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稀疏的白发,高贵的锛儿头,一副牙齿就像拥挤的坟地里东倒西歪的墓碑,理查德汉密尔顿的这张脸堪称是波普艺术的最佳代言,并可以用来提醒你:尽管波普艺术“年事已高”,但已经逐渐成为主流文化。
人们熟知的汉密尔顿,是马塞尔・杜尚的学生,是“波普文化”的创立者,是稀有的、还在世的波普老顽童。但是这些年来,能一睹他作品的人却不多,因为从1992年开始,汉密尔顿很少举办大型展览。2010年伊始,他的粉丝们有福了,因为汉密尔顿3月份将在英国蛇形画廓举办大型个人展览,此后,汉密尔顿还将在世界各地举办10到12个展览。
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汉密尔顿有些不习惯,他在接受德国《观察报》的采访时说:“实际上,逸事有点失控了。因为在过去,我的展览从来也没被人以赞美的方式对待过。1992年,我在泰特美术馆举办展览的时候,几乎每个评论家都讨厌它。到圣诞节的时候,一些报纸还弄了类似‘最烂的展览’这样的标题给我。这回,我估计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过去的五六十年里,我也干了些正经事。而且,鉴于我比我的同龄人都长寿,约瑟夫博伊斯和约翰莱瑟姆已经死了,罗伯特・罗森伯格也死了,所以他们觉得我像是一个活古董。”
上帝给了他一支画笔
汉密尔顿生活在一个完全与艺术不沾边的家庭里,他能够对绘画着迷,是上帝给了他一支画笔。
理查德・汉密尔顿1922年出生于英国。他的父亲是一名司机,在伦敦西区的汽车展厅工作,整个家庭里没有一个人干着和艺术沾边的行当。“我想是上帝在我的手上放了一支画笔,使我鬼始神差地对绘画着了迷”,汉密尔顿这样解释。10岁时,他在图书馆看到一张艺术课的广告,兴奋地在地上翻了个跟斗,后来却被告知那是成人课程。好在汉密尔顿没有就此作罢,他像小狗一样缠着那里的老师,最终成为最小的学员。14岁的时候,他参加了一个儿童绘画比赛,尽管没能拿到奖,但是负责颁奖的一位皇家艺术学院院士却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赏,并向皇家艺术学院管理人沃尔特・拉塞尔爵士推荐了他。两年后,汉密尔顿顺利入读该校。
1940年,学校因二战而关闭。无奈之下,汉密尔顿在一个工程公司找了一份工作,混口饭吃。战争结束后,再次返回学校时,汉密尔顿已经20多岁了,皇家艺术学院也完全变了样。“那个疯狂的家伙艾尔弗雷德・芒宁斯爵士掌了权,他经常穿着马裤、拎着皮鞭四处走,真够吓人的。我的一位老师说我的画很像保罗・塞尚,芒宁斯就没好气地说,‘很多人的画作都远胜于塞尚’。我说毕加索的画展很精彩,芒宁斯就不屑地说,‘那不是诚实的法国作品,而是意大利的垃圾货’。”汉密尔顿说。
数周后,汉密尔顿收到一纸通知,上面写着:校长不认为该学生在教学中有所受益。就这样,汉密尔顿的学生生涯被疯狂的芒宁斯爵士终结了,他满怀不情愿地被拖进了国民预备役。两年之后,他来到斯莱德艺术大学的当代艺术研究所,做一些展览方面的工作。在这里,汉密尔顿遇到了奈杰尔・亨德森,此人向汉密尔顿介绍了杜尚的作品以及达西温特・汤普森的书,这对于汉密尔顿创作风格的确立,是不可抹去的一笔。
由他定义的“波普文化”
“波普艺术,是大众流行的、转瞬即逝的、消耗性的,低成本、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淘气的、性感的、手法巧妙的、富于魅力的一桩大生意。”汉密尔顿给出的“波普艺术”概念沿用至今。
1956年,汉密尔顿在积累了展览工作经验之后,终于办了一场个人展览“这就是明天”,其中一幅拼贴壁画的照片《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独特、如此具有魅力?》是英国第一幅波普艺术作品。在展览上,这件浓缩了现代消费者文化特征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波普”(POP)这个词被写在一个肌肉发达、正在做着健美动作的男人握着的棒棒糖形状的网球拍上。
1957年,汉密尔顿写信给野兽派建筑师艾莉森和彼得史密森,这对夫妇当年也参加了“这就是明天”的展览,并且很是欣赏。他们商讨着举行另一次类似题材展览的想法。正是在这封短笺中,汉密尔顿创造了“渡普艺术”这个短语,他这样写道:“波普艺术,是大众流行的、转瞬即逝的、消耗性的、低成本、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淘气的、性感的、手法巧妙的、富于魅力的一桩大生意。”
此后,汉密尔顿的事业获得了腾飞。1960年,他为杜尚的作品《绿盒子》中的文字注解出版了一个抄本,1965年,他重建了已于1926年被砸成碎片的杜尚作品《大镜子》。但是,到这时候他们还没见过面。“那是巴黎的一个午餐会,客人只有我,勒内・马格里特和他妻子,以及杜尚夫妇。杜尚是你能想象到的最具魅力的人物:和气,聪明,妙趣横生。”从那之后,只要在巴黎,这对师徒就形影不离。
在伦敦最著名的画商罗伯特・弗雷泽成为汉密尔顿的经纪人之后,他终于可以潜心创作了。弗雷泽时常举办聚会,介绍一些圈中大腕给汉密尔顿认识。正是因为弗雷泽的推荐,汉密尔顿受邀为甲壳虫乐队设计专辑封面。“我还记得我去找保罗・麦卡特尼,那时他正在表演。于是我坐在外边的办公室里等他,还颇觉有趣,因为到处都是穿短裙长靴的姑娘们。”在弗雷泽的策划下,汉密尔顿举办了三次展览,可是后来发生了著名的搜查事件,画廊关闭了。
愤怒,是他的创作灵感
他不在乎大师的头衔,亦不关注年轻的艺术家,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1970年,汉密尔顿和妻子丽塔搬到了北部,他们生活在牛津郡的农场,并将其作为工作室。他的作品开始变得日益政治化,作品里出现了很多裹着毯子的“抗议者”。这一风格也影响了很多当代艺术的后来者,例如达明・赫斯特。他还短暂地投身工业设计领域(他喜欢计算机,并亲自设计过两台)。
篇2
一.遵义市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一)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
茶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学者们对其的定义层出不穷,孙艳红(2005)将茶文化旅游定义为:茶文化旅游是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茗观景为目的,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旅游[1]。文南熏(2007)认为茶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休闲性极强的,集茶园林观光、茶艺、茶道、制茶工艺、民间饮茶习俗、茶歌舞、茶鉴赏为一体的体验产品[2]。张耀武(2011)等对茶文化旅游做出如下定义:茶文化旅游是将茶自然资源,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使茶业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是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以民风民俗等茶文化为内容,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商贸、娱乐、休闲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3]。纵观各学者的不同定义,笔者认为,茶文化旅游产品是以茶文化为核心,集观赏和体验为一体,具有多样性活动表现形式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但是一种上层文化旅游产品,更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遵义市茶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西部重镇之一,全市共辖2区、2市、8县、2民族自治县和一个管理委员会。遵义市茶叶资源丰富,茶产区分布广泛,2006年以来,全市茶园面积由31万亩达到126万亩,茶叶加工企业634家,年加工能力5.54万吨,区域品牌快速成长,全市投产茶园约60万亩,茶叶产量预计4.7万吨,产值30亿元左右。亩丰产茶园为茶农增收3000元以上。其中湄潭县、凤冈县、正安县、余庆县等是贵州重要的茶叶产区,形成了湄潭翠芽、余庆小叶苦丁、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等区域性品牌。近年来,遵义市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以茶产业为依托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也不断涌现出来,湄潭县兴起茶园新农村自驾游,组建了茶乡艺术团,编排表演茶艺节目,规划永兴万亩茶海、生态茶园观光旅游线并投资建设,“天下第一壶”茶文化主题公园投入使用,凤冈县的夷州老茶馆,万佛茶楼等向游客展示悠久的茶文化。
二.遵义市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遵义市茶文化历史底蕴丰富,积淀较好,民间茶俗基础较好。但是在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对于茶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文化附加值不高,文化推动力不强,茶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不丰富,旅游产品单一,仅处于赏茶、品茗阶段。旅游产品开发雷同,在市场上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没有自己的旅游品牌,没有鲜明的旅游形象。
(二)旅游产品参与性不强
目前,遵义市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仅限于赏茶品茶,还没有形成采茶、制茶、品茶、赏茶、体验茶俗等为一体的组合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还处于观光阶段,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没有向休闲度假层次转变,不能迎合人们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
(三)旅游设施不完善
遵义市地处云贵高原,交通建设难度大,一直以来,交通都是制约遵义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往往茶叶产区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可进入性较差,园区内道路条件差,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建设级别较低。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旅游园区通常建在农村,贵州山区农民卫生观念落后,尤其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
(四)茶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匮乏
目前,遵义市有一定生产加工和销售能力的茶叶企业86家,加工厂440家,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现有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具有民间茶艺表演能力的艺人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同时,一些从业人员虽然懂茶产业,但是不懂得旅游服务,既懂旅游业又懂茶产业的综合型人才更是匮乏。
三.遵义市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开发原则
1.文化性原则
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特色,充分体现茶文化的特性,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义茶文化历史悠久,抗战期间,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亲自选址的中央实验茶场和浙大西迁的一大批爱国学者在湄潭工作、学习,品茗赋诗留下的诗篇助推了茶产业的发展。在深入研究遵义市茶文化和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适应现代游客的审美和体验需求,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多样性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2.参与性原则
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遵循参与性的原则,大力促进静态文化的动态展示,增加其体验值,增加旅游活动项目,鼓励游客参与到旅游项目中,增加游客的体验性,使游客不但能身临其境,而且能醉心其中,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旅游产品的刚性收入,提高重游率。同时,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项目的设计,转变居民的观念,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其中,让他们能够成为旅游发展中最大的获益者。
3.可持续发展原则
