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土木工程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土木工程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土木工程的特征

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 施工技术; 现状与问题; 发展与创新

我国社会现代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城市建筑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这一工作内容的顺利完成和质量保证都需要一套土木工程技术的支撑。因此,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是否稳健,水准是否高超。因此,论述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能够为土木工程技术实现进一步的现代化蜕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高水准的技术支撑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基本内容界定和特征分析

(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基本内容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呈现不断丰富和多元的发展趋势。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已经逐渐从原先的城市楼房、桥梁等常规内容扩展到港口、隧道、填海造陆、跨海大桥等新型土木工程施工内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仅涉及到地理学、物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并且逐渐与航空航天、计算机科学以及大数据时代等新型学科内容产生日益密切的联系。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既要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过程满足基本的设计要求,同时也要保证施工的环保性、高效性。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技术和手段的选择与制定,以及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应变机制,同时工程结束后的维修和保养技术等都是当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基本内容和范畴。

(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征分析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特征表现上除了上述的复杂性、多元性等特征之外,还具体表现为流动性、应变性、固定性以及体系性等四个方面上的特征。从流动性来看,这里的流动主要指的是土木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人员、设备、资料等资源的流动。土木工程工程量多而复杂,常常需要不同的施工队伍来进行专项作业。比如封顶、门窗、给排水等都需要不同的施工队伍来完成,这就使得土木工程施工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流动性。应变性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既需要严格按照图纸的参数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同时也应该带有一定的应变性。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当地民俗对建筑的特定要求可能与施工实际不符;当地的气候出现变异,季风方向发生变化;当地地震带近期变得活跃等,这些突况都要求施工技术具备应变性特征。而固定性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固定性是以为土木工程必须在空间上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存在,即使是移动建筑也必须有一个地基的固定设置,体系性则表现为施工技术的各个阶段和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体系。比如材料采购、设备调配、人员整合等施工准备阶段,施工技术的制定、实施以及施工标准检测等施工进行阶段,工程的维护和保养、工程后期的修补和收尾等施工完结阶段,这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密切联系而又分工不同的施工体系。

二、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和革新之后逐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实绩,然而,整合当前我姑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客观来说,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层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意识,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化管理机制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现代化转变历程需要一个长期的接受和破旧立新的过程。而很多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层都忽视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而是片面注重对传统施工方式和传统的继承。当前很多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都缺乏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没有专门的后勤保障和中央控制部门,没有形成建筑施工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平台的成立,也没有引进现代化施工设备和探测设备等。这些具体层面上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制度的缺失和观念的落后所造成的。

(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巨大偏差

从学界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学界对土木工程技术创新和发展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注重体现了土木工程施工的多学科、多方面以及长久性等特征,将不断出现的现代施工技术和设备融入到我国土木工程施工实际之中。然而,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由于技术人才的缺乏、完善资金链尚未形成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实际层面上取得的进步与当前的理论成果之间还存在距离和差距。

(三)土木工程的验收和检测标准未能实现统一

土木工程在施工结束之后需要进行验收,验收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促进窝工土木工程技术产生现代化创新和发展的推动力之一。然而由于我国在土木工程的验收阶段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验收和检验标准体系,因此这一工作也存在着验收的检测标准不一、严格程度不同等问题,影响了其推动作用的发挥。

三、国内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现代化转变过程中表现出的诸多不足和局限,笔者认为,其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人类文明进入到新的纪元。计算机技术的发明为土木工程施工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基础。借助具备了高层次智能的现代化施工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地基挖掘、钻孔、落梁、封顶等施工内容的自动化。同时借助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将施工数据、设计图纸、施工人员信息等统一进行编码,实现施工技术的信息化。

(二)设计图纸的多样化带来施工技术的多样化发展

随着现代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工程的功能组成有更多的要求和期望。因此土木工程的设计也会随之变得更加多样。而在建筑行业,任何建筑功能的增多都需要相应的建筑部件作为支持,也就需要相应的施工技术和施工人员来完成这一建筑部件的制作和完成。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清晰。

(三)未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对已有施工技术的改善和超越将会十分普遍

作为土木工程施工的基础内容和传统部分,地基建设、钢结构、应力设施等已经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升级和改版趋势。比如对当前土木工程地基建设工作来看,出现了深坑打基技术和钻孔打基技术。借助加深地基深度来增强建筑的承压力等重要数据指标,同时借助钻孔打基技术,实现对复杂地形的克服和对常规施工死角的突破,实现了对已有地基建设技术的突破和升级。借助这种技术革新和升级,实现对土木工程基础施工部分的质量强化和水准提高,是未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四、结语

我国土木施工技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从信息自动化、多元化以及不断对既有技术和设备进行升级和突破来逐渐实现。即便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体系不健全、观念不先进等问题也可以通过长期的努力进行克服。

参考文献:

[1]江雪,王蕾.优化建筑施工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3(6):18-20.

[2]姜秀英,王春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1(4):39-41.

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特点;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一般来说是各类建筑工程的总称,主要包括有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紧密关联的一些工程建设,如居民的住宅建筑、商业建筑、交通工程建设以及其他一些电力水力方面的建设。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对于提高土木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就显得迫在眉睫。而要提高土木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就要充分了解其自身特点,然后把握其关键,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走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

1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更是进入到了一个巅峰时期,我国几乎呈现出一种“全国范围内都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发展态势。许多大型建设设施如办住宅楼、公大楼、商业楼、交通工程、电力工程和水利工程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另外,由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我国的相关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水平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水平尽管发展迅速,但是仍满足不了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近些年住宅楼方面的建设,人们的需求更是日新月异,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住宅楼建设,而是更注重建筑的舒适度、安全性甚至是独特性。传统的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已不符合现代建筑发展的需要。

2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2.1先进的建筑材料

所谓现代化的土木工程建设,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现代化的时代特征。所以,其建筑材料的选取一般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时更新的。由于人们对于现代建筑要求的多样性,所以建筑材料的更新频率非常快,许多材料很快就会被质量更好的所取代。常用的建筑材料一般包括金属材料、塑胶材料、玻璃材料等。新材料的选取首先要考虑到的是材料的实际质量。可以说,在土木工程建设当中,材料的质量决定了工程质量。另外,环保也是当今建设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所以,为了响应国家及国际对于环保的相关号召,新材料也尽量要选择环保型材料。最后,新材料的选取要考虑到价格方面的因素,物美价廉是当代人对于生活的追求。

