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46-02
一、引言
十报告将我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总结为“四化同步”,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导向,也是一条全方面相互支撑、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道路,为社会各领域带来发展机遇。
从1980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开始,到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200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步伐在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国内银行业发展迅速,至今已有130多家各类规模的商业银行。
面对国际强势的外资银行介入和国内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崛起的商业银行的挑战,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的农行必须自我分析优劣势,抓住眼下机遇,实现快速经营转型。
二、农行业务发展现状
自2009年股份制改革以来,我行大力进行业务经营转型,不断提升价值创造力、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控制力,向广大客户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依托强大的网点和信息系统,我行已发展了对公客户290余万户,个人客户4.2亿户,是国内客户数量最多的银行。我行的业务包括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服务,同时开展自营及资金业务,还包括投资银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赁等领域金融服务。2012年,各项贷款64333.99亿元,资本充足率12.16%,不良贷款率1.33%,全年实现净利润1451.31亿元。在产品线上,我行建立了金钥匙、金光道、金e顺、金益农、金穗卡五大系列品牌,并在不断继续拓展存贷款、零售、电子创新产品。
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我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面临四化同步发展的大环境,我行既有众多的发展机遇,也有内外竞争压力和挑战。要想在这一轮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胜利,我行必须自我分析,发挥优势,寻找最佳发展战略。
三、农行业务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渠道优势。我行致力于建设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化的一流商业银行。自建行以来,我行打造了坚实的三农、城镇化服务基础,不断加强三农金融产品品牌建设,完成“金益农”子品牌创建,形成了包含103项三农特色产品、413项城乡通用产品的三农金融产品体系。拥有接近2.4万家营业网点,54%分布在县域,甚至延伸至农村,也拥有数量最多的ATM。这些不仅给客户带去方便,也给农行带来稳定的低成本的储蓄存款,因此,我行可以依托已有的网点、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和客户关系基础,发展相关零售业务,不断推广和创新中间业务产品。
2.零售产品优势。我行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拥有客户数量最多的银行,发展有对公客户超过290万户,个人客户4.2亿多户,是国内客户数量最多的银行,涵盖中小企业、城镇居民、农村客户。同时,中间业务、零售产品比较丰富,包括电子银行、高端投行、基金、国内保理、金融机构、资金托管、信用卡等业务,并大力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推出更多的新型金融零售产品,实现强零售的目标,为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产生活需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3.低贷存比优势。根据第一季度出来的年报数据,我行贷存比是所有商业银行中最低的,59.22%。我行可以灵活有效地发挥这些资本的杠杆作用,随时准备投入到国家需要的建设领域,如投入到资本、信息、三农、城镇化四化同步发展领域,为我行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拓宽我行今后业务发展渠道。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少差异化金融产品。我行客户层次跨度较大,但是没有针对客户级别进行有效分析,同时缺乏差异化金融产品,虽然有私人银行、商惠通、大客户定制等相关理财产品,但经常无法及时有效传达到具有有效需求的客户手中,降低营销成功率。
2.低业务分流率。中间业务的开展需要强大的电子信息技术做支撑,我行的电子信息技术和后台系统网络相比外资银行和一些国内商业银行,仍然比较落后,无法完全满足一些中间业务的开展需求,甚至会给客户带来不便。信息化的发展促使更多企业、个人朝电子信息化方向发展,对业务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竞争也要求银行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据统计,在柜台办理一笔业务成本为3.06元,而ATM交易的成本为0.83元,网上银行为0.49元。
3.弱绩效管理体系。虽然2009年我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且成功上市,但是体制改革尚未实现质的飞跃,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就绩效考核方面而言,农行通常以上级下达的业务指标为考核指标,分解到各个方位和员工,考虑的是各个指标的完成率,缺乏系统性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客户、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运营等综合平衡的绩效考核机制,无法衡量网点(支行)的整体经营绩效。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社会融资需求大。四化同步发展,步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资金支持;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推动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带动企业、个人对电子产品的使用需求;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促使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以及单位工资、单位资金理财等业务需求;三农服务一直是我行的战略重点,具有良好的三农服务基础和社会形象。因此,我行加强当前金融产品的开拓创新的同时,可以大力投资四化同步发展方向的相关产业领域,主动发现更多的有潜力的客户,向三农、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领域进行贷款倾斜。
2.优质客户成长快。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将诞生一批具有较大潜力的客户,为我行发展更多优质客户奠定了良好基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将促使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企业、基础建设、农副产品制造业等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同时也会引进大量外来就业人员,对于电子产品、住房贷款、消费、信用卡、个人理财等业务将有更旺需求,我行可以加强这些群体的客户关系建设,挖掘他们的需求,拓展客户群体。
3.便利服务需求大。四化发展对网点、服务网络提出更高要求。农行具有广泛的网点网络和信息系统,这一优势使得农行占据了营销主动地位。我行54%的网点在县域,是唯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都有网点的国有银行,拥有遍布城乡、覆盖最广泛的服务网点和基础设备,丰富的县域服务经验。与其他行相比,我行在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把握主动局面,主动走进城镇化、信息化中诞生的各类工商企业、小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区分重点区域市场,及时掌握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客户的需求信息和潜在机会,开发本地区高质量的对公、个人客户,既为客户提供便利,为农行创造更多效益。
(四)威胁分析(Threat)
四化同步不仅为我行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给我行带来了相应的竞争和挑战。一方面来自国内外银行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来自金融产品关联风险的挑战。
1.同业竞争压力。金融市场自由化使得大量外资银行进入本土,导致我行国际业务市场流失;国内大型银行业不断推出服务三农、城镇化金融产品,如中国银行的“益贷农”,加大了我行在农业、城镇化过程中的竞争;利率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业原有的获利模式不得不从靠利差赚取利润向中间业务、创新服务业务、拓展跨市场跨业务领域的综合服务获利模式转变。激烈的同业竞争使得缺乏创新的银行失去市场份额。
2.金融风险的挑战。虽然我行在股份制改革以来,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是金融产品关联风险的隐蔽性,使得银行将承担更大的风险控制压力,不得不提高风险防控的警惕。因此,在相关贷款手续上,必须严格控制调查审批放款等关键环节,坚持审慎原则,同时加大力度对不良贷款的清收,控制一些产能过剩、处于生命周期衰退期产业的放款投资。
四、建议
(一)创新金融产品角度
发挥渠道优势,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实施走出去战略,走进企业、社区,策划服务三农、面向城镇化发展、信息化、工业化推进的金融服务方案,推广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从一方客户延伸出相关产业链的一条龙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开发既满足客户需求,又能够兼顾风险控制、投资收益的信贷产品,分析不同层次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农行特色金融理财及其他中间业务、金融零售产品。解决四化同步过程中的农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满足多元化需求。
(二)客户关系管理角度
建立CRM(客户关系管理)分析型信息系统,打造客户信息数据库,有效鉴别优质客户。实施走出去战略,定期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四化同步发展使得个人、企业产生更多的投融资渠道,市场利率化的发展改变了银行利润结构,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现客户、银行双赢的投融资模式,既能维持当前客户,又能开发新客户,以最小的边际成本获取最佳经营绩效。
