群体性意见,这种群体性意见与政治言论相结合,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一条新途径。而恶性网络舆论则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传播者利用互联网信息的表达自由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手段。这种恶性网络舆论一方面威胁国家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冲击我国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另一方面丑化我国的国家形象,影响对外发展。由于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确定,一些信息受众极易受到影响和煽动,成为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极大隐患。
篇9
进入21世纪,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一代新闻及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占领传媒市场,新媒体借助互联网的高速传播拓展媒介空间,积累了比传统媒体更庞大的受众群体,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如今,新媒体依托手机通讯设备,为人们推送信息和即时交流提供便利,这种迅捷及便利的媒体传播方式正在一步一步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形成的新一代信息传播手段,是传统媒体比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发展中逐渐演变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融合了现代互联网技术及无线通讯技术,信息终端包括现在逐渐普及的电脑、人们日常使用的手机通讯工具和现代化数字电视,新媒体通过这些工具向人们传递丰富的新闻信息以及娱乐服务。
对比传统媒体,新媒体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了人们日常休闲与娱乐的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物质文明的提升,人们为了缓解快节奏带来的身心压力,借助新媒体的丰富娱乐功能满足人们闲暇时间放松身心的需求。
(二)满足了人们及时沟通与互动的需求。在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新一代媒体环境在信息传播诉求上逐渐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相比传统媒体,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收者,扮演着双重角色。
(三)互动性更强。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更好的互动性,信息交流的主动性更强,受众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沟通功能实现信息接收与反馈的及时有效。
(四)内容丰富。新媒体利用互联网庞大的资源体系,逐渐形成并完善信息,使各类新闻报道涵盖全面、视角多样,为受众呈现不一样的视角,体现了新媒体个性化需求的特点。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的演变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的,抓住传统媒体的传播缺陷,利用互联网高效传播的优势,新媒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对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开放性
新媒体是利用互联网以及无线通讯实现信息的传递,由于网络语言发表门槛较低,人们无需提供真实信息,实现了匿名留言与意见表达功能,使得信息的就留更加自由、分散、真实,这种媒体交流格局在以前传统媒体占主流的时候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新媒体对信息参与者采取来者不惧的态度,对言论几乎没有经过筛选以及过滤,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留言功能发表自己内心的看法,体现新媒体的开放功能,实现了信息的公开交流。但是由于新媒体信息发表的自由化,也造成信息的真实性降低,存在大量的网络暴力现象,这对新媒体的信息安全产生危害。
(二)传播渠道多元化
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往往只存在单一的传播手段,虽然近几年随着新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也不断开放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但是这相比新媒体却不可同日而语,新媒体借助现代人们常用的手机、电脑实现了信息的多手段传播,并且信息形式多种多样,利用论坛、博客、网络杂志、手机电视等进行信息的传递与,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为人们及时接收信息提供便利。
(三)共生、交互特性
新媒体的共生与交互功能体现在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这两个基本概念上,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因此新媒体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基本不存在,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新媒体的这种交互特性赋予了受众更大的权利,他们的言论及反馈有时甚至能决定某个事态的发展。
(四)传播速度快
新媒体传播速度迅速是其重要的一个特征,在信息的上,新媒体只需依托简单的平台就能将信息迅速发送出去,借助互联网的高速传播功能,信息能到达世界各地。这对比传统媒体而言,信息的制约性更低,流程也迅速降低,因此,新媒体在信息上通常具有“同步”的特性,即信息与事件的产生无限接近同步,更加凸显新闻“新鲜”、“及时”、“同步”等吸引受众的功能。
(五)传播方式的扁平化发展
信息传播方式的扁平化即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过程,实现信息传播者--接受者直接传递的功能,减少中间人员对信息的干扰,因为在信息的传播中,随着中间环节的增加,信息会发生质的变化,信息加工人在原信息中加入了自己主观意念,使信息内容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为了提高新闻的可观赏性以及选择传播的功能,常常是由采集人员整合信息后,交由技术人员进行加工,将某些事实删去或者增加某些事实进去,这使得最终呈现的信息并不完全是真实的,而新媒体则不一样,因为信息人往往是受众个人,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通常表现的都是最真实的信息。