2.2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更加全面

与传统土木工程建设相比,现代土木工程建设对于工程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更加重视。一般在对土木工程建设进行规划时,首先要到现场进行仔细完善的现场考察和勘探,结合土木工程建设的实际对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经过商谈确定出最终的施工方案。在工程规划的过程中,选取专业的、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再结合实际考察情况,实现了科学高效的规划,有利于提高整体施工水平。另外,对于土木工程的建设实行最全面的规划设计,对于土木工程建设来说虽然看起来提高了成本,实际上却是在后续的工作中大大节约了开支,使得建设更加合理、更加经济。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施工的整体水平将会得到质的飞跃,让土木工程建设更加趋近于现代化与技术化。

2.3工程规模大型化,功能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大型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常见的有广场、体育馆、桥梁、堤坝等大型建筑设施。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大型工程建设,如长江三峡的水利工程等。另外,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建筑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土木工程建设时,要考虑到建筑的多方面功能,如建筑的防火性、抗震性、防腐蚀性等。同时,对于建筑的外观结构、空间结构,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也有了全新的定位。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建筑外观、空间构造,而是更加重视外观的美观性、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实用性[1]。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建筑的外观、空间构造都是需要随时变动和改善的。

2.4设计理念更加与时俱进

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实际应用技术水平上,也体现在了工程设计的理念上。现代人对于土木工程的诉求是以现代化的经济社会为背景的,所以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现代化的土木工程的设计理念也要以此为背景。设计者在设计理念方面的转变,不仅能够让现代化的土木工程更加具有时代气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程的设计水平,提升施工质量。

2.5施工效率更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许多高新科技已经应用到土木工程建设中。在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各种机械设施及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尤其是在大型的工程建设当中,机械设备更是非常重要。现代化的土木工程建设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自动化,实现自动化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主题。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推行自动化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建设效率,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施工质量。另外,现代化的土木工程建设对于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更加重视,主要包括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对于其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其重视对于人员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系统,学习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并且对于施工人员的职能更加了解。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应选取技术最好的、经验最丰富的施工人员。从这两方面牢牢把控住工程建设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施工的质量。

3土木工程发展趋势

3.1更专业的理论依据

目前,虽然土木工程已发展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土木工程专业。但是,由于我国相关专业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在理论知识上我国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进步的空间。要从更加深入的理论知识入手,如从物理学的力学角度、生物学的新材料研究等方面对我国的土木工程技术进行深度的优化与研究。同时,在计算机技术、数学模型的建设应用水平上也需有更多的投入。而且未来土木工程的建设发展方向更加趋近于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以及对于其他学科的综合运用,通过精密的计算使建设过程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从而提高施工质量。

3.2建筑空间的延伸

未来的土木工程建设更加趋近于向上及向下发展。由于土地面积是一定的,当工程建设到达一个瓶颈以后,建筑无法再在陆地扩张,就会从建筑高度、地下建筑角度入手。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往许多不适合进行建设的地区也会被逐渐应用于土木工程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日益紧张的土地压力。

3.3建筑水平更高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可谓是日新月异。受现代化技术影响颇深的土木工程建设目前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够高,所以在未来还会迎来长足的发展。未来土木工程建设会更加趋向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样在建设当中不仅更加科学化、数据化,建设的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同时,在材料方面也会更加节约,在建设上也会越来越趋近于可持续发展。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可持续性发展绝对不仅仅只是用于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在各个方面都要时刻注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土木工程建设对于资源的利用如果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势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是不符合现代化土木工程建设要求的。

4结语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推动了土木工程建设的进步。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今天,土木工程建设的特点日益凸显出来,要充分了解其自身特点,结合实际,以现代化的经济社会为背景,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土木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土木工程;控制监督;施工监理;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土木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

随着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队伍的持续壮大,其呈现出了质量事故机率不断升高的状况,给整体施工建设水平、经济效益带来了不良影响。鉴于土木工程范围较广,任务复杂这一情况,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有: 没有科学合理地实施全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优化和完善土木工程系统。这就导致一些土木工程企业无法根据工程建设需求导致较多因素无法得到良好控制。因此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施工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策略就显得非常关键,只有深入探析工程项目特点、总结实际情况,处理好成本、质量、工期等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土木工程综合质量水平,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

2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优化管理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在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和明确质量控制核心环节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完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以提高工程质量水平。为提升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质量水平,我们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工具,健全质量管理控制、测评体系。施工人员应依据管理施工工程框架、流程特征实施科学规划。同时,应联合施工、建设、承包单位、监理机构、业主方进行体系建设进行合作。且有必要聘请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体系方案规划,针对各地地质条件特征、施工环境的不同,体现方案的可行性、适用性。另外,在施工前期交底阶段中,应针对施工机械的养护保管、材料采购储存、维护操作等实施优化安排,进而符合土木工程建设标准,为优化整体工程质量水平打下良好基础。质量控制体系为施工的有序进行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前提,以质量控制为平台,围绕这个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效果,施工单位应当结合自己的体制基础,加强工作流程的规划,完善质量控制系统,并使得质量控制系统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创新土木工程的作业能力,加入科学因素,使工作的有序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要明确质量控制核心环节,强化现场管理。土木工程的优质施工建设,需要企业明确质量控制核心环节,应依据工程实际特征,引入现代化管控方式实施质量管理,营造优质施工环境。施工单位应在土木工程交底阶段中将各类有可能影响质量水平的因素作为核心控制要点,做足充分的前期准备与方案制定。不要为了盲目的赶工期、提进度,把量重控制质的环节有所省略,或套用其他工程模式,无法体现土木工程实际建设状况与根本需求。这样还会对质量管理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增加质量隐患发生机率。为对整体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控,掌握施工阶段具体状况,应强化现场施工质量管理,实施有效的旁站与巡检,进而提升核心要点的可靠性,令其处于良好受控模式。

