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课程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课程研究

篇1

关键词:HR转型;传统;案例教学法;应用形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02-02

《2011-201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与HR外包调研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到2013年我国劳动力用工的“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HR转型势在必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传统应用形式将直接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大学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新情况,既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课程需要处理的难题,又是高校案例教学法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本课题组正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HR转型条件下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团队合作意识

上述报告中的结论表明,所有的用人单位关注其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也是用人单位中高级人员高稀缺性的能力。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大中型企业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避免人才频繁跳槽的有效手段。

(二)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劳动者本人主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便个人获取所需要知识的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一个用人单位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单位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能力是职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其所在的单位或团队,来解决和处理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它是职工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表现,是用人单位办事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为何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选择班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我国高校大多是理论型研究学校,一直以来各高校均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轻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日益严重,高校也成为脱离社会的象牙塔,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许多都是从中专、中技学校升格而来。这些学校在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的普遍问题都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学校的案例教学实践课大多流于形式,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设这门课。

(二)典型案例教材不足

要把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教好,没有高质量的、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教材是行不通的。可现实中能够适应该课程教学的典型教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上课教师临时在网上或报刊上寻找一些案例来讲授,这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诸多问题:时效性差、适应性不强、脱离学生的实际等,上课的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老师把案例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教师点评。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基本上会让成绩好的或者表现积极的学生回答,其他同学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讨论,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无疑会影响到案例研讨的实际效果。

(四)缺乏相应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更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这会明显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对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要求也很高。

一方面,由于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总课时不多,教学任务较重,让教师花大量的学时用于案例教学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老师的上课多少、上课的质量高低不直接挂钩,其看中的仅仅是教师的科研实力――主持过多少个国家级或者省部级课题、发表过多少篇高水平的论文、做过多少个有价值的咨询项目等;加上各高校对案例教学课大多没有相应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等,导致案例教学课名存实亡,更无法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材生。

三、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形式改革分析与探讨

针对上述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存在着诸多弊端,对其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本课题组的成员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下列多种有益的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新形式:

(一)模拟法庭

首先任课老师要把经典案例选好,提前一周把案例和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其次,要选择当前社会中有重大影响、有教育意义、适合教学的热点案例;再次,把各种角色让学生们分配好;最后,对没有直接参与模拟法庭的其他学生,都要给他们分配任务――提问。

在活动过程中,任课的老师要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及回答问题的质量高低逐一地给他们打分,计入平时考核的成绩。

(二)社区法律问题调研

高校学生一般都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和缺乏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本课题组为了弥补学生们这方面的缺陷,专门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的多家大型社区中心联系,与它们共同合作,给学生们提供了许多法律问题调研的机会与场所,让学生们真正地融入社会,了解现实,学有所用。在调研之前,首先要确定好每小组的调研主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调查,在回来后要把调研问题的解决方案拿出来,每小组代表都要向全体同学汇报,接受其他同学的询问,让同学们对这些方案的利弊进行研讨、相互评比打分。

(三)现场法庭旁听

大学生对法庭庭审比较陌生和好奇,我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在本课题组成员的参与下,每年都定期组织学生到安徽省合肥市中级法院与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去开展现场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件的法庭旁听活动,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劳动法是如何实施的,使学生们真正懂得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重要性。旁听后,要求所有同学写出参加法庭旁听的感受,并对该案件的审判过程、形式及判决结果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找出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差距,并着力进行弥补。

(四)参加实习实训基地锻炼

为了落实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任务,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本课题组在学院与系部的支持下,先后与安徽省高级法院、合肥市中级法院、合肥市包河区法院、合肥市蜀山区法院、合肥市包河区司法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专门组织学生定期到上述单位进行实习实践锻炼。在实习结束后,要求所有参加实习实训的同学搜集整理出各自在岗位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并向老师与同学们进行汇报。

(五)课堂案例研讨

为克服传统的案例教学法的诸多弊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的积极性,本课题组的老师开发了课堂案例研讨的教学法形式。在教学某一章节前,老师通知学生们,让他们自己准备案例研讨的内容,形式不限,任课老师通过初步审查后,由班委组织完成该案例的研讨任务,老师参加到学生的分组研讨活动中。在整个活动结束前,任课教师要对该研讨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不足部分,表扬其优点,以便学生们能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改革带来的重大突破

通过对前述多种形式的应用,本课题组给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带来诸多突破:

(一)极大地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

经过模拟法庭、课堂案例研讨等教学形式的训炼,学生们深切认识到离开团队合作,他们很多事情都无法完成,在工作和学习中,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共同配合。这样,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与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题组所采纳的每一项案例教学应用形式,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或者对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无不需要每个学生自己去开动脑筋来进行主动学习。

(三)较好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社区法制调研、参加实习实训基地锻炼活动、课堂案例研讨等形式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都需要学生来解决,他们在处理上述问题时,都要借助不同的渠道,想尽所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能很好地提升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有机的结合。

(四)有效地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制度的深度改革

要把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进行彻底的改革,最终还需要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制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彻底扭转以论文和课题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评定职称的不科学的标准。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组织案例研讨等实践能力纳入到教师的考核、晋级标准之中,唯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推动高校案例教学法的有序、正常、持久的进行下去。

