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案例范文
时间:2023-07-10 17:1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 双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04-01
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三部分: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析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以及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这一课的知识目标要求: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课程思路较清晰,但在设计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置、引导太多,课容量太大,如何既突出重点,又能完成课标要求,这是本人在设计课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
PPt1:请大家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列出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元素。每小组至少说出三个且不得重复。大家讨论热烈,集思广益,联想出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南京的明孝陵、夫子庙、江南的山水画、风筝、京剧脸谱、北京四合院、贴倒福、贴春联、传统服饰(唐装、旗袍)、刺绣、剪纸、书法、浑天仪、西安的兵马俑、茶文化、古代四大发明等等。教师过渡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我们发现这些传统元素都体现了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共同的积淀,说明了它们都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象征性、代表性、传统性……”(就是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民族性来描述,需要教师进行强调)教师:“大家再想想为什么京剧这种艺术形式至今仍活跃在艺术舞台上?说明了它的什么特征?”学生:“继承性。”教师:“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过去到现在,新旧交融,体现了它的相对稳定性。”通过第一张PPt,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感知,归纳出它所具有的特征。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PPt2:吃饺子、贴倒福、赏月、划龙舟的四幅图片,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哪种表现形式?学生:“是传统习俗。”教师:“有谁知道这些习俗的来源以及能够保持到现在的原因?”学生:“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有吉祥如意之意。”PPt3:传统习俗的含义。PPt4:北京四合院、故宫、江南民居、夫子庙四幅图片,分析南北建筑的特点及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学生:“北京四合院以南北为纵轴线,讲究对称,而且按照长幼次序住在不同的房间;江南民居一般墙围较高,体现了私密性。屋顶呈尖形,与南方雨水多有关系。”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南北建筑都讲究风水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符合儒家思想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所以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PPt5:剪纸、脸谱、书法、绘画四幅图片,谁能谈谈你对书法、绘画的认识?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有谁能唱几句地方戏?”一位学生的几句黄梅戏《女驸马》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教师总结:“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哪里?代表的是哪种思想?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思想?”学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教师总结:“这些思想已深深融化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以上便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及其地位。”
篇2
一、教学设计理念
时代的发展要求广大教师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开放性、系统性以及多样化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课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设置四个活动,充分运用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点。
二、教学设计
案例一:导入: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说一下我留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型。(我把头发挽成发髻)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发髻在中国古代的含义?
案例二:请同学们找一找今天我们课堂上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案例三:欣赏央视春晚版周杰伦的《兰亭序》视频,并找出视频中包含的传统文化。
案例四:思辨: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该继承
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该抛弃
案例说明:案例一中,我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一个发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一个贴近生活的导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案例二中,我会提示我所说的课堂上包括时间和空间,也就是从上课铃声开始教师里的老师和学生发生的一切活动比如上课前的老师和学生的互相问候,和教室里所包含的所有人和物。并把学生分为3组,给学生分组讨论时间三分钟,比赛活动限时五分钟,轮流回答的方式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内容最多。我则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找到的例子,最后让学生将例子分为四类,顺利引出传统文化的四种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三中,我选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周杰伦的歌,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比较崇拜周杰伦,周杰伦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二是这首《兰亭序》带有浓浓的中国风,在整个视频中学生可以感受扑面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并且视频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众多,学生可以信手拈来。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传统文化的形式,教师在活动最后点拨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特点。案例四中采用辩论的方式,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通过学生的激烈辩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利有弊,并感悟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教学设计分析
我通过案例一的设计,引入到该堂课的主题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案例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归纳得出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由学生深入思考得出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案例四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态度。整堂课在四个活动中一气呵成,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实际内容却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引用的选择上应把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区分看,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学生容易将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混为一谈,所以在我在课前充分预计学生的思想误区,利用互联网资源充分备课,将容易混淆的思想区分清楚,例如孝道和三纲五常、尊师重教和儒家思想的师道尊严、社会家庭伦理和封建伦理等,让自己充分驾驭课堂有十足的准备。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特征、主要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兴衰原因;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一、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分析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教学疑点: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流于表层,难以把握其中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情景创设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参与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设计说明
