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保险服务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微企业保险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

篇1

从业务流程上看,在受理阶段,首先要识别风险。主要侧重于定性分析,要对客户的发展程度有充分的了解;要熟知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对客户的影响;要知道金融系统对客户的风险认可度,即信用评定等级。对于风险大、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客户,在受理阶段就要予以淘汰。

对于初审合格的客户,根据企业提供的必要资料进行分析,为进入调查阶段作好充分准备,哪些方面需要重点调查要做好记录、列好清单。通过对客户高层管理人员品格、素质、能力和财务因素的调查,进行量化打分,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如有家企业通过我公司的调查,无论是所属行业、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市场前景还是财务指标方面都比较好,但考虑到可能会出现“敢借、敢贷、敢不还”的道德风险,公司制定了以该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房产作为反担保抵押的风险防范措施。再如我公司有个客户是生产钢丝绳的企业,通过调查打分认为该客户各方面都符合贷款要求,但其资金有“体外循环”的问题,据此,公司制定了一套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即每月据其用电量的多少来核定产量,要求其依据产量来制定每个月的还款计划。这两笔担保业务均已还贷,效果很好。

此外,在防范风险方面还应做到几多:

多看。车间、办公室、食堂、厕所都要看,看管理到不到位,看工人的工作态度、工人的工作环境、看采购部门、销售部门是否无事可做;看凭证、看账薄、看报表、看银行对账单、看财务人员的行为状态。

多问。要问该企业领导,也要问企业管理人员、工人,问一个工人还不够,要多问几个工人才能了解到企业的真实情况;要第一时间问不同的财会人员及该企业的上游企业,也要问该企业的下游企业;还要问企业周围的群众。

多跑。对于企业准备用机器设备做抵押的,要跑工商局了解是否已被抵押;对于准备用交通工具作抵押的,要跑车辆管理所,了解实际产权情况,了解是否已有抵押;对于准备用房产作抵押物的要跑房管所,甄别产权情况;对抵押物的发票价格有疑问的,要跑销售单位,以便掌握真实的价格。

多请教。对不熟悉的东西要多请教专业人士。前不久我公司调查了一个漂染行业的客户,该客户要用机器设备作反担保抵押,并且已经评估机构评估,但我公司发现,该企业的设备是老厂改制过来的通用设备,且已改制一年多了,评估机构不但没有计算折旧,还评估增值了。后来通过咨询专家,认为其中有重大不实。最后我公司要求该企业用新买的设备作抵押,同时降低了担保额度,并缩短了担保期限。

在担保期间要控制风险、化解风险。化解风险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个动态过程,要在首次检查、例行检查、重点检查中发现风险、化解风险、控制风险;要在客户报送财务报表时,分析、比较已有资料,发现、化解、控制风险。要有效地控制风险,就要有一套科学化、程序化、量化的预警系统,控制风险、化解风险是最难的一项工作,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要共同联动。也需要担保机构的领导层和专业人员参与,是整个系统的协同运作,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风险的实际发生,造成代偿损失,危及担保机构的生存。

篇2

关键词:小微企业 服务水平 县域金融服务 路径 探究

一、分析县域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的现状

(一)全面分析县域小微企业经济发展对县域金融服务的要求

1、发展小微企业需要投资很多资金

现阶段,我国小微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形式是融资。一方面发展小微企业逐步对资金需求的规模。由于县域资金外流情况十分严重,从而大大降低了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很多县域小微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融资要求都未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是集中利用县域资金,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更偏向于优势产业和大型产业,实行集中资金投放,造成长期发展小微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也没有办法得到切实的满足。

2、多元化发展小微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发展小微企业对县域金融综合服务质量的要求。当前,还是以银行类型的金融机构为县域金融的核心竞争市场,像保险类型、证券类型以及基金投资等类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并没有得到高速的发展,用于投融资的金融类型非常少。由于小微企业具有低投资回报率、高风险和规模小的特点,类似担保和保险的金融服务大多不愿意提供给县域小微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没有设置专业的用来评级资信的机构对那些资金需求大的县域小微企业实施信用评估,同时也没有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做支持担保,这些情况都使得县域小微企业在融资需求上面临更大挑战。

第二,小微企业发展对新的金融产品的要求。当前,与那些发展较快的金融环境相比,县域区的金融市场的发展规模还是比较小,服务机构不完善,金融产品单一等情况非常明显。金融服务体系的单一性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大范围、多样化的服务要求,同时也使得县域小微企业无法通过组合金融产品来预防金融经营风险。

(二)分析县域金融服务供给状况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构成状况

正规的金融服务机构是指在县域区,以保险类和银行类为核心,正规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是创办县域金融服务标准的立足点。县域金融服务扶持小微企业进步的主要形式是,依靠像银行一样的金融机构来实行。非正规金融组织指某些金融组织提供非法服务,主要包括地下钱庄以及民间借贷等金融服务机构。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进步,尤其是小微企业经济的进步有非常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建立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县域金融服务供给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县域金融服务的深入改革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县域金融服务体系,除了传统金融服务之外,一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单位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也日益兴起。自从出现了这些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大大推动了县域金融的进步和发展。县域金融正逐渐在扩大资金投入规模,大幅度增加了总量。县域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县域金融服务市场的日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上促进了我国县域金融服务方式的改进和产品创新。现阶段,有一部分县域地区通过长时间的探索成功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担保贷款的手段,总结出了应收票据质押贷款和存货质押贷款等形式,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进行贷款的难度。

二、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缺陷及原因

(一)缺少健全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由于发展小微企业的水平很低,与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比较,资本回收率很低,因此,将金融业务推动到县域区,并共同建设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缺乏工作积极性和执行力。第一,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支持没有办法满足小微企业发展对大量资金的需求。由于银行贷款转移了审批权,在县域贷款方面更倾向与大型企业和优势企业,不断减少了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第二,地区性的金融服务机构的规模很小并且分布不均,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作用。

(二)金融产品创新不充足,结构不健全

现阶段,由于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存在缺乏良好的贷款担保和贷款抵押物的情况,尽管部分金融机构也实行一些满足小微企业对融资需求的产品,但是这些金融产品在利率贷款,最小限额,还款时间等诸多方面还不能达到小微企业对多元化、多样化进攻产品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县域金融服务没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金融服务机构也没有创新金融产品兴趣和内在动力,从而导致创新金融产品不足,甚至有些成熟的金融产品因品牌和地区限制也没能成功在县域地区进行推广。

