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记叙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2:0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师记叙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师记叙文

篇1

“叮铃铃”早读铃响了,我们的英语老师走进课室,说“请大家拿出书本早读。”

早读开始了,我们齐刷刷的拿出书本,开始读第一单元,就在这时,只见英语老师突然的用手拍了一下桌子,说“:伍文翔,你在干嘛。“我们一看,哦,原来伍文翔又没有带英语书,而且还在座位玩手指。伍文翔好像没有听到老师说的话一样,还在座位继续玩手指,英语老师看到这个情况,火气马上从肚子直接升到头顶,火冒三丈的向伍文翔走去,伍文翔看到这里时,马上不玩手指,乖乖的坐好,可是,英语老师还是怒气冲冲,在伍文翔面前大声的说”:你在干嘛。“伍文翔说“:我忘记带书本。”英语老师听到这句话后,大发雷霆,大声的吼伍文翔说“:你没有带书本,不会和同学一起看吗?要在那里玩手指”伍文翔说“:我不是和梁晓彤一起看吗?”英语老师听到这句话后,脸涨得红彤彤的,说“:你们离得这么远,怎么看,你有望远镜吗?”伍文翔看到老师的脸色,变得面如土色,英语老师拿着一根棍子用力的去打伍文翔的手,英语老师打完伍文翔之后,伍文翔坐在座位大声的哭,英语老师又大声的对我们说”以后谁要是和伍文翔一样,上课做别的东西的话,就和伍文翔一样的下场。”

这就是我们的英语老师发火的时候。

篇2

关键词: 叙事方式 中西方文化 灵的文学 《骆驼祥子》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家。他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真实再现了市民社会的种种人生世相,通过各类市民性格的刻画探求了中国国民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与弱点,反映了中国市民社会中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及半殖民化的历史进程。老舍的反思与批判一开始就没有建立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而是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与优劣的对比中展开的。西方文化对老舍创作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所受到的平民社会的市井气息及皇城文化氛围的熏陶,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为他的创作找到了一种最适宜、含蕴丰富的老舍式风格。

一、“灵的文学”的提倡

就叙事文学而言,大致可把西方主流文化分为三个时期:基督教文化、启蒙文化和存在主义文化。老舍与西方这三个时期叙事文学的关系影响了他与时代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基督教文化主题集中于“天路历程”,老舍对但丁的艺术崇敬得无以复加。在《灵的文学与佛教》中称赞但丁的《神曲》是最伟大最成功在世界上又最著名的,“使我明白了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也使我明白了文艺的真正的深度”[1]。老舍对普通人生之外的神学道德也极为钦敬。但老舍对和启蒙主义文化相对应的西方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吸收得较多,这对突出他的作家主体地位有重要的作用。老舍对文学和人生关系的把握、对叙事对象的同情都与欧洲小说这一阶段作品的影响分不开。启蒙主义之后,人们渐渐离开神学思想,对世俗的探索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个时期的文化思想是多元的,人们关心的是人类的生存处境。在这一阶段,老舍关注最多的是二十一世纪初三十年代的英法作家新浪漫主义的作品,这给他的小说以更多的灵动、更多的丰富叙事对象人格的手段及更深刻的现代悲剧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创作的人文倾向。

叙事文学少不了人和事,老舍认为中国小说中的人往往淹没在事的连续过程中,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老舍努力地改变小说中的叙事艺术。他从基督教文化中得到了古典的富有节制的匀称美,于启蒙主义后的小说中掌握了对现实刻画的力量,在世纪初的作品中找到了更真切的深度体验的途径和文学对人生的指导方式。在老舍的小说中,事的概念总和人连在一起,它是引起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种种思想情感变化的客体。由于和人的联系,老舍作品中的叙述事实总是立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并显示出丰富的意义与哲理,体现出情感的波动和谐。“抓住人物与事实相关的那点趣味与意义,即见人生的哲理。在平凡的事中看出意义是最要紧的”[2]。老舍三十年代以后成熟的作品中所叙述的事往往并不复杂,但有浓的笔尖下滴下血泪来的情感蕴涵在其中,有明确的价值与意义阐释显示出来。老舍推崇文学对人生的指导,因此他并不特意追求情节。老舍认为“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注意到人物的创造是件最上算的事”,“养成事事都要探求其隐藏的真理的习惯”[3]。老舍小说叙述中的人,既体现着传统小说性格鲜明的特征,又体现着现代人的社会自觉――个人的追求与痛苦中的人物对生命的自我审视,同时追求着在人类普遍感情中的永久意义。

