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业;节水;意义
Efficient water-saving agricultural facilities――Shanshan important op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Zuoriguli•wushiman
(Shanshan county water resources bureauShanshanXinjiang838200)
【Abstract】Shanshan is a typical arid desert climate with warm, dry, dry, hot, windy. On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facilities of agricultural water productivity, reduce irrigation water consumption per mu,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the other hand,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cropping pattern of agriculture,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lso has a positive meaning, is importa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hoice.
【Key words】Agriculture; Water; Significance
1. 基本情况
鄯善县位于天山支脉博格达山南簏、吐鲁番盆地的东部。行政区范围在北纬42°17′至43°15′,东经89°20′至91°55′之间,东西宽190公里,南北长250公里;北与昌吉州的木垒县、奇台县相接,东经七克台镇连接哈密市七角井乡,西部吐峪沟苏贝希村与吐鲁番市胜金乡接壤,南部经南湖戈壁至觉罗塔格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若羌县、尉犁县接壤。全县总面积39800平方公里,约占吐鲁番地区总面积的56%。
鄯善县冷湿空气不易进入。平原区为典型的暖湿带干旱荒漠气候,主要特点是:干燥、少雨、高温、多风。多年平均年气温14.1℃,7月份平均气温32.6℃,极端最高气温44.8℃,35℃以上气温可持续165天,40℃以上高温可达50天。1月份平均气温-8.8℃,极端最低气温-29.9℃。
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34.59万亩(含一、二、三级粮食经济作物保护区耕地面积与名优特稀园地面积),鄯善县国地资源局等级开荒面积15.57万亩,人工林地6.43万亩,其中农田防护林2.1万亩,固沙林万亩。
鄯善县境内共有三条较大河流。自西向东依次为二塘沟河、柯柯亚河和坎尔其河,均发源于博格达山南坡,属于山溪性内陆河流,主要补给源为降雨和融雪。三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0.8578亿m3、1.1680亿m3和0.2797亿m3。全县地表水可利用量1.2911×108 m3。全县地下水可开采量为为1.9398×10 8 m3。鄯善县地下水处于严重超采状态,面对灌溉面积扩大,旱情日益加剧的干旱发展趋势,以及人口增加、生活改善、经济发展等对水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势态,水资源短缺势难逆转,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三水循环,尽可能地使有限水分应能实现的潜在生产力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当今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首要任务。
2. 设施农业发展趁势
从科技部、农业部设在山东省平度市的江北农业技术市场获悉,国内一批农业专家近期归纳了全球设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1)无土栽培发展迅速。
(2)覆盖材料多样化。
(3)发展温室生物防治技术。
(4)广泛建立和应用喷灌、滴灌系统。
(5)向大型方向发展。
(6)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设施内部环境因素如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的调控由过去单因子控制向利用环境、计算机等多因子动态控制系统发展。
结合鄯善县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极为短缺的实际情况,开展设施农业广泛采取高新节水技术不失为一种重要选择。鄯善县设施农业采用滴灌与传统地面灌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适时适量的补充营养成分;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肥料用量,便于作物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增加了产量,一般产量幅度达30%-80%;降低了耗水量,提高了水分生产率,延长了市场供应期,提高了收入,能够真正实现节水。
以色列农业充分运用温室栽培,进行密集型农业生产,克服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极度缺乏的难题,进行节水灌溉,在沙漠里开辟了绿洲,使荒滩上一片郁郁葱葱,果实累累,创造了令世界称奇的农业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鄯善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水资源问题,水资源已成为制约鄯善县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减少基本农业用水的前提下,使农民、农业增产增收成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的规划及给水系统设计
3.1方位。温室方位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温室采光时间短和室内蓄热量的多少,也是关系到作物是否能安全越冬的问题。日光温室方位为座北朝南,正南方偏西3-8度,称为抢阴。如果一味地追求偏角或偏角过大都会造成土地浪费或温室功能下降。此方向可延长下午光照时间,增加室内热量储存,提高棚内夜间温度。
3.2间距。间距指后棚前窗到前棚后墙外地面水平距离。随着温室标准逐渐提高,温室的跨度增大,高度增加,两棚之间,两棚之间距离也随之增加。合理间距是前棚正脊高度的3.0-3.3倍,以保证冬至前后前棚不影响后棚采光。
此外,需设置后墙设通气窗,有利于作物生长管理。工作间一般12-20m2,可作为冷空气缓冲间等。