3 完善施工全程控制监督

土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中,要实施科学的整个过程控制监督,经过完善的校验、实地测量、旁站巡查,优化施工水平。应由施工材料、方案、人员控制等方面入手,强化管理。对于施工现场要实施细化的测量试验,获取准确数据,令其成为衡量工程建设水平的科学依据。同时,要引入丰富经验工程人员从事试验操作,借助那些高效计算机软件、网络系统、数据库技术,确保计量控制、数据汇总的可靠准确。对承包方测量要实施全部的监督、做好复核管理。在实施测量前期,要对整个实践方案展开评估审核,并对主要环节进行旁站监督,共同监控测量结果的得出。对于那些所出现的不良操作问题应实施单独以及共同的复检审核。中间检验阶段中,倘若发觉尺寸不合理现象,应责令施工承包方进行及时整改优化,同时应对原始以及最终得到的测量数据进行检验,并做好抽查验证。旁站管理人员应全面熟悉工程合同条款,应有效处理好质量、工期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于所有的施工材料,首先要做好质量管控,还应制定完善全部的采购计划,针对土木工程建设中的需求优化选择材料类型,做好进场质量验证,核查材料合格凭证。还要对其整体质量水平展开抽查,符合合同标准与施工特征后才可以令其进场应用。对于土木工程应用施工材料、成品材料也要做好优化管控,到货验收,令其发挥良好的应用价值,延长设备机械服务使用寿命,创设显著施工效益。对于设计方案的实践执行,应做好全程控制管理,上道工序如果存在问题,就必须全面解决后方可开始下道工序施工。对于交叉工种作业,应做好现场的协调管理控制,杜绝返工、延误工期现象。应通过强化跟踪、有效分析、图纸检验、工艺控制、合同考察、数据汇总等方面来提高工序质量水平。另外,对整体土木工程应做好预测质量管理,进行设计施工图纸的全面审核,方案审批管理,抑制违规操作及不符合工程特征的材料引入施工现场。对于各类可能引发的质量隐患的异常状况要实施科学预测、综合管理,降低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损失。

4 加强工程施工监理

工程施工监理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 1) 工程施工监理人员应确实履行监理职责,对工程进行全程动态监理。

( 2) 对于那些主要部位的施工必须要严格执行旁监制度; 确保关键部位的工程质量。对施工工序的交接、小项目的验收,要严格地对质量进行控制,并实行必须进行签字确认,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的规则。

( 3) 工程监理人员应加强与施工单位质检部门的通力合作,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质检人员进行工程质量检查落实工作。

( 4) 工程施工监理部门建立健全工程施工监理制度,对监理人员进行认真的管理,确保其监理工作落实到位。

( 5) 提高监理人员的福利和待遇,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5 施工规划管理

施工规划管理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着主要的影响,是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因为施工规划工作不当造成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经常发生,所以其已经成为影响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工作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土木工程施工前的技术交底过程中,施工企业即应组织相应的人员进行施工规划工作,以此来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6 强化人员控制与培训

为规范施工操作、方案设计、质量管理,对有关人员的强化控制与培训管理特别重要。应通过引入先进的工艺技术、实施专业化培训管理,提升工程建设人员综合技术水平与实践管控能力。通过强化自身素质建设,降低错误操作现象,提升工作人员质量与安全意识,令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为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打下良好基础,营造优质人文企业氛围。

7结语

相关施工单位应引入有效激励奖惩措施,对于技术好、素质全面的工程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措施,并警示那些施工水平不足、技术较差的工作人员,来提高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与质量水平,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团队,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8参考文献

1]丁克胜.土木工程施工[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创新

一、传统的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传统的施工技术贯穿在工程的建设中,方法也随着结构形式、材料、地基基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下面主要针对地基基础的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和钢结构施工进行介绍。

1. 地基基础施工

桩基础施工是地基基础施工的最主要方法,在设计时分为两类极限状态设计,分别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根据建筑规模、功能特征和对差异变形的适应性以及桩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要按照不同的的设计等级进行施工,具体参照《桩基施工规范》。

按承载性状划分,基桩有两种类型,即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摩擦型桩又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摩擦桩,端承桩又分为端承桩和摩擦端承桩。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是由桩侧摩阻承受,端阻力可以忽略;端承摩擦桩在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则是由桩侧阻力承受主要部分。端承桩在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摩擦端承桩则是由桩端阻力承受大部分的竖向荷载。按照成桩方法分类,还有非挤土桩、挤土桩和部分挤土桩三种,制作基桩的材料也不是单一的,主要分为木桩、混凝土桩、钢桩等,不同类型和不同材料桩的施工方案和适宜的基础亦有所不同。在桩基础施工中,首先要确定选择桩型。

2. 钢结构施工

它的主要工作是构件的吊装,同时在施工前应该切实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涉及场地的清理、道路的修筑、基础的准备、构件的运输、装备的检查等工作。钢构件运送则要按照先后顺序要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构件运到现场后,应该尽量存放在起吊位置,并用足够支承面的木枕垫底。吊装前应该核准构件位置、标号。同时清除表面,摩擦面应该保持干燥清洁。因为钢结构工程的特殊性,所以有可能会在施工过程中用到氧气、乙炔类焊接工具,应该准备灭火器,时刻提高警惕防止火灾的发生,安全施工。

3.深基坑施工技术

为了保证土木工程的地下结构稳固,保证建筑物的整体安全,对于深基坑施工要求就相对复杂。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基座进行深度挖掘施工,同时对深基坑的周边进行必要的支护工作以及加固工作,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我国高层建筑逐渐普及,深基坑技术也有了相对成熟的实际施工经验,并且在一些工程中已经使用计算机技术对深基坑施工进行分析,保证了深基坑的施工效率以及施工精度。

