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发展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工作目标
重点对全县农户的信息化产品运用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由移动分公司根据摸底调查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点对点的网络质量优化,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富民产品,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拓宽农村信息获取渠道,改善农村信息闭塞的现状,以信息化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实施步骤
(一)摸底调查阶段
计划于5月24日—9月30日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农村信息化程度摸底调查,在年摸底调查基础上,再由各乡(镇)安排村委会主任、村小组长协助移动分公司进行全面调查,把新增及遗漏等用户认真填写在摸底调查表上并反馈移动分公司指定机构。
(二)信息普及阶段
计划于6月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信息富民产品普及工作。信息富民产品普及过程中,由移动分公司根据摸底调查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点对点网络质量优化,完善服务体系,提供移动惠农网信息富民产品,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此阶段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全力协助移动公司开展相应信息化产品提供、培训、普及工作。
(三)授牌奖励阶段
计划于10月份起对全县范围信息化产品普及达到一定程度的相关村委会或乡(镇)进行评选、授牌和奖励。授牌及奖励时举行授牌或奖励仪式,根据时间安排分批、分次举行,奖励费用由移动分公司负责。
三、年“深化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奖励措施
在实施移动信息富民村建设项目中,移动分公司对获得“移动信息富民村”称号和客户维系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适当的奖励。
评选组织:首先以移动分公司为单位,对所辖行政村、乡(镇)进行初评,汇总符合达标条件的行政村、乡(镇)上报州(市)分公司,州(市)分公司经综合评定后确定“移动信息富民村”相关奖项和“移动信息化乡(镇)”相关奖项。
评选内容如下:
(一)行政村级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富民村
2.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
3.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
(二)乡(镇)级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化乡(镇)
2.移动信息化乡(镇)创建进步奖
(三)个人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先进工作者
2.移动信息化乡(镇)创建先进工作者
评选标准
行政村评选办法
评选前提。行政村必须完成90%的行政村人员明细摸底资料完整度、60%的行政村通信客户摸底资料完整度、80%的移动惠农网渗透率、90%的在网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方可参与“移动信息富民村”、“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三个项目的评选。
奖励标准
行政村奖励标准
1.“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奖励标准。每年对“移动信息富民村”进行量定,若达到“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评选标准则进行授牌和发放奖金,奖金发放到村委会,奖励标准为在“移动信息富民村”奖励标准的基础上相应增加1000元。
篇2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发展措施
一、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3.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二、突破发展困境,确保发展的对策
1.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现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教师有近80%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是值得注重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如何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解放思想,让教师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努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3.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思想素质等“软件”具备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来运行。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篇3
一、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数量型的增长道路使农业发展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耕地的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一、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二、我国一直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生产能力不稳。
(二)农村经济建设投资高,收益低,缺少资金支持
长期以来,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一、比较利益偏低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中国,农业是一种经济利益很低的产业。农业的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率低,从而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二、近几年来,虽然支农资金逐年增长,但是与城市相比,占比依然很低。支农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和流通加工领域的服务的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所占比重依然过小。
(三)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健全、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上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作用。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人才流失严重我国农村许多地区的农民对子女文化教育极不重视,造成了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二、农民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欠缺。在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知识水平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农业投入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强化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完善农业投入运行机制。加强农业投资立法,克服农业投入的随意性,规定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最低比例,才能在二、三产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相应增加农业的投入。
(二)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增加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投入。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其次,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最后,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三)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结构调整升级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首先,发展优质农产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紧盯市场,改良作物品种。其次,发展“订单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广大农民要紧紧抓住利益这一纽带,围绕优质优价,引导农民、粮食部门和粮食加工企业有机结合,这样既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升级。最后,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只局限于农业内部,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
篇4
我国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客户数量和业务量大幅增长,业务功能日趋丰富。农信社面临着极好的政策环境,发展方向应由规模化转向深度化,不断扩展业务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互联网+;电子银行
