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房屋买卖合同作为一种特殊的买卖合同,它是指出卖人将房屋交付并转移所有权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房屋买卖合同的法律特征既有买卖合同的一般特征,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特征。这主要表现为:(1)出卖人将所出卖的房屋所有权转移给买受人,买受人支付相应的价款;(2)房屋买卖合同是诺成、双务、有偿合同;(3)房屋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不动产,其所有权转移必须办理登记手续;(4)房屋买卖合同属于法律规定的要式法律行为。
房屋买卖合同是一方转移房屋所有权于另一方,另一方支付价款的合同。转移所有权的一方为出卖人或卖方,支付价款而取得所有权的一方为买受人或者买方。
房屋买卖协议书
甲方(卖方)
身份证号码: 电话:
乙方(买方)
身份证号码: 电话:
甲、乙双方就房屋买卖事项,经协商一致,达成以下协议条款:
一、甲方自愿将坐落在_________市________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楼房出卖给乙方。
二、双方议定上述房地产及附属建筑物总价款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人民币(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乙方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向甲方支付定金: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人民币(小写)_____________.
四、乙方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第二次付款: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人民币(小写)_____________.
五、经甲乙双方同意,甲方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将该楼房购房合同及楼房一并交付给乙方所有,乙方届时将剩余款项一并付给乙方(乙方在付款时,为确保在以后的房产过户顺利,将暂时暂扣购房款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即人民币(小写)____________,待该楼房的房产证顺利过户给乙方时,乙方再把此款项付给甲方)
六、甲方保证该房,!产合法、权属清楚、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已交纳土地出让金)甲方保证在该楼过户时积极提供协助,若因甲方原因造成产权不能过户的,产生的一切费用及法律后果由甲方承担。
七、办理房产证手续所产生的有关税费由乙方承担。甲方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该房产交付乙方。届时该房产应无任何担保、抵押、房产瑕疵,无人租住、使用,无欠账,如电话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取暖费、网费、有线电视费等。
八、经双方确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把剩余购房款一次性付给甲方时,甲方届时应将该楼房及全部楼房钥匙和此楼购楼的售楼合同及购楼收据全部一并交给乙方。交付该房产时 甲方不得损坏该房产的结构、地面和墙壁及不适移动的物件。
九、双方违约责任如下:甲方如违反本协议,则双倍返还乙方所付购楼房款项。乙方如违反本协议,返还乙方所付购楼房款项,则甲方不予退还购楼房订金。
十、附加条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卖方)
身份证号: 电话:
住址:
乙方(买方)
身份证号: 电话:
住址:
签定日期: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篇2
一、“空白”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空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一)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记不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作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空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三、“空白”的原则
(一)求实原则
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还是“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譬如,哲学要多“悟”,政治学要多“记”,而这两门课都要多“做”。至于经济学,最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多了解些实际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适度原则
提倡“空白”,讲究“空白”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空白”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导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对新知旧知,教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白”,更谈不上什么“空白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这才是“空白”艺术的要义。
(三)科学性原则
篇3
关键词:图形创意 平面设计 关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19-01
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是设计师经过积极的思考、精心的设计、创作、创新出来的。在创作过程中图形的创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颖的图形设计可以将主题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充分利用图形创意与平面设计的关系,可以使图形创意更好的融合在平面设计中,创作的作品也会体现的更加鲜明。
1 图形创意、平面设计的基本概念