1.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主要面对北京地区高二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理性思维能力,对身边文化现象有一定关注,并能较为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都不够深入,观点比较片面。
针对这样的学情,此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下三点思考:首先,选择北京地区的文化现象作为案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习热情。其次,通过一系列情景创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辩证地思考。最后,将传统文化的常识性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近距离接触北京传统文化,借由北京传统文化的自身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教材分析:文化生活的内容“易讲难精、易教难学”,“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一课的内容中,如果无法将抽象的“文化”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故而,这一课的教学“情感引导为上,知识记忆为下;贴近生活为上,空谈文化为下;辩证思考为上,照本宣科为下”。
3.教学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旨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对一些“有所思考但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表达。在思想的碰撞和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以学生关注的北京2014年高考作文题“老规矩”导入课程。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介绍并分析传统文化的概念及传统文化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逐一以案例加以说明。以四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兴衰原因。
“传统习俗”的教学以“俗语的释义”和“春节习俗的变迁”来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内容及形式的变迁。
“传统建筑”的教学以学生们“耳熟能详”却又“知之不详”的四合院作为案例。在普及北京传统建筑知识的同时,以“梁林故居的拆除与重建”来引导学生正视我们曾经对待传统建筑的错误态度,强调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能够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艺”的教学则选择“相声”作为代表,提醒学生注意在传统文艺中不仅有“庙堂文化”也有“草根文化”。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零距离感受这种诙谐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适应时代的变迁。
“传统思想”的教学是在之前一系列案例铺垫的基础上,鲜明地指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我们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最后,以归纳法总结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回顾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之后,以两道高考真题作为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所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情景创设。
【教学演示】PPT演示《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老规矩”》及其材料。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老规矩”,在这些行为准则的背后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我们习惯性的把它们统称为“传统文化”。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聊一聊关于它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
2.新课讲解。
【教学演示】PPT演示“传统文化的定义”以及“本课的整体框架”。
【重点概念讲解】我们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概念,它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对于这一概念我们有两点应当特别注意。第一,我们说的传统文化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别的国家的文化。第二,传统文化一定是传承至今的、相对稳定的文化。那些尚未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新兴的文化现象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传统文化。
【教师过渡】在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之后,我们以北京的传统文化为例,从北京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板书)四个方面来了解一下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
首先是“传统习俗”。老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礼数多,讲究多,禁忌也多。有很多俗语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下面我们来一起解读这些俗语背后的文化含义。
【教师过渡】在传统习俗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传统节日。以我们最熟悉的春节为例,你们家中过春节的活动都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守岁、吃饺子、压岁钱、贴福字、放炮竹、看春晚等等。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分享的过年传统习俗如今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网络春晚、电子鞭炮的出现,将传统的习俗和现代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丰富了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年的习俗在内容上比较稳定,但是形式上不断丰富,这种一脉相承却又不断发展的“稳定”我们称之为相对稳定性。
【教师过渡】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传统建筑,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老北京的传统建筑有很多,同学们熟悉的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恭王府、四合院等。
【教师过渡】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四合院,它是北京极具特色的一种建筑风格。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感受下四合院的特有魅力。
【教学演示】PPT演示四合院的图片,并按图讲解四合院的特征与文化内涵。最后一幅图片为梁林故居的图片,详细讲解。
【教师引导】2003年9月23日,包括梁林故居所在的地块共1. 67万平方米的土地被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土地协议出让的方式获得,梁林故居被“维护性拆除”。一代国学大师的故居,不仅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反而成为一片瓦砾。为了一些经济利益,竟然将这些传统建筑无情拆除,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好在2011年1月东城区文委表示“梁林故居”将原址恢复修缮,最大程度地恢复原貌。这一传统建筑的重生提醒我们过去的错误不能再犯,要树立正确对待传统建筑的态度。
【教学演示】PPT演示老舍、梅兰芳、侯宝林的照片。
【教师过渡】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老北京的传统文艺。同学们来认一认这三位文艺名人分别是谁?又分别代表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艺呢?