(三)风险防控角度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严防金融风险。通过内部体制、员工的变化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强化过程管理,规范业务流程,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分类施策。对于柜台业务,严格要求柜员对风险业务进行培训学习,对各项业务存在的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严格按照三化三铁要求执行,加强自身的金融素养和业务学习,规范操作。对于信贷,提高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加强特定领域信贷风险监管,尤其是“两高一剩”产业,严格控制准入条件,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落实还款来源,把握风险底线。
(四)内部管理角度
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系,提高运营效率。通过人力资源改革,完善内部人才培养模式、岗位竞聘渠道;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制,加强员工职业素养培养,转变服务观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创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加我行综合竞争力,打造国际化、多元化的一流商业银行。
篇2
关键词:农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2-0077-04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由于中间业务具有投资少、风险低、收益稳定和创新空间较大等特性,是现代商业银行中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业务之一,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内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焦点。但是,无论是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还是与国内同业相比,目前农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不但在业务品种、发展规模、业务范围,而且在业务收入和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农业银行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期有效地改善银行业务收入结构,不断提高整体收益水平。
一、农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意义
1.增加收入来源渠道。近年来,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的比例正在不断提高,银行融资中介功能已被大大削弱。大型优质企业更多地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对贷款的需求相应减少,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巨大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国银行存贷利差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国内商业银行开始进入微利时代。而中间业务的发展结束了单纯依赖存贷利差获取利润的局面,可在不增加资金来源与资本的情况下,多渠道开辟盈利来源,农业银行要生存发展必须寻求新的收益渠道和空间。
2.拓展中间业务,有利于优化业务收入结构。在信贷投放困难、资产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的中间业务,可以改变农业银行单一的资产形式和获利手段,优化收入结构和客户结构,培育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点,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保持经营效益的持续稳定。中间业务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调整业务结构时选择的主要业务种类。在发达国家,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银行总收入40%-50%,而目前农业银行超过80%的盈利来自存贷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不到15%,因此必须加快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使农业银行的业务收入结构日趋优化。
3.拓展中间业务,带动传统业务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存贷和结算服务,对诸如、理财、顾问、信息咨询等中间业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银行服务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银行只有提供高效率的、优质的中间业务服务,想客户所想,开发和实现客户各种潜在的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同时赢利更多的存贷和结算业务市场。
4.拓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金融市场经过五年的保护期于2006年年底全面放开,外资银行凭借其技术装备先进、服务到位、效率快捷、服务领域广泛等比较优势,将会在信用卡、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风险小、成本低、利润厚的中间业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农业银行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点多面广、客户信息资源丰富等传统优势,更多地介入国际金融市场,加强与国际经济、金融界的联系,全方位地开展中间业务,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农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有利条件分析
1.经济、金融的全球化为商业银行在国际结算和投资等领域的中间业务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世界制造工厂”地位的不断深化和升级,我国对外贸易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专家预计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在未来三年能够保持30%-35%的增长速度。同时,人民币经常项目已经实现可自由兑换,资本项下最终也将实现可自由兑换,这使市场主体面临的风险随即加大,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金融避险工具和外汇衍生产品。
2.宏观环境的改善以及私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为农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2004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城市达到46个,这些城市完全具备推广普及信用卡的客观条件。[1]同时,随着各省分行数据上收总中心和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的顺利实施,行内异地和跨行用卡环境的日益改善以及人民银行征信体系的建设使用,为农业银行信用卡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农业银行加快拓宽业务收入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纷纷抢滩国内金融市场,而投资成本低、收益可观、风险较小的中间业务将成为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面对国内同业,工行、中行和建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其管理和品牌等比较优势日益凸显,这无疑对农业银行奋起直追、加快拓宽业务收入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目前农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制约因素分析
1.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偏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仅占银行总收入的7%-10%,有的甚至不足1%,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是17%,2005年农业银行的这项指标也不足15%。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目前一般占银行总收入的40%-50%。[2]虽然近几年农业银行通过加快有效发展中间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业务收入逐年增加但是中间业务收入在全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仍然偏低,对全行经营利润贡献太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同时也意味着中间业务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开展的中间业务范围狭窄,服务品种单一,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农业银行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最大差距之一在于中间业务。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划分为四大类:传统的中间业务(包括支付结算、、租赁、信用卡等)、担保业务、贷款承诺和金融衍生工具。农业银行目前开办的主要是第一类,即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中间业务,而且仅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信用卡等业务品种,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汇兑结算和代收代付业务手续费收入,银行卡业务收入连续几年都占比较高,收入结构尚不合理。[3]虽然近两年来也先后推出基金、保险和结构性存款的代销以及保函(主要是投标保函和履约保函)、基金托管、委托贷款等中间业务新品种,业务收入得到逐年提高,但是咨询服务类、承诺类、投资融资类、资产评估、资产管理和金融衍生工具等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基本上没有涉足,有些业务品种虽然已经开发使用,但有名目而无内容,而且由于营销宣传力度不够、科技支持不足、缺乏专门的人才,业务量几乎是一片空白。另外,大多数中间业务只注重于面向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而忽视对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中间业务服务。