要想说明图形创意与平面设计的关系,首先应了解图形创意和平面设计的基本概念。图形创意:图形创意就是寻求视觉传达的独创性意念,构想。图形创意是图形设计的核心,它以独特的创作思维、创作手法、独特的表现形式将所要传播的信息通过新异的形象画面表现出来,达到使客户、观众产生兴趣并印象深刻,最终被大众所接受的目的。图形创意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特别是在平面设计的平面广告制作中。平面设计:平面设计也称视觉传达设计,是将视觉作为沟通方式和表现方式,并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创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由上述内容可知,平面设计有三大要素,图形、文字、色彩,通过这些基本概念不难看出图形创意是包含在平面设计当中的,图形创意是平面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的图形创意会使平面设计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更加清晰、明了。
2 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2.1 图形创意可以使平面设计更好的顺应时代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设计都会遵循时代的发展,平面设计也不例外,平面设计来源于生活,在当今社会,艺术的文化氛围、设计审美的价值取向,甚至是大众的消费心理都影响着艺术的创作方向,所以这就间接的要求设计师们要采用与社会背景相符合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来设计和创作作品。而图形创意特有的优点正可以使平面设计顺应时代的发展,因为,图形创意所具有的构型语法可以使平面设计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图形创意构型语法的原则就是要符合社会环境、满足用户所需、创新立意、表现方式多样化。所以,在平面设计作品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图形创意可以使作品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还间接的促进了平面设计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图形创意关系着平面设计的发展。
2.2 图形创意可以使公众在平面设计中得到视觉上的享受
运用图形创意为平面设计服务,会让公众获得除富有特定价值的基本信息之外的附加利益,即视觉上的享受与个性的释放。现今,人们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的同时,还追求着视觉上的享受,因为视觉上的享受可以使人们从肉体上到精神上都得到放松,针对这一现象,在平面设计中图形创意所具有的表演性足以让公众在与平面设计进行视觉交流时得到满足。从根本上来讲,图形创意就是打破传统的图形组合方式,使创意产生戏剧性的效果,这不仅使公众在享受视觉满足的同时还能明白作品传播的信息,进而对平面设计的作品产生兴趣。
3 图形创意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是较为广泛的,所带来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下面笔者就浅谈一下图形创意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总的来说图形创意与平面设计有四种关系,它们分别为含义同构、形式同构、形义同构、异质同构。含义同构:就是找到两个不同事物间的相似点,也可以说是属性,通过一个事物的属性将另一的事物的属性表达出来。这种图形创意的表达方式所呈现出的平面设计作品会让大众更直接的明白作品要表达的意义。形式同构:这种关系与含义同构相比较为复杂,它是要求两个事物间在表达含义上要有所不同,但在表达形式上要相似,这种形式使公众把两种不同事物的含义在心理上连接起来,最终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这种形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创作作品的视觉效果上,它可以把看似无关联的现象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联结起来,最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形义同构:就是利用含义相似和形式相似的双重同构,将含义同构与形义同构结合起来,这种同构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而且能够引起受众强烈的心理反应。最后要说的是异质同构,异质同构:是这四种同构或异构中最能吸引大众的表达方式,它是将在同一幅作品中的多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图形按一定的规律重新进行组合、排列、融合,最后制作成新的作品,这种表达方式创作出来的平面作品更具有深意。所以,了解、掌握并利用好图形创意与平面设计的关系,会使平面设计作品的立意更加突出,视觉冲击力、视觉效果更加明显。
4 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了解了图形创意与平面设计的关系后,不得不再探讨一下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在这里只说明两种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分形图形与规则及不规则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这两种都是包含在图像创意当中的。分形图形主要应用于平面广告的设计中,因为分形图形的算法有很多种,类型有很多种,设计师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选择不同的算法,建立不同的模型,不同的类型,最后再依据具体的项目进行作品的挑选。规则与不规则图形: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规则图形与不规则图形是协同关系,规则的图形倾向于稳定、静止、秩序,不规则的图形显得活泼、生动,当然,设计师们经常将不规则的图形进行无序的排列,这样的方式使作品不再单调,这种方式在平面广告、网页设计中会经常被使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知道了图形创意、平面设计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图形创意首先是平面设计的一部分,在平面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通过对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图形创意不仅促进了平面设计的发展还给大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还说明了图形创意与平面设计存在的四种关系,最后对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总之,图形创意对平面设计起到了良性的作用,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所以,笔者认为平面设计师们在日后作品的创作中应注意图形创意使用,因为它不仅可以使作品清晰、明了,还会被大众所接受、喜欢。
参考文献
[1] 赵静静.图形的魅力及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8-120.
