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09 09:1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投资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投资的方式

篇1

摘要: 直接投资和组合投资是国际投资的两种基本方式。在信息不称的条件下,当项目的生产成本和投资者产生流动性危机的概率较低时,直接投资更受青睐;而当市场发生流动性危机的概率较低时,投资者更偏好组合投资;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更适合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取得公司控股权将是FDI的首选战略。

中图分类号: F830.59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1)06065805

Method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Based on Information of Market

KONG Qiny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Key words: FDI; FPI; liquidity; information;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bstract: Direct investment and portfolio investment are the basic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 FDI is more popular when project cost of production and probability of investor’s liquid crisis is low. While probability of market liquid crisis is low, the FPI is more popular.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more suitable for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obtain controlling stake in the company will be the preferred strategy of FDI.

第6期孔庆洋,等: 国际投资方式:基于市场信息的分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9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投资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仅从资本流动净额计算,2001年私人资本流入净额由160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5790亿美元,增长2.619倍①。国际投资分为直接投资(FDI)和间接投资(FPI),FPI是股权投资者谋求投资收益,而FDI获得了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是公司或企业的实际管理者②。中国的对外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由1991年的7.59增长到2008年的406.9亿美元,增长明显。FDI在中国的平均年收益率约为22%[1],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收益率下跌至2.53%③,不同投资方式收益差异明显。[2]

以往的研究主要以信息为视角分析投资者流动性对投资收益的影响。Hart认为FDI投资者由于直接参与企业管理,他们要比FPI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未来信息及风险[3]。所以Perez-Gonzalez发现当FDI进入某一企业或项目时,该股票的价格就会上涨,因为市场预期FDI发现了有利的信息。[4]Goldstein发现当投资没有成熟前,FDI投资者因流动性困难而被迫出售其投资时,购买者由于信息不对称给出的价格会明显低于FPI投资者出售相同项目的价格。这种价格折让,相当于直接投资的固定成本[5]。所以Goldstein提出了一种投资选择方法,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不感兴趣而流动性需求较高的投资者应选择FPI;对预期流动性要求较低,具有较高管理效率的投资者更适合FDI。

收稿日期: 20110831;修回日期:20110913

基金项目: 安徽师范大学特设专业建设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孔庆洋(1968),男,吉林省白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金融学;吴洁(1983),女,安徽宿松人,讲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国际金融。

①国研网数据库,数据为现价, 。。劳动成本的数据来自于国际劳工组织网站数据库,为回避统计口径和汇率问题,我们尝试以成本的增长速度,即成本年度增长率(cost)作为反映成本的影响因素,可以回避工资或劳动成本的时间度量不一致、统计内容口径及汇率等问题。

金融市场发生流动性危机,是指金融市场由于流动性短缺而使金融市场正常运行受到了严重影响。使用虚拟变量来度量流动性危机,1表示发生金融危机,0表示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信息变量也同样处理,1表示发达国家,0表示发展中国家。ε指企业或项目的生产能力,以东道国的GDP增长率代替。

(3)控制变量。除解释变量外,还有其它因素景影响投资选择。考虑到跨国投资有跟随战略的特点,各国之间贸易流量(SPMY)影响投资选择。除此之外股票市值(GPSZ),反应金融发展程度也是很好的控制变量。

三、模型估计

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样本相比截面个体时间跨度较小,时序的累积特征不明显,所以单位根检验只能作参考。综合各种检验方法,所有的变量都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平稳,结果和经验有一定差距,但这符合数据的特征。所选择的变量都是相对变量或增长率变量,相当于变量差分,本身具有平稳变量的特征。

2. Hausman检验。Hausman检验的2都大于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结果见表1),所以拒绝模型为随机效应的原假设,检验的结果为固定效应。在该模型中, 固定效应的含义是模型中的系数αi为确定性变量,即模型中省略因素对个体差异的影响是固定不变的。

3. 模型估计结果。模型1-4选择固定效应,时间似不相关回归(Period SUR),系数方差估计选择White diagonal方法。由于信息和市场流动性因素的特殊性不能使用这种的回归方法,所以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将在模型3和4中检验。

在表1(见下页)所列的模型1-4中,模型整体上显著,F检验的P值都为0,调整的R2都大于95%,说明几乎不存在遗漏变量,因变量的信息基本都能够被解释变量说明。DW值都接近于2,模型不存在自相关,这表明面板数据模型会降低自相关的影响。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在控制了GPSZ和SPMY等因素的影响后,劳动成本增长率(Cost)、市场信息透明度(infor)的面板数据回归发现,劳动成本增长率(Cost)、市场信息透明度(infor)(模型3除外)的参数估计值符号都为负。这表明,较低的成本、投资者流动性较差和不完全的市场信息都使投资更偏好直接投

表1信息及市场流动性对投资方式影响的检验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因变量投资方式

2FDI-GZBLR投资方式

2FDI-GZBLR组合投资

GZB-FDI直接投资

FDIc-20.1628***-17.0128***-15.1274***-13.3682***成本(cost)-2.3633***市场危机(crisis)-4.9704**-4.4427***5.0362***-0.126959**信息(infor)〖4〗10.4688***-0.7916***GDP增长率(gdp)0.2960***0.2266***-0.2064***0.0278*贸易(GPSZ)0.0580***0.0668***0.0857***0.0095***资本市场(SPMY)-0.080047***-0.0752***0.1154***0.0457***Ad-R20.7872240.81440.82800.781257F值28.66024***70.2934***22.7303***87.55489***DW1.9099872.20952.12472.156642Hausman检验的值214.568913.658911.971214.2568注: Ad-R2表示调整的拟合优度,表内其它值依次为参数估计值。*、**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下显著。

资。变量Infor的参数回归结果还表明,信息发达国家倾向于吸引间接投资。模型1、2和4中GDP的参数符号为正表明,东道国较高的增长率或企业投资项目的效率较高对FDI更有吸引力,发展中国家更适合直接投资。

(二)政策建议

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可以为中国对外投资和货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选择增长潜力高、生产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根据模型和结论,投资收益由技术、管理水平和生产成本决定。所以无论是FDI或FPI投资于经济增长潜力高,生产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是获得高收益的保证。但由于发展中国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信息不充分,FDI更适合发展中国家。中国财富基金和企业对外投资应选择经济增长较快的亚太等地区进行投资。

2. 中国财富基金可适当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FPI投资。如果投资者对企业没有管理上的优势,选择FPI投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对成熟,信息较为充分.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相对成熟,抗冲击能力也较强,对FPI有较强吸引力。同时市场的流动性也能满足如中投等大型基金的流动性要求。

3. 发展中国家应加强民族品牌的保护。由于国际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更偏好直接投资,同时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较大,中国将是FDI通过并购等手段获取企业管理和控制权的主要战场之一。当中国取消外资的合资企业股权限制后,通过增资或并购取得中资企业控股权将是FDI的首选战略。产业控制权的丧失,不仅是资本之争而且会恶化市场竞争环境,降低经济增长潜力。

4. 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后市场条件,进行直接投资。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美国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债务高悬,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很强。若发生新的市场流动性危机,各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将面临通货膨胀的约束,那么有效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直接投资不但可以降低货币升值的压力,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

参考文献:

[1]余永定.全球经济不平衡与中国的调整[EB/OL].省略.cn,2007.

[2]Razin, A. and E. Sadka. Gains from FDI Inflow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Economics Letters[J]. 2003, 7: 71-77.

[3]Hart, O. Financial Contracting[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1, 34: 1079─1100.