(三)银行贷款上移审批权增加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难度

随着银行贷款上移了审批权和体制的改革,县域金融服务正慢慢转移到金融服务发达的城市地区,此外,由于考虑到经济效益性和安全性,县域银行开始上交支行的贷款审批权。各县级以下的营业点都只操作简单的存款业务和转款等业务,存在非常小的贷款权限,大部分县级以下的营业点都只有调查贷款情况的权力,并没有贷款审批权。对很多小微企业的贷款要求,必须得到省级以上的支行审批之后才可以有效实施,这也在一定限度上增加了贷款时间,使存续审批流程变得更为复杂,由于贷款存在终身责任制的特点,使得相关贷款贷款人不太愿意承担贷款金融投资风险,这些情况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小微企业发展实行银行贷款的难度。

三、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的对策

(一)明确县域商业银行的作用

发展小微企业在资金上的要求为县域银行获取盈利和发放贷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县域商业银行要全面掌握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在资金上的需求这一良好动机,逐渐完善自身金融结构体系,使县域银行信贷政策更倾斜于发展县域小微企业。银行能通过自身营业点和资金上的优势,给县域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体系,积极投身到县域金融体系建设中来,尽可能的项县域地区尤其是小微企业推行更具有综合性和多元化的贷款政策。

(二)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产品供给结构

县域金融服务机构要扩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范围,不但要提供便捷的贷款业务支持,还要根据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要求,为小微企业开发和研制更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比如理财、结算、咨询和保险等服务。为了更好的解决县域金融营业网点存在的问题,还能像县域小微企业实施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以及电话银行等金融服务,此外,很能够不断推广县域小微企业期货和保险等衍生金融服务产品,进而使小微企业更好的避免信贷风险和生产风险。

(三)发展县域小微企业的保险服务

要想不断完善县域小微企业的保险服务体系,为发展小微企业经济提供更丰富的金融服务路径,首先,国家政府部门应该投资组建具有政策性的保险服务机构,深入渗透到某些商业保险没有覆盖到的领域,同时给其他的保险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其次,积极鼓励现有保险服务机构实行县域小微企业商业保险业务,构建具有综合化和多样化的县域小微企业保险业务体系。

总而言之,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小微企业则国民经济的主体,小微企业经济的发展时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升级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持,同时也推动城镇化建设和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程建国.助力小微企业走向发展的春天――“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专题座谈会”发言摘录[J]. 中国金融,2012(14):86-92

[2]刘光溪,李东辉. 推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 探索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化的云南模式――云南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化行动报告[J]. 时代金融,2014,02:240-243+245

[3]冯果,袁康. 走向金融深化与金融包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金融法的使命自觉与制度回应[J].法学评论,2014(02):69-81

[4]何文虎.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以城市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为例[N].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04):66-74

[5]齐贵权,王立春,曹鲁峰. 发展普惠金融的可行性和路径选择――来自吉林阳光村镇银行的典型实践调查[J]. 银行家,2016(03):112-114

篇3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是当前商业银行响应国家政策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战略选择。由于小微企业信贷违约事件频发,商业银行亟需有效手段控制业务风险。本文从信用保证保险视角,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利用信用保证保险手段化解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并提出深化银保合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保证保险;信用保险

小微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业创新、培植发展动力、解决就业难题、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初,中国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首次提出“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三个不低于”目标,对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为小微企业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不仅是商业银行实现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响应国家相关方针政策、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5年三季度,我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0.4%。与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随着近期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加剧,贷款质量呈恶化趋势。以广东地区为例,2015年三季度,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增量占全部企业不良贷款增量的89.3%[1]。尽管银监部门要求商业银行适度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但从一些地区的数据来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已远远超过了5%的容忍度[2]。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的攀升将进一步使商业银行的利润率、资本回报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一系列关键财务指标趋于恶化,从而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因此,如何在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的同时,防范、化解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及管理手段

(一)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特点1.经营风险较高,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大部分小微企业仍处于初创期和幼稚期,尚未形成完备的经营管理制度,规范化程度低,产品品类单一,技术水平不高,当自然环境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如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时,往往面临着较高的经营风险。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对许多小微企业造成重创,破产、倒闭潮“、跑路”门此起彼伏。2.管理水平低下,财务制度欠缺。我国小微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以家族式、小作坊式管理为主要形式。企业往往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在家长式管理下,财务会计人员的中立性难以有效保持,财务信息客观真实性差,缺乏透明度。为了获得融资,企业甚至提供虚假财务数据,隐瞒真实融资用途。因此,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真实掌握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3.可抵押资产缺乏,增信手段不足。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基本以不动产抵押贷款为主,并且对抵押担保品类型、变现能力等要求严格。小微企业大多采取租赁或者承包方式经营,缺乏独立自主、证照齐全的土地、厂房、商业用房、住宅等符合银行标准的可抵押固定资产,因此大多数小微企业无法满足商业银行的授信要求。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小微企业无法提供有效的反担保措施从而难以获得正规担保机构的支持,或者担保成本远超出自身可承受范围。4.企业主信用意识差,道德风险较高。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档案、失信惩戒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而能够提供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商业信用评级机构也同样缺乏。企业主违约成本低,信用意识淡薄,恶意拖欠甚至逃债跑路思想严重。一旦发生债务违约,商业银行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往往收效甚微。

