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设计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设计的定义

篇1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社会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度。

经典文献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界定有三个基本要素:公有制;计划经济;民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屋顶;消防工程;设计;施工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消防工作面临的不仅消防供水难度大、结构复杂,且消防车很难对火灾进行全面处理,因而高层建筑的消防主要是自救。为了进一步提升高层建筑屋顶的消防工作效率,我们是否应该重点关注高层建筑屋顶消防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层建筑屋顶直升机停机坪设计与施工

(一)直升机停机坪设计

在高层建筑屋顶设置直升机停机坪能促使火灾发生时增加消防救援方式,在危难时从空中拯救生命的可能性也得到提高,为应急避难人员提供新的逃生通道。但在障碍物、屋顶面积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下,高层建筑屋顶直升机的升降面临一定的难度。为确保能在直升机悬空的情况下进行救助,还可在屋顶设置供直升机紧急救助的平台,以便对直升机停机坪进行补充、替代。

首先,当高层建筑的高度低于150m而高于100m时,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当公共建筑的高度超过100m时,应合理设计避难层,且适宜设置2个避难层,第一个避难层距地面的高度约为45m,第二个约为100m,并把屋顶视为避难空间;其次,当高层建筑的高度低于250m而高于150m时,可综合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周边建筑的影响、容纳人数、重要性等因素,决定是在屋顶设计供直升机应急救助的平台还是设计直升机停机坪;另外,当高层建筑的高度大于250m时,由于建筑物体量和规模都很大,使用功能复杂,能容纳很多人,火灾等灾害事故一旦发生,疏散人员、应急救援等都将面临巨大的困难。此时,直升机的独特优势就有了发挥的必要,能在空中为人员开辟新的疏散救援通道。所以高度超过250m的高层建筑必须要在屋顶设计一个直升机停机坪。

当高层建筑设计了直升机停机坪,就能充分利用降落板材料帮助人员避火,降落板的设计也应选用钢筋混凝土或高分子材料,提高对火的阻燃性。屋顶停机坪的设计能使高层建筑屋顶成为一层绝佳的避难层,高阻燃性的降落板也能变成后备灭火装置,部分被困人员能搭乘直升机离开现场。

(二)直升机停机坪施工

高层建筑屋顶直升机停机坪的施工基本能模式化,可选择在屋顶工程施工结束后刷一层防火涂料,有效阻止火势入侵停机坪范围。如停机坪施工可采用厚度为40mm的C20细石混凝土,如果屋顶结构的承重允许,也可以加强加厚到厚度为100mm的C30细石混凝土,使高层建筑屋顶的耐火能力得到增强[1]。此外,按照当地气候条件,可在细石混凝土面层下面增加一个材料为挤塑泡沫隔热板的保温隔热层。在防水施工方面,可使用防水砂浆,也可使用改性沥青防水卷,加上非焦油聚氨酷防水涂膜。位于最下层的井格式梁板结构,找坡的坡应朝向雨水口或天沟。由于梁板结构的断面尺寸较大,所以在施工中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也较大,应双向布置支撑模板,并设计水平衡杆和剪刀撑,如果是分层浇筑,就要保留两层支撑模板,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100%时再把支撑系统拆除,确保混凝土的强度不会在动荷载使用下有太多损失。当然,屋顶直升机停机坪施工的进度不能对屋顶其他工程施工造成影响,这就需要各个承包商之间多沟通、多协调。

二、高层建筑设置消防电梯的设计与施工

(一)消防电梯设计

在高层建筑屋顶的消防工程系统中消防电梯有助于人员的快速、安全疏散。当火灾发生时,客梯的安全保障性远不如消防电梯,且很容易变形、漏电,无法作为人员的逃生通道。设计消防电梯时,应使其通向地下停车场的全层并停靠,以便当地下发生火灾时,地下停车场的人员能使用消防电梯逃生,有效增加高层建筑的消防救援性。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消防电梯能作为内部电梯供所有人员正常使用,促使高层建筑的竖向交通能力得到增强。

在高层建筑火灾事故中,消防电梯是消防队员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当在屋顶进行设计时,应避免电梯线路或电梯井接触到水。在高层建筑消防电梯屋顶的机房满足相关规范与标准的前提下,我们应尽量把机房设计在屋顶高位消防水箱位置的另一对顶角处,以便跟高位水箱形成犄角之势,达到共同阻火的目的。消防电梯的出口应直接通往大楼的室外,并设计一个面积为10m2的正方形前室来防排烟,并与消火栓连接。

(二)消防电梯施工

在高层建筑屋顶消防电梯施工中,电路防水措施异常重要,一旦泡水就会引发漏电事故,对灭火作用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消防电梯的电路电线务必要阻燃,其绝缘保护套务必采用不燃材料,且要具备良好的韧性,经得起弯曲、磨损等考验。每一步消防电梯井底部都应设计排水设备,防止灭火用水流进消防电梯。同时,施工中还需注意,消防电梯屋顶机房内的主电源应是三相五线制,且总开关不能把照明、通风与报警的电影切断。

三、高层建筑屋顶高位消防水箱的设计与施工

(一)高位水箱布局设计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设计高层建筑屋顶高位水箱的位置,可顺建筑的风势,在屋顶的其中一对对顶角处设计高位水箱。在高层建筑屋顶消防水箱的布局设计中,储水量、动水压力、静水压力等都要满足规范所规定的数值。储水量至少应确保能达到在前10min手动阀门所拟定的喷水强度下的用水量指标,动水压力应在使用阀门动作后能满足整栋楼的压力设计,静水压力应确保能正常开闭报警阀。消火栓处的静水压力不能比784 × 103帕斯卡大,水柱约为80m,否则极易损坏消防给水部件,可在消火栓的低层设计一个铜质的减压板[2]。此外,在高层建筑屋顶高位水箱的使用阶段,物业应定期换水,避免因水质污染而对屋顶消防系统造成破坏。

(二)高位水箱施工

由于高层建筑屋顶高位水箱本身能吸收大量的热,一旦火势变大,遇到高位水箱就能得到控制。因石质材料的阻燃性更好,因此在高位水箱施工应尽量选用石质材料;同时其强度应大于MU20,且岩石应无裂缝、无风化,砂石应用没有杂物的中砂、粗砂,砂浆的饱满度也应超过80%,用自来水进行拌合即可。

由于屋顶高位水箱施工是在室外进行,可能会面临冬期施工的情况,如当砂浆施工遇到较低的气温时,可掺入一定量的氯化钠,以降低冰点,使砂浆里面的水在负温下也不会结冰。料石砌体水箱内外都应刷上防水混凝土,且施工结束后的拆模不能过早,至少应想个14个昼夜。当需最大限度进行养护时,可采用1层薄膜、2层草包在水箱的表面进行蓄热保温,确保混凝土水化作用能更加充分,防止水箱在完工后出现漏水的问题。高层建筑屋顶高位水箱的施工应在建筑结构封顶之前完成,并尽早进行满水试验,以便能及时发现漏水问题。

四、结语

在高层建筑屋顶消防工程系统中,我们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并与其他专业紧密配合,按照设计与施工工艺要求严格控制消防工程的设计质量、施工质量,确保高层建筑屋顶消防系统能把其应急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尽量减少甚至是避免火灾带来的损失,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篇3

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将6只家猪进行麻醉、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使用含5%牛磺胆酸钠和0.5%胰蛋白酶生理盐水1 ml/kg胰管内注射制作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呼吸机参数为容量控制10 ml/kg,FiO240%,PEEP 5 cm H2O(常规机械通气)(1 cm H2O=0.098 kPa)。置入动脉导管和SwanGanz导管测定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嵌压(PAWP)及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胸内压(Pes)、肺顺应性(Cstat)并行血气分析检查。3 h后通过腹腔内注入氮气法制作25 mm Hg(1 mm Hg=0.133 kPa)腹高压模型,呼吸机参数不变,持续3 h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随后置入食道测压管,调整PEEP使呼气末跨肺压为正值(跨肺压导向机械通气),其余呼吸机参数不变,持续3 h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