篇2

关键词:幼儿;家庭;劳动教育

一、幼儿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劳动教育。家长通过言传身教,使子女能够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幼儿家庭劳动教育旨在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劳动意识,这一时期的家庭劳动教育,是幼儿机械地模仿成人的劳动,进行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游戏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缺乏目的性,而成人的任务就是要让幼儿明白劳动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从小进行劳动锻炼,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减少对成人的依赖,能够促进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劳动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动手劳动是孩子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基本劳动的训练,促进孩子手脑协调发展,加快孩子脑细胞发育成长;劳动促进孩子身体健康,劳动使孩子养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促进孩子大小肌肉的发育和肢体的协调;劳动促进孩子良好品德意志的形成,劳动使孩子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从而促进孩子良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现实中的幼儿家庭劳动教育

(一)家庭劳动教育效率不高

如今能够坚持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家长实在是难能可贵,相信他们对孩子进行的这种重要的教育会让他们的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但是当前家长们开展的劳动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效率低下。之所以家庭劳动教育收效甚微,一方面是因为家长缺乏耐心,没有持之以恒地将劳动教育长期坚持下来;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接受能力估计错误,要么太难,导致孩子难以学会,要么太简单,引不起孩子兴趣。如此一来,尽管家长教了,教的也不少,但孩子懂的、会做的却不多。

(二)劳动教育方式存在一定误区

家长们普遍缺乏这样的意识: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劳动,所以只要有合适的时机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许多家长认为劳动教育一定要在劳动时才能进行,只有让孩子亲自参加劳动,那时进行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其实,对孩子的劳动教育经常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许多家长只会机械地教授孩子劳动技能,却不会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或他人的劳动向孩子传达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家长对孩子劳动的反应不够积极

当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某个任务,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满心期待地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可是父母的一声声“看你把衣服弄这么脏,以后不要弄了!”“这都弄些什么,纯粹给我添乱!”等话语严重孩子的自信心,本来孩子能够帮家长做一些事,也做到了尽自己所能能做的,按理来说应该得到表扬和鼓励才是,即使他们做得不够好也应该耐心的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家长们却总是把孩子的劳动视为麻烦的来源。如今生活的快节奏和职场的激烈竞争导致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极少,而长期的快速效率的办方式也导致了对和孩子在一起缓慢低效活动的不适应。当孩子在劳动中遇到困难时,家长们为了节省时间总是直接代劳,长此以往,孩子哪还有劳动的兴趣呢?

(四)家长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

人们对劳动的重视程度早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没有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也未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因此才会出现“重智轻劳”的现象:家长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向幼儿表现出对体力劳动者的蔑视,为了驱使幼儿努力学习,甚至将体力劳动者作为反面教材,辛劳一天下班回家时不会让幼儿正确了解自己劳动的意义,反而和幼儿说:“倘若你不好好读书,将来便和我一样劳累……”,仿佛劳动是非常丢脸而又得不到益处的。

四、思考及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社会不应歧视体力劳动者、鄙视体力劳动,广大劳动人民应受到应有的尊重和热爱,正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间的关系,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导向有利于树立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尤其社会要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劳动环境,比如多开展公益性劳动,让孩子有作为志愿者参加集体劳动的机会。学校尽量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弥补社会和家庭劳动教育的缺陷与不足。应该把劳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即使学校不能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应该重视劳动教育。

(二)尊重孩子的劳动,积极引导孩子劳动

1.正视孩子的劳动和劳动成果

让孩子参加劳动绝对不是添麻烦,劳动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权利,孩子自然享有这种权利,家长无权剥夺,孩子必须参与劳动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当孩子做成一件事时,首先必须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才能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3-6岁年龄段的孩子内心脆弱,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尤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对孩子极其重要,这个时候的鼓励和信任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不要吝啬时间,多和孩子一起劳动

孩子需要父母陪伴,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和孩子一起劳动无疑是培养亲自关系的绝佳方法。和孩子一起劳动的过程也是对孩子更深入了解的过程,因为在幼儿园,老师会告诉家长孩子在哪些领域存在什么样的长处与不足,而孩子的某些优缺点需要在劳动中才能得到体现。

3.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家长疼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但过分溺爱孩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不能做孩子的奴仆经常让孩子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强意志也就能得到培养。

(三)改善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

家长务必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和鼓励,直接代劳和不管不顾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以鼓励和信任来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因为3-6岁幼儿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及时的鼓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劳动技能,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放手让孩子参与劳动,总是担心这个那个,孩子就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了;教会孩子在劳动中既要动手也要动脑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灵活多样的方法对提高劳动教育的效率是很有用的。

五、结论

劳动使社会进步,赋予人类聪明和财富,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就是为孩子的人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树立良好的意志和品质,还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不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只有通过适当的劳动教育才能使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劳动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必须正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家长、老师、幼儿园还是社会,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以发挥其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培养巩固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

[2]张荣钢.当前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赵荣辉.劳动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4]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篇3