3.3给水系统规划。
3.3.1设计日耗水强度。温室内作物日耗水强度较低,在冬季一般在1-2mm,但在夏秋生产对于鄯善县日耗水强度不得低于6 mm。
3.3.2湿润比。大棚内蔬菜设计湿润比一般为90%。
3.3.3日工作小时。日工作小时一般不宜超过20h。
3.3.4设计灌水周期。保护地蔬菜滴灌系统运行采用浅灌勤灌方式,因而设计灌水周期选取一天。
3.3.5温室大棚的滴灌系统布置。温室大棚内蔬菜种植一般为南北向,以利于采光,因而毛管的布置较短,一般为8-10m左右,支管布置为东西向,长度为温室长度。田间首部一般由控制阀门、施肥装置、过滤器和进出连接管件组成。
篇2
关键词:森林资源发展状况生态效益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技术创新,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坚持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的原则
因为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护,将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东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扭转在城市建设中,有森林更好,没有森林也可以的旧观念;要研究当代人的生活规律,让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城市林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要把他们从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从技术、实际知识予以掌握,成为既是城市林业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林业的设计者,树木花卉的种植和养护管理者,提高他们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环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参观游览之中,以确定市树、市花、植树节绿化周等方式向全民普及城市林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意识。
3、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3.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3.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3.3.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
3.4.在执法方面,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二是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占地的违法行为;三是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林业执法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控制破坏森林行为的发生。
4、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要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应有的补偿额。严格来说,任何森林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公益功能,因此,所谓兼用型森林资源不应再补偿其生态公益功能,理由是该类森林是有产出的,其经营投入小于产业,通过森林生产经营完全可解决投入来源。
5、培育市场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
5.1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开拓市场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必须“贸”字当头,市场开拓领先。通过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及现货批发、拍卖、直销、配送、进出口贸易等多种手段,实现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对接,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对接,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对接。(2)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要围绕消费需求,抓好一批规模较大的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一批遍布城乡的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点,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5.2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催化
剂,信息化具有按市场机制和市场需求决策农业、操作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才能有效地将市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农户联系起,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生产技术、投入要素价格、产品价格、需求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进程,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能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结束语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等方面具有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城市森林是世界城市建设不可逆转的潮流,也为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侯军岐.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农民利益的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2003(24).