结果 6只家猪均制模成功,无一发生气压伤。常规机械通气时,腹高压1 h、3 h与胰腺炎相比HR增快; MAP 、CVP和PAWP上升;CI下降。Ppeak、Pplat、Pes上升;Cstat下降。PaO2和氧输送(DO2)等氧代谢指标下降(均P

结论 通过食道压监测设定呼吸机参数能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腹高压模型猪的氧分压及肺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小。

【关键词】腹高压;猪模型;食道压;血流动力学;氧代谢

Effect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guided by esophageal pressure on hemodynamics and oxygen metabolism of SAP porcine model with IAH NI Haibin, LI Weiqin, KE Lu,TONG Zhihui, NIE Yao.Department of Surgery, Jinling Hospital, 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Nanjing 21000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Weiqin,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guided by esophageal pressure on hemodynamics and oxygen metabolism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 swine model with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 Methods By selfcontrolled study, SAP model was made by infusing sodium taurocholate (5%) into the pancreatic duct in 6 domestic swine. Mechanical ventilator mode was volumeassist control with tidal volume 10 ml/kg ;FiO2 40% and PEEP 5 cm H2O(routine ventilation) given to SAP model swine. After 3 h ventilation, pneumoperitoneum was made with N2 gas to increase the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 to 25 mm Hg in SAP swine. Three more hours later, PEEP was adjusted as the measurement of esophageal pressure (Pes guided ventilation) to such a level that transpulmonary pressure stayed above 0 cm H2O during endexpiratory occlusion.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period, heart rate (HR), cardiac output index (CI),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and pulmonary arterial wedge pressure (PAWP) were continuously recorded with the aid of SwanGanz catheter and ECG monitor, an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y (PaO2) and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of artery (PaCO2) were measured by bloodgas analysis. In addition, systemic oxygen delivery (DO2) and systemic oxygen consumption (VO2)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data of bloodgas analysis of arterial and central venous blood.Results No swine model was subjected to barotrauma. After routin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R, CI, MAP, CVP, PAWP, Ppeak, Pplat, Pes, pulmonary compliance (Cstat), PaO2, and DO2 between SAP and IAH in swine (all P0.05). Compared with routine ventilation, however, PaO2 and Csta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ith lower CI and increased Pplat after PEEP adjusted according to measurements of esophageal pressure (all P0.05). The lactat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esophageal pressure guided ventilation (all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aCO2, HR, MAP, CVP and PAWP in IAH swine aft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ith routine parameters (all P>0.05). Conclusions There were remarkable effects on oxygen metabolism in response to mechanical ventilation guided by esophageal pressure. In cas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in favor of setting transpulmonary pressure according to measurements of esophageal pressure in SAP patients with IAH in an early stage.

【Key words】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Porcine model;Esophageal pressure;Hemodynamics;Oxygen metabolism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腹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ion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2]。Talmor等[3]研究表明,使用食道压设置PEEP使跨肺压(transpulmonary pressure,Ptp)在呼气末保持正值,可提高ALI/ ARDS患者的肺顺应性和氧合指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跨肺压(Ptp)为肺泡压(alveolar pressure,Palv)和胸腔内压力(即食道压esophageal pressure,Pes)的差值。根据Talmor等的研究,设置的PEEP必须使跨肺压在呼气末保持正值,但2006年国际腹高压委员会(WSACS)指出,PEEP是腹内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因此,在SAP合并IAH时如何设置呼吸机参数值得研究。合理的参数设置应能改善机体的氧供、提高患者肺顺应性并减轻气压伤,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保持机体内稳态[4-8]。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通过食道压监测来设定呼吸机参数,评价其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腹高压模型猪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猪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4.2 ± 2.2) kg,由南京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前禁食24 h,不禁水。采用氯胺酮20 mg/kg肌肉注射进行诱导麻醉后,将猪仰卧位并固定在手术台,以丙泊酚3~5 mg/(kg・h)持续静脉泵注维持麻醉,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辅助呼吸(金伽利略呼吸机,哈美顿公司,瑞士)。

1.2 血流动力学监测

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穿刺左/右颈内静脉,常规消毒铺洞巾,穿刺颈内静脉后,将引导钢丝置入血管后,拔出穿刺针,沿引导钢丝置入导管鞘,将SwanGanz漂浮导管(5 F,Arrow,USA)的自然曲度朝向右心室流出道,沿鞘管进入上腔静脉,根据图形待导管顶端进入右房后气囊充气1 ml,锁定三通,继续向前送入导管,压力波形重复出现肺动脉嵌顿波和肺动脉压力波时,说明导管位置良好,通过压力换能器连接监护仪(Edwards Lifesciences,USA),监测心排量(cardiac output,CO)、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PAP)和肺动脉嵌压(pulmonary arterial wedge pressure, PAWP)。心排量监测采用温度稀释法,经SwanGanz导管中的CVP管缓慢注入10 ml 0℃生理盐水,测定两次取平均值[ml/(min・kg)];选择右股动脉切开置入引导钢丝置管后连接监护仪(Spacelabs,USA)监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通过动脉导管和SwanGanz导管分别抽取动脉和中心静脉血行血气分析。

1.3 食道测压管置入法

将导管前端涂抹少许石蜡油,经模型猪口咽部插入食道,置入深度约30 cm ,将导管另一端与金伽利略呼吸机食道测压管连接,通过三通连接口向导管气囊内注入空气5 ml,再回抽4.5 ml后,观察呼吸机监视屏,可见与呼吸相关的压力波动,证实在膈肌以下,将导管逐渐外撤直至压力波动基本消失,表明气囊在食管胸腔段。

1.4 模型制作及参数设置

动物取仰卧位,四肢固定,呼吸模式为容量控制通气,设定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6次/min,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40%, PEEP 5 cm H2O(1 cm H2O=0.098 kPa)。消毒、铺巾,腹正中切口进腹,暴露十二指肠及胰腺,在距幽门8~10 cm处切开十二指肠,找到,可见胰管开口,插入头皮针软管将含5%牛磺胆酸钠(Sigma,USA)和0.5%胰蛋白酶(Sigma,USA)的生理盐水溶液以1 ml/kg逆行注入胰管,10~20 min注射完毕后可见全胰呈暗紫色,诱导成功后缝合肠管,逐层关腹(SAP)。机械通气3 h,然后采用自动控制气腹机(Stryker endoscopy,Germany)腹腔内注入氮气法,制作25 mm Hg腹高压模型(1 mm Hg=0.133 kPa),呼吸机参数不变(常规机械通气),持续3 h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随后置入食道测压管(哈美顿公司,瑞士产),调整PEEP使呼气末跨肺压(Ptp)≥0 cm H2O(跨肺压导向机械通气),其余呼吸机参数不变;持续3 h实验结束。记录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指标和血气分析变化。

1.5 参数计算

心指数(cardiac index,CI)=CO/体质量;氧输送(systemic oxygen delivery,DO2)=CI×动脉血氧含量(CaO2)×10, CaO2=1.34×Hb×SaO2+0.0031×PaO2;氧耗量(systemic oxygen consumption,VO2)= CI×[CaO2-(1.34×Hb×SvO2+0.0031×PvO2)] ×1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方差齐性分析,均数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

2 结果

6只家猪均制模成功,无一发生气压伤及死亡。常规机械通气时,腹高压1 h、3 h与胰腺炎相比模型猪HR增快; MAP、CVP和PAWP上升; CI下降。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胸内压(Pes)上升;肺顺应性(Cstat)下降。PaO2和氧输送(DO2)等氧代谢指标下降(均P0.05);跨肺压导向机械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相比,模型猪PaO2以及Cstat明显改善,CI则进一步下降,但反映组织灌注的血乳酸明显降低,Pplat显著升高(均P0.05)。PaCO2未有明显上升; HR、MAP、CVP、PAW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3 讨论