农村信用社长期扎根于我国农村地区,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村信用社抓住了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民文化水平不断增高、快递业务逐渐蔓延到农村等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取得了超预期的良好效果。本文分析了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
1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1.1电子银行客户数和业务量大幅增长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网民数量急剧增长,我国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大幅度提升了金融机构经营效率,显著降低了经营成本。在农村地区人口绝对数量每年减少120万人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网民仍然大幅增长,2015年增量超过1800万个,其中超过70%使用了手机上网。2015年,农村网民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超过8000万个。农村上网居民中网上支付使用率超过接近45%。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为例,截至2015年年底,电子银行客户总数达到1690万户,增幅48%。客户粘性进一步提高,全年网银和手机银行活动客户数达到436万户,增幅46%,电子银行新增客户数、活动客户数均为历年来最高值。该信用社电子银行全年交易超过3亿笔,金额超过4.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和8%。电子银行客户数量和交易金额增速均超过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
1.2电子银行业务功能显著提升在当前“互联网+”的整体形势下,单纯依靠线下方式来办理非税类缴费业务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银行业务发展需求,必须力争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发展财政非税收入缴费业务。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功能扩展既是技术进步推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扩展业务功能,既有助于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降低成本,又扩大和巩固了农信社的客户群体,有效拉动存款增长,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促进农信社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信社的业务功能从较早的代收电费、话费、水费、燃气费、有线电视费、上网费、物业费、配货费、供暖费缴纳等项目,扩展到了与投标保证金缴纳、在线理财、电子商务平台等功能。初步测算,截至2015年末,我国农村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超过1亿户,增速超过30%。农村上网居民网络购物使用率超过50%。
1.3移动端服务迅猛增长随着智能手机的大幅推广和无线Wifi,4G网络的普及,移动端电子银行业务迅猛增长,手机银行的新增客户数和使用频率均超过了网上银行。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为例,2015年户均交易量最多的依次是手机银行客户端(30.2笔/户)、手机银行WAP(20.4笔/户)、个人网银(17.7笔/户)。前些年客户接受电子银行服务主要是通过个人计算机(台式机或笔记本),并要求有宽带设施,这大大限制了农村居民的使用。近几年,农村智能手机普及率大大提高,移动端服务客观上缩小了城乡电子银行的发展差距。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的迅猛发展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2015年末,我国农村信用社网点数量为3.8万家,比2012年下降了22%;从业人员数量也下降到38万人,比2012年下降了23%,但此期间农信社的总资产增长了27%,达到9.5万亿元,实现利润2233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40.2%。
2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2.1农村地区电子银行客户数量增长潜力有限电子银行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农村地区已具备相应文化知识水平的居民大多已是电子银行客户。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居民已不太可能成为电子银行客户。2015年末,我国农村地区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为4.2亿人,占农村人口的71%;但其网民人口仅为0.33亿人,仅占全部农村网民人口的17%。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居民有1.72亿人,其中有1.62亿人已经是网民,这意味着初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农村居民仅剩1000万人不是网民,未来农村地区网民增长潜力有限,增量主要来自少年儿童的自然成长形成(但这部分人员随着今后升学或进入城镇就业,也将不在农村地区,甚至不在县镇)。
2.2城镇地区电子银行客户数量也接近饱和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竞争,城镇居民电子银行客户数量增长潜力也相当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城镇地区的品牌度与商业银行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在新增电子银行客户数量趋近饱和的情况下,要依靠市场竞争赢得更多客户比较困难。今后农信社电子银行业务应从规模化向深度化方向发展,不断拓宽业务功能、挖掘法人客户,发展电子商务平台。
2.3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源配备与商业银行比有较大差距由于历史条件、地理位置、薪酬待遇等原因,农村信用社的人才储备和研发能力要比商业银行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推广。农村信用社业务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并不比商业银行低,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总体上要比同地区商业银行待遇低(农信社发展较好的地区除外),这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也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
3农村信用社在“互联网+”时代下面临的新机遇
3.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奠定了硬件和用户基础我国2013年开始实施“宽带中国”战略,2015年加快了实施进度。仅2015年,国务院就为此专门出台了多个文件,并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预计到2017年,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4G网络全面覆盖农村。“十三五”期间,农村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投资将超过1400亿元。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该规划明确指出,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和网点采取灵活、便捷的方式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或其他专业化支付清算系统。
3.2快递业务已拓展到农村地区,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奠定了实体经济基础前些年,受制于成本因素,依靠快递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主要集中在广大城镇地区。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农村互联网用户规模扩张,快递已开始扩展到了农村地区。京东、当当等电子商务巨头陆续推出了农村电商服务。随着规模经济效应不断显现,快递成本持续下降,快递效率大幅提升,农户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农村人口使用互联网购物的意愿日益增强。2015年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78号),就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2016年2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该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快递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快递下乡”。支持适应乡村特点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建设,鼓励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完善有利于中小网商发展的政策措施,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发展面向中小网商的融资贷款业务。快递不仅促进了农村居民购买农资产品和生活消费品,也将促进农民销售其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城镇居民对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个性化需求,将带动单件小批量农业生产,也形成了双向快递。例如,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拓展了“农家乐”需求,进一步在农村“租”地种植水果、花卉、蔬菜,委托农户进行日常管理,并将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快递到城市供自己食用。同时,为了保持新鲜感,他们甚至要求农户视频现场直播有关管理和快递活动。单纯的快递无法高效实现上述功能,所有这些交易都离不开互联网金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06-17.
