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机遇范文
时间:2023-07-09 09:1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机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山区和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休闲农业产业的推动和发展,必然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云南得天独厚的农业、旅游和人文资源,使其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诸多比较优势。
(一)旅游根基稳固
旅游业不仅是云南的支柱产业更是优势产业。云南景观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旖旎,一些高端的旅游产品线路早已享誉海内外。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在云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云南对外的一张名片。发展休闲农业不但可以弥补现有旅游业中景区分散、旅游产品需多元化、旅游资源的替代性不强等不足之处,还可以丰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会展、教育、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业发展,同时打造各地的土特农产品,开拓更多的服务和产品市场。
(二)生物资源多样
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最高海拔6740m,最低海拔764m,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但由于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条件差异很大,类型多样复杂,造就了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成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繁衍栖息地。云南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药物宝库”的美称,多样化的生物资源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发展云南休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立体气候明显
云南地形为高原呈波涛状,纵横起伏,高山峡谷相间,断陷盆地(我国西南俗称“坝子”)星罗棋布,山川湖泊纵横。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三大峡谷气势磅礴,其中怒江峡谷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峡谷之一。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河谷渊深,湖泊棋布的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云南特有的气候条件,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气候可以一省兼有,从西双版纳州的热带雨林,北回归线穿城而过的墨江,到滇藏交界的山岳冰川地貌,孕育了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农(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生产均能因地制宜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历史文化富有
“古滇文明”的发现不仅是滇文化起源的记录,古滇青铜器的存在更为现代人呈现了古代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和谐景象。除此之外云南历史文化中的爨文化(滇东高原既有盘江便利的水利,又有乌蒙丰盛的牧草,使其在文明发展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农、畜并存的地域文化特征)、南诏文化、大理文化,乃至今天丰富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无不伴随着人们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和各个历史时期国家农业经济演变和发展的内容。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是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作之一,是少数民族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旅游开发相得益彰的体现。除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有的农耕文化、适宜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动植物资源库和自然景观资源、生态和农业资源以外,云南自古以来的茶文化、烟草文化、咖啡文化和中草药文化等形成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色产业和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层次的大幅提升和追求,促使休闲消费需求市场日渐增长,休闲农业亟待发展。
二、云南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挑战
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尚处于观光农业向休闲农业转换的时期,存在许多问题。各地涌现出的休闲农业企业类型众多,其经营模式差别较大且未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研究。目前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仍处于不够成熟的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发展的模式看
以“小农经济”旅游经营模式为基本发展模式,只是简单地触及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边缘范畴。如近年来涌现了大量以家族式经营为主的农家乐模式,由于分散经营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二)从管理的程度看
云南休闲农业项目还存在着扩张盲目、规划滞后、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等问题。现有的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管理模式依然比较落后,由于盲目扩张等问题使景区内的规划不够合理,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服务水平不到位,然而休闲消费与旅游的差别就在于对休闲功能和服务的较高需求,一旦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将导致游客骤减甚至经营困难的局面。
(三)从投入的力度看
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人才队伍短缺、特色不突出等。一些处于偏远山区的农区保存着较好的“农”味,但这些地区的道路交通比较差,基础设施条件严重影响了这些农区资源优势的发挥;同时,财力、人力、物力的匮乏制约着休闲农业规模的发展。
(四)从品牌的培育看
农业旅游营销方式单一,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云南具有较多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和资源,但是由于品牌塑造和培育的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媒体等大数据时代下的传播渠道和手段进行宣传,在打响云南休闲农业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上还需做足大量的宣传和营销功课。
三、发展云南休闲农业的建议
(一)加强和重视政府的扶持作用
一方面通过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给予贷款等优惠政策,以解决休闲农业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严格管理农业旅游项目申请、规划设计以及可行性评估,以促进云南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制定标准限制和规范管理
一个行业是否可以健全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其行业标准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十分注重休闲农业用地、服务设施、文化条件、公共基础设施、从业人员资格考核。通过订立标准和法规,休闲农业才会得以有序地发展。
四、对发展云南休闲农业的思考
(一)重视农业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等现象,以及舍本逐末、过分放大农业休闲旅游功能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等现象。因此,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另一方面,综合考虑生态农业和林业建设问题,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破坏,同时降低农业旅游对农村地区的污染。
(二)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
农业、旅游业都是云南的支柱产业,农业旅游发展必须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做到“以农为本,以旅促农”,以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和特色作物生产,既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从而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三)培育农业旅游地方特色、提升文化内涵
云南不仅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生物资源,还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民族文化,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厚重的文化内涵。个性化、特色化、民族化成为云南休闲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四)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