二、新型预应力技术的创新

对于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中,还有一项新的创新技术,即体外预应力的创新与发展。体外预应力的应用范围一般有三个,包括大跨度土木工程和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以及特种的结构施工。体外预应力中有一种十分重要的体系,即粘接体外预应力,它是预应力中的典范,因为其产生的摩擦损失小,这样就有利于后期的处理及其维护,便于控制。除了粘接体外预应力之外,还有一种无粘接力体外预应力体系,它也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体外预应力。关于其优点有很多,比如施工过程中的操作较为简单,摩擦损失小,特别是单根无粘接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的描述不难看出,体外预应力的创新对于施工过程的重大作用,节省了更多资源的同时也同样使其经济效益提高。它的创新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便利,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当今土木工程施工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大化、质量效益最大化, 因此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难度不断增大,建筑规模不断增大, 因此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呈现出科技化、自动化、生态化的新趋势。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科技化趋势

由于现代的土木工程施工要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工程造价是左右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参数之一。工程造价推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必须采用新的高科技技术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要, 利用科技推动施工过程的的自动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等发展,用以降低不必要的人工费、机械费等 ,使工程施工技术在科技的推动下多层次渗透,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提高土建工程施工效率。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自动化趋势

自动化是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它力图把互换性和流水线引人到建筑活动 ,以标准化、工厂化的成套技术改造建筑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从建筑构件到外部脚手架等都可以由工业生产完成,标准化的实施带来建筑的高效率,为我国今后的建筑施工技术的统一化提供了可能性。

土木工程综合性极强,需要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其安全性能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的影响,土木工程的综合效益也直接受到其施工技术的牵制。因此,施工技术对于土木工程来说极其重要。我国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技术工作者实时跟进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研究,努力将最新型的技术成功应用到土木工程的施工当中,在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使我国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真正做到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聪,汪鹏飞,土木工程未来展望―浅谈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商情, 2011(20)

【2】尚亚伟;应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与展望[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3】刁立明;;浅析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J];华章;2011年19期

篇5

关键词:创新原则;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改良举措

土木工程施工环节极为繁琐复杂,想要清晰透彻地从中挖掘、观察并解决问题,就必须结合丰富实践经验令传统施工技术得以有机创新改造由此看来,针对我国土木工程传统施工技术加以百般创新调试,绝对是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具体特征研究

自从我国成功地构建并实施市场竞争类经济体制过后,有关土木工程领域内节能环保类创新材料、结构广泛分布,同步状况下令土木工程结构和施工技术变得愈加复杂,不过也正是在我国工程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张背景下,施工技术才得到更好地适应发展机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其余工厂生产组织有着显著差异,需要联合不同工程性质进行对应施工活动独立性规划布置,施工技术组织合理性将直接决定工程项目安全经济性管理结果。至于我国传统土木工程相关施工技术特征将主要如下所示:

(一)桩基结构施工

如今土木工程地基施工的核心指导技术便是桩基,在针对该类媒介加以设计过程中需要事先划定出两类极限状态,包括承载能力和正常沿用极限状态。之后依照建筑实际覆盖空间、功能特征差异变形的适应性,桩基安全稳定性、建筑成品应用合理经济性等需求,进行不同施工技术等级设置。实际上,在桩基施工技术布置环节中,不单单要细致界定单位桩基的施工质量,同时要考察群桩基础的稳定性,尽量将以往频繁滋生的不均匀沉降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另外,在进行预制桩体吊运时需要提前进行单吊和双吊位置点锁定,特别是在吊点胯间正弯矩和吊点负弯矩一致的前提下,全面克制预制桩吊运期间衍生的冲击、振动隐患。单纯拿钻孔灌注桩施工为例,其工序内容表现为桩体精准化定位方向-钻机布置和垂直度现场调试-钻孔清土-混凝土的灌注和搅拌-钢筋笼的制备和安置-成桩验收和质量检验评估。

(二)混凝土结构制备

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依照地点可以划分为预制和现浇两类技艺形式,前者主张在施工现场以外的区域进行混凝土浇筑,整体工序耗费成本数量较低且成品性能优越,被土木工程施工主体所青睐。在沿用该类技术过程中,需要针对预制模尺寸加以精准化设定,同时保证不会随意变动施工顺序。现浇法倾向于在施工现场支模浇筑混凝土材质,过往许多建筑企业出于施工便利都会沿用此类技术。另外,钢结构施工技术。该类环节主要施工内容便是不同构件的吊装,在施工前期需要依照实际状况相继处理好场地清理、道路修筑、基础结构准备、构件运输等事务。在进行吊装前期,需要针对构件标号、位置加以精准化校验,并且进行表面清除,时刻保证摩擦面的干燥清洁状态。但是钢结构工程本身存在特殊性,需要额外沿用氧气等焊接器具,不免遗留某种等级程度的火灾隐患,所以需要提前放置灭火器以备进行现场紧急处理。

二、基于创新原则的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内容解析补充

想要针对以上传统型施工技术进行改良创新,就必须全面突破一切限制问题,针对不同结构加以优化调整。

(一)深基坑支挡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高层建筑数量的暴增,涉及建筑抗震、人防、地下空间多元化利用等需求变得愈加严格,深基坑支挡隐患愈加繁琐深刻,深基坑支挡技术开始主动完成以下两类细节的创新改造任务:首先,构筑起健全可靠的桩-锚支挡体系。土木工程施工人员一旦说面临开挖深度过大或是坑壁土质不良等限制性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会联合灌注桩-预应力锚杆体系加以调试掌控。为了竭尽全力地迎合地下水上下不同类型土层特性,相关施工企业开始引进套管水冲法成锚技术,但是因为实践经验不足,最终操控效果并不理想。其次,支挡-承重结构。其对于临时支挡的桩体或是地下连续墙有着较为可观的适用性,因此相关施工速率顺势大幅度提升,企业整体投资收益也得到适当强化,主动避免了以往资源随意浪费迹象。整体上来讲,此类创新式施工技术赢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再就是施工灌注桩,伴随着更为先进的旋挖工艺同步布置拓展,使得成孔质量得以有效维持,以往诸多模糊因素对施工质量的侵蚀问题也得到适当地克制。

