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入门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入门知识

篇1

2、“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的意思是:当然不如啊。这又将怎么办呢?

3、出自出自西汉·司马迁《鸿门宴》。

4、原文选段: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篇2

关键词:中药专业;中医药思维;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19-02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等中药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为例,探讨和思考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的实践方法和教育模式。

一、中医药思维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中医思维的诠释已经比较完善。据文献记载:冯广义、张养生等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委思想基础去观察、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断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1]。陈涤平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2]。

二、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培养中医药思维

结合已有的对于中医思维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于中医药思维的思考和总结,笔者认为中医药思维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在对生命活动、疾病规律,药物的发现、使用、作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建立、形成的一种起经常性作用的思维习惯与方式。中医药思维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新生而言,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乃至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转变思维方式,是顺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深刻领会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基础。转变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每一位中药专业大学生从根本上找准学习的出发点与着力点,找准学习定位。中西医学、中西文化发源不同,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即各自建立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辩证论治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专业新生初入校门与其他专业学生思维习惯无异,中医药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必须在认识论、方法论和知识结构加强培养以尽快适应中药专业需求。

三、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思维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形成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者们应该在学生的教学、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积极进行探讨和实践。

1.在教学环节中对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中药思维的培养。(1)将中医药思维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收获知识、养成思维定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学习中要想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专业教师在对中药学专业新生讲授课程时应该做到:在课堂上注重历史文化意境的重现,营造浓厚的传统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氛围,授课时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加强对学生的传统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的效果。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还要要求中药学新生重视对经典的学习,要养成研读中医药经典著作的习惯,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地促进并最终形成中医药思维,做到对中医药理论精髓的扎实把握。(2)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中医药思维。对于中药学新生的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PBL”教学法。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一套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通常将学生分成小组,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发,解决中药学专业新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疑惑,提高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一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互动,而非传统教学中偏重于任课教师讲授的“独角戏”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模式多维度发展,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学习资源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比如MOOC。在对中药学专学生尤其是新生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传统授课和MOOC相结合的方式进行。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型的开放式网络课程,通过MOOC可以完成教学中的答疑、测验、作业、考试等多个环节,也可以通过它对于学习效果进行自动的评分、评级,以及有效的反馈。这种利用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在线教育模式中单向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灌输式学习的局限,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自主学习与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2.拓展第二课堂培养中医药思维。对于新生而言,想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办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每年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中药学院为了让中药学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会举办一系列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刘昌孝院士“新生入门第一课”与学生面对面地开展交流会。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让中药学新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主动寻求知识的增长,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教务处的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让学生了解了中药专业学习任务、成绩查询,以及其他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借此新生们能迅速掌握中药学的知识架构,他们能为自己设立初步的学习计划,课程开始后进行学习会更加有重点。这些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即将面对的大学学习生活,也让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便于进行人生规划。

在新生的课余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为夯实中医药学生中医理论学习的基本功,加强该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中医药思维,以“读经典、做临床、多读书,通过实践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为主题举办了经典背诵比赛,既不枯燥记忆,又能达到理想的背诵效果;举行“校园药植行”、参观标本室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中的药用植物园、参观药用植物标本展室,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

3.建设校园文化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往往能给学生,尤其是新生带来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1)从物质层面讲,完善的校园设施可以为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阵地,使学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对于中医药高等院校而言,想要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校园环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以“校在园中,园在校中”为理念,将整个校园建设成药用植物园,徜徉在校园,身边的花草树木均是自己专业课将会涉及到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养成对于专业的认识、理解和学习的习惯,对于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中建立相关中医药历史名人、常识知识、标本展示等的宣传栏,或是在教室中建立黑板报,这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医药思维也会有正相关的刺激。(2)从精神层面讲,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三风”建设要紧抓。首先是校风建设,这主要体现在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方面,良好的校风往往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无形中会受到一种感染和约束。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除了学校层面在校风建设上的努力,中药学院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组织班旗设计大赛,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班风,设计出班级特有的班旗,一方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其次是教风的建设。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等,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积淀、扎实的专业技术、优秀的工作作风,是培养中药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最后,中医药高校要有优良的学风。任何一项教育行为,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作为,学生不积极主动,是无法正常进行的,起码结果不会令人满意。紧抓中药学专业新生的学风建设,能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增强对于中药学知识的渴望,对于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中药学思维有推动作用。(3)从制度层面来说,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教学行为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在校园中,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能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依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本导制培养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给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中药学专业讲究传承,本科生导师制度,定将会形成老师心口相传,学生心领神会,老师举手投足,学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手把手的传承方式,容易使学生得真传,让中医药思维在新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也是普通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水平能尽快得到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冯广义,张养生,丁然,等.从中医思维方式探究中医学的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11-13.