[2]陈勇.基于4G通信技术的农村信息化网络构建[J].农业网络信息,2015(03).
篇5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关键之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三农”工作的“硬件”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必须切实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狠抓生态保护和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农民主导向政府主导转变。
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国家加大农村水、路、气、电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今年国债投资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达到360亿元,其中用在农村“水、路、电、气”建设的资金达300亿元。今年中央安排64亿元资金,解决320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并将于“十一五”期间,从根本上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国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达10亿元,安排32亿元用于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撑了今年主要农产品的全面增长。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夯实”农村经济社会“软件”
过去半个世纪里,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在城市,对农村“欠账”多,现在要着手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去。而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路、水、电和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基于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文化建设和保障基本生存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力度,在普遍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覆盖面,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上不起学”的问题。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幅度提高国家补助标准。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基础的健全,将激发农民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造就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
强农惠农政策:财税杠杆进一步向“三农”倾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对农业补贴是必须长期实行的基本政策。要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特别要加大对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补贴力度。
明年国家将抓住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机,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篇6
关键词:农村公路 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328-01
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沾益县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先后修建、改造了“倒播路”、“沾大路”、“松会路”、“沾潦路”和“马雄山旅游专线”等县乡路、乡村路和村村路,通乡公路全面实现油路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沾益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8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加之基础差、底子簿,农村公路建设造价高,路面老化严重、路况差,交通制约经济发展瓶颈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面对国家的投资以补助引导为主,沾益县农村公路建设困难重重。现就如何加快沾益县农村公路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沾益县公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止2014年底,全县拥有公路2609公里,其中:国道126公里,省道43公里,县道237公里,乡村道713公里,村村道1443公里,专用公路47公里,全县公路密度为92.8公里/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66.9公里。全县8个乡镇全都实现了油路化,117个农村行政村通了公路。全县1208个自然村,尚有34个不通公路。
从整体上看,沾益县农村公路有长足的发展,但交通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且建设速度缓慢,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路的平面布局不合理,县域内经济干线网络尚未形成。沾益县虽有曲靖至胜境关(高速)、沾益至宣威(一级)、盘江至会泽、倒石岩―播乐、沾益―大坡、沾益―潦浒等主干道,但连接这些主干线的网络尚未真正形成,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还普遍存在,有60%左右的农村村落还没能感受到这些主干道所带来的幅射作用。
2.通达深度不够。除34个自然村尚未通公路外,近70%的行政村通达标准低,不能保证晴雨通车,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出路、出行很不方便。
3.公路质量差,技术等级普遍偏低。沾益县农村公路的路面结构多以低级路面为主,大都是泥巴路、砂石路,这些路路况差,排水设施不健全,抗灾能力弱,加之近来大吨位车辆发展迅速,致使本身标准不高、基础薄弱的农村公路不堪重负,公路破损严重,使用周期缩短,运输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难以达到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如1997年修建的沾益至大坡、倒石岩至播乐、2002年修建的盘江至会泽和2005年新建的沾益至潦浒(沾益段),由于大吨位车辆的通行,路基、路面破损严重,造成了通行不畅。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沾益县农村公路快速、健康的发展,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增收和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加快沾益县农村公路发展对策
加快沾益县农村公路的发展,总体上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
1.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首先必须安排当地群众要求迫切,且有一定资源,急需改造和新建公路的项目;其次是交通量大,有路难行,通而不畅地段的公路进行优先改造;最后打通跨乡、跨村的断头路,不断完善路网建设,提高公路通行能力。沾益县公路建设“十三五”规划中环状网络县域经济干线(县城―大坡―德威―岩竹―棚云―菱角―白沙坡―小卡郎―棵松树―磨脚―青山―炎方―高山―沙石岭―沙高―大海―新村―勺达―中心―座棚―大德基―老母格―县城),规划科学合理,既幅射到了80%的山区村落,又与沾益县的著名旅游景点(海峰湿地、天坑、马雄山、九龙山)相连接,各级政府应该抓死不放,加快建设。