篇2

实行“民有民营”,填补国有经济留下的分工空白

这种投资方式非常适合于在国有经济应当逐步退出、民营经济占有优势的一般竞争领域。民营经济在这些领域的大力发展将会填补国有经济主动退出而留下的产业空白,实现全社会投资主体的合理分工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模式类型吉林创伤医院模式:滚动做大型;岭南教育集团模式:集团系列型;北大青鸟投资模式:特许经营型。

综合评价“民有民营”的三种投资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产权清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等优势,滚动发展的投资动力很强,可以不同程度地补充国有经济退出后的产业空白。

三种模式在发挥各自作用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吉林创伤医院模式适合于点多面广的民营中小企业群体,可补充国有大企业无法满足的市场空白。因此,国家可以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社会急需的社会事业实体。岭南教育集团模式属于重点发展对象。此类模式说明民营企业已经进入到了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投融资实力较强,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补充国有经济的空白。除此以外,这些民营经济完全有能力以兼并、参股等所有权投资的方式参与国有经济的重组与改制,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引导与发展的方向。

并不是任何行业均适合“民有民营”民有民营的投资经营方式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基础设施等外部效应极强的领域,“民有民营”的模式并不适合。

民营经济接受国有产权的整体转让

这种方式是将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资产评估之后,向社会资金出售所有的股权。要推进国有经济从各行各业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部分退出来,吸引民间资本、外资经济的进入,填补国有经济退出的产业空间,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国有产权的整体转让给民营经济这样的一种选择。

模式类型大连新世纪医院模式:民营企业买断产权;本溪医院改制模式:形成股份合作制。

综合评价把国有经营单位的资产整体出售给民营企业或者职工群体的两种改制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产权虚置”问题,是建立国有经济与民营资本之间互补关系的有效途径。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度高把国有产权整体转让给民营经济,意味着通过资本纽带把民营企业与国有经济联系在一起,使社会资金在最大程度上介入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民营经济的增量资本与国有经济的存量资产的交换。

彻底变革了经营机制与治理结构应当说,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只要是国有资产整体转让给了民营资本,就意味着原有的治理结构与经营机制的彻底更新,从而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自主经营效率。

变现资产收回的资金多在运作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出售全部国有股权可以使政府部门收回最多的资金,不仅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包袱,还可以把转让所得资金用于退休人员剥离支出,支付职工补偿金及偿还债务,除去改制成本后,专项用于公益性事业发展和改革遗留问题的处理。

产权转让的领域与企业要有所限定应当说,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资产完全转让方式往往发生在在无法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改制的情况之下才采取的最终的、彻底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负担沉重、资不抵债、预期效益差的中小型国有企事业单位来说,国有资本应尽快坚决整体转让退出。同时,政府部门从强化公共财政的目标出发,需要把部分行业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非经营性资产的时候也可以采取上述办法。

要避免出现重大误区目前,各地区在推进国有经济改制时,往往把出售产权作为引进民间资本的主要途径。由于操作不够规范,出现了贱卖国有资产与损害职工与银行利益的现象。我们认为,由民营资本买断产权制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国有企业改制的一种选择,而不是唯一的选择。因此,不能把国有企业改制等同于国有资产卖光,“一刀切”地转为民营资产。同时,要完善资产转让的程序,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转让,防止出现黑箱操作等不规范交易。

民营资本控股投资与多种经营机制相结合

要改变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的产权结构,就要通过产权转让等方式实现国有资产存量的优化配置,提高投资运营效率。这种投资方式是国有企业采用资产重组改制的方式,吸纳有实力的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成为控股股东,股东以其出资额享有股东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利润按出资比例分配。

模式类型宿迁人民医院模式:民营控股收购+第三方经营;健宫医院模式:民营控股收购+民营企业自营;华源集团模式:民营控股收购+管理层参加收购;德隆集团模式:控股收购+与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综合评价上述模式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国有经济在股份化改制过程中,通过减持国有股份的比例,吸引民营资本投资控股国有企业,从而实现企业的产权多元化与资源的优化配置。相比各种民营资本投资参与国有经济改制的模式而言,此类模式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影响更大。

有利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加强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外,国有投资企业大部分都可以采取参股的形式存在,国有经济股权比例的下降非但不会影响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反而会有效放大国有资本对其他资本的辐射功能,提高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的能力,促进全社会投资的繁荣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用国有股的减持来简单判定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高低。

有利于建立更有效率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与经营效率低下的弊端久治不愈。但在混合经济条件下,作为控股股东,民营资本被赋予了充分的经营管理自。许多传统体制的弊端却得到了根除。

有利于建立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长期以来,国有大企业(集团)建立了一整套“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体系,从原料供应、加工装配到市场销售一条龙均在企业内部封闭运行,造成专业化程度不高与资源配置低效率。民营经济控股兼并国有企业,就从局部打破了这种封闭式的产业体系,有利于不同企业之间建立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互补合作产业关系。

民营经济投资参股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在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凡是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然要由国有经济控股,保持国有经济较强的控制

力,维护供给的大局。同时也要打破国有经济的完全垄断,引进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可以对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股份化改造后,向社会资金出售少部分股权,或者在保持国有资产股权完整性的前提下,向社会增资扩股。

模式类型深圳水务集团模式:国有控股+民营机构参股;香港地铁模式:政府控股+募集公众个人股;光大银行模式;国有控股+面向民营增资扩股。

综合评价。以上各种向社会资金招标参股的改革模式,将使国有经济与民间资本取得―个“双赢”的结果,尤其对于基础性领域的国有经济来说,更是如此。

打破了行业垄断的同时保持了国有控股地位一方面通过吸引民营资本的参股投资,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产权结构的混合化,打破了原政府独资或国有一股独大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在改制过程中由于受到行业特点的限制,改制企业只向社会资金出售少部分股权,并没有丧失国有部门的控股地位,因而引进民营资本之后股权比例的变化未影响到政府部门对新企业的经营权和控股权,因此其改制的市场化程度没有完全民营化或高度民营化模式高。

发挥了混合所有制投资主体的合力作用水务、地铁等基础领域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单靠国有经济投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通过资本纽带把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投资主体的一体化,克服了国有投资能力的局限性,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

改进了法人治理结构与经营管理方式民间资本的进入不仅增加了更多的建设和运营资金,而且引进了新的治理结构与经营管理方式,使得新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投资回报均有明显提高。

开拓了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在基础设施政府包办的体制下,一直没有个人投资者参与的机会与渠道。香港地铁上市之后,个人可以投资地铁股票、债券等等,这对于内地的类似建设项目的开发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要完善政府控股投资领域的规制我们认为,之所以规定必须保持政府的控股地位,是由城市基础设施与金融保险等领域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但并不是所有行业均适宜采取政府控股。此外,引进民间资本实行市场化运作,也不意味着政府将放任自流,而是需要进行适当的规制。

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多种合资合作办新建企业

改革以来,尽管投资领域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变化,但是民营与国有投资主体之间往往相互隔绝,形成“板块”式而不是融合式的存在状态。下面的合资合作模式正是为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搭建新项目的合资平台。

模式类型温州人民路改造等模式:政府与民间资本联合投资;首创威水水务模式:国有企业与民企合资创业;北京实验二小逸海分校模式:公共团体与民营合作创业;瑞安市教育券模式:民营投资与政府补助。

综合评价以上模式是从新建项目的角度来探讨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合资合作的路径。尽管这些合作模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各种投资模式联系在一起的,但在构造新的投资体制的层面可以形成突破。

开拓了新建项目的投融资的新模式未来的投资领域将要发生的最大变革就是兴办一个新事业或新企业更需要投资主体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因此,要打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投资界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投资主体,建立开放式的社会投融资机制,促进国有与非公有制经济多种合资合作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合资合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与公共事业与民营资本的合资合作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一方投入资金、设备、技术、销售网络,另一方可以投入品牌、人才或者土地,最终形成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同收益的合资合作局面。

委托民营企业经营提高公共部门投资效率

所谓委托民营经济投资经营,是指在不改变国有产权关系的前提下,采取“两权分离”的办法,由国有单位与社会资金签订委托各类委托管理合同的方式,将其所有的国有资产交由社会资金经营管理,并按照合同向社会资金收取或支付经营报酬。

模式类型中美同济公司模式:国有民管;无锡新区医院模式:国有民营;北京25中模式:国有民办;二一医科大学模式:国有民包;中华碧水计划模式:国家特许民企经营。

综合评价以上各种模式是在“两权分离”的框架下引入民营经济,将公共工程项目建设与运行由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民营企业运作的投资市场行为,对于发展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之间的互补关系意义重大。

加速了公共部门的市场化进程以上公共部门各种引入社会资金的投资模式,是在不触动国有产权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各类管理权合同的纽带,把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联系在了一起。与其他通过产权纽带引入民营经济的模式相比,尽管此类模式吸引民营资本的参与度(特许经营项目除外)与吸引力要明显低于后者,只是一种过渡性模式,但是对于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等计划经济色彩浓的公共部门来说,两权分离式的改革加速了市场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国有制难以解决的发展问题。