【学生回答】老舍(舒庆春)——小说、戏剧、文学;梅兰芳——京剧;侯宝林——相声
【教师引导】可见,传统文艺不仅有“高大上”的庙堂文化,也有贴近我们生活的草根艺术。下面我们放松一下,一起来欣赏一段相声。跟随他们的表演,一起回到相声最繁荣的“天桥时代”去探索传统文艺的兴衰之谜,也同时去了解一下老北京人褒贬不一的生活方式。
【教学演示】播放相声《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关于天桥文化以及老北京人生活方式一段。
【教师引导】在刚才这段相声中我们其实已经找到了传统文艺的兴衰之谜。艺术需要观众,需要生长的土壤;现如今传统文艺没落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如此。传统文化不能要求观众无条件的喜爱,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孤芳自赏。传统文艺只有根据观众的兴趣变化做出革新与调整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达到保护传统文艺的目的。
【教师过渡】从刚才的相声中,我们还听到了一些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能最直观地体现人们的思想。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常年生活在“皇城根”下的人们有着其独特的思想品质。“北京精神”中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对北京人传统思想优点的高度概括。当然,北京人的思想当中也有“好面子”、“讲排场”、“好享受”等一系列的“不足”。这些“不足”也会对新一代的北京人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老北京传统思想中的优点与不足呢?
【学生回答】我们应该发扬传统思想中的优点,摒弃其中的不足。
【教师讲解】同学的想法非常正确,我们将其总结为十六个字,这是我们这节课最重要的内容,即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师过渡】总而言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各异,但可以看到它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第一是它的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是指它形式上的稳定与内涵上的不断变迁的动态的统一,不可以狭义理解为一成不变。之前讲到的春节习俗的变迁能够比较好地体现这一特点。第二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总结练习。
篇4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势下,中国要完成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工业产品设计中又是一个创新的渠道,使“中国创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其传统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在现代的各个设计领域,如包装设计、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园林设计等等,已经有很多设计案例成功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设计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设计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得益于文化的滋养,同时也传承着文化的理念,因此,对于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和研究来讲,如何清楚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涵盖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总而言之,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看到它就能联想到中国,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思想文化,无论是材料还是颜色,无论是建筑还是服饰,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设计资源。
1、动植物类,包括麒麟、龙、凤、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松、柏、牡丹等等,由于印刷工艺技术的提高,在外观上很多工业产品都会有一些画龙点睛的图案,这样不仅使得产品外观更具个性化,也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品位。
2、服饰类,唐装、深衣、襦裙、直裰、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伪唐装、肚兜、斗笠、皇冠、凤冠、丝绸等,还记得阿莱西的设计师StefanoGio—vannoni设计的“TheChinFamily一清宫系列”吗,这套设计作品是设计师根据清宫的人物服饰和肖像设计的调味瓶、计时器、研磨罐等,使得中国历史文化与时尚家居完美融合。
3、乐器类,包括筝、笛子、二胡、鼓、锣、古琴、琵琶、箫、埙、唢呐、芦笙,还有一些板类乐器,如响板、梆子、木鱼等。这些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很多乐器的形态都是经典之作,现代工业产品的外形设计可以加以借鉴。
4、琴棋书画类,琴棋书画在中国古代常用来形容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需掌握的技能,现在来表示人的文化素养。棋类包括中国象棋、中国围棋、麻将以及与棋类相关的对弈、棋子、棋盘等;书包括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等;画包括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等。很多现代的平面设计和影视设计作品都从古代的绘画中汲取灵感获得成功。
5、器物类,玉(玉佩、玉雕等)、瓷器、中国结、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兵器、青铜器、古玩、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罗盘、八卦、司南等,这些器物的形态都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6、民俗民风类,对联、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中秋月饼等。
7、民间艺术和工艺类,如剪纸、风筝、中国刺绣、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回纹、祥云图案、风眼、千层底、檐、鹫、脸谱、皮影、武术等。最经典的一个设计便是祥云火炬了。
8、建筑类,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等。
9、思想文化类,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孔盂思想)、道家(老子、庄子)等思想对现代产品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庄子阐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教育人们应该与自然和睦相处,体现在产品设计上就应该讲求绿色设计,讲求简约为美的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为产品带来高附加值,也已成为本土企业打造高端品牌的重要武器。
2008年方正推出的卓越$2008就以中国红和牡丹的图案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我国,兰花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同样是方正2008年推出的卓越i500台式机的机箱前滑盖处印有兰花图案,给人以典雅的感觉。与此相仿的,2008年初,联想公司了一款奥运会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这款产品的外壳以中国印象的“漆红色”色彩与“祥云图案交相辉映,蕴含着吉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视觉效果冲击力十足,整体机身小巧、轻薄、精致。笔记本表面仿漆盒工艺,更体现了华贵高雅的品质。
