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形势范文

时间:2023-07-09 09:1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形势

篇1

[关键词] 新形势 农机推广 农业发展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29-01

1 现阶段我国农机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进一步对我国农业生产率进行有效提升,很多地区都开始运用农机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但是在实际的农机推广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同地区对现代化农机的推广程度也是存在较大的不同,并且现代农机类型相对单一,并不适合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经过实践研究发现,现代我国农机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展现在以下几点:

1.1 农民的土地较为分散,并且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使用效率较低,并不适合农机的推广工作

自从改革开放实行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度,土地呈现分散化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土地的质量好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际进行土地调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2]。为此,各个地区为了将主要矛盾进行弱化,减少农民之间的矛盾纷争,国家和政府将产量较高的田地和质量相对较好的田地也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调整,很多农民的土地被划分在不同的地段中。在这种形势下,土地过于分散,十分不利于大规模的进行农耕。因此想要取得更为集中的土地,就需要农户之间展开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但是即便是农户愿意将土地出租,只要有个别人不愿意出租,那么对整个土地流转就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农机很难得到有效利用和发展。

1.2 农机推广人员素质较低,没能对其职能进行有效履行

由于现代农机推广岗位是一项相对比较辛苦的工作,并且所得薪酬较低,因此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并不愿意投入到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因此在实际农机推广的过程中,我国十分缺少专业人才和相关农业宣传人员。由于现阶段我国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配备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并不能充分l挥自身职能,大大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3]。

1.3 基层农机推广中,缺乏相应财政支撑

在实际进行农机推广的过程中,大部分基层单位都不是很富裕,甚至比较贫穷,难以拿出较多的资金对农机推广进行支持和鼓励。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国家就要拿出相应的财政资金进行支持基层农机推广。

2 农机推广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1 农机推广对提升农业产量有着明显帮助,促进粮食安全

我国土地辽阔,有着大量的种植耕地,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国人口也十分密集,因此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也会死我国现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根本耕地的利用效率,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和目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农机的推广不仅能对产量进行有效提升,同时还将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机设备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文明建设,对促进现代城乡的和谐发挥将起到十分有效的帮助作用。同时,在现代农业生产环节中加强对农机的推广和使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要求[4]。

2.2 农机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对增强其收入,提升其生产积极性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帮助

农机的发展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程度和水平,这就使得现代农业中人力劳动将大大减少,而这部分人在收获农业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可以适当的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提升其经济收入水平。也就意味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将使得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和发展,为进一步实现农业发现现代化提供更大的基础和帮助。

2.3 农机推广对提升农业生产力,巩固农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着重要帮助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环节,保护其稳定发展也是对社会稳定进行保障的一项重要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是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化的必要条件,而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也是促进科学成果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很多地区,人们为了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选择外出打工,因此适当的对农机进行推广,不仅能大大减少劳动力输出,同时还能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利益,为更好的实现农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将起到十分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虽然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纵观农业整体发展来看,仍然存在问题。特别是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始终没有得到相应完善。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相关单位和农业种植人员对农机推广的重要性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进一步发展农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徐海平.浅谈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5,39(12):212-212.

[2] 杨云凤.正确认识农机推广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大局[J].吉林农业,2015,155(22):43.

篇2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经济基础较薄弱。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农业发展步伐。其中很多农业设施都已超出使用年限,不能够适应恶劣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些都导致出现自然灾害时抗灾能力有限,阻碍农业发展。

1.2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条件是生产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不足等问题渐渐被显现出来,这导致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发展无法顺利进行。另外,大多的农业企业都传承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的传统方式,导致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1.3农业资源态势不利

农业资源态势也是一个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我国的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走传统向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快,导致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增长,进而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有必要用创新技术和科技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1.4农业投入不足

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资金供给短缺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各部门对农业投入有很大随意性,农业投入资金主要靠合作组成员筹措,外部资金和资本积累很少,这些都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1.5农民收入低

农民收入低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虽然收入提高,但是是在与妻子孩子分离的基础上的,不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收入低的可怜。农村劳动力近年处于递减的状态,而且外出的都是青年和中年有能力的人,这样也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少了最基本的人力支持。1.6农民文化水平低人才是往城市涌进的,农村的人才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成反比例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要依靠人才来创造和带动的。而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的问题,由于没有接受良好教育,使得他们没有发展的长远眼光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上的贫困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需要对现有的农业体制进行改革,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农业设施研发中心,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同时要建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相关技术投资环境,让更多企业投资到农业科技研究中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2.2改变农业发展方式

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不再是传统向粗放型转变,而应该是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主要把握好4个转变:由以前的农业发展目标单一化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传统农业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比较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后就可以丰富种类,主要是可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向经济、生态和社会统一转变,在利用地方特色的资源时,打造出品牌效应,规模和质量就是品牌的保证,主要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向农业多功能转变,主要可以加快农业转变的方式;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主要是发展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2.3改善农业资源缺乏

改善农业资源缺乏是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改善我国目前农业资源缺乏的情况就要利用自身优势,用有限的资源来支撑更大规模的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发展,从而改善资源缺乏的态势。

2.4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主要是靠政府做好定位,把惠民政策作为自己服务农民的基本要求,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建立政府支持的巨大灾难风险分散机制等。同时还可以把求助的制度完善,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以保证农业经济正常发展。

2.5提高农民素质

知识能带动农民走向富裕,只有农民摆脱思想上的贫困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主要是让农民具备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对农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观察和判断力,以达到最低投入获得最高经济利益。农民要培养集体协作的能力,多学习同行业先进经验和技术,以调整自己生产中的需要,达到适应市场的需要。

