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种类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媒体的种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媒体的种类

篇1

2000年以来,web2.0技术发展迅速,以QQ空间、人人网、博客、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社交媒体是一种能够赋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其最大特点是给予每一个用户参与创造并传播的能力。目前学术界对社交媒体的关注度相当高,但是其在档案网站中的应用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建设和完善基于互动参与功能的社交媒体的档案网站,对档案馆拓展服务方式、创新服务理念、增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交媒体建立的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服务理念将为促进档案馆拓展知识服务、改变档案馆未来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提供良好的契机。图1从不同角度对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一)增加档案馆访问量

将社交媒体模式导入到档案馆系统,成立档案俱乐部,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起来,这将有利于形成多维互动的用户网络体系、构建用户互动平台、增强用户的粘黏度。利用朋友间的一传十、十传百的推荐方式,档案馆网络将迅速得到延伸,这种类似树状结构的“宗谱”和朋友间的关系脉络,有助于为档案馆的用户提供信息交流和分享的新途径。因此,社交媒体平台将带动档案馆网络用户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形成档案馆庞大的用户群,有助于档案馆构建稳定、可靠、长期的人气网络。

(二)提高公民参与度

倡导对档案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到馆藏档案的在线著录、在线抄录以及数字扫描和上传等数字化工作流程,通过集合社会公众的知识和力量加速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使公众既能充分使用社交媒体的功能,又满足了公众自由行使公民档案员的权利。

(三)提升档案馆服务力

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信息推送功能,将新的开放目录和馆藏资源及时主动地告知可能需要的用户,实现其优先享受馆藏档案资源的使用权;利用档案馆微博、电子邮件、RSS源等多种方式将档案馆动态信息、主题展览、培训讲座通知用户;利用社交媒体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设置图文并茂、形式丰富的展示平台来吸引更多的读者点击浏览开放的档案资源。

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育培训,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支持近距离的语音通话功能,携带即时聊天工具,支持音频、视频、幻灯片,支持实验演示和操作,以上这些社交媒体的独特功能能够满足教育培训的基本需要。相比传统的实地培训学习,社交媒体在学员地域分布较广、实验操作安全性较高、教育教学组织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更具有明显优势。

(四)扩大档案馆影响力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开展的数字记忆活动,鼓励公民捐赠私人照片并通过添加标签和描述上传到网站,使更多的公众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皇后区的历史。同样,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开展捐赠档案的行动。为了使更多的公众能查阅到档案,捐赠档案可以发展成网络捐档的模式。通过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搭建社交关系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该善举中来。社交媒体的最大优势所在,就是通过行动做出榜样,并通过手机这种快捷的方式和途径,迅速影响身边的人和好友圈,这比单纯的口头号召更具有动员性,因此能够增强档案的影响力,提高档案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能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三、社交媒体在国外档案界的应用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第一天发表的政府公开备忘录中就公开呼吁“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机构应该能够驾驭新技术,将业务工作与决策上网,随时准备向公众开放。”[1]还他组建了“新媒体工作站”,负责创新技术和应用推广的研究工作。2010年起,NARA正式实施“社交媒体计划”,其目标是促进联邦档案机构的透明、开放和合作。并在其内部新设立了创新办公室、国家文件解密中心等新的机构,以促进政府档案文件解密开放。

(一)NARA的社交媒体应用工具

如图2,NARA网站社交媒体的标签云,向我们展示了各种社交媒体工具与NARA信息服务战略之间的复杂关系。从2009年微博开始到现在,13个社交平台累计开创135个社交媒体项目。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工具作简要描述。Facebook是一种社交网络工具,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档案页,其中包括照片和个人兴趣,可以进行公开或私下留言,用户还可以加入其他小组,亚特兰大、波士顿、丹佛等城市的档案馆都已开通;Blog的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以能够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地与他人交流,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为一体著称,美国档案工作者博客(Archivist of the United States)、“胡佛黑板”(Hooverblackboard)、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博客(Narations)、全国解密中心博客(National Declassifica? tion Center)都已开通此平台;Flickr是一种图片分享工具,提供图片的存放、交友、组群、邮件等功能,能够将照片标上标签(Tag)并且以此方式浏览,国家档案馆通过“照片流”(Photo Stream)的形式共享九大照片组;You? tube是一种视频分享工具,用户可以利用该平台观看视频,上传影片,国家档案馆、乔治布什总统图书与博物馆等九大频道都已开通。[3]NARA正是利用这些工具来创建和实现与公众的交流。

(二)NARA的社交媒体应用效果

NARA与社交媒体的有效结合,扩大了档案文化在美国公众之间的社会影响力,是收集公民对档案工作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NARA在社交媒体战略实施后,就进行了严格的效果监管,由专门人员统计分析,定期公布调查结果,收集反馈信息,通过对用户的信息需求、采用社交媒体的工具类型以及用户类型、特点的分析,有利于档案馆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落实到各个细节,使社交媒体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

作者依据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NARA网站的社交媒体应用数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将这半年中社交媒体工具的月浏览人数制作成图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每种应用的浏览数量不等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尤以Facebook和Flick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图片形式传播的档案信息受欢迎程度更高。

(三)NARA中社交媒体应用的基本经验

一是充分挖掘公民力量。2011年NARA在其官网上正式开通“公民档案保管员”模块。任何人都可以给网站上的资料和图片添加标签和注释说明,以方便搜索和索引,公众还可以对某一历史事件上传资料、图片、拟写文章。由于“公民档案保管员”模块的设立,在网上填写“注释说明”功能开通后仅两周,就为一千多页的手稿档案添加了注释和标签。甚至对于非英语语种的档案,公民不仅为其添加了注释而且还标注了翻译。

二是借助“维基”专业技术。2011年5月,NARA首开先河,开创“维基”项目。截止到2012年8月,总计有九万余份数字档案的复制件上传到维基百科共享。据不完全统计,“维基”将一张图片上传至维基主页时,其访问量在8小时之内就可以达到400万次。该数字无疑是惊人的,这种速度足见维基百科强大的传播力量。

三是利用社交媒体与各部门协同进行交流合作。除了我们熟知的即时通讯、视频、交友等网站外, NARA还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手机服务网站“Four? square”等社会网络运行商签订了相关协议,在该社会网络中建立美国档案网相关栏目的站点。例如,NARA已经在Facebook网站上建立了18个网页群落,其中包括:“历史上的今天”、“联邦登记”、“美国国家档案保存”等。利用人气社交媒体改善沟通合作和创作团队,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交媒体的人气优势进行互补,这是NARA的战略技术。