3.中间业务收费缺乏统一规范,存在少收、漏收、免收手续费的现象。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拓新的效益增长点,不断改善业务收入结构,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金融服务性业务。但在实际经营运作中,有的银行长期以来受传统经营观念的束缚及客户金融意识较弱等原因的影响,对中间业务没有合理的定位和规定,缺乏足够的认识,把中间业务当作拉拢客户和稳定存款的一种手段,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有的行工资、代收代付、信息咨询、一般结算等业务,变成了银行的无偿服务,加之对社会的宣传不够,部分客户特别是机构和企业客户对银行收取中介手续费缺乏认同感,致使有的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议价能力不高,能免的则免,不能免的也尽量减半收取,导致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流失严重。
4.各项业务相互分割,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营销资源重复浪费。中间业务和资产负债业务相互分割,三大业务各自为政。目前,农业银行各项中间业务的营销和拓展自成体系,未能形成整体合力。例如信用卡业务由银行卡部负责,保险和个人电子银行业务归个人业务部负责,企业电子银行业务又由公司业务部负责等,这样设置固然有部门特点,主攻方向明确,但也正因为如此,众多业务内容各为其主,从机构设置上便没有按中间业务应有的地位统一规划和管理起来,分散式的管理只能形成单一的发展格局,不能达到有序的发展势头,营销资源不能共享,甚至重复营销,造成资源浪费。由于中间业务管理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没有彻底打破,许多中间业务品种具体的管理与营销职能分散于各个业务职能部门,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各部门联动营销的格局与合力尚未形成,这还可能导致权责不明而使业务发生冲突,影响业务规模的发展壮大。
5.科技支撑仍然不足,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人才匮乏,业务规模和服务层次受到限制。一是收费手段仍然比较落后,缺乏计算机系统支撑,手续费自动扣收的中间业务项目占比较小,基本上靠柜员手工操作。目前农业银行除了银行卡业务实现自动收费外,其他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扣收普遍采取手工操作,而由于部分基层行柜员素质参差不齐,手续费少收、漏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发展新的中间业务技术支持滞后,创新能力较低。目前农业银行开办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如简单的结算、代收代付等不收费或收费低廉的项目,而对于咨询服务、资产评估、资产管理等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由于缺乏科技支撑、软件开发滞后,都没有涉足。三是中间业务人才匮乏。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同业竞争的愈演愈烈,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来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如理财顾问,就要求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各项中间业务协调发展。
四、农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中间业务具有风险小、收益高、不占用经济资本的特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仅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资产负债结构、规避风险,而且能够在不增加资金来源和资本金的条件下提高资本收益率和市场竞争力。一般情况下,用来经营中间业务的资本收益率高达30%-40%,有时甚至高达100%,而银行其他业务的资本收益率则不超过15%。[4]长期以来,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农业银行的重点一直定位在传统的存贷款等资产负债业务和基本的结算业务上,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将中间业务作为资产负债业务的辅助和陪衬,作为拓展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增加客户依存度的一种手段,进行所谓的“捆绑”销售,影响了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随着国内外金融形势的日益变化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树立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双轮驱动、并驾齐驱”的思想,将中间业务看作与资产负债业务鼎足而立的业务加以发展。要加强内部宣传教育,引导各级员工牢固树立中间业务市场拓展营销理念;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广大客户正确理解和对待银行收费服务工作,支持银行开展收费服务,为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整合营销资源。一是要完善组织管理机构。目前各项中间业务分散于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模式已经不适应中间业务的要求。有条件的省分行有必要成立中间业务专门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协调发展、规范管理各项中间业务。边远地区、条件相对差的行也要成立中间业务工作协调小组,但要制定一个职能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和协调各项中间业务的发展,尽快改变目前中间业务管理分散、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二是要整合全行营销资源,彻底改变目前中间业务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相对分割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整体联动营销的作用,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实效。如在发放房地产项目贷款时,可以同时选定目标客户群体,为其提供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信息咨询等一系列的金融超市服务,有效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大中间业务在综合经营计划中的考核比重,把中间业务收人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与人力费用分配挂钩,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要突出重点,根据区域环境和业务结构的需要,将更多的营销资源向管理水平高、区域环境优、市场前景好的营业机构及风险低、收益比例高的业务品种倾斜,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期取得最好的营销效果,而不是全面出击、均衡配置、广种薄收。
3.整合金融市场秩序,统一收费标准,加强金融监管,规范竞争行为。一是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尽快完善中间业务监管规定,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对扰乱金融市场、肆意进行恶意竞争的行为坚决严惩不怠,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强化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二是各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10月1日施行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在对市场、客户、风险、成本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收入与支出相匹配、收益与风险相匹配、投入与产出相匹配的原则制定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坚决杜绝随意肆意降价减收、甚至“免费午餐”的恶性竞争现象。三是由于中间业务不同品种的风险差异很大,银行监管部门要据此对中间业务实行分类监管,同时借鉴国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标准、监管手段、风险测量指标体系等,提高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水平。
4.加强产品服务,完善产品功能,积极拓宽中间业务产品服务领域。一是要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优化用卡环境、提高服务效益、扩大银行卡交易规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银行卡对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度。二是进一步改善柜台服务层次,尽快实施分层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自助设备开通各种中间业务(如代缴电话费、水电费、煤气费等),通过差异化服务,逐步改变低端客户排挤高端客户的现象,这不仅可以减少柜台压力,提高服务质量和自助设备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三是要加强产品成本效益分析,完善中间业务退出机制,逐渐退出一些占用资源多、收益低的项目。要对现有中间业务产品进行全面的梳理,重新评估各项中间业务产品哪些需要加大拓展力度、哪些需要及时退出。四是要充分发挥银行本身掌握的大量丰富经济金融信息等优势,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实施相关人才战略,逐步推出那些适合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大、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产品,尤其是咨询服务类、投资理财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
5.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的进程,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平台。21世纪的银行将建立在计算机通讯技术基础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金融网络的发展,信息科技是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手段。高科技手段是中间业务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中间业务竞争实力的核心,无论是传统的收付结算还是新兴的业务品种都需要快速准确的电子化系统的支持。一是要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加快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步伐,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二是要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中间业务的竞争实力,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益。三是要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中间业务的工作效率,实现中间业务手续费由网络系统自动扣收,既可以避免错收、漏收手续费,又能够将人力资源逐步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高端客户的服务和维护中去,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中间业务的经济效益。