[2]李洪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社会科学论
篇3
(一)土壤肥料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农业资源和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密不可分。作为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土壤是农业生产活动得以实施的重要载体,而肥料是提高农业生产产能的基础资料,是农作物生存、生长的营养剂。在农业发展的综合体系内,不断提升土壤肥力,不仅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还是促进其他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桥梁。因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占有率低等现状,为有效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实现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有效提升。在我国耕地极为有限的前提下,中低产田比重就超过了60%,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土壤养分贫瘠等,同时因施肥技术水平低、肥料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对进一步提升农作物产量造成了严重制约。基于此,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持续培肥土壤、有效施肥。
(二)土壤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必需品
作为农业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土壤是各类农作物生存、生长的,土壤的作用主要包含营养储存库、养分转化、循环、雨水涵养、生物支撑等。相关数据显示,人类消耗的80%以上热量、75%以上蛋白质及大多数纤维都是与土壤密切相连的。因此,为从本质上处理好人类吃饭、生存问题,必须重视以土壤资源为根本的粮食生产。作为可再生性资源,土壤是人类可重复利用的珍贵财富,通过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样,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土壤资源质量,只有保证土壤肥沃,才能为农作物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才能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为此,必须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充分重视土壤肥力问题,综合治理土壤退化问题。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肥料常见问题
(一)土壤养分不足,质量下滑
因有机肥、化肥等不合理使用,导致耕地质量大幅下滑,具体表现为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如土壤有机质、有效氮、速效钾等含量减少;土壤物理性状减弱,如耕层变浅、容重增大;土壤缓冲能力低下及污染加重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
(二)耕地退化、流失现状较为严重
目前,我国受到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30%左右,同时,全国因工业三废、农药等污染耕地的面积达到16%左右。近年来,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因城镇规模扩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每年耕地减少量已经达到82.2万km2。相关数据显示,当人均耕地面积在0.4hm2以下时,无法长期解决粮食问题,目前我国土地承载力已经远远低于该极限值。作为最为重要的国土资源,耕地正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耕地承载力已经远远低于极限值,二是耕地面积仍在不断降低,这将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三)有机肥料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养殖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规模化养殖场的建立,产生了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但只是任意堆放,利用率极低,严重浪费了大量养分资源,且严重污染了环境。
(四)施肥比例不科学、不合理
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仍面临着有机肥、化肥使用比例不合理、不科学的现状,特别是肥料中氮、磷、钾应用比例严重不调。从长期实践来看,我国存在严重的氮磷超标问题,且相比氮、磷等肥料的施肥量,钾肥施肥量极低,化肥用量最多的为单一化肥与浓度较低的化肥,浓度较高的化肥用量严重缺乏。于大量农民来讲,为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施用化肥的占绝大部分,而有机肥用量所占比例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对保持及提高土壤肥力极为不利。
(五)施肥不合理将加大生态环境破坏力
在农作物种植环节,大部分地区都会选取大量施用化肥的途径来增加产量,特别是氮磷肥应用最多,这种情况下将导致地表水氮磷含量过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同时,因大量施用氮肥,向土壤内添加的氮素极易以NH3形式挥发出去。此外,农田氧化亚氮排放量也会进一步增加,进而污染环境。如磷肥内具有砷、铜、铬等有毒物质,也会污染土壤。而有机肥内如含有病原体,即没有经过腐熟的人蓄粪便内含有的大肠杆菌、蛔虫等,向土壤内添加后还会出现生物污染,上述污染都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肥料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耕地保护法,耕地保护法主要是在开发、利用及保护管理耕地资源中产生的,通过土地法律规范予以确认的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我国对耕地资源保护立法工作极为重视,但当前并不具备完善的制度及政策法规,致使耕地保护工作开展难度加大。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到耕地资源保护立法的重要性及价值意义,对耕地保护法律关系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体制,制定合理、有效的农地发展权制度。同时,要求国家及各个部门加大耕地保护意识,严厉处罚非法破坏农地行为,提高耕地利用率,做好耕地资源保护工作。
(二)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做好耕地保育工作
耕地土壤肥力、环境及健康质量提升是耕地保育的目的,要求做到耕层深厚、物理性状良好、水肥气热协调、保肥供肥能力佳等。在耕地保育实施过程中,应对土壤均衡供应各类养分的能力加以提升,进一步增强土壤-作物体系物质、能量循环的容量及强度。我国具有大量有机肥料资源,长久以来,我国农户保持土壤肥力都是以农家肥、种植豆科作物为主,未来也应以有机肥作为肥料供给的基础,做到有机肥充分结合化肥。将有机肥料充分应用到低肥力土壤中,提高利用率。同时,还应进行有机结合无机施肥体系的科学设置,将源源不断的物质、能量输入到土壤-作物体系内,提高其容量与强度,将大量养分提供给土壤。而肥力较高的土壤应重视投入、产出养分的比例,处理好平衡关系,提高农田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水平,保证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充足。
(三)加大土壤肥料研究力度,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作为农业科学长期研究的基础,土壤肥力监测研究结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此,必须加大建设土壤肥力监测基地的力度,对我国各个区域土壤养分、生产力状况进行随时掌控,完善国家肥料效益试验网,对农产作业区各类农作物对氮磷钾及其微量元素的反应、增产效益等进行全面了解,且利用各类先进技术,确保施肥的科学性、可行性。此外,因传统施肥方式较为单一,将导致应用过程中肥料、能源大量浪费,进而会严重破坏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如土壤酸化、土地大面积板结等,土壤质量的大幅降低,将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为此,必须选取现代化施肥方式,保证施肥科学性、有效性,降低对植物及附近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降低土壤有害物质滞留方面,作用极大。不仅能够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还能提升肥料利用率,减少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程度。
四、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极为关键。粮食生产中土壤肥料可为其提供基础性保障。为此,必须在充分了解土壤肥料重要性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土壤肥料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提出的措施切实可行,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秀青 单位: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史德军.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看土壤肥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农业,2012(4):84.
