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篇1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专家有来自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部分企业代表50余人。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齐飞所长介绍,目前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突破334.3万公顷(含小拱棚),全国人均占有设施面积25m2,总面积居世界前列,已成为设施园艺大国。其他与会专家也根据自身研究领域,结合研究、推广、经营经验,就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诚布公地、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想、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专家指出,制定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分必要。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区域重点和主推技术、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制定好规划是推动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规划要与相关的农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特点、区域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顺应现代农业新的发展形态,科学谋划设施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专家提出,人才培养是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突破口。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一般农民来说,从大田生产到设施生产是一个大的跨越,必须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适应新的种植方式和生产手段。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周长吉副所长,提出了编写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材料的大纲。专家们指出,要明确培训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农民,培训教材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图文并茂,结合实际技术问题,解决农民日常生产中的问题和需求。专家建议注重培养设施安装、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的设施农业培训网站和设施农业培训机构,组织并鼓励企业进行设施农业的理念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篇2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内容,本教学设计为该节第一课时,对应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按照课标要求,教材首先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基础、交通、技术、人口密度、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在此基础上,说明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而了解其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布局,最后描述在开发利用中主要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在黑土、林地和湿地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目前的治理措施。本节课重点不仅要充分认识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学会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科学合理分析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劣势,从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农业,搞好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简析

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读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因此对具体区域的分析往往不透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并说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特点;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交通图和数据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说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并归纳农业布局特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东北地区地形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并利用景观图片和文字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表现和问题;能为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区域开发利用中做到因地制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已有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

难点:对其它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播放,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新课学习做好精神准备。通过对歌曲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对东北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一、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学生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分析。

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图1)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协调,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

学生活动1:①东北大米因质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天然优势)②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③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得到什么启示?(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积雪在春季融化,可缓解春旱现象,改善土壤墒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中的热量要素,并能辩证看待不利因素也能转化为有利因素。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地形条件(表1)

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图2)

4.土地资源优势(图3)

5.森林资源丰富(图4)

学生活动2: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1~2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①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邻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②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其市场需求大。③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④云南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能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迁移能力,使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

二、农业布局特点

承转过渡: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分析东北地区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得出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表2)。

学生活动3:Ⅰ.大家已学习过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Ⅱ.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它地区的情况相似。①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的食物来源季节不均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畜牧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②结合已学过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Ⅲ.分析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3。

篇3

关键词:山区油菜;简化栽培;有效建议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7

1 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的优势

传统油菜的种植需要精耕细作,是一种各方面投入要求相对较高的产业,但它的产出有时与投入是不成正比的。与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需要利用现代技术对油菜种植栽培简化,讲究实用与效益。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2 当前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对新技术推广意识不够。因为所处地区主要是在山区村民相对信息滞后,观念落后,认识有限,所以对这种新技术的推广责任主要集中在了县乡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身上。他们受专业指导少,先进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跟新,所以对农村农民的培养传授技术也得不到实时有效的更新。山区本来地广人稀,人员也较难以统一集中培训指导。综合上述原因,主要还是人们意识观念比较浅薄。

生产油菜的成本高,资金落实不到位。种植油菜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山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又跟随近几年物价涨速很快,致使种植油菜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花费内容节节攀升。给农民造成不小负担,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对农民种田有专项补贴或扶植性政策,但是实际资金运转并不规范,有的地方上购买种子发放与农民手中,这就算是把事情解决了。后续的一系列跟进与指导都不会进行。

农村劳动力呈不足状态,难以满足大面积专业化作业需求。经济的发展,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年轻人多以外出务的形式工流转到城市工作,乡村都剩下一些孤寡老人以和留守儿童。他们本就不是主要劳动力,所以在农村种植油菜也就面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各方面新技术的学习与配套完全跟不上大面积种植与推广的步伐。

3 结合实际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如何在山区得到有效推广的建议

从国家层面讲对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与政策扶持。油菜是世界4大油料作物之一,是生产食物用油的关键性产品,所以它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推广的政策性扶植力度,且派专门的人监督察看,保证政策资金等都落实到位,通过广播、新闻报道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惠农政策的宣传,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保障它们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使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各个环节切实得到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作为一项现代高新化技术,使种植人认识到想致富必须依赖新技术,传统的自给自足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市、县、乡各级农业部门逐步落实推广技术,服务步步跟进及时对农民进行有效指导。想要获得高的收益,需要从源头保证品质,引入优质的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种植的品种进行推广。可以先采用小范围试验种田,起示范性效果,从而逐步调动和辐射周边地区。

