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09 09:1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水电行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0引言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非常重要,不仅是工程施工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而且对工程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工程设计规范编制是否科学,需要编制人员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需求,同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工程设计规范具有参考价值,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编制的现状
纵观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历程,对于设计规范的编制主要开始于解放之后。最初,设计规范的编制主要以苏联的规范和技术为标准,这对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国内水利水电发展呈现出新的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依旧沿用国外的规范和技术,势必无法适应国内需求。所以,从6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结合实际国情制定了与水利水电设计相关的规范与技术,以此来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提供指导。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发出了关于水利水电设计规范的通知,通知下达之后,各级水利水电部门开始着手对其进行编制和修订,以期使其更加完善、系统。截止到目前,我国水利水电设计规范的编制已经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能够为水利水电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就我国目前水利水电设计规范来看,呈现出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规范的编制严格遵循了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等原则,试图以此为依据,更加有效的为生产建设提供服务。例如,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编制人员在原有基础上对施工技术和整体结构进行了优化,不仅大幅度降低了钢筋使用量,而且对结构整体安全系数的提升也有现实意义,单从这一方面来看,现行设计规范就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设计规范是在深入研究、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和补充而形成的,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就目前设计规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总则、规范条文和附录。比如说,在对《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进行编制的时候,为了确保设计规范具有针对性,规范编制之前,编制人员展开了对坝置、坝体应力计算、设计基本要求等多项内容的调查分析,并对坝体设计的抗滑稳定措施进行了优化,以此来提升坝体设计的安全系数。此外,对于设计温度的控制,适当放宽了基础容许温差,这样可以使温度控制措施简单且有效。(3)设计规范中的每项内容都有与之相应的适用范围。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工程类型、工程规模参考相应的设计规范。比如说,《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以及《水工水利动能设计规范》分别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设计洪水计算、工程烈度为7、8、9度的水工抗震设计以及中型水工初步设计等,为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2工程设计规范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就我国目前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的使用现状来看,其内容大致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根本需求,使得各项施工作业均能够有章可循,可以使工程建设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间接提升工程的管理水平。但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在未来的时间里,若想将设计规范的作用充分发挥,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正确选用设计规范
上文提到,每项设计规范都有与之相应的适用范围。所以,在开展项目工程施工的时候,需要根据规范的适用范围,正确选择设计规范。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设计规范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比如说,《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只规定了该规范适用范围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及其结构设计”,却没有对工程的规模进行明确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此设计规范可以对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但约束力不强,无法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此外,在众多设计规范中,还有一些规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遵循此规范时,还应遵循与之相关的设计规范。比如说,对地震区混凝土重力坝进行设计的时候,除了要遵循《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之外,还要遵循《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工程建设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达到施工效果。
2.2正确理解规范各部分的作用
总则、技术条文、附录是当前设计规范的三个重点内容,其中,总则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规范中所提及的内容进行概括,使应用者可以通过对总则的阅读,了解规范的对象、适用范围、技术特征以及原则性问题等,以此来为日后的使用提供方便。技术条文主要是阐述工程设计的主要原则、质量指标、计算规定以及安全质量指标等。技术条文是设计规范的核心,也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料。附录的内容则主要是对技术条文进行补充,其作用与技术条文的作用相同,都是为使用者提供参考。一般来说,附录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设计中常用的表格、图例和工程计算方法等。但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从而使得附录的约束性普遍不高。
2.3必须维护规范的严肃性
一旦设计规范推行之后,就具有了一定的约束力,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无论勘测、设计,还是施工、验收,都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如果设计文件未能达到设计规范要求,那么该设计将不得继续使用。如果在工程设计中,遵循现有设计规范有一定困难,那么可以向有关部门说明原因,提出暂缓贯彻执行的期限和贯彻执行的措施报告,主管部门同意之后,可按照暂行办法进行设计操作。只有维护规范的严肃性,才能够将其约束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为工程设计提供充足的保障。
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的经济效益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的经济效益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设计规范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确保工程各项施工作业能够高效率完成,避免诸多因素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一旦工程建设周期缩短,其所需的建设成本也自然会降低,从而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其次,水利水电工程若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那么工程质量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从而更好的将工程的社会效益发挥出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做好设计规范的编制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使其充分满足行业需求,完善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当前水利水电设计规范编制还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相关部门在日后的时间里,根据水利水电行业发展趋势对其进行优化。此外,为了确保设计规范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规范编制部门需要明确规范使用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设计规范的经济效益发挥到极致,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
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制造业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也可以说是保证国民生产基础的产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为机械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动力支持与基础保障。我们国家也大力对自动化技术进行研究,使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日益进步,更加促进了制造技术的发展。