三、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新媒体基于现在普及的电脑以及手机等通讯工具,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沟通方式。在新媒体还未出来以前,人们通常利用短信进行信息的交流,而当新媒体逐渐发展并完善后,人们更多的利用新媒体中的即使交流工具来实现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并且这类工具使用费用低,信息交互能力强。随着新媒体脚步的不断推进,年轻一代的受众正在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来改善现有的生活环境。
新媒体具有连接中介化的人功能,基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环境,为相隔异地的人提供沟通交流的媒介,网络交流还有超人性化的特点,人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信息交互功能,交互者在互动交流时,可以借助互联网隐藏功能将自己的缺点掩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比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更能使受众控制自身情绪,但是相对而言,这种传播方式也更有欺骗性,会让受众极力构建自己良好的网络形象,使信息的真实性变质。
新媒体在给现代人际交往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产生诸多问题,因为新媒体的沟通方式是基于互联网,互联网无法传递人们面对面交流产生的语气变化(如表情),并且人们在网络交流上更喜欢掩饰自己,导致线上线下判若两人。现代交流工具比如MSN、手机沟通软件、电子邮箱等新媒介传播方式虽然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但是实际上也间接的产生了一些人际交流上的误解,比如一些重要的信息,选择发送人错误,这会产生一定的误会。
(二)新媒体对人们文化兴趣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重要改变,电子阅读逐渐取代传统的书本阅读成为人们吸收知识的重要方式。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报告统计,2014年,我国成人手机阅读比例达到51.8%,同比增长9.9%,并且调查显示,我国成人人均手机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
从阅读内容上看,人们阅读的内容大部分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刊载的软文,这些信息具有丰富、全面、新颖、有趣的特点,正符合现代人追求高效阅读及快乐阅读的需求。
新媒体带给人们文化兴趣的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视频收看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电视因为无法快进,且各类广告充斥其中,人们逐渐将视角转向新媒体,通过网络下载及快进功能,可以使受众选择性的收看电视,并且跳过自己不喜欢的内容。
从新闻的传播方式上来看,新媒体带给人们文化兴趣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新媒体在新闻的传播上更注重事件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构成信息量丰富的新闻事件描述,更能吸引受众。
(三)新媒体对人类居家的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人群,这类人群通常被人称为“宅男”或“宅女”,进入互联网时代,更多的年轻人依托互联网的便利,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世界大事且利用网上购物来满足生活所需。因此,如果说电视奠定了人们“宅”形成的基础,那么新媒体则是促使其成形并流行的重要推力。“宅”一族利用互联网及手机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因此,他们往往对正常的面对面人际交往不感兴趣,这种趋向最终导致这类人权在心理、生理以及人际关系上出现诸多问题,逐渐丧失了正常沟通的能力。许多学者以及社会人际研究人员都表示了对“宅”一族的批评与担忧,并且认为新媒体是其中的“隐性杀手”。
当然,单从批评的角度上看待新媒体对居家的影响是不对的,因为形成“宅”一族群是人们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产生的,而适当的利用新媒体来促进居家生活则可为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比如互联网购物,可以满足上班族繁忙工作下对家居生活品质的需求;利用新媒体实现家庭办公,节能又环保,并且工作效率也能进一步提升;利用新媒体和朋友分享幸福时刻,将快乐传递给他人。这些都是新媒体在居家生活中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因此,在探讨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积极影响,还要分析其带来的不利因素,只有扩大新媒体的优势,降低新媒体对生活的影响,才能使新媒体更好的为人们生活服务。
篇10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媒体时代;特点;发展趋势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我国新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媒体类型,其特点为鲜明的自主性与普及性。面对迭代变迁,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获得了更多言论自由的机会。如今,网络、微信、手机已经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传播平台和工作生活离不开的信息高地。故而,积极研究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表现出许多较为独特之处,如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传播内容信息海量化、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过程互动化等特点,下面对之做具体分析:
(一)传播信息的即时性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新闻的即时性。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时间上的优势,就是获得了更多的用户和流量。在这一点上,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优势不言而喻。早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之后,各大门户的新闻客户端均在一分钟内向用户的手机进行了消息推送,随即便引发了网友的评论热潮。现如今,信息的传播速度能做到几乎与新闻事实的发生同步。