解决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问题在传统体制下,由于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障碍,使得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自难以落实,投融资活动缺乏主动性。民营资本介入就为政企分开奠定了基础。

篇3

    一、项目风险和项目风险管理

    1.项目风险。项目的一次性特征使其不确定性比其他一些经济活动大,因而项目风险的可预测性也就差得多。重复性的生产和业务活动若产生问题,常常可以在以后找到机会补偿,而项目一旦出了问题,则很难补救。项目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风险,风险大多数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壮大,最大的风险存在于项目的早期,早期阶段做出的决策对以后阶段项目目标的实现影响最大。为减少损失而在早期阶段主动付出必要的代价要比拖到后期阶段才迫不得已采取措施好得多。training.mypm.net

    2.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项目风险班子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所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行动,创造条件,尽量扩大风险事件的有利结果,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鲜明的总目标。

    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要求项目管理班子采取主动行动,而不应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被动地应付。项目管理人员在认识和处理错综复杂、性质各异的多种风险时,要统观全局,抓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将威胁转化为机会。

    在国际上,风险管理已日渐成为投资项目评估和风险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尤其是加入WTO后,项目风险日益增多,至今我国还没有引入风险管理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进行风险估计与评价,这是造成我国许多工程项目投资膨胀和工期拖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我国推广投资项目风险分析理论的研究与风险管理的应用,对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二、投资项目风险有效管理的方法

    1.目标管理:就是根据投资项目的目的和任务的总要求,明确划分各阶段的分目标及其岗位责任制,并且给出评价分作为目标实现效果的标准,激励项目参与者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具体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以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2.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科学的全面质量、全过程和全员的管理。它不仅要对项目产品质量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管理;不仅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不仅要对生产人员进行管理,而且要对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它要求把项目的总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做到每个工作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使职责分明,在项目的各个时点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这样,投资项目就能顺利地完成各项目标,达到预期的投资目的。

    3.激励机制的设计管理:投资项目的运行过程是所有项目参与人之间由利益冲突而引发的一个连续的动态博奕过程。对于某个已定的投资项目,由于每个项目参与者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即自利行为。他们的自利行为不仅取决于他们各自的个人偏好,而且取决于资源的配置规则,不同的配置规则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如项目参与者在控制权大而剩余索取权小时,就会出现败德行为;在控制权小而剩余索取权大时,就会出现怠工行为等。对于特定的投资项目来说,项目参与者的个人自利行为准则是一定的。那么如何设计一套激励机制,使项目参与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观行为造成的客观结果正好达到投资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激励机制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

    以上管理方法的有效实施必将大大降低投资项目风险,顺利地达到投资项目预定的目标,从而实现投资项目在一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或一定的收益下风险最小化。项目管理论坛

    三、规避投资项目风险的策略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当投资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不利后果也比较严重,而且又无其它策略可采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来规避风险。如果通过风险测度发现项目或项目目标的实施将会给项目带来重大的损失,项目管理者又不能通过其他有效的办法来控制风险,这时就应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以免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如基本建设项目中新技术的采用和新产品的开发等。风险回避在消除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得由风险带来的收益,而且失去了其他各种投资机会。因此,在采取回避策略之前,必须对风险有足够的认识。

    2.风险控制。即在项目投资中采取多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经济损失的程度。它是建立在对所有可能风险给予明确分析和测定后实施的对抗措施。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已知风险和可预测的风险而言。在实施风险控制策略时,最好将项目每一具体风险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单个风险减轻了,整体风险就会相应降低,项目失败的概率就会减少,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不可预测的风险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为了能够直接控制,可以把这些风险从将来移到现在。如为了减少生产期维护方面的风险,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来保证建设质量,以减少生产期维护方面的风险。此外,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主要控制威胁最大的几个风险,因为有时高风险是由于风险的耦合作用引起的,一个风险减轻了,其他一系列风险也随之减轻。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又称合伙分担风险。其目的是通过若干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将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其他人承担。实施这种策略转移风险的同时,也转移了部分可能由风险带来的利益。转移风险主要有三种方式:①出售。就是通过买卖契约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筹集资金,在让度给股东和债权人一定收益权的同时,也由他们分担了一部分风险。②发包。就是通过从项目执行组织外部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而把风险转移出去。如在项目建设期,将工程以一定的价格完全承包给承包单位,这样可以降低风险。③保险与担保。保险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只要该项目公司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金,在事故发生时就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担保则是指其他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项目风险负间接责任的一种承诺。通过这种承诺,项目所有者就把由于承包商行为方面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转嫁给担保者。项目经理博客

    4.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是指对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采取现实的态度,在不影响投资者根本或局部利益的前提下,将风险自愿承担下来。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手段,是项目公司为承担风险损失而事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努力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风险自留是最省事的风险规避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也是最经济的。当采用其它风险规避策略的费用超过成本时,可采用风险自留。

    四、我国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各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同时也被应用到项目管理中,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例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规模宏大的长江航道工程、广州地铁项目、上海磁悬浮列车等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制定了风险管理方案,并成功地运用了风险管理方案。

篇4

关键词:行业型开放式基金;绩效;M2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79-03

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投资收益,来自于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国民经济的不同行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在价值创造方面也存在差异。通过投资于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优势行业的优势上市公司,就可以取得超越股票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这就是行业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逻辑。行业型开放式基金存在一个行业集中度的选择。行业型基金的投资过程,就是行业配置脱离证券市场基准配置的过程。如果行业配置过度集中在少数行业,就存在收益率偏离基准指数过多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单个行业误判对整个组合收益率的影响度;如果行业配置过于分散和接近基准指数,则不能体现行业型基金的主动性管理的价值。因此,确定行业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绩效,为投资者投资行业型开放式基金提供参考依据,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选取

M2测度是指通过将国债引入基金的投资组合,从而使这个虚拟的投资组合的风险等于市场组合的风险,进一步比较两者的收益率来评价基金的投资绩效。在M2方法中,风险度量的指标是收益的方差,通过将基金的投资组合和一定比例的国债结合起来,使其方差与市场组合的方差相等,然后新的投资组合与市场组合之间收益率的差值就代表了基金的投资水平。它纠正了过去在基金绩效评价中只考虑收益,不考虑风险的做法,也启示了投资者进一步多样化投资的思路。同时这种指数可以有效的解释为什么相对于不同的市场基准指数会有不同的收益水平。正是基于此,本文选用M2指数作为行业型开放式基金投资绩效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1.行业型开放式基金的数据选择。本文选取了行业型开放式基金在2006.1-2009.12四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此期间存续并数据可的共12只基金,分别计算样本期内各季度累计净值增长率,然后计算样本期内季度收益率期望值及方差和标准差。

2.市场组合的选取和收益率的计算。设定基金投资的市场组合分为两部分,80%投资于股票市场,20%以现金或债券形式持有。选取沪深300指数作为股票市场指数,选取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以现金或债券形式持有的资产的收益率,设定比例计算市场组合的季度期望收益率及方差和标准差。

3.基金市场指数的选取。选择了HFI综合指数代表开放式基金的市场指数。

4.无风险利率的选择。选取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同时将其换算为季度利率。

三、M2指数对行业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绩效评价

1.计算开放式基金与市场组合之间M2值。HFI综合指数表示开放式基金的整体情况,对市场组合求M2值,计算可得HFI综合指数基于市场组合的M2=-0.0297。

因此可知,开放式基金的整体投资绩效并没有达到所设定的市场组合的水平。

2.计算行业型开放式基金与沪市场组合和HFI综合指数之间的Mz值。

从表1可以看到,虽然HFI综合指数,市场组合和各家行业型开放式基金的收益率和方差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体现了高收益配高风险的原则,HFI综合指数与市场组合相比,收益更低,风险更高,出现了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表明开放式基金整体表现不如人意。而将各家行业型开放式基金于市场组合相比,共有3家行业型开放式基金的季度期望收益率高于市场组合,多家基金表现出在相同风险下,收益更高或者相同期望收益率下,风险更低的现象。虽然同为行业型开放式基金,但是各个基金投资风格,投资类型和重点投资行业各不相同,其投资回报和投资风险也具有明显差别。