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分析
系统性、综合性这两点点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在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中作用很是明显,以下是笔者对这两点的分析。
1.1系统性
本身自动化技术涉及的行业十分广,所应用的技术也很多,单从机械制造自动化来看,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研发等等诸多技术手段才能满足其需求,其系统性得以体现。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系统工程中,产品设计、管理规划、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均拥有了非常成熟的应用。机械制造行业本身属于传统的生产制造行业,在自动化技术的加入之后,给机械制造行业有了很大的改变,实现了传统工艺和现代信息自动化技术近乎完美的结合[1]。在自动化的引导下形成了统一系统,大程度将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促进。
1.2综合性
采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主要目的是提升机械制造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因此,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应用不单是针对机械产品生产的单一环节,而是涵盖了产品的调研、设计、研发以及销售和售后等多个环节[2]。同时,把所有的环节均串联组合为一个整体,进行集中研发与挖掘。这种综合化、一体化的特征,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2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机械制造行业的扶持力度都很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是重点扶持机械制造行业。不过,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相对晚,相应的基建条件不够先进,和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比较而言,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在经过蒸汽时代以及电气时代之后,工艺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革新,传统的工艺技术相对成熟。而和工业发达国家比较,国内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不够精密,现代化水平不够高,很多高新技术依旧处于研发阶段,还未真正投入生产中[3]。例如,很多工业发达国家逐步的推广应用纳米技术、微激光技术以及复合生产技术。但是,国内很多的机械制造企业依然在走粗放型发展的路线,即使有些工艺技术开始逐步发展,不过整体讲依然少有高新技术的应用。
3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3.1智能化自动化发展
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以往采用的自动化系统一般仅仅可以对较为理想的条件,完成相对简单的操控,并通过合理调度,达到自动化的目标。但是,智能化系统却是基于计算机对人所具有的思维加以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最优化的命令,再进行相应的操控。随着未来科技不断发展,自动化与智能化定会更加紧密的融合,由智能系统下发命令,再经由自动化系统来代替各种的人类操控[4]。现阶段,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正向着更为复杂,精准的趋势发展。
3.2精确高效化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的水平高低,主要是由其效率与精度所决定的。在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机床的硬件也快速的更新换代,特别是在高频CPU、多核CPU出现及发展以后,使机床的数控手段得到了更快速的发展,也促使了数控机床越来越朝着高效与高精度的方向前进[5]。
3.3操作简单化发展
自动化操控软件数量非常多,不同的软件又具有差异性极大的操作界面,这样使软件的开发更加的复杂,同时也加大了使用人员的操控难度。因此,未来在操控界面设计中,定会逐步的向简单化方向发展,这样才可以降低人员操控的难度,提升生产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而机械制造业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要求我们了解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并全面掌握未来的前进方向,以不断提升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春东.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与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3.
[2]黄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92-94.
[3]王晓玲.DNC通讯技术研究与应用[D].北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0.
[4]潘树鹏.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5):189-190.
篇3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如果将建筑行业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型的建筑。这样绿色建筑成为了世界建筑的主题和未来建筑的主导。本文深入的分析了我国建筑技术的现状,并对以后的发展策略做了详细的描述。
经济要发展、科技要进步,需建立在人类对能源不断消耗利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的每次发展,都需要对能源进一步的使用与消耗。现在,我们以及面临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科学研究表明,总体环境污染(空气、水、光、电磁和固体垃圾)中有34%与建筑业有关,并且建筑业也是一个耗能大户,全球有50%的能量消耗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建筑作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最近几年,正逐步走上大力发展高效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之路。[1]所谓绿色建筑,就是指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
1 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的走上了绿色建筑的尝试之路。2005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这一系列绿色建筑的技术规则、评估体系及评估规范陆续的出台,不但给绿色建筑明确的定义,而且针对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得益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国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结合本身特点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创造出了诸如节能示范小区、生态小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建成的节能建筑,从“九五”初期刚超过1000万m2发展到 “九五” 末期的 5000万 m2,到 2000 年我国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8亿m2,建成太阳房1000多万 m2,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2. 6万m2,并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3]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我国的绿色建筑具有超低能耗、健康空调、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绿色建材、再生能源、资源会用、智能控制、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3]还包括了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双层玻璃幕墙、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并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
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除过自己在不停的开展新技术,进行自主创新之外,也在全面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已成型的产品。例如年我国都在举办“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会议上除过展示国内外建筑节能、绿色建材以及绿色建筑等的最新研发的技术成果之外,还有产品应用实例的展示,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引进技术、交流技术的合作交流平台。绿色建筑现在不仅是我国建筑技术的一个现状展现,也给传统的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促进了相关落后技术进行进步、改革的同时,也让我国的建筑业逐渐的摆脱了浪费、污染的大盖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绿色产业时代。[2]从资源上来看,我国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各种可以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目前国内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规模,在国内的占有量来看,可再生咨询逐渐的占领到了总消耗能源的接近百分之十。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比例还会大幅度的上升。