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民间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在旅游开发时,重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通常情况下,茶产区的环境都十分优美,原生态风景较好,民俗风情保存完好,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茶文化旅游产品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因此,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开发思路
1.深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提升遵义茶文化的软实力,形成进茶园、采鲜叶、制茶叶、品茶饮、购茶叶、赏茶景、演茶艺、体验茶俗的“茶旅一体化”综合发展思路。形成具有遵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建立民间茶艺表演基地,丰富现有茶馆的文化内容,鼓励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之中。全市大力兴建景区茶馆、农家茶楼、社区茶室、主题茶园等多样化的茶文化体验馆,优化茶文化旅游氛围。
2.提高旅游产品游客参与度
在体验经济时代,游客对于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有着强烈的需求,茶文化旅游产品要重视游客的体验性,提高游客参与度,将游客引进来并留得住。在保护各大茶厂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资源,在湄潭、凤冈、余庆、正安等地建立生态观光茶园,让游客参观生产流水线的同时,还鼓励游客自我进行手工制茶。举办各种特色茶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融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制作茶餐饮食品。建立科普教育基地,邀请民间艺人教授茶艺,让游客能够寓教于乐,并对民间茶艺进行传承。
3.加强旅游相关设施建设
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村村通公路,形成公路、铁路等完善的交通网络,建成通往重点景区的高等级公路网,完善景区的道路标识。加强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修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体验馆等设施。
篇3
关键词:茶文化;计算机网络;应用
1浅谈茶文化
1.1茶的基本历史
“汉文化基本上是农耕文化”。茶作为古代十分重要的农产品,其发展植根于这种深厚的汉文化基础之上,可谓是源远流长。《神农本草经*卷一*上经》将茶列为“苦菜”,“一名茶草”。陆羽《茶经*六之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与鲁周公。”此中表明,茶在我国于“神农氏”时代就已经有“饮”的功能,而“饮”则为饮食。而我国神农氏生与至今大概6000年至5500年左右的厉山,据说茶叶知识最早于公元前200年从中国传至日本,于是开启了茶叶的国际性,在这之后先后分别流入土耳其、朝鲜、荷兰、俄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1980年印度万隆召开国际茶叶会议,1989年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之后在国际上召开的大型茶文化交流会十余次。
1.2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有关茶文化的定义有多种,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一些学者认为茶文化是茶在备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即通过茶所表达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思想、理念、情感、信仰等。茶文化具有它自己独特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和地域性。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琴棋书画诗酒茶”体现是它在雅致生活的一面,“柴米油盐酱醋茶”则点出茶也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种平常之物。中国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已经是一个多民族、多层次的文化整合体系,它蕴涵着儒家的理念、道家的清寂和佛家的禅机。茶被称之为“礼仪和纯洁的化身”,是“灵魂之饮”,而茶文化包罗真、善、美的东西,此中含有秩序、敬意、仁爱、友谊。而名茶又具有“四美”,以“和、敬、寂、清”为美,教人讲和气、讲和平;教人敬贤敬老又敬幼;教人寂静,摒弃私心杂念;教人要境清幽雅。
1.3推广茶文化的意义
1.3.1茶文化在教育方面的意义推广茶文化可以提高大家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茶文化”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到了现在最求健康社会的广大欢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以开设“茶文化”课程的方式,以茶文化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东西,拓展高校学生知识结构,培养优雅气质,陶冶个人情操,激发个人对礼仪重要性的自我认识。茶文化最突出的文化表现则是茶艺,通过茶艺的传授,以热水冲泡,精品慢饮的方式,直接感受茶的视觉之美和味觉之美,做到“有礼有节”。茶礼仪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在学习“凤凰三点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奉茶礼、环抱手势等茶礼仪中,体会礼仪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茶之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廉俭为德,不以虚华为荣;“茶之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尔长寿”,茶的美在于情;“茶之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和气真诚,友好待人;“茶之敬,敬人爱民”,懂得尊敬人,助人为乐。1.3.2茶文化在旅游方面的意义茶文化满足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历史、审美的需求。从旅游心里的角度来讲,人们到居住地以外的地方旅游,常常带着冲破精神枷锁,获得心灵超越的目的。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困惑、疲倦、压力、痛苦在旅行中得以释放。而追求自由淡薄的茶文化在历史上往往都是失意者的“心灵抚慰剂”。1.3.3茶文化在经济方面的意义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随着人们物质文明的发展,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茶产品及茶饮料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购物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的优廉,更追求的是文化上的获取,茶文化的向心力主要是指我国茶文化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我国茶文化的向心力,是发展差事业的重要前提之一,许多茶叶都是通过茶文化的推广来实现茶叶的推销。积极开展香道展、茶具展、新茶上市品鉴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一个和消费者有效感应的体系,提高消费者对茶文化的理解和创新高度,使消费者欣赏茶文化,直至接纳。弘扬茶文化的同时培养更多的消费者,实现经济发展。
2传统茶文化推广过程中的不足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得中国茶文化价值功能日益显著,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因素,茶文化的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些许的不足。在茶文化推广过程中有一些误区,首先,容易将茶叶本身的营销与茶文化的推广相混淆。这会使传播主体和受众会将茶文化局限在茶叶品类、制作工艺、包装、售价等商品属性上,而忽视了茶文化中所包涵的历史和精神。其次,为了更快地获取利益,商家将茶叶当做普通商品营销,更严重的出现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使茶的健康饮品定位沦为空谈,影响茶文化的推广。最后,由于中国人将饮茶当成一种习惯,丢失了茶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茶礼和茶艺等文化内涵,而媒体又将茶作为传统文化或者老年人和隐士饮品宣传,使得茶文化变得庸俗化。在茶文化传播方式上也存在较大的弊端。第一个是人际传播方式,这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局限性相当大,传播面十分小。第二个是贸易与组织交流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不稳定,切局限在较少的人群。第三个是大众媒体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相对较大,但是经费花销高。这些问题使茶文化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3茶文化推广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3.1茶文化推广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点
3.1.1扩大茶文化的传播范围茶文化想要提高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必定需要一些全新的推广方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到来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就是将不易于被理解、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具体的知识,而茶文化大多具有难,必须加大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机会,而传统的媒体广告费用高,不太适合茶文化的推以理解、抽象的特点,而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茶文化的推广中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文化转化成视频、图片音频等便于人们接受和理解。不仅如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人们可以利用分散的时间来了解茶文化。3.1.2实现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推进计算机在茶文化推广中的应用,拉近茶文化与人们的距离,大大拓展了茶文化的空间,从茶文化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互联网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加强互联网基础建设,建设健全茶文化的数据采集、分析、、服务机制,实现茶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这样将大大防范茶文化的丢失以及文化与实际不符合的弊端。
3.2茶文化推广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
采用供求信息平台、门站网站等服务,进而借助其网络品台的影响力推广茶文化。茶文化推广中应当重视对搜索引擎的应用。目前,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众多领域推广宣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能极大地提高茶文化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另外,还可以融合博客群发消息、微信推广、新闻广告、邮件营销等多种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各种多媒体技术、社交平台等,从我国现阶段文化推广的状况看来,这种茶友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宣传往往比科研机构、学者直接推广的模式更有效果,提高茶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强茶文化的推广速率。
参考文献:
[1]裘孟荣,张星海.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对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茶叶加工,2012,03:42-44.