四是充分发挥国家档案馆的领跑作用。如何巧妙地运用社交媒体,成为NARA的关键任务之一。作为负责管理白宫文件和其他联邦机构并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NARA必须身先士卒,先行使用这些技术。在NARA之中,许多工作人员都率先使用社交媒体,通过创建博客或Twitter(微博)与用户交流互动。此外,总统图书馆也都运用社交媒体圈,此种尝试绝不是轻率的技术使用,而是代表着未来的趋势。更重要的是,通过融合社交媒体,也为改善外界公众对档案馆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社交媒体在我国档案馆中应用的现状

2013年10月5日,笔者在Alexa上查询的结果显示,国家档案局网站是我国档案网站中排名第一的网站,全球综合排名为609,978位,而NARA的综合排名为:13,686。[5]同为档案信息网站,差距之大一目了然。当然,这里有经济、历史等原因,但是信息服务的欠缺是造成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通过访问国家档案局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综合档案馆网站,笔者对运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进行了粗略的统计,见表2:

档案网站大多只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和开放,却忽视了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互动。相比NARA的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我国档案馆在这方面显得较为贫乏,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国家档案局尚未使用社交媒体,而NARA的使用量超过20种,二者相差甚远。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网站调查与测评项目组的调查显示,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的网上交互指标平均得分率仅为42.75%,其中最能体现交互功能的网上业务咨询、网上论坛得分普遍偏低,分别为0.21和0.23[6]。

我国档案网站应用现状的主要特点为:交互功能种类单一,缺乏个性化服务和活力。在国内许多领域,即时通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综合性档案馆网站中仍未推广使用。档案馆网站交互功能的种类单一,有的档案馆网站除了电话、地址和邮箱外,没有提供任何其他的交流方式。大部分只有“网上问答”、“网上咨询”、“留言”模块,有的虽然设置了即时咨询栏目,但是回复速度慢,难以满足访问者的及时需求。综上所述,我国档案网站的社交媒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建设粗糙、功能不配套、内容单一、形式以文本和图片为主、可利用率低、更新反馈慢、网站的管理人员不足、重展览轻服务现象严重、缺乏对档案利用的深化和改革以及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难深入。

虽然中美国情不同、档情不同,但是两国档案馆具有类似的性质和功能,信息化发展趋势对两国档案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同样的更高要求。因此,NARA应用社交媒体工具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档案馆的宣传推广、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公民信息素质的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推广为社交媒体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国内许多档案学者的个人博客,如“兰台家园”、“中国档案学研究”、“兰台天地”,以及“档案界网站”和“档案知网”等档案网站的社交媒体平台的成功建设也为我国档案馆引入社交媒体工具提供了经验。

五、社交媒体在我国档案馆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战略

宏观战略上,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推出战略,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作为现有网络手段的延伸。将社交媒体看作是档案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渠道来补充消息。但应避免社交媒体过多地被用于档案馆新闻稿件的和档案馆负责人的活动报道,避免留言板无专人管理而造成社会公众正常的评论受到阻碍等。

第二步是亲民战略,档案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开展一定程度的互动把受众吸引到档案信息全面的档案馆门户网站来。

第三步是细化战略,档案馆应该运用社交媒体对用户进行分类,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社交媒体策略的逐步实施,档案馆相关负责人应该清楚是哪些用户在关注他们并运用社交媒体工具向其他用户传递信息;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在讨论哪些内容;这些讨论与档案馆的哪些部门、服务有关。不能将社交媒体仅仅看作是信息的工具,更多的应将社交媒体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分享信息和创造知识的工具。

(二)微观策略

一是提高思想重视。由于奥巴马政府对社交媒体的应用,NARA迅速做出反应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社交媒体应用上NARA始终处于领跑地位。而我国在档案馆社交媒体利用方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领导应尽早意识到社交媒体是开展档案信息宣传和服务、开展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

二是创新服务理念。在服务方式上,实体档案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是被动的,而利用社交媒体的档案馆可以实现主动式的参考咨询服务;在服务内容上,要求档案馆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提供本馆档案的查询目录,还要能够解答访问用户关于社交媒体工具和界面的使用以及操作上的疑问;在服务途径上,借助社交媒体的网络平台使得参考咨询服务更加丰富、多样化,甚至可以通过与好友的聊天获得及时帮助。笔者认为在档案馆网站的版面设计上,充分认识到手机是比电脑更具有优势的社交媒体实现工具,作为展示档案馆信息资源平台的核心组件,将多种功能进行结合,如“信息讨论+交友社区”,“档案馆业务服务+搜索相关的综合”,“即时通讯+手机信息交互”。

三是建立制度规范。目前我国档案网站所提供的社交媒体服务并无一个明确、详细的制度规范,至少在笔者查找的大量资料中,很少有机构公开自己的社交媒体政策或制度规范。这样不仅会造成管理权责的混乱,还会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

四是重视全员投入。在整个社交媒体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社交媒体创建工作组,主要负责讨论档案馆web2.0技术的应用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但是不能把使用社交媒体和内容编排的责任都压在信息技术人员的肩上,相反,要让社交媒体策略在组织内广为人知,在内部员工中积极寻找对社交媒体感兴趣的人员,并从一开始就将他们吸收进来。

五是先试点,再推广。在我国档案馆全面使用社交媒体工具之前,可先由国家档案局和省一级档案馆来实行社交媒体小规模实验计划。这样可以做到仅用较低成本积累实际经验,发现计划外的问题,掌握可行性,消除其他档案部门关于使用社交媒体的顾虑。

篇2

因为其变化不仅限于形式上,更多的是在本质上,而这种本质上的变化是通过社交数据运用的全面性来体现的。也正是社交数据正在不断的被补充完整,进而形成体系后,社会化营销的广告形式才得以由起初单纯的广告推送和banner,过度到后来的线上活动、精准推送,再进化成如今被大谈特谈的原生营销。

广告形式要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营销机制才能更加灵活,但是光有灵活还不够,目前的social marketing需要的是更健全。所以,本篇文章笔者是想谈谈在如今体系化的社交数据的基础上,如何做更健全的social marketing。

所谓健全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是要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在有了完整的社交数据体系和成熟的推广手段、渠道之余,还需要完善的消费沟通机制以及后台管理系统,让社会化媒体平台、用户与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关系闭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降低信息流失,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新的消费模型构建。

健全的社会化营销机制是消费者需求、市场需求和大数据应用需求的转变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更能够分析并确定消费者价值取向的重要维度。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布局这种营销战略的大有人在。