(二)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常用控制手段1.融资担保。信用等级低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羁绊,因此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应运而生,在本世纪的前十年,年均增长率达51%。但从近些年来看,融资担保方式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银担”合作正在逐渐降温。首先,我国融资担保机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资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担保公司整体规模较小、股东实力较弱,出资分散,抗风险能力同样不足。其次,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制度仍不健全,担保公司不同程度存在管理不规范、风险识别控制能力弱,以及违规操作、过度参与非担保业务等问题,如参与民间借贷,投资房地产、矿产等高风险项目,以获得高额回报。由于上述原因,担保机构资金流动性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一旦面临担保代偿,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2.互联互保。所谓互联互保,即多家小微企业组成联合体“抱团取暖”,当其中一家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联合体其他成员共同承担连带担保。由于可以省去担保费、操作简便、交易成本低,该方式曾赢得大多数小微企业和商业银行的青睐。然而,随着互联互保链条的不断延伸,风险也在逐渐累积,尤其是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下,一旦链条上的其中一个环节风险爆发“,抱团取暖”就会变成“火烧连营”,风险将呈多米诺效应在关联企业间传导而引发灾难[3]。从2010年开始,在东部沿海省份,因互联互保链条断裂而引起的小微企业倒闭潮时有发生。3.动产质押。针对商业银行广泛采用的不动产抵押贷款不能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现状,一些商业银行在2006年开始在个别地区试水动产质押融资模式。所谓动产质押,即小微企业以自有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机动车等作为质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在质押期内,质押物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出质的原材料仍可以用于生产流转,不影响正常经营[4]。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动产质押登记系统,标准化的物流仓储服务机构较为稀缺,因此,动产“二次质押”骗贷行为层出不穷,商业银行的受偿权利存在不确定性,同时还需要独自承担动产评估、监管风险,制约了动产质押融资的发展。4.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是指商业银行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以上下游贸易背景为基础,通过整合、控制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现以自偿性资金回款作为授信还款来源的一种融资模式。例如平安银行于2006年推出的“N-1-N供应链金融”、民生银行的“商贷通”、中国银行的融信达、融易达等产品均属于供应链融资模式。但在实务中发现,大多数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并不具有商业银行理想中的雄厚实力,仅凭自身条件仍难以获得银行对上下游的授信支持,银行还需要借助其他的风险管理工具来进一步化解风险。

二、保险参与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的途径

(一)贷款保证保险贷款保证保险是承保借款人不能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履行还款义务风险的一种保险。从法律关系主体看,贷款保证保险具有三方当事人,其中《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为投保人,保险公司为保险人,商业银行为被保险人,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从保险责任上看,当借款人未能按照与商业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的约定履行还款义务,银行有权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代替借款人履行还款义务,从而保障银行的放贷资金安全。因此,贷款保证保险是一种具有担保责任性质的保险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可以实现为借款人增信,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我国保险公司的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住房按揭、机动车购置等消费类信贷保证保险为主要形式[5-6]。但由于早期保险公司条款设计欠合理,风控手段较为薄弱,借款人道德风险激增,骗贷、骗保、拖欠等恶意行为不断发生,到本世纪初,各保险公司陆续叫停了此类业务。直至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保险产品”,贷款保证保险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同年7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广东省三水地区与当地政府、农信社试点开办了全国首个农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项目。同年9月,宁波市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项目推出,当年即实现承保小微企业贷款7527万元。从这些试点经验来看,虽然贷款保证保险具有第三方担保的性质,但与常规担保业务相比,具有以下两点显著差异:一是借款人并不需要向保险公司提供反担保措施,仅需支付相当于借款金额2%左右的保险费,借款人总体融资成本不高于社会平均融资成本,借款人能够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以比较合理的成本、较为便捷的手续获得银行贷款;二是保险公司吸取早期在车贷险业务上的教训,贷款保证保险并不承保全额贷款,而是坚持与银行风险共担(如3:7)。由于银行存在一定的风险敞口,也促使银行不得不注重客户的自身还款能力,于是实现了信贷风险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两家金融机构共同监管,从而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二)贷款信用保险在贷款保证保险中,小微企业是投保人,商业银行是被保险人(受益人),在这种关系下,银行容易对投保了贷款保证保险的小微企业放松审核约束,从而出现“重保险,轻管理”的状况。另外,从目前各地贷款保证保险项目的试点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以政府主导型为主,保险公司、商业银行依赖政府“兜底”基金,市场化程度较低,社会效应大于经济效应。因此,发展贷款信用保险,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贷款是为商业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的重要资产,如果小微企业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商业银行就会面临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具有可保利益,商业银行可以为自身发放的贷款投保贷款信用保险,当借款人违约时,由保险公司代为偿还。图2所示为贷款信用保险的法律关系,与图1对比来看,贷款信用保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均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与借款人之间并无实际合同关系。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形成的背景下,银行业仍属于高利润行业,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就是利息收入。小微企业贷款的实际利率水平往往远高于名义利率水平和大中型企业的实际利率水平,因此银行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为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投保信用保险,从而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在贷款信用保险的保障下,商业银行也会减少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顾虑,积极寻找利润点更高的小微客户,增强其整体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银行作为贷款信用保险的投保人,使得银行与保险的合作由原先简单的关系,向支持小微信贷等深层次合作关系发展。在贷款信用保险合作关系下,双方共同对小微企业风险进行事先审核,在贷款损失、授信管理和欠款追偿等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又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保证贷款质量。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推出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保险,3年时间,该业务按时还款率提高了15.34个百分点,证明了银保合作开展贷款信用保险的可行性[7]。

(三)贸易信用保险贸易信用保险最早出现是基于企业间的赊销贸易行为,贸易关系中的卖方为保证应收账款安全,将买方的付款信用作为标的来投保。其原理是把买方的付款责任转移给保险人,当买方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人向卖方承担赔偿责任。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融资项下的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时,随着应收账款收益权的质押或者转让,风险也随之由小微企业转向授信商业银行。当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实力一般,或其所在行业处于下行周期时,授信银行面临的风险随之增加。因此,如果由具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提前投保贸易信用保险,再将保险项下的权益转移给银行,当供应链核心企业发生信用风险,贸易自偿性无法使商业银行及时、足额地收回授信时,保险公司的赔付可以有效弥补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银行授信资金的安全性。贸易信用保险项下的供应链融资涉及小微企业(卖方)、核心企业(买方)、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四方关系,分别由四种合同关系约束。其中,小微企业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以及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借款合同关系是完全独立的法律关系;借款合同关系建立在小微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合同关系的基础之上;赔款转让合同关系仅在触发保险合同责任且保险公司同意赔付的情况下产生约束力。将贸易信用保险嵌入供应链融资模式之后,原有的银企合作变成了银、保、企三方合作。由保险公司参与到对供应链风险的审核以及对下游买方企业的筛选,一方面有利于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安全,另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授信风险化解,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保险参与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的主要优势和困难

(一)主要优势首先,国家对于成立保险公司具有严格的注册资本最低要求,相对于目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的其他第三方担保方式,保险公司在资金实力和品牌信誉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即使发生大范围的代偿,也不会出现类似担保公司“跑路”的事件[8]。商业银行发放具有保险公司保障的小微企业贷款,可以给予借款企业更加优惠的利率政策从而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可以借助掌握的客户和行业信息带来的大数据优势,对客户的履约能力、履约意愿进行审核判断,并可通过贷款发放后其他险种的承保理赔情况对借款人的还款进行持续跟踪,与商业银行实现信息互补。最后,保险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在风险识别、计量和定价上具有技术优势,可以通过保单条款设计、分保或再保险等手段实现借款人违约风险的进一步分散。