两年的培训中,我经历了人生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按照北师大硕士论文的要求写论文。在张增田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展以STEM课程融合的研究,经历了开题答辩,现场指导,论文修改,结题答辩的完整过程,每一次动笔,都让我有做学者的冲动。第一次全面学习现代学校新样态。从梳理完善学校文化、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张教授和李罡博士的到校指导,使我坚定了信心:办好一所学校,核心是凝练学校文化,并有属于学校独特的课程体系。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基地完备,理念先进,对我在东关小学利用好学校的一亩农田开展新劳动教育具的极强的借鉴意义。第一次走进中关村的教育科技产业孵化园,体验教育信息化前沿动态,第一次实地感受些全国名校风采,第一次体会管理和性格的关系,第一次见到顾明远教授和于丹老师……正是很多的第一次,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升华了思想。

我的几点体会:

1.学习是当好校长的前提。要不断学习,多读书,读教育专著,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更快捕捉新的教育观点,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

2.学校办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校长要知人善任,要以饱满的激情,健康的心态,敏锐的视角,不断在管理的实践中反思与总结,在自己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汲取专家和名校长的理论指导,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品牌,才能使学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校长要有宽阔的胸怀,要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必须要在领导班子的建设上下功夫,尤其是管好自己的中层领导,想法设法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多给他们创造成长的机会。

3.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校长要把校园安全、师生安全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位置,活动也好,课堂也好都要注重安全教育,把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和知识传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和自己的团队,要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明察秋毫,做好细节管理、过程管理。

4.文化和课程体系是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校长要高瞻远瞩,要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属于学校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发展特色课程。

5.要通过评价促进师生成长。作为校长,要多关注师生成长,制定科学的教师和学生发展规划,明确长期和近期发展方向,目标具体,过程具体,评价具体。让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享受职业幸福感,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校长要时刻自我加压,注重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提升办学品位,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师生个性得到张扬。

篇4

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本文着重论述劳动技术课的德育功能问题。

一、德育不能离开劳动教育

我们说,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实现都会有适合它的表现形式和载体。随着时代的变化,德育同样需要新的育人方式。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教学还是最主要的德育方式。课堂教学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活动,其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学科地位以及德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成就了人的发展。教育的起源在于劳动的社会分工。而德育则起源于对人的态度,对劳动分工的态度。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劳动技术课承载着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础作用。而德育需要贯穿到学科教学中,挖掘学科本身的德育价值,并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升华,这是德育有效性的理性选择。而劳动技术课便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德育需要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也只有在多元化的实践中才能深化,才能升华,才会更加具有实效性。

二、“以劳育德”理念的时代性

(一)劳动是人的第一实践活动

“以劳育德”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劳动技术课的长期教学中形成的重要理念和经验结晶。劳动承载着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着人的勤奋、责任心、诚实、正义、纪律、严谨、自信、向善、创新等品性和德性。劳动是社会肌体的最好防腐剂,是人生经验积累、成长、成熟、成功的端点,劳动的过程是锤炼人意志的过程。每个人需要学会欣赏劳动的美,感悟劳动中的文化,深刻体味劳动对人格的完善和历练。正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的劳动教育理想是,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

(二)素质教育,德育为先

德育是对人的品德的一种教育行为和实践要求,德育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对“真、善、美”主流社会价值目标的认同教育,是对“温、良、恭、俭、让”人生文明态度的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德行是做人的基础,劳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纳什也曾认为:“当孩子们在一起共同劳动而解决问题和参与民主过程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在理性地学习道德德性。”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道德孵化”、“道德养育”的功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以劳育德

目前,劳动技术教育缺乏制度性规定,没有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的实施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碍,从而导致学生只知知识方面的学习,而忽视劳动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认为:“在‘劳动素养’这个概念里,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劳动素养还指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精神发展阶段:他感到缺少为大众谋福利的劳动就无法生活。劳动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实着他的生活,并且从精神上丰富着集体的生活。”著名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与事业发展咨询中心主任钱焕琦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指出:如果不给今天的孩子进行普通劳动者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孩子既缺乏吃苦的经历,又缺乏遭受挫折的准备,他们是很难具备良好的素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劳结合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又对启智、育德、健体和益美有着重要作用。从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又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当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发展中的德育作用

(一)正确理解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

“德育是人全面教育的核心”是指德育居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核,其他各育则围绕它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的教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德育为人的精神成长承担着“种子”的作用,其他各育则是人精神成长的养分,德育则渗透在其他各育之中,引领其他各育的精神方向,其他各育又深化着人的行为培养和精神发展。怎样理解“五育”的关系――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陈桂生指出:“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核心问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即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l展。反思当前学校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学校培养人的目标大多不是成‘人’,而是成‘材’、成‘器’,这无疑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成‘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即使他资质不够,能力平平,但倘若他能够通过教育从生活中获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样的学校教育就是成功的。”张承先先生认为:“劳技教育是影响人的素质的根本问题。”顾明远先生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把人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或人的教育就是按照这几个方面独立进行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

(二)劳动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劳动技术课程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社会主义劳动原则,现代劳动技术课是融知识性、实践性、技能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它蕴涵着勤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劳动的快乐、学习的方法、智慧的启迪以及劳动美感、技术思维、工具意识、规则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等劳动素养教育的内容。所以,它最能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在教织物洗涤,烹饪,花卉与盆景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将来更好地为让会创造财富,为人类服务。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总结:我们的德育教育如果缺少和淡化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了科学文化的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技术文化、技术思维和人文精神。劳动技术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在媒介,具有传播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需要优先发展教育,需要科学发展教育,所以必须重视劳动技术课的德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纳什.德性的探询: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M].李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篇5