2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策略
对于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在逐步的赶超国际绿色潮流,但是对于如何能引领绿色潮流,将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到顶尖水平,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各方各面来考虑这个问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投入,设计出最好的绿色技术。
2.1 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对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实现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应着重以下几点[4]:
2.1.1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法杖的阶段,建筑业是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的产业,所以我们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建筑模式,加强发展绿色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4]
2.1.2 我们要倡导城市紧凑型空间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的理念。全民参与挖掘发现绿色建筑的潜力,可以很好的处理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水、节材以及环保之间的关系。 2.1.3 我们要坚持技术创新,选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及科技为先锋的新型绿色建筑道路。
2.1.4 我们应当综合核算建筑的效益以及成本,适应地方的经济状况,正确引导市场的发展需求,注重经济性。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2.1.5 我们应当在发展绿色建筑的同时,尊重地方的民族习惯,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等,遵循建筑理念,建筑出同时具有时代气息以及地域风格的绿色建筑,注重其地域性。[4]
2.2 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应该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
2.2.1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绿色建筑的能源观是节能和环境,能源对于大量使用机械空调以及人工照明的老式建筑就意味着生命,他们对资源的高耗,是直接导致能源稀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大气污染的创造者。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绿色建筑改变设计观念,依靠高科技节能技术,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开发出新的能源,从而来实现能源使用上的自给自足的效果。
2.2.2 绿色建筑设计观和环境气候之间的联系: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用机械空调改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但是它们的污染性以及高能耗,使得我们人类付出了经济和能源以及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为了克服它的弊端,绿色建筑的设计按照人体的舒适要求以及环境气候等条件来设计的。他注重地方性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5]其实,我们对于环境舒适以及健康的要求,往往不需要空调也能够得到满足,就行我国北方的窑洞,即使室外温度是零下20度,室内温度却仍然保持在15度左右的舒适气温。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辅助设备系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大自然,它是主要的供给者。因此,照明可有太阳光来提供,采暖从人体或者办公设备中获得。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它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面使用,因为绿色建筑中,气候包含的格格因素是当做资源来考虑的。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充分利用是考虑地方性气候特点的设计本质[5]。我们将他的原理和未来的科技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各种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构成丰富的绿色建筑前景。
2.2.3 绿色建筑在技术与环境上,体现环境保护的特点: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的外层材料和结构,它是要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的,必须具备能够调节气候的能力,让室内的气候稳定。随着信息、自动化、新能源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都将得到有力的运用,例如建筑表面安装太阳能电池。可以提供照明等需要的能源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慢慢的充实它的意义,它将成为我们运用高科技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的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承包公司.中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建科[2005]199号.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3]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9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贵州;大型灌区;信息化;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共有10个大型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在建设规划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开展灌区信息化的建设,以利于灌区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多年的建设贵州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发挥了积极作用。现选择我省典型灌区盘江灌区进行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分析。
1、盘江灌区概况
盘江灌区行政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灌区涉及兴仁、晴隆、册亨、普安、贞丰、安龙6县,灌区国土面积4942.31km2,2009年末总耕地面积12.63万hm2,其中稻田2.39万hm2,总人口18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万人。盘江灌区以马家屯、青树子、三角坝、幸福、东风、沙子、关田、水车田、纳山岗、白坟、三岔河、小屯、白石岩、红旗~大鸭溪、龙滩口、坝朝等17座小(一)型以上水库为主要水源点,配以数十处蓄、引水工程形成了一个以自流灌溉为主的打捆大型灌区。灌区规划总灌溉面积39.66万亩。灌区内主要河流有南盘江一级支流马别河的二级支流石桥河,北盘江一级支流大田河、麻沙河、西泌河、者楼河。区内地表水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33.27亿m?;另有客水24.58亿m?。项目区内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红薯、豆类次之;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花生、生姜、茶、油桐、水果、生漆、芭蕉芋等。
2、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灌区工程管理涉及水文气象、水情水调、控制调节和输水建筑物安全等多方面内容。灌区工程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通过建立统一的通信网络平台、统一的综合数据库平台、统一的应用平台、以高度集成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式,及时准确地获取天气、水情、雨情、工情、泵站、水位、水量、闸门运行信息以及现场视频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决策支持及时,为保证引水、供水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为工程管理单位、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提供辅助决策。目前,盘江灌区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并且步伐较慢。为了实现灌区的信息化,盘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拟采取先易后难,分次实施,逐步建立灌区的雨情监测、水情监测、闸位监测、工情监测、墒情监测、水质测量、气象监测、视频监测系统、量水设施及闸门和泵站的控制系统等,争取逐步拉近盘江灌区与全国其他大型灌区信息化之间的差距。
2.1投资情况及建设内容
盘江灌区信息化建设在起步阶段,2010年二期一批工程投入10万,2011年二期二批工程投入10万元,2012年二期三批工程投入18万元,2012年度第二批工程投入18.1万元,2013年度工程投资187万元,累计投入243.1万元。灌区信息化是灌区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充分发挥灌区的作用,管理是关键,灌区现代化首先是灌区管理的现代化,而要实现灌区管理的现代化,就要十分注意利用具有先进意义的实现手段和途径,实现灌区管理所需的来水量、农作物需水量、渠道水深等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分析的现代化和自动化。