(二)存在的困难一是我国小微企业信用保证保险开办时间较短,市场规模较小,商业银行对该险种还欠缺了解,基层分支行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小微企业客户同样对该险种缺乏认识,主动投保意愿较弱,保险公司推广成本较高,难以介入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控体系[9]。二是商业银行往往倾向于将信用保证保险当作传统的担保,存在着保险公司应承担托底担保责任的错误认识,对保险公司“风险共担”的经营理念缺乏认同,合作之后银行也往往疏于管理,银保双管齐下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保险公司在办理信用保证保险相关业务时,其自身身份和法律地位存在部分争议,如大部分地区房产登记中心与车辆管理所尚不接受保险公司抵押登记,《担保法》能否适用、保险赔款如何追偿等问题均存在法律盲点,导致保险公司权利义务的判定容易产生纠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四是在小微企业信贷中引入信用保证保险属跨学科、跨行业的金融创新业务,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均缺乏既懂得企业信贷业务,又精通保险理论和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上的进一步合作。

四、小微企业信贷与信用保证保险结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小微企业信用平台建设建议各级政府联合税务、工商、海关、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加快构建全国性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数据平台,加强基础信息管理,建立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完善,逐步培育、提升我国小微企业的信用意识,使更多的小微企业真正诚实守信,规范管理。同时,建议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向保险公司开放查询权限,帮助保险公司化解信息不对称风险,增强产品定价、市场开发、产品创新的有效性。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由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划拨专项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巨灾准备金等风险分散机制,稳定行业整体经营,为小微企业信贷与信用保证保险结合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支持性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联合财政、税务、商务等相关部门,出台具体办法,对小微企业信贷实现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就小微企业信贷与信用保证保险结合发展产生的贷款利息、保费收入等给予营业税减免、费用补贴等,提高各方参与积极性。

(三)营造良好的银保合作环境建议银行业、保险业监管机构之间进一步加强沟通,明确信用保证保险在缓释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方面的定位与政策。通过联合发文或研讨会等形式为银行业与保险业之间提供更多的合作和交流平台,使银行业建立起对信用保证保险的正确认识,营造银保文化氛围,理顺银保合作关系,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共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四)完善银保风险共担机制商业银行应逐步摆脱依赖抵押担保的痼疾,打破刚性兑付的信用幻觉,树立平等的经营理念,增强合作意识。在合作条件、业务流程设计上,秉承公平、互惠的原则,根据银保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风险共担比例,并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贷前、贷中审核及贷后管理工作,共同维护信贷资金安全,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五)建立银保联动的长效机制银保联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微企业面临的各项风险、实际融资需求都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建议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制定长远规划,加强双方资源共享,加大在小微企业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等领域的沟通协作,实现自身在银保合作中的定位转型,形成银保联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辛继召.积极推进银行业改革创新,助推实体经济稳健发展[EB/OL].[2015-12-07].

[2]曹晓燕.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分析及化解信贷风险措施研究[J].金融经济,2015(6):142-143.

[3]宋磊,江凯.2015.企业担保链风险传染评估分析及建议[J].海南金融,2015(12):62-65,81.

[4]胡道勇,何正全.中小企业动产抵押融资研究[J].经济论坛,2011(4):35-37.

[5]吕可.银保合作信用保证保险产品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J].财政监督,2013(23):74-77.

[6]王宇晨,王媛媛.信用保证保险助力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时代金融,2014(3):344-346.

[7]中国保监会.信用保险有效化解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R].保监会简报,2013(21).

[8]唐金成.信用保证保险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3(1):73-76.

篇4

成立以主管金融的区长任组长,区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阳区域金融工程推进领导小组”,组建“双阳区域金融服务中心”、设立“双阳区域金融工程网”、建立“小微企业融资信息数据库”及“信贷产品库”,编发《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指引》,力争把双阳区建设成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活跃、金融功能完备、金融体系现代、金融生态良好的区域。

二、创新信贷产品,打通金融支农支小融资快速通道

(一)通过整合三方资源开发一批贷款新产品

按照“政府风险补偿、银行杠杆撬动、贷款单笔控制”的思路,整合政府、金融、企业三方相关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包括助保贷、助农贷、助商贷、助贫贷、助旅贷等一批“助”字头的信贷产品,解决小微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由于风险大、无资产抵押而贷款困难问题。

(二)通过创新质押模式推出股权质押贷款

借助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核权划股,以股权这一无形资产替代房产、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用于质押贷款。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

突破常规思维,充分考虑农村及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押、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因素,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创新第二还款来源保障机制,在贷款对象、用途、额度和期限上更加贴近客户实际,多方搭建信贷资金供需对接桥梁。

(四)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建议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专用基金,用于弥补金融机构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方面的损失。具体可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实施细则。

三、创新资本运作,拓宽涉农主体、小微企业融资领域

(一)强化市场联动

加强同域外金融要素市场的合作与交流,力促双阳区与吉林省股权交易中心、即将成立的东北亚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平台合作,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强化融资培训

组织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村委会负责人、农业种植专业户等参与多层次、多形式的直接债务融资业务培训。

(三)强化企业培植

优选一批企业进入直接融资后备资源库,每个培植对象分别与一名区级领导、一个职能部门、一家商业银行结对开展定向培植,确保培植效果。

(四)强化品牌效应

在吉林省股权交易中心打造“双阳鹿业板块”、“绿色农业板块”,力促区域企业股权合法转让流动和开展股权质押融资,扩展直接融资通道。

(五)搭建营销平台

搭建双阳鹿业网络交易营销平台和双阳绿色农业网络营销交易平台,通过提供中介、信息、交易、结算等服务,为农畜企业和农村合作社提供新的网上销售渠道。

四、创新金融服务,有效满足涉农、涉小金融需求

(一)机制创新

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完善金融机构考核激励机制,促使每个网点、每位员工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展支农支小工作,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模式,坚定地向支农支小特色银行目标迈进。