从表2中数据可知,在全部12家行业型开放式基金中,以市场组合为基准指数时,有9家基金的M2值为正数,3家为负值,这表明大部分的行业型基金在2006-2009年四年间,其投资绩效的表现优于市场组合,这也与前面的检验一致。虽然行业型开放式基金整体上投资绩效理想,但是每家基金的投资能力依然有所差别。国泰精选,博时主胚行业LOF,鹏华行业成长的M2值最高,体现了这三家基金在掌控投资风险和把握投资机会上具有较强的能力。

四、结论及投资建议

以M2方法进行测度时,行业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绩效大部分达到市场组合的水平。因此,行业型开放式基金相对于其他的开放式基金,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国泰精选,博时主题行业LOF,鹏华行业成长三家基金在2006-2009年四年时间内表现最好,因此可以重点考虑。

开放式基金的整体表现没有达到市场组合的水平,它表明中国开放式基金的整体投资水平有待提高,在考虑相同风险的情况时,投资开放式基金的收益不如投资市场组合的收益,因此,投资于市场组合或者指数基金也可以是投资者的一种重要的选择。

投资者进行一项投资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盈利需求,结合具体的投资工具进行分析,才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中国的金融市场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具有了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为投资者提供了众多的选择,但是不可否认,投资工具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通过识别和判定投资工具的价值,追求风险与收益的统一,必须成为投资者谨记的投资原则。

参考文献:

[1]2009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辅导丛书编写组.证券投资基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311.

[2]姜文涛.南方基金配置基金――积极配置2007年[J].证券时报,2006,(12):18.

[3]易桂涛.浅议基金绩效评价方法[J].商业文化,2007,(8):217

篇5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QDII;机构投资者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07-02

1 国内市场

从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7到9月大盘上涨趋势比较明显,但进入10月,特别是大盘到了6000之后,上下波动非常明显,高价股的回落显示多空主力分歧开始明显出现。而在市场上冲过程中,量能方面始终不予配合,显示出各路资金的谨慎心态。结合市场轨迹及基本面、盘中主力品种的表现综合来看,市场单边上涨的时代可能面临终结,阶段性调整的概率在增大。机构投资者分歧明显,且大多数对股指上涨的信心明显不足。

对于散户来说,本身抗风险能力比较低,连续的下跌使得他们出仓套现的想法更为强烈,特别是那些新进的股民,开始阶段的少许盈利经过几次的震荡调整,也已损失的差不多了,对股市的风险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套现保本是他们最必需的。当然对于回笼资金也要找个投资渠道,所以QDII成为首选。

2 QDII开放式基金

QDII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缩写,意思就是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在资本项目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国内居民可通过这些机构投资于境外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现在已有四支QDII的开放式基金,他们是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嘉实海外中国、上投摩根亚太优势,超额认购数分别为491亿、631亿、738亿、特别是亚太优势超过千亿,如此大量的超额认购说明目前国内投资者对于QDII类基金的追捧热情非常高涨,也体现了由于国内市场的波动,部分投资者急于分散风险的需要,所以通过QDII这一通道资金大量投向了海外市场。

对于这四支基金的投资方向首选是比较熟悉的港股市场,如南方基金9月发行的300亿元人民币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接近40%资金投资在香港上市的H股。另外,华夏基金也有一定比例投资港股。10月发行的嘉实基金则主要投资港股,其300亿人民币的额度中将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投资港股市场。10月发行的上投摩根基金主要投资亚太股市,而港股所占比例也居首位。这对港股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3 港股市场

在宣布港股直通车之后,港股上涨的幅度已经超过了50%,10月29日,在蓝筹股带领下,恒指大涨1181点,上涨幅度达到3.9%,创下31604点的历史新高,特别是受QDII基金追捧的国企指数上涨645点,报收20194点。从8月20日港股直通车的政策以来,短短的两个月,恒生指数上涨接近50%。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内地资金的大量涌入,一方面是QDII开放式基金的募集了超过1500亿元的资金的很大一部分进入港股市场。另一方面是地下私募基金借此利好消息大量涌入。特别是被这两股资金追捧的中资股加权平均市盈率已经达到35倍之上,上升压力已经非常大。人民币升值是中资股备受海外资金关注的另一条重要原因。 近期人民币汇率再创汇改以来的新高,且预期未来几年内可能再有较高的升值空间。 如包括 H 股和红筹股在内的香港中资股, 将成为外资机构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重要投资工具。不仅如此,港元的相对贬值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中资股的股价上升空间, 这种相对优势是香港股市中的其他股份所无法比拟的,所以QDII开放式基金确实起到了带动港股市场上涨的作用。

与此同时,境外投资机构已经发现港股出现了内地股市类似的过热现象,不少海外投资者对主流 H 股似乎已不再十分看好,近日美林证券已将其对神华能源的持股比例降至 5%以下, 而刚刚抛售中石油的股神巴菲特, 亦因市场过热而否认有意入股中国人寿。新加坡政府旗下投资公司淡马锡也在9月大量沽售所持中国远洋H股,李嘉诚减持南航套现2.9亿港元,荷银卖出2.5亿股中石化;中国铝业(2600.HK)也遭美国铝业的大量减持。境外投资机构的纷纷减持港股也体现了港股风险过大,上升压力大增的现象。

4 宏观调控措施

由于港股泡沫的产生是由于内地资金的大量涌入引起的,所以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内资的流入以保护香港股市的平稳、健康发展。所以应根据引起港股上涨过大的三个因素来进行调整。

4.1 QDII开放式基金监管

通过行政手段平抑QDII对港股空前的投资热情,证监会要求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加强对当前港股市场的研究,尤其要注意评估港股市场存在的风险。同时,对于基金、券商上报的QDII产品设计方案,证监会也要求不能过于集中地投资同一个市场,在一个市场的投资比例原则上不应超过基金规模的三成。基金、集合计划可投资的范围比银行系QDII要大的多。尤其是可投资于目前与证监会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33个国家或地区,涵盖了全球五大洲,其中既包括中国香港、越南、新加坡、印度等亚洲新兴市场,也包括美国英国等成熟市场。进行风险的分散,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相结合,注重资金投放的稳定。

4.2 防范控制私募基金的进入

金融市场中常说的“私募基金”或“地下基金”,往往是指相对于受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人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而言,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

在我国是不被允许的,因为私募基金具有传销性质,危险性大、涉及面广、且没有法律保障,一旦崩溃后果严重,所以应在法律层面进行监管控制。

首先降低公募基金的门槛,使得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进行投资,这样投资更容易监管。其次不能自作聪明的在赎回设卡,必须保证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树立市场信心。那么更多的资金QDII进行海外投资,这样才能通过渠道一进行控制。

4.3 人民币的升值和港币贬值

近期人民币出现了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现象,国家通过加息来增加储蓄,减少货币供给,促使对外升值,这样虽然减少外资对我国股市和房地产的冲击。但另一方面,促使外资为了投资中资企业而大量进入港股中资市场,中资股份也因此大幅上涨且香港股市上涨,所以要避免这种情况,应促使港币升值,方法也是可以通过加息来实现这一目的。此外,最为安全和长远的措施,还是应该促使中资港股回归内地股市,使内地与港股市场相分离,这样港股的定位才能回归国际市场,而不是被并入A股市场。

参考文献

[1]张文魁.开发式基金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2.