山区耕种油菜时注意事项。由于油菜产量容易波动,所以目前油菜的播种情况以被转移到贫瘠的土地上,让位于其他农作物。所以针对这种底肥贫瘠的情况,耕种前要施足底肥,提高土地质量。肥料的配比要合理,对土地进行过科学合理处理过后,再根据当地气候开沟深度合理,防止出现发病和倒伏。

针对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状况,在推行山区油菜直播技术时,我们为了起到更有效的管理,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如实行区域化管理,设置专人负责技术方面的问题,防止油菜生长会出现各的种问题,确保生长的顺利进行。这种区域化的管理方式不仅减少人员需求也便于集中解决问题。对老龄化的劳动力要给予多的帮助,技术上要多耐心讲解。适时提醒老人观察油菜苗的生长,警惕病虫害的发生影响作物的生长情况。

4 总结

农业作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它的有效发展对我们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更有效的农业使用技术投放到实际操作中,以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为例,结合农村发展现状 ,投入技术改善农村种植状况,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勇.直播密植油菜品种在丘陵山区县的推广现状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8):30.

篇4

关键词:价格风险;合作社;产权制度;供需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供应链面临供需结构矛盾问题,初级供应链端的农产品价格攀升不明显,农产品价格面临“过山车”现象,农产品价格成为农民最直接敏感的问题。合作社在资源禀赋、风险承受能力、供需矛盾改善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建立需求引导的农村合作社,合理规避农户经营的价格风险,通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增进其议价能力,应对不对称的市场力量,完善市场信息,对于合作社价格风险的化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户参与合作社后,与其建立了合同关系,通过合同的约束,使农户承担风险机会减弱。合作社交易的价格风险配置主要受到种植规模、据市场距离、产品质量、社会资本、合作社类型、年末返利、产权制度、技术服务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合作社交易的价格风险配置因不同农户与合作社关系的差异发生转移,不同地区、不同合作社间,定价机制具有差异性,因此考察合作社定价机制及影响因素,为合作社交易合同价格条款的设计提供合理化建议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2 文献综述

农民合作社是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起来的,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效率不高等问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自愿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农民创收、活化农村低效率经济的增收组织模式,大大推动了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有效实施。

国内外学者在对合作社的研究中,相继对合作社的现状,有利优势、内部结构调整、定价风险机制、合作社专业化发展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组织体系由县以下基层供销合作社、县及县以上联合社和社有企业三大板块组成。但对于合作社的现状分析中,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施祖法(2011)指出,合作社具有数量少,发展严重不平衡,总体上经营服务功能减弱等问题。基层社必须进行组织创新,将它改造成为辖区内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张德峰(2011)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而法律制度的合理安排有助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民主困境的突围。吴瑛,王雅鹏(2011)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到了中介作用,填充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断层。

不少学者对农户与合作社的定价机制改革作了理论研究。Ramaswami等(2005)指出,采取合同交易有利于降低农户面临的价格风险,原因在于市场价格基础上的合同改进。生秀东(2007)认为,农业合同的价格条款能够在分担市场风险和防范违约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孙敬水(2003)认为,合同交易无法彻底转移农户面临的价格风险,仅仅是在签约双方之间相互转移,因而缺乏应变能力。翁毓斌(2011)指出农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5种类型,一是村干部带头型,发挥村干部在组织协调、易发动群众的优势;二是龙头企业依托型;三是专业大户牵头型;四是涉农部门依托型;五是亲朋好友合作型。