篇2
关键词:市场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措施建议
自从农业改革实行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相当迅速的发展,后来国家多次减税免税,到现在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使我国的农村经济达到一个新的台阶。从农业促进工业的发展阶段到现在的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拉动内需,政府实行家电下乡的政策,一方面为解决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受阻的现象;另一方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但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业经济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相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风险,国内农产品不断地进入国际市场,彻底转变了之前“闭关锁国”的农业现象。一方面,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农产品的需求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另一方面,还有剩余农产品投入国际市场。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要想真正的融入到国际市场农业经济的竞争中,就要不断分析农业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以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
(二)农产品依靠市场需求决定其产量
从农业市场来看,市场的需求往往决定农产品的价格,这就使得农产品的价格在农业市场上无法保持稳定,价格波动起伏比较大。与此同时,因市场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造成农产品生产过剩,给农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农产品的品种也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农户要针对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不同需求选种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总而言之,农产品的生产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也充分反映了农村经济是符合国际市场的经济走势的。
(三)农产品的质量受市场农业经济的影响,要求不断提高
农产品的产量、定价和品种严重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融入竞争不断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农产品也在要尽量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其质量。根据供求关系看,当产品供大于求的时候,产品的质量往往是其销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农产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产品竞争必然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的方式更加科学化,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在应用科学技术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更加重视成本控制,销售渠道也更加多样化,这一切都是在为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服务的。
二、构筑市场农业经济体系,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传统的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的增长方式正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由于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资本和技术投入,农业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更加国际化和专业化,农业市场竞争也逐渐从国内转向了国际市场,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加强构筑市场农业经济体系的步伐,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科学、协调、可持续。
(一)要不断更新思想,大力发展“适度”农业
传统的农业生产在没有满足温饱的时期所提出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家庭已经进入小康,农业市场经济也不断与国际市场接轨,要使中国农民依靠种植的农产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分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有竞争优势,因此“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不符合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新时期,在充分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把握农产品生产数量和质量的适度要求,根据两个市场的需求量制定种植计划,真正做到遵循市场,审时度势。
(二)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优良产品
我国疆域辽阔、气候类型多变,物产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应地制宜的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培育优良产品。例如在我国的东北三省,拥有先天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可以发展园林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杂粮杂豆和畜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地区,可以以长白山的林业为依托,建设中药材的培育基地实现中药现代化生产,发展品牌中药材。在中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地理和温度优势种植玉米、水稻、大豆,并将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绿色产品种植业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的特色农业。在西部地区,可以依托经济作物优势把杂粮杂豆、牧草和淡水养殖业发展成主导型的产业经济。
(三)深化市场开发力度,建设培育市场农产品的种植基地
消费者都希望获得质量好、食用无害、价格便宜并且供货充足稳定的产品,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在优势地区建立一些优质产品的种植基地,专门对口国外市场培育优质绿色农作物产品。以吉林省为例,其松辽平原是最佳的玉米种植地带,可以充分利用该地区土质、水质和气候的优势条件建成玉米种植基地,在保证国内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入国际市场。在该地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并通过向国内外招商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品市场化的销售,给予产品出口关税、征地和产品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将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尽可能的划入生产种植基地的范围之内,真正的建成国家粮仓,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
(四)使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体系
农产品要到国内外的消费者的餐桌上,这期间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市场流通。当前,影响我国市场流通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缺少精通外贸业务的人才骨干;农户获知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检测农产品质量的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规范;保障市场健康运行的法制不健全,市场上不平等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培训工作体制的建立,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尽快建立市场网络信息平台,增强农户获知市场信息的水平和能力;加快建成农产品检测的统一标准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完善市场监控体系,建设规范的市场竞争体系,将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农产品市场竞争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健康的环境。
三、结语
在“地球村”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断纳入到全球市场经济的竞争,交通越来越便利,信息传输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农业经济也必须抓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不断的将农村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全球经济的发展中,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观念,建设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加快建成通畅的产品流通线,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曹函.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群文天地,2010(16).
