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管理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审计;医院;药品采购管理;应用
一、风险管理审计的应用概述
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下,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更为激烈。医院药品采购具有种类多、资产高的特点,是医疗服务的基础保证。考虑到采购环节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内部审计能够监督医院的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充分发挥监督和评价作用,才能够对医院各个部门进行审查,通过查缺补漏降低管理风险。具体到药品的采购上,风险管理审计能够保证采购活动科学、合理,提高药品的使用效率,重要性有以下三点。第一,能够及时发现风险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第二,能够对采购、管理等部门进行审查,评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同时发现新的风险点,发挥警示作用,降低风险损失。第三,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包括思路、内容、职能等要素。和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不仅提高了内部审计的作用,而且在多个方面均有明显改进。在医院中,内审部门是独立的,有利于内审工作的开展,站在客观、全局的角度上,通过识别风险、防范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当前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药品的销售主要依靠医疗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其占据85%以上的市场。基于这种背景,医院作为买家在药品市场中占据优势,因此药品的采购存在较多的安全风险,成为管理漏洞形成的首要因素,常见问题如下。
(一)采购金额大、折扣高
医院对于药品的需求量大,因此在购买数量和资金上高,成为药商的公关重点。针对药品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调查显示大型医院通常在40%左右,基层医院则占比70%以上。另外,在购买途径上,大多包括生产企业、批发企业、中药材市场等渠道。供应商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就会采用多种促销手段,常见如商业折扣。其中,明扣能够上交医院,暗扣的受益人则是院方领导、医师、采购经办人员等。较高的折扣降低了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率,长此以往会对药品安全性产生影响。
(二)采购计划不科学
不科学的采购计划,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部分医院在药品采购上,缺乏完善的计划方案,或者药品的购备和临床应用有出入,体现为常规药品库存量大,特殊药品供不应求。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医院在确定药品的采购种类和数量时,往往以差价大小作为依据;二是部分医院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喜欢采购新药,或者药商上门推销的产品,因此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在以药养医的认知下,个别医生喜欢开具大处方、高价药,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也不利于药品合理使用和科学采购。
(三)采购操作不规范
药品在采购环节上的操作不规范,会导致采购风险的发生。举例来说,为了提高买卖双方交易的便利性,或者出于药品让利考量,部分医院在采购资金的支付上选择现金,可能出现盗抢、上当受骗等情况;而且由于药品质量无法在现场进行检验,可能存在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另外,药品采购人员往往也是出纳人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容易发生舞弊行为,难以保证采购资金使用的公开性、透明性,为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采购合同不完善
采购合同自身不完善,或者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这样很容易带来采购损失。例如一些医院对于采购合同的重视程度低,将采购工作交给某个部门甚至某个人员,就可能忽视合同的签订;或者药品采购只提供类型、数量、价格,没有按照合同内容规范履行;又或者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对于双方的责任规定不明确,体现在缺少质量保证条款、安全事故追究条款等。如此,违约现象和质量问题的发生率高,但责任赔偿的归属成为一个难点。
三、药品采购管理中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应用
(一)完善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审计的应用,其前提是医院要建立完善的药品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各个岗位职责。在具体操作上,应该组建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从宏观层面把控管理工作的开展,组员则是各学科专家;对于院内涉及用药的科室,由科室主任、护士长等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工作任务如下:一是指导临床用药;二是制定并完善药品管理制度;三是做好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四是针对用药差错现象及时有效处理;五是定期药品风险信息;六是评估新型药品的临床安全性,对高危药品进行替换等。而岗位职责的落实,能够保证医护人员日常工作的规范化,对于药品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督,提高用药安全性。
(二)识别风险因素
对于内审人员而言,应该采用规范的审计程序,采用有效的方法判断潜在风险,例如决策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等,实现风险识别和评价的目标。具体来说,在采购计划编制环节,分析计划的合理性,看是否依据药品目录进行编制,看需求药品是否全部覆盖,看采购资金和预算规定是否相符等。在申请审批环节,要求审批手续齐全,按照审批采购计划执行,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验收入库环节,依据质量标准进行药品检验,严格执行各项验收制度,保证采购人员、验收人员岗位相分离,并且对入库单准确填写、存档。在药品领用环节,要求采用定额控制、限额控制,领用过程要有相应的记录,保证流程的规范性。在盘点处置环节,要求对药品定期清查盘点,检查核对制度是否完善,以及亏损、盈余是否按照规定处理等。实践管理经验表明,准确识别风险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基础,应该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以风险因素作为依据,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评估风险等级
风险评估就是针对已经明确的风险因素,对影响严重性进行等级划分,为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于审计人员而言,必须采用规范的审计程序,以保证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不会因为个人主观因素导致评估结果盲目、随意,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而且,经验表明药品采购风险评估中的关键点,在于采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具有充分的评估依据,保证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相一致。
(四)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识别和防范,都是在为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打基础,在具体的措施上,一是可以组建药品质量验收小组,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减少验收异常、验收舞弊现象的发生;二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药品管理信息系统,针对药品的采购、入库、出库、使用进行全程监管,避免药品出现严重积压、断档等现象,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另外,为了保证防范措施的有效性,制定期间应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防范措施要和药品采购的实际情况相符,从医院的经营管理特点入手,能够和医院管理制度保持一致,并有机融入药品的采购环节;二是防范措施的应用,应该具有可行性,确保采购管理部门能够接受,而且管理期间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保证合理;三是防范措施的应用,可以对采购风险实现规避、分担、降低的作用,能够实现预期管理目标。
(五)风险审计报告
对于药品采购的风险管理工作而言,风险审计报告是最终结果,在报告内容中,会对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评估的合理性、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继而发现其中的不足,为下一步改进管理提供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采购金额大折扣高、采购计划不科学、采购操作不规范、采购合同不完善等方面。文中分析了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药品采购中的具体应用。要求首先完善管理制度,及时识别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继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完成风险审计报告。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加强药品采购管理质量的目标。
作者:李燕芳 单位:河北省儿童医院财务处
参考文献:
[1]王佐德.医院药品采购管理审计浅析[J].中国药事,2012,(3):301-302.