目前农村分散的小生产、小经营模式因信息不灵、势单力薄,无力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新的形势要求农民必须要有自己的经济组织,以此来增强驾驭市场能力。一些学者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深入的建议与思考。罗清(2011)指出,通过完善的立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事务,重点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税支持的力度。李宾(2011)建议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程序,增强合作功能的重要性。刘俊义(2011)指出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改革产权制度。二是理顺管理体制。三是转换经营机制。前两个问题又是重中之重。李义(2011)指出,延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行政条块分割的影响严重,规模小、实力差,对农民缺乏带动作用,家族势力和亲缘关系控制合作社的苗头正逐步显现的问题。徐燕洁、吴淞耿(2009)提出了农村经济营销观念的变革,如何运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帮助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葛建龙(2011)提出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保障。潘修汪(2011)提出了推进和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搞活产权流通,政经切实分开。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合作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深入可行的思考,但是在对于合作社价格风险规避的研究尚未涉足,忽略了国内农户与合作社交易的复杂性、异质性特点,即使在同一合作社内部,对于不同的农户所供应的农产品,产品定价机制有可能不同,更何况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结构的合作社。本文以苏州吴中区农业为例,实地考察当地的合作社经营方式,分析其交易定价机制的风险配置情况,期望为当地政府及农户提供合理可行的理论研究。

3 理论框架

目前,农业缺乏合理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发展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资本技术含量不高。农业面临激烈竞争,农业粗放式经营管理,农产品品质的退化造成农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卖难及缺货现象难以避免。为此,合作社在解决这一矛盾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在实践中,合作社的领办主体包括农户企业、贩销大户、政府组织和生产大户。其交易的价格风险配置存在三种模式,即农户承担全部价格风险、合作社承担全部价格风险、双方共同分担价格风险(杨明洪,2009)。当价格风险全部由农户承担时,合同价与市场价将保持一致,双方均不存在获取风险溢价或支付风险租金的可能。当价格风险全部由合作社承担时,交易合同将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即在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而在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照市场价收购,此制度能增加其对合同交易预期收益的稳定性。

合作社的经营方式有多种,大体运营中其结算方式包括现金结算、延期支付。其中现金结算增加了合作社资金周转的压力,不利于市场的开拓,限制了应对受价格风险的能力,因此现今的合作社大多采用延期支付。年末,一些合作社为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会一定程度返还农户部分盈利,及农户享有当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分红。同时,会加大当地农园的建设与宣传,雇佣农户进行农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对农户的技术性指导,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和农产品的质量。但是,基于现今合作社大部分被私人老板所垄断,一定程度上农户没有定价的自,仍是交易链条上最原始的环节,对供需双方的协调、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仍具有薄弱性。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得出合作社定价机制的风险配置的影响因素有:

3.1 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及避免农户短视现象的发生,强化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均有利于合作社定价机制的公平化。

篇5

【关键词】 哈尔滨市 农村民间借贷 风险问题分析 建议措施

1. 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现状

1.1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结构及行为模式

农村民间借贷的主体十分复杂,以主体为标准进行划分,农村民间借贷可以分为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企业(包括法人企业与非法人企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借贷。在农村民间借贷中,生产性借贷主要用于投资大棚蔬菜瓜果、养殖奶牛、承包土地、购买农机具等;生活性借贷主要用于看病就医、子女上大学、婚丧嫁娶、建造新房等方面。农村民间借贷的行为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口头约定型,另一种是简单借据型。

1.2分析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现状

说到民间借贷,很多农民都用了“痛快”这个词,因为有人情成分在里面,在计息时间的计算上也较为灵活,很多农民都极为看中这一点。据了解,虽然与信用社贷款之间有明显的利息差,但信用社还款时间要求严格,一旦逾期不还就会产生高额滞纳金,这经常影响到农民掌握自己的卖粮时机。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哈市中小企业民间借贷34.29亿元,约占民间借贷总额的63.5%,城乡居民约占36.5%;城市居民参与民间借贷的比例略高于农村居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参与农村民间借贷的比例远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2. 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风险问题分析

2.1农村民间借贷趋利性极易导致经济结构性风险

农村民间借贷具有不确定性,使得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本市场供求状况和资金投向难以把握,使农村民间借贷往往集中于热点农产品行业。微观经济实体投资的非理性极易导致热点行业内部企业林立,难以形成适度竞争和合理联合,导致行业生产规模过剩,造成社会整体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当社会投资边际效益为负时,农村民间借贷的风险就会加大。

2.2农村民间借贷对国家宏观调控的风险

农村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农村民间借贷的运作必然会导致一部分资金从正规借贷中分流出来,形成农业个体制外的借贷市场,如果不加以监控,任其发展,则会对正规借贷形成巨大冲击。因为一国借贷资金的总量应该等于正规借贷和民间借贷之和,借贷资金的配置在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大量的资金发生在正规借贷之外,就会造成资金体外循环,干扰正规金融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国家货币宏观调控干扰的风险。