2013年度工程信息化建设是盘江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阶段,是在此次实施渠道及以前各批次建设渠道中选择水源情况较好,灌溉效益面积较大的渠管道设置手动闸门监测子系统及基础数据分析软件设施等,形成盘江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初始局部软硬件。能够对灌区的灌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的系统性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积累经验。下一阶段主要建设监测系统和控制系统,具体内容是:灌区数据库的建设、基础资料的数字化、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渠系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灌区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等方面。每一个系统下面含若干个子系统,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本期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及投资如下表:
2.2运行管理与维护情况
黔西南州大型灌区管理局信息中心是管理整个灌区内的运行调度指挥的执行机构,在信息中心能够接受并处理接、收到灌区的所有监测、监控数据,并能对各监控系统进行远程控制。信息中心集成汇总各类专业监控数据,以综合数据库的方式实现数据整合,并且结合地理信息数据,为综合分析与调度指挥决策提供数据。各个管理所分中心是具体负责灌区沿线段的运行管理机构,及时地监测站点的主管部门,在管理所信息分中心能够接受并处理其管辖范围内工程的所有监测、监控、监视信息,并对各监控系统进行远程控制。管理所分中心能够将各类需要实时传送到信息中心,接受管理处的指挥、决策命令,下达至各监测站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监控站点的职能是及时、准确、可靠的完成自动化系统所需数据的自动采集,并能将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快速上传至管理站信息分中心系统。灌区调度中心根据调度计划内容,负责安排具体的供水调度实施方案,包括闸门启闭时间、闸门开启高度、闸前/闸后水位、台数、泵站投入情况等,完成供水计划任务。系统应用软件包括:闸门、泵站、水位/流量监测监控系统软件、视频监控软件和系统管理软件。
灌区水管理信息化系统并不是要完全取代现有的人工管理体制,而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灌区供水服务水平。因此,灌区信息化运行及管理应该是在充分调研现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从有利于提高灌区供水服务的安全性、公平性、可靠性和灵活性水平出发,梳理管理脉络,建立分工明细、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盘江灌区可分为黔西南州大型灌区管理局或各县级分局中心级、水管所或站分中心级和监测信息点现场级。以反映灌区实际管理需求和高效运行为原则。管理分级必须事先完成管理需求分析,对灌区被管理对象,要能够明确该对象的功能、服务对象、存在问题、运行成本等,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体系。完成灌区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以及应达到的高效灌溉的目标。
3、盘江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效果
(1)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制水思路的新要求。
信息化是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解决新世纪水利面临的三大问题,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治水思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推进水利的现代化。灌区信息化是提高灌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和质量、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的重要措施,是灌区今后建设和发展的必然方向。
(2)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程安全运行保证的关键措施
很多灌区本身就具有防汛任务,尤其山丘区灌区,傍山渠道多,集雨面积大,容易形成坡面径流,威胁渠道或建筑物安全。通过信息化建设,对水雨情实时监测,及时分析对比,提出防汛预案,最大程度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重要途径
从灌区本身需求来看,目前普遍存在管理能力的建设与提高相对滞后的问题,灌区管理和行业管理大量资料信息仍以手工作业为主,各级行业主管部门难以及时准确全面了解灌区及行业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灌区管理目标无法量化。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更加有效的管理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使效益最大化。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用水户对灌区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信息化建设可提高灌区为用水户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用水户适时、适量、安全供水。
(4)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灌区传统配水方法无法实现实时适量调配,且难以有效利用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影响自身管理水平提高,水的利用率偏低。信息化建设最大优势就是大大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进行手工无法完成的大量信息后处理,制定出科学的灌溉、排洪调度方案,从而提高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5)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农村水利行业管理现代化的根本手段
过去农村水利建设主要靠发动群众,管理主要靠经验,靠拍脑门,数据不完整,而且时效性差,管理十分粗放。灌区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管理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适时性,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促进行业管理现代化
4、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资金投入不足
盘江灌区至实施以来,除2013年度工程外一共投入资金56.1万元,由于盘江灌区渠道条多,战线长,且分散,投入资金比例远远不够。信息化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相关系统建设不配套,已建工程就很难发挥效益和作用。有的灌区建设了水情信息采集点和闸门控制点,受资金制约还没有开发业务应用软件,采集的数据也就无法应用。
(2)认识理解不到位
当前,灌区信息化的发展刚刚起步,处于摸索和试点阶段,应本着“以需求为导向,经济实用的原则”,综合考虑灌区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制定实用的建设任务。由于投资不足和理解不到位,灌区在选择建设内容部分出现偏差,如没有考虑上游供水水源情况,只规划了渠道信息采集,难以形成用水管理方案等。
(3)缺乏标准规范
目前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还很不健全,基本采用水文、通讯、水工的相关标准,对于数据格式统一,不同厂商设备的互连都带来一定难度,系统兼容性差。
(4)复合型人才匮乏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懂计算机的不懂水利,懂水利的不懂计算机,技术结构不够合理。在灌区信息化建设中,依靠企业来确定建设内容、选择设备、核算经费。而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又属纯技术公司,缺乏水利知识,不能提出满足灌区实际应用的需求分析,个别公司根据自己熟悉的知识,来设计信息化内容,开发出来的系统不符合灌区业务流程,实用性差。
(5)技术上的主要问题
灌区的测量技术主要是靠水文和工业上成熟技术直接移植,存在环境适应性和成本问题,盘江灌区的点大多位于大山里面,环境对电子设备来说相对恶劣,而且点多面广,因此对产品的稳定性和成本就及其敏感,精度不是很高。另外灌区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较多,专网与公网的问题,带宽与成本的问题,功率和耗电的问题等等。
5、灌区信息化建设对策和下一步目标
根据盘江灌区信息建设以来出现的问题将增大对信息化建设的匹配投资,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关的标准规范,并考虑组织相关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和水利技术的结合,以及数据采集后的分析等相关培训,培养水利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后期运行管理,设置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管理。盘江灌区对2014年--2020年信息化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灌区信息化建设,将逐步通过以试点、示范等方式探索适合于盘江灌区特点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 目前,盘江灌区规划实施39.66万亩,至2013年度工程实施完将完成21.34万亩,2013年项目已在实施安装25个三角形薄壁堰及遥测终端设备(XD-2400 XD-2C01),建设8个终端用房和1个检测分析中心。至2020年,盘江灌区计划建设安装55个遥控设备检测系统,22个终端用房,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和系统的灌区信息化检测系统,用于对盘江灌区水资源和水利用情况检测。
参考文献:
[1]雷薇,张和喜,王鹏。贵州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7:48-51.
[2]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水利部,2001,12,30.
[3]贵州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贵州省水利厅,2008,12.