2.合理布局
沾益县公路网的发展应从生产力布局需要出发,以宣天公路、曲胜路、松会路、沾菱路为依托,在提高通乡油路,改善通村路的同时,尽快打通周边地区的断路,形成以环型县域经济干线、宣天路、曲胜路为骨架,县乡村公路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从现在起,就要在“通畅” 、“提高”上下功夫,积极改善和提高乡村公路的等级化、油路化、标准化。
3.标准适度
农村公路建设一般有两个目标,一为通,二为畅。通是要解决农民出行没有路的问题;畅是解决路面硬化的问题。当前,沾益县农村公路主要应在“通畅”上下功夫,无论是山区还是坝区,贫困地区还是富裕地区,均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搞“一刀切”。要视资金落实情况、地质情况、资源情况以及交通量发展前景综合考虑,在满足行车安全的前提下,确定铺筑沥青(水泥)路面,还是弹石(砖石)路面。
4.质量第一
质量是农村公路的生命。首先要从设计质量关入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设计标准及结构类型;其次是要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从材料入场、路基压实、路面铺筑到工程验收等主要控制点上严格把关;再次是要加强质量监督。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农村公路质量监督新机制,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工程质量监督办法,采取设立公示牌、请当地老干部、老党员为义务监督员等办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把农村公路建设好,让农民兄弟走上放心路。
5.巩固建设成果,落实养护责任
“三分建、七分养”是公路管理的经验总结,农村公路更不例外,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还要大胆探索体制创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养护办法。目前,农村公路的养护体制主要是实行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村村道。我们要探索一条农村公路养护体制的新经验。如沾益县大坡乡,他们把乡村道路包干到农户进行养护,效果很好。沾益县炎方乡,他们动员私营企业主捐资,由公路沿线的村委会组织村民养护卡居路,从而保证了该条道路的畅通。这些办法都不失为好经验,关键在于探索和实践。
6.形成全社会办交通的良好氛围
篇7
一、找准定位,做实传统及零售业务
农村信用社的根还是在“农”字上,支农支小是农信社的主业,尤其地处城郊及村镇的网点,要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三农”金融市场。加大对特色农业、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做好农村基础设计建设、“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建设等金融支持;全面提高覆盖农户建档评级授信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提效办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等等。其次,做优个金零售业务,农村信用社中城市化的地域要极力拓展个人业务,加大产品创新,找出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差异,对优势做足宣传,加大对公职人员、学校、医院、国企、事业单位等优质客户群体的营销力度,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其三,抢抓优质企业和项目,以教育、旅游、卫生、环保、交通等民生工程为主攻方向,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营销,对优质企业延伸到上、下游企业寻求合作。
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握节奏,稳妥推进改制组建农商行工作,按照市场化、股份制原则,注重完善法人治理、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对政策和市场的研究、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
三、加快转型,加大创新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需要转型,要推动金融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从客户需求的分析上做好产品、额度、期限、利率方面的适配度;要从“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贷定存”,围绕资产业务来确定负债的规模、价格和方式,降低资金成本;要加大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管理集约化、人员配置的合理化、业务垂直化等,解决责任不明、制度执行力低下等问题,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资源有效利用率;加大对金融工具的创新,在同业授信、投资业务、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在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准入条件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开发和推广应收账款质押、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融资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结合“互联网+”,不断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功能,推进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以建立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为主线的服务理念,增加优质大客户的价值感和忠诚度。
四、强化队伍,完善考核
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面对的客户群及业务都较简单,人才的培养上缺乏一定的创新,年龄老龄化较严重,大部分员工较守旧,思想意识跟不上先进银行理念,一些特定创新业务和岗位只有通过从外部引进人才,才有利于业务的开展;其次建立有效的培训学习平台和机会也是极其重要的,选拔可塑人才到先进地区先进银行学习创新业务及先进管理理念,通过培养少数再带动大面积的员工,逐步形成创新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的分配上,要深入研究分析前台人员、营销人员、后台人员的比重,争取合理化地将有效的人才资源分配到提高收益的岗位上;完善科学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发展的动力,通?^建立定岗、定职、定责制度,配备合理的考核、晋升、薪酬体系,激励员工干事创业的环境。
五、从收入着手,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
合理配置资产结构,加大对生息资产的运用,提高效益。实施利率定价管理,准确进行成本测算,科学分析业务成本收益和盈亏平衡点测算,杜绝不计成本、粗放管理带来的低效益或亏本风险;降低不生息资产占用,加大对生息资产的利用,加大对国债、地方债、同业存单、企业债等优质资产的投资,提升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并在风险可控条件下丰富投资业务品种,拓展资金运用,通过资产负债的高质量管理,提高效益;极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收入渠道,有效利用表外业务这个利器,既不影响资本充足率,又创造了收益,如:提高结算、等业务收入占比,引入、研发有针对性的理财产品,尝试性开展金融衍生工具、融资租赁等等,不断优化收入机构,实现收益来源的多样化。
篇8