2.3哈尔滨市部分农村民间借贷渠道操作不够规范带来潜在风险。

目前各大银行对农村企业或个人的信贷管理较为严格,而哈尔滨市农村民间融资部分渠道操作不够规范,无需提供抵押或担保的标的物,甚至有些亲友之间还没有出具借款凭证。调查结果显示:64%的农村民间借贷合同简易甚至是口头协议,67%的农民在春耕借贷中几乎不用付出抵押物或押金即可进行民间借贷。这样的状况让我们感受到农村信贷简易不规范操作和较高利息背后的潜在风险。

2.4放贷主体合法性风险。

在哈尔滨农村民间放贷主体中,20%的农村借贷主体没有正规固定的门面或合法的手续,部分农村借贷甚至是家庭剩余财富投资的个人行为,或是农村典当类地下钱庄的游击经营。按照商务部、公安部《典当管理办法》的规定,典当行不能从事存、贷款业务,也不能经营农村民间借贷。针对一些其他农村机构,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私自放贷,得不到法律保护,从而产生一定的潜在风险。

3. 防范和化解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风险问题的针对性建议

3.1针对防范农村民间借贷经济结构性风险问题的建议

哈尔滨市农村经济发展是多元化的,个人、家庭、合作社、承包、中外合资等多种农业模式共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产业引导,优化哈尔滨农村民间投资结构,严禁民间资本投向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鼓励中小农村企业以入股方式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引导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健康稳定的发展。

3.2针对防范农村民间借贷导致国家宏观调控风险问题的建议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宏观经济调控的中心城市,城市政策贯彻较快,政治资源丰富。因此,必须加快立法进程,营造农村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法律环境放松金融管制,积极倡导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在新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哈尔滨市应充分重视和肯定民间信用的存在,鼓励和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通过有关部门调控后的专业化引导将会尽量避免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风险。

3.3针对防范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渠道操作不规范风险问题的建议

哈尔滨地区农业发展较慢,基础农业的季节性依赖严重,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哈尔滨市农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借鉴国外农业金融市场经济成熟的做法,加快出台《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法》、《哈尔滨市放贷人管理条例》等,给农村民间借贷以合法地位。只有努力规范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的渠道,才能更好的防范操作风险,保证市场的健康稳定。

3.4针对防范放贷主体合法性风险问题的建议

针对房贷主体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约束。在农村民间借贷资金来源主体上,哈尔滨市应加强对农村民间借贷资金来源合规性审查,不允许非法所得和借入资金形成农村民间借贷资本。同时,加快建立哈尔滨市农村民间贷款组织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对有问题的农村民间贷款组织,可以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收购或兼并,或依法行政关闭或撤销;对发现的非法金融活动,应及时坚决打击和取缔,使农村民间贷款组织形成良性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哈尔滨市农村借贷主体的合法性风险。

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编号:(2011093)

参考文献:

[1] 黄向红;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农村民间借贷软环境[J];改革与理论;2002年11期.

[2] 陈明明;;基层农村民间借贷监测工作的问题及建议[J];广西金融研究;2008年10期.

[3] 李新月,刘君阳;探析农村民间借贷[J];经济师;2003年02期.

[4] 张本尧;哈尔滨市农村民间借贷的现状及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11期.

[5] 陈志刚;;农村民间借贷与中国金融调控[J];武汉金融;2006年05期.

作者简介:王卉:(1990.2.8-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0926班 专业方向:金融。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调查;分析

1农机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武山县农业机械化有了长足发展,群众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装备数量逐年增加,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机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农业机械化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22014年农机年报统计情况

2014年底,全县拥有各类农机具61721台,其中拖拉机2686台、配套农机具2379台、联合收割机33台、微耕机18992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其它农机具达三千多台。农机总动力达29.85万kW,农机经营总收入1.15亿元,农机经营纯收入0.376亿元。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7.07kW,每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机动力1.18kW。2014年,完成机耕3.17万hm2、机播0.6万hm2、机收0.47万hm2,主要农作物耕种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4.78%。农业机械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3农机调查基本情况

