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篇1

关键词:媒体融合 舆论引导 特征 机制 平_ 路径

全媒体时代,媒介的融合发展是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增强舆论引导影响力。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的媒体都在积极地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大力发展新媒体,媒体环境可以说焕然一新。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舆论引导出现的问题

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只有推进媒体的深度融合,才能够在媒体竞争中提升实力,实现引导舆论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各地媒体都在不断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和策略,新闻舆论环境气象一新。可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多元化与真实性产生矛盾。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传播的信息承载了更多的监督、协调与导向功能,这就对信息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真实性是决定大众对媒体信任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媒体的社会影响力”。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必备工具,人们可以随时接受多元化的信息,只需要鼠标一点,就能看到自己想关注的信息,接收信息或者传播信息都很便捷。但是当人们收到虚假信息时,如果缺少判断能力,就会将虚假信息的危害和不良影响传播出去,这就与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二、正面传播信息引不起重视。新媒体时代,大量的互联网信息迅速膨胀和传播,为了吸引眼球,增加关注度,不断制造热话题,以抢占媒体的头条,使得社会的一些真实信息或者先进人物的事迹报道引不起人们重视,主流媒体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屡屡遭受质疑,甚至陷入“你越说我越不信”的恶性循环中。网络舆论分散也不利于形成强势主导性舆论,给社会增加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同时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健康发展。

此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发展较为普遍,问题在于很多媒体只是集中在娱乐和服务类板块。比如新闻类报道与新媒体互动大多停留在事件发展的跟踪和跟进上,舆论引导能力不强,一些“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宣传和正面信息尽管占据主流媒体的重要位置,但是在新媒体面前缺少说服力和引导力,也难以引起重视,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三、商业化助推舆情的负面影响。一些媒体受商业利益的影响,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制造大量的负面信息,通过热点话题的发酵与泛滥,让大众沉浸在心理情绪营造的自我暗示中,只关注事件的表象,而疏略对事件本质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娱乐化、媚俗化倾向容易模糊舆论的焦点,大众常常摇摆于网络舆论与传统主流媒体之间。而网络新闻的‘标题党’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的‘碎片化’更是加速推进这种舆论怪圈的形成”。②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一定要强化创新和服务意识,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媒体新环境下媒体舆论引导工作的规律和特征,努力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弥补在媒体融合道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媒体深度融合舆论引导特征

一、凸显公共舆论价值,缩短传播时间。传统媒体往往在报道一个重大事件时,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但是在媒体融合发展阶段,随着大量新媒体的介入,尤其是微信和微博的广泛应用,让舆论的发酵和酝酿时间越来越短,缩短了大量的传播时间,为大众参与舆论提供了快捷有效的工具,凸显了公众舆论价值。

在近期“辱母杀人案”的舆情传播中,媒体营运者以法律和正道作为关键词眼,让大众积极的转发,并进行投票,迅速地占据了社会道德的高地,一时间成为引导大众道义的指向标。比如:让大家积极转发,看似是普通的传播,实际是动员了大众在向法律讨说法,吸纳公共诉求中的理性成分,让司法机构作为理性判断,助推舆情的发展,实现法律法规的合理导向。

二、扩大公共议题讨论范围,激发人文关怀。公共议题的建构是一种选择性建构,社会议题要成为公众议题必须经过选择和淘汰机制来实现,这种选择的重任往往落到媒体身上。可以说,社会议题被扩散成为公众议题的前提条件必然包括扩散的可能性和经济成本等因素,扩大的扩散范围是形成公众议题的前提条件,新媒体具有的时效性和传播广度这些优势,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公共议题讨论范围,使得扩散和协商成为可能,既能激发人文关怀,也能较好地引领舆论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三、传播手段与形式的转变创新。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与手法,开辟了新的传播平台,并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改变和创新传播形式,开始两微一端、动漫、视频的利用,将传播的角度面向更多的大众,传播的语态更加亲民,以人们乐于接受的网络传播方式传播信息。

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面对小众化、碎片化传播趋势,传统媒体在引导舆论传播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兼容并蓄,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路径

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大多数传统媒体面临困境,受众快速流失,广告收入直线下降,骨干人才流失,导致舆论引导能力和效果降低。国家提出的媒体融合战略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媒体舆论引导能力下降的问题。如何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更好地实现媒体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

一、调整创新内部机制。要实现媒体深度融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要按照新的业务流程调整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破除采编部门间相互分割、自成一体的藩篱,破除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和新媒体采编发环节的壁垒,创新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采编分离、全媒体生产的运行机制”。③

观察媒体融合工作,很多媒体只是停留在表面,随波逐流。深度的媒体融合不单单是建立一个网站,开通个微信、微博就能实现改革,应该尽快健全和改革体制,卸掉传统的媒体发展包袱,打破传统格局,选择复合型的新媒体发展人才,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电视、报纸等融合发展。事实上这些都涉及传播理念、报道手法、运营机制乃至新闻体制的综合性改革。当前传统媒体的机制大多秉承传统媒体时代的运营理念,这些机制极大地阻碍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进度。因此,媒体融合发展要求体制机制创新,比如建立完善的辟谣机制、预警机制、自净机制、监督机制,建立媒体内部创新机制,培养媒体人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设立扁平化的工作平台,实现不同平台与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打造媒体的真正重组与融合。

二、平台再造和组织重构。从媒体深度融合的诉求上讲,要把所有不同性质的媒体打造成一个融合全媒体,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传播阵地,需要把内容生产、技术创新、用户集聚、服务营销连成一体,从而将传播价值链较好地连起来。这些转变,离不开良好的支撑体系,这就需要传统媒体打破传统束缚,用互联网的思维去重构企业组织构架。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研发支撑媒体融合的新型智能化内容生产平台“媒立方”,在新媒体平台上集聚了互联网注册用户6.6亿。以“大编辑中心+垂直采编部门”模式为牵引,实现了三个“重构”,即传播格局重构,建立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的新型传播格局;采编流程重构,建立以全媒体指挥中心为枢纽,以中央厨房为牵引,三端(报、网、端)融通的一体化采编流程;采编队伍重构,以项目制为载体,以“媒立方”“记者包”等为支撑,以传播力指数、KPI考核为激励约束手段,推进采编人员全媒体转型,力图打造一支具备全媒体采编传播技能的“新军”。