对于叙事文学的创作,老舍总结为中国作家写人“专谈人与人的关系”,“西洋文学却离不开灵的生活,这灵的文学就成为欧洲文艺强有力的传统。反观中国的文学,专谈人与人的关系,没有一部和《神曲》类似的作品,纵或有一二部涉及灵的生活,但也不深刻”[4]。应该说,欧洲灵的传统来自于基督教文化,那一时代绝大多数人过着忏悔自省的生活,其思维方式就是重视内面生活,虽然在近代社会中宗教的力量削弱了,但西方人仍注重创作阅读中的灵的成分。相比较而言,中国小说传统对灵的问题缺乏观照。中国人对生活的世俗理解,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根本没有必要为死后的事伤脑筋。中国知识分子固有的内省倾向在民初文学中从作家的潜意识中流露出来,尽管只是存在于情感的表层。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只是一种文化批判,提倡人生目的要更注重发展灵的神性。老舍对“灵的文学”的注意,却真正将“灵”的概念引入小说叙事实践,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人的灵魂,描写不再局限于对事件的平铺直叙,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呈现,而将笔触探向人的精神状态,写人性道德和所有世俗生活表象下的灵魂。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老舍的艺术实践除文化批判、国民性改造之外,还强调灵的文学是为了使文学具有更深厚的同情,他的叙事目的是由对叙事对象寄予同情进而体认生活,解释生活,揭示生活的哲理。

老舍小说中的人物,面貌大多是平民,然而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及人伦关系的影响。他着力写的是各种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不同层面上的人的精神上的关系,他们的信仰、文化、生命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冲突,表现的是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中文化的蜕变。对西方文明的参照和文化批判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使老舍的叙事闪动着批判的光芒,表现着叙事对象的悲剧命运,在病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中显示着人物的精神病态。

篇3

那么,在高效课堂上教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教师怎样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由易到难的处理

在学习中当学生面对这类问题能够脱口而出时,说明问题没有什么难度,作为老师不要放弃追问,我们可以顺着原来的思路将问题逐步深入下去,使学生的认识随着老师的追问而逐步深入化,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深入思考问题。这种先易后难式的提问,往往能引领学生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二、面对问题卡壳、不够全面时的处理

在学生回到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表达不畅、语言终止,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此时,作为老师要有耐心,针对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方面加以具体指导,可以进行相关提示,也可以由其他学生进行接力补充,在相互补充中,使学生对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最终得到正确完整的答案。和谐的氛围下不仅解决了学生的思路问题,而且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面对问题跑题时的处理

学生的审题与判断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兴趣为标准,有时回答问题会跑到题外、课本外,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因势利导,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可以让他再读读课文、想想问题,这种边读边认真思索的方法,往往能帮助他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提高了学习上的兴趣。

四、面对问题冷场时的处理

问题冷场的原因往往是问题难度太大,学生理解不通或理解不透,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这时,作为老师就要想法将问题化难为易,将坡度放缓换一种浅易的说法,这样易于学生理解,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五、指导小组学会评价

在小组学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引导小组学会合理评价,小组往往在评价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才能产生碰撞,才能被激活,在评价中产生质疑、辩论,从而产生对抗,引导学生在评价上下功夫,学会评价才能激活课堂。

由此可见,只有进行适时追问、引导、点评,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也才能走向高效。