SAP患者伴有腹高压时,可导致膈肌上抬,肺实质压缩,引起胸肺顺应性下降,同时由于炎症反应导致ALI/ARDS,出现呼吸急促和氧饱和度降低。手术是严重腹高压的推荐治疗措施,然而在腹内压未达到ACS或在手术前,应通过机械通气尽力维持氧供应,改善动脉氧合,减缓器官损伤。此时,由于患者胸内压、腹内压的差异,即跨肺压的不同,呼吸机设置的参数应防止肺泡的反复塌陷或过度扩张,以减轻气压伤、改善氧合,并尽可能减轻对循环的影响。Talmor等[3]研究提示以跨肺压为导向的PEEP治疗可以改善ALI/ARDS患者的动脉氧合。这一呼吸机支持策略是否适用于SAP合并腹内压升高的患者尚未见相关报道。

本研究显示,常规机械通气时,腹高压1 h、3 h与胰腺炎相比模型猪HR明显加快,MAP、CVP和PAWP上升,心指数下降。与此同时,呼吸力学指标Ppeak、Pplat、Pes上升,Cstat下降;PaO2、DO2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表明SAP伴腹高压时,常规机械通气不能减轻肺不张和改善氧合;Regli等[9]通过制作猪腹高压模型,研究腹腔压力对功能残气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设定PEEP 5 cm H2O时,18 mm Hg腹高压可使功能残气量较基础状态下降33%。表明不适当的PEEP水平不能阻止腹高压时功能残气量的下降。

本研究发现,与常规机械通气相比,通过食道压监测调整PEEP使呼气末跨肺压≥0 cm H2O可明显改善腹高压猪的PaO2及肺顺应性;PaCO2无显著差别。调高PEEP后,平台压明显升高,均值超过30 cm H2O。根据对ARDS的研究结果[10-11],对于ALI/ ARDS患者,平台压应30 cm H2O时,未有气压伤的发生;因此,对伴有腹高压的SAP患者机械通气时,平台压的限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实验研究显示腹高压时由于压力传递引起回心血量的下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12-13]。因此,腹高压时选择高水平PEEP必须关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本研究显示,跨肺压为导向机械通气时,心指数有所下降,但反映组织灌注的血乳酸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主要与组织氧供改善有关。

本研究中笔者将实验猪制作成25 mm Hg的腹高压模型是参照文献确定,Mentula等[14]研究认为对于腹内压25 mm Hg以上的患者应选择及时手术减压。黎介寿 [15]指出当腹内压达35 cm H2O时,应立即地进行剖腹敞开腹腔减压。这表明当腹内压超过25 mm Hg时,首要问题应是通过穿刺、引流、手术等方式及时减压,以解除腹高压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

综上所述,腹高压是SAP患者的常见现象,腹内压的上升可以导致压迫性肺不张,降低患者动脉氧合。根据本研究,通过食道压监测设定呼吸机参数,使呼气末呼气末跨肺压为正值,能明显改善腹高压状态下SAP猪的氧分压及肺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Malbrain ML, Deeren D, De Potter TJ.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 it is time to pay attention. Gastrointestinal system[J]. Curr Opin Crit Care,2005,11(2):156171.

[2]AlBahrani AZ, Abid GH, Holt A, et al. Clinical relevance of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 Pancreas, 2008,36(1): 3943.

[3]Talmor D, Sarge T, Malhotra A,et 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guided by esophageal pressure in acute lung injury[J]. N Engl J Med,2008,359(20):20952104.

[4]邱海波.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2):191192.

[5]刘宝,潘爱军,邵敏,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2):110112.

[6]陈宏,贾建国,李非,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2):13091312.

[7]门英,李玉明.腹腔内压监测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9):10031006.

[8]段美丽,张淑文,王宝恩,等.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MODS的机制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3):222224.

[9]Regli A,Hockings LE,Musk GC, et al. Commonly applied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s do not prevent 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decline in the setting of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a pig model[J]. Crit Care,2010,14(4):R128.

[10]Ventilation with lower tidal volumes a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idal volumes for acute lung injury and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etwork [J]. N Engl J Med,2000,342(18):13011308.

[11]Briel M, Meade M, Mercat A, et al. Higher vs lower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ung injury an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AMA,2010,303(9):865873.

[12]倪海滨,李维勤,柯路,等.腹腔高压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猪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1,34(5):428431.

[13]倪海滨,李维勤,柯路,等.重症急性胰腺炎腹高压猪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5):481484.

篇4

[关键词]建筑作品;著作权;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72-02

一、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及不足

目前,就我国立法来看建筑作品仅指具有审美意义的表现形式为建筑物或构筑物作品,与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分属不同的客体。虽然建筑作品不同于一般作品,但著作权法并未对其作出过多规定。近年来建筑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关的立法已明显滞后于社会实际情况。另外,我国作为《伯尔尼公约》缔约国,现行立法中对建筑作品的定义及范畴规定并不一致,实际上并未满足履行签约国义务的要求。

我国在建筑作品著作权立法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建筑作品与美术作品仍有混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的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造型、艺术作品,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作品。根据上述定义,人们完全可以将建筑作品认定为美术作品。虽然现在二者被作为两类不同客体进行保护且分别定义,但只是形式上对其作出区分,并不能摆脱人们长久以来将建筑作品归类于美术作品的习惯性认识。这同时暴露出立法对建筑作品定义过于简单的缺点。第二,建筑作品范畴规定不科学。我国对建筑作品采取狭义定义,即建筑作品仅包括建筑物或构筑物等三维立体作品。虽然我国著作权法也对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进行保护,但将建筑设计图作为图形作品、将建筑模型作为模型作品来进行保护有以下不足:1.如果将三者化为不同客体进行保护,必然割裂其内在联系;2.著作权法虽然对设计图、模型作品和建筑作品都进行保护,但着眼点不同;3.著作权法规定作品著作权自创作完成之日产生。因此,建筑作品著作权应当自建造完成之日产生,而建筑设计图著作权应当自设计图完成之日产生,问题是后者往往比前者提前几个月甚至是三五年完成,这段期间无法涉及到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而这段时间如果发生侵权行为,只能依据设计者享有的图形作品著作权追究侵权人责任,这样对图纸中艺术性设计部分保护力度将大大降低;4.建筑物受到保护的仅是外观而不含技术内容,将设计图转为立体建筑物之权属于版权中复制权。因此,如果建筑物本身受著作权法保护,它的设计图无疑也应受著作权法保护。第三,缺少可操作条款。目前仅《著作权法》和《著作权实施条例》对建筑作品有规定,对建筑作品的认定标准、侵权行为的认定及对权利人的救济方式等重要的问题都没有立法依据或在实践中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司法现状及不足

“保时捷与泰赫雅特建筑作品纠纷案”是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知识产权保护十大案例之一。从该案例及相关案例可知,法院在认定建筑作品及是否实质性相似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立法及司法实践中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具体到司法实践中,由于不同法官自由心证不同,对同样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另外,建筑作品设计及建造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创造性活动,法官由于对建筑知识缺乏了解,很难从专业角度作出判断。审判中难免出现以下问题:

(一)缺乏对独创性与艺术性的判断标准

独创性和艺术性是建筑作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法律特征。首先艺术性是一个很主观概念,同样一幢建筑物,有人认为具有审美意义而有人认为不具有审美意义,在实践中根本不可能设置一个衡量标准。独立创作相对容易判断,而对于如何认定“创”的部分,我国立法上无规定,司法上也没有借鉴的标准。在建筑作品侵权案件中,法官自由裁量比法律规定对案件的结果具有更大影响。这显然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原则相抵触。

(二)缺乏实质性相似的判断标准

任何建筑作品都有借鉴前人优秀设计的部分,或将别人设计的作品加入自己的美学构思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这是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将之称之为抄袭,否则就违背著作权法鼓励创新的立法宗旨。可实践中的难题是建筑作品侵权总介于借鉴创新和完全抄袭之间,判断是否构成侵权关键在于如何判定两个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而实质性相似和独创性一样,是个主观概念。法官作为建筑学上非专业认识得出的是否具有实质性相似的判断是很难服众的,因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还包含专业技术问题。两个建筑在多大程度上的相似才能认定为实质性相似,必须参考专业人士的鉴定结论才能定性。