[2]林海燕,刘仲华,盛敏,等.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4(4):71-72.
[3]肖伟,彭勇,许利嘉,等.中国茶文化多样性的初步探索[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0):52-53.
[4]景庆虹.论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J].国际新闻界,2012(12):69-75.
[5]孙炜.试论现代茶文化的构建与传播[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29-11531.
[6]赵春辉,张静.茶文化传播与大学生人文道德素养[J].福建茶叶,2016,38(2):204-205.
[7]姚新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J].河南科技,2014(2):7.
[8]向明贵.浅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通讯世界,2015(21):132-132.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9703
1 茶文化旅游定义
茶文化旅游在业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专家学者们分别根据旅游、茶文化各自的特点做出了阐述。王京传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以休闲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1]。孙艳红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茗观景为目地,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旅游[2]。姚国坤、高旭晖对茶文化旅游也有不同的认识:将茶文化相关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对其综合开发和全面开发形成新的旅游方式,通过观光、参与体验等游览方式,使游客获得知识的熏陶和内心的愉悦。
2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2.1 历史价值
祥源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中国历史名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祁门红茶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一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祁红复兴计划》称:“吾国出口红茶声誉最大,价格独高除印度大吉岭所产,无与相颉颃者,举世红茶,唯此两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祁门红茶获得一等金质奖章。这一系列关于祁红荣誉和史料记载使祥源祁门红茶文化影响甚广,同时也为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
2.2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近年来,祥源祁门红茶产业迅速发展。至2014年,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分为历口茶园、金山茶园为主(图 1);年产干毛茶达6000多t,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茶园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自2005年以来举办了多届国际祁门红茶节,举行了大型文艺的演出,全方位展示了红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弘扬祁红文化,提升祁红品牌,促进祁门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
3 发展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3.1 推动祁门旅游发展,提升祁门知名度
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祁门要发展旅游,应该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茶文化旅游集观光、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与当代旅游者追捧的旅游方式十分契合。同时开展祥源祁红茶旅游能够调整祁门旅游发展结构以及带动祁门县内其他景区的发展,进而推动祁门旅游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能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了解祁门,从而提升了祁门的知名度。
3.2 增加茶叶销售,促进茶产业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它将茶叶的采摘、制作、饮用、销售等环节与旅游者的内在需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茶文化旅游的开展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游客对该品种茶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3]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使茶叶销售量增加,进而提高茶产业的收入,又能进一步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
3.3 带动祁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随祥源祁门红茶产业园开园,中国祁红博物馆开馆迎客,给当地茶农和连锁景点带来经济收益逐年增加,通过祥源祁红茶旅游的发展拉动祁门县交通、住宿、餐饮,商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由政府搭建平台,给企业和农民机遇,自发地投资建房,开办农家乐,推动一产变三产,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极大提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
4.1 区位优势
祥源茶祁门产业园位于皖浙赣三省交汇处的祁门县境内,距杭州、合肥、南京、南昌车程均在4 h左右,特别是高铁开通后,黄山至合肥1.5 h、至南昌2.5 h,至杭州3.5 h,交通便捷,除南昌、合肥外均为经济发达区域,拥挤的城市和膨胀的人口为外出旅游提供客源保障,为茶文化旅游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4.2 资源特色优势
祥源祁门红茶,祥源祁门红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工艺等在国内众多的茶文化品牌中一枝独秀,并在巴拿马世博会获得金奖荣誉,祥源祁门红茶拥有1万亩的茶园基地,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第一座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中国祁红博物馆,目前亚洲最先进的现代化制茶工厂,都彰显祥源祁门红茶独特的文化元素。
4.3 产业价值链优势
近年来,随着红茶文化的2次发掘与传播,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体的特色旅游模式深受游客的青睐,并且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在皖南区域内有自己的其它文化类景区、酒店、营地、旅行社、商业等资源,可以形成互补和引流,易形成价值链和集群效益。
4.4 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祥源祁红茶旅的发展,祁门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制订完善区内茶文化旅游规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国际祁红节,更是得到祁门县政府的重视,不仅邀请茶企业参加展销,而且还组织到祁门茶厂、茶园的旅游大巴,这些措施都对祥源祁红茶旅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5.1 区域旅游品牌竞争压力大
在整个皖南地区,旅游产品基本以黄山、西递、宏村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为主,只有在春季采茶时节,旅行社才会以此作为旅游产品投放市场,由于观光旅游为主,游览时间短,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外界的知名度小,旅游市场尚未开拓,与之相对应的周边景区,知名度高,发展成熟,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所以竞争异常激烈,给景区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5.2 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进入性差是困扰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高度重视区内、区外交通网络的建设;祥源祁门红茶文化产业园目前标识系统不完善,旅游人才奇缺,导游人员讲解不规范,厕所等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住宿设施资源目前主要以祥源祁门红茶周边宾馆和农家乐以及所在地祁门县城酒店为主,接待能力不足,缺乏服务意识,急需提档升级。
5.3 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薄弱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开发利用的水平低,产品处于最低的观光层面,体验不足,附加产品开发不足,没有形成2次消费,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产业链有待完善,由于景区刚刚起步,没有门票收入,线上旅游互联网平台和线下旅行社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6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6.1 突出“茶”旅特色,整合区内旅游资源
祁门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发展旅游应突出“茶”为特色的旅游地形象,以“一圈两翼”(一圈:祥源祁门茶园以及祁红产业园;两翼:牯牛降国家4A级自然保护区,倒湖十八湾精品旅游区)为总体开局,以祥源茶园生态旅游区(金山茶园、沥口茶园)为主要依托开发,辅助开发牯牛降生态旅游区、大洪古道历史文化区,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为主线的旅游产品;形成以茶文化旅游为主体,生态旅游为支撑,历史文化为底蕴、休闲农业、工业遗产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4]。
6.2 开发“茶”旅产品,提高参与、体验性
开展茶文化旅游要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旅游产品,如茶园生态观光游、制茶车间游、茶文化亲子体验游等。可针对小朋友推出以亲子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游览茶园,学习茶文化知识、茶艺、茶礼,向父母敬茶,并让小朋友到茶场亲身体验一片树叶变成茶汤的过程;对中老年游客,则应以养生度假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品味茶文化、内涵,体味茶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制茶饮品。
6.3 丰富“茶”旅线路,感受徽派文化
开展茶旅专题线路游、生态文化线路游、徽文化线路游,传播祁红文化和徽文化,对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茶旅专题游以茶园观光―制茶车间―祁红博物馆―非遗展示为代表,生态文化游以区内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大洪古道遗址、古戏台为主线的2日游,同时与周边景区联动,开展跨区际旅游线路,包括黄山―西递宏村―祁红产业园为代表的特色旅游线路。
篇5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呈现迅速壮大的态势,而旅游者对购买旅游产品对象的价值判断也日益由重视外在的功能价值向内在的精神满足逐渐过渡。传统层面理解的旅游产品是从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眼的,主要包括沿线的旅游景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设施和服务。而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作为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更重视内心精神世界满足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在茶禅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发展,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不是简单的表层开发,或是文化形式的粗糙堆砌,必须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然而学术界对于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的概念、内容界定模糊不清,已经严重阻碍了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只有对其概念有正确与全面的理解,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对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概念的界定与明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茶禅文化概念辨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美德、法律、习俗和习惯的综合整体。茶禅文化,是以茶参禅、以茶悟禅的一种人文境界,是茶与禅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契合,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既道出了茶与禅宗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士大夫对于茶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刻把控。