篇3

关键词:中医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77―02

培养高校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1]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增强大学生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面对大学扩招的现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学好中医基础,加强经典研读

1.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科研的起步需要奠基石,即科研工作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强化学生中医专业思想,引导学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科研来源于其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进而思辨,形成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实施于科研工作之中。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中医入门的引导,使其打好基础,走出中医科研的第一步。

2.加强经典研读。中医科研入门除打好中医基础之外,还须加强四大经典的研读。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能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源于他对中医坚定的信念及对经典的熟读,即其所提倡的做一名“铁杆中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也快速扩招,随之带来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相对滞后等问题。[2]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由于教学及科研任务较多,能潜心研读经典课程并讲好经典课程的教师并不多,加上现阶段90后学生古文基础较差,学习困难,部分院校已经将经典课程设为选修课。中医四大经典既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又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必读之书,四大经典通读熟读,诸书合一,才可清晰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之全貌。所以,必须确立经典课程在中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设立经典课程为必修课,加大经典课程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其课时,培养中医学生的深厚理论功底,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倡导晨读中医经典及举办中医经典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以点带面,形成个人―班级―社团的科研组织系统

1.树立个人典型。大学生需要榜样和引导,在科研方面亦是。我们的校园不乏文艺、体育先进分子,但在科研方面的先进分子就相对较少。我们要抓住典型,尤其是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强、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发动号召学生学习科研先进分子的成功之道。

2.成立班级科研小组。以3~5人为单位,成立班级科研小组,定期进行科研知识学习及讨论。在班团活动、假期实践活动时,可以班级科研小组为单位,结合团日主题、三下乡指导思想等进行社会实践及调查,如对农村医疗、中医生存现状等的调查,进而形成论文、报告等科研成果。在活动之余,提高我们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将活动成果转化成科研成果。

3.建设学生科研型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建设科研型社团力度,这与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及发展趋势。[3]科研型社团可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早期接触科研、创新实践及交流探讨的平台,为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可以激发和培养中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能力,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营造更加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氛围,邀请高校中科研能力突出的教授及青年教师等担任学生的科研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实验等,开展常规的科研培训,为学生的科研开展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及支撑。[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医学求益社即科研型社团,致力于中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收效甚佳。总之,应在中医药院校内形成个人―班级―社团不同层次的学生科研组织,培养其科研兴趣,发掘其潜能,促使其在低年级之后向科研领域发展。

篇4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探讨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而历数千年不衰。千年来,中医学充分显示了其存在的科学性和价值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号召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工程,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其中的理论内容较深奥,鉴于这门课程涉及到临床、护理等非中医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大多数对中医学的认识比较粗浅。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突出中医理论特色,并不断扩展其内涵,以便于非中医专业学生对中医理论感兴趣,并能较好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

         一、调整教学的内容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对教学内容进行三级分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每章内容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级别。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重点全面讲授,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理解的内容,教师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并要求同学们熟悉其中的医学道理;而了解的内容,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整个教学过程要力求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修订了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  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不同,修订了教学大纲并随之调整了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中医护理学》这三门课程中医基础课程的内容之间存在交叉、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将这三门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思路,力求通过重新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这三门课程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现已完成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3.坚持对于集体教学内容的研究  多年来,我们中医教研室一直坚持集体教学研究,尤其是近年学生班次、专业的转变频繁,教材的更新,学术的不断发展,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集体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教研室每周集体备课一至二次。坚持学术讨论、相互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了各种教学工作制度、教学档案,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已经成为习惯。