关键词 沼气;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广西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43-03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改变自身发展需求,以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文明理念。它不仅关注人类本身,更体现出自然的主体性;不仅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发展,也为未来子孙后代的发展提供永续动力。为加快广西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号召全区人民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争取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将广西打造成为生产力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的省区,并使其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离不开广大农村的能源建设,更离不开农村沼气稳步、健康的发展。该文就农村沼气技术在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
1 发展农村沼气符合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将发展新能源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制订科学合理的新能源发展政策和目标,将推动新能源发展列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在实际工作中,要在维持现有农村沼气工程的同时,将工作重点向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倾斜。大力发展循环低碳型工业和生态循环型农业、优化发展生态林产业、大力发展节能与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广西地处祖国边陲,人多地少。2009年总人口5 09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2 952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57.97%。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 hm2 [1]。广西是一个缺油、少煤、缺天然气、电力不足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尤为突出。多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来抓,就是为了有效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广西坚持将生态建设放在发展的首位,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着力打造生态品牌,利用生态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取得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双赢,推进广西自治区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是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将生态文明的观念普及到农民中去,倡导在农村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倡发展可持续农业,将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作为农村、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2]。沼气建设符合广西农村新能源发展战略,符合生态农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有关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关于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生态文明示范区、林业强区及城乡风貌、特色生态名村等工程建设,广西各地将会继续把沼气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工程来抓,使《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 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在生态文明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1 农村沼气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沼气建设已经成为一项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富民利民工程。户用沼气能有效地解决大部分农户生活用能,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能源结构合理化的建设目标,最终达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村容村貌整洁,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村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则可以实现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能源化、无害化、减量化,促进畜牧业和养殖场自身的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沼气建设解决了新农村的环境问题。沼气建设结合改厨、改圈、改厕,不少农户还进行改房、改路、改水,对庭院进行绿化、美化,家居环境卫生清洁,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文明。二是沼气建设促进了新农村的生产发展。沼渣沼液是高效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生产有机食品,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三是沼气建设解决了新农村的大部分生活用能问题。农户大大减少甚至不再使用薪柴、林草作为生活能源,告别了烟薰火燎的厨房,改变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新鲜的空气、纯净的水、清洁的能源、无公害的食品成为农民生活宽裕的物质基础。截至2012年底,广西全区累计建成户用沼气395.1万座,约占全国沼气池总数的1/10。沼气池入户率达49.3%,继续稳居全国第1位,受益人口达1 900多万人。