(二)传播内容的海量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增强,各国的发展都以协同发展作为主要方向,网络的发展也不例外。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中,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媒体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分享,人们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海量的、丰富多样的信息,而自己也能够在新媒体平台中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感受、所见所闻等,这就使得新闻信息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拥有极为丰富的信息。
(三)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闻传播领域也不例外。当前,“数与网”逐步发展完善,衍生出了更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渠道,打破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方式,这就使得不同传播方式之间存在的薄弱之处得以弥补,并为新闻传播实现跨平台传播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同时,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浏览、下载自己想要的新闻信息,获得更加优质的新闻体验。
(四)传播主体的广泛性传统媒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垄断性,在新媒体未出现前,传统媒体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垄断着所有的新闻资源,具备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新闻采编队伍,专业记者负责对新闻内容进行编写和,媒体作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中心位置,决定着信息的重要与次要,数量与质量,甚至是对受众的影响,对舆论的主导,而受众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得以明显拓宽,为新闻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信息的者、传播者以及生产者,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新闻传播之中,随时都可以把所见所闻所感到新媒体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成为传播主体。这就在极大程度上确保了新闻传播主体地位的平等性,促使新闻传播主体越来越广泛。
(五)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因受到技术和地域因素的限制,传播覆盖面和受众数量都比较小,缺乏互动性,受众仅能够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且没有畅通的新闻效果反馈渠道。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很强,信息发送出去只是这一整个传播过程的开始,信息内容需要受众去评论、转发、反馈、参与和分享,内容才能成为活跃的内容,新闻传播环节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整。例如在每条新闻的下方设置的网友反馈窗口,就是一个互动平台,网友可以点赞、可以评论、可以转发。网友除了看新闻之外,还可以看其他网友的评论,并且可以参与讨论。
(六)传播模式的碎片化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主要在固定时间段从广播、电视及报纸中获取新闻资讯。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故而人们并不愿意在固定的时间里获取信息,更愿意在自己休息、吃饭等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取信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App获取短小精干的新闻信息。基于此,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内容具有碎片化的特点,而碎片化的信息能够显著提高编辑效率,且更容易在受众中形成裂变式传播,促使传播效果进一步扩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基于新媒体时代以及新闻传播表现出来的特点,在传播发展方式上也应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时展的需求,传播渠道社会网络化、受众群体大众化、传播方式综合化、传播内容可视化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传播渠道社会网络化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上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进步,推动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已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人们能够更加快速的获取新闻信息。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世界社会化网络用户有20多亿,占整体网民数量的4/5左右,这也为新闻传播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网络涵盖了个人信息上传、群体协作、交流共享等,有助于新闻传播展现出互动性、普及化及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可结合网民的提问给出相应的解答,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元化需求。此外,通过技术支持,可以让受众参与到新闻中来身体力行,以此来提升用户体验。以宁波人才落户政策为例,文字介绍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如果附带一个交互性的东西让读者自己填写自己的情况,填完之后随时可以得出结果,一定会大受欢迎。
(二)受众群体大众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的大众化特点愈加鲜明,其中大众化除了体现新闻信息的大众化发展外,还体现信息人员的大众化发展。同时在这一背景下,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新闻信息需求得以更好地满足,可以从各式各样的多媒体互联网渠道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新闻内容,且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全世界范围内各种各样的新闻内容。同时,在传统新闻中,新闻的主体都是固定的,受众无法进行新闻传播和自由发表言论等,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感受、观点及想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大众化的进展,使得新闻传播效果得以显著增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