         二、教学思维的拓展

         近几年,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学术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的碰撞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二者孰优孰劣的讨论相当的激烈。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阐述中医理论知识之外,可适当拓展开来,比较中医西医学在医学理论、疾病诊断和用药治疗中的差异。不回避差异,正视各自的优缺点,科学的对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的方式方法。

   三、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参与临床医疗诊治工作,认真收集病例及症状资料,以照片、影像等形式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并将临床病案充分结合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能通过实际理解中医理论知识,改变对中医理论晦涩难懂的印象。

篇5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篇6

陈修园的时代,一般医生为了应付门诊,多半只学习唐、宋以来各个医家的药书、方书,想从中找出几个治病的药方,而对祖国的医学经典著作、理论著作和《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到著作并不感兴趣。更不愿为研究这些著作而下苦功夫。

陈修园感到这股轻视中医基本理论的风气是不正常的。为了扭转这股学气,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修园告老还乡,在福建省嵩山井上草堂讲学,不但把他数十年来研究这几部中医经典的体会传授给学生,而目,大力呼吁其他医学家也应对这方面的学习加以重视。听他讲课的人很多,来自全国许多地方。

不成规矩就不成方圆,陈修圆宗于《内经》、《伤寒》等经典著作,他对古典医籍的钻研功力深厚,涉猎广泛,因此他的书籍正统,规范。他还长期从事中医的普及工作,将中医知识通俗化,为后学开启了登堂入室之门。

篇7

最近在日本,认为将中医和药膳融入自己的生活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并且从基础开始学习中药知识的女性人数大增。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罹患诸如体寒症、痛经和便秘等小毛病。而且,在陆续增多的中药学校中,女性学员也不断增加。因为,她们在那里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体质,也更加希望自己从身体内部开始将自己变得健康又美丽。

东京品川一所由“药日本堂”主办的中药学校,正在进行“药膳入门讲座”的授课。约30名学员在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肝脏功能失去平衡,会使人容易发怒,从而造成生理问题和失眠等。有助于肝脏功能的食物是带‘酸味’和‘绿色’的食物。”

这所大约一个月前开办的中药学校,讲授的主要课程是如何根据中药原理来选择有助于治疗体寒症、痛经等女性疾病和增强体质的食物和中草药,以及怎样制作药膳进行自我调理等。该校3个月上9次课,每次课时费为5000日元(约合人民币300元)。每次授课,学员们都可以学到一些简单实用的药膳制作方法,因此,中药学校非常受欢迎。据称,该中药学校准备在大阪开设分校。

一位居住在横滨的该校女性学员(33岁)数年前身体虚弱,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吃了一些中药,感觉效果不错,于是很乐意地报名到中药学校来听课。她说:“希望将在这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可口又有益身体的菜肴给家人和朋友们品尝。”

“药日本堂”中药学校于3年前开设。开始时,每班招收30名学员,报名者络绎不绝。现在,中药学校增设了“阴阳五行”、“气血水”和“五脏六腑”的诊断方法和养生方法等“中药基础讲座”(学费8.5万日元),同时还教授根据病情开处方的“诊疗讲座”(学费8.5万日元),有200多人来学习。

来中药学校听课的大多是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据“药日本堂”公司教育事业部部长铃木养平说:“工作压力和没有规律的生活使现代女性周围的生活环境变差,许多人由于患痛经、体寒症等疾病而烦恼不已。而她们之所以愿意来中药学校学习,是因为她们从那里能够了解到自己的体质和身体特征,轻松地度过每一天。”

由东京青山的中药店“Acsysun”主办的中药讲座,其讲义是以中国中医大学的正规教材为基础的,可以说非常专业。这个两年前开办的讲座旨在“结合专业用语,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一直以来都认为中药难以理解的日本人传输中医药的精华。”该讲座由从事咨询工作10多年的“Acsysun”公司经理峰村静惠主讲,他教授的关于便秘与失眠症等的课程受到学员的普遍好评。