-
在形态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案例也有很多,比如TCL女性品牌蒙宝欧(MBO)“旗袍”系列手机,该系列是意大利设计团队专门为中国女性打造的,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为核心,集合了中国特色元素比如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手机的外观非常个性非常女性化。手机的背面有的还采用了旗袍上面的盘扣式样,很是新颖。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应用广泛,在国外的设计中也备受推崇,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6年度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中,最受瞩目的红点设计概念至尊奖授予了源自德国制造而又蕴涵着“八卦”理念的“阴阳”椅。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与家具设计相融合,不仅时尚美观,在人机和功能上也较为完善。
在材料方面,瓷器、竹子等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材料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此类产品设计案例不胜枚举。国际著名的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说:“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深厚,将其精华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将使产品设计具有很好的文化支撑。新晨
三、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在表面堆砌,既不能刻意追求或者硬贴在产品造型上,又不能把传统文化泛滥使用;而是应该从符号学的角度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产品的特点和功能,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从而进行创作。在外观设计上,在深入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符号的基础上逐步对其挖掘、变化、改造,结合产品的特点,与外来元素完美融合成为时尚的设计;
在形态设计上,在对产品有充分的理解,从而借鉴中国传统的器物的形态或部分形态加以改造,从而成为产品的一个有特色的设计元素。如诺基亚6108,笔化作剑,构思巧妙,整体像一个背剑武士,造型有气势,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祥云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其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对物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墨子的“非乐、节用”思想,阐明了对物的设计不能过于繁杂,庄子的“返璞归真”思想,阐述了生态自然、绿色设计的思想,韩非子的“物以致用”,强调了产品的功能最大化的思想,等等。所有这些先民的造物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针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但对现在的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四、总结
篇5
一、原因分析
上述两点现状反映出如今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高校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欠缺。1.对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准确。目前我国设计专业将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应用型人才”上,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偏见。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若不能认清其本质,我们的教育极易受到充满商业文化的低端或低俗市场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市场应用型人才”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设计教育如果过多地强调实用主义和商业化,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理论修养方面的缺乏,学生只会依赖低端的市场模式,从现有大众流行的设计模板中寻找复制粘贴的元素,从而丧失独立设计的能力。2.基础教学中传统文化课程及知识点的缺乏。如今我国高校设计教学课程中,对基础课的设置均参考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一套教学体系。然而包豪斯精神是在20世纪初西方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渗透着西方社会的审美意识、表达观念及思维模式。我国则是有着几千年文化发展历史及多民族文化艺术积淀的文明之都,传统的民间工艺、造园文化、民居建筑以及道家儒学思想对设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如果只是照搬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西方设计教学模式,不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缺乏本土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相关课程的辅助教育,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将缺少一种文化的传承性、一种可以在世界艺术设计舞台上突显魅力的底蕴,导致学生产生以西方文化为重的简单膜拜心理,对本国传统文化知识失去兴趣,甚至抵触,设计思维僵化。3.高校专业教师多元文化教学能力的缺乏。二战以后,世界格局趋于一体化,在呼吁和平共处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不必放弃自己独特的认同,维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由此,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当代国际流行趋势之一,并涵盖到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然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目前还仍处在向西方学习的阶段,设计教育理论构架还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所以,高校教师自身就专业知识体系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多元文化的整合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能全面地、合理地、自觉地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穿插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去,教学能力有待提高。4.学生课程作业中“文化精神”考核要求的缺乏。反映到设计专业的课程作业布置中,出现部分教师出题随意的现象,要求学生在所学课程内容中任意选定一个设计题目,而对这个题目的性质、主题及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未作明确的要求。看似鼓励学生自由发散设计思维,其实效果并没有达到。过多的自由等于是放纵,多数学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拼图与抄袭,作业相似度高。这反映出教师的考核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学生作业浮夸的表面效果,对其“人文精神”方面的考核要求较低。