(三)缺乏司法实践中对新问题的指引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在法律规定不明确情况下进行案件审理,无论得出什么样结果都难以避免争论和质疑。如奥运体育场“鸟巢”侵权案,虽然结果早已尘埃落定,但理论界仍在争论该案中被告的行为到底是侵权还是合理使用。北京市中院的判决除对当事人有法律效力外,对其他人或者其他类似案例审理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我国不同于判例法国家,但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案例实际上对各级法院审理案件具有标杆性意义,在法律规定不足情况下,实践中起了补充法律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一)重新定义建筑作品,扩大建筑作品的范畴

很多学者认同美国著作权法对建筑作品的定义,但各国立法都有其独特背景,生搬硬套他国立法对建筑作品定义只会造成更大混乱。对建筑作品重新定义的目的是将建筑作品与美术作品分开。建议应将建筑作品定义为“以建筑物或构筑物表现出来的具有艺术特征且独立于实用功能的作品及与之相关的设计图和模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建筑设计图实施结果不是建筑作品而只是一般建筑物,那么该设计图只能作为一般图形作品进行保护。对建筑作品的范围,应当采取广义的界定:包括建筑物及构筑物、建筑设计图(施工图)及建筑模型。其中建筑设计图包括设计草图、建筑施工图及效果图。

对于建筑设计图,我国著作权法将其列为图形作品而非建筑作品进行保护的。但设计师们绘制建筑图目的是为了建造特定建筑物,并不是为了美术而美术。司法实践中,对建筑设计图复制并不妨碍建筑作品的侵权认定。我们应更多关注的是建筑设计图与建筑物的关联性,而不能仅关注它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建筑施工图“如同计算机程序中的目标代码一样,目标代码一般只有机器可读”,如果建筑设计图还可以作为美术作品拿来欣赏的话,施工图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让施工人员建造出设想中的建筑物。正因为它唯一的目的性,离开建筑物,施工图就失去本身的价值。它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立体建筑物的桥梁,因此将施工图随着建筑物本身受到保护是理所当然的。

建筑模型与建筑设计图的保护模式及其应当与建筑物本身放在一起进行保护的理由是一样的。建筑模型是按照比例对建筑物进行浓缩而成的三维立体作品,是为了实际使用而建造。实践中完全可以通过建筑模型仿造出同样造型的建筑物,将建筑模型作为建筑作品而归入到建筑作品中予以保护对于当事人的行为指引以及司法实践都是有益的。

(二)引入专家鉴定机制解决建筑作品认定问题

对建筑作品独创性的认定,世界各国通过司法判例进行确定,但不论是英美等判例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其判断标准都是来源于法院的审判经验,上述标准的形成及推广应用是个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它来源于实践但却不能完全指导实践。我国在判断建筑作品独创性问题上,应当引入专家鉴定机制。专家应当在鉴定意见中详细写明涉案建筑哪些部分具有独创性并对创作程度进行分级说明,同时指出该独创性部分是否独立于实用功能。专家鉴定意见作为法官判断的重要参考,在没有足够理由支撑情况不得专家的鉴定意见。至于涉案建筑是否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建筑作品,由法官依据独立完成加适量创作的标准原则、专家意见及其他证据综合考虑判断。

(三)立法上增加可操作条款,实践中指导案例

有学者建议我国应当学习其他国家制定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单行法,这样可以加大对建筑作品的保护力度,但现在为时尚早。我国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制度起步晚,现实中案例少,制定单行法条件还不成熟。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参考外国先进立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司法解释来弥补立法不足。其中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司法审判和理论界有争议的焦点问题上,如制定建筑作品独创性和实质性相似认定标准或办法,对权利人以何种方式进行救济等。

从国外经验及我国审判实际来看,建筑作品侵权案件中许多价值判断问题都不可避免的涉及法官自由裁量权。最高人民法院有针对性相关案例,首先给法官审判提供借鉴,同时也减少了法官自由裁量全对案件结果的影响。

(四)完善著作权登记制度

篇5

【关键词】建筑作品 著作权 对策

一、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立法现状

目前,从我国立法来看建筑作品仅指具有审美意义的表现形式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作品,与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分属不同的客体。近十几年来我国建筑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关的立法已明显滞后于社会实际情况。另外,我国作为《伯尔尼公约》的缔约国,现行立法中对建筑作品的定义及范畴规定并不一致,实际上并未满足履行签约国义务的要求。

笔者认为,我国在建筑作品著作权立法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建筑作品与美术作品仍有混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的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造型艺术作品,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根据上述定义,人们完全可以将建筑作品认定为美术作品。虽然现在二者被作为两类不同客体进行保护且分别定义,但只是形式上对其作出区分,并不能摆脱人们长久以来将建筑作品归类于美术作品的习惯性认识。这同时暴露出立法对建筑作品定义过于简单的缺点。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和各式各样建筑设计作品的出现,建筑作品彻底从美术作品中分离出来是立法必然要求。第二,建筑作品范畴规定不科学。我国对建筑作品采取狭义的定义,即建筑作品仅包括建筑物或构筑物等三维立体作品。因此,如果建筑物本身受著作权法保护,它的设计图无疑也应受著作权法保护。第三,缺少可操作条款。目前仅《著作权法》和《著作权实施条例》对建筑作品有规定,这几个条文仅仅规定了建筑作品的定义和范畴,这造成了理论界的争论和实务界的难题。对建筑作品的认定标准、侵权行为的认定及对权利人的救济方式等重要的问题都没有立法依据或在实践中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司法现状与不足

建筑作品的设计及建造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创造性活动,法官由于对建筑知识缺乏了解很难从专业的角度作出判断。因此在实践审判中出现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对独创性与艺术性的判断标准。独创性和艺术性是建筑作品必须具备的两个特征。首先艺术性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同样的一幢建筑物,有人认为具有审美意义而有人认为不具有审美意义,在实践中根本不可能设置一个衡量的标准。独立创作相对容易判断,而对于如何认定“创”的部分,我国立法上没有规定,司法上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标准。第二,缺乏实质性相似的判断标准。任何建筑作品都有借鉴前人优秀设计的部分,或者将别人的设计作品加入自己的美学构思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这是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将之称之为抄袭,否则就违背了著作权法鼓励创新的立法宗旨。可实践中的难题是建筑作品侵权总介于借鉴创新和完全抄袭之间,判断是否构成侵权关键在于如何判定两个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我国是个成文法国家,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案件审理,无论得出什么样的结果都很难避免争论和质疑。如奥运体育场“鸟巢”侵权案,虽然结果早已尘埃落定,但理论界仍在争论该案中被告的行为到底是侵权还是合理使用。

三、完善我国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一)重新定义建筑作品,扩大建筑作品的范畴

很多学者认同美国著作权法对建筑作品的定义,但各国立法都有其独特的背景。笔者建议应将建筑作品定义为以建筑物或构筑物表现出来的具有艺术特征且独立于实用功能的作品及与之相关的设计图和模型。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建筑设计图实施的结果不是建筑作品而只是一般的建筑物,那么该设计图只能作为一般的图形作品进行保护。对建筑作品的范围,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广义的界定:包括建筑物及构筑物、建筑设计图(施工图)及建筑模型。其中建筑设计图包括设计草图、建筑施工图及效果图。同时将三者划为同一类客体进行保护。

(二)引入专家鉴定机制解决建筑作品认定问题

我国在判断建筑作品独创性的问题上,应当引入专家鉴定机制。专家应当在鉴定意见中详细写明涉案建筑的哪些部分具有独创性并对创作的程度进行分级说明,同时指出该独创性的部分是否独立于实用功能。专家的鉴定意见作为法官判断的重要参考,在没有足够理由支撑的情况不得专家的鉴定意见。至于涉案建筑是否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建筑作品,由法官依据独立完成加适量创作的标准原则、专家意见及其他证据综合考虑判断。