中药讲座分初级、中级和高级,学费从10.5万日元起,现在约有50人在学习。在北海道和四国等城市,一些人还通过网络上课。这些学员中,近半数是20~30岁的女性,她们学习非常认真。谈到女性积极参加中药讲座的动机,有人认为是女性“希望通过中医学理论来解释自己身体发生的症状”和“为家人(健康)去学习”等。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1(b)-101-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它要求老师的教学要从“包办”转变为指导。因此,在中医教学中,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已经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多年的中医学教学及实习带教中,发现存在以下现象:布置课前预习,多数同学不能完成或根本不参与;有的课本始终不能认真读一遍,到学期结束时课本跟刚发的一样;学习中一旦遇到问题,不去认真思考,更不去查阅课本和资料,便直接去找老师;若老师不在,便把问题束之高阁。以上种种现象是学生畏难情绪的表现,更是缺乏自学能力的表现。

2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一名好的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学生在以后漫长的学习中会遇到许多以前不曾遇到的问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一个好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还要学会自己获取知识,这就是自学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学能力决定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在中医教学中,要提高素质教育,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自学能力的含义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利用自己已有知识、技能,进一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包括阅读能力、收集资料、总结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检查能力等。

4 自学能力形成的几个要素

4.1 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

原有知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阅读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因为新知识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对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中医学知识,那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就不会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另外,读、写、观察、分析综合及语言表达等学习技能的好坏,对自学效率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具备上述学习技能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

4.2 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独立学习相结合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

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中医学对于医学生来说只是个“入门”教育。老师不可能一下子教给学生包治百病的锦囊妙计。实际工作能力的获得和提高要靠今后的自学和工作实践。

4.3 非智力因素是增强学生自学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激发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热情的来源。所以,在中医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5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5.1 认真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一种最主要的自学能力。在中医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比如课前预习,要给学生指明阅读的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设计必要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预习也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阅读方法。

5.2 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有法无定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中医学的学习规律是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注意归纳总结,在诊疗患者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在辅导学生学习方法时,应注意体现以下规律:

5.2.1 循序渐进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具备必要的临床技能。

5.2.2 勤于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在中医教学过程中,要把阅读、答疑和讨论结合起来。当学生按照阅读提纲的要求进行阅读思考后。让学生进行答疑,或先经过讨论再进行答疑。这种三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加深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中医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提供病案病例。实施“启发-思考型”教学。先让学生试着去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必要时可以组成“会诊小组”,集思广益,相互提高。

篇9

关键词:中医方剂学;兼职教学;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93-02

近20年来,笔者兼职从事中医教学,颇多心得,兹将《方剂学》之教学体会,略作概述。

1 主授理论兼顾实践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理论是指导实践和事业成功之本,但仅有理论,缺少实践,成天读死书,此举仅能是应付考试,以后奔赴临床面临复杂纷繁的各种病例,可能难以对付,或束手无策。故而笔者在教学中,常联系学过的内容,出示一些简要病案,请他们辨证诊断、处方。与此同时,择期带他们上医院或分别利用节休日来医院实习,针对不同病人,对照书本理论,进行处方用药,“百闻不如一见”,典型病例通过临床观察、诊疗,印象深刻。

2 温习基础贯彻临床

方剂,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唯方剂而方剂,使其基础与临床脱节或割裂开来,应瞻前顾后,前后贯通。如讲补中益气汤,为治疗气虚下陷的方子,首先讲气的功用(或请同学们回答)有五: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等。气虚之因,多为脾气虚弱,脾主运化,主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中央,灌溉四旁”、“土(脾)能生万物”,脾气旺则诸脏荣。临床多科疾病如胃下垂、肝下垂、子宫脱垂、久痢、脱肛等,均与气虚失摄、清阳下陷有关,此亦中医的“异病同治”之理。如此前后贯通所学课程,使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收效较好。