据测算,2012年全区沼气生产量为15.8亿m3,相当于替代248万t标准煤,节约薪柴790万t,保护林地面积约65.8万hm2,相当于将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76%[3],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2.2 发展农村沼气可促进广西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村建设是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有效载体,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走出有自己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沼气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内容不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利用模式和沼气“一池五改”的工程建设,还包括在农村建设和完善篮球场、戏台、文化活动室、科技宣传栏等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在发展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满足村民精神生活的需求,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农村发展目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农闲时打牌或唱歌的休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在以沼气建设为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广西北流市同时兴建了配套的图书馆、文化广场、灯光球场等设施,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西田阳县百育镇那生屯以沼气工程建设为中心内容,结合村容村貌绿化美化,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产业,相继建设了球场、文化活动室、科普教育基地、垂钓园、庄园酒楼、生态庄园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在农闲时,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率。通过一系列改造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成为当地发展较好的生态文明村。沼气建设,有利于农村生活方式的文明化,有利于农民观念的现代化,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应,是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和文明素养,提高和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措施,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2.3 发展农村沼气可促进广西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发展农村沼气可促进广西生态环境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广西是个农业省区,农民传统生活用能以秸秆和薪柴为主。过去,农村生活能源短缺,许多地区陷入“能源短缺——滥砍乱伐——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的恶性循环。在农村推进沼气工程,充分利用人畜粪便等废弃物,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产生的沼气能够解决农户生活中的用能问题,减少柴薪的使用量,有效遏制了滥砍、滥伐的问题;据测算,一座8 m3户用沼气池,每年可替代薪柴和秸秆2 t左右,相当于0.2 hm2林地的年生长蓄积量。10多年来,广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1.33%提高到2012年的61.4%,森林资源增长势头强劲,沼气建设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很多地区在使用沼气后,薪柴用量大大减少,林木资源的消耗量明显下降。同时,农村沼气建设,也加快了广西石漠化治理进程。并且,农村沼气的使用,每年可减少6 393.9万t CO2排放,减少5.2万t CH4排放。二是沼气建设成为实现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重要途径。过去农村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特别是厕所、猪圈的污染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的畜禽粪便,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蝇乱飞,既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容易导致疾病、疫病的发生。在进行沼气建设的同时,积极搞好农村饮用水、道路、电网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搞好垃圾处理,治理乡村污染,从而实现村容整洁,环境美化。三是沼气建设是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的需要。目前,广西各地农民因地制宜,以沼气为纽带,走出了“猪—沼—稻”、“猪—沼—菜”、“猪—沼—蔗”、“猪—沼—果”、“猪—沼—花”等生态种养之路。这些模式以“养殖—沼池—种植”为共同点,种养业就地实现生态循环。沼肥利用可减少20%以上的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实现粮食增产15%~20%,蔬菜增产30%~40%,仅2012年就为农民增收节支59多亿元[3]。充分利用沼气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
3 充分发挥沼气技术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作用的措施
3.1 做好广西农村能源建设的总体规划
科学规划是事业发展的基础。要将农村沼气建设纳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的能源结构,优化农村沼气建设布局。在经济规划方面,要结合沼气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化乡镇工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生态规划方面,要制订生态文明乡镇的指标体系,如沼气池入户率、森林覆盖率、乡村绿化率、垃圾处理率、空气良好率、人禽粪便资源化率、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率等。
3.2 建管并重,巩固成果,科学发展
着力提高农户沼气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沼气综合效益。稳步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积极发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重点抓好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农户在沼气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提高沼气技术在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
3.3 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健全农村能源政策法规、运行及激励机制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保证农村沼气事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村沼气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考核评价中的权重,体现出农村沼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发挥政府部门在农村沼气建设中的推动和监督作用。
3.4 着力构建农村沼气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
创建沼气化乡镇、沼气化村庄和沼气生态文明示范县。加强农村沼气生态文化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切实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 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族未来。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5]。沼气发展是一项社会事业,有助于节能减排,改善农村环境,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沼气技术将在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年鉴[M].南宁:广西年鉴社,2010:45-46.