(二)创新型预应力控制技术

所谓体外预应力,实质上就是强调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部的现象,其和以往构件界面内部预应力筋布置模式下衍生的粘结或是无粘结预应力全面对应。目前这部分创新样式的技术手法主要在土木施工特种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和较大跨度建筑工程结构内布置沿用,后期更成功地演化出两类核心控制体系。第一,保存粘结体外预应力的体系,其本身保留预应力摩擦损失不大的优势特征,主要是由于孔道管分布在结构体外部空间,使得管道实际铺设效果和水密性等条件,能够在较短时间范围内被快速地检验操控。第二,便是无粘结体外预应力体系,其对于单根张拉工艺类型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因此操作过程中不会涉猎过于繁琐的技术内容,同步状况下单根无粘结筋的实际摩擦损失也将维持在最小范畴之内。事实证明,此类创新式体外预应力控制技术,相比以往预应力体系存在诸多优势,尤其是对于我国工程整体社会经济效益,有着较强的决定性效用。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大环境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获得质量上的飞跃拓展成就。目前相关施工主体要做的,便是针对相关工序内容规范需求加以清晰化认证,同时联合最新技术手段进行快速便利性调试,希望至此为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质量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合理性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姚大伟.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4(22):123-136.

篇6

土木工程是一项基础性的设施建设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全面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公路、铁路、水利工程、房屋建筑等都是土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土木工程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技术,本文从其发展现状和发展的趋势等两个方面展开了如下具体讨论。

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

1.土木工程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

土木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土木工程也处于迅猛发展阶段。从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交通设施和水利工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建筑用地紧张的矛盾,高层建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已经达到1000多栋,高层建筑的数量的也超过了2万,这些都离不开土木工程的推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的发展开不开土木工程的推动。除了高层建筑之外,土木工程在交通设施的建设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道路交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土木工程的推动之下,公路、桥梁、铁路等设施的数量不断增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与此同时,我国交通设施的建设质量也在提高,为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2.积极引进了多种新型的建筑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工程建筑的质量。同时,新型材料的应用也有助于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施工质量。因此,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中开始积极引进各种新型建材,逐渐替代传统的建筑材料。例如,过去经常使用的水泥材料已经被混凝土材料取代,而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另外,钢化玻璃、碳素纤维和涂层玻璃等新型建材也开始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广泛使用。

3.开始使用预应力技术

结构加固是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施工技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工程建设施工的质量,常见于多层建筑的施工中。这是因为预应力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的结构服役现象。同时,当建筑结构经过预应力施加压力之后,会增强其内应力,所以可以为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日臻完善

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建设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障工程建设施工的整体质量,完善结构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荷载和风力载荷等开始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中。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正朝着增加高度和柔韧性的方向发展。

土木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行信息时代,社会各行各业为了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先机,纷纷开始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土木工程也不例外,开始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土木工程工程技术的信息化发展中,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科技支持。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改进施工技术,并能为施工的全过程提供科学的监控和管理方法,促进施工成本的降低和施工质量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木土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地形勘测、土木工程设计、图纸、施工、竣工和验收等,都可以实现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高难度的土木施工,例如在高层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垂直控制和对大面积混凝土结构的控制等,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同时,如果将GPS和GIS技术和地理信息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对土木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调控。

2.自动化发展趋势

在土木工程技术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之下,其必然会出现自动化发展趋势。如果土木工程能够实现实时的动态现场监控,就有可能实现土木工程的自动化管理和施工。在未来的发展中,土木工程还有可能引入流水线的作业理念和成套的施工技术,促进标准化生产的实现,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效率。

3.绿色生态化发展趋势

从根本上来说,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就是土木工程的本质特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理念必将对土木工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使其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中进行合理控制,在进行工程建设时也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目前,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的普及证明,绿色化和生态化是土木工程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绿色施工工艺和节能环保材料的普遍使用,土木工程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会大大减少。

4.科技化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是推动土木工程技术发展的巨大助力,其信息化、自动化和绿色生态化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新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可以进一步拓宽土木工程的前景市场,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续力量。目前,大面积混凝土的结构施工和高热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已证明了这一点。

结束语

篇7

1.1土木工程沉降观测的重要意义

针对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不良沉降现象及控制、管理的需求,强化沉降管理工作的开展、引入科学的沉降观测方式是一直不良沉降问题的关键。科学的沉降观测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木工程的使用安全性,同时还能够保障土木工程力学结构的稳定性,并为工程施工创建良好的施工环境。以有效的、全面的、实时的沉降观测及数据分析,能够准确掌握土木工程不良沉降的成因。并有针对性的确定不良沉降控制策略,进而提高土木工程施工水平及施工质量。

1.2土木工程沉降原因的分析

根据土木工程的特点及分类,土木工程对地面地质的荷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沉降的形成机理较为复杂,其成因与地基基础处理、地质条件、构造物特性等都有着重要的关系。以建筑物沉降为例,其沉降的产生与设计、建设、勘察规划、自然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沉降的产生对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及稳定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设计中地质基础分析不合理、单一性地质计算极易引发构造物的不均匀沉降,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处理不到位、施工监管及质量控制不足也会造成沉降的发生。切实掌握土木工程沉降的成因是有效强化沉降控制、避免不良沉降问题发生的关键。

1.3土木工程沉降控制探讨

根据不同因素对土木工程沉降的影响,不良沉降的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首先,在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地基基础情况及特征,避免理想化设计带来的沉降问题。同时,应以工程压缩模量、综合密实性测定计算等工作为基础,避免单纯假定或均一性设定带来的沉降问题。在强化设计阶段的沉降分析及控制外,还应强化施工阶段的控制与管理。通过对地基的处理、引入差别化处置方式等避免地基基础承载力差异造成的不良沉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强化操作控制、强化施工质量控制、强化桩基基础控制等方式,降低基础沉降的发生。通过施工阶段中对施工环境的选择、松散土质的科学处理、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等工作,为土木工程构造物提供坚实稳定的基础。避免不良沉降的发生。