人民日报社2014年启动“全媒体平台”即“中央厨房”项目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和架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将传统意义上的采编人员重新定义为指挥员、信息员、采集员、加工员、推销员、技术员等岗位。指挥员针对重大选题进行策划与指导,其他各“员”有效分工合作,最终将制作的新闻产品送达人民日报社旗下各发稿终端以及有合作关系的国内外媒体终端,实现重大报道“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通过技术手段升级,打通人民日报社体系内的所有媒体和终端,可以实现各媒体的稿件共享和网页、客户端、微博、微信的同平台。

当然,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再造和组织架构重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根据不同的融合发展层面,改进传播渠道和组织架构。

三、提高舆论信息内容生产的质量。媒体深度融合,要求报道的内容和形式随之发生深刻的转变。首先,在品质上要追求专业权威;在传播上要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要认真研究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舆论引导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点对点推送到用户手中,做到量身订做、精准传播,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④在展示上实现多媒体化,综合运用音视频、图文、动漫等多种形式,满足受众丰富多彩的需求,多措并举,方能保持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在这方面,中央媒体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现在,打开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网页,看到的已经和传统通讯社、报纸的网页“判若两人”,不仅有文字、照片,还有大量的视频、直播、动漫、H5动画、游戏、图文产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下属有“数据与可视化实验室”,新华社甚至组建了90多人的无人机拍摄团队,推出的航拍作品令人惊艳。2017年“两会”期间,新华网在首页首屏开设全国两会报道融媒体专区;新华社客户端推出了升级后的“现场新闻”全媒体直播态产品,带给受众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感受;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推出了可视化评论栏目“两会微视评”,推出《数据新闻:看懂国家账本――财政预算报告》《动漫视频:奔跑吧,国社》等系列全媒体产品。

四、注重收集网络民意与新闻材料再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强大,新媒体的受众包括中青年群体、少儿和老年群体。而且,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表象下隐藏的是其非匿名性的实质,“85%的人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的性格和他们在现实中的性格表现完全或基本一致,这样环境下人的心理认知和群体压力是一定存在的。”⑤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由于互联网的推动,大众每天接触的信息很大,面对大量丰富的信息应该如何甄别和筛选,这就需要媒体人注意网络民意收集与新闻材料加工,网络民意的搜集与引导至关重要。这种情况下,一是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贯彻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能够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对各类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优化与整理,再加以创作,这样出去的新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真正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一个名为《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的H5互动产品把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答记者问的现场用微信群聊的形式生动展示出来,交互式的对答场景,让人犹如亲临会场,结果引爆微信朋友圈,24小时内点击量超过300万次。这是收集网络民意与新闻材料加工的绝佳案例。

结论

舆论引导是营造社会文明和谐氛围的“定海神针”,人民群众认同的价值观应当居于舆论引导的核心地位。“所谓的舆论即是人民大众意见的总和,舆论的引导效应来自于大众对社会价值的选择与传播的舆论价值的认可,媒体融合就要突出舆论引导的意义。”⑥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原有舆论阵地的占领,又要充分发挥融合时代的自身优势,实现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注释:

①孟 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7)。

②李宗建,程竹汝:《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5)。

③刘奇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中国记协网,2017/01/12。

④本刊评论员:《着力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求是》,2015(17)。

篇2

报业“全媒体”之路不能放弃传统优势——“新形势下的全媒体探索与思考”论坛侧记

从“神马都是浮云”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叩问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微博谣言,从众流瀑中的虚假信息传播

多元格局下增强党报主流影响力的实践与思考

2.0营销:都市报广告的新思维

全媒体运作,提升新闻专题报道的竞争力

论微博的三重跨域

新闻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广播音乐节目的品牌价值重塑

高清: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次记者形象调查引发的思考

突发事件中,高校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

试论避风港规则——以当代作家声讨百度侵权为例

危机突发期的政府手机公关探析

理性看待纪录片剧情化的新走向

媒体产业化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名驻站记者眼里的“走转改”

“走转改”活动意在领会重在落实

新闻因我更精彩——阅读2010年长江韬奋奖参评者材料随感

以现代办刊理念繁荣发展期刊业——做大做强江苏期刊业研究

新闻周刊的现实之忧与生存之机

从《南风窗》看中国新闻周刊的发展策略

央视《星光大道》节目持续热播说明了什么

多元媒体环境下的党报困境与出路

创新社会管理的媒体责任

美国主流媒体设立“公众编辑”的启示

党报如何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时事新闻

从发行渠道变革看报业如何重新掌控话语权

冲突事件报道中的“可为”与“不可为”——以“煎饼女捅伤城管”为例

再主流化:全媒体时代党报的不二选择

浅析地方媒体新闻构成的不足

论当前环境冲突中的媒介议题引导

如何应对新闻报道的低俗化倾向

奥运新闻的嬗变

公共事件传播对推动法制创新的作用

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采访写作能力——构建《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体系的思考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遵从理性与建设性——对扬子晚报“南京拆除报亭事件”报道的案例分析

如何以突发事件报道实现舆论有效引导

以开放的思维创新都市报重大主题报道

向世界传递中国人的声音——访《环球时报》副总编孟宇红

西部农村儿童媒介接触状况调查

一个电视媒体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

会海淘金:让“硬”新闻“软”着陆———关于改进和创新会议报道的思考

“报网互动”亟待转向“报网互融”

报纸与网络如何实现互动发展

报纸副刊要做好报网互动这篇文章

媒体如何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

金融海啸下,传媒业的命运与突围

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发展战略

传媒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地市报纸的地方感和地方意识

基于WebGis的城市户外广告三维立体式规划研究

调查记者如何从网媒中寻找新闻线索

大众标注在网络信息资源中的作用

全媒体时代的报业核心竞争力解读

突出引导性强化可读性——都市党报副刊创新的取向

篇3

我们现在所说的全媒体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因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运用。

全媒体是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从总体上看,全媒体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种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以及手机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国内传媒集团对于全媒体都处于试水阶段,走在全媒体前沿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是在探索中寻求发展。这些试水和探索可以给我们发展全媒体提供很有意义的参考。

当前,国内传媒集团的全媒体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传统报业的全媒体发展模式有以下两类:

1.全媒体新闻中心模式。

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这一模式是: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将外采记者获得的独家新闻先通过网络实时快报,抢占新闻首发,然后再由报纸记者做跟踪深度报道。这种配合做到速度和深度两不误。