起初,Twitter为戴尔搭建了完整的社交媒体平台和体系,一度让戴尔的营销模式成为全球各个企业在进入社交媒体时学习的教材。近来,国内的人人网和新浪微博两大阵营也为戴尔的社交媒体生态系统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目前已经从生产到营销,再到服务等流程与其完全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一个社会化媒体营销体系,并且达到了很难剥离的程度。再比如,腾讯在上线微博后,作为社交平台本身,其社交数据是更偏向于体系化的,在打出商业化口号之后智能推广、品牌运营管理、数据返回等功能悉数出现在大众视野,这种布局也是健全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一种体现。

依笔者浅见,要形成健全的social marketing有四个方面的工作是绕不开的。

更精准的定位目标受众

确定目标受众是各种营销形式的前提,对社交媒体平台来说,用户划分需要更细化更个性,才能让广告主的人群定位更精准,避免视野盲区,同时也强化了自己平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细化和个性需要多维度的信息摄取才能够达成。例如一个用户在某个社交平台上定位并发了一条“吃货的福地,XXX餐厅”的状态,并配以餐厅图片和菜品图片,单从这一信息中就可以从多维度去获得信息,比如这个用户平时喜欢吃的菜品种类,根据此前相关信息追踪到常去的餐厅种类和路线,甚至可以通过其地理定位分析他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消费区域等。只不过不同平台会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划分。

Youtube就是通过鼓励用户订阅频道来对用户进行个性细分的,在用户订阅自己喜欢的频道之后,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归类,向其推荐类似的相关内容,不仅会提高用户的观看兴趣,同时也会让广告主在这种熟悉的模式里找到真正的投放价值。Facebook则是利用用户上传图片、签到或是第三方平台上的“Like”按钮等方式来对用户提供旅行规划和服务。

充分利用关系链

无论是品牌还是企业,在推广的时候最注重的就是口碑的营造,口碑一旦受到影响,那么无论你的产品多强大,也是徒劳。而在社会属性为主的社交平台,关系链就是搭建这座口碑“大楼”的“地基”。社会化广告营销价值,从4P阶段到4C阶段到现在的4R阶段,它的变化是以产品为核心到现在以关系链为核心,完善以人为理念的价值。

由理念实化到案例的话,我们可以设想一下Chubbies如果不是通过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社交网站强大关系链的发酵,我想现在的大部分美国人还不会知道那条“专为男人生产顶呱呱的短裤”。在国内这种案例也是数不胜数,下面这个案例可以做最好的诠释。

当初小米以电子商务+社会化营销+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的营销模式将饥饿营销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但这其中是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雷军曾表示,小米的口碑营销便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也是超出了他预期。没错,小米口碑营销的成功具体是体现在了与新浪微博之间的无缝合作上,引导用户来建立起优质的口碑。而这一切的运作都是与新浪微博的弱关系链分布脱不开关系的。

建立数据沉淀和数据管理中心

在“2013信息与通信行业数据中心与大数据峰会”上,业界一直认为大数据已成为核心资产,并有研究机构预测,我国的大数据市场有望在2016年接近百亿元规模。对此数据的沉淀在营销领域变得至关重要,有利于提供投资智能决策、风险管控决策、精准营销、销售决策、生产决策、公共设施管理决策等服务,探索出新型商业模式。然而沉淀数据除了在推广上还会有更多的用处,比如客户关系管理。

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或成另一趋势。以往的网络营销更偏重于传播,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更侧重营销中客户关系的管理,即SCRM系统的管理,SAP公司认为对SCRM管理的核心在于客户数据的管理。在此核心的基础上,可以延伸至运营管理、应用管理、推广管理等领域,以此来完善后台管理系统。至于如何更加完善,还需时间和技术去验证。

在管理的过程中,品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亟需创造有效的沟通。鲁花集团市场总监初志恒表示,人3.0时代就是要尽可能减少这种无效沟通,创造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对话平台。

对于这一点,Twitter是通过实时沟通和反馈平台来实现效率优化最好的社交平台。去年飓风“桑迪”席卷美国时,PSE&G公司安排了22名员工,每天花费15小时来阅读和发送Twitter消息、响应用户需求、安全信息,并实时更新电力恢复状况。等到服务恢复正常时,这3个Twitter账号的粉丝总数在此期间从14,787人增长到57,845人。相比Twitter腾讯微博则是通过企业微空间的听众招募、听众互动等方式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用户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QQ进行实时咨询,使之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解答,减少消费用户流失,刺激消费。

促进与消费者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够增大ROI,更能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积累和完善。

让数据回流

互联网真正的价值所在并不是无限的创新,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度的挖掘。这种说法很早就有人提出过,笔者对此也表示赞同,对于自己手里握着的东西肯定是最熟悉,也是最能够合理利用的。

社交平台储备了大量的非结构数据,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再巨细的分析,也还是会有大量的数据被浪费,因为信息是具有隐蔽性的。比如,消费者点击了某条广告并购买了一条裤子,表面上消费者的信息获取在裤子上,但实际上这个消费者有可能是想买衬衫,随便看了看裤子,甚至更有可能这个消费者不喜欢裤子,仅限于某种特定原因才买了它。这就是信息的隐蔽性。

篇3

有点困惑?别怕!在这里我将分享10个最糟糕的社会化媒体建议,看看是哪些建议正在引导你偏离正确的社交媒体营销方向。

1、你必须活跃在每一个社交网络上

特别是如果你的时间和资源都有限,千万不要让自己活跃在每一个社交媒体上。去研究和了解每个社交网络上你受众的构成,这样你就知道应该将哪里作为重点突破。如果在一个社交媒体上没有你的听众,那么就不要浪费你的时间。随着新的社会网络不断涌现,让你的分析成为你的向导去不断的尝试新的阵地,如果他们没有起到作用,也不必留恋。

2、你不再需要电子邮件

社交媒体并没有克死Email,它只是为Email的壮大附加了一条更加完善的渠道。要知道:注册社交媒体账号的第一步通常是提供Email地址。有时候通过社交媒体沟通和通过Email是一样的。举个例子,一条Linkedin群消息通过Linkedin网站的邮件发送到组员那里。除了这些,很多人还是倾向于用email沟通,或者同时钟情于email与社交网站二者间不同风格的内容。

3、在微博上包含流行词语标签会得到更多曝光

曾经有一段时间,使用标签成为组织微博的一个十分流行的方法。事实上,在开展特定的活动或事件时,标签仍然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让一群与会者或参与者可以分享和监控与内容相关的活动和事件。但涉及到一些比较通用的标签时(例如#营销#),人们并不会去监控他们。所以你用该标签来组织的内容可能不会为你带来一个新的观众。(这个有点类似SEO优化中泛词与精准词/长尾词的区别)