[2]张凤.农业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土壤肥料问题剖析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7(8):30.
[3]江岱恒.新形势下土壤肥料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6(4):67-72.
[4]刘记强,段志坚,马君珂,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访国家测土配方施肥中心实验室主任白由路[J].农家参谋,2010(5):4-5.
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人口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供需矛盾逐渐加剧。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是人们在反思、探索和研究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后,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概念。只有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并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让人们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人口因素
因为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这就意味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承受更加庞大的人口压力,甚至一定程度抵消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是决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我国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往往都流向了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地区,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低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影响着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力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和粗放农业发展模式,长期保持着低水平的发展态势,势必将影响到我国的整体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因素
我国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在人均资源占有量方面却显得较为匮乏,加上资源的消耗巨大,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给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在森林资源方面,因为长期处于乱砍乱伐和战乱等环境,生态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已经是一个贫林的国家,而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已将水土流失的治理纳为我国重点开发的项目,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经营因素
农业一直是我国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弱智产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获利较少的现象。近几年我国调整了农业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是却并没有跟上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加上农业的市场风险较大,农民的负担较重,政策的影响被大大消弱,从而导致了农民获利较低现象长期存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我国农村实行了后,我国农业基本就保持着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模式,但在长期的发展中,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和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冲突和矛盾。
二、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生态农业发展策略
(一)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整体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能够转变农业发展的价值观念,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和科学的分析和建议。在适当的条件下不断更新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注重多角度的分析,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式。调整农产品的发展结构,重视多产业发展的结合,科学分析市场的变化,才能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使农业成为发展的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其实就是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宣传,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做到资源的有效性使用和发挥最大化价值,还可以发展绿色食品,创建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种植的过程中重视起农作物的有效结合和架构布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还可以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利用相应的条件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变革。
(三)加强环境保护
资源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可以加大绿化建设,增加绿化种类的多样性和植被的覆盖率,创建绿色森林体系,还可以改善计划、方案的规划,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益。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因此可以积极利用这一有效资源,加大种植和生产面积,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政府在构建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重视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逐步改善来完善原有的生态结构,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四)加大科研力度
我国的市场发展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可以依据现实情况不断修正和调整相关政策条例,并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业发展环境的监控,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生产和供应体系,保证农业产品的流通,从而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效益。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的阶段,只有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究如何落实生态农业发展策略,才能够使农业的发展可持续化。因此,加大在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并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生物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世忠.浅谈中原新型农业现代化推广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2014(11):49-50.
[2]杜江.中国农业增长的环境绩效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1):53-69.