1)样本数据。此次调查共抽取了17个样本村,入户调查5167户,调查户总人口24623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为13166人、农机户2870户;共登记农机具4197台,调查样本总动力为25629.71kW。

2)测算结果。根据省农机局的测算方法,测算出全县农机拥有量为73702台,农机总动力为450074.97kW。

3)农机装备结构情况。17个样本村农机拥有量为4197台25629.71kW,其中拖拉机为208台2226.43kW、配套农机具153台,联合收割机6台78.26kW,微耕机1259台7874.69kW,其它农机具2571台15450.33kW;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61.7kW,每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机动力1.97kW。按照测算标准,测算出全县农机拥有量达73702台,农机总动力450074.97kW。其中拖拉机为3757台40401.54万kW、配套机具2686套、微耕机22108台13779.68kW、其他机具45151台396290.75kW、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70.98kW,每为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机动力1.7kW。

4)机具分布情况。拖拉机以往多分布在矿区、河谷川道区、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多用于经营运输。脱粒机的使用也较为普遍,一般分布在种植小麦、玉米较多的山区。农用运输车多分布在交通较为发达的山区。

5)机具使用情况。从全县农业机械调查使用年限及状况汇总统计表中来看,农机总量的使用情况较好。使用年限在10年之内的小型拖拉机占全县拖拉机总数的78.5%,使用年限10年以上的小型拖拉机比例为5.6%,使用年限在10年之内的大中小拖拉机占拖拉机总数的15.8%,微耕机使用年限在10年之内的占100%。

4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1)从调查结果看,全县农机拥有量是2014年年报数据的1.3倍,农机总动力是2014年年报数据的1.5倍。数据差距大的原因,主要是选取的样本村农机化装备水平总体较高,农用运输车、手扶拖拉机较多,导致调查数据偏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机综合机械化水平基本与年报数据一致。

2)农业机械使用状况较好。一是农业机械使用年限短,目前使用的大中型拖拉机、微耕机、脱粒机等农机具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下购置的;二是因为机械使用率低,我县农业机械普遍存在闲置严重,利用率低,增加了生产成本;三是机械使用状况一般或较差的机械,主要是机械使用年限较长、缺乏应有的维护保养。

3)农机结构不合理,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常规机械多,新型机械少,严重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4)土地规模小,机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实行后,按人口分配土地,使地块零碎,加之农户种植品种不一,极大的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机械作业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效益越高。而农村的现实情况是各户耕地分散,经营规模很小。

5意见和建议

1)优化农机结构。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机结构优化。鼓励农民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适合当地自然条件、耕作制度、栽培模式的大中型及高性能农机具。

2)培育扶持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培育发展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完善订单作业、托管作业、承包作业等服务模式,开展耕种收等多种社会化服务。

3)宣传有关农机方面的科技信息,介绍其的用途及适用性,并进行试验示范。农机服务组织应向科研单位反映农村的实际情况,让他们研制适合适宜本地作业的农机具。带领一些农民考察一些农机具推广好的地方,让他们认识到农机具的重要性。

4)转变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农机化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经营大户;也可以联户购置配齐农机具,优势互补,实行股份经营,鼓励农民推行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机械作业。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对从事规模化、机械化、连片种植作业的个人或组织实行政策倾斜,给予一定的作业补贴,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梅菊.乐都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调研报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0):15-16.

篇7

【关键词】工会组织;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下,为实现企业目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建设中形成的、被广大职工群众接受的共同的行为准则。企业文化的职能是促进企业发展、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推动企业经济效益上新台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参与企业管理,表决企业重大事项,监督企业发展策略实施,积极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企业与职工双赢的重要组织,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自身显著优势和重要作用,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在内容、形式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工会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企业发展才能根深蒂固。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所信赖的家,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而职工作为企业文化的践行者,承担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艰巨任务。工会可以通过大量成效显著、形式多样的工作或活动,对职工进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企业目标远景结合起来的教育,引导职工接受企业文化理念,产生归宿感和自豪感,营造和谐发展环境,实现企业“以人为本”和职工“以工会最终以企业为家”的高度融合。

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凝聚作用

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工会可以通过职代会、矿务公开、班组民主管理会等多种方式的民主管理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职工参政议政意识,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营造一个职工各尽所能、共促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开展篮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趣味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让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与教育;通过发挥基层组织的优势,了解职工所思所想,与职工沟通思想和情感,使职工围绕企业的共同目标,凝结成群体合力,进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发展。