篇4
一、引言
以网络、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视觉设计艺术,通过不同媒介的功能融合,实现对信息高速的传播,将声音、影响资源整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完成信息的输出。新媒体技术为传统的艺术带来冲击,影响传统艺术的设计发展,但同时为新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本文将针对新媒体基本概念,艺术视觉效果进行合理的传达和分析,研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分析新媒体的优势,研究媒体发展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
二、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新媒体新媒体是依附传统媒体的技术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网络运行方式,对电脑、手机等多个终端进行整合,向用户系统具有更加娱乐性的服务形态媒体模式。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中包含多种对应方式。其中有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几种。新媒体是对公众提供个性化的媒体内容,通过分析传播者、接受者对应之间的交流,提升新梅体艺术视觉传播效果。
2.新媒体之间的比较关系新媒体包含个人媒体、人际关系媒体。人际关系媒体是利用对话完成的基本形式,通过速度和控制范围进行蔓延。例如,电话、邮件等等。大众媒体是公共场合的演讲和演说,其特点规定了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体可利用的工具增多,利于网络演讲、电视视频演讲等。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提升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加深媒体的传播作用。大众媒体的传播特点是对完全相同的内容进行多接受者的传播,内容发出者对传播媒体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利。但是缺点是大众媒体不接收个别信息的需求和个性特点。接受者没有办法控制信息的需求量。人际关系媒体与大众媒体的有缺陷是相互对比互补的。人际媒体可以传播个性化内容,大众媒体可以传播公众性质的无数内容,不同的媒体传播需求实现了二者的共存。
3.视觉传播的艺术设计视觉传播的艺术设计是通过视觉传达完成网络化的媒体综合。利用各类传统媒体为载体,通过语言信息传播的方式,对设计表现进行设计分析,确定设计的载体内容,及时分析可接受的信息受体,令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相关信息内容的意义。利用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完成视觉艺术的设计分析过程,加深艺术视觉设计的传播和发展,提高视觉传播设计的变化和管理,逐步改善视觉传达的数据存储方法,通过新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过程,实现对新技术水平的应用。确保新媒体、新视觉艺术的合理发展。
三、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视觉艺术设计从传统工业形式,逐步发展,不断扩大,形成最大范围的设计标准。利用媒体设计发展内容,对媒体设计技术进行变革分析,确定艺术设计的视觉内涵。艺术视觉设计的兴起自美国十九世纪开始,利用感光板在海报的设计实现对媒体视觉艺术的新型设计,扩大视觉艺术设计效果。八十年代的电脑发展为艺术视觉设计带来发展契机。艺术视觉设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改变传统载体视觉传达的标准形式,提高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特性,实现新媒体艺术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拓新,对不同行业地区都有变化,慢慢的形成了具有视觉媒体关系的新媒体视觉艺术。新媒体艺术发展与科技发展向适应,伴随着信息网络产业的快速进步,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发展,结合计算机、网络、通信传输等各项新科技,逐步完成对新媒体生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多种多样的视觉艺术传播发展。激发人们对新媒体的兴趣,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形式的变化,保证新媒体艺术视觉飞跃的标准形态。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是提升视觉艺术设计传播的重要源泉,是启发艺术设计思维主要体现。通过对新媒体艺术思维的设计,完善视觉传播的艺术灵感特性,提升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稳定发展,确保视觉艺术设计中网络通信、投影、幻灯、电子音像等技术的完美融合,实现对艺术形态的照明,利用激光完成视觉特点的传播,加深视觉设计的运作手法,确保视觉设计的丰富意义。另外,采用视觉传达新媒体技术设计提高了文化广告的宣传力度,在视觉传达上实现了视觉动态传达的发展和应用。
四、结语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78-01
一、艺术的起源
(一)艺术起源于巫术
巫术活动是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的形式。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主题是为了生存,在白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万物有灵,是神化的自然。比如他们为了求雨、捕猎物围在火边跳舞歌唱,都属于一种非理性活动,是原始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对生殖崇拜和生存的期待。又如仰韶文化,有菱形和波纹,它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但不纯粹是为了装饰,他们是为了生活,菱形像鱼儿,波纹像水波,无时不刻地可以反映出原始人创造出来的艺术是为了生存,所以说巫术说是一种前艺术,似艺术又非艺术,是为了生活的目的,是一种无功利性的,而非艺术对精神的追求的一种目的。巫术说站在人类学的角度上,认为艺术的起源来自于巫术活动。
(二)艺术起源于游戏
康德认为游戏的本质是一种“无目的的和目的”,是合乎自身而非之外的目的。席勒认为“人在游戏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认为这两种冲动,即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是强制性会导致分裂,人只有在第二种冲动里而强制性才会消失,即由艺术活动唤起的,使两种冲动自由自在的游戏,两种冲动的边界才会模糊。斯宾塞则认为人只有在拥有剩余精力的时候才能游戏。所以关于艺术的起源,哲学家把艺术的起源归因于游戏,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创造艺术。
二、艺术与文化体系中之间的关系