但是目前学术界在“茶禅文化”及其代表理念 “茶禅一味”的研究中,对其概念理解存在着片面性和混乱性,对茶禅文化存在诸多误解,在茶与禅宗历史关系、茶禅与禅茶等名称区别问题的阐述上的混乱。一些学者把“茶禅文化”片面地归结为“坐禅”之需,有的学者研究内涵则往往只讲茶符合佛教之德、禅茶的不解之缘,再举上一些佛教兴茶事迹;还有的学者甚至将佛、禅简单地混同,变“茶禅文化”为“佛茶文化”。更鲜少有学者对茶禅文化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目前来看,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中国茶学辞典》列入“茶禅”条:佛教提倡饮茶坐禅,过午不食,称为茶禅。日本茶道宗师千宗旦的著作《茶禅同一味》的第一卷标题即为“茶事以禅道为宗”,并在内文说:“一切茶事所用,皆不异于禅道。”潘林荣详细的考证了茶禅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文化流变,认为是禅宗与茶在内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类同构的现象,所以禅境是茶饮之道的最高理想所在,最终形成“茶禅一味”。蔡镇楚认为,茶禅就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的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释泽道认为,禅茶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与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同时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杨惠南提出茶与禅的融合,最终归结到“平常心是道”的修行理念上。韩金科等认为茶文化和佛教结合的内在原因在于共同承认个人的“修养”“克己”“俭约”“精勤”是成佛为圣的必由之路。赖功欧认为,茶成为禅文化的物质载体的原因在是茶有天生的亲和力,其静、定、清、淡、雅的茶性与人性有着相通之处。梁子认为“茶禅一味”的根源在于茶道与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属于同一色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追求清雅,向往和谐。空谷道人认为禅茶就是僧人在斋戒沐浴、虔心颂佛后,通过一整套严谨而神圣的茶道仪式来泡制茶的全过程,即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而茶禅文化更多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丁以寿认为茶禅文化概念内涵是关于如何饮茶而习禅,通过茶艺、茶礼而修禅道。
然而,学术界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茶禅”的叫法本来就不太准确。葛兆光认为茶禅不过古时大德嗜茶者多,说公案,斗机锋,在“茶”与“禅”两边各拈一些花絮,凑合成几则茶不茶、禅不禅的话头,再在题内说几句题外的闲言语。在第二届禅茶文化论坛的会议记录中,诸多学者也质疑了禅茶的概念。但这种观点存在较少,一般学者还是认同“茶禅/禅茶”及“茶禅文化”的表达方法和其中内涵。
本文综合上述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认为“茶禅文化”是以禅文化和茶文化作为基础,以“茶禅一味”作为核心理念,以茶来传达禅的内涵和境界的一种修行方式,修行途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参考文化的定义,创造性的认为:
茶禅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禅院茶礼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广义上是指通过茶艺、茶礼修禅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其中,“茶禅”与“禅茶”意同。
三、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辨析
由于不同学科或学者对旅游产品考察角度不同,学术界对旅游产品概念存在着不同理解和认识。从需求角度来看,林南枝从旅游者出发,认为旅游产品指旅游者花费一定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杨森林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原处的全部经历。英国学者密德尔顿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从离家到回家这段时间的完整经历。另一位英国学者霍洛韦在其著作中认为旅游产品是任何一种能满足市场欲望或需要的东西。这类定义的主要观点即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的一次旅游经历。这个概念强调了旅游产品的整体性,将旅游者在此过程中的旅游活动以经历或体验的形式展开,而这种经历或体验正是旅游产品的消费形式、消费过程和具体用途,不能等同于产品本身。
从供给角度来看,林南枝、陶汉军认为,从目的地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这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混合体,是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产品。魏小安认为,旅游产品是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其典型和传统的市场形象表现为旅游线路。谢彦君认为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休闲体验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和劳务的总和。申葆嘉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品是旅游服务诸行业为旅游者满足游程中生活和旅游目的需要所提供各类服务的总称。这类旅游产品的定义更强调了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旅游经营者的重要性,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类,即总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
综上所述,不同角度的定义都有其利弊,很难为旅游产品界定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概念。基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的旅游产品定义忽视了旅游经营者在其中的贡献,更强调一种经历或体验,因此本文更倾向于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定义旅游产品,结合上文定义的茶禅文化,即认为: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茶禅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文化、休闲需求的各种实物与劳务的总和。
四、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与特征
(一)产品内容
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内容广博,广义上,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旅游经营者需要向旅游市场提供的产品类型十分多样,而狭义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旅游企业的某项旅游产品、旅游项目。
考虑茶禅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以狭义的旅游产品内容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认为,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一种组合型产品,他包括以下几种:
1、环境要素: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禅”之一词,属于宗教范畴,是最先发端于寺庙的,这样一种环境正是孕育茶禅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佛寺的实体建筑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此外,光有佛寺不可,还须茶田,两者共同组成茶禅文化旅游的环境要素,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
2、服务要素:通过物化劳动来为茶禅文化旅游者服务,提供效用或产生新的效用。这一类产品有茶艺表演,茶禅演出、茶禅歌谣、炒茶、制茶等体验性、文化性产品。这类旅游产品通过具体的服务展示了茶禅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体验。
3、商品要素:提供非茶禅旅游部门生产的旅游商品,这一类产品有自营或外包的成品茶叶,各类茶具、茶宴所用到的用具及其他展示茶禅文化的旅游商品。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能帮助游客回味在旅游产品中所获得的体验与经历,同时也是可带走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欣赏性。
4、知识要素:提供茶禅文化的专业知识,通过翻译与导游对茶禅文化进行系统而清晰的介绍,还包括茶禅文化讲坛,茶禅文化展示馆等方式,为游客还原茶禅文化的真实风貌。
(二)产品特征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有别于一般旅游产品的特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化创造、传承与赋予。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传统文化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所表现与蕴含的茶禅文化具有独特性,历史悠久韵味悠长。这一类旅游产品正是表现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传承与赋予。
2、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茶禅文化旅游产品较之其他的旅游产品,可表现的方式十分多样。不仅可以欣赏茶禅的演出,体验茶园与禅堂,更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去领悟其内在的涵义。
3、境界的追求。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通常传达了其内涵和境界,这类产品在参与或体验前,首先需要游客先脱离原本存在的社会,心定下来,再去品味茶禅的滋味。茶禅的本质是破执,即无念无执,追求内心的领悟,这种感受本身是因人而异的,再通过仪式来形成精神上、心情上的升华和转化。相较其他旅游产品。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体现为一个境界的追求。
4、庄严性与趣味性并存。茶禅文化本身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因此也具有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即庄严性。寺庙等宗教圣地要求游客在面对此类旅游产品是保持一种敬畏与尊重的态度;而茶禅文化又与茶文化相生相依,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可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五、小结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的辨析,对于茶禅文化旅游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概念界定为:茶禅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禅院茶礼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广义上是指通过茶艺、茶礼修禅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茶禅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文化、休闲需求的各种实物与劳务的总和。并探讨了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和特征。
篇6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也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潮流,借助于先进的传播方式,采取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传媒业发展迅速,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茶文化借助于现代传媒方式能够更快地实现传播,使得我国的茶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茶文化在传媒中的具体体现
传媒有多种方式,不同的传媒方式满足人们不同的爱好和习惯。茶文化的传播在以下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1.《儒林外史》中对茶文化的描述
《儒林外史》共56回,其中有50回提到了茶,茶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著作对于古代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中对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多处提到茶及茶文化。首先,在书中提到茶的名称,如第2回中:“拿一把铅壶,撮了一把苦丁茶叶。”第41回中写道:“桌上摆着宜兴砂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其次,在这本著作中还对煮茶方法做了描述,如第2回的“倒满了水,在火上燎的滚热,送与众位吃”;第20回的“老和尚见他孤踪,时常煨了茶送在他房里,陪着说话到一二更天”;第27回中的“丫头一会出来要雨水煨茶与太太喝。”此外,在书中,也有喝茶的提法,如第3回中的“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第16回中的“我家父病在床上,近来也略觉好些,多谢老爹记念。请老爹到舍下奉茶。”书中还对于饮茶器皿、饮茶地点和饮茶礼仪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由此看来,《儒林外史》这部作品是茶文化传播的优秀代表作品,人们从这部作品中了解到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茶文化,茶文化通过书刊的形式得以弘扬。