篇4

【关键词】高中;记叙文;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记叙文写作是高中生语文课程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这么重要的作用而实施的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重要性的表现最直接的便是促进高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往往处于阅读教学的附属地位,它对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既然阅读和写作被公认为语文课程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写作教学必定也是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路径。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是一直被动地接受训练和指导,没有自发地和阅读内容展开互动,没有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那么,无论多少的阅读训练都是无济于事。只有当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有阅读的渴望,主动阅读和阅读指导相结合,才能发挥阅读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中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积极有效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重要方法。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过程,是对生活中积累素材的整合过程,也是写作手法综合运用的过程。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增强学生阅读效能

学生的阅读效能是对阅读给予学生的帮助,以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角度出发,积累收获的量的考察。阅读效能不仅仅体现在学生阅读了多少这个量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自身质的发展角度考察,从阅读中汲取了怎样的养分和自身这块土壤相结合,培养出了怎样的果实。

二、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一)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书面表达的规范要求包括“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对高中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落实这些要求的着眼点还在于平时的写作训练,实现这些要求的落脚点还在于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就表达能力而言,记叙文写作教学产生的影响相较于其他文体的写作教学,应该更有优势。由其文体特点所决定的多是通过对人或事的叙述形成一定的主题,记叙手法在其中的运用占据主流地位,记叙文在语言表达的要求上主张以人为本,青睐个性化的表达,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提升表达交流的自主性

记叙文写作教学训练的内容大都是以自己或周围熟悉的人和事为出发点,要求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感。只有不断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关注,将视野范围扩大到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感悟思考,才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形成学生表达与交流的内在动因。不断地感受、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表达,积累的就不仅仅是写好记叙文的能量,而是有话说、敢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对于学生发展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对学生品格修养的辅助塑造

(一)辅助塑造个性特点

语文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目标规定中提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写作是比较个人化的行为,受不同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影响较大。如果说写作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的重要途径,那么记叙文写作特点的复杂性就决定了能够比较全面而集中地体现了每个人的特点,而且通过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导高中生个性的发展方向。

在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求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尽可能减少对他们写作的束缚,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个性人格。这样自由开放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潜藏在心底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激发了他们处于青春转型期个性的张扬。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用自信而宽广的胸怀包容千姿百态的个性存在,相信对于每个高中生个性特点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塑造功能。

(二)引导体察社会人生

篇5

本期嘉宾:陈蕾霜()

写作心得:因为有写作文这么一点“小特长”,编座位的时候有幸成为了老师口中“要帮助同桌提高作文成绩”的那个。就因为这么一个或许是口头上的嘱咐,我很认真地担当起了帮助同桌提高作文能力的责任。如今也让我来献献丑,跟同学们分享一下我在初中时作文的经验。

从小到大写过许多作文了,没有细细数过,从看图写文到长句作文到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再到现在的文艺性散文。在中学时代,印象中每一次自己的作文都能够被老师点名表扬,小学时候微翘的下巴和没有一丝褶皱的红领巾、中学时候依然挺直的坐姿,无一不在昭告着我的一点点小骄傲。

小学时的记叙文最多,一周要写好几篇,每天都要记得自己做过些什么事,才能有素材写记叙文呀。后来自己的脑子实在记不住每天做的事情,就向老师求助。老师说:“那你坚持每天写写日记吧。”于是这个习惯就一直坚持了下来,每次要写记叙文的时候就翻翻日记本,看看自己有什么好的素材可以写进作文里面。不可否认,日记的形式对我的记叙文写作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写记叙文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看书然后写梗概。记叙文重点就在于记叙,虽然记叙之后在末尾简单加点画龙点睛的话语就能起到升华全文中心的效果,但是记叙文的“起、承、转、合”却是全文的骨架,只有骨架搭好了,文章才会有“精气神”。给看过的书写梗概,理出整本书的起承转合,让别人对这本书一目了然,然后自己写记叙文的时候就能够省去不少无谓的废话,做到文章不拖沓而又逻辑清晰,不做凑字数的无用功。