(二)服务创新

全面推行“阳光贷款”制度模式,坚持便民、利民、惠民原则,在确保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要求齐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贷款操作流程和办理手续,提高贷款发放效率;灵活确定还款期限和方式,结合农村及小微企业特点大力推行整贷零还、差额还本付息方式,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和持续的金融服务。

(三)费率优惠

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要充分利用好支农、支小相关优惠政策,在简化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流程的同时,降低贷款流程的相关费率,降低“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五、创新担保方式,增强“三农”和小微实体经济贷款的可得性

(一)引导各类资本成立贷款担保中介组织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融资”的思路,成立贷款担保中介组织,强化监管的同时引导担保中介机构为小微企业、涉农行业等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实现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低、小微及涉农企业融资成本低、担保中介组织有收益的共赢局面。

(二)成立区政府主导的支农支小担保基金

一是政府主导成立贷款担保基金机构,担保对象定位为“三农”和小微企业。二是政府为基金的主要捐助人,同时接受金融机构和企业捐赠,捐款金融机构、企业及个人将优先成为支农支小优惠政策的受益主体。三是保证基金的公益性,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基金收入主要用于机构的日常开支和弥补业务成本,同时派驻监督人员对基金的运营进行监督。

(三)扩大以连带责任为主要特征的“农户

联保贷款模式”和“企业为农户联保贷款模式”扩大诚信宣传,增强农户诚实守信意识,资信好的企业可以与为其相关的多家农户担保(如鹿制品企业为养殖户担保)、3至5户农户联保贷款等,担保和联保农户之间相互承担连带保证义务,单个成员出现不守信用、不能按时还款的情况,企业或其他小组成员负有督促和代替还款义务。

(四)大力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服务

信用保证保险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的原则”,是一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以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为主要载体,“政府+银行+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合作经营模式。对小微企业来说,信用保险主要保障其在贸易活动中由于对方失信导致的风险。保证保险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资信担保,从而获取银行的信用贷款,当小微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时,由保险公司承担向银行偿还责任,解决银行对小微企业不敢贷款的难题。在银行放款前,保险公司要为投保企业甄别买家,咨询内控风险,帮企业实现“赊账”,提高企业的现金流量,相当于全程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

六、优化区域金融环境,增强区域产业吸引力

(一)优化金融机构体系

积极与上级和外地金融机构沟通联系,加快推进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公司和各类融资中介机构等在双阳区成立分支机构,并积极引进的担保、贷款、保险及其它金融服务机构,同时在金融服务机构选址用地、开办费、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二)完善支农支小相应的配套措施

按照“政府搭台、金融唱戏、服务企业”的思路,将企业、银行、担保、典当、产权评估集合其中,开办“金融集市”,形成金融资源“洼地”,以期实现政银企的资源、资本面对面敞开式无缝对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大财税优惠力度,推动支农支小工作可持续发展。

(三)努力推动信息体系建设

篇5

一、当前经济形势及政府相关应对举措

根据国家发改委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它们使用20%的金融资源,却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60%的出口,贡献了50%的税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附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中小企业雇用了中国80%的城镇劳动力,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小企业裁员10%,中国就会新增加3千万失业人口。因此,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绝非小事,它涉及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温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受银根紧缩影响,自2011年10月份以来,温州不断出现企业家“跑路”事件。温州现象引起中央高度关注,在总理考察回京后,专题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提出了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比如积极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拓宽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切实改善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环境,切实解决小微企业、“三农”等经济主体“融资难”问题等等。

目前,江苏省以及我省宁波、舟山等地都已开展了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工作,在支持“三农”建设、扩大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2011年12月,浙江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逐步铺开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为小额借款人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现阶段,我省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根据合作贷款机构的类别,推出了银行与保险机构合作及小额贷款公司与保险机构合作两种模式。而此次试点工作将分两步走:首先,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选择1至2个市、县开展试点;在此基础上,各地将根据试点情况和实际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加大推广力度。

然而当前温州地区由于银行业受信贷额度和小微企业、“三农”等经济主体风险管控难度大、资信调查繁琐等原因,对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且政府政策引导力度有限,贷款集中于当地一些知名企业,造成贷款规模分配不均衡等现象。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大市,借全省试点推广的“东风”,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和“三农”等经济主体“融资难”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应是当前迫切需要考虑的一项惠民工程。

二、企业融资难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整体经济的企稳回升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新国十条”以及省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发挥保险功能作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均提出了加快发展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以保险的方式解决企业融资困境。2015年1月28日,中国保监会联合工信部、商务部、央行、银监会关于《大力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服务和支持小微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信用保证保险产品为载体,发挥信用保证保险的融资征信功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些文件的表明政府已经高度关注并正在积极引导地方利用保险来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温州市自2012年起,已在乐清开展贷款保证保险(以下简称“小贷险”)的试点工作,目前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规模仅1亿左右,没有发挥保险在解决企业贷款难方面应有的作用。经过调查了解与分析,笔者总结了导致贷款保证险在温州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在不良高企的背景下,银行业贷款态度不积极

银行的实际不良率远高于预期。银行早已经成为惊弓之鸟,对风险过于敏感,对承担风险的新方式不熟悉缺乏研究,对新生事物采取谨慎和消极态度。

(二)赔付率高,导致保险行业对发展贷款保证保险不积极

据了解人保和太保是目前在我市尝试过贷款保证险的两家主要机构。2014年,温州人保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实际赔付率是221%,温州太保也接近200%左右。实质上的亏损经营,导致了保险公司消极对待该险种,各大保险公司纷纷收缩业务规模,甚至停办该险种。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宁波小额贷款保证险政府每年拨付固定资金注入金融机构,专门扶持开展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苏州科技贷政府拨付2亿扶持资金,天津政府拨付60亿作为贷款保证险风险补偿基金,而温州目前仅乐清拨付300万作为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扶持基金。远不能满足大量企业授信的风险敞口需求。

三、充分发挥保险作用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政府积极推动下,宁波市在全国率先试点贷款保证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经累计支持小微企业获得贷款56.4亿元,较好地发挥了保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作用。2014年9月18日,保监会和宁波市政府联合召开保险业服务小微企业暨“宁波经验”交流会,正式向全国推广宁波经验。宁波和温州地域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非常值得借鉴。为此,笔者认为应加快小贷险运行机制建设,充分重视保险对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带来的正面作用,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要求金融机构积极作为