二、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定位应明确在制定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时,应明确“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创新意识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的目标,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要让学生摒弃那种片面的实用主义观念,抵御低端和低俗设计市场的干扰,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保留与传承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开发学生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当代设计文化,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生命力的高水平作品。
(二)专业知识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设置传统知识的学习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完善理论知识框架。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加强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传授,将“文化观”的设计理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力在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概念:对本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设计师,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设计师。而针对专业性设计实践课程,则应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与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维及案例做归纳,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授课章节中。
(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央民族大学腾星教授提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2]其目的是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共同进步。在此背景下,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应自觉优化文化传承的教育观,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自身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主动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特色产业,为实现“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与现代设计教学的有效结合”提供基础。其次,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传授的过程中,为避免枯燥与乏味,多结合经典实例,让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渗透到实际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完善通过多种作业形式综合评价学生,比如在设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可增加文化考察及调研报告作业等形式,从实际调研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也在自学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后面的设计课题中可针对调研的对象,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并将“精神文化”考核分值的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根源及发展情况,自觉将中国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三、教学整改成果案例———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
笔者以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为例,以点引面,就当代高校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添加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可将与文化设计相关的内容单列出来作为专题。比如《展示设计》,首先,将历届具有代表性的世博会特色展馆作为经典案例进行专题讲解。“世博会是一项世界性、非贸易性、较大规模的能代表参展国家或企业最新先进产品展示、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活动,”[3](P1)它蕴含着世界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讲解中重点分析各展馆如何在空间、造型、色彩、图形元素等方面体现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及其内涵,从中归纳并总结出本土设计手法。其次,重点列举中国馆在历届世博会中的发展,从历史与专业的角度解读历届代表性中国馆的设计,从开始的稚嫩到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感受中国风与时代感相融合的独特魅力。最后,以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为例(图1),加强安徽特色文化知识点的传授。安徽著名的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除史学外,哲学、文学、艺术、民居、宗教等方面都极具研究及传承价值。作为安徽地方高校,将徽文化穿插到课程教学中,丰富设计理论知识结构,使传统文化渗透于现代设计中,彰显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的培养特色。通过对安徽馆的解读,让学生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学习。
(二)根据选题要求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学生拟定好课程作业的设计题目后,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展示考察活动,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与设计选题相关的文化素材,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比如《展示设计》课程调研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①现场调研芜湖市徽商博物馆,并附上相关手绘表现图纸(图2)。该展馆是安徽省第一家弘扬徽商精神、展示徽商文明的民间藏馆,学生可从实际的空间感受中了解设计中“徽而新”的主导思想,从现代中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②查阅、整理设计课题中所涉及的安徽某个区域、某个文化门类的基本资料。比如题目定为“徽州木雕展”,则就徽州木雕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做一个资料的收集与汇总,提交研究报告,为后续的设计活动提供最原始的参考资料。