篇6

【关键词】信托;基础设施;施工项目

一、总体思路

目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工程项目也随之不断的增多,尤其是如高速公路等的交通建设,急剧增加,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就是所需的资金巨大,工程的规模庞大,对项目的资金的需求也很大。向社会民众募集资金,信托公司有较为灵活的融资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本文的立足点就是要通过信托计划来募集解决工程项目的资金问题。

二、通过信托方式支持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优势和可行性

(一)充分利用信托关系的多边性,可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信托公司能够按照信托计划寻求一定的委托人,然后找到相关的利益者安排对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满足各个阶层的需求。一是可以利用吸引民间资本的形式来募集资金,尤其是填补重点工程项目资金缺口的问题,使工程项目的建设速度加快;二是很多工程项目的原材料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导致项目投资的成本增加,收益下降;三是通过引导社会资金、镇(街)、村、村组集体资金参与,为其资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使投资渠道能够多样化。

(二)充分利用信托制度的灵活性,信托方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不会实质改变相关工程项目现有的建设、管理、运营模式

信托公司通过信托计划进行股权投资或融资方式为项目公司提供资金,现有的项目公司依然作为相关工程项目的业主,不同的是若信托公司采取股权方式进入项目公司,信托公司会作为项目公司或其母公司的名义股东,但是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委托管理,这样信托公司才能够与工程项目更好的合作,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实现长期供应,还会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产生有利的影响。

三、实施要点

(一)信托计划的投资者结构

1、总体结构。由于高速公路投资周期较长,收益见效慢,为吸引社会资金认购信托计划,将信托计划分为普通委托人和特别委托人两类,由特别委托人向普通委托人提供信用增级和流动性安排,保障普通委托人的利益实现。

2、普通委托人。普通委托人面向符合集合信托计划合格投资者条件的各镇(街)、村镇集体以及企业、自然人和依法成立的组织发行;普通委托人享有约定的收益分配权。

3、特别委托人。特别委托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委托人需要向信托计划提供一些计划供信用增级等。特别委托人由路桥总担任,特别委托人认购一定初始信托份额,在普通委托人全部退出信托计划前,特别委托人的初始信托份额不能赎回。

(二)基本交易框架

利用信托计划对东莞市重点工程项目资金支持的基本交易结构如下图。

1、信托公司发起设立信托计划,通向镇(街)、村集体、符合信托计划合格投资者条件的个人、法人或其他依法成立的组织,银行理财资金等募集资金。其别委托人要求适当出资认购,且在信托存续期间内特别委托人的信托本金不少于该初始出资额。

2、信托公司将通过信托计划募集资金,通过向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主体增资、受让股权及股东借款等方式投入项目建设。对项目公司应付信托计划的股东借款利息,由市财政向项目公司以贴息或补贴形式划入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向信托公司偿付,项目公司可以将该部分利息资本化;对股东借款本金,按照市财政的预算安排,由特别委托人划入信托计划,向普通委托人逐年清偿。

3、信托公司委托现有项目工程管理主体签订委托管理协议,继续由其负责对项目建设的工程管理,有助于保持目前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管理模式的稳定性。

4、根据信托计划对普通委托人的资金退出和收益支付安排,兑付普通委托人资金本息后,特别委托人作为信托计划的唯一投资者拥有信托计划形成的全部权益,届时可视相关情况择机对信托计划进行清算。

四、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发行的“东莞信托-鼎信・从莞高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多方的共赢。

首先,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了东莞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从莞高速公路建设的资本金问题,满足了银行对项目贷款最低资本金的要求,为从莞高速后续从银行获得项目贷款并最大限度地筹集建设资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通过债权方式,为从莞高速建设提供了由于政策等原因导致银行贷款不能到位时的补充资金,全方位地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篇7

关键词:国际投资基金;投资形式;短期逐利性;国际收支平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6-0070-03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国际投资基金掀起进军我国的,投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套利为目的的国际投资基金在我国国际收支高顺差、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大肆流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国际投资基金就是在境外设立,通过汇集众多分散投资者的资金,委托投资专家(如基金管理人)按投资策略和一定的投资组合进行投资管理,为众多投资者谋利的公司或组织。国际投资基金本质上不是产业资本,而是货币资本,主要从事财务投资,以套利为目的。不同资金来源的国际投资基金,在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上也不一样,最擅长在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投资,很少直接投资。在我国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还不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其在我国的投资形式基本上以“外资并购”、“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为主。由于国际投资基金是典型的金融资本,显著的短期逐利性特征决定了其不可能像产业资本那样长期投资和经营所投资的产业,而是通过资本运作或项目运作等方式获取高额利润。这提示我们在利用国际投资基金时必须结合实际,在充分利用其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有效防范其可能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

一、国际投资基金在我国的投资情况

国际投资基金最早以“外商投资”的形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市场,主要形式有“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和“外资并购”等方式。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开放了境内居民境外融资渠道,允许境内居民通过设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进行IPO等方式的投融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9月末,我国共有32个项目在国际投资基金的运作下实现了境外上市,69个项目构建了境外融资平台。由于目前各部门还缺乏对国际投资基金流入、流出情况的全面统计,进入我国的总体基金规模和区域、行业分布难以准确估算,因此我们着重从当前国际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具体运作模式进行分析:

(一)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参股境内优质企业并运作上市。将境内优质企业在境外运作上市(IPO)是目前国际投资基金在我国最主要的投资形式。参与此类投资的国际投资基金主要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企业境外上市后通过出售所持股份获利。以民营企业境外上市为例:首先,境内民营企业负责人以个人名义在境外(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等“避税天堂”)注册一个或若干个相互关联的特殊目的公司;其次,民营企业负责人以其所控制的境内资产作抵押向国际投资基金借得“过桥资金”,之后使用“过桥资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对其所控制境内民营企业的资产或股权进行收购,完成“自己对自己”的收购;最后,特殊目的公司通过并购方式在国际投资基金的运作下实现境外上市,募集的资金在归还基金“过桥资金”后,以投资或外债形式调回境内使用。

国际投资基金通过IPO方式运作最典型的案例是2006年7月13日在香港上市的绿城房地产。绿城房地产通过向摩根大通借入“过桥资金”完成对境内拟上市权益资本的收购,被收购权益资本的账面价值约为0.47亿美元,之后JP Morgan Securities和Stark通过私募股权融资形式进行运作,帮助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通过IPO运作,绿城房地产获得股权融资3.76亿美元,使权益资本扩张了9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绿城”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通过并购方式取得境内企业控制权。并购境内企业资产或股权是国际投资基金流入我国的重要形式。参与此类投资的主要是国际“并购基金”,投资对象主要是一些特定行业中具有较好成长性的未上市企业,通过收购这些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权,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并对企业进行一定的重组改造,当企业资产或股权升值到一定程度后出售获利。

国际投资基金通过并购流入我国最典型的案例是软银亚洲在阿里巴巴的成功运作。阿里巴巴作为IT行业一家快速成长的网络技术公司,1999年10月由高盛基金投下了第一笔33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2000年2月,软银亚洲介入运作,向阿里巴巴注资1800万美元。此后,阿里巴巴业务迅速膨胀,鉴于公司良好的成长性,软银亚洲于2003年9月追加投资3000万美元,而最早的风险投资者高盛基金也借此机会成功套现,获利丰厚。2005年底,阿里巴巴与雅虎公司完成了我国互联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股权置换交易,阿里巴巴以出让自身40%股权为代价,获得雅虎公司10亿美元的投资。交易中,软银亚洲从中获利3.6亿美元,与前期4800万美元的投资成本相比,软银亚洲的投资回报率高达650%。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自身也获得新增投资2.5亿美元,并成功收购了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公司核心竞争力得以迅速提升。

(三)通过其他形式投资我国。一是通过QFII形式投资我国的上市公司。2002年11月,我国出台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政策,海外投资基金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可以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参与境内股票和债券投资。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已批准的QFII额度已达100亿美元,大部分直接投资我国的股票市场,近期国家新增加200亿美元QFII额度,进一步放宽了合规境外投资者资金流入的途径。通过QFII形式流入的国际投资基金一般为 “证券投资基金”,其投资对象主要为股票、债券等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证券。二是直接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此类有国际投资基金背景的外商投资企业一般以金融服务、咨询和财务公司为主,其功能包括为国际投资基金收集境内投资信息,寻找合适的境内投资产品或项目,以及参与境内企业资本运作,为企业股权融资提供中介服务等。

(四)国际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国际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主要有两类:一是IPO运作方式下投资基金的套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将境内企业在境外运作上市后,可以在境外证券交易所将其协议持有的境外上市公司股份出售套现,而境外上市公司向基金归还“过桥资金”也是基金套现的另一种方式。二是并购类投资基金的股权转让。国际“并购基金”在持有标的企业资产或股权一定时期后,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退出:1.将标的企业运作上市并出售所持股份;2.将所持股权转让给新的战略投资者;3.标的企业管理层回购基金所持股份。此外,以QFII形式汇入的本金和境内投资获得的收益在达到规定期限(如一年)后,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可以分期、分批汇出;基金直接投资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行业主管部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后,可以通过清算、减资、向其他投资者转让股权等方式收回投资,相关利润及收益可直接到银行办理相关汇出手续。