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的原则。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要求银行和保险机构积极作为。同时,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架构政策框架制度,积极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营造更强有力的政策环境。通过金融办、银监、保监等机构和部门加强对银行和保险机构的政策引导。

(二)加强配套政策扶持

进一步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保费补贴、风险补偿、考核激励等多元化的政策支持措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小贷险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金融运行总体是稳健的,但资金分布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

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合理保持货币总量。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作用,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资金来源。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提高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二、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

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原则,增强资金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积极支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政策。对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要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对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的企业,要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积极支持增强跨境投资经营能力;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要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对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要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贷款损失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根据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特点,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所募集资金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适度放开小额外保内贷业务,扩大小微企业境内融资来源。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力争全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对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清理规范。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出资设立或参股融资性担保公司,以及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帮助小微企业增信融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定价管理机制,严格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不得以贷转存、不得存贷挂钩、不得以贷收费、不得浮利分费、不得借贷搭售、不得一浮到顶、不得转嫁成本,公开收费项目、服务质价、效用功能、优惠政策等规定,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优化“三农”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协同作用,发挥直接融资优势,推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服务网点,创新服务方式,努力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商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全年“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大中型农机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农业银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省份范围。支持经中央批准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林业局、法制办、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

加快完善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优化刷卡消费环境,扩大城乡居民用卡范围。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品以及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合理信贷需求。逐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城市范围,培育和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强个人信用管理。根据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消费特点,提高金融服务的匹配度和适应性,促进消费升级。(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银监会等参加)

六、支持企业“走出去”

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逐步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改进外债管理方式,完善全口径外债管理制度。加强银行间外汇市场净额清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用汇主体提供融资支持。(人民银行牵头,外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七、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完善发行、定价、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规范非上市公众公司管理。稳步扩大公司(企业)债、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规范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促进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加快完善期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品种创新,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的定价、分散风险、套期保值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证监会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等参加)

八、进一步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广菜篮子工程保险、渔业保险、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农房保险等新型险种。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鼓励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投资、运营、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一揽子保险服务。深入推进科技保险工作。试点推广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推动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拓宽保险覆盖面和保险资金运用范围,进一步发挥保险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保监会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林业局、银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九、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允许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内,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探索优化银行业分类监管机制,对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上实行差异化准入管理,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银监会牵头,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等参加)

十、严密防范金融风险

深入排查各类金融风险隐患,适时开展压力测试,动态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触点,及时锁定、防控和化解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继续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防范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风险。认真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名单制管理,严格防控房地产融资风险。按照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加强行为监管,严格风险管控。密切关注并积极化解“两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时暴露的金融风险。防范跨市场、跨行业经营带来的交叉金融风险,防止民间融资、非法集资、国际资本流动等风险向金融系统传染渗透。支持银行开展不良贷款转让,扩大银行不良贷款自主核销权,及时主动消化吸收风险。稳妥有序处置风险,加强疏导,防止因处置不当等引发新的风险。加快信用立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社会诚信文化,为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环境。(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法制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篇7

1.不能匹配实际需求。一方面,微金融服务提供机构与有需求的小微企业在数量上极大的不匹配。微金融服务机构的重要目标客户就是小微企业、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而这些目标客户主要分布于广大村镇,目前我国还有1600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也就是说,全国还有6%的村镇是金融机构的盲区,微金融服务需求旺盛的地区却没有微金融机构的覆盖。微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与小微企业的分布在地域上不匹配也十分突出。占我国企业总数90%左右的1200多万家小微企业亟须金融机构提供的微金融服务,而目前我国能为小微企业提供微金融服务的机构数量只有7000多家。另一方面,微金融服务提供与小微企业的需求在效率上也不匹配。如,对资金需求方进行资格审查是金融机构放贷的必经环节,目前部分金融机构繁琐的审批审查制度往往使许多小微企业得不到融资或错失了最佳的融资时机,导致微金融服务不能对小微企业融资充分发挥作用。

2.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资金紧缺的小微企业从节约经营成本的角度考虑,有的会故意压低本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额,使得财务报表所反映出的信息比真实的经营情况恶劣,以少缴纳税金。而不真实的财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机构对企业作出不真实的评价。金融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制度的缺乏,使得金融机构只能依据企业的自身描述和其他方面来获取的信息来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作出评价,企业和微金融机构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3.信贷风险巨大。成立时间短、固定资产投入不足,是绝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特点,因此,融资过程中的抵押不足也就成为了困扰小微企业的一个难题。已成功获得融资的小微企业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互保链来实现的,但也会给小微企业和微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当宏观经济环境恶化时,互保链中的某家企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可能导致互保链上的其他企业也相继陷入经营困境。这将会给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调研发现,仅浙江省2012年企业保证贷款的比重就高达30%以上,而绍兴市在2012年因涉贷关停企业中有25%就是由于互保链问题导致的。小微企业的相对“次级信用”加大了微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金融的发展。

4.发展动力不足。首先,利益权衡抑制微金融发展。微金融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小额贷款机构的努力,更需要管理经验丰富、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商业银行的努力。由于小微企业所具有的贷款额度小、贷款周期长、经营风险大等特点,部分大型商业银行考虑到自身利益不愿提供微金融的服务。其次,创新不足抑制微金融。当前,我国微金融产品狭义上仅包括小额贷款,而诸如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类、证券类微金融产品所占比重较小。此外,部分已涉足微金融领域的商业银行仍沿用以前的产品和制度,没有深入挖掘小微企业的需求,在微金融产品和制度的创新方面较落后。再次,市场进入抑制微金融发展。微金融服务领域较高的进入门槛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使得部分民间的放贷机构不愿进入,微金融的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二、政策建议

1.增加服务供给量,提高服务水平。适当放宽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增加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保证微金融服务的供给量;放宽对微金融机构的部分监管指标,积极探索微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积极发展包括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在内的多类型的微金融机构,丰富微金融服务机构的种类,促进微金融服务机构间的竞争,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微金融机构进行正确的客户定位,提高微金融需求和供给的匹配度。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建立透明化、规范化、数字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使金融机构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建立统一、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小微企业进行公平、公正的信用等级评定;建立信用档案,准确、及时地对小微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记录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加强小微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完善小微企业征信管理体系。

3.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健全风险监管。加大对小微企业担保的扶持力度,由政府出资成立扶持型担保基金,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担保;鼓励担保公司的发展,给予担保公司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为担保公司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多种担保机构共同发展的模式,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加强对担保机构内部风险监控,建立担保项目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早发现和防控风险;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制定相应的反担保措施和债务追偿制度以求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篇8