2.“报网合一”模式。

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杭州日报》与杭州日报网共用同一个编辑部,同一批采编人员,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创造了“报即是网、网即是报”模式。编辑部增加了网络采编流程,报纸、网络两套流程并行,每个选题的策划都同时考虑网络、报纸分别如何报道。

这两种全媒体发展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全媒体”体现的不是“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方位融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全面互动、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网络媒体自身的全面互溶。总之,“全媒体”的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

全媒体应根据需求和其经济性来结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全媒体”超越“跨媒体”在于其用更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媒体间的综合运用,以求投入最小、传播最优、效果最大。

笔者认为,在全媒体的起步阶段,有两个需要着重明确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方式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当网速发展到极致,人们不再担心网速的时候,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有两个:一是内容,二是用户服务。媒体运营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接口是标准的,内容是差异的;资源是有限的,服务是无穷的。从传统媒体的全媒体道路来看,从以前的报网互动,再到报网合一,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改革实践之路。如今,随着携带摄像器材拍摄视频的记者和报社越来越多,有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传统媒体应该何去何从?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全媒体时代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会不会发生变化?新闻生产流程以及分工方式会不会改变?

笔者认为,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不是叠加而是融合,传统媒体的作用是增强而不是削弱,媒体间的发展是个性化而不是同质化。单单的从“报网互动”走到“报网合一”,不可能实现报业的全媒体发展之路。

2008年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面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工程,并确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国安全生产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单位为报纸全媒体出版领域应用示范单位,进行数字复合出版的研发和试点。可见,为适应网络媒体和新技术影响下的新型市场需求,通过流程再造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践,是传统媒体为了适应变化而推出的重要应对举措。

全媒体的先行者、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也说过,各种媒体形态在全媒体时代并不是博弈,而是殊途同归。“全媒体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的同时,新媒体也将引领媒体发展并走向全媒体之路,但新媒体也同样存在全媒体化。所以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和减法。”

传统报业的全媒体道路应该在以下三方面努力去实现:一是流程。全媒体模式变革了传统报业流程,实现了生产模式的层级开发、多次利用,渠道的多媒介展示以及方式的滚动即时播报。二是平台。多媒体信息平台解决了全媒体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大部分技术瓶颈。如果还是利用原有的报业采编系统,只能传送文字和图片,显然无法实现网络和手机时代的媒体融合。三是人才。媒体融合首先需要融合型人才、全媒体人才。媒体的记者不仅要会拿笔杆子,也要会使用多媒体平台上需要的新技术手段。未来传媒的发展趋势是: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基础。而这些就要求传统传媒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来顺应传媒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全媒体的创新和打造舆论新环境

全媒体的多样化带给受众不一样的信息感受,网络、手机等平台的应用使受众对信息的摄取更加方便及时。但是,全媒体在给人们提供及时、海量信息的同时,一些虚假内容也会蒙蔽人们的双眼,带来信息不准确、容易传播虚假信息这样的问题。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种种信息,在经历了网络嘈杂而嚣喧的初创期之后,受众对于全媒体信息平台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媒体时代,面对开放的信息平台,面对“人人都是媒体”的短信、微博、即时聊天等各种网络应用,全媒体坚持真实,铲除虚假,维护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作用凸显出来。各种媒体充分融合之后的全媒体,要善于在各种信息中辨别真假,并且通过全媒体的平台优势给受众。确保新闻真实性是对媒体的基本要求,全媒体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平台,要想建立公信力,必须在制止虚假新闻信息的产生与传播上下功夫。

全媒体的机制融合是最核心的融合。在任何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呈现出主导性、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传统媒体引导力很强,这是其优势所在。新媒体构建的舆论场有多样性、自发性、情绪性、广泛性、参与性和对话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带来的互动优势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这两个舆论场有很大的互补性,应该去联动和融合,才能够真正形成一个有效的、真正的舆论新环境。

篇4

对城市广电媒体来说,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但需要继续发挥内容优势,还要加快新型传播渠道建设,探索与互联网业务有效融合的发展模式,由地方性的播出机构向多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主体转型。

重视阵地建设,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格局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人民日报》指出,当“我说你听”变成“双向互动”,“一个声音喊到底”已经不再可能;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吞吞吐吐“挤牙膏”的回应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面对抢抓舆论引导主动权的责任,城市广电媒体必须加强舆论引导阵地建设,坚持“在多元中竖一元、在多样中立主导”,才能发挥好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

“先入为主”是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对于城市广电媒体,更应强调“有时效性的正确引导”。首先,要完善新闻机制,加强与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联系沟通,在第一时间权威信息,及时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其次,要健全应急报道机制,在采编队伍之外组建由热心网友、拍客共同组成的通讯员队伍,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论坛等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在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快新闻作业流程,不断提高专业化团队的事实调查与验证引导水平,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和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以保证网络舆论和公众舆论的正确走向。

在主流媒体充分发声的同时,城市广电媒体还要主动介入社会新媒体,并以官方微博、同步播出等形式,做好与网民的互动,不断强化话语权,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南通广播电视台从2009年开始即与本地人气论坛“濠滨论坛”建立了供稿关系,通过碎片化内容的转载,让更多青睐新媒体的网民及时了解到主流媒体的声音。实践证明,在网络舆情泛滥的背景下,城市广电媒体主动通过、回应、追问、对话、放大等方式贯通两个舆论场,更有助于形成“官民互动”的舆论新格局,彰显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提升内容品质,强化全媒体多层次报道理念

无论传播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内容生产能力永远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普通民众越来越多介入信息传播的背景下,城市广电媒体要继续保持主流媒体的地位,需要积极推动全媒体、多层次的报道理念,不断提升内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南通广播电视台成立以来,在加强主流舆论阵地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声、屏、报、网各媒体内容的传播优势,组建了全媒体记者队伍,要求记者在奔赴新闻现场的同时,第一时间向全媒体平台发稿,供编辑选择使用和多媒体,实现新闻信息的及时和内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建设全媒体团队的同时,城市广电媒体还应积极解决海量信息提供与深度信息需求、规模化信息提供与个性化信息需求这两对矛盾,在多层次报道理念上下工夫。目前南通广播电视台正在考虑着手建立全台层面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和媒资共享系统,由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各媒体在统一的全媒体采编系统上各取所需,然后根据每条新闻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加工制作,从而契合每一个媒体形态的特点,以满足不同媒体受众的个性化与多样性需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信息传播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受众对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环境保护等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也变得更加敏感,这也使得记者编辑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主流媒体,城市广电媒体需要不断提升采编队伍的业务素质,培养策划型与专家型新闻人才。只有在采编实践中进一步增强知识积累,提高预判能力,回应受众诉求,才能正确处理好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的关系、客观真实与价值取向的关系、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不断提高内容生产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切实增强舆论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树立转型意识,加快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