二、利用国际投资基金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国际投资基金能够整合地区产业经济,融通民营企业成长所需资金,帮助企业境外上市做大做强,优点不言而喻。但国际投资基金具有“双刃剑”的特性,潜藏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国际投资基金并购境内资产或股权可能对重点产业造成冲击。不论是IPO运作还是并购基金的境内收购,都涉及当前较为敏感的外资并购问题。其中涉及的焦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产业垄断。国际投资基金一旦并购境内资产或股权成为企业最大的股东,就可能垄断企业的生产经营,如果我国部分重点产业被海外投资基金垄断,就可能对产业的发展造成冲击。二是资产流失。出于种种原因,并购交易中折价转让问题时有发生,按账面价值或低于账面价值收购仍然存在,其直接后果就是境内资产的流失或转移。收购价格与被收购资产真实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直接反映了资本剥削程度,应当引起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

(二)民营企业“外资化”可能导致收入转移和税收流失。在IPO运作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规避监管,一般要求境内民营企业负责人通过境外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收购境内企业的资产,从而实现民营企业的“外资化”。由于特殊目的公司往往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等“避税天堂”注册,可以通过关联公司交易进行价格、利润转移,更有甚者将境内原本产权模糊企业的财产收益以利润等形式汇至境外,汇入个人账户,以逃避税收监管,由此对我国经济健康运行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三)国际投资基金运作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在当前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不平衡、人民币面临持续升值压力的背景下,海外投资基金的大量流入势必加剧国际收支失衡格局,进而强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其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短期来看,前期并购资本流出境外及境外上市后募集资金流入境内结汇将对国际收支平衡造成压力;中期来看,跨境关联交易将使借道经常项目跨境资本的流动增加,从而弱化资本项目管制的效率;长期来看,国内经济发生逆转时不排除境内企业借道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实施资本外逃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国际投资基金来华运作在短期内可能加剧国际收支失衡格局,在中长期内可能引发跨境资本流动的脆弱性问题,应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四)国际投资基金运作可能对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造成冲击。海外投资基金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趋利性,据分析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回报率高达30-40%,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回报率还高于这个数字,在诱人投资收益的吸引下,国际投资基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推动重点城市房地产价格不断向上攀升。此外,国际投资基金流入在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同时,给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稳定币值造成巨大压力。

三、利用国际投资基金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蕴涵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大大改善了投资的硬件环境,这无疑成为国际投资基金争相来我国投资的巨大驱动力。对此,我们要针对国际投资基金的“双刃剑”特点,扬长避短,使我国在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好处的同时,实现自身经济平稳、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统一协调,加强政策指导,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和规范的审批程序。当前国际投资基金准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分产业,不分期限长短,为套利提供了方便。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当务之急是要研究国际投资基金的发展态势,制定境外投资、并购的产业政策指导意见,建立有效利用国际投资基金的协调机制。

(二)制定国际投资基金退出约束机制,强化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督和管理。国际投资基金以套利为目的,要吸引国际投资基金来华投资,就必须扬长避短,鼓励长期投资,限制短期资本流入,完善国际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首先,从法律法规层面规范国际投资基金退出涉及的各种交易行为,为基金退出提供稳定的制度约束和必要的法律保护。其次,鉴于国际投资基金的短期逐利性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承受能力,有必要对基金不同形式的退出渠道进行区别管理。对国际“并购基金”,在将所持重点行业企业的股权向新的国际战略投资者转让时,应规定事前报行业主管部门审批,以防止国际竞争对手对境内产业的恶意垄断;对以IPO方式运作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签署投资协议时应同时对境外上市后的基金套现时间进行限定(如1年或2年),从而有效防范基金短期运作对企业股价造成的冲击。

篇8

摘要:国际投资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新兴专业课,学科体系及由该体系决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还不够成熟,而这一问题在留学生教学中显得更为严重。本文首先提出了留学生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过程中语言和知识交流等方面的问题,随后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国际投资离普通大众已经不再遥远,与此同时,与国际投资相关的行业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很有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国际投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丰富的国际投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当前的国际投资学已具有了专业特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逐步成为类似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那样的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典型的财经类和综合类大学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都设置了国际投资学这门课。自开设以来,国内的教师们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课程建设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但这些意见都是针对本国学生教学的,尚未有学者探讨关于留学生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处于起步阶段,留学生教学的特殊性,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不够成熟,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二、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层次的留学生加大教材选择的难度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因材施教的第一步,目前国际上比较经典的国际投资学教材是Bruno Solnik和Dennis Mcleavey编著的《Global Investments》,迄今已更新至第6版,全书对国际投资理论与实务进行了全面详尽的介绍,包括外汇汇率基础知识、国际投资工具、国际投资组合管理的方法等内容,侧重介绍国际间接投资方面的知识。国内的国际投资学教材较多,与国外教材相区别的一点是,国内的教材多涵盖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两方面的内容,且适合本科生的教材相对简单易懂,包含更多介绍性的知识,例如使用较多的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杨大楷编著的《国际投资学》就包括国际投资主体、国际投资客体、国际投资管理、中国的国际投资等内容。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留学中国”成为一大趋势,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人数逐年上升,但世界各地留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就给选择合适的教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国外经典的教材对学生经济、金融、贸易等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求较高,可能不适合大部分学生;国内相应教材数目繁多,但几乎没有配套的英语版本,而留学生的中文水平根本不足以阅读中文教材,给教与学的统一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二)不同学科体系加大课程内容设置的难度

国际投资学是一门兼顾理论和实务的应用经济学课程,教授的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对国际投资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全面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目前中国的国际投资学课程内容来自于西方的国际投资学,但实际上,西方国际投资理论目前仍有众多流派,时至今日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西方国际投资学学科体系。长期以来,国际投资学的有关内同包括在相关的学科之中,宏观部分的内容可以在国际经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学等学科中见到,微观部分的内容可以在国际商务、国际企业管理等学科中有所反映。但在我国,国际投资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地位的确立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最初主要是介绍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国际投资理论,以后逐渐将国际投资理论与中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国际投资战略方法。在课程内容上,其中国际直接投资部分的内容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探讨对象,这与跨国公司这门课程会出现重复讲授的情况。

(三)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加大语言交流的难度

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汉语热、来华求学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都会在第一学年,给留学生开设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等课程,但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汉语并使用汉语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就造成了教学交流的困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语言交流的不畅,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在中国一般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各个国家的留学生英语口音差异巨大,这就给了授课教师极大的挑战,教师们需要花一定的时间适应和了解学生们的发音,而对于一门只有几十课时的专业课来说,这一适应的过程会明显降低授课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语言交流的障碍也极大地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加大知识交流的难度

国际投资学的课程通常是在学生具有了经济、金融等相关基础知识积累之后才开设的专业课,除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要求学生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背景,因此看待全球经济的视角也不尽相同,而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的部分内容,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进行探讨的,例如国际投资环境,如果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就会使教师很难选择合适于全班的学习案例,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课堂交流。

三、留学生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到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留学生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提出一系列建议。

(一)尽早了解留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如向已授课的教师及留学生学业导师询问,提前让留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留学生对于经济、金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习能力的强弱,从而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自行安排课程内容。

(二)课程内容应以间接投资为主。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为避免与跨国公司课程的冲突,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以间接投资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国际投资实务、新兴的国际投资方式、各国国际投资实践等,为了让留学生更了解中国,可以安排实地考察,研究中国和其他国家参加国际间接投资活动的背景、形式、条件。

(三)加强师生互动,尽快克服语言沟通障碍。作为任课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初期不应该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应该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畅聊一些与学科相关的案例或时事新闻,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国际投资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适应学生的口语,尽快克服语言障碍。