到了中学时代,作文的中心逐渐转到了议论文和散文。说到写议论文,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很气馁,因为每一次的议论文我都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觉得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很强,但是每次的分数都证明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我仿佛陷入了一种写议论文的泥潭,这个泥潭让我喘不过气。

每每觉得自己的议论文写得很不错,但是结果往往气得自己“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既然如此,就要开始反思自身的问题了。在请教老师和结合以往自己的议论文来看之后,发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大问题。议论文最经典的模式就是“三段式”,开头-议论-升华结尾,只要掌握了“三段式”,一般的议论文都能够写得结构工整、内容丰富有逻辑。文章中间部分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我以前的作文中间段落太长了,没有任何的分段,而且议论时重复句子很多,一看就是为了凑字数的。看到以前自己的作文,我会感到羞愧不已。所以也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作文是不是也是一口气一大段,段落结构让人看了很压抑很不舒服呢?

段落结构固然重要,议论的内容是否丰满也很重要,而论据就是支撑论证内容的重点。那个时候的我为了收集各种各样的论据,每天都看报纸,还把报纸上值得做论据的素材剪下来粘贴在一个本子上。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我后来考政治的时候我考得很好,因为对于时事的掌握很轻松,这是剪报纸得到的一个额外的小惊喜。

篇6

[关键词] “象、巧、入” 记叙文 循文明象 开门见山 巧设悬念 巧引诗句

记叙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来表达一定主题的文体。记叙文内容上来看,可分为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侧重写人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等。

一、循文明象

四环节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是从文到象,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破译文字符号,组合文字意义,复制形象。这是一个循文明象的过程。在常规教学中,对文字的破译和组合往往是教学重点,词意、句意、段意在教学中占很大比重,这是教学的要求,但不是教学的全部。严格地说,对文字意义的破译和组合,首先是为了复制形象。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尤其如此。复制形象是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将作者在文章中所提供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复现出来。它的作用在于:

1.理解作者意图。形象是作者意图的载体,是经过作者思想情感浸润后的产物,要找出作者意图,只有从形象中入手,通过对形象进行抽象和提纯之后获得。比如要理解作者写《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意图。首先要让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形象感受,包括他的画面形象和总体形象。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学生可以复制出若干画面形象:面色苍白身材高大穿着长衫的外貌形象;站在柜台边喝酒,弯腰和孩子门说话,被打折腿后坐在蒲包上进店喝酒,喝完酒爬出店等动作形象。

2.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记叙性语言材料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作者表达意图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说无形象就无记叙。要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台阶。学生对形象的把握不仅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可以学习到记叙的技巧。一般来说,作者在记叙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都是通过形象来实现的,尤其集中在对形象的选择和组织上。使学生在感受、理解形象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技巧,并且通过练习牢固的掌握技巧,进而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绘象、抒情、达意,这是记叙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

3.开发学生的智力。文艺理论上有个习惯的说法是“形象大于思想”,这就是说形象中包含的东西往往比作者想要说的东西多。对此接受美学有个很好的解释:文学作品是一个预设系统,它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合作实现的。读者因为受到自己的理解作用,在他通过形象理解作者意图时必然融合进自己的知识经验,会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填补和发挥,是智力开拓的表现。

二、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三、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如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

四、巧引诗句,活泼流畅

篇7

写人记事,选材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材料选好了,文章的血肉齐备了,文章也就算大功将成了。记叙文选材,宜于关注一些小细节,因为我们身边大抵是一些平凡人、平凡事。我们的在校学生们,较多的时间都花费在学业上,难有余暇知道窗外大事。所以,指导他们写记叙文,就应该从实际出发,要求他们关注身边小事,小窗口里看大千世界,从小细节里去选材。

写记叙文,在选材上易犯两个毛病:虚假,老套。记叙文选材上有常用的“五个一”:雨天里的一把伞(忘带雨具,他人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突发疾病,贵人救急)、缺席后的一堂课(卧病在床,有人补课)、失败后的一番话(失意沮丧,高人劝导)、暗夜里的一盏灯(孤灯相伴,老师加班)。“五个一”,帮了多少学生的忙啊!但这样的文章既害苦了作者,也害苦了读者。

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细小而生动的写作素材可用,哪里用得着总是去虚构材料,总是去使用老套的材料呢?