一、张家口市小微企业现状

近年来,张家口市在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和鼓励人们创业政策下,全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大量的小微企业同时应运而生,小微企业经营领域逐渐拓宽,行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发展态势总体较好。截止2012年底全市小微企业达到1117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8亿元,拥有资产665亿元,从业人员年达34.9万人,实现营业收入933亿元,上缴税金45.2亿元。小微企业解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销售收入占全市民营经济总量的89.6%。据张家口市工商局数据显示, 2012年全市注销个体工商户4142户,即每天有11个个体工商户关门歇业。从这一数据上可以看出了小微企业发展的艰辛。

为了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近几年张家口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具体内容包括各项财税、金融政策的落实,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小微企业专项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这些政策切实改善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让面临各种困惑与挑战的小微企业看到了希望,很多小微企业得到了税收的优惠和银行的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许多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可是人才上政府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着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张家口市小微企业人才缺失成因

为了找到小微企业人才缺失的主要因素,本文选择了管理制度、企业发展前景、工资待遇、就业观念为观测变量,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率为 77%。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小微企业人才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职工少、机构不健全等原因,很多企业都没有完善的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员工管理规章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员工晋升制度等。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2%的小微企业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定,但有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只是停留的墙上,并没有严格的按标准来进行生产,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决定权主要掌握的创办者手中。

2.企业发展前景令人担忧。目前张家口市80%以上的小微型企业具有传统的家庭经营色彩,业主与雇员知识结构都明显偏低,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相对不足,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大多数小微企业分布在产业链低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国内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少,缺乏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后劲不足。另外,小微企业发展随意性较强,企业和行业发展意识不够,处于单兵作战、自生自灭状态,守旧的经营模式形成“作坊式”生产格局,难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无法形成规模化链条式发展。所以,从总体上看小微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3.工资福利待遇不高。张家口市地处欠发达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执行2、3、4档,分别是1040元、960元、860元。从整体上来看,张家口大中型企业的工资水平与河北省其它地市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小微企业的工资水平就更低了。很多小微企业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都不完善,企业员工享受不到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商保险等。很多员工看不到工资增长的希望,在小微企业的从业者感觉工资无法满足正常的家庭开支,于是很多就业者不愿意去小微企业,甚至小微企业的现有员工也在不断地流失。

4.人才就业观念滞后。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家庭的影响,大学毕业生或者是更高学历的人才,从思想上就不愿意选择民营企业及边缘地区工作,在选择企业方面,高学历和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大都选择了在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就业,认为小微企业不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自己的长远发展,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年,受观念的影响小微企业的员工跳槽更是屡见不鲜,小微企业不断遭遇“用工荒”,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三、解决小微企业人才缺失的对策

1.健全小微企业管理制度。(1)健全劳动人事制度。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小微企业在用人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劳动人事制度,主要涉及薪资、员工福利、休假、考核、解聘等方面,只有制度完善了,员工的利益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每个小微企业都要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金,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2)完善员工培训制度。采用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小微企业的员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培养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以公益和商业互为补充,实现各类服务机构分布广、功能强、质量优,让小微企业职工不但能得到一般培训,而且还能得到特殊培训,使小微企业能够真正“用得上、用得起”。

(3)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小微企业在选人方面要遵循“拿来能用,用之培养、培养能胜”的原则,招聘过程中尽量简化招聘程序,招聘人才上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在网上随时招聘信息,最大渠道扩大招聘途径。在人才需求方面不是学历越高越好,而是适合就行,因为很多小微企业都是生产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高技术人才很难招聘进来,即使招进来也难留的住。小微企业要重点培养员工的企业情怀,实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2.建立多样化薪资福利体系。(1)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直接以劳动时间计算报酬,简单易行,便于计算。同时,由于各种劳动均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所以计时工资的适应性强,实行范围广泛,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各类工种、岗位均可采用。其中,最适用于以下行业、企业、车间、工种、岗位:一是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技术性强、操作复杂,产品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多道操作才能完成,不易单独计算个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业和工种;二是主要为生产第一线服务和从事辅助工作,其劳动量不便于用产品产量准确计量的工人和服务人员;三是劳动量不便于统计计量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四是产品、经营项目和生产条件多变的企业。

由于计时工资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因此,能够促进职工提高出勤率和提高技术业务水平,保证劳动的质量。

(2)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一般来说,实施计件工资的条件是:产品或作业的数量能够单独准确地计量,而且能够反映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计件工资能够有效地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者改进生产作业方式,提高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3)利润分享。利润分享是一种新型的工资形式,是指雇员报酬的多少与企业利润密切相关,并且同向变化的一种形式。通过采取此种劳动报酬支付方式,可以使雇员意识到自己的工资不仅与自身的努力工作有关,并且与企业在一定时期中取得最终的利润相关。也就是说,企业获得利润多,员工的工资就高,反之,则会得到比较低的收入。采取利润分享,可以使职工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4)年薪制。年薪制,指的是对企业中受聘担任厂长、经理、重要科技人员实行的一种特定形式的工资制度。小微企业可以根据经理、重要科技人员在一个年度以及任期内的经营管理业绩,相应确定与其贡献相称的年度和长期报酬水平。年薪制可以为广泛实施股权激励创造基础条件,企业既可以方便地把年薪收入的一部分直接转化为股权激励形式,又可以组合多种股权激励形式;把经营者报酬与资产所有者利益和企业发展前景紧密结合起来。

篇9

会议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

(一)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

(二)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三)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

(四)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

(五)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支持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

(六)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租赁企业。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

(七)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依法合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及技术、文化等产权交易。

(八)积极发展各类债券产品。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再担保体系。

(九)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创新发展服务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保险产品,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推动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市场监管。

篇10

关键词: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金融支持体系;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8-0157-02