(一)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概念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一种客观的,是一种规律。哲学基本可以划分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在古希腊时期从公元3-4时期直到中世纪,哲学的概念是“人是神的创造物”;之后在中世纪、近代、现代又有其不一样的概念意义。中国的哲学是不分时代的,主要是分为二个派别:儒家学派,以孔子、孟子为首的仁爱思想;道家学派以老庄为首的无为、白然之道的思想以及禅宗以心、顿悟的思想。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包含艺术,艺术来源与哲学,又能动反作用于哲学。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从事创作会不白觉受到当时哲学的影响。例如李白深受庄子美学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产生了一系列推崇自然风光的名篇。其次,哲学也促进了一系列如超现实主义流派等等艺术思潮的形成。
(二)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世界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是有信仰的,它的情感是虔诚的、敬畏的。宗教产生于一定社会历史根源,劝人到天国寻求精神安慰。艺术是可以认知又是可感的,艺术要通过感性的形式去表现理念,去鼓励人们热爱珍惜生活,追求精神的陶冶。
纵观历史上,宗教推动其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给音乐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因而导致了卡农、复调的出现,形成了西方音乐技巧的基础。又如实用艺术的教堂,在教堂中无处遍布地都是有关宗教的艺术品、音乐、绘画等等,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和内容。其次艺术也反作用于宗教,通过艺术广泛地宣扬宗教,例如《西游记》中,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到真经的故事,更是强化宗教的神圣;又如《圣经》,具有浓郁的宗教心理和宗教情感。因此艺术与宗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三)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作为客观规律的总合,强调理性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而艺术是感性的,与科学形成较为强烈的对比。
科学与艺术即区别也联系,二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促进。科学为艺术提供新的物质技巧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的产生。例如光学、电学等科学技术产生,促使了电影、电视的出现,为电影、电视艺术提供了广泛的艺术空间。其次,在艺术作品中也会渗透着科学知识,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绘画中通过使用科学的透视法技巧,描绘出二维空间。同时,科学与艺术也需要灵感。牛顿因为被苹果砸到而产生了万有引力的科学依据;音乐家里尔在酒后产生了灵感,创作出闻名于世界的《马赛曲》。因此,科学与艺术亦是密不可分的。
篇6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比如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高手,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文学,音乐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留白”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留白”,即于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演绎。
“留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留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留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留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留白”不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留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留白”,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运用“留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留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留白”应如何操作呢?我试着从如下几点做起:
1.让学生在“留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我往往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我就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2.要学生在“留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我一般会要求并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我大都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3.引学生在“留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记不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作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留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留白”的策略:求实、适度又科学,这样才能恰当地起得其应有的作用。
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留白”,留下的“留白”是“悟”,是“做”,还是“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譬如,哲学要多“悟”,政治学要多“记”,而这两门课都要多“做”。至于经济学,最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多了解些实际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提倡“留白”,讲究“留白”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留白”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导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留白”,面对新知旧知,教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留白”,更谈不上什么“空白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这才是“空白”艺术的要义。
“留白”作为教学过程的艺术,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肯定不是教学科学的全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勇于探索、勇于革新;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留白”的内容,提高“留白”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探求更新更好更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形成互补,互相促进。这样,“留白”艺术才能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真正焕发出无限的魅力。