在终端多元的时代,渠道在媒体传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相同的信息,谁能够第一时间到达受众,谁才是王者。

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南通广播电视台近年来积极推动由地方性的播出机构向多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主体转型,建立了依托传统节目资源、以江海明珠网为主体的多媒体内容分发平台,向社会网站、手机电视、平面媒体等不同终端提供新闻资讯和节目内容,赢得了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南通广播电视台2013年推出了“掌上南通”移动客户端,整合旗下声、屏、报、网各媒体特色内容资源,重新架构功能定位、细致满足用户需求,通过为广大网民提供更丰富的新闻资讯、更实用的生活信息和多元化的内容选择,增加广电节目在移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覆盖,把传统媒体流失的受众从新媒体终端争取回来。

城市广电媒体要在互联网领域获得大发展、大突破,还必须尽快构建广电大数据平台。南通广电网络公司采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多媒体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随着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这个平台上不但拥有海量的音视频资源供用户点播,还可以通过技术分析精准把握用户群体和个体网络行为模式,在发送节目流的同时发送相关的商品流、广告流和社交流信息。只有准确掌握用户的需求变化,才能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提升电视节目关注度,扩大广电媒体的影响力,最终实现“做强网络视频业务”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双赢。

推进资源整合,组团取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推进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广电媒体还要积极整合既有品牌资源,考虑跨媒体、跨介质、跨形态的传播方式,研发多媒体融合的节目形态,为媒体传播和经营活动创造更大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南通广播电视台2013年推出的音乐选秀活动《南通好声音》,利用网站和微博、微信平台进行预热,节目在电视展播的同时进行网络点播和投票评选,入围选手又成为广播线下活动、报纸品牌推广的重要载体。通过立体化、多渠道的传播,既丰富了电视荧屏,又扩大了活动的参与面,实现了较好的市场回报。

借助广电媒体公信力的优势,城市广电媒体在产业发展上也大有前景。南通广播电视台成立的新人妙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整合全台资源打造协同营销平台,公司在电台、报社举办相亲交友活动所形成的“新人妙会”品牌基础上,与网站建设的交友频道数据库打通,并通过电视宣传和活动资源的有效整合,将媒体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品牌延伸到产业领域,在婚庆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除了自身媒体资源的整合外,城市广电媒体还应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南通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掌上南通”移动客户端与社会资本合作定制开发了在线游戏、健康咨询等增值功能,得到了终端用户的欢迎。未来“掌上南通”将与广电“智慧社区”组团取势,力争在政务、教育、交通、安全、医疗、旅游等领域取得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逐步实现日常应用功能的开发,进一步方便市民生活,也为城市广电运营创造新的营销机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结 语

篇5

善于同媒体打交道,能够有效运用媒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这是信息社会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当今社会,媒介资源已成为执政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媒介资源使用得当,推动工作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同媒介打交道的能力,借用和运用媒介,提高执政能力。

借用媒介之力“升旗杆”,做好正面宣传,争取理解支持。党和政府的许多主张、政策、措施都需要通过媒介来传达,让大众熟悉和了解,从政府认知变成大众认知,从而形成合力推进工作。从引发一个议题,进入公众视野,再到相应的公众舆论的形成,最后到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这一过程,媒介在政府决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定期的新闻,主动信息、设置议题,使媒介自觉地围绕政府部门所的议题来进行报道。其次,充分运用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及时公开政务要闻和动态,保持与公众的沟通与互动。再次,顺应新闻规律,运用传播技巧,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牢牢把握话语权。最后,根据工作需要来决定与媒体沟通的方式。通过媒体的正面宣传让群众了解政府的工作程序,理解政府的实际困难,支持政府的具体措施。

善用媒介之力“拉舵杆”,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主动化解危机。近年来,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件可以看出,一条信息经过几何式裂变,可迅速引爆舆论,引发甚至政治危机。在全媒体时代,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迟说不如早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领导干部不能失声失语。首先要制定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应急预案,明确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权责和流程。其次,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主动引导舆论,及时公开信息,做突发事件新闻的“第一定义者”、掌舵人。再次,要建立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和沟通机制,确保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可以说,谁掌握了舆论主导权,谁就能化险为夷,最大限度减轻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还能化危为机,变坏事为好事。

运用媒介之力“树标杆”,讲好故事,抓好典型引领。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由此可知,典型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典型是最直接、最直观的教材,注重运用典型开展教育是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经验,也是党的十以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鲜明特点。典型报道是对社会生活中具有时代感、带有普遍意义的人和事的新闻宣传,它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潮流精神。同志强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雷锋、焦裕禄的事迹影响鼓舞了几代人,谷文昌、孔繁森、杨善洲等优秀典型的宣传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党政机关中形成了一种为民服务、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村官”等“最美系列”及一些英雄群体、先进集体的宣传报道,立标杆、树典型,激励人们见贤思齐、向上向善。

接受媒介采访“有腰杆”,同频共振,实现共赢。受“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传统文化影响,很多领导干部对媒介采访退避三舍,怕说错话,表错态。事实上,开放政府与封闭政府的最大区别就是政府官员能直接面对公众,政务在阳光下运行。因此,领导干部要克服不愿意面对媒介的畏难心理,善于通过媒介采访来传递信息,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适应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工作和生活。在接受采访时,要能驾驭局面,引导记者而不是让记者牵着鼻子走。要学会表态,展示高效、务实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对待记者既不能一味去讨好,刻意去拉关系,也不能避而远之,不理不睬、无可奉告。既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更不要另眼相看,视为另类。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媒介记者交往、交流、交友,彼此支持,相互合作,实现共赢。

篇6

关键词:党媒;西部欠发达地区省级卫视;甘肃卫视;发展现状;发展战略

一、作为党媒的西部省级卫视的作用

我国电视台作为党的主流媒体,接受党的领导是新闻事业的本质要求,也是新闻观的根本原则。[1]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部省级卫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舆论宣传的阵地,一方面要围绕中央媒体,服务大局,结合地方实际,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凭借其覆盖率高,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努力使之成为向外界宣传西部、展示西部的平台,做好西部大开发的舆论先行工作。[2]

甘肃卫视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节目做到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做到活泼多样,争取使甘肃在全国电视观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3]

二、西部省级卫视的发展现状及原因探析

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西部省级卫视的发展现状如何呢?