[2]高丽华.营销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03).
[3]石见元.运用商标富农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绿色中国B版,2011(08).
[4]李艳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J].农业经济,2010(03).
[5]杨雪芬.关于统筹城乡中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篇3
1加快土地流转发展
农户自己经营自己的土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种植意愿和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户经营土地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解决温饱问题,当然解决温饱问题是基础,需要农业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更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粮食价格走低,而大多数农户的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近几年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以衡水为例,截至2017年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7%,农机合作社总量达到709家,种地需要的人工劳力越来越低,也导致大部分农村实际经营土地的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青饲机、植保飞机等等的高速发展,小的地块种植显然不能适应。为了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更好地适应农机化的高速发展,土地流转统一经营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加快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业的规模经营,规模化经营才能让农业有更大的出路,农机化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机收率。衡水地区的小麦、玉米收获基本实现机收。其他的作物机械也在逐步引进,花生收获机、植保机、烘干机等等,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局限在主要粮食作物,而是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农业种植要有一定的规模,简言之,村东边几亩地,村西边几亩地,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作业。规模经营不是放弃小农户经营,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小农户的关系,小农户在不放弃土地经营的前提下,可以使土地加入合作社,促进小农户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合。一是土地“半托”型模式。由农户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自愿选择项目,合作社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由农户验收作业质量,合作社和农民结算服务费用。二是土地“全托”型模式。农户将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权管理,并根据自身意见选择实行收益型全托和服务型全托。收益型全托是指农民将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权管理,合作社每年给农民定额的租金或分红。服务型全托是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合作社收取服务费,并向农户保证达到定额的产量。三是土地入股模式。农户以土地作股加入合作社,参与合作社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合作社未来的主要运营模式。集中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收获,既提高了机收率,也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也更能适应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资源;农业经济发展;关系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技术的逐渐进步,这二者反哺到农业发展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新时期,我国现有科技贡献率在逐渐提升。但是,我国农村地区覆盖面积较广,并且技术分布不均匀。由此看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滞后,造成了整体农业转型困难。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科技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进而才能最大化推动农业的进步与发展[1,2]。
1实证概述
本次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是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依据理论基本要求,应用定量的分析方式,研究方法是ADF,研究对象是农业科技资源(包括研究机构的经费、技术人员、机械的总动力、农业经济的增长)。其中的重点为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如果说前期分析证实序列具有同阶的单证性,就需要进一步使用E-G的方法,对两个对象进一步进行分析,验证是否可以长期存在均衡关系。与此同时,在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作用下,能够观察到短期的动态关系,并使用Grange的因果关系进行逻辑讨论。
2研究的变量与数据的说明
2.1农业科技资源
现今,我国农业科技资源有农业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等。本文所研究的科技资源主要包含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技术人员、机械总动力等。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相关经济增长一般通过农业的总产值来体现,一般农业经济增长的对象指的是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其服务业的总产值。
2.2研究的数据说明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均是全国的数据资料,包括一些“科技年鉴”中的数据。数据中可能会存有缺陷,但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插值法完成了补充,不会影响到原始的变量关系。为避免出现数据异方差的问题,本文分别取了4种变量自然对数,分别是机械总动力、科技经费的支出、技术相关人员、农业产值,简单地表示为LNM、LNRD、LNH、LNY。
3实证分析
如果仅仅使用向量的自向回归模型去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就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最终得出的推论也不是可靠的。所以,一定要让变量是平稳的,也就是说变量序列应是同阶的单证序列。开始实证分析之前,应对时间序列实施平稳性检测。
3.1单位根的检验
一般都会使用DF和ADF对单位根进行检验,本验证中使用的是ADF,开始对其中变量分为一阶和二阶差的分序列开展单位根的验证。最后研究的结果显示4个变量原始序列都是低于显著水平10%,所以说是稳定的。一阶和二阶的差量分析结果也都表明其是稳定的。
3.2协整验证与相关方程
经过一些验证后,表明其二阶时没有单位根,时间的序列稳定,即可继续下一步的协整分析,这个过程就是要验证变量关系是不是协整关系,变量协整验证如表1所示,使用的方法是E-G方法和Johansen方法。本次实证中使用Johansen方法实行验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选择到的数据应该带有线性趋势,可以协整的有关方程中仅仅有截距项,但还会有一个等于1的滞后阶数。应用到的线性方程如下:LNY=-11.733+2.743×LHN-1.279×LNM+1.096×LNRDT值=(-6.43)(5.41)(-2.9)(5.52)R2=0.9766,F=209.2018,DW=1.006研究后表明存在协整关系,进而对农业的经济发展展开解释,变量中的农业科技资源是基础。最后的验证中表明科技经费增加,农业的产值业就会增加。所以,增加农业在人力和物力及财力上的投入,能够非常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另外,机械总动力是一个负值,说明了我国的农业机械利用率低,在农业经济发展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负值是不具有实际性的,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可能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会影响到整体的实证分析结果。由此得出,数据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在不断的探索中实践贴切的模型。