(三)整合收集资料,进行相应的课题设计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后,授课教师将指导学生进行虚拟课题的设计训练,从设计实践中引导学生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受上海世博会安徽馆的启发,《展示设计》课程作业可命题为“安徽XX馆(展)设计”。世博会安徽馆是个综合性展馆,涉及面较广,其展示了整个安徽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现状与特点。学生可以将范围缩小,以安徽境内某个文化、企业、特产为主题,设计一个或文化交流、或商业贸易性质的展馆,在合理划分空间及流线布置等基础上,重点表现安徽境内本土文化特色,参考题目可取徽雕展、芜湖铁画展、安庆黄梅戏曲文化展等。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英语教学 融入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生存和延续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灿烂丰富,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高校中,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而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以语言为手段进行文化的了解。在了解文化方面,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可以更好的把握不同文化的核心,所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e极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对英语的产生以及用法,甚至是意义表达都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一、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来看,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融入加深了学生对于英语特色的认识。英语在表达上和汉语有着显著的区别,而传统文化的融入就是将传统的表达进行体现,通过这种表达方式的融入,学生对于英语表达的认识更加具体。第二是传统文化的融入使英语学习的单调性有所减弱。就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而言,单纯的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十分的不利,而融入传统文化之后,英语教学具有了现代感和古典感,这样,其教学的内涵丰富性增加,学生对其的兴趣会浓厚许多。
二、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融入
1.科学的设计英语教学课程。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做教学设计。而要想使得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是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考虑。英语不单单是一门语言,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所以其语言表达的内容必然会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对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做出考虑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融入提供更好的环境。第二是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想融入。虽然说英语背后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其在某些方面的表达还是相同的,所以从教学内容进行引申,可以发现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第三就是进行合适的教学案例设计,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入到英语教学案例中,这样,二者便可以实现有效的结合。
2.在教学中找好融入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找好切入点也是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步骤。之所以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文化角度去理解语言,从而使得学习的效果提升。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那么英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会成为两个单独的单元,这种独立性对于学生的文化统一性认识非常的不利,所以找好切入点使得传统文化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十分的重要。举个例子,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的内容会从旅游、法律、或者制度等方面展开,在进行这些内容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们对英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关性讨论。通过讨论范围的扩大,内容实现由点到面的扩展,学生们对于英语中的文化理解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会更加的全面。这样,学生可以在对比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英语的特征以及文化的特殊性。
3.在英语学习中强化传统文化与英语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在英语学习中强化传统文化和英语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分析也是传统文化融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教学的融合发展来看,具有相似性的内容在融合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会更小,融合的效果也会更,而差异性较为显著的内容,因为其对立性较强,所以很难实现有效的融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英语背后的文化分析,然后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强化,这样,通过对比模型的区分可以将二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表现得更加全面。在全面掌握差异和同一的基础上,采用统一融合,差异分立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英语代表的文化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因为英语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大环境下,对于载体的认识和把握效果会更加的具体。
三、结束语
英语教学在目前的高校中被普遍的开展,但是从具体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度不高。要学习一门语言,最好是将其放置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中,所以英语教学需要进行英语文化环境的建设。利用传统文化的融入,通过对比可以营造出具有具象性的英语文化环境,这样,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无论是对应于的兴趣度,还是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何立艳.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3,25:47+98.
[2]刘彦斌.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7:50-52.