3 先中后西中西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作为基层医生,更应注重全科医学。在重点讲述中医药的同时,与西医药结合起来讲解。实际上,现代的西医,无论大小医院,大多医生能自觉不自觉地学一些中医药方剂知识等,如外科医生,常用保守疗法,运用中药大小承气汤治肠梗阻,大柴胡汤治胆囊炎或胰腺炎,大黄牡丹皮汤治阑尾炎;妇科医生能用桃红四物汤治妇女月经不调,生化汤治产后恶露不净,桂枝茯苓丸治疗输卵管炎症水肿、阻塞,还会用宫外孕方、保胎方等。西医能将中医有用的东西抄在本子上,能做到为我所用,亦甚有益。而中医更义不容辞,不可忽视。如将中医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九味羌活汤等)比拟西药发汗剂(APC)、解热镇痛或祛风湿剂(阿斯匹林、安乃近等);保和丸比拟酵母片(食母生)之助消化药;补气药有白蛋白、氨基酸样作用,补血药、滋阴药有代血浆样功能;清热、降火、解毒、凉血药多能抗菌、消炎、抗病毒;活血、祛瘀药亦能软化血管、降血黏度。绝大多数中药均能调节全身的分泌机能,并无多大毒副作用,此乃中医药之精华、特色,确与西药有着明显不同之处。

4 继承传统倡导创新

传统古方收入《方剂学》中,大多实用有效,历久不衰。必须扎实学习,认真继承。但作为现代医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扬创新,师古而不泥古,才能有所作为。没有创新是没有出路的。讲课中,结合现代医药不断更新换代等特点,进行串讲,如针剂青霉素衍生有氨苄青霉素,先锋(头孢菌素)由第一代至第二、第三代;片剂阿斯匹林作用为解热镇痛等,但现多用于软化血管、预防小中风;硝苯地平(心痛定)本为治疗心绞痛而发明,现却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诸病。如此老药新用,开拓创新,中医药千百年留传下来的功效与主治,岂有不敢超越雷池半步之理?带教之中针对某方剂结合临床与现代之研究,同样贯穿其中。另提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联想,有待今后探索:将中医的补益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与解毒或活血药等联合应用,能否在治疗恶性肿瘤、艾滋病等方面有一个突破。“不怕起点低,就怕人不为”,“验方数味,气死名医”。如能实现,一定能拿到诺贝尔奖。从现在起,就要有点异想天开、勇于创新精神。

5 全面理解重点牢记

“学好方剂,能当半个中医”。20余年的临床实践,切身体会到,没有学好(掌握)中医基本功,临证中的确难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门诊开方,某病需用某方某药,大脑空白,束手无策;如若取书找方,面临病人,十分尴尬;病人或同行提出医学问题,一知半解或一问三不知。能当好医生吗?当然只是医务界平庸之辈,不仅误了自己,还会耽误病人。所以,带教之中,笔者的要求是:灵活学习,重点掌握,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重点牢记;对于常用、实用方剂,一定要死记硬背,熟记于心。仅凭印象,过时即忘;今日熟记,一生受益。“熟背方剂二百首,不会开方也会开”。熟能生巧。学生时代不牢记基本条文,将来走出社会,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生活的复杂性,再想静下心来系统学习、记诵较多新内容,就有觉力不从心、感到困难了。

6 阐述重点分清主次

书本上的课文,不少内容看起采是理论一大套,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在临床上难以派上用场,指导意义不大。如《方剂学》行气剂中主方“越鞠丸”,为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的方子,其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活血祛瘀以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等。其实,人体之郁证,总不外气郁为患,岂有如此之湿郁、食郁?还如半夏厚朴汤,是为治疗梅核气“咽中如有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方子。有是证,用是药,临床诊断并不难,但有的放矢用上此方,很难取效。究其因,此疾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慢性咽炎范畴,与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遗传及饮食辛辣烟酒等有关,中医多属虚火上炎之证候。而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苏叶、茯苓、生姜)乃一派温燥耗津之品,若一概用之,恰为相反,岂不火上添油!对于素有痰湿,肝郁气滞之证,可以收效。中医重在辨证,决非辨病。