6.加强中间业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商业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根本。银行高附加值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服务内容复杂、服务领域宽广,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发展高附加值中间业务需要一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开拓、敢于竞争、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是要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加快优秀人才的引进,为农业银行全面开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中间业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满足中间业务多方位发展的需要。
7.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的定义,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从广义上讲,中间业务属于表外业务,所以出现的风险不能及时真实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同时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个性差异很大,其风险还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有些中间业务品种,比如担保类和承诺类,银行在经办这类业务时,虽然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也没有垫付任何资金,但在将来随时可能具备了契约中的某个条件而转变为表内资产或表内负债,这时风险就有可能产生。因此,随着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业务规模也就日益壮大,各经营行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防范管理。一是要规范收入核算,加强收费检查监督。对一些由临柜手工操作扣收的收费项目,要加强事后监督,避免少收漏收,减少差错,要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规范核算,及时入帐,防止截留转移,确保中间业务收入全额纳入大账。二是要尽快完善表外会计核算和管理办法,使表外业务透明化,提高中间业务的可控性。三是制订完善的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责任,从源头上杜绝中间业务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喜钢,丁文静.城市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转型对策[N].光明日报,2006-09-19.
[2] 左家盛.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6,(3).
篇3
[关键词]农发行;支持农垦;有效途径
一、辖区农垦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按照调研计划,我们对红兴隆管理局的经济发展情况、当前的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是通过红兴隆管理局的基本情况的了解,能够窥见黑龙江农垦的总体发展情况,对我们的调查分析提供依据。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垦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双鸭山辖区农垦企业主要为红兴隆管理局,按照管局“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的工作目标,全力推动跨越发展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续五年保持高位增长,实现年均增长16.2%。2010年实现分局生产总值119.34亿元。
2.现代化大农业步伐加快。“十一五”时期,累计生产粮食288.3亿斤,年均增长10.7%。2010年生产粮食70.57亿斤,比2005年增加28.05亿斤。
3.强工促强局发展提速。近五年来,工业实现年均增长15.6%。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7亿元,同比增长28.1%。
4.城镇建设方兴未艾。近五年累计投资39.84亿元,全面推进了城镇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住宅319.85万平方米,撤并作业站点206个,拆除泥草房35万平方米。2010年“抓城”突破“双百”,城镇化率达到66.8%。
5.合作共建成绩突出。近五年累计完成农机“三代”作业面积1 430万亩,整村代耕66个。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现代农业服务辐射带动地方能力明显增强。
6.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农业改革和国企转制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加强规范了农场货币资金集中管理。进一步强化了土地、林地、湿地、非煤矿山等经营性资源资产管理。近五年来全局累计争取项目480余项,争取国家投资11.85亿元,争取国家财政经费拨款和项目投资总额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土地整理和撤并作业站复垦耕地6.4万亩。退耕还林还湿27.3万亩。企业累计回收各类欠款2.5亿元,经济运行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
(二)当前垦区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
2011年管局主要发展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140.8亿元,同比增长18%, 实现人均纯收入17 080元,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29.2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粮豆总产72.5亿斤,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5%以上。
1.建设红兴隆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产业链是一种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它是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高度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由田间到餐桌、由畜禽养殖到终端消费者所涵盖的种植与采购、贸易与物流、原料与饲料以及养殖与屠宰、加工与销售、品牌与服务等多个环节构成完整的产业链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做到安全可追溯,为消费者提供有机、绿色、安全、放心、健康的食品。
2.加快构建“三大绿色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农业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城镇体系。构建“智能化、低碳化、功能多元化”绿色农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广水稻智能化育秧、节地、节水、节能、节药农业和棚式园艺生产,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退耕还林还湿还草,加强农作物、森林病虫害生物工程防治和土壤无害化处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免耕深松技术。
3.实施农业立局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农业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产业,更是垦区的优势所在。农业战略主要包括:
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有条件的农场继续实施旱改水,增加水稻面积,旱田要大幅增加玉米面积。人多地少的农场要加大力度发展亩效益超千元的经济作物和亩效益超万元的万棚万园果蔬种植,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
发展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加快提升综合经营水平。大力发展以乳肉兼用牛为主的畜牧业,扩大规模,增加总量,推进标准化养殖,为北大荒牛业提供充足牛源。
发展林业产业,加快提升经济产能和效益。全面推进“绿满红兴隆”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城镇高标准绿化,积极营造环城林、护路林、景观林和防护林。
4.实施工业强局战略,增强工业经济拉动力。稳农是基础,强工是关键。2011年确保实现“1235”发展目标,即推进10项分别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工业利润3亿元,农产品加工综合达产率同比增长5%。
做实工业园区。2011年分局和农场要全面高标准推进“三通一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局直和每个农场必须有2个以上符合要求的工业项目落地园区。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重点放在引进资源节约型、产业带动型和低碳环保型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特别要加大场县合作共建中的招商引资力度,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对企业招商引资落地项目在分税返还、土地等方面更大的优惠支持,2011年实现国内招商引资同比增长25%。
实施城镇树局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精品城镇。管局把2011年作为城镇建设“精品年”。全局要建设百栋高标准住宅小区8个,高标准管理区6个,新建住宅150万平方米,搬迁作业站点不少于100个,向“两直”地区转移人口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城镇建设力争走在垦区前列。
二、农发行支持辖区农垦经济的现状