4、你的内容和你所在的站点越多越好

一般来说,在多个社交站点存在并尽可能多的内容并不会十分奏效。是的,丰富的内容的确很重要,因为它会给你更多有价值的社交媒体素材,但你必须要确保所有的内容是高质量的。否则,人们就会很轻易的跳过这些废话。不幸的是,现在的社交媒体用户对于越来越多的内容感到不知所措,这意味着能够达到优质内容的那条”基准线”开始爬升了。要想成功,你需要保证你的内容富含足够的价值。

5、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个工具在所有的社交网站上自动内容

我们已经讨论过,在所有你的社交媒体上自动内容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有选择的去自动其中一些内容是可行的。但这里有一个例外,你永远不应该一个消息,然后立刻在所有你所在的社交网站上出来。是的,这是会为你节约一些时间,但它是一个可怕的实践。你应该考虑到不同的社交媒体偏好不同的类型和内容的频率。此外,你可能会有一些粉丝同时在这三个站点追随了你。那么你的这种”自动化”的举动在他们眼里会变得非常明显。

6、你可以将你的社交媒体外包出去

社会媒体为你与你的听众沟通提供了渠道,这意味着它不仅需要你的声音,同时你贡献的内容必须基于你对于所在行业的经验和专业化的解读。没有任何人可以谈论你的客户所面对的挑战和趋势,特别是如果你在一个细分的市场。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社交媒体外包(结合自动化)的失败实例。

7、不要让你的社交媒体变得个人化

在你网站可能允许的范围内,社交媒体给了你机会去分享一些更性格化的内容。事实上,人格往往是社交媒体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东西。毕竟,”人们不会爱上网页颜色和LOGO–他们爱上的是人”。显示你的品牌背后的个性,让人们看到你品牌显示出的可爱之处,人们自然会主动和你黏在一起。(这一点大家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注重“小而美”的店铺也是有个性化成功案例的。)

8、不要让你的员工使用社交媒体

首先,禁止你的员工使用社交媒体是一个无用的尝试。即使在他们的计算机上屏蔽了社交媒体,他们仍然有智能手机,也能够回家利用业余时间使用这些网站。如果你禁止员工在社交媒体上使用你公司的名称,他们也能够创建一些虚假的资料。所有这些动作都会伤害你和你员工的关系,它表明了你对他们的不信任,事实上你在放弃一个丰富的资源。你的员工就是你的公司,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和社交媒体粉丝,能够帮助扩大你内容的传播范围。所以不要试图打击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给你的员工一些指导,让他们合理的使用。

9、为了保护你的品牌,不要回复那些负面评论

如果你完全不回应负面评论,你会有一天意识到缺乏对于评论的关注会导致情况的失控。在遇到负面评论时,一定要正面承认错误,并且告诉大家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简单而即时的反应实际上可以把愤怒的贬低者转变为欣赏你业务推广能力的粉丝。

篇4

P键词:新媒体;社交行为;文化交流;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媒体社交平台对社交行为的影响及趋势研究”(湘教通:2016-283)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6日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传统的人际交往正在发生改变,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媒介,而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调查问卷和现阶段国民社交情况,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就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培养阵地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衡量的一般标准。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是社会行为模式。

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金钱或财富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上;不仅要看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要看他创造的社会效益;不仅要看他对经济的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观可分为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等。

(二)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影响着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受其影响的人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现实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自我实现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受其影响的人注重和谐,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三)新媒体对价值取向的影响。新媒体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不再只是处在虚拟的层面,它已经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理解认知系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构建的方式和强度。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思想得到解放,随着视野的扩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身边事物,价值取向也开始发生转变,加上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需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当中。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交流

(一)多元文化与文化认知。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复杂、信息流通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多元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信息高速流通的当今社会,人们之间交流的距离日渐缩短,这就导致了移民文化的产生,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新移民的到来往往会对原有存在的社会产生冲击,导致社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原有平衡被打破,经过长期的冲突和融合,新的一轮又形成,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也相应产生。

人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研究得出体会、感知,记录下来变成了文明,同一思维模式下,文化通常体现出民族的、地域的或特定人群的特点。认知的本质即是人们对来自外在世界的刺激做出选择、评估与组织内在的过程,文化不仅提供了解释认知的基础,而且引导人们选择与归纳认知的对象,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即是对已有文明做出选择的过程。影响文化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年龄、社会角色、价值取向、、教育、地域环境等。

(二)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各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相互接触会产生相互竞争和对抗状况,这便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取向冲突、政治文化冲突、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俞思念的《文化与宽容》一文中指出“文化的本质与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文化的宽容是文化的跃迁”,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冲突,还会相互包容,文化的冲突与包容是相对的,这两个过程均带来了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产生。

(三)新媒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新媒体社交环境下,人类社会开启了全球交往的新篇章,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冲突的范围也被扩大,无论是在空间地域上还是内容上,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往和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化的冲突也开始由地方上升到全球,由个别内容扩展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冲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被增加,随着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征明显地凸现出来,激发了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诉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发生着猛烈的碰撞,由此引起文化上的冲突,而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冲突的发生将更具有经常性和普遍性,在强度上也更加深刻和尖锐。全球化跨越了地域和国界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各国文化交往的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行为

(一)社交心理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健全的社交心理可归纳为平等心理、真诚心理和认同心理。平等心理的人注重自身修养、谦虚待人、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待人宽容。真诚心理的人待人真诚,不因权利地位私欲而变得虚伪和残忍。认同心理的人在社交中利用彼此相似之,从而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类人善于消除隔阂、融和气氛。然而,人在后天受诸种社会因素影响,容易铸成畸形的社交心理,称之为“妨碍社交的不健全的社交心理”。比如骄傲嫉妒心理、自卑冷漠心理、自私自利心理等。骄傲嫉妒心理的人非常自负且心胸狭窄,看不起别人,又不许别人超过他,唯我独尊,容不得别人说个不字。自卑冷漠心理的人不追求自身价值,时时看不起自己,对周围人事态度冷漠,他们适应能力差、悲观厌世、遭受挫折不易振作。自私自利心理的特点是一切从我出发,为一己之私可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

(二)社交行为策略。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应该时刻本着真诚、善良的心,社交活动是一种互惠,任何交往都不能只为自己不顾他人,我们要坚决摈弃社交中的极端利己主义。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应该在朋友孤独时解除他们的寂寞,失志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被误会时给予理解和同情、成功时给予认同和肯定等等。社交双方在交往时应处于同一心态,对某人某事某物有共同的认识和情感倾向,那就很容易靠拢、融洽。如果情绪相互感染,达到比较强烈的程度,就会产生共鸣。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交结果,一定要找到能产生“共鸣”的话题来交谈。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行为特征。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经过高频次的互动交流,原本关系为弱连接型(现实社交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好友发展成为了强连接型(联络频繁关系密切)的好友。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对象具有易得性,新媒体社交平台可以通过通讯录自主选择好友的添加或者不添加,也可以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结成好友关系。