3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发展起来的,只有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解决了农业资源缺乏问题,不断研究农业发展技术,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晓艳 单位:扶余市陶赖昭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篇3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方式;创新思考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7084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工作创新进行作为农村事业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农民现代化经济发展思想滞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构建基础比较薄弱,农业发展结构和规模与现代化农业市场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当前农村大部分种植户对于农业资源利用忽视了二次价值的开发,导致大量资源搁置浪费,且农户未能够站在长远发展基础上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仍然是停留在原先的农业生产层面上,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先天发展存在严重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则是我国农业发展向着产业化、市场化转化过程中,以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广阔发展的基础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弱的发展趋势,给后来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阻力。且本身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我国在强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经济生产经营和管理控制遇到了很大问题,主要表现是农业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比较低下、农业经济风险控制和抵抗能力比较低下,造成我国农业经济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那么整体上农业经济发展的体制将会很难抵抗风险,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而我国农业经济恢复到正常的发展程度上,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先天发展不足再加上后天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出缓慢的发展趋势。

12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与农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密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且农业生产是否先进、现代化机械设备应用程度高低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这一方面而言,当前我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则是农业生产市场化方式、现代化方式比较落后,农业发展的总体生产技术含量比较低,在立足于市场化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尤其是,我国分布在西北地区或者西南山区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依靠劳动力,而对于现代化生产机械设备的应用率还是比较低,这样不但造成了农业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导致在适应农业经济市场大批量生产发展过程中,无法取得最优化投入产出效应,给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竞争效应的良好获得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整体创新发展。

13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如果说农业生产方式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原因,那么农业资源存在及利用则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如果没有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将无法实现充足的发展,农业经濟是否能够创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是,就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资源利用而言,能够发现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低,导致了大量的农业经济资源浪费。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就必须要从农业资源上着手,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资源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在积极结合农业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对农业资源进行创新使用,力图能够在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为我国农业经济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4后天农业投入不足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切实意识到,既然将农业生产发展当成了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那么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强化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图能够从市场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角度,通过投入层面为农业经济发展获得最大的发展优势。就当前农业经济投入,最为主要的是农业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充足使用对于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以及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而如果现实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投入存在很大不足,那么将会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恶性循环,制约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投入和现代化生产技术使用等方面受到了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的影响。

2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21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新形势下,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入,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辅助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向着创新化方向进行。此外,在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地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科研体系,强化资金投入,不断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研发,力图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产业化,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力度。

22提高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最佳做法。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数量和规模,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区等促使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另一方面,积极对农民进行生产机械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运用水平和技术应用力度,力图促进农民机械化应用和农业机械化应用工作的并驾齐驱。

23促进农民科技水平提升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科学技术的投入使用,通过科学技术为提高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例如,不断强化农业机械设备技术投入,运用科学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养护,积极对农民进行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培育和宣传,积极组织农民学习在相应机械设备使用之后,如何进行维修保养,保证科学技术应用实现投入产出效应的最优化实现。

24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突出我国农业经济创新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大力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农业种植的种类比较多,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在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对实际情况分析,选择发展优势和发展市场比较广泛的农业;另一方面要能够积极将特色农业与市场发展相结合,保证产销相互通合,力图促使特色农业产品销售出去,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25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投入力度

首先,不断去强化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风险防范,通过政府等各级部门强化农业经济保险工作的进行,落实农业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其次,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救助补助制度,积极给予农民发展支持和激励力度,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充足的群众动力基础;最后,农业经济发展要不断强化多渠道、多元化農业发展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能够在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前提下,从强化资金投入、强化科学技术水平投入、发展特色农业以及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向着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成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10Z) 

[2]何永家,徐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7(2):48-49 

[3]何永家,徐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7(2). 

篇4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有效途径

农村经济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缩短城乡差距,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经济目前存在形势多样化,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些特征,因此,需要将农村产业一产、二产、三产有机结合,三产联动,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现三产全产业链的整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1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科技推广力度小,科研成果转化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然,这里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但是更多的是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是比较弱的,农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也很低,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人员结构和财务规划不合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因其工作环境不好、工作强度较大、专业技能要求还很强等特点,让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选择这个职业,即使大学主修农业,但是毕业后都改行了,导致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的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偏远地区更是没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再加上当地政府财务资金规划不合理,没有留给农业科技推广足够的专项资金进行运作,很多的资源配置也不够科学合理,最终导致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都不高,从而限制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步的脚步。

1.2自然灾害严重,抗灾能力下降

我国农业种植生产一直以来都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经常说“靠老天爷赏饭吃”,在一些农业种植技术比较落后的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耕种模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极大程度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工业、农业等产业发展,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的伤害,让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暴风天气、冰雹天气、虫灾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每年因为自然灾害,我国农村经济都要遭受较大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农村资源配置不合理,也使得农村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下降。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这也是农业产业抗灾能力下降的原因[1]。

1.3资源利用率低,发展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于农业生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要实现较高的产量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由于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局限性,并没有将农业科技进行广泛应用,导致一些地区一味追求种植产量,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导致周边环境被污染,水土大量流失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另外,有一些地区盲目追求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资源利用率极低,并出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浪费情况,注重短期利益,不从大局着手,土地资源被非法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浪费了耕地资源,导致种植面积急剧下降,肆意扩张,不合理地开山挖路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自然资源。

2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2.1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新时期,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将更多的自动化、智能化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的运营中,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也在日趋成熟,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各地政府的农业机构必须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利用一切资源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和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让当地农民深刻认知到农业科技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工作中,另外,对于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进行完善和革新,必须明确规定农业机构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并且要将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奖惩制度明晰化,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体系的监督管理和约束作用。

2.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地政府要积极鼓励当地农业相关企业建立自己的农业科技研究部门,进一步加强研究农业高科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同时更好地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当地政府也要合理规划财务支出,给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的专用款项,科学合理地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让农业基础设施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从基础上推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促进农业向多元化集约型方向发展