篇7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是学生了解并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三方面阐述了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包括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丰富、作者思想和生活的关注以及专题教学的组织等,最后以实际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剖析,这对于现阶段初中生传统文化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
初中;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与意义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其中的精神内涵对初中学生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能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深切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充分体现了作者为国奉献的赤胆忠心。其次,传统文化学习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困境中仍体现出的乐观积极的思想,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这种轻松愉快、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的写照。最后,古诗文中的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学习,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分抒发了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这些古诗文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使得我国传统节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至于被淡忘。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1.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的古诗文教学形式和内容是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前提。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多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包括古代文化、对联比赛、成语接龙、名言名句默写、文言文常识和讲典故比赛等。在古诗文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这些小竞赛,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通过竞赛来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特长,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常规的授课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名著名篇,如《诗经》《礼记》《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并根据自己的感想来写读书笔记,相互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来了解家乡的文化古迹、名胜风景和名人轶事等,并写出调查报告,在教学之余进行分享和交流,如此一来,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关注作者思想和生活,帮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对古诗文作品的学习离不开对作者思想和生活的解读,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与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在古诗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作品置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下去了解和考查。例如,杜甫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因为杜甫经历了唐代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所以和“诗仙”李白相比,杜甫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出了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的诗作沉郁顿挫,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充分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诗言志,即古诗文体现着作者的内心感情。所以,要学习好古诗文,一定要先对作者的思想和生活进行关注。
3.组织专题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渗透。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时间,组织一些专题教学,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充分表露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伟大情怀。教师可以在端午节临近时,组织“走进屈原”的专题读书系列活动,对屈原的重点作品进行分类阅读,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对屈原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古诗文名句进行分析,对其中的文化故事进行研究等,如此一来,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全面、具体,教学效果才能显著而持续。
篇8
1.1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形态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外形的主要形态因素造成视觉效应,同时也是最显著的特征。建筑外形是否美观,是否具有线条美等,都是建筑给予他人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是形成首因效应的重要因素。建筑形态一直是建筑设计的重点,为突出建筑特色,一般都采用传统文化符号对建筑空间、节奏、比例及外形等因素来均衡建筑的美观。建筑外形是直接影响感官器官的主要因素,在建筑形态设计中,引用文化符号,既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同时又能让建筑更加平易近人。在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上,中国国家馆建筑外形犹如华冠高耸,又如一座天下粮仓,东方之冠的特色美不仅仅在于建筑形态的特殊,更在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加深了建筑文化的内涵。56根横梁组成斗冠,犹如56个民族的齐心共举,利用斗拱下部小上部大的特点,将横梁叠加形成斗冠。层层支撑,如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上下齐心,既是中国美的表现,同时更是中国文化的宣扬。
1.2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符号一直是现代建筑重要的视觉元素。现代建筑通过将时代元素和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搭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配色方案,来传达特殊视觉信息。从古至今,红色一直是建筑中普遍采用的颜色,上至皇宫,下至百姓家庭,红色成为全面大爱。在我国文化中,红色一直是喜气、喜庆的代表,同时也是吉祥色,颜色背后的含义,正式文化精髓的传承。上海世博会中,中国国家馆的大红色绝对是点睛之笔。大红色是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颜色,不仅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是热情、吉祥和喜庆的表达。这也象征着人们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国家繁荣富强。