(三)立法上增加可操作性条款,实践中指导案例

有学者建议我国应当学习其他国家制定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单行法,这样可以加大对建筑作品的保护力度。笔者认为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参考外国立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司法解释来弥补立法不足。从国外经验及我国审判实际来看,建筑作品侵权案件中许多价值判断问题都不可避免的涉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最高人民法院有针对性的相关案例,首先给法官审判提供了借鉴,同时也减少了法官自由裁量全对案件结果的影响。

(四)完善著作权登记制度

对建筑作品来说,一旦发生侵权案件,建筑作品权利证书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某些国家规定,建筑作品必须到相关部分登记,否则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美国曾专门过建筑作品著作权登记规则。笔者认为,对建筑作品侵权仍适用自愿登记制度,但须完善审查流程,提高获取著作权权利证书的门槛。这一点可以参考专利相关法规中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审查流程,权利人在登记时需要提供建筑作品或模型作品的照片或视频资料,并明确说明就作品哪些部分进行登记。审查人员根据整体观感法判断独创性及审美意义,并决定是否授予权利证书。

参考文献:

[1]康佑发.建筑作品版权保护法律适用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2]卢海君.美国的建筑作品版权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方法学,2010,(2).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概念;技术

1 建筑高度与层数的量化概念

美国著名高层建筑设计专家法・阿坎恩在他的著作中,把高层建筑定义为“其高度强烈地影响到布局、设计和使用的建筑,或者其高度创造了与一定地区和时期存在的在施工和使用方面有着不同条件的建筑”。给高层建筑以确切的定义,对城市规划、环境质量、城市减灾、建筑与结构设计、设备、材料与施工技术、社会经济效益、地域建筑文化影响等方面都十分重要。它反映着人们对高层建筑的认识、理解水平、设计概念、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认同基础。多少层以上或高度为多高的建筑物才称为高层建筑世界各国基于本国的经济技术条件及消防装备等具体情况不同,对高建筑起始高度的定义也不一致。我国规定,高层建筑包括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不包括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中的人民防空地下室)。

联合国在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对高层建筑的定义取得了较统一的认识,并把高层建筑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高层建筑:9―16层(最高到50m);

第二类高层建筑:17―25层(最高到75m);

第三类高层建筑:26―40层(最高到100m);

第四类高层建筑:40层以上(最高到100m以上)。

2 结构技术与设备综合化的概念

高层建筑的结构功能是建筑承受荷载和抵抗侧移的能力,同时也是建筑体量组成及结构艺术表达的基础。在建筑艺术形式的发展中,高层建筑的形式可谓最为复杂,这是因为它和许多学科密切相关,又常常和各种设计要求发生矛盾和冲突。现代高层建筑由于高度的竟争变得越来越纤细,所产生的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影响就愈大,因此抵抗这些荷载的结构是高层建筑设计考虑的基本方面,其结构的效能性、经济性和艺术美学效应都与高层建筑形式创意密切相关。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者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要与结构工程师及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要根据场地地质状况,高层建筑承受外力条件以及施工效率等因素,探求一个最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然而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必须由建筑设计者率先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在进行建筑功能、环境创意及造型设计的同时,建筑设计者必须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抗震、抗风等安全性要求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力求实现设计者的美学愿望与艺术表现。

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是在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风力作用、温度作用、场地岩土特征、结构的真实效应和一些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正确思维方法去指导建筑设计,一般来说,概念设计往往比“计算设计”更为重要。

了解高层建筑结构理论并掌握结构体系性质的建筑设计者,在方案创作的立意构思阶段就能与结构工程师息息相通,提出合理的布局,采用共同的工程学语言与图式,从而产生较优的设计方案。

建筑设计者在高层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就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房子的“骨架”怎样构成?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不同层数、高度的高层建筑必定有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平面规模和尺寸与之对应,否则就会不合理、不经济、不相宜。在平面中的表现方式,结构对建筑功能组织和平面布局的影响,不同结构形式的不同特性和适用范围等等,在建筑设计者看来可能比其他方面理解、掌握结构设计知识来得更直接,与自身目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一观察点的选择可能与结构工程师不同,但对建筑设计者而言或许更为有效。高层建筑是结合大量设备系统的协调集合体,其高度复杂性决定了安排这些系统的原则。为了发挥效能,必须具有高度逻辑性、简单、明了与直接,这些系统清楚的表明其组成部分是不一样的。对于建筑设计者而言,与结构技术一样,各设备系统的概念设计比其详细设计、“计算设计”更为实用。例如,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者应了解各类型的高层建筑应配备那些设备系统,明了那些设备用房是必须配备的,明了相应的布局要求、相应的面积、空间要求等。建筑设计者在概念设计的引导下,将结构技术与设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有可能产生合理、优美的高层建筑。

3 建筑文化与环境的优化概念

高层建筑的功能可因时、因事、因地而不同,有着各种各样的使用功能。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诸如高层住宅、旅馆、写字楼、科教建筑,电讯建筑以及高层工业建筑等,在其筹划、创意、实施方案、设计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也无不追寻这些功能构架,它与早期功能主义思潮相比,无疑现代人的功能创意具有超越时代观念的、开放型的功能机制,表现出新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观念,体现出建筑文化与环境的优化概念。

尺度庞大、壮观的高层建筑,特别是以组群或街区高层建筑群体出现的地区,高层建筑是城市中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建筑体形对城市空间产生巨大魅力,另一方面对于生活其间的人们来说,环境质量及空间艺术感受又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准。人们利用各种筹划环境空间的手段,为高层建筑提供一个新的使用空间,改变着局部环境和地段小气候若能遵循协调原则将新建筑纳入到环境中,将能创造出优美的新环境。

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出发,高层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平面空间布局,及至环境策划等方面,在使城市面貌和社会行为模式发生各种深刻质地和机理变化的同时,既塑造着城市自身的形象,又重新塑造着生活其中的人,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价值观念,从心理、生理、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撞击着人类生存的一系列具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因此高层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平面空间布局不应是一般工程技术的功利主义结果,而应是人本主义与技术主义实利与审美、理性与感性、人工与自然、现代化与人类天性短期利益与长远经济、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平衡,从而,体现新的建筑文化,创造新的优美环境。

4 设计者创造力及设计意识的概念

高层建筑的设计作为建筑创作,自由度与灵活性是很大的,可以“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为它符合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智慧异性升华的必然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模式。但仅就高层建筑的创造性思维而言,建筑师总是面对具体的设计对象而构想,不厌其烦地在自由度与约束条件的冲突与协调中寻求平衡点。自由度是人们理念的美好愿望,总是希望多一些、灵活一些、自由一些;然而建筑是一种限制性的艺术,而建筑设计创作则是一种物化的形象思维过程,特别对于尺度高大、体量宏伟、功能技术复杂的高层建筑,它需要多学科知识,多工种配合的优化与综合。结构技术、设备、防火,交通、系统管理等等对建筑创作有着不同的要求和限制,建筑设计者如能采众长而广辟创作思路,在复杂、尖锐的冲突因素中变约束条件为逻辑创造哲理,变冲突因素为和谐机制,充分发挥创造力,亦体现了建筑设计者的设计能力。