3.3修正误差及检验因果关系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原有变量的关系是长期均衡的,但是,不能调整偏离的原有变量速度。因此,需要展开一些误差的修正来修正模型,将长期和短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经费的支出和技术相关人员都会存在一些滞后效应,进而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而农业机械带来的作用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发挥出来。技术相关人员和经费的支出同农业的经济发展有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4结语
实证中选取的变量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资源,对变量进行协整和分析、因果检测的过程中,发现农业的科技资源投入量同农业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及短期内的动态关系,最后修正出的数据和方程是符合修正机制的,这二者间还有Granger因果上的关系,并且非常明显。所以,要合理地开发农业科技资源,并在投入使用时合理进行配置,提升使用效率。总之,通过加强科技上的资金投入,培养出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红玲.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东部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9):220-224.
篇5
一、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2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3、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4、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5、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从2000年开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除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出资的政策扶持外,还可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经济明显的市(县),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
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农业信息化的意义分析
1.1能够优化经济结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经济结构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现阶段来说,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农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信息化技术的利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发展,并且,在应用过程中,会使得农业信息结构的优势结构发生改变,使得农业发展更加规范化,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1]。
1.2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另外,还能加强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形成完善的农业管理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风险,实现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1.3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农业进入市场机制,可以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对农业经济调整,实现能农业的持续发展[2]。另外,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2我国农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导致整体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另外,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现阶段只存在于形式上,由于不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
2.2市场化程度不够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依旧是由中央政府进行领导,并且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占据着主要位置,使得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受到市场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化进程较为缓慢,导致农村农业生产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
2.3信息化体存在漏洞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虽然一直在推广农业信息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具备完善的法律保证,从而使得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较慢,并且,相关部门对于农业信息化认识较浅,在指导工作中存在一定漏洞,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农业信息化模式
3.1经济功能型模式
在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中,经济功能型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当地的相关资源以及市场环境为基础,加强对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服务力度,提高区域农业服务质量。一般来说,此种更加适合应用在一些中小城市,主要是由于这些城市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能够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3.2精准农业型模式
此种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也被称为精密农业,主要指的是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利用,促进区域内农业的持续发展。就现阶段来说,精准农业型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模式之一,主要是先进科技和农业生产的结合,能够实现少投资高回报的发展模式,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生态观光型模式
生态观光型模式在应用中主要是以农业自身为基础,采取合理的手段,保证农业自身生态功能以及观光作用最大化,并且,在实际利用过程中,还会融合一些现代化技术,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在实际的利用过程中,生态观光型模式的作用是发挥区域内农业旅游观光作用以及生态优势,加强对一些新科技的利用,促进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模式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实现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4]。一般来说,此种模式在应用过程主要应用在一些转型过度阶段的地区,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3.4综合示范性模式
此种模式在利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当中。
参考文献:
[1]杨陆章.以生态教育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3(15):188.
[2]龚瑞祥.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1(2):88-89.