篇5
摘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我国重点建设的航空经济实验区,实验区内人口、资源、资金和技术等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具备实现物流一体化的基础,本文构建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模式,提出了综合实验区迭代式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建设以及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可供选择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 :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物流一体化;迭代式信息系统
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逐渐形成一批诸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中原经济区等核心都市圈,这些都市圈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空间组合上日益显现出其竞争优势。而都市圈竞争力获得的基础在于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的区域一体化,以及在统一大市场中,发挥了市场的力量,做到了上述资源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物流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成为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条件。
根据《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物流业是国务院十大振兴规划产业之一。原因在于物流业不仅能够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也能够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以郑州航空港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是我国第一个航空经济实验区。郑州航空港是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引擎,也将是郑州建设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的主要载体。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内,人口聚集、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物流、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备,具备发展和实现物流信息一体化的必要条件。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现状
随着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的获批和封港运营以及一批世界级企业入驻郑州,郑州航空港经济区迅速发展。不仅如此,“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民航局已把新郑国际机场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全国唯一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试点,这些举措,助推该区域经济走向快速发展通道。以新郑机场为核心,河南省将通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打造一个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引擎和国家内陆开放高地。根据规划,未来的实验区将是一个融宜居、生态、绿色、环保等为一体的“新都市”。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中,预计到规划末期,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成为我国航空综合枢纽乃至国际航空物流主要枢纽,规划乐观地指出,到2025年这里的航空货邮吞吐量将达到300万吨左右,而新郑机场目前的货运吞吐量是25万吨。届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将成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形成创新驱动、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0亿元;营商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建成进出口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现代化航空都市。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总规划面积为415平方公里的航空城为主体,主要发展航空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城市配套服务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不仅会成为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新板块、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龙头,而且将成为带动郑州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的平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还将成为郑州建设国际化陆港城市和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以及高端制造业基地、服务业基地的载体。当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在稳步推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和集铁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辐射如图-1所示。
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模式构建
物流一体化包含企业、供应链和区域三个物流一体化发展阶段。企业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强调将企业内部物流采购、物料管理、生产制造、销售分配等活动协调统一。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紧密合作,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区域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企业物流、行业物流、社会物流一体化的典型形式。
区域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产业发展与成熟的主要标志,其决定因素包括:高度发达的第三方物流、大量的社会物流需求以及统一协调的物流供给。区域物流一体化主体要素有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物流设施、操作流程,要素之间通过整合,实现物流体系中各要素之间协调、有序和高效运行,以完成物流服务目标和功能。区域物流一体化强调区域内各种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物流体系的软件和硬件达到标准化、集成化。区域物流一体化有利于提升区域物流的整体竞争力,可以实现物流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经阶段。
1.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模式
“中原经济区”建设及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物流业总体水平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的重要外部条件。河南省物流业发展政策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实现的政策支撑。科学的协调机制和完备的物流业政策体系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模式实现的关键。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为跨区域物流发展,物流一体化的主体有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及企业。政府组织主要负责制定与实施物流产业政策、统筹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物流管理模式。中介组织是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对于企业起到了维护企业权益、进行行业调查与统计的作用,对于政府起到了提出行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等作用。而各类企业是实现物流一体化的根本主体和主导力量。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综合实验区内城市物流、农村物流、城乡物流、服务模式、设施体系、政策体系、信息网络、产业链等一体化。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模式如图-2所示。
2.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
区域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物流综合实力和物流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影响和决定着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是融信息技术、计算机电信集成(CTI:ComputerT?elecommunicationIntegra ?tion)和网络技术于一体的高技术应用系统,它集成了手机移动网、E-mail、客户端和Web浏览器等各种信息虚拟单位,具有身份标识、多媒体统一功能。物流用户可以不分时间、地点或设备,都能够与计算机终端在物流统一信息系统中查找或物流供求信息,并提供智能化的互动信息管理,完成物流信息交换。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与智能化,是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
建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UnifiedMessagingSys?tem,UMS)如果采用自上而下的瀑布式信息体系构建方式,解决区域内产业结构复杂、物流需求量大的问题比较困难,那么有必要以迭代式信息体系去应对这种状况。迭代法(IterativeMethod)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管理,可贯穿于整个企业和系统中,比如需求分析、模型构建、系统运行、流程管理和系统重构等环节。在应用迭代法构建信息体系中,往往可以通过运用数学算法、计算机和应用法则轮流赋值,从而形成新生的应用需求,然后根据元需求的最小集合在体系中构成应用于各种需求的子系统。
构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迭代式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如果仅仅是高新科技产品和多个信息系统附加在一起的简单堆砌,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运用迭代法构建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正是考虑信息化发展在经济领域和区域经济中的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所以在构建中以信息资源、企业利益和发展为纽带,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结合,经过多次迭代建立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产业有序发展、信息互为通融、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跨平台、跨区域物流信息体系。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迭代式信息一体化系统如图-3所示。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所需物流统一信息是在有序竞争的格局中逐渐迭代构建形成。而一体化中的各子系统采集的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信息因其不断更新而发展出新的应用需求,这些需求又反作用于总体体系,从而形成新的迭代,这样不断地以增量等方式完善统一系统的功能与技术。它既是一种在线式的革新过程,也是一种后台式的增量升级过程。因此,实验区物流信息一体化系统的迭代过程不会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的更新既不会打破和抛弃现在的一切重新开始,也不会步入一般信息系统“黑洞式”的无休止重复投资后尘。
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发展建议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建设不但要借助实验区外部的政策驱动,更要从实验区内部的需求入手,以重点企业与重点产业为突破点,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按照现代物流一体化模式的要求,推动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快速发展。
1.建立物流一体化管理协同合作机制管理协同合作机制是现代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机制,如果没有物流管理的协同合作,现代物流一体化将难以取得成效。因此,建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制定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过程中,应该将现代物流一体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专题进行专项规划。按照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模式,组建由主管市领导以及主管部门负责的跨区域物流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确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具体措施,并出台物流产业政策、物流规划,推动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标准化、物流设施、设备及作业标准化等方面的建设,为综合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建设提供服务,共同协调解决实验区物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2.建立物流一体化产业链协同合作机制
产业链协同合作是在管理机制协调的基础上,选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的优势重点产业为基础,由多个企业与相关城市共同参与实施。为此,实验区应制订物流一体化高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优化解决方案,培育重点领域的物流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提升产业链物流服务水平,使其形成核心竞争力,以点带面,实现支撑各重点产业的物流服务供应链。
3.建立物流一体化企业项目合作机制
企业项目合作同样是在管理机制协调的基础上,利用已运营和规划建设的跨区域铁路、公路、水运航道等物流通道、重点物流园区、重点物流信息平台,统筹利用资源、减少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项目定位、服务对象、服务区域的协同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重点物流项目的运行效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可在物流企业申报、物流示范园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试点等申报方面相互协调合作,最大限度地拓展物流营商环境。
构建试验区物流一体化统一信息系统,应与创新技术融为一体考虑,筑建物流融合平台,从而实现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在实验区物流一体化系统建设和管理上,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网元管理和模块管理为主,采用迭代增量的方式为实验区的企业和用户打造一套完善的物流统一信息系统。通过构建先进经济、文化、信息为一体的统一服务体系,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向科技融合的数字经济区推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L].2009.