1.4加强工程沉降观测管理,提高沉降控制能力

在现代土木工程沉降控制与管理中,沉降观测是保障构筑物使用寿命及使用安全性的重要工作,是为工程勘测设计及使用监控提供基础数据的工作。我国相关规范中也对高层建筑及重要性建筑提出了沉降观测的要求,以沉降观测数据为基础强化工程施工过程的监控,指导工程施工的开展。通过沉降观测工作,预防施工过程中不均匀沉降的产生,减少和降低重大经济损失。根据沉降观测的重要性及工作特性,工程施工企业应明确工程沉降观测的要求与标准,同时建立完善的沉降观测体系及管理体系。采取评价机制对观测体系及管理体系进行评测评价,及时发现沉降观测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避免管理问题对沉降观测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科学设置观测方位,按照工程设计规划图纸及沉降观测基准方位设置的要求确定观测方位及点位。以基准方位、工作点位、沉降观测点布设要求为基础,确保观测质量。另外,根据观测工作要求施工企业还应加强观测团队的建设。通过人员素质培养、专业技术培训、新设备仪器操作培训等工作,提高观测能力。并以观测环节的审核与控制、观测记录的实时检查等工作,保障观测质量。针对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沉降观测现状,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沉降观测流程的优化。以实践工作为基础,强化操作的规范性。利用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及岗位标准sop等,提高观测控制能力。

1.5土木工程沉降观测要点分析

根据土木工程观测工作的需求,在土木工程沉降观测中应根据观测及管理要点开展相关工作。首先在沉降观测工作前应对观测点进行设置,以保障水准基点的稳定可靠为原则进行水准基点的设置。并根据构筑物的图纸及观测要求对观测点进行设计,确保观测点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建筑变形,一般情况下不能少于6个点。在观测工作中,还应加强基础设备的控制与管理。通过对仪器的定期校验、使用前的校准,确保观测数据准确性。另外,根据天气因素对观测的影响,观测部门还应掌握不同天气环境下的观测要求及具体误差核准,保障观测工作质量。

2关于土木工程沉降控制的探讨

在目前土木工程沉降控制中,主要的控制重点集中在设计与基础施工两阶段。设计过程中强化的地质勘探基础的分析,结合地质情况及构筑物的实际特点进行基础设计,保障基础强度及承载力、降低不良沉降的发生。在施工极端,施工企业应认识到桩基基础对沉降控制的影响,强化基础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材料控制、技术管理等工作。通过基础承载力的提高、基础施工质量的提高,避免不良沉降的发生。

3结论

篇8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复合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61-0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2009年教育部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纳入研究生培养的主渠道,大力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土木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发展,其科学性、实践性、复杂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征日益凸显,对土木建筑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必须克服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理论性强而实践不足的现状,并充分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其核心内容。

一、课程体系改革需要适应的目标

(一)培养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在科学技术的横向综合性和纵向分化性发展趋势背景下,土木工程学科一方面表现在建筑、公路、桥梁、水利等学科专业分工明显,要求土木工程教育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对土木工程教育提出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因此,掌握较为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内5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并侧重比较二者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分设置(图1),其目的在于确定通专结合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培养方案中参与统计的基础理论课主要是数学类等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包括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基础课指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专业方向课包含隧道工程、结构可靠度和高等土力学等课程。从图1可以看出,尽管各校课程总学分有所不同,但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相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趋同化特征。此外,课程安排也显示,专业型硕士的课程安排与学术型基本相似,未体现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特色之间的差异。因此,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应更注重内容的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达到夯实基础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锻炼面向实践问题的工程研究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知识的传授是提升能力和提高综合素养的必要条件。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存在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理论课程远多于实践课程,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依然疲于上课和应付考试,缺乏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薄弱;(2)课程覆盖面窄,专业课程往往不能反映土木工程学科的前沿动态,知识体系陈旧;(3)未能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结合;(4)缺乏人文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面向工程应用型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课程体系应由片面和静止的状态转化为全面和动态的过程,科学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三)科学系统的思维

现代土木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土木工程的功能化、城市建设立体化、交通运输高速化、建筑材料轻质高强化、施工过程工业化和装配化、内部各专业间渗透化、土木工程人文化和环境化是未来土木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2]。现代土木工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应具有科学系统的思维,树立交叉学科视野,锻炼知识与技术的整合和重塑能力,对工程遇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做出判断和决策。因此,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还应加强交叉类课程的学习,通过系统思维解决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问题。

(四)构建复合课程目标体系

依据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需要适应的目标,构建以基础理论与知识、专业素养与能力和科学系统的思维为三大平台的复合课程目标体系,见图2所示。三大目标的实现自下而上,同时相互配合,发挥整体作用。

第一平台为基础理论与知识,是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其中数理类知识包括数值计算、应用数理统计、结构动力学、有限元分析等课程,学会应用数学模型和物理方法进行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计算机类课程包括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通过程序设计帮助实现系统模拟仿真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结构结构分析与概念设计、工程结构减振与控制理论等,学会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控制与优化原理与方法;专业课包括现代工程施工组织、高层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掌握专业前沿知识;交叉类课程包括建设系统工程、工程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现代管理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交叉学科视野和系统思维方式;实践课包括实验、设计、模拟、校内外实习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文课包括英语、哲学及德育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平台为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它建立在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平台上。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具有综合应用建筑与土木工程理论、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建筑产品开发设计的能力,以及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由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组成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3]。

第三平台为科学系统的思维,是在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中逐步形成的。系统性思维要求学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具有统筹与预见能力。

二、复合型课程的支撑体系

为了顺利实现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自内向外的复合型课程支撑体系,内部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外部为导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如图3所示。

(一)课程设置

一要加强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设计、模拟、实习等,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提高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交叉课程建设,合理调整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课程的比例,使工程硕士研究生立足于“大土木”工程背景之下,概览建筑与土木工程各学科相互间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征,拓展专业并形成较高的视野;三要加强人文课程,通过专题课或者学术讲座的形式,丰富研究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首先要更加重视其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4];其次要反映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使研究生熟悉研究方向的新动向,增强科研兴趣;同时要做到与后续课程和论文研究的有效衔接,减少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盲目性。教学形式要以研究型形式为主,如讨论式教学、参与导师课题等,实现研究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钻研的有效转变,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如模拟软件、实地调研等,优化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革首先要改变本科阶段一贯的终结性考核制度,将课程互动评价、阶段成果和终结性考试三部分作为每门课程的成绩。在论文或设计研究阶段,要加强论文开题、阶段报告、中期报告和论文答辩的过程考查,提高专业学位的授予水平,改变目前中国“严进宽出”培养模式的不利局面;其次,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与之对应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完成情况,形成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促进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导师的责任感、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对导师严格遴选,从源头上提高导师队伍水平;要鼓励导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生产实际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样一方面促进导师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和学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