2.《茶马古道》是茶文化传播的典型影片
电视剧《茶马古道》的播出对于茶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播出后不仅促进了茶文化的广泛传播,而且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也创下了新高,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茶马古道》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人们通过影视的方式得以了解茶文化,而且使茶马古道与普洱茶同时热了起来,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传媒对于茶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传播方式的优越性对于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3.《印象·大红袍》是茶文化传播的新形式
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是张艺谋首次用艺术的形式表现茶文化的主题,以茶文化元素为主线,是茶文化传播所采用的新的传媒形式,它把历史、民俗、山水、茶文化融为一体。这个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将茶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为了这部作品,张艺谋等还专程抵达福建武夷山进行实地考察,现场采风取景,对于茶文化的宣传和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部作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茶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形式,有利于我国茶文化更好地发展。
二、 茶文化运用传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传播媒介的形式单一
目前来看,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只在少量的传媒形式中出现了茶文化,被大家所熟悉的只有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儒林外史》和《茶马古道》,专门进行茶文化宣传的其他传媒形式还较少。相对于现如今多种多样的传媒形式,关于茶文化的形式就显得非常少,这种单一的传播形式,势必会影响茶文化的宣传,而茶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从而使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2.传播茶文化的内容较少
“茶文化是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人文为主)上的应用和创造的过程。”这是浙江大学的黄志根对于茶文化给出的定义。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它不仅包括茶文化的自然科学,也包括茶文化的人文科学。茶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精华,但是,现在在媒介中给大家呈现出来的关于茶文化的内容相当之少,这就限制了人们在传媒中了解茶文化,从而不能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更加广泛地涉及茶文化的一系列知识对于全面传承茶文化有巨大的作用。
3.传播茶文化的力度不足
茶文化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达到相当重视的程度,我们传播茶文化的意识还不够。只有少数专门研究或者是对其感兴趣的人对于茶文化比较了解,而大部分人不了解茶的相关知识,甚至对于茶文化一无所知。这就需要借助传媒的形式来进行广泛宣传和传播,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茶文化,了解茶知识,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传媒促进茶文化发展的对策探究
传媒业的发展能够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对于传播和宣传茶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观看电视和电影、书籍的时候,在其中也了解到很多的关于茶的相关知识,从而使茶文化通过传媒这样一个现代产业得以传播。就当前茶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 茶文化 茶艺课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85-01
1 茶文化和茶艺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根据茶产业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针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组优化确定了茶文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构建了包括专业社团、专业技能竞赛等环节组成的课外实践体系。
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实训室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学生茶艺技能和茶叶品质感官鉴定技能训练。课内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外实践体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形成了“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发挥社团作用,提高实践技能”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了学生的素质结构。
目前,由于缺少对茶文化的准确定义和认识,这不利于茶文化的教学,以及进一步把握茶文化的发展方向。茶文化的内涵是以自然为基础,进而上升到人文精神领域。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涉及人文史哲的较多,以茶学代替茶文化,或以“可口、可乐”型的茶文化教学方式,也是有背于茶道精神的茶文化教学目的。通过研究,形成个性化校本课程,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打造成为学校的又一张“名片”。
2 茶文化和茶艺课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与难点
2.1重点
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在于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基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发社会资源,协同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建立一套适合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够突显该专业学生自身优势,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增强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并适用于与茶文化传播、茶艺表演相关的旅游休闲服务行业需求的专业综合性教学内容体系,并借此提升茶文化与茶艺表演课程专业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形成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升休闲旅游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2.2难点
2.2.1校本课程开发主体课程开发意识不强、课程开发能力相对较弱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无法回避,也不能缺失。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还有所欠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薄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及校本课程的评价基础薄弱、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动机也是教师正在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本项目的难点之一。
2.2.2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涉及面广,可操作性难度大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相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不足而动手能力较强特点,而茶文化与茶艺课程属于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课程。茶文化内容广博、深奥,茶艺表演属于实操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观赏性,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茶艺表演学习的关联度极强,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思维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思维,教学内容由浅及深、由易变难,提高学生学习探索茶文化的兴趣,茶艺实操课程既要体现其观赏性与表演性,更要结合茶文化体现其文化性和实用性。此外,该课程对教学环境与条件要求也较高。因此,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开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度增加很多。
3 茶文化和茶艺课校本课程开发的预期效果
3.1更新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专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与理念
解决教师“愿不愿”进行课程开发的问题,才能保障开发主体的能动性。校本课程开发意识的觉醒与课程理念的更新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高的前提。长期以来多数教师只考虑“如何教”,很少考虑“教多少”、“为什么教”,教师只有教学意识,缺乏课程意识。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这就要求教师要超越以往狭隘的课程观,树立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校本课程观。
3.2提高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专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共建课程开发团队的能力和搜集信息、课程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课程反思能力。通过开展茶文化与茶艺课综合实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提高本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提高教师课程、教学及科研等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及课程开发能力。
3.3建立合理的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通过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合理的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评价机制。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评价打破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方法,采用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样的评价方式。
3.4营造高职茶文化与茶艺专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环境
通过本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提倡民主、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
3.5提升旅游休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服务河南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个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独有的、其他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所没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开发出适合旅游休闲行业需求的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无疑可以成为培育和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突破口,为河南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佶.关于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彭茜.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8.