[2]河南省统计局“十一五”河南省交通物流业发展报告[R].2011.
[3]国家发展改革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L].2013.
[4]彭云飞,邓勤,欧阳国梁“. 两型社会”建设与区域物流一体化战略框架构建[J].经济地理,2009(10).
[5]李国旗,刘思婧.珠三角经济区物流一体化动因、战略框架与合作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5).
篇6
这次全市工业经济暨企业改革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工业经济暨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五”以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安排部署“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__年的工业经济暨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加快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刚才,国安同志代表市经委、国资委作了工作报告。华亭县、崇信县、崆峒区政府分别就工业经济运行和企业改革作了典型发言。武毅副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一、“十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时期,是我市工业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步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和“实干攻坚抓突破”的总体要求,抢抓发展机遇,狠抓项目建设,加快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业经济的各项指标大幅攀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全面提高。截止20__年年底,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0亿元,是“九五”末的2.31倍,较上年增长20以上,五年平均增长18,比“九五”平均增速提高了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亿元,是“九五”末的3.61倍,较上年增长21.05以上,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五年平均增速达25,比全省高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比重已达到28,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8.1亿元,是“九五”末的5.83倍;实现销售收入51.8亿元,是“九五”末的3.28倍;原煤达到1700万吨,水泥达到130万吨,发电量90亿千瓦时,与20__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2.89倍、2.04倍和12倍。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规划。国有企业改革进展较好。全市累计完成改革改制302户,改制面达88.6。东部运输、崆峒水泥、新世纪酒业、育才酒精、成秭电瓷等一大批中小企业实现了民营控股和民营民有。全市形成了以煤电为支撑,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医药、制革、机械、电子等区域特色行业竞相发展的工业格局。工业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走工业强市之路。市委、市政府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谋划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提出了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的发展定位,把发展现代新型工业提到了突出位置。在这个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全市上下形成了谋工业、抓工业、办工业的合力,力量向工业集中,要素向工业集聚,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大提速。全市工业经济步入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工业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1.2提高到28,上升了6.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29.6:34.2:36.2调整为24.4:41.5:34.1,工业对财政的贡献份额由20__年的34提高到20__年的43%,上升了9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系数达到0.98。
二是必须坚持依托和引进大集团、大公司,抓大项目,促大发展。“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发展抓项目”的总体要求,培育和引进投资主体,有力地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快速成长。华亭煤业集团的重组联合和平凉发电公司一期工程的竣工投产,撑起了平凉工业的半壁河山。全市共实施各类工业项目234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近60亿元,占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亿元的36.5。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5.87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59.8。先后成功引进了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徐州矿业集团、甘肃祁连山集团、河南西保集团、兰州佛慈集团等知名集团、公司到平凉投资兴业。实施了华亭煤矸石环保节能电厂、豫华冶炼、佛明制药、新安煤矿、平凉祁连山水泥、静宁大红碗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完成了华砚1000万吨,山寨240万吨,新窑、新柏120万吨改扩建项目。在地方政府和企业集团的共同努力下,催生了一批大项目前期工作的进展和实施。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已完成可研审查,目前已报国家审核;华亭中煦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已奠基开工;大柳煤矿前期筹建工作正在加紧进行。通过依托和引进大集团、大公司,狠抓工业项目建设,扩大了工业经济总量,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国企民营化改革,搞活企业机制。大力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工业经济,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攻坚重点之一。“十五”以来,全市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市注册民营企业累计达到801户,较“九五”339户增长1.36倍, 注册资金累计达到77052万元,较“九五”1738万元增长43.3倍。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519人,上缴税金1171万元。按照催生一批,引进扶持一批、改制壮大一批的发展路子,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推动、民营骨干企业逐年增加,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民营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日益现显。全市已完成改制的企业,绝大多数走上了非公轨道,显示和发挥了新体制和新机制的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同时,要加大改革改制力度,使全市中小企业走上民营控股或民有民营的轨道。
四是必须坚持培育支柱产业,发展优势工业。市委、市政府审视市情,提出发展“四大产业”,建设“四大基地”,把平凉丰富的煤炭资源,石灰石资源,光热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转化为持续增长、较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工业企业,成为初步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关键所在。五年来,全市依托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培育形成了以煤电产业为支撑,以建材、制革、食品酿造、畜产加工、机械电子、医药制造为辅助、地方特色鲜明、较具规模的资源导向型工业群体。全市六大行业共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1.3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2.75。其中煤、电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市规模以上增加值的80,占六大行业增加值的86.3,成为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力量。
五是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和建设工业集中区,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平台。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工业集中区作为建立工业主[文秘站:]导型经济格局的突破口来抓,立足于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平台,工业集中区在集聚生产要素,扩大招商引资,推动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规划建设的8个工业集中区,先期投入建设资金3.5亿元,配套了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共引进落户各类工业项目180个,总投资8.8亿元,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5个,过亿元的项目5个。工业集中区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型工业发展的新平台。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工业集中区,是符合我市工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的路子。
二、“十一五”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