以甘肃卫视为例进行分析,甘肃省内甘肃卫视受众情况调查结果部分摘录于下。

1.甘肃观众收看各卫视情况及原因

由表可见,除中央电视台因为内容综合性强博得大家喜爱,毫不意外夺取霸主地位外,其他省级卫视因各有特色而均有部分观众喜欢:湖南卫视一直以来以“快乐中国”为定位,主打娱乐牌,效果显著,伴随着“限娱令”的出台,势必会受到一些影响,但2012年仍推出了如《变形记》等叫好叫座的栏目;江苏卫视围绕“幸福中国”所推出的几个栏目都深受观众喜爱;浙江卫视的“中国蓝”、安徽卫视的“剧行天下”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得到了观众的肯定;与这些东中部省份卫视不同,西部几个卫视收视情况堪忧,随着青海卫视与湖南卫视“联姻”,宁夏卫视与东方卫视“联姻”,两卫视均明确了频道定位,推出了符合定位的特色栏目,2011年的调查结果展现不明显,但是这种行为却挽救两卫视于水深火热当中。甘肃卫视在甘肃省内获得了第二位的收视,观众主要通过甘肃卫视了解甘肃新闻,节目也比较贴近民生。此前,甘肃卫视曾与贵州卫视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是探索西部省级卫视发展之路的有益尝试。近期,甘肃卫视通过与“文化中国”的合作,欲将甘肃卫视打造成“中国第一生活频道”,定位为“甘肃卫视,让生活更美好”,结果仍未可知。

表1 观众收看各卫视原因

2.甘肃受众眼中甘肃卫视的不足之处

如下图所示,甘肃受众对甘肃电视台的不足评价中,首先是广告插播多且假广告多。其次是品牌娱乐性节目太少;地方特色节目少和贴近生活、反映民生的内容少这两个方面也有比较多的提及,在上一部分的分析中得知,甘肃卫视对甘肃观众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本地新闻和民生节目,而在这一部分中可知,地方节目、民生新闻的数量仍不能够达到观众的需要。

图1 甘肃电视台不足之处[4]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上述对于甘肃卫视的分析可见西部欠发达地区省级卫视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尽管各地卫视频道不断寻求着以生存与发展为目标的改革路径,渐次显现出一种强者愈强、弱者争强的总体态势,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我国卫视频道整体水平的提高,然而,如若综合各种相关指标给予考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东南沿海地区相对势强,而中西部地区相对势弱的现实情境。[5]西部欠发达地区省级卫视品牌价值不高,收视率低,定位无特色或定位特色得到进一步认可尚需时间,经济收入与先进省级卫视相距甚远,这些现状必然影响了甘肃卫视发挥党媒的作用。造成这种状况既有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尽平衡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有各地卫视频道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运作模式等方面的主观差异。

三、 西部省级卫视发展战略初探

1.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塑造党的主流媒体形象

2011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十一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后续政策的出台,为甘肃卫视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内容资源,成为甘肃卫视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甘肃卫视自觉配合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宣传服务,着力塑造一个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自信、有活力的主流媒体形象,迈出提升影响力的重要一步。[6]

新闻是立台基石。甘肃卫视应坚定不移地坚持新闻立台的理念,站在宣传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和总台电视新闻中心一同精办新闻类节目,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主导功能,根据目前总台及卫视频道所拥有的人才、资金、机制、环境等资源以及自己的节目制作能力,提升节目影响力,应该从以下主题新闻报道战略、大型主题纪录片宣传战略两方面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以强劲的新闻冲击力和规模效应集中展现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资讯以及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甘肃的发展变化,让领导和百姓都关注甘肃卫视的新闻节目。

2.依托新技术、新媒体时代,努力做好党媒职责

数字电视。甘肃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数字电视的介入不仅为甘肃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也将给遭遇新媒体冲击的甘肃广电业衍生一条发展之路。如果能够在甘肃境内顺利地推广数字电视,使数字电视顺利走进甘肃百姓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方位的信息服务系统,这对于甘肃卫视在甘肃的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将起到相当好的助推作用。

自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推动之下,甘肃卫视不得不变得更快、更敏感,利用新媒体做好自己作为党媒的分内工作,此外,还要敏锐的捕捉到公民的需求所在,为老百姓争取利益,为老百姓办实事。

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在当前“三网合一”的大背景下,甘肃卫视必须充分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媒体、方式,做好党媒工作。(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忠贤:《媒体的党性品质》,《新闻前哨》期刊,2008年

[2] 覃进:《宣传西部,服务本地》,《中国记者》期刊,2000年

[3] 尚墨:《发展壮大的甘肃卫视》,《甘肃日报》,2003年

[4] 以上调查数据均引用于《甘肃卫视受众调查报告》,2011年

[5] 张燕:《关于西部卫视发展途径的几点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

篇7

关键词:高校典型人物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31-02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类型,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刻画与描述,往往更能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正能量。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新闻报道要“多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1],观照高等学府的典型人物报道,从传统意义来讲更多地是“有思想”的作品,即以展现教育成果与大学精神为主。然而,随着新的媒介环境和高校传播格局的变化,高校典型报道也应加强创新,既要“有思想”,也要“有温度”“有品质”,典型人物报道既要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也要“以小见大”,展现师生群体的时代精神与蓬勃朝气;既要有通讯报道,还要结合新媒体特征,丰富报道形式,通过融合报道,增强报道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一、新时期高校典型人物报道的类型

当前,高校典型人物的类型可从报道对象、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三方面进行分类。

从报道对象来看,教师和学生是高校两类人物群体,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工勤人员、退休教师等几种类型,学生则主要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和在职学生等。