篇8
【关键词】丝路茶文化新疆紫砂工艺
新疆,一片拥有着异域风情且远离汉文化的西北边陲,谈及茶或茶文化则鲜有人知。究其茶文化与新疆的渊源,那不得不提的就是丝绸之路的交流,丝绸、瓷器和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几类重要的出口商品,且丝绸之路沿线各城邦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与其说来往丝绸之路的商人运送的是商品,不如说他们传播的是文化,而与茶叶商品应运而生的茶文化就自然而然的传播开来,再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相互融合,形成了当地特有的茶文化。
一、西域茶文化渊源
中国是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据《日知录》卷7《茶》记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早在先秦时巴蜀之地就已开始种茶饮茶,在魏晋南北朝是饮茶风气逐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南方已普遍种植茶树。随着一些南方士人归附北朝,盛行于南方的茶也流入北方。唐代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西域地处亚欧内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枢纽,中唐时期,西域的茶文化逐渐发展,与中原也出现了茶马贸易。尤其是10世纪以前,西域是我国与中亚西部、南亚、西亚交往、联络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难以忽视。
新疆人尚饮茶,还有新疆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影响。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特征加上远离海洋形成封闭性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天气候严寒。且牧区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游牧民的日常主要是“食肉饮酪”,饮食结构中肉食多,蔬菜少。而茶本身具有特别的功效茶叶具有消炎解毒、驱热消暑、提神醒目、驱腻消食、强身健体等效用。《茶经》上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酗甘露抗衡也。”茶的特有效用使其成为边疆民族能接受甚至喜好的物品,尤其是草原牧民更甚,且有自己民族的特有的茶的多种冲泡饮用方式,如奶茶、酥油茶等等。不难看出茶水在西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谈到新疆现代的茶文化,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具有代表性的新疆维吾尔族茶文化,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本就是喜欢喝茶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茶,而且喝茶也同样是维吾尔人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所以去维吾尔人家做客时,主人一定会热情的给客人烧茶、倒茶。只是没有汉文化茶道那么繁复精致,但也显示出了西北人的热情豪放。饮罢茶之后,主人一般还会再端出瓜果、糕点、干果来招待。凡是去做过客的人都能留下维吾尔人热情好客的印象。
而新疆的汉族有喜好少数民族饮茶方式的,但大多也与中原地区无异,尤其是当代文人雅士常在书房中摆放讲究的茶具,在此品茶论道,回味无穷。由此笔者走访了新疆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赵国洁老师,从赵老师那里了解到,喜爱茶文化的人是很普遍的,把玩茶具尤其是紫砂壶的爱好者在新疆还是有很多的。本就想从茶具人手了解新疆的茶文化,不曾想除此以外还有意外发现……
二、新疆紫砂矿料的发现
原以为新疆的紫砂工艺都是从内地买来的紫砂泥料,后来才得知新疆的紫砂原矿发现于克拉玛依地区金龙湖一带。2013年4月,克拉玛依金龙湖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没想到这个挖湖的工程,竟然能挖出新疆紫砂原矿。当时就有人大胆推测这挖出的五彩土中有紫砂原矿,便将这些五彩土送到权威机构检测。经宜兴市国家轻工业陶瓷耐火材料质量监督监测站检测分析,这些黏土确实是紫砂原矿。该监测站同时出具了一份权威的檢测报告。矿料经宜兴市国家轻工业陶瓷耐火材料质量监督监测站、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有关岩相分析表明,新疆紫砂泥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土,富含铁、锌、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制作紫砂制品的优良原矿。“送检黏土是紫砂原矿!”这一消息迅速传回了新疆。克拉玛依实验检测研究院对黏土的成分进行再次分析,技术人员首先对黏土的无毒化进行检测,排除了对人体的危害。经考证,它形成于2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在戈壁大漠经历亿万年地质变迁而成。据技术人员测算,现开采的克拉玛依紫砂矿埋藏于岩石层下30至50米处,矿藏数量喜人,平均分布在克拉玛依区周围,可持续开发一二百年。
将新疆的紫砂送到了宜兴当地紫砂壶具匠人的手中委托加工时,并没有提前告知匠人这些紫砂的来源,匠人们却在紫砂的制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同。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资深紫砂文化学者谷农问:“这块泥不错!这是新料还能这么容易成型,应该不是产自宜兴的吧?”谁也没想到遥远的新疆也有紫砂。
三、新疆与紫砂的渊源
新疆的陶器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据《新疆古代文明》中记载:“早在新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新疆陶器就已显示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表现风格了。新疆出土的最早的陶器,如:塔城市卫校古墓地出图的夹沙灰陶杯,阿勒泰市克尔木齐出土的水波纹环底罐,和静县察吾呼沟出土的长流单耳陶杯。”(图1)
紫砂的概念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最早的定义是《阳羡茗壶系》所称“五色土”。可见紫砂泥色彩之繁杂。明代晚期文人对紫砂的了解也很少,大致以“砂”“瓦”呼之。这一时期人们分辨紫砂的方法主要是以颜色为标准。清代嘉庆《重刊宜兴旧志》依器型把丁蜀地区陶业产品粗略划分为砖瓦、缸瓮、瓶缶和茗壶、花瓶等,这才正式将紫砂器和宜兴窑其它产品区分开来。清代晚期丁蜀陶业兴盛之后,陶业者以颜色将丁蜀窑产品分作六类:粗货,黑货、黄货、砂货、溪货和紫砂。至少在清代中期,紫砂已经被单独划分出来,专门用于制作茗壶、花瓶。民国时紫砂产品被称作“细货”。上世纪90年代后,地质学把紫砂定义为甲泥矿中的紫泥、绿泥和红泥。”宜兴紫砂泥料的命名有以下几种方式:1.产地命名如:本山甲泥;2.产地结合外观色加以区别如:本山绿泥;3.矿料产出时的颜色命名如:天青泥;4.矿料烧成后的颜色命名如:红泥;5.泥层中深浅状况命名如:底槽清;6.矿料自然存在状况命名如:降坡泥。按颜色区分紫砂共有红泥、朱泥、紫泥、青泥及段泥五种颜色。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新疆紫砂矿藏中红泥、段泥届多。紫砂泥的矿物组成是由石英、黏土、云母、赤铁矿等,所以紫砂土即使粉碎至一定细度仍然成团粒状结构。紫砂泥的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等,所以紫砂泥有透气性好、色泽诡异的特点。而不了解紫砂的人对紫砂的认识会有误区:把紫砂原料简单的以“真假”来区分。其实紫砂原料有品质差异,不能简单以“真假”区分。宜兴紫砂最正宗这是普遍公认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他地区的紫砂矿,各地区出产的紫砂泥,只是品质差异,不能简单用“真假紫砂”来区分。
四、新疆紫砂工艺
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宜兴紫砂工艺名列手工类首位。而紫砂工艺又如何评价?新疆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赵国洁老师介绍说:“它其实与绘画是相通的,点、线、面构成是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抑扬顿挫,都要交待清楚。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也是如此,点,须圆则圆,须方则方;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都不能含糊。否则,就不能算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禁。这也是‘工’的要求。纯手工制作的紫砂茶具,与机器制作的有很大区别。真的做工精细,整体美观,而且壶的表面摸上去会有粗糙感。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
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紫砂壶的功能美:(一)容量适度;(二)高矮得当;(三)盖严紧;(四)出水流畅。这是基本的实用要求衡量标准。按目前我国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小,宜泡红茶;矮壶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成大叶,易把出口堵住,现时做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称独,使流水明显比以前畅通。要求壶的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公用标准。
关于紫砂的艺术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爱。相对现代紫砂工艺与传统紫砂工艺而言,传统紫砂更强调注重紫砂的实用性,追求的是品质内涵的深入探究,而对于现代紫砂,不能简单的解读为“泡茶的壶”,而应解读为“壶形雕塑”更为贴切。现代紫砂与传统紫砂工艺的区别就在于:1.形体构成有了新的思维方法;2.有意识强调点、线、面在形体中的地位;3.打破了功用结构的旧观念;4.重视表现材质的质表肌理;5.后现代艺术的综合美学意识。紫砂壶的壶型数不胜数,我们不应人云亦云地认为哪种壶型好或不好。就像艺术流派,没有好坏之分。紫砂壶属于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紫砂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平和,超凡脱俗。”
我国最早有关宜兴紫砂的记录始于北宋,宜兴紫砂始于宋,成于明,繁荣于当代。而与悠久醇厚的宜兴紫砂史相比,由于新疆历代草原民族豪放的生活环境,让茶文化底蕴的积淀不及内地丰厚,新疆的紫砂更像是一根刚发芽的嫩枝,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正因为如此,开发前景才更广阔。在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现代生活中,新疆的茶文化也已逐渐蔚然成风。紫砂也越来越为大众所了解。
五、新疆紫砂工艺文化的展望