相反,方剂中某些附方较主方有效而常用,如解表剂中麻黄汤与三拗汤,人参败毒散与荆防败毒散等,后者(附方)常用于前者(主方),故作重点讲解;某些章节临床运用极少,因而概略而过或免讲,请同学们自习即可。

7 精选名方自编歌诀

熟记方剂,不以歌诀形式来吟唱是很难完全背诵下来。自汪刃庵的《医方集解》、《汤头歌诀》至现今的《方剂学》,其中的歌诀多为“七言律”。尽管许多还久诵不衰,但诸多口诀与现代生活节奏及入门学医不相适应。所以,每一章节、每首方剂,除了药名以外,能减则尽量减去,自编或精选诸医家以精谌实用、爽爽上口、易诵易记之方歌,如六味地黄丸:熟山山,苓泽丹;左归丸:左归熟山山,牛鹿枸菟与龟板;右归丸:右归熟山山,杜鹿枸菟附桂当;三仁汤:三仁爬竹竿。补通滑夏来;龟鹿二仙膏,枸杞人参熬等。又如大承

气汤加减变化的四承气,方歌如: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效力强,阳明腑实痞满坚,泻下通便此方良。去硝名为小承气,调胃承气草硝黄,还有复方大承气,再加甘草芍菔桃。此八句,将大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功效及主治病证均概括其中,还将小承气汤,谓胃承气汤和复方大承气汤的方名与药物组成等均予概述,扼要明了,一览无遗。

8 简要概括提纲挈领

笔者的讲课方式为:主释重点,系统归纳,重点部分书写上黑板,要求学生作好笔记。

每一首方剂不一定按教材常规讲解,依次为:①方名;②方歌(包括药物组成);③方解(以列表形式);④功用;⑤主治(中医主证);⑥主病(包括现代医学疾病);⑦临症加减;⑧方与方比较;⑨注意事项(特殊方剂、人命关天、马虎不得)。

临证化裁: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为知柏地黄丸,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加枸杞、,为杞菊地黄丸,功用滋肾养肝,主治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为麦味地黄丸,功用敛肺纳肾,主治肺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为都气丸,功用纳气滋肾,主治肾虚咳喘证;六味地黄丸加白蒺藜等,为明目地黄丸,功用滋水涵木,主治虚火上炎证。

9 横向联系纵向比较

每章每节分门别类讲完后,再进行系统复习,纵向比较,首先由同学们在作业或复习中解答。如:以数字命名的方剂:一贯煎、独参汤,二妙散、二至丸、二陈汤,三仁汤、三拗汤、三子养亲汤,四逆散、四逆汤、四君子汤,五苓散、五仁丸、五味消毒饮,六一散、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七厘散、七味白术散、七宝美髯丹,八正散、八珍汤、八味肾气丸,九仙散、九痛丸、九味羌活汤,十灰散、十枣汤、十全大补丸等:两味药组成的方剂有:当归补血汤、金铃子散、失笑散、六一散、左金丸、枳术丸、香连丸、香附丸、二至丸、缩泉丸、水陆二仙丹等;专方主治专病的有:香薷饮主治夏天感冒,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瘟(如腮腺炎),十枣汤主治悬饮(胸腔积液),麻仁丸主治便秘,牡蛎散主治多汗症,四妙勇安汤主治脱疽(脉管炎),阳和汤主治阴疽(慢性疮疡)等;特定法用特定方:如增水行舟法用增液承气汤,逆流挽舟法用败毒散,引火归源法用交泰丸,急下存阴法或釜底抽薪法,用大承气汤,甘温除热法用朴中益气汤,培土生金法用参苓白术散等。上述并非全为中医药方剂学基本知识,亦乃传统中医药文化是也。融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讲学方法,使学生缺课一次即感到遗憾。