垦区作为我省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作用举足轻重,其下属北大荒集团为全球五百强企业中位列83名,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引领带动农村发展,参与国际农业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农垦企业在融资方面依赖于中国农业银行,长久与之合作,除农业银行外,近年来不断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从业务范围和金融产品上来看,可以说农垦企业的在金融方面的需求全部符合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范围,由于种种原因,农业发展银行在对农垦企业的信贷支持上一直以来未曾有过长足的进展。
对于双鸭山辖区而言,已经认识到了垦区发展符合我行业务支持的范围和目标,2009年对垦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是由于抵押方式、历史不良等原因未取得较大进展。
2009年,饶河支行成功对红兴隆管理局下辖的饶河农场、红旗岭农场分别投放3 000万元、2 00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成为双鸭山分行支持农垦经济的破冰之旅。
2011年5月,借助国家大兴水利的政策和省行大力支持水利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引,饶河农场提出7 0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得到省行批复,成为我行营销农垦系统的重要步骤。
三、农发行拓宽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农垦系统的农业生产能力符合我行客户选择的标准
黑龙江垦区是中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农业综合机械化率96.5%,农业科技贡献率6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82%,职均生产粮食38吨。目前,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63.6亿斤,粮食商品量338.8亿斤。可以看出在黑龙江省农垦企业这一块是未来农业发展银行最具潜力的大客户,全面对其进行信贷支持,必将会拉动我行信贷、中间业务、存款、利润等业务的长足发展。
(二)农垦系统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程符合我行信贷主打产品范围
无论是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加快提升综合经营水平、还是做实工业园区,实施城镇树局战略,正好同我行“双轮驱动”的战略相一致。收购贷款、定单农业贷款是我行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贷款品种,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小城镇建设贷款是我行信贷战略的重要部分,同农垦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三)农垦系统的经济发展速度符合我行风险防控的要求
近年来,农垦系统的经济取得飞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扶持。农业收入特别是地租收入成为农垦经营效益快速提高的核心来源。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粮食价格的不断提高,农垦系统的农业收入呈跨越增长的态势,如饶河农场2010年地租收入9 000万元,2011年预测实现1.3亿元。地租收入的增长既满足了我行第一还款来源的需要,也有效地降低了贷款投放风险。
(四)农垦系统的重点工程进度需要我行的信贷资金支持
近两年来,农垦系统大力开展水利建设、棚户区改造(撤队并场)、安居工程、工业园区建设、农机库建设等大型工程建设,由于国家扶持政策的要求和管局自身政策的要求,建设资金明显不足。如棚户区改造工程,农垦总局对每户补贴6 000元,而农场本身需补贴6万元才能完成工程,并且三年内必须建成。各项工程的集中式、行政式推进,使农场建设资金出现不足。
四、农发行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垦经济是我省的特色经济,由于它的特殊性,我行对他的信用支持也要不同于地方的金融政策。我省的“两轮驱动”战略正适合农垦经济特点。我行对其支持发展也应适合其发展需要,应其融资需求。我们认为,寻找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降低贷款准入资格。由于种种原因,农垦历史包袱沉重,债务缠身,只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才有个大跨越,我们既然支持其发展,看重的就是农垦经济在我省乃至全国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以及辉煌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营销农垦企业时,却大都因为信用等级评定达不到我行所要求的A级标准而望洋兴叹。因此,降低贷款准入资格是我行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第一途径也是前提条件。
2.简化办贷程序。农垦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群体,尤其是他的经济角色使得我们与他的信用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农垦企业过去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形成不良贷款,农行和信用社正在对这部分贷款进行清理和核呆,农业发展银行自采用了CM2006系统进行信用评级授信后,计算信用等级和授信指标值过高,致使一部分企业达不到信贷准入的条件,贷款手续和搜集的资料重复繁多,办贷效率不高,限制我行办贷的时间也影响了我行在农垦企业中的形象。目前经济发展的速度、信息的电子化促使我行办贷程序必须简化,办贷效率必须提高。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延误时机。因为我行办贷程序复杂、办贷环节多、效率低下影响两家合作。这是我行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第二途径也是保障。
3.强化结算手段。我行的网点辐射面不全面、结算产品少,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了垦区,网点众多,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哈尔滨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在农场分场一级也在逐渐建立机构,还有异军突起的龙江银行也要入驻垦区,我行的分支机构只设置到县一级,去年农垦建三江分局成立了机构,但对一些边远农场我们的机构在结算上显得不方便,农业发展银行节假日不办公,除结算没有其他金融理财产品,除了账户无卡无折无网银。因此必须强化结算手段,增加结算方式,方便农垦企业的结算需求。
4.对非上市的农场提供粮油信贷支持。全省农垦系统分布在全省有9个分局,100多个农场,只有14个农场进入上市公司。我们可以对大部分农场提供粮油贷款,支持其搞粮食合同收购,通过调查我们得知,每年全省各个农场都要控制系统内大部分粮源,大部分农场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可以要求农场与农户签订订购合同,农户按资金量交足10%的履约保证金,我行按资金需求量为农场发放合同收购贷款,以满足农场收购资金需求。
篇4
关键词:农机行业 影响因素 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发展现代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则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
一、影响本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1)为推动农业机械的发展,国家制定和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2)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行,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得到了实施;(3)国家农机减免税长效政策的实行,使税收政策对农机制造业实行倾斜,由此增值税由17%调整为13%。
2、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我国农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8.0%。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大幅度提高已成为农机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并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3、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将加大对农机产品的需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机械技术的使用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开始出现结构性的变化、由此出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短缺。
农业用工成本大幅提高,农民利用机器替代人、畜力、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需求日趋强烈,成为农机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未来各类农机作业的市场需求十分看好,并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
4、一定规模的土地集约化经营客观上将加速农业机械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流。通过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成了必然趋势,这为发展农机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5、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将不断扩大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避免由于农民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土地撂荒现象。我国未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将不断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增加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机化发展。
二、影响本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农机经营主体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
目前我国大量的农机经销企业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实力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目前整个农机流通行业无论从资金规模、销售能力,营销方式、管理模式等都普遍存在小、散、差的落后局面,与现代农机工业大生产无法匹配,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2、流通现代化程度低,流通效率低下