三、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弘扬作用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就是一种精神激励,在于不断激活人们的“心智模式”,把潜在智慧开发出来。工会可以通过对先进集体、先进模范让人物的评选表彰活动,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陶冶职工的情操,培养职工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共同习俗和道德风尚,弘扬主旋律,在宣传引导中培养共同价值观,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四、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企业文化是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个性和先进文化的高度统一,是职工群众不竭的精神动力来源,在各项工作和各种活动中灌输企业文化理念,能够帮助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为此,工会一是积极协助和配合党政通过内部网络、板报、橱窗的舆论阵地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通过对职工的岗位练兵比武、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三是可以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革新创新等活动来激发职工的生产工作热情,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和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阵地作用

工会作为企业宣传文化的教育阵地,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工会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要在形式上和内涵上不断创新,打造一个拥有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平台。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性质决定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工作,需要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工会更应积极主动地搞活独具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并时刻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智丽.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2]孟献斌同志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会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构建和谐银行中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8(05)

[3]张姝玮.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优劣势分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篇8

【关键词】引湖灌区;节水改造;改造成效及经验

1.引湖灌区基本情况

引湖灌区位于东平县西北部,地处鲁西南低山丘陵和平原接壤地带,涉及老湖、梯门、大羊三个乡镇,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98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4万人;总耕地面积为14.5万亩。该灌区是解决三乡镇山区农业灌溉以及补充地下水源的重要基础工程,更是我县北部山区重要的民生基础设施。该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对改善我县北部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补充地下水源解决日趋严重的人畜用水难题,促进区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动东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工程建设标准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状况的日趋恶化,水资源浪费严重,致使灌溉面积衰减,工程效益得不到全面发挥,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引湖灌区节水改造成效

为充分发挥引湖灌区的水土资源优势,在水源日趋匮乏的情况下,对灌区进行以节水高效为中心的节水改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东平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灌区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对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的重要历史机遇,于2010年全力做好了引湖灌区末级渠系配套节水改造项目。该项目涉及老湖、梯门、大羊3个镇,4.7万人,规划面积5.6万亩,总投资2686.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引湖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新修斗渠52km、农渠41.84km,维修渠道27.3km,建设桥涵闸建筑物682座,测水量水设施168座。项目实施后,灌区内达到了 “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节水能力可达588万m3,新增灌溉面积4.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3.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6%,能达到71%;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6。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增产值2065万元,水利分摊系数取0.5,来自水利工程的增产效益1032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斗农渠的节水改造及自动化测量水设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灌水定额,减少灌溉水渗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地下水污染,同时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和水质。特别是在该县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面前,充分发挥了抗旱生力军的作用,有效缓解了灌区干旱缺水严重的问题,增加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优化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四十年老灌区展新颜。

3.主要经验做法

3.1强化领导促实施

县委、县政府对灌区改造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富县强镇目标的重要举措来抓。为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水利、农业、开发、财政、审计、发展及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二十里铺引湖灌区改造项目的领导小组,并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思想素质好、管理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同志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督导、协调工作;各有关乡镇也都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积极协调处理好辖区内的工程建设,特别是妥善处理好施工占地、用水用电等问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2多方筹资保投入

东平县是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两年来拉动内需的众多项目上马启动,使得财力本就薄弱的东平县各方资金更加吃紧。面对灌区改造建设的历史机遇,东平县狠抓配套资金投入,千方百计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县级财政2010年拿出500万元用于灌区改造专项资金配套,较往年有大幅提高。二是引导群众投入。农民筹资投劳是灌区改造建设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乡镇均把此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以落实。凸显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按照“项目民议、方案民定、资金民筹、工程民建、质量民督、支出民审、管理民营、效果民评”的原则开展项目建设,调动了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在东平县2010年灌区改造建设中农民投工投劳已高达400多万元。