从紫砂的制作工艺上讲,新疆紫砂要有自己的大师,多出一些贴近新疆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运用新疆紫砂的矿料,掌握熟悉其性质,创作出具有新疆特色的雅俗共赏的紫砂作品,才是新疆紫砂发展的正路。就如新疆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赵国洁紫砂与和田玉结合的玉钮紫砂壶系列作品,以及凤鸣壶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新疆现代紫砂艺术的创作高度。加之新疆紫砂的发现无疑为新疆的旅游资源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更是文化产业的新亮点。乘着“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春风加以发展,紫砂文化在新疆必定升温。可通过专业的团队将新疆紫砂延伸出多样的作品,制作出工艺精美、品质上乘、富有新疆特色的紫砂器,让新疆紫砂走向全国就不仅仅只是梦想了。
六、新疆茶文化的民族认同
几千年茶文化历史渊源的积淀,祖祖辈辈茶文化传承发展,茶的种类有千万种,各民族冲泡与喝茶的讲究虽也千差万别,可不变的是对茶与茶文化的共同爱好,这与地区、民族无关,亦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具体体现。品茶中的酸甜苦涩之滋味,也如平凡人生,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品味,至于要加入什么佐料改变的它的味道,不同的味道也如不同的人生。
篇9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应用技术;茶文化;翻译
语言是一种符号,在中国汉语这个典型的表意语言文字的模式之下,我们对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诗加以翻译,梳理中西方语言符号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进行中西方语言文字的多维对比,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突显出语言符号翻译处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力,在剖析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诗这种典型的语言符号的特质之下,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对茶文化诗词翻译的可行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提高中国传统茶文化译法的一致性与精准度。
1中国传统茶文化译介现状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之一,茶不仅可以止渴醒酒、消食健体,而且还可以将人们引入一个疏风皓月的朦胧意境之中,让人在佳茗回味之时,享受茶诗之清丽,感悟人生之真谛。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古茶诗虽是只言片语,却是字字珠玑,有深厚的文化负载和厚实的美学底蕴。当中国茶饮风靡全球之时,对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翻译却是寥寥无几。典籍《茶经》尽管被译为十多种文字,它皆出自于他国译者之笔,受限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思维和表达习惯等因素,使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语言精髓和思想内核难以得到充分的显露。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向国外流传的过程中,日本是影响较深的,在日本江户时期就受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影响,对中国的《茶经》进行了翻刻,日本的大典禅师也对中国《茶经》加以详注,并撰写了《茶经详说》一文。而典籍《茶经》的英译本较少,相对出名的有WilliamUkers出版的AllAboutTea;还有Fran-cisRossCarpenter对典籍《茶经》的译本,另外翻译层次较高的是“美国茶圣”JamesNorwoodPratt,他向西方国家详尽介绍了典籍《茶经》,并将中国传统茶文化提升到了精神高度。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茶文化翻译中的可行性分析
2.1多元语言内核的共源性
在构建计算机技术与中国古汉语诗符的跨语际转换模式中,可以从符号学的视阈,将翻译作为一个解码过程,将源语文本的涵义转换到译语文本之中,而语言符号对于翻译的层次可以理解为:定性对等、对象对等、意义功能对等。多元语言的差异其实质都是围绕着联想、指称、逻辑、暗喻等内容,这也就会出现语言转换过程中的广泛的“重合”,这也为语码切换提供了语境信息,从而实现翻译的功能。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中国茶文化的古汉语诗符的编码系统之中,要使“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感受和体验到等值的符号体系和编码系统,需要用朴实的情感、精巧的构思,以达到完美的创造与重组,使之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文化盛宴。
2.2人类认知的趋同性
尽管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有所不同,然而,语言所映射的客观世界却具有同一性,语言也成为了人类“符指的同一性”指征。然而,由于译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层次各不相同,却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进行事物的称谓和词义的诠释,这种人类认知的趋同性为中西方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能,中西方爱茶之人也可以在茶诗中寻找到情感共鸣。例如:在中英翻译中还可以萃取同外延的音义符号,如:“饮”、“呡”、“呷”、“用”、“酌”等,如“啜”字的声母/ch/、sip中的/s/也是一个摩擦音,因而,“啜”字的茶诗大多以“sip”的形态出现在翻译文本之中。
3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化翻译研究
3.1英汉韵对照检索及韵尾自动甄别运算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茶文化翻译之中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之中的茶诗大多结构严谨而有固定的模式,它的语句表达极为简约、节奏感也极强,显示出对仗工整、互为语境的平仄特征,采用相似性较强的独体字或多功能的合体字,具有鲜明的语域信息。因而,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建构术语和音韵规则的双语语料库,以机译的中介源语为依托,尽量减少人为主观的阐释和解读,而是以科学的计算机工具作为茶诗语言符号的传真映射,从而更好地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诗翻译。韵律是茶诗文体中的重要元素,在汉语和英语的诗歌韵律规则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是归属于声调语言,并配有四个声调,形成了抑扬顿挫的发音,其极为宽广的韵尾可以使茶诗吟诵起来更为流畅。英语则是归属于重音语言,它是按照章节和重音,来进行韵律计算的,它与汉语相类似的是尾韵/韵脚,较为常见的是头韵,类似于汉语的“双声”;全同韵;眼韵、回逆韵、后缀韵等。从韵脚的押韵词的选择角度而言,汉语有韵本类书,英语也有韵律词典,在计算机系统中,有相应的软件WriteEx-pressRhymer和VirtualPoet,可以为需求者提供特定的单词,并在计算机系统的智能化系统中,自动选取词韵。在计算机辅助工具RhymeZone系统之中,它可以基于需求者的特定要求,智能化地提供英语单词同韵词的在线检索和查询,还可以为需求者提供同义词库、词定义库、作品应用等查询和检索,为茶诗创作提供极有价值意义的用词参考和选择。然而,双语互译可供互选的同义押韵词数据库软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目前,计算机技术可以对汉英诗的韵脚结构规律加以自动分析,并构建语料库,以实现对古诗尾韵选词的统计和应用。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古茶诗尾韵词的翻译过程中,可以运用“加空格切词”处理技术,这种技术相较于分词自动处理技术而言,更具有科学性和适宜性。可以采用perl的编程方式,对古茶诗词的文本加以“切词”运用,测定和明确汉语古茶诗中常用韵词的使用频率。在计算机软件编程方式的应用前提下,首先要导入中文古茶诗词,并设置文本代码;然后,对英语文本加以规范化的处理,修改文本代码,使其默认西方的语言标准体系,最后所有的相关数据经过人工校验之后,即可以获得尾韵词的使用频率。
3.2英汉尾韵词模型参数统计选取及应用
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于尾韵词的模型建构之中,考虑英译词上下文、汉语韵脚上下文、英译韵脚上下文等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于古茶诗韵脚选词的影响,以加权线性组合,建构尾韵词的统计模型,从而为茶文化典籍的茶诗翻译提供参考和依据。由于目前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诗歌翻译的进展有限,这里提出韵脚统计造词模型构建方式,可以依此模型,在古茶诗的语料中获得模型相关参数,从而依据汉语古茶诗原文,实现韵脚用词的自动选择和翻译。例如:隔行押韵(abab,abcb)是汉英语言的茶诗中常用的结构,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原韵的方式,从而使读者看出韵律之间的关系。其翻译举例如下:在这个计算机技术建构的统计语言模型之中,它是运用概率自动统计的方法,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规律加以自动统计和分析。例如:n元模型就是假设第n个词的出现仅与前面n-1个词相关,而与其他位置的词语没有相关关系,这样,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统计出词语出现的概率。如:汉语古茶诗中常用的押韵词“时、诗、丝、期”等,韵母皆为“i”,在进行英文翻译的时候,就要参考对应原古茶诗中的韵脚,这个过程尤其复杂,需要综合考虑三个因素:(1)英文语言韵律的韵选择。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的N元模型,预测英语的韵,获得韵选择的最大概率。(2)英语上下文的韵脚单词的选择。考虑到英语上下文对于韵脚单词选择的影响,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三元模型,选取最近的N个单词,进行上下文的近似计算,从而获得韵脚单词最大的概率。(3)汉语上下文的韵脚单词的选择。在汉英句子互译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他单词视为不变值,选择一定的单词,再运用模型公式,获得单词使用的概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也渗透和融入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翻译领域之中,成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谛的翻译“助手”,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可以用机译的符号映射模型,以计算机符号成为不同茶文化语言的“中介语”,成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翻译中的转译基础,最大程度地保持茶诗的原本语境,使茶诗在不同的译语环境中流露出本真的文化意味。未来还要建构机译的“中介语”的茶诗语料库,使其成为茶文化翻译中的机译译文基体。
参考文献
[1]尉潇日.中国茶文化的数字化展示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4.