记叙文选材宜于小窗口里看大世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件礼物,一片云朵,一只昆虫……每一个节点,都能够激起我们心中的浪花,都能够成为我们文章的好素材。这些素材,都比我们挖空心思去虚构、去套用的材料要好。撇开生动鲜活的生活素材去写作,无异于舍本逐末。

厨房里,妈妈为无钱买菜而黯然;烟头旁,爸爸为工钱被拖欠而焦虑;奶奶把仅有的几个零花钱递给了我去上学;爷爷嘱咐我在学校里不要舍不得花费……这里头,每一个细节,都藏着穷孩子求学的艰辛啊!选材选到细节上,选材关就容易过了。

记叙文选材宜于小窗口里见大感动。雨地里的飞虫,旱地里的庄稼;菜市里的农民,闹市中的小贩;甩卖商品的商家,寒风中杂耍的卖艺人……当你驻足静观,你会获得丰富的思考。这些,都是写作记叙文的好材料,也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撷取。

花儿零落成泥,护花依旧;比赛奖牌无缘,梦想依旧;创业重重受阻,改变命运的雄心依旧……这里头,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非凡的精神火种,都藏着能够让我们深入挖掘的天地。到细节里去选材,选材就变得举重若轻了。

小窗口里看生活,生活就是多姿多彩的。手上的茧,脸上的纹,头发里的光泽,步子中的平衡,草帽里的太阳印记……每一个细节,都有着丰富的生活内涵啊!星空下数星星,差点儿数进了萤火虫;菜地里除野草,差点儿拔掉了小秧苗;预售火车票,差点儿错找了钱……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引起我们对生活的丰富联想。在细节里去发现,生活就很有滋味;在细节里去选材,写作就很容易把握。

选材好比打开窗,推开一扇窗,就能流淌过来更多的阳光。善于到小窗前去寻找,你的素材源泉就汩汩不断。

时下,留守儿童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们,他们的生活异常孤苦、艰难,有的孩子好几年没有见到打工在外的爸爸妈妈了,有的孩子旧书包都快不能装书本了,有的孩子鞋子露出了脚趾头还没有新鞋子来换。有一位前来采访的人看到了一幅孩子的画,那是铅笔画的几棵竹。采访的人问,竹子是绿色的,为什么没有用绿色的笔画竹子;作画的孩子说舍不得买那绿彩的笔,那得花两块钱呢……

篇8

关键词:记叙文;人物描写;小学

人物描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一种描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描绘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动作来反映文章的主旨。好的人物描写通常可以做到让读者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文章中所描写的人物的形象。使得整篇记叙文所描绘的场景跃然纸上。而人物描写作为最基础的一种描法,在小学就着手对学生进行锻炼,无疑会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人物的描写总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人物品格特征、人物所具备技能的特征、人物所常有的情绪的特征、人物日常性格的特征、人物外貌的特征。从这几方面可以很好的将一个人描绘得绘声绘色,跃然纸上。从写作的培养方面以下四点尤为重要。

一、人物的外貌描写

外貌是给别人留下第一印象最直观的表达方式。而外貌描写可以从人物的气质、相貌、衣着、身材等为突破口,在写外貌的时候可以结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所做的事来写。配合修辞手法突出人物特点。

二、人物的语言描写

语言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的素质修养,文化水平等等。小学生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训练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样的人物会说什么样的话。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不仅教授了学生怎么去描写人物,同时也教会了他们社会中的一些看不到的规则。通过语言的描述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内心情感展现在纸上。

三、人物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自身修养。动作的方向取决于思想的方向。而从一些日常的动作描写中更是能体现出人的生活环境。《少年闰土》中闰土在田地里插獾的动作描写就极为经典。通过“刺”“捏”“熟练的刺去”等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常年生活在乡下与田地相伴的勇敢的机智的闰土。

四、人物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从来都是最精彩也是最难以处理的。从人物的心理描写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物所有隐藏起来的品质。在讲授心理描写时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个互动,让两个学生互相猜彼此的心里在想什么,然后写下来。最后对比出自己的想法与对方真实想法之间的差距。通过实践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在什么情况下心理活动会收到影响,从而使人物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写作方面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锻炼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而通过人物的描写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去观察身边的人,从生活中取材,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不失为一种提升记叙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永吉.论小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要素[J].考试周刊,2006(08).