篇7

传统的建筑学教育多是以纸上的功能设计为建筑方案设计的起点。所教授的建筑学学生一般都经过几个阶段的成长而成熟。首先,第一个阶段是功能的堆砌,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对功能的梳理还不够娴熟,教师一般以功能合理为基本前提教导学生完成方案。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方案以功能的堆砌和罗列为特点,其基本要求是功能的合理与顺畅。第二阶段,在一定的功能协调的能力下,开始追求平、立面的形式化。这当中首先涉及的是平面的形式化。学生大多是在考虑大的功能分区的同时设计一个较为平衡稳定的平面构成,但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对功能的考虑不够周全,将具体的功能植入该平面构成时,构成会发生较大变化而“变形”。最后,当功能被理顺之后发现当初美观的平面构成也基本不复存在了。到该阶段后期,一些学生已经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功能与平面之间的内在关系,所预想的平面构成在实现功能后也不会有过多变形。此时,既达到了平面的美感又完成了功能的布置。第三阶段,由于对平面与功能的协调能力较强,学生在方案一开始就同时考虑功能、平面、立面甚至空间,达到同时涉及多个层面内容的境界。这是熟练掌握功能及平面的基础上,经历前两个阶段的成长而达到的新的层次的成熟。能够在方案之初同时构想多层次的内容,意味着可随心所欲地将空间或是立面等作为作品的重点而予以设计。以上是学生在传统建筑学教学下的一般经历。这种建筑方案设计教育的起点是“纸上的功能”,至少是以“纸上设计”为起点。

(一)以“空间”为设计起点

其实,建筑方案设计的起点可以有很多选择,同样是“纸上设计”,还可以将空间作为设计的起点。可以根据各个限制因素,预先构想在建筑中形成某个意义空间,而这个意义空间在该建筑中应处于某个核心位置,其他空间围绕这个主导空间展开,最终形成整体建筑。该意义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关系是有主次的,并有机融合的,一旦抽出该意义空间,建筑整体就趋于离散。例如,在方案设计之初,就构想形成一个中庭。该中庭平面狭而长,所有丰富该中庭的要素都来自建筑本身,包括相隔一定距离但连续的直跑楼梯,的电梯,中庭两个长界面上的走廊或开洞,架设在半空的天桥,所有这些要素被穿过以角钢支撑的透明玻璃屋顶的阳光照射,将其阴影投撒在中庭长界面和地板上,最终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当然,中庭两个长界面及地板的材质应精心选择,中庭短界面是采取虚的玻璃还是实墙维护或是虚实嵌套,都可再考虑。总之,这个中庭就是该方案的“中心”或者说是“意义空间”。其他空间围绕该中庭展开。所以,以空间作为设计的起点在某种意义上更强调了“空间是建筑本质”的命题。

(二)以“剖面”为设计起点

“纸上设计”还可以剖面为起点,剖面是方案设计中经常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但是,相比之下,剖面的空间属性比平面和立面更强,其与空间的内在联系也更为紧密。从理论上,可以认为是无数个剖面组合成了空间,精彩的建筑空间是由若干有质量的剖面和合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剖面比平面更有资格作为建筑设计的起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一个大型建筑的中庭里,构想要形成一个剖面,在这个剖面上,有若干与剖切方向平行的直跑楼梯,这些楼梯规模不大,但数目却较多。这些直跑楼梯和对应的走廊在剖面上形成极为有序、美观的韵律。当然,形成这个构想需要相当数量的楼梯和建筑规模,但形成的空间也是极为震撼的。此外,在楼梯另外一侧需要有大的共享空间来“体验”这一剖面的韵律。

(三)构想整体,难分先后

其实,当人们娴熟地掌握了“纸上设计”以后,设计起点可能很难分清是平面、空间,还是剖面了。因为在设计之初,就综合地考虑了平、立、剖面及空间,在一定高度上,整体性地构想了整个建筑。此时,平面、空间或是剖面,谁是起点,恐怕难分先后了。

二、“理念先行”的设计方法

“理念先行”的设计方法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设计手法。“它并不是像通常做法那样,首先通过功能分析决定平面,然后转移到对部分空间的塑造,最后再决定整体的建筑构成。……设计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思想理念决定所有东西。”其实,“对于概念抑或更准确的说是设计理念的喜好和追求在许多建筑大师的创作中都是共通的”,所以这也是一种极为值得提倡和学习的设计方式。设计者一旦找到一种适合解决方案问题的“理想原则或途径”,就应在设计中坚持并贯彻到底。在这里,笔者将它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该理念源自一种思想或概念,即一种哲学上的认识、思想方法或文字概括。二是该理念源自一种具象的客观实有,姑且分别称它们为“源概念”和“源模像”。

(一)以“源概念”为设计起点

“源概念”设计主要是指设计者在具体的设计之前,预先构想了一种抽象的思想方法或一个定义。该思想或定义在设计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其间,最终使整个建筑极端统一并明确表达了同一认识。如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的“终极木屋”,该木屋的设计“源概念”是:通过一种方式,代替普通的多种手法需要,来实现各种功能,比如柱、梁、窗、床等,在功能分化之前保持一个和谐整体的原始性。没有地板、天花板以及墙壁之分,地板可以是天花板,也可以是墙壁,居住者在其中是去发现而不是被规定。实现这一概念的基本构件是垒叠的方木

(二)以“源模像”为设计起点

“源模像”设计主要是指设计者通过对某一具象的客观实有进行分析并形成认识以后,以该客观实有的性质或外在等特征为基本概念形成方案。如以“像素”为“源模像”形成方案。“像素”的特性是,“图像”以“像素”为基本单位,每一个“像素”的形态是一致的,只是通过“像素”自身的连续性的浓淡阶调变换及不断重复而构成千变万化的“图像”。通过这一特性,可以形成相应的建筑方案。例如,平面上,以一定尺寸的矩形格网形成,各房间、走廊、楼梯、内院等均以该矩形格为基本单位而形成;立面构图或是开窗时,也以一定的矩形格为基本形成单位,形成单位的大小、组成方式均可变化,可凸可凹,可虚可实,可整可散;整个建筑的体量也以某特定的长方体或立方体为单位进行组合、加减等;包括内部空间的装饰等各个方面都复如此。这样一来,整个建筑从里到外协调统一,既有条理又不失变化。

三、以“模型”为设计起点

在传统的建筑学教育中,模型大多被认为是方案设计的辅助手段。很多学生在方案完成之后制作模型,拍些照片来丰富作业。或在设计过程中制作模型,以方便对方案进行推敲。在这几种情况下,模型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都打了折扣。若以“模型”作为设计的起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充分发挥了模型的作用,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方案的生成机制。因此,本文所提到的模型主要用于表达设计初衷、还原构思和呈现虚拟三维。从设计过程来分,主要属于概念模型而非定稿模型。从用途角度来分,主要是设计模型而非展示或工作模型。由于主要用于生成方案初稿,所以模型的比例尺度可以不必过于精准,模型刻画的精度不必太高,场景的真实性和光电效果可以先忽略,只要能完整表达设计者的构思即可。从“模型”生成的建筑作品与“纸上设计”的建筑有质的差别,当使用图纸这一手段表达建筑时,单从平面图即可看出两者的实质性差别,从使用上也能感受到建筑的体积感和更立体的空间倾向。以“模型”作为建筑设计起点还有很多其他方式难以取代的优势:首先,从一开始就着手用模型表达设计构思,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模型一直处于“生长”状态,设计构思与模型都是未完成时,在实质上是相互促进成长,在很长时间里它们的结局不仅是未定的,而且是多向的。其次,模型为建筑设计提供的不可替代的、最直接的可感知要素是空间,除此之外,还包括光线、色彩、机理、尺度比例等;最后,模型提供了“建筑漫步”的可能性,还提供了实际建筑不可能提供的视角,这都是完善设计的良好条件。总之,在模型开始生成到完成,“我们经历着时间、色彩、光线、机理、触感、尺度等一系列的建筑限定元素,也经历了基地、屋顶、雨蓬、支撑物或柱子、隔断等一系列与之相对应的底盘制作、建筑主体制作、环境配景制作等建筑基本元素和某些限定元素的制作”,这汇集了众多直接且深刻的元素感知,为完善建筑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很多建筑大师就是以模型作为建筑设计的起点的,比如解构主义建筑大师盖里。他的事务所有相当数量的人员的工作与模型有关。他们先制作模型,然后通过三维扫描将其扫进电脑,再进行下一步的方案推敲。这个设计过程使整个建筑的设计方式更加立体化,所得到的最终作品当然也与众不同。