---特校汇报交流材料

***教育学校创办于1998年,是一所招收适龄智障、听障少年儿童的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现阶段主要招收的对象是中重度智障、脑瘫、自闭症及多重障碍学生。现有学生208名,其中在校生133名,送教生75名,在职教职工31人。学校占地6.5亩,建筑面积5005平方米,

一、精细管理,坚持依法治校

1.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学校先后制定了《新洲区特殊教育学校章程》,《新洲特校绩效考核办法》、《新洲特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新洲特校印章使用管理规定》、《新洲特校教育教学工作奖励方案》、等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2.做好后勤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学校制定了《新洲特校后勤工作管理条例》,加强了对师生伙食的监督管理,对伙食的采购、操作、试尝、留样、出售,饭菜数量、质量等各个环节进行督察。确保学生吃得满意,吃得放心,没有发生食品卫生事故。实施校园定期消毒,防止春秋季流行病传染病发生,对学生进行了健康查体。

3.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规范廉正。严格执行《新洲特校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收支预算。本着“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一切开支严格按财务制度办理,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定期对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如实向广大教师公布,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教师的监督。

二、落实常规,提高教学效果

1.加强德育教育,养成文明行为。学校以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每星期五召开 “文明”、“爱国”等内容主题班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行为养成。

2.狠抓安全常规,保障校园平安。学校建立了门卫、食堂员工督查考核制度,建立了严格的教师值周制度、生活老师管理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家长接送见面制度、等常规制度与督查措施。我们还结合安全活动月开展了安全逃生演练、防溺水专题教育等各项活动,确保校园平安。

3.抓实教学常规,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开足上齐每门课程。为了确保常规教学工作,增强了过程管理意识,实行行政值日与教师值日双轨制。每天有值日领导和教师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及学生到校情况进行督察、核实,确保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教务处制定了学校教学常规巡查制度,每天不定期的进行至少两次的巡查。每月定期对各科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量化考评。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教学比武大赛,任课教师全员参与,提高课堂质量。

三、加强科研,提升教育品质

1.保证师资。学校每年都尽可能的投入培训经费,为每一位老师量身打造培训项目,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2.编写教材。学校自筹资金,组织人员学习、研讨,编写了《新洲特校校本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培智学生的认知水平。

2.开展研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先后有13名教师完成了个人课题的申报和结题,得到了区规划办、教研室的高度肯定。学校承担的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聋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分别获省、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新洲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承担的湖北省教学研究室课题《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已结题,研究成果被评为省级二等。正在开展的《培智学校高年级劳动技术教育实践研究》也即将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质。

四、送教上门,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学习机会

2008年7月起,学校就开启了“送教上门”工作。从最初的服务城关周边地区起,送教对象由2008年的3人扩大到目前的75人,实现了全区12个街镇重度残障儿童全覆盖。送教服务三人一个团队,一人主导学习过程,两人辅助残障儿童的学习、康复。从1个小组到14个小组,每个小组六、七名服务对象,每月利用三天左右的周末时间对送教学生进行上门指导。送教内容包括五大内容,分别是:送精神、送温暖、送理念、送文化、送康复。力争让全区每一个不适宜入学的残疾孩子都有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五、劳动教育,打造特色品牌

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大力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学校配备了专职劳动课教师,将劳动教育课程进课表。依据学生能力情况,低中年级以生活自理劳动为主,高年级以种植劳动为主,不断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为学生回归社会打好基础。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六楼的快乐农场被打理得花草繁茂,瓜果飘香,五楼的鱼池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资源中心,服务指导全区特殊教育

篇6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课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劳技课在注重通过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备应用科学技术于生产劳动之中的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其中,以使素质教育的重点能在劳技教育中真正落到实处。近年来,我们结合小学劳技课教学,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实际出发,进行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重视激发创新动机

以往的劳动教育主要以“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引自《劳动课教学大纲》)为基本目的,尽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同上),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是被忽视的。正如德国心理学家威台海姆所说:“严格的机械训练致使学生的思想麻木不仁,唯有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才可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见,当今的小学劳技课,如果仅仅以传授学生从事某些劳动技能为目标,只是机械地教会学生重复操作,就不可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跟上经济、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才能使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1.结合劳技课教学内容,及时介绍科学技术的新发明、新创造、新产品。科学新发明、新创造、新产品是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独创性思维的辉煌成果,凝聚了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让学生直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涌现的新发明、新创造、新产品,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如我们结合《养蚕》《采桑》和《学刺绣》等课文内容,向学生介绍了日本的养蚕研究最新成果――他们养的家蚕不吃桑叶,而吃科学配制的饲料。这一养蚕新方法大大提高了丝绸生产质量,对我国的丝绸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现在,我国的最大丝绸生产基地吴江市也已引进这一养蚕技术。这就是国际竞争,也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了解了传统养蚕技术的创新成果后,学生普遍感觉到耳目一新,大大增强了民族生存的危机感和面对未来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竞争意识。

