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拼音的三字经范文

时间:2023-03-26 05:1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带有拼音的三字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带有拼音的三字经

篇1

《三字经》自问世七百余年来一直是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书,其编写甚为精彩,内容引经据典,涵盖了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等。书中备述做人之道、为学次第,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依据文意可以将全书分为六大部分。一,人性教育篇,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二,伦理道德篇,从“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弟,次见闻”;三,名物常识篇,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不同”;四,习学次第篇,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五,历史更迭篇,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六,劝学篇,从“口而诵”到文尾“戒指哉,易勉力”。这六部分中心思想虽不同,但却贯穿着“教之道,贵以专”这条主线,突出教育儿童求学、立志,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人生义旨。除了作为集中的儿童识字课本外,《三字经》又担负起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其中名物常识篇、习学次第篇和历史更迭篇都是属于知识教育的范畴,所占比重比较大。思想教育除三纲五常外,更多的是在进行勉励读书、为人处事的教育。识字、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丰富的内容、不朽的精神流传至今,可以说是一部“千古奇书”。

2《三字经》的特色

《三字经》诞世以来历代学者对其修订推广,不仅在汉族广为学习,还被翻译为满文、藏文、蒙古语等多种版本,并先后传入日本、欧洲,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由此可见,该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与其特色密不可分。

2.1从教育目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养正,培养正气。蒙以养正,指对儿童的培养应端正其思想品德,这表明了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儿童时期起,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得到良好的陶冶,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品德。古代给予童蒙教育以极大关注,许多大家都认识到儿童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如南北朝的颜之推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南宋朱熹认为小学阶段(8~15岁)的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将之比喻为“打坯模”阶段,打好圣贤坯墣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才可以在次阶段上加工打磨,便可以成为圣贤之上。无论如何重视幼童阶段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良好品德的形成,即“养正”。北宋张载提出了明确的“蒙以养正”的德育思想。“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懂事的孩子,二是指事情的未发状态,即儿童在尚不懂事之前或错误价值观念未萌发之时,对其进行恰当教育,培养优良品格。成书于理学盛行的背景下的《三字经》,儒家气息浓重,“善”、“孝”、“礼”、“仁”、“勤”等思想在书中尽显,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事实证明而儒家两千年的道德教育是很成功的,这些思想都深植人心。《三字经》在进行识字和文化教育的时候,始终伴随着道德教育,这是其灵魂所在。教会儿童做人处事,勤奋刻苦,其目的定位是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例如在书中的第四部分关于学习内容,提及的经籍蕴含的德育思想都是为它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在第一和第六部分更是通过例子来凸显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更多地将《三字经》道德类读本,在德育的统帅下,辅之以智育和美育,把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善”突显出来,意在作为人们道德规范的第一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极有价值。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再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水到渠成。

2.2从语言特色角度进行评析

周谷城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方面,采用易于上口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仅仅在这一点上,既有其文化价值又有教育是价值。”《三字经》在语言方面的特点也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宝。

2.2.1文字浅显易懂,语言精练

书中所选文字在当时都是一些很常见的字词,放在今天的阅读教材中大部分也是常用字,而且语句简洁明了,有些近乎口语。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浅显的文字使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各个层级的人们使用。此外《三字经》语言精练,不管哪个版本的差别并不大,全书1200多字就涵盖了六个方面,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其中第四部分200余字就把四书的作者、内容,六经的传注以及有代表性的国学典籍讲清楚了。第五部分用400余字讲述了古代朝代更替、帝王兴衰、历史巨变,几千年的历史做了准确概括,这种口诀式的启蒙方式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具有良好的效果。

2.2.2句式整齐,便于诵读

《三字经》因三字一句而得名,这种三言得结构形式短小活泼,易于朗读,且隔句押韵,非常带有节奏感,声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孩子们自然是喜闻乐见,非常利于在民间口耳相传,具有语言上的美感。所以即便在蒙学式微的背景下,《三字经》却依然能够传承至今。