“留白”是思想政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它是教学过程的深化,而不是教学过程的中断,“此时无声胜有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篇7
关键词:素描;听障儿童;美术;教学;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5-01
一、聋校中的美术教学与素描
(一)素描的基本内涵
素描是绘画艺术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素描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以单色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或者主观想象、态度和情感甚至抽象形式。由此可见,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讲究比例、透视、形体、结构以及临摹等。众所周知,素描是绘画、雕塑、设计等造型艺术形式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素描在美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在现代绘画艺术教育中,素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美术教学的基础科目,只有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素描学习,才能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方法、基础理论以及造型语言,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美术创作。而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于: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等方面有着十分在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聋校中美术教学的特殊性
与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不同,聋校的美术教学有其独特的一面。聋校美术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面对的教学主体是具有特殊的身心特点的学生。一方面,聋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理残缺,视觉、听觉、触觉或语言能力的缺陷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绘画技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为美术老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另一方面,聋校的学生因为生理残缺而心理思想上存在敏感、自卑、内向的一面,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尊重和鼓励。由此可见,聋校的美术教学有其鲜明的特殊性,任课教师务必从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不断观察和体会学生的心理表现,研究和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便确保美术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素描在聋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素描有助于听障学生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根据听障学生自身的特点讲解和传授线条、比例、结构、色彩等素描的基本知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素描艺术的基本知识,不断提升素描艺术的理论水平,为绘画技能的掌握和提升打下良好的知识功底。
(二)素描有助于锻炼听障学生的绘画技能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素描对听障学生绘画技能的锻炼和提升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聋校的学生在美学课程中可以通过素描了解和感悟比例、透视、形体、结构等绘画艺术的基础知识,逐步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造型技能,为下一步的美术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素描有助于培养听障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
众所周知,素描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对客观事自然形态的观察、感悟和临摹的能力。听障学生在素描教学活动中通过美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逐步学会如何观察客观是事物,如何用心感知某一事物独特的美,如何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这种独特的美。由此可见,特殊学校中的听障学生通过素描学习能够不断观察、感受和掌握素描写生的步骤、方法以及造型语言,逐步提升自身对美术这一艺术形式的鉴赏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里、感受力以及表现力。
(四)素描有助于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操
听障儿童因为自身的残缺而难免出现敏感、内向、自卑、悲观等某些负面的心理思想倾向,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干涉和矫正,有可能影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素描这一美术课程的入门科目,因其操作性强、易学易懂、重视对视觉和触觉的锻炼和培养等特殊优势,更有利于听障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陶冶听障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听障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听障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充分激发听障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面对听障学生的素描教学在当今聋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对于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思想情操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特殊教育的美学教学活动中,必须从听障学生身心特征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示范与交流并重的教学方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为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探索一条可行路径。