[2]姜欣.古茶诗的跨语际符号转换与机辅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3]陈伟,莫爱屏.《数字化时代的翻译》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309-313.
[4]王华树,席文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J].英语教师,2014(12):32-38.
[5]曹艺馨.互联网大众翻译模式微探:历史、现时、未来[J].中国翻译,2015(5):78-82.
[6]袁媛,姜欣,姜怡.图式理论观照下的茶文化翻译———《续茶经》个案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10):64-66.
篇10
摘 要: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茶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65
1 茶园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茶”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逐渐便成为了一种茶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中,茶文化一直与农耕文明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喝茶习俗、品茗作诗已经成为了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大量古典诗词中都能反映人们对于茶的喜爱,陈照年先生曾将茶定义为中国的过瘾,并全面的总结了茶的发展历程和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茶文化首要的是具有满足大众饮茶的物质层面需求,其次的是由于其所具有的佛家道家的文化,给人们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哲学理念的追求。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园文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文化情有独钟,茶文化因其丰富的历史内涵,魅力的人文风景,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茶园的资源丰富,包括了以茶为中心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茶叶的消费者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使得服务也成为了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文化旅游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茶文化的旅游效应,可以带动茶叶生产、科教、以及生态旅游这一系列的环节,使茶农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能够起到传承我国茶文化悠久的历史,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对茶园进行规划设计,可以促进具有生态特点的观光茶园的建立,让茶文化渗透到茶园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以园区为核心的涵盖文化保护、特色经济、生态旅游的一体化工程,将茶叶与旅游业通过产业互动的模式,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变,例如,云南省普洱市推出的“普洱茶休闲观光生态游”就将茶叶文化与旅游业较好的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一体化的宣传和销售,促进了茶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阶段,茶园文化发展还不完善,在其规划和设计上面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优势,没有很好的体现其本身的意义。纵观我国各大重要的茶叶主产区,大多数茶园的规划设计显得比较单一,甚至是出现了较多的雷同现象,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文化特色和主题创意。为了更好的发展茶叶旅游,对茶园的规划设计便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风格在世界上享誉盛名,主要表现为在名门别院中将山水风景精致化,表现出对生态自然的遵从以及对视觉感官的重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既是中国古典艺术的表达方式的存在,又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仍主要为借景、障景、移景和隔景等,其对今天的园林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借景
主要是通过叠合、引入的方式将园外的风景与园内的风景结合在一起,巧妙地避免园林空间狭小这一缺点,使得园林布局更加饱满和合理。颐和园里的玉泉山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借景手法的例子。借景手法主要由3种方法构成:开辟赏景透视线、提升景点高度、借虚景。借景的内容也比较广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象都可以成为其借助的点。
2.2 障景
不同于借景,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包括假山设计、建筑、峰林等,将园中的景物进行隐藏,避免较宽大的园林给人一种空旷冗杂的感觉,而又可以使游客在观赏中通过不断地发现景点,带来一种欣喜的感觉。这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将园林的美逐渐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
2.3 隔景
其作用与障景相类似,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园林的空间分隔开来,通过对游客的视线进行阻挡,减少相连景^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更加丰富合理。
2.4 移景
指通过在园林设计中对景物进行移植或者仿建,完善园林的构造,使其更加具有美观性。这种手法在古代园林中运用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好。例如,在我国著名的景点圆明园中,既具有无锡特色的寄畅园,又有众多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这种造景手法,解决了古代交通不便,南北文化差异不能被很好的欣赏的问题。但是移景并不等同于复制景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好会由于地域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必须需要对景象进行加工,使其更具形象化。
3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对茶园设计的启示
3.1 以自然景观为基础
茶园文化是在茶叶生产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其进行设计可以将茶园文化很好的展示出来。纵观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虽然三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就思想上来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以体现道家的“道法自然”为主,而茶文化的发展除了具有道家文化的特点之外,还体现了佛家和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于是,将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运用到茶园设计中便有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茶园设计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注重对自然因素的遵从,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的改造,保护茶园自身的景观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认真的分析茶园的地理因素、地形特征和空间布局,采用适当的手法,对地形、地势和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因地制宜的发展茶园文化,不仅要将茶叶种植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为茶叶的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还要将茶园的园林景观和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对茶园生长的茶树和周围的植被进行合理的划分,尊重植被存在的合理性,呈献给游客一种原生态的茶园的风景。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与茶园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上保存其独特的自然风味,使得游客在欣赏中能够起到亲临大自然的感觉。
3.2 以体现茶文化的内涵为改造点
茶园设计对带动茶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茶园的设计中也应该要体现出茶文化的特点,使二者可以很好的相互促进。在茶园的选址上,就要以自然风景区和郊外为主,这些地方环境优美,植被丰富,可以给游客更好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在茶园的设计主题上,要突出一种修身养性、安谧静雅的氛围,使游客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茶文化自古以来的那种“清新淡雅”的韵味。在人为造景上,要结合自然和人文的特点,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使得茶园设计能够很好的突出超脱的茶文化意境。在实际设计时,不仅要在空间构造上下功夫,使其体现出一种灵秀之美,更要顾及茶园的整体氛围,突出茶文化的特点,发扬中华优秀的茶叶文化。
3.3 以整体观为设计原则
茶园设计需要实现游客可以在茶园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这一目的。在实际的设计中,要融合“和谐大自然”的理念,将其贯彻到茶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注重体现景观一致的原则,由于游客在欣赏过程中,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将景观空间的性质与建筑的性质联系在一起。设计者要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种心理,在茶园空间布局的设计上要与茶园的整体风格相呼应,提升茶园景观的特点;要注重景观的完整性原则,茶园设计是一个将整个茶叶生产、生态旅游等环节相联系的过程,要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茶园文化设计,使其达到效果最大化,要将茶园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幽舒适、养生宜人的氛围,使得游客在茶园观赏中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又能够对中华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进一步的了解。
3.4 以融入创意元素为特点
针对现阶段茶园设计不能突出特点,雷同现象多的问题,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将创意融入设计理念中,形成独具一格的茶园文化。设计师要给茶园定一个设计主题,突出其地域特色、茶叶特点,如:“福建武夷山脉就以突出武夷山大红袍为设计点,形成了以大红袍观光为一体的茶园。”要发掘茶叶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示出茶园的独特的风格,针对现阶段生态旅游热门的现象,借鉴优秀的创意理念,设计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茶园,来吸引游客。同时,还可以将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入到茶园设计中,使得茶文化更加的生动,并且更好的带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促进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将会获得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茶园给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场地,要认真的对待茶园设计这一概念,借b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茶园设计注入活力。成功的茶园设计既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够让游客在生态观赏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其促进作用。茶园设计要汇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创意理念,达到其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邵春田.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N].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 (02).
[2]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3]米敏,黄小飞.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 2011(05).
[4]王婷.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茶园设计中的应用[J].生态旅游,2016(06).
- 上一篇:劳动教育实践总结和体会
- 下一篇:中医学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