2.3从学习方法角度进行分析

2.3.1读书、识字

宋代蒙学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严格的知识训练,强调基础对儿童今后发展的重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儿童在“读”字上下狠功夫。据记载读一本《三字经》约半年时间,除了熟读成诵之外,还要求对基本字词的掌握,即识字在先,然后在进行读写最后是作文。区区一千余字的小册子需要半年时间,可见要求严格。当然在读法上也有要求,程端礼在《程氏家塾都市分年日程》中明确指出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主张,在读书的时候必须高声诵读,字字响亮,对所读内容“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直到熟读成诵。这种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遵循了儿童智力的发展特点,即多记性少悟性,符合儿童语文学习规律。显然是合理的。此外宋代蒙学还严格要求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读书时书桌整洁、爱护书本、身体端正,这些都为后代所继承。

2.3.2重视教育规律,激发求知欲

《三字经》对读书的顺序做了清晰的梳理“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孝经通,读诸史”,古人遵循这条读书顺序,一本书一本书按次序踏踏实实啃下来,背下来,再经过塾师的“开讲”、自我的领悟,日积月累而逐渐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些书目的安排是按程度深浅排列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扎扎实实地学习后再循序渐进地前进,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三字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内容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切于实用,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来进行。内容趣味性和强,其中不乏忠孝勤奋的故事,让学习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既通俗又有趣。在谈及大自然时列举的水陆草木、飞禽走兽、六谷六畜均能贴近生活,是孩子们看的见摸的着的,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要求。在谈到算数、学会认字时,写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将数字顺序的推进和识字由少到多的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对《三字经》上述三方面的研析,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地方,对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有所启示。在今天的“读经教育”的争议中,有学者力证这些蒙学读本不能“蒙以养正”,甚至毒害匪浅。笔者在这里所讲的启示不是意在把《三字经》还原到今天的课堂内外或教材编写,这是不现实的。所意在于抽象到教育目的,具体到学习内容,细化到学习方法等层面。

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语文是一门课程,更是贯穿于生活、学习各阶段的一种应用手段。“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就构成了语文最基本的要素,能力、感情和方法等都建立在这两个因素之上。

3.1语文教学的基础——识字教育

古人把识字作为开端,识字量定为二千左右,这是长期教学实践得出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读书写字,并同时扩大识字量。读完《三字经》显然不够量,仍要读《百家姓》和《千字文》,三本书一年多读完识字量就可以达到2000,效率极高。新课标规定小学三、四年级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却用时四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效率上都较低。今天的小学生虽然有很多校内外的知识和技能要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有很大提升,识字是进行学科学习的基础,我们应该提高小学识字率。今天有一系列的提高识字率的教学实验,能较好的实现高效快速识字教学的目标,为阅读打下基础。小学语文学习中拼音学习在低年级很重要,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既无形象可言,也无兴趣,在短暂的新鲜感之后可能是对拼音的厌恶。识字的方法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对古代韵语形式进行了借鉴,效果正在被验证中。小学识字量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小学低年级主导学习任务之一就是识字,识字的效率应提高,一线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识字教学,扎实打好基本功,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3.2小学语文学习方法——读、写结合

蒙学强调读诵,《三字经》亦符合这一要求。儿童的理解力低,大多靠一遍一遍的复述、朗读来记忆,这个时期儿童的记忆力是极好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记忆力是从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有显著发展,三岁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岁至十三岁,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十三岁为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制高点,二十岁以后,心境稍微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小学阶段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若错过这一时期,效果很难如人意,进行补偿也会付出更大代价。今天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例如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教学等,课堂气氛是轻松了很多,但是孩子们究竟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基础教育的“基础”打的有多牢固,不可知否。在陶冶心灵,交流感情的同时,口语、发音、识字、记忆等这些基本技能决不能忽略。现在儿童随大流发音,发音不标准,阅读能力差,小学过后很多内容早就忘记了,成人更是有类似的情况。读不仅可以加强记忆,培养语感,更能引导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熟读成诵并不是一种负担或强求,这个时就要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记住了以后长大了也会有印象,甚至可以脱口而出。此外,写字也很重要,从基本笔画、基本字形和基本结构练起,为书面语的应用打好基础。读和写结合,不仅可以加快认字,更是对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

3.3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

篇2

仔细观察手捧书籍认真阅读的孩子,所有孩子都选择故事类或者绘本类的儿童读物。真奇怪,为什么孩子们不选择儿童诗歌类的读物呢?为什么儿童诗歌类的读物这么不受孩子们待见呢?