从报道内容来看,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典型人物的报道越来越脱离传统高大上的宣传色彩,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越来越受到挖掘与关注,高校的典型人物也从业务能力强、学习水平高等一类典型人物扩展到具有典型特征的校园普通师生身上。从内容上看,高校典型人物报道更准确地可以描述为人物典型特征与故事的报道,典型人物不一定都是“思想水平高、学习能力强、科研能力高”的“全才”,普通师生身上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的特征,只要能展现向上向善的时代精神,能打动读者的或者能引起读者一些思考,也能成为其报道内容。

从报道形式来看,通讯报道是常见的人物典型报道形式,而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更直观形象或更生动地报道典型,我们常常以文字通讯、摄影专题、广播电视甚至当前还可尝试网络直播等多种媒介形式报道典型。比如,摄影专题以展现典型人物在不同场景工作的组图,或者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人物活动等。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等形式可更多地展现与采访对象的对话,这些对话与交流让报道摆脱概念化和抽象化,更加真实与可信。

二、当前高校典型人物报道的误区

1.先入为主。高校被社会认为是教书育人的象牙塔。象牙塔里的典型人物往往具有几项“刻板化”的特征,典型教师往往具有“教学名师+科研骨干+学生爱戴对象”等几项特征,典型学生则以“思想好+学习好+能力强”为主要特点。在这几项模式化特征前提下,高校典型人物从采访到写作的过程,都容易被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典型人物报道不是挖掘人物身上有哪些典型,而是根据论点找论据,判断先行,往往写出的通讯就成了模板化的人物。

2.仰视视角。高校典型人物往往是充满正能量的正面典型,采访报道这样的正面典型,容易出现仰视视角。当采访者带着敬仰和佩服之心与被采访者交流时,往往会过多相信其“一家之言”。缺乏多方位、多角度的深入采访,人物就会缺乏真实性、丰富性和生动性。

3.以全概偏。身正为师,学高为范。高校典型人物报道尤其是教师典型的报道,经常会由于人物身上闪光点较多而均衡用力,教学、科研、育人各个方面均有提及,但最终形成的通讯稿反而缺乏特色,难以吸引人。

三、创新高校典型人物报道的方法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种传统报道样式,是最具影响力、最具导向性和最为常见的宣传模式[2]。在高校新闻舆论工作中,典型人物报道通过挖掘典型故事、汇聚感人力量、传递向上精神,实现着新闻舆论工作“以人兴文、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当前,对高校典型人物的报道,应在克服先入为主、仰视视角和以全概偏等报道误区的基础上,立足时代和受众的特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等,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1.创新报道内容,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感染力

(1)把握“纵坐标和横坐标”两个思维空间

高校人物典型的挖掘,要把握“纵坐标和横坐标”两个维度。所谓纵坐标和横坐标,首先是指典型人物的选取要结合历史空间和时代特色。从历史空间这个纵坐标范畴来看,过去对高校典型人物的选取更多体现为“高大全”人物身上的榜样力量和宣传价值,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典型的标准逐渐多了一些人文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教书育人的好老和三好学生能成为典型,科研能力强、课堂有特色的老师和有创新思维、标新立异的学生也能成为典型,只要人物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涵盖的价值取向,就可以因其独特的特点而成为典型。

另一方面,从时代特色这个横坐标来看,高校典型人物的选取一定要具有时代气息。比如,在当前倡导大学校园学术清流、创新创业等环境下,关于“甘做学术冷板凳”的典型、创新创业的师生典型等,就具有较强的报道价值。

同时,除了典型人物的选取要把握好“横坐标和纵坐标”,典型人物在采写过程中也需要有“纵坐标和横坐标”思维。既要从历史的维度,将人物放到专业、学科等的发展过程中来写,也要结合时代眼光,写出人物在当前时代价值体系中的典型性。只有综合把握好这两个坐标维度,典型人物作品才能出思想。

(2)以故事叙事,用细节感人

如果说把握好“纵坐标和横坐标”两个思维空间,以凸显典型人物报道的深度,那么“以故事叙事、用细节感人”就是让典型人物报道有温度。

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习惯的快餐化与平面化,使得新闻的采写、供给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典型人物报道作为通讯报道的类型之一,由于体裁的限制并不容易获得受众的青睐。这对人物报道的内容和方式都提出了许多挑战。就内容而言,故事化、图片化可能是当前人物报道内容的一大探索。

故事,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故事化的报道有血有肉,有事实的描述和情感的烘托,有思想的逻辑和有温度的文字,都会成为最走心的报道。无论是采写者本身还是阅读者,人们往往会通过一个个的故事来记住报道中的人物,通过故事来定义人物身上的特征,更进一步达到感染自我、感染他人的新闻舆论效果。

而故事的选取也不是随意的,无论是人物报道的开头、文中还是文末,故事的选择和呈现看似信笔拈来实则恰如其分。有的故事重在讲理,有的故事重在言情,有的故事则为突出生动和趣味,还有的故事一语双关、承上启下。

人物以故事动人,故事则以细节出胜,细节的刻画往往是故事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在典型人物报道中,精彩、生动而富含韵味的细节描述,更能突出人物的鲜明特征和真实形象。这对采访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如何挖掘高质量的细节,如何不留痕迹地呈现细节打动读者,都需要不断揣摩和考量。

对于高校人物报道而言,由于报道的主体和阅读的主体都偏年轻化、精英化,因而在故事的挖掘和细节的呈现中则更应下功夫。要把握好故事与人物报道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故事的真实性、贴近性、趣味性和人情味,故事要从师生中来,注重对话性与平民性。

2.促进媒体融合,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力

传播力,即指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尤其是高校典型人物报道有效传播的能力,必须通过媒体融合的方式得以实现。

《北大新闻传播评论》一书中,对“传播力”的定义为“传播的能力”和“传播的效力”两个方面,认为传播力就是指传播主体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实现有效的传播的能力[3]。就高校典型人物报道而言,要实现传播的能力并不难,在当前多媒体环境下,充分运用校园内外纸质媒体、广电媒体、新媒体等多种媒介进行全覆盖报道即可实现。然而,在这个青年人占比为大多数的高等学府,新闻传播的能力并不等于其传播的效力,要让青年受众看得见的同时,愿意看、主动看,实现人物报道背后真正的传播力。

媒体融合报道是前提。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传播特征与需求,纸质媒体以刊登深度类文字报道为主,广电媒体以对话性报道见长,新媒体又注重碎片化、可视化和互动性。针对不同的媒体特征,典型人物报道在策划阶段就要做到精准策划,传播语言、形式尽量贴台特征,实现综合信息采集、多种内容生成和多元渠道传播。