想要快速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农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将农业发展目标从单一种植向多元化目标迈进,同时也要将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以此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另外,加大开发生态农业的发展,有效地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融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物业经济和特色经济,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2]。对于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资源相对丰富、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空间的乡镇和村屯,村民意识比较靠前的,以村屯为单位,利用好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土地补贴政策,积极鼓励当地农民进行创业,发展多元化经济,自主进行日用品和农产品的销售。和一些互联网销售企业合作建立村屯销售线下推广网点,帮助当地农民进行网上代购,积极开展村级物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那些相对比较偏远,地理位置不佳,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地区,要以乡镇为单位,开展镇级物业经济,相对于一些城区和郊外,可以创建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积极引进大型经济项目,建立房产、物流仓储中心、工业生产厂房等等,来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2.4加强建设特殊农村社区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集约资源的有限空间,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和当地人民的实际需求来设立社区和工作室,在农村社区中设立农资供应中心,职工就业中心、工会和多功能娱乐休闲室,给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生活放松的平台。同时,在农村社区内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发便民服务软件系统,使计划生育、民生救助、农业服务和社保医保都能在网上进行查询和办理;在一些风土人情浓郁的地区,建立具有当地文化元素特色的一些工作室,例如年画、剪纸、编织和泥塑等,不仅可以丰富当地农民的业余生活,还能够让农民有一技之长,通过做一些手工增加自己的收入。政府办公集中化,建立政务大厅,所有的相关机构和部门都在一起办公,极大地方便农民资讯和业务办理,这也极大地节约了办公资源和空间,让政府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

2.5各机构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落实好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无论是从人力上还是物力和资金方面都要做好规划,针对国家给予的专项资金,相关部门要做好财务管理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工作,将资金和资源进行合理匹配,并加大资源和资金的整合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农业开发、农业企业、农业扶贫等产业都逐步倾向推进农业经济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大各机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例如一些金融贷款企业或单位可以给予更加优惠的贷款帮扶,当地税务部门对于农村经济主体和民办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扶持,政府除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外,对于那些对农业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干部也要给予一定的激励和物质奖励,给予他们一定的升职空间和机会,促使其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从而以点带面的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还需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先进的农业产业壮大农业经济实体建设,改善农民生活[3]。

2.6构建高素质农业管理队伍

管理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再好的政策和战略没有执行力强的队伍也是空谈,因此,想要发展农业经济,新形势下,就必须构建一支综合能力、业务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比较强大的管理人才队伍和村干部领导班子,各乡镇和村级在领导干部选举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拔,合理安排村部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管理专业、农业专业的人才积极引进到管理队伍里来,并给予重用,为农业经济发展储备人才,同时,让当地致富带头人或种植大户进入村部,起到更好的带头作用,带领其他村民一起奔小康,另外,需要定期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工作,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当下最新的形势,紧跟国家的脚步和时代的步伐,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带领一方人民共同努力,建设新时代下的新农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2.7加强中小城镇建设规划

近些年,我国二胎政策的颁布,使得我国人口的增长又出现了历史新高,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都在同步增长,这给城市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未来城市交通、儿童就学、学生就业都会面临很严重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就会阻碍城市的发展,造成城市资源的枯竭,大城市对于新进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也会越来越低,农民进城就业将要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各地乡镇政府应该加大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工作,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合理布局,逐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将村级过剩的劳动力吸引到就近的城乡就业。

篇5

关键词:3号文件;开放型农业;思考

国务院3号文件提出:“大力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庆市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农民要增收,农村要发展,必须瞄准市场抓农业,顺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农业的国际分工和合作,以开放促加工,以加工带基地,走开放型农业发展之路。这既是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重庆市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3号)精神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重庆市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开放型农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发展开放型农业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压力,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 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农产品优势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加工链条不长,特色不明显。加工流通企业发展滞后,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由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能力十分有限,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2)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率低。全市目前仍处于人工加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低,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包装等新技术应用较少,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20个百分点。农业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从重庆市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人员来看,专业技术人员不到20%。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奇缺外向型管理人才、外贸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与发展开放型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3)招商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从投资方向看,引进项目大多数均为生产初级农产品,而从事精深加工、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却较少;从引资渠道看,均为国内知名度不高、规模较小的企业,缺乏知名品牌企业及境外企业入驻。(4)农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全市绝大多数区域的种养业依然沿袭着传统种养模式,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名牌产品少,整体水平不高,难以面对“十一五”时期WTO保护政策放开后的激烈市场竞争。(5)生产要素制约越来越突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用地指标十分紧缺。在指标的分配上往往优先保证重点工程用地,而农业加工项目一般规模有限,很难进入重点项目的序列,往往造成有项目而无土地的现象,如大足县棠香农副产品加工园的建设至今因土地问题未得到落实而搁滞着。再加上农业存在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且抵押物不足,金融部门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较少,与工业企业相比,其难度和成本都相对较高,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导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发展开放型农业的对策措施

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统筹城乡开放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加快重庆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层次全面提升,努力实现全市开放型农业的新跨越。

(一)与时俱进调思路,进一步提高发展开放型农业的认识

思想决定出路。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把发展开放型农业作为推进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战略,是重庆市农业主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的现实需要。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实施“开放兴农”战略,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重庆市农业的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立足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大力开拓两个市场,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支柱产业,全方位、广领域、多途径引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