2.结合劳技课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的生平故事。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包含了许多艰苦卓绝的创造发明经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生动的现实教材。劳动课教学中,给学生适当介绍科学家的生平故事,不仅可以为学生树立奋发学习的榜样,更能激发学生确立长大后为创造发明奉献终生的大志。如结合学习农业种植劳动内容,我们给学生介绍袁隆平培育超级水稻,登上世界绿色革命顶峰的故事;结合木工制作劳动内容,介绍鲁班、蒯祥的传奇故事;结合学生家电使用的劳动内容,介绍爱迪生、钱学森终生致力于科学探索的故事。由此,教育学生向科学家学习,胸怀大志,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使命感。

3.结合劳技课教学内容,适时介绍有关的历史故事。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惨遭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的历史。结合劳动教学师生共温这段羞辱史,可使学生从中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从而坚定未来从事科技创新的决心。如我们结合学习《制作“动”画――》《做舰艇》等内容,向学生简要介绍林则徐,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个壮举,但当时满清政府腐败,武器装备非常落后,最终归于失败。这一历史故事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教兴国”的紧迫感。

二、勤于引导创新实践

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指出:“至于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给他们一些例子,让他们参与,在一种从头到尾的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创新,只有通过直接经历,才容易理解创新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在创新实践――创造性劳动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积累和形成是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获得创新灵感的基础。学生的创新实践可以在课内通过完成劳功作业来实现;也可在课外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劳动兴趣小组活动来实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共享创新过程和可能产生的成果,使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到新的境界。

如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举办的“做风车”比赛中,当三(3)班48位学生各做成了一个纸风车后,教师向他们提出:“能否为全班48只风车做一个精致的造型?”经过讨论,孩子们想出了一个方案:做一辆小火车模型,把风车插在火车两侧,一定很新颖别致。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小火车能不能开呢?”有学生提出,车轮就用现成的赛车轮子代替;又有人提议,可以给小火车装上赛车的小马达,一只不够就用两只、三只……使它能开动起来;火车一开,车上的风车受流动空气的推力就会转动起来。他们说干就干,分工合作。通过全班学生动脑动手,一辆电动小火车模型终于制成了,上面插满了五彩缤纷的纸风车。开关一开,小火车自己跑了起来,纸风车跟着飞转起来,孩子们禁不住拍手欢呼。在全校50多个班级的风车比赛中,他们获得了全校唯一的大奖。这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家普遍反映获益匪浅。

三、注重激励创新精神

教学评价既指向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还指向学生今后的学习行为,它对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发挥着导向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课程评价”部分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往的劳动课成绩评价,偏重于对劳动成果和劳动态度的评定,显然,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劳动课评价体系必须加以完善和改革。为此,我们把“有无创新精神”纳入评价体系之中,把劳动成果、劳动态度和创新精神综合起来考虑,并改变以往的百分制和单纯的等级评定方法,采用“三星制”方法评定。基本上达到目标就打一个星(“”),较好地达到目标就打两颗星(“”),三个方面都很好的打三颗星(“”)。倘若在创新思维和创造上有突出表现的甚至可以打上四颗星“”。每次上劳动课,教师都要鼓励学生不忘创新,提示学生要“多想一想有没有更好一点的设想和办法”。每节劳动课的总结评价,都要对有创新尝试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例如在学习《清蒸鳊鱼》一课时,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烹饪方法的基础上,分组操作实践。同时,教师提出:“怎样使你们一组的清蒸鳊鱼在色、香、味、形等四方面胜人一筹?”学生们积极动脑,纷纷出谋划策:有的给鳊鱼背上划出花纹;有的把葱花、姜片围成图案,并加上好看的红辣椒丝;有的在出锅时淋上香喷喷的麻油;也有的给蒸好的鳊鱼浇上番茄酱。由于大家都有创新探索,清蒸鳊鱼制作得各有特色,老师给每个小组都打上了“”。

又如,二年级学生学习《剪贴小鸟》时,有位学生没有按规定要求把材料上印制的“小鸟”剪贴到底版上,而是把材料边角上一群小鸟图样的花边剪贴了上去。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原来的小鸟太大了,贴上去不好看。边角上的小鸟贴上去,才像是天空中飞鸟。”虽然这样的剪贴似乎不合“要求”,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位学生的想法又合情合理,于是评价时老师给他打了四颗星“”。

篇7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一、考试性质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初中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合二为一考试。它具有以水平(毕业)考试为主、兼备选拔(升学)考试的性质。

二、考试方式

1.语文、数学、英语:实行纸笔闭卷和分卷考试。物理和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地理和生物实行纸笔闭卷和合卷考试,分别计分。

2.英语听力口语:与笔试分开考试,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实行电脑评分。考试分为“回答问题”、“听后选择”、“听后记录并转述”以及“模仿朗读”四个项目。

3.体育与健康:采取过程管理评价与目标效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即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和中考统一考试两部分综合评定。平时考核由学习态度和体育课学业水平成绩两部分组成;统一考试分为中长跑测试、力量测试和技能项目测试。

4.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与笔试分开进行,采取现场操作方式单独组织考试。其中物理和化学采用合卷,分别评分。考生现场抽签确定考题,成绩当场评定,合格即得满分。