3.3强化监管保质量

针对灌区改造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特点,东平县在积累多年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开展建设,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施工程序化、检验标准化、资料系统化”,有力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还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全县实际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群众监督”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一是突出政府监管职责。坚持把领导督办、会议督办、专人督办、媒体督办作为项目建设管理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同时在项目区设立公示牌,将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完工时间、监督电话等向社会公开,起到了很好的公示公告、社会监督的作用。二是落实社会监理责任。通过招标聘请水利工程监理公司派出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监理工程师,长住工地跟班作业,对设备材料及工程质量跟踪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报告。强化监理职责落实,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合同和设计图纸要求狠抓质量管理,实现了所建工程质量优良、工艺精美的良好效果。三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项目区受益村推选人大代表或老党员为本村项目建设的群众监督员,及时在施工现场提出合理化建议,调处各类矛盾,开展工程质量监督。确保了工程质量。

篇9

1 六种温室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1.1第一类温室

1.1.1结构特征

吐鲁番地区第一类温室其跨度为12m,下挖0.9m,后屋面仰角40°,墙体高度2.6m,下口宽4.5m,上口宽2.5m,脊高4.1m,四排立柱依次为4.2m、3.9m、3.5m、2.8m(地上部分),前沿无立柱。前屋面脚拱架为水泥预制。

1.1.2存在的问题

这种类型温室的棚体跨度较大,高跨比为0.3,不符合建棚指标,合理高跨比应在0.4~0.5。这类温室通过生产实践对比发现,在作物的生长区域,其气流场和温度场分布很不均匀,在温室中部向南的漩涡较多,不利于作物生长,这也影响了太阳光的入射度,造成日光棚面的温室直射率低,进而影响温室的热效应,使温室保温效果不好,在冬至前后,棚面阳光反射较多,棚内积温减少。

1.2第二类温室

1.2.1结构特征

第二类温室,其跨度10m,后屋面仰角38°,墙体高度2.6m,下口宽4.5m,上口宽25m,脊高4.1m,四排立柱的地上部分高度依次为4.1m、385m、3.3m、2.6m,后屋面长1.8m。

1.2.2存在的问题

此类结构温室,高度与跨度比值约为0.4,符合温室高跨比0.4~0.5。但其温室后屋面仰角不大,比第一种温室仰角小。温室棚面太平,温室后屋面与后墙之间造成一定阴影,太阳入射光较少,不易提高后屋面的温度,其温室升温速度慢,温室的保温性也较差。另外由于此类结构温室内立柱太多,土地利用率较低,建造过程也非常费工,日常栽培、田间管理不便机械操作。

1.3第三类温室

1.3.1结构特征

第三类温室其跨度为9m,下挖1.0m,后屋面仰角40°,后屋面长3.8m,墙体高3m,下口宽4.5m,上口宽2m,脊高5.1m,一排立柱,架面钢竹结构。这类温室受光均匀,蓄热能力强。

1.3.2存在的问题

这种温室棚体内跨减小,高跨比为0.6,温室受光均匀,但其稳定性较差,尤其在多风地区,容易造成垮塌。温室的空间相对减小,增温蓄热能力强,但温室较短,山墙阴影对温室生产造成的损失比较大。另外较前两种类型温室。其后坡长度太长,建造成本高,温室棚体的稳固性相比较低;后坡的保温层薄,温室保温能力较之前两种温室有所下降,深冬生产需要加温,导致生产成本提高。

1.4第四类温室

1.4.1结构特征

此类结构温室内跨度为9m,下挖1.0m,后屋面仰角40°,墙体高2.8m,后屋面长2.2m,脊高4.8m,四排立柱,地上部分依次为4.3m、4.1m、3.1m、1.3m。这类温室缩减了内跨和后坡,符合建棚高跨比标准,利于保温。

1.4.2存在的问题

此种结构温室的中立柱较低,棚面弧度小,不利于光线的入射,温室的蓄热能力不强,不利于冬季生产,深冬需要加温,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投入,经济效益较低。

1.5第五类温室一山东第五代温室

1.5.1结构特征

此类温室由鄯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6年从山东省引进,全地区共建此类温室1700余座,这种结构温室其跨度12m,下挖1.1m,后墙下口宽5.5m、上口宽3.0m,墙体高度3m,后屋面仰角38°,后屋面长2.5m,脊高5m,其温室的5排立柱,地上高度依次为4.5m、4.5m、4.1m、3.7m、1.3m。