经过调查,学生不愿意阅读童诗类课外书籍,原因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小时候读得比较多,幼儿书籍多以儿歌为主,不想再读了。

第二类,这本书没有拼音,没有图画。

第三类,有的儿童诗歌看不懂。

第四类,儿童诗歌没有意思。

第五类,儿童诗歌类读物比较少,几乎在书店很少看到。

第六类,教师从来没有推荐过儿童诗歌类读物,一般只介绍故事类读物。

当然,虽然作为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们总是反复地强调儿童阅读的非功利性,但是在书店里,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女儿:妈妈,这本书有意思,我想买。

妈妈: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也没看你作文写得有多好!

“存在即合理!”这样的对话绝对不是出于在少数家长和孩子口中,这样的对话是带有普遍性和合理性的,这样的对话是对“儿童母语阅读”的挑战,也是对施教者的一种鞭挞。

一回到家,我立刻给所在班级的家长发了一条短信,内容为:作为一位家长,你认为“儿童阅读”是什么?经过统计、归类,我发现:1.儿童阅读是为了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为12人,占总人数的24%;2.儿童阅读是为了孩子的阅读能力有14人,占总人数的28%;3.儿童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30%;4.儿童阅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的有18人,占总人数36%;5.儿童阅读就是为了写作文的只有一个人,占总人数的2%。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家长在孩子低年级阶段普遍认为课外阅读是一种兴趣、能力或者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认为儿童阅读是为了写作文的只有一位家长。由此,我们能够感受到,一年级的家长对于孩子课外阅读几乎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甚至是随性的、散养似的。

而后,我又给原来班级―――现四(4)班的家长发了同样一则短信,结果不能说大相径庭,但已经和低年级家长的心境产生了偏差。中年级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基本上和低年级家长相同,但是无一例外的加上了“帮助孩子提高作文能力”的功利性目的。

儿童阅读的根本应该立足于儿童,在这个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泛滥的年代,我们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儿童自身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在我们变得焦躁、功利和浮夸时,儿童则会陷入“被阅读”的怪圈,这也是教育道德的缺失。

由此可见,儿童课外阅读不管是在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成人化的“功利性”,而且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而增长。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孩子越大,家长越不愿意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结果?我想,值得我们每位老师、每位学者、每位研究者、每位社会中的人来研究。因为,当今的儿童阅读真的―――“伤不起”。

儿童阅读到底应该走向何方?

1.游戏阅读,兴趣最重。经常有家长会打电话问我该为孩子选择哪种课外读物,我说:“方法很简单,把他带到书店,他喜欢读那本书就买哪本书。”我主张不强迫孩子读他们不愿意读的内容。家长和老师所应该做的是找出他们爱读而又可以读的书籍。他们感兴趣的读物就像他们爱玩的游戏一样,将会成为童年“事业”的一部分。

2.图文并茂,大脑变活跃。儿童在识字以前,通过色彩斑斓的图片刺激大脑的视觉神经来认识世界,他们喜欢依照图片在心里建立起一个小小的幻想王国。图文并茂的书籍,可以将文字和幻想王国紧密联系起来,更能加深他们对文字的理解。

篇3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探索识字教学自身的改革,还需要处理好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写话教学之间的关系。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但不是教学孤点。为了落实大识字量的教学要求而忽视阅读、写话教学是不可取的。如何充分发挥识字、阅读、写话教学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避免三者在教学中相互掣肘,使识字教学能够借阅读、写话教学之力促进自身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汉字特点(音、形、义的统一体)及儿童识字的心理特点,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构建立体状识字途径系统。一条线为课内识字与课外识字相结合,课内部分包括识字兴趣的培养、识字方法的教授,课外部分包括生活识字、校园识字、课外阅读识字等;另一条线为识字与阅读、写话相结合,包括经典诵读识字、写话识字等。两条线螺旋状交叉、紧密联系,共同构建起立体状识字途径,辐射识、读、写的语文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内、课外生活。