四、以“建造”为设计起点

至今,很多建筑师的设计方法还是从平面入手,进而再深入方案。但人在建筑中是不能完全体会到平面构图的,即平面的艺术性不等同于建筑的艺术性。人直接体会到的是空间,虽然前面所讲述的“纸上设计”亦有从空间入手设计建筑的,但相对于实际的空间体验来说,它还是一种间接手段。如果将“建造”作为建筑设计的起点,这将更加接近建筑活动的本质———“……选择和使用材料并通过建造形成空间。”这在一定意义上也重新定义了建筑:“即建筑等于建造的材料、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和。”张永和在《平常建筑》91第3期中详细分析了密斯1923年的砖住宅平面,该平面图没有描述家居与建筑的关系,图上仅为多道砖墙和玻璃维护。它着重表示了砖墙的砌筑方法,使人们几乎能直接拿此图来施工。它的意义不在于砖宅本身的设计,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方式:即从建造入手生成建筑。1996年,卒姆托(PeterZumthor)的瑞士沃尔斯温泉浴场(ThermalBathsVals)完工,该建筑选用了当地的片岩作基本承重材料,片岩构成的承重体尺寸庞大,已不形成“柱”,而更像是“墩子”。这些“墩子”不均匀地分布在平面上,通过占据空间自然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石墩内部还可“挖出”小的私密空间。混凝土楼板从石墩的顶部悬挑出来,楼板之间还留有几厘米宽的缝隙,用玻璃密封后形成带有“光线”的屋顶。该作品就是典型的存在于“建造”逻辑之中的建筑。可见,以“建造”为起点设计建筑,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建筑的生成逻辑和方式。在这里,只能探讨“建造如何构成建筑的意义,而不是建造在建筑中的意义。”此外,“近年来建构理论的复兴,就是试图回归到建筑的建造过程,这不只是对材料和工艺的尊重,同时也是追求基于现代化工业生产和新材料、新技术的设计原创与美学表达。”因此,提倡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从建造入手,研究材料、构造、工艺本身及其表现力,以此为始,让设计在建造上开始并在其中延续,最终以卓越的细部、和谐的整体、个性的空间展现建筑。

五、以“计算机应用”为设计起点

以“计算机应用”作为设计起点,其实质上是一种数字化的建筑设计方法。它是“通过非传统的方法整合多学科思维模式(计算几何学、计算机科学、离散数学及图论、计算机算法研究等计算机科学的派生物)并将其贯穿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建筑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的实质实际上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和网络功能,在一种理性原则控制的前提下,以穷举或排列组合的方式呈现阶段性成果,以弥补建筑师在思考过程中的缺失。其难点(也是核心)在于如何将传统的设计思维落实于计算机程序生成方法上及如何充分利用传统设计方法和计算机程序生成方法之间的内在实质性联系。此外,要掌握数字化的生成建筑设计方法,要求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程序语言、编程的相关知识。目前,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建筑作品落成,从它们奇特的外观上一望便知,是出于计算机的杰作。目前应该做到,在建筑设计上形成方案时,要建立在推敲三维模型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激励设计人员挖掘各种软件的深层功能,在具备了建立较为复杂的空间能力之后,设计人员的空间思维可以摆脱束服,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各种在数字化设计中应用到的软件各具优势,在实际操作时常常要综合利用多个软件来完成设计。由于人们已经从认知系统和工具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设计者的作品不再是对外国数字建筑的简单模仿或片段抄袭,而是在建筑设计的起点上就从真正的数字化做起。尽管可能在一开始的过程中,人们的作品可能不那么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但在方法和概念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也是阶段性成果。

六、结语

篇8

一、疏散出口数量

关于出口数量,因为商业网点术语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且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中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定义相同,这就给设计带来不同的要求,现将不同规范中所涉及得到的条文罗列如下:《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0045—95(2005年版)中第6.1.8条:公共建筑中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60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0.90m。公共建筑中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75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40m。《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第5.3.8-1条:公共建筑和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中各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该房间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置1:1房间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20m2,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m2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15m、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1.4m。据了解,深圳某些建筑消防支队执行《高规》GB50045—95(2005年版)中第6.1.8条,面积超过75m2时要求两个疏散出口,且要求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而郑州市无论多高层均执行《建规》GB50016—2006中第5.3.8-1条,当底层超过120m2时要求两个疏散出口,有些城市执行各自不同的地方规定,比如上海重庆等城市据了解一个疏散出口即可,并无其他要求。

二、层高

商业服务网点层高的要求主要来自《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中第9.1.6条:住宅建筑的防火与疏散要求应根据建筑层数、建筑面积等因素确定。注:1.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叠加计算建筑层数。注:2.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根据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住宅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设定为一层二层,而根据上述条文每层按3m计算,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则一层加二层的总高度最多为3+3+1.5=7.5m,大于7.5米则应计算为三层,这就不能再归为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了。本人认为两层7.5米的层高实际也是能满足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等功能的,但精明的开发商哪里满足于做上述几种功能的建筑,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实际设计中商业服务网点的地上一二层的总高度往往能做到8.5米左右或更高,实际用途大部分被改为大商业、餐饮或其他类型。

三、节能

商业服务网点的节能设计有如下两种观点:观点一,住宅为居住建筑,节能计算依据为国家或各省市所制定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而商业服务网点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理应而且必须按公共建筑设计标准来计算节能,因其所适应的标准不同,计算方式也不同,结果没有可比性,因此应分开计算,分别达到所需要求。观点二,商业服务网点的确为公共建筑,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住宅节能比公共建筑节能所执行的标准要高,按国家规定,以寒冷地区来说,住宅执行节能65%标准,而公共建筑执行节能50%标准(部分省市执行节能65%标准),所以全按住宅节能结算所得结果更能起到节能的效果,在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在国家一再提高(而且仍将提高)节能标准的趋势下,这种做法应得到提倡,而且,根据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民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09J801设计说明中深度规定条文的3.15.1应认为:商业服务网点按住宅计算节能应为允许的。第3.15.1条本工程为建筑,建筑应执行标注和地方主管部门的规定。注:公共建筑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居住建筑执行不同气候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注,有些地方也制定了严于国标的地方标准。有些建筑为综合楼,建筑下部为公共建筑,上部为住宅,此种情况分别执行两个标准或按较严的标准。

四、结语

篇9

数字化技术与建筑设计有着广泛地企业,建筑行业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创新建筑设计、促进建筑设计发展的关键要素加以强化,特别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条件下,数字化技术的价值得到了广泛地认可,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自身发展业已成为建筑设计工作的共识。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建筑设计已经不再是某个设计师个人的单独主观劳动,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一项全方位、高综合、立体性的建筑设计工作,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更为全面、客观地呈现建筑设计内容,提升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和专业程序的优势,将建筑设计以数字化和计算机语言的形式加以体现,这有利于提高建筑设计加工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建筑设计的数字化和规范化,方便建筑设计工作向更专业、更系统、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数字化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实现多套建筑设计方案,这有助于建筑设计人员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设计思想的综合评价,有助于在施工、市场的实际条件下选择具有最佳优势的方案。有了数字化技术作为基础,建筑设计还可以将周边环境作为参考量进行高层次设计,使建筑周边环境、人口分布、产业类型得到进一步优化,有效提升建筑设计的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有了数字化技术作为基础,建筑设计工作与建筑行业其他工作和交叉行业有了交流的平台,使建筑设计与社会建设和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有助于建筑设计性更高的层面发展。

2建筑设计实践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例证

2.1噪声控制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噪声是当前四大环境公害之一,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情绪状态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危害,严重的噪声会引发听力功能下降,甚至对心理疾病的产生有引发作用。传统建筑设计对噪声没有重点地控制和消除措施,这有不重视噪声危害的客观原因,也有难于控制噪声的技术困难原因。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控制噪声的来源,通过数字化技术有针对性地应用噪声反射装置,噪声减弱设备,降低噪声对建筑和人群的影响,提升建筑的舒适度。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控制噪声传播的途径,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描述噪声传播路径,通过建筑外层保护、吸音材料使用、建筑物遮挡、绿色平整的形式控制和阻断造成传播路径,减少噪声对人们的有害影响。