篇7
近日,由央广网、一亩田和天天果园、味道网联合举办的“互联网+农业的路径和变革”论坛在北京举办,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一亩田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高海燕、天天果园副总裁陈嘉杰等嘉宾出席,共同探讨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农业的发展路径和机遇。
王小兵: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王小兵在论坛上表示,“互联网+农业”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给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要用现在的管理理念价值链、供应链来武装整个农业产业,要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进行全面对接。”王小兵首先用“三个要”对“互联网+”做出了诠释,在他看来,“互联网+农业”就是要把农业加到整个互联网行业当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生产方面,互联网+物联网。打造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的自动化水平,通过农业生产环节来治理农业生产相关的环境因素, 通过对农业的生命体本身进行信息搜集处理,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控制。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发展节能、节水、节肥、节药、节劳动力等节本增效的互联网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是在农业流通方面,互联网+电子商务。主要是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电子商务。王小兵强调,农业的电子商务不能简单理解为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或者购买生产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即要从过去的“以生产为中心,农民生产什么卖什么”,转到“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的模式上来,从根本上解决未来城市居民的购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主体扮演着不同角色,也发挥着不同作用。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带动下,一亩田、天天果园等农业电商企业异军突起。农业部门要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把区县市经营主体和京东、阿里、一亩田等大型电商平台进行有效对接。
三是互联网+农业大数据。从管理上提供科学的决策,真正实现靠数据说话,增强政府、企业和生产者决策的科学性。
四是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农业部目前正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去年已经在全国10个省、22个县进行了信息农业试点。把农民所需要的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腾讯企业服务集于一体,把每个服务站作为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关键点来扶持。我们计划今年继续试点,从明年开始进入整体推进,准备在“十三五”期间把全国的58.8万个行政村连接形成一张大网,其实这张大网也是一个农业的大数据。
“互联网+农业会催生出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产品、产业、企业和商业模式。一亩田就是一个典型。未来还会催生更多的互联网工业企业,农业大数据企业以及国外电子商务企业等。”王小兵说:“整个互联网的企业最终都是服务,服务才是产业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互联网+农业”的未来发展,王小兵表示,整个互联网+农业未来的前景是美好的,希望农业能够搭上“互联网+”这趟列车,飞奔起来。
张新红:互联网+农业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在本次论坛上,谈及“互联网+农业”的关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用一个词进行了高度概括:融合。在他看来,互联网发展至今,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技术、网络、基础设施、渠道、媒体、产业、思维等。在这么多的属性中,不能习惯用哪个就把哪个加进去,而且,互联网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未来会有更多功能、更多属性,应该都储备进去,这样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互联网+”。
对于“互联网+”的对象,张新红表示,“互联网+农业”就是要把互联网的所有属性及功能与整个农业生态体系的环节进行全过程的、全要素的、全面的融合。
张新红提到,在讲“互联网+”的时候,千万不要只盯着互联网,因为我们在讲“互联网+”的时候,实际上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这就不单是互联网能够简单代替的。张新红分析,这些信息技术可以分三个层次,首先互联网本身,互联网本身除了我们刚才说的具备这么多的属性和功能之外,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互联网本身也在发展,它永远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其次,除了互联网之外,还有包括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工艺技术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都在大力发展,也正因如此,技术仍然在快速变化,而且正在不断孕育新的重大突破。此外,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考虑“互联网+农业”的时候也必须把这些技术层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并清楚意识到这些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能带给我们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互联网+农业’其实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全面融合的一个过程。而这些技术的创新应用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互联网+农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张新红表示。
高海燕:互联网如何重构农业生态体系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农业正在被重新定义。一亩田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高海燕认为,“互联网+农业”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生态体系的重构上。未来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将由平台型主导,因为其商品品类较多,交易规模较大,服务能力较强,如结算、物流、标准化、信用等,平台实际上是交易服务商,平台越强其获得的交易能力越强。
高海燕介绍,一亩田集团以“互联网+农业”的B2B模式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主要提供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撮合买卖双方完成交易。目前一亩田平台活跃的大宗采购商达22万个,在线供应商达210万个,每日有效信息量30万条,农产品品种达到1.2万种,涉及国内1972个县市,覆盖国内产地1.3亿农民。截至今年6月10日,一亩田每日平均交易金额达2.5亿元,峰值达2.8亿元。日影响交易额达8亿元。从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6日,一亩田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行业观察者预计一亩田今年平台交易额将突破1000亿元。
“一亩田决不做弯腰捡钱的事,我们朝着规模一路狂奔,我们以帮助农民卖农产品为起点,但不是贸易商的模式,在交易额未达到1万亿之前,一亩田选择不盈利。我们是为了形成规模以后,来创新农业市场的规则,重新来调整这个行业的生态环境,提供一个类似于公共服务的平台,为中国真正现代农业服务。当一亩田交易额达到万亿时,开始释放标准,制定农产品流通领域新秩序。”