引言

目前,我国正在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其中金融体系改革是重要内容。加强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微企业,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在创业和发展初期虽然智力资源丰富,但缺乏资金以及银行认可的抵押物和信用记录,而且技术发展具有风险性、市场开拓具有不确定性,融资困难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全国范围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其融资问题,传统银行贷款特别是中小银行、中小科技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一种理想方式,政府也采取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贷款。但由于融资渠道不畅,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往往出现短贷长用的现象,银行逾期垫资比例高,对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储蓄和借出业务具有较强影响,因此,在外部环境与背景因素存在偶然性的前提下,银行应审慎对对借贷企业做出评估。与此同时,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融并非单纯银行一家之事,目前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结构仍然以银行贷款、小额贷款公司借贷和民间借贷等间接融资为主,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应该多元化,在政策性融资、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等多方面都应该积极作为,尤其是在股权和债券融资方面,小贷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等多种支持形式都在探索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企业所处的成长周期和阶段并不一样,决定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结构也会呈现差异性特征,虽然信用评级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但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发展刚刚起步、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建设不够完备。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成长周期的判别,在此基础上分析融资结构和科技金融体系,进而分析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作用机制,对于科学建立覆盖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在内的诸多利益相关主体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支持真正具备较高成长潜力的企业迅速成长,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基于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生命周期与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内在关联,进而探讨了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核心作用机制,以期为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一、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与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随着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对“黑匣子”生命现象的思考得以兴起,这对企业管理者制定科学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往往具有有效生命周期短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正确思考和认识企业发展阶段,并采用正确的发展战略。本文综合借鉴了Kazanjian和Drazin(1989)基于预测最优划分法、吴琛越(2008)基于销售额与利润额变化划分法以及左俊红(2011)基于现金流组合划分法。尽管以上对于各个阶段的叫法有所不同,但均将其划分为四大阶段。因此,本文将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对其主要特点以及科技金融体系配套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为后续的科技金融体系核心作用机制分析打下基础。

一是导入期。此阶段市场情况不明朗,风险最大,资金来源最困难,资金利用率也较低。此时经营性现金净流往往未负,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个人和股东投入、上下游厂商、天使投资的介入,从而使得现金流量为正。因此,该阶段的融资途径就越发凸显重要性,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往往需要信用政策的支持,提高资金利用率,从而实现资金的循环利用。政策性融资,包括政府的割裂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专利扶基金等成为重要手段。

二是增长期。由于企业技术性的突破其应用的开展,市场前景得到认识,风险降低,融资渠道得以增多,融资规模扩大,随着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的收益能力和投资回报率得以显现。此时往往会争取扩大市场份额,固定资产的投入使得企业着力突破现金流量的缺口。外部融资方面,创业投资开始进入,企业寻求银行的贷款支持。总之,债务融资,包括银行融资贷款,各类中介融资担保、抵押、信托、债转股等成为重要手段。

三是成熟期。市场前景稳定,风险较小,资金来源更加丰富和多样,资金链趋于稳定。与上一阶段突出区别是企业现金流量转正,资产规模趋向稳定。企业会寻求技术上的优势,增加研发投入、或者开拓新的盈利渠道,增加盈利途径和手段,目的是赢得更多的净利润以及保持现金流量。这一时期企业可能重新回归增长期,或者持续停留在成熟期。因此,该阶段企业会着力通过吸引创业投资、创业板市场以及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推动融资的实现。权益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增资扩股、投资合作、控股参股成为重要手段之一。

四是衰退期。科技更新替代快、工艺过时、同质性的竞争加剧成为企业进入衰退期的重要诱因。成熟期的企业如果不能保持技术优势,或者面临市场上同质化产品竞争压力,可能会造成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直接导致金融机构信贷收紧,企业的资金筹措能力下降,从而使得企业进入衰退期。企业的生存需要二次创业,因此,在支持体系上需要创业投资的进入和金融机构的持续支持。

二、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核心作用机制

构建起科学、高效地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需要针对性地考虑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准确把握该体系的核心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信用体系完善促进企业的金融支持,突出风险分散、风险控制、贷款运行以及信用资本形成等方面重要作用,在信用激励,风险补偿,以股权投资为重点的保贷联动,银行、政府、企业多方合作,分阶段持续支持以及市场选择把握重点等方面形成合力。

(一)风险分散机制

第一,政府主导整合区域优质企业资源和技能服务资源,打造专业的金融服务公司,形成担保、创业投资、投资管理和小额贷款子公司模式,针对性不同生命周期类型的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板块,通过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专业化的服务类分散金融风险;第二,政府科技主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建立相应的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或者风险备偿基金,降低和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贷款的风险;第三,政府联合企业建立面向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成果转化基金,设计各类贷款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为低信用客户提供融资支持,实现有限信贷资金的放大和风险分散;第四,通过集合保理融资化解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问题,将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批量处理,缓解自身压力,并由保险公司为应收账款提供担保,这也会有效分解银行信贷风险。

(二)风险控制机制

风险的控制需要建立专业的科技评估体系以及搭建专业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不同生命周期和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首先,设立统一的金融服务申请通道。通过通道的统一来集中分析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征,发挥金融结构和中介机构对接和聚集的综合优势;第二,通过专业化的信息联通完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信息共享、信用监督机制。突出科技专家在发现价值客户中的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在科技部门、银监部门支持下建立科技专家库,科学评估客户价值;第三,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高科技孵化器、专利公司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和控制机制;第四,通过化解融资贵的问题,尽可能降低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风险,针对不同发展周期的企业实行差异监管,实行差异性准备金、多元风险定价和分类信用评估。第五,保险机制介入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融资,承担信用违约责任,通过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补偿,降低放贷银行和融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放贷风险。企业无需额外抵押、质押或担保就能获得银行贷款,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和企业多方合作,采取企业申请,科技主管部门委托专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功能进行贷款程序。

(三)贷款运行机制

政府层面,突出优化信贷融资规模和结构这个着力点,通过法律、组织和考核等制度安排促进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鼓励发展专业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专营机构;银行层面,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开展股权、知识产权、订单合同、库存等资产的银行信贷业务,通过风险投资后的再投资形式,降低贷款风险;在贷款对象上,可以通过金融租赁的形式,贷款给具有一定基础的租赁公司,由租赁公司将设备等租赁给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还款给商业银行;在贷款形式上,突破单一的贷款形式限制,创新直接投资加贷款的综合金融服务来平衡收益与风险,银行内部可以设立专门的科技直投基金,通过两者的收益差来平衡银行整体效益;在风险监控上,加强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风险监控,形成针对性的风险过滤、风险预警制度,根据企业不同发展周期,形成差异化的风险监控办法,并加强贷款后的动态追踪。总体上,银行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贷款运行机制,应从设置专业化的运营机构,打造专属性的金融产品,形成专业性的业务流程,创立专属的专项补偿等方面着力完善运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