10 诠释方药识别方意

每一味中药尤其是特殊性药物在方剂中的意义和价值应该明了:试举《方剂学》中哪些方中有防风,各自作用如何?升麻或柴胡在补中益气汤、普济消毒饮、济川煎、升麻葛根汤、逍遥散、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中各自的功用如何?麻杏石甘汤与麻杏苡甘汤、九味羌活汤与羌活胜湿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大黄附子细辛汤各自的功用及主治证有何不同?归脾丸中用木香、十枣汤中用大枣、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小柴胡汤中柴胡与黄芩、玉屏风散中黄芪与防风等药配伍意义是什么?当归补血汤、当归六黄汤、归脾汤、牡蛎散、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各用多少克?若无如此复习题,进行问卷考试,可能就有难度了。

篇10

这个学期,我们到xx医院见习了一个学期,都受益颇多,现将实习情况做一自我鉴定:

一.理论与临床的桥梁

通过临床的见习,我们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望、闻、问、切”,知道了如何“理、法、方、药”.尽管只是肤浅的认识,但毕竟是入门了,医师实习自我鉴定。现在,一个不太复杂病情的病人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不再手足无措,懂得从哪里着手,诊断处方。

首先,中医被人们认为最神奇也最考验医生技术的就是把脉了。通过临床的见习,我们跟随老师认识了几种常见的脉象,把抽象的理论现实化。并且我们还懂得了要把我们得出的脉象与病证相结合,分析各种脉象出现的原因,考虑药物的应用。当然,我们都只是粗劣的认识这些基本的几种。很多脉象根本就无法感受出来,比如濡脉,今后我们一定要加强这发面的体验。

药量的运用是一大学问,我们挨了不少批评,主要就在于不善于从病情分析,考虑整个药方的药量,病有多重,得用多大的量;寒热虚实,方该便温还是清,或补或消。还有我们甚至不知道很多药物的性状,把质轻的药开得很大量,把质重的药量开得很小量,惹了很多笑话。通过见习,我们掌握了不少药量的运用方法,也懂得了要深入了解药物还要进入药方,真正的认识到药物的性质。

而且见习期间,同学们大都捧着方剂和中药书在开方,实际上这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我们巩固了方药知识,加深了对其的理解,这是很一大收获。所以我觉得以后的见习中,更应该及时复习运用到的知识,真正的吃透这些知识。

二.认识了几套不同的中医思维体系。

我们早就知道了同一病人不同的医生可以开出不同却同样有效的方,但通过见习,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精湛,就拿xx老师和xx老师来说,同是我们中医系德高望重的老师,医术和疗效是肯定的。面对同样的舌苔厚腻,脾虚湿困,xx老师可能认为不用生熟地党参健脾,湿就会源源不断的化生;而xx老师则可能认为滋补会助长湿邪,而且湿太重根本无法补。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认真揣摩,形成一套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大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吴老师对脾胃系疾病很有一套办法,xx老师在妇科疾病是专家,xx老师对肿瘤的治疗有较多认识,朱老师擅长运用经方。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老师,有侧重的学习,了解各领域的用药偏重,掌握不同病症的用药方法。

三.练习了针灸推拿的动手能力。

在针灸科的见习,我们最大的收获可能在于每个人都学会了进针,拔火罐的技术更是熟练。在这期间,我们从惊叹老师的手法到自己学会针灸,满意的看着病人身上一个个拔火罐后的痕迹,这是个巨大的进步。现在我们都敢于给自己同学甚至病人进行一些比较安全穴位的针灸,基本上掌握了常用穴的寻找方法和进针方法。学会了对不少疾病的针灸治疗的取穴方法。这里有很多知识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收获应该是我们知道了严谨的重要性。针灸是有创性的治疗方法,我们要严谨,以防止漏针和或按压不充分而流血,这后果是难于想象的。

并且我们学会了要与病人交朋友。很多病人对针灸带有一种恐惧感,甚至可能导致晕针,在针灸时适当的与病人交谈可以放松他们的情绪,有利提高疗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人的情况,告诉他们恢复健康应该做到或避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