5.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化考试,采用五科合卷机考的方式,实行电脑分别评分,成绩当场呈现。主要考核学生初中阶段“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三、考试计分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各科总分值分别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实行笔试(80分)与听力口语(40分)分开测试;物理80分,实行笔试(70分)与实验操作(10分)分开测试;化学50分,实行笔试(45分)与实验操作(5分)分开测试;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成绩各计5分,中考统一考试成绩计35分)。

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各科卷面总分值均为100分(其中生物笔试90分与实验操作10分),按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9分及以下分为A、B、C、D四个等级呈现。其中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分别对应30分、25分、20分、10分,计入总分。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三门科目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考试时限

语文150分钟。数学和英语各120分钟,其中英语笔试90分钟,听力口语30分钟。物理和化学(合卷)笔试共150分钟,理化实验操作(合卷)30分钟。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卷)共90分钟。地理和生物(合卷)共90分钟,生物实验操作20分钟。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计100分钟。

五、考试时间

注:1、体育与健康科目平时考核时间安排在七、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上学期。

2、2019年八年级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22日下午。

六、考试组织

1.考试命题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宜昌市教育局组织统一命题。命审题工作实行集中封闭式管理。

2.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严格按照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确定的课程内容,同时参考现行学科使用版本教材。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的考查。

3.考务工作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和生物等笔试学科考试和听力口语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实施。

体育与健康测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机考学科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制定统一的考试办法,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各学校家长委员会选派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实施。

七、考试成绩运用

1.在用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时,参加全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并取得成绩,与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并作为取得初中毕业证书的依据。

篇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其意义也逐渐清晰:加强课本知识的综合性、均衡性和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的主动性,改善教学环节使之更符合学生实际。这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一致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就最能体现和实施这个目标。劳动与技术教育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个知识的综合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之一,已被国家教育部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它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性特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长发研究员就认为:劳动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最终目的,所有的受教育者最终都会成为劳动者。而且我们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特别是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竞争。所以我们更需要重视和开展劳技课程,在教育中加强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劳技课必将影响着广大青少年学生,并能引导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操作过程中探求知识和技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使他们的情感得以培养和升华。

一、劳技课是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的载体

劳技课是一门脑体结合的课程,它涵盖了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我们熟悉的种植养殖、水暖电工、气焊修理、裁剪缝纫、编织摄影、工艺美术、绘制设计、泥工手工、烹饪金工、手工陶艺等许多课程,囊括了学生所学过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就拿学生熟悉的科技制作来说,它涉及的知识就更多了,虽然这些知识可能不是很深奥,但这里的大多数知识在具体的文化课程中是学不到的,因而,劳技课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了知识量,完善了他们的内在知识结构,大大提高了学生认识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劳技课是释放学生潜能掌握技能的平台

众所周知,劳技课是实践性和科研性的统一,是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一个过程。使学生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及时巩固知识,从而发展了技能,释放了学生的潜能,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进一步更好的掌握技能。所以说,劳技课是文化课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小金工中的“衣架”,为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衣架,就必须让他们知道制作的步骤、方法和其中的原理,也就是“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原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在制作中学会了方法,掌握了制作技能。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就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也正说明了这点。

三、劳技课是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知识的保障

劳技课的另一特点就是它的可操作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无论是种植养殖、泥工手工,还是烹饪等,都需要动手动脑,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对知识运用的具体体现,更是知识形成必不可少的阶段。再则,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今后就业的一个保障,也是毕业的一个条件。

四、劳技课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精神的催化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确如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有时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如我在《动物书签》一课中,以编了一只小鹿为例给学生讲解了动物书签编织的基本要领和注意事项后,就让他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凭着自己活跃的思维尽情想象。结果学生手中的编织作品形态各异:有玲珑的小狗,有搏击长空的雄鹰,有可爱的小鸟,有形象生动的巨龙,有憨态可掬的猪,有灵活的猴子,更有甚者,还编出了方正的桌椅,美丽的玫瑰,古色古香的民宅等,从动物延伸到了方方面面,极大的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想象。当时,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着实叹服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说,学生在整个编织的过程中,更培养和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五、劳技课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情感的乐园

篇9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它不仅要完成自身的深化改革,还担负着推动和促进教育整体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科学课程,在其功能、内容和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均以实验教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也可以说,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程形成的起点或出发点。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前沿阵地,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实验教学,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科学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形式,是一种与相关学科并列而独立的教学形式。实验教学是开展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性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深入开展好实验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实验教学资源,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充分合理地利用好一切实验教学资源

(一)充分发挥科学实验室这一“条件性资源”的重要作用。

在多种教学资源中,作为“条件性资源”,科学实验室一枝独秀,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实验教学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①保证实验室利用率:学校在安排课程表时,尽量错开3-5年级的科学课程,使各年级都能进实验室上课,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②保证实验开出完成率。各实验教师对教材上的实验做到全部开出,全部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操作规范,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探究,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规范安全,做到人人动手,人人探究,人人交流。

③保证实验教学开出率。每学期对实验教师都要提出明确要求:每上一堂实验课,必须记好实验通知单、实验室使用记录和实验过程简单记录,并且将这一套资料通过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做好记录。

(二)努力开发教师、学生等“素材性资源”的作用

1、努力开发利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2、努力开发利用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科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程度。

二、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逐步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实验教学资源的目的正是为这些目标服务。