全媒体、多元化报道是融合性报道的一方面。在新媒体日渐兴盛的时代,互动性、参与类的报道似乎更容易受到青睐。在典型人物报道策划和传播过程中,如何吸引新媒体阅读对象及时参与和互动,既可以加强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力,也可能促成人物报道的二次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典型人物报道既要加强媒体融合,探索多元化报道形式,也要坚守品质,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以展现向上向善的时代精神为主,以此才能提高人物蟮赖墓信力和传播力。

参考文献:

[1]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篇8

关键词:新媒体 信息传播特点 高校新闻网 舆论引导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微博、即时通讯、社交网站等媒体产品和服务已经深入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时空覆盖度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媒形态,一个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媒体格局和传播环境开始形成,信息传播进入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与趋势,为包括高校新闻网在内的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点

1.个体信息的公共传播平台普及,公民新闻频频出现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专业媒体具有信息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随着微博、社交网站、手机媒体等产品和服务的出现,个体信息的公共传播平台逐渐普及,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以点对点或点对面的方式传播信息。新媒体使用者产生信息、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已经成为今天大众化信息传播中的一种主要力量。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者,公民新闻频频出现,公民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网友的微博是事故最早的信息来源;大学生王凯使用手机微博直播舟曲泥石流灾害灾情,是国内第一个图文“报道”舟曲灾情的人。

2.信息爆炸性增长,“海量信息”特性愈发突出

与受限于版面的报纸、受限于播出时段的广播、电视相比,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是信息量大。而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使用者加入信息传播大军,使得“海量信息”的特性愈发突出。据《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数据显示,2010年7月,新浪微博产生的总微博数超过9,000万条,每天产生的微博数超过300万条。而据2011年10月的《CIC—新浪合作微博白皮书》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每天的微博量就已经超过了9,000万条,信息量爆炸性增长。也正因为如此,个体发出的大部分信息都为海量信息所淹没,在大部分情况下缺乏专业媒体的影响力。

3.移动传播趋势加强,真正实现全时空覆盖可能

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已经从通信工具转变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因其具备的移动性、便携性等优势,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使得每个人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传播信息成为可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习惯于随时打开手机上网,收看最新事件,更新微博,对感兴趣的事件及其最新进展进行深入挖掘、个性评论和即时转发。政府部门现在也经常选择手机媒介自然灾害预警、区域服务、突发事件等信息。

4.裂变式的指数级传播,热点在传播中积聚发酵

与以前强调网络的虚拟性不同,社交网络、微博等新媒体形式都倡导实名制,以熟人圈子为基础,是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具体体现。过去以大众媒体为中心的“点对面”传播模式正在向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网状传播模式发展。在新的传播模式下,信息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呈现裂变式的指数级传播。人们更愿意相信熟人、朋友发送来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丰富,附加上自己的意见和评论,转发给自己的熟人和朋友,网络的聚集、放大作用大为增强。如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危机”后,吃碘盐防辐射的消息以手机短信等形式不断被转发,一天之内就在全国多个省市出现了“抢盐”风潮。

新媒体环境给网络新闻媒体带来的挑战

1.对网络新闻媒体单一模式构成冲击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纷纷触网数字化并积极采用新型传播手段,推出手机报、电子杂志等服务,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在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报纸也可以是立体的,电视广播可以随时点播观看,许多媒介都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在这种形势下,网络新闻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也必然要走向多元化,网络新闻媒体要改变“一网(web网站)打天下”的局面,积极探索RSS、手机WAP网站等传播平台的使用,拓展发展空间。

2.对网络新闻媒体的用户群体构成冲击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信息依赖渠道逐渐改变,尤其是年轻人,更倾向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面对的可用信息源十分广泛,用户的主动选择、信任建立、兴趣取向显得尤为重要。用户注意力已成为众多媒体竞相争夺的重要资源。面对多样化的用户兴趣和各自不同的使用习惯,如何树立网络新闻媒体的自身特点和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维持并扩大核心用户群,是网络新闻媒体更为紧迫并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现实课题。

3.对公共媒体的舆论引导强势地位构成冲击

新媒体背景下,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井喷式发展,用户的主动关注和个性表达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深刻搅动既有的舆论传播格局,造成了网络舆论表达上的“众声喧哗”,“民间舆论场”对公共媒体的舆论引导强势地位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网络新闻媒体能否主动出击,因势利导,打通“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两个“舆论场”,抢占舆论制高点,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是新媒体环境给包括网络新闻媒体在内的公共媒体带来的最大挑战。

篇9

提升报道速度,媒体之争狼烟四起

新闻的根本在于“新”,业内人天天都在念着这个经。过去,传统媒体追求的是“昨日新闻”、“当日新闻”,有了这样的传播速度,已经很满足了,因为那时信息传播最快的媒体只有报纸、广播、电视,它们的存在方式和表现手段,受到当时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受众也没有过多的苛求,一切顺其自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子、数码等新的技术手段在传媒中的应用,信息传播速度发生了石破天惊的变化。因特网给信息传播带来了神奇的功效,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借助网络如虎添翼,人人都是主持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由、自主、方便、快捷,彻底摧毁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新闻真真切切成了即时的东西,晚一点、差一步播出去,就歇菜了。眼下又冒出来个云媒体,这种技术依托聚合网关技术和云计算理论,通过精准、复合、主动、同步的营销方式,实现商业模式应用的媒体与信息的云整合、分类、交叉、处理,达到先进技术力量支持随时更新优惠信息,商家信息时效性强,周期随心定制,充分满足商家需求。

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的高端传播手段,让传统媒体看到“狼来了”的凶险,他们不能坐以待毙,而是绝地反起,出招抗衡。办报纸的也纷纷办起了网站、手机报,大把砸钱上设备、搞硬件,气势汹汹地向全媒体进军。很多报社还拉起了队伍,成立了全媒体记者班子,一帮记者全副武装地在各条线上拼杀,公开向新媒体叫板。电视台依靠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再次发力,有的研发了集有线电视、通讯、互联网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三网融合业务“云媒体电视”,这项成果使传统的“看电视”,升级为包括上网冲浪、电视读报、在线游戏、视频通话等多功能的“用电视”, 在互联网浏览方面,可以提供多个网站,在电视阅读方面,提供近百种报纸和数十份杂志,具有“全媒体、全业务、全服务”的特征,让用户通过电视遥控器就能轻松享受多项便利服务。传统媒体一夜之间的华丽转身,考量其根本动因,都是被“速度”给逼上了梁山。媒体界形成了共识,信息传播要玩速度,要以快取胜,竞争要靠 “生死时速”,谁快谁就抢到了先机,谁就占领了市场高地,谁也不甘落后一步。