“不可否认,今天的农业市场生态确实存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流通效率低下、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等,具体表现在农产品滞销。今年5月,广西、安徽等地西瓜发生严重滞销,6月底,陕西周至大量油桃滞销,果农无奈倒进河道。”高海燕称一亩田拒绝滞销,总体上有这个能力,但不能说100%有这个能力。数据显示,从今年年初至今,一亩田已经利用互联网在全国解决滞销事件60多起。他认为,当前农业领域的滞销本质不是生产过剩,而是信息短缺直接导致的,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海量数据分析,将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买贵”问题。
此外,农业还面临着融资难、物流难等问题,高海燕指出,信用上的短缺使中国农业与金融相离很远,而没有资本和金融的流动根本不能迎来农业现代化时代。有责任有能力有效率的第三方平台才能通过利诱机制来遵守规则;对农产品电商而言,最后一公里和冷链物流是两大痛点问题。大家普遍认为,最后一公里,农村缺运力,冷链物流,农村缺设施。对此,高海燕有不同看法,他表示,农业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业务不对称的问题,本质上是我们业务规模和物流形态之间不匹配,业务规模的利润不能覆盖物流的成本,这才是核心,而并非设施的短缺。
“一亩田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平台,我们对市场的认知从来不是来自带有空调的办公室,而是实践。我们队伍70%的人力资源都投放在农村,我们也可以叫做‘脚上沾有泥巴的电商平台’。高海燕激动地说:“ 一亩田为中国现代农业而来,为创建中国农业的新文明而来,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真正实现生产智能化、产品安全化、流通高效化。”
陈嘉杰 :生鲜电商现在要降价,提升用户体验
生鲜电商一度被誉为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围绕这个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生鲜电商已达4000家,支撑4000家生鲜电商的是背后巨大的消费市场。
对于“互联网+农业”,天天果园副总裁陈嘉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互联网和农业像恋爱中的男女,当双方都发展成熟后,自由恋爱一定能有好结果,尽量别“父母包办”。
现在生鲜电商很火、投资很热,但众多生鲜电商中鲜有大量盈利,几乎全部在亏损。“盈利是分分钟的事,但不是现在要考虑的,目前要做的是降低价格,提高用户体验”,对于未来天天果园的盈利状况,陈嘉杰显得很自信。他介绍,做生鲜电商没有捷径可以走,天天果园用6年时间打造了独有的“综合供应链”体系,从商品的源头挑选、运输、存储、配送、售后等环节均进行严格控制,这套标准也是目前国内生鲜电商的最高门槛。
“天天果园跟今天来的很多公司都不一样,我们更偏向于消费者,更偏向于互联网,很多人说我们是水果搬运工,其实做个合格的搬运工挺不容易的,我看到99%的生鲜店真的只是搬运工而已,不会考虑去做供应链,不会把这么多的链条和国内的这些生产商做分享,我们觉得合格的搬运工应该是对上游用户,包括下游都起到积极的作用。”陈嘉杰表示,天天果园是一个桥梁,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和国外的农场协会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也清楚地了解了国外农业的产业化程度。通过学习,天天果园正在把这些好的经验复制到国内,将好的种植技术引进国内,提升国内产品的品质。
篇8
一、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我国国情决定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同时,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2、农业生产现状迫使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与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上述问题如不尽快予以解决,将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因此,必须尽快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3、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的农业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追赶国际经济发展领先水平,我们必须在推行循环经济上下大功夫、苦功夫。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更应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4、农业的自身特点推动我们必须推行循环经济第一,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第三,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如此,我们更应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循环经济作为生态保护型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1、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
2、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
三、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并灵活运用“4R”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一)节地。选用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生产同样重量的农产品,土地可大大减少;推行间(套)立体栽培先进技术等,提高复种指数。(二)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三)节种。种子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种子,农民科学用种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技术和农作物营养土(钵)育苗小苗移栽等先进技术。(四)节肥。科学施肥,推介生态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五)节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禁生产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用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办法,大力发展沼气,用沼液代替农药,运用生态良性循环办法来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防治病虫害,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六)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七)节油。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中推行节油技术。(八)节柴(煤)。推广先进实用的省柴灶和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竹屑废料加工的清洁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九)节粮。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畜牧提高养殖业的肉料比,节约粮食。(十)减人。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
2、再利用(Reuse)原则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
3、再循环(RecyCle)原则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
4、再思考(Rethink)原则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四、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1、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合生态农业是困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主)”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三大效益的统一。它既是农、林、牧、副、渔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