篇8
一 每节课有目的地复习旧的色彩知识点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色彩方面的知识点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加深。知识点跨度大,前后连续性强,学生容易生疏,但是不可能每节课都要讲复杂的色彩基础理论,时间上不允许,学生们也听不进去。我采用的方法是开课前,复习与本节色彩课有关联的部分色彩知识点,既是对以前课程的一个复习,也能有效开始本节课的新授。如:在上《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时,因为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的配色原则之一是饱满、艳丽、清新,经常使用高纯度色彩,所以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就可以有目的地复习高纯度和低纯度这一组色彩知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二 营造美的教学环境,创设新颖的色彩小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注意营造小的艺术氛围。如:在教室和画室里摆满了以表现与本节课紧密相连的色彩示范画等图片或者实物,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色彩世界的氛围。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绘画比赛和美术展览,使他们有一定的色彩绘画能力和鉴赏能力。
第二,在色彩教学中,往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美术作品中色彩很单调,根本没有几种颜色。学生常用概念的颜色、习惯的颜色作画,学生们经常说的是“我不知道该用什么颜色”。为了扩大学生的色域,可以带学生做色彩游戏,就是让学生不写生对象,不画任何具体的形象,只要求作色彩游戏,调不同的颜色,每调出不同的颜色才能画上去,而且只画一小块,看同学们能画出多少种不同的颜色。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不同冷暖的黄、红、蓝、绿等。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摆脱写生时的色彩单调,摆脱对形体的塑造,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调配色彩上,在调配颜色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色彩认知,扩大了学生的色域。
三 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色彩与生活中的色彩美感,将生活中色彩搭配的佳作与色彩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色彩知识包罗万象,知识点多,而且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感到头绪万千,无从着手,经常讲得很卖力,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中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能比较清楚地了解色彩知识,并且乐于接受。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力求从最简单、最生活化的东西入手,比如讲解什么是“色相”这一基本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我会提问:“老师今天穿的这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会回答:“蓝色”,这时教师就可以解释说:“蓝色”就是我衣服的色相,也就是色彩的相貌。这时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色相这一色彩基本概念。这个例子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们平时都能接触到,凭借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不难回答出问题。在思考过程中,回顾了生活中的相关场景,运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感受到了色彩搭配的美感。
四 在理性认识色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色彩
篇9
【关键词】艺术语言;艺术表现;审美世界
一 中西艺术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艺术中,并没有一个问题在概念上和范围上可以同现在意义上的“Art”全然等同的。可以说是与其类似的是被称为“六艺”的――礼(仪式、典礼)、乐(音乐、舞蹈)、射(弓术)、御(马术)、书(书法)、数(算术)的艺术形式。这些是作为文人士大夫或谓其为君子们所必须掌握的经世致用之学的一种修养方式 。
西方的“艺术”这一词是出现在文明早期,为了有效的达到一定的生活目的,通过加工,形成某些材料,生产出客观的成果,作品或是作品的能力,或是作为活动的“技术”都可以被称为“艺术”只不过他此时被称为“技”“巧”“能”而已。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种是为了生活的必须技术,一种是消遣与快乐的技术”。
二 中西艺术的思想关照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鉴证,也是其文化的根源,同时由于各民族文化之生命情调与哲学智慧的不同,也就形成了艺术语言与表现的不同。就此方东美(1899――1977)在他的文化哲学研究中,依据存在与价值,智慧与文化,宇宙论,人性论,人生哲学,道德理想,艺术情操,政治组织而将世界文化划分为四个伟大的传统:希腊、欧洲、印度与中国
希腊慧体为一种实质和谐,譬如主音音乐中之主调和谐。慧相为三叠现。慧用为安立各种文化价值之隆正,所谓三叠和谐性。
欧洲慧体为一种凌空系统,譬如复音音乐中之复调对谱。慧相为多端敌对。慧用为范围各种文化价值之典型,所谓内在矛盾之系统。
中国慧体为一充量和谐,交响和谐。慧相为尔我相待,彼是相因,两极相应,内外相孚。慧用为创建各种文化价值之标准,所谓同情交感之中道。道不方不隅,不滞不流,无偏无颇,无障无碍,是故谓之中。
这种划分,固然有一部分处于悬揣,但是,我们却可以将他当做一个假设,并在咋合格基础上进行中西文化艺术的比较。
中西艺术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其哲学基础与生命情韵的不同所导致的。更直白说就是两种思维模式是截然不同的。西方艺术是建立在对“数”的思考之上,而中国的则是将艺术建立在“道”之上的。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但其始终符合中西艺术的发展规律。根据中国人的看法,所有的艺术活动都必须体现或传达“道”。“道”显现于一切人的行为及其规范之中。中国人的思考和观察问题的方式,是基于“道”的最基本的阴阳两极的概念“如现实与理想、幻觉与真实,等等。那些原则,与其说是逻辑的或是二元对立的,还不如说是相互关系,相互衍生的,是按照中国人关于变是造化之终极真理的观念为基础的。所以中国艺术家共同面临着一个整体性的视野:在绘画和书法、具象描写和 自我表现以及自然和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充满活力的角逐。
从文化取向上来说,这种差别是建立在中国艺术对于“道――心灵”追求,而西方艺术是建立在“数――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或者进一步说,西方艺术是建立在科学和宗教之上,而中国的艺术是建立在哲学和诗歌之上的。中国的艺术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所体现出的是阴阳和谐,刚柔相济,人神和合为最高。从而达到气韵、品味、意境之高妙。使自己化入宇宙自然,去体味道之浑涵悠渺,提净自我之心胸。西方艺术则是更加注重几何透视,物理空间。所推崇的比例,形式,秩序,在中国艺术中却是处于极为次要的地位。