(二)坚持不懈提实力,不断夯实发展开放型农业的基础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只有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实力,才能增强对外吸引力。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水利工程推进力度,彻底解决工农业用水“瓶颈”问题;紧紧抓住建设森林城市的契机,以林业建设为主线,着力建设好笋竹、巨桉等优势产业集中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美化生活环境;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建设高标准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乡村公路硬化工程建设,整体提升全市的乡村公路等级。 大力推广农业科技。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大先进品种、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以高科技含量的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市场。立足提升农机投入、装备作业、农机服务水平和农机队伍素质,积极推进有条件地区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全面实施“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农业服务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随着产业发展而转移的流动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中心,整合“金农”工程、“三网合一”、“村村通”、“农信通”等信息网络,及时向农户提供科技信息。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是推进开放型农业的重要力量。针对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科学种田水平相对不高的实际,大力实施农村人才战略。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培养和造就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承担和推进技术运用的农民技术队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营销队伍、知识技能型专业化的农村能工巧匠队伍。特别是对外出务工多年、有一定资金积累、有一定经验、有强烈回乡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应积极鼓励其返乡创业,带动资金、技术、市场等向农村聚集。加强农民市场知识的培训,重点引导农民树立市场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集中优势强龙头,大力培育开放型农业的市场主体

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始终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大胆扶持、放手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队伍,使我市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按照“扶大、扶特、扶优、扶强”的原则,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合会的作用,借鉴工业企业在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方面的做法,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引导等有力措施,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金重组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水平。

3.鼓励工商业投资效益农业。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举措。立足现有基础,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到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之中。坚持以工扶农,以农促工,走发展非农产业扶助农业的基本路子,培育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于一体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外向型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针对目前相当部分农业企业管理粗放、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进行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科学规范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管理企业、开发产品、开拓市场的能力。

(四)围绕产业建园区,积极构筑开放型农业发展平台

1.建力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平台,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载体,对实现以创业带就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增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区县要尽量做好相关协调工作,尽快落实建设用地,并按照“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认真抓好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到加工园区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园区在整合资源方面的优势,把加工园区建设同扶优、扶强、扶特农业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引进一批特色企业,形成特色企业群,使农产品加工园区真正成为龙头企业发展的新平台、农业引资主阵地、科技兴农的孵化器。 发展农业休闲园区。要围绕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城市和生产、生态、观赏、品尝、休闲、文化、教育等功能相结合的要求,建立一批功能全、档次高、设施齐、内容多的,不断提升园区的水平和档次。既让市民在周末体验农耕文化,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旅游的亮点;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篇6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一、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一)贷款总量逐年增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

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总量快速扩大。2004年末,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余额为7189.84亿元,2008年末增加到12192.79亿元;同时,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增速也在逐年提高,2004年末贷款增长率为4.17%,2008年贷款增长率为19.25%,上升了l5.08个百分点。贷款总量的增长和贷款增速的提升,反映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力度在不断加大。

(二)经营业绩逐年向好,支农基础逐渐牢固

自2004年信贷业务领域放宽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经营业绩实现了重大跨越,营利能力不断提高,经营利润逐年增长。2004年其经营利润为24亿元,2008年达到204.11亿元,年平均增长70.75%。经营业绩的日益提高,说明农业发展银行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自身的向好发展为其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业务多元趋势明显。支农领域纵深发展

2004年以来,农发行进入业务转轨与扩展阶段,在立足于政策性业务的基础上,准政策性业务及商业性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业务范围在原粮棉油信贷业务的基础上,逐步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小企业等领域拓展,业务范围的多元化拓展使农发行向支农领域不断向纵深发展。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仍然在为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支持“三农”提供可能和打开空间。

二、农业发展银行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协调性

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各融资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融资需求日益多元,涵盖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对政策性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

(一)经营管理模式不够科学,影响了政策性支农作用的发挥

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管理是准行政化的,实行自上而下垂直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级分支行在总行的授权下开展经营活动,缺乏经营自主性和灵活性,使分支机构很难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需求变化对预期投资领域做出相应的动态调整,使很多急需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涉农领域得不到支持,降低了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效率,也影响了其政策性支农作用的发挥。

(二)信贷资源运用过度集中,政策性支农的作用不够突出

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显示,尽管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总量随着业务领域的拓展快速扩张,但过度集中于政策性粮棉油贷款的特点仍很突出。下表中数据显示,近5年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油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粮棉油收购、储备和调销等信贷业务在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发展中,仍占据绝对主体地位。虽然农业发展银行定位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展,但其“粮食银行”的特征没有根本上改变,与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政策性支农业务的发展仍显不足。

(三)业务经营范围较为狭窄。政策性支农的性质不很显着

在定位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后,虽然农业发展银行表示要积极拓展支农空间,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企业发展等,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开发也列为支持范围,但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外,其他领域的信贷拓展都相当有限。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等领域的金融需求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质,主要体现在对农村交通、通信、供水、教育、生态等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提供上,这些需求缺乏产权明晰的经营主体,因而缺乏有效的承贷载体,难以得到商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政策性金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弥补市场缺失,但作为我国政策性支农主体,农发行对此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态度。

三、建立与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政策性银行改革趋向

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这为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提供了机遇。农发行改革必须坚持政策性银行发展方向,坚定服务“三农”宗旨,紧密围绕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市场定位,尽快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再生产各环节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夯实我国“扩内需,保增长”的农业基础。

(一)加快制度建设。理顺发展基础

一是加快现代银行制度建设,通过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进经营管理方式、规范信贷管理体制、完善授权授信制度等途径,使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合理布局分支机构,为即将承担更大范围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创造组织条件,这是农发行更好发挥支农作用的重要基础;三是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合理调整和整合内部机构,实施定编、定员、定岗,优化劳动组合,提高农发行管理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水平;四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实际的监管和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政策的激励作用、监督作用和运行效率;五是培养得力的一线业务人员,高素质与有责任感的业务人员是政策性银行信贷安全的重要保证。