“十一五”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实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关键时期。从大趋势上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世界经济正处于产业资本输出和贸易结构调整的重大变化期,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国家,这对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落后欠发达地区引进和利用外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从大环境上来看,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导向,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换;国家发改委也正在酝酿在煤炭、建材、化工等行业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并制定一系列配套产业政策。省委、省政府确定要把平凉建设成为全省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基地和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对于进一步壮大提升我市煤电、化工、建材、机械、食品等支柱产业来说,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投资趋势和发展前景来看,随着大柳煤田、灵台邵寨煤田开发和华亭电厂、华能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煤制甲醇、醋酸乙烯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陆续开工实施,将为全市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建材工业随着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型节能建材的推广应用,以及将在我市境内先后开工建设的平定高速公路、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食品工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市农业产业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肉、果、酒、面等一批重点开发项目的实施,产业实力将进一步增强,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会不断提升。分析这个时期大趋势,大环境,总体是机遇大于挑战。
但是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现状看,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全市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抗风险能力较差;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孤岛经济的特点比较明显,产成品配套能力差,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优势产业链条短,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较为突出;融资难,贷款难,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低仍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所有这些,我们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并要在工作实践中努力解决。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总的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煤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干攻坚抓突破,确保增长两位数。
煤炭工业主要是做大华亭,发展崇信,开发灵台。重点是以实现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集团化发展为方向,在不断改造提升现有企业煤炭综采能力、技术装备、工艺水平的基础上,引进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参与华亭煤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煤电股份公司上市融资。要坚持适度开采和深度开发并举,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煤电冶化一体化进程。重点实施煤电转化、洗精煤、型煤、煤制气、煤化工、煤制油等煤炭深加工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冶炼项目。到“十一五”末,全市煤炭年采掘总量控制在3000万吨以内,就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
电力工业主要放在崆峒区、华亭县、崇信县。重点是加快实施华亭电厂一期工程,积极协调争取华能平凉发电公司二期扩建、平凉城区热电联产、崇信发电厂一期、华亭发电厂二期和750、330、110千伏变电枢纽等项目建设。到20__年,全市发电企业总装机容量由“十五”末的125万千瓦增加到4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80亿千瓦时。
农副产品加工业要依托泾河川区、静宁、庄浪、灵台等全市果菜,草畜产业化水平较高、农副产品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果蔬、饮料、制革品加工、肉食品加工、制药、亚麻、洋芋淀粉系列产品的开发,发展特色工业。到20__年,全市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
造纸工业要重点发展新闻纸、办公纸、商品包装纸、食品医疗用纸、中高档生活用纸、箱板纸及特种工业加工纸,纸产品应向薄型化、高质量、上档次、多品种、低消耗、无污染方向发展,注重增加新产品和新品种。到20__年,全市 造纸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
建材工业要坚持以淘汰落后工艺,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发展新型建材为重点,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整合建材资源,不断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墙体材料、装饰装璜材料和耐火材料。到20__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其中:回转窑水泥占到90%以上。全市建材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5%。
机械电子工业要坚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机械制造业,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成长性好的“刀、阀、管”等部分主导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尽快形成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到20__年,全市机械电子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
制药工业要努力提高药品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企业效益,培育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药产业优势。到20__年,全市制药工业增加值达到1.0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
通过努力,到“十一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81亿元,年均递增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8亿元,年均增长22.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总量达到168亿元,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递增15,总量达到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2,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7以上,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60以上。到20__年,基本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三、20__年全市工业经济和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
20_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全市工业经济和企业改革工作总的是,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实干攻坚抓突破,确保增长两位数”的总体要求,坚持一个方向,即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两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依托大集团、大企业加快发展,坚定不移的发展民营工业企业;抓住三个重点,即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全面完成国企改革,加大工业集中区建设力度。大的增长发展目标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5,达到26.5亿元,技术改造投资达到16亿元,增长15;开发新产品20项;培育省级名牌产品5项;万元以上增加值能耗降低两个百分点。
主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落实集约增长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运行效率,节约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市是全省乃至西北的资源开发重点区域。在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非常重大深远的意义。各资源开采利用企业,特别是煤电企业,都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合理适度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要在各行各业和各类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新上再生利用项目,改造限制、淘汰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生产装备,不断提高全市工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市、环境保护模范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集中区活动。充分利用崆峒区已被列入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机遇,利用国债资金建设一批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带动全市县乡生态环境建设。