1.5.2存在的问题

山东第五代日光温室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下挖深度过大,遮荫多,不利于前沿作物生长;棚体大,建造成本高;墙体过厚,浪费了有效面积以外的土地,空间太大,升温较慢。农民建棚成本昂贵,影响了其推广和壮大。

1.6第六类温室――吐鲁番I型温室

1.6.1结构特征

吐鲁番I型温室骨架为钢木结构,坐北朝南,东西延长,偏西5-8°,内径长83m,跨度为8.0m,栽培床下挖0.5-0.7m,有一排立柱,脊高4.4m(包括下挖部分),前屋面角度32°,前屋面的形状为圆拱形,后屋面长度3.0m,后屋面的角度为40°,墙体高2.7m,墙基下口宽3.0m,上口宽2.0m。此类结构温室高跨比合理,方位角适宜吐鲁番地区地理纬度,后屋面仰角设计,使得后屋面对后墙体几乎没有造成阴影面,冬至前后,后屋面和后墙体同样可有太阳光照射,容易提高后屋面和后墙体的温度,从而提高温室性能。温室长度为83m,便于一个人独立完成棚内作物的日常管理。

1.6.2存在的问题

吐鲁番I型温室虽然摒除了前几种结构温室的缺点,具有经济适用、蓄热性好、结构设计较科学合理等几大优势,但从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建造的程序方面来讲,它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温室是钢木结构,建造过程中既需要木工、又需要很多焊工,还需要其他工种,其建造程序繁琐,技术难度大,建造需要物质种类多,不易筹备;由于需要栽设立柱,土地利用率低,不利于机械耕作。

2 解决对策和建议

上述温室结构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主要应从目光温室的采光增温、御寒保温性能等方面进行改良,设计出较适合吐鲁番地区光热条件、经济实用、结构合理、安全可靠、便于农事操作的日光温室。

(1)为了改变吐鲁番地区现有温室结构的不足,结合现有温室综合数据分析,在吐鲁番地区比较科学合理的温室是其方位仍保留吐鲁番I型温室南偏西5-10°的角度,内跨8m,脊高4.4m的跨度和高度,可将原有的吐鲁番I型温室后屋面改成短后坡,长度改为1.5m,这样即可有效地利用吐鲁番地区太阳辐射光,减少后坡和立柱对太阳光照的遮蔽,也可有效提高温室的升温能力。

(2)将温室栽培畦与地面落差设计成1m,这样合理的下挖深度即避免了前几种温室下挖深度太深,影响靠近温室前沿作物的光照性,又可充分蓄热。

篇10

一、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意义

1.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发展,使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得到充分提高。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

2.增加感性认识,促进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阔视野,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有利于开阔视野,激发未知兴趣,提高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有利于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曾有这样一位学者预言,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物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5.有利于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需要健康的精神生活和体力锻炼。课外实践活动正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进行身体锻炼的有效途径。

6.培养生物技能,促进生物学教学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农、林、牧、渔多方面的兴趣,掌握一些农村实用技术,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能力;

二、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

1.校内实习法。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一些生物实践活动。

2.校外见习法。组织学生去农村调查自然资源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生态环境,了解生态环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对这些调查做好记录,回来后认真讨论,并做好总结,给当地政府献计献策等等。

三、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

课外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方式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活动的进行有开发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是:

1.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一些生物课外活动来参加。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在实践中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坚持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造才能的原则。通过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

4.坚持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原则。通过生物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生物技术;了解当地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5.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课外实践活动要根据当地实际,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这样的活动才更有意义。

四、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活动的内容主要有:

1.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生物实验的科研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知识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

3.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掌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

4.调查、访问、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乡情,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

5.农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农、林、牧、副、渔多方面的兴趣,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的技术,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农村实际工作的技能。

五、我校生物课外实践活动

我县地处桂西北,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水势条件优越,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我指导学生开展的课外活动有:

1.校园绿化建设。随着“普九”验收的到来,我结合校园绿化工作的开展,组织学生进行花木栽培等课外实践活动,美化校园:陶冶情操。

2.利用校园及附近的农田、山地、溪流、池塘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调查;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并让学生撰写小论文。

3.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简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如结合营养繁殖的教学,我们做了葡萄扦插实验;结合种子萌发教学进行种子萌发率测定等等。

4.结合当地经济开发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状况;调查人口、耕地、粮食状况,并对当地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