(二)明确职能定位。加强风险防控

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的立足点,这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农发行的发展方向。农发行的业务职能定位应该以政策38菪经济2010年第5期性支农业务为主体,在现阶段应主要围绕促进政府支农政策目标的实现,突出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的作为。同时,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信贷资产保全措施,努力化解经营风险;建立合理的利率定价体系,有效改善长期低利率政策产生的资金需求的无限扩大和严重依赖,维持适度的利润空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超级秘书网

(三)建立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政策性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延伸服务范围。将信贷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等领域,全方位支持农业领域的产、加、销、贸、工等各个环节,同时全方位支持农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机械化发展等各个方面,有效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缺失,丰富农发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内涵,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根据需求层次的不同完善差别性信贷政策,通过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提升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科技水平、信息化程度,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开发力度,确保不同需求领域都能够得到政策性金融的惠及。

篇7

关键词:农村报业;市场;发展

一、农村报业市场现状

“每千人拥有报纸”是世界上每个国家对本国或本地衡量文明程度高低、经济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参数。据2003年的世界日报协会的报告数据显示:挪威每千人出售报纸705份,日本653份,美国269份,在我国有调查数据表明:中国2001年,报纸每千人65份,相比之下实在令人汗颜。然而在农村,据中华全国农民报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直接服务于占总人口近70%的农民的报纸仅有二十多种,农民平均千人拥有报纸量不到1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报纸在农村的发行量少和缺乏影响力呢?农村经济相对落后阻碍了报纸进驻农村的步伐,贴近“三农”的信息与科学技术在数量上、质量上与农民受众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极个别地方,由于其地方的土政策与上级部门政策相悖,甚至会有意识地不让农民看报。受以上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报业市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走向繁荣,但只要政府和报业媒介共同努力,农民读报时代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实现。

二 、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新形势下的农村给报纸的拓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与巨大的市场。《〈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行动计划――新农村报纸出版促进计划》中明确指出:“报纸出版资源配置政策向农村倾斜,完善‘三农’类报纸出版优惠经济政策。改进农村党报发行,显著提高各类‘三农’报纸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内容形式,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显著提高报业服务‘三农’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农村的发展需要报纸,报纸的发展也需要农村。媒介应在政府的扶持下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积极为新农村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从宏观的角度,一方面对报纸深入农村做政治上的要求和农村新闻方面进行改革,针对报纸在农村发行成本过高的情况,在一定时期,政府对报纸下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和帮助,比如根据党报在农村的发行量在总体发行量中所占的比例进行经济上的补贴,比如采取鼓励赠报下乡等方式减少农民订阅报纸的成本等。另一方面是政府要参加一些报纸在农村发行渠道的建设,要创建村级报刊图书阅览室,让农民能看到报,有地方看报,方便看报。其次,要加强对广大农民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传媒发展的关键。虽然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基本扫除了农村的青壮年文盲。但是,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仍不相称,特别是和城市居民还有相当的差距。这显然影响着农民报在农村的推广和发展。加强对农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使他们学会从大众传媒获取有用信息和各种知识的能力,达到利用传媒资源促进个人发展的目标。重视对农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无论是对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还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其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

三、进行农村报纸受众细化

目前,在我国报业的发展阶段,必须将报纸发展的三个轮子,采编、发行和广告整合起来,其中,采编是基础,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报纸采编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采编是报纸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故曰“无编不立”;发行是报纸的生命线,发行上不去,采编也难以顺利进行,没有一定的发行量,任何报纸都不可能成功,即所谓“无发不成”;广告是报纸的经济基础,是每个报社的衣食之源和利益指向,没有广告,或者广告太少,报纸就不能富裕,故曰“无广不富”。所以,我国当前市场化报纸发展的驱动模式就是采编、发行和广告三轮共同驱动,三者缺一不可,三者都很重要,不可厚此薄彼。

1.立足定位,精心采编,突出“三农”特色,让报纸版面吸引农村受众。农村报纸的定位是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业发展到今天,已从生产劳动的田间地头延伸到企业的加工车间、城市的农贸市场、超市甚至到市民的餐桌。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农民不仅关注农村实用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且关注农业政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一些法律法规、市场信息也是他们注意的对象。作为定位于“三农”的农村报,不仅要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更要用新闻报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把报纸办到涉农的方方面面,办到农民受众的心坎里,这是新形势下市场对农民报的呼唤。农村受众对所订报纸的期望值比较高。想要办出适合本地农村的报纸,就要把他们需要的惠农政策、科技动态、市场行情、求职用工、文化、娱乐、生活信息加以梳理,为农民提供引导性、趋势性信息,把报纸打造成政策手册、致富手册、生活手册和健康手册,让农民用得上、离不开。比如根据农村不同地区不同时节在报纸中增加花卉养植,蔬菜、水果种植,动物养殖等方面的专业增页来服务农民。为此,采编必须要在实用性、服务性上狠下功夫,涉农新闻要全面及时,对与农民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重大新闻与突发事件要供全面及时的深度解读;涉农信息要真实可靠,绝对不能给坑农行为以可乘机;涉农宣传要准确可信,报道应实事求是,不要粉饰太平、掩盖问题。

农村报纸要广纳本地农民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办农民的报纸,说农民的话,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农村报的采编人员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民家中,了解本地农村受众的喜好,与农民朋友摸爬滚打在一起,用务实的工作态度,敏锐的新闻眼光,娴熟的写作技巧投入到农民报的工作中。

对于出版的形式,农村受众对报纸时效性的要求不会很高,针对农村读者可以发行双日刊、三日刊,甚至周刊。设想一份日报的全年订价为210元,针对农民推出周刊,意味着该报农村读者订阅就只需要支出31元左右,对于农民是很划算而且心理上也很容易接受。