挖掘报道深度,媒体争相推出“独家”报道

随着网络时代、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经不存在,信息放射性的传播势不可挡,渠道和路径四通八达,一点小小的风吹草动,瞬间便传得满城风雨,这是传播具有通透性、发散力的充分彰显。因此,新闻被独家垄断、被霸控几无可能,而真正成为可能和现实的是独家报道。

各种媒体在竞争中厮杀较量的是实力,通过比拼报道的深度决出胜负。新闻报道是否有深度,取决于对新闻事件本身性质和内在问题的把握,对于同一个新闻各家做出的报道不尽相同,那些有深度的报道往往是独家视角。报道角度总是媒体业界历久弥新的话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报道角度关乎报道的深度和高度,决定着媒体的产品质量、成色水准。于是,各家媒体不遗余力地追求独家视角、独家策划,集中多种新闻要素,向报道的纵深开掘。在重大新闻资源为媒体共享的情况下,通过独家视角,进行独家思考,提出独家观点,使新闻折射出与众不同的亮点。媒体的新闻报道除了为受众传递新闻事实,还着力为受众传递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报什么、怎样报,差别很大。行内常常所说的做新闻要有观察家的品质,就是推崇的那种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犀利的目光,睿智的头脑,是走深层路线的“大手笔”风范。报道水平高低主要看立足点,看观察问题的角度,也就是新闻报道的视角,是智慧的表现,是不断积淀的集中爆发,媒体之间在这方面的较量,是人才和智力的博弈,这需要强大的内力支持,是需要扎扎实实苦练内功的。

报道有深度,能否成为独家,策划以及组织的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话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道出了谋划是出奇制胜的一种神器。独家策划在当今媒体竞争中已经有了无数精彩的案例,那些有深度、有张力、能留下回味和记忆的报道,策划在其中无形的引领着新闻的诸多要素破土而出、珠联璧合、前呼后应,把受众步步深入地带入欲知而未能知的境地,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信息传播的效能实现了最大化。深度报道期待着更好更出新的独家策划,媒体之间坚守着这条心照不宣的秘籍。

加大报道力度,彰显媒体社会影响力

舆论引导社会、舆论引领时代,媒体作为社会之公器,理应承担起"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媒体在引导舆论、监督舆论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媒体影响力的其中表现。当下媒体竞争的核心,还是看各自影响力的大小。为了追求影响力之大,各家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都是通过加大报道力度来实现。力度要靠全方位、多层面的报道来完成,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长篇报道,有“连续剧”式的系列或追踪报道,还有专门开辟固定专栏的“战役性”报道,也有“重磅炸弹”式的特刊或专辑等等,从而形成一浪高过一浪、越来越炫的舆论氛围。媒体的努力和作为,聚集成为较强力度的舆论,影响着社会,引导着人们的注意和判断。

但是,报道的力度大影响力大,并不代表报道效果好。主流媒体着眼于把握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舆论监督,所提供的都是正能量,力度越大越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受到广大受众和社会的认可,因此而获得了公众的美誉度,赢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也有一些媒体热衷于旁门左道,特别卖力地挖负面新闻、炒作八卦,力度越大副作用也越重,结果引火烧身,不仅受到新闻主管 部门的惩处,也被受众所唾弃,落得个身败名裂、一败涂地。由此可见,力度是一把双刃剑,导向正确地加大力度,既吸聚了人气,又稳固了市场,竞争中就会占据上风,一举多得。而方向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所谓力度,不但没有竞争力,还会自毁家门,难于立足社会。新闻报道的力度对社会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媒体所承担的责任重大,是做守望社会的责任媒体、诚信媒体?还是惟利是图、丧失公信?这些非常值得媒体认真反思,好好把握。

强化报道温度,媒体塑造了形象打造了品牌

媒体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和风气。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尚未发育成熟的时候,那些困难和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就业、就医、就学等问题,虽然政府在加大力度推出相关举措,但是仍然存在僧多粥少、力不从心等情况。救急如救火,身陷窘境之中的群众,他们的困苦急需得到解救,他们焦灼躁动的心情,更需要得到抚慰。媒体挺身而出,利用大众传播手段“雪中送炭”般地大造舆论,唤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鼓动各方面有善心的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群奉献爱心,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的“取暖式”的报道,正是各家媒体吸人眼球、抢抓市场卖点打出的“温度”牌。事实也证明,通过新闻报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良知的一种标志。在社会保障机制和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形势下,通过媒体的舆论启动社会的慈善力量,调动蕴藏在民间各个层面的互助潜能,可以有效地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被媒体调动起来的爱心和善举,不但及时帮助了受困的人群,也平衡了社会中的各种情绪,化解了许多矛盾,舆论起到了“剂”的作用。

篇10

抓紧组织灾后重建项目竣工决算;县州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加快建设进度,保障在规定建设时间节点内完成建设任务;州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项目(县)由州广播电视局统一组织招标,待招标完成后加快建设。

(二)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宣传工作

2020年下半年,中心继续加强对中央、省、州、县政策的宣传,挖掘报道全县重点工作典型做法和工作成效,持续营造我县各项重点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在加大外宣策划对接的同时,牢牢抓住关系提升百姓健康幸福的民生类新闻,进行大力报道。结合我县实际,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紧围绕实现“两地一典范、美丽新九寨”发展目标,发挥融媒体优势,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灾后恢复重建、典型宣传、理论宣传和经济宣传等工作,改进重大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切实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三)加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运用闲置土地资源,对甲勿村村民进行种养殖业技术培训。常态化定期入户帮扶,开展政策宣讲,着手规划农家乐村寨,依托枫林晚农家乐,下一步在帮扶村发展集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家乐产业,争创“两联一进”联户联情群众工作全覆盖先进集体。 

(四)增添措施,强化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

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安全播出监测体系,使我县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更加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