三 审美世界
美学作为哲学的新分支,在20世纪以来,其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而且也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之内。美学所研究的是人的感受、想象、激情、觉悟、回忆、冥想等。原初的规定。这也是美学最终得到的,他的主要任务就是阐明和限定“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的特殊性,就是这种感性的和直观的经验领域,被人们称为“审美的”。
中国“美学”的意义,用哲学来说是“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庄子),用诗来说是“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杜甫)。所以中国的艺术不仅表现人又更表现宇宙,艺术的图像则是一个人与宇宙的融合的图像。这就像法国的勒内 ・ 于格将艺术视为一种第三种现实――“他按照自己的规律构成,然而我们感觉到他与我们息息相关,将我们所了解的外部世界与我们的感觉、神经、心灵、精神所体验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
西方传统美学中,自20世纪以来现代的美学研究,却不一定专门来研究“美的典型形态”以探明他的“美的原理”,而更多的是追求存在于“美”以外的“意义”与“价值”――于是,他超出了本来意义上的美学范围,而进入一个更加广阔、极为宽泛的范围,即:在艺术哲学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趣味史和一般思想史之间完全可以互相置换或代替。所以中西艺术的不同风格造就了不同的欣赏观众。不同的表现形式来满足各个人群的欣赏口味。但是最终所得到的结果都是欣赏者能够达到自身的审美的愉悦,使自己的审美欲望得到满足。
四 小结
总而言之,说道中西艺术的差距可以用台北《艺术家》杂志1978年第七卷第二期的关于《萧勤访问记》的文章描写画家萧勤的一段话:“……放弃了这些无机的、化学的表现工具,回到极淡泊的纸、墨水及棉布的运用,表现方法并变为极淡泊与自然,毫无做作,顺其心性发展而工作,完全是直觉得、冥想的、无计划的,尝试着以极虚怀的心境去接受宇宙的、自然的生命活力来直接传达在画面上。这足以证明中国艺术是多么富于精神性的表现,在中国的艺术中,中国的艺术家并不注重于感官感觉的划分,而是注目于艺术心境的洞察,并且把这种洞察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
参考文献
[1]《中西美术思想比较研究》.马奇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
[2]《书法与其他艺术》.刘墨主编.辽宁美术出版社
篇10
书法是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先辈精英们辛勤的耕耘和奉献。中国书法已经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庆贺的。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美学和艺术的杰出代表,是有其极深刻的历史渊源的。我国著名的美学和书学理论家白谦慎曾断言说:“书法是汉字的造型艺术,就其性质来说,它是一种形象的艺术,和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相比,书法又可以说是一种抽象性比较强的艺术。”早年留学国外的美学大师林语堂曾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的基本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所谓抽象的艺术,是说现在比较规范的汉字,大多数已经是抽象的,但是这些抽象的汉字它的起源是象形的。正如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瑾第一次提出“书法应直师自然”。中国方块汉字的造型是源于大自然事物的各种美感而创造出来的。所以,汉字的书写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感染力。我国历史上的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之所以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是因为他的书写使人进入意境,其汉字造型达到极其完美的程度。其实,世界各国的文字起源不少也是象形的,可是最终都走向了符号化和拼音化,只有我国的方块汉字,始终没有离开象形的根基,虽然有许多字已经逐渐符号化了,但仔细分析,它仍具有象形的韵味。
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是精神的产物,它都会感染人的灵魂和躯体。著名美学大家宗白华曾说:“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类似音乐和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的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书法可以比喻为无声的音乐,它的提、按、顿、挫,墨法的浓、淡、干、湿,以及章法和字法上的千变万化,就如同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章。书法与绘画同源,都属于象形、线条艺术,一幅出色的绘画精品必须配上文字书写的巧妙题跋,才能自然天成,增添美感与和谐;书法与舞蹈特别是古代的舞蹈也有渊源,草书大师张旭看到公孙大娘舞剑才书写出惊天动地的狂草佳作;书法与文学更是息息相关,历代书法家都是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们流传给我们的书法珍品都是诗篇和词作。所以,缺乏文化功底只是会写字,就不会成为书法家,它只能是个书匠。书法珍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潜在的,也是十分震撼的;汉字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一幅书写好的作品表面上是平铺在纸上的,实则是立体的、动态的、神韵万千的美学佳作。
凡艺术追本溯源,都有其自己的传承历史。美学家宗白华在考察中外艺术发展的历史后感言到:“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感的民族艺术。三代以来,每一个朝代有它的‘书体’,来表现那个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我们几乎可以以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时期,像西洋艺术史依据建筑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一样。”我们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文字记载;石鼓文则是由大篆过渡到小篆(即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代表文字;小篆是秦王朝统一六国后的标准文字;隶书成为汉朝持续时间最长、留下的碑帖最多的代表文字;楷书、行书以及草书则是在唐宋乃至明清文化辉煌年代所创立、一直延续至今为人们所敬仰、研究的书法艺术珍品。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书法,即汉字的书写艺术,是我们华夏大地文明的体现,是我国美学和艺术的杰出代表。
- 上一篇: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 下一篇: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