篇9

一、篇首点题要醒目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记叙文写作来说,也是如此。在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够恰当地点题,特别是能够醒目地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点出来,就能很快让读者进入情境。如《收获》一文,讲述作者自己多年前一节美术课上得到的收获,但是这样的开头往往会比较平实,不能吸引人,也就难以突出主题。因此需要在点题时作一点技巧处理,如文中作者这样开头:

还记得那天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小鸟们在教室窗外的大树上欢快地唱着歌儿。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碰到一些涉及自身利益需要抉择时,我总会想起这天的阳光明媚、这天的鸟儿歌唱、这天的这节美术课。

这样的开头就很有吸引力,能够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来突出这节课,讲述了这节课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地位,非常醒目。接着作者进一步点题:

因为,在这节美术课上,我收获了很多。人的一生中肯定会有许多收获,不同人的收获都是不一样的,有大有小,有好有坏,但这节课却告诉了我很多的人生哲理,让我更加深刻地看透表象,追求真善美。

作者紧接着点题,点出具体的收获,突出了这节美术课收获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就是“更加深刻地看透表象,追求真善美”,这样就自然令读者想知道这节美术课究竟发生了什么,也就达到了开头点题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

二、情节描写要起伏

记叙文的情节描写贵在波澜起伏。从本质上来说,记叙文是要让读者自己读下去并感悟的,而不是去直接阐述一些大道理。故而记叙文情节描写要跌宕起伏、曲折有致,也就是所谓的“文如看山不喜平”。在具体的记叙文写作中,情节描写就要善于铺垫、设伏和进行形象的描绘。如文中是这样来描述这节美术课的:

这是小学以来即将要上的第一节美术课。一想到能在课上尽情地画画,大家都显得特别兴奋,围在一起热烈地谈论着。就在这时上课铃响了,大家快速地回到座位上,安静地等着老师来上课。过了一会儿,一位年轻的披着卷发的女教师轻盈地走进了教室,手里抱着一叠书本,书上还放着一个精美的小巧玲珑的盒子。我们面面相觑,好奇地想知道盒子里放的到底是什么,这么美丽的盒子装的肯定是好东西。

在情节的开始,作者的描述很简单,但是铺垫与设伏却不少。比如我们想到的美术课上的尽情画画,却没想到最终收获的却是人生哲理。我们设想的美丽盒子里装的肯定是好东西,却最终让人大吃一惊。就是这样的铺垫与伏笔,使得后文的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接着看具体形象的细节描绘:

老师自我介绍后,就开始了上课。她问我们:“你们猜,盒子里放的是什么?”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有人说是洋娃娃,有人说是玩具……答案五花八门。过了一会儿,老师让大家安静下来,说:“现在让我们打开盒子看一看。”于是,我们全都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盒子。只见老师揭开盒盖,里面露出了一团包装纸,接着老师撕下了纸,可里面还是纸,和盒子一样精美。就这样,老师一点一点撕下纸,很多同学还大声地向老师请求着打开后给自己……

在情节描述上,形象生动细节的描写和场景描绘能够让人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到情节的起伏之处。文中作者仿佛重新回到那曾经的课堂上,老师那不紧不慢的动作,同学们那紧张、渴望的心理都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也随之紧张,随之感叹。

三、悬念揭示要自然

任何情节最终都会有一个结局,但是如何对结局进行揭示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最好的技巧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也就是自然地将一种读者起初没有想到的谜底揭示出来,却让读者心服口服。前面作者设置了悬念,那么就看文中是如何揭示的:

正在我们快等得不耐烦的时候,老师突然撕下了最后一张包装纸,可眼前的景象却令同学们目瞪口呆――那么多精美的包装纸里居然是一个烂苹果!那丑陋的缺口似乎嘲笑我们贫弱的想象力。

对于年幼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和想象力自然是薄弱的,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简单和贫弱的,很容易陷入表象中去,非好即坏、非此即彼的逻辑普遍存在。对于精美包装中的事物一边倒地认为是好东西,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但是意料之外的却是,多重精美包装中却是一只烂苹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震撼。但是这个揭示的过程却很自然,因为接下来,老师会讲述这么做的目的:

老师看了看我们,笑了笑,随即提高嗓音说:“果然不出我所料,你们都上当了。其实外表看似美丽的东西,它的内在不一定是美丽的,就像这烂苹果,虽然它的包装美丽,但包装里面却大不一样。所以,同学们,不要被事物的外表现象所迷惑。我们的美术课,要画出事物的内在精神,而不仅仅是表象。美术的真意就是神似而不是形似。”老师顿了一下又说:“还有,我们也要做一个内心世界美丽的人,千万不要像这烂苹果,外表美丽,但内心丑陋。我们要做金苹果,而不是烂苹果!”老师说完,脸上洋溢出愉悦的笑容。

原来,老师是用这样一个小游戏在第一节美术课告诉所有同学们:美术的真谛,就是神似而非形似,同时也寓教于乐,告诫学生们人生的哲理,这样的解释就为老师的所作所为作了最好的注脚,令人感觉可信真实。

四、主旨阐发要深刻

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具体事件来阐述人生哲理的,那么在文章结尾就应该结合现实生活来进一步深化主旨,更加深刻地给予哲理以现实意义。文中作者是这样深化的:

老师的话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抬头向窗外的天空望去,蓝天白云是那么的纯粹与洁白,就像不曾污染的纯洁心灵。现在时隔七年,我已经记不大清楚老师的面容,但是我仍然记得这节美术课。因为正是这节课给了我受益一生的启发和收获:每当面临利益选择时,我会选择做个内心美丽而纯洁的人,即使没有美丽的包装,也要做闪闪发光的金苹果!

篇10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掌握工具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往往有些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只看着试卷分数,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训练。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作为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注重以下语文基础能力的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其方法首先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好汉语拼音;然后掌握好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一些自学汉字的方法,教师并进行具体的辅导。中华语言虽博大精深,但大部分都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形近字、形声字只要仔细观察后便可发现它的正确读音和意思,音同义不同,义同音不同,激发学生认识汉字的趣味性和积极性。经过学生独立性学习。学生初步养成学习习惯,能够达到每篇课文中的字词句学生全部理解,即使遇到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能根据汉语拼音和查阅工具书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有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自然而然提高,读书、语言表达交流、习作的能力也相应随着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艰巨的语文常规教学任务。要把握好每天的早读或晨读时间,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讲的就是每天早晨的时光是非常重要的,早上空气好,人的精神状态是最佳的时间段,记忆力也好,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落实早读或者晨读,掌握好最佳阅读时间,再入情入境地去阅读,阅读效果非常好。再加上小学课本里出现的课文多半是属于记叙文,对于记叙文,那么怎样培养阅读能力呢?根据我平时的教学经验,记叙文里文本对话部分比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阅读。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基本上都是按照“起因-经过-发展--结果的顺序来写的,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以上写作顺序,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写作顺序自学,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讨论,让学生容易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课文内容,受到启发教育,学到了知识,还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由于学生平时接触的大多是记叙文,只要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学生阅读起来就会很轻松。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哪里来呢?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还得主要来源于实践,同任何事件一样,自学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才能提高能力。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独占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遇到不懂的字词句要学会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多读多背好词佳句篇章,善于记读书笔记,抄写好的字词句、节、段,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四、给学生更多时间锻炼,培养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