2.开发受众资源,完善发行体制,用服务理念增加农村受众。根据农村报业市场现状来看,营销发行策略是农村报业发展的试金石。发挥农村报纸的舆论和品牌优势,对现有的受众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通过营销发行服务,与农口企业、专业市场和种、养、加等大户结成利益共享经济体,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形成市场、利益、服务的互动,开发新的业务。这样在为农民提供实惠的同时,也谋求了报业媒介的发展。发行必须树立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报纸除了在版面上给订户提供信息、技术等产品服务外,要大力发挥自身占有多种资源的优势,开通各种科技、法律、政策、生活等服务热线,解答订户问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使订户对报纸有亲近感和归依感。在延展服务上,农村报可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讲座、发家致富信息交流会、优良品种直销会、读报订报心得交流会等,形成比较畅通、开放的渠道,让订户和读者参与办报和报纸的其他活动,这种交流和互动在为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也树立了农民报的形象,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对农民报来说,服务仍是一桶待挖掘的金子,服务也是无限的,农民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农村报业的发行总和来说还应该实行自办发行体制。投递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农村投递网络,如从县城到乡镇,完成可以指定交通车以承包的方式捎带,一个月几十元钱,顺便投递报纸是农民很乐意做的事,将这种投递的网络建立起来,开始时进行一系列的培训,然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以合同的方式执行,是完全可以操作的。关于农民报的征订,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是每个农民都会订报纸,要细分农村读者,抓住那些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有目的的“劝说”,并在农村树立榜样。农民订报不像市民是消费行为,而是投资举动,他想从报纸上获得科技、致富信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所以只要报纸能让其得到好处,且价格适当,劝说农民中的先进分子订报是并不难的。再者就是对农村征订员的激励机制很重要,有的农民收入低,每年能通过推广报纸收入几百元,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必将带动更多的人来推广农村报。

3.找准合适产品,发挥报业媒介优势,与企业和其它媒介实现共赢。报纸深入农村,让人的感觉是只有付出,少有回报。其实也不尽然。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告已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且不说随处可见的广告招贴,就是原来用于计划生育宣传的农户土墙,都改成了什么“某某口服液”、“某某面粉机”等类的广告阵地,这说明当前有很多产品将农村作为目标市场进行开发的。深入农村的报纸版面如何创收?首先是找准这些产品,找准针对农村的产品,找到服务于农民的商品信息,然后传给农民受众。这样才能成为一种在农村通行的媒介。另外,创收还可以通过策划活动来实现。农村报纸应该根据农村的特点策划一系列的活动,从新闻到活动全程介入,比如关注农村特困家庭,关注农村五保户的生存状态,关注农村的奇人奇事等,用系列活动、系列报道来提升报纸品牌的影响力,用报纸来推广、宣传活动;用活动来招商创收,报纸深入农村就算真正进入了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涿鹿县环保局

参考文献:

[1]吴锋,陈伟.报纸发行营销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6-136.

[2]郑兴东.报纸编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3-209.

[3]陈晓庆.报纸在农村市场的尴尬[J].新闻与写作,2007(03):29.

[4]唐文玉.细分市场,农村报和生存之道[J].新闻实践,2004(10):41.

篇8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内涵发展

[作者简介]林琳(1971-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于彦华(1980-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管理。(吉林 长春 130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四化同步’推进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内涵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C1305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24-02

党的“十”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十”报告强调,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同时,“十”报告还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即“四化同步”推进。在这个大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实现内涵发展,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有所作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的内涵发展是顺应时代和学校自身发展要求的理性选择

1.内涵发展的基本含义。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外延反映的是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对象,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发展提出来的。高校的内涵发展是指在学校现有条件下,深入挖掘学校的内部资源,提升学校发展的潜力,使学校发展具有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它强调高校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与外延发展有本质区别。如果说外延发展关注的是学校量的扩大,那么内涵发展则追求质的提升;如果把外延发展看成同质发展,那么内涵发展就是特色发展;如果把外延发展看成一种保守的发展,那么内涵发展就是一种创新的发展。

2.选择内涵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局面。根据数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高中教育的学龄人口将从目前的1.23亿人下降到8700万人,如果保持现有招生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可以提高到34%,只需再增加6个百分点就可以达到40%。这就是说,今后高校原则上将不再扩大规模或不以扩大规模为主。作为高等教育大国,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之后,生源质量相对降低;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存在不足;办学资源相对短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等问题。今后一段时期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从规模扩张转到质量提升,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这也是党的“十”提出的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原因。

3.内涵式发展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要想不被淘汰,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就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培养出大批高层次、高水平的一流人才,高校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始终把提高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追求,这也证明了内涵发展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我国高校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经验的理性选择。大学的内涵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自身校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师资、学风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二、高等农业院校内涵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1.把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作为根本前提。高等农业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到提高质量是高等农业教育的生命线,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加快推进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着力转变办学理念,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摒弃外延式发展思维,转入内涵式发展的轨道。高等农业院校要科学分析当前的新形势,找准定位,认真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打破同质化发展的格局,形成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观和质量观,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中,指导办学实践,从而凝聚全校力量,明确办学方向,提高办学质量。

2.把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作为首要职责。高等农业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确立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真正成为适合农业农村发展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此外,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完善质量评估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校地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重点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为“三农”服务的本领。

3.把师资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是高等农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没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内涵发展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高校始终坚持以教师为本,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改革聘任制度和评价机制,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全面推进科教结合,通过各种举措引导教师潜心育人。要建立鼓励竞争、激发活力的人才使用机制,培育优秀教师成长的土壤,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根本利益,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教师学习深造和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战斗力的教师队伍。

4.把突出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办学特色是大学在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所具有的根本优势,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特色是脱颖而出的武器和发展的前提,与一所学校的发展阶段、校园文化、专业设置息息相关。高校应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的理念,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强化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师资队伍特色、管理服务特色、文化发展特色和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曾指出:“各高校要科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在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结合服务面不断调整,确立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类型等方面的发展内容,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如果我们现在的2263所高校都能够注重合理的定位,办出特色来,我想我们就有希望形成一个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百舸争流,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格局。”