四、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联动模型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应当考察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过程的知识要素,而新媒体社交平台是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渠道,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社交过程中会涉及的两个方面,为如何正确进行社交提供重要思路。本文考虑新媒体环境对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以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所持的基本假设是:新媒体环境直接影响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同时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这三者之间也在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新媒体环境。具体来说,新媒体对三者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同时,三者也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社交行为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一)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机理。新媒体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均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交往的社会媒介系统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人们构建新的社交环境。新媒体利用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实现复合型且无边界的传播。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群体的多样化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社会各方面信息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得以全方面的传播,包括正负面信息的互动性传播,人们的思想心理、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改变。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而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价值取向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交思想以及社交行为本身两个方面,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体现人的社交思想,一个人价值取向是否正面决定了他在社交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合理,人们将自己的社交思想传递给他人,影响他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价值的判断,实现价值取向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以社交行为为纽带的价值取向的传递链。

(二)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交流对社交行为的影响脉络。文化交流可以通过直接沟通、间接传递信息等多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比较常见的有通过传统交流方式(如面对面式的交谈沟通、报纸、电视、书本等传统媒体工具)来快速直接地进行文化交流,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文化交流通过社交平台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社交行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大量的亚文化影响,比较显著的便是不假思索的“快餐文化”。“快餐文化”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新媒体与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更是演变成一种时尚并且冲击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快餐文化”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也是新媒体社交与传统社交的碰撞,通俗小说与流行音乐等的风行、正统文学作品的低落,人们的社交行为变得华而不实,归根结底,新媒体社交环境下的文化交流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其社交行为。

(三)社交行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分析。社交行为、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两两相互影响的,社交行为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在社交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社交的另一方,其中信息的传达就是人价值观的表达。社交行为深受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由于受各种地域等多种非人力因素和人为因素,如人本身的个性气质等所影响,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可以通过人可触碰的任何物体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来影响人的认知,人的社交行为很多时候是人对事物认知的一种阐述和内心价值体系的表达,从而文化多元化的特质直接影响社交行为。

五、结论

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可通过价值衡量一般标准以及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了解新媒体环境对价值取向的影响,通过将多元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在新媒体出现前后的情况对比,得出新媒体环境对文化交流的影响,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社交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得出社交行为的特征,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SNS营销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为目标受众群定制的显示广告

由于社交网站掌握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区、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个人信息,使广告主有可能更加精确地定位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比如Facebook和MySpace都拥有让广告主进行自助投放的广告平台,MySpace在去年10月份推出了MyAds系统。

成功案例:蝙蝠侠“飞入”插件

2008年,华纳兄弟家庭娱乐公司为推广耗资一亿八千多万美元拍摄的电影《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蓝光DVD版,委托美国Clearspring公司做成插件(Widget),内置游戏、片花、试映活动等内容,以富媒体展示广告形式投放在Facebook和合作伙伴moviefone等网站,取得了良好推广效果。

二、与社交游戏场景融合的植入广告

类似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将广告主的品牌和产品信息融入到社交网站的情景和道具中,被植入的产品或品牌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突出展示,且用户一般不会对其抱有抗拒心理,往往能够在无形中拉近广告主和用户之间的距离。

成功案例:Puma植入开心网

2009年2月,开心网加入了植入式广告,自争车位组件以及开心首页出现展示广告不到1个月的时间,又增加Puma广告:在赠送礼物组件中进去,就可看到一双彪马的帆船运动休闲鞋,并可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同时链接到Puma的推广页面。

三、利用口碑传播的体验型广告

这种病毒营销形式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用户间的信息流,将电子商务行为与口碑营销整合起来。与推销型的电视广告相比,消费者可能更相信出自朋友之口的只言片语,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商家更加注重产品的内在品质,优秀的产品将有可能在人际网络中得到更多好评和更广泛的传播。

成功案例:虚拟星巴克咖啡店

2008年11月15日至12月30日期间,爱情公寓在虚拟公寓大街建造了一个星巴克咖啡店,让网友上传自己生活当中与星巴克接触的照片并写下感言,以口碑与体验的方式来塑造出星巴克式的生活态度。同时,网友设计专属礼品,在虚拟店家可以领取或送好友。通过线上及线下活动报道,大量的曝光让参与程度提升,分享关于星巴克的信息及新闻,延伸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概念,强化“星巴克是除了家、办公室之外,第三个好去处”的理念。

四、以应用形式进行的活动营销

篇6

关键词:传统;电子商务;新媒体;嵌入

我国电商发展从萌芽初期到目前为止已历时20余年,传统电子商务体系和盈利模式已经接近成熟,现如今访问电商平台的新用户以及用户平均消费额增加缓慢,电商企业单靠以人口红利堆积起的成交量难以继续实现业绩的稳健增长。近几年,新媒体社交平台快速发展并迅速吸引用户,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使传统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受到明显冲击,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快速发展并迅速吸引用户的情况下,不得不将注意力转至新媒体社交平台上,改变其商业运营模式。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增加了传统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从大的方面来看,新媒体社交平台与传统电子商务的结合,很好地实现了大数据与传统电商的整合,这种结合既是日前比较新颖的商业模式,也是促进传统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突破瓶颈期的重要模式。传统电子商务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更好地拉近了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传统电子商务相关商家和企业对市场更深层次的分析,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从小的方面来看,新媒体社交平台与传统电子商务的结合,可以改进传统电子商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使得电子商务发展多元化,使得厂家销售、顾客集合为一个整体,实现精准营销。传统电子商务和新媒体社交平台的融合成为必然,两者的结合是一个互利的过程。但是从传统电子商务和新媒体社交平台的结合到传统电子商务和新媒体的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应用,使电子商务的市场开辟得到推进,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模式