二是突出重点,加快起步项目实施。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大10亿元工程”全部为工业交通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有着非常重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今年,要全力抓好这些项目的启动推进工作。平凉电厂二期扩建和崇信电厂一期项目要抓好上报核准工作,争取在上半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年内至少要有一个项目开工建设。各相关单位要做好配合和协调,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华亭电厂一期要加强调度,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在年内有一台机组发电。要进一步优化环境,全力支持750KV超高压输变电站的征地拆迁建设工作。灵台煤田开发项目的前期勘探要加快进度,尽快实施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争取20__年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要加快建设步伐,按照20__年建成投产的计划要求,倒排工期,加大融资引资力度,确保上半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醋酸生产项目要尽快落实投资主体,吸引资金,加快前期工作步伐。
三是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夯实工业经济基础。目前,我市已在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医药、制革等行业形成了一批较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品,这些企业对全市经济具有重大支撑和带动作用。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要立足实际,制定加快骨干企业成长的发展机制和具体帮扶措施,从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在产业开发和行业发展上给予鼓励引导,并通过引进大企业,调整结构、挂靠联营、外向扩张等途径,加快骨干企业成长。要积极配合省国资委,做好华煤集团产权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支持华煤集团开发灵台邵寨煤田、开工建设大柳煤矿,争取庆阳煤田采矿权,实现“十一五”投资50亿,产值100亿,利税达到10个亿的发展目标。要充分发挥建材协会功能,统筹市内水泥企业销售,逐步形成价格协调机制,提升企业竞争力。支持平凉祁连山水泥公司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实施二期项目;红峰公司要加快技术更新,扩大规模,做大做强蒸汽疏水阀;虹光公司要实施技术改造,增强开发高科技术产品能力,打响虹光电子品牌;佛明、皇甫谧等制药企业要开发新产品,形成核心主导产品,扩展市场份额;福利制革厂要延长产业链,实现就地加工增值。要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培育一批有知名度,有品牌,销售上亿元,利税上千万的大企业、大集团,铸就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四是培育企业群体,形成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依托是产业,产业发展的趋势是集群。产业集群是工业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工业产业具有的集约性和关联性的内在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围绕周边区域和市域内的大型骨干企业,引进一批配套大型骨干企业的关联性产品生产项目,形成加工产业集群。要把重点放在为庆阳石油、平凉煤田采掘设备的配套上,发展煤炭、石油设施零部件机械加工,铸造以及冶炼等项目,形成易耗件加工基地。另一方面,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我市是农业市,农业市办工业就要依托产业办工业,走产业支撑,龙头带动的路子。各县(区)要按照“发挥优势,培育优势,发展优势”的思路,围绕果蔬、饮料、肉食品加工、制药、亚麻、洋芋淀粉系列产品的开发,各打各的优势仗,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五是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工业经济集聚发展。各县(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工业集中区建设,主要领导要负总则,分管领导要全力抓,把工业集中区办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聚集区。要建立健全事权集中、机构精干、办事高效的园区管理机制,赋予园区更大的自,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对工业集中区实行更优惠的财税政策,支持集中区滚动发展,吸引更多、更好的企业项目入园。按照市场运作的办法,多方筹资解决工业集中区的前期投入,进一步完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力求地面设施 齐全,地下管网配套,专业布局合理,逐步突破基础设施条件对工业发展的制约。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新上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千方百计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年内,要通过努力,力争入区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00万元;入区项目完成销售收入5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
六是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今年全市企业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全面完成39户企业的改革改制,规范完善18户企业的改制收尾。这57户企业,主要在市直和崆峒区。要全面完成企业改革改制工作,首先,要坚定信心。各级、各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负责同志一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持之以恒地把改革进行到底。其次,要狠抓落实。国企改革的政策已经明确,现在关键是要真抓实干,贯彻落实。在改革政策执行上,市委、市政府是下了决心的,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必须坚决执行,没有价钱可讲,没有回旋余地。第三,要在化解债务、筹措改革成本上下功夫。目前剩余的国有企业多数已是资不抵债,进行改革几乎没有什么存量资产可以运作。要通过化解债务包袱和筹措资金两手,解决企业的债务和人员安置问题。一方面,对资不抵债的企业,要坚决实施依法破产。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债、财政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安置职工。市上已向开行贷款3000万元,解决市属企业的改革问题。各县(区)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千方百计的筹措资金,筹措改革成本,确保全面完成企业改革任务。
七是规范运作,加快解决已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对一些已改革改制企业出现的波动,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防止出现反弹。对已经实施改革改制但工作任务还没有全面完成的企业,要按照人员安置到位、资产处置到位、债务处理到位、遗留问题处理到位“四个到位”的要求,妥善安置企业人员,规范有序处置企业资产,化解企业债务,处理好遗留问题,确保改革改制扎实推进,一步到位。对已经完成改革改制的企业,要把重点放在处理个案遗留问题上。对有政策规定能解决的,要给予解决;对国家、省上没有政策规定的,要根据实际,提出既符合实际又不违背原则的解决办法,不断创新思路,积极妥善地解决问题。总的要求是,要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彻底解决问题,不留尾巴。
八是加强调度,提升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要深入分析市情,准确把握工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强项与弱项、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发挥比较优势,谋划工业发展。要围绕全省最大的煤电化运基地建设,加强调度,协调建立长效机制,稳定电煤运输问题。要积极配合协作,做好电网基础工程建设,确保电源输入输出顺畅。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则,突出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注意把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结合起来,两轮驱动。要通过月分析,季调度,年中年末督查等方式,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控和调度,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九是完善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要根据中央和省上精神,结合我市企业改革改制情况,逐步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和体系。要尽快建立国有资产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做好所管企业财务统计分析上报工作;要对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开展任期内的经营业绩目标责任考核;要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制定我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尽快建立已改制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对改制企业财务的核算,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及运行,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管。
- 上一篇: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 下一篇:土木工程建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