(五)产学研结合

学校一方面吸纳社会上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同行专家加入导师队伍,不仅满足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大的需求,而且将行业课题带进学校;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建设领域内的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咨询等单位的联系,使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其课程学习内容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论文或设计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的目的。

三、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

根据复合型课程的目标体系和支撑体系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对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各指标权重,进行方案层的优先排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笔者设计调查问卷,由国内相关高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对各指标权重评判,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数据显示,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中,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二级指标中,课堂授课、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学生参与行业单位的项目实践和导师的学术水平是最重要的三项内容,也是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

四、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是基础,关键要合理安排课堂授课、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比例,形成以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为主,理论授课为辅的课程结构。通过适当减少人文课程学分和课时数、增加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实验和设计环节,以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将实验和设计为课程主线,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等优化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结构更有利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主动吸收知识和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侧重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针对面向实践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改变以往以论文、论著和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衡量导师学术水平的单一指标的不利局面,将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和社会课题也纳入导师学术水平评价体系。学校应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同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教学指导工作。“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改变导师过于理论化的学术现状,引导导师重视工程实践,全面提高导师的学术素养。

(三)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重点,要积极带动学生参与行业单位的项目实践;争取行业和企业支持,建立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构建一个校企长期全面合作的优质教学科研平台;同时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将工程硕士培养和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问题结合,发挥工程硕士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优势,使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在企业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也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做出成绩,将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0): 1-7.

[2] 金长宏,李启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土木工程[J].建筑经济,2008(6):30-32.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6):83-90.

Reform and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CHEN Wei, ZHANG Ji-ru, WAN J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P. R. China)

篇9

相应的完善提升,这是时展的需要,是土木工程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发展才能提升土木行业的前进。因此,探讨了土

木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现代施工企业要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投入,使整个土木工程管理活动服务于管理活动的目标,推动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

1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土木工程发展日益加快,但我国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却仍然不健全和完善,尽管我国中央政府已经颁布了很多关于规范土木施工秩序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早已不能满足现有工程建设需求。同时还存在有些土木企业并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这就导致了一系列土木施工问题的发生。

1.2 项目经营管理模式落后

在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之时,没有很好的结合国情或自身发展状况以及项目实际等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吸纳,而是完全照搬国外管理模式。这一做法就导致了许多企业没有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使其在竞争的过程中缺少竞争力,无法适应形势快速变化的市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还存在许多盲目决策的现象,给企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甚至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1.3 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

许多项目管理者对于项目管理的认识较为模糊、意识淡薄,凭经验而不是依据实际情况去组织施工的现象常有发生。而正是因为这种缺乏规范性科学组织和安排,管理混乱,杂乱无章,安全文明环境施工较差的状况才导致了工程质量、人员安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无法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1.4 项目管理意识薄弱

在我国许多企业都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承揽作为主要的目标,只注重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然而在具体土木的施工过程中,忽视了对项目管理的工作,使得项目管理出现了混乱、工程质量下降、企业效益滑坡现象。各部门以及人员的项目管理意识薄弱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因为责任分工不明确所导致,

一旦出现安全、质量等事故时,找不到直接责任人,使得各人的责任意识较差,很难保证土木工程的安全。

2 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2.1 建立新型土木工程管理思路体系

建立土木工程管理思路体系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其实施必须由资深的土木学科专家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来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外土木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都比较先进,因此我国在土木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另外,还必须吸取先进的土木工程管理方法,并对各方面的资料加以综合和整体。

2.2 加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在土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施工管理效益的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不断结合土木需求,促进施工方案的优化升级,积极将新工艺,新技术融入其中,在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同时,做好统筹规划,确保各个交底工作都做到实处;其二,积极建立专业化的测量小组,做好土木测量放样工作,保证在确定其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再决定开展施工过程,以保证施工质量;其三,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以安质部门为信息中心,做好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且将其反馈带决策机构,决策机构据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做好施工规划,将其给予执行部门,做好错误的纠正施工;其四,做好土木材料的检查制度,保证土木材料和工具设备都处于正常状态,避免将质量缺陷的材料纳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以免对于土木施工造成各种给潜在的危害。

2.3 加强土木工程成本管理

现阶段土木工程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项目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工程管理本质特征可以由项目成本管理体现出来。首先,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成本责任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使每个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其次,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再次,施工队成本的控制,由施工队自身管理,项目部不应该过多干预。

2.4 土木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在土木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准确的发展方向,不能片面追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而是在原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始终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并且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逐步地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土木工程管理理念。

2.5 统一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

安全与质量监管体系合并统一后,安全就可以利用质量的手段来进行,质量的保障由安全措施来进行;无论是在查质量时还是在查安全时都要兼顾安全和质量,保正安全不达标的就不进行质量验收,质量不合格的就不进行安全达标评定,二者密切相连,相互制约,这样明显增强了工作力度和强度,并且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化,使得监管工作由被动局面转化为主动局面,大大提高了监管水平

2.6 以人为本,安全、文明施工生产

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活动都是以人的活动为基础的活动,因此要保证项目施工管理、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施工企业应做到“以人为本,不违人和”。项目施工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安全施工生产制度,在施工过程中要以预防事故为主,管理为辅,应急为对策。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以后,应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特种施工作业人员务必要带证上岗;定期检查安全施工作业情况;坚决抵制野蛮施工、违章操作。明确奖惩条件,事故发生以后,追究事故责任人的责任,一查到底,以引起施工作业人员对安全施工作业的重视,对于符合奖励条件的施工作业人员,予以适当奖励。

总之,土木工程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我国土木工程管理在现阶段存在许多的不足,应该以市场经济作为导向,对其进行改革创新,解决土木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洁. 当前土木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中华

民居(下旬刊),2014(4):371.