1、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①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动手实践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中的一切有利因素,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学习环境中,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自觉地参与到实验教学实践活动中。

例如,吹气实验。该实验用于有关蒸发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时,教师请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离嘴大约15厘米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让闭嘴,然后嘴留一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冷飕飕”。

然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自然会产生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从自己的嘴中吹出的气,为什么一次是暖烘烘,而另一次是冷飕飕?同是嘴中吹出的气,理应温度相同,为什么吹气的方式不同,两次感觉不同?教学便可围绕解决相应的问题来进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日常生活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起点与归宿。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思维的问题,以疑激趣,营造一种和谐的思维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实践的欲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动手实践中去。

②兴趣引导,增强学生动手实践意识。新课程倡导我们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特别是科学态度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交流。教师即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动手实践的时间,让学生的实践能够发展、深入,又要亲自参与实践,时时鼓励他们,时时给予肯定,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动手之前让他们先猜想一下,动手之后让他们再交流一下,有了自己的个性思维,再进一步进行交流,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才可能有新的思维火花产生。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活动、自己操作,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③开放延伸,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科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让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用科学,从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如:仍然以动滑轮实验的研究为例,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怎样将实验的结论运用到生活实际?

2、积极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成立以下兴趣小组:一是科技活动小组。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可成立农业科技小组、环境与保护科技小组、科技制作小组等。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有制度、有辅导、有考核。二是建立校内外科技教育基地。如,农业技术研究基地,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促进手脑结合,把劳动教育和科技教育结合起来。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咨询活动,组织学生进村宣传科技知识,印发科普宣传资料,让学生把学到的科普知识传递到家庭,辐射至社会。

3、利用校园、社会等环境资源,促进学生科学能力发展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非专业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是我们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词语。所谓素质,是指人的先天性生理、心理的禀赋,加上后天学习积累而形成的素养。教育学所讲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加上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化心理结构、及质量水平。它包括人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及劳动素质、交往素质等。素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正因如此,教育工作必然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作为现实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现代教育也必然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作为一名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我借此文着重谈谈艺术教育为什么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途径。

一、艺术教育是一种超审美教育的多层面、跨越性、综合性素质教育范畴

很多人把艺术教育单纯地归纳为一种审美教育的范畴。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其实,艺术教育是一种超审美教育的多层面素质教育范畴,因为艺术教育本身的建构就是多层面的,形式层面、审美层面、非审美层面三个纵向的层面构成。

1.艺术教育的形式层面。艺术作品有着很大的表现力,整个艺术活动是凭借艺术媒介来实现的,例如美术是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来表达;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声音等表达。艺术教育的过程,要求受教育者通过掌握艺术媒介来实现艺术表现;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感受、操作艺术媒介,并将其自身的情感、思想等表现出来。这就完成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层面:形式层面。

2 艺术教育的审美层面。在艺术教育形式层面实现的过程中,艺术活动通过某种表现形式,体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就使其整个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存在被认同、接受、评判的需求。从而使艺术活动及艺术作品有了第二个层面:审美层面。

3.艺术教育的非审美层面或形上层面。行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使受教育者体现个人情感,满足于单纯的艺术表现和满足;艺术教育的最终追求,是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刨作,表现某种思想精神和生命力量。这使得艺术教育又超越了单纯的审美层面,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层面。艺术教育借助于审美意象,引导受教育者培养艺术能力和境界,达到人性、素质的全面发展。当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活动实现了审美层面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包括:思想反馈、社会反馈),必然使艺术活动产生了一种超越单纯审美层面的社会文化,甚至政治文化现象。这就是第三个层面:非审美层面或形上层面。

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艺术教育的整个过程:艺术教育对感官的训练、对建构掌握知识的能力培养,能够使受教育者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使其在精神愉悦中认同普遍性道德准则,使普遍性意象形成归属,并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引导人们的性渗入社会功利的观念性内容,转化为人生动力,在社会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艺术教育不仅仅单纯属于审美范畴,而是具有“跨越性”、“综合性”特点的素质教育形式,对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有着广泛的涉及、渗透和深入。艺术教育是一门相对独立.且不能被其它任何一种教育所取代、深寓着素质教育的形式。素质教育不是某一种教育的片面发展,而是受教育者的智力、意志、审美、体能、操作、技能的全面培养。融合着感性和理性,自由和规范.功利和超越的艺术教育.能满足这种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理所当然是人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也理所当然是大学

生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缺陷及对策

艺术教育本身涉及的范畴是很广泛的.函盖美术、音乐、舞蹈、影视诸多方面。然而.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尤其是大学生艺术教育.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

长期以来,自中小学开始,艺术就只作为一门副科课程进行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学习中,处于一种易被忽略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开放,国家的发展,人们的艺术意识逐渐深入开拓发掘,现化社会的人们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对孩子艺术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性。中小学教育已将艺术教育的加强提上日程,并且对中小学的艺术类教材进行了多次的改版,强调了艺术教育的力度。

相比较而言,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中,除专业性艺术院校各有自己的教材体系外,大量的非专业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几乎没有成体系的艺术教学内容。艺术教育课程最多作为公选课,可有可无的存在着。就算作为公选课存在,也不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课程衔接,换言之,即没有承上启下的发展关系。特别是有些地方院校,将大学的艺术公选课堂,变成了幼儿园或小学生的唱歌教室,来组织学生的所谓“艺术教育”。