[2]雷铎.风险管理审计在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2):71,81.
[3]李榕.加强医院药品采购管理与成本核算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4):224.
[4]张超.发挥药师职能,确保药品采购管理与安全用药[J].海峡药学,2012,(1):257-258.
篇2
“两个利益至上”共同价值观是关于烟草行业价值和如何实现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行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同样必须致力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在此前提下,积极促进企业各项目标实现。通过内部审计活动,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完善企业制度和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内部审计可以从有形和无形两个途径为企业创造价值,有形的价值表现为通过对项目审计创造的价值,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无形的价值表现为,通过审计活动,帮助企业发现存在的风险并提出规避风险或改进风险管理的建议,完善内控制度,改善企业治理,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1.2现代制造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1)制造业规范管理要求内部审计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为巩固健康体制,不断加强对行业监管,全面提升制造业的规范管理形象,内部审计作为监督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始终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对于审计监督,行业形象地将其视为“体检”,通过定期的“体检”,让行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状况,发现细微变化,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防止“细菌”入侵,防止小毛病变成大问题,局部问题变成普遍问题,从而使肌体保持健康。新形势下,依法治企和严格规范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行业监管任务更加艰巨,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只能加强,不能有丝毫削弱。
(2)制造业改革发展要求内部审计充分履行服务职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深化改革已成为时展的主旋律。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使得行业自身健康发展成为重要的一环。外部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必须深化改革,调整战略,从规模扩张型转向结构效益型,更加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当前行业积极谋划“三大课题”,紧扣关键问题,提出了八项改革措施。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必须勇于投身到行业改革发展中,从大局着眼,微观入手,以“促管理、增效益”为目标,服务于企业发展和高层决策,充分发挥建设作用和参谋作用。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及时、准确地提供客观、公正的资料和信息,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2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及不足
2.1工作现状
公司内部审计历经八年发展,目前已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部审计格局基本形成。二是各项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效初现。四是审计人员素质不断提升。五是内部审计工作地位逐步提高。
2.2存在不足
一是独立性不强。内审委员会、内部审计委派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审计人员人事关系、业务关系等还没有完全理顺。审计人员有时参与具体的管理工作,无法以“旁观者”的身份发表独立客观的意见或建议。二是机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审计领域缺少配套的管理办法、操作指南,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三是工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实务中审计人员不能从管理的角度深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不能从公司整体长远发展的高度提出前瞻性的建议。内控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领域基本未涉及。四是手段或方法创新欠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延伸,远程联网审计等管理经验未得到全面推广。不能根据不同审计类型的特点,灵活使用不同审计方法。五是沟通协调不畅。在开展审计项目时,由于审计人员沟通不主动、不及时、不充分,导致被审计对象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特别是在开展同级审计时,由于部门地位平等导致沟通协调存在一定困难。六是审计成果利用价值不高。存在重提出问题建议轻跟踪落实整改、重就事论事轻以点带面的现象。审计结果没有与人事考核、纪检廉政、绩效考核等相挂钩。七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各直属单位在人员配置上普遍存在不平衡,严重缺乏工程造价、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在整体业务素质上,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
3公司内部审计发展构想及打算
3.1完善机制,实现内部审计制度标准化
全面梳理现有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根据审计工作条块内容,结合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制定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办法、财务收支审计办法、专项审计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审计作业指导书等,形成一整套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使得每一项内审工作均有章可循,真正做到内审工作“流程统一、模板统一、标准统一”。完善机制,探索建立整改报告机制、整改跟踪督查和联动机制、整改问责机制、审计责任追究制、重大审计事项报告制、建立审计报告泄密责任追究制等,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科学管理水平。
篇3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确立与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格局逐步形成,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由于办学、培训、对外咨询服务等,掌管的资金越来越多。同时,高校的收支总额和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成倍增长,教育资金总显得短缺。因此,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和高校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财务部门加强财务核算和监督外,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各种与资金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效益进行监督、鉴证、评价和服务。它是促进学校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含义
(一)审计的含义
国内的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这个定义充分说明了审计工作的内涵,明确提出了审计工作的对象和范围,指出了审计目标,对审计要求更具体化。最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审计工作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内部审计的含义
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把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2003年3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含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2009年9月1日起施行)中对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内部审计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部分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教职员工对审计的职责范围及作用不太了解,认为审计可有可无,认为内部审计是相互不信任的行为。被审计单位一般情况下对内部审计怀有排斥心理,认为内部审计是“鸡蛋里找骨头”,是来找麻烦的,所以不配合、阻挠,对整改也是消极应付。教职员工对内部审计的真正意义认识不清,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2003年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的内设机构,独立性不如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有独立设置、与纪委监察合署办公、与财务合署办公或在财务处下设审计科室等几种不同的形式。在合署办公等形式下,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作出审计评价以及通报审计结果时极易受到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单位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或直接或间接,不是领导就是同事,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为因素的干扰。过于密切的行政关系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审计职能难以发挥。
(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