5.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激发办学活力的基本途径。改革创新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基本途径。这就要求高校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统一、灵活、民主、高效的科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把思想观念转变、内容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突破结合起来,推进协同创新,逐步实现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相结合、科研创新主体之间相结合、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要积极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

6.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服务社会是高等农业院校办学价值最直接的体现。高等农业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就要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产生不竭的发展动力。高等农业院校只有在为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中才能拥有大舞台、实现大作为、收获大成果,走上不断发展壮大的轨道。高等农业院校要把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积极投入社会服务中,为农业、农村提供技术服务,把理论优势和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社会效益,实现社会价值,扩大社会声誉,推动自身的发展。要积极引导师生深入农业农村生产的第一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引导教师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公关,推进科研水平的提升。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设置学科和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7.把整合和优化学科结构作为夯实发展基础的前提。推动高等农业院校的内涵发展,必须把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发挥大学办学四大功能的依托。要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以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整合发展资源,引领发展方向。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从国情、校情出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兴产业,着重整合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要按照把握趋势、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满足需求、创新管理和提升水平的原则,坚持“扶优、扶强、扶新”的方针,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按照不同的学科层级,明确不同的建设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效,实施重点建设,确保部分优势学科率先实现突破并带动学科整体的协调发展。高等农业院校要重点扶持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学科,重点投入、重点打造、重点发展,突出农业院校固有的专业特色,依托农业产业链设置和学科专业优化,使专业设置与农业发展相对接,使学科发展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8.把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直接受到开放程度的影响。要实现内涵发展,更应具有全球视野,把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作为重要抓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实施开放战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有效利用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留学生工作,加强与国外同类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和交流,汲取先进经验,改革办学模式,提升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广银.以内涵发展为一流大学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2]胡长贵.论高校实施内涵发展的战略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28(1).

[3]李昌新,刘国瑜.社会与学术双重视野下的大学特色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2(1).

篇9

1. 长春市近郊乡镇现状

1.1兰家镇基本情况 兰家镇位于长春市区北部,隶属于宽城区,是一个颇具经济实力,工农业较为发达的新型乡镇,已被列为吉林省“十强镇”改革试点单位。该镇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拥有耕地4598公顷,辖1个街道、14个行政村,53个自然屯,总人口4.1万,其中农业人口3.4万。在农业上以科技引路,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园区。实施“东稻西菜”的农业发展战略(东部推行种植千亩水稻的农业发展工程,西部建成万亩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紧紧抓住改造大铁北、建设新宽城的战略机遇,发挥地域优势和经济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着重抓好镇区改造、特色君子兰养殖、绿色蔬菜生产、精品牧业小区和农家乐餐饮服务等建设项目,提升全镇综合经济实力,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1.2永春镇基本情况 永春镇位于长春市以南约15公里处,南与乐山镇相接,东与新立城水库坝区相连、西与响水镇毗邻。幅员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3240公顷,总人口1.7万人。全镇有7个行政村,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属于远郊区。为了发挥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永春镇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将从大田玉米为主等种植结构向经济效益高、产销对路的蔬菜种植业、花卉苗木转变。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输出,永春镇原有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由200公顷缩减到160公顷,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仅存约2公顷。

1.3乐山镇基本情况 乐山镇位于长春市以南约30公里处,全镇幅员面积110平方公里,耕地6100公顷,总人口2.66万人。辖晓光村、二道村、兴中村、乐山村、长胜村、长兴村、长红村、莲花村、松林村、杨木村、辛屯村、塘坊村12个行政村以及2个居委会,该镇以农业经济为主。地处远郊的乐山镇,将在原有870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基础上,计划扩建到1000公顷,目标是年生产蔬菜3.5亿斤。正在规划和建设果蔬批发市场和储备中心。并积极探索产、供、销专业经营之路,创建自己的农业品牌战略,力争成为长春的“寿光”。目前,由政府投资兴建的100公顷温室蔬菜生产示范园区已建成并投产。

2. 长春市郊区农业特征

近郊农业,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其发展会随着城市发展在不断变化。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张,近郊农业受到明显的冲击,耕地面积不断萎缩,劳动力输出和转移比例不断扩大,农业经济在当地所占比重和在家庭中的比例越来越低;近郊郊区原有的一些功能正在发生改变,以往以提供蔬菜、副食品满足城市居民作用在弱化。生产并供应城市的蔬菜、肉、乳、禽、蛋、水产品、果品、花卉等产品能力减弱;传统郊区农业一般所具有的农产品种类多,生产周期短,运输量大,易损耗,集约化程度高,商品量大,商品率高等特点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近郊农村变化发展特点

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城市面积的扩张,近郊土地、资本、人才等生产力要素产生了较大规模流动,各产业之间互相交融。比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进入了二、三产业。原来以种养植业为主的农村土地变成了工业园区,变成了商业用地,变成了城市小区等。反之,二、三产业的资本、人员、技术、管理也流向了农业,大量工商企业、民营资本和其他各种资本进入了农业领域,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了农业社会投资多元化格局;二是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进一步推行,为解放农业生产力创造了条件。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完善后,农民生产自得到了保障和落实,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要素的流转,为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创造了前提条件。再加上近年来粮食产销的放开、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等,郊区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的农民想的是:“什么来钱种什么”,“怎么赚钱怎么做”;三是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为郊区农业发展带来了难题,同时也给郊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4.研究解决郊区农业面临的发展问题