(四)强调留学生国际投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应注意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相结合,在世纪运用案例教学中,一要解决信息来源问题,如在教学中使用《华尔街日报》、《路透社商务咨询》和《世界投资报告》等国际权威资料,既可以保证资料来源的即时性,也可以使全班各国的留学生都立足全球观点,跳出自己国家的视野。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利用实验室教学,模拟证券投资实战环境,采用实证分析教学,将国际证券投资分析理论与证券市场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风险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布鲁诺.索尔尼克,丹尼斯.麦克利维.国际投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近些年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新兴国家对外投资开始崛起。国际投资争端频繁发生,国际社会看待国际投资的态度也发生了新的转变,国际投资规则的内容以及结构也在正在悄然升息的发生着变化,国际投资规则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由于东道国在国际投资中对公共利益进行保护,从而导致大量的国际争端大量增加,而且在国际投资制裁的实践中对公共利益的无视现象时常发生。现如今,中国已经从单纯的资本输入国转变成为兼具资本输入和资本输出双重地位的国家[1]。对于在国际投资中的公共利益保护不仅是中国的权利更是中国的义务与重大责任。中国急需加快在投资立场中的转变,提升本国对投资的保护,去平衡东道国和投资者的权利义务。面对因为投资与公共利益而引发的国际经济争端越来越多,正在考验中国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如何去面对,从而维护自己负责任的超级大国的形象。国际投资对公共利益的漠视主要集中在对环境保护上,于是当今世界各国开始在国际投资协定之中将环境保护进行规定,但是各种规定参差不齐,或多或少,或具体或简略。但是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及欧盟国家在处理投资与环境保护上做的比较到位,尤其美国刚刚通过了最新的投资范本- 美国 2012 年 BIT 范本。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与美国以及欧盟进行激烈的投资谈判之中,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尤其要处理好投资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以顺应国际大背景的发展趋势。对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保护条款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处理好国际投资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深层次地讲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原理上讲,国际投资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处理好国际投资与环境的关系,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且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只为追求经济而忽略环境保护势必代价沉重。所以处理好国际投资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对中国如此,对全世界亦是如此。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笔者通过研读国内关于国际投资与环境保护的文献,我国学者对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环境条款模式的研究以及对晚近时期环境条款发展变化的研究,观点整理如下:一是关于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模式的研究。马迅教授认为环境条款的模式可分为五种:序言条款、权利义务条款、例外条款、程序条款以及专门条款。学者赵玉意按环境条款的功能、地位进行分类,将其分为:非排除条款、平衡条款、除外条款、冲突条款以及程序性条款五大类[2]。而张光教授则把国际投资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放大,对投资协定中的公共利益条款进行分类,对条款进行了自己的设计:申明保护公共利益的序言条款、公平与公正待遇条款、间接征收条款、一般例外条款、根本安全例外条款、规定国际投资仲裁程序透明度条款、规定有关法庭之友参与仲裁程序条款[3]。金学凌学者对双边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设计进行了更加简略的分类就是序言式环境保护立法模式和实体条款中的环境保护条款模式[4]。二是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发展的研究。随着国际投资的发展及沿革,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学者张薇认为:首先,立法模式从投资协定到自由贸易协定扩张,双边投资协定、区域投资协定以及多边投资协定都开始加入环境立法;其次,立法内容从抽象化到具体化演进,与以往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相比更加具体丰富;最后,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规则对像从国家到个人的转变,以往主要是投资国承担责任,而现在开始向企业责任靠拢[5]。马迅教授也对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重大发展,通过与 20 年前投资协定中的条款相比较进行分析,他认为:首先,环境条款的立法内容更加具体,约束力更加严格;其次,从投资协定的缔约国来看,依然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渐将环境条款纳入到投资协定中;再次,要求跨国公司承担环境保护义务的萌芽开始出现,开始加重跨国企业的责任;最后,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成为国际投资的基本原则。学者们都对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发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既有共同的观点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各有千秋。

.......

第 2 章 国际投资中的环境保护理论问题

2.1 国际投资中环境问题的产生

由于人类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无视,环境破环日渐严重。尤其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替代了人类手工生产,大大解放了人类生产力,于是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肆无忌惮地掠夺式的开发,同时向大自然排放着大量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进入了二十世纪,发生了许多举世震惊由跨国投资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让全世界开始正视投资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于是,在 1972 年以“为取得全世界共同的看法以及制定共同的原则来鼓励、指导世界各国人民去改善和保护人类环境”为宗旨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就此诞生,这次会议成为国际投资环境保护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因为其将保护环境的原则纳入其中,对国际环境立法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为环境保护问题在国际化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全世界都在关注环境问题,但是环境问题非但没有得到好转,甚至愈演愈烈,情况更加糟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席卷全球,土壤荒漠化,湿地缩减,草地沙漠化,大量雨林植被被毁灭,从而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遭到破坏。我们必须认识到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世界范围内的矿产资源过度开采消耗,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威胁。国际投资是国际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国际投资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国际投资自由化在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对全球环境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由国际投资对全球环境带来的破坏案件层出不穷。

....

2.2 国际投资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国际投资领域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那些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引进投资这一途径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引进自己的国家,从而改善本国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治理环境防范污染的能力,以此促进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快速发展的国际投资活动也给引进投资的东道国国内的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跨国投资企业往往会寻求那些对环境法规比较宽松的国家进行投资,那些被选择了的国家往往成为了跨国投资企业心仪的“污染者天堂”。与此同时,一些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会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吸引投资而放弃了自己国家的原则底线,做出了放松或者免除那些保护本国环境的法律法规,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引进投资而竞相降低本国的环境标准,体现出了一种病态畸形的发展模式。经济全球化时代,在保护环境这项重大任务中东道国往往扮演着控制管理跨国企业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承担着保护自己国内环境的重要使命。但是,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还是会不惜一切代价来降低本国的环境 标准来增强吸引更多海外投资的竞争力。部分国家害怕投资国因为过于严格的环境标准而撤回投资,使其丧失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因而限制适用那些严格的环境法则的做法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法规冻结”,引进投资的东道国的这些行为让

经济发达的投资者们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将其国内的资源依赖型产业以及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那些环境标准比较宽松的发展中国家。部分研究者认为那些东道国不可能故意降低其环境标准来损害其国家的利益,但是这种行为在某些特定的领域确实存在着。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他们向迫不及待发展经济,以此摆脱贫困。另一方面,他们依旧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在引入投资的过程中这些发展中国家会选择眼前的利益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让步。发展中国家降低本国环境标准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放宽对特殊项目的标准或者执法不严以及法规冻结等方式。例如发生在印度的案例,一处受印度政府保护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区域严禁高污染企业入驻,但是一英国跨国公司企图入驻该区域,但印度政府为了保护该区域向英国跨国公司另外提供了几处区域以供选择。谈判中,印度政府趋于经济上的压力而对英国跨国公司做出妥协,允许其在该区域投资建设。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非洲国家赞比亚,该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不但免除了投资企业对当地造成的环境破坏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而且还允许跨国投资企业延期履行其本国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  ........

第 3 章 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13

3.1 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演进....13

3.2 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类型....14

3.3 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发展....18

3.4 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不足....22

3.4.1 环境条款的数量有限.......22

3.4.2 环境条款的约束力弱.......22

第 4 章 我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保护规定......... 24

4.1 我国国际投资与环境保护的概述....24

4.2 我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保护现有规定......... 25

4.3 我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保护规定的不足..... 26

第 5 章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新发展及我国对策研究......... 29

5.1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新发展........29

5.2 新一轮投资协定谈判中我国的对策研究......... 33

第 5 章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新发展及我国对策研究

5.1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新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京都议定书》签订并且生效,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快速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开始按照条约的规定行动起来,不仅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而且也加快了国内对环境保护的立法进程。2005 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以确保美国能源供应、国家安全、经济繁荣以及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国家能源政策法案》。奥巴马当选总统后,相继颁布了《2009 年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和《2010 年美国电力法案(草案)》,颁布它们的意图就是对经济活动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它们实际上是对美国应对全世界气候变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延续。这两部法案都显示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坚定决心,但是这两部法案最终未能生效。依照美国联邦政府的观点,在国际投资协定中加入遵守多边环境条约的义务,不仅有助于区分国际投资协定与国际多边环境条约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利于国际投资与环境之间产生的争端的解决,推动全球减排义务的实施,“为了对生态环境进行切实的保护,缔约国在投资协定中加入诸如通过对低碳能源、清洁等方面的投资保护的方式来推动气候政策目标。如果能将清洁发展机制纳入到新兴的美国政府气候政策,或者新兴的美国气候政策能够为美国公司参与国际补偿计划创造机会,那么,美国联邦政府则应该对此类交易合约的实施进行保证。尤其是能够让涉及投资内容的项目从投资协定的保护中受惠。同时,由于国际投资在节能减排领域对世界生态环境的保护功不可没,所以,投资者与国家之间的争端解决机制条款对环境保护同样意义重大[22]。”

.........