我国农机流通企业大部分仍维持着传统的经营模式,企业经营者在经营理念和流通模式等方面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新的流通方式,如连锁经营、专卖、配送、4S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比较缓慢,已有的现货批发市场和区域也不够规范和成熟。农机流通市场仍存在追求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不注重品牌、质量、和信誉的现象时有发生。
3、资金实力不足
要想实现规模化经营、扩大连锁规模,就需要有物流配送设施建设、买店租店费用以及信息通讯技术建设等,这都需要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而目前我国农机零售连锁企业大多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融资渠道狭窄等特点,导致农机企业无法规模化经营销售。
4、市场秩序不规范
农机营销特别是整机经营没有门槛限制,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经销商各自为战,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现象还很难有效遏制,因此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5、专业人才匮乏
农机连锁业的从业人员不但要需要具备很高的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行业经验,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农机产品的使用和维修技术、现代营销技能、物流管理及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知识,要求从业人员按照连锁经营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进行操作。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机经营行业的迅速发展,农机销售专业人才匮乏的状况显得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我国农机流通行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1、农机流通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
我国农机流通格局与经营规模将向大而集中的方向转变。一些基础好、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将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形成较大的企业集团;有的将会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创新经营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竞争能力;有的可能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使其规模迅速扩大,形成科、工、贸一体的企业集团。
2、逐步向服务经营型的现代流通经营方式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广大农民对农机需求的提高,及时、快捷、方便的服务机制将应运而生且快速发展。因此,连锁经营、品牌、商品展示、信息服务、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将会在农机流通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3、将会出现功能更加完备、齐全的有形农机市场
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的是有形市场,它在衔接产需、配置资源、安置就业、调剂余缺、繁荣经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几年,必将出现更多的功能齐全、设置合理、服务完善、行为规范的有形农机市场。
篇5
关键词:农业银行 产业集群 金融服务 优势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87-02
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与金融的关系密切。一方面,现代产业集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同于个体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对金融服务方式的需求更趋多元,对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成本和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现代产业集群化也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集群化发展的产业通常为当地优势产业,政府扶持较多,未来成长空间较大,是金融机构重要的客户群,集群内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节约金融机构的运行成本。农业银行是地方金融巨头,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支持当地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这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银行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
一、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台州政府方向性工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台州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汽摩及配件、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医药化工、塑料模具及船舶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部分区块已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2011年台州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进入全面启动建设,加快集聚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对于促进台州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集群发展水平。加强与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衔接,重点加强对新能源、海洋生物、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的培育,积极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嫁接,给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进5个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和36个县市级产业区块的转型提升工作。全面贯彻工业投资导向目录,依照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着力促进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沿海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业和临港型工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配套基地。
2.以自主创新为导向,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方面,通过资源集中配置和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主导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为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品牌创新方面,不断提升“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等区域品牌的知名度,推进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专业商标基地建设,促使区域、行业、企业与品牌的良性互动,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逐步推动“台州制造”向“台州创造”跨越。
3.以扶优扶强为抓手,优化企业规模结构。按照“上市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的总体思路,制订企业上市规划,落实企业上市措施,大力培育上市后备资源,稳步推进企业上市。引导企业采取并购、联合、控股等方式实施资产重组,整合区域内资源,实现产业链上的低成本扩张。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相配套、相协作的中小企业群体,提升集群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融资担保、管理培训、创业辅导等专业服务。
4.以生产业为重点,推动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商务区、专业市场群、综合物流园区、城市综合体等与工业发展双赢配套的生产业项目,全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推动企业主辅业分离工作,鼓励企业内部服务外包,促进设计、物流、营销、策划、技术等专业化服务发展。支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展,提升行业研发水平。鼓励和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做大做强、做精做专,激活本地丰厚的民间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5.以节能减排为载体,打造低碳经济。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谐共融”的总要求,加强节能减排,推行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生态台州建设。深入开展“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程建设,严控污染物排放。坚持节能优先,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现代产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及风险分析
台州现代产业集群的特点,决定了融资的优势:
1.降低银行交易成本。由于企业集群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企业的产业特性比较容易把握,加上集群内部形成了比较紧密的分工联系,银行很容易从客户在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关联企业的状况等方面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由于地理上的邻近性,集群内企业之间往往比较熟悉,银行可以方便地从其他企业间接了解目标企业的相关信息。银行给同一集群的众多企业贷款,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监督都可以“批量”进行,可以克服银行给单个中小企业贷款时规模不经济问题。对于相同类型的企业贷款,通过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也可以大大降低每笔贷款的管理成本。