篇10

【关键词】 无损检测技术;土木工程;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V448.1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无损检测技术即非破坏性检测,就是在不破坏待测物质原来的状态、化学性质等前提下,为获取与待测物的品质有关的内容、性质或成分等物理、化学情报所采用的检查办法。通过材料内部结构的异常或缺陷的存在所引起的的对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评价结构异常和缺陷存在及其危害程度。无损检测技术不仅涉及成品部件的试验评价,也与设计制造工艺有关,可以有效的防止建筑物的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目前,这种基于现代检测技术的损伤检测方法也应用到土木工程领域中,以下将详细介绍。

一、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作用

由于材料的老化、过度使用、缺乏维护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任何土木结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失效,这对建筑物的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对土木工程结构进行有效损伤检测,从而诊断出缺陷的位置和程度,及时修复和加固结构,以确保结构的可靠性。随着近几年土木工程的发展,建筑物结构的老化和各种问题的频繁出现,土木工程损伤检测技术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由于传统的损伤检测技术对结构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而且检查结果也不够准确,因此,无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结构损伤检测提供了更为可靠和科学的检测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结构损伤检测的长远发展,从而为实现结构健康检测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土木工程中常见的无损检测技术

2.1超声波检测技术

超声波检测技术运用的非常广泛,它是利用利用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依

据声学规律,超声波的声学量等与物体的几何、力学量相联系,通过分析超声波波形特点和测量这些声学量来确定物体或材料其内部缺陷的大小和方位,但超声波检测技术通常情况下只适用于检查几何形状较简单的小型构件。

2.2射线检测技术

射线检测技术:是利用x射线或r射线以及中子射线易于穿透物体,且在穿透过程中受到吸收和散射而衰减的性质,在感光材料中获取于材料内部结构和缺陷相对应的投射相片,从而检测出物体内部的缺陷情况。这种技术会对建筑物带来一定的破坏,而且建筑物会吸收x射线或r射线,减少穿透深度,因而不适合大型建筑物的检测。

2.3红外线检测技术

红外线检测法是把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转变成可见的热图像,通过直观地分析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推定物体表面的结构状态和缺陷,并以此判断材料的性质和受损情况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红外线检测对火灾检测上非常有用,因为红外线可定性定量地分析和诊断火灾混凝土的损伤情况。

以上三种检测技术是局部检测方法,他们在运用上存在很多共同的不足:事先要知道损伤的大概位置;损伤的结构要可以接近;无法检测大型结构尤其是大型复杂结构的损伤;这些方法是早期的人工检测,检测期间要停止结构部件的使用,造成经济损失;不能对结构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不能及时检测间隔期的损伤。

2.4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是指对来自多个信息源的数据进行检测、关联、相关、估计和综合等多级与多方面的处理,以获得对被测状态的精确估计和评价。其目的是利用多传感器协调和联合运作的优势来提高检测系统的整体性能。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避免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涡流、磁粉和射线检测等检测技术的各种不足,使检测结构更为准确,更具有针对性。信息融合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层次将信息融合系统分为数据层融合、特征融合和决策层融合三个层次。

2.4.1数据层融合

直接将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关联后,送入融合中心,从而对被测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就是所谓的数据层融合。数据层融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的保持多的原始信号信息,但其处理的信息量很大,因此速度较慢,实时性较差。如果传感器不一致时,数据融合就会呈现很大的盲目性。

2.4.2特征层融合

特征层融合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再把数据进行关联和归一化处理,从而对被测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特征层融合是信息的中间层次的融合,可以保留足够数量的原始信息,实现一定量数据的压缩,以便进行实时处理,但是,若在复杂环境中使用该技术,其稳健性、系统的容错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改善。

2.4.3决策层融合

决策层融合是指在融合前,将各传感器的信号先作本地处理,然后进行关联,再送入融合中心处理。决策层融合属于数据融合中的高级融合。决策层融合的数据通讯量小、实时性好,可以有效的融合不同类型的信息,其系统具有良好的容错性,可靠性也较高,较前两种方法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木工程无损检测时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大量信息的收集,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在土木工程中有较为广泛的运用。

2.5非接触超声换能技术

非接触超声换能技术是新型超声检测技术,目前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非接触超声换能技术――激光超声技术。激光超声技术是利用利用脉冲激光产生窄脉冲超声信号,再用光干涉检测方法检测超声波,可以是检测点很小,提高时间空间上的分辨率。该技术可以对形状结构复杂、尺寸小的工件进行无损评价,也常常运用在高温和快速运动等非接触检测的工作。在土木工程中,大型网架结点和杠杆稳定性的测量可以运用到激光超声技术。

2.6动态检测技术

动态检测技术就是利用结构的振动响应和系统系统动态特性参数来进行结构损伤检测。动态检测技术是一种整体检测方法,相对红外线检测方法、超声波检测方法、射线检测方法这些局部无损检测方法而言,其能够检测体型较大的复杂结构及其构件。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中,利用环境激励引起的结构振动来坚持的结构,从而实现实时监测是可行的。但是,土木结构具有较多对的不确定因素,工作环境复杂及其大型性,因此,其结构动力特性的测量精度低,识别损伤相当困难,而该方法对结构损伤的识别灵敏度过低,与早期发现损伤这一目标差距较大,因此,动态检测技术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以便更适合在土木工程中的运用。

三、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无损检测技术是一个获取信号、提取信息、导出结论的过程,可是将其划分为一种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将成为无损检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无损检测技术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也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结构健康检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预报结构的损伤情况,进行自动量化,保证测量的可靠性,保障工程结构的运营效率,从而降低运营费用,由此可以发现,发展无损检测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四、结语

结构的无损检测是土木工程研究的新课题,其在检测土木结构的不完整性或缺陷情况上具有良好的效果,近年来虽然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上得到了较好的运用,但土木工程中的无损检测技术的运用并不如其他工业部门广泛,限制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检测环境的复杂性,土木工程的发杂结构和庞大体积都在很大程度上隐形了无损检测技术的运用,因此,为了促进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发展,必须对其技术和工艺上进行一定的改进,从而使其适用于土木工程,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促进无损检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