篇10

关键词:国际投资 国际投资法 国家主权

国际投资法是国际经济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家对于跨越国界的私人直接投资关系进行管理和调控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涉及国际投资的内容、效力,对外投资的保护、鼓励屿限制,关于解决投资争议的程序和规则,以及海外投资保险等,既包括国内法规范也包括国际法规范。①

一、国际投资法的历史发展

二战后,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待外资的态度大体经历了两次转变,即从开放到限制再到自由化。

二战后的最初十年,发展中国家几乎无限制地引进发达国家的资本投向本国自然资源及关键性产业的开发,以发展民族经济。从上世纪60 年代起发展中国家转而采取了限制性、甚至歧视性的外资政策,他们既意识到外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能带来的利益,同时又认为国家对外资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70 年代末80 年代初,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发达国家掀起了投资自由化浪潮,促使发展中国家推行了以国际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开放国内市场,实行自由化倾向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近年来许多国家均修订了其外资法,扩大了对外国直接投资实行自由化的程度。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跨国公司异常活跃,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量。各国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增强综合国力,都无不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资的进入,并按着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外资进入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外资政策。②

二、国际投资对国际法原则的深化

(一)国家主权原则

国家主权原则既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在国际投资领域内,国家主权原则具体体现三个方面:

1.自然资源所有权。国家对其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确立的重要的国际法原则,它规定在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系列决议中,如《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决议》、《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特别是《各国经济权利义务》等。

2.经济战略决策权。国家有权确立其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这是国际法上的自决权③的表现。在国际投资领域,国家可以决定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引入外资的具体行业,并计划引入资金的规模。

3.经济行为管理权。国家不仅在宏观上设计一种制度模式,还在微观上具体进行管理。每个国家有权按照其法律和规定并依照其国家目标和优先次序,对在其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外国投资加以管理和行使权力,任何国家不得被迫对国外投资给予优惠待遇。

(二)公平互利原则

公平互利原则是国际经济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在试图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原则是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历来主张的平等互利原则的发展。现代的国际社会,其经济秩序应当从原来的“平等互利”向“公平互利”转化,它应当普通适用于国际投资各种法律关系。④

三、国际投资的国际法规制

国际法上对国际投资行为的规制生具体现为双边投资协定、在世界银行集团和WTO 框架下的多边投资法律规则体系和联合国及世界银行所作出的关于国际投济的指导性文件。

1.双边协定。由两个国家对投资问题进行系统的谈判,并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是解决国家间投资管制法律规则不一致的良好途径。

2.区域性投资规范。制定区域性国际投资规范的努力早在二战结束即已开始。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区域国际投资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东南亚国家联盟、安第斯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合组织都制定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投资法律文件。⑤

3.全球性规范。投资的增长和投资争议的增加使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通性的调整国际投资关系的国际法制度。资本输出国、代表资本输出国利益的国际民间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为此作出了制定国际投资法典,建立多国间投资保证制度,成立解决国际投资争议和国际公约及机构等建议;发展中国家也为此通过七十七国集团提出了《跨国公司行动守则》的方案。

4.世纪贸易组织有关投资的协议。WTO 是以多边国际贸易协议为主要内容,以世界贸易组织为组织保障,以WTO 争端解决机制为后盾的全球性、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可以成为是多边贸易体制或者是多边协定体制。WTO 条约体系主要以调整全球贸易为主要目的,但是鉴于贸易与投资之间密切的联系,故WTO 体系实际上又是一个与投资有关的多边协议群。

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投资的协议主要有三个: 即《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简称TRIMS 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⑥这几个协议成为关于投资的国际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Www.]

四、有关国际投资争议的处理

正确处理国际投资争议,是调整国际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国内法制度,也有国际法制度。在处理投资争议的途径和方法上,有政治手段,也有法律手段,关于解决投资争议的途径,向来有两种手段,即政治的手段与法律的手段,国内解决与国际解决。

(一)投资争议的政治解决

1.斡旋与调停。通过政治途径解决投资争议,最常见的是斡旋和调停。在理论上两者虽有区别,但在各国实践及国际惯例上,并不严守其区别,两者的作用已逐渐融合起来。⑦

2.通过外交保护解决争议。通过投资者本国政府行使外交保护权,或同东道国政府进行外交谈判,或提起国际诉讼,以求解决投资争议。

(二)投资争议的司法解决

司法解决是指通过法院,运用司法程序予以救济。基于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国内救济原则,关于投资争议在当事人间没有协议采用仲裁解决时,可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但国内司法救济不限于此,投资者也可向本国法院或第三国法院申诉。

(三)投资争议的仲裁解决

用仲裁方法解决国际争议,由来已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合理的法律手段。运用仲裁程序解决国际投资争议及其他商事争议,经长期实践,已逐步制度化、国际化。无论是临时仲裁的安排或常设仲裁的制度化,作为一种处理商事及投资争议的法律手段,是使双方得到公平而满意的解决的。

(四)WTO 争端解决机制

乌拉圭回合谈判以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也进入了WTO的关注范围。实践中关于投资的争端也会在WTO 体系的争端解决机制中解决。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保证着法体系的正常运转,是保障多边贸易体制可靠性和可预见性的核心因素。

WTO争端解决规则具体包括《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 及其附件、《关于实施与审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谅解的决定》、《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某些争端解决程序的决定》、《关于按照履行1994 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定或补贴与反补贴协定第五部分处理争端的宣言》,以及WTO 各项规定及其配套或附属协定中的有关争端解决的条款。⑧

五、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各个领域里向国家主权的经济主权发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和庞大的管理组织体制,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跨国公司在很多行业都占据了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各个主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但需要跨国公司的技术,还需要跨国公司的资金。由于跨国公司对技术转移严格而有效的控制,往往使得技术落后的发展中东道国处于被动的依赖地位,形成经济依附性发展,削弱了国家的经济主权。

为了编织一个全球战略网,进一步获得和保障既得利益,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会使得自身的权力越过经济领域,把触角延伸到政治领域,尽量影响政府的相关政策。“跨国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尽量利用接受国给予的经济上和技术上的优待,结果却发展到想方设法来控制其资源、需求和有关知识的地步,这就损害了接受国的主权。跨国公司还企图以它们的私营企业的权限来取代各国的国家权力对于建设未来社会经济体系而进行的民主管理。”⑨比如1953 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帮助推翻伊朗摩萨德政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 年美国联合水果公司在推翻危地马拉阿目兹政府中担当了重要角色,1973 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颠覆智利阿连德政府中施加了影响,⑩还有最近发生的韩宝事件在韩国掀起的政治经济危机等。这些都表明了跨国公司对国家对内外最高绝对权力的制约性影响。

虽然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具有侵蚀作用,也不能片面地夸大其作用。要知道,在当今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中,虽然非国家行为体或者泛国家行为体异军突起,但是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跨国公司还远远没有得到与之相提并论的资格。国家主权原则的核心特征,即对内的最高性和对内的独立自主性并未改变。

六、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国际投资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途径,是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对国际法体系来说,国际投资有其巨大的积极影响,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只要通过正确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引导,则国际投资必将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有利的影响。[]

注释:

①⑤吕岩峰.国际投资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32 页,第147 页.

②钟阳胜.跨世纪国际投资与外资政策新变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③自决权,也称民族自决权,是集体人权的重要表现方式,在美国、苏联等国家的倡导之下, 成为一个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术语, 有发展中国家载20 世纪中期以后广泛实践并获得国际社会认同..

④韦经建,何志鹏.论国际经济法的公平原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

⑥周浩荣.WTO 对国际投资法的影响.财经界.2008(2).

⑦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400 页.

⑧汤树梅.国际投资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300 页.

⑨舒绍福.跨国公司与国家主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6).

⑩迟德强.浅析跨国公司对国家政治主权的影响.江汉论坛.2007(8).

参考文献

[1]都亳.论国际投资法的新发展.当代法学.2001(6).

[2]余劲松.中国涉外经济法律问题新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李玉.国际投资法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4]徐箐.加入WTO 与我国外资法的完善.法学.2001(1).

[5]刘笋.论WTO 协定对国际投资法的影响.民商研究.2000(1).