2、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有机农业、发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上较彻底,发展有机产业与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一致,可跨越式地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应全力推动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
五、保障措施
1、制定相关法律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理论分析 实证分析
一、引言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笔者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在关系。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繁荣又为农村金融提供了业务需求。强化农村金融有利于解决农业发展、农民进步、农村安定问题。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与实证分析
资本以及劳动力与政府投资、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可以为某地区带来资本投资,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储蓄总量大于消费总量,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转化为贷款,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资本投入,而资本投入是农村地区各项经济活动的直接投资来源。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完善,使得农村金融配置无效,这是阻碍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一)指标的说明和相关数据的获得
选择农村投资比率(RI),农村储蓄率(SR),存贷比(RLD),金融相关性(FIR)和农业总产出(RGDP)作为本文的基础研究数据。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这三个数据能够直接反映出农村资本投入的边际效应;农村储蓄率,农村储蓄和农村GDP比率,则是农村储蓄水平的衡量标准;农村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衡量标准采用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来表示;储蓄投资差异公式运用三者之和(金融相关性,农村余额和农村贷款余额)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乘以100%。农业GDP作为衡量农村经济指标的指标。
(二)实证分析
1、平稳性的检验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取指标的对数,并在数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时间序列必须平滑,因此第一次检验的稳定性,防止伪回归现象,结果, 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序列在每个测试值中不稳定,但是其一阶差分在10%显着性水平下是稳定的,其中D(LOGRDL)和D(FIR)在10% 变量稳定在5%水平。
2、协整检验
原始序列的一阶差分是非固定的,排列不整齐。但每个序列拥有相同的积分。显著水平10%下,序列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
3、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
结果表明,农村投资率是农业生产在10%显着性水平下的格兰杰因子,反之亦然; 贷款存款比率与农业产出的比率为格兰杰因子; 农村储蓄率,金融相关率和农业总产出不是格兰杰因素。
4、实证结果的分析
格兰杰因果的检验里,农村投资比率以及贷存比都是农业生产整体数值的格兰杰因素。格兰杰因素是保证内生经济增长的AK模型一致性的基础因素。公式表示为:
在此公式中,Y是常数,代表经济增量;AK是投资边际效应,代表农村资本的投资比率;公式的结果表明:RI是RGDP的Granger因子,反之亦然;RLD和RGDP是Granger因子;SR,FIR和RGDP不是格兰杰因素,即农村金融发展和中国农村经济稳定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农村存贷比率对RGDP的影响较小,即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其投资信用存款比率。
三、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在不同的实证研究中,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都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均衡的关系。这说明: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经济发展既得益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反作用于农村金融,并起到正面推进作用。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农村存款,并将其转化为资本的方式是经济增长的资本来源。农村经济增长,则可以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农业经济利润,刺激金融产品需求,最终带来金融市场的进步。
农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并不乐观,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尚且不明显。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在数量上不能全部覆盖全部农村地区,在质量上不能对农业经济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二是农村资本损失问题。中国农业经济模式仍处于传统模式,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存在高交易成本和高交易风险,投资回报率低。农村金融机构在吸收了农村存款之后,并没有转向投资农业,而是投资工业或高利润行业。这实际上导致了农村资本的流失。
三是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规模。由于政策原因,我国的农业金融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农业合作机构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农村金融市场份额,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为75,900家,占银行金融机构总数的39.3%;虽然在数量上比较可观,但在资金实力和经营条件上,农村金融机构则不具有竞争力。贷款总额无法和国有银行抗衡,真正能投放到农业农村中的资金总量限制于其资金实力,虽然机构众多,但农业发展呢依然经常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
根据实证研究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一是国家出台资金流动指导性政策。给予农村金融机构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提高农村存款转化为资本的比率;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改变农业合作机构一家独大的局面。降低农业金融的市场准入门槛,在合适的地区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少地区的个人融资渠道已趋完善,这不失为农业融资的一个来源。同时,个人金融机构的准入,也能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三是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通畅,缺乏技术指导。农村合作组织可以提高个体贷款的授信额度,降低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周小斌,李秉龙.中国农业信贷供给的区域分析[J].调研世界,2013(5)
[2]岳彩军.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3)
篇10
1.农业循环经济理念。