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首先体现在数量方面。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审计项目逐年增加,审计内容逐年扩大。《内部审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配备足够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一方面学校对审计部门寄予厚望,要求审计部门挑重担,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又深感人手不足,难以完成繁重的审计工作任务。
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还体现在质量方面。按照《内部审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要求,内部审计队伍应由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并具备必要的职业资格。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还是以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为主,无法对高校内部物资采购招投标、基本建设工程等领域开展有效审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得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四)审计职能较为单一
随着高校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延伸到了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资产管理等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但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还局限于以监督为主,审计作用不够凸显。
(五)审计作用层次低
早期的内部审计的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保护资产安全,而现代的内部审计的重点已逐渐转向事先发掘问题、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还是大量的搞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方面的常规性审计,合同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资源审计等审计开展很少,有的甚至还没有开展。忽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忽视对教育经费整体运作的定性分析、未来效益的预测、偿债能力研究以及经济责任界定。
(六)事前、事中审计力度不大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本质不同,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应更多地体现在事前、事中的控制,审计的目的,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监督行为。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已开始尝试事前、事中审计,但不够普及,开展的审计项目大部分还是事后审计,内部审计控制职能体现还不充分。
(七)审计方法落后
部分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仍然采用手工查账方法,审计工作效率比较低下。有的采用手工方法计算工程造价,造成审计结果不准确,无法保障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无法保证审计报告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还要考虑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所以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和支持。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应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及时向管理层汇报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并通过显著的成绩促使校领导将审计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保障内部审计有效开展,营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和谐审计环境。
(二)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职责和权力的实施
《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机构作了规定:“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
2004年6月,教育部为了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规范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重新修订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其第四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第五条规定:“单位,是指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事业、企业单位。”
另外,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较弱,内部审计风险也比较大,所以,要树立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
由此可见,一般的高等学校均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三)有效整合审计人力资源,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主要由内部审计人员组成,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数据库,充分、翔实地掌握内部审计队伍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政治思想状况及业务水平。要解决审计部门的编制问题,构建具有合理结构的专业队伍。要多渠道、多层次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吸收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尽可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完善审计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重视服务职能,实现面向对管理、效益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强化审计服务的“内向性”认识,要消除“局外人”意识,更多地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角度去研究审计出现的问题,把被动的“敬而远之”变为主动的“一审二帮三促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从而促进高校加强管理、避免和减少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内部控制、保障高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五)不断开辟工作新渠道,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内容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己经从单一的会计核算审查发展成为包含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房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采购管理活动进行评价的内部控制审计,对预算执行和决算、建设工程项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审计检查并进行评价的多元化审计趋势。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最近举办的培训计划中,效益审计开始出现。高校管理者现在不仅仅关心高校的资金怎么用,更关心资金使用的效益。内部审计应关注国家审计的新进展,积极扩展审计范围,拓宽审计领域,加强审计深度,开展多元化审计。
(六)转变审计类型,重视事前、事中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应把审计转型与发展放在首位,要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对尚未实施的经济事项进行事前审计,对其他部门实施决策的具体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事中监控。有效利用内部审计的经常性、及时性特点,推行日常审计方式,对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传统审计普遍使用的是事后审计监督,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要将监督“关口”前移,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要有预防胜于纠正的服务意识,以便更好地发挥审计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作用。
(七)转变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内部审计从手工方式向计算机审计方式发展。以前在开展财务审计时采用手工查账方式,当财务部门所有的财务数据及信息都在计算机上处理的时候,手工查账方式将会忽略或不能发现哪些财务信息存在风险。通过与财务部门计算机进行联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高校的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可以解决硬件问题。从软件角度上看,内部审计机构应购买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方面的软件,实现从手工计算审计转变为计算机计算审计,这样的审计结果更准确,更具有可信性。
总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管理层应该积极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开创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沈明文.高校内部审计有效性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4).
2.段慧敏.我国审计资源整合的理论分析[J].审计月刊,2006(2).
3.张文杰.整合管理思想对审计资源管理的启示[J].审计月刊,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