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以及快速发展给传统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去了机会,传统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嵌入进行引流实现精准营销,新媒体社交平台也可借助传统电子商务的嵌入实现变现。目前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模式总体可以分为链接第三方购物平台和自建小店两种模式。(一)自建小店。电子商务与社交媒体的结合是个互利的过程,早先的微信、微博等平台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实现了社交平台的流量变现以及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比如:抖音、快手等,更是给两者的结合带去了机会。受众广泛、社会化特征明显以及精准推送等特点,使得传统电子商务商家纷纷转战新媒体社交平台,而新媒体社交平台也给传统电子商务的嵌入提供了可能和渠道,像设置平台开店渠道,设定开店规则和条件,推出相应的开店教学和专业扶持,比如抖音上的新人培训、抖音电商大学等,里面有详细的开店流程、扶持政策、引流技巧等,这些给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提供了支持,给商家提供了方向。可以看出,最初的嵌入模式,大部分商家都选择在新媒体社交平台自建小店,满足开通小店的资格后,商家即可开通小店,在平台上进行商品的营销。从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以及平台内容的变化中就可以看出,平台从最初的分享式、交流式的社交性平台到传统电子商务嵌入后的变化。目前,新媒体社交平台对于平台本身的店铺缺乏比较规范的监督机制,还是处于边发展边完善的阶段。对于已经开通小店的一些商家还是缺少相应的经验,而且不难发现,相比于传统的网上店铺,比如淘宝、京东,一部分小店营销的商品种类太多,从食品到衣服,从鞋子到饰品,这也归咎于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中的网红效应,积累一定量的人气的博主普遍选择大量带货,所以小店里的商品更新太快,从上架到下架可能就经过一天,所以消费者没有可以参考的买家评论,加上小店商家的售前、售后服务保障也是个问号,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选择小店购买的原因。(二)链接第三方购物平台。相比于自建小店,链接第三方购物平台相对来说可靠性以及大众的接受性更强,对于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家来说也能快速适应,因为相比于自建小店,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家已经拥有了相应的经验和资质,直接通过链接直接将消费者引流进行变现,成本更低。而传统电商的店铺信息以及以往商品评价也可以给消费者作为参考,提高变现效率,而线上购物平台,比如淘宝、京东等,不管是从商品、平台监管还是物流配送等方面,都趋于成熟,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给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家带去冲击的同时也带去了机会。新媒体社交平台受众广以及精准营销等特点,促使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家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新媒体社交平台上来。传统电子商务的成熟加上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快速崛起,使得两者结合成为必然,如果两者撇开任何一者可能都达不到较好的效果。新媒体社交平台从最初的社交性分享平台到给传统线上店铺提供嵌入渠道也证明了两者融合的必然性。新媒体社交平台给第三方购平台的嵌入提供了具体的途径,从新媒体社交平台中可以将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购物平台的商品直接添加到平台的商品橱窗中进行营销。营销过程中的商品链接可以直接将消费者引入店铺,比如淘宝、京东店铺,商家可以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直接链接到店铺,由此消费者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关店铺的信誉和相关商品的买家评论,帮助消费者作出判断,实现流量的变现。比如抖音、快手短视频中的“视频同款”“商品链接”,点击链接即可跳转到相应的第三方店铺。

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建议

(一)有效利用新媒体,实现精准营销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不能简单地相加即可,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实现有效的嵌入是传统电子商务相关商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清楚新媒体社交平台的运作机制之后,传统电子商务商家要合理利用好新媒体社交平台受众广泛性以及社会性的特点,深挖多元化的用户需求,而不是还把注意力放在用户增长、人口红利上,要实现将注意力从提升用户增量到存量的转变。目前,互联网市场的马太效应明显,大部分的市场都被互联网巨头划分,用户下沉或将成为新一轮发展趋势,传统电子商务相关企业要转变营销理念,由流量为王向经营用户转换。有效利用新媒体,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按消费者需求进行营销信息的精准投放。精准营销不仅可以节省消费者的时间,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顾客忠诚度,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节省资源,节约营销成本,实现双赢。(二)做好产品口碑,完善服务。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传统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但是嵌入的过程不是仅将新媒体社交平台作为流量的引入口。嵌入的初期,新媒体社交平台相应的规范以及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很多商家没有立足根本,比如主播带货,不严格筛选产品,不把控产品质量,只要厂家给相应的费用,就进行直播带货。结果可想而知,只能获取短期的利润,失去的却是消费者的信任。嵌入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作为商家更应该做好产品口碑,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利用平台社会性的特点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完善相应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给消费者提供反映问题的渠道,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合理地解决。相较于传统的电商发展,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增强了交互性,还原产品的实际情况的同时,实现商家和消费者同步交流,信息沟通及时、深入、有效。利用好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交互性和裂变性,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才能实现顾客满意,提高顾客忠诚度。做好产品口碑,树立商家鲜明形象,实现裂变式传播,根据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三)建立平台监督机制,实施监管。新媒体社交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尤其是传统电子商务嵌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平台也在寻找建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机制。平台本身对于传统电子商务商家的嵌入要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虽然低门槛造就了不错的成绩,给一些商家提供了机会,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假货”“不合格品”等问题。长时间如此会导致消费者对平台的不信任,那么嵌入也没办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平台应建立相应的审核和监督机制,对于一些违规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商家严厉打击。比如对商家进行资格审核、对于一些小的商家设置考察期等。同时设置有效的投诉渠道,对于消费者的投诉积极核实并处理。

从早期微信和电商结合的这种社交平台加电商的模式,到现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传统电子商务的快速嵌入,社交加电商的模式屡试不爽。低门槛、易操作、社交性等特点给电子商务的发展添加了动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而对于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对于传统电子商务来说是实现从人口红利到经用户转变的好机会。对于新媒体社交平台来说,是实现流量变现的好渠道。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但是从结合到相融两者需要做的改变还有很多。立足于根本,深挖消费者需求,完善服务体系,平台建立严格的审核和监督机制才能使得两者长久发展。通讯作者:张帅兵。

参考文献

[1]宋丽芳.新媒体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战略[J].财富时代,2020(10):29-30.

[2]卫伟.新媒体环境下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2020,12(11):138-139.

[3]徐敏,王映.新媒体环境下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20(15):41-42.

篇7

1、“圈子”。

人们希望在数字世界中反映社交关系。但是,目前的的社交网络迫使人们将朋友,同事甚至是家人全都连结在一起,并向他们展示完全相同的自我。据统计,Facebook中,平均每个用户有130个包括“最好的朋友”以及“刚认识的人”等各种不同关系的好友。现在,社交网络有了新的分组功能,使用户更容易区分不同类型的好友、并设定权限决定哪些好友能够查看自己所分享的内容。预计在未来的12个月内,社交网络领域的分组功能将会越来越成熟。

案例:谷歌社交圈、脸谱群组和推特列表等。

2、个性化定制新闻。

现代社会,一年中产生的信息量要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大。人们很容易被淹没于大量的信息之中,因此需要一些方法来选择阅读的内容。现在,RSS订阅以及一些社交网络提供了解决之道,用户可以整合自己关注的新闻站点来获得所需的信息。现在,一种新的应用已经出现,这种应用基于你在社交网络等数字化媒体中关注的内容来对信息进行分类,为你提供感兴趣的信息。“社会化阅读”将成为在线内容消费的新标准。