4.1以开放的思路来研究郊区农业的发展问题 3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进程加快,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饮食上由仅限于填饱肚子的简单目的向追求优质、健康的生活快速发展。近郊农业如果仍默守成规,将其功能仅定位于向市民提供粮油副食保障,就显得太单一。其结果,一是无法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难以发挥近郊农业的优势和影响近郊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三是近郊居民(原村民)生活水平也难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从发展近郊农业的角度,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更新思路,提出一套新的、切合实际的对策。若对发展都市型效益农业没有成型思路,将会贻误战机。

4.2以经营的理念思考近郊农业发展 近郊农业虽与一般常规农业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应实行差异化对待。首先应树立经营农业的理念。近郊农业除抓好传统的种养业外,更重要的是要向加工业、流通业、服务业及旅游观光业延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近郊农业中,提高农业效益的关键有可能是加工、流通环节和旅游观光。为了做好这一点,必须具备市场意识,要一切围绕市场的需求,重视市场营销。同样需做好产业、地域、生态等优势产业,才会有长远发展。如在兰家镇有限的水稻区,将农民的耕地统一开发,建设标准化水稻种植基地;在该镇旱地区组织成立蔬菜协会、君子兰等协会,再让协会带领和组织农民去开发市场,才会取得较好效益。只有组织起来,实行集约化种植(养殖)、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经营、牌化战略,近郊农业才会兴旺。现在常有人说:现在在近郊投资农业,阻碍了城市化建设,浪费财政资源。其实不然,如果将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能源改造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让城郊农业融入城市的发展建设中,成为其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一定会显现出来。当然农业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农业不仅要为城市提供鲜活产品,更重要的是把农业纳入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起到改善城市环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市民体验田园农耕的乐趣,满足精神享受等作用,从而提高和实现农业自身价值。

4.3评价郊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应有新标准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一些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进入近郊,耕地被大面积征用开发,农业在当地GDP的比重必然下降。因此,农业年产值提高幅度不会太大,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是必然的,在近郊区表现更为明显。但耕地的减少、农业人口流失、农业产值的增幅不大,并不意味着近郊农业地位的下降。评价近郊农业,应跳出原有标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是发展的一种必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政府也支持。 “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因此,新时期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地位应有新的评价。第一,不光看农业的比重,更要看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的比重在下降,但农产品对食用必需品保障、对工业品原料的供应、对生态建设的贡献等都说明农业基础地位现在不会变,将来也不会发生变化。第二,不光看农业产值的大小,还要看农业资源的贡献。看对工业原料的提供;看劳动力的来源。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看土地资源的提供。城市化、工业化依托的就是土地,城市化推进中所需的树木花草,许多是从农村山上、地头、苗圃移过来的。所以要看农业资源所做的贡献。第三,看农村稳定的作用。这些年来,经济秩序井然,社会蓬勃发展与稳定的农村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5.对近郊农业发展的建议

5.1有关部门应就近郊农业发展做专门研究 一是解决和统一思想认识问题,确定近郊农业的发展方向;二是就近郊农业发展制定更科学、更具体的长远计划和近期需实现的目标;三是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5.2要将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各种经济合作组织 以入股的方式,聚合有限资金,通过多途径筹集资金,抓住发展龙头企业主线。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扶持示范大户、营销大户,以此带动千家万户。

篇10

1.1地貌情况。

地形地貌决定农业发展面积,淮南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发展,淮河以南多为丘陵地带。

1.2发展布局。

淮南城市发展布局具有明显的特点,即总面积广却分散,众多煤矿企业分割城市,严重制约城市集约型发展,但这确是新型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多个小城镇由市中心带动起来,会起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循环效果。

1.3水资源较为充足。

水源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淮南却成为了促进因素,据统计,淮南市年降水量达到10亿立方米左右,同时淮河上游具有大量来水。

1.4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基础。

2009年,淮南市印发《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并着力打造都市农业“一圈三区”新模式,即主城区都市农业圈、潘凤采煤沉陷地都市农业区、凤台加工服务型都市农业区和毛集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区。

2面临问题分析

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但是经过多年粗放型发展,资源匮乏,带来一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1塌陷区面积大。

淮南煤炭资源开采几乎都是井工开采,煤炭开采之后会形成大量采空区,随着采空区自然充填,地表会形成大面积的塌陷区,进而造成积水和沉陷湖等,导致生态坏境的破坏,众多的塌陷区也分割了耕地面积。

2.2土壤质量下降。

由于长期排矸开采,各煤矿均有大量矸石山,矸石经受雨水冲刷,有害有毒物质流经土壤,同时采空区的塌陷造成水土大量流失,进一步造成农业生态物质元素钠磷钾不平衡。

3解决途径探究

农业的发展根本问题是土地,而类似淮南这类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最大问题正是土地破坏,因此,充填开采和土地复垦是重中之重。

3.1充填开采。

利用井下采空区处置煤矸石的充填采煤技术,既可以减少煤矿固体废弃物排放、又可以减轻开采沉陷灾害、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是实现煤矿绿色开采的理想途径和关键技术之一。充填开采可以实现地面沉陷的微变形和保障建(构)筑物安全;改变大量矸石升井占地堆放并污染环境、地表塌陷破坏环境和“三下”呆滞资源浪费的多重被动局面。对于新型农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2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

由于采空区塌陷,导致地表土壤性质差异较大,针对不同情况,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复垦措施,以保证土壤生产力的恢复。针对尚未稳定的塌陷区,积水深度和塌陷区域在动态变化,根据变化规律,在湖底进行水产养殖,已经形成的稳定边坡发展水产作物;针对塌陷稳定但盆底较浅的塌陷区,可以采取人工造田,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模式;针对已稳定深层塌陷区,可采用水产养殖与加工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此外,可以在矿区周围进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矿井塌陷区建设为人工湖,围绕修建人工游乐园,同时可将废弃矿井加入游乐项目中,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