篇5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林业产业化逐渐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我国林业产业调整的必然趋势。随着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深入,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市场经营模式进行了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并不完善,迫切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确保林业产业化的快速、稳定发展。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 我国林业产业化的现状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林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林业产业建设也不断深化,在林业资源开发和保护上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就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实际现状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阻碍着林业经济和生态社会作用的发挥。针对我国林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1.1 林业产业化中科学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在林业产业化中,林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普遍比较落后,多数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低。在基地建设上生产管理粗放,优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及选育进程缓慢。
1.2 林业产业化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树种结构不够优化,以中幼林资源为主,成熟林资源少的特点。同时,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比较单一,大众化产品多,新品种少,抗风险能力弱,影响下游产业的发展。
2 林业产业化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自提出以来深受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日益明显,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也同样突出。其中,林业资源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2.1 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森林资源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因此,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进一步规范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缓解我国的生态破坏的压力,使得森林资源具备更好的发挥自我修复功能,加快我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进程,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2.2 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也日渐从粗放型朝着集约化转变。通过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进一步带动旅游业和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绿色林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摆脱高污染,高消耗的状态。
3 在林业产业化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在充分认识到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以及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化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1 应用先进科技,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要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兴林的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整个森林系统进行研究,提高优良育种水平,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要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在林业发展中的转化,不断完善林业发展体系,实现林业资源利用的产业化。
3.2 优化林业结构,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优化林业结构、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促进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不断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同时,可以实行林农结合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杜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篇6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加快,但是我国的农业人口依然是占有很大的比例,为此发展农业依然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此外,我国也属于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而水资源却是发展农业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尤其是一些水田,更是不能没有水资源,所以实现农业节水是当务之急,其不仅影响着经济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节水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农业节水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涵盖的内容有很多,而农业节水无疑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我国的农业种植面积很大,如贯彻落实农业节水技术,水资源的利用率将会显著提高,同时水资源也能够得到合理配置,这为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农业节水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传统的农业节水意识并不高,人们并不认为农业节水会带来哪些益处,尤其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节水意识更差,但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来之后,人们逐渐的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不仅关系自身,更关乎后代人,只有做到了农业节水,农业才能够进入到现代化,而社会环境也才能够有所改善。最后,国家鼓励政策,使得农业节水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现实,国家采取各种手段,鼓励人们农业创新,发展节水灌溉等技术,因为农业节水的意识越来越高,参与其中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多,随着农业节水初见成效,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也逐渐的实现,而且国家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将农业节水与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密切结合起来,所以当人们投入到农业节水事业中时,实际上就是在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2发展农业节水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因为现阶段我国的水资源十分匮乏,因此农业节水有其必要性,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下,农业节水更显重要。其重要举措如下:首先,提高人们农业节水的意识,农业节水效果与农户的节水意识息息相关,如果农户没有这种意识,农业节水效果很难显现,甚至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为此,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是关键。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在传播期间,应该站在农民自身的角度去考虑宣传,让农户感受到,农业节水对自身有着极大的益处,这样农业用户就会潜意识里接受,从而将其付诸实践。另外,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定期与农户进行交流,指导其学习,利用先进的节水技术等。其次,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农业,有些地区水资源并不丰富,却种植的是水田,而有些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种植的却是旱田,针对此种情况,当地农业部门应该要求农业按照实际情况来种植农作物,并且合理的调整灌溉方式等。有些地区比较适合种植树木等,当地政府可以鼓励农户种植果树,并且宣传种植方法以及灌溉方法等。有些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当地政府可以向农户推广抗旱作物,同时引进抗旱栽培技术等,同时这些地区,一定要注重降水的利用程度,帮助农户建立蓄水库等。再次,大力推广使用旱作农业,我国目前已经研发和引进了很多旱作农业技术,但是其真正的利用程度却不高,有些技术因为宣传力度不足,人们对此知之甚少,而在农业节水的号召下,大力推广使用旱作农业技术已成为必然。比如推广使用补水技术或者是微节水工程,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天然降水分配更加合理,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能够进行优化配置,另外,如果是梯田,可以将雨水都聚集在梯田坡面的下面,之后进行农田灌溉;有关部门还需要大力推广使用耐旱性比较强的农作物品种,同时使用高校的栽培技术,按照农作物自身对水的不同需求来选择适应的种植结构,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作物品种,同时还需要新品种的使用。第四,增强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不同种类、品种的农作物的抗旱性能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我国目前现有的常规育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节水农业的需求,因此对农作物种类、品种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努力发展生物技术,培育出具有多抗基因的农作物,使得农作物能够抗旱、抗病虫害、高产等。第五,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要依据当地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技术的基础,将水利和农艺、工程管理、现代灌溉方式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改善农田的灌溉方式,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
3结语