案例:Percolate, News.me, Counterparties, Flipboard, Zite

3、租赁,而不是购买。

现在,我们能够以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东西。有数据显示,平均每位Netflix(一家租片网)用户每个月都会花费超过11个小时的时间看电影。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对“所有权”的认识,租赁行为已经不再局限于汽车、媒体等领域,而是延伸到人们认识到确实用处不大而不想购买的商品上,比如婴儿服装、家里摆放的艺术品或者办公室用品等。

案例:Plumgear.com, Artsicle.com

4、无缝交易。

人们总是希望交易过程更为高效、快捷和安全,尤其是当交易涉及到银行账户时。现在,人们总会随身携带至少一块“屏幕”。40%的美国消费者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远不止打电话那么简单。通过手机支付等方式,交易得以快速执行。我们期待今年在处理银行及金融事务方面会有更多的转变。

案例:Bitcoins, Google Wallet, Monitise, Square Card, Facebook Credits

5、家-身体-网络。

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人们能够使用足够小而价格也比较适中的产品来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并自动适应周围的环境。在旧金山,有1700多名“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的成员通过地理位置跟踪、生活志、个人DNA测序等方式关注自身情况。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关注,对分享经历及结果的兴趣也在大幅提高。Nikeplus仅仅是一个开始。(注Nike推出的Nikeplus网站,将世界各地的跑步爱好者联系起来,为跑步者提供一个跟踪跑步进程、控制跑步训练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将产品内容社区的完整结合。)

案例:Nest.com, Jawbone Up

6、数据随处可达。

根据摩尔定律,芯片的数据存储能力每两年翻一番,我们对数据及其可达性的需求同样巨大。随着云计算的出现,物理存储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路上,我们都可以通过多种设备获得数据。不久前我们还只能在本地存储数据,但现在,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在线存储更庞大的数据资料。随着服务提供价格的降低,这种存储方式会逐渐普及。

案例:Bitcasa, DropBox, Google Docs, Instapaper, iCloud, SkyDrive

7、可靠的订阅服务。

我们是习惯性生物,我们想在繁忙的生活中获得所喜欢的产品。在过去十年中,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紧缺,只能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完成日常工作中。而订阅服务正在复苏,这使得我们能够按照自己最喜欢的习惯获得信息。

案例:ManPacks, PlaneRed, Lollihop, Memberly

8、短期“怀旧”困扰。

怀旧已成为我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我们最近做过的每一件事、去过的每一个地方、看到的每一个人以及每一次旅行进行编目会造成一定的困扰。我们喜欢通过签到、状态更新等方式来分析最近的生活。随着对数字化事物的沉湎,我们会越来越想要重新经历较长时间以前经历的一切。

案例:Little printer, Instaprint, FoursquareAnd7YearsAgo。

9、基于位置的分享。

通过其他人的视角来看同一个地方会带来新的感受。我们想发现、分享附近所隐藏的事物。活跃网站以及移动社交应用正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地点也能保存创造性的档案,我们将这些发现进行分类、对它们加上地理标志,以创造出一种新的体验。

案例:MyBlockNYC, Trover, Foursquare Radar, Google Maps, Tour Wrist。

10、控制数据。

数据已成为我们错综复杂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能提供追踪我们的网页历史记录、监测每英尺旅途中一辆汽车的能源消耗量等,来对我们的数字行为及更多种类的服务进行量化,以详细说明所出现的行为。我们已意识到我们在网上分享数据的价值,可能会开始做不同的决定—也许会对获取数据收费。

篇8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新闻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07-01

在新媒体技术发展革新的浪潮下,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让受众对新闻的控制和选择权不断增多。由于新的新闻呈现终端的出现,传统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单项传播逐渐向双向转变。受众不仅可以接受信息,还能及时反馈意见,甚至参与到传播过程当中,新媒体发展对电视新闻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一、新媒体发展对电视新闻产生的影响

(一)受众对新闻的控制和选择权不断增多

新媒体的出现,给新闻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受众的视线从电视慢慢转向了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受众对于新鲜事物的找寻目标也从电视台转向了微信、微博或其他信息互动平台。新媒体的出现,受众从被动接受新闻,转向了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角色。新媒体让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想要看的新闻内容,选择什么时间观看新闻,这些都是传统电视新闻行业无法提供的。[1]除了对新闻内容更多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受众还可以通过互动留言等方式参与到新闻节目的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结合用户的互动,能够让一些热点新闻获得强烈反响,提高新闻的社会价值。而用户的参与,也能让新闻更加迅速、透明地出现在用户面前,新闻所蕴含的各种问题也能得到及时解决。

(二)社交网络的发展给电视新闻带来的影响

社交网络的突起,可以说给了电视新闻媒体极大的冲击,对电视新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论是国外的脸书、推特还是国内的微信、微博,信息传播渗透面空前宽广。与传统电视新闻相比,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深度都超乎想象。社交网络的普及,真正让受众可以第一时间传播新闻资讯甚至自己的心情感想。受众将新闻上传到网络,并让社交圈内的其他人获悉,就形成了一个裂变式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中,受众是新闻制作者,这在传统电视新闻中是不会出现的。

二、 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在新媒体影响下发生改变

新媒体发展对电视新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和传播模式上。由于新媒w带来多样化的内容和更丰富的传播渠道,分众化和个性化的新闻内容以及定制服务,逐渐成为了新闻传播的新方式。

(一)新闻内容空前重要

商品在市场立足的根本在于吸引消费者的竞争力上,新闻同样如此。在新媒体泛滥的时代,传统电视新闻要想长期发展,就要找出传统电视新闻的竞争力之所在。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电视新闻作为优质的新闻提供商,由于过往的长久积累,在受众心目中形成了权威和公信力。而新媒体的出现,可以让电视新闻的播放模式更加丰富,电视台可以通过网络来各种类型的新闻内容。对于受众来说,不论何种方式、何种渠道,其对于新闻的主要关注点还是新闻内容本身。[2]因此,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发展中心不变,要用更加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来吸引受众的目光。此外,要在优质新闻内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传播方式,让用户在电视之外的多媒体和社交网络上,能够随时随地可选择可控制地观看电视新闻。

(二)新闻呈双向传播

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是不可逆的单线传播,电视播放受众观看,而且新闻制作方式和播放顺序都是按部就班的,受众无法自主选择观看新闻。新媒体是非线互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能够让用户同时浏览多种新闻媒体,尤其是可以在观看新闻的同时与媒体交流。高科技时代,新闻可以实时传播,无需传统媒体中的编辑审核与后期制作,受众可以利用社交平台提供新闻,成为新闻制作者。实时、共享型的新闻传播方式,时空限制的削弱,受众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新闻资讯,传统电视新闻的控制力被弱化。