在循环经济理念中,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use)是三个核心概念,也被称为3R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3R理论有了延伸与拓展,变成了5R理论,在三个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再思考(rethink)与再修复(repair),这使得循环经济理论更加完善,并且建立起了修复生态系统的新发展观,也就是说,要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了的自然生态系统,人们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既创造财富又达到生产的目的。将循环经济理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便形成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相比于传统农业的线性经济,也就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而言,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系统内部之间通过互相联系的方式进行物质以及能量的转化与利用,形成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之下,在农业生产中以生物的自然再生产作为基础,客观而科学地安排不同的生物质的农业系统内部进行循环,并实现利用的最大化以及循环利用,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农业生产环境,同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个更多的、优质的产品。这里指的生物质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遗体及其之中的生物质能,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生物质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农业循环经济系统是由相互作用、互为循环经济条件的不同物质组合形成的。
2.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及原则。
总书记在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结合各地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use)为原则,引导当地循环农业的发展。以贵州为例,要充分利用贵州农业资源的优势,建立种、养、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生产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的多极化利用,不断减少资源消耗,并积极推行农业无害化清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贵州当地要通过调整农业发展结构来改善与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不断生产高品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遵循农业自然资源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use)为原则的原则,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遵循生产、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要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尊选因地制宜原则,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依靠科技的力量建立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不断调整农业结构。
二、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发展战略
1.低碳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背景下兴起的,低碳农业经济理论将二氧化碳当量作为基本度量指标,构建由低碳农产品为主导、以碳汇产品为支柱架构的低碳农业生产体系与产品结构,具有二氧化碳低排放与高固化的显著特征,低碳农业经济理论旨在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改善农业小气候环境、最终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低碳农业具有发展全球性、外部性和长期性的“三性”特征,具有综合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大农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三化”特征,具有可衡量、可报告、可检测的“三可”特征。
2.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战略。
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战略包括三点:第一:以碳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产业链互动模式。它首先要实现生产源头的低碳化,其次是实现生产过程的低碳高效,接着要实现农产品加工、深加工和运输阶段的低碳升级,最后还要做到合理处置农业废弃物,实现垃圾资源化。第二:以碳捕获为方向的碳汇农业模式。它首先要恢复并且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其次要做好碳森林建设规划,实现森林碳汇效应的最大化,最后发展森林旅游,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第三:以碳中和为要求的立体农业模式。它分为两步,一是实现动植物种养结合,实现农业生态圈重建,二是加强间种、套种,实现农业生产的空间立体化。
三、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长效机制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政策支撑。
政府应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投入,增加农业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要不断完善农业投入法律法规,对农业投入强化约束,改变以往的农业投资方式,整合投资;要完善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使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得到保障;要不断提高政策实施机制,提高落实水平,真正实现强农惠农。
2.以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建设为重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要不断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致力于培养优质、无公害、高产的农作物产品,提高对耕地的利用,有效进行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等;要建立一套富有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科研机构要逐步实现自主经营,服务类的农业科研机构要逐渐实现企业化管理;要不断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渠道,丰富推广形式。
3.以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为重点,强化农业物质支撑。
政府应当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进行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并节水改造,优化灌溉技术,节约用水;要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大力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加快建设高产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要加强农业技术装备,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加快农机装备技术的研发,拓宽农机的作业服务领域,要加快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进行信息示范,构建农村经济信息系统。
4.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强化农业人才支撑。
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培训,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农业经营管理能力;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充实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3.5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为重点,强化农业服务支撑政府应当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保证市场竞争的健康性与有序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