2.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地区根植性”有利于降低违约率。一方面,集群内中小企业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由特殊的社会网络相维系,依赖于集群专业化市场,迁移的机会成本高。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如果有违约行为,信息会在其上、下游及同行间迅速传播,由于集群内企业间交易常以信用为纽带,信誉不好的企业交易成本高,在集群内很难生存。
3.增加了信息的对称性。减少了事前的逆向选择。集群内由于众多企业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产业特性明确,而且由于地理接近性,银行对本地的企业状况比较了解,对企业信贷迫切程度熟悉,从而减少了逆向选择,增加了企业贷款的机会。
篇6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需求追随 发展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银行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的支持、监督和管理下,在保持县级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这次的改革是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初步解决了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同时顺应城区内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对象城市化的实际,把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商业银行,既可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改革。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1966)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两种模式特点不同,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良好条件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可行性
在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良好,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较少,没有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相对领先。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是按照商业化在运作,他们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信贷资金的投放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无异,完全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因此,对于这样的信用社保留其合作之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顺应形势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必然选择,使其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更加能够名正言顺、无所阻碍。
(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公平竞争
除农村信用社外,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享受同等的待遇,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 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赣榆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
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们要做的是全面清收不良贷款,加强大额贷款监管,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巩固业务发展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我们要努力开发新金融产品,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需要,也是作为银行业控制风险的需要,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提供服务和银行自身发展中最现实的体现。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快,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商业银行自身面临着更高的风险,而且一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同样地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它们的剩余资金也需要寻求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慷慨地提供信用便利恐怕不足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它们不仅需要信用便利,而且还需要更专业、更精细的理财服务,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更好地配置财务资源。同时,制度建设要与业务创新同步跟进,规范管理,不断强化监控,提高风险监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固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但通过金融产品交易来转移分散风险,同时又获得盈利机会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篇7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参考文献
[1] 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 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篇8
[关键词]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途径;结束语
一、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实现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参考文献:
[1] 徐世明.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0):31―33.
篇9
关键词:农林渔业 金融公库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启示
一、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基本情况
日本国土面积十分狭小,仅仅相当于我国的1/25,并且日本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土壤贫瘠,资源比较匮乏。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雪上加霜,国内粮食严重不足,因此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内基本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4月1日,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设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经营目标是依据国家政策向经营农林渔业的个人和法人贷放期限长、利率低的资金,以促进日本农林渔业的发展。日本农林渔业公库设总店1个,支店22个,员工924人,资本金3116亿日元。2004年3月末(财政年度)贷款余额32669亿日元,贷款构成主要是农业贷款、林业贷款,其中农业贷款16869亿日元,占比51.6%。
(一)纵观日本农林渔业公库的发展史,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年到1960年的战后恢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粮食极度短缺,日本陷入了极端的混乱中,国民处于饥饿的边缘。公库的政策目标是支持粮食增产,信贷基金主要投向农地改造、开拓耕地、改进灌溉设施,用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二阶段为1960年到1975年的支援改善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收入增长很快,农业与工商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缩小工农业收入差距和适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畜牧业和果业比重的需要,日本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并且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政策目标是要满足不断增加的果树、畜产、蔬菜等经营实施建设的需要。
第三阶段为1975年到1990年的生产过剩期。由于农业基本法的切实落实,大大促进了大米、畜产品和水果的生产,大米的产量开始出现过剩的倾向。因此,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了加工、流通领域。在水产业方面,农林公库又创设了支援水产品加工业的贷款资金项目。
第四阶段为199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本国农产品直接与海外竞争的情形。因此,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能与海外农产品进行竞争的农业,成为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周末农业”、“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成为阻碍日本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此,1994年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创设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用于支持核心农户的发展。这种资金制度规定,只要经市、町、村认定是新一代的农业生产者,公库除提供设施资金贷款外,还可以同时向其贷放当地低利息的长期流动资金。