一、课内识字与课外识字相结合,拓展识字途径

1.激发兴趣,传授方法,奠定识字基础。

课堂是识字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的识字教学中重在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讲授识字方法,为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养成提供基本要素,同时为课外识字提供导向。如教师采用歌谣、谜语、故事、想象、游戏、形体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利用汉字构字特点,教给学生象形指事法分析独体字、会意形声法分析合体字、归类法识记形声字、比较法辨析形近字、拆零记忆字形等识字方法。通过课堂识字后的推荐阅读,鼓励学生课外识字。

2.营造氛围,让校园成为识字的摇篮。

新生一入校,教师带领学生认识校园,了解学校常规,熟悉校园周边环境,将识字与参观校园、讲述感受结合起来。一个月下来,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将校名、校训,各个功能教室的标志,室内室外提醒学生遵守纪律、注意安全的提示语上的汉字识记下来。

同时,在班内开展“请让我来认识你”的识字活动,给每个学生印发全班学生的座位表,并请家长帮助学生制作姓名卡片摆放在课桌上。教师鼓励学生:“谁认识了班里同学的姓名谁就能当老师的小助手,帮助老师发作业本。”这一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将教室里现成的实物,如门、窗、电灯开关、黑板、讲台、桌椅、书柜等贴上标签,使学生看物想字,见字想物,将熟悉环境与识字结合起来。

3.开放课堂,让生活成为识字的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植根于现实生活,面向未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大大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在家里》一课后,让学生看看自己家里有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他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然后请家长写上词语卡片贴在物品上,学生在课余时间对照实物认字。学习《识字(二)1比一比》,结合课后练习“我会说”,进行量词使用的说话练习,通过提供实物或图片等方式进行拓展性训练,如一个西红柿、一个苹果、一块奶糖、一袋饼干等,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样子自编韵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词。学习《自选商场》一课,结合认识食品、日用品、文具用字,引导学生到自选商场看一看,观察商品包装袋,认认上面的字。学完《菜园里》,随父母家人去菜市场认识更多的蔬菜瓜果,将认识的蔬菜瓜果用彩笔画下来,再写上名称。学习《语文园地四》时,借助教材中的提示,鼓励学生认广告、路牌上的字,巩固了识字,开阔了学生视野。一年级上学期,结合教材一个星期设计一份这样的识字练习,使识字走入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二、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写话教学相结合,拓展识字途径,培养读写兴趣

1.提早阅读,在阅读中识字,提高语文素养。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随课文识字;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刚入学时,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给学生讲一些优美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讲《白雪公主》《海的女儿》……每到这时,学生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教师抓住学生好奇、爱探究的心理特点,指导他们去读带有拼音的《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一千零一夜》等书籍。为了让阅读的兴趣持续下去,教师在课前设立“5分钟故事园地”。在这个园地里,学生可以读故事,可以讲故事,可以演故事,不求形式的统一,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平台,展示阅读后的收获,与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

在识字与阅读中,教师发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提倡每天在家庭中开展30分钟的“父母伴我天天读”活动,把识字阅读活动延伸到每个家庭,让学生以阅读促识字,又以识字促阅读,实现阅读与识字互促的良性循环。学生在父母陪伴下,逐渐养成好学、勤读的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在阅读中巩固认字,不但降低了难度,让学生体验到识字成功的乐趣和自由阅读的成就感,而且促使学生亲近汉字,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诵读经典,在感悟中识字,亲近祖国文化。

为了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经典诵读已成为我校的常规。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规划,一、二年级的诵读内容主要为《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和一些童谣、儿歌等。

如,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教师利用每天晨读十分钟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诵读《弟子规》,并且将《弟子规》的字句融进生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弟子规》。伴随着《弟子规》的诵读,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巩固汉字,一方面使学生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懂得做人的道理,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3.写话练习,在尝试中运用,积累语言文字。

大量识字有助于让低年级学生尽早掌握汉字这种工具,尝试阅读和写话,为学好祖国文化奠定基础。但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入学前已经认识了五六百个汉字的学生,在后来的写话和习作中不见得比入学前未识字的学生强。这说明,学生对认识的字词不一定都能正确理解,而只有理解、会用,才算真正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