2.2数字化建筑设计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并且逐渐应用到建筑行业中来,这有利于建筑业的设计方式的突破发展,对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建筑质量的改善、市场的拓展有着重大意义,以及对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满意程度都得以大大提升。其中,计算机的运用对建筑设计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往往存在着许多人为的弊端。且利用计算机进行建筑方案设计不仅节省了人工草图设计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了人为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还能比以往的设计中考虑更多、更为全面的因素。建筑师只需在电脑上设计出草图,计算机会自动的形成各个方案,以供选择,建筑师可以对其作出调整和修改,减少了建筑设计的时间,节省了人力。另外,参数化设计也是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案。简而言之,利用数学思维模式,把影响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利用数字化技术转变成数学问题。参数化设计将以往的模糊、笼统的建筑设计方案转变成准确、系统的数字化建筑方案,通过数学化模式的计算,规定建筑设计的规范模式。设计更为复杂、先进的建筑模型,通过现有的计算机建筑设计软件的运用以及专业网络编辑程序的编写两种方式来进行数字化建筑方案的编写,这有助于数字化建筑设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并且会做到对建筑设计工作整体的保证作用。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参数化;建筑设计;本质

Abstract: Any time, any kin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arametric design essence, still ha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architect. But the use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tool, so that part of the problem may be more efficient to solv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 few still need special notes, therefore, the parametric natu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re studied.

Key words: parametric; architectural design; essenc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关于参数化软件

(1)参数化软件,是在非线性科学对部分非线性现象完成了线性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非线性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参数化软件,作为一种线性研究和认识的产物,能够反映的只是已经被线性认识的非线性现象。这部分非线性现象,在整个自然界的非线性现象中,仅仅是沧海一粟;

(3)作为线性研究和认识的产物,参数化软件本身,即使再复杂,也是线性的,是可以被线性认识的。也正因如此,参数化软件可以被一般建筑师掌握和使用;

2.关于建筑师

(1)建筑师使用参数化软件作为设计工具,并不都是先发现了建筑中的非线性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继而用参数化软件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参数化软件,只是纯工具层面的技术操作;这种情况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只能是最低层次的参数化建筑设计,与用参数化软件设计工艺品、美术品没有本质的区别;

(2)即使建筑师发现了建筑中的非线性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也不是非得求助于参数化软件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问题,参数化软件不一定能够解决;另一方面,正如历史上众多具有非线性品质的建筑,并没有使用所谓的参数化软件,现代建筑师同样也可以通过别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3)建筑师除了用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还可以通过学习参数化软件,学习它解决非线性问题的原理,继而用这些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里,建筑师向参数化软件学习,获得对非线性现象的线性认识;实质是向非线性科学家学习,而科学家对非线性现象的线性认识,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科学观察、科学实验,本质上讲就是来源于实践。

(4)建筑师使用参数化软件作为设计工具,无论其主观上是为了解决非线性问题,或者不是,只要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盖房子”,那么这个设计就一定是线性的。这是因为,解决非线性问题的参数化软件,本身就是线性研究的产物,用它来解决非线性问题,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同时,反映设计最终认识成果的蓝图,也只有是线性的,才可能被建筑工人接受,进而按照线性的流程将建筑建起。事实上,除了解决问题这一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过程中,建筑师的全部认识也都是线性认识,唯一非线性的,仅仅是问题本身。

如何发现建筑中的非线性问题,如何分析这些问题,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千差万别。以哈迪德、伊东丰雄为代表的非线性建筑设计大师,他们在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如何发现和分析这些问题,世人并不能轻易知晓。但笔者坚信这些大师一定是有所发现,有所分析。也正因如此,这些大师的建筑作品,总是能够给世人以自然,以非线性的感受;就是直观来看,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与自然吻合。但是,这些非线性建筑大师,他们更加过人之初在于,能将非线性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全部转化、归拢到线性上,并最终通过线性的设计和施工,完成最终建筑作品。

3.关于三种建筑

(1)参数化建筑、从字面可以看出,参数化建筑是从工具角度定义的。所谓参数化建筑,就是在设计过程中,使用了参数化软件的建筑。然而,如果能由设计工具来定义建筑,那么以传统的纸笔为工具设计出来的建筑,岂不是就叫纸笔建筑;而以普通计算机技术如 CAD 为工具设计出来的建筑,岂不是就叫 CAD 建筑?所以参数化建筑仅仅是特定时期的建筑名词,这种名词会随着工具的变更而成为历史。

(2)对于非线性建筑,需要先定义“非线性建筑设计”事实上,非线性建筑设计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说法。前面已经指出,在建筑设计的全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线性的;而一个全过程都是线性的设计怎么能叫非线性设计呢?而之所以现在又常常听到看到这种说法,反正笔者能找到的唯一理由就是,这些设计中所发现、分析、解决的问题确实是非线性的。

那么,如果从设计的角度来定义“非线性建筑”,后者自然也就是个值得商榷的说法。然而,笔者又认为:人们愿意说非线性建筑,是因为这些建筑中,出于对非线性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的部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接近自然,具有非线性的特征。那么,人们从最直观、最表面的现象出发,去称呼非线性建筑,当然也无可厚非。

但是,从本质上讲,非线性建筑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这是因为,所谓非线性建筑,其物质实体的全部所有部分,归根结底都是线性设计指导下的线性施工的产物。

(3)线性建筑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只要是建筑,那么就一定是线性建筑在前面笔者介绍非线性科学的时候,其实已经指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是非线性现象,而全部非线性现象也都是自然现象。所谓“非线性”就是“自然”,两者是完全对等的概念。而与“线性”相对的,如果非要找个词语,则可以是“人工、人造、人为”。

如果认同这个观点,那么只要建筑还是人造之物,它就是绝对的线性建筑。现在学界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线性建筑是过时的建筑,是“现代主义”时期“机械式”的建筑,是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建筑,是因遭淘汰和鄙视的建筑;取而代之的,因该是“紧扣时代主题的”、“反映自然现象的”、“风格前所未有的”非线性建筑。

这种认识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建筑师的妄自菲薄。他们不愿看到几千年前就已经产生的线性建筑,在今天居然还是主流。他们不愿承认,即使他们受到了最前沿非线性科学的启发、采用了最高深莫测的非线性理念、使用了最先进参数化软件作为工具;但真正设计时作出的每一个决策、判断,进而画出的每一张图纸,建出的每一个模型,无一不是线性思维控制的结果。他们不愿面对,即使是他们所谓的再复杂的非线性建筑,真正里面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张吊顶、每一块地转,其最基本的构成,还是标准几何形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是部分建筑师的好高骛远。随着非线性建筑大师在世界各地,设计并盖起“非线性建筑”,部分建筑师开始认为,这种风格迥异的“非线性建筑”应该是时代的主题,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于是,对这些大师作品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的虔诚模仿,也就被认为是再正当不过的职业训练。然而,他们并没有本质的看到,这些大师是如何对建筑中的非线性现象进行思考,并从中获得启发;更进一步的是如何将这种启发和思考转化、归拢到线性认识,进而设计出世人所看到的造型和空间。而对于后一步,其难度之大,与非线性科学家对非线性现象完成线性认识没有本质的差别。事实上,正如非线性科学家研究的目的是要完成对非线性现象的线性认识;建筑师对建筑中的非线性问题进行思考,最终也是为了实现对这些问题的线性认识。对建筑中的非线性现象进行思考,有助于拓展思路,看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但只有通过线性认识,才能探究到这些建筑现象的本质。建筑设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对建筑认识的发展,其终极目的,就是要完成对建筑中一切非线性现象的线性认识。

参考文献:

[1]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上),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4):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