(三)以受众为主的传播方式

日渐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便携的电子设备的不断涌现,极大提高了新媒体的发展步伐。新的互联网技术以及新的移动电子设备对于受众的消费习惯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受众在媒体消费过程中的地位空前提高,逐渐成为新闻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角,不再只是电视前的观众,还是电视新闻的参与者,真正让电视实现为受众所服务的理念。

三、结语

不可否认,新媒体的发展,对电视新闻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冲击,但也为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了发展机遇和转型方向。在新媒体普及的时代,电视新闻要转变思想,不断吸收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和优势,重视受众体验和需求,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更多更受欢迎的新闻产品。

参考文献:

篇9

中国社交化电子商务行业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社会化电子商务希望通过人们的网络社交行为来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我国社交性电商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速在60%以上,其交易额在2018年达到57370亿元;其用户规模人数每年都保持着高速增长。社交网络平台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交流信息的平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理念与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在查阅了国内外社交化电子商务的相关文章后发现,发现目前对社交性电子商务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方向主要是社交网站的特点、消费者的兴趣偏好、社交性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Rheingold通过研究,提出了网络社群这一新概念,这个观点是指个人的关系网会由人们长时间多方面的利用网络来交流、互动、沟通而形成,因此也产生了新的基于网络空间的社会聚合体,这个聚合体具有能够汇集用户的商务兴趣、话题、利益的特点。此外,Wang和Lai为“网络社群”这一概念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进行补充,他们将此定义为一个新的虚拟组织,这个组织中包含了兴趣爱好相同的用户,他们也拥有同样的目标。吴菊华的研究团队则着重比对了社交化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和企业价值链的变化,将社交化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创新点一一阐述。李洁娜的研究则构建了一个新的模型,这个模型能够在社交化电子商务模式购物过程中从信息行为等方面多角度探析这一模式。

三、研究方法

在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中,企业借助网络平台对商品或服务,利用社交化媒体和信息进行宣传和推荐,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吸引广大消费者。本文主要从企业的价值主张、目标消费者群体、分销渠道三个维度对中国社交网站商业模式发展进行研究。

(1)价值主张。以消费者偏好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为中心,是商业模式价值主张的核心理念。因此价值主张企业应为顾客带来符合顾客需求度优质商品与服务。

(2)目标消费者群体。随着网络时代信息的更加便利快,消费者的消费倾向由被动转向主动,产生了不同的消费群体。社交化电子商务将目标定位在节约时间型、购物逃避型、追求时尚特色型等群体。这些群体多以个人心理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和服务消费更具个性化以此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3)分销渠道。社交网站种类广泛的,如朋友圈、微博和贴吧等,其进行的营销活动更加具有创意和丰富性。电子社区的用户专业性更强,爱好更为相同,对相关产品有更高的要求和消费力;商家应对网站与社区中的信息多加分析,推广更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让这些社交媒体的用户互相推广并分享,从而提升自己的销售能力。

四、总结与建议

目前我国社交性电子商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范,推动电商行业健康发展。通过对价值主张、目标消费群体和分销渠道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增强用户体验,以顾客为中心。平台或网站应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根据其个性化需求制定营销策略,提高用户粘性。利用专家建议和第三方评测,识别消费者的需求,并根据其需求和消费习惯帮助消费者选择产品,增强用户体验。

篇10

一、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

移动互联网具备多种传播优势,已成为受众最青睐的媒介形态之一。(1)移动性。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特征即移动性。传统桌面互联网是人随网走,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提供网络服务。而移动互联网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手持终端设备获取网络内容,真正做到了网随人动。(2)便携性。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最主要终端,体积较小,便于随身携带,故而手机已成为带着体温的媒介和人体的延伸。(3)融合性。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互联网传媒业和移动通信业的边界,使两个传统产业融为一体。不同的传播主体被融入到移动终端,多种传播形态被兼容整合。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及各种应用也在移动互联网中综合呈现。移动互联网成为多行业、多媒介交互融合的新型网络业态。(4)多样性。移动互联网应用种类繁多,可分为移动游戏、移动阅读、移动搜索、移动音乐、移动视频、移动教育等内容类应用;移动语音、即时通信IM等通信类应用;移动社交SNS、移动微博等社交类应用;此外还有移动地图、移动导航、移动购物、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旅游、移动理财等等。(5)娱乐化。移动互联网具有丰富的应用,最主要集中在娱乐内容方面。手机游戏、移动视频、移动音乐、移动聊天等应用,为受众带来很多乐趣。(6)个人化。移动互联网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i-mode、iPhone、iPad,移动互联网的代表产品都以字母“i”开头,Information(信息)、Interaction(互动)、Instant(即时)等单词也都与移动互联网紧密相关。“i”即“我”,体现了移动互联网一个明显特征——个人化。(7)即时性。移动网络覆盖24小时,随时可用、无处不在,可使用户永远在线,即时与他人交流互动,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8)碎片化。传统的桌面互联网往往会占用受众持续、长久、整体的时间,而移动互联网因其便携、快捷的特点,可在各种活动的间隙中使用,占用的时间是短暂、零碎、分散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被充分利用。(9)私密性。移动互联网最主要的媒介是智能手机。手机属于个人持有终端,随身携带并可设置密码,保护隐私,用户可拥有更多的个人空间。

二、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与满足”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中经典的受众研究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又叫“满足需要论”。该理论认为,受众选择性注意、接触、使用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一定动机,为了满足某些需求。与传统媒体相比,移动互联网能够在更大程度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需求是人的物质需要和情感诉求。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满足了吃、穿、住、行等基本生理需求后,才会去考虑安全、情感归属的需要,才会有得到尊重与认可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受众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着广泛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了衣、食、住、行、安全等较低层次需求,也涵盖了社交与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求。受众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中获取并处理信息,进行人际沟通,也可以购物、打车,满足生活中的一些需要。例如,网上商城购物、团购、饭店预订、位置服务(如导航)等移动互联网需求可以满足受众基本的生理需求。微博、微信、SNS、论坛、电子邮件等应用可以满足受众的社交归属需求。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理财等应用可以满足受众的尊重需求。移动游戏、移动音乐、视频、在线教育、数字报纸、电子图书、电子杂志等可以满足受众的自我实现需求。另外,从移动互联网应用分类的角度分析,可以把移动互联网受众需求划分为信息获取、人际交流、休闲娱乐、商务交易等几个方面。通过网页浏览、移动搜索、移动阅读等应用,受众可以快速搜索到所需信息。通过即时通信工具、移动微博、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等工具,受众可以方便地进行人际交往。受众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等商贸交易,也可以获取游戏、视频等大量休闲娱乐项目。移动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给受众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三、移动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