我国的大学艺术教育分为专业艺术教育与非专业艺术教育。专业院校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进行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例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这些专业艺术院校为中国的艺术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一个国家的整体文明的建设发展,必将更多地取决于公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如何发展非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是迫在眉睫、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探讨、正在加强解决力度的大问题。

在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1.大学的艺术教育应以人为本、探索分类分级、针对性强的非专业艺术教学体系。由于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幅宽广的国家,大学的生源构成有其特殊性。我们的学生来自各个民族、各个省份地域;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在上大学前不可能达到统一的标准。一些来自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非艺术专业学生,可能已熟练地掌握一些器乐演奏,优雅地挥毫作画,随口讲评贝多芬、肖邦、梵高、毕加索的生平及作品特点;而一些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可能只会唱唱卡拉OK、听听艺术作品的CD.看看艺术家的演唱会;更有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孩子,可能连卡拉OK都甚少接触;面对这些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群,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静下心来,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非专业艺术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以整体并确有成效地提高我们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水平。

为此,我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非艺术专业院校的艺术教育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应予纠正:那就是有不少艺术教育工作者一旦涉及到艺术课程就“大雅”.不是西方艺术史就是大型交响乐赏析。这些教学在专业性院校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综合性大学或非专业院校,面对上述艺术水准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其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我提议,大学艺术教育以人为本.就必须首先应建构求实或务实的非艺术专业的艺术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水平和学习要求,统一编写操作性强的,方便进行分类、分级教学的教材体系。依据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大学生基本上有四年的学习时间。四年的时间,我们可以使一个不识乐谱的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或使之跨进掌握某种乐器的门槛;四年的时间.我们可以使一个从未画完一个苹果的学生,掌握基本的线条、构图、色彩,完成一幅简单的美术作品;四年的时间,我们可使一个四肢动作原本并不协调的学生,能做好一套芭蕾手位,甚至穿上舞裙跳一段民族舞。不仅如此.我们还能使原本具备一定艺术素能的学生,在掌握自身专业的同时,拓展专业的艺术技能.帮助这些学生构建丰富立体的知识素养结构;这么一群群具备基本乃至高深艺术素养而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文明的运行,必将具有更强大的推动力。理想是美好的.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在编写分类、分级教学的教材体系与教学实践完善提高方面,无疑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2.大学的艺术教育必须注重民族性的融入。如前所述,有不少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者喜欢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过多地融入“欧美”艺术作品、艺术思想的“熏陶”,认为这才是与高等教育学府相适应的内容。我认为,抛开我们高校生源本身的艺术素质高低落差太大不说,比如,很多学生连民族与美声是两种歌唱方法都不知道,因此,大学的艺术教育除了前述的分类、分级教育之外,为了发挥其更深层的精神作用或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应在教学中更多的强调融入艺术的民族性。充分融人民族性的艺术教育,可使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学生,对中华艺术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为中华的艺术而自豪.从而增加民族向心力。

我在多年的艺术学习与研究中发现,其实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这里我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中国摇滚乐”。谈到中国摇滚乐,我们不能不说到崔健,这个朝鲜族摇滚歌手在创作摇滚乐之初,就注意摇滚乐的民族化问题,将摇滚乐这个来自西方的现代音乐形式融人民族特色,使将中国的摇滚乐在诞生之初,就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1986年,崔健在北京组织摇滚乐队ADO,把中国传统的乐器,如唢呐、芦笙等,与西方的吉它、萨克斯、鼓、竖琴等组合在一起.产生奇妙的声音色彩,并通过选取大量的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再创作,使演出获得很大成功。1988年,崔健参加了北京首都体育馆为亚运会集资而组织的义演,推出《新摇滚乐》;这组融合着民族旋律的摇滚乐,将崔健的艺术创作推向了顶点。其以后的摇滚歌手.都积极师从并努力创新这种融人民族性的特色。最新歌坛唱红的歌手周杰伦,他的音乐创作也很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东风破》和《双节棍》等.这些将民歌特色巧妙融合于西方说唱音乐的歌曲,将他其推上了流行音乐的最前锋。更有歌手刀朗,凭借整张改版民歌的唱碟,神话般地速拿下了各大金曲排行榜的冠军,其销售量很快超过当时所有最红的歌星,创下了第一的纪录。

“中国摇滚乐”的成功,是因为这些艺术作品最大的受众群,就是广大的青年学生。这完全能够说明这么一个道理:我们的教学要强调艺术的民族化,只要艺术作品具有民族魂,就能被广大学生接受,学生就更乐于学习。我们要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艺术,但是重要的是要找到西方艺术文化与本民族艺术文化的契合点,在艺术教学中贯穿“洋为中用”的思想,引导学生热爱、弘扬中华的艺术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我们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艺术教育“民族性”的“熏陶”。增加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很明确: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是不可或缺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更加紧密,艺术活动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和途径。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必须规范高校非专业艺术教育体系,要针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实际现状,吸取外来音乐文化精华,扎根本民族艺术文化土壤,求真务实,进行分级分类、力度弘大深入的非专业大学生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