(二)公库资金的筹集与应用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邮政储蓄和邮政简易保险。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主管部门——大藏省专门设立一个融资管理机构“邮政投资特别会计窗口”,把筹措的资金集中起来,再贷放到每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公库的贷款范围包括四个方面:农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60.3%;林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24.7%;渔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4.9%;加工和流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10.1%。贷款资金的特征是长期、低息,平均贷款年限为20年,最长可达55年,平均贷款利率为3.89%,其中1998年度为1.77%。在贷款期限内,贷款利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贷款户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申请减息,由此造成的利息损失,公库可获得“农林渔业振兴基金会”的补偿。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18日,总行设在北京。其分支机构按照开展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需要,并经银监会批准设置。截至2006年底,除总行及总行营业部外,设立省级分行30个;地(市)分行(含省级分行营业部)330个,地(市)分行营业部210个,县(市)支行1600个,县级办事处3个。目前暂未在西藏自治区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系统现有员工约5.9万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多种的政策性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若干农业比重大的省、自治区设摆出机构(分行和办事处)和县级营业机构,资金来源除财政核拨资金外,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并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企业的存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市场化筹资的力度,目前暂未开展境外筹资业务。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余额387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3131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其中粮油贷款7454亿元,棉花贷款117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仅为lO亿元,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2、从1998年开始,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粮棉市场全面开放,农业发展银行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单一导致其难以扩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对其他涉农产业如农产品科技研发、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政策性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3、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启示
篇10
一、农村周边地区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9.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也由8.4%上升到13.3%.但是这些数据还是与世界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我们绝不能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而应清楚地意识到现在我国的农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农村当中还有许多矛盾尚待解决。
(二)农村人民对汽车的认识与了解
1.节能环保车型是未来发展重点、电动车型是汽车业的未来。能源是有限的,未来的发展方向肯定是以节能环保为主。纯电动车型是汽车行业的未来,哪个厂家掌握了电池技术,就是掌握了未来。
2.目前大城市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趋于饱和,但在广大农村地区,汽车保有量还很低。估计全国农用车保有量达到1700万辆,如果将这批车换代升级成汽车,又将是一块巨大的市场。以每辆车补贴2500元计算,50亿元的补贴款可以带来200万辆的更新,如果此项政策坚持若干年,农村汽车市场就可以启动。
3.小排量车快速增长是早已出现的趋势。小排量汽车已经是市场的主体和增长的动力。如果保持2008年的增长速度,再加上政策刺激因素,小排量汽车市场增长15%就可以基本保证今年全年汽车市场增长率不低于7%。
4.国外巨头将抢滩中国车市目前世界上汽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的就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日本1980年产量超过1000万辆,但是以后由于大量在国外生产,本国产量就在1100万辆左右徘徊。美国1999年的产量是1300万辆,以后逐年下滑。这两个国家2009年的产量还要继续削减。世界上第三个年产1000万辆的汽车生产国非中国莫属,中国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的时间也是今后三五年的事。
二、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1.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规模。从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量看,已经居于世界第5位,2004年可能进入第4位。其中,轿车产量居于世界第8位。但是也要看到,世界第5位的生产规模与世界第1和第2位相差甚远。2001年居于世界第1位的美国汽车产量为1142万辆,居世界第2位的日本汽车产量为977万辆。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量中以CKD、SKD方式组装的汽车在增加。
2.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规模中国的大汽车公司专业化程度与国际大汽车公司相比仍然较低。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仍然主要是围绕某一集团发展的,规模较小,尚未形成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2002年这一情况有了较大变化。中国主要汽车公司开始按照车型组织专业化的汽车公司,例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原第一汽车制造厂主体专业厂为基础组建了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中、重型载重车的生产、销售,资产总额191亿元。中国的大汽车公司开始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独立出去,发展成为面向全行业的企业。例如,东风汽车工公司把车桥厂独立出来,成立了东风车桥有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
3.限公司,专门从事车桥生产。在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相当的开发能力;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许多关键零部件仅仅是外国产品的仿制。以汽车发动机为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最先进发动机排放只能达到欧2标准,而发达国家则已经是欧4标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批量生产的发动机只相当于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2001年中国进口的各类汽车发动机为246087台,大大超过了汽车进口数量。
4.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制造能力由于中国汽车工业企业与国际大汽车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合资,在主要汽车生产厂,主要生产制造环节的工艺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相当多的合资企业生产线装备是按照跨国公司生产标准引进的。有些企业还引进了柔性焊接生产线。由于合资企业要按照跨国公司要求组织生产,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在保证产品水平、质量的关键设备、工艺、管理制度等方面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结语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尤其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国际化进程,汽车行业不断通过合资、合作以及并购、上市等多种形式提高了行业的总体水平和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实现资本国际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东风汽车集团在境外实现上市;上汽、南汽已经开始国外并购;奇瑞、吉利、长城、宇通、金龙等自主品牌国际化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中国要跟上世界汽车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就要在更广泛的领域里探讨,汲取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并不断拓展与世界同行的交流领域。
近些年的合资合作使国内汽车企业积累了经验、技术、人才和资金。奇瑞、吉利等企业实现了从完全模仿到正向开发再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一汽、上汽、东风三大轿车支柱企业近几年逐步加强力量开发自主品牌。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已经从单项技术和产品创新向集成创新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发展。
这份"汽车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随着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中国电动汽车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已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