篇7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时对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对保障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最受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转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2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我国地理分布上山地丘陵多、耕地少的情况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易受自然灾害。,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普遍,各种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追求利益,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使得减少耕地和生态环境恶化,开采矿产资源将导致地表塌陷和大气污染。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国家法律。法律没对农业生态环境做到周密保护。此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片面强调效益已成为政府的追求,忽视了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
3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酸雨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退化植被和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减少产量,而且还使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资源大大减少,使农业发展速度减慢。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被破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酸雨污染对土壤、树木和植物腐蚀,并且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平衡,造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恢复时间更长,甚至出现了沙漠化。上述都是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影响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着到破坏,减少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减慢,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国民生产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产生了农业经济危机,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灌溉使用污水,过量使用肥料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此外,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土壤中有机物,酸,碱和无机盐等重金属超标,直接影响人民的健康。
4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有很多因素,应从多个角度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以保证农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执法建设。完善农业环境保护体系和法律,加强法制建设,普及法制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和整改。此外,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并严格执行有关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提高农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认识,加强教育。政府对农业生态环境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积极拓展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生态农业,宣传和加强农民环保意识。现在人们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到重视,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滞后于发展,各级政府长期规划中都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并都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正在逐步完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管理。并惩治各种农业污染,尤其是对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防止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机制,进行监测和风险分析,定期对污染区或土壤监测,一旦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恶化,立即停止污染行为并马上处理,以防止二次污染和破坏。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要实现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生产零污染,就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工业及服务业发展要扎起农业可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优势互补,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市场的。
5结语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农业是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来源。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对促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新宇 单位:盘锦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口陶黎新.从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口.甘肃农业.2012,52(05):6一66.
篇8
关键词:农业植保;农业发展;乡村;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7
农业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各行业的源头。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较多的农村人口,农业产量不仅与农民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国家的稳定发展有密切关联。自然环境与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植保工作是绿色植物保护理念与防治措施的结合,开展植保工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产量[1]。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大力开展病虫害防治的植保工作,但限于地域条件和事件性质的制约,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对食品安全问题逐渐重视,而使用农药消灭病虫草鼠尽管会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会残留大量的农业,难以保证农作物产品的健康和安全,即便农作物产量可以提升,但是无定法达到增收的效果,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应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加大植保工作的贯彻,进行病虫草害的监控预警,提供合理的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条件下促进农业增产。
1 农业植保基于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1.1 农业植保能够促进农业增收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性质的病虫害,不同的病虫有不同的防治措施,如果未能进行及时的处理,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植保工作是对农作物所有生长周期进行跟踪观察,对农作物病虫害及时预报,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病虫害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可以促进农业产量增收[2]。
1.2 农业植保能够减少农作物农药使用量
农业植保的工作过程中,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对多发病害进行预报,在通过措施和检疫处理手段进行防治,从而减少了农作物管理环节农药的使用量,开展农业植保工作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产量增收,还可以协调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减少农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农业植保能够提高农副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逐渐重视,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绿色农副产品更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农业植保工作可以减少农作物化学药物的使用计量,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产品的竞争力[3]。
2 加强农业植保工作的措施
建设生态农业,贯彻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植保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2.1 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
同时更新植保工作技术,严格按照绿色植保的要求,规范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力度倡导物力防控和生物防控技术,如色板幼虫、杀虫灯、杀菌灯等[4]。
2.2 植保工作可以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而建立生态安全、有质感产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建立高标准的农作物病虫防治区,采用先进的施药技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物,从而减少农药的用量、污染和残留,降低药物对农作物或环境造成的影响。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农药、药械、施药过程的研究,加大推广力度,通过更新设备与技术提高防治的效果。
2.3 农业植保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农业和农业
因此,开展农业植保的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加大业务培训和学习,优化植保系统建设的基础,同时,设置先进的设备,确保植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另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操作水平[5]。
3 总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关乎到所有行业发展的源头产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系统性工程,农业植保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这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开展农业植保的过程中,应做好植保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机制、生态环境优化等措施,促进农业实现绿色化建设,推动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孙娟娟.浅谈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90.