1.3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材质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材质也是建筑外在形态的表现方式之一,通过对建筑材质的接触,有利于提高对建筑质感的认识,同时也是感知建筑内在或外在形象的重要方式。建筑材质的选择能够直接传达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建筑设计时,要注重建筑材质的选择和应用,将传统文化符号有效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利用建筑自身特色,来表达与众不同的深层次含义。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设计过程中,注重对建筑材质的设计。整体结构采用了传统的斗拱飞檐结构,同时选择青砖灰瓦进行搭配,合理的将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建筑进行完美结合,既实现建筑的特殊功用,同时又传递建筑深层次内涵,凸显建筑文化氛围。
1.4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发现文化的延续和包容性远不止那么简单。将传统文化符号和建筑特色实现有机结合,不仅仅在我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国外也较为常见。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位曾经受到中国传统影响的欧洲建筑师,他们分别是丹麦人约恩·伍重以及意大利人卡罗·斯帕卡。伍重作为丹麦建筑师与知识分子,曾经直接受到古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他在1962年画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草图,它描绘的是一个厚重的中国式大屋顶,整体漂浮在矩形石砌基座之上。而这样的屋顶悬浮在加高的基座之上的做法几乎是包括1973年建成的悉尼歌剧院在内的所有伍重主要作品的构成元素。同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细部处理还体现在建造于1963年的弗雷登斯堡住宅小区逐层出挑、顶上覆瓦的墙体上面,而那个受阿斯格·约恩委托设计,但未实施的半地下室的西尔克堡美术馆则是他从大同石窟笼罩在顶光之中的佛像那里获得的灵感。另一位意大利建筑师斯帕卡则毕生都迷恋着基督教中的神秘的古代鱼鳔符号,它的两分法也许可以与亚洲文化中的阴阳符号相比。从建筑中更为符号化的角度看,他有着对圆弧洞口的强烈嗜好,尤其是在一个特别的案例中,他将中国的“双喜”图案用在圣维托·迪·阿尔蒂沃勒的布里翁家族之墓两片围墙的交汇处。这些案例都非常直接的向大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世界建筑中视觉舒适感和包容能力。我们的传统文化符号,甚至是建筑符号有着在当代建筑环境中的旺盛生命力,这种生命力超越国界,并且作为本国建筑师,扎根中国传统的我们应该可以更好的深入提炼与运用。
2有感于传统文化符号运用的观察与思考
篇9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图形概念,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向人们展示传统图形的深刻内涵,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文化神韵。以传统图形为载体,综合考虑环境特点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借助图形的不同组合排列与色彩的变换,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服务于人的初衷,给人们在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使得人们获取愉悦、舒适的生活空间。比如上海经贸大厦的设计者在兴建此建筑时,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情感需求,受到西安大雁塔的建筑启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成功典型案例。
(二)以隐喻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多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意境,这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谋而合。具体来说,无论是外景还是室内设计,均可以通过文化图案的陈列或者自然器物的摆放传递文化情感。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这一方式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承载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三)以形神并举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需要以现代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解读,使传统文化富有现代的气息和生机,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意境升华。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为例,其中既包含了传统文化元素,又包含了现代感十足的中国特有山水结构和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错落有致的别样风景,成为形神兼具的别样风格环境艺术设计典范。
(四)以充分应用自然实物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人们长时间处于高纯度的单一颜色中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应用自然界中丰富的色彩和实物,把握好色彩的搭配与自然实物的有机结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使人们在获得视觉美感的同时,身心得到放松。正所谓,自然的才是最惬意和真实的。例如,自然界中的树木即使再笔直也多少会有弯曲的地方,这些弯曲之处不但不是树木所存在的缺陷,相反,更能使树木的自然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以嵌入式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大部分房屋建筑的屋檐结构均采用流线型设计,利用流线线条这一具有亲和力的方式给人以自然、舒适的感觉,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另外,檐柱末端的上翘设计展示出建筑的完整性与平衡性,这种嵌入式的环境设计模式将自然元素与建筑完美结合,设计的巧妙之处可见一斑。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也可以效仿这一成功经验,以嵌入式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六)结语
篇10
1月20日上午,为总结经验,推动传播创新,陕西省传播学会和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西安晚报》“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栏目专题研讨会在西安举行,巧合的是,该栏目同一时间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思想文化创新一等奖”,这些都是对该栏目最大的支持与肯定。
2015年4月以来,《西安晚报》推出“寻找古诗词中的西安旅游之美”专栏,利用西安晚报影响力,以宣传西安乃至全省的重要知名景区为宗旨,邀请读者从唐诗宋词中发现西安旅游之美,用文学方式解读旅游景点背后的故事,用文化方式全面提升旅游景区的内涵和深度,对西安旅游进行全新包装解读。希望通过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来陕西、来西安访古探幽,开辟古诗词旅游线路,提升城市品格和旅游品质。
专栏受到读者和社会好评,也引起省委常委、宣传部梁桂部长的肯定,并作出批示,认为“这个栏目办得鲜活,接地气、有深度,把传统文化和地方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对弘扬文化、推介旅游、树立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希望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推陈出新,努力把这个栏目办得更好。
在研讨会上,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屈胜文、副总编辑张更武分别对该报尤其是该栏目的创新做了详细的介绍。随后,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商子秦、西安市社科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所长周荣、陕西省传播学会专家、省局报刊审读员刘荣庆、杨若文等专家学者和作家诗人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栏目的文化特色、新老媒体的融合、周延产品服务的开发、审读和传播等角度具体分析了栏目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诚恳地提出不足和自己的建议,大家都认为,文化西安,离不开传统文化瑰宝的古诗词,希望该栏目能坚持下去。
参加研讨会的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成员、省版权局专职副局长沙庆超也对栏目的创新给予肯定,希望报纸能弥补新媒体碎片化快餐化的不足,保持和发扬传统媒体的深度和高度,做好精品栏目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