[2] 赖牡丹.科技与道德进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4):229-230.
[3] 张雷,朱春林.绿色能源带来“绿”生活[N].中国绿色时报,2013-02-07.
[4] 张晓缝,李丽霞,张小红.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研究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40-43.
[5] 十报告文件起草组.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325.
[6] 鲁桂花,刘文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论沼气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南农业,2008(17):31.
[7] 黄福生.开展沼气综合利用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J].福建农业,2009(10):33.
[8] 李荣富.发展沼气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林业,2009(19):58.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战略;土地流转制度;现在分析;解决对策
一、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客观存在要求农村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册落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不得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生活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 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分析
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有很高的要求。
2.农村经济逐渐转向多元化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介绍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道路交通的不完善,将会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流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将会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1】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落后将使农村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
【2】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下。将无法使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3】农村市场不规范,令农村市场无法做到健全繁荣。
【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将使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变得落后,科学含量降低,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使得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降低。
【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会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了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社会基层腐败现象严重。
【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令大部分指令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降低,无法取得较高的成就。
【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将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农村发展实施对策分析
1.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收人问题一直是国家进行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虽然目前农民收入有所增长,国家也制定了很多对农民有利的政策法规。但城乡收入的差距依_然在扩大。因此,若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首先解决农民负担沉重问题,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革农村税费,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坚决杜绝不合理收费;二是反腐倡廉.精简机构。减低乡村行政费用;三是公正执法,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使农民充分行使民力。此外。还要改善农产品贸易中的不合理政策,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加快农村建设步伐。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首先,农业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应以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基础;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比较优势的产品为依据,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还要优化品种和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争取更广阔的市场:再次,要创新农业组织制度.以农业市场规模弥补生产规模的不足,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新技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3.建设并完善农村技术市场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技术市场151。可与一些大专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外请一些专家进行定期指导培训,并以讲座等方式提高业户的技术水平,以提高农村技术市场的科技含量。在进行硬件改善的同时,还要进行软件改造,完善技术市场配套法规,建立技术市场资金支撑体系,发挥网络优势。开拓网络技术市场。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整合旅游资源,实行多元化开发,建设特色旅游强县。同时,把房地产业作为重要财源补充的机遇性、策略性产业来抓,把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着力点来抓,初步形成起点高、收益快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农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发展工业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坚持环境兴县,发展生态工业。拒绝污染环境的项目,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新型丁业化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双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总结: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华. 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的思考[D]安徽大学, 2003
[2]魏下海. 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
[3]孙敏荣.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浅析[j].现代农业,2004(i2):37—38.51.
篇10
一、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原因
1.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各地虽然都设有农机管理机构,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不规范,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刚刚起步;近年来,农机合作社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实施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总量偏少,部分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机械装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强。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有近万家,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不能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科教兴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动,农机科技储备不足,新项目、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力度不大,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面对网络信息时代,但是各地农机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农机化信息人才缺乏,镇区办基本上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去从事一些对作物种植面积、成熟时间、机收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编、工作,以至这些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对外界的一些作业信息也不能第一时间掌握,从而无法对广大农机户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协调。导致局部地区农机供大于作业需求或需大于供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农业建设是很难发展的。
3.劳动力素质低与农业机械操作要求高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精壮劳动力都进入大中城市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出现了农业机械无人操作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1.建立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创建市级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引进并推广先进、高效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借其来装备示范基地,逐步形成合理、高效、低耗的机具结构与配置,实现全程机械化,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引导广大农民和农业庄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集约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肩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推进农机化发展进程。
2.加快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配套的农业机械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拓宽服务领域,应及时调整和优化农机化发展的结构和布局,加快推进结构调整配套机械化,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中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它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切实解决农机具结构不合理、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农机发展布局上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地方特点,突出优势产业,以机械化促进产业化的发展,逐步形成区域优势。推进农业机械化由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种植业向林、副、畜、禽、渔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要求,建立完善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4.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