[2]赵贞玉,金锦实.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北京农业,2014(30):313.
[3]陈国华.农业植保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6(4):75.
篇9
是社会效益低下,它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困境的最集中表现。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必然会影响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下降的趋势,最终反映在农民的收入水平上。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将会进一步加深我国东西部收入水平的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西部地区农民无法通过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这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障碍。社会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收入的两极分化必然会给社会发展造成很多不确定因素。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发展的滞后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它们在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效益低下趋势和状态。这集中反映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困境,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其中农业发展落后是一个重要的表现。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层面和自然层面。社会层面的原因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两极分化趋势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西部民族地区是两极分化中的弱势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发展动力不足和发展水平不高的状态。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重要表现就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有限性。西部民族地区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水平落后的直接结果。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和中部相比,科技落后、信息不畅,交通运输不便等都会直接造成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性。宏观层面的发展不足将直接影响西部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的低下又影响了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西部民族地区陷入恶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怪圈中。自然层面的原因是西部民族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使得本区的农业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且频次高、强度大、影响面广,加之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农业生态灾害也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已成为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1]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恶劣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旱灾、洪涝灾害、沙漠化与草原退化、农业环境污染等。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还呈现出种类多样化、分布广泛性和发生周期性等特点。农业生产对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受到了其恶劣自然条件的严重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既有的自然条件直接导致了农业发展的落后。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民族政策的内在要求。西部大开发就是以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宏伟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内在地要求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最终效果的重要方面。此外,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和政府充分认识并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在民族政策中始终强调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不管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民族政策要求,都是内在要求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这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规律的趋势。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的延伸,它是对现代常规农业发展引发的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协调,从而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西部民族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农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常规农业生产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上的问题。根据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在可持续发展方向标的指引下,加强生态农业发展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3]这种生产体系要求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能够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达到动态结合和协调。生态农业是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发展为目的。[4]从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来看,它都符合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改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是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径及对策
发展生态农业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根据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坚持以下几个路径或对策:
首先,通过宣传、教育等方面全面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态意识。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就要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意识和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树立和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态农业意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三下乡”、媒体、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各个区域进行持续的宣传和讲解,让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的概念以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尤其要强调经济效益,这是树立和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态农业发展意识的关键点;二是通过学校进行生态农业教育,将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介绍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帮助他们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提高产量和改善环境。只有切实的效益才能有效地树立和巩固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
其次,改变农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大集约型发展力度,通过技术改进克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和自然条件限制。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以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农业生产不仅效率低下,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粗放型发展能够取得一时的产量增加,但是却要付出更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代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生态农业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因此需要通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来实现集约型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明显不足之处就是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中表现在技术水平的低下。生态农业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而这也正是集约型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提高和发展生态农业技术需要政府和高校给予充分的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技术支援,培养生态农业发展的专家,专门指导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中可以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纳入其体系中,不断地对西部民族地区输入技术和管理,实现效率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 水利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primary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for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key is to make good use of water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ertilizer, soil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How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research of.
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